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财务问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财务评价 原则 特点 问题 缺陷和思路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51-02
一、财务评价的内涵
曹文海(2009)认为,财务评价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评价主体认为相关的其他非财务资料为依据,应用特定的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有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尺度,既包括投入产出的效率,也包括企业创新,社会贡献,稳健发展等。通过财务分析不仅可以检查经营者的行为结果,找出差距,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也为企业的各有关利益集团了解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提供依据,有助于其作出决策。
徐光华认为,财务评价也称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分析,可以分析过去,评价现在和预测未来,为财务预测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为了能客观、准确地剖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为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的角度出发,比较认同第二种说法。笔者认为,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原则
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指标的构建,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实现财务评价目标,在构建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2)向前看(关注过去收益)与向后看(关注未来收益)相结合的原则;(3)注重现金流量,特别是经营现金流量的数量、结构、稳定性分析原则;(4)定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与例外财务事件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5)以人为本原则。{1}
三、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模式的特点
1.突出企业经营效益,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主导指标。指标体系重点突出企业的经营效益,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参照了国际通行的做法,以净资产收益率(国际上称为投资报酬率)为主导指标,重点反映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运用现代财务分析技术,制定基本指标评价体系。指标体系依据现代财务分析原理,按照各项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从企业的财务状态、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密切相关、影响较大的重大指标,建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指标体系结构。
3.以全国统一颁布的评价标准值为基准。企业财务评价体系以横向对比分析为基础,利用全国企业会计信息统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统一测算制定和颁布行业、规模等不同分组的标准值,这在我国尚属首次。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值,便于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和同区域内的比较,并减少了评价工作中的人为因素。{2}
四、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1.评价系统采用的大部分是财务数据,基础数据只要来源于企业公布的财务资料,它评价的就是企业的财务业绩,这不但具有片面性,而且评价结果也可能会失真,达不到预期的评价作用。
2.在指标的设置上,仍以会计收益对各项指标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具有许多缺陷:一方面,容易导致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会计利润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并将其在计算利润之前扣除,将权益资本作为收益分配处理。而企业占用的资本会产生机会成本,不考虑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就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绩效。
3.缺乏评价风险水平的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风险也随之加大。但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对市场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不利于提高其风险意识。
4.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关注不够。现金流动的信息更能体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因为与特定企业关系最直接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关心其创造现金的能力。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管理部门过分重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的数据,而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指标关注较少。
5.对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测不充分。由于财务报表是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报告,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企业对未来经营状况作出合乎情理的预测。当企业根据这些信息资料对管理者实行奖惩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然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完成短期目标或达到预定的投资报酬率而采取一些短期行为。
6.对动态发展的评价不足。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是通过年报和月报反映的,它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提供的抽象数据信息,而对于动态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甚少。所以,目前上市公司所运用的财务评价体系大多是针对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的,这就不免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现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现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的是财政部于是1995年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需要。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指标体系不完整,已不能全面剖析企业财务状况。该指标体系由四部分指标组成,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而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成长性,即成长能力,也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是股份公司,则企业的市场价值,同样是投资者与经营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该指标体系原有的四个方面的指标,虽然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评价企业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但对人们普遍关心的成长能力和市场价值却忽视了。因此,就完整的分析指标体系而言,现行指标体系缺乏完整性,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补充。
2.指标设置不合理。在获利能力指标中,现行指标体系由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报酬率、资本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构成,对考核企业获利能力十分重要的净资产收益率(即权益报酬率或资本净利率)却没有被列入其中,而资本保值增值率列入企业成长能力更为合适。此外,偿债能力方面,已获利息倍数,也没有被列入。营运能力方面,资产周流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也未被列入。因此,现行指标体系显现出许多问题。就完整的分析指标体系而言,现行指标体系缺乏完整性,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补充。
3.指标计算不科学、不合理。在现行指标体系10个指标中,有些指标的计算明显存在不科学之处,如销售利润率的计算。从现行损益表来看,企业的利润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商品销售毛利、商品经营利润、利润总额、利润净额。其中利润总额或利润净额包含着非销售利润因素,所以能够更直接反映销售获得能力的指标是毛利率、经营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由于商品产品销售业务是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因此,经营利润数额、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总体获利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通过考察经营利润占整个利润总额比重的升降,可以发现企业经营理财状况的稳定性、面临的危险或可能出现的转机迹象。因此,经营利润率应是销售利润率的主要指标。
4.指标设置没有考虑企业所有制性质。现行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设置均是针对非股份制企业的。随着股份制这一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我国的迅速推开,相应的财务评价指标也必须及时设置,以利于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各类型企业的财务状况。{3}
六、正确运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运用财务评价指标的前提,是被审单位的财务账项正确,即财务账务处理正确,财务报表编报正确,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的财务状况。
2.指标不是万能的,在分析运用中不可生搬硬套。对上文中财务指标的解析并未明确具体给出在哪个范围指标就是最优,其实很多情况下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般认为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表明期末存货库存较少,存货占用资金少,但这只是通常情况下的标准。在特殊时期,如2003年末,全国大范围电荒,电煤价格急剧攀升,此时哪个发电公司期末保有较高水平的库存电煤,对此是要给予高度评价的,至少表明发电公司的经营者有相当的战略眼光,既规避了原材料涨价的风险,又能保证发电机组满负荷发电,使公司获得可观的效益。
3.财务分析评价指标在运用时要求审计人员要树立起正确的时空观,把被审单位放到一定的经济背景中加以考虑。这里的时空概念是指国民经济的循环周期(时间),及被审单位所处产业链条的位置(空间),审计人员要考虑宏观经济周期及行业景气程度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的影响,以及被审单位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及上下游企业对其发展的影响。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审计师在运用财务分析指标时步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误区,以消除审计风险。{4}
七、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增加反映企业未来和长期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
1.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评价指标。知识资本评价指标由四项指标组成,即知识资本投资指标,知识资本素质指标,知识资本管理指标和知识资本效率指标。(1)知识资本投资指标。反映知识资本投资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知识资本投入水平和知识资本维持能力它们的计算公式如下知识资本投入水平=每年招聘、培训等费用/销售收入;知识资本维持能力=每年员工工资总额/销售收入。(2)知识资本效率指标。反映知识资本效率的具体指标主要有员工创利能力/劳动生产率;员工创利能力=利润总额员工人数;劳动生产率=产值/员工人数。(3)知识资本素质指标。反映知识资本素质的具体指标主要有经营者受教育程度、经营者管理工作经验、技术人员比例、员工受教育程度、员工专业工作经验水平和员工平均年龄。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可分为大学本科以上、大中专、中专以下三个等级,经营者管理工作经验主要用其所从事管理工作的年限来反映技术人员结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数员工人数,员工受教育程度=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员工/ 员工人数;技术人员专业工作经验水平=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总年数/技术人员总数;员工平均年龄=全体员工年龄总和/员工人数。(4)知识资本管理指标。反映人力知识资本管理状况的具体指标主要有员工职业发展水平、员工满意度和专业人员流失率。员工职业发展水平=企业为员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人数/员工人数;员工满意度=满意员工人数/员工人数;专业人员流失率=专业人员辞职人数/专业人员总数。{5}
2.建立反映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指标。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使价值链的重心由实物资产投资的规模效应“飘移”至无形资产,从而使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企业的创新主要是通过加大研究开发成本的投入而实现的)。当今,涌现出一批注重技术创新、更能适应市场需要变化的公司。如麦当劳通过允许其他企业经营他的快餐而收取技术费,不劳而获,只靠无形资产赚钱等。这说明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对当今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经营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占比例日趋上升,甚至出现专靠无形资产进行经营的公司。因此,需要建立反映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指标。
3.建立反映环境保护的评价指标。企业只有注意环境保护,才能谋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不仅是一个产品或服务产出系统,而且还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应该看到,企业在向市场提品、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还向大自然排放“三废”,污染环境,这就要求企业要正确处理生产经营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企业只有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才能赢得一个良好的理财环境,所以,增加废物再利用和污染控制的增长率等指标是十分必要的。
(二)重新认识和改进现有财务评价指标
1.以未来经济利益观定义资产。未来的经济利益将成为资产确认最基本的标准,交易活动立足于过去的经济行为不再是资产确认的唯一标准。资产的定义是对资产本质的揭示与表述,因此,对资产的定义必须突出资产的实质:“具有创利能力”因而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用“具有创利能力”表述资产的本质特征更为合理。因此,可将资产解释为:特定企业所实际控制的、具有创造能力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金融衍生工具、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得以确认。
2.采用恰当的计量属性。对于那些没有发生实际成本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而言,如果符合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就需要应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基础(如公允价值等),才能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对于企业所面临的大量不确定事项或者或有事项,企业必须在充分考虑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按照恰当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这些负债。
3.推进全面收益观的财务报告。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面收益报告能够提供更全面、更透明、有一定预测价值的会计信息而成为国际上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一个亮点。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因此,一个企业某一期间内除股东投资和对股东分派(又分为股东收回投资与利润分配)之外的权益(净资产)的一切变动都应包括在全面收益报告中。{6}
(三)强化现金流量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地位
现金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从现金的投入到整个生产过程以及销售的实现直至现金的回收,在这一系列环节中现金流量的充足性及其有效性最终将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构建企业现金流量控制的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市场、科技、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等风险因素,能够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长期盈利,其运用能够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有效地防范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又要考虑到控制的成本及其可操作性,务求使该指标体系的应用简便易行。
维持收支的动态平衡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条件。保持企业合理的现金流量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现金流量的结构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比如:经营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总流入量之比、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之比等指标。通过对该类指标的分析、控制,能够判断企业的现金流量结构的合理性。{7}
在衡量企业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中,增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和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平均增长率;在衡量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指标中,增加净利润现金保障率、盈余现金保障率;在衡量企业资产营运状况的指标中,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现金保障倍数;在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状况的指标中,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负债率来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金额对负债的保障程度。{8}
注释:
{1}曹文海,浅议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总会计师,2008(12)
{2}张华锋.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经济与管理,2000(1)
{3}徐光华.现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1998(4)
{4}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解析.省略/new/287%2F289%2F311%2F2008%2F7%2Fxu1134272110172780023780-0.htm
{5}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0,(9)
{6}康翻莲.基于战略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会计之友,2007(42)
{7}郝玉英.企业现金流量控制的对策探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3)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由于受到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风险也贯穿于企业财务活的各个环节,并且这些风险通常不可避免。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防患于未然,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减少损失也成为每个企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有利于企业安全稳定生产,保障盈利。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
一般来说,提到财务风险管理,人们往往最先想到它的识别和预测功能,然而事实上,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层面。除财务风险预测外,其职能还包括财务风险决策职能、财务风险控制职能、财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以及财务风险损益处理职能等。风险预测职能主要针对于客观存在但尚未暴露的风险问题,主要从企业财务角度科学、系统、全面地预测风险可能发生在哪些方面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而风险决策职能主要针对风险所需要承担的后果和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制定出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方案。财务风险控制职能主要是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对于各个管理层面做出相应举措,发现并减少由于内部环境问题造成的风险。财务风险损益处理职能则主要针对企业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或获得的收益,对其风险结果进行财务处理,主要对于企业风险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的举措,及时弥补因风险造成的损失。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五种基本类型,其中对我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为投资风险。根据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警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过度依赖投资活动的趋势,2016年上半年,我国直接投资(ODI)项下资产净流出同比增71%,近年来我国ODI存量、流量增速也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与我国综合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着必然联系,但是,ODI快速增长和对于投资的依赖过高,使得中国信贷增持数额超过收入增长,也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多对外投资的风险。此为我国整体财务风险的主要方面。而具体而言,我国的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外部原因
国家经济或金融政策变化,会对某些根基不稳的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改变其市场环境和融资形式可能会使其资金流转受阻。利率的上升会加大企业的付息压力,并且增加其财务风险。汇率的变动会给进出口贸易带来未知的风险。
(二)内部原因
1、企业管理层缺乏风险意识
部分企业管理层人员习惯于传统的经营模式,认为只要妥善经营,保障收支平衡就不会产生较大的问题,认识不到其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预测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
2、资本结构缺乏合理性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价值构成及比例,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内部治理、规范公司经营行为和合理配置资源。判断一个企业内部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即要根据其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两方面分析。一般来说,在保障企业价值最大的同时将成本降到最低反映一个企业资本结构较为合理。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其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率水平高、融资来源不合理和企业本身缺乏对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考虑。企业为扩大其经营规模,拓宽经营渠道,往往不得不依靠银行各类金融产品的支持,这使得企业负债率处于居高不下的态势,成为资本结构合理化中一大重要问题。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过程中缺乏财务预测的环节或是确定的决策目标过于宏大缺乏现实性,不适合企业本身科学发展。另外企业缺乏科学的决策方法与程序也使财务风险加大。
四、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建设优质财务管理队伍
只有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才能在面对财务风险问题时处于主动的地位。对此企业管理阶层应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企业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于降低企业内部风险的积极作用,切实完善内控制度。主要加强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从管理层内部切实施相关策略,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内部主要是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先进科学的企业管理知识技能,提高对于风险的判断力,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专门针对风险管理的研究组,专门针对企业风险问题。
(二)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
企业应制定适合自身内部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长效应对可能发生的企业风险。此风险预警系统应贯穿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层面,监督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比起风险的转移更加重视风险的防范问题。如针对投资方面的风险,企业可以采用逐步分阶段进行资金投入的方式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的防范不等于回避机制。
风险回避机制是企业在面对风险时采取的最为消极的一种办法,此种办法虽然能有效规避风险,却也放弃了与高风险相对应的高收益,只有对投资把握过小时才考虑采取此种方案,与之相比建立健全风险预测和控制机制以及采取风险转移和承担方案显得更为切实可行。以航天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为规范各级公司财务行为、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和合理配置财务资源并保障公司科学发展,在2016年8月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财务管理规定。该规定较为完善,从多方面规定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办法。如第一章第三条第五点中提到,财务管理要注重内控体系建设,强化财务预警措施,严格防范财务风险。
(三)加强对于投资决策的优化
投资决策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除影响其工作成效外,更对其经济效益的有着很大的影响。加强投资决策的优化,要求企业时刻关注市场的供求变化,国家对于投资方面的政策变化以及汇率变化趋势等问题。需要企业引进或请教相关部门的人才,科学准确分析投资形势,以减少因决策失误引起的财务风险。对于投资回收期、投资所能获得的报酬率等相关指标,选择最为优化的方案。还可采取投资多样化的措施,分散投资以分散所产生的投资风险。
五、结束语
【关键词】 小企业 财务会计 问题研究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小企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供服务,解决就业等方面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小企业财务会计有着特殊的背景:融资能力弱、留存收益少,受政策、规模等因素的限制,财务资源无法与销售额获得同速度的增长等。因此,小企业要获得持续增长必须从宏观上依靠国家投融资政策支持,从微观上加强财务规划以及灵活运用财务手段的能力。本文从企业的财务政策、财务手段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结合我国小企业财务会计的特点,深入剖析了在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凸显出的财务问题,探讨如何利用财务手段使小企业获得与自身财务资源相匹配的增长,为进一步规范的小企业持续增长财务会计实务提供指导。
二、我国小企业财务会计特点
1、会计主体的特殊性
我国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大多是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股份合作制这三大类。自然人企业尽管不是法人实体,但仍是会计主体。小企业尤其是非法人企业,作为特殊的会计主体,需要将企业本身发生的各种经济事项与所有者个人及其家庭的其他事项严格区分,只有企业本身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才属于会计主体限定的核算范围。
2、财务会计机构的特殊性
我国小企业种类繁多、行业门类齐全,但普遍规模较小,内部组织机构简单,管理层次少,适宜采用集权制管理。小企业财会机构,一般也表现为层次少,分工模糊兼职多,以集中核算方式为主。
3、会计人员的特殊性
由于小企业经济业务总量不多,会计人员普遍配备少。然而,小企业规模虽不大,但各种性质的经济活动多数会涉及,这导致财会人员接触会计业务面广。例如有的企业,财务人员只有会计、出纳各一人,会计需经手核算全过程,制证、登账、编表一手包办,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业务技能具备较强的业务素养。
4、会计科目的特殊性
会计科目是企业正确建账、合理核算并编制报表的重要依据。我国小企业相比大中型企业,会计科目在资产、负债方面,相对简单,而在所有者权益方面有所特殊性,如在资本筹措、资本结构和利润分配,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分类等方面,则存在一定区别。
三、我国小企业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财务控制比较薄弱
我国小企业财务控制薄弱主要表现在:小企业普遍对现金监管不到位,对企业的收益影响较大;应收账款周转缓慢、管理水平低下,无严格的信用标准,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沉淀,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
部分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按上级意图行事,使会计核算监督职能无法发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损害了企业以及会计信息使用人的利益。
2、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全
我国很多小企业存在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监督和牵制的会计机制。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繁杂、会计核算简单、会计制度不健全,同时管理者出于管理成本考虑,往往要求财务人员“一个萝卜几个坑”,部分企业出纳除了办理涉及现金、银行存款业务外,同时还兼管银行存款全套印鉴、审核会计凭证等会计业务;而有的企业会计,偶尔也收取现金,办理有关现金业务的全过程。这多是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遗留下的问题。一方面政府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对企业必要岗位的监察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财务上任人唯亲现象在小企业,尤其是家族性质的小企业中表现相当突出,导致存在各种隐患。
3、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低下
小企业中财会人员业务能力低下突出表现在:一是基本素质低下,业务素养不高。部分小企业管理者“任人唯亲”,提拔的会计从业人员非专业出身,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专业素质较低,业务不精通,从而导致各种财务风险的出现。二是法制观念淡薄,对企业新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力弱。小企业财务监管体制不健全,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与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人员也存在差距,法制观念淡薄。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各种财务漏洞,比如:少开收据,隐瞒收入,多支少收等,进而将对企业自身造成较高财务执行风险。反之会影响小企业会计人员待遇,不利于留住人才,导致财管水平差,影响企业发展,进入恶性循环。三是知识结构两级分化严重。近年来,随着小企业的会计人员队伍越来越庞大,人员知识结构问题也逐渐凸显:一部分会计人员在岗时间长,熟悉生产经营状况,经验丰富,但对新知识、新会计制度掌握不够;另一部分会计人员多数高校毕业入职,虽专业知识丰富,但工作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小企业会计队伍中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掌握最新会计业务发展趋势的从业人员比例严重缺乏。
四、完善我国小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建议
1、加强小企业的内部控制
(1)要建立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这是小企业建立相互约束机制的基础。就会计部门来讲,出纳和会计这两个职务,不能由同一人担任,即:出纳只负责货币资金的收付、保管各种空白收据、支票、发票等,不能兼任会计审核、会计档案保管和登记债权、债务、收支、费用等分类账、总账的工作,应该根据分工原则,尽量地将涉及到现金的业务由不同的人员来完成,避免只由一个人去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2)加强监督管理的执行力度。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对财务的内部控制,采取经常性的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财务管理能力与会计人员绩效考评相结合,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切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降低财务风险水平,避免财务危机的出现。
1.研究的意义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情况在中小企业内普遍存在。从外部环境分析,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切实的支持政策与法律机制,另一方面讲企业自身内部管理不完善,特别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都较小,企业管理者并不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失利。而如何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就变成企业发展势在必行的趋势,对企业资金流向控制、资源合理配置、内部机制完善等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才能对于企业发展提出合理的提高建议。
2.研究目的
在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的理论方面,我国的经验与技术并不完善,一直以来较为依赖引进和借鉴欧州国家的财务管理理念与体系,借以用来指导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经济水平较我国发展先进,针对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理论的提出和不断改进,认识水平与知识体系都比较完善,分析问题的方法也更科学、更先进,对于我国企业成熟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市场体制与竞争环境并不完善,同欧洲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也大为不同,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理念提高与技术改革方面,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而是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去伪存真、统筹兼顾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分析
1.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中小企业科学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企业选择投资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利润。资金在企业内部的闲置并不能带给企业的利润收入,企业是以获得利润为根本目的。市场的发展瞬息万变,因此,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加强能够保证企业管理者及时的获取市场信息,决定企业投资项目为企业利润最大化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财务管理的加强能够及时的反应出企业投资存在的潜在风险,能够及时的提醒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企业损失、合理规避风险。对公司业务效益方面的影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企业达到的效益要求极高。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财务管理水平低、资源稀缺、资金缺少等都是齐制约因素,财务管理的加强可以高效的保证企业的内部运转,管理者能够有效及时的控制资金流向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运转情况。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高企业内部协调力,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团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挣有一席之地。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1) 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财务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管理者意识不明确,导致其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或不结合实际发展。因此,首先要管理者明确财务管理的意义才能进一步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量体裁衣就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出具体切实可行的目标,才能促使企业形成良性发展。
(2) 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财务管理的核心主要是指资金的有效管理。由于中小企业在企业规模组织结构、资金规模、员工素质等方面都与一般大规模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其财务管理的核心也与其他大规模企业有一定的不同。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主要在资金的筹集以及资金的合理利用方面,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一般的银行借贷很难实现而其后期成本又过高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投资者的资金投入有限并不能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持。因此,中小企业缺乏资金问题就变成了其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资金的筹集及合理利用也成为其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三、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往往只关注企业生存的压力,把大部分的管理目标都投入到企业产品的销售之中,试图保证企业产品的销路畅通、销售收入的不断增长等从而确信企业的不断发展,并没有将眼光放长远关注于企业长期经营发展的问题。因此,企业管理者往往就此忽略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建设,更多的是选择将会计作为记账的手段或是企业建立财务信息对外披露的需求,并没有把其视为一种企业发展的管理手段。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而只是简单地追求产品销售业绩以及企业市场份额的增长,从而忽略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而导致企业的失败。
一旦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严重亏损企业无法正常运营等重大问题的时候,就会以为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不能及时正确的预判财务风险、以及没有完善的财务信息反馈管理者不能就风险作出及时合理的判断,错失规避风险的合理时机,从而使企业面临着破产的危机。
2.财务管理制度混乱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呈现出混乱的现象,仍旧处于简单的粗放型管理方式。甚至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设置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工作时没有工作规章制度可遵循,也没有任何责任追究制度的约束,工作随意性较大并不按照国家规定等情况频出,使企业管理出现各种漏洞,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在法律法规层面,我国至今尚未推出一整套专门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在政策体系层面,多年来政府在政策体系上对中小企业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扶持政策体系。
现有的优惠政策往往倾向于大型企业。在社会服务层面,我国尚未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银行参与、企业化运作为主要形式的并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担保服务体系。资金不足,筹融资能力不强。有些中小企业的内部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信用观念差、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透明度低等。这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方面获取较高的信任,从而无法从银行取得可观的贷款金额;其次,中小企业因受规模的限制,一般缺乏可抵押的资产并且资产负债率较高,在资信评级中也难以获得较高的资信等级。疏于资产管理,缺乏财务控制。中小企业往往存在存货管理混乱致使资金占用过大的现象。其次,企业的应收账款过大,随之坏账风险就会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也会随之下降。再者,对现金流量的管理情况欠佳, 造成损失的可能加大。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对投资缺乏科学分析,从而造成投资损失。
除此之外,,我国中小企业其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企业员工人数也相对较少,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于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岗位分工不明确,并没有实现权责分明。最后造成企业周转困难;对企业应收帐款等资金控制不严格,对应收企业运营状态及信誉缺乏考察,使企业大量资金回收困难;对企业内部存货没有加以控制,大量积压存货,造成大量资金停滞,企业周转不灵;以及对企业各项财产保管不利,容易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
3.收益分配不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使得中小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利润分配方面的随意性和个人主观意志较大,并不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利润分配。因此中小企业在收益分配上的问题,只注重眼前个人利益,并不为企业长远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再发展做长远计。疏于考虑企业如何可持续经营等问题,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是自负盈亏,因此并不重视对利润的积累,将利润多分配于非生产领域,流失大量货币资金,造成企业自有资金缺乏,在进一步扩大在发展资源不足,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困境的具体建议
1.重视人才培养,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在互联网技术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现代社会来讲,高素质全能型人才的加入,不止能给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能进一步的促进企业内部改革改革和发展。因此中小企业的领导者们一方面要提高自身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不可替代影响的意识,除此之外,也要重视引进优秀的专业性的财务人员,为企业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奠定基础。既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又要吸纳高素质人才。
中小企业应当尝试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和薪酬体系,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在夜以继日的开拓市场的同时,应该注重建立其属于本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用企业自身的魅力来吸引人才,运用股权、红利来激励和留住人才。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激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促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若想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除了要坚持以思想上的不断创新为基础外,同时要坚持内部制度的不断完善作为持续发展的保证。因而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急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合企业自身的制度措施,使财务人员的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权责分明,并具备一定的约束力。强化资产管理,突出财务控制。一方面,跟踪记录资产情况,通过财务控制实现使用效率最大化。企业发生的财务事项要及时登记入账,不得提前,不得拖延,并且应按照会计程序按时对账查账,保证账实相符。企业应当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取得更多与金融机构协作的机会,确保自有资金来源。重视货款回收工作,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要井井有条的进行,要将坏账的可能降低到最低。
另一方面,强化现金流量管理意识,形成现金流量的考核指标体系。在拓展产品的销售规模时,中小企业要将应收账款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发挥到极致,缩小资金的收回和运营周期,将企业潜在的风险降到最小。在存货管理问题上,应持有最佳存货量,既能够保证日常运作,也能够降低存货成本。其次,应该健全库存的保管的制度。最后,就是要在销售上多费功夫,加大库存运转的流动率。
3.避免企业内部人员关系,干涉制度
实行由于中小企业在人员多具有裙带关系,会使财务制度不能在企业内部实现严格的执行。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度执行方面要具有强硬的态度,以保证企业规章制度的强制执行,并不因为裙带关系而懈怠。要对相关岗位实行分工制和轮换的制。
一、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在非规范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非规范的投机操作“爆发”起来的。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当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不高,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和创业习惯的限制,较大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看不懂或不重视财务报表,根本无法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而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管理者中,有普遍存在长于技术而拙于管理的现象。再加上民营企业从来都存在重市场、重技术、轻内部财务管理的思想,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这些领导者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完全无视财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也导致他们对专职财会人员的轻视,甚至把他们归为后勤人员一类,忽视财会人员在企业中应发挥的管理职能。这大大制约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和持续发展。
(二)财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家族链”式的管理模式使民营企业在选择财务管理人员时往往是任人唯亲,这些亲属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对财经法制度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不能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更难运用财务数据和财务管理手段参与管理。由于信任危机,阻挡了非家族优秀财务人员的进入,即使有非家族财务管理人员进入,也往往因用人制度不公而离心离德。同时由于人情观念限制,也会导致财务控制的考核、奖惩制度无法得到严格执行,造成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三)财务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欠缺
据了解,多数民营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不够科学,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也有不少的小企业甚至不设置财务机构,或虽设置机构却形同虚设。同时,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没有设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的虽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但归属于财务部门领导,出现又当裁判员有当运动员的现象,根本就查不出问题来。还有为了节约成本,出现一人多岗现象,对不相容岗位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为舞弊埋下了隐患。
二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管理的意识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要树立全新的理财观念,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将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民主参与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二是要确立资本多元化的财务管理观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要确立信息管理的财务管理观念,从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以便寻找企业的发展良机。
(二)转变用人观念,完善用人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财务管理机构的相对简单,但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民营企业家要加强学习,在管理工作之余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及必备的财务知识。同时民营企业家要克服任人唯亲的思想,财务管理等关键岗位应安排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另外,要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法律知识教育,建立后续教育制度,鼓励财务人员学习和创新,适时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而且如有必要还应从外部引进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不同于大型国有企业,在制定财务会计制度时,应当遵循针对性、操作性和强制性原则,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企业的资金融通、现金出纳、财会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以及预算编制、决算工作。二是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采购、报销、稽核等制度,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要完善财务处理流程,规范会计行为。企业任何重大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决策,应当有科学的财务处理程序;账、款、物应设专人分管;财务人员要参与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把好资金支付审查关。四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民营企业的财务监督。在企业中推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稽查制度。如设有内部审计部门,则应独立于财务部门,直接向董事会负责,以体现独立性。
资产评估是企业改制的法定程序,改制企业的评估应交由具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进行,评估结果以供转让定价作参考。实际上资产评估过程包括三个部分,即单项资产评估、持续经营企业的整体评估,以及改制转让价格的确定。
(一)单项资产评估
无论是何种所有制的企业,也无论企业的复杂程度如何,会计处理均是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价的,因此对单项资产进行评估则可以直接按照评估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评估处理。其中需要特殊说明的是:
(1)无形资产的评估有一定的特殊性,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开发形成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人工等成本(专利权的申请注册费、评估费以及公正费除外)直接计入了当期损益,不予资本化。从理论上讲,如果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仍有贡献应当赋予一定的价值,但是在单项资产评估时可以不予确认补入账务,待交易日,在根据评估价格的基础上再确认转让定价时,作为无形资产自然调整。
(2)土地使用权也是一项无形资产,如果改制民营企业事前通过购买获得的土地使用权,则将其作为一项资产进行正常评估;如果改制企业的土地使用权通过划拨方式而无偿获得并没有通过账务反映的,可在评估后作选择性处理。一是采取出让方式的,可以由改制企业支持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二是采取作价入股方式的,可根据评估后的土地使用权价格作价投资,增加改制后民营企业的国有股;三是采取租赁方式的,可以改制后由民营企业支付规定租金使用。
(3)往来账务的评估,民营企业如果改制后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以及公司治理架构发生变化,对应收账款的确认则难以延续至改制后的公司制企业,因此可以采用应收账款保全;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债务的隐形负债。
(4)资产评估是在一定评估基准日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改制中的资产评估结果一年内有效。自评估基准日到改制后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的有效期内,改制企业实现利润而增加的净资产或因经营亏损而减少的净资产应相应调整;企业超过有效期未能注册登记,或者在有效期内被评估资产价值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重新进行评估。(二)改制企业持续经营的整体评估
企业改制经过资产评估后的评估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并据此作为原始凭证对资产损失或增值进行账务处理,企业资产评估的净资产作为改制企业确定转让价格的基本依据。但是企业前一环节的资产评估只是单项资产的简单汇总,没有考虑账外的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如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含量、资产组合能力以及潜在负债等),因此无法提供改制企业真实的企业价值信息,从而导致转让定价的依据不真实、不公允、不可靠。专业评估机构应按照国际惯例在前一环节评估的基础上,结合过去和现在的资料,以及将来获利能力的预测,对改制企业进行评估计价。在改制企业中应该充分考虑改制的前景,主要关注的是预计未来的收益和投资回报,并按一定的折现率确定折现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制企业的最终售价。
(三)改制中的转让定价管理
企业改制有许多种性质,如果改制涉及产权转让,则定价问题比较复杂。原因在于,一是前述两个环节的评估结果并不是实际产权转让价格,而只能作为转让定价的参考而已;二是交易主体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导致定价要通过多次博弈才能达成契约。转让方通常关注通过改制解决企业当前的现实问题,而受让方则关注的是改制后的公司制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三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受让方对本具法律效力的评估结果心存疑虑。因此,转让定价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为体现公平交易,受让方可以对改制企业进行审慎调查,要求改制企业提供与改制相关的各方面信息,提高改制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2)转让方报价应根据资产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本企业的职工社会保障、职工安置、社会责任等方面确认转让价格或将其作为附加条件进行谈判协商;(3)改制企业可以在资产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确认底价,并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竞价转让,以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4)改制民营企业中涉及部分国有资本的,还应按照《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对转让价款有进一步要求。
二、民营企业改制中的产权界定问题
(一)民营企业的产权界定程序
国有企业改制涉及到国有资本,改制过程中产权界定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并具有法律性。民营企业则比较简单,但对于改制整体过程来讲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且在有些改制形式中(如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导致民营企业改制时产权界定程序相对简化:一是由民营企业董事会(不设董事会的由管理当局)成立产权界定工作小组;二是收集有关企业产权及权益变动的资料,在这一环节,虽然我国民营经济较国有企业发展较晚而追溯历史相对简化,但因民营企业一般是由家族式起步而导致企业历史上的产权模糊,所以查找资料的过程相对复杂,可以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前后追溯企业资金投入和经营积累,避免企业追求改制效果人为虚设或增减产权;三是改制企业如有多个投资方,应界定不同产权主体的财产关系,做到产权明晰,如果企业实行的是部分改制,应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做好产权分割。总之,将各投资方没有异议的产权部分,签署“产权界定文本”;四是民营企业中有部分国有资本的,还应编制“产权界定日报表”附上“产权界定文本”,并按企业权属交由清产核资机构(国资委)或经贸部门审核、确认和批复;五是改制企业的各投资方对产权界定问题有异议并协商无法解决的要进行产权纠纷调处,先交由董事会处理,不设董事会的交予法院调解和裁定,如果民营企业中含有部分国有资本的,还应将调解结果报同级或上一级国资委,必要时报有权管辖的政府裁定。对于改制日产权不清晰而法院未调解和裁定的,暂列为“待界定资产”,待日后明确后再行处理。
(二)民营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的产权界定问题
无形资产的产权因其与物权所不同的独有特征通常表现为某种权力、某项技术或某种获取超额利润的综合能力。这类产权客体的无形化在某种情况下给产权的界定带来了难度。
(1)民营企业委托开发无形资产的产权界定问题。在无形资产的开发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一般有人力、物力与财力。由于这些要素本身没有人身权,其产权自然就属于申请人,委托开发的当然委托者即为申请人,但是无形资产产权的归属应区分职务范围内取得与非职务范围内取得。职务范围内发明创造是指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在本职工作范围内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按《专利权实施细则》规定,具体包括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以及本单位职工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一年内作出的发明创造。考虑到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是一项智力作用于物资(资金、场地和材料等)的过程,有些情况下,研发者与单位之间订有合同并对形成的无形资产的产权作出具体约定的,按约定执行。
(2)企业间合作开发无形资产的,其产权属于合作各方。但合作开发的一方转让其享有申请权利的,可以比照企业股东间的部分产权转让的方式,其他合作方有优先受让申请的权利;一方放弃申请权利的,他方可以单独或共同申请,但放弃方仍拥有部分产权;一方不同意申请的,其他(各)方也不得申请,但如果该项发明创造具有具体的外部结果的预期,并且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各方可以单独享有,如果不可以分割使用,可以先由合作各方协商,协商未果,各方可以行使除转让权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所得收益应在合作参与方之间进行分配。
三、民营企业改制中的隐形债务问题
隐形债务或称潜在债务,一般在改制的当时没有在改制企业财务资料中体现出来,或者说当时尚未预见到的随着后续事项的逐步明朗化而出现的或有债务,如担保债务、违约债务、产品缺陷债务、解决改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而发生的债务(职工的经济补偿金等)、因各种原因未记入被改制企业财务资料的应付款或遗漏的其他债务。由于这些隐形债务在改制当时没有反映出来,从而导致改制事后会变得复杂化。
(一)关于在职职工的隐形负债
这些负债也称改制成本,由于目前社会保障体制比较健全,在职职工改制成本的财务安排也基本透明。在职职工改制成本以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形式支付,应在改制中一次性以现金解决。支付经济补偿金参考标准和计算方法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资金来源是改制企业的净资产,包括原有现金、资产变现和股权出让所得现金。当然,职工获得的经济补偿金可在自愿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等值股权,以节省改制现金支出。
(二)隐形债务的清查
隐形债务不同于明显债务的是评估时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难免会影响资产评估价格。因此民营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应当尽量将隐形债务明显化,减少隐形债务发生的数量,从而减少会计处理上的不确定性,具体方法就是对可能发生隐形债务的渠道进行清查,一要清查改制企业担保事项;二要清查不具备入账要求而在账外循环并既成事实的事项;三要清查合同,了解有无存在财产或权益方面的潜在债务事项。
关键词: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 风险防范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拥有涉及各行各业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虽然不及大型跨国企业那样每年赚取巨额利润。但能提供很多就业岗位,帮助国家缓解就业压力。如果中小企业不能很好的发展起来,影响的将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2004年时国务院和证监会更是批准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允许中小企业上市,可见国家中小企业的重视。随着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发达国家企业不断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加上我国中小企业规模不完善,对于风险控制没有系统的认知,不能很好的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许多中小企业依然处于担保难、融资难的困境。
在欣喜中小企业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更应该警惕因国内市场环境变化而隐含的危机。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特点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决策权高度集中。管理者与所有者利益相互重合,不存在大型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利益相冲突的情况,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如破竹,特别是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如IT行业、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与环境技术等具有很强的成长性与不确定性。。
但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制约其发展。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至今已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第五年。通货膨胀未消除,国家的货币政策也举棋不定。中小企业必须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明确的把握自身的命运。
三、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筹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最常用的筹资形式是发行债券,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完善,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受到的限制较多。例如繁琐的发行程序、昂贵的发行费用且少有购买者。其次是发行股票,虽然自2004年起深交所批准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块,但能上市的只是全部中小企业中的凤毛菱角。再次是银行贷款,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财产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经营风险大等问题降低的贷款成功的可能性。中小企业最常用的筹资方式除了企业家自己增加注册资本外,就是每年企业的留存收益。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筹资困难重重,就算从银行贷到款项也伴随着高额的利率。总体筹资额中的长期筹资额比例小,资本结构不合理、筹资额度不当的可能性很高。
(二)投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
许多中小企业容易忽视对投资项目的分析,低估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存在的缺陷:1、中小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常统一于一体,一股独大的实际情况使企业内部权利缺乏牵制,股东即管理者。在投资时,专业知识不足、素质不高的企业主容易不顾预算、风险分析和投资回报率等盲目投资。2、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无法像采用投资组合的方式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就无法用其他的投资项目对冲风险。
(三)营运活动中的财务风险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产品比较单一,不能分散产品经营。因此一旦产品市场不稳定,例如市场不景气、出现了替代产品或者该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等经营状况下降的情况就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大量的赊销产品也是企业在营运活动中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在赊销的时候没有做好相关客户的信誉从而导致应收账款增加和坏账产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四)分配活动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的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利,中小企业股东们比较倾向于将更多的收益用于分配股利,这样股东自己可以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成果同时还可以通过较高的股利分配来吸引新的投资者。但是这样会相应的降低企业留存收益,当企业在未来经营不顺利润降低时,容易引起财务风险。
四、IT行业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根据中国财经信息网上显示的近两年中小IT上市公司年报分析,中小IT企业的偿债能力都很强,不论是短期偿债能力或是长期偿债能力。极大多数的企业流动和速冻比率都比2要高出很多,资产负债率也没有超高50%的情况发生。对于小资本的IT企业,亏损的情况比较常见。但是随着注册资本的增加,出现亏损企业的情况在逐渐减少,IT企业一旦盈利其利润率很高。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起步比较低,很多企业都呈现出比较挣扎的状态,就算是盈利的企业净利润增长率也大多呈现负值,加上基本上所有企业都是极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所以企业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筹资情况也是随着企业的资本变多而好转,注册资本比较高的企业已经发行了债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分红派息情况,注册资本小的会利润分出资金来分派现金股利引资。注册资本偏大的就偏向于留存企业。中小IT企业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固定资产少,赊销情况严重。
人才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应当注重人力资源投资,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当企业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的规模后,就应当扩大投资进行多元化经营用来有效的分散投资风险。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116-02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状况不容乐观。中小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是财务管理弱化的直接表现。我国中小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一味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使企业财务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管理的格局之中。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影响,往往存在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位、工作重心游离等现象,致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在众多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当局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致使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营私舞弊、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赢实亏、资产流失严重等等。可见,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能帮助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在看到有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小企业虽实力不强,但有一定的成长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小企业由于生存的压力,往往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企业产品的销售之中,只要产品销路畅通,销售收入在不断增长,企业领导者就不太重视财务管理的建设,更多的是把会计作为一种信息披露的需要或是记账的手段,而没有把它视为一种管理工具。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而只是简单地追求产品销售的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企业的决策模式主要为经验决策。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决策程序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在相当程度上仍使用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偶遇式市场信息收集方式,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并无规范的规则,财务人员几乎不会参与收集分析信息,决策信息准确度较差,决策的可靠度低。企业财务管理未受到重视,财务管理在业主以外的管理中影响不大、地位不高。
2.融资困难、项目投资资金不足
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资金链紧张,融资不畅正在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成为阻碍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筹资渠道不像上市公司那样有灵活多样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及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使得有些银行对其贷款不够热心。
同时,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中小企业经营效益差,负债率较高,偿还能力低,而目前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负债率需在60%以下。在市场激烈竞争面前,中小型企业由于债务负担沉重,资产增值较慢,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较低,担保主体又无法确切落实,难以与银行进行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即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3.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经营方式灵活等明显的优势和社会功能发展迅猛。但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起来,其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诸多问题。中小企业一般没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严格制度,管理上人为作用较多。缺乏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认为会计报表的编制已经是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没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财务管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起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一,有的中小企业根本不设会计机构,有的中小企业虽然设有会计机构,但岗位责任不分;其二,缺乏健全的稽核制度、牵制制度、考核制度及审计制度。
4.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度负债。一些企业在借入资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进入了靠贷款维持生存的恶性循环。二是短债长投。在国家实行较强的宏观调控力度的条件下,企业要获得固定资产贷款比较困难。一些企业就采取变通的办法,擅自改变贷款用途,将短期借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企业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使企业面临极大的潜在支付危机。三是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相同资产重复抵押,形成复杂的债务链,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费用不断加大,资金链条过紧并随时可能出现断裂。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财务管理观念
加强财务管理观念要求从企业经营者到普通员工,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核心地位,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再是被动的服从式管理,而是主动服务、参与企业管理,需要全员参与配合。另外,企业还可通过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来提高财务管理活动中的诚信观念,重塑中小企业诚实守信的外部新形象。通过一系列的观念更新,将财务管理工作重新定位,使之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并以此理念来指导工作,服务企业、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管理。
2.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第一,适当分散投资风险,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自身融资能力。中小企业必须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在不断增加内部资本积累的前提下,适度举债,以满足企业投资的需要。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降低投资风险,减少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当企业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后可考虑适度多元化经营,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第三,银行可将中小企业的存货和应收款作为抵押品,或将中小型科技企业享有的专利权作为质押担保,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为中小企业参与债券市场提供机会。第四,企业购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银行开发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如票据融资、授信贷款、个人创业贷款、个人商铺贷款、再就业专项贷款等等,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金融产品,达到融资的目的。
3.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要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就要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保证。首先,要建立起岗位分工制和轮换制,特别是对于不相容的岗位如会计和出纳,不能让一个人担任,而且对于同一个岗位,同一个人担任的时间应有一定的期限,到了这个期限,就应当实行轮换。这非常有利于不同岗位之间的互相监督,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的资金和其他财产的安全。其次,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会计科目的使用,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总账、明细账、流水账等会计账目之间要相互勾稽、内容清楚,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报表等资料也要根据相关规定来制作,符合《会计法》、《税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使企业的会计资料能够真正为企业各项财务分析和决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完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上存在的种种不规范,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通过对企业各项经营指标异常变动的检测和分析,实时监控企业经营管理中潜在的风险,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康,预测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并及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使企业免遭风险损失或将风险损失降低至最低。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与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相结合将能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企业可以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即当风险发生后,企业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转移、分散或者控制风险的影响,减少风险造成的实际损失,分解企业承受的风险压力。
参考文献:
[1] 谢晓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探讨[J].审计与理财,2005,(10).
[2] 杨应杰.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
[3] 王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07,(2).
关键词:民营中小型工业;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民营中小工业企业由于企业资产规模和人力资源与大型工业企业有很大差异,所以对其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应注意,其分析角度、分析范围和分析方法,都可能因为自身特色,而有所不同。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结合民营中小企业的特色,提出适合民营中小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一些不同于大型企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考虑是否应该改变分析角度、分析范围和分析方法。
首先,应明确民营企业的定义。从字面意思分析,每一个非公有制企业都可以称为民营企业;参照我国《公司法》更进一步的定义,把国有控股、国有独资除外,其他类型的企业的公司股本中没有任何国有资本加入的,都应称为民营企业。其次,应明确中小工业企业所包括的企业范围。工业企业的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下面所述条件:在职人员不超过2000 人,或总资产不超过40000 万元,或营业收入不超过30000 万元。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划分标准为:中型企业在职人员应不低于300 人,营业收入应不低于3000 万元,总资产应不低于4000 万元;其他就是工业小型企业。关于这方面的概念及范围,学术界几乎少有争议。
在明确定义和范围之后,按照以上定义和范围,对民营中小企业财务分析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财务分析的角度
本文所涉及的财务分析角度,主要是指财务分析主体和财务分析课题方面的问题。财务分析主体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等,民营中小型工业的大部分相关财务管理方面数据显示,投资者应为最主要的分析主体,当然,绝大部分企业也以投资者作为。这里特殊情况在于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贷款难,企业债务特别是长期债务少,所以企业债权人在多数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都不用作为财务分析主体。而经营者在多数民营中小型工业都拥有一定量的股份,但也有职位工资和奖金,针对经营者需要所进行的财务分析是必须的。政府管理部门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基于公共管理目的,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要求通常较为公共化,因此不作为财务分析主体的重点。所以民营中小型工业主要的财务分析主体可以定为投资者和经营者。
二、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财务分析的范围
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做财务分析的时候,应界定分析的范围,界定好分析范围才能界定好分析指标体系。而分析的范围可以由分析目标来确定。
如果企业提供的财务分析是针对投资者需要和目标来做,那么应注意投资者投资企业的首要目的是获利,所以提供给投资者的财务分析报告中使用的指标体系应设计得最能体现投资回报率,例如净资产报酬率等指标。而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又要保障债务资金的偿还,因此给投资者的报告中应注意使用能体现企业的债务保障程度和即时支付能力的指标,例如流动比率和产权比率等指标。但民营中小企业所使用的指标体系不完全等同于大型企业。大型上市公司通常要做针对股票市场的指标,例如市盈率等,这些指标与股票市场直接挂钩,但多数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上市困难,这类指标很难获得数据。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由于自身行业特点限制,成本往往比较高,指标体系应注重成本的研究,所以成本率的计算应放于分析报告之中,例如营业成本率,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率等。工业企业成本率较高,通过成本预算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获利率。金蝶软件所做的财务分析内容往往过浅,不能完整反映一个企业财务状况。所以必须研究其适当的指标体系。在此仅做简单提出讨论。
三、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
企业财务分析方法有多种,多数使用统计学中提供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例如财务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趋势变动分析法、结构百分比法和综合比率分析等。这些方法运用过程中具备各种的局限,因此必须综合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法主要用于三项专项能力的分析,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和营运能力分析。三项专项能力中涉及的指标都用比率来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的能力。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在选择使用这类指标的时候应注意选择针对性强的指标。例如在大型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中,常常提到流动比率是常见指标。但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由于周期可能较短,所以常用类指标可以改换成速动比率,即典型的酸性测试比率。速动比率这一类指标能更敏感地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更适合于民营中小企业使用。民营中小型工业面临的资金缺口问题比大多数企业更突出,使用速动比率甚至现金比率等指标能更快更准确地反映一个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危机,帮助企业更早预警和改善。
分析方法中最值得民营中小型工业研究使用的是结构分析法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一)结构分析法。民营中小型工业往往资源有限,难以提高资本规模。在经济紧张的年份更是如此。所以在经济不稳定的年份,只能灵活地调整自身资本资产结构来提高企业效益。因此结构分析法对于民营中小型工业来说,短期内调整结构容易实现,结构百分比分析应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以资产负债表为例,在经济增长的年份,通过分析自身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比例,可以观察本企业面资本资产结构是否适合于提高企业效益,如果作为工业固定资产结构比例太小或者偏小,那么在此阶段企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生产用的固定资产结构比例,适当减少流动资产中收益性差的资产的结构比例(如货币资金的结构比例);而经济萧条或萎缩的年份,长期资本结构中应减少负债比例,提高自由资本比例,资产结构中应减少长期性资产的持有比例,增加货币资金等流动资产的比例,以便避开风险、休养生息。
(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2008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银根收紧,国内民营中小企业破产概率变大,原因在于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未做出合理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更是如此。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享受的国家税收优惠较少,资金链更是存在较大的问题,所以有必要考虑选用一批适合于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使用的财务比率指标,参考以往的阿尔曼财务危机预警Z模型,构建出一个或一批新的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危机预警模型,使之能迅速准确地反映企业存在的财务危机,并提醒企业管理者根据其反映的具体内容进行财务状况和结构调整。此处仅仅是提出初步的构想。
(三)趋势变动分析法。此法用于财务分析中往往只能反映规模变化,重要性比较次要。但是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的规模变动往往体现其发展变化。很多学术性书籍把发展变动和规模变动分开来讲,笔者认为还是同一块内容的两种不同说法。所以在本人从事的研究中常常只做规模变动——即趋势变化的分析。比较财务报表中已包括企业各科目的金额变动和变动速度,所以趋势变动分析法直接用于民营中小型工业的规模分析后可以取消发展变动的分析。
总之,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的财务分析还存在较多问题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笔者将以此文为一个开始,进一步研究更深刻的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构建新的模型以便提供给企业用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志华.财务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2]张先治,陈友邦.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列教材.财务分析(第5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02).
[3]宋娟,北京慧运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报表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