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培训意义范文

科技培训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培训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培训意义

第1篇:科技培训意义范文

据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其经济收入受到直接的影响。另外,科技文化素质的缺乏也导致农民精神上的贫困,不良文化在农村地区的泛滥都与此有关。加强农民培训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精神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对农民科技培训提出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科技培训的良好环境

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注重培养一批农产品经营能和市场接轨的人才。同时加强宣传引导,特别是加强对部分多技能,并已取得成功经验的农民的宣传工作,进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二、健全培训网络,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

充分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在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农干校(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与科研单位、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中,筛选建立一批有技术实力,有生产经营实践环境、有培训设施条件和手段的农民培训基地,组建培训网络体系,结合农村和农民的学习需求,开展常年性的培训。

三、创新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的专家深入培训基地和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一些骨干农民走出去学习技术,更新观念、启发创业,建立起农民科技培训的互动机制;采取以工代训模式,组织农民到技术相对成熟的生产区域或先进的农业企业,以打工的形式参与至少一个周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再回到本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依靠农业生产大户等一批农村致富能人,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展面对面的现场培训和示范指导,带动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让农民选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参加培训,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培训内容

一是公共课内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等培训,如《农业法》、《劳动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宪法》、《民法》、《治安处罚条例》、《安全生产法》。二是专业技能内容: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科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三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美容美发、家电维修、车辆修理等,以失地农户为主,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点是专业技能培训。

五、培训层次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

1.学历培训。

主要对象以村、社干部为主,开展大、中专学历培训。专业主要设置: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和带头致富的能力。

2.专业技能培训。

(1)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根据我区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和各镇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该项培训涉及面宽,属于农民的普及培训,要按照就近、不离乡、不离岗的原则开展培训,由农口各局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

(2)“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由农广校、各镇成教办负责。

(3)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由农业、畜牧、林业、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指导农村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开展如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培训。

六、培训方法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按照“切合实际、形成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短期培训为主。

1.短期培训。

依托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农广校,根据各镇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短期培训。

2.中长期集中培训。

依托区农广校、党校、会计培训中心、各镇成教办,重点是村、社干部学历培训,准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等职业技能培训。

3.委托培训。

与大专院校协作,委托大专院校举办脱产培训。

4.农业远程培训。

依托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组织材料、资料、录像等开展农业远程网络培训。

5.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以会代训。

在重要生产时节,通过召开生产现场会,组织农户参观考察、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培训技术骨干等形式,进行培训。

七、利用传媒进行培训

市科协在唐山电视台开办《帮您致富》栏目,每周一期,请各业专家做实用技术系列讲座。各县(市)区也要在当地电台、电视台开辟类似的专题栏目,扩大科技培训的覆盖面。

八、开展网上培训

市科协拟在《唐山科普在线》网站(网址:省略.cn)设立专门网页,系统最新实用技术。此外,还可以通过放映科教电影、印发科技图书和明白纸、举办科普大集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提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咨询服务。

第2篇:科技培训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培训需求;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05.009

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绥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重视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开展多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但距中央提出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绥中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

2014年秋,笔者深入全县12个乡,20个村进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调研,调查对象以种植业相对突出村为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从农村科技培训现状、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期望等方面对158名农民进行了深入了解调研,接受调查的人员中男性有110人,女性有48人,其中有24人担任过村干部。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农民培训现状作以下总结。

被调查农民的基本素质不齐:被调查的158名农民,30岁以下的8人,30~50岁的79人,50岁以上的71人;小学文化57人,初中文化86人,高中以上7人,不识字或识字少8人。

农民科技培训普及面较小:被调查的158名农民当中,上一年参加过农业培训的有84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3%,其中参训7天以下的短期培训有73人,7天以上的11人。从调查情况看,还有近一半的人没有参加培训,被问及未参加培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40%的农民认为培训时间和农业生产时间存在矛盾;二是农民培训次数相对较少,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农民自己认为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有限,帮助不大或培训效果不明显。

培训部门相对较少:从调查情况看,农民科技培训主要以农技推广部门和农广校为主,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很少有农业科技培训,来源于传统生产技术和邻里朋友方面的技术所占比重较大。

培训形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农民接受到的农业科技培训形式以田间技术指导和集中理论授课为主,其他培训形式不足5%,农民喜欢的培训形式是面对面授课、现场实习、电视、广播等多方式结合。

农民科技培训效果良好: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农民认为当时培训效果良好,少部分人认为培训作用不大。还有很多人认为,相关部门要针对培训制定配套扶持政策,让培训发挥更好的效果。

2农民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

培训目的的需求:根据调查情况分析,90%的农民参加培训是为了增加收入,63%的农民的培训是为了提高技能,少部分人参加培训是为了得到政府政策扶持。

培训层次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92%的农民都喜欢短期培训,绝大多数的农民喜欢一事一训,针对专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培训,对当地主导产业进行短期技术培训,其他层次的培训则很少。

培训内容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81%的农民希望参加种植业中的粮食、水果、蔬菜和棚室生产方面的培训,少部分农民想要参加一些非农的技术培训。

培训方式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有60%的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19%的农民喜欢广播电视、光盘的形式,少部分人希望能去外地参观学习。

培训地点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91%的农民喜欢在本村接受培训,少部分人有去外地参加培训或参观学习的愿望。

培训时间的需求:80%的农民希望培训安排在农闲时间或者根据特定农时来安排培训,少部分人则认为随时都可以。

3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民科技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民过低的基本素质亟待提升,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亟待改善;农民培训活动相对较少,特别是非主导产业方面的培训活动更少,农民渴望技术,渴望增产增收;农民培训机构单一,力量薄弱。农村文化教育、科技推广、广播传媒相互关联环节薄弱,与农民培训的需求不适应;农民培训体系的师资水平要求较高,不但要求理论素质高,更要求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高;农民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与农民的生产需求有不对应的地方。

4当前农民培训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进农民科技培训

继续加强“三进村”活动(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充分利用“科技入户直通车”、“流动的课题”、“冬村大培训”等手段,深入乡村推广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载体实施科技培训,扩大科技培训的覆盖面。政府和培训机构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做好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农民培训环境,稳步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4.2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培训意识

当前,农民的基本素质较低,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很薄弱,政府和培训机构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意识和竞争意识,用知识和技术实现增产增收。在当前创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化程度。

现阶段无论是农业生产领域还是新农村的建设都需要农民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基本文化能力和较高的技术素质。只有具备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各项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要想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功底和技术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就必须发挥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作用。

作者简介:邓立文,本科学历,绥中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本文来自《作者:邓立文

摘要: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工作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了解当前农民科技培训的情况,发现当前农民科技培训的问题。根据调查情况明确当地的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对策、途径。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培训需求;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05.009

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绥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重视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开展多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但距中央提出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绥中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

2014年秋,笔者深入全县12个乡,20个村进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调研,调查对象以种植业相对突出村为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从农村科技培训现状、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期望等方面对158名农民进行了深入了解调研,接受调查的人员中男性有110人,女性有48人,其中有24人担任过村干部。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农民培训现状作以下总结。

被调查农民的基本素质不齐:被调查的158名农民,30岁以下的8人,30~50岁的79人,50岁以上的71人;小学文化57人,初中文化86人,高中以上7人,不识字或识字少8人。

农民科技培训普及面较小:被调查的158名农民当中,上一年参加过农业培训的有84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3%,其中参训7天以下的短期培训有73人,7天以上的11人。从调查情况看,还有近一半的人没有参加培训,被问及未参加培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40%的农民认为培训时间和农业生产时间存在矛盾;二是农民培训次数相对较少,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农民自己认为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有限,帮助不大或培训效果不明显。

培训部门相对较少:从调查情况看,农民科技培训主要以农技推广部门和农广校为主,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很少有农业科技培训,来源于传统生产技术和邻里朋友方面的技术所占比重较大。

培训形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农民接受到的农业科技培训形式以田间技术指导和集中理论授课为主,其他培训形式不足5%,农民喜欢的培训形式是面对面授课、现场实习、电视、广播等多方式结合。

农民科技培训效果良好: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农民认为当时培训效果良好,少部分人认为培训作用不大。还有很多人认为,相关部门要针对培训制定配套扶持政策,让培训发挥更好的效果。

2农民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

培训目的的需求:根据调查情况分析,90%的农民参加培训是为了增加收入,63%的农民的培训是为了提高技能,少部分人参加培训是为了得到政府政策扶持。

培训层次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92%的农民都喜欢短期培训,绝大多数的农民喜欢一事一训,针对专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培训,对当地主导产业进行短期技术培训,其他层次的培训则很少。

培训内容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81%的农民希望参加种植业中的粮食、水果、蔬菜和棚室生产方面的培训,少部分农民想要参加一些非农的技术培训。

培训方式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有60%的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19%的农民喜欢广播电视、光盘的形式,少部分人希望能去外地参观学习。

培训地点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91%的农民喜欢在本村接受培训,少部分人有去外地参加培训或参观学习的愿望。

培训时间的需求:80%的农民希望培训安排在农闲时间或者根据特定农时来安排培训,少部分人则认为随时都可以。

3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民科技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民过低的基本素质亟待提升,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亟待改善;农民培训活动相对较少,特别是非主导产业方面的培训活动更少,农民渴望技术,渴望增产增收;农民培训机构单一,力量薄弱。农村文化教育、科技推广、广播传媒相互关联环节薄弱,与农民培训的需求不适应;农民培训体系的师资水平要求较高,不但要求理论素质高,更要求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高;农民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与农民的生产需求有不对应的地方。

4当前农民培训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进农民科技培训

继续加强“三进村”活动(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充分利用“科技入户直通车”、“流动的课题”、“冬村大培训”等手段,深入乡村推广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载体实施科技培训,扩大科技培训的覆盖面。政府和培训机构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做好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农民培训环境,稳步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4.2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培训意识

当前,农民的基本素质较低,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很薄弱,政府和培训机构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意识和竞争意识,用知识和技术实现增产增收。在当前创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化程度。

第3篇:科技培训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文化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63

农民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在我国农民在总人口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占据了总人口数量的50%以上,所以农民掌握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根据农民需求,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培训出一批新型的农民[1]。

1 目前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

1.1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在我国农民当中,文盲的存在约在6%左右,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民仅为17%左右。由于文化程度是衡量农民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还不能达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由于学历水平过低,导致农民不能在科技方面培训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重视科技在生产中巨大影响,但是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导致其不能掌握最先进的相关科技,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

1.2 多数农民不能接受专业的科技培训

由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导致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不能纳入法制体系中去,所以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民一般都不能经受专业的科技培训。他们所进行的农业活动一般都是靠祖辈口口相传或是自身的实践而形成的,不具有专业性,也不利于掌握科技新型农民的形成[2]。

2 影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原因

虽然传统农民对于科技培训具有着较大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的科技培训中,其参与率还是比较低,影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2.1 政府因素

由于在对新型农民的培训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法律要求,这就导致在进行农民科技培训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无法进行全面的协调部署工作,使得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不能进行有效落实,并且即使进行了培训工作也是草草了事,不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加上政府的不重视,使得对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宣传工作也不能正落实,这就导致了很多农民无法及时了解到相关的培训信息。由于落后的宣传模式,致使很多消息只能传达到村委会或合作社。由于一些村委会组织不完善,导致在进行培训的时候,往往都是通过凑人头的形式来进行,这就使得培训工作很难真正落实,无法切实做到新型农民科技的培训工作。

2.2 培训机构因素

相关培训机构在进行信息农民科技培训的时候,一般都是运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使得培训工作不能具有针对性。然而,由于培训机构的不专业,导致进行相关培训的时候,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并且培训方式单一,不具有操作性,多种因素导致农民不愿意参加相关的培训工作,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对新型农民进行可以培训的时候,会对小麦、玉米、西瓜、黄瓜、土豆等多种农作物的知识进行讲解,这种大杂烩似的讲解结构,使得农民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这就使得培训效果十分不理想,往往只是走个过场。

并且对新型农民进行培训的讲解人员往往都是只掌握理论知识,而没有进行相关实际操作,这就造成了纸上谈兵现象的出现。由于缺少对农村真正实情的了解,致使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往往只是进行枯燥理论的传输,实用性较差。又由于培训内容具有滞后性,不能对农民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从而农民对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不感兴趣[3]。

3 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进行新型农民培训的培训主体应该是政府相关机构,培训主体应该是农民。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训,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政府要选择高等院校的教师为农民进行培训工作,而且政府层面还应该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通过设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使得农民提高自身素质。

3.1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制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视,通过加强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相关培训工作制度化。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培训机构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完善整体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打下制度基础,提供法律保障,并且也应该对新型农民的培训经费、考核制度也做到相关的规范[4];政府应该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对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责任,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关的配套完善工作,使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各级政府需要引导相关高校或科研单位走基层,通过实际的走访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3.2 完善培训模式

政府在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树立典型,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更多的农民加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来。政府和相关的培训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农民真正需求的了解,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模式。可以对本地科研生产企业进行大力推广,通过制度上和技术上的鼓励,加快其和农民生产互帮互助活动的进行,通过专业化一对一的帮助,有利于加强农民和龙头企业利益链条的一致性,有毅力加强农民组织化的程度[5];可以进行公司加培训加农民的方式,相关地方标兵企业,可以通过对农民科技上的培训工作,确立其在地方的经济地位,不但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在物质方面对需要帮助的农民提供帮助;可以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培训,在进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减少相关示范基地,通过带头示范的作用,起到辐射作用,从而能够带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传播。

3.3 完善的培训内容和形式

培训机构要按照农民的自身需求对课程的种类进行相应设置,从而对农民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借此来提升培训课程对农民的吸引力。按照农民需求对课程进行设计,这是由于年龄稍大的农民急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点拨。例如,对农作物种植技术以及养殖技术等。而对于一些要出外劳务的青年人来说,他们希望通过相关培训学到一技之长,希望以此来获得一份较为稳定和良好收入的工作。而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农民来说,他们则是希望通过培训完成创业梦想;培训机构的课程开展要根据农民文化水平的不同来调整课程的形式和难易度。例如,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则可以使用带领其参观示范田,观看种植、或者是养殖的影片等形式来完成培训。而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则可以使用相应课件或者是教材的形式来进行,如某市有新型农业培训课件若干个,其中包含了农业、林业、养殖业等农业知识;编制并印发了关于农业专业技术手册上千本,其中涉及到水果种植、粮食种植、蔬菜种植、蚕桑养殖等,并且还印发了大量的养殖业模式图千余张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科普知识资料等;培训机构还要合理、科学安排农民进行培训的时间,同时还要做好培训宣传,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同时还要适应农民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进一步推动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

4结束语

在进行新型农民科技的培训工作中,应该切实认识到目前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从而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马云启.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21):01-62.

[2]徐磊,张峭.我国农民科技培训供求及均衡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5):132-136,142.

[3]张丽.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新型农民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46-15949.

第4篇:科技培训意义范文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一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1]。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保健体系的中坚骨干力量,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负责式管理,其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 积极发展全科医学培训和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的培训网络

2000年1月国家卫生部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卫生部计划用10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以毕业后教育为核心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包括社区护士等其他卫技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几年来,与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全科医学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到2000年,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在大中城市积极开展以在职人员转型培训为重点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开展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工作。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在大中城市基本完成在职人员全科医师岗位培训,逐步推广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适应卫生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大中城市,甚至小城市,都已开展了以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为主的各种类型全科医学教育工作。

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或培训中心,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级培训中心为龙头,省级培训中心为骨干,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全科医师培训网络。国家级培训中心主要负责培训各省骨干师资和管理人员,省级培训中心负责全省的培训工作。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甲等或县级及以上的医院,社区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预防保健机构。制定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设置标准,加强基地建设,合理布局,提高效益。全国全科医师培训网络已建立,各省、市、自治区均已成立了全科医学培训中心,负责各地全科医学培训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2 高等医学院校的支持是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基石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科医学发展关键问题。自1998年卫生部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培养全科医师的政策后,各省、市都在高等医学院校按成人教育模式进行全科医师培养的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在卫生行政需求下的成人教育往往和高等医学院校整合培养有一定距离[2]。成人教育培养的全科医师有时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密切结合方面出现空挡,可以看出,高等医学院校在当前的全科医师培养中应该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原因在于:①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成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或研究机构,有专门的机构才能营造学科氛围;②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有专门的全科医学师资从事全科医学理论和技能的教学;③高等医学院校可以编写一系列的全科医学教学参考书,有教材才能提升品质。

在培养层面上,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在职非学历的教育,主要包括地方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人员,可以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培养方式,具体课程包括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现代社区医学等。对于在职学历的教育,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中专学历较年轻的在职医生,采取结合临床实习与社区调查研究实践的方法,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并授予相应的学历。具体课程包括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技巧、现代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现代社区医学等;主要目的是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了解全科医学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好的全科医学技能。

在实践层面,总的原则是:临床技能通科化,社区技能社会化,在职非学历教育的方式,应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实践时间由各地具体制定,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技能。在职学历教育的方式要严格实践学习的时间,一般要有1年左右的时间在社区和一定级别的医院实践,临床实习要以大科室为主线,辅以小专业。在社区方面,要加大实习力度,预防机构、科研机构、城市社区等都要作为实习机构,实践内容应包括家庭病床、远程会诊、社区卫生服务、医院内感染、信息管理、社区调研和妇幼保健等基本知识。高等医学院校的学历培养在实践方面会更加重视。

3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

全科医学培训是建立我国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有关专家呼吁目前应尽快开展对全科医学师资的资格认证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尽快建立师资培训的管理制度,明确师资培训的目标,规范师资来源、培训内容、继续教育等,从而保证师资队伍的高素质,保证全科医学的培训质量。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师资的培养应严格遵循全科医学“三个阶段”的教育规律:①学校教育;②毕业后教育;③继续医学教育[3]。因为要想让医学界接受全科医学的学术思想,必须在本科阶段就向学生灌输该学科的学术思想和理念,但全科医学培训的重点应是毕业后教育。

建立培训机构:专门的全科医学培训机构,是全科医学师资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发展专业技能的平台和依托。机构是“梧桐树”,师资是“凤凰”,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比较完善的培训机构最好由大学的培训中心、大型临床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部分组成,三者环环相扣,才能为培养全科医学师资提供广袤的沃土。如果不具备建设独立、完备的三层次机构时,应充分利用其他资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横向联合。

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分为现实计划和长远计划,或分为基本培训和深化培训两部分。现实计划中基本概念是必需的培训,其他则应本着“急用先学”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长远计划即深化培训,计划应该是个体化的,一个计划不应该适用所有的教师,计划还应该是循序渐进式的,并需要不断修改。

制定培训时间和安排培训课程:(1)理论课教师:基本培训应不少于600学时,包括理论课400学时,临床轮转200学时。理论课的课程包括:全科医学基本概念、临床预防与健康促进、人际交流与沟通、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概念、卫生改革与发展、医学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教学方法、科研方法等。临床轮转的原则:根据个人的专业情况确定轮转科室深化培训应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课程包括:临床教学技巧、门诊案例分析、临床课程评价、接转诊的程序、临床思维与推理、临床教学计划制定、医患关系(包括伦理、法规)等,临床轮转随时进行。(2)社区师资:同“双师型”专职教师的基本培训,即总学时不少于600学时,理论课400学时,临床轮转200学时,课程内容重点:①诊治病人的基本技能;②评价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基本技术;③社区诊断技能(包括人口学知识、社区结构与功能等);④干预技巧(健康咨询、健康促进与病人教育等);⑤现场调查技术;⑥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3)临床师资:原则上应完成基本培训的理论课400学时,至少应完成全科医学基本概念培训50学时。

转贴于

4 综合性医院设置全科医学专科至关重要

全科医疗的大多数临床知识和技术是从临床专科处获得。综合性医院汇集了内、外、妇、儿等众多临床医学专科和检验科、放射科等多个临床辅助科室,是解决从常见疾病问题到疑难危重病症的医学中心,具有较高的临床诊疗技术水平,是全科医疗的知识源泉和技术后盾。如今随着包括基础医学、循证医学等在内的医学科学迅速发展,临床疾病诊疗的观念和技术也随之不断更新,在综合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专科可使全科医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和熟悉临床医学的最新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并有可能因地制宜地把这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应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保证了全科医学所提供的医疗保健是全面的和不断发展的。

按照我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全科医学应当承担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在内的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则需要一个工作团队。全科医师毫无疑问是这个工作团队的主体,同时也必定需要包括专科医师在内的其他医务工作者的参与和指导。因此,综合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有利于专科医师加入这一团队,促进团队的建立和工作人员的相互合作,也有助于医学中心介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

另外,综合性医院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在这些医院设立全科医学专科可以吸引具有良好医学教育背景的医学生和年轻医师,他们接受过规范化的全科医师培训(包括医院内和社区内的培训),有与综合性医院的专科医师相互学习的机会,可以成为有较强的全科医学理念和临床医疗能力,同时又具有社区卫生服务经验的高质量的全科医师。综合性医院还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一些研究所,如中山医院的肝癌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等设立于综合医院内,使综合性医院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4]。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医师总体素质较高,部分全科医师拥有医学硕士学位,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可以为全科医学的各项科学研究,包括临床医疗和全科医学教育等提供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持。

5 专科助全科,加快培养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与其他临床专科医师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的连续性,全科医师要处理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而其他专科医师可能只要处理其中某一类健康问题),其专业范围比任何专科都要广泛,但其工作环境比许多专科的要简单得多,没有众多高精尖的辅助检查设备,依靠的是更广泛的知识和特有的临床思维及服务模式。从这一角度来看,培养全科医师比培养其他专科医师更富有挑战性;既需要在大型综合医院形成处理健康问题的技能,又需要在基层训练特有的临床思维并建立特有的服务模式。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使一大批基层医院(街道医院、中小型厂矿企业医院等)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订了全科医学职称系列,确立了以主治医师为起点的全科专科资格考试制度,但能够与其他专科对等、能与国际接轨、能够为群众认同的全科医师寥寥无几。在全科医师专业队伍真正建立之前,采取“专科助全科”的借船出海的方式是较好的选择,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已经取得成效,问题就是在“借船出海打到鱼”之后,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自身的“造船能力”,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5]。

参考文献

[1] 郭爱民,解江林,迟必必,等.全国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调查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14-16.

[2] 禹学海,朱东喜,王兵.关于建立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设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5):21-23.

[3] 周宗藩.浅谈全科医生培养的模式[J].全科医生,1999,8(3):111-112.

[4] 贾明艳,蒋保季.北京市开展“全科医学培训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2,5(2):119-122.

第5篇:科技培训意义范文

1、当在迅雷上下载电影或下载完时,单击点字幕。

2、弹窗中会自动搜索到的一些字幕。

3、但是推荐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可以查看字幕详细信息。

4、如果对当前字幕不满意,可单击搜索,此时会出现非常多选择。

第6篇:科技培训意义范文

关键词:全科医生;医德培训;继续教育;契机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一、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2011年7月7日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这对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是基层卫生服务的主力,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是能够独立处理多种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的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

总理在6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当前,存在着全科医生急需与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要着力解决。应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不要急功近利,要步入规范,走向正规。

二、全科医生培训是继续医学教育的要求

由于医学科学发展迅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承诺并参加终身学习即贯穿整个执业生涯的、持续终身的培训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世界医学全球标准,对医生有继续教育的要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制订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包括本科生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毕业后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继续医学教育等全球标准。

继续医学教育(CME)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一部分,是指个人整个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连续过程。由于本科生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难以保证医生的终身能力,因此为了保持医生的能力,补救技能上的不足,使卫生专业人员具备适应知识和技术迅速增长、卫生需求改变和医学实践中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挑战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1]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承担着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基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重要工作任务。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在基层,全科医生是医疗活动的“守门人”,随着社区首诊制的推行,全科医生在整个医疗系统内的责任会更加重大。[2]

全科医生是经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工作在基层的临床医生,能够为病人个体及其家庭成员以及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全方位负责式的健康管理。其服务对象涵盖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其服务内容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各层面的健康问题;能在所有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上,为每个服务对象当好健康人。[3]

为加快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对基层全科医生进行培训是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医生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三、医德是全科医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

继续医学教育其目的是维护和进一步发展医生个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适应病人的需要,它也是提高卫生保健质量的先决条件。

继续医学教育过程必须为强化医生的职业素质服务,学习应当为职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供保证,使医生能按病人和公众的最大利益行事。

医德是医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对全科医生进行医德教育是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内,加强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作为未来工作者的硬件所需,而高尚的医德品质、崇高的医学敬业精神的培养则是未来医务人员的精神需求,是塑造完备医学人才的过程。[4]现如今,医德教育是通过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学习医学伦理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医学职业,指导医学实践。

借全科医生培训之际,抓住继续教育的契机,进行医学伦理学的强化,提高全科医生医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效具有现实意义。

四、全科医生医德培训的内容设计

由于医学本身就含有伦理因素,医学临床实践、医学科学研究和其它医学活动过程中都体现了伦理价值和道德追求,因此,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互交融的边缘学科。它不能脱离医学专业教育,又具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特殊的规范性要求。合格的全科医生,需要在医疗实践中有伦理道德的规范,医德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才能做成有良知和素养的真正的医生。

基层全科医生有临床实践经验,但由于缺乏系统医德理论的指导,这样会影响工作实施的效果。

医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论依据是系统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在基层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里应该有医学伦理学的内容。教育内容的设计要针对性强,适应继续教育的现实。应让学员对医学伦理学由浅表的印象变为深刻的认识。明确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明白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把基本原则、基本规范牢记于心,并且能结合专业特点,把医学伦理学的具体原则实际应用,掌握审慎、慎独等基本范畴,从而具有事业心、责任心及人文情怀。

医疗人际关系,是必须处理好的与患者、与同行、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生必须做到尽个体义务与社会义务的统一,认识到尊重对方权利及履行各自义务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是重塑医生良好形象、密切医患关系的必须。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应进行新医学模式的渗透,深入理解新医学模式的内涵,明确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和防治措施。

计生工作、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是全科医生的基础工作,所以,计生伦理及公共卫生中的健康教育、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等具体工作伦理是必须掌握的理论。为了推动全科医学的发展,参与科研,具备科学研究伦理素质应该是全科医生一定要培训的医德内容。

医学发展到现代,需要用生命伦理学来为医学的发展做指引,为高新科技的应用做辩护,为伦理困境的辨明提供依据,为伦理问题的决策指明方向,这是现代医学对医生的必然要求。

五、全科医生医德培训的方法探究

要提高全科医生医德培训的实效,理论支撑、实践经验、相关的方法,三者缺一不可。除了讲授理论,还得找准医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要教会方法。

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发现,参加全科医生培训的学员差异性较大,主要表现为:年龄跨度较大、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专业方向不尽相同。表现在教学上就要求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避免授课过于单一、枯燥,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在教学研究中钻研成人教育的特点,努力采取病例分析、小组讨论、视听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力争通过各种方式将问题讲清、讲透。

首先,训练思维,锻炼能力。医学伦理学属于道德哲学,辩证的、历史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哲学的方法,要学员全面综合,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其次,要提高医学伦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效性,全科医生还必须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动力――热情、自觉性、修养。必须在实践中,加强知、情、意、信、行的锤炼及增强与患者多方面的互动,使自身品质得以完善,真实地感受到医学伦理学的价值和力量。

总之,要很好地实践,需要理论指导,逻辑推演,加上大脑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这样的实践更有方向性,也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梅人郎,陈刚,杨益等.医学教育全球标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响石潭.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EB/OL] [2009-3-17]. 省略/

第7篇:科技培训意义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论述,是新时期“三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维护农民平等权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途径。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是由主导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起来的[1]。“十二五”期间国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大宗农产品,并通过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使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相适应。陕西秦岭是世界猕猴桃的原产地和最适宜栽植区之一,具有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独特资源优势。陕西省的猕猴桃种植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和猕猴桃价格的日益上涨,其种植面积连年增长。2011 年陕西猕猴桃种植面积90.9万亩,产量62.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和60%,猕猴桃产区果农人均猕猴桃纯收入高达7 000 元。2012年,猕猴桃面积超过100万亩,总产达80万吨,分别占到全国的55%和70%,两项指标均占全球的1/3以上。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秦岭北麓眉县、周至等县域发展的主导产业[2]。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基础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农民科技培训,推广与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支撑力量。为了使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弄清楚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

(一)文献回顾

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与有关利益各方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结果,而农民科技培训是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连接的纽带。

国外关于农民培训的研究大都是与科学技术、农业经济、教育与社会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相结合。David J.Spielman[4]从区域农业发展体系的视角认为农民培训不仅仅可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而且在传递和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组织文化和行为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Achim Spiller,Julian Voss[5]对德国农民的培训需求进行评价,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花费、机会成本、对供给的评价等因素影响农民培训的市场需求。国内自1999 年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理论界正式提出“新农村运动”概念后,对农民培训的研究便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农民科技培训意愿的实证研究主要有,农户的培训需求受到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为村干部、家庭收入水平等,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选择、政府偏好以及农户风险偏好程度多因素的影响[6,7]。刘芳[8]运用PASW Modeler数据挖掘,从农民的需求情况、参与情况、认知情况等方面得出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有效需求不足。马启云[9]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于农户视角以辽宁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民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行为习惯等影响农民农业科技培训的意愿。此外,杨锦绣等[10]从政府和农民两个层面剖析农民培训的供需均衡,建议政府依据经济规律配置培训要素。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个体特征;二是农民的家庭特征;三是农户行为选择因素。而从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研究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文献却鲜见,忽略了现今的农业科技培训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农业科技培训的途径展开理论分析,采用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农业科技培训的调查数据,构建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有序Logit回归模型,探究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下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以期对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稍有弥补,并为农民培训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理论框架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业科技培训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在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存在着明显缺陷的实践基础上,“合作社(公司)+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模式[1113]。可见,农民合作社有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作用,是产业化发展的中介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就是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过程[1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以产业化需求为导向的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15]。二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以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以及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为支撑的。相对于工业技术,农业科技的见效周期长。无论是优良品种的选育、新栽培技术的推广还是新的肥料、农药、生长激素的使用都需要较长的周期[16];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分析,农业科技的外部性特征也使其具有了公共产品属性[17]。因此,政府公共部门的参与、介入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制度安排[18]。农业产业化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方式要求农民须集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成为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化高素质劳动力。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改变农民旧的理念,使其能够主动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依据Schultz和Popkin“理性小农”假设(舒尔茨-波普金命题):小农或农户是有理性动机的行为个体,是“一个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合理生产抉择的理性经济人”[19]。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廉价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创造外部条件。一旦合理成本下的投入能够确保在现有价格水平上获得利润,农户便会积极选择符合成本约束下各类现代技术要素的投入[20]。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1.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互助合作的过程,使农户逐渐体会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合作社社员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主动求助合作社的农户,会表现出更主动的科技培训意愿。

2.农户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与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农户采用农业新设备、新品种、新技术的态度越积极,其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越高。

3.政府对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的公共政策与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国家的惠农政策比如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科技入户工程、良种直补等能够有力地推动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培训的积极性。公共政策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意愿越强。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12年7月和8月对陕西省眉县和周至县四个村的实地调查。其中,周至县是我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惟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被称为“猕猴桃之乡”。眉县不仅产业规模大、种植户多,而且是最早与农业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猕猴桃科学研究和相关农业科技培训的县域。2005年眉县人民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此项培训充分利用当地产业资源,依托大学科研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集多方之合力。2012年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其中眉县和周至县达64万亩,占到了60%以上。因此本文选择上述两县为调研地点,在全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抽样方法是多级整群抽样。首先,在眉县和周至县各选取2个乡(镇);然后每个乡(镇)抽取2个村。眉县是金渠镇(红星村和第二坡)和首善镇(第五村和红东村),周至县是哑柏镇(庄头村和吕家堡)和竹峪乡(凤凰岭和丹阳村),经实地走访,以上8个村都以猕猴桃种植为主导产业;最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村选取125户农户开展调查。此次调查共1 000户农户填写了调查问卷,获得有效问卷948份,有效率为94.8%。

(二)样本基本情况

从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见表1),大多数样本农户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下(占86.9%),其中41岁至50岁区间内的农户所占比例最多。样本农户中男性居多,基本为已婚(占92%)。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83.9%,大专及以上仅有33人(占3.3%)。样本农户的年人均收入5 000元以上占74.8%,8 000元以上的占到了52.2%。以上特征符合本研究的需要,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

(二)变量选取

根据本文的研究假设将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的因素分为农民合作社、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态度、政府农业政策三类。考虑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经历、种植成本和耕地面积等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变量的名称、含义、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三)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在对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各影响因素和变量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TATA10.0软件进行有序Logi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模型(1)-模型(4)可以得出:控制变量中年龄、培训经历、种植成本和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的稳定因子;本文所重点研究的三类解释变量的分析结论如下:

1.合作社对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农户是否参加了合作社与其培训意愿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原因可能是此次调查中仅有14.8%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大多数农户表示还不了解合作社的具体职能。农户寻求合作社的科技支持与培训意愿在模型(1)、模型(4)中呈5%统计水平上显著性正相关。如表4所示,社员中能够主动去寻求合作社农业科技支持的农户,其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明显高于其他。

2.农户对农业科技态度。农户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态度与其培训意愿在10%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农户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影响其对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农业科技培训对增产增收的效果与农民培训意愿在统计上呈正相关,且显著性很强。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认为科技培训对农业增产增收效果为“基本没作用”、“有点作用”、“有作用”和“十分有作用”的样本农户比例为2.8%、12.1%、60.0%和25.1%,表明农业科技对增加产出和提高收益的作用越明显农户的培训需求越高。

3.政府农业政策对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农户对政府惠农政策的认可度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其培训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国家惠农政策认可度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样本农户比例是0.3%、0.7%、10.0%、42.5%和46.5%,呈逐级递增的态势。对当地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满意度与农户培训需求意愿在模型(2)中呈5%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对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重视程度和服务水平影响农户的培训需求意愿;但在模型(4)中显著性水平不强。

五、简要结论与建议

第8篇:科技培训意义范文

关键词:公差配合;实训内容;考核方式;实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4-0063-02

改革与发展至今,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公差实训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综合实践课,通过连续多年承担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实训任务,现结合实训教学,对如何进一步搞好高职院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实训谈一些看法。

1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实训认识,激发学生积极性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实训任务是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将近结束时,进行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实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在计算能力和查阅技术文献等方面受到一次综合训练,从而为后续课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术语及定义多且内容范围广,涉及面宽,应用性强,在机械类的各个专业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重点课程。由于该课程内容中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加上学生对机械没有感性认识,而对典型零件诸多概念、术语、定义和代号感到难学、难记、难理解,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以致用,就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实训,跳出“不重实验实训,只知考试,考完就忘”的怪圈。这一点专业指导老师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业实际及就业市场需求等方面反复向学生说明白。由于同学们认识明确,积极主动,实训工作比较顺利。实训前他们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其他资料的相关部分,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白天加班加点,一丝不苟,有错必改,认真计算、标注。在此过程中,反对不求甚解,照抄照搬的现象,力争按预定计划完成实训任务。

2 合理确定实训内容

由于高职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特别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偏远的农村,生源素质整体不高。在确定实训内容时,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实训对象(设定难度的高低及不同层次要求的完成内容)。主要教学目的:使学生用所学知识会查表,会计算,会标注。主要内容:尺寸公差的查表与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确定与标注;滚动轴的互换性及配合;键和花键的公差配合及正确的标注;齿轮的公差标注。学生完成任务:首先是输入轴齿轮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选择与标注。其次是中间轴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选择与标注。再次是输出轴的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选择与标注。最后是齿轮2、齿轮4的精度等级、公差组的检验组、最小极限侧隙、齿厚偏差、齿坯公差的确定与标注。在实训过程中主要采用分组的形式,每班根据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的实际水平,结合实训对象,分成相应小组,每组由6~8名学生组成实训小组,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实训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都有各自实训的对象,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体协作意识,又能防止学生相互抄袭。在实训之前,指导教师首先对部件进行全面的分析讲解,通过观察、研究、分析该部件的结构和工作情况,认真阅读指导书,让同学们了解部件的用途、性能、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零件间的装配关系。以达到正确的查表、计算和标注。

3 制定细化实训考核办法,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化

为了最大程度准确、公正、客观的衡量实训操作过程和评定成绩,将实训成绩考核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实训表现与态度(20 %),实训内容掌握程度(50 %),实训报告册的内容与说明书的文字表达(30 %)。实训成绩评定等级,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并且制定《实训成绩评定标准》,严格按此标准评定成绩。如在实训表现与态度部分中就明确规定:有旷课现象,不能评为“优、良”;旷课2节及以上,评为“不及格”。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

4 实训效果总结

4.1 整个实训过程

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应用广泛,因此绝大部分同学都表现出对本课程的浓厚兴趣。

4.2 实训

促使同学们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查阅专业资料,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且使本课程理论知识得到了一次全面、综合应用的目的。实训过程中注意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切合各层次学生实际的对象展开实训工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使各层次同学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地提高。

第9篇:科技培训意义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师;临床培训;妇产科;教学

临床妇产科教学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妇产科医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作为北京市唯一的三级甲等妇产科专科医院,每年承担着大量的基层妇产科医师的临床培训工作。对以往来我院进修的基层医师调查数据显示,其特点大都是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临床实际操作不够规范,专业文化程度、工作时间长短差异较大,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及能力也参差不齐。虽然进修医师的个体化差异较大,但一般来说,他们对进修学习都怀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希望多参与医疗临床实践,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如何针对学员的基础水平并结合我院的教学资源优势,在卫生部颁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己在基层妇产科医师临床培训中的教学水平,是从事基层医师培训的专业医生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工作。以往妇产科学教学方法,如传统的大课堂讲授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法、临床演示模拟器材教学法、病案启发式教学法等,哪些更适合基层医师的临床培训、如何根据基层医师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临床教学效果,是每一个培训医师所必须用心思考并努力实践的课题。下面就谈谈我在基层医师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 注重临床基础理论培训及个性化特色培养

妇产科学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十分强的临床学科,妇产科学也是一门医疗风险相对较高的学科,在基层医院发生医疗差错事故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基层进修医师对进修培训大都体现出浓厚的专业兴趣,他们对待临床工作也非常认真努力。针对基层进修医师大都理论水平较低、接待病员时思路不清、病情变化后不知所措等特点,我们的经验是首先选用具有高级职称、理论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高年资医师作为带教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利用小课堂授课方式,定期轮流为她们集中进行专题基础理论的教授;其次,利用每日常规的上级医师查房、定期的主任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术前讨论等一系列的制度,精心挑选比较合适教学的病例,详细地讲解该病例的诊断要点、诊治原则、病因病理、疗效观察及病情发展趋势,最大程度地在理论知识方面给予基层进修医师以帮助;再次,利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提出疑难病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他们利用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系统,通过查阅文献获得所需答案,并进行总结和撰写相关科研论文,全方位、立体式地尽最大努力提升他们的临床理论知识水平。

除了下大力气提升他们的医疗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外,我科还针对进修医师不同的工作经历、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对其大致分为如下3种类型:(1)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医师,在原单位临床经验少,不能独立开展临床工作;(2)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基本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的诊治,在原单位能独立开展部分临床工作;(3)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原单位工作时间长,有一定的资历,能独立诊治各种妇产科常见疾病。对于第一类进修医师,主要通过低年资医师病房轮转制度来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种的诊治,掌握低中难度的手术操作。对于第二类医师,主要通过日常临床实践中规范他们在常见病种诊疗中的手术操作,熟练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种的诊疗和手术,并对少见病种、疑难病种高难度手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于第三类医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考评后,可以在上级医师的监督下独立值班,管理一定数量的病床,在一些常见手术中参与或主刀。总之,大原则就是严格考评其临床能力,根据其临床工作能力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工作计划,尽量做到对每一位进修医师的因材施教。

2 注重医疗临床认知的纠偏与重塑

基层医师由于一般工作、生活在县乡一级的卫生医疗机构,对医疗的认识大都停留在手术是否过关的问题上,认为熟练的手术技巧就是一个优秀医师所具有的一切。这些基层医师不乏手术水平很高的进修者,但充其量也只是个手术匠而已。由于他们对妇产科疾病的并发症、合并症、综合征缺乏深入细致的认识和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些诸如妊娠高血压、妊娠合并心脏病、难产的处理、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严重感染休克等风险大的病种不加重视,导致这些疾病的处理不够到位,经常埋下医疗事故的隐患。因此,带教老师在不断强化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制定和完成临床工作程序的量化标准外,还需要不断强调手术从来就不是妇产科学的全部,而对疾病的科学诊治思路、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前指证的把握、术前准备、术后处理都是一名优秀医师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此外,由于患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纠纷也呈上升的势头,所以对医疗事故的分析和学习就变得非常的重要。通过学习,要让基层医师从医疗纠纷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加深他们对医患沟通解释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学会维护自身的权益。

3 注重培训医师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3.1 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对妇产科知识的总体把握

一个合格的妇产科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我本人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很注重自己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巩固,不断学习新版印刷的妇产科教科书,时常注意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国际间的交流,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学习国外文献知识。理论知识需要临床工作来验证和加深印象,临床医疗实践也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储备作为指导。所谓对妇产科知识的总体把握,绝不仅仅是知道、了解这些重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随时地提取和应用它们为病患服务。在对基层医师的培训过程中,他们所提出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那一点点,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需要清晰明了地表述能力外,对妇产科知识的总体把握无疑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还要能够使他们明白的掌握所学知识,所以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生动的事实举例表达清楚,使得她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3.2 要形成自己生动形象的鲜明教学风格

基层医师大多都接受过临床医学的理论教育,更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只是可能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践操作不够规范,对疑难病症的处理缺乏经验。在给她们进行培训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补充,另一方面还要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授予大家,与单纯的医学生授课有所不同,在于深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可能存在病人疾病发生率及疾病种类不同,针对不同地区

的疾病特点予以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基层医师应该掌握当地多发疾病的诊疗常规及特殊情况的应对。在教学课堂要有大量的互动,深入了解她们的需求和薄弱环节,通过讨论、提问、争论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基层医师的需求,有时可能还要有具体实例、病历分析,还有以往经验的探讨等等,甚至有时还要强调语言表达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3 注重激发、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

基层医师的临床工作可能很单纯。对单一疾病的处理非常熟悉,甚至很在行,但是对复杂疾病的处理,就缺乏经验,在讲解了疾病的病生理基础上,讲解诊断与鉴别诊断,最终讲到治疗方案。另外临床操作往往沿袭以往的当地的传统的方法,不够规范,不够严谨,甚至是错误不建议再使用的方法,对于这些情况要有针对性一一解决,举例说明老方法的不可取之处、新方法的优势等。可能有时要把使用的器械、流程、用实物的形式很生动的呈现在学员面前,借鉴国外的方法,进行workshop的使用,来进一步激发学员的积极性,用手把手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实践技能。

3.4 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中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兼具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多元化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确保基层医师有效地获取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妇产科教学质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示教是非常必要的。其中PBL教学、教师模拟标准化病人、参与式教学方法、电教多媒体技术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都是非常有效的。多元化教学具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基层医师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等诸多优点。

实践表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引入将有助于妇产科示教课医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能有效地调动基层医师的学习热情,能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十分有益于基层医师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5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现代医疗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为了提高医学教学和科研的起点,妇产科医生要在认真阅读妇产科重要文献的基础上,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的最新专业资料,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通过利用网络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方法阅读大量的经典文献和最新资料,打牢学科基础理论,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总之,为提高基层医师的专业能力,要在提高自身妇产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信息技术等方法,强化基层医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发挥学习主动性,坚持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国内和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从而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林,辛晓燕,陈必良,浅谈妇产科学教学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965-967

2 吴红骏,赵洁,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改革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0,(8):25-28

3 欧阳仁宣,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J],中国电化教育,1999,(2):23-24

4 舒涛,梁渊,张文斌,等,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