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二)非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素质就是学生身体的、心理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专业的一系列基本特点和品质的综合。学生素质的高低,主要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因素来决定。智力因素指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认识、信心、感情、稳定性和承受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性格、情感、意志和毅力等。由此可见,缺少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在同龄的青少年中,智力水平的差距很小,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非智力因素决定,譬如:学生缺乏兴趣,学习就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缺乏信心,就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意志薄弱,抗干扰能力就差等等。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的改变,将改变学生的学校生活,他们将发现,学校正在努力的适应着他们,而不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去适应学校。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都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能顺利就业的目的。因此,职业学院的素质教育过程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于社会;才能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能顺利就业,满足社会需求。
(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作用。
1.动机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器”。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走向成功的“系统软件”。“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一旦由需要引起,个体的行为(如:吃、玩、学习、工作等)就表现出对追求某一事物或从事某一活动的兴趣。兴趣是力求认识某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对事物的感觉、喜好的情绪。对事物的爱好和兴趣,则是求知的动力,攀登科学高峰的力量源泉。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动机的发展和升华,能促进这种内在动力的持久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转化为精神的需要和学习的动力。转2.性格和情感是学生不断进取的“兴奋剂”。“性格”指人在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人的性格和他的思想观点、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的活动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如果一个人对现实的一种态度,在类似的情景下不断的出现,逐渐的得到巩固,并且使相应的行为方式习惯化,那么这种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动方式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我们就可以预测到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将会做什么和怎么做。“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们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情感是对事物的一种好恶的倾向,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等。反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消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嫌恶、愤怒、憎恨等等。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性格和情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包含教师要通过语言和情感的引导,使学生之一主体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要在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学生性格特征、情感变化、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来有的放矢的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3.意志和毅力使学生成才的“持久剂”和“自制剂”。“意志”是人为了使羡慕得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毅力”是指坚强持久的意志,它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意志过程的特点有明确的目的性。意志以随意运动为基础,随意运动受意志的支配,运动过程中,体现毅力的强弱,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力大毅力强的学生在实现某种计划和目的是常常表现为满腔热情、信心百倍、勇往直前,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英勇气概。意志力小毅力弱的学生在实现某种计划和目的是常常表现为缺乏坚定的信心、畏缩不前、自暴自弃、怕困难、半途而废的心理障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学生的特征、意志毅力的不同、生活目的不同等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各种活动来磨练其意志和锻炼其毅力,使他们乐于学习和敢于战胜各种困难实现不同的目的。
是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为了迎接挑战,提高*一中教师、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我校施素质教育的方案如下:
一、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意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同“应试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强调要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而这些恰好就是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因而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武装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
(1)有计划、有步骤、
不间断地学习市教委编写的《教育理论与教改经验汇编》、《教海探航》等,要求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实际,领悟真谛,学以致用。
(2)编辑《一中教育信息》,采撷素质教育的最新信息。
(3)聘请全国知名的教育教学专家来校讲学。
(4)定期组织教师到省重点中学及全国知名的中学参观学习、开阔眼界。
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发展学生特长,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发展。为此,我们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特殊发展,全面启动学生“内驱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全员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我校艰难爬坡后再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提出“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实现会考及格率100%,
优秀率60%以上”的口号,为使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我校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章立制。教师年度考核、评奖评优、晋升职称,与后进生、边缘生转化挂勾。
(2)各年级各学科都要确定明确的转化、帮助对象并和学校签订责任合同,制订具体计划,切实促进后进生、边缘生转化。
(3)每年冬学段举行一次后进生、边缘生转化征文活动,进行一次经验交流和业务研讨,表彰一批转化后进生、边缘生卓有成效的老师。
(4)逐步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或竞选制,使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领导、组织才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
(5)要求教师热爱、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要公正、平等对待学生,虚心听取不同层次学生的意见;不准体罚、变相体罚或讽刺、挖苦学生,不准把学生轰出课堂,不随意停止学生上课。
2、全面发展,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全面发展的内涵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为使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学校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
加强德育制度建设,实行班级、个人德育量化考评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强化艰苦奋斗教育;开展“讲文明、端品行、树理想、塑形象”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和成才意识教育。
(2)每年举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继续办好青年党校,提高党校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在培养成熟的学生中发展党员。
(4)开足开齐体音美和劳技课程,
切实解决艺术课程在我校开齐而上不齐,教学水平低等问题。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能力。
3、特殊发展,发现学生特长并加以强化,使学生特长能最大限度发挥。
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全面加特长”,使学生即能全面发展,又具有一定的特长。
学校坚持以下做法:
(1)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学科。
要求每个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发现其特长并加以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特长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开设选修课,发展学生特长。随着国家课程结构的调整,
高中开设选修课已成为必然。要求各学科都要研究这个问题,摸索路子,提供经验,为学校开设选修课做好准备。(3)强化“第二课堂”对优秀特长学生的培养。要求从高一下期起凡有省级以上竞赛任务的学科都要挑选人才,进行培训。高二、高三尤其要注重这项工作,并拿出具体方案和措施,以保证数理化外生在省级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同时,要努力培养竞赛“国手”,培养“金牌选手”。学校对这些学科的优秀辅导员进行奖励。
(4)培养学生的特别兴趣。除了文化课领域要有特长外,
每个学生都要培养一项以上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能唱好一支歌,欣赏一幅画,热心一项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在科技、劳技方面的发明创造。全面加强培养学生特别兴趣的阵地建设,建立了微机、文学、歌舞、管乐、球类、田径、摄影、小记者团、“英语角”等课外活动小组,并切实保证、支持这些小组的活动。4、启动学生“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素质,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启动学生“内驱力”,正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
为启动学生“内驱力”,学校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成才意识。
(2)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学会”。
每学期任课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学法指导,学生之间进行一次学法交流。学校将尽力为教师、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或先进经验。
(3)还权于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
任何教师不得私自占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自习辅导要体现辅导、答疑的性质,不能讲新课,要给学生留给足够的吸收、消化的时间。
(4)加强高三学生的迎考心理培养,使学生以自信、
乐观的心态参加高考。
三、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敬业、爱生、勤学、奉献”是教师应具备的崇高的思想品德。教师的思想品德在学生德育中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是一支可以信赖的队伍,他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自己的言行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这是主流。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敬业奉献精神有些淡化等)。为此,我们将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以高度精神文明塑造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倡导无私奉献精神。
(1)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教委和全国总工会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规范》的要求规范教师的言行。
(2)制订《*一中教师文明行为标准》,并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
(3)继续强化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教育。
(4)树立道德标兵,并进行表彰。
(5)加强德育交流,召开德育经验交流会。
2、扎扎实实继续推进教师系列达标活动和优质课活动。
(1)大练教学基本功。学校采取加压和激励相结合的措施,推广普通话和规范字。推进办公自动化、教案优质化,35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学会操作微机。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评为优质课。
(2)继续推进“青蓝工程”。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师带徒“结对子”仪式,并提出具体要求,督导检查到位。每年度表彰一次师带徒中的模范对子。
(3)抓好“四课”:每学期已达标教师上一节“合格课”、高级教师上一节“研究课”、名师上一节“示范课”,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汇报课”,使全体教师互相切蹉技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抓好这个核心,学校要求:
(1)强化集体备课。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对集体备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加强督导检查。
(2)实施优质教案工程。各备课组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集体备课,形成统一标准的优质教案首页,并输入微机,规范打印,资源共享。这有助于提高优质课的覆盖率,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3)改进教法。教师课堂教学要精讲、讲活,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面向全体学生;讲课中要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分析方法,会学、乐学;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4)反对题海战术,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学校要求各科布置作业一要精心筛选,二要适量,反对大量挤占学生的时间;单元检测、滚动考试要精选题目,体现能力要求,要适当控制次数;把活动时间、自习、星期天还给学生,让他们消化吸收、发展自我;严格控制资料的征订和印刷;各科要精选习题,组建题库,输入微机,合理使用。各备课组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作业质量的途径和形式,作业或试题评析要注意分析方法,分析角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品德教育,育心为本。若要教育学生的心灵,就必有高尚的师德。关于为师之道,著名的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东晋史学家袁宏的《后汉记》有句名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顾名思义,经师,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人师,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人师和经师的结合,当然是最完美的教师形象。而今教育家徐特立就曾提倡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
医学护理教育不仅仅是专业和技能的教育,更应包括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等。除了一般方法外,还要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模式,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道德风尚[1]。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教师,所以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急救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临床护理学科,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教师,在搞好《急救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外,还要有机地结合急救护理的学科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随着各章节内容的不同,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学习急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形象
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内容之一,职业道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其职业领域的反映。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德医风教育实现其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急救护理工作中医德医风的认识,救死扶伤,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每个医护人员的光荣而又神圣职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合格的急救护理工作者,除了必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立足岗位、奉献社会,肩负起“协助医者行医,给予被护理者之幸福”的社会责任。
2 通过学习急救护理的发展史,加强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想当初现代护理学的开山鼻祖―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所开展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一系列战地救护措施起,便意味着现代急救护理学随之应运而生。尽管急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这些最基本的急救技术在现代急救诊疗体系中人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故可凭借南丁格尔的光辉形象,来培养学生热爱急救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定从事急救护理事业的职业理想信念。
3 通过强化急救护理技术的实训、实习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增强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临床急救护理工作的职业能力。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急救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临床护理学科,不仅有比较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还有相应一系列的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尤其我校作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急救护理的相关实践技能势在必行。
4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急救护理德育教育的创新功能。学校要根据专业的特点,积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急救护理作为一门临床护理专业的新兴学科,虽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十分迅速。随着急救医学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急救理念、急救知识和技术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与临床急救护理实践紧密联结,就必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诚邀相关专家学者多作学术报告。使同学孟能尽快适应临床急救护理工作。 其学术报告内容不但要有针对性、和先进性,还应该有互动性和预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超前意识。
总之,道德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赋予教师的重任[2]。力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来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大力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而今,通过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审视,认为素质教育只是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或全面素质提高,都难免有局限,教育的根本要义是关注人,而人是活生生的高级生命,不是简单的德智体美几个剖面或思想的、文化的、智能的、身体的几个素质要素相加,而关注人的教育也不仅是添加、培养、训练等,还包括着对生命的尊重、呵护、培育、唤醒、顺应、发展等。因此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的提升、自由精神的感悟、诗意人生的达成,成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与根本关注。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种关注,是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关注生命”是一个概念,它的具体内涵包括什么呢?
一、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起点和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师生之间的彼此尊重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蕴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要正视其生命的存在,要看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物体”或“精神虚化”的抽象体。
呵护生命是尊重生命同一主题意义的另一侧面,实际上是更深层的教育理念体现和更精细的教育技艺所在。人来到这个世界为其生命,天造地就,一方面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尤其在生命的物质形态上;但同时又是极为脆弱的,尤其是在精神或心理的诸方面,教育的负面效应常常扼杀的就是这一方面。呵护生命需要正确地顺应生命的正常生长。
二、全体生命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自主学习的课堂特征之一是学生参与广度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率应达90%以上。其实,从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理念出发,学生在课堂中“进入”状态的面应该是“一个都不能少”,要让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是充分的。
三、生命的全面发展
生命发展的全面性,是指“师生交往中的学习,不仅仅是使师生掌握丰富的知识,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而且是使他们的一切方面——知识、智慧、情感、意志、人格、个性、气质、审美等都得到了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反思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以及批判创造的精神亦得到发展。”为此,新课程标准把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定位在人的生命发展三个维度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不要过于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与完整,不要囿于单学科任务的完成,而要着眼于生命发展的全面性,以自己学科教学为出发点,以单科知识学习为载体,建构和整合学生生命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关注学生未来的人生命运、生活质量与幸福。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里,人要高质量的生存,让生命享受幸福,达成诗意人生,就必须要一生保持不断发展。因此,学习就成为人生永恒的主题和基本的生存方式。课堂教学关注享受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比着眼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更具生命主体性。
五、生命的个性化发展
关注学生个性化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意识到人才标准是多元的,绝不要统一,同时要竭力为学生多维度的生命生长提供开发的平台,并容忍和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次要倡导独特,力主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尊重独特感悟,强化学生有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包容”特殊学生的“异常”,慧眼识“真”,本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发展成有用之材。
六、生命的主体性发展
人的生命发展最根本性的是主体性的发展,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人的主体性是与生俱来的,但往往是潜隐或沉睡的,需要激活和唤醒,才能焕发主体精神,表现出高级生命的活力。正如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突破了“高考分数定终身”的招考模式
普通高考一度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犹如一缕穿透云层的阳光,让人们顿感一丝明亮。单独招生不再单单“以分数论英雄”,而是侧重以综合素质和职业潜质来选拔更适合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那些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但是爱好广泛、思维活跃、职业认同感强、动手能力强、心态阳光又具有一定职业潜质的考生,无可非议地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宠儿”。
随着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全面铺开,不用参加高考就能上大学这种“新鲜事物”将会逐步被人们熟悉和认可。一些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学生不再需要“死读书、读死书”去抢过高考“独木桥”,而是可以通过不断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可以说,单独招生为他们构筑一座通向理想的桥梁。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纷纷拿出特色专业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2008年成为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由当年4个专业120名的招生计划发展到今年15个专业650名的招生计划。单独招生成为人们迎接素质教育时代到来的一种探索和期待。众多考生怀揣人生梦想轻松而自信地在这里一展身手,素质教育孕育的幼苗在这片土壤中正渐渐成长。
单独招生已经把学生的升学压力转化为高职院校的人才选拔压力。普通高考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需要对已经上线、投档的考生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择优录取即可,而考试组织、考务安排、考试环节的公平公正等压力则全部集中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单独招生改革打破了这种格局,试点院校不仅要理解国家单独招生的精神,理清改革思路,还要认真研究和制定单独招生方案并向社会公示,又要组织报名、命题、试卷印刷、试卷运送、考务组织、评分、阅卷、录取等,稍有疏忽就有可能使单独招生陷入“自由招生”的泥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为此,单独招生院校需要顶住强大的外界干扰,在考试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单独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和“阳光运行”。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突显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特色
高职教育主要担负着为社会生产一线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培养规格和办学层次决定了高职院校对生源素质的高要求,即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基础,而且具有一定的职业理想、职业潜质及与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相关的综合素质。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的招生录取制度很难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方式和途径,建立一套适合高职院校选拔人才需要的招生制度体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人才选拔多元化改革的重要目标。
2007年,全国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经教育部授权开始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扩大到20所,2009年扩大到33所,今年扩大到73所。而且今年的单独招生生源范围扩大到中职毕业生。这一改革举措充分显示了国家认可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其真正意义在于招生自的下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担负着探索、改革和示范的神圣使命,其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引领性、示范性和借鉴性。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旨在通过积极引导普通高中毕业生向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合理分流,来选拔适合接受高职教育、适合高职专业学习的考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以突出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特色。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而针对这种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招生考试方式和途径,将那些有志于读高职、动手能力较强、职业潜质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招录进来,无疑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择多样化人才,有利于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是放权更是责任
单独招生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和不同专业的要求,自主确定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自主确定录取标准和方法。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使“为行业选人、为职业育人”成为可能。通过单独招生,高职院校可以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不仅落实在人才培养过程,而且延伸到招生考试录取过程中,从“源头”上体现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这样的选拔考核克服了高考“只看考试成绩,不管考生是否愿意学习某种专业,是否适合某种专业学习,是否具有某种专业的职业潜质”的弊端。
诚然,单独招生使招生省份和招生院校拥有更多的自。招生省份和招生学校可以从本省、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拘一格选拔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对单独招生的认识,我们还不能简单地看成试点院校自的扩大,而要看成试点院校的责任更加重大。虽然单独招生在我国高职院校试点运行了4年,但受招生院校资格和招生计划的限制,这一政策能够惠及的考生和高职院校还是极少数。随着我国单独招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和学生将更好地实现“双向选择”,从而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和扩大教育公平。可以说,单独招生试点高职院校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
因此,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工作不仅关系学校声誉、社会和谐、高职教育改革方向,而且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对近年单独招生改革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单独招生试点工作要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科学确定“招什么人和怎么招人”。毋庸置疑,单独招生是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是对人才进行多元化评价的一种有效尝试,旨在为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或各门课程成绩不太均衡,却有专业潜质和特长的考生提供升学的机会。长期以来,高考分数成为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录取的唯一标准,而单独招生考试在招生考试内容上不仅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从职业能力和岗位定位的角度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全新的选拔机制。二是要科学制定“选择什么专业”。“选择什么专业开展单独招生”是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切入点。各试点院校要在对各专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选择专业特性明显、便于考察评价考生职业潜质的专业作为试点专业。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就将单独招生试点专业划分了专业类别,该学院通过广泛论证将具有共性的专业归结为一个招生专业类别,对同一专业类别的专业执行相同的考试方案。这样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提高了考试的质量。同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兼报同一专业类别的专业。对考生来说,增加了选择专业的机会和被录取的机会;对学校来说,降低了考试成本,调动了考生报考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确保单独招生“阳光运行”。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人们的怀疑。有人担心学校的自加大,会出现“关系生”“条子生”等问题。这种怀疑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试点院校要严格执行和落实“阳光工程”的各项要求,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考生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地将报考条件、考试科目、考试范围、考试方法、录取规则、录取结果以及举报投诉电话向社会公开,使广大考生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信息并加以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全程参与报名、命题、试卷印刷、试卷运送、考试、评分、阅卷、录取等工作,并在各个工作环节上建立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
实践表明,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就是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制定的方案、制度、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实践检验的过程。从中,我们既发现了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不足之处。这些都会成为今后指导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工作的宝贵财富。同时,单独招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对试点院校管理工作和管理水平的一次大检阅,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帮助试点院校规范操作程序、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的作用。这些对于我们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加强领导,明确减负工作意义
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成立校长为组长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实施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指导减负工作的全面性和过程的有序性。同时搞好减负的宣传工作,通过家长会宣传"减负"的重要意义,取得社会和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减负工作。
2.加强学习,更新教师理念
要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提高教师落实"减负"工作的自觉性。
为此,学校应该组织教师重温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条逐点进行对照、分析,找存在问题,谈整改措施。
通过学习、讨论,教师对"减负"的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把"减负"工作与新课程改革紧密联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减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只有把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彻底减下来,为他们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孩子们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理念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落实"减负"措施的积极性和自学性。
3.制定措施,加强落实管理
为保证"减负令"贯彻执行,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彻底减下来,学校应制定一系列"减负"措施,规范办学行为。
3.1严格按照教育计划制订《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并上墙向家长公布。贯彻"健康第一"理念,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3.2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不超过六小时,严禁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上课或补课。
3.3规范学生用书征订工作,除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一科一册教科书外,严禁教师为学生统一征订或购买其他教学用书。
3.4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一、二年级尽量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课外作业不超45分钟,五、六年级课外作业不超过一小时,班主任做好本班各科课外作业量的协调工作,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杜绝布置大量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3.5建立校内"减负"督导制度,学校督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两校区开展"减负"专项督导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6加强家校交流沟通,向家长宣传素质教育的精神以及"减负"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以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并给予监督。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学校必须坚定的贯彻执行减负精神,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减负不减质"这一宗旨得到体现,也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成长的快乐和拥有知识的喜悦。
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李莉营(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第四小学辽宁辽阳111000)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13-01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可以说是一个公认的教育难题。因为如果有了兴趣,也许现在的教育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中有成就的人,对学习都有浓厚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很多名人对兴趣做过很迷人的描述: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说:"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到底怎么能够培养学习兴趣呢?
要培养学习兴趣,需要三个步骤:(1)树立信心;(2)提高学习能力;(3)因成绩提高而产生兴趣。
1.树立信心
一个没有兴趣、学习不好的同学往往已经经受过很多的打击,他们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学习好。而且他们有很多理由可以证明这些,所以,要树立信心,首先要把他们心里深信不疑的这些自己不可能学习好的证据彻底打掉。
2.提高学习能力
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或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办法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着学生们的学习,然而,没有实力做后盾的信心、在短时间内只是靠语言树立起的信心,当然很不牢固,如果没有实力的支撑,当学生发现自己在一次次的学习中继续不断失败的时候,信心很快就烟消云散了。所以我们要告诉他们每天也要鼓励自己,总结一下今天自己完成了哪些事情。不要和别人比较,而要和以前的自己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提升。每一次的进步我们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加以鼓励。所以,信心必须要靠自身学习能力的增涨来维持和加强。
我们已跨迸21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潜在的危机,如能源匮乏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顿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关键词] 青少年 基础素质教育 重要性 系统性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指青少年基础教育过程中,注重那些最基础的、可操作的知识内容及技术要求,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特别是青少年的基础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只有把今天的教育办好,才能在未来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1 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 各国都重视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
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教育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是能否占领未知世界的有力保证。世界各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保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美国早在1985年就启动了延续到2061年的普及科技教育的2061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实施让美国的儿童充分学习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基础教育,使其成为21世纪的主人;日本在1984年就组织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韩国政府在1995年5月公布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方案,从而建立起迎接21世纪的“新教育体制”,以“确保技术国和文化输出国的地位”,力争在21世纪使科技水平赶上西方7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人的共识。
1.2 我国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我国的青少年达3亿左右,我国青少年教育是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群体教育工程,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性工程”。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挤压。单纯地看重分数,看重智育,把德育、体育、美育等置于薄弱地位的教育已经成为压在教师、学生身上的精神枷锁和沉重负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因此,实施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把青少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任务。
1.3 发展基础素质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近些年来,人类学、认知科学、发育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研究表明: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十分重要。同时,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情绪控制力及脑组织结构的建设等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是最好的,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1]。这些都说明青少年时期实施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人可持续发展” [2]的基础,影响着以后人各个阶段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2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必须贯穿于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创新,并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摒弃那种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方式。而要积极支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育观念都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虽然不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但教师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教师已不仅仅为学生的分数负责,更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师的作用不断扩大,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并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教师除了传授已有的知识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改变过去那种把教育看作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育观,建立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开放式教育观;要改变那种在课堂上灌输式单向传播的落后教育模式,自觉地应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网络化等教育手段。而且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对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歧视,而是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推进基础素质教育,需要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否则是很难奏效的。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则以身作则,在子女面前树立榜样;二则对学校、对老师教书育人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理解。在子女成才问题上,广大家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同时要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许多家长虽然赞成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具体到自己的孩子,等到考大学时,又拼命加重孩子负担,又是请家教、开小灶,又是买辅导材料、找补习班,把子女搞得晕头转向。而对子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则很少关心、过问,甚至麻木不仁,这是不正确的。
推进素质教育,搞好青少年的基础教育,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要切实保证青少年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坚决取缔那些只顾牟利、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学校、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作出努力,并且注意搞好相互间的配合。
3 实现青少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正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使我国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切实可行地开展下去?怎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学有特色、教师教有特色、学校办有特色?值得深思。现就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提出设想。
3.1 转变教育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前提是转变教育界内外,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把认识统一到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上来,统一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同时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的认识统一到淡化选拔意识、增强普及意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学生家长不要把升学率和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3.2 建立、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逐步建立、完善以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和学校管理制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如何正确评估学校,是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发挥导向作用的重要方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改变旧的评估体系,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全面体现教育方针的评估标准和办法,发挥教育督导的正确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逐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3.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的领导干部、教师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要搞好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校长、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一支素质高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经验证明: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好一所学校。因此可利用现有的各地教育学院,举办素质教育寒暑假教师讲习班;组织网上远程教学、录像教学等,促进广大教师参与商讨对策。
3.4 制定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标准
可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机构领导,尽快组织有关的大学、中学和小学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参考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国情,编撰出一套我国在21世纪进行素质教育所应依据的最权威的教育标准和阶段指标。
3.5 深化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
探索21世纪中小学教育最必需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性纲要,不求教给学生太多的知识,而要引导他们掌握最必需的基础知识,并增强能力。改变目前对中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要求偏高、内容偏多的状况,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把最新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加入到学校教学中去,同时特别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科学转化为学科。鼓励大学和社会各界要支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人力优势,应借鉴美国大学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做法,帮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这样做,不仅可加强我国大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减少脱节现象,对于选拔优秀生源也有益处。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在中小学校精心策划、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才能引领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必要的科学技能,了解科学的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注释:
一、旅游业发展要求旅游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普高的事,因为与“素质教育”对立的“应试教育”只在普中存在,这种观点失之偏颇。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正如江总书记指出的“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作为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竞争胜负的首要条件。尤其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中心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国际旅游业竞争中的中国队的队员。旅游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下个世纪我国成为世界旅游大国的先决条件。在这一背景下,旅游职业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必须把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的地位。为此,旅游职业教育要建立与旅游业大发展相适应的发现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在于三个方面:
1、变“教程”为“学程”。
当务之急是要改变旅游职业教育中沿袭(或多或少)普通中学“应试教育”那一套的状况。由于几乎所有的旅游职业学校均是由二、三流的普中改制而成的,教师重教书、讲书---满堂死灌,甚至叫同学背题、划书---硬背死记的现象多有存在。学生学习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面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现象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旅游职业学校改变“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摒弃“普中”“应试教育”那一套,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因此,在中等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应十分重视:将基础知识与学生的潜能开发相结合,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互动学习、自我教育、学会学习,将知识的智能内化为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质,凭借它开拓创新意识、创新智慧,开辟新的领域,适应新的事业。
2、变“埋怨”为“激励”。
考入旅游学校的学生,一般有较好的容貌,却大多考分偏低,基本技能、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很差,思想贫乏、孤陋寡闻、兴趣不广、境界不高、抱负不大,有的甚至连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和社会道德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且相当一部分人缺乏自信心。面对这一现状,不少旅游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往往持这样的观点:“生源决定学生素质”。这话不错,但生源却不能决定教育教学效果。事实上教育教学效果好不好,不仅仅取决于被教育者,它还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诸如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学生的特点,其追求的目标,教育的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等等,其中学生主体的追求目标尤为重要。国际上诸多教育家有一共识:“教育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培养人的希望”,足见激励教育、激励制度的重要性。面对二流三流,甚至四流五流的学生,我们应少“埋怨”多“激励”,以激励教育点燃每个学生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使之迸发创新火花,激发学生努力克服发展中的一个个障碍,从而获得主动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3、重“智商”更重“情商”。
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才能造就真正的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谈及“学会做人”时,强调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思想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为此,教育不能忽视人的任何一仲潜力:理解、控制、传递信息的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而这些可视为“情商”(与“智商”)的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入手。
中国城市学生最突出的弱点是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这自然严重影响他们情意知识,人格发展;城市考入旅游职校的学生最突出的弱点,也是主体性差、情意性差。而旅游业因其行业特点,对从业人员的主体性,情意、知识(价值观、审美观、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要求特别高,要求与现实的高落差,唯有通过重视情意领域的教育来弥补。
以导游专业为例,正如世界上没有两张叶子是一模一样的,世界上没有哪两次旅游接待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是一模一样的。面对瞬息万变的旅游市场,面对变化莫测的旅游的旅游条件,面对千姿百态的旅游对象……理性地分析处理纷繁复杂、纷至踏来的问题,甚至经得起突发挫折的考验,应当成为旅游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旅游职校务必有计划、多方位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之走向社会即有抗挫折、抗诱惑的能力。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受挫不惊、进退自如。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4、重“技能”更重“技艺”。
现代心理学把技能分为两类:实际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亦称心智技能)。当前,很大一部分人(包括职业教育的各级领导和各校师生)把职业技能单纯理解为前者,从而把职业技能单纯理解为实际操作技能,过分地强调了“考工”的合格率,这是不全面的。心智技能是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运用于原先的学习环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形成的。学生形成这类技能,对于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养成以及进行业务上的革新和创造将有很大的作用。
鉴此,我们的技能教学,严格意义上讲应称为“技巧教学”或“技艺教学”。与此观念相匹配,我们应注意:
(1)要重视心智技能训练。
未来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小。未来我国的旅游业势必与世界接轨才有活力,这就要求旅游人才素质由单一的操作型向复合的智能型转化,智力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结构中的职业技能训练,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实践性教学主要进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训练,而且理论性教学环节乃至每一门学科,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技能训练,主要是指智力(心智)技能的训练。
(2)要注重产教研的一体化。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创造性能力,也是在参与创意性的策划,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中养成的。因此,旅游职业教育要结合专业课教学,为学生开创各种类型的实践练习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为学生提供以社会和产业为背景的实训基地,把能力培养与产、教、研紧密结合,互动并进;发展能力,发展个性;整体优化,增加后劲。
转贴于 二、旅游业大发展要求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
1、要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是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相互联系的结合点,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核心,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最根本的手段。先进的教育理论、思想和观点,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旅游大国、旅游大省地位确定,对旅游人才的高素质要求,也只有通过课程这个中介才能付诸实施。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是改革教学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与世界旅游业逐步接轨的中国旅游业需要有综合能力的通过,只有专业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务必改变目前为数不少的旅游职校的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即做到“宽基础,广复合”和“一专多能”。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枝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旅游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以旅游职业教育的英语学科为例,按上述要求,就需十分重视开足课时,在教材的选择上就不应囿于《饭店情景英语对话》,而应注意英语范文(名篇、精品)的精读、泛读,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提高英语读写水平和口语会话的能力。
总之,在优化课程结构中,应体现现代职教课程观:即从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从传统的“教育专家导向”向“消费者需求导向”转化,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以此现代职教观(即创新教育的理念和理论),与旅游教育实践相结合,系统地进行课程结构整体和局部的优化。
2、要增加先修课程。
中等旅游职业学校,过去先修课开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我国旅游业异军突起对所需人才的高要求。增加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知识技能的自主选择权,使他们摆脱被动客体地位,这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能动性,全面、系统而又有重点的掌握知识,切实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已基本形成了融山水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古迹、宗教文化、休闲娱乐,甚至影视文化等于一体的特色。为旅游业输送后备军的旅游职业教育务必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审美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大旅游”格局的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高水准要求。学校应开足历史、地理、哲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还应得视以上课程与旅游从业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的开发,如增开地方史、各国风俗、形体训练(健美课、韵律操等)、口语训练、礼仪礼节、烹饪古籍、烹饪英语、图表制单、财务ABC、旅游得要法规讲座、营销技巧、小餐馆的运行和管理、太湖水资源保护、楹赏析、古诗文鉴赏、饭店背景音乐选择与服务质量等课程或讲座。
注重人文、社科和艺术课程的教学,能达到如下目的:发展学生的口头和书面交往能力,增进学生关于人类文化及相互影响的知识,促进学生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社会交往形式的承受能力和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能力。
3、要强化创业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进入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人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具有更为广泛的包容性。强化就业适应能力、就业转换能力和重新创业能力,强化旅游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迫在眉睫。在职业教育基础上实施创业教育就成为旅游从业人员通向21世纪的一本新的“护照”。
鉴此,旅游职业学校必须开好“就业与创业”这门课,选派有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任教。创业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针对学生在职业选择、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启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成为适应未来旅游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
学校优秀毕业生爱岗敬业、自主创业、开拓事业的先进个人、先进群体的事迹是旅游职业学校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宝贵的教材。应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先进事迹介绍、毕业生成功个案调研分析等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创业教育。
三、旅游业大发展要求旅游职业教育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适应国际旅游业激烈竞争的要求,适应21世纪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水准要求,也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教育师资队伍。而目前,毋庸讳言,旅游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观念、教师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实践动手能力还较弱,这势必影响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当前中等旅游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进修培训工作已予以高度重视,旅游职校的领导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好广大教师参加暑期各级各类的业务培训以及平时的各种业务进修,应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教研课题的探索实践。此外还应结合旅游职业学校的特点,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切产提高教师的素质;
1、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旅游职校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一个基本要素:即通晓与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交叉的学科知识,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对教好本专业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帮助很大;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对上好与涉外旅游业相关的交叉学科(即开放的选修课)帮助很大;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以之拓展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才能培养出真正为涉外旅游业欢迎的人才。总之,知识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