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的运营模式范文

新媒体的运营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的运营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的运营模式

第1篇:新媒体的运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IP化运营;媒体内容;融合发展

内容融合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从内容的外在呈现形态到背后的组织方式、运营思维、生产机制在融合发展当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按照媒体融合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这是一个从稳定的生产机制走向混沌,再从混沌当中寻找新的运营规律与模式从而重新趋向稳定的过程。从稳定再到稳定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其中需要经历媒体运营逻辑、思维的再造。当下从业者、研究者已经能够对未来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与方向做出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把握,但是对如何从深度融合的混沌状态中挖掘出能够应用于实践层面,得到不同媒体类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致认可的发展路径,依然是传媒界需要努力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具体到内容融合发展的层面,在当下的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围绕内容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传统生产模式亟待改善和发展、新兴生产方式的合规化管理、多渠道传播过程中的版权保护、形成有效的基于原创内容及运营的盈利模式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媒体内容的优化,同样也是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能够对渠道融合、产业融合等诸多环节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立足未来传媒竞争格局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层面,来审视当下内容环节的格局,从具有引领性的战略布局出发提炼创新路径,带动内容融合过程的碎化与整合,使处于混沌状态的多媒体类型的重复式、同质化生产在聚合中形成新的运营模式,进而在经过传媒市场的检验之后予以完善和系统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化\营是最早出现于游戏产业的表述方式,近年逐步得到整个传媒界的认可,尤其给掌握大量优质IP资源的传统媒体以更大的信心去应对融合趋势,也给新兴媒体部署自身的未来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IP化运营并非媒体内容融合的系统化、终极化的解决方案,但是能够在当下的媒体融合格局中形成一个可以为多种媒体形态所共同接受的运营路径,跳出媒体形态的固有格局去思考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本文立足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目标,以IP化运营为切入点,探讨能够适应未来传媒生态变化要求的内容融合发展路径。

一、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从版权向IP化的转换

媒体内容融合的推进需要立足几个重要的基点,比如政策推动、技术创新等,这些基点的创新形成了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动力,如果融合发展的方式、策略能够建立在把握以上基点因素的基础上,便能够在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媒体内容融合进程更具效率。“随着文化产业各个行业门类实践的更加深入,‘知识产权(IP)’的概念正在替代‘版权’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表述,这也是产品经营意识和全版权运营意识深入人心的一种体现”[1]。单纯从版权这一内容生产领域的核心基点来看,也在传媒生态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转换,从原有的角度来审视版权的保护与开发是必要的,但已经不能成为激发媒体内容生产潜能的基点。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更新对内容版权的传统认识,那以此为原点所思考和探索出的创新运营路径反而会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限制因素,使媒体融合发展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能。IP指的是知识产权,IP化运营是基于知识产权进行深度开发,在聚合资本、市场、渠道等多方面优势力量的基础上使IP内容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并且使所有参与到IP化运营过程的主体得到相应的回报,在多方共赢中打造出可持续开发的IP生态链。经过概括,可见当下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环节的重要基点之一正在从版权向IP化运营转换,这一转换能够为媒体内容融合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基点从版权向IP化运营的转换已经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体现,比如开辟中国电视综艺“大片”时代的《中国新歌声》(原《中国好声音》)便充分运用了IP化运营的思路和方式(如图1),

版权持有方、购买方、制作公司、卫视播出平台、新媒体播出平台等多个主体共同介入,在版权购买、节目制作、节目播出、衍生品开发等多个环节贯穿始终,使品牌IP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下这一运营思维与方式已经成为传媒界的共识,并且随着IP化运营价值的体现以及版权保护环境的逐步优化,极大地鼓舞了优质媒体内容原创者的积极性。通过对近期诸多IP化运营案例的概括以及同传统版权思维的比较,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基点从版权向IP化运营转换的特征做简要分析。

第一,从静态生产到动态运营的转换。在IP化运营方式得到行业认同之后,诸多传统媒体纷纷反思自身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优质内容IP,但是这些资源长期以来基本上都处于静止的“封存状态”,在生产出来经过单次传播之后便被保存在各种媒体的资源库中。因为在传统的媒体运营思维当中,很多内容的生产在形态上只是为了填补大量的版面、时段,面对受众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以及内容创新的压力,很多优质内容便在不断“求新”的追求下成为“历史资料”。这是一种面向渠道的静态媒体内容生产,而IP化运营则打破了这一局限,在生产之初便要思考媒体内容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平台甚至是其他媒体的原创内容中的价值,而媒体内容生产的完成、自身渠道单一传播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这一内容生命周期的完结,反而是其IP化运营的起点,由此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内容纳入到媒体融合发展、创新运营的整体构架当中。

第二,从内容编辑思维到产业整合思维的转换。传统媒体生产的对象是“内容”,其面向的客体是受众;而新兴媒体生产的对象除了传统意义的内容之外,还有带有强烈互联网风格的“产品”,其面对的客体是用户。从内容到产品的跨越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互动与维护工作,从受众到用户的转换意味着依赖性的增强,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编辑思维与互联网背景下的产品经营思维有着明显差别,而IP化运营便是从产品开发、推广、维护的角度出发审视媒体内容生产。这首先意味着对传统内容生产编辑思维的超越,更重要的是,融合视野下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最终指向是多重资源的整合,形成以内容产品为中心向不断辐射的整合态势,按照打造产业链的要求调动各种资源,形成基于IP中心的生态圈,真正实现从价值生产走向价值实现。

第三,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的转换。传统的媒体内容大多是以单一形态存在的,这主要是受制于传统媒体形态之间的固有界限,不同的媒体类型即使在实现了数字化之后也难以做到充分地全媒体开发;此外,还受制于不同细分产业之间的相互区隔,使优质的IP内容难以实现综合形态的运营,比如广电、出版、音乐、门户网站等不同的媒体形态之间有着各自的运营逻辑和要求,导致诸多优质内容在运营过程中都处于单一形态。IP化运营则需要充分发挥内容资源在不同传播渠道、平台上的影响力,会投入大量的工作实现IP内容的多媒体形态衍生,甚至常常会超越媒体形态的范畴。由此,从外在的存在样式上来看,IP化运营使优质原创内容实现了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的转换。

第四,从单一媒体属性到融合媒体属性的转换。在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过程中,虽然有很多通过打造内容品牌实现产业链运营的成功案例,代表性案例有湖南卫视的超女、快男等,但是从媒体属性上来看,还是以单一化的媒体属性为主,其他的运营方式处于辅助与补充的地位。而在IP化运营过程中,不仅要保障原创平台的媒体属性,这是保证内容原创者收益的基础条件;而且更需要面向媒体融合格局,跳出单一媒体运营思维与方式的限制,从而使媒体内容在生产之初便具备融合媒体的属性。综合来看,“版权和IP的区别在哪里?前者更侧重于内容属性,强调作者权益;后者更侧重于商品属性,强调经营开发。而全版权运营就是优质IP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方式”[3]。

二、基于IP化运营的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构建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内容融合又是其中的核心环节,融合路径的探索不仅需要能够推动媒体内容的融合发展,还得带动其他环节,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如果只做到了内容形态的创新或者市场份额的提升,但是对其他环节的融合发展并未起到正面的作用甚至形成负面影响,那就要尽快做出调整。这也说明在融合背景下,媒体内容融合路径的探索需要紧紧立足内容生产环节,但是,不能局限于生产环节,而是要从整个传媒市场变化的格局中思考内容融合在未来传媒生态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而在统筹兼顾中寻找内容融合的方向。所以,探索媒w内容融合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解决当下内容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而是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创新策略构建一种引领力,通过这种力量的影响来带动与内容相关的多个环节、各方资源围绕同样的战略目标、聚合成融合发展态势。

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超越具体传媒形态,表现出资源聚合功能的引领力很早就存在,有来自传媒业内部的突围实验,比如中央电视台以政策优势和新闻优势等构建的传媒矩阵、湖南电视台以品牌为中心打造的电广产业链、SMG以资本为引领构建的传媒帝国等。但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以上三个代表性案例中的引领力如何向新兴媒体平台迁移,并且使中小规模的传媒运营主体同样能够灵活运用;第二,如何在内容层面上形成能够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多个环节的引领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和未来的趋势看,我国版权产业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已经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封闭式、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毫无疑问,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既是该产业自身痛苦转型的‘凤凰涅’,又同时需要政策资源、法律资源、人才资源、土地资源、传播管道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也要看到,在一系列动力的作用下,这一转型升级的过程正是版权产业未来赢得发展,取得强大竞争力的关键阶段”[4]。IP化运营是版权产业的核心,是版权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路径选择,IP化运营能够使优质内容版权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理论上具备了解决以上两个突出问题、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的基础。

在实践层面,IP化运营逐步体现出在媒体创新、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传媒业的一般规律,内容资源从源头生成到用户消费的产品生命周期,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个链条越长,跨越的媒体介质和传播渠道越多,媒体内容产生的边际效益就越高”[5]。这是从媒体经济学的视角对IP化运营的效率做出的分析与解读,也是IP化运营具有形成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潜能的基本原因所在。在未来的媒体融合过程中,更加需要IP化运营方式的推广应用和创新升华,因为传统的版权运营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不同渠道影响力、市场份额的相加,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P化运营则可以借助各种具有裂变效果的传播机制实现不同渠道影响力相乘的效应,同样的IP化运营方式,在传统媒体机制下和融合媒体机制下所能实现的效果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加”与“乘”两种效果之间的区别便是基于IP化运营的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引领力的外在体现。

三、IP化运营视角下的媒体渠道与内容之辩

以上论述强调了IP化运营在媒体内容融合甚至整个媒体融合过程中的引领性作用,立足优质IP,能够实现对多种传媒渠道、平台中优势力量的重新整合,呈现出“IP(内容)为体、渠道为用”的状态,渠道与内容的辩证成为理清这一问题的关键。诚然,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渠道对媒体运营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弱化,渠道运营者为了吸引、聚合更大规模的受众、用户群体,开始围绕优质IP内容展开激烈争夺,对于内容生产和运营者来说,其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但是IP化运营并不是对渠道的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内容融合发展与媒体渠道融合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在融合发展日益深化、各种媒体形态与边界逐步模糊的当下,面对未来传媒生态的重构,单纯地争论“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已经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渠道和内容已经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竞争关系,以渠道为主的传媒公司与以内容为主的传媒企业之间也必须通过深度合作才能够在传媒市场竞争中立足,所以说,从宏观的传媒格局变化以及微观的市场竞争主体需求层面都跳出单纯的渠道与内容之争,转而探索能够充分发挥渠道与内容两方面优势的融合路径。

反过来看,如果一定要提炼出一个“为王”的、具有决定性、引领性作用的因素,那就是“传媒价值为王”。这里的传媒价值是一个多维度范畴,包括对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的价值、传媒社会影响力与网络生态引导能力的价值、传媒产业规模的扩展、传媒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等,而将这种综合价值的实现贯穿在媒体融合各个环节的关键便是优质内容资源,不过也只有当IP化运营体现出应有的引领力的时候,才能够促成以上各种价值的实现。如此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IP化运营是否会以其引领力优势使内容在未来的传媒生态中占据比渠道更加重要的地位,如果这个疑问成立,那便再次陷入了“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之中。媒体融合发展的程度越高,渠道的形态会越多元,但是其作用会更加基础化、隐形化,即渠道通过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媒体融合发展到一定的层次,此时IP内容因为实现了多平台、多形态的无障碍传播而显得更加突出,造成一种IP(内容)为王的现象。其实,这不是因为渠道作用被弱化了,而是渠道变得更加基础化、环境化、普遍化,就像数字技术、互联网一样成为所有运营主体、内容所依赖的基础平台,我们不能以此为标准片面地否定“渠道为王”。

具体到当下的媒体内容融合过程,因为渠道还没有完全实现以上所论及的基础化、环境化、普遍化,所以在IP化运营中还会出现很多内容与渠道博弈的现象。以电影产业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运营为例,“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电影企业将对传统电影产业造成创造性破坏,不断推动传统电影产业链优化,进一步增强电影市场活力,为最大限度开发电影价值,互联网电影企业应致力于O2O电影闭环生态圈的打造以及电影全版权运营,以此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6]。电影产业拥有海量的优质IP,并且在产业链打造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作为渠道方的互联网媒体开始通过资本、技术等手段介入IP内容生产环节,使电影IP运营过程中内容与渠道的辩证关系更为复杂。“2014年,互联网媒体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狼图腾》《露水红颜》以及《黄金时代》等影片的联合出品方;大点评网成为《一步之遥》的联合发行方。BAT集体进军电影产业各个领域;网易电影票、格瓦拉生活网、猫眼电影等涉足电影发行业务;微博、微信已成为电影营销的必争之地。大数据、娱乐宝、众筹、IP产品孵化、在线购票网站、微信支付功能等,新鲜的充满互联网思维的电影项目运作方式层出不穷”[7]。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强势渠道方对IP电影内容的影响,不过从运营模式的层面来看,以BAT为代表的渠道方的“上行”却表现出了对IP化运营方式的认可并且抢先应用,贯穿其中的恰恰是IP化运营所蕴含的引领力。综合以上对媒体渠道与内容关系的辩证分析可见,IP化运营是以优质原创内容版权为核心,以最广阔的渠道、平台为基础来打造产业链、形成媒体融合发展引领力、构建未来传媒生态的。

四、基于“渠道与内容之辩”看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

上文论述了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从版权向IP化转换,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从静态生产到动态运营、从内容编辑思维到产业整合思维、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从单一媒体属性到融合媒体属性转换的特征。之所以IP化运营能够在多个方面实现运营特征的转换,是因为其背后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征的转换仅仅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规律与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变化的结果。在此结合媒体渠道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对IP化运营如何形成有效引领力的作用机制作简要的分析。

第一,IP即渠道。IP虽然在形态上是优质内容,但是在动态的运营过程中,通过IP化运营已经可以实现内容与渠道的有效融合,呈现出“IP即渠道”的效应,这也成为IP化运营引领力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好的IP实际上体现的是粉丝经济、眼球经济,百度指数越高,则IP值越高。游戏领域,IP值的拍卖渐成趋势,一个优质IP拍至一两千万元已是常态。开发商还将IP值与广告利润直接对等”[8]。这里IP值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基础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依托IP所实现的粉丝、社群等传播效应,把握这一过程的关键不在于如何主动地去整合最大范围、最多形态的渠道资源,而是通过优质IP的影响力使受众注意力在各种渠道中实现聚合。IP不再千方百计地去适应渠道传播的各种要求,而是调动渠道主动寻找、对接、适应优质IP。

第二,IP即整合。IP即渠道体现了IP化运营过程中对媒体渠道与内容辩证关系的深入解读和灵活把握,并从超越二者之“争”的层面实现了双方优势力量的有效组合,这便是IP化运营对原本孤立的媒体渠道与内容所表现出的引领力,而IP化引领力更深一层的作用机制体现为资源的整合。IP化运营引领力体现在对资源的整合,围绕IP衍生的目标,要整合的不仅局限于传媒资源,还有政策资源、技术资源等,当然也包括动态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跨国境资源的整合。需要强调的是,IP化运营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源整合引领力,除了IP化运营本身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外,还因为各种资源在融合时代已经被激发出了强烈的“被整合”需求,而能够扮演这一角色的恰恰是IP化运营。

第三,IP即生态。如果要寻找IP即资源的深层决定因素,那就要在传媒生态层面进行分析,IP化运营的资源整合引领力在当下的融合背景下之所以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主要是因为传媒业已经出现了结构性调整的内在需求。结构性的调整意味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整合,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自然会成为传媒生态层面的整合。IP化运营能够贯通内容、渠道、衍生等整个信息传播链条,能够连通生产者、受众、参与者等多元主体,能够带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种要素围绕运营要求进行优化配比,随着传媒生态融合以及整个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入,IP化运营在生态层面的引领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显现。

五、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IP化运营引领力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IP化运营在媒体内容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力及其作用机制已经比较明晰,但是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中,这种引领力的发挥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市场机制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政策滞后、版权保护环境较差、盈利模式不清晰等等。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正是这些因素逐步淡化与消除的过程,IP化运营的引领力则是多方博弈当中的关键要素之一,IP化运营引领力与限制性因素作用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正确认识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尤其是与IP化运营直接相关的各种限制性因素,把握它们发挥作用的原理、机制、规律,对形成科学的IP化运营策略、推进媒体内容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对限制性因素及其作用予以概括。

第一,IP资源保护机制亟待健全。IP保护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传媒界的难题,是一个影响范围广、作用机制复杂、防控难度大的问题,仅仅依靠加强管制、规范引导、强化教育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IP资源保护的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行业、单位等从不同层面做出这么多努力,但侵权问题在很多环节中依然存在的原因。IP资源保护机制健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版权内容的保护,这是传统意义上版权保护的延续,充分保护原创者的版权权益,才能够为IP化运营的深入发展打下基础;其次是运营动态过程中的保护,媒体融合使IP内容保护面临着诸多传统媒体时代从未有过的新问题,保护机制也要及时作出更新,否则将无法适应动态运营过程中IP保护的需要。

第二,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以上从理论上分析了IP化运营引领力所能够展现出的巨大潜能,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很多方面依然受到限制,这让IP化运营引领力的效能大打折扣。“数字网络环境下内容的后继开发能力很弱,版权资源缺乏市场化运营手段和变现能力,尚未建立有效的全产业链版权经营开发体系,难以利用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实现内容的衍生价值”[9]。IP化运营的引领力转化为实际的商业盈利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时间成本对于很多媒体融合中的竞争者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此外,“有些领域的开发经营业务范围交叉,缺乏有效协调,内耗问题严重;急需建立有效的全产业链的版权开发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版权的开发、使用,在版权交易上实现突破,最终达到精细化运营的目的”[10]。当下的媒体融合现状还处于混沌状态,多种驱动因素作用机制交织在一起,从不同侧面影响到IP化正常运营,这种内耗状态将对IP化运营引领力造成巨大损耗。

第三,IP化运营引领力与传媒生态关系的反向思考。从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来看,“IP即生态”,通过IP化运营有助于探索贯穿传媒生B中各种主体的融合发展策略,但是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反向效应。比如随着围绕一系列IP化运营而使部分传媒企业、集团在生态中的比重、话语权越来越大,垄断经营与生态稳定之间又形成一对矛盾体;“信息的数字化控制无疑加剧了信息获取与使用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限制了数字网络时代市场弱势一方参与相关市场发展的机会与质量,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损害”[11]。IP化运营如果导致传媒生态环境发展趋向限制原创内容生产的方面,即使这种现象仅仅占据较小的比例,也会对IP化运营引领力的正常发挥产生负面影响。

六、基于IP化运营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的策略探析

针对当下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从基于IP化运营,以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为目标,做出如下策略探讨。

第一,以政策引领、管理方式创新为切入点,构建机制引领力。我国传媒、文化领域的版权保护机制在近几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但是从整体来看,在制度层面依然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障,就难以形成系统性的IP资源保护机制,作为市场运营主体的传媒集团、企业也难以形成适应IP产业链衍生需求的版权流程保护与管理机制。所以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IP化运营之于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尽快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给传媒市场带来良性的示范和引导,充分激发“机制■IP化运营”的潜能。

第二,强化IP内容生产,构建优质原创引领力。优质IP内容是媒体运营过程中珍贵的无形资产,具有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而且生产与运营的成本与诸多行业相比有较大优势。但是这些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优质原创内容IP的基础上,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点恰恰是我国传媒界的主要弱点。如果IP内容缺乏或者质量不过关,即使各种渠道再强大、产业链再完善,也难以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引领力。所以,IP化运营引领力构建的核心在于IP内容的原创力,只有抓住了这一核心要素,其他的渠道、资本等配套资源才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否则便会造成传媒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三,强化互联网思维应用,构建创新模式引领力。“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逐渐向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法律、行政、技术还是媒体自律的力量,都不是单独地在发挥作用,而是由这四种力量形成的合力,在建构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舍弃任何一种力量,新媒体版权保护就可能遇到障碍,导致动态的过程停滞不前”[12]。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融合进程的持续推进不断地给IP化运营提出新的要求,考验着已经成熟的IP化运营模式的有效性。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的探索和应用,实现IP化运营模式的创新,进而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保持IP化运营的引领力。

第四,充分对接资本市场,构建“IP■资本”的引领力。传媒市场的巨大成长空间使其成为优质资本关注的焦点,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加速融合发展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按照传媒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双重逻辑部署运营策略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优质IP内容如果能够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便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实现产业链布局,这种“IP■资本”的双重引领力是媒体内容融合所急需的。当然在融合过程中要科学处理IP化运营、资本、管控之间的三元互动关系,在保证融合发展方向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最大化,比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在版权证券化融资模式逐渐发展成熟之后,政府再逐步退出该领域。这样就扶植了一个新的影视剧融资模式,对影视剧产业的发展最终会有很大帮助”[13],这样的尝试便实现了政府管制、IP运营以及传媒与金融市场的多方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媒体内容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对运营模式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当下的媒体内容融合战略思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容”与“渠道”关系的辩证与处理,因为很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集团、企业在运营形态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内容或者渠道属性,所以使这一争论伴随着诸多限制性因素依然困扰着创新者。IP化运营在近期的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表现出了超越固有媒体形态差异、传统盈利模式的优势,通过对这种超脱传统的媒体运营逻辑、体现融合方向与传媒生态进化要求的模式的提炼与概括,可以发现它在媒体内容融合进程中能够形成一种独有的引领力,而且这种引领力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成为决定内容融合格局的关键因素。这也提醒传媒工作者,需要紧跟业态发展前沿,跳出传统运营思维,做到从传媒生态发展的层面审视当下诸多要素的博弈,进而探索出符合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引领生态融合进程的创新路径。

[本文为上海市2016年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海派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2016EXW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2]骆正林.“娱乐”让中国电视渐入“大片时代”[J].当代传播,2014(6).

[3]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4]王智源.论我国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版权投融资体系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2012(5).

[5]贾双林.全媒体时代 如何运营版权资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5-7.

[6]王广振.互联网电影企业:产业融合与电影产业链优化[J].东岳论丛,2015(2).

[7]刘扬.互联网化电影发行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当代电影,2015(1).

[8]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9]筱舟.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4(11).

[10]筱舟.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4(11).

[11]杨涛.版权扩张的负面效应解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5(3).

[12]彭桂兵.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的整体构建[J].编辑学刊,2015(2).

[13]张辉锋,刘庆楠.影视剧产业版权证券化融资模式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5(2).

第2篇:新媒体的运营模式范文

事实上,如果仔细审视这些已经做新媒体的传统媒体,除了少数如《周末画报》尚且算是成功外,大多数表现平平,受制于内容平台、推广渠道等原因,依然在转型之路上苦苦挣扎。

在移动媒体开发和运营商天智通达CEO李极冰看来,传统媒体之所以面临困境,主要是版权、运营和产品三个问题逃不开。在新媒体运营上,通过类淘宝的媒体平台模式,围绕版权和广告投放权“双权”来做,才有可能把公司做活。

为何传统媒体总是被动?

李极冰,曾任中国联通(微博)总经济师、UT斯达康公司首席经济学家。2009年,3G牌照发放之后,他创办北京天智通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今年推出的“Vc阅读”是一款类淘宝的阅读商城类应用,旨在为网民提供一站式阅读体验。

之所以创业,一方面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另一方面是传统媒体在面对移动互联网新世界时无法逃脱的困境。

版权、运营和产品问题是传统媒体绕不过去的坎儿。“这三方面致使传统媒体陷入到整体的被动,一个战略性的总体被动,这个态势不可逆转,给他们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天智通达CEO李极冰说。

在李极冰看来,一个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运营让自身失去版权控制,版权纠纷层出不穷。另一个问题来自运营,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时代,没有互联网的思维,没有服务平台,没法独立运营,只好把自己的内容交给互联网的运营商SP,或者把它交给电信运营商,把自己变成一个内容提供者CP,实际上是把自己就给贬级。

另一个问题来自于产品。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时间碎片化,人们更需要用碎片化的时间得到自己更想要的东西成为消费趋向,这种消费趋向要求必须得做出一些更适合精准分类的一些人的消费需求。包括他的媒体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传统媒体并没有这种能力做出这种适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这种产品。

“失去对版权的控制,失去对终端用户行为的控制,失去对流量计费的控制,失去对品牌的控制,失去这四个重要的控制以后,实际上不再是一个媒体运营商了。”李极冰说。

类淘宝式移动媒体运营

在转型新媒体的过程中,传统媒体有三条道路可选。第一条是自己研发平台,在自己平台上运营,属于自运营;第二种,就是把内容交给互联网运营商代运营,自己实际上没有运营权;第三种是将内容放到公共平台,由第三方提供运营平台。

天智通达想做的是移动媒体的淘宝网。“我们提供平台,大家都能在上面开店运营,大平台上有一个微平台的概念。”

这种公共平台的好处可以解决单个媒体App的流量太少和推广运营不利的问题。在VC阅读平台,每一家媒体App的用户流量聚合成总体流量,总流量再回归到每个媒体App。除了常规的手机预装、线上线下等推广方式,平台还可通过产业联盟的模式,在这个平台下运营的媒体通过统一的格式,加一些链接进行互推。

目前,天智通达的媒体客户已经超过500家,如《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最体育》、《瑞丽》、《看天下》、《新民周刊》等都在VC阅读平台上运营。

这种模式如何实现盈利?

李极冰认为,资讯已经去中心化了,内容失去垄断性,单纯的资讯并没有太大价值,单纯运营内容将是死路一条。如果围绕版权和广告投放权“双权”来做,才有才能做活。

第3篇:新媒体的运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 媒体传播 转型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industry background of Internet dissemination for operator, the proposal on media dissemination transition for operator based on Internet marketing wa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difficulties of operator’s Internet dissemination.

[Key words]Internet dissemination media dissemination transition

1 运营商开展互联网传播的背景

1.1 互联网广告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网络用户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尤为突出,并于2012年超过互联网用户,这也为企业开展互联网宣传与营销带来新的发展环境。

互联网用户规模扩张带来广告市场结构的重大变革,互联网媒介于2013年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广告媒体,预期未来互联网广告在市场格局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互联网媒体在广告市场地位逐步提升的同时,受环境与用户影响,不同广告形式之间也存在市场竞争关系,内部结构亦在不断优化调整:图文广告作为品牌传播的主要手段,在更注重营销效果的互联网营销中被逐渐压缩;基于搜索技术的关键字广告依然作为最主要的互联网营销方式;伴随营销内容富媒体化、娱乐化的需求趋势,视频广告正在成为互联网广告的黑马;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带来微信、微博等新的营销方式发展,但行业稳定性依然不足。

1.2 互联网广告发展趋势分析

(1)大数据应用使企业营销更加精准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营销方式,通过搜索引擎、RTB广告、重定向等,实现精准化营销推送,同时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营销解决方案,以提升营销效果。

(2)程序化购买使得找客户方式更优

基于DMP和Ad-exchange平台的程序化购买(DSP),逐步替代传统广告商业模式,使广告投放由媒体购买转向受众购买,并由平台技术实施购买行为,为企业营销节约大量资源和人力成本。

(3)移动互联网发展引领向移动端转移

伴随互联网用户向移动端迁移,未来移动营销及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时网民对移动端媒体的接触也不断深入,根据IBM数据显示,94%的广告主认为未来移动营销在企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2 运营商互联网传播的现状与困境

2.1 运营商拥有强大的自有媒体渠道

运营商具备强大的IT能力,拥有众多的自有互联网媒体渠道。以运营商、银行业、民航业等为代表的品牌行业都具备比较强大的IT能力,自有电子渠道能力领先于一般性行业,且互联网营销起步较早。

运营商经过多年的发展,自有互联网渠道种类繁多,管理相对分散,各渠道发声不统一,难以发挥资源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内部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微信、网上营业厅、各类数据业务客户端等自有媒体效能,提升资源整合应用能力。

2.2 运营商不断在互联网传播与营销方面开展探索

在一些领先的运营商分公司,通过整合自有渠道资源,搭建社群体系、传播矩阵、分销平台、资源置换渠道,联合外部媒体多种投放模式的立体化传播,建立全方位营销体系,实现引流-导流-全渠道覆盖传播与营销。

2.3 与其他行业对比,互联网传播能力需要提升

传统线下中小企业、电商行业以及品牌行业在互联网营销传播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互联网传播和营销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1)串联脉冲式传播:传统线下消费行业主要通过O2O模式实现互联网客户转化,以社群体系建立粉丝群,搭建口碑结构,同时借助事件、概念炒作,引起舆论传播和引导,提高品牌曝光,通过线上O2O平成客户转化。

(2)众星拱月式传播:电商行业围绕核心发力聚合资源效能,凭借自身平台优势,以视频、软文、社群互动集人气,借力SEM、DSP等平台引流,实现转化;通过跨平台的媒体资源置换和客户资源置换,提高自有资源商业价值,扩大平台收益。

(3)双流汇聚式传播:品牌行业内外兼修,多方整合资源。以国航为代表的民航业一方面建设自有互联网渠道,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互联网渠道,比如与旅行网站合作,建立分销网络;与银行、支付宝等合作,拓展跨界联合营销平台;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宽营销覆盖面。

2.4 运营商在互联网传播方面面临的困境

根据CNNIC《2013年下半年中国企业互联网络应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企业在互联网营销过程中受到如何选择渠道、如何投入成本、如何平衡投入与收益关系等问题的困扰。具体到运营商来说,结合上文分析,笔者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几大困惑:

(1)互联网媒体有什么特点及分类?

(2)各类媒体应该如何开展管理与传播?

(3)目前主流的媒体投放形式是什么,如何进行精准化的投放?

(4)目前运营商营销成本压降,如何科学规划预算资源?

(5)互联网传播效果如何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估?

3 运营商互联网传播转型举措

3.1 对互联网媒体进行科学分类

按照目前互联网传播和营销领域对媒体的分类方法,媒体分为赢得媒体(Earned Media)、自有媒体(Owned Media)以及付费媒体(Paid Media)3类。

笔者认为这3类媒体单纯是从互联网广告传播的角度来进行分类的,而一些媒体无法从单纯的广告业的传统商业模式来认识,如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跨界合作营销等。因此,笔者从互联网营销的角度对互联网媒体进行了重新分类,在原有“POE”媒体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合作媒体(Cooperated Media)”一类,并最终总结了基于互联网营销的媒体分类方法,即“P.O.E.C”,具体为赢得媒体、自有媒体、付费媒体和合作媒体,如图1所示:

3.2 对互联网媒体进行分类管理

(1)付费媒体的管理

针对付费媒体进行TOP化梳理。运营商对于门户类、视频类等媒体一般需要进行品牌类和促销类的营销活动的广告投放,从而进行TOP化梳理,提升投放效率和效果。外部TOP媒体筛选规则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偏好程度:根据用户喜好程度筛选出用户经常访问的网站类别;

2)覆盖人群:各类型网站覆盖人数;

3)本地特征;

4)历史效果:结合前期硬广投放效果较好的媒体。

(2)自有媒体的管理

运营商自有媒体一般分散在各个部门,难以做到统一发声。针对自有媒体,需要由一个部门进行扎口化的需求管理,笔者建议由市场部门对各个部门所管理的自有媒体进行搜集,建立联系人清单,同时根据覆盖人群进行TOP化梳理。定期召开互联网媒体投放需求沟通会,在会上收集各个部门的自有媒体的宣传需求,由市场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宣传管理,并由各个自有媒体的管理部门进行具体的投放实施。

(3)赢得媒体的管理

赢得媒体一般为微信、微博、支付宝服务窗等。同一个运营商一般开设多个微信公众账号、微博等,也需要由市场部统一进行矩阵化管理。以微信为例,需要明确各个微信公众账号的定位,整合全公司微信,尤其是营销类微信公众账号,建立联系人清单并进行定期的更新,同时微信粉丝需要实现后台统一管理,做到宣传统一发声、客户统一管理等。

(4)合作媒体的管理

在运营商互联网营销宣传中,不仅要重视互联网宣传,而且还需要进行跨界合作,拓展和深化合作模式。从业界来看,运营商与合作方的跨界合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合作方渠道化,常见的合作模式有互联网分销;

2)资源联合化,比如资源置换与联合营销;

3)后向一体化,比如流量产品的后向经营等。

对于合作媒体,笔者建议成立专门的团队进行媒体合作与拓展。

3.3 进行精准化的媒体投放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深入传媒行业,除了传统的硬广直接投放之外,还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媒体投放形式,比如DSP、SEM、EPR等,针对不同的媒体类型,所适合的媒体投放形式也不同。但这些投放形式基本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投放形式,运营商在进行广告投放时,应当加大对精准类媒体投放的投入。精准化媒体投放模式如表1所示。

3.4 建立既定预算下最优组合投放模型

(1)模型建立的背景

运营商面临营销成本压降、营改增、资费下调等客观因素,营销宣传费用有限;不同类型的营销宣传活动寻求效果不同,不同投放形式与媒体产生的营销效果也不同;经过历史经验测算,每个投放媒体的投放成本与产生的业务办理量都有一定的关系,存在投放拐点,即随着投入增大,收益的边际效益逐渐下降,投入到达一定量时收益达到饱和状态,再加大宣传投入并不能带来相应效果的增加。

因此,在各类活动投入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需要规划不同投放形式投入资源,达到资源的精确化使用。

(2)模型建立的思路和过程

1)对历史互联网营销数据进行长期积累并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2)使用SPSS等软件建立投放成本与业务量的函数关系;

3)建立最大收益下媒体投放组合函数,指导媒体投放成本分配。

3.5 建立互联网投放活动评估模型

(1)模型建立的背景

投放活动需要分类:依据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通路的7个步骤,结合运营商宣传活动的目的,可将活动分为“品牌推广类活动”、“业务营销类活动”、“其他宣传类活动”3类。如图2所示:

效果需要分类评估:不同类别活动关注的侧重点不同,需要建立营销活动评估模型综合评估活动的投放效果。

(2)模型建立的过程

1)拟定评估指标

参照《中国网络营销(广告)效果评估准则》意见稿,上述3类活动分别可选取以下主要指标:

流量类指标:曝光量、点击量、到达率、跳出率;

转化类指标:浏览时长、访问深度、转化率;

成本回报类指标:CPM(千人浏览成本)、CPC(点击成本)、CPV(访问成本)。

2)设定评价标准

以流量类指标为例,建立如表2所示的评价标准。

3)设置不同类型活动指标权重

品牌推广类和其他宣传类活动重点关注流量类指标,办理销售类活动重点关注转化类指标;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消除主观性强、随意性大、精度不够等问题。不同类型活动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

4)评估活动投放效果

将活动投放数据代入公式Score=F活动类型(曝光量、点击量、到达率、跳出率、浏览时长、访问深度、转化率、成本回报),计算得分。

4 结束语

互联网营销正在改变传统的营销宣传模式,但在通信行业总体增速放缓、各大运营商对营销宣传费用压减的大背景之下,运营商进行互联网宣传必须整理思路,重点关注互联网宣传的投入产出,针对不同的互联网媒体规划不同的管理和经营策略,同时利用资源既定预算下最优组合投放模型和互联网投放活动评估模型,使得运营商的互联网宣传工作走上低投入、高转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2-03)[2015-03-20]. http://.cn/hlwfzyj/hlwxzbg/201502.

[2] 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工作委员会. 中国网络营销(广告)效果评估准则意见稿[EB/OL]. (2009-06-18)[2015-03-20]. http:///61/8914061.shtml.

[3] 陶洋,裴广信. 基于AISAS理论的网络营销探析[J]. 商场现代化, 2007(19): 18-19.

第4篇:新媒体的运营模式范文

自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了手机报,用户订阅手机报的费用无需专门到有关机构去支付,只需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即可。因此,手机报有着明显的渠道优势,2004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全国性手机报有《人民日报手机报》、《新华手机报》,地方手机报有《浙江手机报》、《华西手机报》、《齐鲁手机报》、《湖南手机报》、《广西手机报》等。此外,各地方版报纸的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开始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外省的读者们也可以通过手机来阅读当地的报纸。比如从2007年3月底开始,扬子晚报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据称在试推广期间,已有近1万名来自上海、安徽、山东、北京等省市用户订阅了扬子晚报手机报。

2007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把手机报业务作为重点业务来发展,表面看来手机报业务发展很快,但此项业务尚处在市场导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由于技术上存在瓶颈,特别是盈利模式的限制,加上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使手机报,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境。

1.政策问题

手机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无线运营商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及发行是否通畅。“运营商究竟有多大的诚意和兴趣来跟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一块分享手机传媒的蛋糕,从我个人的判断而言,目前形势不是特别乐观。”中国妇女报手机报主编姚鹏说:“在手机报方面,中国妇女报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是坦率地说,几年下来,这只螃蟹还没有吃出味道。”目前,手机报的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手机媒体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政策问题。

手机报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机媒体与无线运营商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手机报的发行渠道掌握在运营商的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也就是说你的生死大权完全被人家所操控。而目前的手机报,无论是彩信还是WAP,只不过是运营商的增值服务项目而已。运营商决定了手机报成本居高不下,不能被更多的用户接受。

只有在能够对手机媒体的内容、发行,以及盈利模式,都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操控前提下,才是报业满意的手机媒体形式。一个新媒体的命运如果控制在移动运营商手里,控制在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里面,这个前景很不好,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做更多的协调关联产业、关联行业的工作。

2.盈利模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广告收入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手机短信、彩信和手机上网等无线增值业务从一开始就是收费项目,付费使用无线增值业务也已形成习惯。但正因为订户付了费,他对未经其许可强行推销给他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从现状看,手机报的广告营销和广告收入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从电信营运商方面讲,在手机中做广告是明令禁止的,这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如发现可马上中断业务并给予处罚,用户也可以投诉。从手机报订户方面讲,一般不愿意接受广告,如果收到了广告,或是退订,或是投诉,电信营运商对投诉都很重视,对投诉业务的处罚也是很重的。而从广告商或是广告业主方面讲,一是对手机报有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对手机报的广告传播效果缺乏认识和评估;二是目前手机报缺乏一个稳定的、合法的、有吸引力的广告营销的平台。①这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目前手机报的广告经营活动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付诸实践。

3.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目前手机报最大的弱点是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其媒体业务、市场开发、新闻来源主要依附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同质化”也将成为手机报未来发展的死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家报社在内容制作上已经开始寻求突破,向分众化的需求方向发展,如设置了“综合”、“新闻”、“财经”、“体育”等多个栏目。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手机报的信息模式应该是基于多媒体的,除包含传统报纸的文字、图片等基本形式的信息外,还应该向集音频、视频、游戏、娱乐、互动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方向发展。另外,由于用户和渠道资源都掌控在移动运营商手中,各报社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不能够充分的挖掘用户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机报的分众化发展。

4.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从手机报的营运实践看,影响手机报的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有吸引力的内容、稳定的技术和通道、符合无线增值业务的营销方式。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电信运营商对于手机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手机报订阅费中的一部分要交给电信运营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资费优惠,吸引更多潜在的用户订阅手机报。

在手机报三方(或两方)的利益共同体中,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媒体和作为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支撑公司,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手机报的无线增值服务收入,对于无线运营商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手机报的营销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三、对策

1.媒体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从目前成熟经验来看,与运营商的强强联手无疑是手机报在发展初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海外市场上,许多手机报都是通过借助运营商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日本报业走下坡路之时,《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纷纷向日本顶级移动运营商NTTDoCoMo伸来了“橄榄枝”,NTT的手机用户只要交纳一定的信息费用,就可以每天通过手机上的菜单选择阅读《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报纸的内容。

手机报的营运模式,是由媒体提供内容、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电信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是一个依托手机这个通讯终端整合各方资源、谋求市场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统一战线”中,如何既坚持各自的原则立场,又尊重合作各方观点、意见和运作习惯,就成为维持手机报这个合成系统良性运转的重中之重。“做手机报其实首先是做公共关系”。华西手机报与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四川移动经过碰撞、磨合,建立了相对高效的运作机制,得到了合作伙伴的理解、尊重,最大限度获得了通信政策和营销手段方面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华西手机报的经营。②

2.结合实际,选择盈利模式

从手机报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全国手机报和地方手机报。全国手机报参与者由报社、移动运营商和SP共同组成,地方手机报主要参与者是报社和移动运营商,双方直接合作。无论哪种方式,收入来源主要为每月5到15元不等的包月费和WAP网站浏览费。在盈利手段上与传统的报纸相比,缺乏广告的盈利方式。有研究文章指出,手机报可以通过企业冠名栏目、大型企业点播、分类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广告经营。即通过企业冠名或者点播的方式,让手机报用户免费获得新闻内容,这部分订阅费用由广告业主支付,就是“免费+广告”的模式。另外一种模式,即目前手机报的运营模式,即“订阅费+无广告”的模式。

反观手机报的发行,由于是顺价发行,决定了随着发行量的增加手机报的收入也增加,而且由于手机报的成本支出相对固定,发行量越大对利润的贡献越大。

3.在内容方面,要细分受众,注重信息的有效性

手机报首先应该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特别是对于自己用户的定位。常州手机报对五千多位读者进行调查,86%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男性读者明显高于女性,占76%;浙江手机报受众总共已近10万,大多为城市白领、公务员、中小创业者、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其他知识分子等,其中80%以上为男性。③总体来看,目前手机报读者大多为男性,年龄在25~45岁的比例最高,这就使得手机报在自己的内容定位上有所偏重。

信息内容要量身定制。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对手机报客户的回访中发现,客户渴望更贴身、更细致的信息服务。对此,《广西手机报》正计划细分受众,开发地市版和有关影视娱乐、房产、汽车、饮食等专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合作媒体派出记者自主采访,以掌握和即时发送第一手的信息。

从海外市场的情况来看,以人为本也成为衡量手机报好坏的主要标准。挪威电信和数字电视运营商Telenor的有关人士表示,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能否赚钱,而在于能否为读者提供足够好的新闻,我们必须保证手机报用户认为值得为收到的信息支付费用。他们提出的一个方案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主动——报纸将每天的标题新闻打包,然后以极低廉的价格(甚至完全免费)提供给手机报的用户;被动———读者对某一条新闻感兴趣,为之支付费用,获得详细报道。

4.注重手机报与报纸、网络的互动共赢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红网董事长龚曙光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还是可以多赢的,”他指出:红网是2005年的10月份正式并购过来,到2007年元月份,独立IP从9万到40万,收入从1200万到2000万;与此同时,潇湘晨报的增长率也在两位数以上。“晨报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和红网的互动”比如,2007年五、六月份,红网举办了一个网络“漂亮宝贝”的评选活动,潇湘晨报是协办媒体,“美容美发对我们平面媒体是没有广告的,但是通过网络来做这一个活动,把美容行业的客商带到了我们的平面媒体。”

除了网站,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产品是手机报,它在第一时间提醒读者最及时的短消息,报纸再深度报道,网络持续进行深度的跟踪。网络在一定意义上推进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发展。同时又向手机报和报纸提供更新的新闻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资源性还是收益,这种多赢的格局都是可以形成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报的内容多是来源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对于已经刊登过消息的再次使用。随着手机报的发展,用户肯定不满足这样的现状,希望寻求更大的信息容量,这不仅需要手机报在信息的采集上,能够增加自采以及突发新闻的报道,更要能够突破不同媒体之间的隔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有专家预言,传媒业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

注释

刘骞:《手机报:传统报业的数字化介入辨析与猜想——以〈华西手机报〉为例》[J],《新闻界》,2007年第2期。

刘骞:《手机报:传统报业的数字化介入辨析与猜想——以〈华西手机报〉为例》[J],《新闻界》,2007年第2期。

孙海宁:《江苏省报社创办手机报情况调查》[J],《中国报业》,2006年第10期。

第5篇:新媒体的运营模式范文

打破传统经营理念,注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苹果公司以独具匠心的产品设计创造了巨大的附加值乃至品牌价值。它的成功之道很简单,正如乔布斯所说:“我们正竭尽所能地让用户体验到预想效果。”

苹果公司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给中国运营商一个警示,那就是应该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感知,这种感知不是宣传上的感知,而是真正能体现在他们的触觉、他们的耳朵、他们的眼睛里。这样一个新的变化以及能够区隔这个市场的差异性,才能够在中国打造出类似于苹果的―个全新的产业价值链。

譬如,在手机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现状下,中国联通在门户运营策略上结合中国市场特点,吸取苹果公司的运营经验,打造出与传统运营模式不同的沃门户。它集成互联网资讯、视频、音乐、应用等内容,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高速快捷的3G冲浪体验。

沃门户以用户的消费感知为出发点,融合新旧媒体模式,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第五媒体效应,结合移动终端分众、定向、及时、互动传播的特点,引入适合手机终端特点的独特业务形态,领域涉及娱乐、资讯、购物、交流互动等多种类型的内容应用。

为了让消费者在每处细节都能体验到完美的感知和舒心的服务。联通沃门户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其汇聚互联网品牌业务,内容实时更新,信息及时,可以让用户一键知天下;其页面展现力求丰富,图片、文字、视频、动画、影音等多媒体应用的全面引入带给用户新鲜体验和全方位的视听感受。

不断寻求创新,在计费模式上实现消费者自

传统手机应用多为SP业务代收费,在收费监管上存在着一些漏洞,个别SP利用监管漏洞,侵犯了消费者利益。大量的资费投诉事件,让消费者捂紧了钱包,在选择服务上不得不谨慎。这种收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体验热情,阻碍了手机新媒体畅通发展。

运营商若想赢取消费者的信任,开拓出广阔的市场,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计费模式,实现用户的自主消费。“中间账户”便是一种理想的计费模式。中间账户的研发加强了运营商对用户利益的维护,用户可以灵活掌握自己的消费行为,体现出门户真正的吸引力。以联通沃门户为例,门户大部分的内容是免费的,只收取基本流量费,沿袭互联网用户消费习惯。对于用户的个性消费需求,消费者首先要通过注册沃门户开通中间账号,充值成功后自主选择消费产品和服务。沃门户这种计费模式旨在形成让用户先体验后消费的理念,强调用户的深度体验,并充分尊重消费者选择消费的权利。

中间账户的研发突破了传统收费模式,是运营商经营3G业务的成功尝试,它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无限商机,开创了电信运营商收费的新途径,未来一定会成为运营商的主流计费模式。

手机门户应聚集人气,拉动流量

在手机新媒体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刻,运营商最应该做的就是抓住机遇,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将经营策略由传统运营商注重信息费收入向提高和拉动3G流量转变。

根据市场数据,Iphone手机用户流量约是普通3G手机用户流量的4倍左右。Iphone终端目前拥有的应用超过十万个,沃门户只相当于Iphone众多服务和应用中的沧海一粟,但实际上使用Iphone手机登陆沃门户的用户浏览门户内容和应用所产生的流量占到了Iphone手机户均全部流量的20%左右。数据充分说明,沃门户对于用户的黏性以及用户对沃门户的认知。

第6篇:新媒体的运营模式范文

一、 新媒体建设和媒体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1.高标准建设全媒体新闻传播平台,努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覆盖多终端和具有较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2014年至今,包头日报社投入300多万元建设六大新媒体平台,基本完成了全媒体平台布局。包头新闻网进行了软硬件升级改造和全面改版,并推出了触屏版和英文网站;包头手机报进行全新改版,在原有移动版的基础上开通了联通版;创办的《食药工商周刊》订阅量由2015年初的1万份迅速增加到10万多份;集中打造包头新闻网、包头日报、包头晚报三大微信公众号,使粉丝总数从2015年初的不足10万增加到现在的50多万,并陆续创办了“包头名医馆”“包头楼市”等十多个生活服务类微信公众号,形成微信矩阵;强化包头新闻网、包头日报、包头晚报新浪微博和包头微博的运营,总粉丝数超过60万;推出了包头首发新闻客户端,着手打造移动互联网主流新闻门户;建成1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视频演播室,配置了先进的虚拟背景技术,并开通了视频频道,自制播出脱口秀节目《新闻马后炮》和高端访谈节目《鹿城访谈》;此外,还开设了音频栏目“包头微电台”。至此,包头日报社新媒体平台实现了集群化,且具备了中英文、图片、音视频全媒体信息制作、能力,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2.提出“发展移动端,抢占手机屏”新媒体发展战略,以移动新媒体为突破口,集中资源做大做强优势媒体平台。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传统PC网站正在逐渐被移动新媒体所取代,新媒体发展的重点必然在移动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决定新媒体工作重心转向发展移动端、占领手机屏,重点发展包头新闻网手机网站、包头首发新闻客户端和微信矩阵。采取不同于国内大多数报纸目前通行的以PC网站为中心运营新媒体的方式,建构以微信公众号、手机网站和APP为中心的新媒体采编运营模式,发挥后发优势,在移动新媒体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围绕这一战略,包头新闻网重新进行了业务布局,将采编、技术、运营的主要力量调整到微信公众号、手机网站和APP方面,以移动端为中心进行内容生产和平台运营,同时对手机网站和APP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优化,努力打造以新闻宣传为基础的移动综合服务门户。

包头新闻网、包头晚报、包头日报三大微信公众号通过举办各种有奖竞猜、投票评选、美食品鉴等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吸粉,为用户提供有用、好看的内容粘粉,目前已集聚了50多万粉丝,成为包头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微信矩阵。

包头手机报在不断提高编排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拓展订阅市场,使订阅用户量和经营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2016年一季度,用户量超过10万,收入30万元。目前,包头手机报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包头新闻网最重要的经营收入来源之一。

3. 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适应新兴媒体运作规律的高效采编和运营模式,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

在新媒体布局方面,包头日报社采取了多点布子、优胜劣汰的方式,除了包头新闻网,日报、晚报也各自发展新媒体,鼓励大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新闻网在用人方面,主要采取聘用制,以保证人员的合理流动,保持内部活力;在采编流程方面,实行了平台责任编辑中心制,由责任编辑全权负责平台编务工作,其他采编人员跨平台提供成品稿件,形成集中编辑、分散供稿的采编模式;在业绩考核方面,尝试以稿件点击量为主进行考核,尽量让采编人员收入与传播效果直接挂钩;在经营方面,对外招商承包经营行业广告,对内推行项目制,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拓展经营空间。

4.推进全媒体融合报道的策划和组织,在充分发挥各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动,努力实现同步传播、同频共振,打通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

包头日报社建立了三个层面的媒体融合报道机制:一是在报社层面的全媒体行动统一策划协调机制。近两年来,针对重点选题和重要活动,报社不断推进全媒体融合报道。包头市“两会”召开之际,报社全媒体互动,开展了“两会连着你我他,城市因你而美丽”意见征集报道活动,在市民和政府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此外,还就十个全覆盖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了全媒体协同报道,并开设“全媒体行动”专栏,进行全方位聚焦。二是日报、晚报与各自的微信、微博平台间的互动报道机制。报纸和微信、微博进行互动、接力报道,以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三是新媒体平台间的融合报道机制。新闻网各平台、频道既各自进行内容生产,又跨平台供稿和取稿,基本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多渠道传播、多平台互动。

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和媒体融合发展,使包头日报社的媒体格局和生产运营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报社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采编、经营工作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媒体融合发展五大工程

为了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和新媒体建设,包头日报社计划将报纸采编系统向全媒体采编系统升级,高标准建设融媒体平台和全媒体采编中央控制室,同时继续打造一些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看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新媒体平台,促进传统报业在生产流程、传播渠道、运营方式、赢利模式的全面转型,早日将包头日报社转型为全媒体集团,向新型主流媒体迈进。重点将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全媒体采编系统建设工程。以建设融媒体中心为突破口,重塑采编组织架构和内容生产流程,整合媒体平台和传播渠道,将报纸采编系统改造升级为全媒体采编系统和资源平台,实现报纸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建立“报纸+互联网+移动端+音视频”的全媒体生产和传播模式,做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全面提升在舆论引导中的话语权和传播力。

二是“无线包头”移动媒体政务云建设工程。实施“媒体+云服务”发展战略,构建以包头日报社全媒体平台为核心的城市智慧服务互联网生态圈。依托包头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搭建“新闻+政务+服务”平台,全方位接入城市智慧服务功能,建设智慧城市客户端,打造覆盖本地区各类功能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入口,积极参与包头市智慧城市建设。

三是包头城市联播网建设工程。以党报电子阅报屏为核心,建设覆盖户外大型公益广告屏、室内电子阅报屏和社区功能服务LED显示屏的包头城市联播网,扩大党报宣传的覆盖面。

第7篇:新媒体的运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IPTV 组播 DSLAM 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11.134.3 文献标识码:TP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05401

前言

目前宽带业务正在高速增长,用户接入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日益与消费家电产品相结合,融合多媒体内容平台、宽带网络平台、数字电视终端平台的全新的宽带服务模式即将成为全球下一个极具前景的产业。基于电话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应用业务互相渗透及竞争,使得联通业务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呈现急剧下降趋势。为促进宽带业务的发展,新的宽带多媒体应用业务呼之欲出,IPTV业务在此背景下出现了。目前IPTV技术已日益成熟,其发展也已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阶段。

一、IPTV概述

IPTV是指通过联通IP城域网,利用多媒体终端,为用户提供内容丰富的的宽带增值类业务。IPTV业务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其关键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或机顶盒+电视完成电视接收、上网等功能。

IPTV是利用联通通信网络,以电视机作为接收端,通过网络协议来提供电视等互动服务。用户能获得高质量(接近DVD水平的)的视频、新闻、上网、收发邮件等多媒体服务。

IPTV主要有组播业务与点播业务。组播业务主要包括BTV(卫星广播电视)和NVOD(高收视率界面的轮流播放)。点播业务:主要包括VOD业务,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带宽消耗不断增大,通过现有城域网传送,带宽消耗巨大,不适合规模发展。因此,VOD业务的规模开展,建议采用CDN/VDN(目前山西网通的CDN系统已经建成)传送VOD内容。

二、联通现有网络状况下的IPTV解决方案

整个IPTV解决方案分为三部分组成:

应用层:视频服务器、认证计费服务器群组;

承载层:现有的IP宽带网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

用户驻地层:STB机顶盒、PC、电话等终端设备及相应IPTV播放软件。

IPTV基本工作原理为:从IPTV视频服务器获得预先放置的节目源,经编码成一定格式的数据流,通过IPTV软件系统广播到联通网络中,穿越联通城域网进入DSLAM设备,将数据流送给对应的用户,由用户端设备接收、解码、播放。

2.1 应用层建设

2.1.1媒体平台

包含IPTV系统的视频服务器硬件系统(含服务器硬件本身、磁盘阵列、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媒体软件平台(媒体播放及管理等的应用软件)、媒体源及其版权等内容。

2.1.2用户管理平台

包含管理IPTV应用层客户管理、认证、计费等功能的软硬件系统,用于媒体平台和用户管理平台的联通局域网系统(包括主交换机、四层交换功能交换机等)。

2.2承载层建设

对于网络电视、直播等实时性很强的业务类型,要求IP网络必须支持端到端的组播功能,以降低带宽需求。如果用联通宽带IP网承载IPTV,则开展IPTV业务首先需要对现有接入层设备进行改造。针对目前联通宽带IP网中接入层设备如DSLAM、二层交换机等设备不支持组播的现状,IPTV业务要分两步走。

(1)先开通IPTV点播模式;

(2)建设实验小区,改造DSLAM接入设备,支持组播、受控组播功能,进行IPTV组播模式的实验。接入网提速,在实验小区将现有DSLAM设备上行端口一般为155M或100M,都改为支持1000M。

2.3用户驻地层建设

目前,没有统一的终端编解码规范,各厂商都根据自己的规范开发相应的产品,在通用性上存在差异。

STB设备首先必须支持PPPOE方式连接网络。针对部分ADSL Modem 采用USB 线和电脑连接的情况。则需要 STB设备提供对此类 USB 口的 ADSL有Modem 提供支持。

三、IPTV应用系统的功能模块

3.1节目编制模块

节目编制模块把原始节目源转换成符合标准的编解码格式的流媒体节目源,通常有实时内容和非实时内容模块。

3.2互动节目IPG模块

IPG是用户得到音视频内容及其他服务的平台,它能帮助用户了解音视频内容和其它的服务,包括内容介绍、服务提交的时间等。IPG由WEB服务器、业务数据提取层以及用户界面层组成。IPG向大众提供量身定做的节目导航服务(即用户界面),根据某种用户,自动生成某种界面,是IPTV系统的大门。

3.3客户端(STB+TV)模块

客户端主要提供点播、节目单、遥控器操作、接入与支持、管理与认证、用户的帮助信息等。

3.4业务管理系统模块

主要包括节目编排、客户端(实现对STB的管理、接入控制)、用户认证计费、统计分析等管理。

四、IPTV业务的运营与推广

4.1 IPTV运营模式

IPTV运营模式目前有三种:一是出租模式,联通将自己的IPTV线路或电视节目出租给用户,如内容提供商、广告商等;二是自营模式,联通自己购买电视节目播映权、整合一些电视节目,通过自己的传输线路传送给客户;三是综合模式,由联通和广电变革产生新的运营商,利用自身特点,可以同时经营电视节目和出租线路。但无论如何,IPTV在中国的发展超出了传统的电信运营范畴和广电运营范畴,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变革运营模式。

4.2 IPTV业务推广的困难

从目前情况来看,影响IPTV业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市场运营方面,二是国家政策影响,三是大量的信息内容的支持。

(1)从市场运营方面来看,IPTV主要对象是宽带用户,目前,宽带用户远比电视用户少,数量相差非常大。如果让电视用户接受并愿意付费使用,必须内容丰富、质量较高、要有吸引力。

(2)国家政策影响,主要是通信运营商与广播电视进入的政策还未明确。现在广播电视对电视内容进行准入限制,IPTV建设管理主体尚不完全明朗。

(3)IPTV业务的关键部分为信息内容提供,内容资源缺少是IPTV最为头痛的问题。IPTV的内容资源是通过广播电视与网络及相关内容提供商。从广播电视获取海量的内容,就现阶段来说,还存在很多困难。

由于以上原因,IPTV业务运营的难度较大,但从此业务前景来看,可以考虑以下三种运营模式:

(1)创新运营模式

设计个性化频道、丰富信息内容。正确定位业务。加强整合内容、加工信息、运营网站、包装品牌等工作,联通通过外包频道,与ICP合作利润分成等模式,发展IPTV业务。

(2)在使用费上做文章

IPTV业务在用户端主要是机顶盒。目前,机顶盒比较贵,为了与其他运营商及广播电视竞争,必须在机顶盒上做文章,通过与机顶盒生产厂商合作、资费套餐、捆绑销售等方式压低接入成本。降低接入IPTV业务的门槛,快速提高IPTV业务占有率。

(3)制定更为有效的运营策略

目前,IPTV业务快速占有是重要的运营策略。联通要通过在业务发展、资费等方面科学分析大众需求,合理制定运营策略。

总之,IPTV业务潜力巨大,谁抢得先机,谁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动。它将对宽带业务起到推动推动作用,也是联通业务发展的又一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宽带风暴》卢军、马丽编写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中国联通机顶盒功能规范(暂行)》

[3] 《中国联通集团SCDN业务规范v5》

[4] 《中国联通集团城域网组播部署指导意见》

第8篇:新媒体的运营模式范文

探索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广电媒体乃至整个媒体业界永恒的主题,然而在一片“新媒体”的浪潮中,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接触到更多是各种概念性的新媒体论文或者方案集成商提供的支撑“新媒体”架构商业技术方案,更多关注在“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上。新媒体是一个完全开放甚至充满恶性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最终商业架构固然必须研讨,但却已经不是最终的重点,支持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生存的,是对开放新平台的适应以及对差异化形态的融合。

在此提出几点思路与大家共同探讨:

1.从制度上促进传统广播电视垄断优势向新媒体平台的转化

发展新媒体或者全媒体平台,一定要依托甚至垄断现有广播电视台的优势资源,甚至垄断传统广播电视台利用新媒介的传播渠道。新浪微博、腾讯、土豆、优酷、天涯等,都具有新媒体属性,但是他们对我们来说就只是新媒介。通过新媒介传播本台优势内容创收不是不可能,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对于我们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媒体资源,甚至我们的主持人、我们的节目内容在新媒介平台上传播甚至同非本台新媒体合作时,一定要慎重。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介,但是绝对不能依靠非本台自主的新媒介。要趁我们还有一定地方垄断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将这个优势转嫁到新媒体平台。因此,对于涉新媒体、新媒介业务的推广、合作,应尽早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作。

2.从政策上启用熟悉具有广播电视特性的新媒介平台的人才或者合作伙伴

运用新媒介是发展新媒体的基础。传统广播电视的工作方式未必适合新媒体的新工作要求,甚至传统广播的技术支撑人员在也未必适应于新媒介领域的专业要求,同理,新媒体比较模糊的概念和低门槛也造就了一批不了解广播电视特性的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员同样未必适合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工作。传统媒体从业者对新兴媒体理解的不同以及新兴媒介从业者对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不同理解,导致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差异,传统媒体业务在新的媒介上传播,急要培养或者发展复合型人才。专业是一道比较难以逾越的鸿沟。传统思维的定向将极大影响我们在利用新媒介时的思维方式。应该从政策上启用或者引入熟悉新媒介平台或者符合新媒体、了解广播电视运作特性的专业人才或者合作伙伴。

3.以创新的思维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内容

新媒介是一个多态多线的复合形态,其传播形式不受传统线性传播形式的局限,传统媒体节目充分利用新媒介进行创新融合。比如在一些节目上,可以采用网络、电视台同步直播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电视节目直播结束前将观众引导到互联网(甚至手机电视)上继续直播进程,这就是利用非线性平台拓展线性平台的节目时间,利用传统电视和网络的特性跨媒体协作在特定时间内执行更多任务。再比如手机APP的应用完全可以将广播的伴随性同手机的实时双向互动的特性有机结合,实现互动、数据统计以及包括验证、上传、支付等伴随性应用在内的业务支撑。

4.以战略的角度评估新媒体业务拓展中利益的取舍

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资源整合其实也涉及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以现在的广播电视台来说,几个传统媒体之间的影响力还是有高低的,涉新平台就更不用说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期。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和涉新媒体之间的合作,其相互获得的利益肯定不可能是完全公平的。在直接利益上,同自主新媒体的合作甚至还不如同开放平台上的其他新媒体平台合作来得有效率。可是站在大台角度,台内应该促进更多的合作,一致对外。如果大家都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没有大台思维,没有团队协作、助攻的思维,没有从战略角度扶植新平台的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自身的拓展能力运营,新媒体业务平台的拓展必将举步维艰。

5.从推广的角度促进实体化、媒体化运营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运营模式是一个重大课题。一方面,新媒体的便捷、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有利于新媒体发展的运营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距离成熟还有一段路要走。涉新媒体业务的运作,要形成统一品牌,实体化、媒体化运营。要以内部合作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促进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率和曝光率。要以将新媒体的弱势媒体影响力同传统的强势媒体影响力有机结合,促进涉新媒体的“媒体”属性。

6.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涉新媒体平台的业务合作

用何种模式运作新媒体以使它符合利益最大化和促进行业与产业发展的要求,引起了越来越多行业人士的关注,关于新媒体发展与运营的研讨会也层出不穷,采用何种运营模式与运营机构的体制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密不可分,作为地市一级广播电视台,涉新媒体平台在业务拓展时,都会有机会引入一些有实力或者专业的合作伙伴,在新媒体这个本身就运营、创收弱势的平台上,还会涉及向第三方“分一杯羹”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有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涉新媒体平台的业务合作,只要是有利于新媒体品牌的建立或者新媒体业务的推广的合作,要善于利用短期利益推进新媒体业务或者平台的推广,只有让合作双方都“有利可图”的平台,才是有商业运营价值的平台。

第9篇:新媒体的运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 经营管理 影响

一、新媒体概述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世界,进入了天涯咫尺的“地球村”时代。在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地引起大家的关注,关于新兴媒体的概念更是层出不穷。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旧”媒体而存在的。它并不像“印刷媒体”和“电波媒体”等概念那样。能够反映媒体本身的某种特性。它只是一个便于人们进行沟通的标记:当我们谈到“新媒体”时,大家都可以想到它指的主要是互联网及后来出现的各种媒体形式,比如手机媒体、楼宇液晶电视、车载移动电视、博客等等。“新媒体”除了“新”这个共性之外,不一定存在其他的共有特点。

目前新媒体较流行的定义是。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另一种比较技术层面的定义中,新媒体被阐释为“TMT”,即高科技(Technology)、媒体内容(Media)和通讯传输(Tele-com)的结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媒体不下30种。如: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IPTV、博客(blog)、网络电视(Web TV)、电视上网、楼宇视屏、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Chat words)、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电子信箱、门户网站等等。其中既有新媒体形式,也有不少属于新媒介硬件、新媒介软件。或者新的媒体经营模式。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除了“新近出现”和“采用新技术”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有以下几种表现:

1 出现新的信息组织者

门户网站(例如SOHU、SINA)、个人博客、网络游戏公司、楼宇电视广告公司(例如FOCUS MEDIA)的出现,使得组织传媒信息的人群不再只是报纸、杂志、广播或电视的记者和编辑。而是增加了网站主编、游戏设计师、博客等许多新鲜的血液。

2 新的传播内容和形式

短信、彩铃、可供点播或下载的视频和音频,及时的个人评论、个人博客内容……这些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都是在“新媒体”出现后,依赖于“新媒体”才得以传播的。

3 新的传播行为

“新媒体”所带来的新的传播行为主要是传播的交互性、收发信息的异步性和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由于可以通过网络留言或交谈,在线网络调查、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与信息组织者及时沟通,信息接受者可以将个人意见立刻反馈给信息源,甚至可以马上参与到信息源的信息加工中。例如,观众的短信参与决定了“超级女声”的最后结果。另外,信息接受者在网上可以决定自己接受信息的时间,例如网民可以在任何时间看到一个月前的世界杯精彩射门视频。同时。网络增加了信息接收者的主动性,例如网上的信息选择比电视所能换的台要多得多。

4 新的传播效力

今天的媒体既能提供视频、音频、文字、甚至触觉和嗅觉等五官感受齐全的信息,又可及时参与反馈并影响信息源的内容加工,还能实现远距离、高信息量和高储存力的传播。相对于缺乏传播效力的面对面传播时代和五官感受不全的印刷和电波媒体时代来说,今日媒体的传播效力全面改善,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

5 新的传播状态

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传统媒体是编辑决定报道主题。记者收集事实。然后包装成新闻。以一张报纸或一档节目形式传播给受众。普通人因为身份、经济和技术的原因,很难进行大众传播。而新媒体则不同,依托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信息。

二、新媒体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

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以及其新的特征对媒介经营管理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以下从受众、运营方式、盈利模式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受众

新媒体的出现势必对媒介经营管理的一系列行为产生影响,而以何种经营理念指导、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在今天受众本位的时代肯定是以受众的需求为第一出发点的,而且新媒体时代受众群体的改变是影响媒介经营方式、盈利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认识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成为研究媒介经营管理方式改变的基础。

首先,新媒体在互动基础上使受众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众正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选择者,甚至是内容制造者和主动传播者。比如“芙蓉姐姐”,还有“天仙妹妹”,网民可以自我炒作达到自我包装、自我宣传的目的。并能取得成功,这在旧媒体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广大的读者就是编辑记者”。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各个受众又是传播者。点与点相连形成一张无形的网。

第二,新媒体的受众日益大众化。发达国家的网民规模大都已经超过50%。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数据也显示,中国网民的规模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2007年全国人口上网比例为10%左右,而城市人口上网比例超过30%,城市人口手机持有率超过80%。这种网络和手机的普及趋势,必然带来网络和手机媒体受众的大众化趋势。

第三,新媒体的受众与传统媒体存在互补关系。以广播电视为例,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正在向着老龄化演变,而新媒体,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的受众,则是从传统广播电视市场中分离出来的更为年轻的用户群体。新媒体的受众。是一些“注意力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群体,从绝对数量来说。他们比传统广播电视受众关注媒体的时间更多,但是却不能按照传统媒体的消费习惯来消费,因为年轻人的生活工作节奏更快。他们需要能自主安排时间和空间的新的媒体消费工具。新媒体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媒介产品的消费模式。

(二)运营方式

下边以广告投放为例来看一下新媒体的运营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广告投放是向特定受众传递特定信息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有三个要素:信息、媒介、受众。传统媒体的信息是以广告投放者为主;媒介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呈现单向传递;受众的目标特定但不确定;广告价值,

随着覆盖受众的扩大而线性增长。而新媒体的信息是互联网运营商、电信运营商面向公众提供的信息传递服务:媒介是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是双向传递;受众的目标特定且确定;网络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网络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传统媒体的运营都是集中在制作内容和发行的环节。在新媒体方面,制作环节或者省略了,或者大大压缩了。它更多地集中在一个“发行”的方面,当然这个“发行”和以前的“发行”不同了。新媒体通过控制终端,使利润从传统媒体那边流失到自己这边来。比如传统的媒体产业为了满足广告客户,他们需要开发利用多样性的发行渠道和发行的窗口,而且有很多使用的权限,还有向用户提供各种设备,液晶屏幕、手机、网络。无论是哪种渠道都是他们需要的。这样,内容提供商就不得不向新媒体――渠道供应者让步。可以这么说,盈利方的转变使“内容为王”时代变成了“用户为王”、“渠道为王”的时代。

(三)盈利模式

新媒体的运营模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显得比较多元化,不是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整合。新媒体业务的运营,有时候需要跨越多种媒体平台,这体现了新媒体业务的融合趋势,多媒体的内容和服务往往同时需要来自平面、广播、电视等多种传统媒体的支持,而跨媒体(Cross Media)正是新媒体运营的核心精髓之一。同样的,新媒体的赢利模式也显得较之传统媒体更多元,付费内容、广播模式或是两者结合,都能成为新媒体业务的赢利模式。同时,新媒体强调内容增值业务与服务,因此,通过为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技术服务等也能成为很好的盈利点。

一般来说,现在的新媒体正在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盈利:一、提供与传统媒体类似的服务,如互联网上的弹出式、背景式、嵌入式广告,就是对报纸和电视广告的直接模仿。二、对媒介产品收费:比如网络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库。数字电视可以通过对用户收费的方式盈利。三、将媒体业务与金融服务、商业贸易结合:如影视音乐等内容的下载收费,产品的订购与在线支付等等。另外,新媒体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降低成本,通过快捷经济的服务。比如即时通讯,特别是手机短信、彩信和彩铃这样的个性化服务满足受众的需求,实现盈利。

三、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