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教育的意义范文

高职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教育的意义

第1篇:高职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综合素质 生存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这种观点的现代意义就是强调素质教育,强调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高职教育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懈的拼搏精神、理智的分析判断能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其内心深处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和个人生活、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都关系着他们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调节能力,最终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1 高职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成功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各行业培养了大量技能娴熟的高素质人才,但在生源、学情、教学和就业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1.1 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学生素质整体下滑

从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到2011年,我国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已由474所发展到1228所,2011年高职招生计划326万多,近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总数675万的一半。经过十来年的飞速发展后,近年来高考生源明显减少,招生竞争日益激烈,开始出现降分录取、登记入学的情况,尽管如此,《新快报》2012年8月22日刊文山东仍出现96所高职院校三次投档无一人报考的现象。随着入学门槛的越来越低,生源素质自然难以保证,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自己、生活和社会的真正理解,在社会行为上显得孤独、冷漠、厌学、责任心不强、狭隘和自我等问题上,与大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具备的自我认知水平、自我约束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不相符,要么盲目过高估计自我,眼高手低,说起来行,做起来不行;要么有思想、好思考,但又过于偏激、固执和理想地看问题;要么渴望成才,但又急功近利,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和进取精神始终不足。

1.2 学生基础积累不足,畏难情绪突出,学习主动性不强

因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使得素质教育的倡导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学校仍是只关注少数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大多数成绩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得不到重视,在家又令家长失望,甚至是被埋怨的对象,长期没得到应有的正确关爱和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使其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发展不平衡,甚至双重缺失。又恰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迫于高考成绩的原因而接受高职教育,因积习和低劣情感态度价与值观倾向影响,入学后生活、学习氛围突然的自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其他价值观的冲击,应接不暇的游戏、网络诱惑,以及每天所学知识、技能需要消化、巩固的压力,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加倍放大,慢慢开始厌学逐渐到迷失自己,对学业由进校的满腔热忱到心灰意冷,最终发展到教室玩手机,寝室打游戏,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屡禁不止。

1.3 就业相对容易,但专业相关度和就业现状满意度较低

在当前高校应往届毕业生近千万,经济形势较困难的情况下,高职生就业形势面临就业容易,但专业对口度和学生就业满意率却较低的现状。据麦可思公司对全国高职院校2011届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就业现状满意度、离职率、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等数据调查显示,数据如图1所示:毕业生第一份工作通过专场招聘会和求职网站等形式,自己主动出击、竞争获得与专业相关职位而就业的比例不高,最主的要渠道还是利用亲戚、朋友的关系通过推荐获得与专业不一定相关岗位而就业;另外,平均月收入2500元左右的薪资待遇和中低端制造服务业职位的社会地位在多数毕业生眼中并不满意,多数学生总难在个人能力、兴趣爱好、薪资待遇、发展前途与企业要求和社会现实之前找到交集,最终选择了放弃所学的专业技术而从事了别的职业。

2 高职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的原因、更是当代教育的缺憾,尽管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培养,但仍然缺乏对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对社会现实、行业现状、企业要求的正确认知和判断,缺乏大学生应有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决策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进入市场选择和社会竞争后难以正确定位自己,显得茫然无措、无所适从。

2.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以健全情感素养、人格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各种社会生活、学习中经过尝试错误、成功、失败、沮丧、痛苦等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出的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个人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目的、意义和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根本看法,总是伴随着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发生和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认识过程。高职教育中根据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中反映出的孤独、冷漠、厌学、责任心不强、狭隘和自我等主要特点,结合他们内心所关注的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和社会、行业、企业对他们的要求,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困难挫折中具有热情自信、勤奋努力、团结合作、坚强不屈等良好的情感素养和人格品质,在解决实际的学习、生活问题时,能主动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摒弃错误的价值观,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拥有高度的责任感、独立性和坚持性。

2.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促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人的思想、言谈和举止既受生活环境、积习的影响,又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所有体验都会对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构建带来影响,而且新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倾向又反过来强化其行为举止,如此反复,最终形成对自己、对学习、对职业认识、判断的标准和价值的取向,积极乐观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促进其更加努力学习,反之,消极悲观的价值取向促使其更加厌学。因此,只有加强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其用正确的视角认识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自己在学习中尝试错误、成功、失败、沮丧、痛苦等体验后总是获得更多愉快、兴奋、赞赏、喜爱和崇敬等积极、乐观的感悟,才能结合行业、企业要求和社会现实树立自己的信心和目标,去真正探索职业、行业、企业甚至是岗位的内在特征,养成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科学态度和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适应能力

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旅途即将迈入社会的新起点,要能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独立工作者和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懂得“做事”,又会“做人”。高职教育应根据学生在学习、就业等问题中思想言行反映出的主要问题,结合行业、企业对他们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选择、薪资待遇、个人发展和社会地位等他们热切关注的实际问题,培养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认识、职业品格、职业素养和职业理想,不只专注于知识技能的训练,更能在自己的职业理想、专业技术和企业现状间有足够的认识并找到切合点,从容做到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优势等个人特质,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科学合理定位期望,增强自身的专业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冷静地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兼顾短期形势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积极主动把握机会,实现早日圆满就业,融入社会。

3 结语

从当前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现状来看,高职教育中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并不是关于某个行业、岗位的专门知识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的认识和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只有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他们面对学习、就业和社会生活时才能遵循规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兴趣、心理、能力和价值观念,把自己从“我想干什么”的一厢情愿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中,并以务实的态度积极参与就业竞争,不以“等,靠,要”的懒惰思想等待就业,不以个人暂时的好恶作为职业选择的唯一依据,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基金资助: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项目编号【GDGZ10072】

参考文献

[1] 孙宏安.情感态度价值观概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7-13.

[2] 王全旺.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教学院,2010.

[3] 麦可思团队,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团队.2012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成都: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2.

[4] 罗晓珍.论加强高职大学生的情感教育[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4-68.

第2篇:高职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高职院校;意义;解决措施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劳动者职业技能所达到的等级,依法进行考核、评定和证明,从而赋予劳动者一定的职业资格。它由政府批准的专门机构负责实施,以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作为鉴定依据。

一、职业技能鉴定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作为劳动者所拥有的技术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利用自身拥有的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核准下,纷纷成立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使专业教学与人才需求有效衔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协调,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对学生实践知识的传授,坚持理论“够用适度”、技能“融贯始终”,其办学的一大亮点就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衔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提高就业率。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

国家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时长期分割,缺少统筹机构,法律和政策的调控力度不够,体制性的障碍成了推行“双证书”的主要障碍。

2.“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缺乏,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3.培养模式封闭、单一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都是按一级学科设置,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上偏重理论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和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4.职业技能鉴定没有充分利用高职院校资源

目前,受到技能鉴定工作考场场地和检测仪器的限制以及考评员的严格要求,满足申报条件的学校相当匮乏。因此,职业院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5.试题库不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需要

长期以来职业技能鉴定的试题库更新速度较慢,一方面造成出现的题目与实际现场严重脱节,一方面造成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

三、解决措施

1.修订教学计划和教材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职业技能考试大纲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以满足职业需要为原则,以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缩减、删除了一些过偏、过深或脱离企业生产实际的理论内容,适当增加行业发展新技术介绍和职业培养所需实践教学的课时数。

2.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实训课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实训课,有利于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满足企业需求。通过这样的实训,能有效地把所学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现场工作。

3.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传统的专业教学基本上都是先介绍理论基础,把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地介绍给学生,然后再在通过具体的实验课程来验证这些理论知识。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将理论学习和实验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阻分割,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通过对课程体系改革,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开设专门的技能鉴定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实操。推行“双证书”制度后,教师要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照实物讲原理,按照实景讲流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为“一体”,使学生达到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技能标准。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还应注重教师操作技能的培训,建设一支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可以定期安排老师到企业界去挂职锻炼,汲取现场最新技术,提高自身理论与操作能力。邀请现场高工或企业界的优秀人才定期为学校老师做学术报告,从而提升老师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指导能力。

5.建设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实训基地

职业技能鉴定要能顺利进行,必须要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建立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实训基地。同时,也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到企业生产与实践进行顶岗实习。高职院校必须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并将校外企业的车间与校内实训基地联系起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有力的保证。

目前,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部分职种鉴定内容陈旧;高新技术引入迟缓;侧重考核操作熟练程度;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竞争能力的考核比较缺乏等等。新世纪我们应该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努力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与培训体系,为促进高职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探讨在高职教育中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的意义及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08(23):179―181.

[2]强伟纲.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7,(25):10-11.

[3]赵卫华.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会论坛,2009,(7):117-118.

[4]王忠诚,宁秋平.谈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J].辽宁高职学报Vol.6,No 1:22~25.

第3篇:高职教育的意义范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知识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了时下的重要价值观念,知识管理的概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其中有关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更是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换句话讲,在企业中谁掌握了关键性的隐性知识也就代表着谁具有了核心的竞争能力。为适应知识时代的人才需求,高职教育也要从关注书本知识、一般技能的培养,向关注隐性知识转化,实现习得的目标转换,视为社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自己的使命。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关注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实质也就是关注高职学生隐性知识的习得与应用。那么,在高职教育中存在哪些类型的隐性知识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 隐性知识概述

(一)隐性知识的概念

隐性知识最早由英国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他认为人类有两类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能用明确的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字公式等媒体符号结构化地加以表达,后者是一类深植于个体、组织内部,但是不能被系统表述的知识。他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能告诉的。”这个命题的含义就是,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包括了他们可以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显性知识,但却不仅是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类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隐性知识最终决定着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隐性知识的研究进展

日本著名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这些模式信仰观点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对它们已习以为常,不自觉地接受了它们的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它们的巨大冲击。野中郁次郎把隐性知识分为两个维度:技能维度――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掌握的所谓“诀窍”的技能。认知维度――包括信仰、观点、思维模式。尽管它们不容易被明确表述,但是这类隐性知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隐性知识与人类思维及心理过程的关系。他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它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类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于现实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另外,隐性知识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

北京智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禄研究员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或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

钟义信教授认为隐性知识可以划分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和专业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五个要素共同组成。黄荣怀教授将隐性知识分为: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基于认知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基于社会区域文化的隐性知识。马捷博士将隐性知识分为五大类:技术类、认知类、决策类、个性类、信仰类。以上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语言阐述了隐性知识的含义,但他们表达的实质只有一个,即隐性知识是根植于个体头脑中的、难以被明确表达的非结构化知识。

三 高职教育视野中隐性知识的分类及特征

(一)高职教育视野中隐性知识的分类

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理论依据,在高职教育视野中,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从学生个体能否胜任某专业工作岗位角度来考察隐性知识,笔者认为与高职教育相关的隐性知识包括六类:

1 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是指与高职学生身体运动相关的知识,此类隐性知识将教会学生把握职业技能中的细节性、关键性操作。通常表现为高职学生操作、使用劳动对象的技巧与经验。此类隐性知识将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进入新行业领域后掌握新职业技能的能力。

2 职业认知类隐性知识。是指高职学生用来支配、指导自己学习、记忆、思考职业基础知识的一类有关如何学习、记忆、思索的知识,即关于学习职业基础知识的认知策略,它将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此类隐性知识在高职学生进入某一新职业领域并学习该领域职业基础知识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具有良好职业认知类隐性知识的高职学生将很快能掌握新职业领域的基础性知识,即“很快能入门”。此类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高职学生学习掌握新职业领域知识的能力。

3 职业元认知类隐性知识。是指高职学生在反思学习过程、比较学习方法时所运用的策略与方法。此类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高职学生反思、判断、分析学习新职业领域基础知识的过程和职业操作行为过程的能力。

4 职业信仰类隐性知识。是指高职学生就所从事的职业在兴趣、信念、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倾向,是有关高职学生目标取向和价值取向的知识。职业信仰类隐性知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它们是高职学生取得良好工作业绩的基础。通常表现为高职学生从事某项职业的基本能力素养。

5 职业个性类隐性知识。是指高职学生个体在长期的社会交往、生活学习等意向性活动中形成的性格、意志、动机、情感与兴趣等心理特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中的这些非智力因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他们的“情商”,它们会在高职学生透视自我、认清世界、交往他人等过程中起到强大的调控和激励作用。这类隐性知识所折射出的是高职学生的“个人魅力”。

6 职业策略类隐性知识。是指高职学生在具体的专业岗位上时能指导他们综合运用所学职业知识的一类知识。它被用以解决、处理各类具体情境下的工作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绩效。它通常表现为学生的一种综合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具有此类知识的也许学生可能并不能很明确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是此类知识将切实地促进高职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习得的各类职业知识,从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过程,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表现出较好的职业行为。

以上只是从高职学生个体的角度对隐性知识的分类所做的探讨,换个思考角度,如教师、环境构成等,会发现其实还存在其他类型的隐性知识。从高职教师角度分析隐性知识,共分类还应该有:与高职教师认知及元认知能力有关的隐性知识,与高职教师职业技能有关的隐性知识、与高职教师个性有关的隐性知识、与高职教师信仰有关的隐性知识等,与学校管理模式相关的师生交往、同学交往类的隐性知识,以及与高职院校学风、校风等因素相关的校园文化类隐性知识、学校周边社会道德类隐性知识……所有这些都是高职隐性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职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将受到自己、他人、老师、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润物细无声的。如今,各大高职院校都

非常注重对新生的校史教育、强调师生的沟通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关注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等行动,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促进高职学生良好隐性知识结构的形成。

(二)高职学生认知结构中各类隐性知识的关系特征

高职教育视野中的各类隐性知识都是高职学生需要关注的习得对象,但由于高职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高职学生关注不同类型的高职隐性知识,并影响到高职隐性知识的习得效果,最终导致不同高职学生形成了不一样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在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中高职各类隐性知识所占据的比例以及组织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一样的认知结构导致了高职学生不一样的行为反应,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能力及行为特长。那么在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各类型的隐性知识主要表现出怎样的关系特征呢?

1 各类隐性知识之间存在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至少存在着八种智能形式,而且个体通常喜欢以自己的优势智能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编码世界,所以个体隐性知识的习得与其优势智能的作用密切相关。高职学生在运用自己的优势智能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使得与该优势智能相关的隐性知识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从而在某领域表现出较强的行为能力。比如,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就是一类与身体运动智能相关的隐性知识。

2 各类隐性知识之间相互影响

在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虽然各类隐性知识所占据的比重不一样,存在着优势的隐性知识与欠缺的隐性知识,但是各类隐性知识之间会互相影响、共同进步。比如:一个喜欢某职业(专业)的高职学生,即使自己的操作暂时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会经过长期不断的努力而掌握该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

3 各类隐性知识之间共同作用,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上述六类高职隐性知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高职学生的整体职业行为表现是这六类隐性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一个不喜欢某职业(专业)的高职学生,无论其专业技能如何娴熟,在该职业领域他都不会有好的表现与发展。所以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偏废任何一类隐性知识的习得,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搭配六类高职隐性知识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分量,真正将六类隐性知识融会贯通、融为一体,才能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才能使得自己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表现。

总之,高职隐性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某方面隐性知识的传授、培养某方面的技术能手,同时又要注意全面传授各类隐性知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在各类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才能最终促进高职学生的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并最终决定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高低以及他们能否创新性地胜任某职业领域的相关任务。

四 研究高职教育中隐性知识习得的意义

“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事业成功与否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隐性知识水平的制约。由此可见,作为为现代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蓝领人才的高职教育,就很有必要开展隐性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研究高职教育中隐性知识的习得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以下重大意义。

1 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在高职教育中注重学生“情商”教育,即重视高职个性类隐性知识的习得,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特征:拥有正确的动机、良好的兴趣、真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完善的性格。这样,就可为社会和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精神面貌、极具个人魅力的高级创新型人才。

2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高新职业技能。高职教育就是为了教会学生操作劳动工具,培养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注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的习得,其目的就在于在教会学生会操作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职业操作技能的能力:为什么这样操作、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技能要领在哪些步骤上、有没有更好的操作方法、能不能够进行技术改良等。在技能培养过程中不断将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就能迅速把握住关键性的技能操作。长此以往,当他们在进入高新职业领域的时候,就能够运用学到的此类知识而迅速攻克、掌握技术难关。总之,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掌握高新职业技能。

3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是一种知识结构或理解系统,是人们从事描述、归因和预测活动并进而进行适应选择的决策系统,是主观所感知到的有关外界的意识结果,体现为结构化的知识和信念,源于个人所受教育和经历的积淀。旧它的构成包含着人类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高职教育中的“职业认知类隐性知识”“职业个性类隐性知识”“职业策略类隐性知识”等等类型的隐性知识正是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心智模式的重要知识成分。由“职业认知类隐性知识”“职业个性类隐性知识”“职业策略类隐性知识”等类隐性知识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良好的、根植于高职学生头脑中的、属于潜意识层面的心智模式,将对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第4篇:高职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队伍;教师培训制度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规模获得了空前的扩大,高职院校数量迅速增加,高职学生人数也占到了高校学生数量的一半,这给高职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没有整体素质良好的高职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学生,高职院校也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支能基本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目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03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陆续建立了20多个高职教师师资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高职教师来源也正在走向多元化,高职院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已认识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提高教师素质,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状况调研结果的分析来看,目前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状况与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复杂,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缺乏认识,而且在思想上认为只要熟悉并掌握专业知识就能胜任教师岗位,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基本素质,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不能适应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定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05年,在职业技术学院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要达到30%。而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三改一补”转型而成,教师的学历水平与教育部要求的相去甚远,有很多教师甚至是中专或者高中学历。专业知识、学历合格的教师,也存在着知识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问题。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的存在,高职院校不论在硬件建设、生源及教师的福利待遇等各方面都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导致高职教师在心理上找不到与普通高校教师的平等感,从而不安心工作,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一旦有机会,就纷纷跳槽。

(三)专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新行业的不断涌现,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来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不断调整专业教师,但由于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能使教师合理流动,造成有些专业的教师超编,而有些学院需要的专业教师又进不来,特别是发展高职教育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据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北京地区14所高职办学点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教师中平均只有25.75%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下厂实践过的仅占23.9%。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必要途径。教育部提出,在职教师五年要参加一次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初级教师要达到42学时,高级教师要达到72学时以上,这虽然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如对教师培训的经费保证和时间保证问题,教师培训系列制度等。我国高职院校的投入严重不足,优秀教学资源短缺现象是有目共睹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硬件建设、环境建设的投入主要靠自筹。

(二)人事制度不合理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在用人制度上还是“终身制”,在分配制度上没有很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由于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是按职称、教龄来定工资。不能调动教师的劳动积极性,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这样导致学校该进的教师又进不来,而占有编制的教师又上不了课。

(三)教师评聘制度不合理

根据对江苏、辽宁、湖南、陕西和四川等5个省40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没有一个省一所院校不反映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务的评聘制度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的认定,唯一明确规定的是有关学历的标准,取得高职教师资格证的要求与普通高校的没有区别,没有高职院校特定的认定标准。

在对高职教师的考评方面,都是套用“本科标准”,即“重学历”、重学术科研论文,忽略了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与建设“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脱钩,没有从职务评聘制度上起到导向作用,使得有些教学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师职称上不去,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挫伤了“双师型”教师从事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有:一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这是构成高职教师的主体;二是从普通高校调入或中专学校转型而来;三是从社会企事业单位直接引进或聘请的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要使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高职教师,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对于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教师,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实习和生产一线实习,实习期满后,经考核合格,方可独立执教;对于普通高校调入或由中专转型而来的教师,也应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提升和相应的教育教学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高职教学;而对于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则应该对他们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对于已经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也应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和进修制度,使他们能有机会与本专业领域的行业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关注并了解专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了解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信息、教学动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现代教学工具,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能将前沿的知识教给学生。

此外,建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以期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人才,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非常重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师就有诸多的激励措施,如在美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参加进修可以向学校或地方学区申请经费补助,在职教师通过进修获得高一级学位,其薪金待遇也会随着学位的升迁而提高;在英国,长期课程的学费由教育部支付,旅差费由地方教育当局负担,而且进修教师还可以得到各种津贴。此外,英、美教师每任教七年,可享受一年的带薪休假,教师可利用这一年时间去进修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也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高职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

建立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转变人才管理模式,是吸引高职教育人才,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形势下,制定一种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政策,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时,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分配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做到想留的能留住,不需要的就让其分流。实行公开招聘,拓宽选择录用教师的渠道,打破教师资格在学历上的限制,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吸引外校和社会上的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才来校任教。

此外,除了长期聘任和终身聘任外,可采用各种形式的定期和短期聘任方式,聘请外校和社会生产第一线的管理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及有特长的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多元化,同时,也达到了共享社会教育资源的目的。

在分配制度方面,根据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励和吸引人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改革高职教师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结构分为三类:一类是基础理论课教师,一类是专业理论课教师,一类是职业实践课教师。这三类教师,教学目的和要求都不同,因此,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标准应有所区别。对于前两类教师,由于主要从事理论教学工作,重点强调的是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基础性,在工作业绩上,可适当突出教研教改能力,在对他们进行评价时,可参考普通高校同类教师的标准;而对于职业实践课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历、能力上,强调的应是实际工作、实践能力和职业经验以及对教学科学的掌握程度上,在工作业绩上,相对淡化对其在科研与学术论文方面的硬性要求,突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重在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总之,建设一支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队伍,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海凤,王丽娟. 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沿性问题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1).

[2] 黄立. 关于搞好高职教师培训的思考. [J] 职业教育研究, 2005,(5).

[3]姜桂洪. 高职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05,(7).

第5篇:高职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职业意识;高职教育;职业生涯;培养

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和职业氛围中,在培训和任职实践中形成的与从事职业密切相关的思想和观念称为职业意识。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而职业素质是从事职业的基础。健康的职业意识是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所以职业意识在注重素质培养的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的根本素质,是一个社会职业者必备的条件。高职学生在市场经济中应实现价值观从重现实向重理想、从重利益向重义务、从重个体向重集体方向的转化,而不应过度关注自我和现实。针对这些特征,职业意识培养应从以下十个方面加强和提高。

一、学习意识

(一)学会“四会”,培养职业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份非同寻常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供,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的重要观点,并指明了终身学习通过四大支柱实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也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知识支柱。

(二)终身学习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周期大大缩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认为:“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日本政府在展望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指出:“为使教育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必须实施终身教育。”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终身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学会自学

只有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学习包括更新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掌握新技能,结合各门学科知识来发展和完善自我;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有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真正成为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践意识

高职学生应积极地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经受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和运用的统一。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对课内所学知识会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从中会发现更多所在专业领域内和其他领域内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虚心学习、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三、企业文化意识

存在决定意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要培养企业意识,高职学生首先要到公司、到企业、到社会中去经受实践的锻炼,去体验、去感悟企业文化。其次要注重职业岗位的操练,要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强化专业技术的训练,这样既能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动态、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又能在企业文化环境中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综合素质,为成为卓越的员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敬业意识

爱岗敬业是要求人们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敬业意识属于基本的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尊重也是对自己社会价值的认可。使敬业意识作为规范存在于意识形态,可加快整个行业乃至职业体系的成熟。培养敬业意识,首先应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应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通过规章制度和学生自我约束形成其自身固定的行为模式。

五、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奉献精神是一种能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每一个社会中的个体,通过工作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用于支付个人的社会需要,一部分用于国家的整体建设。工作也是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敬业是奉献的基础,乐业是奉献的前提,勤业是奉献的根本。岗位敬业奉献,就是对于本职岗位,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冲突时,应以法律与道德规范为天平,以社会价值为准绳寻求解决之道。奉献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于理论的学习,更应融入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社会实践中,从小规模的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全局观念,塑造他们的集体精神。

六、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要求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要从传统的中庸观念中解脱出来,对新思想持开放态度,积极思考上未经检验的假设。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知识积淀,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更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在校期间,高职教育应特别注意科学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发散性思维方法,即从不同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研究新情况,揭示新规律,创立新思想。培养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等方法思考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紧跟国际、国内的专业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从改善现有的科研方案,以获得新的更有效率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工作,鼓励他们打破常规。同时,加大对创新培养的投入,这对教育的长足发展是有益的。

七、竞争意识

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存在竞争,社会才能不断的自我更新,发挥潜力;只有重视竞争,才能不断前进,走在时代的前列。而整个社会的竞争意识又源于个体的竞争意识。社会竞争在于综合素质的竞争。增强竞争意识,懂得竞争的含义,更应懂得竞争所需具备的素质。竞争意识的培养重在竞争氛围的营造。首先,竞争以优秀的思想道德为基础,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比竞争本身更加重要。其次,竞争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在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举办多种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不失为增强高职学生竞争意识的途径之一。

八、合作意识

职业活动中不仅需要竞争,还需要主动合作精神,竞争与协作相伴而生,相离而失。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总是与一定的职业群体相联系,离不开同行业的支持与协作,特别是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专业化、社会化,需要加强联合。产业间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也要求一个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必须团结协作。

九、质量与效率意识

质量与效率是企业的生命。质量能为企业赢得客户的认可,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扩大生产规模。效率的提高使产品成本降低,可获得比同行业企业更高的利润。在企业内部推行质量与效率意识,可使企业的生产水平取得长足的进步。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教育中也应包括质量与效率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和实习活动中全面推行质量标准,培养学生养成严格遵守标准生产的习惯,并鼓励他们创造新的方法提高标准在团队中推行。在完成同一任务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熟练技术、改善生产流程和部门合作来提高效率。

十、诚信意识

诚信是从业人员对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是职业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从业人员对企业提供的书面材料均以事实为依据,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均符合企业的质量标准,遵守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高职教育承载着诚信意识的延伸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标准完成学习和实习任务,培养其用准确的语言撰写报告并进行全面的检验。

高职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始终,与专业教育紧密的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这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毅主编.职业学习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詹万生主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6篇:高职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物技术专业;两位一体教学模式;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30-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应该是品德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融合,首先应该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其次是人生目标教育,再次是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我校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素质形成规律,将品德教育分阶段、分层次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尝试并构建了“品德培养+技能教育”两位一体互融互渗教学模式,实现了全员育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将品德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通过对生物技术类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调研,定位专业就业岗位群,明确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要求与品德规范,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素质形成规律,将品德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44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第一个“4”是指职业技能四层接轨,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接轨、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接轨、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接轨、素质培养与岗位素质要求接轨;第二个“4”是指品德培养四阶递进,即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分感恩教育、诚信与敬业教育、责任感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四个阶段逐步展开;“2”是指双向互动,即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其中,家校互动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基础,只有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横向联系,与家长的横向交流,才能使学生品德培养持之以恒。

将品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通过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分析(如图2所示),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品德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品德培养+能力拓展”的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突出学生的品德培养。

将品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教师能力的提升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前提和基础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了解并熟知学科专业所涉及的历史性、精神性等教育因素;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从事未来职业、专业工作的价值取向及对学生个体品格等方面的要求;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与精神。这些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基础。此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品德培养的同时,也会将教师作为特殊的认识对象。学生感知的不仅仅是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还有其行为和品格。所以,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保障。

把握品德教育与专业技能传授的有机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所反映的既是人类实践的总结、智慧的结晶以及这一领域前人不断追求不断发展的历史,也凝聚着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等精神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社会对高职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对学科和专业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主动地选择、归纳、类比,寻找品德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点,将其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历史和精神的影响,实现对品德培养的潜移默化。

品德教育与工学结合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强化与顶岗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为人处事、沟通交流能力、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宽容精神、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检验与再培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体验作为企业人与校园人的区别,体验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与感悟。因此,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环节品德教育的渗透与融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因势利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融入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社会责任、互相尊重、和谐相处、诚实守信等品德教育;使学生通过实习案例和专业技能顶岗实操,亲身体会做人的标准和社会对良好品德的要求,激发学生感悟,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将品德评价融入专业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目标和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既要体现专业技能、人文素质、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职业素质的特性。考核方式要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与开放性。我校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构建了“四结合”专业考核模式,即技能评价与品德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第7篇:高职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人文主义; 高职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83-01

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即人本管理,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不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作是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后的第三种力量。其主要代表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1.教育目标是发展人的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这种潜能是积极的、合理的和现实的,发挥人的潜能,超越现时的状态,是每一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马斯洛认为:“我们能够成为什么=我们应该成为什么。”[1]只有充分发挥潜能的人,才能成为自由健康的人,才能在社会上起积极的作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潜能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社会和学校要提供维护和发展潜能的条件。“健康的儿童是乐于发展、前进的,乐于提高技巧和能力的、乐于增强力量的。”[2]马斯洛指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说得浅显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3]这就意味著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从根本上说,教育的目标是人性潜能的充分实现或人格的健全发展。

2.人发展的内在动机是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动机。他的动机理论是以需要层次论为基础展开的。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几种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我实现是人的动机的最高层次。人正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罗杰斯一直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非常重视。他指出,学校是为学生而设,教师是为学生而教,教育和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从教育的目的来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完美人格。从教学过程来看,要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良好师生关系的三要素:真诚、接受和理解。这种开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能形成融洽、诚意、开放、信任和互相支持的安全信任的环境气氛,使师生之间产生信任、自信和安全感。

二、建立新的高职教育原则体系

1.人性化教育原则。自我实现是个体的基本需要,但每个人的自我未必被意识到,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性。特别是很多高职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不好,他们长期在沉重的压力下生活,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和长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并加以引导。因此,高职教育首先应当是人性化的教育。

2.无条件积极尊重原则。教师要消除高职生等于差生的心理误区,相信每个学生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不要因为学生个别错误行为而对其作为人的价值发生怀疑。高职生相对于其他普通本专科生有更多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必须对学生有信心,应当学会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以宽容的胸怀对待每个学生,既欣赏他的优点,又容忍他的缺点,形成真诚、接受、理解的良好师生关系。

3.整体性教育原则。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个方面。而且,提供帮助的教育者,不仅要了解人性,更要通过本身的努力,逐步改善周边环境,提供人性充分发展的条件。人是完整的人,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具有德、智、体等基本素质的有机体,都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教学工作要树立全局观念,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

4.前瞻性教育原则。在教育观念上要具备超前意识,使教育教学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前;在教育内容上,不仅要传授书本的知识,还应尽量多地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创新精神。高职教育要不断研究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使教学方法永远具有时代气息,这就要求教育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性。

三、高职教育策略的转变

1.教育目标从专才教育转向人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即俗称的专才教育”。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发现,这种目标定位的人才素质结构有很大的局限。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能力单一的人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给个人带来就业难的问题,还阻碍了人的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形成。高职教育应该把需求驱动和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人的发展的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个人,注重发展个人的主动性、独创性和责任感。

2.对高职生的评价从一元向多元评价转变。罗杰斯认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认可每个学生都是作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有各的存在价值。高职生之所以被视为差生群体,是由于我们用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来评价学生一切,考试或测验显示的只是学业方面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走出校门未来发展的其他潜能。为了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应该改变传统的一元评价,而用多元智能的理念来衡量、评价我们的高职生。

3.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创设条件。从学校内部来看,教育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模式以及德育工作方法等还不够科学完善,这些都可能成为阻碍高职生发展的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当我们看到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强、沉迷于网吧、六十分万岁等现象时,我们不应一味地怪罪于学生,而要更多地反思: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创造的条件是促进高职生潜能发展的重要条件。

4.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社会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劳动所需要的操作和组织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种人才目标在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封闭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必须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为学生提供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教学必须从课堂教材中心向社会延伸,强调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到第一线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许金声.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J].心理学报,1985.

第8篇:高职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音乐艺术教育 高职学生 能力素质

1高职院校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意义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音乐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1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抒感、陶冶情操

音乐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我国灿烂优秀的民族音乐往往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它们可以加深受教育者对祖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音乐艺术教育不但能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历史上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掌握音乐艺术的基础知识,培养音乐艺术的基本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目的;第三,音乐在培养、充实受教育者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1.2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发展人的形象思维

因为审美过程需要思想和创造,所以审美活动能够开拓思维,激发幻想,进而激发人的创造才能,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有的良好心理和独特个性。而音乐教育过程就是审美过程,音乐艺术教育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进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从对前苏联科学家的调查中发现,最杰出的科学家,从来不是局限在他们个人的研究领域内,而都是通晓和熟悉艺术及人文学科的。

1.3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音乐艺术教育居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2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

(1)高职院校教育的办学理念存在偏差。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忽略了全面素质教育。其根源在于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观存在不正确、不全面的看法,没有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都是单纯地围绕市场转。将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技能主义”倾向严重,而忽略了高职教育的“提高教育者全面素质”这一基本目标。

(2)高职院校中艺术教育的资源匮乏。我国的高职院校很多是从中专学校升级而来的。由于规模与实力所限,在院系的整体构建上,很少有艺术、中文、历史等院系,也就无法为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合格的教师是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如果缺乏人文意识,学生便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说起。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未能达到这种要求。

(3)高职院校办学的现实环境存在诸多弊端。高职院校中尚未形成浓厚的术教育氛围。艺术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非常简单、单调。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吸引全体学生参与的艺术天地。学校的总体规划,设计建设到各项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缺乏和谐统一。

3高职院校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建议

(1)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把音乐艺术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开设声乐、舞蹈、器乐、戏曲、曲艺、中外音乐鉴赏等课程;在课程处理上,可采用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形式;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把音乐美育课提到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职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建设。

(2)积极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教育活动中,受到音乐的熏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可成立音乐艺术教育活动的业余艺术团体和群团组织,艺术团体方面,如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电声乐队和曲艺队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成立交响乐团、歌剧团、话剧团等;群团组织方面,如音乐协会、舞蹈协会、音乐沙龙等。在活动形式上,如学习内容和比赛活动相结合;间时训练与集中训练相结合;训练与演出相结合;单项活动与大学生艺术节综合活动相结合。在辅导形式上,可使个别辅导与集中辅导相结合;在辅导人员的安排上,可采用专职教师和聘请社会兼职艺术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在活动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如合唱、舞蹈、民乐队排练、曲艺等。在活动要求上,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建立音乐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职业高校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发挥本校音乐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过音乐理论课、中外名曲鉴赏和丰富多样的个性化音乐艺术教育活动等形式,使职业高校的大学生得到音乐艺术教育。

(4)建立学校与学校和学校与社会的音乐艺术教育体系,进行校级的或学校与社会艺术团体的交流和合作。

(5)实施音乐艺术教育的步骤。实施要有计划分层次进行,对三年制的大学专科生,首先结合专业课进行审美意识、能力、情感的培养,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第三学年是提高实质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高职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人文素质 语文教学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A

提高素质、培养技能、传授知识是当前我国院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人的基本素质包含身心、业务、文化以及思想四个方面,根本身心素质是本钱、业务素质是保障、文化素质是基础、思想素质是根本,这四个方面的素质是社会个立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人文素质方面,这方面的素质主要是由意志、道德、思想、能力以及知识等因素结合而成的。其中内在品质通常为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的涵养、情感、精神以及价格等几个方面,简单来说则是体现在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两个方面,提升学生这两方面的素质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当前我国在部分高职院校为学生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往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关注,造成学生人文素质方面长期存在不足。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有关教育人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与调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1语文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的渠道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当前的教育环境因素,比如社会实践体验、传统文化熏染、科学知识学习以及文化氛围领悟等。然而,从以往的教育工作实践情况方面来看,由于高职院校在各方面的条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文化氛围建设方面的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就需要从学校内涵建设的角度出发,重视文化积沉、历史传承等方面的文化资源,为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建设提供充足的精神养分。

由于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成立的时间不长,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语文教学课程进行有专门的制定。由于语文科目自身就是一个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以及人文性比较强的科目,本身就十分注重审美性与文人性。文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生命力与原创力激发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思索文化的价值、理解人文的意蕴,同时也有且于帮助学生审视各种文化现象,将观念、意识、诚信、知识、修养与价格融为一体;文学的审美性即是以文学为载体,使学生学会欣赏评判与阅读理解,学会实践、学会创新、学会思索,从而形成更高完美、更加高尚的人格。另外,大学语文教学还能够养成学生传递正能量、陶冶情操、发挥个性以及传承文化的意识。从根本上说,开设语文教学科目的目的在于将学生自身的人文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融合,为社会以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这就需要大学教育机构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对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现出高度的重视,充分实现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上内容对我国大学教育语文科目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阐述,介绍了语文教学的宗旨与目标,即规范民族语文、热爱民族语文,能够利用各种方法与句式对自己所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进而提升个体的人文性与审美性,以情育人、以怀感人,使学生们的思想道德与心理素质提升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教学对人文素质养成的作用

对于院校来说,其自身的专业性优势比较突出,学生的工作技术需求有着比较充分的保障,加强语文科目教育能够使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大形式有所了解。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职教育也是大学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掌握各项工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具体的教育工作目标在于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陶冶情操。若一味地只重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很可能会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人文关怀观念的养成。这就需要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有关内容与基本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则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以质量回报社会、以教育聚集社会、以诚信厚待社会。一方面要落实职业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要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思想世界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素质与内涵得到全面的提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为学生提升的语文教学在内容上十分丰富,能够充分体现出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高职院校需要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作用进行融合,将戏剧、影视、美术以及音乐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让学生对各种文学形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深入了解基本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的了解,对国内文学艺术的具体内涵有所启发。

3人文与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的人文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设置,当前我国语文教育无论在模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许多方面的创新经验,在对语文课程进行设计时,尽量将专业课教育与语文课程教育结合起来,使二者之间形成互动关系,所开设的人文课程以总课时上也要得到充分的保证。其次,语文科目中的人文素质教学工作要侧重学生观念与情感的树立,形成自主、主动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感恩、宽容、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教育人员也需要真正了解人才竞争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知识技能的竞争,另一方面也是道德素质水平的竞争。

高职语文科目教育担负着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高职教育机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科目内容进行创新与改良,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