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资产减值;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资产减值会计,是指对资产减值现象进行会计处理时,所涉及的一整套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的理论与实务。企业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以真实地反映其资产的质量和实际的盈利能力,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做出正确的评价。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成为整个会计度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减值问题引起业界普遍关注。
一、新会计准则下实施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1.可收回金额计算过于复杂。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和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原因有二:第一,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近期交易市场上的价格,而目前在我国实行公允价值计量遇到许多瓶颈,缺乏取得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缺乏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监管制约手段,缺乏与公允价值应用相一致的制度环境;第二,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在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上,由于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导致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存在较大的操作弹性空间,尤其是当一些长期资产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五年时,其未来现金流量更加难以预测。虽然准则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使用寿命和折现率三个因素上都提出了诸多规范理论,但是即使在理论上确实较大程度提高了计量的可靠性,但在实务中,这些理论显得过于复杂,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预测对于企业来说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可操作性不强。
2.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禁止转回存在不科学性。为了防范企业通过减值准备的大额转回来调增当期利润的操作,新准则做出了“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如果单纯从防止公司舞弊的目的来看,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这项规定尚可理解,但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资产减值准则实行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二:第一,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情况,但如果致使减值恢复发生时,却禁止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就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第二,无法控制资产在变现时产生高额收益,从而获取巨额利润。按相关准则,资产实际变现时,其计提的减值准备须同时转回,以抵当期成本,增加利润总额。因此,新准则的做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公司利润操纵的随意性,但无法在根本上控制公司在资产实际变现当期获取高额利润。
3.缺乏详细的减值信息披露要求。在减值信息披露方面,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会计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发生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每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当期确认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和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等等。
二、新会计准则下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
1.加强资产减值准则的可操作性。针对上文提到的可收回金额计算过于复杂问题,笔者认为准则可以引入减值测算分工概念,因为减值准备的测试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包括财会、技术、销售、评估等在内的很多专业知识,单独由会计部门来负责可收回金额的测试和确认是欠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企业应该规定由财会部门连同业务部门、技术部门、销售部门等相关专业部门组建测试小组,各部门分工协作,各尽其能,这样才能保证减值准备计提的准确性。
2.健全发展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目前我国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尚不健全,资产减值程度难以合理确定,公允价值和折现率等信息难以准确获取。无论是企业、中介机构还是证券管理机构都较难准确获得企业各种资产当前合理的市场价格,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客观的资料基础,导致计提减值准备不仅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而且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因此,第一,要健全我国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让企业各项资产的真实价值得到公正合理的反映,使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有章可循,体现会计核算的合理性;第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标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公允度;第三,优化取得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监管制约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与公允价值应用相一致的制度环境。
3.完善企业绩效考评体系。企业运用各种手段粉饰会计报表的动因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外界对其经营业绩的考评要求,比如社会对企业的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考评等。因此,整个社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绩效考评体系,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双重考核,弱化利润与企业考核评价之间的联系,改变以往片面的做法,这将有助于引导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社会大众应改变对企业的传统考核评价标准,以营业利润和社会贡献作为评价企业的双重指标,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相关法律法规在明确净利润、现金净流量数额等方面规定的同时,应辅以其他指标,构成一套指标体系,如企业的社会贡献、资产状况、是否存在重大违规违法行为等,以消除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实现利润操纵的外在动因。
4.加强资产减值会计内部控制。会计准则虽然具有规范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但这只能从技术层面上对企业进行规范,无法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加强资产减值会计的内部控制,意在为企业正确执行资产减值准则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促使企业经济运行和财务状况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同时也使企业提供的资产减值信息在信息使用者看来更加可靠真实。这并非仅仅是个口号,是个理念,笔者认为,要从管理层的指导思想和行动上开始转变。真实合理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方面是技术问题,有赖于准则的完善,但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问题。准则一味地限制减值转回未必能根治利润操纵问题,只有从企业的主观上改变其经营理念,加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利润操纵问题。由此可知,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必定是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一剂强心针。
5.完善资产减值信息披露要求。为了规范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必须要完善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要求。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应当在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争取做到会计国际趋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强化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程序、计提原因、资产减值评判方法的披露,让会计报表阅读人从中知晓企业对减值准备计提工作的原因、程序、提取比例与金额是否合理。会计报表阅读人要重视资产减值准备对资产负债表影响,适当弱化对利润表的影响。事实上,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并没有实质上的关联,因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而增加的利润也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收益。减值信息的披露要求详细完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打球,进而调控利润。当然,在必要时还可增加资产减值计提相关责任人的声明事项,以强化其责任,从而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减值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秦勉.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历史、机理与效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4.
[2]李楠.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3]王学,高薇,刘洋.新资产减值准则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8(11):84-85.
[4]肖瑶.资产减值转回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5]张小英.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D].陕西:西安石油大学,2007.
[6]柏艳.浅谈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0(7):152-153.
[7]付博华.浅论新准则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2(20):144.
关键词:资产减值;资产减值会计;新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7月13日
一、引言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巨大革新,使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愈发多变,经营活动风险大大增加,资产面临着减值风险。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为更真实地反映资产状况,资产减值会计发展了起来。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起步相对较晚,市场的千变万化使投资者需要企业经营的信息。同时,由于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传统资产计价方式不能更准确地反映资产价值。鉴于此,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以约束企业经营行为,使会计信息更具有适用性。经历了把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由四项资产扩大到八项资产,2006年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减值会计单独列为一项具体准则,2007年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会计准则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受到了各界的极大关注,也使得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得到了发展。
资产减值会计在实行中会产生一些不良行为,一些企业通过计提减值来掩盖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这些情况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是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行不够彻底,相关法律存在漏洞,成为别有用心的人的工具。
二、资产减值会计与相关概念的厘定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把资产定义为:资产由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会使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新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是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果这项资源在未来导致了经济利益低于其预期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则该项资源就不能以其实际价值入账,就要把资产的价值减计,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受市场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资产价值发生着变化,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就要对资产价值进行重新核算。资产减值就是历史成本和可收回金额两种计量属性计量时产生差异。因此,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应当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资产减值会计是在资产发生减值时,对资产价值进行再一次的核算。由资产减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当资产预期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预期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时,则资产就发生了减值,就应重新对其进行会计核算,把差额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会计是在计量资产减值的基础上,把资产的价值减记至其可收回金额,以真实反映资产价值,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综上所述,资产减值会计就是资产发生减值时,根据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对资产价值进行重新核算的一种模式,以准确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
三、资产减值会计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规范了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会计人员自身的操作不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在应用中不免会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不明确。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有三个: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经济性标准。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一是受资产价值的波动、市场价格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衡量,难以选择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二是市场、科技革新等多种外部条件的作用,使得资产价值会发生改变,对资产进行较准确的评估比较难;三是在企业的业务种类很多的情况下,对资产进行逐项计量和计提就显得很繁琐和困难。
(二)计量存在的问题。新会计准则对资产采用何种计量模式进行了规范。资产减值准备是在确认资产价值的计量标准上结合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对资产价值进行衡量,如果企业出现了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的情况,就应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然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计量:首先表现在资产的公允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确定;其次当资产处置时其实际价值和处置费用不能得到很明确的衡量;最后受折现率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评估。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随意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企业自主进行的账务处理活动,采用何种计提方法,企业的计提行为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如果外部监控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企业滥用资产减值来进行对利润的操纵。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很容易促使企业操纵利润。一是资产价值准备计提的比例和标准由企业自主进行确定,这很容易导致企业利用这种方法对企业利润进行操纵,增加了计提的随意性;二是企业资产出现巨额亏损,为了在第三年不被进行退市处理,企业会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这就造成了企业胡乱计提资产减值,误导了信息使用者。
(四)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资产减值损失对企业会计年度年末会影响到企业利润,作为企业利润的抵减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会影响到当期利润,企业获利能力会因此产生变动,因此有些企业为了平滑利润,影响财务报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
(五)会计信息披露不到位。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进行了规范,由于资产减值损失在期末会影响到企业利润,要准确反映企业利润表情况,就应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准确核算。由于企业存在一些重大减值损失不披露的状况和对一些资产减值准备少提或不计提等许多虚假的账务处理,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了重大影响,所以通过规范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真实反映资产减值的确认、计提和转回情况,以更加真实地反映财务报表状况,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六)外部监管难度大。资产减值会计计提的标准难以衡量,导致其操作性较大,外部缺少对计量的约束手段,独立于企业的第三方如果不能以专业的技能或者管控就很难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加之,由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随意性和外部审计等监管部门对企业资产减值的核算行为缺少直接控制,从而导致外部监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针对资产减值会计实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准确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尤为重要。
(一)加强对资产减值的核算。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使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更具有规范性,对计提范围和计提比例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同时对转回进行规定,明确资产减值可以转回的条件和范围,减少企业经营行为的随意性。为更好解决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行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对资产减值会计核算做出严格的规定,减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随意性,进一步规范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其次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可以加强对其控制,掌握资产价值的变动状况,维护市场稳定。
(二)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关乎信息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为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信息披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资产减值准备显示出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涉及了资产价值的评估,信息的披露要准确反映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情况、产生资产减值的原因等,从而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财务报表。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能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以提供更加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从而可以更好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健全市场价格。资产减值准备是在资产发生减值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它的关键参考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以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和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中较高者确定。受市场环境等条件影响,很难把握资产的真实价值,公允价值也难以衡量,处置费用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难以把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很难确定,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市场价格,通过多种渠道联合价格信息,使企业及时了解到信息的变化,减少其对价格的操控,维护市场秩序。
(四)完善外部监管机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严重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需完善外部监管机制,加强外部监控。外部监管机构作为独立的个体,包括审计机关、注册会计师、证券交易所等,这些机构作为第三方,具有专业的技能,即使企业对利润进行操纵,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这些外部监管机构也能发现,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的不良经营行为,加强外部控制,从外部堵住企业的不良经营行为,对限制企业行为尤为重要。
(五)加强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经营行为不仅要加强外部监管,还要加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可以更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可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内部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岗位分离,以确保各自职位的独立性,通过分离使得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能得到相关的监督,有效防止滥用职位权力进行会计核算;二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使资产减值核算更加全面、真实,使其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企业的会计人员对资产减值进行会计处理,这是一个比较困难和漫长的过程,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有较强的主观性,一旦运用不好自己的技能,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了更好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对资产减值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规范会计人员核算行为尤为重要。一方面,会计人员要有正确的职业判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建设,对会计人员进行再教育。通过培养会计人员,使其素质得以提升。
五、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面对着更多的不确定性,经济的波动使得资产价值和计价方式产生变化,资产减值会计作为一种更有效的会计处理方式就受到企业管理者更多的关注。本文在规范研究资产减值会计的基础上,发现资产减值会计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子学,吕平.基础会计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2]李晓玲,张玲玲,李翔峰.中级财务会计.南京大学出版社.
[3]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会计研究,2000.
[4]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4.
[5]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12.
[6]李彦龙,张艳.资产减值新旧准则比较研究[J].审计月刊,2006.
[7]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5.
【关键词】固定资产 减值 会计核算
一、前言
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体系已经沿用了十多年之久,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在会计行业的国际趋同性和历史进程的带动与引领下,致使我国财政部陆续出台了很多会计核算资产减值规定,其体制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完整性,为投资者提供正确有效的决策信息。在企业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资产减值会计的价值,其对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但是从现今局势来看,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运行中,仍然有很多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企业和会计审核人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尽全力将资产减值会计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导入正常化的轨道。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考虑的因素分析
国外有很多学者重点研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量问题,但是就该问题论述内容和观点而言,考虑的最为周详的还要属Heflin,F,T.Warfield。他的观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核算过程中应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第一,本期企业固定资产市场价值提升问题。第二,本期即将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固定资产或业务资产所属技术、法制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有力因素产生了变化。第三,市场投资的回报率和市场利率的时间缩短,并且会对固定资产使用价值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企业的折扣率等问题,从而有助于提升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第四,当前即将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或者是有益作用重大变化问题,其中包括期间提升固定资产估计性能的具体指标、拥有的固定资产和种族企业业务承诺等。第五,企业内部的显示报告:企业固定资产经济效益将要或已经比预期效果要好。
而我国国内相关学者则认为: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必须在减值确认发生时进行计量并确认,然后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其中唐湘梅指出,应确认固定资产减值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计量,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估判固定资产有没有出现减值情况,企业财会人员必须要依据企业固定资产身处环境进行分析,认真观察企业固定资产有没有减值迹象出现,对有减值迹象发生的企业固定资产应进行全面的减值评估。在该依据上还应坚持做到四项基本原则:即可靠性,相关性,可计量性和可定义性。其中可定义性指的是应予确认固定资产的减值情况一定要负荷某项财务报表的具体定义要素。可计量性指的是应予确认固定资产的减值情况必须要有可靠充分的计量属性。相关性指的是固定资产的减值相关信息必须能在操纵者使用决策中出现差别。可靠性指的是固定资产的减值信息必须能够不偏不倚、如实地、具备可验证性地反映真实情况。
三、分析企业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计量和确认的难度较大
固定资产减值计提准备的和核心问题就是确定固定资产减值预期未来经济的利益。我国使用经济性的标准,如果固定资产出现减值情况,即当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但是想要合理地确认各固定资产可回收的金额有很大难度。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现今价格市场和资产信息的机制不完善,使得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准备缺乏有力依据。第二,固定资产在入账后,因为市价下跌和技术更新等因素的制约,会出现价值的贬值情况,对其计量和确认远远超出了财会人员专业的水平,需要多个组织协同认证,甚至往往还需要公司外部专业的评估组织才可以确认。不仅使得计量的难度增加,而且计量时间通常都滞后于财会数据披露的时间。
(二)会计核算监督的力度较为薄弱
由于我们国家会计监督环节比较薄弱,致使很多公司因为各种因素的存在而出现少提、不提或多提的现象。除此之外,虽然我国新规则规定固定资产减值计提条件,可是关于如何计提以及计提比例问题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该问题全部由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进行衡量判断,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致使粉饰财务报告和经营成果等情况的大量发生,从而致使计提的失真率较高。
四、企业固定资产减值中会计核算问题的处理对策和建议
(一)将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减值规定完善好
1.使计价时间真正的实现统一。当前我国会计体制中并没有将固定资产减值计提的时间明确规定出来,因此,在所有资产负债企业内部,都应该对企业是否会出现固定资产减值现象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对计价的时间进行完善和明确规定,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问题,从而使不同企业间会计信息具备一定可比性,
2.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该谨慎确定各企业政策的选择权。监管制度制定组织在制定监管制度时,应该讲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尽可能缩小到相应范围之内。这样就可以使得各企业利用自身会计手段管控利润空间,防治空间大大缩小的情况发生,提高管控效率。
(二)不断提升企业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大力培养企业财会人员职业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将固定资产减值体制的实施范围扩大,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因此应该让会计人员根据一些专业性理论知识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激烈讨论活动,与此同时,还必须对企业会计人员展开继续教育和继续培训,将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判断水平提升上来,促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自身全部潜能发挥出来,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三)强化外部监督管理力度
强化外部监督管理力度应该坚持外部审计核心监管观,在企业财会风险控制过程中,企业外部监督管理审计工作能够控制和防止错报漏报现象的发生,降低财会风险,使企业运营机制走向正常化、合理化的发展道路。因此,为了使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工作具备较强的规范性,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审计人员的职责,使企业审计人员可以承担经济检察官的工作,通过企业会计师独立的审计工作,从而对企业利润进行有效合理的操控,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加英. 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J]. 财会研究,2012(18) .
[2] 彭小华. 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分析[J]. 财会研究,2012(05) .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 会计准则 问题 对策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统一规范了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特别是第十七条“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的规定,减少了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的空间,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 、资产减值相关理论
(一)资产。
关于资产的定义,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成本观,财产权利观和未来经济利益观。成本观认为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消耗的成本为资产;财产权利观认为资产是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即认为资产是一种财产权利;未来经济利益观是资产定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它认为资产代表了未来的经济利益。我国2006年2月15日的5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6)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资产减值。
资产的本质是能够产生未来经济利益,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当预计资产可能由于企业外部或内部的因素而导致预期未来经济利益下降时,应当重新计量资产的价值,将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原账面价值进行比较,二者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这里可将资产减值看作是资产价值的向下变动。由此可见,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未来经济利益的评估值,在会计上体现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历史成本。
二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运用必要性
(一)贯彻谨慎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谨慎性原则是指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 应选择乐观程度最低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要求财务报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可能发生损失的信息.更好的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避免虚增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当企业面对的经济环境动荡,竞争压力较大时,对谨慎性的要求就高。谨慎性要求报告提供者尽可能提供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信息,在这些信息中,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要求的重要体现。经济环境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越多,经营风险越大。应用谨慎性要求的范围就越广,程度就越深,与此相对应,资产减值会计便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必然要求。
关系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意味着如果完全不具备这两种质量中的任何一种,则该信息是无用的。也就是说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完全没有可验证性或受到特定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保证如实反映了所要反映的对象,就不能认为它是决策有用的信息。因为人们不能将决策建立在不知其是否真实公允的信息基础之上。同样的,建立在公允、真实基础上可以验证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不能为决策者预测未来情况提供帮助,那么它同样无助于实现会计的目标。因为它与决策者需要了解的对象无关,通过它不会得到任何有差别的决策结果,因此是无用的。可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兼顾相关性与可靠性两个方面。但是,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质量特征往往会出现矛盾在提高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可能影响到其可靠性,反之亦然。
三 、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特点及现状
(一)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发展特点。
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相关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有:
1.对于资产减值的转回问题
在旧准则中,对八项资产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后,都可以冲减其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但以计提的金额为限,即八项计提均可转回。而在新准则中只允许部分资产可以转回。
2.明确了资产减值的核算时间
2006年的新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企业应当根据这一要求在对外报送季报、半年报时按照准则判断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并据此确定是否应该计提减值损失。
(二)我国运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现状。
1.资产组的确定问题
新准则规定: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如果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然后据以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而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收回金额,资产组一经确认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更改。但是资产组的确定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2.资产可回收金额估计的问题
新准则引入了国际会计准则对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按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可收回金额。在进行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中,存在着两种方法:市场法,收益法。但都存在缺陷。
四、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扩大了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的范围,明确了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加强了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披露规范,为我国企业进一步贯彻谨慎性会计原则,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新制度的执行有利于挤出企业资产水分,清除劣质资产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使会计报表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仍存在一些间题,值得我们进行分析和加以解决。
(一)会计准则层面存在难度。
1.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本身的局限性
与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的规定相对来说比较模糊,在计提标准、计提范围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在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和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实务中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随意性。
2.会计制度的缺陷
会计制度属于原则性规范,受限于规范性质和篇幅,难以做出实质性操作技术与方法指导的规定。《企业会计制度》是系统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法规,它包含了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核算、会计报告等众多方面会计问题的基本规定,不是具体的会计实务指导规则。所以,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产减值会计实务的具体技术问题,而目前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急需的正是关于实务工作的具体指导和规范。
(二)没有成熟的外部贯彻和执行环境的支持。
1.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执行的不彻底
一项关于2001年上市公司计提四项新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行业,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不同的资产项目上,计提资产减值差别很大。有的企业在某些资产项目上没有计提,有的企业则进行全额计提。通过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有的减少,有的增加。这虽然反映了企业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也可能是因为新资产减值准则给企业留下的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为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利用减值政策提供了条件。
2.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够
大量的关于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或现金流量的信息,需要从尽量活跃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中取得。在经济发展程度还不足以形成一个统一的交易信息系统时,要求能够获取具有实际意义的预期未来收益信息也许是一种强求。
(三)企业内部欠缺完善的治理结构。
1.公司治理结构欠佳
运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会计报表使用人提供更真实的资产价值信息。这一目的的实现应该建立在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资产减值会计只是提供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却不能完全保证企业管理当局不滥用其中的职业判断。解决企业和其会计人员滥用职业判断的一个方法可能就是,强制企业披露有关估计和判断的信息。
2.部分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
从上市公司年报看,一些经营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之机,计提了巨额资产减值准备,借以释放经营压力,为未来财务状况迅速好转进行操纵。2011年上市公司亏损的有150家,其中亏损额在2亿元以上的巨亏公司有36家,4家亏损额在15亿元以上。这些巨亏公司中,半数以上的亏损额是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五、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运用的建议
(一)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新准则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情况,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根据我国实际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作出了新规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不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这对制约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些许问题。以下针对前面的分析对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完善提几点建议:
1.资产减值的确认
在我国新资产减值准则中列举了若干判断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但是准则制定者不可能把所有判断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都列举出来,因此,对于什么是可能导致资产减值的因素,准则中既要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又要尽可能详尽的举出一些例子,并且要求企业在发现符合上述原则性的其他规定出现时,也应当做进一步的资产减值测试。这样一方面能够为会计人员进行减值测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南,另一方面也能够应对环境的变化。
2.资产减值的计量
公允价值的计量离不开其依存的环境,因而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估价假设十分重要。估价假设可以为被计量的资产和市场参与者更准确的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此外在公允价值的估计上,还必须十分强调市场一致估计假设,即在估计公允价值时应使用来源于市场的信息。来源于市场的信息是指市场参与者在公允价值估计中所运用的假设和信息,应当基于及时的,来自独立于主体的信息源的信息予以确定。建议在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估价假设进行详细的界定和限制。
(二)完善治理环境和资本市场。
1.完善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
在目前,一些虚假资产充斥报表,严重影响到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的完善。虽然资产减值会计降低了可靠性,但却提高了相关性,可做到有效剔除泡沫水分,因此,资产减值会计能够提高信息可靠性、真实性。会计控制能够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更可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2.加强资产减值准备外部监督
应尽快制定出专门针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为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独立审计提供配套的政策和可操作依据,同时,还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加大惩戒力度,努力使外部的独立审计能够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操纵。
总而言之,由于企业并不能防止资产减值的发生而只能尽量客观地将这种减值进行披露,以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当然,即使有再完善的资产减值理论和准则,也需要有企业管理当局正确地理解及贯彻执行,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在制定该准则时,必须注意其可操作性,特别是要明确、具体的规定资产减值确认条件、计量标准及计量方法、减值准备的转回及其处理方法等,以减少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还应该注意其与相关国际准则、与我国现有准则、制度的协调性。要对我国资产减值计提的具体情况提出改进的建议,为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一些对策,这是企业长期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曹沛玲.新会计制度下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2).
[2]喻梅.我国资产减值准则现有问题及解决对策[J].企业导报,2009,(8).
[3]秦勉.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历 史 、机理与效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06).
[4]薛之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规范与盈余管理的防范[J].财会研究,2006,(5).
[5]齐克武,张丽嫒.新会计准则体系确立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分析[J].北方经济,2007,(22).
[6]应淑仪,张海霞.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挑战和要求[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关键词:资产减值 资产组 运用
一、引言
长期以来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受到了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运用情况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一般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国外学者McNichols和Wilson(1996)、Helilin和Warfield(1997)、Yoon(2002)、Chen(2004);国内学者蔡祥(2002)、朱炜(2003)、邓川(2004)、赵春光(2006)等通过研究认为由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存在较大的空间,从而使其沦为企业管理层操纵盈余的工具。国外学者Rees、Gill和Gore(1996),Francis、Huanna和Vincent(1996);国内学者陈珩(2003),王军会、李玉萍(2005),毛新述、戴德明、姚淑瑜(2005),王跃堂、周雪、张莉(2005),于李胜(2007)等通过研究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资产减值会计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价值以及企业获得的持有资产收益,从而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信息。上述国内、外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综合表明,资产减值会计是把“双刃剑”,资产减值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资产状况,也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而产生这种双重性的根源在于,资产减值会计可以被分解成两部分: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减值的计提往往压缩了资产的水分,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状况;但是减值的转回存在较强的主观判断性,容易偏离企业的真实情况,造成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二者的并行促使了管理层利用此政策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2006年初,我国财政部在充分借鉴IAS36和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引人公允价值、现值、可收回金额等多种计量属性,明确以单项资产和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的要求,系统的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趋同。同时为了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自从20世纪70年代斯蒂芬・泽费提出经济后果学说后,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性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二、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了进一步研究2007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尤其是资产组减值测试、可收回金额确定方法等相关问题。在样本的选取上,考虑到在实际工作中,公路桥梁和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单项资产或资产组涉及现金流量的估计和分配的实务操作比较简单,而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的行业企业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为此笔者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CSRC行业分类,将公路桥梁业、交通运输业和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作为对照组,选取沪市A股涉及的上述五个行业的9l家上市公司的2005年、2006年年报资料和2006年半年报、2007年半年报的资料,并从中剔除没有提供“资产减值明细表”和未按照准则要求披露“资产减值明细表”披露信息上市公司,本次论文统计分析研究的有效样本为57家。由于样本选取了公路桥梁业、交通运输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和船舶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所以样本公司未涉及生产性生物资产、探明矿区权益等特殊资产的减值问题。同时上述57家样本企业均未涉及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减值问题。此外,由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誉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畴,为此样本公司2005年、2006年年报和2006年半年中期报表资料中无法获得商誉单项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由于商誉不具有无形资产可辨认的确认条件,不再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畴,而作为商誉项目单列进行核算,同时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以定期减值测试法取代传统的摊销法。由样本公司2007年半年中期报表资料显示:执行商誉减值会计政策企业较少,只有江西长运(600561)和巴士股份(600741)两家样本企业存在商誉的减值问题。该减值的期初余额是由于上市公司首次执行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减值进行重分类产生的,并在报告期内未发生减值金额的增减变动。同时,会计报告未提供追溯调整后可比会计期间商誉减值的信息。无法对商誉减值的计提、转回和转销情况展开比较和分析,鉴于上述原因,不将商誉纳入本次论文的研究范围。为此,本文统计分析范围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项目的减值问题。本文有关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数据及其他财务数据来自《巨潮咨询网》、《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二)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的分析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的运用情况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项目的执行情况分析。截止2007年底,有关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报尚未到编制期,只能获取2007年半年报资料,为了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笔者将2005年、2006年的年报资料和2006年、2007年半年报同期会计信息分别按照减值项目分类标准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从执行资产减值准则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来看,通过对(表1)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执行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多,2005年与2006年均为38'家,占样本总数的66.67%;相对而言,执行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少,2005年与2007年中期半年报均为2家,占样本总数的3.51%。2007年半年中期相对于2006年可比期执行资产减值准则会计政策总体数量有所减少,减少幅度最大仍然是无形资产减值政策,由2006年中期3家减少到2007年中期2家,减少幅度为33.330/0;而同期采用固定资产减值政策的公司数出现小幅增长,由2006年中期35家增加到2007年中期36家,增长幅度为2.86%,但相对于2006年年末而言执行固定资产减值政策的公司数仍出现下降趋势。从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减值总额来看,2006年相对于2005年的减值总额除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呈20.02%的负增长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减值的增长幅度依次为3.67%、16.89%和6.12%。2007年中期相对于2006年中期的减值总额呈下降趋势,其中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减值下降幅度依次为53.09%和66.99%,下降幅度较大。
(2)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转销和转回情况分析。进一步将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减值总额按照计提金额、转回金额和转销金额的项目进行分解,并以净利润为基数,分别计算各项目的比率,绘制趋势(图1)。(图1)中外面折线为转销金额占净利润的比
率趋势线,转销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由2005年的2.29%32升到2006年3.07%;由2006年中期的0.36%P升到2007年可比期间的0.79%,呈上升趋势。中间折线为计提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趋势线,计提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由2005年的4.31%下降到2006年1.69%:由2006年中期的0.59%下降到2007年可比期间的0.18%,呈明显下降趋势。里面折线为转回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趋势线.转回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由2005年的0.09%上升到2006年0.38%,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中期的0.0303%下降到2007年可比期间的0.0005%,呈下降趋势。
(3)分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执行情况分析。由于资产减值测算过程中需要对单项资产或资产组涉及现金流量的估计和分配,为此在本次研究的样本选择上,考虑了两类企业:一类是大部分单项资产能够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资产组产生现金流量的数据处理比较简单的交通运输业和公路桥梁业的行业企业;另一类是大部分单项资产不能够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资产组产生现金流量的数据处理比较复杂的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的行业企业。为此笔者进一步将资产减值的计提、转销和转回金额按照公路桥梁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的行业划分标准进行重分类,具体见(图2)、(图3)、(图4),对各行业的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展开分析研究。
一是分行业资产减值计提情况分析。由(图2)中资产减值计提的柱状图纵向对比情况可见,五个行业的总体变化趋势呈下降趋势。但各个行业变化缺乏共性特征。由年报会计资料分析可知,其中船舶制造业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剩余四个行业中除交通运输业2006年较2005年出现了2.3%小幅的增长外,剩余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公路桥梁业和飞机制造业下降幅度分别为80.26%和94.76%,均超过50%。同时通过可比半年期会计信息的比较研究发现总体变化趋势与年报情况基本一致。其中公路桥梁业和船舶制造业中期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交通运输业半年报的变化趋势与年报呈反向变化,由年报的小幅增加转变成半年报大幅减少,降幅高达55.28%。而汽车制造业却由年报38.24%的减少趋势转变为半年报的4.91%的小幅增长,但增幅远远小于降幅,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横向对比情况来看,鉴于瓷产减值准则的技术难度增加,制造业的资产减值计提的减少幅度明显高于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
二是分行业资产减值转回情况分析。国内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主要类型包括:逃避亏损公司该提不提一“虚盈实亏”;亏损公司巨额计提――“休克疗法”;扭亏公司巨额冲回――“保牌”;盈利公司加速计提一“秘密准备”。从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与实行减值准备希望压缩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空间、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出发点背道而驰,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段。鉴于上述原因: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由(图3)中样本公司减值转回的柱状图纵向对比情况可见。由于财政部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求上市公司对于2006年的大额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必须向董事会提供充分表明转回的合理性和资产减值恢复的证据。虽然样本公司在2006年新旧准则的衔接期五个行业减值转回的总体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但总体金额并不高,占净利润的比重不大。由年报会计资料分析可知,其中船舶制造业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剩余四个行业中除飞机制造业2006年较2005年出现了下降幅度外,剩余三个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公路桥梁业减值转回的金额由2005年无转回金额到2006年减值转回金额一跃为1600万元,占当年净利润1.94%公司时交通运输业和汽车制造业上升幅度分别高达219.28%和993.08%,分别占净利润的0.19%和1.79%,总体占比不高。同时通过可比半年期会计信息的比较研究发现总体变化趋势与年报情况大尽相同。其中公路桥梁业、交通运输业、船舶制造业中期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汽车制造业减值转回金额由2006年中期的2060元增加到2007年中期的4263.31元,虽增幅达到106.96%,但总体金额并不高;同期飞机制造业减值转回金额由2006年中期的137260.31元减少到2007年中期的无转回金额,减幅达到100%,但两大行业增幅和减幅基本持平。由横向对比情况来看,鉴于资产减值准则限制减值转回的规定,2006年制造业资产减值转回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2007年中期制造业资产减值转回幅度与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基本持平。总体来讲,2006年未出现大规模的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现象。同时,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2007年中期上市公司转回减值损失的现象明显减少。
三是分行业资产减值转销情况分析。由(图4)中资产减值转销的柱状图纵向对比情况可见,五个行业的总体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由年报会计资料分析可知,五个行业中除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2006年的转销金额较2005年出现了39.40%和100%的下降趋势外,剩余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上升幅度均高达为805.38%和276.28%。同时通过可比半年期会计信息的比较研究发现总体变化趋势与年报情况基本一致。其中船舶制造业中期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公路桥梁业和汽车制造业半年报的变化趋势与年报呈反向变化,2007年中期转销金额较2006年中期分别减少43.45%和增加957.17%‘;交通运输业同期的转销幅度高达5336.7%,同时飞机制造业同期的转销金额由2006年中期无转销额增加到2007年中期的71310.7元。但五个行业转销金额的增幅远远大于降幅,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横向对比情况来看,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产减值转情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制造业。可见资产减值准则虽然限制了减值转回,但是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减值的转销途径进行交易安排,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由于样本公司未详细披露资产减值转销的会计信息,因此无法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资产减值损失限制转回 由于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转回操纵利润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我国目前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情况下,我国资产减值准则采纳了FASB的观点,即不允许转回减值,是当前会计环境下的权宜之计。但通过前文统计分析发现,在减值转回方面由于要求上市公司对于2006年的大额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必须向董事会提供充分表明转回的合理性和资产减值恢复的证据,为此样本公司2006未出现大规模的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现象。同时,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2007年中期上市公司转回减值损失的现象明显减少。但是同期在减值转销方面,2006年和2007.年较可比年度均有小幅的增长,造成对转销当年的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禁止资产减值的转回可能会导致新的滥用,其主要表现一是利用资产减值转销的途径操纵利润。通过统计分析可
以发现上市公司减值转回金额明显减少,但是同期减值转销金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增长。而且利用转销减值手段较传统的转回减值调节利润的手段更为隐蔽,可能会给监管和外部审计带来更大的困难。二是减值转回途径并未完全封死。由于资产减值准则限制减值转回的规定仅限于长期资产,但对于存货、应收账款等金融资产的减值转回并未受到限制。从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结果来看,运用存货、应收账款减值转回调节利润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常用手段之一。可见,禁止资产减值的转回也并非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上策。
(三)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 黄世忠(2005)撰文认为就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看,不适合引入现金产出单元(CGU)。2006年,财政部颁布资产减值准则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并明确指出应以单项资产或资产组作为确认减值损失的基础,以可收回金额作为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属性。通过前文统计分析发现,在减值计提方面,上市公司执行计提资产减值金额呈下降趋势,笔者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由于资产减值准则制定合理,促使上市公司执行减值政策更趋谨慎,大大收缩了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调节利润的弹性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资产减值准则的运用尤其是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涉及会计人员的专、lk判断和现代财务知识运用,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鉴于我国目前1200多万人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现状,在目前缺乏详细指南和解释情况下,会计人员可能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和熟练运用资产减值测试的方法,增加实务处理的技术难度,导致执行鱼Ik数量明显减少。此外,从资产减值准则技术规范的角度来看,在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认问题上,尤其是对总部资产分摊标准的规定过于原则化,折现率的具体选择方法和选择顺序要求不明确等问题,可能会成为上市公司调节资产减值金额和经营业绩的新手段。
(三)资产减值信息披露 通过前文统计分析发现,从样本公司的财务报表附注来看,比较侧重数字信息的披露,而实质性的文字说明比较少。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项目公路桥梁业2005年未发生的减值转回,而2006年转回减值1600万元,全部由“赣粤高速”由于资产价值回升全额转回2005年计提减值金额,但年报信息中未披露资产减值转回的具体原因等相关信息。同时无形资产减值项目中“东风科技”于2005年计提无形资产减值1304529.91元,并于2006年全额转销该项计提的减值,但报表附注中未披露转销的具体原因。同时,在数据收集中发现不少上市公司虽然披露了减值计提、转回和转销金额、计提比例、计提依据、计提方法等,但其计提依据、计提方法几乎只是对资产减值准则中相应条款的重述,很少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具体减值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对出现的资产减值迹象、资产组的划分、总部资产的分摊、公允价值确认、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可收回金额确认等情况没有进行详细说明,缺乏实质性内容,给会计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虽然资产减值准则定:“对于重大资产减值损失,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每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和当期确认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披露资产(或者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但是资产减值准则中缺乏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具体确认标准,规定过于原则化,可操纵性较强,导致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比较差,使报表使用人的无法获得充分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四、资产减值准则完善的建议
(一)关于资产减值限制转回 限制资产减值的转回,如果从防范公司舞弊的目的来看,此项规定尚可理解。但从理论上说,禁止转回已确认的非商誉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只是满足了谨慎性的要求,却使资产偏离了其“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减值的理论内涵。笔者建议,应在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同时对其做出严格的规范,如借鉴IASB的做法,规定企业在前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只有在计算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冲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并对引起资产潜在服务能力提高的估计改变做出明确规定。此外,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考虑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暂时不计人损益而计入资本公积,从而赌注了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调控利润的渠道。
Abstract: In reality the reasonable use and consummates property depreciation accountant unceasingly, dodges the risk regarding the enterprise, to improv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to have the influential role.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property depreciation accounting theory question and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situation, simultaneously unifies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property depreciation criterion implementation needs to solve, proposed that further improves our country property depreciation accountant's suggestion.
关键词: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 经济后果
key word: Property depreciation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economic consequences
资产减值会计是指根据稳健性原则,以资产减值为核算对象,对其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一系列会计处理过程。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是:当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二者的差额即确认为资产减值。它试图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由于历史成本的固有优点,资产减值会计并非完全否定历史成本,而是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利用价值计量对其加以修正,是对历史成本的补充。其目的是通过反映资产价值的减少,全面、公允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提高信息含量,使得企业能够及时了解资产的状况,对资产进行监督,提高资产质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决策有用观是资产减值会计产生的理论起点
目前,决策有用观已经成为会计目标的主流观点,许多国家都采纳了该观点,美国的FASB也是该观点的积极倡导者。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现在的、潜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这种信息必须能够使决策者的后验概率与先验概率有所不同,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然而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选择不同,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有丰富且多样的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使用要求。但是一般来说,他们一般关注企业获得现金有利净流量的能力。在决策有用观下,财务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的根据,这就要求提供的信息具有前瞻性。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财务报告面向的是企业的过去,并不能提供关于未来的预测性的信息,因此资产减值会计通过多种计量属性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对资产价值进行修正,为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了与经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体现了会计目标中的决策有用观。
(二)未来经济利益观是资产减值会计产生的本质所在
关于资产的本质,影响最大的是未来经济利益观。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是能够产生未来经济利益。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曾经说过:“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它持有资产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企业拥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其未来经济利益,若资产失去了交换价值或使用价值,不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时,就不能确认为一项资产。资产减值会计旨在从资产账面价值中剔除那些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或产生未来经济利益能力下降的资产,清除资产项目中的“伪资产",从而真实反映资产的经济实质,资产减值会计对资产减值的确认符合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要求。
(三)持续经营假设是资产减值会计产生的要求
会计学的持续经营假设是一系列会计原则和方法建立的基础,也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按预定目标,在现有规模基础上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在这一假设条件下,会计主体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经营活动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而其所承担债务,也将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清偿。企业要持续经营下去,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要保持资产的完整性,即实现资产保值。因此,设立资产减值会计,及时准确地确认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资产减值,使其得到及时的补偿,以确保经营规模不被缩小,是持续经营会计假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防御经营风险的重要措施。
(四)谨慎性会计原则是资产减值会计产生的依据
谨慎性原则是指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乐观程度最低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要求财务报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可能发生损失的信息,更好的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避免虚增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当企业面对的经济环境动荡,竞争压力较大时,对谨慎性的要求就高。谨慎性要求报告提供者尽可能提供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信息。在这些信息中,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要求的重要体现。经济环境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越多,经营风险越大,应用谨慎性要求的范围就越广,程度就越深,与此相对应,资产减值会计便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分析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精髓在于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提供高质量的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都作了更加系统、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作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充分体现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也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资产减值准则较企业会计制度内容上体现了很大的改进,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会对上市公司本身和相关利益各方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对准则制定机构的影响
资产减值会计服务于相关性原则而产生,但是在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如何同时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制定者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资产减值准则制定过程中也尽量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对资产减值准则中涉及会计政策选择权的问题做出了尽可能详细的规定,允许企业在多种方法中做出某种选择,同时对每一种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因此,资产减值准则对准则制定机构所产生的影响来源于准则实施中所需要的大量的职业判断。比如,资产减值准则中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涉及到公允价值和现值技术的运用,准则中对有关公允价值和现值技术的规定能否在实务中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仍然不得而知,相应地准则制定机构也将面临一定的压力。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减值准则外还需要加强准则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督,并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二)对投资者和审计师的影响
资产减值会计服务于相关性原则而产生。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将有利于企业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从理论上讲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可以给投资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但是投资者是否真正利用了管理当局披露的资产减值信息,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加以佐证。同时,资产减值会计涉及到许多主观估计和复杂的计量问题,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问题规定的过于原则化,很多规定都不具有操作性,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也过于简单,因此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较大。《资产减值》准则对公允价值的确定,现值技术的选择,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确定以及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因此,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将大大提高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同时将相应降低审计人员的风险。
(三) 对监管机构的影响
在新准则实施衔接过程中为了防止人为因素导致上市公司利润大起大落,监管部门不仅需要在信息披露上做出进一步的具体要求,还应当加强监管力度,通过制定针对性强的过渡性措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在新准则施行前利用会计制度规范调节利润的行为。在新准则实施过程中,要时时进行跟踪,监督,收集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新准则带来的影响和问题,借此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如融资条件以及各项指标的要求等,因此新准则的实施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资产减值》准则制定中产生的会计处理和税法规定上的差异,税务机关应明确差异及处理办法,出台相关说明和规定,对企业纳税申报进行严格审查,防止企业滥用差异,偷漏税款行为的发生。
三、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一)健全公司监管
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外在动因,主要是为了避免被ST、PT或达到配股的目的,这与我国证券的监管政策不无关系。一直以来,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规定,连续3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暂停上市,而配股的条件之一是,公司上市超过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因此,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迎合上述要求,而“乐此不疲”进行盈余管理。亏损一年的上市公司为防止被特别处理、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为防止被暂停上市、亏损三年的上市公司为防止被终止上市,会在下一个会计年度或宽限期内利用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应对此类规定加以修改完善,辅之其他指标,综合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弱化利润与上市与否的关系,减少企业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的外在动因。
(二)改进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通过影响决策体制、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来影响公司行为,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绩效的,它是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委托关系契约。由于企业所有者并不直接经营企业日常活动,管理层则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或目的而损害公司利益。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防止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一方面要强化内部控制约束。加强对资产减值核算的监督,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将有效扼制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情况发生;并且建立健全的财务预算制度,财务预算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认前提,但是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财务预算制度还不健全。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经理层激励机制。健全有效的经理层激励机制,将经理层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挂钩,可以有效防止经理人的短期行为。此外,现代企业一般以经营利润为指标评价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管理层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评价管理层的经营业绩。
(三)加强外部审计
资产减值会计涉及到许多主观估计和复杂的计量问题,发生错报的风险比较大,为了防范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会计数据提供虚假信息,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注册会计师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操守,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应在借鉴海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经验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及相关执业标准,以“独立的第三方”的姿态对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进行审计,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此外,对因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所造成的审计事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对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注册会计师可采用不同于被审计单位的方法和假设进行估计,以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1)
[3]孙秀丽.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J〕. 经营管理,2008(10)
关键词: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准备 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会计
一.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现状
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旧准则的确有很大改进,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难度大,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不够全面,外部监管难度大等,导致可操作性不强。又加之管理当局自身的动机,导致乘机可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的这些漏洞,滥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1.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中存在问题
新会计准则是按照资产种类进行减值准备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只是作了原则上的规定,至于具体怎么计提、计提比例为多少,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这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各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也因为预计现金净流量、资产使用年限、折现率均比较难确定;对其确认和计量已超出目前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甚至需要请用外部的专业评估机构才有可能估算。因此,计提是否合理不易确认。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但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其结果会因人而异,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又使得不同的企业根据不同的需要而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些都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进一步的可能。
2.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规定某些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
从防止企业为调节利润秘密计提减值准备角度来看,新准则中的这一规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但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也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矛盾。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为了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实际,但如果减值恢复时不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真实状况。同时,这与新会计准则定位的“企业会计应当如实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的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会计目标相违背。
新会计准则大都集中在长期资产不可转回的同时,又规定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如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的减值处理由其他的准则来规范,递延所得税资产、金融资产等也排除在不可转回范围之外,即减值准备禁止转回只是关掉了一个窗口,企业在应用新准则后仍然可以继续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操控利润,如企业仍可运用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如根据有关调查数据,2006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中,220家上市公司共转回各项减值准备899000万元,其中:转回坏账准备394000万元(占转回总额的43.82%),转回存货跌价准备226000万元(占转回总额的25.16%)。这说明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两项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减值准备转回的重点。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三项即将被新会计准则调整的减值准备转回合计为123000万元(占转回总额的13.74%)。
由此看出,新资产减值准则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调节利润的空间,但并没有完全堵死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窗口,在抑制上市公司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方面仍给上市公司留有可乘之机。
3.外部监管难度大的问题
准则中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按单项资产、资产类别、资产组、总部资产或现金产出单位等方式进行。由于资产减值确认方式多样化,使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灵活选择”, 使企业进行不恰当的减值准备计提有机可乘。例如:部分上市公司通过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主要手段有:其一:集中在某一年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造成当年巨亏,以后年度不计提或少计提,为下年的利润增长留下余地;其二:往年先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以操纵盈余;其三: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虽已引起了市场监管部门和信息使用者的重视。但外部监督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加大了监管的力度,但目前效果还不理想。
由于资产减值准备项目性质的特殊性,资产减值审计也一直都是难题。一方面,它本身就属于容易产生错报、漏报的会计项目,审计过程中涉及的资产及其明细种类繁多、金额巨大,主观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核销等计算较为复杂。如管理当局动机不纯,蓄意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会计利润,那么往往是经过周密策划和多方掩饰,注册会计师很难通过一般测算得知或常规检查所能发现,导致资产减值准备审计风险具有潜隐性。另一方面,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客观地讲,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性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企业原来的资产哪些已不再是会计定义的资产,哪些已严重贬值,他们很少有发言权。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外部审计监督存在较大难度。
二.对改进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几点建议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对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内容都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但由于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上述提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从法规上进一步明加强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可操作性 ,建立健全的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作用,建立追究相关主体的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
1.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
我国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较为原则化,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比较具体和全面,操作性相对较强。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的会计规范,制定操作性比较强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具体指南或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会计的实践操作能力。
2.建立健全的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由于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均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所以进一步完善资产信息和价格体系十分必要。在进行资产减值判断时,企业除了依靠内部有关信息外,外部信息也是减值迹象判断的重要条件。目前除上市公司股票投资及上市债券投资以及部分商品在市场上有价格信息外,大部分商品、股权等难以确定其可收回金额。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建立公开的市场价格体系,同时建立全国联网的价格体系查询平台,有利于各种价格的查询,完善市场资产的估值体系,使估值接近公允价值,以减少资产减值会计中的主观判断因素;同时我国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法规,使信息市场规范化,使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可靠的依据,提高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增强资产减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3.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的判断,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存货可变现净值及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等都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也需要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和经营目标进行全面深入了解。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因此,会计理论界和有关部门既要大力宣传和解释新制度、新准则的要点,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又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大对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的力度。同时,会计人员要有自己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主动、积极、努力学习,大胆探索,注重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
4.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作用
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目前已成为有些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工具,这样发生错报的风险越来越大。极大的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的审计风险,也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难度和审计成本,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的操纵,当然,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来实施审计工作,如有必要应当利用专家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以确保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5.建立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目前有些企业采用资产减值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进行所谓“盈余管理”来调节利润,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诚信度,而且也使会计的信誉受到挑战。对于参加会计资料造假的相关违法主体,不仅要明确其法律责任,还要提高法律责任的威慑程度。因此,就需要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财务检查。对于查出的违规、违法的会计行为,必须追究相关人员和企业法人的法律责任,提高法律的威严和严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真正规范企业会计的行为,打击利用会计手段造假行为,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维护投资者利益,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号-资产减值
[3]刘湘涓.有关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利润操纵的问题.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4期
[4]孙欧.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会计之友.2006年第28期
[5]赵敏、甄颖.资产减值准则的国际比较及我国实施的难点.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3期
1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实务应用
如何准确地把握资产、资产减值和资产减值会计的含义,是我们进行资产减值会计研究必须要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准确把握这些基本概念也为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资产减值的概念
在了解资产减值概念之前,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资产的概念,资产大家都觉得很熟悉,但是真正能够说清楚资产是什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资产是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其次资产是可用货币计量的,包括各种形式的财产、债权和企业享有的其他权利,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它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这里强调不是经济利益的流出,曾经看过台湾的会计科目,固定资产叫作“生财器具”,那么大家也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资产的定义了。对于无法反映其实际价值,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企业资产和利润虚增。进一步使企业的核算失去基础,万层大楼没有了基础,何谈有效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无法进行资产确认,那么也就不能再以原来所计量的账面价值来确认价值,否则这将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12企业资产减值的范围
在我国,关于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新准则中对企业资产减值作了详细的规定,其适用的资产范围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生产性生物资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对子公司、?营公司以及合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其他企业资产,如存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其他类型的资产分别适用不同的会计准则,财政部做了这么细致的冠以资产减值的规定,可以看出资产减值的重要性,财政部这一新准则对资产减值适用范围的确定,从表面上来看是内容上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其实是对资产的本质特征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认识。
13企业资产减值的确认
在资产负债表日,首先要对资产进行是否减值的测定,如果出现了资产减值的可能,应该进行减值的测试。即资产出现减值迹象是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条件。但是对于企业合并后形成的商誉,这个不同于其他资产,必须进行减值测试,那么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都应该在每年进行资产减值测试,测试时间为每年年末,这是特殊事项的规定,区别于其他资产。
企业在负债表日应判断其资产是否有可能出现减值迹象,我们怎么判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信息从哪里来呢,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外部信息来源;二是企业内部信息来源,企业内部信息更为重要、全面,但是不是说外部信息不重要,要综合考虑。
而对于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我们要严格执行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的规定,既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经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进行转回核算了。
14企业资产减值的计量
在资产减值计量属性的选择上,由《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规范的项目全部采用可收回金额,因此,企业在确认可回收金额时,一般应该采取如下具体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
贷:××资产减值准备
2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由于现代企业的基本管理职能不断发展和变化,虽然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作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准则。但是随着新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大量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目前,从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规定来看,资产减值会计面临着以下诸多现实问题。
(1)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被滥用。由于企业资产减值灵活性较大,导致一些公司把它作为利润调节的工具,根据自身财务状况需要,随意使用,毫无规范可言,从而导致其失去真实性。在很多上市公司中,资产减值会计成为了公司对盈余资产进行管控的变现工具。由于 “计提的减值准备”这个工具可利用性强,变化性大,成为很多人的目标,那么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在某一会计年度集中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第二种是在先前的几个年度中多计提大量的减值准备,然后在当年选择性充回,即自己需要多少就充回多少,随意地调控企业的经营情况,目的就是控制盈余。而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这一政策的执行,起到了很大作用,极大地遏制了上市公司的这种方式,成为了极大的限制和规范。第三种是企业直接不计提或少计提减值准备,从而虚增企业的利润。
(2)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基础难以确定。
(3)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主观性较大,对于可回收金额计量往往是缺乏足够的市场依据,常常是以参与人主观上的感觉来确定的,那么这样一来,就造成可回收金额的准确性无从考证,失去了准确性继而失去了很大真实意义。
(4)计提后不得转回导致了账面资产的计价不够真实。
(5)专业判断范围较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6)外部监管难度大,对于资产减值,外部介入监管的难度非常大,可以说实际操作性很差。
3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下资产减值会计不足的应对措施
31加强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针对前文中提到的且在现实情况中经常存在的企业资产可回收金额难于计算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将财务部门、销售部门、技术部门这些企业的核心部门组合起来,使各部门针对资产减值问题进行自己的分担工作,但是不能缺少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各尽其能,最后才能保证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32建立健全和发展企业资产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
鉴于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资产减值程度难以进行合理确定。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健全我国的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让企业的?Y产价格能够有参考性,否则无从谈起公允价值从何而来,没有在市场中得到公正合理的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没有意义,使企业资产价值会计能够有理有据,这也是会计信息合理性的体现;其次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和发展相关的制度体系,形成完备的市场环境,促进资产的合理定价和合理减值。
33完善企业的绩效考评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之所以会使用各种手段美化报表,隐藏企业的种种不利经营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界给企业的压力,政府对企业的考评,大环境规定企业诸多考评等,这无疑都会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企业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就只有在报表上“大动脑筋”,资产减值也就成为了好多企业的有力工具,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给出的具体解决方案是,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考评体系,其次是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定企业净利润、企业销售额,企业现金流的相关指标时,应该辅以其他数据、指标,构建起一套完整而合理的指标考核体系,而不应该简单粗暴地就硬性的规定几个值,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不会硬性地想尽一切办法粉饰装扮报表,使资产减值的利用率失去意义,从根本上消除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实现利润操纵的外在动因。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利润操控
一、资产减值的操作原理
企业因为外部因素,或者内部使用方法不适、范围发生改变等各种因素,到时企业资产的使用价值降低,令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是资产减值的含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是确认资产减值的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正好与对方想法。前者是当企业的资产出现减值损失的时候,把资产可回收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调整为资产的账面价值,并把这一差值算入企业的当期损益。而后者,备抵法,指当企业的资产出现减值的情况时,企业应该计提资产减值的准备,作资产的减项,以此代替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直接转销法相比,备抵法的操作过程虽然比较繁杂,但是其能够根据谨慎性原则和配比原则进行实际操作。
在企业的资产减值计量工作中,其计量的主要观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受托责任观,而另一种就是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是指企业的管理人或授权人,可以对委托人的部分财产进行管理,并且在管理的期间,利用这部分资产进行经营活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整个过程中,受托人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受托责任了。所以,当企业进行资产减值计量工作的时候,需要以信息提供者的角度,确保企业的计量工作能过以公平、客观的态度,反映出委托人的资产情况。而所谓的决策有用观,就是对企业历史成本的计量,通过分析和研究,做出较为完善、全面的反馈,这个观点主要是针对市场投资者的。市场投资者能够根据这一反馈,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加上对投资风险进行了基础的评估后,再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由于市场投资者在思考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需要联合多方面的信息,所以企业需要整理好会计信息,确保其中的数据和资料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前瞻性,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意见。[1]
二、资产减值会计事务中的问题
我国资产减值的会计实务实操经验尚浅,当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有着举手投足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及时完善和解决以下问题:
(一)资产减值会计计提没有科学性
在我国企业的资产减值会计计提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计提的方向不明确,其观点和信息都缺乏了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景观企业受到决策有用观的影响,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数据资料,但是这些资料的指导性、可靠性都不高,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的发展和完善。再者,在实际的资产减值的核算工作中,其会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都会影响计提工作的开展,一旦会计人员存在着较强烈的主观性整理数据和资料,那么这一份资料就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2]
(二)资产组的划分不明确
企业资产组的划分准则有很多,但是我国并没有全面、详细的资产组划分规定,企业极有可能因为划分资产组的问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济问题。由于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企业在划分资产组的时候,将会制约到资产减值转化为实际的计提金额及其数量,这种情况极容易引发企业操纵利润情况的出现。而且,我国部分企业上没有优秀的现金流量管理能力,相关的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没有一定的现金流量测算知识。因此,在实际的资产组的划分过程中,不少企业面临着各种问题,而编制资产组也变成是一项不切实际的工作。
(三)资产组工作量分配经验不足
一般来说,企业在资产分配的时候,其工作负担会很重,因此在分配资产的同时,还需要为企业考虑到商用信誉等问题。就目前我国的资产组分配实际经验来说,中小型企业是难以承担这一责任的,而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于测算现金流量的方法不统一,而且欠缺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问题,还容易引发盈余管理的问题。[3]
三、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核算的方法
(一)统一资产组的划分方法
从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不难看出,我国的会计准则已经开始向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是不难发现,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有相当一部分是把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一定的修改而来的。座椅,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应该根据我国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思考,制定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统一资产组的划分标准和方法。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方法,让企业在进行划分资产组的时候,能够根据操作指南进行操作,避免在工作的时候被过多的主观因素影响。[3]
(二)企业应当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资产减值相关信息的重视,做好计提资产减值的准备,以客观、公平的态度进行资产减值的会计实务核算工作,提高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和客观性。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保障,确定企业资产的客观存在,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觉得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在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核算工作中,有很多工作都需要依赖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进行,因此,企业可以为会计人员定期组织培训、讲座和考核,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才能够顺利地在企业内部展开资产减值会计计划。所以,在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会计人员提供多种后续教育,这样不论对于会计人员,又或者是企业的会计工作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4]
(四)加强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监管
由于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程序并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各企业在进行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其自身不同的实际情况,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的监管,才能够令企业的会计工作结果能够如实地反映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各地方的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机构等部门和相关机构,都应加强对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的审核和监督力度。
(五)完善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
我国的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的差异很大,不仅仅是对企业资产负债表进行强制性的减值测试,而当发现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需要针对资产是否出现减值的情况而进行核查,这种确认方式的灵活度较高,而且需要的成本低,但是不易操作,难以控制,因此,我国需要构建,并完善会计准则体系,以及企业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
四、结言
资产减值的核算工作占企业的会计实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能够有效地体现出企业的真实资产情况。但是如何在资产减值工作中,存在着多种问题而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导致资产减值的核算工作未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令会计信息和资料失去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相关的财务专业人员应该根据实际问题出发,寻找问题所在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令资产减值工作能够得到完善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吴学斌,黄增玉,张雪南.中级财务会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 曲仁凤.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完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4(06):163-164.
[3] 韩志国.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研究[J].财经界,2014(0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