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第1篇: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xecutable institutional system and 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its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for improving executable institutional system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author's company institutional system.

关键词: 可执行;制度体系;构建;执行力;落实

Key words: executable;institutional system;build;execution;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F6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167-03

0 引言

古人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说的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规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一定有企制。企业想长期赢利、最大化地获取利润,在同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那么一定有规范性、创新性、可执行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在实施。锦州石化公司领导高瞻远瞩,在公司安全管理六要素中,强调了公司要建立可执行的制度体系,这是保证我公司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1 可执行制度体系的内涵

1.1 制度的含义 制度是凝固了的理念和价值观,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范,既包括制度规章等成文的规则,又包括存在于人的观念中、靠人的自我约束和舆论监督来实施的道德、风俗、习惯等。它是基于理念和价值观制定的,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培育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遵守的价值观、理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体现了一个企业行为方式或经营风格的基本价值观念。其构成要素为:企业理念、企业制度、企业行为和企业环境,具体结构如图1。

理念是核心,它代表的是企业的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理念必须是清晰的;制度是载体,它把理念渗透到管理过程中,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营造了倡导先进,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四个要素代表了四个层面,如图2,理念从精神层面导引约束员工的行为,理念是软性的,具有指导性;制度从执行层面规范员工的行为,制度是硬性的,具有强制性。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循环推动如图3。

综上,制度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制度是行为规则,决定着人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与不能够做什么事;其二,制度是人们结成的各种组织或体制,决定着一切活动和各种关系的框架。

1.2 制度的要求 既然制度是规则,指导人们在“可以与不可以”之间的选择,那么,制度对于“选择”的指导应该是清晰的、明确的、唯一的,制度应该明确的向组织内的每个人阐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组织所提倡的,什么是组织所反对的;什么行为会受到奖励,什么行为将受到处罚。既然制度是建立组织内相互依存的关系依据,那么,制度对于组织内岗位间相互关系描述必须准确明了,清晰的表明相互间的隶属、协同或合作关系,明确相互间的责任义务。

1.3 如何看待可执行的制度体系 “火炉法则”有助于我们对可执行制度体系的理解。把“火炉”烧得红红的,放在那里,本身并不会主动烫人,但只要有人敢于触摸,它就必烫无疑,不会顾及触摸者的身份,人人平等,谁摸烫谁,而且立即处罚,没有下不为例。它体现了四个特性:

1.3.1 警示性:一个火炉放在那里,熊熊火苗,告诫旁人不能轻易触碰和跨越,自然具有威慑力。制度就是规范,也应具有警示作用,起到事前的一个约束与预防作用。

1.3.2 及时性:一个红通通的火炉,如果你去触碰它,你会马上会被灼伤,而不是摸上去,等一下再感觉到热。违背制度就会马上得到相应的惩处,承担相应的责任,及时性是奖惩的一个重要原则。

1.3.3 必然性:如果你去触碰火炉,你必然会被灼伤,而不会这次碰了会灼伤,下次就不会灼伤。违背制度必然会承担相应的后果,而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1.3.4 平等性:不管你是什么人,一般工人也好,企业老板也好,去触碰了火炉,都会被灼伤,火炉不会因为你是什么人而选择是否灼伤。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违反了制度,都会受到相应的惩戒。

2 企业可执行制度体系特点

在企业里,制度体系有着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2.1 时效性 管理制度是随时间而演化的。有的制度在长期内仍较稳固,而有的制度在短期内就有较大变革。总体而言,制度的变迁要与时俱进。

2.2 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将导致不同的制度体系。例如:生产装置区域就有关于生产受控的特殊规定。

2.3 领域性 任何制度都有其适用的特定的效力领域,一旦超出范围,其作用将是无效的。

2.4 层次性 任何制度都有其法制效力的适用深度,超过这个深度,制度执行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其它配套的制度进行接续,构成某项专业管理的文件体系。

2.5 规范性

2.5.1 企业管理制度具有规范性,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才能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则。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5.2 规范实施企业管理制度是需要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第一,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的;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不规范的状态。

2.5.3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在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的过程中呈现的。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呈稳定和动态的统一的,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经常变化的规范也不一定是好规范,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相对稳定和动态的变化。

2.6 创新性

2.6.1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自觉地创造有利于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新型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传统的制度在局部或整体上产生了结构性的功能性问题,即产生了结构性和功能性失效,因而需要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重新整合各种要素关系。就制度本身而言,制度创新源于制度的形式合理性、合法性和实质公正性的矛盾,换言之,制度的实质公正性的缺失或萎缩而导致实质非理性,致使与形式合理性发生冲突。因此,企业制度的创新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制度创新,首先要具有实质合理性和公正性。管理制度创新要保证管理秩序的公正。企业管理秩序的公正至少应具有二个基本条件:其一,员工的基本权利得到有效保护。即必须有一个安全、自由的工作环境。其二,对员工具有普适作用。

2.6.2 要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所谓科学性,一是指制度中清除了旧的思想影响、与时俱进。管理制度创新要以企业文化和实际性为前提,通过对传统制度的批判继承,创新出符合时展的制度。二是管理制度创新要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三是明晰、精确、严密。一些具体的制度,不能含混、模糊、存在歧义和漏洞,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规范、约束等作用,甚至还会被人钻空子。所谓系统性,是指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制度要均衡、统一、协调,形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制度体系,彼此之间没有冲突和相掣肘的现象,制度才会产生出最大的功能效率。

2.6.3 要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制度重在执行,执行在于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在于发挥的功能效率。

2.6.4 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相联系,并直接涉及到企业责、权、利关系的调整和变更。在企业面临剧烈变革时期做产生的制度整体性变迁过程中,管理制度的创新如果不能审时度势,妥善地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而是一味地急躁冒进,就很有可能会引起利益受损的人们采取非理性的过激行为,从而引发企业管理的危机。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有全局眼光,有步骤、有领导、分阶段、分层次、扎扎实实,稳步推进。

3 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加强企业管理是关键。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整合优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方法,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企业发展。

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是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前瞻型企业的要求。如果管理基础薄弱,制度缺乏创新,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打造前瞻型企业也无从谈起。企业中有结合发展实际,积极借鉴行业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大力加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企业管理者才能站在新的高度,以积极、从容的心态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做出科学决策,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是促进部门协作、建设和谐企业的前提。加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补充,以达到完善管理制度体系的目的。这也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部门之间的分工,使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协调能力,有效解决部门之间责任不清晰、关系难理顺等问题,为创建和谐企业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是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的手段。加强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培训,使员工全面掌握行业相关政策,按照流程规范作业,更好地为零售客户服务。此外,企业激励、约束和考核评价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能够有效督促员工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思想水平的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企业共同理念和行为规范,要把新理念渗透到管理过程中,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制度建设是最好的载体,因此,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要用企业文化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4 我公司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4.1 现状 “十一五”期间,公司经过对已有规章制度的梳理和有效整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一体化管理制度(公司网站的主页上设有专栏,供大家查阅学习)。管理制度形成的文件共分为三级:第一级锦州石化公司QHSE管理手册;第二级:QHSE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共32个;第三级:公司级规章制度,共263项。一体化管理制度涵盖了三个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容,包括规划计划、产品销售、物资采购、生产及产品质量管理、安全环境管理、设备管理、建设项目管理、计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监察11方面内容。能够满足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公司采用班组级日检查、车间级的周检查、公司级月检查、把专业检查、专项检查、体系评审相结合,检查结果纳入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和年度总评,较好地实现了监督检查受控,可执行的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2 存在的不足

4.2.1 管理方面:①各部门制定制度存在“本位主义”中;②对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不健全,新旧制度仍有交叠;③领导重视不够,各种制度放在柜里,实际工作中则被忽视;④宣贯和反馈调整不够;⑤制度的规划计划管理、执行监控需要进一步加强。

4.2.2 内容方面:①分类分级不够清晰、不够合理;②制度的规范性,包括格式、措辞、内容结构的标准化和统一性需要进一步完善;③制度可操作性,包括权限界定、流程设置需要进一步清晰合理等。

5 可执行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科学的制度体系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础,它的建立必须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并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是健全制度体系的三个重要环节。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等内容。制定业务管理制度重点要围绕可用、可控、可操作的要求,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和流程化设计,建立完整的管理链。

5.1 加强规章制度的形成机制。严格按照立项、起草、审查、审议和的程序,制定修订各项规章制度。重视规划、沟通、协调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企管法规处作为审核部门,主要负责对制度建设的规划、管理、梳理和对外公布;协调各部门编制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制度建立在企业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对制定制度的程序、权限做出具体规定、以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立项调研论证阶段,主要从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式以及制度建立后的利弊等方面分析论证制度的可行性,并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核。在制度起草阶段,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涉及多个部门时,审核部门应与各部门共同商讨,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在审议阶段,对于涉及员工切实利益等重要规章制度,要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履行民主程序。(如图4)

5.2 引入制度体系评价标准,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评估和复审,及时修订、更新,保持制度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使制度体系建设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引入制度体系评价标准,定期对制度进行评估。评价标准包括制度是否合法、是否符合行业规定、是否适应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约束与激励机制是否健全,能否达到既规范经营行为又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效果;是否有助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等内容。企管法规处依据制度体系评价标准,组织有关人员对企业和管理制度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之更加系统。

5.3 加大制度的宣传、教育、沟通力度。提高执行力首先要使广大干部职工了解、熟悉制度及其制定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新制度公布后有些员工可能不会立即接受。这就需要参与制定制度的管理人员深入开展宣传工作,了解员工的心态和想法,帮助员工转变思想,遵守制度,纠正不规范行为。

5.4 统一标准,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优秀企业的执行力强,制度的权威性功不可没。要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领导干部首先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尽可能减少临时性、突发性或特殊事件对制度权威性的影响,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5.5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要强化内部控制、检查、考核等基础工作,实行民主管理,增强管理制度及执行的透明度。首先是有法可依,企业要用有效的监督考核措施来监督制度的落实情况。其次是有法必依,执行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指定专门部门及人员对制度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再次是执法必严。执行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严格落实规章制度的要求,监督部门要积极履行监督职责。最后是违法必究。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和有关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5.6 奖惩有度,激励得当。制度的落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公司不仅要层层狠抓落实,而且要把制度的约束作用与激励作用相结合,使其真正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督促企业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 结束语

只落实在纸面的制度不是可执行的制度,一套可执行的制度体系需要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需要循环往复、持续改进,它坚持的仍然是PDCA循环(如图5)。

成功企业在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建设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动态的创新机制,并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提高管理制度体系运转效能。目前,我公司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加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提高管理水平,以推动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J].企业管理,2009(03).

第2篇: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散货运输公司;体系建设;重要性;建设方案

针对公司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新形势、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地不断探索创新过程,提高体系建设的效率和功能。企业通过不断完善内部体系,可以有效的提升管理质量,进而实现企业的稳定长远发展。同时,当一个企业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要及时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并适时的吸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开创自己的创新之路,所以加强公司的体系建设是提高散货运输公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散货运输公司体系建设的内涵

散货运输公司的体系建设指的是企业在管理体系、信息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企业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保证公司信息的安全,使公司内部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散货运输公司是从事海上散装货物运输的企业,为客户提供矿石、粮食、煤炭、水泥、化肥、硫磺等货物的海上运输服务。所以,信息安全、船舶、人力资源的管理非常重要。为了保障信息安全,防止信息的泄露和丢失,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新的安全标准、实施安全标准、安全监控,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才能确保信息安全的时效性,从而保护散货运输的信息资产,降低信息安全的风险。面对航运市场的变化,改善船舶管理的方式也是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对管理方式的改革,提高船员、船舶、船队的管理水平,保证船舶和岸上信息沟通顺畅,船舶设备的优化,提高船运的效率和安全。

二、加强散货运输公司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是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散货运输公司想要是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加强管理是最重要的保障。通过加强企业的内部运行建设、工作流程的整合、工作方法的升级和企业的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推动企业发展。

2.2是提升企业创造力的前提

如果散货运输公司的内部体系建设存在不足,企业缺乏必要的制度创新,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干扰。企业唯有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并有目的的采纳国外的先进经营理念,全力推动企业的体系建设。只有加强体系建设,企业才能保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纵观全局,把握复杂的市场变幻,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2.3是推进部门协作、创建和谐企业环境的前提

散货运输公司实施体系建设可以对现行的管理体系进行良好的补充和互补,实现完善现有制度的目的。通过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明确部门职责、形成统一协作的机制,有效的化解各部门间职责不清给内部管理和企业运营带来的阻力,为构建和谐的企业环境打下了基础。

2.4是提高员工技能、完善企业形象的根本路径

散货运输公司实施体系建设,可以通过有效的培训和宣传手段,帮助员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保证其在相应的规范下实施作业,更好的为企业贡献力量,创造价值。另外,企业体系建设中包含了关于企业员工激励、考核和约束的相关制度,加强体系建设可以方便企业有效的监管员工行为,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2.5是完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散货运输公司实施体系建设,可以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加强经营理念的培育和对员工理念的灌输,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完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不断形成的企业理念和规范。在体系的建设中,员工可以有效的将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加以吸收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提升了员工的主动性和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加强企业的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完善公司的各方面规章制度,帮助公司重新审视自身的不足,便于企业及时制定和更新现有发展理念,促进企业进步,提升企业的核心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构建科学的散货运输公司体系

科学的体系建设是保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其中,科学是最关键的。它指的是企业通过创新的经营理念、务实的管理模式,并有效的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而制定出的公司体系。只有散货运输企业实现科学的体系建设才能有效的在市场中突围,实现跨越式发展。散货运输企业的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制定并不断完善目标、确立职责和监管机制,是体系建设有效的前提

科学的体系建设机制包括了企业的财务、行政、业务、物流和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通过制定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确立企业战略在部门中的具体战略安排,进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实现激励和约束员工、明确企业发展方向的目标。

3.2成立监督审核部门,完善对企业各个流程的监管

散货运输公司要保证制度在企业的体系中统一进行制定,对制度的范围和使用权限进行详细的说明,确保制度的合理、合情性。

3.3建立评估评价机制,及时更新体系建设

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需要完善的过程,为了确保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和可用性,企业要不断结合内外发展环境实施评估、评价,以确保体系建设有效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

3.4不断坚持创新

在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散货运输行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如何有效的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每个散货运输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创新是保持企业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手段,它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产品的创新,一个是经营管理的创新。在体系建设中,散货运输企业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会大幅的提高,进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散货运输企业有着自己的发展路径和特殊的行业背景,但是体系建设对于其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首先需要从内部各方面着手,完善体系的建设。具体来说,企业要加强对业务、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等各方面的体系建设。通过健全企业制度,构建企业标准操作流程,促进企业作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企业朝向更高的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沿伊.长江散货运输运营组织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第3篇: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思考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推动档案管理机制创新,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必须以档案安全保障理论为指导,综合技术、管理、人员、活动,建立动态调整的、独立的、开放的安全保障体系,保证档案终身安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和频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提速、信息技术应用导致数字档案信息大量产生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军队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应对敌对势力窃取我军核心档案信息资源的客观需要;是应对近年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档案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客观需要;是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威胁档案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应对新技术广泛应用,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带来的新隐患新挑战的必然选择。从军队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涉及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从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技术、人员等诸多支撑要素来看,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和谋划,全方位地整体推进。

一、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物质保障

军队档案馆(室)是保障档案安全的重要屏障。加强档案安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馆(室)建设,改善档案馆(室)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在档案馆(室)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抗震烈度、防火等级等方面的刚性要求,充分考虑坚固、安全、环保、实用等因素,严格遵循国家和军队有关档案馆(室)建设的标准和规范,把档案馆(室)建设好,筑起保障档案安全的坚固防线。在设施设备方面,要严格遵循视频监控、门禁、火灾报警、消防、温湿度监控、恒温恒湿、周界防护、电子巡查、通讯、计算机安全等系统建设的新要求。全面构建和实施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军队对档案文献遗产长期保存、有效利用的控制力,从根本上提高档案安全保障技术整体水平。

二、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军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贯彻落实,同时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下工夫,不能有“椰子效应”,即在政策的“硬包装”之下存在一个执行的“软内核”,从确保军队核心信息资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完善各项涉及档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并认真付诸实施,把安全至上的理念物化到档案管理各个环节中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建立危机预防与危机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损毁和影响的能力。按照《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的要求,根据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对所能设想到的各种突发灾害、突发社会事件到来时怎样抢救、保护档案制定出方案,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按预案办事。每年不定期按预案进行演练,以提高应急处置的执行力。加强《档案馆灾害防治工作指南》的宣传贯彻,用以指导各级档案部门的防灾备灾、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实施重要档案备份制度,是提高抵御各种突发事件影响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俗话说,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重要档案实行多套异地备份的制度,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更加重视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完善档案利用安全保密制度,处理好档案开放和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提高档案利用过程中本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更多关注信息公开、改善公共信息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对利用档案的审查监管工作,不该提供利用的档案坚决不提供,能利用副本的尽量利用副本,保障档案本体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完善受损档案抢救制度,对突发灾害、事件以及自然老化等因素造成档案损毁的,一定要尽快对破损档案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加强对各项抢救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是落实档案抢救制度的关键所在。

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制度,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应当从设备、网络、系统、数据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以完备的防范体系来保证数字档案信息万无一失。电子文件是一种易被改动、易被窃取、易于传播、易于消失的信息,特别是它还是一种不能直接识读而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设备和软件才能被读取的信息,必须在不断攻克相关关键技术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程,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密、保存、读取等巨大难题。

三、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分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定位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争取实现基于高起点、实现高目标、开拓新局面。

目前,国内外关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解大致有三层含义:其一,控制环境,降低风险。这里的“环境”是指档案保管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信息存储环境等,降低环境因素对档案安全的影响,最大可能降低风险。其二,建立安全保障平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使档案尽可能保持稳定状态。其三,对已经处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档案,采取各种措施使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保存其信息的可读、可用和可藏。这三层含义包括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中的社会因素、管理体制、组织体系、策略、政策法规、安全保障技术或安全保护效果的评价等等较为宏观的要素。

档案安全保障属于档案管理和档案维护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需要渗透到档案形成阶段、保管阶段和维护阶段,也就是整个生命周期。充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加强档案防灾减灾策略、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受损档案抢救修复技术方法、电子文件真实性保证和长久保存方法、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等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攻关,不断提高档案安全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能力。如对于档案保管单位来讲需要进行系统的档案安全现状的普查工作,了解档案的种类、损坏程度、档案保管安全现状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档案安全数据库平台。摸清家底会对档案安全总体状况有个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可以从整个军队的层面制订相应的档案安全保障长期策略。这就使得档案的安全保障工作更加具有整体性的把握及其长期的计划性,以至实施保障技术措施时更加具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档案安全保障相关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四、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人才保障

正如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所说:在影响档案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档案安全的最大保障是人的认真,档案安全的最大危险是人的疏忽。许多档案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源自于人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疏于防范;许多自然灾害中档案损失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人们是否重视档案安全并采取了有效防范与抢救措施。因此,确保档案安全,对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来说,是本职、是天职、是称职;相反,则是失职、渎职、不称职。若是由此给军队造成重大损失的,还要免职、撤职,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提高军队档案干部整体素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对档案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培训,强化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普及档案安全保障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造就一支责任意识强、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安全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现代条件下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决定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它围绕档案主体工作而形成的,包括档案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安全保护活动组织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事业发展支持能力、档案技术力量培训能力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档案机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积极配合。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对于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构建、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档案事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朱华.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设计[J].信息安全,2009(3).

[2]王爱红.一种安全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J].计算机信息,2007(1)-(3).

[3]王谦,陈放.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及保障体系[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04).

[4]杨冬权.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2009-6-26(1).

[5]杨安莲.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4).

[6]马芳.国外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回顾与前瞻[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8(6).

第4篇: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内控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内控体系建设,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是核心,通过建立一套设计科学、简洁适用、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各项人事管理工作实现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规避和防范业务管理风险。

二、立足公司管理实际,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环境是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整体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直接影响着公司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控制环境建设主要包含如下内容:1、优化调整组织机构设置,明确各机构间职责分工,编制明晰的组织机构图;2、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权限及员工胜任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按照统一的岗位职责描述标准,编制员工岗位说明书;3、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梳理,进一步规范的公司招聘、培训、职业发展、绩效考核和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制度,体现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原则,内控建设中要对内容不够全面、不明确的制度进行补充完善,从而明确责任、规范管理,使内部控制有章可依,有据可查。

三、以现有制度文件为依据,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流程化

人力资源管理内控流程建设应以现有的制度文件为依据,结合公司实际业务特点,考虑将来管理及发展的需要,通过流程的方式体现业务程序与制度要求,使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可视化、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内控流程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进行梳理,确定内控体系建设涉及的主要业务,按照公司内控流程目录设置原则及编制方法,编制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业务流程目录。第二,制定业务流程描述标准和模版,据此绘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图,编制流程说明。第三,确认重要业务流程。按照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重要流程。

四、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流程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估工作要依据公司内控风险分析与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开展风险识别、分析及评估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包括对公司层面的风险识别和业务层面的风险识别两个方面;2、建立《风险评估规范》,明确风险分析的方法和内容,并不断完善;3、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活动是确保公司制度和指令得到贯彻执行的必要措施,存在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通过包括批准、授权、查证、核对、业绩评价、职责分工等活动,将可能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五、严格人力资源管理内控体系执行,不断测试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内控体系建设完成后应形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手册》,作为以后年度进行公司内控体系运行及监督的依据。员工在执行具体工作中,应根据手册中制度规定、业务流程说明和流程图了解本岗位的具体工作,并根据流程图中已标注的风险编号在风险控制文档里查找对应的风险,重点关注风险,积极的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执行控制措施,在按流程执行的关键环节都必须留下可供查实的证据,使规章制度执行检查有标准、考核有依据。在要求部门员工严格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内控体系的同时,公司还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通过访谈、抽样调查、查阅相关原始凭据、观察业务人员操作等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内控体系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同时也应要求部门每年开展一次自我测试。内控测试的目的一方面查找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方面的不足,验证初步建成的内控体系是否全面反映了部门主要业务环节、相关风险及控制措施,是否符合相关制度及管理规定;另一方面查找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方面的不足,找出流程描述和风险控制文档的内容与实际执行情况的差异,验证实际执行与体系建设内容是否一致。通过测试及落实整改工作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内控体系,确保了内控体系的有效性,从而保证公司管理活动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一、做好安全文化背景分析,是加强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供电企业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不仅领导重视安全,而且全力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并制定了相当细、相当严密的规程、制度,特别是对各单位的考核几乎都和安全生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重视安全生产的舆论氛围已是相当浓厚了。但是安全事故依然不能杜绝,仍然处于“发生事故―整改―检查―再发生事故―再整改―再检查”的不良循环中。

我们目前比较多的是从上到下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推动安全生产,较少文化的思考,因而安全生产管理总是徘徊在贯彻规程、落实制度上,而没有上升到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境界。应该说,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管理和法制的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要实现根本的安全,最终的出路还在于安全文化,用安全文化塑造每一位员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激发员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使员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才能确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

二、培植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们首先要树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价值理念,树立科学的安全态度、认识,以及伦理、品德和情感,必须对企业的安全有使命感,必须有确保安全的信念和踏踏实实的行为方式,形成自己的安全价值观。在工作中,我们应树立以下四个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员工是企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关爱生命,尊重员工的生命权,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不仅是员工自身生命安全的需要,而且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安全工作普遍存在于企业生产和员工生活的每一个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做好安全工作不仅是安全工作者的责任,而且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做好安全工作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所谓“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2.“预防为先”的理念。我们在思维方式上要敢于超越传统,坚信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在工作方式上要把对生命的被动拯救转变为生命的主动关注,以万分的努力,防止万一的损失;在工作方法上,要居安思危,积极预防,突出事前风险评估,确保本质安全化;在工作运行上要系统防治,标本兼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防治。

3.“持续改进”的理念。持续改进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受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技术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劳动保护能力还不高,一些员工的安全素质不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实现安全的目标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的思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4.“体系管理”的理念。“体系管理”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安全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纳入体系化管理,才能步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行的轨道。运行上我们要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模式实施程序化管理,同时要把各种常规的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工作融入整个体系,优化管理结构,理顺管理层次。

三、加强安全管理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安全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任何先进观念的落实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来支撑。在确定了供电企业的安全精神文化后,须重新认真审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模式,改革与精神文化不相适应的部分,用正确的理念指导制定制度,用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模式体现和支持安全生产理念,合理组织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安全规范,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1.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文化。安全标准、规章制度是以文字的形式对各项生产操作和管理工作的规范作出规定,是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供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不同专业和工种的安全技术标准,对规范安全操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一些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需要进行修订,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健全完善包括各专业工种在内的安全技术标准,做到按标准规划设计、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施工操作,建立健全包括综合管理、专业管理在内的规章制度,如安全激励约束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考核制度等,确保各项标准和制度与时俱进,必须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2.规范安全生产的行为文化。安全标准、规章制度是具有强制意义的安全规范,只有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与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把这种“强制”融化于全体员工的工作和生产活动中,使岗位行为规范得以“内化”,才能建立起一种职业行为习惯和出自内心的自我规范。总的说来,领导干部要做到:关爱生命、关注健康,落实承诺、履行责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遵章指挥、统筹兼顾,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专职安全人员要做到:在安全教育上注重实效、不走过场,在安全检查上细致认真、不留死角,在安全考核上公正公平、不谋私利,在落实法规上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在治理隐患上扎实彻底、不遗后患;要求岗位员工做到:遵守安全法规、落实安全制度,掌握安全要领、规范操作行为,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爱护安全设施、协调人机环境,注重劳动保护、保障身心健康,自觉关注安全、推动持续发展。

3.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物质文化。所谓物质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持续提供超越生产岗位员工期望的发展空间和报酬,让员工永远有自豪感。供电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生产单位,尤其运行人员工作生活比较单一,交际范围小。所以供电企业首先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倡导简单而真诚的人际关系。其次要尊重每一位普通员工的个性化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最后要鼓励他们在工作之外追求身心的健康,追求家庭的和睦,追求个人生活内容的极大丰富。

四、加强安全文化的保障体系建设,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供电企业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安全文化的四大保障体系建设,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1.加强安全文化的管理体系建设。我们在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制度的衔接和制度的落实。有制度不落实,问题出在管理上。我们常说:“管理是对事不对人。”没有科学管理的理念,就会对人不对事。进一步延伸下去,就是挫伤一部分员工的积极性,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安全问题应该“小题大做”,更应该对事不对人,要严格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加强安全文化的责任体系建设。现在,企业上下各级都签定了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实际上并未完全落在实处,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落实责任制就是要使各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真正具有安全的责任心,对安全工作“沉下去”,特别是各级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必须经常深入到生产作业现场,熟悉和了解本单位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把安全生产责任真正落在实处。

3.加强安全文化的培训体系建设。良好的安全局面取决于员工的业务素质,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的运用。2009年我局全面启动了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大力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建立了一整套运行机制。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安全观念,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知识,不等于就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更应注重“应知应会”,做本岗位的行家里手。所以,我们目前正在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每个岗位、每个人进行一次安全操作标准化训练,严格考核,持证上岗,实行末位下岗制;还大战旗鼓地开展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大比武、突发事件处置演练等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6篇: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企业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适时地建设、完善出最适合本企业的制度体系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同的企业需要有不同的规章制度,但究竟什么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指由企业依据一定的民主程序制定的,体现企业与劳动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劳动行为规范的总和。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就像一个国家的法律一样,是保证企业稳定、高效运行的基础,同时,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也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以达到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实现“法制”的目的。因此,我们将制度体系的健康指数作为“企业组织健康指数”的重要指标之一。

九略管理咨询公司对第六期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分析,从结果来看,被调查的企业大多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规章制度,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规章制度的体系性不强;第二,规章制度的一致性不好,可操作性差;第三,已有的规章制度实施不利。对上述制度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结合具有典型共性特征的C公司案例来进行深入分析。

C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是办公用品的经销。C公司在老板王总的带领下,经过近三年的市场打拼,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包括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采购部、销售部等部门在内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架构。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王总对公司的管控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并不重要的工作都需要他亲自指导、协调。经过认真反思,王总意识到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公司的很多工作“无法可依”,因此,他要求各部门根据本部门的职责,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很快,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陆续起草、修订完成,并在王总亲自签发后开始实施。本以为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但没过多久,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此时王总也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问题总结:

C公司在制度管理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 制度的体系性不强,不够完整。各部门只是对本部门全权负责的工作事项制定了规章制度,而对于需要两个或多个部门协作完成的公司层面的工作却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常常是发生问题后才制定制度。比如,采购部在采购过程中,只是根据现有的库存情况进行决策,却不知道该如何从销售部获取市场的真实需求信息,从而导致了公司的采购工作经常满足不了公司销售的需求。因此,C公司各部门虽然都建立起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的“制度空白”,很多事情依旧“无法可依”。

第二, 规章制度的一致性不好,可操作性差。各部门都是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来制定规章制度,没有进行必要的沟通和研讨,所以各项制度之间难免存在矛盾和冲突。比如,对于商品采购工作,财务部主要考虑的是资金的使用成本,而采购部主要考虑的是工作效率和采购成本,这就导致了财务部和采购部在商品采购这项工作上制定了互相矛盾的规章制度。另外,公司个别制度的可操作性比较差,比如,人力资源部的考核制度所采用的是360度考核办法,要求公司每一位员工都对其他所有员工进行考核打分,而实际上公司内部很多员工之间是互不了解的,这样的考核既反映不了被考核者的真实业绩水平,又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考核成本。

第三, 已有的规章制度实施不利。对于已经实施的规章制度,除制度的制定部门外,其它部门还是经常不按规定办事,就好像相关的规章制度根本不存在一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C公司缺乏新制度的沟通、说明渠道,导致其它部门无法真正理解制度的关键内涵:其次,各部门对其它部门所制定的制度重视不够,在收到新下发的管理制度后,只是粗略地浏览一遍,没有仔细研究,更有甚者连看都不看,便将其束之高阁。

专家分析与诊断建议:

对于C公司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 对公司的核心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分解,对于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的工作步骤,由公司高层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研讨,制定出可行的实施方案,避免公司层面的重要工作“无法可依”。对于已经形成的规章制度,可按财务、人力资源、行政、采购、销售等专业领域进行划分、归类,这样即便于公司制度的梳理和查阅,又便于专业部门对专业领域的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保证公司制度体系的完整性。

第二, 各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凡与其它部门有关的条款规定,都主动与其进行沟通、确认,这样既可以保证部门之间制度的一致性,又有利于制度后的顺利实施。当然,由于部门之间处理问题的专业角度不同,难免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这时就要由公司高层站在公司发展的高度来协调、解决这些分歧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总之,对于部门之间制度的矛盾和冲突,要在制度的制定阶段就发现并解决,避免影响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对于制度的可操作性问题,要求专业领域的从业员工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掌握最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并且充分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有效的、最具操作性的规章制度。

第三, 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保证新出台制度的顺利实施执行。首先,召开“新制度讲解会”,当一项新制度正式后,由制度的制定部门召集相关部门的相关岗位人员,对新制度进行充分的讲解说明,保证与会者真正理解新制度的内涵,并使其能够独立地向其他员工讲解该制度,以促进制度的正确传播;其次,制定相应的《制度违规处罚条例》,对违反制度相关规定的员工或其领导进行一定的处罚,以督促广大员工认真执行新制度,提高他们对新制度的重视程度,当然,处罚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公司的新制度,当“新制度”变成“旧制度”,所有员工都能够轻车熟路地按制度办事时,这种处罚规定也可以取消,毕竟我们追求的是人性化管理,应该给予员工更多的正面激励。

第7篇: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内控 煤炭企业现状 建议

内控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实践证明,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内控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多年来,煤炭企业在内控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随着煤炭企业科学技术、经营方式、投资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加上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现有的内控制度与企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煤炭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煤炭企业是资源型企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深达千米的煤炭资源储量,这就决定了煤炭企业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增加煤炭地质储量、如何提高开采技术和如何安全生产。加之,近年来煤炭价格处于高位运行,煤炭市场供不应求,没有卖不出去的煤。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许多煤炭企业当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制约发展的问题,在外部环境有利的情况下,煤炭企业也应该苦练内功,狠抓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设。这也是煤炭企业应对将要到来的“冬天”的唯一办法,一个好的企业内控机制能使其发展壮大,反之一个落后的、不求上进的机制也可以拖垮一个企业。

当前,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处于起步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重视业务轻视管理

由于行业特殊性,煤炭企业只有在有地质储量的情况下才能开采出煤。20世纪90年代,煤炭滞销,企业非常重视销售,进入新世纪以来,煤炭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摇摇直上,只要能生产出煤,就会有利润。这些因素影响煤炭企业只重视生产和销售,往往认为业务是龙头,过多的规章制度反而束缚了企业业务的发展,在内控体系建设中不够积极主动,从而忽视内部控制的整体协调,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忽视控制方式。

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思想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应的应用指引和评价指引是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下发的,从煤炭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到一般员工认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审计部或者财务部等职能部门的事情,他们从来不去关心内部控制的建设,过多的依靠职能部门去开展工作。其实,作为一个规模庞大、业务综合的内控体系建设,不是某一个或者几个部门能完成的工作。

二、重视具体规范轻视总体规范

煤炭企业虽然也建立了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并且董事长不得兼任总经理。但是由于煤炭企业的高层领导大部分都来自于煤矿主体专业,其成长历程很少有企业管理的经历,造成煤炭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安全生产、而不是企业经营、内部后续管理,对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制衡关系理解不到位。反映到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上就是对企业的内部环境建设中的组织结构、发展战略等一带而过,过多的关心采购业务、资产管理等具体业务。试想一下,在一个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文化缺失的公司,即使某些环节控制的非常好,也会出现“按下葫芦起来瓢”的现象,即内控失控的现象会层出不穷。

三、重视制度制定轻视流程执行

在现在煤炭企业中,不可否认,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行为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也是企业内控建设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但是,规章制度不等于内控制度。一个运行良好的内控体系,常常需要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完美结合。只有通过业务流程的描述,企业才会发现那些是内控关注的重点。内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煤炭企业中,有人认为内控既然这么复杂,不如制定一个万能的内控体系,在企业中可以一劳永逸地执行下去;还有的煤炭企业处于外部监管的需要,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内控制度,却疏于执行;更甚者,个别公司高层认为内控体系是约束公司其他员工的,自己可以凌驾与内控体系之上,给公司造成中重大损失。

四、加强和完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对策

煤炭企业通过总结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阶段和业务规模的大小,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特点。在明确公司战略规划的前提下,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通过全面分析公司业务状况,确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在各个业务部门配合下完成内控体系建设。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公司要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各位董事为组员的内部控制实施小组,特别是审计委员会主任要实时关注内控实施,要充分体现内控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内控的实施虽然是国家行政部门要求必须做的,但是实施内控更是企业长久发展必须的,公司领导要转变观念,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在实施过程中,要实行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及实施内控和评价内部控制最好不是一个部门,即使是一个部门,也要由两部分人去实施和评价。现在企业中,为了赶进度,应检查,从外面找一个咨询公司,在一到两个月内把内控制度制定出来,然后再由他们负责评价,这与内控中的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是完全相悖的。

由于各种行业生产流程并不完全相同,国家在制定内控政策时,多是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去约束企业,但是煤炭企业生产地点是深达千米的井下,这一特点决定其内控的特殊性。其内控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生产环节,所以必须要全员参与,内部控制不是几个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在一起开个会,制定出一系列制度就能解决问题的,生产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企业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参与的才会感兴趣,内控体系建设与评价体系建设也是如此。通过参与,一线员工不但将最为熟悉的业务特点告诉内控制定者,而且他们知道哪些是控制关键点,在日后执行中,由于有自己的参与,员工执行的热情会很高。

(二)强化内部控制中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是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基层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的反映,体现了企业的整体气氛,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贯彻和执行效果,进而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中的五要素中,内部控制环境是核心,建设效果对内控整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内控制度管理须首先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一则完善组织机构,即从煤炭企业规模、管理手段、涉足行业、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革除企业内部管理层次过多、生产过程管理过细、办事环节过于复杂等弊端,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并在此基础上,重组简化现有职能部门,提高各部门生产效率;二则领导者树立监督控制意识,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是长期的也是比较复杂的。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承担起领导责任,以身作则,不要出现“管理当局凌驾”的现象,采取措施引导企业员工对内控持积极态度,激励员工形成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向同一个方向努力;三则完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该在借鉴和学习他人的基础之上,分析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企业价值导向,追求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共同提升和两者利益的良性互动,减少内控过程中各控制主体与受控制对象之间的摩擦,促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将企业管理思想、经营理念充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

(三)重视内部控制的执行和完善

制定出一套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在工作中不去实施和执行,等同于废纸一堆,所以内部控制关键在于执行。首先要加强培训,使全体员工了解内部控制的体系,让各级员工认识到自己岗位的职责,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与其他部门做好协调,提高内控的执行力度。其次对内部控制执行要有一套科学的考评机制,在年度目标责任书中要有量化,与薪酬挂钩,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

在经济和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内部控制一般都是针对现有的业务而设置的,而且一旦设置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公司所处环境以及地质采掘条件的改变,企业的内控体系无庸置疑也应该持续改进。否则,内控将会成为制约煤炭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内控的评价也应该持续改进,建立起日常监控机制,开展内控自查、测试和定期检查评价,发现问题要及时认定缺陷的层次,拟定整改方案和计划,按级次报相关管理层,督促整改。内审部门应当坚持“动态跟踪”的方式,持续地对公司内控体系进行监督,以适时评价内控体系,发现其设计和运行中的各种缺陷,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内控提下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第8篇: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机构改革; 体制改革

在长期的发展中从事各种活动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如何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科学正确的管理的档案,并且积极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长远发展服务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通过广大档案工作者多年的理论探讨,单从档案工作的自身要求看,档案产生的主体、服务对象、工作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档案管理理念、技术手段、队伍素质必然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建立起统一的、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1 加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背景

“制度”是规范人们办事程序和行为方式的规则,“体系”是制度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集合”,是整体性、协调性、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统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各项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档案管理也不例外。

我们都知道,档案是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纪录,不但是对过去和现在的业务活动、机构调整等行为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改革发展、经营决策等重大行为的决策依据以及维护合法权益的历史凭证,是的宝贵财富。因此,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利用好档案,对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反思,如:制度的确立仅以档案工作的自身业务需要为导向制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与这些制度相关的利益主体的需要,总是习惯于“为加强本单位的档案管理,提高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质量,制订本规范”、“为加强本的档案保管和管理工作,特制订本规定”等等,来说明档案工作制度的建设目的或目标,缺乏与时俱进、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有的档案工作制度的制定没有充分征求和吸纳来自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显然,以这种理念确立的制度难以满足工作需求和社会需求,缺乏制度应有的约束力、广泛的影响力和科学的执行力,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制度的贯彻落实,大大降低和弱化了制度的实施效力。

2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不能“一概而论”, 也不可能有现成模式可以供“翻版”克隆,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规划、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看到,在 “向管理要效益” 的大环境下,档案工作的存在与否,已不再取决于上级部门的行政指令和要求,而是取决于档案工作是否能在制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建立与制度融合为有机整体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在“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的发展规划中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应当是档案工作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途径。如何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呢?笔者认为:

第一,从开发“管理层”入手。档案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是维护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凭证和依据,也是重要的无形资产。目前,就本集团公司来看仍有不少下属的公司还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档案管理建设工作提到管理的议事日程,这与整个集团公司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究其根源就是这些公司的管理层重视不够,因此,首先必须提高负责人的档案管理意识,才能提高的档案管理意识,在全公司树立档案是资产、具有实用效益的观念。

第二,从管理“规范化”切入。提高档案工作管理规范化水平,“10号令”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要据此建立完善适宜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规范别要注重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集是档案是规范管理的关键环节,档案资源收集不上来就谈不上管理。对于档案的收集工作,要在制度体系上给予保障,切实将档案收集工作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具体责任人。

第三,从增强“适用性”着眼。并不是说所有类型的都要构建模式相同的体系,而是应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与时俱进,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机制。笔者认为,一些小型只要有档案管理制度、有专门的库房和装具、配备有档案专业知识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能有效开展档案工作就可以。大型建立档案管理机制,关键是要保证档案收集及时完整、保管得当、利用有效,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标准在于是否能满足时展,是否符合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从提高“利用率”发力。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是档案管理是否引起管理层、员工重视的“生命线”。目前,仍有一些对档案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系统的档案管理机制,档案分散保管在各个具体经办的职能部门,如财务档案保存在财务部、人事档案保存在人力资源部,而这些部门之间又互相封闭,导致的档案管理不能做到完整、准确、系统的收集,档案资源容易流失,不仅不利于档案的永久保存,还会给档案的管理留下安全隐患。究其原因就是档案利用率不高,认为档案可有可无,“书到用时方恨少”,档案管理亦如此,只要在制度体系建设中“勾画”积累档案资源、丰富档案内容的“蓝图”,档案资源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第五,从优化“档案员”队伍抓起。档案管理人员是落实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最直接的执行者,贯穿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提供利用等各种活动中,如果不精通档案专业知识,就会影响档案业务活动的准确性、有效性,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也就无从说起。因此,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掌握新技术、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做到“眼勤、耳勤、脑勤、手勤”,看到新工程、新项目,听到新活动、新举措,接触到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各类图书、资料都要认真查验、及时收集,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对发生的档案信息源抓紧处理,不讲代价,并按照一定的属性分门别类整理,以确保室藏档案信息资源的齐全、完整、准确、丰富,方便各职能部门的查阅,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这样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档案员。正如加拿大著名档案学家特里・库克所言,档案管理人员要“停止扮演保管员的角色,而成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这样才能“重新坐回上帝的身边”,体验“为上帝服务”的快乐,做档案管理工作的忠实实践者。

3 档案管理工作要更新观念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是一种多元、灵活、高效的统一体,主要由档案规范标准、档案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和各职能部门档案管理岗位职责组成,其中档案规范标准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档案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是落实档案规范标准的组织保障,职能部门档案管理岗位职责是落实“档案规范标准”、“档案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的具体体现。无数的案例证明,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能减少的管理成本,为创造管理效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发展的速度和脚步不断的加快,作为记录发展轨迹的档案管理工作也要更新观念,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更要与时俱进,在市场竞争、发展中切实加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使档案管理工作真正服务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荀巨虹.煤矿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24)

第9篇: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乡镇卫生院对于防控体系建设在控制预防传染病暴发流行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依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论述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各部门职责和专职防疫人员的职责 结果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监测报告,并向当地百姓做好预警咨询。乡镇卫生院负责防控体系建设的人员不仅要注意内部常见致病菌的监控,同时要积极防控检测和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结论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是乡镇卫生院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途径,加强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建设对提高医院防治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能力,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 传染病,防治

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对于传染病防治的意识相对不足, 易引起传染病发生流行。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广大农村地区传染病疫情检测的第一道观察站,在农村防治传染病的发生蔓延中起到重要作用。乡镇卫生院早发现、早报告疫情,为各级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控制传染病疫情在农村蔓延提供疫情信息,。[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人口流动增多,促进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新老传染病双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一些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例如性病、耐药性结核和血吸虫病;新的传染病也接踵而至例如SARS、H1N1、禽流感、手足口病。传染病防治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在农村防治传染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下面就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和传染病防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 乡镇卫生院的防控体系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地位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乡镇卫生院更要建立起基本的传染病检测组织,院长为组长,并明确组内其他成员职责。同时要建立健全一些防治传染病的相关制度例如传染病分诊制度等。并且要严格按着传染病防治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考核业绩,进而才能保证各负责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对于分诊标志的设置及向导要明确,特别是对于农村一些人遇到传染病往往容易惊慌失措,所以在疫情爆发流行必要时,可以派专人进行疏导分诊。将疫情的蔓延降到最低限度。

2. 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职能

2.1 建立传染病预防的快速反应能力

农村地区是传染病防范的重要区域,由于农村的一些特殊情况给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的建设可以快速的对一些突发事件做作出反应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防止疫情的蔓延扩散。乡镇卫生院的防控体系,可以每天迅速的将疫情进展状况以及控制治疗状况进行上级报告,进而提高了医院对于传染病的及时有效地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加了对传染病的相应防范措施,为医院迅速对传染性重大疾病的暴发流行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为预防控制赢得了先机,更有利于传染病的控制。

2.2 疫情报告职能

通过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的建设,进一步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传染病人,首诊医生及时向防控体系小组汇报,然后直接以电话形式和信息化处理向上级报告。防控体系相关部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数据采集,依照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内容和时限(甲类传染病<2小时;乙类传染病<6小时;丙类传染病<12小时),有条不紊的及时上报各级单位和部门。

2.3 传染病预防控制与技术指导职能

大量的流行病学特别是近几年来频发的大规模传染病等资料显示,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不被人们重视,这就导致了传染病有机可乘可迅速传播开来。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的建立完善就是要通过基层的广泛性及时发现疫情进行早期预防控制,特别是早期散在传染病病例的控制中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疫点处理、督导检查、效果监测。坚持实行预防为主的防控原则,防控体系小组进行疾病各个处理环节的专业指导,特别是对于一些现场处理、消毒、隔离、防护等技术要点。

2.4 监督检查职能

在传染性疾病暴发时,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要强化监督职能,对医院关于传染性疾病处理的各环节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记录总结。同时对于医院的防控硬件设施建设例如隔离诊室和病房的建设及相关仪器设备的配备督导,进而规范医疗行为,加强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各项措施。

2.5 宣传教育培训职能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要积极的进行传染性疾病相关预防和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对于院内的职工,重点是职业防护相关的注意事项,使医疗工作人员进一步熟悉院内感染一些疾病的传播特点和传播途径等,做好有效的预防。同时还要走进基层社区,让更多的寻常百姓对于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当出现疫情能够进行正规有效地就诊,不恐慌并能及时向医院报告反映。

3. 疫情突发时如何确保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发挥作用

3.1 防控体系小组建设和设备投入

健全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组织建设,防控小组领导成员由院级领导担任,进行专人负责日常疫情报告检测任务并及时上报,保障疫情检测体系的完整顺畅,应对重大疫情能及时准确的上报。硬件设施同样需要跟上,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配备,计算机的应用,疫情门诊病房及防护服等配备,一些疫情药品的储备要进行及时补充,检验检疫仪器的配备要到位才能更准确的进行疾病的检测定位。

3.2 专职人员培训

良好的防控体系的建设,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应当依据相关的传染病卫生法规和制度进行学习贯彻。将医院的防控体系的成员进行专业化传染病知识的相关培训,进而加强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储备,并进行考核,对专业化人才持证上岗制。防控体系专职人员除了院内一些感染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对传染性疾病的具体防治办法和处理措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法条例、以及重大灾害医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3.3 与其他相关科室协作

乡镇卫生院控体系建设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检测,需要与医院其他科室的紧密配合,进行协同作战共同应对。对于疫情的检测和处理对策需要与医疗部门和门诊工作人员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疫情和听取他们的一些建议。对于体系建设应用中的防护实施等建设要搭建后勤与医疗工作之间的桥梁,让彼此充分了解共同建设好设施保障。对于疫情检测中的信息处理和交换要同信息化部门及时沟通,了解最新防控体系软件设施的应用。在重大传染性疾病来临时,只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人员和各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更好的把握赢得疫情控制的先机,及时将疾病的危害和传播性降到最低甚至彻底的控制住。[2]

新时期建设好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高素质人才队伍,精良的设施仪器,科学化的管理,在传染性疾病来临时才能更有效的应对防止疫情蔓延,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