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国二卷语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5年高考已经结束,这也是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的首次高考。今年的高考秉持怎样的改革思路?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介绍: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改革大幕徐徐拉开。如果说2014年的改革主要是“拿图纸,出方案”,那么2015年则是聚精会神、全力以赴,“抓施工,见成效”。《实施意见》中要求高考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015年的高考语文通过试卷设计和能力架构,落实了改革要求;通过素材选择和精心设题,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对依法治国的认识,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特点一:突出立德树人导向
姜钢介绍,语文是与社会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2015年高考语文进一步突出体现高考内容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为了选拔热爱母语、学识扎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考语文试题材料一向注重选取渗透核心价值观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和文学作品。今年是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无数中华儿女曾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全国二卷传记阅读《将军赋采薇》,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的传记材料为阅读文本,不仅适合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全国二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来护儿的重义轻财,全国一卷小说阅读材料中马兰花的诚信友善,以及福建卷语用题材料中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形象等,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蕴含依法治国理念 依法治国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也是当今时代主题。语文虽然不同于政治,但在试题中蕴含依法治国,为将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全国一卷作文题“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时接电话”,语用题涉及《食品安全法》,湖北卷文言文阅读谈“廉吏自古难之”的廉政话题,重庆卷语用题《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内容,都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和感悟,无疑有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文经典已融入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高考语文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力度。全国卷在古诗文阅读中,既有分析概括、翻译、古诗词鉴赏等传统题型,又有断句、文化素养以及在具体情境中默写名篇名句等新题型。现代文阅读也注意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如全国二卷小说阅读材料《塾师老汪》中对“有朋自远方来”的解释,全国二卷传记阅读中戴安澜借诸葛亮、秦始皇事迹表达壮志的两首《远征》诗等,不仅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承,更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尤能启人心智。同时,四川卷《两汉经学》、安徽卷《中国经典》、湖北卷《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山东卷《四堡雕版》、重庆卷《传统技艺》等试题,无不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意义,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凸显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炎黄子孙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在高考命题中凸显创新能力,不仅符合高校人才选拔的核心要求,也是语文时代性、工具性的重要体现。全国二卷作文中以施一公教授为原型的科学家大李、全国一卷传记阅读中朱东润在传记文学创作上不愿“穿新鞋走老路”、湖南卷屈原《离骚》和《九章算术》“割圆术”的教益和启示、浙江卷汪曾祺刻画“捡烂纸的老头”的用意等,无不有助于引导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鼓励创业创新正能量。
特点二:体现考试内容改革方向
语文命题组专家介绍,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高度统一,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知识文化的工具,掌握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工具,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高考语文无疑应突出阅读与表达核心素养,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借助语言与思维工具、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基础性 语文既是思维工具,又是表达工具,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又体现了语文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撑的基础功能。在阅读方面,试题设计积极反映时代要求,除了考查学生在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理解文本、筛选信息、鉴赏评价等精读能力外,也增加了对快速阅读能力的考查。例如,北京卷以三段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的阅读材料开篇,内容是关于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的,每篇均千字左右,大幅度突破了以往社科类文章1100字左右的文字量,要求考生在快速浏览中筛选每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并回答问题。这些设计,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拓宽了对阅读能力这一基本能力考查的视野。在表达方面,试题的设计使考生既有表达的欲望,又有要表达得准确、流畅、清晰的自觉追求。全国卷和分省卷的语言表达试题都既有传统的对词语使用准确与否、语句表达正确与否、语篇中上下文衔接恰当与否的考查,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上海卷要求为小说《雪天》续写情节的补写题、湖北卷“天鹅戏水”图文转换题以及作文等表达能力的考查,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突出综合性 高考语文试题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的试题材料,如全国一卷“电商网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带一路”、全国二卷“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安徽卷“亚投行”、天津卷作文“范儿”等材料的内容,考查学生调动获取文字信息、独立思考材料内容、客观评价作品特征、准确表达思考感悟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实,领会理解试题背后的深层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沟通书本、课堂和学校内外的联系,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能激发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运用已有知识思考、解决身边问题,体现出高考语文综合性的特点。
着重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国高考语文拓宽了命题视野,注重引导考生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深度探究。尤其是作文,如上海的“坚硬、柔软与和谐”、江苏的“智慧与经验、能力、素养”、广东的“人与自然”、浙江的“人品与文品”,都着眼于对思辨能力的考查,避免宿构套作,引导深度的观察与思考。全国二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艺术是什么》,就原文中“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能否推演出“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江苏卷阅读题《罗丹的雕刻》引发罗丹创作对雕刻创新的根本性变革等试题内容,都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
特点三:探索创新试题设计
语文命题组专家介绍:创新试题设计是实现考试内容改革的必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落实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今年高考语文学科守正创新,积极调整,探索试题创新设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语用题注重创新 已经进入大数据、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文字之外,从图片、表格、数据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成了阅读“新常态”。而图表阅读题、图文转换题为考查阅读和表达能力开辟了一条新通道。全国二卷语用题“联合我们的力量”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鸽子由多国旗帜巧妙构成,学生要根据图形内容要素简明流畅地写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此外,还能在作答的过程中,感受到该图暗合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背景。其他如全国一卷“保护水环境”、江苏卷“中国文化遗产”等标志性图形,重庆卷“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示意图、湖北卷“南水北调”路线图、浙江卷本省与全国阅读情况比较图等,都在阅读文本选择的多样化上作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困惑;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14
中小学阶段英语语言学习包含了两大基础方面:词汇和语法。简言之,语言学习过程中词汇学习很重要,但不是全部,切不可忘记语法学习。词汇和语法不是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而要组词成句,句成段,段成篇,阅读语篇,消遣欣赏或获取信息。但由此看出,语法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之一、根本之一,影响着组词成句、句成段、段成篇、阅读语篇。对语法学习的认识不足,终将造成语言运用中没有语言法则的约束,造成语义混乱或者理解混乱,阅读消遣、获取信息则成为无根之木,徒劳而已。而学好词汇的情况下,同时学好语言法则会使英语学习事半功倍,从而达到阅读文章,增加人文知识,提高修养素质或获取各类信息,服务生活工作的最终目的。
语法学习认识不足有两大方面的误区,带给语法教学极大的困惑。不教,语言学习不完整;教,不敢深入。
有些学生以及教师认为语法学习不重要。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必强化语法,学好词汇,多阅读,阅读过程中顺其自然,就会渐渐地、自然而然地了解语法,形成语法习惯。
有些学生,甚至大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不需要过多强调英语语法。学好单词,大胆说,说出没有语法的句子,也就是传统意义上错误的句子,把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也会理解。
第一种情况为什么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学生会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词汇学习中,而阅读量得不到保障。教师的想法非常美好,但现实却与愿望常常相反。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也不平衡。时至今日,许多小学不重视听说,一味地强调单词学习,“姐姐,姐姐sister,哥哥,哥哥brother”的录音或朗读充斥校园和课堂,完整语句学习得不到重视。高考英语全国二卷,部分省从2005年开始取消了听力部分测试,导致已逐渐养成的听说习惯慢慢淡化消失。一是学生没有像母语学习者一样被目标语言环境所包围,无法长期沉浸期中自然习的语言――词汇和语法;二是中学阶段课文语句频繁出现非谓语动词成分、复合句等,难度增加,课文学习常常被教师的词汇讲解所支离破碎,学生没有对完整语句的真正理解。有词汇无语法意识、语法概念,导致语篇独立理解语义混乱,牵强附会。三是阅读中自然习语法,小学阶段似乎可以,因为句式单一,内容量少。但中学阶段句式逐渐复杂化,加入非谓语动词、从句等,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阅读中自然认识语法项目存在困难。四是现在的中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学校、教师引导学生花大量精力做练习,培养做题技巧,忽视了阅读理解的最终根本还是词汇和语法。练习中的阅读题也只是一种练习题,学生习惯看词意而没有借助语法猜意思,似懂非懂,蒙答案。
第二种情况为什么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呢?词汇运用到句子中,即组词成句,什么词和什么词搭配,在句子中放在哪儿,做什么成分,要受语言法则的约束,而不是简单地堆词。大胆说,不要管语法,说错了没关系,请问有这种想法的人,您说出的英语是中小学水平的英语吗?是大学四、六级英语吗?如果您只是把英语作为一种爱好对待,说说宝宝式英语或者街头摊贩式英语也未尝不可。比如,“food, eat ... eat ...” “Cheap, cheap ... One? Two?”。能听得懂,但这是学校教育环境中正规学习获得的语言水平吗?外语可以开启心智、提升文化修养、了解世界、分享优秀的文化传统,更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服务社会,促进文明发展,这需要我们有较高的外语文化水平、规范的外语语言水平。
由此可见,中小学英语教学应重视英语语法教学,加强英语语法教学。从总的方面来说,英语语法教学应注意策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英语语法有描述性和规定性之争,但作为英语教师,在教授语法时,我们应向学生明确传达英语语法是英语语言运用之规定――什么词和什么词搭配,在句子中放在哪儿,做什么成分。从三个方面强化这一认识:一是语篇学习中词汇和语法是不能分割的;二是学生在学习词汇的同时学习语法,指导说英语、写英语要受语言之法的约束,并非依次堆词,随心所欲;三是学好词汇的同时学好语法,缩短语言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快速进入阅读阶段,到达语言运用的高级阶段。
中小学英语教科书每单元学习中既有词汇目标又有语法目标,二者融入单元语篇中。每单元有详尽的语法项目,为什么通过教师的教授或者学生自学,许多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掌握语法。单元语法有其缺陷,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细小的条目,学生往往只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比如,一说非谓语动词,他们能说出to do, doing, done...,也能在语句中找出,但没有明明确确知道它们就是句子中的一个成分,不是谓语,可以是主语、表语、宾语、宾补、定语或状语,是不同于英语学习之初词或词组做的非谓语。一说从句,他们能说出名从、定从、状从而辨别它们,尤其是名从或定从,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没有明明确确知道它们就像其名称告诉的一样,就是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于英语学习之初词或词组作的成分。单元语法使学生仿佛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窘况。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应时刻从宏观上向学生介绍英语语法,讲清楚非谓语、从句是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有什么形式意义,有什么作用位置。
总之,英语语法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初级阶段的基础之一,它规范我们组词造句,为今后正确运用英语打好基础。中小学英语教学应运用有效的策略,加强英语语法教学,改变语法教学存在的困境。
作者简介:李映涛,男,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