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教育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第1篇: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一、高职教育就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现实是毋庸置疑的,但无论媒体如何宣传,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接受高职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上了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加上社会用人方面的高学历追求,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由于以上原因,在招生过程中,优等生不上高职,高职招生分数线一降再降,有的省200多分就能上高职,生源质量差异大且普遍较差,培养任务繁重,教育质量与规模增长难以实现同步发展。

(二)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理念不新

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求,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技能型”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理解、实践不到位,任课老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之间经验。

(三)缺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建设校内仿真、模拟或完全等同于功能工作现场世纪的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力不从心,实践教学也就大打折扣。

(四)就业形势严峻

面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发展态势,高职学生的就业心态也在就业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是表现为盲目自信,热衷于找工作条件好、专业对口、收入高、地理位置优越、工作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不结合自身特点到急需高职人才的民营企业和基层单位去就业。第二,就业期望值偏高。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大多数毕业生青睐于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而一些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即使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仍很难吸引、留住人才。第三,就业指导不足。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形势下,高职学生在就业政策、社会地位、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处于就业竞争弱势,加之高学费的投入追求高回报的心理,高职学生就业心态产生偏差也在所难免。

二、高职高专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适时参与竞争

我国的职业教育产业化程度不高,面对来自国际教育产业界的冲击,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产业化方式运作。我们既要积极创造条件,继续扩大教育的规模,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热门行业、热门职业和社会紧缺的各类技术人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涉外型人才、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创新型人才等,又要致力于结构性失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人世后行业结构的调整会造成结构性失业,新的就业岗位又是现有从业人员难以适应的。要解决这种错位性的失业问题,转岗培训是首要措施。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拓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为一体,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同时要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手段,运用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名牌战略,优胜劣汰,把办学水平低的职业教育学校淘汰出局,让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学校脱颖而出。

(二)调整职业教育结构

解决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需要人才市场逐步形成动态网络调控系统,提出人才失衡的预警;另一方面要求就业者、学习者在思维习惯、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上与人才需求结构相衔接,逐步形成人才的自我适应调整机制,从而驱动职业教育进行结构调整。为适应加入WTO后新形势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应树立大教育观,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化的现代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职业教育将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并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相互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灵活的学习制度,满足学习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的需要,使职业教育结构更加符合人世后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结构上,既要强化涉外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等人才的培养,又要注重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协调。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继续教育,面授与远程教育、网上教育并举。在专业设置上要及时把握全球化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配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内容结构上,既要将全球性观念渗透到所有课程领域,又要强化国际经贸活动规则、文化交流惯例、国际交往语言和网络信息等课程内容。

(三)强化能力培养

就业市场的国际化,将使我国更加深入、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而国际竞争需要具有国际素质的人才。所谓国际素质的人才,就是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及世界眼光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根据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紧缺人才,专业设置要宽口径、宽基础,提高人才的就业转岗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国际化,课程内容要紧跟本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学上要打破常规,大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次,教师队伍建设要国际化,可以通过如下渠道进行:或从国外直接聘请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高校或业务部门深造,还可以与国外职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互派教师进修、讲学等。

第2篇: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教育改革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普及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但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因此在发展改革中需要政府与学校共同努力,才能让高职教育走向良性发展的健康道路,为社会培养出更高层次与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新背景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经济发展新形势转变了对高职教育的客观需求。由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式由原有的高成本投入,高耗能与低附加值转变向高技术含量、提高企业产品结构与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目标,因此对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是培养社会岗位高素质人才的生力军,因此需要全面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样才能够加快发展企业中大批的具有高技能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效率为我国当代服务业发展培养出大量的掌握先进服务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并且为岗位培养出一批“用得住、留得住”的复合型人才。

(二)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需求高职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重,许多就业的矛盾相互搀和。在这些劳动力供大于求与我国产业不断升级等多重压力下,许多劳动者的技能与社会岗位需求难以匹配造成了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而教育对于稳定就业的工作依然面临着重大挑战。可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当前的高职教育能够对劳动者的素质与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的专业人才,进而缓解岗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让我国社会更加和谐具有特殊的作用。

(三)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对于高职服务的客观需求。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对于适龄的年轻人进行全日制的专科学历的教育,而在目前社会的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对岗位在职的员工进行技术性的更新培训。我国在推进当前城镇化进程过程中有将近两个亿的农民工需要去接受专业培训来保证就业与生活,并且具有大量的中等学历水平的在职员工在工作中需要不断进行发展,在未来的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我国人民的老龄化的程度会增长,而新培育的劳动力的规模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面对当前的挑战,我国高职教育需要面对每个人,充分地发挥出职业性与地区性的优点,能够满足我国社会成员中多元化的开放式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因此成为了地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中心。

(四)全球经济的大融合对于高职的客观需求。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资本。技能与管理,这需要发挥了人力资源的优点,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我们高职教育需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将对某种行业有关系的产品的全球通用的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能够在多种企业的跨国发展中进行国际上的技术经济合作与境外投资等项目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遇到的困境与问题

(一)社会对于当前高职教育缺乏认同观念。当前的高职教育在我国依然是一个新兴起的教育种类,并且在起初会通过以高考“落榜生”为职责,而社会对于我国的高职教育的观念认识还不够,一般都会歧视我在教育,加上认为高职教育就是未来的劳动力等观念在人们心头,因此导致我国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声誉并不高,许多用人单位与家长都缺乏对高职院校的高度认同感。对于我国社会来说,高职院校教育不如普通高校的教育,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是“夹生饭”,对于家长与学生来说,选择高职教育是实属无奈的选择。当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普遍缺乏了认同感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教育部门对于普通高校的教育更加青睐与注重,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扶持力度明显是不够的,让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在正常发展中的起点与竞争规则与教育分配等方面都难以得到与普通高校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

(二)我国政府部门对于高职教育缺乏统筹规划工作。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是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而通过高职院校的办学为主体化的“一元化”教育体制,许多地方政府不断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的整体外部环境的优化工作上还是实现高职院校与多个行业与企业的相互联系上都显得了解认识不到位,投入力度不足,这让许多高职院校出现了占地少,规模较小与资源缺乏等问题,并且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而这些问题并不能只是通过高职院校的自身调整来得到改善的。许多地区政府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与管理缺乏统筹兼顾的考虑,让地区的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呈现出浪费与无序的竞争。一些院校为了争取到学生生源而出现多种招生战,不断地来降低了自己的分数标准,甚至通过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方式,严重地干扰了我国高职教育的正常发展的秩序。假如当前的高职院校实现繁荣发展的现状是我国政府部门的功绩的话,那么我们高职院校呈现的良莠并存也需要由我国政府教育部门来买单。可以说我国政府部门的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缺位,让我国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正在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

(三)院校对于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认知观念模糊。当前,不但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误区存在着,而高职院校教育自身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是通过以社会的客观需求为导向的,通过以社会职业岗位的技能规范为核心的综合办学指导意识尚未在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领导与教师员工中树立起来,办学特色模糊问题突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缺乏的办学特色一般是表现在对学科专业设置问题上容易出现重复的问题,功利主义倾向明显,难以体现出高职院校区域内的特征与职业教育特征,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科专业设置中都是以大而全为主,并没有突出了重点。多数职业院校的较大专业的建设将院校有限的资源分散了,而特色的专业课程建设相对落后,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全部集中地用在占有行业的优势的课程建设,不能有效地形成专业群体,最后形成了多数院校的专业相类似,导致我国高职院校整体的专业课程出现了同质化的状况。我们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在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教育办的相对较好的浙江省,自身的专业设置的重复率达到了70%以上。而院校的办学模式与培养方式效仿大专,模仿本科院校,呈现出扎堆似的高校办学情况,并且有些院校办成了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还有些成为了中职院校的“发面馒头”。而社会需要的人才难以找到,院校的毕业生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导致了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素质的疑惑,无形中增加了高职学生就业的困难。

三、未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途径思考与对策

(一)形成我国社会的广泛共识

我们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不能只是按照单纯的数量上进行盲目的扩张,而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迅猛发展让我国高职教育处于资金缺乏与师资力量缺乏的困境之中。不管是现代客观存在的高等教育中种类的差距亦或是区域内的差距,都是我国教育生态失衡的体现,违背了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发展需要遵循有利于当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原则,遵循着有利于提升我国高职教育效率的原则,只有这样才是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观。我们需要形成整个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全面认同,在全体上形成了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意识导向,让高职教育实现健康发展。

(二)打造特色专业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自身的核心发展力,只有打造出来自身的特色才能够具有实力,有实力才能够发展。所以,高职教育需要把握自身的办学优势与传统,扬长避短,将自身的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加大力度投入,而不是将所有专业一起出击,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上,通过特色来带动整体,全面实现以特色取胜的科学发展战略。

(三)突出实训实习工作

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培养工作的高技能教育,实训实习工作是实际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受到传统成人教育与中职教育等模式的影响,因此普遍存在着重视知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习实训工作。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要突出教学的重点,注重实训实习工作,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从课堂中学习到理论知识,在实训实习中打造了自己的能力。院校可以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投入资金加大对学生实训场地的经费投入,拓展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让硬件设施能够有效落实。院校还要注重生产性实习产品的研发,创办自己的企业等。

(四)提高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第3篇: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已经走过了四十多个年头,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一步一步稳固发展,经济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从曾经的跌跌撞撞中摸索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体系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准确的为企业输入专业的人才,高性能的人才输出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社会中不可替代的角色。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科学的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是进行职业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

1 构建信息化教育

1.1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较往年来看有一个明显的持续增长趋势,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全国统招的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其中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占53.1%;从统计数据的占比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生源的占比提高也为城市高等职业院校的配置提供了参考,目前基本实现每个城市都有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

生源、院校都已完善,与之密不可分的师资不可少,高职的规模在扩大,教育资源也要随之配备,也必然影响了校均规模的发展,校均规模也较往年提升了不少,多方的资源共享和融合就体现了高职办学效益的显著提升。

进一步加快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更好的改善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如何更好的提升职业培训的质量、解决一些特定职业的特殊人才培养和储备,这就要督促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最近这几年,高等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也充分贯彻了教育部门教育方针和上级直辖部门给予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更完善实训的管理和改善实训条件。

1.2 新型教育服务的展现

网络的应用和发展给在线教育创造了一系列的便利条件,也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和学习理念,不论是在学习方式还是学习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一个改观,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可能更多的还是“纸上谈兵”,新形态下的在线教育模式,不但可以更形象、更生动,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让课程不再是单调的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可以通过更多听觉、视觉等多方位的手段来学习。

信息化改变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认知,互联网的渗透,改变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式。互联网教育成为了信息时代融合各方信息的一个结合体,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教育上的一种新商业模式。

1.3 教学改革目标

首先,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这一目标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信息化教育,不但要以现有教育资源作为基础,还要主动寻求其他网络平台吸收更多高质量、高水平、高性能的资源,借助网络的资源?砑忧军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4.html" title="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管理?提升教育服务的理念,从而来改善教育教学中不足和需求。

其次,就是新形态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壮大信息化教师团队。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次升华,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一定是发展趋势。

最后,加大我国远程教育的应用和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远程教育的共享,建设完善的远程教育体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源,开拓更多学习的空间,同时也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感官,提高教育品质。

2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和表现形式

2.1 展现形式

不断的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加大对教育资源的利用和覆盖,推动有效的教育机制来推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发展。让更多专业技术教育可以普及化、信息化。开发虚拟仿真实训体系的应用。加大对教学中网络远程互动的教学模式,平台建设逐渐信息化,从而来增强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水平的评判也将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教师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也将是体现教育水平的重要标记。

2.2 什么是一体化

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寻求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服务供给模式,让社会网络化资源与教育机构的资源共享,提升网络化教育服务。利用学院寻求的教育资源结合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教育模式,探寻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新形势,推动线上教育课程的网络学习模式,加大学校与社会网络公司的合作共享平台。

2.3 新形态一体化的建设

建设多个领域一体化资源共享,侧重于以纸质教材为主体,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从而让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技术手段使其得到充分的资源融合,通过多形式的终端应用得以让教程产品新颖化。让主体教材+数字化教课相结合的一体化建设完美呈现。

3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3.1 深化人文素养的培养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的改革带来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潜在发展,作用也是不可小觑。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初期确实存在教育过程中更强化技术教育,弱化了道德培养,但是在经过多年的规范教育和对高职教育的重视,未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也会注重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全方位的培养,这一深化的教育理念不仅对学生本身有益,也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个良好的未来发展。

3.2 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教育的优势就是生产和人力资源的一个再转化的过程,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个方向标。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职业院校就输出什么样的人才,让更多的企业在它专业领域里找到与企业更匹配的人才。也使得在高等职业院校里学习和掌握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生找到体现自我价值的更有利的平台。另外,建立专业预测机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一个关键点,建立好这样的机制才能更好的掌握社会经济发展走向,得到良好的经济发展分析,建设好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最终为社会、为企业输出更多专业性人才。

第4篇: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一、 高职教育英语教学现状

1.英语教学的目标主要以应试为主。(1)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偏向于应试。由于高职教育英语教学的目标偏向于应试,就导致了教师不得不对学生在英语考试技巧、考试方法等有所倚重,从而偏离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英语人才。教师如果以提升英语水平为目标教,就会担忧学生能不能通过考试,出现了“讲题能不能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不讲题学生能不能通过考试”的困惑和抉择。教师衡量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通过考试成绩,但是现实中,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对英语的把握和运用不一定好,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2)学生的学习目的同样也偏重于应付考试。“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英语水平就一定高”不但是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判断,也是很多学生对其他同学和自己的错误判断,过于重视分数,导致很多学生对自身英语学习的自负或者自卑,忽略了英语学习的重点是在于应用。即使有些学生的目标性是学习英语,而不是考试,也会由于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很多问题。

2.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不活跃。高职教育英语教学和其他高校英语教学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老师的,学生在学自己的,学着学着就会走思睡觉,导致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基本没有学习效果可言。怎样提高师生互动频率,搞活课堂气氛是当前的一个现状,也是难点。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讲授法”和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职教育的英语教学。由于高职教育的改革,学生接受的专业英语和非专业英语的词汇大大增加,语法多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显得单一无力,即使引进了多媒体,但是多媒体的作用却没有发挥出来,有些多媒体课堂好像是多了一个“电子黑板”而已,在英语教学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面狭窄”和“外面五彩缤纷的英语语言”的巨大差距。

二、 高职教育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1.考试形式和内容将不断改革融合。由于考试制约学生有效地学习,制约教师的教学,所以改革是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新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将更加真实有效地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

2.英语教学与职业教学相。英语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必然为职业服务。学习职业的同时学习英语,不但使英语学习形象化,而且让学生提前领略了英语的实用性和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和职业教学相融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还未教师的教授提供了一个相互促进的平台。

在教、学、做一体化进程的同时,把英语学习也引入到“做”的环节,在“做”的同时加入英语实践教学,将更有效地实现英语教学和职业教学的融合。

3.多媒体教学将成为主流。多媒体教学将成为主流。科技水平的进步会引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多媒体的引进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听”有个更为直观的帮助。但是对于多媒体教学,将会得到更加进一步发掘和利用。多媒体教材将会逐渐普及。多媒体教材则是集成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种媒体的统一体,它的界面丰富多样,使用方式是非线性、超文本的,可以跳跃式进行;在教学方式上是双向的互动式教学,学生可以主动学习。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使用的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是服务于课堂授课特定功能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功能上并不具备教材的特性。在内容上往往是文字教材简明扼要的展示,是幻灯片、文稿、动画、音像片段的集中展示,本身并没有完整的内容体系,所以只能称为多媒体教学资料,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材。多媒体教材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教材与传统教材的结合利用会成为高职教育英语教学的一种趋势。

4.电影教学和微电影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电影或微电影不是媒体教材。目前很多人利用电影来学习英语,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对电影的理解却需要多媒体的进一步利用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解读,正式地在教学中采用电影和微电影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将会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5篇: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特点与趋势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当前职教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旨在通过对教师专业意识的养成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来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其职业地位。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变革,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个内涵不断获得丰富和充实的过程,也是不断从专业不成熟逐步走向专业成熟的动态生成过程。近年来,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中,深切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保证,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一、概念演变——从“教师培训”到“教师专业发展”

以往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培养基本上是承袭普通教育的模式,把教师固化为一个静态完成的培养目标,不能够看到教师在他的专业成长中的不断追求及其意义生成过程,也未能从长远对教师的成长提供具有可能性选择的价值指导。鉴于此,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在教育研究中逐渐以专业发展代替教师教育或培训。近年来,又从人力资源管理中引进“生涯发展”的概念,丰富和充实了“教师培训”的含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伴随着这一进程,也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拓展了它的内涵。可以说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上既注重了社会学维度上的培养要求,使教师成长为专业人员,并获得社会认可的价值,又兼顾从教育学维度上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后者从“生涯发展”的角度,指出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整体发展的各个层面上因不同追求而不断成长的过程。由此可见,从“教师培训”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转变,强调的是高职教师——这一特殊专门职业的从业者,在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并强调从适应岗位的要求或具备一般的工作胜任能力到关注教师个人的专业自主发展、提高其工作动力的转变过程。

二、目标取向——从“经师”到“双师”

这里的“经师”特指具有一定资格从事文化课或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传统意义上的高职教师教育或培训基本上模仿普通教育的形式,反映在培养目标和人才的规格上,囿于强调理论知识和一般技能的养成,培养的是只会讲知识而不能有效运用知识的“经师”,只懂理论不懂专业技术和行业发展情况又客观上承担着教师角色的人,有的教师虽有专业基本技能却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在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上无底蕴可言。总之,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或培训体系一开始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缺乏对职业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也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课程培养方案,社会系统也未能通过教育机制对未来新教师提供明确的专业或行业发展要求的指导。正因为以往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偏狭,导致培养的教师质量和整体素质不能充分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的基本标准及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现状与之形成明显的悖论。教师专业发展期待教师专业素质或职业素养有一个现实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呼之欲出,成为新型职教师资的基本形态。

三、知识基础——从学术性知识到实践性知识

在过去的高职教师教育或培训中,注重的是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技能及策略的传授,教育或培训旨在让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各种与专业有关的现成知识,教师专业的发展异化为教师简单为获得新知识、技能而学的过程。教育或培训这种外在的塑造形式僭越了教师主体的个人需要,在现代性的教师教育的技术生产过程中,企图通过专业或行业的标准规范,批量制造模铸的具有教学能力的人。这样的教师专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学术性知识和技能的增量,却未能有效调动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机械的培养机制和固化的课程内容难以在本可以生动的教育场景中生成其丰富的意义,僵化的教育方式又让教师脱离了工作的现场一味去寻找专业成长的感觉。与强调学术性知识的获得性不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逐渐回归对教师个人知识的重视,这里的个人知识倾向于是一种在特殊活动中通过体验、理解、感悟所形成的实践性知识,它包括了个体经验,又超越了个人因循守旧的观念,而走向对自身实践行为的反思。因此,这里的实践性知识渗透了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表现为他们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能理性判断和选择的主体作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不同于理论之知,也有别于技术之知,它完全内在于自身的理性反思判断力。教师成长需要的是这样一种实践智慧,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行动研究来不断发展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关于自我的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及批判反思的知识。

四、培养模式——从“双元”到“三元”

以往我国高职教师的职前培养实行单一的专业教育,现在看来远不足以符合时展的需要。教师专业的发展包括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发展,仅用4年时间很难达到两者的完善。教师教育年限的延长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师范类课程,特别是专业课教学法课程更有待加强。鉴于此,适时延长教师的职前培养年限,实行“专业教育+师范教育”的二元模式,以提高职教教师的学历层次,似乎成为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二元”模式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促进教师学历结构的普遍提升,但它仍有着比较严重的弊端,就是在意愿上过分偏重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失了实践技能的专业养成,不利于职教发展所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因此,目前针对“二元”模式的不足,有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尝试提出“三元”培养模式,即通过大学、职业学校、企业共同来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是三方相互利用优势资源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三元”模式从理论上初步完善了“二元”模式在职教师资专业发展进程中的缺憾,策略性地解决了当前困扰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但它还仅是个别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能实施的结果,不具有成熟的模型和较为普遍的推广价值。“三元”式在实践上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职教师资培养的启发和指导,主张职业学校、大学、企业三方的合作共同来为师范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其职业发展的专业发展环境,同时也为在职专业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体验学习的平台。

五、培训途径——从封闭单一到开放多样

以往的职教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通过职前学校教育和在职的学校培训来进行,培训途径显得单一,呈现封闭式的特点。尽管也有校企合作的形式,但它与现在意义上所倡导的校企合作则大不一样。原有的实施途径是国家主导下的教师教育和培训,基本上企业参与的是该企业所办的学校,它更像是一个企业内教育的形式,而没有或完全没有市场化的特征。今天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则通过多种途径展现出它的极大丰富性,除原有路径外,还拓宽了职教教师培养的多样化渠道。同时与大学的链接,也为职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利于改善其学历结构的重要途径,这在“双元”模式的养成教育中有明显的体现。另外,与企业的合作中借鉴国外的很多思路,也不局限于那种固定的一对一的形式,而是一种相互多元选择的路向。例如,目前的中外校企合作办学就为职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利用其优质资源实施培养的视界。近年来,立足于校本培训、专家指导的形式是一种新的途径,它在根本上主张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试图从教育或培训的方式上弥补标准化培训带来的缺陷。这种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渗透了一种“人人都可以成为教学专家”的理想化追求,也为职教教师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实际而又可行的专业发展的途径。

六、发展评价——从学历达标到自我评价

以往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程度评价的指标就是看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或培训后是否达到一定的学历标准,如研究生学历达标率是多少、职称结构如何等等。其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学历在文化传统的视域里是一种社会身份及地位的象征,高职院校通过这种学历要求的方式激励教师为提升职业地位促成其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学历达标为学校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筹码,它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一定程度上内在地形成新教师人职门槛,从而促进职教师资专业发展。但学历达标一旦被僵化地滥用就会改变其原有的意义,极易异化为一种与能力考核本身无多大关联的形式。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在改进学历达标机制的前提下,应尽量寻求一种能通过评价者本人对自身评价来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途径。这种由外在到内在的评价转向反映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考核的务实倾向。

以上从六个方面透视了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逻辑及发展趋向。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是在批判反思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为核心;以‘双师’资格为目标取向;以实践性知识建构为基础;以职校、大学、企业‘三元’合作为培养模式;以多样发展为途径和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观。可以说,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观是对当前我国职教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要求的回应,是对高职教师个体专业自主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回应。

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校层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外在的条件、政策等方面促进教师的发展,而真正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从外部压力下的提升转变为自主自觉的专业发展。近年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包括构建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改革教师评聘制度和待遇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等,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积累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丰富经验。当前有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呼吁层面,缺乏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深度挖掘,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策略和实践操作研究得较少。例如,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变化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开展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性研究等等。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需要有更多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有效操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祥明.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重新审视[J].教育评论,2005(01).

第6篇: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特点包括:(1)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2)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体系;(3)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5)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6)以人为本。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目标的重要途径,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1.唐山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唐山位于渤海湾中心地带,是河北省经济中心城市,京津唐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唐山也是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世界级新型工业化基地。唐山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煤炭产业、精品钢铁、陶瓷制造、装备制造、综合化工、现代物流、高新技术、旅游休闲、服务产业等。作为河北沿海经济增长极上的“皇冠”,唐山正努力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以及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

1.1唐山的经济概况

近年来,为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唐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各项工作,最终保证区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其中,唐山在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586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6643元(按年平均汇率这和12142美元),比去年增长9.8%。

1.2唐山的产业结构特点

2012年唐山市生产总值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28.56亿元,增长了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73.79亿元,增长了11.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59.29亿元,增长了9.5%。2012年末,唐山从业人员共计449.0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24.30万人,比去年末减少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84.5万人,增加4.6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0.22万人,增加5.21万人。

1.3唐山市行业结构特点

从唐山市行业从业人员分布与人数变化来看,从事农、林、牧、渔、采矿、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的人员略有减少,减少人数在0.14至2.63万之间;而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的人员增多,前者增加了5.24万,增幅在4.9%。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人员显著下降,从2011年的45.71万人降至2012年的9.58万人;另一降幅较大的行业为住宿与餐饮业,从业人员从9.2万降至1.37万;从业人员增加最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2011年的1.0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6.88万人;另外,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从业人数显著增加,从2011年的2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47.43万人,增幅在82.4%。

由上述数据可知,唐山的经济不仅在总量上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而且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加快了从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向制造业、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多元服务业的转变。与此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开发港口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保持持续平稳发展。

2.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2.1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情况

截止到2014年1月,唐山市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共7所,其中普通高职高专院校有4所,占总数的57.1%。这4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公办高职高专院校2所,民办高职院校2所。截止到2013年,唐山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为110995人,其中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人数为31257人,占到28.2%。

2.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

截至2013年,唐山4所高等职业院校共设置专业大类28个,具体专业123个。在布点分布中,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机械工程类在四所院校均有相应的专业设置;文化教育类、环保类、法律类、农林类、物流类的专业布点数较少,仅有一所院校设置相应专业;而语言类、人力资源管理类、公安类等则没有院校设置相应专业。

3.唐山区域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根据唐山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加出口,不断增强“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能力。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产业优势,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加快向沿海和园区聚集,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同时,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1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专业布局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布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同时,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也与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轨迹以及办学兴衰。高职院校的办学基本定位便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使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相结合。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实行动态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根据地方支柱产业、重点行业打造重点专业群、特色专业,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3.2针对岗位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目前,唐山正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要求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要满足这一需求,必须根据唐山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针对岗位需要,努力为区域经济生产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4.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区域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它制约和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唐山市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和专业性不断提高,所以高职教育如何通过专业优化调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高职教育适应了唐山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确保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作者单位:1.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2.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01303172)

参考文献

[1] 唐山市人民政府.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第7篇: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四年制高职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迅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主力军,90 年代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掀起新的。

当前教育、科技、经济趋于一体化,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技术的密切联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更突出了科技的地位,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出了机遇与挑战。在应用技术型人才方面,既需要应用型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应用型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多样型人才,而在我国经济高速稳步持续发展,依赖的是人才。我们必须严格把好人才这关。

1 四年制高职教育是高职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众所周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沿着中专、大专发展,这就把职业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只定位在大专,其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权利被剥夺,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受教育者最高只能拿到大专文凭,或者说大专后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

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博士教育阶段,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也有3个层次的培养目标:一是研究生层次,培养各行各业中的技术师长、正技术师等;一是本科层次,培养各行各业的技术师;一是大专层次,培养技术员、领班、工程师助理、技术师助理等。

因此,高职教育应包括大学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职业教育与学科型高校一样同样应该有自己的体系,仅停留在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是不健全的。所以专科教育并非是高职教育的代名词,四年制高职教育是三年高职教育在大专层次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它不仅能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传统看法,而且能为我国的知识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优秀技术应用型人才。

2 四年制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地区高新技术密集企业迫切需要四年制高职。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原来职业技术岗位的智能含量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三年制高职培养的职业技术人员已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培养一大批智能性更强,并具有较好理论基础,发展后劲足,能迅速补充、调整、提高知识与技能,从而保证满足变化迅速的岗位要求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例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第三条生产线(帕萨特轿车生产线) 采用德国最新技术,自动化程度高,其职责重叠度高,需要能够操作管理在自动焊接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需具备汽车焊接技术、自动焊接机器人技术、具有控制生产的能力的技术人员才能运行、及时调整或预报出现的问题。第四条( GOLF 轿车) 生产线技术含量就更高了。在高新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专科层次的高职生在基础理论和自学能力上显得不足。目前以高科技为核心的企业仍缺乏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如上海华虹NEC公司中,大专毕业生占12%,中专毕业生占40%,博士、硕士仅占7%。四年制高职毕业生在跨国公司或全球公司职业岗位上具有竞争优势,在掌握高新技术、熟悉现代化管理方面也同样具有竞争力。

3 四年制高职教育是受教育者受教育需求的必然结果

教育是满足受教育者个人受教育需求,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年年攀升的就业率也使高职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广大的家长和学生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层次需求,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迫切希望接受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四年制高职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3个专业目前已培养2500余名四年制学生,受到很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今年,辽宁省、天津市等也陆续启动四年制高职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可见四年制高职教育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了。

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国家职业教育法不完善、四年制高职学位争议问题、缺乏合理的考核评定办法等,但是从我国国情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经济大国,要想加快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两个转变,到2020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四年制高职教育是我们必需的改革点、创新点。

参考文献:

[1]王琼.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钟云华.对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3).

[3]陈宝华.关于试办四年制高职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1).

[4]张宁东,蓝洁.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现实与前瞻[J].教育与职业,2012,(6).

[5]邓耀彩.从社会学历期望看四年制高职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4).

第8篇: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在打造学习型社会和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学历教育已无法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大量培养学历教育人才的同时,逐步加大了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力度,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本文作者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多年,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现状

1.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不平衡。

目前,各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模数量上不平衡,二是发展水平上不平衡。部分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开展良好,培训领域、内容、项目、规模都已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与此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却因发展理念、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使非学历教育无法做大做强,处于发展较慢甚至没有发展的境地。此外,在非学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上,各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天壤之别,应引起高度重视。

2.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多样化。

各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在管理上层次鲜明,一方面表现为整体式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松散式发展。所谓整体式发展是指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针对非学历教育制定有必要的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的管理体制,设立有专门的非学历教育领导机构,自上而下进行统一的层级式管理;学校对非学历教育开展的所有活动能够进行严密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保证非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在掌控下开展;制定有严格的、规范的、统一的管理系统,对非学历教育单位如招生宣传、收费标准、教学管理等实行统筹安排、规范管理,形成了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而松散式发展,则是指各高职院校对所属非学历教育办学单位缺乏统筹管理,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体制,任各办学单位自行发展,非学历教育管理处于松散状态。松散式发展极易引起非学历教育办学单位之间的恶性竞争,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严重影响学校形象,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长远来看,整体式发展才是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趋势。

3.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理念滞后。

很多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缓慢,究其根源是其发展理念滞后,只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了非学历教育,认为学历教育才是学校发展重中之重,而非学历教育只是培训单位的责任,认为非学历教育可有可无,甚至仅仅列为学校的创收部门加以对待。学校领导决策层缺少创新理念,无法用战略性发展眼光来审视非学历教育,直接影响到某些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模式陈旧。

如今,许多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仍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或者是对现有学历教育模式简单加以引用,教学内容上重视理论传授,而不重视实践操作和能力培养,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对非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方向缺乏市场调研,这就直接限制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5.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教学专业性不强,教学质量差”是影响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直接因素。由于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师资队伍大都由学校教师兼职,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非学历教育钻研,更很少有人考虑其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而仅仅将其看作是一份兼职,这也是一些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难以形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高质量的教学体系的直接原因所在。

6.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社会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学历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完全认可和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推动。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惟有学历教育可以作为用人单位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而非学历教育缺少权威性和约束力,社会认可度不高。此外,作为非学历教育部门,在管理与认证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

二、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1、发展非学历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已拥有正规的学历教育,但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针对自身需要进行再学习再教育,这就使得非学历教育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2、发展非学历教育,是扩大继续教育成果的必然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继续教育若想进一步发展,只能打破传统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而转向发展非学历教育。国家的相关政策也要求继续教育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并为非学历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使非学历教育发展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发展非学历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趋势。

党在十六大、十七大连续两次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教育的总体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其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并且,由于非学历教育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追求个性发展、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有力地推动着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趋势

1.竞争化趋势。

未来的非学历教育发展必然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这种竞争不仅来自于各高职院校办学单位之间,更有与社会专业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可以预见,未来的非学历教育竞争将十分激烈。

2.品牌化趋势。

过去,各高职院校大都将非学历教育作为学校“边缘”的创收部门,以利益驱动为主,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化,非学历教育的职能将逐步从“边缘”走向“核心”,最终向品牌化建设方向发展,这是非学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差异化趋势。

由于各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单位、学科领域、培训内容和培训力量都有所不同,差异化办学必将成为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特色。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办学,树立非学历教育品牌,这是未来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川 李刚 普通高职院校发展非学历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成人教育,2006,8。

第9篇: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职业;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思想、全民健身计划已是现代社会健康概念的主旋律。健康文明不仅体现在身体的强壮,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尚的情操,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包括心灵的美、情感上的高尚、内在的无私等一系的行为。高校体育的组成部分不仅仅包括体育课、群体活动、体育锻炼等身体方面的内容,它还包括心理、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信任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达到情感、意识、品质和体育整体素质上的升华,从而更好的从事学习和工作。

一 高校体育的内涵和外延

1高校体育的内涵

(1)多样的课程设置

体育课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同时接受身体教育和理论知识并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特殊课程。体育课的开设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所喜爱的课程,通过教师身体的示范和学习理论知识,使之达到对体育项目发生兴趣,学习并掌握,并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

体育课程的多样性是给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完善统一。体育教师通过身体和语言形象描绘了身体的各种活动和各项机能指标,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的锻炼身体,保证锻炼的实效性问题。多样的体育课程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终身受益,并且提高了学生课余活动的质量,能让他们更好的体会体育给他们带来的身体震撼、发泄缓解压力、人际关系的改进和情感的交流等等方面的乐趣。

(2)单项体育俱乐部的创立

学校建立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是为了学生的不同体育爱好而设立的。通过统一的管理,统一的制度,来发挥、满足学生最大限度的创造性和兴趣,这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可以发掘出一批体育骨干力量,在各单位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俱乐部的创立是体育选修课的延伸,是学校群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带动了高校体育不断完善和发展。建立单项体育俱乐部是开放搞活高校体育的重要机制,是和各单位、学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3)学生对技能和机能的要求

学生个体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它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能力、思维和想象能力。学生不光对身体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战术以及运动生理指标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潜智,创造意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积极性所产生的驱动力为推动运动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心理条件。

(4)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也必须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真正得到素质教育。高校体育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是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的,应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诸方面的教育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 学校体育的外延

(1)终身体育思想的理念

高校体育是学生时代的最后身体教育阶段,可以影响一个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可以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终身体育的形成是与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体育社会化的程度有直接关系的。所以终身体育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由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决定的,而且受社会的发展和影响而发展。终身体育的形成、发展与我国体育事业的性质和高校体育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在体育自身发展前提下,和体育多功能观的影响下,伴随终身教育思想发展起来的。

终身体育是从微观上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具体、科学、可行的方法。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终身体育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标志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身就证明了终身体育,对社会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说明社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新的体育形式取代传统的形式。终身体育的发展,将非常有利于高校体育和全民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从而使整个社会向着两个文明方向发展,使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变为现实。 (2)全民健身计划的体现

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学校阶段是学生形成个性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体育活动进行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对走向社会后终身体育活动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全民健身计划是从宏观上给予科学指导的作用,要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必须建立科学的系统工程,使全民健身计划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使广大学生、群众从科学健身中享受到实际健身效果。

(3)健康意识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健康为主的体育知识为基础,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具体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培养。使其发掘潜能,完善个性,在受教育过程中进德、益智、健身、促美,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 高校体育教育职业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 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社会地位

首先,要利用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优势,广泛宣传高校体育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重大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作用,以形成良好的社会体育风气,提高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终身体育理念,完善高校体育工作;其次,加大高校体育改革力度,增加学生体育空间,改善高校体育设施,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真正肯定高校体育重要的基础作用,确立了高校体育的社会地位,才能提高学生及全民的体育意识。

2 把握高校体育教学方向

应该面对全体学生,把工作的注意力重点放到全体学生的体质与健康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才能使有限的财力、物力产生更大的效益。

3 发挥高校体育多功能作用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终身体育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强调体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把生活引入课堂,使之与将来社会(生活)接轨,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协作、竞争、拼搏、进取等现代人的意识;通过高校体育的最终教育,使学生养成自发、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为学生终生服务。

三 结论

高校体育应尽快建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体育教育新体系、新措施,把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观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搞好高校体育改革,使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为培养跨世纪的优秀科技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从哲学和社会科学视角认识体育运动[J]体育科学,2002,3(2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