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合规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年以来,在政策法规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拓宽工作领域,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政策法规活动,积极推进政策法规建设,促进了全县党风廉政建设。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工作措施
按照年度工作安排,组织学习了全年工作要点内容,制定了工作计划,把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抓,加强信息交流,创建宣传交流平台。
为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巩固完善了网络宣传阵地,及时有效地宣传政策法规知识,交流学习体会,推动了各项工作。为深入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了学理论活动,每位党员干部在活动中都撰写了学习体会,通过纪检监察信息对优秀体会文章及时进行了交流。为使全县党员及时学习掌握有关政策法规,为各单位统一订购了学习资料和电教片。
在具体工作中,把政策法规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在内容上紧紧围绕上级部署的工作要点,在形式上,主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掌握政策法规知识,充分运用廉政文艺演出、专题知识竞答等群众易于参加、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同时,把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与廉政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政策法规内容融入“六进”活动中,通过“六进”活动,把政策法规宣传到机关、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和农村。在每个廉政文化宣传园地充实进政策法规内容,各村开设政策法规宣传栏,使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知识在全社会得到普及。
二、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推进法规工作
根据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实际需要,认真做好政策法规调查研究工作,及时了解各项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为领导决策和法规制度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纪委领导对调研工作十分重视,书记、副书记亲自到基层走访调查,与基层单位干部群众座谈,了解法规制度在具体执行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分析研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和途径,总结政策法规工作经验,探索新形式下做好政策法规工作的方法和措施。结合实际,对纪检监察机关怎样才能发挥职能优势、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利益补偿办法、农村土地延包和财务管理制度等重点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分别形成了调研报告,有些报告被上级采用,并得到领导的肯定。还按照上级要求,对《实施纲要》的落实情况、对《行政监察法》的贯彻执行情况等课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及时上报调研情况。
今年以来,在纪委常委会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上级有关部署和要求,立足实际,抓住关键,集中用力,认真谋划、扎实推进纪检监察教育研究工作,宣传教育、调查研究、政策法规等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文秘站:)
一、宣传教育工作
㈠扎实开展了“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立足实际,在党员领导干部中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了“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基础工作扎实到位。因地制宜地制发了《关于在全县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对主题教育活动作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二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为确保主题教育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把教育活动纳入党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点考核内容。同时,各单位按照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三是保障机制务实高效。注重发挥“大宣教”格局的作用,把整合各方面力量贯穿于主题教育活动,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纪委和组织、宣传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四是方式方法求真务实。坚持自我教育、正面教育为主,合理确定教育形式、培植教育载体,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㈡加强和改进了反腐倡廉宣传工作及阵地建设。一是适时更新“廉政在线”网站,加大《纪检监察信息》宣传深度,形成了一网一刊、相辅相成的宣传阵地。两媒体按照“服务大局、贴近实际、推进工作”的方针,及时反映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情况、新动态、新举措、新成效和新经验。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使反腐倡廉宣传更加深入具体、更加贴近发展。三是注重把宣传与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引导各单位总结和宣传作风优良的基层领导干部先进典型,通过举办报告会、演讲会和运用新闻媒体等形式,弘扬新风正气,树立学习榜样,使党员领导巩固和提升了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
㈢有重点地开展了干部教育教训工作。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调训安排,较好地完成了学员选调任务。
二、调查研究工作
一是反腐倡廉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按照形势任务的要求和领导决策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拓展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加强农村基层反腐倡廉工作、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开展了“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理论研讨活动。二是专题调研工作深入进行。围绕反腐倡廉工作需要,抓住本地具有鲜明特点的经验做法,积极主动地开展调查研究,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重点就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谐社会建设”、“村账镇管”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三是调研信息和网络评论工作取得新进展。把报送调研信息作为调查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报送程序,调研信息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把网络评论工作摆上调研工作的重要位置,取得了较好成绩。
三、政策法规工作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就是法律风险。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商业银行在境内外公开上市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拓展的手段包括境外收购、兼并和申设机构等多种形式,促进了金融创新与综合经营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这一体系要与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经营规模和结构上相适应,是识别、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重要体系,是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及维护商业银行良好的声誉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涵
1.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一些意外,或无法预料的原因,使得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的收益效果,可能会有承受经济损失或者获得另外的收益的可能。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多种多样,有效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现的各种风险,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安全保障是进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如果商业银行发生了经营的风险,那么波及的范围将会非常广泛,损失也会十分严重,这是由于它自身的业务属性已经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决定的。
1.2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信用风险是由于债务人获得银行卡的信用支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偿还,从而使银行受到了财产损失。
市场风险指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
内控机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是最大的操作风险,可能会造成银行倒闭。
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2 以规章建设防控商业风险
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的重要职能。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外部监管不断加强的进程中,商业银行要追随改革的进程,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加大风险防范力度。
2.1 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商业银行改革最重要的部分。加强制度约束可以降低内部关联交易和内部人员控制的道德风险,避免其违背规章制度。
2.2 建立集中化、扁平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对集中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要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在战略规划、营销、决策、信息等方面,要对业务进行集中规范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要做到覆盖多层次的部门和业务。为确保风险管理能够实行问责制,要以建立客户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和风险经理制为手段。
2.3 认清风险控制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为了使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得到加强,要对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合规人员实施派驻制,前移风险控制关口创造实施条件。
3 加大法律合规制度建设
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的方式是合规经营,国内外很多案例表明,给银行生存造成致命的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非法经营。完善的合规制度是一家先进的银行所必备的,是规范企业人员言行的重要规章制度。
4 加强银行合规建设的举措
4.1 加强合规制度建设
要以“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一项业务一本手册,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为原则和要求,评估梳理、修订和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对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进行健全和完善,以此为基础对操作风险进行有效完善。
4.2 健全监督纠正机制
一是健全和完善授权、授信体系,统一法人管理和授权;二是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和员工相互监督制度;三是经常进行内部评价,对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和要求进行评估,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四是以职能部门自律监管和内部审计为手段,运用多种形式追查各种违规违纪的现象,实行问责制,责任到人,加大管理力度。
4.3 完善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合规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其3大支柱性制度包括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合规问责制度和诚信举报制度。要想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到做到具备合规风险意识,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合规绩效考核制度。有机结合银行整体绩效、团体绩效和个人绩效,以合规绩效目标与岗位职责相联为手段,通过“合规创造价值”的目标导向,促进激励约束得到落实,使合规与惩处违规的价值理念在银行得到体现,真正做到奖惩分明。
5 对中国银行业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探索
5.1 将外部助力逐渐转化为内部力量
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是解决数据问题,对准确率进行提高的重要手段。将外部助力逐渐转化成内部力量的重要举措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关键技术的创新,自主开发,建立符合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规则。
5.2 通过经济创新来创建金融风险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市场等新兴市场可以创造无限商机,为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平台,为新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份强大的助力。
5.3 借鉴国外的管理方式
国外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为我国开发国际市场提供了模板和经验。经济全球化的手段之一就是将中国的国情与国外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架构融合在一起,并且对风险管理手段的可行性用压力测试进行检测。国际市场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对开发更好的风险管理手段起到了促进作用。
6 结语
关键词:犯罪 体系构建
学院在2010年至2011年连续两年被南京市预防职务犯罪指导委员会授予“无职务犯罪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多年来全院未发生任何重大违纪违法事件。学院的主要经验是:
1 以强化教育为切入点,筑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思想防线
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我们把廉政教育放在了首位,努力做到“三个强化”,使预防关口前移。一是强化廉政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载体和手段,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如组织学院新提拔的中层干部开展“三个一”活动,即:观看一部廉政教育片、组织一次廉政谈话、赠送一条廉政箴言的教育活动,并经常深入到后勤、基建、产业等重要岗位进行廉政教育。通过常念“廉政经”、常敲“警示钟”、常打“预防针”,努力减少外来腐蚀性,增强内在“免疫力”,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二是强化岗位教育。学院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特别加强了对基建、财务、采购、产业等重点岗位人员的教育,给他们念好“紧箍咒”,算好人生价值一本帐,教育他们在金钱面前不动心,为学院的发展管好钱袋子,算好账本子,造好新房子。在教育厅近年来对全省128所高等学校的教材采购进行的专项检查中,有105所学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我院在这项工作中,行得正,做得规范,负责教材采购的人员能够严格执行纪律,没有发生任何违规行为。
2 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构筑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约束体系
学院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领导机制,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权。
2.1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学院既坚持和发展了过去反腐倡廉宝贵经验,又不断研究新情况和新事物,及时梳理现有制度,有用的修定完善后继续使用,过时的加以废除。
2.2 坚持常规制度建设与重点制度建设相结合。学院除了坚持抓常规制度建设外,还对一些重点领域和项目的廉政制度进行了重点抓。学院江宁新校区建设投资大,项目多,为此相应建立健全了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管理规定》等,这些规章制度为新校区的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 坚持便于操作和便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为了解决有些制度制定易,操作难的现象,学院纪委首先下功夫解决好规章制度“粗线条”问题,在细化上做文章,把上级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变成符合我院特点的实施细则,对办理有关事项的条件、规则、程序、纪律等各个环节,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责任和权力都规定的很清楚,既方便了操作又便于监督。
3 加强监督检查,增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效性
针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工作,学院进一步加强了监督与检查,努力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求,学院坚持“三重一大”等重要问题必须通过集体讨论决定的制度,严格执行《党委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等。定期召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事项,广泛听取意见,并坚持经教代会讨论审议才能通过。率先在全省高职院中推行党代会常任代表制。每年签订廉政责任状,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拓宽和完善民主监督、群众监督的渠道。此外,高度重视举报工作,重要信件由主要领导亲自批阅、亲自督办,并较好地坚持了院领导“接待日”制度。学院不断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严格按照《校务公开实施细则》的规定,凡是与学院改革发展、学院管理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都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公开,接受各方监督。
3.2 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全过程的监督,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学院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执行干部选任“四项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坚持党委会议讨论任用干部事先书面征求纪委意见的制度,实行干部任用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中层干部的任用以及院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全部经过党委会集体讨论并经过票决方式决定。
3.3 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体系,强化审计监督。根据监督工作的需要,学院制定并出台了多项审计规章制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审计制度体系,如每年都对学院财务和产业进行年度财务审计,对重大基建项目实行跟踪审计等,督促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强化审计结果的利用。此外,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在审计中,学院监审部门客观公正,不讲情面,敢于碰硬,新校区建设工程决算审计核减额达三千多万,复查审核后又核减了三百多万,可以说,为学院节约了大量工程费用。另外,专项审计和调查审计也为学院挽回了直接损失达50多万元,真正起到了把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宏.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J].法学研究,2006(01).
关键词 企业纪委 纪检监督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种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企业纪委如何与时俱进,围绕经济建设,进一步发挥纪检监督作用,搞好企业纪检工作,责任重大。
企业纪检部门要直接面对广大职工群众,面对工作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效果,也关系到职工群众对企业工作的满意度。如何进一步发挥好企业纪委的作用,是企业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企业纪检工作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企业纪委在教育监督企业干部职工方面、开展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企业纪委的作用仍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总的来看,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和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论指导和法律依据不能与时俱进。
到目前为止,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监察工作的法规制度比较少,大多只是宏观上的规定,比较宽泛笼统,对细节问题、对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考虑不足,在操作过程中指导性不强。在深化企业改革的今天,这些法规制度的滞后性,不能适应企业纪检工作面临的实际情况。
当今条件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取得良好的效益,个别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其他企业如果抵制这种做法,市场机遇将被抢占,企业的经营可能会出现危机,甚至会出现倒闭的情况;如果也采取那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则会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纪检部门往往面对两难的境地,感到无所适从,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任其发展。
(二)震慑力度不强。
开展纪检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由于级别不够、人手不足等原因,要全方位、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具有一定的困难。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取证时,也常常会碰到阻力和干扰。纪检部门的干部如果坚持原则,就免不了得罪人,对今后的工作将十分不利;如果违背原则,顺水推舟,则难免违反原则,失职渎职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种两难境地,往往使纪检部门和人员工作力度不够,纪检工作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对干部职工很难起到震慑作用。
(三)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纪检部门实行双重领导制度,这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基层单位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上级机关要求严肃执纪,坚决查办;而本单位领导,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情况下宁愿大事化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只能走走形式,最后不了了之。双重领导如果不到位,很容易影响企业纪检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工作方法不太灵活。
在个别企业中,由于领导怕得罪人等方方面面的顾虑,使得企业纪检人员积极性不高,包袱很大,工作比较被动。尤其在那些注重经济效益、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中,党纪政纪教育往往只是走过场,搞形式。监督检查也只是参加会议、听取汇报、查看现场、翻阅资料。在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关系面前,通过蜻蜓点水这种简单的工作方式,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很难对有关单位或人员进行处理,发挥不了企业纪委应有的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企业纪委纪检监督作用的路径
解决好企业纪检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更加有效的开展企业纪检工作,而且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将企业纪委工作由虚向实转变,充分发挥企业纪委的能力和作用,使得企业纪委成为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主力军。
(一)更新思想观念。
企业纪检工作要围绕企业科学发展这一目标,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充分行使监督职工、教育职工、管理职工的职能,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在实际工作中,个别企业领导认为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可有可无,它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甚至会防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领导班子认识上的不统一,必然影响广大职工的思想认识,使企业纪检工作得不到各方面的有效支持。企业领导要更新思想观念必须统一认识,正确看待纪检工作的重要性和在企业中的作用。纪检监察工作虽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此项工作搞好了,就会防止各类腐败现象的产生,间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使企业健康、科学发展。
同时,充分认识企业纪检部门所处的重要地位,层层落实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企业纪委的工作需要直接面对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纪检干部需要向领导反映和及时处理职工群众的困难、意见、建议,职工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下达并耐心解释政策规定,贯彻部署许多具体工作,组织完成许多工作任务。因此,企业上下都要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纪委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并支持企业纪委的工作。
(二)加大对纪委干部和职工的教育力度。
抓好教育工作,是企业纪检部门的重要职能,也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素质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纪委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合企业纪检工作的实际情况,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勤奋刻苦、清正廉洁的同志充实到纪委队伍中来。
除了加大对纪委干部的培训力度,还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教育的形式很多,比如集中教育(各类会议、培训班等);也可以分散教育,如党课教育、企业网站教育视频等,并通过板报、专栏、园地等传统形式,微博、飞信、QQ群等现代媒介,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格局,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关键词]诚信 企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69-01
一、诚信合规的内涵
诚信,即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实就是忠诚老实。合规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操守。对企业而言,诚信合规要求企业及广大员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在内部管理和对外交往中,以人为本,真诚待人,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建设和谐企业。
二、诚信合规的意义
诚信为基,合规为本。诚信合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诚信合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凝聚力,而诚信合规则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源泉。只有始终坚持“内诚外信”,企业才能拥有更多的合作客户,焕发勃勃生机,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共同发展。
(二)诚信合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利益最大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只有坚持诚信合规,企业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好更快地开拓市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健康、稳定增长和利益最大化。
(三)诚信合规是企业交易安全的保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换手段不断变化,交易数量迅猛增长,随之交换风险急剧加大。诚信合规经营,能够有效防止决策失误,为企业赢得尊重,从而降低交易风险。
(四)诚信合规是企业与国际接轨的关键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若想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就必须严格按照世贸规则办事。另外,企业与国外大企业相比,竞争力相对较低,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更要诚信合规,否则,很难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甚至会在与国外大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失败。
三、如何开展诚信合规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诚信合规建设。
(一)健全、完善诚信合规制度体系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就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制度将诚信合规观念固化。同时,企业要高度重视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制度的建立和施行要以保障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员工切实感受到制度是从最大限度保护他们的利益角度出发的,让他们从感情上真正接受企业的规章制度。此外,企业在制定涉及外部各方利益的规章制度时,也要以诚信合规为前提,充分考虑其他各方的利益。
(二)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
一个企业能否诚信合规经营,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往往会成为企业员工思想和行为的模仿对象,领导干部的立场和角度将是员工评判企业行为诚信合规与否的一个标尺。因此,领导的标杆作用对员工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企业诚信合规建设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做到诚信合规,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将诚信合规上升为企业的经营理念。
(三)加强诚信合规经营宣贯工作
企业要加强诚信合规宣传贯彻,使员工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知悉诚信合规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明确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对企业诚信合规的要求。要通过诚信合规宣传教育,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降低经营风险,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诚信合规建设要与防腐工作有机结合
企业要将诚信合规建设与案件专项治理工作、防治商业贿赂工作有机结合,防范违法、违规风险。企业要通过加强对易发生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商业贿赂的业务环节的分析研究,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行为,遏制违法违纪行为和腐败案件的发生,确保诚信合规经营。
(五)诚信合规建设与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
企业诚信合规建设工作要坚持从细节抓起,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与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论文关键词]企业法律文化 问题 对策
一、企业法律文化概述
所谓企业法律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的总和。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法律文化的构成要素有三,即物质表现层、制度行为层以及精神理念层。物质表现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载体,表现为可观察到的组织机构和组织过程;制度行为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中间层和支持保障层,表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的行为;精神理念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内核,表现为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信仰等。
企业法律文化的三个构成要素既相互独立又高度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法律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及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二、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法律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在法律文化建设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物质表现层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从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建议企业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并配备法律工作人员。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更是规定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应当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配备法律工作人员。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一些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都没有达到国资委规定的要求,更不用说地方国有企业和大量的民营私营企业了,同时很多企业即使招聘了法务人员或聘请了法律顾问,也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将法律工作停留在企业管理的表面层次上,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法律事务组织机构的缺失和总法律顾问、法律工作人员的缺位使得企业法律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和智力支撑,更使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自然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二)制度行为层
一方面,制度建设有待提高。首先,很多企业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规范之外,其自身缺乏基础性内控制度,企业的很多内部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其次,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但制度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和衔接,内部不同部门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有时大相径庭,同时有些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难以执行和操作,使许多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再次,不少企业的制度执行力不强,虽然制定了许多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但得不到有效的执行,造成了虽有制度但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另一方面,行为建设有待改善。首先,目前很多企业的决策及经济行为中缺少法律审核环节,忽视了法律审核在企业重大决策、规章制度制定及经济合同签订中的重大作用,极大削弱了法律的保驾护航能力。其次,很多企业没有将法律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之中,仅将法律的作用定位在纠纷案件处理上,法律被排斥在合同管理、授权管理、风险管理等日常的企业管理门槛之外,成了企业管理的看客。规章制度的漏洞和法律行为的缺失使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制度保障和行动落实,仅成了一种口号。
(三)精神理念层
首先,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还不强,对企业法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法律的事前防范功能,缺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传统的人治思想较为严重,依法治企能力较弱,市场法制规则意识薄弱,遇事沿袭习惯做法,靠关系,讲摆平,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先天缺失。其次,一些企业对普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普法宣传在法律意识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普法投入不足、手段单一、全员参与程度较低等,难以有效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环境氛围后天不足。
三、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意识,充分认识企业法律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公司治理,真正形成有效制衡机制,关键是严格依法办事。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有利于企业依法规范行为,使公司治理名符其实,发挥效率,保证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层之间的制衡到位,有利于提高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依法经营必然造成市场风险的放大,一旦法律风险发生,企业自身难以控制,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迫切需要企业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不断提升企业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深化企业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实现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要做到科学、有序、高效,就必须摒弃人治思想,积极推行依法治企。企业内部决策,要从经验决策、个人决策向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转变;企业内部管理,要从粗放管理向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适应这一内在要求,需要提高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依法治理,推进企业民主法制建设。
(二)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企能力
普法教育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全员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企业上下应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普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做好普法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要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推动企业普法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实现企业普法工作的常态化局面。要围绕重点,狠抓落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各级领导和关键岗位员工作为重点普法对象,把实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作为重点普法内容,把企业法律管理的成功经验、做法和典型教训作为普法案例,促进普法工作取得实效。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普法教育,增强全员的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治企能力,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运用法律”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组织建设,夯实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
组织建设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企业应按照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设立总法律顾问,明确总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逐步推动总法律顾问专职化、专业化,充分发挥总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要设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明确职能和工作流程,确定分管领导和机构负责人,切实加强法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法律工作人员,明确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权限、程序和职责等,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企业应该加强法律顾问后备人才培养,营造优秀法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做好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取证工作,实现法律顾问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加强制度建设,筑牢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制度支撑
加强基础性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工作制度体系,是规范企业行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也是衡量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强化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减少原则性与抽象性规定,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的各项内部管理行为有规可依。同时,要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加大对规章制度的宣贯力度,强化监督检查,做到有规必依、依规必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五)加强法律审核,确保企业各项决策及行为合法合规
法律审核是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更是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按照“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经济合同以及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一是要有制度保障,企业必须制定有关法律审核的规章制度,确保法律审核嵌入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流程;二是要覆盖全过程,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到执行,从合同的订立到履行,从重大项目的决策到运营,法律管理必须全程参与。通过法律审核,不断促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行为,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合规环境。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工作;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从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引入了监理机制,监理机制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完善,得到规范化发展。监理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阶段与施工方、建设方运行过程中相互配合协作、相互促进并制约着,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共同服务,也促进了监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额提高,更使得监理人员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有了更好的理解。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有了监理企业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可以为社会和建设方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随着建筑工程项目中监理工作的发展,建筑市场也在发展,监理工作逐渐出现了较多的问题,需要监理从业人员积极应对。
一、当前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建设单位 ( 业主 ) 对建设监理认识不足。目前在我国,监理机制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政策还不够完善,建筑工程的监理职责还没有完全清晰的界定。社会及工程建设参与方对于监理工作的认识还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建设方对于监理企业的重视还有待加强。
(二)全国各地区监理工作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程度不一,政府管理部门各有特色,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机制推行不够全面且时间较短,使得我国各地区的监理工作发展不尽相同,某些地区的监理工作及监理专业素质能力还不能适应工程的需求。
(三)监理工作存在的局限性。当前建筑行业中,监理工作的范畴依然集中于建筑工程实施阶段,且工作的重点多为工程质量的监督,对于工程进度、工程造价则监理不够,大大弱化了监理的作用,使得人们对于监理企业认识发生偏差。
(四)中小型监理任务承揽的困难多,且不规范。在工程实践中,监理企业接揽工程时,建设方多考虑借助监理企业的工程技术咨询方面的监理,而不能与监理企业洽谈关于工期计划控制、工程投资方面的监理任务,致使监理单位业务量较少。
(五)监理费用较低。由于建设方对于监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存在误差,导致其不愿意支付对等的费用,往往会将监理费用支付标准降低,导致监理企业在实施监理工作时没有足够的积极性,既影响的工程建设质量,也限制了监理企业的发展。
(六)监理人员素质低。由于监理企业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但依然处于发展的阶段,监理人员缺口较大,较多的监理从业人员所受培训不够,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及法律法规意识的教育。
二、对解决当前问题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虽说有很多问题存在于工程监理的工作中,这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在我国建设体制改革和监理制度发展的过程中。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的就是建设监理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广阔的。在新一轮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抓住机遇,勇敢的去迎接挑战。
(一)完善法规制度
完善法规制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一步,这样就可以让监理行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筑类法规修改的信息应该得到监理行业的关注。
(二)规范施工单位的行为
在开工前,施工单位必须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与分析、形成作业指表格、报告、导书、质量手册等,各项工作有专人负责,责任明确。制定、修改、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操作、组织、工艺、经济、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力求方案技术可行、操作方便、措施得力、工艺先进、经济合理,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三)规范设计单位的行为
工程设计质量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若工程设计质量与要求不相符合,那么再好的旅工方案、质量监督也保证不了工程质量。因此严格设计审核制,完善设计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对设计单位及设计者的资格审查,加强设计质量的监督工作力度,加强设计现场服务制度,加强设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把质量隐患消除在设计阶段。
(四)提高建筑监理从业人员素质
监理人员是监理队伍的组成部分,监理人员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监理工作的好坏,也是影响工程质量优劣的关键要素。因此严格筛选监理人员,强调监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岗前安全培训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监理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严格坚持持证上岗的准入制度,监理工程师应从工程施工现场做起积累足够的工程实践经验。只有提高监理工作的安全责任与质量管理意识,才能有效地为工程质量、工程安全施工、工程进度把握提供更好的监督服务。监理企业还应在内部形成员工的考核、评比机制,督促监理人员努力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5、优化监理企业结构
监理单位应该从企业自身找原因,坚持完善自身的队伍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监理企业应具备两类工程咨询人员:一类是术型咨询人员,他们主要提供设计,进行技术交底,以及在实施中协调和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另一类型是管理型咨询人员,他们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工程项目投资、质量、进度目标的实现。同时监理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实行监理责任保险制度,适当转移责任风险。
三、结语
通过笔者对现阶段工程监理行业所存在的一些现实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建议和对策。建筑行业在我国逐步发展,市场逐渐成熟规范化。为了更有利地保障建设方的经济利益,促进工程建设健康、顺利地完成,监理人员需要努力协调好施工企业与建设方的协调、配合问题。只有不断地加强监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监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完善监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才能够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更好地维持监理行业健康地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1] 李海. 论建筑工程安全监理[J]. 四川建材. 2010(06).
[2] 李淑丽. 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监理[J]. 陕西建筑. 2010(09).
关键词:国有企业 资产管理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全民所有,在经营管理中主要的目的是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所有者的权益不受损害。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是确保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与生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概述
(一)国有资产的含义
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它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或是经授权的其他相关部门、机构,分别代表国家以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经营性国有企业,主要通过经营生产,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与使用,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公益性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行下,部分资产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服务,部分资产经营带来的经济效益用于回馈社会。如国有保安公司,是国有企业中典型的公益性企业,它的社会效益往往要大于经济效益。
(二)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资产的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整合优化,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率,减少企业资产的闲置、流失。资产是企业经营运作的前提,管理是使用企业资产的重要环节。
1.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的必要保证
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优化整合闲置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率,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是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保值、增值的保证。
2.规范管理的需要
随着法规制度的不断更新、企业的不断发展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现有的管理制度没有进行更新,存在不规范与管理上的漏洞,已不适应当下的管理需要。加强与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促使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更加规范与切合企业的实际管理需要。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只重视经营业绩,与流动资产方面的管理,而不够重视企业的固定资产方面的管理。经常出现固定资产重复的采购现象,资产日常也缺乏维护与保养,后续管理未落实责任到人,在使用过程中责任部门与责任人划分不清,难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从而导致资产因闲置、保管不善等而流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二)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固有的相关国有企业的法规制度已不能有效地结合市场发展需求
国有企业有别于一般企业,它既要遵守一般企业适用的相关规范性的规定,又要遵守国有企业所特有的相关法规,从发现问题到制定政策法规,其过程相对漫长。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后,新的问题已又出现,周而复始,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不健全。而一般企业可以在《公司法》、《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规定范围内,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对策,并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在国有企业里,由于高层管理者绝大多数是委派的,并不是企业资产、权益的所有者,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薪酬考核在原行政单位,对资产的经营管理观念不足,仍停留在行政单位管理观念上。受委派的管理者在职期间与离任后,未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管理者在任期间不重视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与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固有不健全、不完善的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加上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执行力不如一般企业的执行力,企业文化也不及一般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存在着一些人为的因素。
(三)资产的使用缺乏监管
制度的不健全、体制的不完善,出资人职责与监管的不明确,使得国有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上先天不足。在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对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着不同的监管要求,具有不同特点的监管重点、要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监督往往都是“政出多门”,这一状况必然导致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各个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责、利的行使、承担的混乱。职责与责任的不明确,以致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使用、处理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
(四)资产的闲置与流失
1.资产的闲置
制度不健全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存在缺陷、漏洞的。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国有企业在资产与物资的采购上是造成资产闲置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国有企业缺乏预算管理,采购存在临时性采购、突发性采购,采购的手续、程序不完善。如国有保安服务企业按受政治任务的临时性大型社会治安安全保卫,往往是突发性的,物资是根据现场安保需求购置。采购后的后续管理跟不上,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协调不畅,资产的在跨部门调动存在责任归属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同难度大,以致造成资产的闲置。
2.资产的流失
制度的不健全给资产的闲置提供了温床,管理上的不力出现管理上的漏洞。资产的保全缺乏监管,维护、保管的不力,造成资产遭受不同程度、原因不明的流失。如上文所述,突发性、临时性采购的物资,往往是使用率不高的,甚至是只有该次任务特定使用的物资、设备、器械。使用收回后,由于企业的保管不善、管理疏忽、管理漏洞,以致该批资产的流失,给国有企业资产造成损失。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企业管理者的考核指标往往是业绩指标,资产管理的考核指标往往是被忽略的,或是没有制定资产管理的考核追责制度。在管理者对企业的资产管理不重视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考核机制也相对不健全,没有将资产管理的职责与员工的绩效挂钩进行考核,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追责制度,从而无法促使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对资产管理的责任心,也无法促使管理者与企业员工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经常出现资产的重复采购,导致资产的闲置。由于资产管理不善,疏于监管,最终造成资产的流失。
三、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管理者资产管理的意识
企业管理者应当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不能偏向地进行管理,特别是实物资产的完全与完整,是出资者对管理者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考评指标。在实物资产较多的企业里,实物资产过多闲置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绊脚石,过多的闲置不能提高资产的使用率,也是直接影响企业盈利的一个因素。管理者应当全盘考虑企业资产的分配,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地进行购置,避免造成铺张浪费。
(二)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虽然在大层面上的制度对国有企业有所影响,但企业内部应当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应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制定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清晰各岗位的职责,也包括受委派管理企业的管理者的职责。其次,完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制度。如《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办法》。再次,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企业应当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设立资产管理台账,完善资产的报废手续与审批程序,完善资产定期盘点的监督机制,明确资产使用人的保管责任,责任部门的责任划分界定。
(三)加强资产监督力度
针对资产的使用缺乏监管、资产的闲置、流失,国有企业除了应当遵守、做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管理监督要求外,企业内部还需要结合法律法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实际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资产监督管理工作。首先,国有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的采购环节、领用的手续,做好领出、调拨、借出、回收、处理的登记工作。其次,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加资产实物管理的工作,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与盘点。对检查、盘点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闲置的资产进行重点管理。再次,加强建立企业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协作,强化企业各部门的相互监督机制。
(四)加强资产的管理
通过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一切问题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采购环节,避免重复采购造成的资产闲置。实物管理人员做好资产的登记,集中统筹管理,统一调配,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减少资产的闲置。对资产使用频率较少,或是大宗大额单次使用的资产,通过对项目的评估,可采用经营租赁的方式解决。加强资产的后续管理与维护,资产的使用人对资产的保管、使用与其绩效挂钩,避免责任不到人所造成的资产流失的损失。
(五)建立健全考核体制
1.建立管理者的考核体系
委派单位应明确派出人员在企业任职管理的各项考核指标,制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经营和资产管理的责任状,杜绝管理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业绩、业绩平庸与效益不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与资产管理的好坏与其关系不大,没有责任意识。剥离派出人员的行政职务,管理者作为企业的CEO,薪酬按照企业的考核体系,使其在企业中的责、权、利清晰明确,与业绩挂钩,激励、调动管理者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跳出行政管理的思维与管理理念。
2.建立企业内部员工的考核体制
没有考核,再健全的制度久而久之都会流于形式。国有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沟通不通畅、不协调、相互推诿的普遍现象。企业应建立连带责任的考核体制,如资产实物的管理在盘点中发现流失的,追究其保管不善的责任,部门负责人负管理监督不力的连带责任。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与业绩直接挂钩进行考核,不能做好做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四、总结
综上所述,健全资产管理的制度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条件,建立考核体制是资产管理责任落实的推动剂。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脱离不了健全的制度与有效的考核体制。
参考文献:
[1]徐传谌,翟绪权.国有企业分类视角下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理论学刊,2016,(5):46-53.
[2]林少芬.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6,(20):70-71.
[3]樊云丹.浅谈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7):152-153.
[4]王东.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办法研究[J].中国商贸,2014,(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