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职称改革范文

教师职称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职称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职称改革

第1篇:教师职称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校职称制度;职称评审体系;职务与职称

[中图分类号]G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84-02

前言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一直是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它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瓶颈”,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一些地方和高校已经相继出台了一些职称改革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有的仅仅是对申报、推荐、评审的方式和形式进行技术性的改进和完善,并没有从实质内容上进行革新,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职称终身制的弊端;有的虽然以“职务”取代“职称”,全面改变了现有的职称制度,有效地消除了职称终身制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高校用人机制,但由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校教师的稳定性,评聘的主体、方式、内容、标准等方面存有争议,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而人事制度改革又是高校改革的基础,是高校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系到高校的前途命运。因此,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为社会各界所瞩目。

当前,我国深化职称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这种情境下提出了评聘分开模式,即任职资格评审或考核不受岗位和职务限制,够条件者可自主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这种模式应该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资格审定和职务聘任两个作用的最佳模式。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按照评聘分离模式来运行,因而也就并未达到评聘分离模式预期的效果。

2高校职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职称改革工作的推进,各高校在职称改革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与高校职称改革相配套的政策不完善,改革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高校职称改革工作仍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高校在职称评审中缺乏自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有四个等级: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在这四个等级的职称评审中,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的审批权归省级行政主管部门,高校只有推荐权而无审批权。尽管初级和中级职称的审批权下移到部分高校,但是高校在评审过程中也要受指标和岗位职数的限制,没有完全的自。

2.2职称与职务概念混淆

长期以来,围绕着“职务”与“职称”概念就曾引起过多次讨论,直到现在有些人对于二者的界定也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管理者也认为职务和职称一样。这是因为我国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而表示教师的职位也被划分为四等,而且也被冠以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称呼,这样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职称与职务是一样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职称属于人才评价范畴,职务属于人才使用范畴。职称是标志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能力和工作成就的等级称号,是社会对其综合学术能力、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大小的认可标志,是一种资格,不直接与工资待遇挂钩,一旦获得,终身享有,只能作为应聘职务的依据;而职务是同职权相联系的工作岗位,担任某一职务,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行使一定的职权,担负一定的职责,获得相应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即职务是责、权、利的统一。当前,教师只要获得职称,工资待遇及相应的福利就能得到提升及兑现,高校教师管理者力抓职称评审工作,而教师则以职称提升为己任,从而造成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广大高校教师都以职称评审为主,而聘任只不过是职称评上后理所当然的程序――流于形式,教师只要能够评上职称,就会被聘为相应的职务,这就形成了职称评审后聘任的虚化现象。从而导致教师“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的现状。

2.3职称评聘制度不够灵活,人才的正常流动受到限制

对于想要引进的人才,由于各种限制引不进来;或者是能进不能出;或者是引进后配套政策跟不上,想留又留不住;同时对于聘用人才在项目合作、访问、进修等特别是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存在政策上的不完善,致使人才的内部和外部流动受到限制,造成了高级职称人才状况的参差不齐。这必然影响到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4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受到质疑

在实际的职称评审过程中,申报者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准备申报材料,但是学科评议组和职称评审委员会却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将几十甚至一百多位申报者的材料评议完成,并作出评审决定。这种过于草率的评审方式给申报者“托人情找关系”以可乘之机。另外,职称评审委员会是由各单位选派人员组成的,各评委在投票时难免会对本单位的申报者网开一面,而对外单位的申报者则严格要求,这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审工作的公正性。

2.5职称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聘后管理仍停滞在收发考核表、掌握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等低端层面,而以能力业绩为基本评价要素,以激励人的文化管理为基本手段的现代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最终流于形式。

种种弊端,使一些人的才干得不到施展,潜能得不到发挥,严重束缚了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加强职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对高校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有着特殊的意义。

3对我国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目前,我国深化职称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改进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落实用人单位自,真正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工资收入能高能低。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考。

3.1扩大高校职称评审的自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要求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是一种宏观指导的关系。具体到职称评审来说,就是高校先根据本校的规模、层次和发展方向确定所需设置的学科和专业,然后按照学科和专业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等级,并自行评审。而政府的职责就是对高校的行为进行适度规范。这种由下至上的评审模式既可避免原有模式中评审指标不切实际的情况,又可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

3.2优化职称评审指标体系

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多强调论文的数量、学历的高低和资历的长短,忽视了实践能力的考察。因此,改变现有的评审方式,确立科学、合理的评审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如,在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中,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标准,分别从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教学方面主要是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同行评价。科研方面主要是考察教师发展科学的能力,考察重点不仅要看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撰写了多少部专著,更要看这些论文和专著的质量。在评价论文和专著的质量时,不能只看发表刊物的级别,还要由同行进行匿名评价。公共服务方面主要是考察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具体包括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参与学术性组织的活动、社区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横向课题等。

3.3建立科学、多样的人才评价体系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一个难题,而评价是高校职称评聘改革中一个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职称评定实质上是对一个人学术水平的评定,它与教学水平、技术水平应该是并列的,本身与待遇没有关系,只有与岗位结合起来才有意义。为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学术、技术评价的研究。按照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教师以及同一专业教师在不同任期的学术工作重点,考虑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到学校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以人为本,使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不同的情况要区别对待,如不同学科,学术研究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以同一种评价制度来统一评价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难以实现评价的客观、公平和公正,对此应该实行分类评价。因此应该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需要,不拘一格,制定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方式,对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身心等有一个综合分析和科学认定,作为人才考核和使用的依据。尤其是特殊人才、特长人才的发现和使用,使人才价值通过多种形式得到认可和使用。从整个社会的发展看,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社会化评价机构来评价学术成果。要发展和规范人才评价中介组织,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消除以往评审办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而社会化评审职称的唯一标准是教师的学识、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的高低。

3.4加大宣传教育,坚持平稳过渡的原则

职称改革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的重大改革,需要广大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为此,应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工作,帮助广大教职工在思想意识上实现从职务终身制向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转变,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宣传国家深化职称改革的目标和发展趋势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通过宣传教育,让教职工更好地理解职称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促进高校各项改革制度的落实。由于改革也涉及一定范围、一定层次教职工的利益调整,必须恰当处理改革的推进速度和教职工承受力的关系,把连续性和稳定性结合起来,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有阶段、有重点地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冯金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

第2篇:教师职称改革范文

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在政协大会发言时说,一位司局级老领导说女儿在他的极力反对下,仍入外籍并嫁给外国人,女儿劝他的一句话是:“爸爸,您将来再不用为外孙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求人了!”

――“中国式求人”,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小到孩子入学,大到数亿元项目的审批,现实中很多人常常希望通过“求人”来解决问题。

“中国式求人”泛滥,固然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也能看出行政体制改革的迫切,只有政府真正放权让利,市场主体才能自由地在市场中一较高下,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升全社会成员的福祉,这样才能减少“中国式求人”的尴尬。在政府职能转变之外,公民也要自我抵制“求人”思维、拥抱法治。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绝不是“求”来的,而是所有成员共争共创的。只有政府和社会各安其位,权力得到约束,权利有尊严,才有可能告别“中国式求人”。

(摘自《新京报》)

“微改革”

由于公开“专车”车牌号引来质疑,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称自己的做法是“微改革”,并为“微改革”不被理解感到委屈。

――当事人对舆论质疑的反应,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就舆论监督而言,要对改革者的精神给予支持,但支持也必须有原则。基本的原则有二:一是辨识改革的“真伪”,不能被打着改革旗号的“伪改革”和“反改革”忽悠,监督改革者走正确的方向;二是分清个体和制度的责任,明晰改革者所能承受之轻与重,不能把制度问题全部推给个体,更不能把解决问题的责任,全划到个体的名下。如果过分苛责,就会把相关的制度责任推给个体了,是“伍皓们”无法承受之重。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确实可能如伍皓所说,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改革,而是安于现状,改革的力量也被消解。这是所有关注改革、发展的舆论需要注意的方面。

(摘自《广州日报》 熊丙奇/文)

“英语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提出,中国应该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你可以不爱英语,你可以不用英语,但你必须学英语,因为学英语已经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当我们的学生在为学英语困扰无比、耗费大量精力的时候,国外的学生却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试问,我们的教育质量怎么去跟人家比?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因学习英语而荒废正常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恐怕绝非虚言。

(摘自《北京青年报》 盛翔/文)

“职称改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最近表示,目前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

――职称改革一定要改变目前的不合理做法。一是论文。像中小学教师,其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在他们评定职称时一定要交论文,实在有点强人所难。二是职称外语。如果业务中需要外语,考一考是应该的,但所有职称不分类别不分层次都硬性要求考外语,这就显得过于僵化。三是职称计算机。信息时代人人都会计算机知识,但计算机一旦加上“职称”两个字,就变得面目可憎起来,它并不考你实际工作中应知应会的上网等内容,却偏偏考你用不上的编程、数据库。

第3篇:教师职称改革范文

 

关键词:教师课程权力 虚置 改进

 

一、课程权力概念的界定 

对于教师课程权力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胡东芳认为,课程权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来影响课程行为的能力,也是一种权威性力量,依靠这种力量可以在课程教学方面造成某种特定的结果”[2]。这一定义侧重于课程权力对课程目的的影响性。刘永林指出:“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权力是教育法律与国家课程管理政策所赋予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权力与职责。”[3]综上所述,可将课程权力理解为“在当代教育法律、法规与国家课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课程主体在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可支配的能动力量”。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课程权力的虚置 

1.教师课程权力的从众性 

从众指个人由于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来的符合公众舆论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方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课程权力运用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从众性。 

首先,教师知道自己有课程权力,但是由于对专家权威的认可和依赖,在课程制定、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尤其是课程实施中,教师将自身拥有的课程权力变成了对专家和权威的绝对服从和认同,失去了对课程的理性价值判断和思考。教师课程权力的从众性一方面驱使教师在思想上从众,即对课程改革缺乏理性思考,表现为在思想上完全接受。另一方面,驱使教师在行为意向上从众,表现为对先进理念的盲目模仿和对教师参考用书的简单重复和效仿。在课程权力运用上的从众性导致教师课程能力弱化或者缺失,这些反过来又促使教师对课程权力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以至于不能明确有效地行使课程权力。 

其次,教师对课程权力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甚至是没有概念,这种认识上的空白或者不明确,使得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行使课程权力,表现出了从众性,使得教师变成了课程改革中随波逐流的被动者。 

教师在对课程权力的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众性,实际上是教师对所拥有的课程权力的放弃。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不愿意参与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评价,更不愿意在课程实施中进行变革,他们更习惯和喜欢用惯有的思维、惯有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在轰轰烈烈的改革面前,教师所拥有的课程权力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导致教师课程权力虚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传统的课程观过分强调课程的忠实取向。忠实取向视野中的课程实际上是专家意志的反映,教师是专家所开发出的课程的被动的“消费者”,课程和教师变成了单向控制的关系,课程是控制方,教师是被控方。二是由于教师缺乏行使课程权力应具备的课程能力,从而导致教师课程权力行使能力的弱化。这种弱化使得教师游离于课程之外。当教师自身所拥有的课程能力无法达到行使课程权力的要求,不能有效应对课程变革所带来的对课程体系的多元性重构时,教师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课程权力。三是教师自身的习惯与惰性。课程改革虽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但同时改革也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过程,也是对自己以往熟悉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这往往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形成了自己所熟悉的程序化的工作方式。而在行使课程权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对那些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新局面,要面对挑战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对此,一些教师常常会知难而退,宁愿放弃自己的课程权力。 

2.教师课程权力的失衡 

教师的课程权力主要包括教师的“课程决策参与权、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开发权、课程评价权、课程研究权等”[4]。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从课程决策和设计环节入手全方位参与其中,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充当着专家与权威制定的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在整个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中,由于缺少行使课程权力的机会,最终导致课程权力被虚置。 

由于教师课程权力的失衡,致使教师处于课程研发的边缘,本来应该是实施课程权力主体的教师,变成了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忠实执行者。由于无法听到教师的声音,课程改革成为了镜中花,课程权力成为了水中月,有名无实。教师由于无法参与课程决策,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深入了解课程制定者最初的设计意图,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的理解,他们

在课程实施中也就只能是依样上课,导致了课程的预设性强、生成性少,计划性强、灵活性少,更谈不上因材施教,因教研课。 

3.教师课程权力运用中的异化现象 

赋予教师课程权力的目的是为了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创造性的表现机会,当然前提必须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行使课程权力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师的课程权力,应如何使用课程权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课程权力异化的现象。 

(1)教师课程权力的扭曲 

教师课程权力的正确运用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本身所具备的课程能力和课程素养。如果教师不能正确领悟和理解课程改革中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就会使教师对课程的思考权、发言权、创造权发生扭曲,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见物不见人,最终导致课程目标错位、课程实施低效等问题的出现。 

(2)教师课程权力的滥用 

教师课程权力的滥用主要表现为“教师毫无节制地使用相关政策赋予教师的课程权力,致使权力的使用超出了政策制定的范围”[4]。课程权力的滥用,尤其是当教师对课程权力不能正确认识时,还将这种不确定性甚至是错误性一再地延伸拓展,那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如一些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和编写”时,打着赋予教师课程权力的旗号,什么高考秘诀、高考冲刺等教辅资料铺天盖地地出现,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等。表面上看在编写中教师参与了决策,参与了研发,但实际上没有多少创造性可言,只是教师教案的择录和汇编。一旦这些教材被大量使用,那老师和学生都将被束缚其中,这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三、教师课程权力的改进 

教师只有明确了什么是课程权力,明确了应如何正确行使课程权力,并且具备了有效行使课程权力的能力,才能使教师的课程权力不被虚置。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将教师的课程权力真正落到实处。 

1.赋予教师适当的权力资本 

布尔迪厄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被认可的形式称为符号资本,任何权力的实现都是以行动者拥有的符号资本为前提的,行动者拥有的符号资本越多,其权力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教师课程权力实现的符号资本就是权力资本,包括教师可支配的教育资源、课程话语权力等,它决定着教师课程权力实现的范围与程度[5]。 

赋予教师课程权力资本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需要政府和学校管理者真正给予他们多方面的支持,并赋予他们话语权,为他们创造机会,尤其是在课程决策、课程开发等环节上,应确保教师权力运用的充分性和连续性。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教师课程权力的范畴。当前我们对于教师课程权力的解释更多时候还停留在学理解释形式的层面上,尚缺乏明确的直接对教师课程权力范畴做出规定的教育法规或者规章。制度上的不完善和模糊性使得教师无法行使课程权力。因此,必须要从法律层面对教师的课程权力做出明晰的规定,这不仅能够为教师实施课程权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教师理正确解课程权力提供了依据和参考[6]。 

其次,要进一步规范教师课程权力使用的空间。新课程改革以来,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实施在课程决策和课程主体之间展开了权力的再分配。但是,由于受之前的课程集中管理模式的影响,从宏观上看,地方和学校所拥有的课程权力还十分有限,学校课程权力的缺失或不足无疑会直接影响教师对课程权力的使用;从微观上看,教师在学校里更多是充当着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实际上,无论哪一级课程最终都必须被转化为学校的课程实践活动,由教师来最终落实。因此,无论是政府管理主体,还是学校管理主体,都应该进一步规范教师课程权力使用的空间,淡化行政命令,将专业自主权还给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一个比较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课程的决策、实施、研发和评价。 

2.培养教师明确的课程权力意识 

明确的课程权力意识是教师有效行使课程权力的前提。如果对课程权力没有正确的认知,其他一切都将是空谈。从目前来看,造成教师课程权力虚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课程权力意识,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课程权力。缺乏课程权力意识,课程改革就失去了创造性,教师没有了理性的思考和对课程价值的正确判断,课程改革只能是形式上的模仿,触及不到教师的心灵。因此,必须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课程权力意识。 

3.为教师提供充分的自主性场域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当教师拥有了一定的权力资本后,还需要一个行使这些权力资本的自主性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教师要面对新的理论和实践的挑战,而这也

为教师充分有效地行使课程权力提供了空间和机会。课堂无疑是使教师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场域。对于教师来说,课堂就是其工作的现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把个人的教育愿景付诸实践,并真正获得课程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张文桂.论课程改革中幼儿教师的虚假认同[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0). 

[2]胡东芳.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3]刘永林.论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权利与制度保障[j].课程?教材?教法,2005(6). 

[4]陆旭东.教师课程权利意识淡薄的成因[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5]赵虹元.论教师课程权力习性的养成[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10). 

第4篇:教师职称改革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 改革效果

引言

工程制图是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构形能力以及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近年来,由于受各学科方向课程规划总体学时压缩的影响,工程制图(非机类)课内计划学时也一再压缩,其学时已减到32~64学时左右,并且增加了计算机绘图的内容。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的形势,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更新原有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这方面,我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

1 课程体系的改革

工程制图的改革应立足于工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结合各学科系列课程的整体优化,以培养学生空间构思能力、绘图和读图能力为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基于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在工程制图课程体系的改革方面,我校确定围绕以下中心进行:密切结合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的应用;调整和削减画法几何内容;计算机绘图和手工绘图并重;三维CAD作为可视化设计工具加以应用。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削枝强干、注重实用,精选和更新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和知识,删减不必要的、重复的和繁琐的部分,增加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容。目前,我校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投影基础、工程图和计算机绘图三个部分。

2.1投影基础部分

非机械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够绘制和阅读简单的工程图样,并能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因此,对原有画法几何部分的内容应大大简化。例如:点、线、面的投影分析与截交线、相贯线两部分内容,虽然讲解学时少、深度浅,但面面俱到,不论是老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都有困难;更重要的是这两部分对组合体的画图与读图的帮助并不明显,抽象的几何描述对学生在空间思维能力方面并没有直接的帮助。针对这些问题,在画法几何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在讲授点、线、面的投影时,以“体”为纲,从立体入手,分析立体的投影,简单介绍点、线、面的图示特点,在体上抽象出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元素,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其投影原理及方法,并用分析点、线、面的方法来分析几何形体的投影,这样就把形体与点、线、面结合起来;对平面与曲面立体的投影应加强徒手绘图能力的训练;立体的截交线与相贯线的作图是该部分的教学难点,但在投影图中只要知道它们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近似地画出截交线与相贯线的形状即可,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可以降低其教学要求。

2.2工程图部分

对工程图部分,要熟悉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讲清组合体三视图、视图表达方法、常用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画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由于计算机绘图的介入,尺规绘图将逐渐被摒弃,而徒手绘图则是不可取代的绘图方式。徒手绘图可以训练学生对投影关系、投影规律的掌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表达设计思想、记录创意成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减少尺规作图,加强草图绘制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组合体是工程制图的主要内容,应重点加强,特别是木模的徒手绘制,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与想象能力;尺寸标注应掌握尺寸标注的基本方法,尽可能正确、清晰地标注尺寸。同时增加技术图样的知识,使学生明白技术图样是制造、施工的重要技术文件。

2.3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

为了顺应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机械行业实施“甩图板”工程后,计算机绘图已在科研院所、工厂企业广泛地普及应用,计算机绘图已成为制图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目前计算机绘图教学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设课,即在制图教学中单独分出16学时用来介绍计算机绘图的内容。这种方法便于集中讲授计算机绘图课程,集中使用教学设备,避免现行教材与计算机绘图教学的矛盾;但这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这种拼盘似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计算机绘图掌握不彻底,应用能力差,且不能将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有机地紧密结合。另一种是将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相结合,将计算机绘图逐步地加入到工程制图中。这种教学时间较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上机实践,可以将徒手草图、尺规绘图、计算机绘图技术融会贯通在一起,同步进行,使学生对计算机绘图与传统工程制图掌握得更牢固,应用得更灵活,便于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学、掌握其他更先进的软件,使其毕业后很快就可上手工作,真正达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教学目的。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工程制图教学中,教师主要借助挂图、模型等教具加上黑板板书及口头表述的模式,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种讲授模式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解困难,也限制了课堂时间利用率的提高。尽管制图教师在教学中也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电化教学等方法和手段,但均不能实现突破性的、根本的变革。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

3.1利用CAI课件与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的CAI课件教学,可将原本抽象、静止的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形象逼真的动画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既能看到三维形体的立体形状,又能看到动态的二维图形的作图过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三维立体与二维图形的对应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们开发的“相贯线”课件,采用动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相贯线空间形状随相交两立体的几何性质、相互位置以及大小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过程。但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按教学内容要求,编排固定的封闭的教学软件,利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会形成“教学方法千人一面”,束缚教师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削弱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CAI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法,尤其是不能替代教师多年锤炼而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对于制图课程而言,有些重要授课内容和典型例题的讲解,仍然需要教师使用黑板和模型进行传授,设置直观环境,如:讲螺纹时,让学生先参观螺纹的生产加工和观察螺栓和螺母零件,然后再讲清看图的基本规律,并画出其投影图,帮助学生掌握绘图思路与要领。若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则可弥补双方的不足,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改进辅导和测评方法

工程制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每次课后学生需完成一定的作业,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多年来为辅导和批改制图作业,教师们花费了大量精力,但结果却不尽人意。许多学生并不关心作业批改效果,甚至互相抄袭作业。目前校园网已深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逐渐发展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载体,成为校园内辅助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工程图学教学网站”,实现学生网上访问电子教案,可重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按个人需要灵活选学教学内容,实现网上答疑和获取教学信息。利用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进行答疑和测评是一种新手段,可以发挥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的优势,拓宽课堂空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现已研制出用于制图辅导和测试的CAI课件,改善了辅导、测评方法和手段。利用网络化教学,开辟“工程图学教学网站”,可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的维度和空间,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4 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工程制图(非机类)教学改革实践,采用新的课程体系,使得在较少的教学课时下,保证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的紧凑性、衔接性;各种先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得以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浓厚,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及计算机绘图能力较以前大大提高,学生的补考率大大降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将教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如果说传统的工程制图为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现代工业技术又将传统的工程制图远远地抛在后面。因此,必须深化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工程制图这门古老的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诸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努力把它建设成为一门内容合理、手段新颖、与科学技术发展不断适应的技术基础课。

参考文献:

[1]董国耀.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左宗义,冯开平.几何与图学的现状与发展――第八届工程计算机图学与画法几何学国际会议介绍.工程图学学报,2000.1.

[3]程军,田宝俊.谈工程制图课程改革.华北工学院学报,2002.2.

[4]丁一,夏红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工程制图”教学.重庆大学学报,2002.3.

第5篇:教师职称改革范文

关键词:整周实训;网络编程;高职

1深入企业,从企业寻找课题

网络编程实训是网络编程方向面向毕业班的一门综合专业技能课,为期4周。其目的是通过一个月的实训,帮助学生综合、条理化以前所学知识,并具备开发有较高使用价值项目的能力。实训内容涉及Java语言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J2ME技术、网络基础、网络互联、网页设计、Web组件开发技术(JSP、Servlet、JavaBeans)、数据结构、网络游戏设计、项目管理等方面知识。如何设计教学过程,让毕业班的同学通过这次整周实训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项目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是任课老师必须考虑的事情。

为了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教师可以到企业中寻找课题,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企业化管理和分工,使教学过程由模拟变为实战

在通常的整周实训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布置任务后就让学生去做。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室里的简单模拟无法让学生了解到企业的精髓;另一方面,学生对项目的开发没有头绪,无法进行团队合作和项目进度控制。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把课堂变成企业,请企业人员走进教室,进行企业化管理和分工,使教学过程由模拟变为实战[1]。操作过程如下:

1) 任务申请阶段。由同学们在给定的题目中选择一个题目,在本阶段中,要告诉同学们结合自己的

特长进行题目的选择。

2) 可行性与计划阶段。本阶段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分别要书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开发计划报告。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说明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和对现有系统的分析,并提出所建议的系统,最后还要分析投资和效益。在项目开发计划报告中,让同学们制定出项目开发所需的各项主要工作、验收标准、完成项目的最后期限、工作任务的分解与人员的分工、项目进度计划和关键问题等。

3) 需求分析阶段。在本阶段中,学生要完成数据要求说明书、需求说明书和用户手册概要说明书。详细制定用户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的格式。

4) 概要设计阶段。在本阶段中,学生主要完成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和组装测试计划说明书。主要完成整体规划和各部分流程图的制定。

5) 详细设计阶段。在本阶段中,学生要书写详细设计说明书和模块开发计划说明。

6) 单元测试阶段。主要对项目进行测试。

将项目按照以上的步骤来推进,避免同学们上来就想编码的冲动,控制他们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管理项目,让学生把事情想清楚后再动手做,回避同学们经常回头修改程序的老毛病,提高效率。

3分类管理、因材施教,努力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些同学喜欢这方面,有些同学喜欢那方面。不同的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不同,如何抓住学生们的学习兴奋点是教学过程中成败的关键。为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经常找他们谈话,首先跟他们做朋友,然后再进行后续工作。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项目分成4大类,范围涉及到游戏开发、移动电子商务、无线多媒体开发和移动QQ等。平时爱玩游戏的,就引导他们进行游戏开发;喜欢聊天的,就引导他们开发自己的QQ;喜欢网上看电影的,就引导他们进行多媒体的开发;平时基础比较好的,就让他们做移动电子商务系统。总之,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实践证明,从课程开始到现在,学生的学习气氛空前高涨,课堂上讨论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班中所谓的“问题学生”说:“当我们玩着自己编写的游戏,激动的心情不亚于玩到期待已久的国外游戏大作。回想到之前的那段日子,真的过的很充实,对上课不再抵触了,对程序不再厌烦了,对老师不再陌生了,这个实训我们都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很多东西,可能是因为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吧。”

4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共同进步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还要组成项目开发小组,开发小组成员组成原则是“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共同进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优差结合[2],让学习好的同学担任项目经理,发掘差生的强项,然后再进行分工。这样的分工合作方式使每位同学都有事干,同学们受益匪浅,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做“移动公交车查询系统”项目的4位同学中,有3位同学平时成绩不太理想,而且时常有迟到旷课现象,而另一位同学则是老师们心目中的优等生,如何让这样的4位同学合作完成任务是让人头疼的问题。结果成绩好的同学担任项目经理,其他3位同学各有分工,在整周实训过程中,项目经理发挥了极大的作

用,她调动了小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小组成员不再出现迟到现象,项目也在有条不紊中进行。“学生管学生”有时比“老师管学生”更有效果。

5加强控制、正确引导,学生想、学生做

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把握不好课题难度和关键点的情况。有的同学把课题设计得过于复杂,无法在一个月内完成项目;有的把握不住课题的关键点,主要在界面设计上花功夫,而真正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学习不到真正的技术;有的在做需求分析过程中没有理清思路,不知道如何下手。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控制力度,让同学们对课题的难度和难点有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花大力度完成课题中的技术难点和今后工作中可能用到的知识。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变“老师讲、学生做”为“学生想、学生做”。辅以教师引导,有些同学的思路比老师还要好,思想很活跃,课堂上的讨论气氛非常融洽,这时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出来。鼓励和表扬使同学们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搞不懂的问题现在也敢大胆地问了,每位同学都有一种“这个项目是我完成的”自豪感,自信心增加了,当然遇到问题也就不再畏缩不前,起到了锻炼学生的目的。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6结语

我院通过采用“分类管理、因材施教,努力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共同进步”、“加强控制、正确引导,变‘老师讲、学生做’为主到‘学生想、学生做’为主”等方法,使一个月的整周实训不再变得让人害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冯秋菊. 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应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8-39.

[2] 杨洪林.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05(1):53-54.

Education Innovation about Higher Vocational Network Programming Experiment

WU Bo, FENG Yan-pe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Center,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518055, China)

第6篇:教师职称改革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些高职院校教学的改革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高校建筑装饰设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学还存在较多的缺陷而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本文将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使得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建筑装饰设计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建筑装饰设计;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直接影响着对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市场上的建筑装饰设计的专业人才少导致供不应求,所以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现状。提高设计人才的专业素养已迫在眉睫,通过对教学结构的完善、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内容的丰富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才能满足当下对建筑装饰设计人才的需求。

1目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不懂得把所学各科知识结合起来

虽然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实施了多个科目的教学制度。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的单一化教学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零散。而我国所实施的各个学科分开单独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一些学生只知道单独进行掌握所学的重点知识,不去寻找所学习的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懂得把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都导致了所学的知识断节,不能很好地发挥它们共同的作用。如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不仅涉及一些审美鉴赏、建筑装饰设计,还会一些物理和建筑材料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各科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懂得寻找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从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出彩。

1.2学校的教学模式单一,不懂得创新

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加上一直秉持着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懂得创新,只知道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考点,而不懂得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对所考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情况,由于对所学知识的不了解或不会运用都导致了目前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局面。只有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进行改进,不断地去探索新的全方位的教学方法,打造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是改善问题,使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大的进步。建筑装饰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太多过往的经验可以去借鉴,加上现在又是一个求新求异,各种新鲜的元素不断地出现的时代,而这个行业同时又与时尚紧紧相随,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地关注设计方面的新知识,完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平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了解新的技术,让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更好地为我们所利用。

1.3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学生的实践能力差是目前建筑装饰设计性专业人才缺少的原因之一。许多学生在自己动手设计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套作,设计的作品质量差,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可。学生动手能力差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或者只知道一味地死读书,而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眼高手低不愿意进行简单的设计工作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首要原因,亦或是由于学校资源少、教学水平较低致使学生实践机会少,学到的知识不够先进等一系列原因都造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实际工作过程中设计图和施工图的深度不够,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实践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只知道循规蹈矩,不懂得创新。在当今以学习成绩为主的教学环境中,许多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认为只要平时科目的试卷成绩够高就可以,这也就出现了部分高成绩、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却不如一些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学生端正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能力。

2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改革措施

2.1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了解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顾客的需求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设计施工,从而使得设计的质量更高,更能够满足使用者的要求。[2]建筑装饰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地实践的专业,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这就要求学生的专业素养够高,平时对所学知识不断归纳总结,对于不懂的知识要不断地探究,对于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要积极地去了解,这样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最起码的专业知识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装饰设计者的基本条件。

2.2构建一个教学的综合体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应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图文结合,用典型的案例向学生讲解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更好地培养专业性人才。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综合的教学体系。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求新求异,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对一些新兴的与专业有关的技术要及时地学习,不然会导致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过于陈旧,设计作品老套庸俗,追不上时代的脚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建筑装饰设计热爱,才能学得更好,也才能做的更好。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加快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前进的脚步。

2.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建筑装饰设计这个专业除了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会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更好地应用在平时的工作中。[3]这就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硬,此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建筑装饰设计这类的人才时,要本着以专业知识的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该开设多门选修课程,一方面是可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多种选修课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获得自己想了解的一些课外知识。学校要本着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的原则,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实施分阶段、分批次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

3结束语

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高职院校设计类人才的专业性与学校教学密不可分。为了培养出专业性更强的综合性人才,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教学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学模式与目前的市场需求相适应,才能培养出更专业的实践性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于瑞强.室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97-99.

[2]周媛媛.关于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下的建筑装饰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消费导刊,2013,(1).

第7篇:教师职称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改革

一、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一)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决定了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已进入了微利时代。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其重要的竞争战略就是低成本战略,企业必须在不断提高或不降低产品(劳务)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产品(劳务)成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成本核算、分析和管理越来越重要,也即成本会计越来越需要,相应地,成本会计人才也越来越需要。高职教育的宗旨是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其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而实训教材是高职学校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随着成本会计越来越重要,成本会计实训教材也越来越重要。

(二)成本会计内容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成本会计是为企业服务的,而企业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各异,导致了成本会计有一定难度,有诸多成本核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且每种方法都有相应的适用范围和计算公式。如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有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而成本核算基本方法又分品种法、分步法和分批法,其中分步法又有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又分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和逐步分项结转分步法,逐步综合结转分步又可按实际成本结转或按计划成本结转,而且由于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的结果不能正确反映成本的构成情况,还需进行比较麻烦的成本还原工作。面对如此繁多的方法,高职学生们大多是一片茫然和混沌。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理清思路,巩固理论知识,必须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这也决定了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三)成本会计实习难度决定了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比较而言,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难度是较大的,对成本会计的实习更难。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是较难落实的,有的学生即便落实了实习单位,也由于实习时间短或单位业务少,难以熟悉成本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甚至根本没有成本会计方面的业务,达不到成本会计实习的预期目的。另外,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对成本会计的内容涉及的也很少很简单,同样难以达到成本会计实习的目的。为了解决成本会计实习难的现状,唯有加强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建设。

(四)成本会计师资现状决定了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和实务知识,特别是成本会计教师,实务知识更是欠缺,很难把理论和实务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效果较差。尽管高职院校都试图采取一定措施来提高会计教师实务水平和能力,如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或引进企业会计人员,但是,与成本会计学生难以真正走进企业实习一样,在校成本会计教师真正走入企业的难度也很大,而靠引进个别教师也难以改变大局。因此,成本会计师资缺乏实务知识的现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这也决定了高质量高仿真的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二、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现状

(一)缺乏综合性

简言之,成本会计就是从费用到成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本核算基本方法的确定是关键,确定成本核算具体方法后,就要遵循核算流程进行一系列的费用归集和分配工作,各项数据之间有严格的承接、勾稽关系,这决定了成本会计实训内容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而目前大多数实训教材恰恰最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教材中的各个实训单元或模块的内容是割裂开来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学生完成所谓的实训后,对数据的来龙去脉、对成本核算流程、对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仍然根本没有概念,掌握的知识及技能还是支离破碎的。

(二)缺乏实践性

既然是实训,即有实际训练之意,要和实践有机联系起来。由于学生不能真正走入实际的企业,通过实训教材看到的实训内容更应该具有实践性,最起码应该具有仿真性,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目前成本会计实训教材设计的实训内容在实践性方面是比较欠缺的,与实际生产情况脱离较远。教材中的企业是假设的“某企业”,且每个实训单元或模块都预先给出了大量假设数据,学生无需一步一步归集和分配费用,只需依照教材中的公式或例题套一下即可。这种实训教材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习题集,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收效甚微,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成本会计都有现成的数据等在那儿,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面对实际的成本核算问题时,就显得无所适从。

(三)缺乏职业性

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必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目前绝大部分成本会计实训教材都忽视了这一点,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没有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的介绍,不利于学生了解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职责及其在财会会计和管理会计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只重视成本计算工作,忽视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方法,更没有融入成本计划、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内容,不利于训练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第三,缺乏对企业组织形式和生产过程、工艺以及企业成本管理要求的介绍,不利于训练学生根据企业特点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标准。

三、改革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思路

(一)总构想--编写成本会计案例实训教材

成本会计案例实训是案例教学法在成本会计实训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近年来已广泛运用于许多教学领域,特别是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更是闻名于世。为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针对目前成本会计实训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必须是案例实训教材。

(二)改革思路

1.选取真实企业作为案例企业

为增加案例的仿真性、可信度,方便介绍企业组织形式、生产特点及成本管理要求,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笔者认为必须选取真实企业作为案例企业。当然,考虑到成本会计的很多资料属于企业商业秘密,教材中的数据可以模拟。

2.校企合作编写教材

为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改变编者闭门造车的现状,必须由校企合作编写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笔者认为,这种合作可以是广义的,有企业人员参与即可。先以学校教师为主提供主要编写思路和大纲,企业人员辅助介绍企业概况、工作流程和岗位分工职责,提供各种真实的单、证、票、账等资料,再由教师加以整理和变通后,变成实训资料。

3.案例应具备综合性、一体化

真实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会计人员面对的资料是庞杂的,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原材料领料单、职工考勤记载、固定资产卡片或登记簿、水电费通知单等,不可能有那么多现成的数据。因此,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案例必须是综合性、一体化的,是“从一而终”的,除提供原始的模拟数据(可以比实际情况简化些)外和必要的经济业务外,每个实训环节或模块都不得再提供所需要的数据。学生要利用这些原始数据,结合企业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归集和分配方法完成材料费用、薪酬费用、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模块的实训,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工作,最终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尽管为了训练需要,要分成多个模块,但整个实训是一个综合实训,各个实训模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是不可分割的,数据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勾稽、逻辑关系。

4.要适当介绍企业

成本会计之所以比较难,其主要难点在于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繁多,如成本计算有三种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有六、七种之多。为什么存在这么多方法?是因为不同企业的企业规模、所在行业、业务流程、组织形式、成本管理要求不尽相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方法。在成本会计案例中介绍企业的目的,除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训练学生根据企业特点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的能力,这是作为一个成本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5.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意义

这里所说的典型意义,不是指案例企业的规模或名气,而是指案例企业的生产特点。其典型意义体现在,通过对该案例实训后,学生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成本会计的重要内容,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笔者认为,选取采用分步法核算产品成本的企业较具典型示范作用,因这种方法是比较复杂、综合的,基本能涵盖成本会计的知识要点,能比较全面训练学生的成本核算能力。

6.要尽量融入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

由于目前很多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实训内容和要求很简单,让学生产生了一个误区,以为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两回事(甚至以为成本会计不需要审核凭证、不需要登账),以为领用材料、自制半成品的数量、价格以及职工薪酬等都是现成的数据,是不需要计算的。为消除这种误会、全面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定要尽量融入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除让学生遵循会计核算流程审核和编制会计凭证、登账和编制会计报表外,还应训练学生确定领用材料数量和价格的方法、计提折旧的方法、计算职工薪酬的方法等,甚至可以融入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成本会计中是没做重点介绍的,但并不表明在成本核算中用得不多,因此必须加以训练。

7.教材内容要做到循序渐进

成本会计的核算本来就比较复杂,案例实训因其综合性,更增加了实训的难度,整个实训如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内容有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先简要介绍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让学生先回顾理论知识,为进入案例实训做理论准备,否则学生面对庞杂的原始资料时根本无从入手;然后再进行先导案例实训,这个实训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最基本方法--品种法,为综合案例实训打下基础;最后才是综合案例实训。只有通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达到成本会计实训的目的,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真正掌握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永欣.高职教育会计实训教材的开发与改进[j].价值工程,2009,(7).

[2] 孙革新,张利.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材建设的研究[j].北方经贸,2009,(4).

第8篇:教师职称改革范文

【关键词】成人高职教育弹性学制意义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99-02

学分制是一种不同于学年制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成人高教实施学分制,能使成人学习摆脱学年制带来的时空上的限制,使学习更加符合学员的个性、条件和发展的需要,能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艺型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普通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已势在必行。

一、成人高职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人高等教育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成人高职教育则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教育形式。成人高职教育的对象不同于普通高职教育,普通高职教育的对象大多数是高中毕业生,学生成分较单一,年龄差距不大,学习基础相当,学习目的一致,受外界干扰较少,而成人高职的对象来源复杂,职业不同,经历不同,年龄差别较大,学习基础也参差不齐,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从生产、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要转化而来,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用,学习往往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此外,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社会各行各业竞争都非常激烈,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文化素质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又对劳动纪律要求非常严格,致使成人提高学历压力增大,即面临着学习、工作、家庭三大矛盾冲突,工学矛盾特别突出,成人学生的学习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

目前,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一直沿袭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是统一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施的是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进度学习,教师要按固定不变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联系生产实际不够紧密;课程设置缺少任选课,成人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选择课程,教学方法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上只注重管理学生,往往忽视成人学生的特点,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管理,没有主动参与进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自然差。

二、成人高职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意义

1.有利于缓解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

成人高职教育的生源来自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第一线,他们大多有较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家庭负担。这些成人学生既要考虑到人才竞争的激烈,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又要考虑到就业压力增大,不能因学习占用过多的工作时间而失去工作岗位,他们既要工作,又要学习,往往很难抽出整段的时间来学习,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当工作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更多的学生可能按照工作优先的原则作出选择,致使成人学生的到课率不高,影响了成人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弹性学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由学生选择学习时间,尽可能避免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冲突。学习时间的机动性和教学安排上的灵活性,更好地造就了成人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分阶段完成学业,本着“忙时少学”和“闲时多学”的原则,统筹安排时间,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缓解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让在职学习的成年人找到工作与学习的平衡点。

2.有利于发挥成人学生所长,做到教学相长。

成人学生大多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相对于全日制普通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更强,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更丰富,有的成人学生已具有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有的成人学生在单位里可能是技术骨干,已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或者正在承担本单位的科研任务。实施学分制,可以对成人学生在科研、职业能力等其他方面的成绩给予一定的学分,这就较好地发挥了成人学生的长处,有力地调动了成人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成人学生研发能力、职业能力的发挥也能促进成人教育质量的提高。学分制以选课为特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需要补充哪方面的知识他们自己最清楚。学分制的实施,改变了过去“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局面,形成了“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的机制,促进教师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按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按成人学生学习的客观需要,主动更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人学生可以带着平时工作中的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研究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得到较好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理论优势给予学生较多的帮助,学生的实践优势也给教师较大的促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成人高职教育推行弹性学制的对策

1.科学制订培养目标

学年制下某一层次的成人教育培养目标是单一的,而在弹性学制下某一层次的成人教育培养目标,则应是多样性的。学年制下的成人教育,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最终学员只要达到了其规定的培养目标,也就意味着完成了这一层次的学业。而在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下,学员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最大程度地彰显自己的个性,自主地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制定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也应体现这种个性的需要。具体地说,在制定某一层次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既要设定一个最低的目标,以保证这一层次成人教育的培养规格,也要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发展方向,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成教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是最关键的一环。首先,需开设数量足够的高质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要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育的资源,创造条件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这是实施弹性学制的内在要求。其次,培养目标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构建成教学生课程体系时也应遵循多样化的标准。课程设置上要优化主干课,删除陈旧内容,创新特色课,根据成教学生的实际,增设培养能力的实践课,注重加强实际工作部门所要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的培养。

3.完善学分制

弹性学制的实施是以学分制作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提倡只要学生在一个弹性化的期限内达到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数和相关条件要求,就可以毕业或获得相应学位。学分制是相对学年制而言,核心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用学分计算学习量,并以此衡量学生课程学习和毕业的学业标准,一般毕业不受学习年限的限制。弹性学制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优秀成教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允许学习困难的成教生根据自身情况,延期毕业,这是一种极其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由此可见,弹性学制把学分当作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共同作为教学管理制度,它们是相互促进的。因此,两者相互配套是十分必要的。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完善弹性学制,弹性学制的实施也需要完善学分制。我们认为弹性学制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弹性是相对固定而言,它可以体现在构成学习制度的任意环节、任意过程,所突出的是“灵活性”。

第二,弹性是有限度的。理想的弹性学制应该是能为每一个愿意并能坚持学习的人,提供不受学习时间、地点和统一课表影响与限制,且能保证每个人按照个人志愿选学本人喜欢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管理制度。就实际操作而言,弹性的程度、范围应以政策法规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思想和质量为前提,以学校办学管理水平为基础,以办学规模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条件,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专业来确定。

弹性学制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里的生动实践,是改革、创新和完善教育教学制度的有效尝试和有益探索。它自始至终都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作为成人教育,要实行弹性学制,必须和成人教育的远程化和网络化相结合。一方面,对于开班人数不足的选修课程,可以通过网上的课件来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沟通和答疑。另一方面,函授站的学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选课,也可以通过网络的实时授课系统、课件和答疑系统进行学习。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弹性学制是一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能够保障弹性学制的顺利实施。实行一套弹性的管理制度,首先,需要理顺管理思路,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程序,能够解释弹性制度下产生的不同结果。其次,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弹性学制的管理制度,精通业务,能够灵活应对并解决弹性制度下产生的不同问题,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有力度地实施管理。

参考文献

1 高军武、左 军.弹性学制下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J].中国成人教育,2004(8)

第9篇:教师职称改革范文

关键词:植物化学保护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植物化学保护》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是植物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门具有丰富理论内容的理论课,也是植物保护专业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专业课。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教学对于更好地学习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植物化学保护基本知识和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必需环节。如何开展好植物化学保护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不断提高,是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从实验内容、实验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对《植物化学保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实践。

一、合理设计实验内容,科学安排实验项目

植物化学保护的实验项目很多,包括从农药生物测定、农药加工、农药残留检测、农药毒理以及农药的安全性等各个方面。而在农药生物测定中又有杀虫剂生物测定、杀菌剂生物测定、除草剂生物测定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测定。而且对于不同的防治对象和不同的农药特点需要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如吡虫啉等内吸性杀虫剂和毒死蜱等触杀性杀虫剂采用的测定方法就不同,前者采用植株根吸收法,而后者采用点滴法等等。这么多的实验内容是无法在短短的几次实验中完成的,应该精简实验项目,尽量使每一课程范围都有一次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该次实验对相类似的其他实验起到带动、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学生在学习了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之后,懂得了如何制作标准曲线,计算致死中浓度,进行毒力回归式的检验等,学习其他的毒力测定如胃毒毒力测定、内吸毒力测定等就会非常容易,参阅实验指导书自己就可以解决操作问题。因此在农药生物测定这部分实验课中我们只安排了1个杀虫剂生物测定实验、一个杀菌剂生物测定实验和一个除草剂实验。其他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和完成。

二、轮流安排学生准备相关实验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验,不管是有害生物还是寄主植物都是活体,做实验就要根据病、虫的发生情况来具体选定实验时间和实验材料。因此,在课前就需要及时了解外界田间病虫害的发生状况,以便调整实验对象与实验时间。另外,植物化学保护实验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做药害实验,要提前一个月将作物种子播下去,以保证实验时获得合乎要求的供试作物苗,以取得最好的实验效果。

三、了解当前用药状况,及时调整学生实验用药

在农业生产上,农药的用药种类和使用情况因药效、用药次数、用药地区、不同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因此,农药在当前农业生产上的使用是一个变值,不可能一成不变。在为学生选择实验用农药种类时,就要考虑到在当前农业生产上该种农药是否常用、药效好、毒力强、毒性低、对环境安全,其剂型是否为常见的农药剂型,其施用方法是否为常用的施用方法。总之,提供给学生各方面的实验条件,都应以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能适应实际的农业生产为依据。

四、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安排一次大田示范试验

现在国家积极推进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各地实践证明,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同一家一户分散防治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一是防治成本显著下降。据典型调查,水稻、小麦全季节病虫“专防”田较群众自防田平均减少农药防治分别为2次以上和1次以上,每亩节约农药、用工成本15元~30元左右。二是防治效果提高。专防队员都经过技术培训,防治规范,专防突出重点、把握适期、选准药剂、对足水量、喷准部位,防治效果明显提高。据调查,“专防”田较“自防”田,在病虫中等发生年份一般增产5%以上,在病虫重发年份,一般增产10%以上。三是农药使用数量下降,农田生态环境改善。病虫“专防”田防治次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农田有益生物种群数量上升。四是促进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病虫专业化合作组织吸收农村以种田为主农民或闲散劳力,开展病虫“专防”社会化服务,不仅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外出务工户和无劳力户病虫防治后顾之忧,同时增加了务农农民的收入。我们的教学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每年与有关部门联系合作,安排一次专业化防治试验,通过实践,学生感到自己书本上学的东西能够应用到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改革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

考核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实习的标准,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能力。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采用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结报告来评定学生的实习,达不到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实验动手能力。笔者在《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最后两次实验课,让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实验,做一个简单教案,给每一个学生5分钟时间,讲解实验目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教师对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点评,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让每一个学生写出实结报告,实习体会等,对学生实习进行综合评价。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一方面,学生都很重视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操作认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问题,科学思维;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不仅对代课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实验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增加了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董红强,万传星,etal.《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实习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