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上市公司财务问题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保障,更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财务管理进行的财务内部控制则是企业顺利实施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1]。企业财务内控实质是企业为实现某些效果或达到某些目的而采取的针对财务管理方面的一些控制活动,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等五大要素[2]。
T公司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一家专业从事起重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上市公司,是国内两家主要的电解铝专用起重设备制造商之一,其主要经营范围包括:铝冶炼专用起重设备、钢铁冶炼专用起重设备、核电起重设备、电解铜、铅、锌专用起重设备、港口门座式起重机、铁路铺架设备、通用桥、门式起重机等。
作为规范化运作的上市公司――T公司在公司运营特别是财务管理上基本走上了正规化,但是随着公司快速增长式发展,目前该公司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公司各项目财务管理规范的全面性与实用性不足、资金安全控制不到位、应收账款及财务保障控制处理措施无力、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审批权限过于繁杂、内部审计与考核不够全面等,这些问题随着公司的发展日益突出,导致运作效率低下,阻碍了公司的健康发展。
(一)资金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资金管理流程形同虚设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血液,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做好资金的安全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是企业风险控制的核心[3]。
T公司作为一家上市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标准流程与控制制度,制度本身没有问题,完全符合国家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但是在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流程不熟的现象,导致公司在日常办公费用报销、公务接待、内部人员借款、采购付款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流程比较混乱。在实际操作中同样一笔款项存在多个领导可以审批的情况,权限交叉比较严重,在审批及事后追责过程中也产生了相互推诿的现象。
T公司在资金管理的审批流程不合理,1000元以下金额的审批层级就高达五级,一方面相关审批领导出差会导致急需资金无法支付,另一方面过多的审批层级会影响办事效率,且在事后追责时相互推诿。
(二)财产保全控制制度不完善,公司资产流失严重
完善的财产促使制度可以保证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害,为确保公司经济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T公司作为一家大型机械制造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机械加工设备、实验检测仪器、库存物料,如果不能保证定期盘点,定期清理,就会导致财产流失后缺乏统计、报废设备无法评估处理等后果。
T公司对公司物料库存、仪器设备都定期盘点都制定了完善的流程并由专人负责实施,但是在对报废仪器设备及原材料的处理方面并没有相关的控制制度与流程作为指导,期间有很多钢材边角料被内部人员以低价出售给外部人员,并从中赚取差价,导致公司利益的流失,同时审计部门对该项管理也缺乏主动性,未能及时给予控制。在对公司固定资产进行登记使用过程中,责任人不够明确,即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落实到人,全部挂在公司名下,这样员工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保护就不到位。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T公司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技术部门每年都会新增多项专利、软件登记,以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但是公司财务部门并未对这些知识产权进行量化评估,并及时转化为公司的无形资产。
(三)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力催款手段
应收账款是企业销售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T公司主要从事重型起重设备的生产与销售,设备单价较高,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付款方式均为分期支付,且尾款比例相对较大,据财务部门统计一年以上尾款比例超过30%的销售定单占据公司销售总额的63.2%,且有50%以上的定单未能按照合同规定按时支付尾款,个别定单尾款拖延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其中不乏长期合作的老客户。T公司也针对应收账款问题制度了一系列的控制制度与实施流程,包括法律手段,但均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四)预算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未能与绩效挂钩
企业的发展是在统一的战略目标与计划指导下,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贯穿起来,以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与经济效益,其中企业的预算就是一根主线[4],如果预算做不好或者做好了未能严格执行就会打破公司的计划与战略目标。T公司针对财务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办法,但是在进行公司预算的时候制作预算的主体却变成了财务部,财务部按照公司的整体经济指标的要求给出各部门的预算,其中缺少各实体部门的参与。最终给到各部门的预算往往与部门的实际情况脱钩,年底核算时各项数据与年初预算相差较大。对预算的管理T公司存在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公司上层管理不够重视,认为公司的利益是做出来的,不是预算出来。
更重要的是因为各分部门不是预算制定的主要参与者,而仅是执行者,预算的执行情况也就没有纳部门、主管领导及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中。这种没有考核的预算便进入了预算管理的恶性循环,也就失去了预算的实际意义。
二、财务内控制度制优化及实施保障措施
(一)优化资金管理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实现偏平化管理
在资金管理制度及流程的制定过程中,在整体原则不变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公司各部门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资金数额、不同的需求程度采用不同的资金使用审批程序。
在资金使用密集且直接影响到部门甚至公司运作的关键部分,如采购部,要加强资金的控制与管理。对整个资金管理的要求是要保证公司账面现金流的正常与稳定,具体操作流程要细化要简短,保证资金管理的效率。特别是对资金支出的管理,要重点强调计划性,建议对公司所有的资金支出定期化、集中化管理,即所有公司资金支出项目全部集中在一个周期如一周内的某一天内完成,提高办事效率,并可以及时汇总财务信息。
(二)完善公司财产保全制度,财产管理细化到个人
公司的财产管理制度不仅要有大的框架,还要有具体细则。针对T公司及机械制造行业的特点,对有形财产的管理必须要落实到人,并将资产的保全与个人的绩效挂钩,做到谁负责谁管理。对大型或高价位仪器与设备要组织专业人士制定合理的折旧、维护、报废方案与流程,保证这类仪器与设备可以充分发挥其价值。这类固定资产的折旧、维护与使用费用必须计算到项目成本中去,并实时更新公司资产信息。
对于公司专利、软件登记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也要加强管理,需要制定一套专业实用的可以从财务角度评价这类无形资产价值的制度与流程。财务部门与技术部门需要密切合作,同时借助第三方机构对这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并纳入至公司常规资产的管理,并做好后期的维护与保护工作。
(三)建立与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筛选客户并合理设置红线
应收账款是公司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及时收回会间接转化为企业运营的费用,减少企业的利润。T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已经对应收账款制定了相关制度,包括应收账款统计与通知、催款处理方式、催款时限、法律程序流程。这些制度可以给出了对应收账款处理的常规流程,却少反馈环节,制度一层不变,不能有效保证应由账款的按时回笼。T公司的客户中有50%以上具有为二次及以上业务往来客户,且这类客户的应收账款及呆账数额较大。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对客户设定信用等级,建立客户资源,并对这些客户进行商业授信,一旦出现应收账款的拖欠及超过授信额度及周期还未还款的,要实时对信用等级及授信进行调整。如果客户信用等级及授信额度显示公司已不能支撑其现有及将来定单就必须停止与该客户一切商业关系,并启动不同级别的催款程序。
应收账款必须要跟业务员的绩效挂钩,建立完善的业务员考评体系,将应收账款作为业务员项目开发、绩效奖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加权考核。
(四)针对性制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与部门考核挂钩
企业预算是在公司董事会对市场及公司发展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做出的具体安排。企业预算是一个从上至下再回到上层的过程,企业预算开始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分解至公司上下各个部门,最后又汇总公司层面,在这个过程预算的数据是可以进行微调的。在制定公司预算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公司层面给予高度重视,有必要成立公司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并且由公司总经理牵头,主要负责全年公司层面及各部部门预算工作的规划、实施、监督与考核。
【关键字】上市公司 财务信息披露 信息使用者
作为信息高度集中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对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投资者决策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策略的制定。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
根据2010年度的统计数据,
深交所共查处信息披露违规26起,占当年违规总数的44%,其中不正当披露23起,占信息披露违规总数的88.5%。2008年以来的最近三年里,信息披露违规是最主要的违规类型,占全部违规行为的45.8%,其中不正当披露占信息披露违规总数的86.7%。
因此,研究目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分析如何规范财务信息的充分披露,对保证财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净化证券市场环境、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低
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是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具体来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主要问题在于:
1.更改交易事项确定的时点。通过提前(推迟)确认营业收入或推迟(提前)确认本期费用来提高或降低当期利润,即通过改变交易时间来操纵上市公司利润。
2.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由于大部分信息使用者很难针对不同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哪种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使用是恰当的,致使公司常常通过变更折旧年限与折旧方法、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以及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来对其盈利情况进行粉饰。
3.虚构资产和交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根据自身需要虚构交易或资产(如应付账款、应收账款),以达到美化当期利润的目的。
4.利用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关系虚构交易、粉饰财务报表,误导信息使用者及监管部门,操纵股价,造成披露的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二)财务信息披露的不够及时
及时性作为衡量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一,日益受到投资者、债权人、相关政府部门、客户等内外部管理者的密切关注。一方面,上市公司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是解决上市公司与信息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其信息质量、及时性自然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会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从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披露的时间。
现今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强制性信息披露阶段,公司经营管理者并没有把财务信息披露当作一种应履行的义务,而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又易受到其各种利益的驱动,使得管理层选择不及时披露本公司财务信息,损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三)财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误导性陈述
误导性陈述是指上市公司在没有合理根据的情况下,在信息披露中就未来事实所作的、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得正确的认识而作出错误判断进而造成重大影响的虚假陈述。即可归结为一是上市公司进行了信息披露;二是上市公司公开信息表述的语言存在误解的可能;三是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可能只是针对部分信息的披露,使得一般信息使用者了解不到信息的全部。
(四)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
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多元化、复杂化造成相同行业不同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使得财务信息数据在上市公司之间缺乏可比性,这也为粉饰利润、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提供了可能。
(五)财务信息披露的不对称
一方面,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缺少传递渠道。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主要以公开的信息交流为主,而个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为互联网、手机、报纸与电视等媒介,两者之间缺乏直接交流,导致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了解过于片面、缺乏深度;另一方面,公司一般都会对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后才呈现在信息使用者面前,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也易造成信息使用者的误解。
二、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化财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一)促进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
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必须要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而绝大部分社会公众了解上市公司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财务信息的合理披露,真实、客观、及时的披露有利于上市公司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更好地促进公司的长久发展。
(二)有利于加速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吸引外资企业的进入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推进规范财务信息披露的进程,必然会在使国外企业对我国上市公司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为合作与投资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增强上市公司之间可比性,有利于公平竞争
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化财务信息披露将会增强同行业不同公司之间的可比性,使上市公司更了解同行其他企业的各种情况,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作出更明智的决策,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及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
(四)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对信息使用者负责的表现
中小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途径有限,可能由于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各种问题而造成其作出了错误的决策,蒙受经济上的损失。因此,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化信息披露是对信息使用者负责的表现,也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体现。
三、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财务信息披露完善的法律体系
从根本上看来,首先监管机构要根据我国国情、以会计准则为基准制定科学的会计规范体系。在此基础上,监管机构还应针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中的出现的相关问题制定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监管机构还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对于有意虚假财务信息的误导投资者的行为,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并明确责任,进行严厉打击。
最后要强调的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不应仅仅包括制定与完善财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应包括建立完整的财务信息披露监督体系。根据目前财务信息披露面临的问题,我国应大力推进以证监会为核心的、针对财务信息披露的抽查、复核等再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保证证券市场环境的透明与规范。这样以来,才能使得监管机构从形式、时间、内容等各个方面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规范性的要求和约束,确保信息使用者获取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二)不仅应该强调政府监管的首要地位,而且还应该重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
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平与效率,理应强调政府监管的首要地位。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进行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规范财务信息披露的有效途径。为了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政府监管与企业内部控制必须紧密结合,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确保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合理披露,从而保障信息使用者的权利、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
(三)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内部控制制度
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来看,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大体可以概括如下:
1.重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从本质上说,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信息可靠和经营效率提高而采用的各种管理程序和方法。通过明确上市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与监督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公司内部的舞弊行为,减少财务信息披露的成本,有利于公司的治理和发展。
2.强化独立董事的地位、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独立性和专业性是独立董事具备的基本特性,即不受公司股东和经营管理层的约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能够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公司治理的发表独立意见的董事会特殊成员。可以通过建立独立董事业绩考核制度及奖励基金来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大股东和经营管理层财务信息披露失真、维护信息使用者利益。
3.强化上市公司监事会的作用。首先上市公司应该扩大监事会规模,调整其人员构成。监事会成员不仅应包括中小股东及员工,还应包括公司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这样才能削弱大股东和经营管理层对公司治理的绝对控制地位,减少损害股东利益事项的发生。其次上市公司还应赋予监事会更多的权利。从职能上对独立董事及监事会进行合理的分工,健全公司内部监管体制,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作用。
(四)提高信息使用者的素质
一方面,信息使用者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信息、正确进行决策。另一方面,良好的证券市场环境的形成还要依靠信息使用者的监督行为,因此必须提升信息使用者的权利意识,使其可以及时发现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合理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证券市场环境得到净化。
(五)加大惩罚、自律监管的力度
在监管部门健全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提下,还应针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加大违法成本,从源头上遏制财务信息披露问题的产生。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强化自律监管意识,兼顾公平,严格执法,杜绝监管不力导致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六)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
要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对违规行为作出的处罚规定要密切监督其实施。其次,监管部门还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道德水平,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论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冲突问题[J].财务与会计,2006(12)。
[2]吴讯.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0。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欺诈;防范措施
一、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概述
中国资本市场作为新兴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信息不透明问题依然严重,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制度的缺陷和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人为调节盈余质量、粉饰业绩,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财务欺诈更有越演越烈之势。这直接加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障、企业融资的难度。如何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防范财务欺诈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国内学者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是指会计活动中相关当事人为了逃避纳税、分取高额红利、提取秘密公积金等谋取私利的目的,事前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即上市公司管理层在私利的驱动下,凭借自身信息优势和管理者的身份,事先伪造虚假会计信息,诱使利益相关者做出可满足管理层私利的决策,其产生的危害可能极其恶劣。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屡禁不止。海外有大型知名跨国公司:安然公司、施乐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国内有绿大地、蓝田股份、银广夏等。层出不穷的财务欺诈案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成因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产生一般可归纳为:动机、机会、造假成本三个方面的因素。若上市公司财务方面受到多个因素叠加影响,其欺诈的可能性将大幅度的增加。就目前而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融资和捞取政治资本。公司高管为实现自身私利,可能虚构财务报告,诱使利益相关者做出与实际不符的错误决策。
(一)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动机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和利己主义盛行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地方政府的包容和公司高管的贪婪正是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主要动机。具体来说,
第一,地方政府受政绩考核驱动。部分企业在上市之前,就面临巨额债务、设备陈旧、员工众多等诸多涉及民生的社会问题。故地方政府在掌握详细资料的情况下,仍旧鼓励甚至协助当地企业包装上市,企图通过财务欺诈完成由地方政府难以解决民生的问题转换成资本市场投资者注资填补的转变,达到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
第二,上市公司管理层受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规模巨大,作为管理者可获取外部投资者难以获取的内部信息和公司内部人员职位的升迁的权利,凭借自身信息优势和人员安排的管理权力,上市公司管理层可以轻易操纵企业对外报送的信息,在不断融资的同时,掏空上市公司。
(二)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机会分析
上市公作为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重要环节,创立之初,便以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和拓展利益相关者的投资渠道为最终目标。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建立时定位的偏差和制度的不完善为财务欺诈者提供了可趁之机。具体来说,
其一,公司治理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董事会董事长化、监事会亲信化、独立董事花瓶化以及随之产生导内部控制失效的现象,公司治理流于形式。不能相互制衡和监督的组织结构,为财务欺诈创造条件。
其二,我国资本市场创立之初即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难题,这种明显偏向卖方市场的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公平交易,致使财务欺诈者借助明显的漏洞,牟取暴利。
(三)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成本研究
我国《公司法》、《会计法》和《刑法》对财务欺诈违法者的处罚力度明显偏轻,且涉及民事赔偿的金额较少。以《公司法》为例,根据第二百零三条 公司在依法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等材料上作虚假记载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对动辄数亿的上市公司和可观的收益来说,财务欺诈成本可忽略不计。此外,由于现有会计师事务所是由公司董事会选择聘请,存在利益关系,注册会计师难以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这又进一步降低财务欺诈被发现的概率。可见,现行的法律和制度都难以起到震慑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作用。
三、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防范对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国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相比,有明显不同,其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凸显出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大股东“一股独大”现象。而规避大股东占用大额资金和掏空上市公司、杜绝独立董事的花瓶化,发挥监事会的职能只可能依赖于完善的制度保障。政府监管部门应配合《证券法》、《公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和监督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实现公司内部的制衡。
(二)保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是由上市公司支付,且现有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远超过上市公司,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故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即使发现财务存在部分问题也不会深究,并给出无保留意见,这种因注册会计师丧失独立性而出具的审计意见书难以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可见,只有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模式,削弱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力,才可能保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评价企业财务状况。
(三)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鉴于财务欺诈是依赖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资源优势,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失为杜绝财务欺诈的好途径;可将以证监会为代表的监管部门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券商、注册会计师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印证、公司内部的财务欺诈举报制度完善作为不同防线,降低财务欺诈的可行性。(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宇兰.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其防范[J]. 金融经济,2008,20:118-119.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原因;治理对策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往往会为了吸引长期稳定的投资、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人为性地操纵财务报表生成过程,最终导致财务报表严重偏离公司的正常发展现状及趋势。这样现象不仅会严重损害财务报表参考者的利益,还会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会受到法律法规制裁的。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报表粉饰”相关内容概述
(一)“财务报表粉饰”的概念
财务报表是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现状、资产债权现状的重要信息,是上市公司债权人、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现状,从而做出战略性投资的重要依据之一,财务报表粉饰主要是指最终使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各种行为。财务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还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候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获取某种不正当的利益,会与公司财务会计人员“合谋”,采用不符合会计准则的手段、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或使用符合会计准则的某种手段,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人为性地改动,最终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并不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管理、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般来说,财务报表粉饰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差错,财务报表粉饰更倾向于有目的性、主观性的故意行为。财务报表粉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向债权人、投资者、财产所有者表现出上市公司正按照预期要求,处于高速、稳定地发展过程中,从而获得有利于公司战略性发展、融资的基础条件。财务报表粉饰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虚假行为”、“违法行为”基础上的,一旦一段时间后被披露,将会给上市公司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对财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根除对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十分必要。
(二)“财务报表粉饰”的常见手段分析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公信力得到外界质疑。近些年来,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财务报表粉饰而不被发现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下文将对常见的三种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进行分析。上市公司利润一般来说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两个大方面,通过营业外收入对公司的利润进行人为性地操纵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营业外收入的获取不需要消耗公司的资金、资源、设备,对于公司来说是一项“净收益”项目,因此,在利润核算时,增加或减少营业外收入常常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控制最终利润的主要手段,这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主要途径之一。资产重组是上市公司为了优化产业布局、最优化利用生产资源而进行的资产置换、重组活动,资产重组的本质性目的是有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层常常会利用资产重组的机会,进行不必要的固定财产变卖、转移活动来增加公司利润,给报表参考者一种公司正在“超额”或“预期”完成任务的假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监管不到位,恶意资产重组逐渐成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主要途径之一。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之间是普遍存在的,关联交易过程中极易产生不公平、不公正的交易结果。现阶段我国关联交易的相关准则并不完善,利用不正当、不公开的关联交易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利用关联交易来充盈利润、转移利润,通过无实质交易内容的关联交易虚构营业利润等是常见的财务报表粉饰手段。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产权制度不完善
财务报表粉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很好地处理上市公司财务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的现状,归根结底还是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有效依据上市公司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明晰的产权责任制度。上市公司运营过程中财权分配不合理、委托关系不明确、相互监管无保障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在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中国企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大的,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国企的产权关系并没有理顺,现有的产权结构并不合理。
(二)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惩罚力度不足
财务报表粉饰是指采用不合理的手段导致财务报表信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行为,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越来越隐蔽,违法法律法规要求的手段普遍存在,而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或打“球”的手段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发生范围逐渐扩大、手段越发隐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现有会计法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严重不足。
(三)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是财务报表粉饰问题多发的重要客观条件之一。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并没有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法律氛围,高级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以及其他普通员工的法律意识都普遍较差,没有意识到严重的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可能会违反法律法规要求,这是为了达到目的而普遍采用财务报表粉饰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程序并不完善,现金流量制度并不健全,各项财务活动不能得到很好地监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更是不从可谈,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也为财务报表粉饰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四)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管体系
现阶段我国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管体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生成过程没有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很难从源头上保障其真实有效性。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越来越隐蔽,而国家审计部门、国家税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主要以事后审计为主,不仅不利于从源头上避免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产生,还存在很大的财务审计漏报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缺乏必要的会计注册师监管体系,会计注册师违法违规操作时的惩处力度不足,这也是我国财务报表粉饰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明确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
一方面,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合理的现代化产权制度。首先,要确保依据股份制公司的理论要求,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并确保各组织结构之间合理分配财权并能相互制约。其次,要确保上市公司的产权关系清晰,做到权责分明。最后,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确保执行合理、监管有力,对财务归属主体的合法利益进行严格保护,通过强力有效的执行监管能够避免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要转变政府对国企的控制职能,落实国企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权,避免各级政府对国企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过分地干预,真正实现国企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主性较强的经营管理环境能够有效减少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产生。
(二)完善会计准则,有效减少会计法漏洞
一方面,我国要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会计法经验,加快会计准则完善进程,从根源上避免利用会计准则漏洞而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发生。另外,我国应该通过法律手段针对不同的情况,明确上市公司管理层以及公司财务人员在财务报表粉饰事件中承担的主要或次要责任,利用法律手段约束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基层财务人员的行为;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应该进一步明确财务报表粉饰过程中高级管理人员恶意操作财务报表生成过程、财务会计人员恶意制造虚假财务信息所面临的法律处罚,一旦财务报表粉饰问题查实,要加大惩罚力度,从而利用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加强会计行业规范。
(三)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极为重要的治理对策之一,能够从根源出发遏制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产生。首先,应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创设一种良好的法律氛围,依据法律法规来制定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约束财务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上市公司应该进一步明确财务报表核算程序、财务报表编制方式、通过限制财务报表的生成过程来避免人为操纵因素对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影响;最后,上市公司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财务报表披露的具体时间、内容以及基层要求等,从而通过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水平来减少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发生。
(四)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体系的监管作用
首先,我国审计部门应该更加注重对上市公司的日常审计和过程审计,逐步制定符合监管要求的抽查制度,给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施加适当的压力,从源头上打消上市公司管理层恶意操纵财务报表生成过程的念头;其次,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会计注册师的法律道德教育,培养一支道德素质较高的财务会计从业团队。另外,应该依据法律法规加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比如永久性吊销行业资格等,加大财务会计人员的违法成本,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会计违法行为的产生;最后,外部监管体系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过程的监管,通过内外监管体系的共同作用确保财务报表能够反映真实情况,从而为财务报表参考者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
四、结语
现阶段财务报表粉饰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财务会计行业的规范,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改进方式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发挥宏观监管作用,加快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行业规范、加大执法力度,让违法行为无处可逃。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应该从自身出发,明确产权关系、提高内部治理水平,最终从根源出发避免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产生。
作者:刘瑞华 单位: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竺达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与治理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No.20119:116-117.
1945年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关于一般系统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系统论这一新学科的诞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系统论已日臻完善,并在其他各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为人们研究事物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论,而且还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为:
1.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性是指系统诸要素集合起来的整体性能,要素一旦构成系统,系统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就获得了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特性和功能,这种新的特性和功能是要素、系统整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揭示了一定环境下系统整体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深化。因此,改善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要注重发挥每个要素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调整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建立合理的结构,从而使系统整体功能优化。
2.动态相关性原理。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动态系统,系统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具有有机关联性。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构成了系统发展变化的根据和条件。因此,一定要在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认识和改善系统。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系统论分析
1.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系统的构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对证券的市场价格及其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证券市场效率的强弱关键在于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质量状况。从系统论角度看,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单纯从某一方面去探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低劣、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笔者依据系统论的方法和原理建立了一个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系统,如下图所示:
原始财务数据是指还没有经过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处理器加工处理的数据,它不是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关心的财务信息;各相关利益主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财务信息处理器(又称财务信息的生成)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的途径和方法,把原始财务数据按照确认、录入、加工的程序转换为最终向外界披露的规范的财务信息,它包括各种账务处理程序、财务方法的选择和关键政策的运用;财务信息的披露是指财务信息生成以后通过相关渠道,全面、准确、及时地向外界公开信息的过程。
2.利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问题。首先,根据系统整体性原理,要素一旦构成系统,要素、系统整体和外部环境相结合,就获得了各个组成要素原来所没有的新的特性和功能。原始财务数据、各相关利益主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财务信息的生成、财务信息的披露四大要素共同构成财务信息质量系统,这四大要素与财务信息质量系统整体和财务信息监管制度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状况。其次,根据系统相关性原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变化是由构成财务信息质量系统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与财务信息质量系统整体之间以及该系统与财务信息监管制度这一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结果。具体来讲,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系统整体与各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表现为:原始财务数据信息是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原材料”,它的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各相关利益主体也都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提出不同的需求从而影响财务信息的质量;在财务信息的生成中,尽管上市公司是在既定的财务政策下选定财务处理方法和程序,但是,财务信息的处理难免受到处理者的影响,企业可以根据其经济环境变化和经营状况的变动更改财务方法,甚至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隐藏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质量;财务信息披露同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上市公司可以直接操纵、控制信息披露的广度、深度、真实性、及时性和可比性,而这些特性将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
三、完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系统论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系统输出信息的质量水平,只有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环境入手,从整体上提高系统的运作水平。
1.确保上市公司原始财务数据质量。企业财务信息的形成过程就是财务部门对原始资料进行账务处理的过程。因此,要想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可靠,这就必须加强企业财务基础工作的建设,在执行过程别要注意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注意培育各相关利益主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意识。信息需求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对改善财务信息质量提出要求,监督信息供给方的信息生成过程和披露行为,从而有利于对信息提供者违规行为的发现和调查,促使其改善信息质量。对作为主要投资者的国家来说,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由所有者缺位所引起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于社会投资者,要增强投资分析和决策能力,并且大力支持中介投资机构和中介投资者的发展。
3.提高财务信息生成中的技术水平。在财务信息生成中,财务信息系统本身的技术性对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具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加快技术系统的建设。首先,加快制定科学配套的财务数据处理标准体系,借以限定报表提供者采用标准的途径和方法对财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避免在数据加工过程中出现不同信息的结果;其次,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财务信息处理和披露,借以减少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时滞性、主观随意性和人为操纵性等。由此,有必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来收集、处理、传递财务信息,实现“金数工程”。
关键词:三维视角,财务现状,上市公司,审计意见
一、引 言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为了加快东北三省经济的建设步伐,21世纪初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策略。收集资料中发现,研究东北三省企业财务问题的文章很少,主要文献有:李红玉、陆智强(2006)的东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王学鑫、张雪楠(2007)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中企业并购的风险分析。由此可见研究东北三省企业的财务问题有广阔的空间。研究财务问题的最新课本及文章主要有:张先治(2006)阐述了财务分析案例研究的价值和整体思路。黄小玉(2007)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研究比较全面。吴世农、吴育辉(2008)对股利理论与实践叙述的比较详细。
由于上市公司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为此,本文以我国东北三省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老工业基地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的样本源于东北三省上市公司2007会计年度数据,它取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sse.com)以及和讯网站(hexun.com)。2007会计年度东北三省上市公司数分别为:黑龙江29个、吉林34个、辽宁55个。众所周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然而区域内部不同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为了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本文从三维视角对各省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二、三维视角下老工业基地上市公司的比较分析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上市公司概况
表12007年会计年度老工业基地上市公司数量分布
省份
公司数(家)
占比
黑龙江
29
24.58%
吉林
34
28.81%
辽宁
55
46.61%
合计
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运行中最具发展优势的群体,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必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上市公司财务收益及财务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即认为存在财务风险。由于来自不同风险源的各类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终究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因此财务风险可以看作是公司风险的集中体现及最终表现形式。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对外部环境有着高度敏感性,其财务风险较一般公司和企业有着更加复杂和不可控的一面,它的积聚或恶化不但对公司自身发展产生重大威胁,而且关系到广大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近期,国内股票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财务危机事件,如德隆、三九、科龙、澳柯玛等,使各方人士进一步意识到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分别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生成、传导及效应机制入手来进行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生成机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有时与公司内部因素有关;有时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时可能
只与一、两个因素有关;有时可能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上市公司财务活动所处的环境变化对上市公司来说是最难以准确预见和改变的,它的不利变化势必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
自然界的某些变化虽然不会给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的损失,但对其产生明显的制约和影响,使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按照正常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例如2003年初非典和2004年初开始的全球性禽流感传播,造成了旅游类、禽类饲养类、饲料加工类、肉类加工类等上市公司不同程度的盈利受损。
(二)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
各种政治力量、政治观点的对抗以及地区和民族冲突等能引起政府更迭、动乱、战争、罢工等,进而可能引起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三)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状况、经济周期的波动、入世各项承诺的兑现、国际收支与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变动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引发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诱因。
自我国宣布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2007年首个交易日以7.8073再度创出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升值将会削弱我国出口型行业及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家具的生活用品以及机电、机械,这些在国内上市公司占有重要的份额)的出口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减弱。2005年以来,上述行业及上市公司还面临着原材料涨价、劳动力短缺的成本压力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的多重挤压。如果无法及时化解这种局面,无疑会导致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困难、资金不畅的局面。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收益及财务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因素称为风险因素。风险传导机制分析旨在说明财务风险是如何传导的。风险因素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某些风险因素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放大或缩小其他风险因素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些风险因素可能是通过其他风险因素的作用而影响风险后果的。各种风险因素和风险后果互相影响、层层传递将构成不同表现形式的风险链。风险链可以看作是价值链的一个逆过程,是价值不断毁损、递减的过程。当上市公司无法消化风险因素和控制风险后果时,它自身将转化成风险因素并将风险链由内、向外延伸,风险后果随即被传导和转嫁给其他公司以及相关利益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可以传导给其母公司或子公司等关联单位,也可以由一家上市公司传导给另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集中爆发的风险后果可能导致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甚至引发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总之,财务风险的传导过程就是财务风险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单个上市公司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层层传递过程,是财务风险影响范围和强度不断放大的过程。
从图1中可以看出,财务风险的作用力可以同时影响到很多层次,我们对任何财务风险的发生都不可简单地当作单一独立的事件去看待和处理,也不能统统简单的规定由某一部门或在某一范围内采取措施。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经济效应分析
财务风险显化或积聚最终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上市公司比一般企业或公司更加迅速地走向亏损、破产。如果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处理不当、不及时,不仅公司发展会遭受重大挫折,还可能会迅速升级,演变为证券市场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经济效应可以分为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两个方面,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的微观经济效应
1.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增大融资成本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恶化势必导致对上市公司融资条件的恶化,如融资利率、融资成本的大幅上升。特殊情况下,上市公司甚至难以继续获得融资支持,从而导致停产、破产等。
2.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增大交易成本
由于财务风险的存在,增添了上市公司收集、整理风险信息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增大了上市公司的管理成本,更增大了决策风险;同时,上市公司的供应商、客户、中介机构以及监管部门在与上市公司业务往来及政策制定时也会因财务风险而增大交易成本。
3.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造成公司价值毁损
财务风险显化将导致公司的血液——“现金”等财务资源的低效率甚至浪费、流失,影响公司获利能力及质量,二级市场的股价也会应声下跌,这都将造成公司股东的价值受损。吴超鹏,吴世农(2005)的研究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每年经济附加值(EVA)<0或处于损害股东价值状态的公司比例逐年上升,到2003年底已有近3/4的公司属于损害股东价值的公司。
4.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造成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毁损
当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公司的相关利益者如债权人的利益会因公司无法及时全额偿还债权而受损,政府的各项税收无法得到保障,公司员工面临裁员危机以及工资待遇、福利的降低,供应商及客户的利益也将大大损失。
5.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影响中小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
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开户数已达到7361.30万户。证券市场的稳定需要信心来维系,其中维护投资者的信心至关重要,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则是引发信心危机的基本因素。一旦中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就会引起恐慌性抛售股票,引发股票价格急剧下跌,上市公司价值亦不可避免地大幅缩水。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的宏观经济效应
作为一个地区经济主体力量的领头羊,上市公司如果出现了重大问题,首先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企业上市和新融资渠道的开辟;其次会影响到该地区政府的经济形象和地方政府的信用等级,最终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例如,目前上市公司之间的相互经济担保以及为其他企业和地方项目担保的情况较为普遍,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担保链。上市公司担保作为一种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泛滥的担保和恶意的违规担保引发的连锁反映所产生的经济破坏性将是严重的,它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最终将动摇区域性经济、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安全。这在啤酒花、托普等违规担保案例中都有所体现。总的看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传递和扩散引发区域性经济风险、金融风险,进而形成国家经济风险的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在与其有相互债权债务关系的企业之间传递与扩散,从而形成连锁反应的财务风险。如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在与其有债权债务关系的诸多中下游企业之间的传递与扩散,容易形成相关企业的财务支付困难和风险。
2.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在直接与其有信用关系的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之间传递与扩散,以及这些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又在与其有信用关系的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传递与扩散,从而形成相互波击的银行金融风险。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风险将向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继续传递与扩散,从而引发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及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
(一)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
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主要包括财务事项等经营信息和非财务事项信息,主要是指财务会计信息、法律事务、资产评估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财务会计信息是最根本的,它是公司各方面情况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对象
1、公司信息披露的对象首先是公司的股东,包括国家股东、企业法人股东、社会个人股东和外商投资者。
2、公司信息披露的对象还包括公司的各种债权人,如银行、原材料供应商、公司债券持有者等。
3、政府的有关管理部门也是公司信息披露的对象。代表政府的证券监管部门有必要通过各上市公司的定期或不定期报告,掌握各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实现对证券市场的有效管理,保证证券市场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维护公众的投资利益。
4、证券市场上存在一些打算购买股票或债券的投资者,他们被称为潜在的投资者。这些潜在的投资者也是公司信息的使用者。
5、公司信息的披露对象还包括公司职工。从自身利益出发,公司职工同样希望公司能以公开的方式提供有关信息。
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在质和量两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与此同时当前上市公司财务信自披露仍然存在着可信度低、决策有用性不强和时效性差等几方而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可信度低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不真实的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会计政策与手段使用不当。有的上市公司不顾职业道德,配合庄家炒作进行利润包装,少计费用和损失,不恰当地提前确认或制造收入和收益;二是利用销售调整增加本期利润。为了突击达到一定的利润总额,如扭亏或达到净资产收益率配股及格线,有的公司在报告前做一笔假销售,再于报告后退货,从而虚增本期利润;三是将费用扫在“待摊费用”科目,采用推迟费用入帐时间的办法降低本期费用。
2、违反有关证券和会计法规,编制虚假财务报表,误导市场。
3、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我国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情况十分普遍。其主要手段有:①关联购销。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之间通过低价购进,高价售出,应收帐款高额挂起,在不产生现金流的情况下,达到形成高额利润的目的;②资产重组。由于我国对资产价值评估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及操作规范,加上地方政府刻意参与,使得上市公司常以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公司为依托进行系列资产重组、资产置换,达到将不良资产转让给关联公司,将优良资产转让给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短时间内经营业绩有较大改善;③费用分摊。上市公司改制上市前,一般都将企业社会性的非生产性资产剥离出去,但股份公司上市后仍需要存续的关联公司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涵盖医疗、饮食、物业等多方面。各项服务收费的具体数量和分摊原则是否合理外界无法判断,操作弹性大。当上市公司不理想时,通过调低收费价值和上市公司承担比例,达到增加利润目的。
(二)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不强
财务信息披露是会计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必须考虑的因素,然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在非财务事项、预测性信息、和财务信息内容上的缺陷使得披露的财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不强。
1、非财务事项披露不够
会计信息也是一种商品,相关性差不能适应会计信息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对于投机成份较浓的市场,投资者对相关性的需求有时甚至比可靠性还要高。相关性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经营背景等非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尤为需要。上市公司非经营信息的评价已成为证券市场投资选择的重要环节,年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现行年度报告体系往往局限于财务数据及其相关说明,而没有考虑用户全面了解企业的机会与风险以及企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需要,在非财务数据的披露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2、预测性信息披露不规范
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随意化主要表现在:①有关部门对企业披露预测性信息的要求太低。体现在:强制披露主体范围过窄,仅限于上市公司上市时;要求披露的内容太少,仅要求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其他重要的预测性财务信息则没有要求;盈利预测的披露渠道主要局限于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②没有完善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外部监管机制,对企业约束不够,新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可靠性不高。③责任不清,没有建立盈利预测保险制度。盈利预测存在重大偏差,误导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时,由于责任不清,不知追究企业管理当局还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笼统归结为宏观环境的影响,推卸责任了事。
3、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
现行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不系统,散见于各种规定之中,因此信息披露制度不稳定,不易执行。从内容上来看,也不够规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虽对公司收购的信息披露有所规定,但并没有解决下列诸多的问题,如大股东应披露的会计信息包含的具体的内容;公众吸收、消化信息的时间段;对公开披露信息的虚假性,严重误导或重大遗漏方面,以及专业性中介机构公开披露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没有明确的界定。
(三)信息披露时效性差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一般按年、月编制。《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章第57条规定,上市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的前六个月结束后60日内提交中期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提交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年度报告”。这种定期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准确地顶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儿年的财务状况。但面临的现实是,知识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营活动不确定性日益显著,因而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就大大缩短。
三、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不仅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融入世界资本市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一)规范财务信息披露是我国引进外资,推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吸收外部资金。近几年西方经济持续衰退,大量资金未能找到适当的投向,资金使用成本很低,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海外资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目前我国公司吸引外资或在海外上市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国内公司按国际惯例充分披露信息的困难较大,而国外投资者对国内公司提供的信息也存在许多疑虑。外商投资者难以通过公司提供的信息准确地评价公司的投资价值。因此,按国际通行的方法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信息的可比性,不但有利于吸引外资,更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国际化建设。
(二)规范财务信息披露是防止信息垄断、扩大投资的必然要求
股票市场是一个对信息极其敏感的市场。许多政治、经济等外界因素以及公司的经营业绩,重大事件都会引起股价的波动。一旦这些信息被少数人垄断,他们就很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在股市上兴风作浪、牟取暴利,而大多数投资者则要蒙受损失。为了防止少数人垄断信息,就必须使信息公开化,通过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让广大投资者同等地获得可能影响股价的信息,保证投资者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只有建立清晰、明晰、及时、快捷的财务信息披露方法体系,提高投资者去伪存真,甄别好坏的能力,才能使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真正得到保障。
(三)规范财务信息披露是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的股份制企业中,由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改组的约占85%,这些公司无论是内部管理机制还是在市场中的行为,多少都还带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通过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公司经常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中,才能促进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质。
四、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对策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破坏了上市公司的诚信形象,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为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企业改革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
(一)完善财务信息的市场环境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不真实主要原因在与需求主体缺位,为此必须完善财务信息的市场环境,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投资者素质。
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首先必须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是股东等市场主体根据真实财务报告进行交易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使得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其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进而形成真实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为此有必要推行三级法人制度使投资主题明确化,落实股东权利使董事会受到股东大会的有效制约;其次必须完善上市公司的内控机制,完善公司章程,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的权限,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并尽量避免董事和经理交叉任职,从而确实建立起董事会和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的制衡机制。
2、提高投资者素质。提高投资者素质,使其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从而能根据自身决策需要,更好地阅读、理解和分析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并善用股东权利,针对会计信息披露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向公司董事及经理人员施加必要的压力,使之得以改进。与此同时,广大投资者还应增加法律意识。投资者应该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针对会计信息披露上的一些违法行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有关责任人士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3、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完善证券市场法规体系,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以《证券法》为核心的证券制度规范,制定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审计执业规范。
(二)完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内容,鼓励自愿提供非财务信息
企业报告应考虑投资大众的广泛信息需求,满足用户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机遇和风险,以及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需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类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企业管理部门对信息的分析说明。主要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未来的发展趋势;②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信息和经营状况信息;③未来的预测信息。包括企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企业的发展和开发投资计划;④股东和管理人员信息,包括董事、大股东、管理人员的持股情况、酬金以及关联交易方面的说明;⑤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企业经营业务,资产的范围、内容、规模,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
鼓励支持上市公司对企业非经营性财务信息的披露,主要包括管理当局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发展规划、增值表、环境保护报告等,既有对过去经济事项的解释,又有对现在情况的说明,还有对未来结果的预测。
(三)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奖惩机制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违规披露一方面是其私利因素影响的,然而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督,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能够有效的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
1、强化业务检查。中注协应建立、健全对事务所的业务检查制度,并加强对同业互查的组织与领导,有步骤地开展执业质量检查工作。在上述业务检查及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所发现的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证监会应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厉惩处,绝不姑息迁就,对于其中构成犯罪的应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在注册会计师的惩处上,中注协应会同财政部门、审计署、证监会、司法部门等各方监督力量,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委员会,制定惩戒办法,统一惩戒尺度,对违法乱纪的注册会计师,及时予以严肃处理。总之,各有关执法部门应强化执法意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公正执法,铁面无私,维护股票市场发展的正常秩序。
2、加大对违规财务信息的处罚力度。一方面要加大惩处面,除对有迹象显示存在信息披露违规情况的上市公司进行针对性的查处以外,还应对上市公司年报建立正常的抽查复审制度;另一方面加大处罚力度,对信息披露中存在虚假或重大遗漏的上市公司,应给予严格的处罚,比如采用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摘牌等方式,严重的还应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3、建立举报违规奖励基金。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形成高效严密的监督网络,才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违法违规上升的势头。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面向全国的举报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的奖励基金。对于举报者的举报,经调查核实确有其事后,给举报者以重奖。
结论
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在优化财务信息市场环境的同时,完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内容鼓励提供非财务信息,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促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经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2]孟凡利,周经吕.会计信息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
[3]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9年.
[4]齐萱,白默.关于构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实证分析
[J].会计之友,2005,(7).
[5]曹梦菲,王平.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
[6]张波.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财会研究,2002,(10).
[7]李全中,靳惠.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中州审计,2001,(12).
[8]齐兴利,周丰滨,石树文.关于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1,(1).
[9]张霄雯,韩晓舟.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若干问题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1).
[10]赵宇欣.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1997,(4)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策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
根据4号公告所涉及的十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情况如下:
1.2003年湖南某上市公司,据分析是天一科技,为掩盖其利用募股资金和银行贷款1.94亿元,转移账外买卖股票的事实,与其在当地的开户银行相互串通,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的方式,多记存款1.31亿元,少记贷款7100万元,造成资产、负债均不实。
2.在2003年山西省的漳泽电力公司所属的发电厂违反了国家规定,累计提取了3965.8万元的“地方电力建设基金”,计入了生产成本。2003年末,发电厂以“能源基金”名义,将上述资金金额上交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直接将此笔资金在“其他应付款”挂账,造成2003年生产成本多计了3965.8万元。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3.四川省天科股份于委托购买国债的名义,将3000万元资金交给深圳几家公司,实际用于股票买卖,截止2004年3月已损失1623万元。
2004年3月,该上市公司为掩盖上述委托理财损失,与其大股东控制的某公司签订了虚假协议约定由该公司出资3000万元。受让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形成全部财产。双方在当月另签合作备忘录,约定原投资损失仍由上市公司承担,该上市公司未能将此重要信息对外披露。
该公司已被证监局立案调查,该公司2004年年度报告称:2004年3月,公司将3000万元委托理财项目转让给成都博宏,实质是以受控证券投资账户内的1400余万元资产换取了3000万元无保障的债权,扩大了公司风险。同时,截止到2003年7月末,成都博宏仅归还100万元,涉嫌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2900万元,公司也以挪用资金罪举报前高管,根据整改公告显示该公司财务管理和对外投资失控。
4.2002年,湖北武昌鱼公司的子公司与武汉某公司签订供货合同,金额共计1.07亿元,截止2003年12月底,该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账面反映将1.07亿元全部预付给供货方,但截止检查日,该子公司实际收到2311万元的货物,其余款项均由供货方直接或间接付给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形成大股东占用资金8376万元。
5.南京熊猫在2003年11月,为了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的真实情况,向两家有限公司开具了两张金额均为4000万元的本票,上述两家公司将上述8000万元本票直接背书转让给该上市公司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了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上述交易在一天完成。上市公司替大股东出钱归还欠款的行为,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其注册会计师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6.天津磁卡2003年与天津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开发公司”)和天津某文化交流中心(下称“交流中心”)分别签订资产置换协议,开发公司将其评估价为3247.61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交流中心将其评估价为4406.53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因开发商原因,上述两处房产均未取得土地证及房产产权证,造成资产置换存在风险。该上市公司年报未披露上述两项债务重组置换的7654.14万元房产未能取得房产证的情况。该公司在2005年4月29日《增补200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其他业务利润的相关事项公告》中做了披露。
7.华菱管线这2003年进行了在建工程——连铸高效化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14410.93万元,已转固定资产(暂估)9019.72万元。而年报中只披露了当年完成投资额1270.53万元,少披露当年完成投资额1705.4万元,未披露已转入固定资产的9019.72万元,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
另一在建工程——以转代平工程项目,截止到2003年底在建工程项目账上未记录投资完成情况,但该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该工程投资完成情况:为期初余额7180.66万元,本期完成5839.06万元,已转固定资产13019.72万元。造成会计帐目和财务报告数字不符。
8.ST昌源在1996年~2001年期间,为多家公司提供担保,取得贷款人民币1.56亿元,港币3747万元。2000年以来,上述公司因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经法院判决应由ST昌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上市公司仅对应赔偿的贷款本金计提预计负债,对应赔偿的贷款利息1616万元一直未计提预计负债,造成利润不实,未计提部分占2002年当期损益的213.6%,根据其年报,该上市公司2002年利润总额微756万元,以《4号公告》所述公司应计提未提的预计负债1616万元,恰占213.6%,由此可见,当年利润为虚假数字。
9.古井贡1996年以来,未经国家税务局批准,与其全资子公司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10万元,占当期损益的176%,2005年6月27日,古井贡公告,州古井销售公司未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自行与本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造成了2002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3966万元,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25万元。
10.吉林敖东在2003年为其5家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总额为1.08亿元,该上市公司未在年报中披露。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
1.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法制观念淡薄。
(1)从法制建设的角度看,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制定和修订了不少财务法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可行性较差。
(2)执法不严,长官意志浓厚,虽然《会计法》对财务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都做出了规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单位的行政领导的心中,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长官意志浓厚,全然不把会计法规放在心上,虚报瞒报,随心所欲,甚至是凭感情办事,关系比法大,权大于法,甚至会计人员也无法坚持原则。
(3)企业法制观淡薄。
2.企业内外部监管力度不够。从上述10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可见为10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均没有发挥很好的监督作用,大部分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查不出,即使有几家能查出的,也没有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指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基本不起作用,大都是按长官意志做帐,因此,企业一旦出现财务问题,很难查出。
3.注册会计师素质有待提高。(1)是注册会计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审计工作中,不能坚持原则,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办事。(2)是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不高,上市公司略施小计,注册会计师就查不出问题了。
4.注册会计师的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如果,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法规能够这样规定:凡在审计工作中遇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而不予以指出的,无论是查不出,还是查出而不指明的,应该取消其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五年。那么,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治对策
1.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预防对策。(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企业主管领导、企业高层及会计人员都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企业发展观、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诚信观念。(2)加强财会人员的法律教育。使每一个财会人员都了解财会法规,争当执行财会法规的模范。(3)加强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财会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水平,让他们能够熟悉会计和财务业务工作,减少由于业务不熟而造成的技术上的错误。(4)深化体制改革,使上市公司运行正规化、国际化,以减少由于体制问题造成的财务造假的可能性。(5)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现行会计法规和制度都还存在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也给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务造假问题,必须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6)加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如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严格费用支付的审批手续。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治理对策。(1)严格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造假问题,对企业涉案人员和有关注册会计师实行经济制裁和法律制裁。(2)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一旦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就通过媒体爆光,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从而,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商誉。使企业不敢财务造假。(3)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如建立监督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机构。及时对违规注册会计师做出处分。(4)建立注册会计师财务造假一票否决制。即一旦发现注册会计师参与和包庇财务造假行为则取消其执业资格,收回其资格证书,从此,终身不得从事会计、财务和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