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教育理念范文

高职教育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教育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教育理念

第1篇:高职教育理念范文

1 高职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要明确高职教育理念得首先明确高职教育的能力要求,按照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解释,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劳动者在职业和社会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行使责任的态度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的方法的基础。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1 专业能力

国际职业教育理论认为,专业能力是指在特定方法指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能评价结果的能力。它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技能与知识、综合技能和知识,工作方式方法、认识和使用劳动生产工具、了解劳动资料的能力。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是,合理的技能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具体到国内高职教育能力要求来说,专业能力是指围绕着一个岗位或职业而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和未来工作岗位的实用技能,与国际高职教育理念中的“专业能力”正好是对接的。前者认为,任何人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就必须要掌握“一技之长” ;而后者认为,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1.2 方法能力

国际职业教育理论认为,方法能力是一个人在职业和生活中对待和处理各种事务、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包括对事物思考、解释和评判的能力。方法能力特别强调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知识、技能和经验用于实践的能力。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的思维、方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国内高职教育理念体系涉及的三个方面,都涵盖了对学生“方法能力”的指导,尤其是其中包括了政治、社会、文化、品德、法律、人生哲学等内容,强调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而这些方面的教育直接为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奠定了基础。

1.3 社会能力

国际职业教育理论认为,社会能力是体验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与他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规范性。

社会能力即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高职目前开设的基础课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一个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劳动者最起码的要求,是面对社会发展和竞争最基本的储备。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方面相辅相成。

纵观当今世界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有四大阵营,它们是大家谈论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国际高职教育模式:第一阵营是“双元制”培养模式,或者说是以德国为主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其主要特征为:职业教育模式呈现明显的“双元”特点,所谓“双元”是指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理论教育。第二阵营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主的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简称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培养模式,主要特征为:这些国家几乎没有颁发正规学历的高职院校体系,也没有系统化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培训主要由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或者短期培训学校承担;高职教育的供需关系主要由人才市场决定,由企业需求决定,政府不予干预。第三阵营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职业教育cbet模式(competence_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总结了德国的“双元制”和美加cbe模式,创新了cbet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建立全国统一的高职教育与培训系统,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在一个系统之下,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全日制文凭教育结合起来,与学历教育相呼应。第四阵营是以日本为主的以高职学校为特征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中国目前的体制也属于这个范畴。该模式主要特征是:具有完善的职业学校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的供需关系主要由教育行政机构来平衡。

以上这些在国际高职教育领域内的最新发展,折射出各发达国家都把高职教育作为振兴和维系科技领先优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举例来说,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高职教育的人气越来越旺,许多大学开设了高职专业,许多高中生把上高职作为首选,甚至出现了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又返回头来上高职的现象。

2 高职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模式

2.1 美国

1960年,普遍实行单位行业训练课程模式,即cbe模式。1960年后,由于职业岗位内涵外延变化频繁,出现了“生计教育理论”与“职业群集课程模式”两个相关连的事物。

生计教育。“学校不仅应使学生在职业生涯阶梯上,稳定地迈出地第一步,而且应使其能继续发展,以获得更大成功,也就是说学校应着眼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因而,学校应提高具有发展潜力及弹性的课程。”

职业群集课程模式。该模式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梅烈博士创始的。“职业群集课程以职业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据美国参议院劳工和公共福利会的报告认为,群集课程模式有两个优点:学生具有较大就业弹性和学生具有较大的适应性。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逐步实行职业群集课程模式。

2.2 我国台湾地区

(1)上世纪40年代——知识中心型课程模式:不实用理论多;职业基础课程不足;专业技能训练太少,毕业生只能从事管理工作。

(2)上世纪50年代——单一职业训练模式,即cbe模式。当时台湾经济发展处于传统工业化阶段,要求大批针对性强的职业技术人才。但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工业结构不断变更使单一职业模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3)上世纪70年代后——职业群集课程模式:课程不再针对某一职业,而是一职业群;职业教育完成分两个阶段:学校阶段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学习;工厂企业阶段:进行岗位技术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培训。

2.3 法国

法国短期技术学院实施的是分阶段教学的阶梯型课程模式。专业教学计划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第二阶段是除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外,可选择有关的专业技术课。法国认为分段教学有利于基础理论学习。

2.4 德国

(1)德国技术大学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学习和专业技术学习三个阶段,实施分段教学,以确保必备的理论学习。

(2)德国专业教学计划中又设有多个专门化方向,如纽伦堡技术大学机械专业设有通用机械、动力工程、车辆工程、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等几个专门化方向。因而,德国的课程模式为群集阶梯整合型。

2.5 英国

(1)英国多科性技术学院实行三明治课程模式,学校教学与工业训练一学期隔一学期交替进行,并相互配合。

(2)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三方面学习内容均独立存在。但为与相应的工业训练相配合,实施分散进行。如“应用力学”第一部分在第一年进行;“应用力学”第二部分在第三年进行。

总之,世界高职课程模式呈现目标拓宽;理论加强;模式多样三个趋势。我们应该扩大视野,根据国情进行多种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试点。

转贴于

3 高职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发展探讨

3.1 作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建立以就业率、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产学合作、多元投入、优胜劣汰机制。

3.2 加快专业和课程改革与建设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对此:第一,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第二,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第三,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第四,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第一,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第二,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第四,加强教材建设,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3.3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促进高职教育全面发展

第2篇:高职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理念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17-01

搞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目前,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是对教学进行改革,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关键之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国外高职院校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一、国外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

(一)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教学工作理念

法国职业教学中既重视对专业课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接受的并不是对固定学科知识的训练,而是综合性、多科目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以求适应技术发展的变革需求。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不是让学生单方面学习具体的技术知识,而是从较多知识结构中提炼和汲取自己所需知识的能力。法国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其主要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具体的工艺技能和知识,也不仅是获得解决某些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技术发展的应变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使德国从废墟中崛起,使日本从低谷中起飞,也使世界其他国家更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必要性。为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积累工作经验,以便他们今后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更顺利的进入角色,各国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各国校企合作的主要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很多国家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促进校企合作,使企业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发展趋势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概括,第一种是旧式高职发展阶段,这种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已经逐步的被淘汰和改变。第二阶段是新式高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80年代,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高职教育的试点阶段;第二个时期是在90年代,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概括,第一个阶段是小范围推广,第二个阶段是结构改革时期;到了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实行高职教育的阶段;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高职教育开始大范围的改革和深入发展,在这个时期中,我国的高职教育遇到了诸多问题。从严格意义上来看,西方的职业教育理念给我们的启示起到较大借鉴作用,但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才是我们今后努力与发展的方向。

(一)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完善与否,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是否能够快速、稳定和健康的发展。但是,根据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现状来看,我国各省市地区的高职教育评估缺乏有效的指标体系。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今高职教育发展形势下,构建完善合理和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使学校与企业结合起来,在学校与企业的双重培育下,才能保证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和稳健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和社会的高技能人才。

(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推进,这些因素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农民工、新生劳动力、再就业人员等进行培训,非全日制学习的需求量大。所以我国的高职教育要不断适应现代市场的实际需求,在新的形势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保持“青春和活力”。

(三)建立互动式教育,取消传统的单一灌输教育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两个主体互动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愈来愈重视产学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启发和互动模式,不能仅灌输给学生知识,讲课内容还要突出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说除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重视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对非技能能力教育的应用,不要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要本着出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原则,灵活应用课本。讲课内容要多讲案例,学习实战经验;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使学生乐于学习,建立乐学体系,把灌输教育改变为互动式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校、企紧密结合的高职教育运行机制

从各国的成功经验来看,积极发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合理的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接轨,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现在,我国所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很多高职院校将学生的实习期,根据专业的不同,分别将他们派往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第二、聘请企业内部有经验的技师来校任教或者委任为实习教师;第三、建立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建立起各类层次的教育,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

在知识更新急速的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广泛认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所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向多元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要将人才的培养调整到学习、就业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的层面上去,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要建立不同层次的“教育立交桥”,这种不同层次的“教育立交桥”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必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有必要了解世界高职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结合社会对于高职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观念,创办具有本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才能使我国的高职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欧少亨,教育政策法规文件汇编[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年。

第3篇:高职教育理念范文

我国的高级职业教育工作正在不断发展,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使得许多人选择了接受高职教育。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培养高职学生在职业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公共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公共英语教学效率较低。因此本文基于职业教育理念,从实际应用出发,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职业教育理念;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我国职业工作者必须了解或者掌握的一种语言。因此对于正在为职业生涯做准备的高职学生来说,公共英语课程是一门非常有必要深入掌握的课程,尤其是应该针对日后职业需要学习一些更加实用的职业英语知识。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开办的公共英语教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不强,降低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应用效果,必须更加深入地基于职业教育理念对其进行改革,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组成较为复杂且水平不一,大多数为高中毕业生,还有一些中职学生等,通常一个班级由40至50人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不可能做到照顾每一个同学的英语学习水平,而且由于是公共英语课程,在管理上也可能出现很多疏漏,学生有时候不认真听课学习也难以进行管理。此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用“2+1”或者“2.5+0.5”的学期组合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约为两年左右,公共英语课程大多开设两个学期,此后就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开设了专业的英语课程。种种现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安排的不足之处,也必然会对实际的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思想不明确,教学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开办公共英语教学应该针对的是学生将来会在工作中使用到的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基于职业教育理念制定教学计划,才能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教学模式落后,在我国大规模推进教育改革的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却还是使用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基本依赖于老师和教材,只为完成学习任务,许多学生在考完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后就不再关注英语学习了,这种教育模式弊端较大,学生学完之后依然不能做到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第三,高职英语公共教学师资力量建设不完善,许多高职英语教师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只有英语知识而没有较为丰富的职场经验和知识,学生因此也就只能学到英语知识,无法学习到这些知识在真正的职场中进行运用的方法,师资力量建设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分析这些现状和问题,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职业市场不断发生改变的时候,更应该对于现在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才能够真正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成果。

二、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一)做好目标定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因此更应该深入理解职业教育理念并将其有效融入到各科教育中。因此要改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首先就需要高职院校重新明确教学目标的定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切实结合当前就业趋势,制定符合学生就业需求的一系列教学措施,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此外,老师和学生也应该准确把握英语教学的定位,老师应该更加技术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能力进行学习和巩固,注重实用性以及专业性。

(二)创建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

针对学生学习状态低迷、英语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应该对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深入地改革。首先就是要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加一些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可以针对某一种职业进行一个场景模拟,学生在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用英语来完成不同的工作内容。这种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工作模拟中考验学生实际的英语应用水平,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目标,结合职业教育理念,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模式,才能提高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应用能力

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必要性,要将其与现在的就业形势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高职院校和老师也应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基于职业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用的职业英语应用知识,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学生的翻译、书写以及口语交流等方面都要进行更加专业地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增强实践

高职院校可利用院校的性质,开展“双师”教育模式,即教师应该既具有英语教学方面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有较为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参考,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多与一些外企或者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实际体验在职场时如何灵活应用自己学到的英语知识,进一步加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三、结束语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应用水平,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把握职业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师资力量,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进行深入改革,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才能够适应现代职业市场的变化,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职业技巧,才能在求职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优秀,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真正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明洁.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0,24(4):154-155.

第4篇:高职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质量观 “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柏平(1963- ),女,山东临清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律教学;朱卫芳(1974- ),女,河北大名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河北 邯郸 05600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32-02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方面,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学生方面,就业期望值过高、岗位职业能力低、就业区域过度集中等;尤其是高职教育教学方面,简单的重复办学、专业结构不合理、重专业理论而轻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等。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因此就出现了高技能人才供求错位的局面:一方面,高职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却仍在增大。这就说明现阶段的高职教育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还未全面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还未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想应对社会挑战,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就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人性,肯定人的能力和尊严,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旨归。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文化趋向多元化,大学生的独立、平等观念越来越强,主体意识日益明显。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有其独特性,其重要职能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重专业轻素质,重科学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德育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本,要求高职院校时刻把人才培养的使命体现在自己的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想,时时事事为学生成长着想,积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充分相信和依靠教师,满足教师个体和群体的素质发展要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激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是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学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载体,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并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才能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事业的跨越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素质教育是21世纪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呼唤和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关键是劳动者的素质。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经历了点、线、面、体和综合化的过程,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宗旨,素质教育是实践“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与“以人为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根本不能称之为素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培养什么人”指的是学生能学到什么,“怎样培养人”则是指教师怎样教。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并且真正渗透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去。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更需要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在各方面工作中更多地关心爱护、尊重信赖教师和学生,给学生和教师留出个性发展和自我创新的空间,大力促进高职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如何把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并且真正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中去,这正是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二、以学生为本,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服务质量观

质量观问题,是高职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的问题。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其中,服务性就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基本特征。因此,高职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服务质量观。在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一定要把握好服务质量观,明确高职教育质量应以社会服务为基准。高职教育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其社会地位,全方位提高服务质量,推动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其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服务方向和服务范围,不断增强服务能力,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最后,要从现实和未来的市场需求出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服务质量。

以学生为本,体现在高职教育服务质量观上就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育为根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高职教育服务质量观下,教育质量评价对象以学生岗位能力为主;教学要以服务地域经济、专业和经济建设为基础;课程内容注重岗位能力实践,强调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科研以促进学生岗位能力提高为主;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引入ISO9000体系认证质量管理办法,使职责清晰、工作到位,确保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的服务质量。

三、以教师为本,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新建高校的增多,师资队伍在数量、比例、来源和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高职院校更甚。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和岗位指导能力。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不仅缺乏“双师型”教师,就连传统的学科教师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因此,建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环节,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的保障。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没有将“双师型”教师建设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其数量、结构和质量方面都不尽合理。将“双师型”教师建设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必须要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含义,找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

首先,要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基于高职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双师型”教师是指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而且还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既可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实训的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师不只是通过书面考试,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要求有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经历,具有指导学生岗位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本校专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还必须重视企业兼职教师和退休专家的参与,从而形成多元化师资队伍,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其次,要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所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也要围绕这两方面进行,同时要注意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

一是“走下去”,即校内专职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企业,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一方面,学院可以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进修等措施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层次;另一方面,学院要明确教师实践锻炼的具体要求,积极鼓励教师定期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顶岗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水平。这样,教师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使教学效果更贴近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是“请进来”,即高职院校把校外专家请进来,充实教师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随着企业对学生技能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越来越多的企业工程师、高级技师、退休专家作为学校教学和实践培训的指导人。企业兼职教师对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的作用,是学院专职教师所无法替代的,他们能更好地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弥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是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切实保证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要求高、综合性强,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争取实现专业与行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提供保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综上所述,深化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服务质量观,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提供发展进步的条件及阶梯,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M].中国高教研究,2011(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4]刘太刚.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J].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刘改,雷亚玲.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第5篇:高职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理念; 工学结合;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98-02

1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其实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定位的认识,即理清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问题。只有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才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然”、“应然”状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有了理性的认识,才能在办学实践中真正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的“把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

1.1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然”状态

1.1.1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是一种类型,并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一是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二是能把决策者的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三是具有特定高素质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的智能型操作人才。而后者的培养目标则具有学术和研究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科学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发展科学技术。[2]第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都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但是两者分别属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适应面比中职的专业适应面大,不是对应特定的职业,而是从属于一定的行业或较大的职业群,培养目标适应于行业发展需要。总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所以,应该理顺其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关系,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

1.1.2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定位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高职(大专)。随着全球高科技的发展,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视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发展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与高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生产将不断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如果把高职教育的最高层次仅定位在大专,甚至把它当作是安排高考“落榜生”的渠道,那就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招生体制不合理,造成人们思想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高考,而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来自两种渠道,一部分来自高考,但却是那些普通高校的“落榜生”,其录取分数线不仅大大低于普通高校本科分数线,而且还低于普通高校专科分数线,这不但给人们造成高职低人一等的误解,而且也是造成高职生源质量远远低于普通高校,高职毕业生往往缺少继续深造的后劲的实际原因;另一部分来自“三校生”(即技校生、职高生、中专生),就目前来说,“三校生”尤其是前两类却又往往是那些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如“普高生”扎实,专业适应能力较差,这就为今后进人高职学习,尤其是进入高职本科以上层次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

1.2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然”状态

1.2.1“高”和“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决定了它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熟练的、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对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适应性,这是它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职”,则决定了它主要强调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及其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这是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4]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两个本质特征,其实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明确定位,既与普通高等教育作了区分,也将其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别体现出来。

1.2.2完善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的体系,培养多层次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更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改变现行高职教育体系只有大专层次的落后状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大专一本科-硕士研究生一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同时,建立高职教育本科以上体系,可以纠正人们认为高职低人一等的观念,有利于缓减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为考生架起进入高等学校(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的另一座桥梁。

1.2.3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办法和政策。当前,由于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有不尽合理之处,使得高等职业学校在生源选择上基本没有自,在人们思想认识上,仅把高职当作“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因此,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是确保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关键。如果采取两种不同的招生制度,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资格参加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考试,高职招生除了应测试考生必要的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测试考生的专业技能。而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则侧重于文化知识。这样,一方面,给考生提供了二次“高考”的机会,减轻了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职的生源质量,为提高高职教育层次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真正体现服从学生个性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各种弊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为素质教育解困。尽管任何事物的“应然”状态都难以真正实现,但这种状态是人们行动的指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状态在当前也同样难以实现,但对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2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思想

2.1市场需求论

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可见,高等职业院校要立足区域,着眼当前,面向世界,研究市场,学校要围绕市场办,专业围绕市场设,质量检验靠市场,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要求学校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出发,确定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运作体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要紧紧抓住市场脉搏,对市场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充分了解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作出科学预测,采取积极主动的办学应变措施,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另外,由于市场的千变万化,必须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将有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2.2创业教育的思想

1998年10月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一思想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受教育者自我谋职或就业能力的教育,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毕业后无论是应聘就业,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都有信心和勇气,有能力干出一番事业。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学生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体现。创业教育的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其实,创业教育的实质还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师资力量配备的一个高度检验,没有合理的课程体系,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无从谈起。

2.3终身教育的思想

建立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制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在纷纷制定实施终身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都已制定了实施终身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和法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要求各国政府把职业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之中。1999年4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则将大会的主题定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大会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会议号召各国政府要以终身教育思想指导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的更新加速,从业人员在一生中会多次变动职业和更新职业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应尽可能综合化,拓宽专业服务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技术结构变动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建立与中职相通、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连的“立交桥”,为具有不同禀赋的社会成员提供多种成才的途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多种多样的人才库。

2.4工学结合的理念

高职工学结合是学院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直接结合的形式,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使德国从废墟中崛起,使日本从低谷中起飞,使美国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也使世界其他国家更清醒地认识到工学结合的必要性。工学合作的典型模式国内外基本相同,按年份来分,有“2+2式”、“3+1式”、“3+2式”等;按是否是全日制学习或工作来分,有全职交替式(即全日制在校课堂学习的学期和全职工作的学期交替进行,工作学期与在校学习学期的时间长度大致相等)、平行模式(即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组合交替式或组合平行式(即两种模式的组合)。工学结合的组织形式呈多样化状态,从空间上分,有院外基地、院内基地和高职办学集团中的工学结合,有按专业或者分年级、分班组开展的工学结合;从时间上分,有先“学”后“工”、边“学”边“工”、“工”后又“学”。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精神的途径之一。

2.5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开发理论建议,应提供给学生想像的学习活动,而教学者着重于如何增进创意成果的呈现。创意成果的呈现与“个人兴趣”有关,这些兴趣可以是任务或目标。只要学生的兴趣越协调、越强烈,那么创新力就会越强。课程需强调学科的结构化训练,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思考。但是,课程也须弹性调整,以适合不同学生的独特能力、兴趣和学习方式。而课堂活动也应将学生作为学习领域中“专业询问者”的角色,这种角色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思考、感知和专业实践。同时,在开发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作用是“良师”与“角色模范”。事实上,大学教师的下列行为会激励学生的创力:(1)认真备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有效知识和信息;(2)以非正规的方式授课,加强师生互动;(3)欢迎独特的观点,奖励创意和创新;(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话,学生会觉得更容易接受,愿意进行创新,情绪乐观时,在智力上极富有挑战性。激发创新力的六种资源包括:(1)智力(2)知识(3)思维方式(4)人格(5)动机(6)环境情境。其中智力有两个方面与创新能力有关:问题的定义再定义和洞察力。有创新力的人不仅只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还会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应该对所选择的问题负责到底,而教师则需要为学生寻找问题提供机会。关于那种富有洞察力的思维是人们在寻求解决弱结构问题的好方法时会用到的一些技巧。建议教师多提出一些弱结构问题以促进学生富有洞察力的思维[5]。

参考文献:

[1]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M].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9.

[2] 卢红学.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3] 姒建英.构建21世纪高职教育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0(2).

第6篇:高职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高职 立交桥 人才培养

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创新型拔尖人才拥有情况越来越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的情况下,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和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它不仅影响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也关系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制度的步伐,应该作为国家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点。

一、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企业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把它移植到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管理中来,不妨称之为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我们采用这一方法,将使学校教育管理进一步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

何谓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概括地讲,就是根据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员性、全方位和诸多环节的全面管理。对高职院校而言,其培养的产品是高级应用型实用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同时,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环境,又离不开高职院校的管理、后勤和其他服务工作。因此,教学质量应从人才质量、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全面地理解与把握。

二、高职院校“立交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促进教育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应该通过不同类型的教育培养,单一的教育渠道和培养模式不能培养多种类型人才。

2.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以学习者为本,以学习者发展需要为本,使学习者对教育拥有充分的选择权。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使教育的体系和制度成为适应人的发展需要的便捷系统,当人们的学习愿望、兴趣、需求发生变化时,教育的体系制度能够适应这些变化。例如,高职教育是为就业实施的教育,但如果有人不想过早就业而想继续升学,教育体系中要有道路使他们有机会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多数普通高中毕业生可能会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但也有人不想或不能继续升学要进入劳务市场就业,这就需要在普通高中和就业市场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他们能够方便地到达彼岸。

3.构建纵横相通的“立交桥”可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潜能、提高教育系统效益,使教育更加切合学习者的实际。“立交桥”表达的中心意思是在前进和需要转弯的前方没有“红灯”,各个方向不仅相通、畅通,还要能够相交和变道。没有红灯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越是畅通就越需要建立规则。同样,要解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教育的衔接和沟通问题也要建立一系列规则,通过这些规则可以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还可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潜能和提高教育系统的效益,使教育更加切合学习者的实际。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高职“立交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应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按目前政策性定义,是大专层次。其类型是职业技术教育,而职业技术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为了开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应该允许有一部分学生“专升本”,但那毕竟是少数,不能因为少数人的“专升本”而影响了多数人的培养目标。要确保高职教育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能搞“单科独进”、“突击复习”、“停课迎考”之类的补课方式。为了帮助学生复习考试,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适当组织课外辅导,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保证正常教学与“专升本”考试两不误。

2.职业规划一体化

中职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进一步深造的动力;自我管理能力差,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课堂纪律差;较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为突出。在职业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制定短期职业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3.基本素质教育一体化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加大了就业难度,职业院校毕业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这里的基本素质指的是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目前高职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缺乏;缺乏礼仪教育,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缺乏上进心,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意志消沉,怨天尤人;在待人处事上,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同他人沟通合作……面对这种状况,为了提高职教学生基本素质,无论高职都应将学生基本素质教育放在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同等重要地位,平行进行。但具体实施一定要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同时辅以职业素质教育,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通过职业教育间的纵向有效衔接,以及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类型间的横向有效沟通,以实现受教育者的立交发展为目标,各教育节点相互协作,构建多层立交、四通八达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实现整个系统绩效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敬慧颖.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构建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01:34-36.

[2] 李强林,黄方千,李远贵,刘妙丽. 搭建高职学科竞赛立交桥加速创新人才培养[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71-74+77.

第7篇:高职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EPD理念高职特色职业发展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赵兰杰(1970-),女,河北青龙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就业与创业创新教育;侯丽萍(1968-),女,河北昌黎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教育。(河北秦皇岛06631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74-02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经济、技术迅猛发展,人口、环境、资源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承担了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为人们提供实现可持续生存,参与社会及工作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在国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事关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高等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高校尤其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成为各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教育举措。

一、EPD及其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EP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UNESCO Project on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简称,其内涵可概括为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EPD的基本理念体现主体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及创新发展,其教育精髓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及相互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社会、关注环境,注意各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鼓励创新,促进多方面发展。

二、EPD理念成为构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河北省教育厅于2010年3月继2006年颁布的《河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之后,再一次正式下发了重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单一的就业指导课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职大学生成功求职就业的需要,亟须通过构建全新的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培养高职大学生面向就业市场和未来职场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发展、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自主创业不仅是我国政府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而且是国际化的共同趋势和必然选择,发达国家的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择业、就业和创业作为当前高职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和所有高校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已引起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的极大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职业院校学生面向未来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职业态度、价值观等,帮助解决人类社会尤其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因此,EPD是适合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应遵循的基本教育理念。

第一,基于EPD理念下的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可以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科学深入地开展,不仅有利于解决好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对河北省“两创”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和谐河北”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基于EPD理念下的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生就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第三,基于EPD理念下的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就业服务水平,推进高职学生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进程。

三、基于EPD理念构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基于EPD理念构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是在国家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要求、全面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开展的一项定位为“引导人、激励人和发展人”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探索,旨在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使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成为整个高职课程的引擎,把高职教育价值最大化。通过改革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特点的高职院校职业发展系列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方法与手段,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个性化目标,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明确自身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规划其在校期间和今后的行动方案,进而通过人生和学业、职业发展规划,努力发展自我,提升职业竞争力与终身自我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主动并创造性地寻求学业和职业上的发展与突破,确保卓有成效地全方位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尤其是终身自我开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全面更新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构建基于EPD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职业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基于EPD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可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等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权益等。(2)服务经济社会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服务经济社会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等教育教学活动,应服务于当今社会的劳动力再生产和人力资源开发等社会、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并与之密切结合。(3)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等教育教学活动应着眼于高职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变化的选择与适应能力等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并处理好做人与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会知识和掌握技能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学会做人是根本性的,学会知识和掌握技能是工具性的。(4)面向世界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面向世界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等教育教学活动,应综合考虑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和专业技术人才自由流动。

2.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使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价值最大化。基于EPD理念的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主渠道,是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择业就业与创业创新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课堂教学的创新实施。具体内容为:在高职一年级开设心理素质训练、成功人生探索与职业发展课程,帮助大学生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选择与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高职二年级分别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创新课程,帮助大学生为未来择业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素质训练;在高职三年级开设择业就业指导课程,旨在通过最后的冲刺帮助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

基于EPD理念的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通过职业发展、生涯规划、创业创新和就业择业等一系列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和系列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互补化以及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潜移默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施的一体化,即全程化教学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传统的教学形式与现代网络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训练相结合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设立校外“职业体验基地”,体现“体验式”“模拟式”教学的实务性、体验性;有效整合校内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既有专业教师讲授,又有企业专家讲授;既有校内教学、训练,又有校外实训体验。

3.创建适合高职院校职业发展的系列教育,使基于EPD理念构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国内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浙江省和江苏省的课程时间和理论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笔者应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实证、量化研究,从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角度切入,以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旨在实现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和高职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教育行动研究法、多变量分析法、模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教育科学方法,自编出版适用性特色教材,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将课程融入工学结合的全过程。设计主体化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创设一体化、系列化的课程体系,大一新生开设“心理素质训练和成功人生与职业发展指导”课,大二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创新”课,大三学生开设“择业就业指导”课。在上述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具体采用体验式教学和专业咨询、个别辅导及对重点学生实施跟踪服务等多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实践教学平台,实现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个性化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规划行动方案,提升职业竞争力与终身自我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主动并创造性地寻求学业和职业上的发展与突破,全方位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美)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

[3]江丽,丁倩倩,陈芳.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创新[J].高教与经济,2006(1).

第8篇:高职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CDIO 艺术设计专业

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创意、装饰设计等人才需求急剧增长,而专业教育相对滞后的形势下,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的学生是高职设计教学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内容。CDIO是当前教育界正在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已在工程教育领域取得了初步成功,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与高职设计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因此,将CDIO理念引入到高职设计专业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专业的教师在CDIO理念的指导下,大胆地进行了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CDIO应用于高职设计专业教学的可行性

CDIO分别对应“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4个英文单词。其中,“构思”是指顾客需求分析、发展理念、技术程序和商业计划制订等;“设计”是指项目计划、图纸设计及实施方案设计等;“实施”特指将设计方案转变成为产品的过程;“运行”则主要是通过投入实施的产品对前期程序进行评估。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basededucationandlearning)的集中概况。在有限的专业教育时间里,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今后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去“做中学”,更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CDIO模式作为成功的工程教育模式已被实践所证实,能否将CDIO模式应用于高职设计教育?我国高职教育不同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工学结合模式,这无疑为高职教育借鉴CDIO提供了切入点。

首先,培养机制上具有一致性。CDIO倡导的“做中学”和“项目教学”与高职高专所倡导的校企合作办学具有相同的理念。CDIO“做中学”的本质是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为依托,将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完整体现。高职设计类专业教育特点是实践性强、课程项目化突出、学科交叉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等,要求学生在掌握手绘效果图表现、电脑效果图表现、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等多种技术知识基础上,学会综合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设计并制作出一套完整的项目。而整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设计理论、生产实践和人际交往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要求非常吻合。高职设计专业也正在提倡和试点项目式教学,校企合作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实践“做中学”理念的完整的项目实训环境。

其次,培养目标上具有很大的重合度。CDIO是一种以培养职业工程师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而高职设计教育所培养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合产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两者对实践操作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原创性不足问题是我国设计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培养具有独特创意能力和熟练操作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就成为高职设计专业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入CDIO对学生技能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再次,随着高职设计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特色专业办学向更高层次的方向迈进,本科层次能力含量的增加,使得高职设计教育应用CDIO成为可能。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为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必然要转向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创意能力上来,即高职教育中增加了本科能力培养的比重。

二、CDIO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第一,基于CDIO构建设计项目工作流程。依据行业重点工作任务,分析设计周期中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再结合CDIO模式,将设计项目工作流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方便学生在各个阶段有参照性地学习,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表1)。

第二,践行“做中学”理念,实施“四分段工学交替、三层次实训递进”的教学组织方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分工上,由校内专职教师负责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专业技能实训课。在教学组织安排上,首先,通过每学年“工学工学”教学安排,形成“四分段的工学交替”模式;其次,通过大学一、二年级的三个生产性实训月——“居住空间设计实训”“公共空间设计实训”“古建筑空间设计实训”,实现“三层次实训实习递进”;最后,通过大学三年级的岗前培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图1)。

第三,探索以“校中企、企中校”为依托的“项目化教学”。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让学生依据项目周期进行学习与实践,这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项目化教学完全符合。因此,高职设计专业教学应以项目流程为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强化技能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动力,实施“项目化教学”。设计项目时要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最好是选择来自企业中的真实项目;组织项目时要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排列,从简单到复杂;在项目的操作过程中要依照“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环节实施,熟悉项目的整个生产流程。为落实“项目化教学”理念,营造浓郁职业氛围、真实项目场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联合深圳市艺术设计行业协会、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引企入校、择企筑巢,将相关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部门引入校内,共同对项目实训基地的教学过程和质量实施管理。学院给企业提供办公和生产场所,将校内的实训室作为企业的前店后场,学校实训室的实习设备和公司的生产设备完全相一致,依照公司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进行训练。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已建成了融教学、培训、鉴定、生产性实训和产品研发一体化,以“中南星设计工作室”“骄阳设计工作室”“文业设计工作室”为代表的“校中企”。同时,由学院与相关企业共同出资,在深圳市文业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南星文化传播机构等建立有固定场所、专门面向学生服务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需要,目前,校外实训基地已培训学生546人(次),接收毕业生73人。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引入学生项目团队合作教学模式,一个团队通常由4—8名学生组成,每个团队由学生自由组合,民主推选团队队长,明确责任分工。在完成项目构思、方案设计后让团队学生代表就团队的设计方案进行说明汇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打分,对于评价合格的团队继续完成后续项目,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团队,则要求重新构思项目。项目流程结束后,学生还要进行总结评估,并与大家分享获得的经验及心得体会,从而进一步拓展设计视野,提高与巩固学生团队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能力。通过项目总结,锻炼学生写项目报告的文字表述能力,增强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

第四,科学设置课程,配合“以赛促学”。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专业按照CDIO集成化原理依循“先低级(基础)、再中级(核心)、后高级(拓展)”设置课程,将面向高职学生的各种竞赛项目依循“先技能型、再设计型、后原创型”进行分类。同时,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进度和专业技能掌握的水准,跟竞赛项目进行匹配,使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室内设计艺术作品大赛、广告设计等技能竞赛,有效贯彻了“以赛促学”,培养了他们走上未来工作岗位的自信心(图2)。

“以赛促学”和教学的有效结合,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2007年至2011年,本专业共获得了国家级竞赛奖8项、省级18项、市级10项。

三、引入CDIO的几点体会

首先,CDIO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设计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每一个设计项目任务必须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项目过于简单学生能单独完成,就不会和团队其他成员进行商讨和沟通,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如果项目过难,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结果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完成项目或只扮演了操作者和执行者的角色,达不到教学目的。其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按照CDIO模式的培养要求,教师应是设计师典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参与企业的项目实践,具备最新专业技术能力。但将教师派往企业参与项目面临很多难题,没有政策支持无法推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引入企业项目,由企业派出生产一线的专业骨干进行技术指导,实现师生同训。另外,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结对制度,实现优势互补。再次,要制定基本的专业标准。CDIO的实施,需要先行院校和研究机构对专业建设提供基本的标准,以便可以参照执行,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高职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仓储管理实务 同步仿真实训法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由于学制为五年,时间较长,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要求既不可能像三年制高职扎实,职业技能的要求又不像中职那样简单,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今后需求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既可以做高级技术人员也可做一线技术工人。

《仓储管理实务》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强很强的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既带有基础性又带有专业性,而五年制高职生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看,与三年制高职的学生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这种情况,成立了课程改革小组,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对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

一、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内容包括仓库的规划,仓储作业,库存控制,仓储商务,仓储技术与设备等。出于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还比较差的情况,需加大操作实践性强的仓储作业、仓储商务和仓储技术与设备部分的实训课时,并结合案例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授课内容及课时分配见表1。

如表1所示,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的比例为1:1,仓储概述和仓储规划与设置的实训通过实地参观讲解达到教学目的,模块三到八的实训按照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根据仓储课程及五年制高职生的特点,先让学生手工填写各种单据,账册,模拟仓储作业流程,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基本仓储作业训练,熟悉各个环节的操作原理及要求,为最后的自动化立库综合实训打下基础。模块九仓储商务管理的实训通过设置不同的仓储业务,模拟商务谈判,让学生自己拟定仓储合同。在最后的自动化立库综合实训中,布置不同的仓储任务,进行一次完整的、系统的自动化立库的仓储作业实训。

二、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

1.采用启发式教学

五年制高职学生表现出调皮活泼,上课容易走神这个问题,我们需引导他们去思考,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最后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学习商品出库的基本要求时,可预先安排几个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的情节模拟商品的出库,然后根据提货人员拿着涂改过的凭证提货,仓管员未检查凭证的情况下,把新入库的一批货物出库,最后导致诈骗等情节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商品出库的基本要求――“收有据,发有凭”,“先进先出”,“三不三核五检查”等。

2.案例教学

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我们在每一章节中穿插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或作为引子,或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或作为课堂讨论,学生3个人一组,采取竞赛或辩论的方式。

3.课堂教学和实训相结合――模块同步仿真教学法重点学习

高职院校学校的实训一般安排在学期末或学期初,这样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加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很容易忘记学过的内容,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在物流公司的实地调研,结合我院的实训基地情况,提出了同步仿真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校内的仿真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首先进行模块的理论教学,一个模块的理论教学结束后,紧接着实训此模块的内容,最后又回到理论的角度总结实训,实现了同步仿真仓储活动的效果,不仅仅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同时改革实训小组的分组,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加到实训教学活动中来,模拟仓储活动中所涉及的主要角色,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整个仓储活动的流程及仓储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

三、多方位考核的考试制度

考试,是完成每门课程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事情,通过考试,可以督促学生对近期所学的课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复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然而,考试方法是否适当,对学生的培养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好的考试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学习风气,促进教学。

我们改进了以往平时成绩(作业,出勤)20%,卷面成绩50%,实训成绩30%的评定方法,其中平时成绩增加了案例讨论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实训成绩增加了职业素养部分,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爱护仓储设施设备,保持仓库整洁的良好习惯,坚持正确的职业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加大了实训成绩的比重,具体分值比例为:平时成绩(作业,出勤)20%,卷面成绩30%,实训成绩50%,强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依葫芦画瓢”完成一张笔试试卷和简单的仓储操作。

四、结语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帮助他们树立规范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兴趣、激情、自信,培养责任感以及舒展的个性和创造性。

五年制高职学生仓储管理实务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大量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要编写合适的教材,结合专业特色,更新知识点与后续课程相衔接,同时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设备,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训内容,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

参考文献:

[1]何锡涛.新老五年制高一职教育的比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2]乐盈.五年制旅游类高职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04,(2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