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

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

第1篇: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

(一)了解贫困生就业失败原因,帮助贫困生正确求职

贫困生由于受到经济劣势的影响,很多贫困家庭是花费了巨大经济投资来培养一个大学生,因此贫困家庭对贫困大学生有过高的期待,贫困生自己也由于多年来受助于家庭的经济帮助,因而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一般都有过高的要求,在选择应聘岗位的时候,过多注重薪酬,这样也会造成一部分贫困生错失就业良机,从而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受到打击,造成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或者喜欢什么职业,或者能胜任什么工作,从而不敢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岗位,造成长期观望状态。更有甚者,将就职机会过多的依赖于学校和社会,将自己无形中处于求职被动状态,有的贫困生,由于在寻求工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经济费用,觉得自己对不起家庭,毕业了还在花父母的钱,不能承受自己一次一次失败求职的压力,过于自卑,加上从小由于家庭经济不如别人,在心理上本身就具有自卑不如人的心理特点,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不敢朝自己的就业目标迈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应当积极发挥自己良师益友的作用,邀请问题贫困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谈心,帮他们分析求职过程中失败原因,寻找对策,尤其对于求职失败后情绪低落的贫困生,要特别关注,严重的还应寻求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疏导就业压力。对于具有共同问题的贫困生,可以结合心理辅导老师做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现场求职演练,也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将贫困生中优秀的同学代表邀请到班级来为贫困生讲解求职经验和方法,现身说法,更能让贫困生接受辅导员提供给他们的帮助。

(二)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求职自信

当前社会难免存在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甚至有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出现“走后门”的现象,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贫困大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他们盲目看待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心里满腹的不满与无奈会累积出较多的负面情绪,使原本就缺乏自信的他们更加不能坚强的面对求职过程中需要积极克服的问题,甚至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求职过程中应该把握的机会,而放弃了一些本该可以把握的就业机会。有的贫困大学生在通过面试后,由于自卑心理作怪,无法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在还没有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前,就完全进行了自我否定,可想而知,他在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后,还将需要做出比常人更多克服自卑心理与困难的努力。辅导员应该努力帮助贫困生树立求职自信,帮助开展求职技能辅导,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

(三)帮助贫困生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正确面对求职

贫困生多是家里的希望,有些农村家庭的贫困生,多少年才出一个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六七年的努力拼搏,家里给予了巨大的经济支持,就是为了在大学毕业时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毕业就职承载着的不仅是自己寒窗苦读的心血,更是亲朋好友们的希望与寄托,更有自己对自己这么年来努力拼搏的成果的期待,很多贫困生对求职的期待就可想而知了,辅导员要帮助贫困生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从而弄巧成拙,要引导贫困生循序渐进,克服求职中好高骛远的思想,更不可以盲目羡慕他人,跟从他人,为了报答父母这么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盲目追求高薪,做出不切实际的选择,而无法正确考虑自身的专业背景和能力。因此很容易出现在求职过程中出现急于求成的心理,甚至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对于这种现象,辅导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分阶段地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让贫困大学生群体都能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

二、帮助贫困生寻求多方援助,拓宽就业渠道

现在我国高校基本都有专门的部分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并且会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帮助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辅导员可以系统性的给贫困生做职业规划指导讲座,指导他们写简历,如何应对面试,如何向企业展示推销自己,由于贫困生经济条件受到限制,没有更多的经济力量去外地进行求职面试,要指导贫困生充分利用校园招聘会机会,针对专业背景,寻求相关企业校企合作,为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同时,指导贫困生在网络上合理求职信息,可以利用自身经验帮助贫困生寻求多方援助,整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使贫困生能更快更省钱的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一)寻求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帮扶贫困生就业

可以根据国家、社会、高校对贫困生采取的相关援助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可以寻求多方援助对贫困生实行就业津贴补助,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仅仅依靠经济上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和贫困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现心理脱贫。[3]落实实际的就业援助,在贫困生自主创业时,可根据他们的经济困难,采取学校支援、社会援助等多方援助,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持和帮助,尤其要利用好高校的就业管理部门对贫困生的帮扶政策,帮助贫困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的帮扶贫困生实现快速就业,对于实际困难无法解决的贫困生,可以适当延长关注期,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的角色便利,在校园、班级为贫困生建立一些专门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组织,多元化的帮扶贫困生,促进贫困生全面就业,全面发展。

(二)进行个人帮扶,提升贫困生个人就业竞争力

在力争得到社会、学校各方面的援助的同时,辅导员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贫困生个人帮扶,提升贫困生个人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不羡慕他人,不盲目攀比。帮助贫困生进行个人的能力优势与缺点的分析,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会懂得自信、乐观的面对生活和面对困难。积极调整心态,不骄不躁,坦然面对未来,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切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盲目自卑或者自大,帮助贫困生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就业指导课程

鼓励贫困大学生努力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优秀学子、成功人士交往,鼓励贫困生向成功人士学习成功经验,同时还能帮助自己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援助,对贫困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的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让贫困生自己在课程中学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可眼高手低,更不可随意贬低自己,自己给自己打击。鼓励贫困生抓住一切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自信心,时刻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三、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贫困生就业服务者

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寻求工作和毕业的同时,辅导员在班级中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贫困生就业指导者和服务者。帮助贫困生解决在临近毕业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一)帮助贫困生解决就业前的各种问题

有的贫困生临近毕业,很多事物忙,甚至有的贫困生由于欠缴学费的压力太大,严重影响求职心理,针对贫困生经济的紧张,辅导员更是需要给予极力的支持和帮扶,寻求校方对贫困生的学费欠缴开绿灯,帮助贫困生申请延迟缴纳学费,辅导员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求职中遇到的其他难题,尤其是大学生是第一次走入社会,经验缺乏,难免不会因为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的身份,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必要时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援助或法律援助。

(二)帮助贫困生处理毕业事物,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

帮助贫困生简化毕业事宜,积极主动的帮助贫困生落实户口、档案去向问题,减轻他们临近毕业的各种杂事,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有些贫困生临近毕业,情绪会莫名的紧张,甚至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产生毕业焦虑情绪和求职焦虑情绪,因此,辅导员帮助贫困生处理一些毕业杂事,可以适当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和毕业焦虑。

(三)关注贫困生的发展,探索更多帮扶途径

第2篇: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贫困生 资助模式 输血变造血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1现阶段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转变

针对现阶段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问题,贫困生资助的模式和关注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贫困生自主学习能力。《2000 年:中国教育白皮书》在“高等教育的使命与功能”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为学习者提供可以终身接受高等培训和学习的空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多次提到发展大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因此,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帮扶”的基础上建构能力资助模式时应激发贫困生的自主学习机能,形成高尚的、持久的远景性学习动机。

第二,注重对于贫困生的“心理解困”。家庭经济困难和客观环境的限制给贫困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了自卑、焦虑、依赖、妒忌和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因此,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做好心理辅导和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

第三,注重贫困生就业与创业能力。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随之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来自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经济上的贫困和人脉关系的薄弱等因素导致了他们的就业与创业能力竞争力略显不足。

因此,高校对贫困生不仅仅是实施“经济帮扶”,还要注重贫困生的心理解困和能力开发,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2研究贫困生资助模式转变的意义

在已有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下,研究创新贫困生资助模式的重大意义之一在于优化贫困生的管理环境,使真正的贫困生得到切实可行的帮助与培养。贫困生认定程序不严谨,部分“假贫困生”混杂在贫困生人群中获取资助影响了真正贫困生正常的利益获取;贫困生认定程序繁琐,贫困生证明单位与学校联动不足;贫困生管理体系建构不完全,系统化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欠缺;贫困生受助情况追踪不足,资助实效评估不足。这些问题影响了贫困生资助金的切实发挥,只有转变研究贫困生资助模式,优化贫困生管理环境,才能有效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贫困生具有独立意识,自尊心强,压力大,志向远等特点,而他们在承受着诸如学费、生活费等经济压力的同时,还承受着由此引发的心理压力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研究贫困生资助模式,切实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具备创新的思维方式和一定的创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贫困生而言无疑是受益终身的财富。此外,作为普通的大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设身处地地站在贫困生的立场,结合自身作为学生的特点与潜力,进行大学生资助的创业创新,惠泽同龄学生,也是研究大学生资助模式的一大意义所在。

研究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关注贫困生的内在需求,着眼于成长动机的唤醒和综合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激发贫困生向贫困挑战的信心和勇气,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我解困,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3新时期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模式探索――以浙江传媒学院“青橄榄”爱心公社为例

3.1青橄榄爱心公社的创建与积累

青橄榄爱心公社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是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服务中心。本公社是一个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慈善超市建设的倡议下成立的塑造大学生服务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帮助校园的困难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自力工作的校园公益学生组织。公社从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现状出发,通过对“输血型”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帮助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的转变;公社致力于打造“服务、责任、自力、严谨”的公益文化,带领热心学生及校园志愿者,积极倡导公益扶贫意识,努力开拓公益事业的服务领域,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公社的主要运营业务是以GCE/SCE模式为核心运营校内学生公益服务,GCE/SCE(Good/Service-Credit-Exchange)模式,即物品―积分―兑换/服务―积分―兑换。公社另一业务即运用UIE模式(Unlimited Internet Exchange),实行青橄榄爱心公社无门槛助学计划,成立青橄榄助学堂。与此同时,致力于CSE (Create-Spread-Effect),即创造―推广―效应的青橄榄推广过程和后期的Diversified Transformation的多元化转型模式。

如今,浙江传媒学院青橄榄爱心公社已具备全方位、立体化的四个发展阶段的企划,并获得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处批复,拥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日常运营场地,拥有一批固定的社会合作企业,在湖北省房县军马镇军马小学建立了浙江传媒学院青橄榄爱心公社助学堂项目实践基地,开始了在附近高校的青橄榄模式宣传与推广业务。

3.2青橄榄爱心公社特点

3.2.1运营模式成熟新颖

青橄榄爱心公社运作理念新颖,具备成熟的商业模式,体现了“输血变造血”的高校资助模式改革方向,实现了对贫困生“济困、扶志、强能”的三维帮扶目标。

GCE/SCE模式:GCE/SCE(Good/Service-Credit-Exchange)模式,即物品―积分―兑换/服务―积分―兑换。青橄榄爱心公社通过校内闲置或二手商品回收,社会爱心企业、单位、个人捐赠,低价购入等方式获取一定物资,使学生通过校内活动(勤工俭学、公社服务、校内志愿活动、参加教师课题等)和社会志愿服务(校外志愿服务或到与公社长期合作的社会机构参加服务等)获取积分,累积一定的积分以后,换取相当的物品。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多于普通学生的积分获取机会,更好地实现自立。

UIE模式(Unlimited Internet Exchange),即青橄榄爱心公社无门槛助学计划。这一模式以互联网为传播中介,充分收集调研贫困地区学校孩子的知识或技能需求,寻找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拍摄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作为回报与反馈,贫困地区合作学校将展现班级活动,学生特长,校园动态的相关视频上传到同一网络专辑中。

CSE过程:即Create-Spread-Effect创造―推广―效应过程,公社将逐步建立并完善高校“爱心公社”连锁模式,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习青橄榄爱心公社模式,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自发性改造,采用青橄榄爱心公社的名号,在本校同样建立青橄榄爱心公社。浙江传媒学院青橄榄爱心公社作为总社,对其他连锁公社提供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物质资源等方面的帮扶,负责所有爱心公社之间的资源打通,实现物资的校际转运,从而使GCE/SCE和UIE运作模式的受益人群不断扩大,青橄榄爱心公社“连锁”品牌效益逐渐形成。

DT模式:即Diversified Transformation(多元化转型)模式,在转型阶段,青橄榄爱心公社集团必须在保证公益性的基础上对于公社的主营业务进行适当改变,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创造经济利润。在这一阶段,公社将会把原有模式的部分内容强化,拓展业务范围,结合自身优势引入更多的科技力量,迎合公益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3.2.2机构设置科学严谨

青橄榄爱心公社采用混合型组织结构,综合纵向型,横向型结构以及学习型组织的特点,以实现任务专业化,促进知识与技能的纵向发展,促进组织对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使青橄榄爱心公社的成员对组织的目标又更广的认识。强调团队学习和合作,资源共享,强调机构与受益群体之间,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充分的交流。公社设有理事长、顾问委员会、活动部、财会部、人力资源部、外联部、宣传部、新闻部、摄影部、技术部。各部门相互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促进公社发展。

3.2.3社会资源最大化整合

青橄榄爱心公社运用创新模式,最大化地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公社实现了校内闲置物质、校内课题服务资源、学生技能、企业爱心物资、校外志愿服务机构、教育受助点、社会资金等多重资源全面整合,在标准化运作管理模式的完整核心程序下,制定出完善的、强有力的核心运作体系,核心程序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信息制导。

3.3青橄榄爱心公社创新点

3.3.1输血变造血

贫困学生自身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效资助的真正体现,也是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要体现。青橄榄爱心公社的运作模式打破了“给予”和“接受”的传统资助模式,而是提供“自养”平台,使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服务、技能输出,实现自我经济解困,获得能力和人格上的双重提升。

3.3.2由物品互换到知识输出的升级

青橄榄爱心公社按照UIE模式,充分实现知识无门槛,传播无门槛,互换无门槛,建立系统的知识技能交换体系,创新了公益机构运作模式,捐献者少了恩赐的色彩,受助者少了感恩戴德的负担,最终塑造“大家帮助大家”、“贫困学子帮助山区学生”的知识良性循环。作为UIE模式的外延,公社还将组织进行暑期爱心输出,组织爱心大学生在寒暑假赴帮扶学校进行实体支教,实现线上线下的双重爱心输出。由物品互换到知识互换的资助模式升级,促进了对贫困大学生的扶志与强能。

3.3.3社会资金引入的多元化转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商业银行的助学信贷、企业的助学基金两种模式是社会力量在高校资助中的作用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着积极性不高和互动性不强的问题。青橄榄爱心公社在转型阶段创新现金购买环节、充当企业与贫困生的交流中介、建立O2O与SNS上线,加强了社会资金在贫困生资助中的参与作用,实现互联网背景下大众化的公益参与,提升了公社的经济运营活力。

4结束语

在目前贫困生资助模式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某些制度自身存在缺陷和不足。但只要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并在各方面加强规范和约束,这些问题都是不难解决的。贫困大学生的产生,是国家社会发展不平衡、家庭经济的困难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弱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寻求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也必须要求国家支持、社会帮助、学校实践、家庭配合和学生参与。只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高校的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创新转变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彩霞.论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2(3).

[2] 樊永生.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由“经济帮扶”向“能力开发”转变研究[J].广西教育,2013(8).

第3篇: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

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辍学,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返贫。做到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坚决完成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的工作总目标。

现将2021年上半年开展的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宁平镇中心校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全力配合, 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各学校开学之初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每校下设扶贫办公室,强化组织分工,细化领导责任,各学校校长担任扶贫工作领导组组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本村教育村长任成员,学校各班主任具体落实工作,广大教育村长和学校教师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先后开展贫困生摸底工作多次,通过调查统计全镇共有户籍人口六万五千人,贫困户2319户,在读学生8697人,其中在宁平各学校就读贫困家庭学前段学生239人,小学段453人,住宿生小学段学生116人,初中段贫困住宿生102人,宁平户籍贫困幼儿共计268人,宁平镇户籍寄宿生共计1287人;同时摸清了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了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宁平镇加大了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三、各项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 各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位教育村长,各个班级、各部门、各责任人,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享受到政府的资助和党的关怀。通过开展大摸底大排查工作找出了各学校,个自然村的建档立卡及扶贫帮困对象。各学校教育村长和任课教师自愿与本校贫困学生逐人逐户结对,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帮扶他们,结对帮扶教师不仅为贫困学生购买了学习用品,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到家庭了解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到一处,他们都要同家长促膝交谈,询问他们对学校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贫困家庭父母对结对帮扶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连声感谢。贫困学生也表示一定会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报答学校、社会和父母的关爱。

四、各学校在研究确定特困学生名单时,对上报的所有学生都进行了具体细致地调查。通过家访,电话回访等形式如实地掌握了这些贫困学生家庭的生活情况。另外,各学校还根据他们贫困的不同程度对其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资助,对家庭特别困难、无固定经济来源的实施学校生活费全免;对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实施部分减免。同时全镇要求教育村长每周必须与结对家长进行家访或电话联系一次,及时了解特困生家庭需要学校帮助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

五、健全拓展扶贫帮困的重大意义,形成帮困“人文化”,通过多次组织扶贫帮困活动后,各学校全体师生的热情很高,出手大方,为此我们中心校校提出了“人文帮困”的理念,要进一步发挥帮困的育人作用,除了物质帮困,还更需要人文帮困,以及整个帮困活动的人文化。这是帮助贫困学生在物质帮助之外的另一层次需求,包括如何克服贫困家境带来的自卑心理、如何更快融入集体生活环境、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对贫困学生这些需求的满足,有时比提供物质帮困更重要,因为物质帮困只能解决生存的问题,而人文帮困,则关系到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此,要求各单位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这些学生作心灵沟通,进行贫困生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端正思想、树立信心、确立自己的崇高理想,树立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的有志青年。

六、各单位要认真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无一人辍学。落实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细化分工。围绕2021年扶贫目标任务,实现了我镇学前、义务教育有保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争取整合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与方法。

第4篇: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贫困生;创业;生涯自我效能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高校中贫困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的680万毕业生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0%,人数在136万左右,这一规模庞大的集体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创业自然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选择。目前国家、省市、学校各级都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许多贫困大学生也愿意选择创业这一路径,但生涯决策困难成为贫困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困扰,本研究从创业生涯自我效能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生涯自我效能(career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所做的生涯选择和相关行为的个人效能评价。生涯自我效能影响着每个人的职业选择,如选择何类型的工作,工作中对挫折的耐受度,对职业成功的评价等等。生涯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从事其职业遇到困难时,会努力迎接挑战,积极克服困难;而生涯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在遇到职业困难时,会放松对自我的要求,或完全放弃,造成失败。

贫困生由于受到自身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心理特征有别于其它大学生,特别是面对创业这样重要的选择时,他们的心理更加焦虑复杂。本研究试图以生涯自我效能为研究点,比较毕业年级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生涯自我效能的不同,及不同年级中贫困生生涯自我效能的不同,及其与创业的联系,探讨贫困生不同时期的生涯自我效能变化和心态变化,为更好地指导高校贫困生就业与创业提供理论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南通大学2012届毕业生,从中随机抽取150名贫困生作为研究组,150名非贫困生作为对照组,贫困生界定标准以南通大学贫困生库认定为准。同时选择大一,大二,大三同专业贫困生各150名,作为在校不同时期贫困生生涯自我效能变化分析数据。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郭玟嬨(2003)所编制的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分为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筛选,制定计划,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采用5点记分,分数越高表示其生涯自我效能越高,反之,则表示其自我生涯效能越低。

3.实施步骤

在2012年4月,对研究对象各个年级的同学用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进行调查,将获得的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方差分析和测验,产生相应的结果。

三、结果

1.毕业年级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创业生涯自我效能比较

毕业年级中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总体创业生涯自我效能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自我评价分维度中非贫困生数值高于贫困生,其他维度中非贫困生数值均低于贫困生,在自我评价,目标筛选,问题解决分维度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分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注: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代表0.01和0.05差异显著,下同。

2.同专业各年级贫困生创业生涯自我效能比较

同专业各年级贫困生创业生涯自我效能总分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各年级中在不同的分维度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大四年级贫困生对比大一年级贫困生在收集信息分维度中差异极显著,对比大二年级贫困生差异显著;大四年级贫困生对比大一年级,大二年级贫困生在制定计划分维度差异显著;大四年级贫困生对比大一年级贫困生在问题解决分维度差异显著。(见表2)

四、分析与讨论

毕业年级中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总体创业生涯自我效能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自我评价分维度中非贫困生数值高于贫困生,显示非贫困生对于创业的成功与否的自我评价处于较高水平,贫困生由于其特定的心理常常使自我评价较低,其他维度中非贫困生数值均低于贫困生,在自我评价,目标筛选,问题解决分维度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分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显示贫困生在达到目标的动力程度上高于非贫困生,愿意投入创业实践活动,这在电子信息学院多年的创业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从2003年开始,在南通大学贫困生中成功涌现出李博闻,曹阳,李强章等多位创业典型,远远高于在非贫困生中创业成功的比例,体现出在就业方面,贫困生往往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源较少,资金紧张导致工作受限等,一但有风险投资或商业投资,毕业年级贫困生更加愿意抓住创业的机会,其克服困难的动力也高于非毕业年级非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中存在着自卑与自尊并存的心理特点,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物质生活水平较低,与他人比较时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为了保护自我,贫困生身上的自尊感随之浮现,生活艰辛使他们的勤劳质朴,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等优秀品质在逆境中激活,而相关研究也显示大学生的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自尊感越强,自我效能也越高,从而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毕业年级中贫困生创业生涯自我效能的总分为何高于非贫困生的问题。

同专业各年级贫困生创业生涯自我效能总分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各年级中在不同的分维度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大四年级贫困生对比大一年级贫困生在收集信息分维度中差异极显著,对比大二年级贫困生差异显著,该结果显现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高校贫困生在收集信息的能力上有显著的提高,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资源和人脉资源,手机各类就业创业信息,在获得创业信息的动机需求上也逐渐强烈;大四年级贫困生对比大一年级,大二年级贫困生在制定计划分维度差异显著,毕业年级的贫困生更加了解到在制定计划上的重要性,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相关书籍的阅读,很多毕业年级的贫困生都掌握了创业计划书的制定方法,在获得创业计划支持方面比非毕业年级更具优势;大四年级贫困生对比大一年级贫困生在问题解决分维度差异显著,这也是毕业生对社会认知程度加深,更好融入社会的体现。

从本研究中发现,毕业年级中贫困生的创业生涯自我效能比非贫困生高,毕业年级中贫困生的创业生涯自我效能也比其他年级来说相对较高,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等方面更显著。同时我们要注意在创业活动前后,贫困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要比非贫困生大的多,生产自卑感的频率和程度也要比非贫困生要高,因此,引导贫困生树立明确清晰的创业意识和坚定的创业信心,就成为摆在我们高校思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建立完善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塑造贫困生的创业型人格。学校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思政教育工作者及高校教师的力量,通过开设讲座、课程,设立创业心理帮扶中心等形式,开展心理指导和服务,培养高校贫困生创业过程中正向的生涯自我效能感。通过不断增强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可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其创业潜能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他们的进取心,责任心,宽容心等创业人格素质,加强开拓性,耐挫性人格的锻造,有效地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转化为创业动力,更多地将创业作为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途径,引导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更好地发展高校贫困生有效创业理论。

参考文献:

[1]邵国平,王水珍.择业期间贫困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焦虑的变化—浙江师范大学贫困生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姜月飞,刘荣才,崔军.论生涯自我效能模式及其对职业指导的实践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11).

第5篇: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贫困生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针对贫困生的思想现状,积极创新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高校贫困生是指普通高校中家庭贫困,没有能力缴纳学费,日常生活没有保障,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一类大学生。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为8%~15%。

(一)贫困原因

高校贫困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贫困生人数和比重还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产生贫困生的主要原因有: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农村家庭基本靠农田维持生活,加上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收入来源少,很难支付孩子的学杂费,如果遇上天灾人祸就更是雪上加霜;多子女或家庭变故,很多落后地区不能很好地实行计划生育,多子女现象比较普遍,本来经济不富裕,要维持几个孩子同时上学就更加困难,加上有些家庭产生变故,缺少主要劳动力,更加无依无靠。

(二)思想问题

应该说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他们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热爱党、热爱祖国;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勤奋刻苦、坚忍不拔;他们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因此,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健康向上,以比较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现状。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如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感恩意识缺乏,诚信意识不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进取心不强。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加强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心理问题

面对来自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加上特殊的生活经历,一些贫困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评价和解释,逐渐导致有些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抑郁、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就出现了与“经济贫困”相对应的“心理贫困”,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个别贫困生由于长期以来的自卑、孤僻,平时不善于与周围人进行交流,把自己与其他同学隔离起来。这样的学生一般没有什么知心朋友,甚至遇事都找不到一个倾诉的对象,对集体活动更是避而远之,把自己长期封闭在一个寂寞、偏僻、孤独的角落里;面对社会上的有些不公平现象,常有仇视的看法;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缺乏自信,不敢很好地展示与推荐自我,不能主动积极地面对就业的竞争。

(四)学习问题

大部分农村家庭的贫困生从小就明白,家里供自己上学很不容易。上大学后,这些贫困生想尽办法,通过好好学习取得奖学金,或者通过其他的兼职渠道等,尽量减轻家庭的负担。因为对于这些贫困生而言,他们深深明白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他们今后走出贫困的重要手段。因此,他们上进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非常刻苦,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表现出“人穷志坚”的韧性,通常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事实表明,有些贫困生不明确学习目的,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学习不刻苦,成绩较差,怨天尤人,最后出现成绩挂科的现象,有的甚至最后不得不放弃学业。

(五)生活问题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出台了一系列奖、助、贷等补助政策,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能顺利通过申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位官员曾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隐性门槛。一些贫困生每年开学的时候只带来一部分的学杂费,或者几百元的生活费,而且这些钱还是向亲戚朋友借的。绝大部分贫困生都生活俭朴,计算好如何花每一分钱,当然也有些贫困大学生过分向往富裕的物质生活,经不住各种各样的物质诱惑,有很强的攀比心理。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已充分认识到了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第一,大家对贫困生落实经济帮扶已经形成了共识,这也是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因此,要积极拓宽帮扶渠道,为贫困生争取多种形式的经济支持。但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相比较而言,为贫困生提供的经济支持显现出一定的问题,比如资助渠道不宽,仅仅局限在校内,校外的渠道比较少;资助力度不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到资助,只能把有限的资助金额拆分给许多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资助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第二,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经常处于被动的局面,显示不出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辅导员针对不同的贫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期的引导。但是目前学校工作者仍没有对贫困生形成足够的关注,工作往往浮在表面,疲于应付,缺少有意识的引导,缺乏个性化指导。第三,政府和高校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一般都比较重视对贫困生经济帮扶,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就万事大吉了,而往往忽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缺少人文关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状况,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通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励志类活动,不断加强引导,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增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积极落实经济帮扶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仅仅做好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与解决具体困难相结合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辅导员要认识到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教育部门、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经济救助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比较完善的助学体系。辅导员要全面掌握这些政策动向,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把每项政策都宣传到位,让所带的每一个贫困生都能清晰了解每项资助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需要办理的手续。根据不同的贫困个体以及不同的贫困程度,帮助其找到最合适的路径来解决问题,避免有些贫困生因为不能很好理解国家政策而错失一些机会。

(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

应该说“80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同样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是在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物质欲望不断增强的同时,有些贫困生表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问题: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造成自身贫困的原因,产生了对党和社会的怨恨情绪,产生了“仇富”心态;有的贫困生过分沉溺于自己的不幸,看不到光明的未来,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有的甚至埋怨命运的不公,对周围的人或事产生抵触或敌对情绪。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贫困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报告、面对面地谈心,宣传身边优秀的典型,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健康成长。 转贴于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与一般学生相比,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较为艰难的人生经历而产生了自卑、孤僻、偏激的心理。因此,辅导员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在平时的接触过程中积极关注其心理状况,通过单独面谈或者侧面了解情况,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后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坦然面对现实。目前,高校相当一部分辅导员都经过了专业心理课程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指导能力,更加了解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班团活动,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营造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氛围,缩短贫困生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距离。对存在个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在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及时转到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现有的思想观念和途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辅导员应该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积极创造条件,与校内外相关部门联系组织贫困大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兼职团委工作的辅导员,可以为他们搭建一些平台,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专业调查、实习活动、社会兼职等,让贫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贫困生对社会的认识,学会奉献,学会在实践中反思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五)引导参加勤工助学

为了扶持和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许多高校相应设立了许多贫困生勤工助学岗位。辅导员一般比较了解自己所带贫困生的贫困程度,也了解学校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和政策。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联系勤工助学的岗位,使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一定的报酬来解决自身困难,同时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针对很多贫困生在学校没有广泛人脉的情况,辅导员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寻求岗位,不但关注校内的岗位,有机会还要积极开辟校外的岗位,给他们提供较多的机会锻炼自己,以暂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六)积极体现人文关怀

辅导员在高校中一般都带有学生干部,有的还带学生党支部,积极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合力,可以促进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平时在学习、生活上接触这些贫困生的机会较多,对贫困生也比较了解。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干部对贫困生的帮助和关心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通过努力可以成为贫困生的朋友,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也能在第一时间把贫困生的状况反馈给教师。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网络,使广大贫困生在学校里能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不但在生活、学习、经济上得到了帮助,内心更是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对他们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作用。

(七)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80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曾一度成为媒体评论的对象,也曾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拷问。这一现象反映出我们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辅导员要认识到深入开展大学生诚信建设活动的重要性,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念和意识。要在建设校园文化和培育大学精神中突出诚信的地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以及观看主题教育片、组织专题讲座等活动,使贫困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养成坚定的诚信品格。

(八)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第6篇: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资助政策 认定程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近年来,中国政府密集出台多项学生资助政策措施,努力保障教育机会平等,党和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为确保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当前我国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加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我国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教兴国国策的确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发展计划中的重要一环,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走向国民化和大众化,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年年增加;加之我国一向有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家庭对教育投入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受众已经从过去的凤毛麟角逐步发展到今天的千万大军。根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已达到23913155人,在校研究生已经达到1719818人。另外,我国自1985年起开始了高等教育改革,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超过了30%,甚至达到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高等教育经费由曾经的国家统筹变成了如今的由国家、地方和个人分担的模式,教育消费逐年成为家庭消费的重要支出,同时也成为部分低收入家庭沉重的负担。

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贫困生队伍,国家对贫困生实施了相应的资助政策。“奖、贷、助、免、补、减”是我国针对在校的贫困大学生所出台的一系列资助政策,目的在于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并走向社会,让他们不因经济原因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我国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已经趋向完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奖助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包括优秀奖学金和普通奖学金),还有学校自行设立的各种奖学金,以及社会组织和个人为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或吸引人才而在学校设立的各种专项奖学金。我国的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流程基本上是“个人申请―师生民主评议―学校上报―省级部门认定”,申请学生一般提供个人申请表、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收入调查表、评议相关材料。这一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建立起的贫困大学生资助系统在现实运行中有利于高校掌握在校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建立贫困生档案并动态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受助状况和家庭经济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应该说,这一系列的资助政策构成了我国现行的在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以帮助众多贫困学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在实际运行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现行认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行的资助体系中,需要首先对贫困大学生的身份进行认定,在身份认定的基础上才能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目前,我国采取的贫困大学生认定措施基本上是以大学生自主申请和院校审批为主要环节,各地方院校会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修改和调整。在认定过程中,贫困大学生需要在入学时填写自己的家庭信息并根据学校的要求提供一些相应的证明材料,包括家庭收入证明、低保证明,等等;入校后,学生所在院校会根据学生所提交的材料对大学生的经济情况作出判断并给予相应的帮扶措施。有些院校也会在学生入校后参考该生在校时的表现和周围同学的观察情况,以争取掌握较真实的情况。

但在现实中,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巨大的差距,因此造成各地对贫困家庭的认定标准和程序并不完全相同,导致少数大学生虽然并不贫穷,甚至可以说是富裕,却仍旧能够享受国家、省市和学校针对贫困大学生所出台的优惠政策,加之名额等因素的影响,让某些事实上贫困的学子被挡在帮扶政策的大门外,使得这一系列的资助措施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反而在大学生中造成负面影响。

当前影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因素有:

(一)地区经济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因此造成各地对贫困的认定标准不尽相同,沿海地区和内陆不发达省市的贫困线划分具有各自的地域特点,加之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在沿海和经济发达省份,这也在客观上造成学生之间的经济状况差异。某些学生在生源地不能算是贫困,但由于跨省求学,其实际家庭经济水平无法支付就读学校所在地消费,却又无法在生源地得到相应的经济资助,也无法开具具有说服力的贫困认定,导致大学生无法享受到国家相应的资助政策;有些大学生的情况却恰好相反,他们是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到内陆省市求学,其家庭收入在生源地属于贫困,可以开具相应的贫困证明,享受当地低保等帮扶政策,但由于地域差异,他们在大学所在地实质上已经超出当地的贫困标准,应当不享受国家的资助政策,但由于他们具有相应的证明材料,却仍可以在学校申请相应的资助和帮扶政策,在实质上导致了国家的资助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没有让应当享受资助政策的大学生真正做到安心上学,在实际意义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社会环境影响。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的思想意识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类思潮和思想状况频繁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人的思想出现的倒退的倾向,出现了一心“向钱看”的主导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少数大学生家长在了解到国家和高校出台了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在校贫困大学生可以优先享受国家相应的经济补助的情况后,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网络为大学生开出虚假的证明材料并以此向高校要求享受资助政策,而高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对学生的真实情况作一一的核查,导致这些实质上并不贫困的大学生占用了本就稀缺的资源和条件,同时也在少数学生群体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周围环境。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思想活跃,追求新鲜事物,好奇心和自尊心强,同时自控能力和对社会环境的判断能力还未完全发展定型。初入大学,极力希望得到人群的认同,融入大学环境,加上少数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因为自尊心作祟,不希望被周围同学歧视,所以会隐瞒自己的真实的家庭情况,而是通过借钱、打工、削减部分隐形开支来购买某些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商品和服务,以期获得同龄人的认可。这部分大学生不会主动向学校提交申请,要求享受相应的资助政策。另外有部分高校和学院在开展资助过程中,为达到工作实效和公正的效果,将参与贫困这部分学生名单进行公示,这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无法接受,因而放弃本可以申请的资助政策。由于本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的影响,成为了国家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遗漏的对象。

(四)校园氛围。目前,我国高校有公办和民办性质,各所高校又具有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部分艺术类高校和民办性质高校由于本身的专业性质和办学属性,收费较高,因此部分学生家境较优越,加上部分高校和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触到高收入和高消费群体,也使学校学生在消费观念上超出其他专业和其他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外在原因,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商品经济社会所俘虏,形成畸形的消费理念,这种情况会导致他们会有超强消费的倾向,更容易让自己陷入“被贫困”的怪圈。

三、改善认定程序的对策研究

鉴于目前的在校大学生贫困认定措施上存在的部分不足,应当加强对贫困在校大学生的身份认定和准入门槛,促使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能够在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这一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经济地位处于劣势的学生提供资助,使其享有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促成高等教育的公平”[1]。在大学校园中起到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引导全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责任意识的作用。

(一)建立高校和生源地联动体系。针对目前大学生多为异地求学,高校很难凭借单一的纸质证明对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因此应该发挥大学生生源地的属地管理优势,与生源地建立联动体系,共同对申请资助的贫困大学生的情况作出客观评价。高校可在暑期录取考生后,要求被录取考生在户籍管辖地(例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等及时掌握考试家庭情况的机构)开具具体的收入证明,而不是普通的家庭贫困证明。收入证明上应当写明该生的家庭成员构成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和家庭负担,包括家庭需赡养的老人和定期大额开支。这一证明可以在大学生到校报到入学后作为申请资助政策的凭据。高校在接收学生所开具的这一凭证及其他证明材料(包括学生家庭的低保证明等等能够证明家庭经济情况的材料)后,根据相应的材料对大学生的家庭情况作出梳理并对他们进行评级。在评级后,学校可安排专人对申请资助的大学生进行家庭情况抽查,主要目的在于掌握大学生的真实经济情况,核查和排除虚假的资助要求,提高资助资金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降低不具备针对性的资助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高校贫困大学生流动档案。由于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增强,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也会随之变化。部分大学生虽然原本家庭较贫困,但父母因为子女的异地求学获得了时间和空间外出打工,同时在户籍所在地也享有了一定的困难帮扶政策,其家庭实际收入较之于前期有了较大的改善,已经超出了资助政策所针对的资助对象;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家庭变故和其他外来因素影响,家庭由原本的不贫困降至贫困线以下,成为资助政策应当帮助的对象。高校和大学生所在学院应当针对在校大学生建立起贫困大学生流动档案,定期对申请资助和已享受资助政策的大学生进行考察。考察措施可包括班级座谈,班级成员定期互评,由学校负责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工作人员与家长取得联系,贫困生的申请和办理都需根据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证明开展。流动档案应当定期更新,以掌握大学生的最新经济情况和家庭收入,减少因心理因素和外来环境因素影响而导致资助政策的落空。

(三)将贫困生资助政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结合。大学生是思想变化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到外来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大学生本该具备的“积极、上进、求真、务实”的精神,从而导致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给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产生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不仅要在经济上和物资上对贫困大学生开展资助工作,更应当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物质观,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感恩意识和亲情意识,内容应当包括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德育意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上,而应深入大学生生活的第一现场,包括宿舍、食堂及课堂和课外活动基地,也包括大学生正在接受的专业理论教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专业教育应该和正确的责任意识观培养相结合,日常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应当与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采用现代化的认定手段和程序。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标准不明、办理程序繁琐等问题,“在经常性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2],标准的指标认定体系是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的基础,能够避免认定过程中的简单化和随意性等人为因素;同时加强认定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建立高校贫困生管理系统,在极大程度上节省认定工作所需要的成本,提高信息的准确度,为实现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动态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

整体上说,高校在全面采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起点上全面收集信息;二是在过程中对学生信息实现动态管理。“实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信息的动态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关键”[3]。

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针对在校贫困大学生出台的一系列专门政策,目的在于帮助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不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严格贫困生认定程序,完善贫困生准入门槛,在真正意义上帮助贫困生完成高等教育就成了国家资助政策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一步,地方政府和高校应当建立较完善的体系并开展合作,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按需享受各类资助政策,从而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及建议[J].高教探索,2010(2).

第7篇: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 职业指导 作用 实施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呈高速增长的趋势,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达到699万人。但是另一方面,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的经济相对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所以大学生就业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而占高校总人数20%的贫困生,作为就业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就业方面的问题尤显突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其实现就业,不仅解决了贫困生自己和家庭生计的问题,同时对于实现我国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轨,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生就业的特征

高校贫困生,就是指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在就学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且缴纳学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除了会遇到普通同学普遍面对的竞争压力、择业困惑以及就业阻碍,还会面临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所带来的更复杂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高校贫困生与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的学生相比 ,呈现出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就业岗位偏差的现象。

(一)家庭经济原因,多选直接就业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基础差,有很多同学甚至是负债上学,所以许多贫困生一方面毕业后急于就业,以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无力支付其更多的继续深造或创业的费用,所以多选择直接就业。可以说,经济原因直接影响着贫困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二)就业观念保守,首选稳定行业

贫困生往往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不愿再重复父母或家庭遭受的种种苦难,渴望有一个体面、稳定、相对高薪的工作,能够走出贫穷,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但同时他们却又缺乏能够挑战高收入、高风险的勇气和经济条件,因此稳定的行业,尤其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1]

(三)期望值多偏高,结果不尽人意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在择业过程中迫切想找到有较好经济收入的工作,来改变自己或家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他们希望到环境好、待遇高、有强上升空间的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工作。但实际上表明,贫困大学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

(四)就业两极分化,呈现不同结果

贫困生就业呈现两极分化现状。一方面,一部分贫困生认为自己无所依恃,积极就业,在招聘会上表现活跃,推销自我,争取机会,签约迅速。但这只是少数人群。另一方面,许多贫困生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场面,往往产生退怯心理,或遇到挫折一蹶不振,消极应对,增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二、贫困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贫困生就业难的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造成其就业难的因素也有许多,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客观角度分析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不乐观,导致贫困生就业难。

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相对来说,生产力水平较低。目前持续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导致全球的经济低迷,有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都不好,造成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所以企业招聘量自然缩水。各机关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也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淘汰的压力,所以接收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因此,就业形势的严峻,绝不逊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同时,高校的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推行,高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到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近700万,再加上2012年未就业及以往失业的人数,可以说千万人群的就业竞争。但是事实上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的总量和招聘岗位的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3]在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和企业需求不断减少的矛盾下,大学生就业可谓难上加难。

2.用人单位考核体系严格,导致贫困生就业劣势呈现。

用人单位在发展期通常进行大量的人员补给,但是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多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招聘时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更加优中选优。这对于综合能力不占优势的贫困生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3.学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贫困生就业压力大。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认为:大学通常根据以往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招生,就业率很高的热门专业容易引起大部分学校"跟风"扩招,长此以往导致人才培养过剩,出现就业饱和的情况,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在毕业时自然变成了就业率越来越低的冷门专业。跟风扩招,使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匹配,供大于求,这就导致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专业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也苦于招不到合适人才,且这种状况具有一定的持续性。[2]

(二)从主观角度分析

1.贫困生相对教育基础较为薄弱,造成综合能力较差。

贫困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教育基础本来就相对较弱,再加上经济原因,在资源有限的空间里,无法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而且许多贫困生在校还要为生活费而花费大量时间来勤工俭学,所以一般来说,贫困的学习成绩平平,计算机、英语、文体技能方面都有所欠缺。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往往也弱于其他同学。所以给自己的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少。

2.贫困生就业观念相对落后,造成就业期望值的偏差。

许多贫困生都认为,自己的学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为了弥补这一损失,同时也为了以后摆脱这样的生活,很多人更倾向于去大城市,找大单位,追求高工资,实现高满意度。但是往往期望值过高,失去了正确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出现,白白失去了其他的就业机会。

3.贫困生的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就业。

贫困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一般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存在自卑、孤僻、抑郁、焦虑、自闭等心理障碍,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 在择业中往往会出现害怕竞争、急于求成的现象。当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而一蹶不振,不愿再去尝试,导致许多机会与其擦肩而过。

三、职业指导在贫困生就业中的作用

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指导就业方面,确实还存在着一

些脱离实际的方面,将职业指导很多地融入学校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准确了解社会需要。

(一)职业指导有助于贫困生树立就业观念

高校的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统包统分"发展成为现在的"自主就业"。帮助贫困生转变就业观念,认识到目前的就业形势,能有效地避免贫困生的就业误区。

(二)职业指导有助于贫困生明确职业目标

职业指导可以帮助贫困生了解社会,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通过职业心理辅导、职业倾向测评、就业技巧与政策指导等让贫困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以此制订职业规划。

(三)职业指导有助于贫困生做好职业准备

通过分析各种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帮助贫困学生培养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的从业技能。同时通过市场分析,帮助贫困生认识到市场经济下的就业竞争,其实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有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职业指导有助于贫困生增强就业信念

面对贫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职业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如何选择、如何面对,有助于贫困生的身心发展。职业指导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自我分析等手段,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并通过职业规划的制定,学会扬长避短,不断发掘自已的潜能。同时,也要帮助贫困生学生面对现实,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职业指导在贫困生就业中的实施策略

开展职业指导,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贫困生而言,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既能使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危机,实现教育的大众化,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的需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高校贫困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一)构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

高校要开展、推动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是必须构建或完善一个自上而下的、健全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包括职业咨询、职业测评、职业指导、职业评估、职业分析及规划等各个方面。同时还必须拥有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职业指导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各项学科的知识,还必须了解政策、了解市场,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因此,作为职业指导工作机构的发展,主要是专业队伍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提供各项就业服务。

一个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就必须有完善的制度来维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不仅有利于职业指导工作有序展开,同时还能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保证工作人员明确工作任务,有效提供各项就业服务。

(三)完善资助工作体系,不断加强贫困生就业援助。

高校资助工作主要还是以经济援助为主,通过"奖、助、贷、减免、缓、补、减"对贫困生进行全方位的资助,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继续完善资助工作体系,加强对贫困生就业的援助工作,把困难家庭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政策体系。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给予重点关注、重点服务和重点推荐,实现贫困生的就业帮扶。

(四)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拓展贫困生就业思路。

通过职业指导,从政策、技巧、心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对贫困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分析、职业选择,转变贫困生的就业观念,拓展其就业思路,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我和实际的差距,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其就业期望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切实落实贫困生的就业难题。

(五)多重手段进行规划,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

职业指导不仅要为学生的择业、就业提供咨询及指导服务,更要有的放矢的对贫困所存在的素质缺陷加强培育,以便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同时合理定出自我发展的规划步骤,步步深入,确保贫困生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六)心理帮扶、经济援助与职业指导的协调进行。

要将贫困生就业切实落实,除了在客观上对他们进行经济上的援助,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外,还必须从其主观意识上,即从心理帮扶的角度上,帮助他们的内心真正强大起来,同时运用职业指导的方法、手段,为他们做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三者协调进行,才能更有效地帮助贫困生实现就业。

贫困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源于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和贫困生自身在经济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给高校的就业工作,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所以,要真正解决贫困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在经济上给予他们全面的扶持,还必须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使贫困学生的就业从基础上得到保障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农.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D].科技信息,2012(18)

第8篇: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79-02

一、贫困生心理上脱贫的重要性

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一些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经济压力较大,生活贫困,有的甚至学业难以维系。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中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当然,贫困生问题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助学贷款、助学金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保贫困生安心就学。各高校也实行奖学金、勤工俭学等多项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经济上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和学校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经济贫困并努力为他们解困的同时,却忽视了另一种贫困──心理贫困。这种贫困是隐性的,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解除,陷入心理贫困的大学生,同样也是难以成才或者难以在他们本应达到的高度上成才的。

高校中的贫困生大多数由于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而不善于人际交往,更多的会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认知上出现偏差,认为高昂的学费、渺茫的工作机会、微薄的工资以及很多家乡的亲戚朋友不上学仍能赚钱的现实刺激都直接影响着这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下是一个学生案例。

张某,2010年入校。老家在陕西临潼区农村,家里兄弟姐妹较多,均未成年,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务农。该生平时性格内向、生活简朴、为人诚实,但很少参加班级活动,不爱与他人交谈,独来独往,偶尔思想有些偏激,对未来也比较迷茫。学习动力不足,成绩不是很理想。多次和该生谈心后,该生认为上大学加重了家里的负担,自己现在很茫然,经济压力很大,看到其他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会感到自卑,因此学习也无法专心投入,并且认为就算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中,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现在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该生感觉现在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并萌发了退学的念头。从同宿舍舍友了解到该生性格内向,生活节俭,不爱与班上同学交流,学习比较认真刻苦,但是成绩总上不去,最近情绪比较低落,有逃课现象。

在这个案例中,该生心理问题持续时间没有超过两个月,社会功能轻度受损,无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该生心理冲突属于常形,病程较短,只有50天,从精神痛苦的程度来说,该生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摆脱,其社会功能受到轻度损害,因此排除神经症;该生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一致,知情意统一,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觉异常,无幻想等精神病症状,可排除精神病。因此,该生的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一般来说,高校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都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如果加以引导和启发,大部分贫困生都能改善不良情绪状态,缓解焦虑情绪,减轻压力,改变自我错误的认知方式,并能够进行有效自我调节,在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帮助下以务实的态度制定在学业、职业方面的行动计划,能够理性的分析上大学的必要性,所以这也凸显了对贫困生心理上脱贫的重要性。

导致该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贫困。作为家中长子,生活的动力就是父母的期望。但进入大学后,现实的重担超越了该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压垮了他的心理底线。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带来了现实的压力。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孤僻;因生长环境闭塞而抑郁、容易焦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他们大多数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不敢讲自己的心里话,也无法融入到班集体,甚至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实际上就是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是一种病态的自尊心作祟。封闭自己是很痛苦的,无形之中就会增加心理负担。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经济方面的压力,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这种状态的长期维持不仅会影响贫困生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且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究其原因,这与贫困生所处的学习生活条件,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校园文化气氛以及他们所接触到的人对贫困的态度有关。因此,在帮助贫困大学生经济上脱贫,使之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脱贫。使贫困大学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成为人格健全、敢于创新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要靠贫困大学生自己、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帮助贫困生从心理上脱贫的对策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的同时,更应该从心理上帮助他们脱贫,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

对心理存在问题的贫困生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贫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鼓励其重拾自信。在帮助他们解决物质困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脱贫,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起信心。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贫困不是与生俱来,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的一个状态。贫困生应该坦然地面对这个现实,接受这个现实,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自己的品格,激励自己的斗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贫困是暂时的,贫困也并不代表低人一等,因而不要因贫困而自卑。贫穷虽然给自己造成了生活上的暂时困难,但绝对不能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是社会的负担。所以贫困生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地看待经济上的贫困问题,不要让贫困的压力压垮自己,扭曲自己。辅导员要以朋友的身份经常与贫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告诉他们生活上的窘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瘠,只要自己肯付出相应的努力,乐观的直面生活,未来对于他来说是很美好的。现在需要做到的就是克服生活困难,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自立自强和就业教育

改变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不良观念。对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及期望进行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将助学金发给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并且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活动,增强贫困生融入群体的能力。并且随时关注勤工俭学信息,帮助贫困生获得更多的勤工俭学途径,不仅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而且可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学生的生活信心更加积极向上。

4.持久地关注、及时地鼓励和帮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的弱势群体之一,对于该群体应该给予加倍的关注,同时还要积极关注贫困生的思想变化,经常通过当面聊天、打电话以及发信息的方式,随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来自辅导员的鼓励会给学生动力,并坚定他们的信念,辅导员的帮助和关怀会使学生感受到师长的关爱。对于贫困生的帮扶,不是暂时性的,是要长期坚持下去并且一直陪伴他们走完大学的四年时光。

5.学习上的帮助提高

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外出打工、兼职上,希望借此途径能帮助家庭减轻经济负担,而忽视了学习,这样往往会导致成绩差强人意。而贫困生若要真正改变现状,为未来人生打好基石,就必须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在帮扶贫困生的过程中要培养他们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在未来的职业征途上有所建树,在社会上立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说对于贫困生的扶住不但要从思想上,经济上,还要从学习上去帮助。

6.走进学生心理,努力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

作为高校辅导员,要积极主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专业培训,有针对性、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和心理咨询所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通过应用专业的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提高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和调适能力。

三、结语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阶段是人生中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就意味着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健康,同时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健康,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因此,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无论对社会、对自身的终身发展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价值。特别是当今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就更显示出维护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当中,帮助贫困生从心理上脱贫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校园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重视。我们应该结合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努力开展贫困生心理脱贫工作,帮助贫困生树立起积极乐观坚定的人生信念,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不被外在压力所左右,能够确立自我衡量的坐标,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真正和贫困彻底脱离。

参考文献:

[1]郭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王淑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8.

第9篇: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

1.1自强自立与被动依赖两级分化明显

在调研的河北省八所高校当中,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或山区,一部分是来自城镇中父母下岗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家庭,还有一小部分是身体有残疾或是来自单亲经济收入不高的家庭。但是由于贫困生个体之间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生活阅历以及个性特征等差异,导致在面临经济压力时,呈现两级分布趋势,一部分贫困生为改善经济状况,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争取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他们往往吃苦耐劳,毅力坚强,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则缺乏克服困境、改变命运的决心,缺乏进取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志消沉,依赖心理重,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1.2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同时并存

经济上的贫困带来自我认知上的过于自卑,部分贫困生对人生持悲观态度,遇事逃避或退缩,孤独、阴郁等负性情绪体验。还有一部分贫困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和敏感,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但是也极容易产生嫉妒、敏感、焦虑等负性情绪,形成双重或多重性格。

1.3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

在人际交往中,部分贫困生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或集体活动,孤僻不合群,不愿在公共场合展示自我,甚至压抑自身的兴趣爱好,内心孤独感强烈但渴望交流,但又存在人际交往恐惧和担忧心理,精神负担过重,常常产生焦虑、抑郁等。

1.4思想偏激与逆反心理相互交织

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的看待社会问题,尤其是当贫困生看到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或听到一些负面消息时,往往会把自身境遇同社会不公正现象相联系,牢骚满腹、思想偏激、行为叛逆,缺乏克服困难、改变贫困的坚强意志和勇气,对未来生活没有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有的贫困生通过酗酒、打架、逃课以此寻求精神寄托,思想极端,学习也一塌糊涂。

1.5感恩意识薄弱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大部分贫困生在设计自身利益的奖助学金评定、贫困生补助时,通常比较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且大部分学生也能认识到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都是为学生自身提供的一定物质帮助,尤其在助学金问题上,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是出资方给予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以此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希望学生日后如有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把奖学金和学习好划等号,认为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优异,把奖学金的获得看做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

2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贫困生群体重视度不够

虽然在调研中,各高校都在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贫困生的方针和政策等,但是大部分高校考量的目标是不让贫困生因贫困失学,由于该目标相对容易考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贫困生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物质帮助或资金扶持上,加上高校当中具体负责贫困生工作的多是辅导员,且辅导员工作往往存在内容繁杂、管理的学生数量偏多等现象,而其他教师(比如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虽然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但是多忙于具体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导致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简单化,深入不够,没有质的提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贫困生工作只要钱到位就行,就不会出现思想上的大问题,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重物质帮助,轻精神帮助

在关于贫困生工作的调研中,部分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正确认识,没有把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和总结,没有意识到当前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造成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错误认知,更多的是给予贫困生物质上的帮助,而对贫困生思想、心理变化及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帮扶工作相对较少,通常是某一贫困生个案问题出现时,再进行教育或疏导,没有及时把握贫困生这一群体的特点,而事实上,贫困生除了需要物质层面的帮助外,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以及思想等精神层面帮扶也尤为重要,甚至精神层面问题的解决,对贫困生未来全面成长更具现实意义。

2.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由于目前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经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普遍采用行政管理式,忽略了贫困生个体之间以及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尤其是面临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通常是课堂说教多,往往是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个体存在的特殊性通常被忽略。同时调研还发现,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中的薄弱环节,虽然一些高校也相应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是存在知识更新慢、内容安排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网站缺乏专人维护等问题,有的高校甚至尚未建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平台,与贫困生交流和互动的途径单一,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3加强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3.1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人为本可以广泛地调动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力,以人为本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需要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作为手段,把育人融入贫困生成才全过程,在解决贫困生经济贫困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各种途径或形式,培养贫困生的自强意识和健全人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贫困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相结合,以人为本,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到平等对待贫困生,尊重贫困的精神追求等。

3.2加强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是指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观教育应是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物质贫困外,还需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贫困和贫富差距,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进一步培养他们形成自尊、自爱、自信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加强三观教育,有助于增强贫困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针对部分贫困生表现出的思想偏激、内心封闭、学习功利色彩浓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正确认知人生的内涵、意义及价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处理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学会辩证的看待贫困,从而使得贫困生能够坦然面对困境,把贫困作为生命之重和人生成长的财富。

3.3突出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贫困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感恩教育,并通过感恩教育逐步培养贫困生真诚善良、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得贫困生理解今天学习机会的获得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帮助的结果,教育贫困生学会珍惜,活在当下。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激发贫困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节假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专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义工等社会实践,让贫困生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感恩行为带来的精神上的升华,并以此作为回报社会的前进动力。

3.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