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职业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广东特色、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1月6日,《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为未来5年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2020年实现职业教育强省建设目标。规划指出,到2017年,广东要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要建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横向贯通、学校企业社会相互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一批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度提升,全面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强省。
规划除了明确未来5年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还就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重点任务,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大工程”及保障措施作出明确规定,为构建职业教育强省指明改革发展路径。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状;解决措施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教育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以及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职业教育也出现了许多的弊端,因此,我国应积极探寻职业教育体系的演进规律和发展方向,为我国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性的指导。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制度创新改革,构建内容是针对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制度形式、发展规划、保障机制等多项核心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实施高层设计与相应的解决措施安排,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出现许多制度建设以及管理方面等问题,影响着改革进度,具体有以下几点:(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不完善。当前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当中,不仅要涉及到职业教育政策方针的制定,而且还包含了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制度创新、职业就业规划指导、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行政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如果相关制度在构建当中不能做到互相协调统一,就会使现代职业教育机构的整体收益无法得到有力保证[1]。(2)受到我国经济基础的影响。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时期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我国教育制度中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到了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的影响,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职业教育体系建构还有待完善。(3)遭遇我国教育制度的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中着重强调了统筹兼顾、内外兼修,职业学校在具体的构建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要妥善解决,与此同时还必须结合我国出台的相关教育制度,并合理的建立一套利益相关的参与机制,否则建立的教育体系将无法达到预计效果。
二、完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合理化建议
1、构建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正确意识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中,应结合新时期的教育背景,注重建立现代化的教育意识,以此来更好的遵循职业教育的规范内容,促使职业教育发展的更加完善。因此,职业学校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从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的发展历程上出发,整理出一条有关职业教育体系产生以及发展演进规律的线路,以此来认清职业教育体系的宗旨,形成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更为准确的认知,进而才能更好的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指导工作[2]。例如:职业学校可以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的现状、教育模式进行分析,找寻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表象,正确运用国家出台的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鼓励政策,进而对本校构建教育体系制度进行深入的产业以及经济结构的建立。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形成了对现代职业教育意识的创新,使得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符合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2、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点主要放在了专业知识的传授上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但是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弊端也就越来越明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出现单一、孤立化的现象严重,在实际教育中既不能有效的发挥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又严重的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有些职业学校过分看重课程体系占据教育改革制度的比重,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的价值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形,职业教育学校应该将课程体系的构建转化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传播平台,在此过程中反映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能更好的适应于现代教育的制度要求,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3]。
3、处理好职业教育资源引进关系
职业学校要想在构建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使得体系内容更加具有专业性、效率性,就要加强引进、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教育优势资源,具体的做法有:1.相关院校可以积极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许可以及争取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支持;加大对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科研激励机制等相关教育资金的大力投入,完善教育设施。2.逐步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教育培养质量的三方评价机制。3.职业学校要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训的保障制度,并积极向政府争取兼职教师的课时费发放、实训期间的意外保险等补贴。
4、加大国际交流力度
我国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关注职业教育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并在不断构建中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方面转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文化等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我国职业教育也开始逐步向国际舞台迈进。
三、结论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路径选择
一、前言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就曾对现代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并在符合我国发展的需求下,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其内容就是建立一个现代职业的教育体系。我国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若想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依据国家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制定,进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解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存在问题以及总结出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已经成为教育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开放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之所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其原因之一是自身缺少开放性。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体系必须具有开放性,可是在现代的职业教育中却是封闭式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落后,学生的基础实践操作方法不专业,致使无法吸引其他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二是职业学校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发展需求不符,致使我国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低。
(二)缺少正确的认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之所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其原因之一是自身缺少正确的认识。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由此可知,完善职业教育的体系对人才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的职业学校只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及就业率的问题,完全忽视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职业学校缺少正确的认识,致使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之所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其原因之一是自身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自身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的操作技能都不如高等院校的学生,并且在学习中也缺少积极性与主动性,致使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进而降低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尽管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尝试过提高自身的学位,但是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最后只能在普通的职业学校中学习,最后消除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路径的选择
(一)提高开放力度
众所周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仍处于传统的教学状态中,完全没有融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也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发展,进而处于落后的发展地位。面对这一现象,职业学校在进行职业教育发展时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开放度,与其他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为了适应当下的发展潮流可以开展一些适当的校企合作,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不但可以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
据相关的调查可以发现,现代的职业学校中仍没有对自身的教育体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只注重眼前的发展利益,完全忽视了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只是将职业教育当作提高学习效率的“奠基石”。因此,在现代的职业教育中,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并站在多角度下分析现代的职业教育,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培养时还要注重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职业学校的声誉。
(三)完善政府机构的服务职责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决不能忽视政府机构的服务职责。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机构必须在短时间内确定符合职业学校发展的教育制度,并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以此确保现代职业学校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可以得到显著的效果;第二,政府机构要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并且高职院校也要加强自身的教育工作,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并提高企业的影响力。第三,政府机构要全面支持职业学校的人才建设,并注入一定的资金,进而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国家的经济得到有效的发展,才能在本质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长期稳定的发展目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壮大。由此可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在今后的建设中,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责,还要时常激励职业教育学校实行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并提升职业教育学校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位置,进而促进教育实施的全面发展。我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进而提高我国的竞争力与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04):50-59.
[2]赵明安.新世纪前十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探索(2001-2010)———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经纬与演进路径(三)[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05):2-8,23.
[3]崔景贵,尹伟.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历程、路径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6(09):21-27.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56-03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未来几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给职教教材出版带来哪些挑战?作为出版机构,应采取哪些职教教材出版策略,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职教教材出版的挑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给传统的职教教材出版带来挑战。
如何拓展日益增大的传统职教教材市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外部适应、内部协调、横向互动的体系。外部适应,即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要求相适应;内部协调,即中职与高职(含本科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有机联系、一体化的衔接通道;横向互动,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沟通,互为促进。这将极大地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育建设的量化目标来看,到2020年,中职在校生人数将达到2300万,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将达到1480万,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加236万和516万。如果在校生人均总量不变,即传统职业教育教材市场总量将分别增加11.16%和53.5%。尤其是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教材市场将大幅增加。职业教育教材的市场总量虽然在增加,但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教材从体系到内容到体例到载体都有新的变化,如网络课程、电子教材等开始出现,如果仍按过去的教材开发思路来出版未来的职业教育教材,则可能导致不但难以抢占新增的市场,甚至难以保持过去的市场份额。
如何开发新生的职教教材市场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可见: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职业教育的基本结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用技术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其定位、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与普通本科教育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比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意味着这部分学生所选用的教材需要根据职业教育规律,按照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进行全新开发。如果有600所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办职业教育,按每校在校生1万人,每人每年需教材费用300元计算,则仅应用技术本科就有约18亿元的教材市场量。这部分市场量对职业教育教材出版而言,必将是其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做到普职融通,适合普职融通要求的教材也需要全新开发。这些职业教育教材的研发是一项新事物,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应早准备、加速行动。
如何发展职业培训图书市场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将是覆盖每一个人一生的每一个阶段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有完善的职前教育体系,又有完善的职后培训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量化目标中提出,2012年全国继续教育参与人次为2.1亿,到2015年将达到2.9亿,到2020年将达到3.5亿。如果按每人次需要资料费100元计,即到2020年继续教育图书市场将达到350亿元。对职业教育图书出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如何适应职教教材数字化的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要求职教教材出版一方面要加快传统职业教育教材数字化的进程,对传统职教教材进行升级换代,以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和广大群众继续教育使用的数字化资源,满足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的需求。
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职教教材出版的应对策略
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给职教教材出版带来的诸多挑战,职教教材研发与出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职教教材出版机构能否抓住这一机会,关键在于职教教材出版机构能否快速进行顶层设计、组织重组、思路调整、人才储备和优化操作。
在组织架构上,建立贯通的职教教材研发组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专业硕士等)和职业终身教育形成有机衔接、自成体系的统一整体。这必然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各学段的课程是有机衔接、自成体系的统一整体。教材作为课程的内容载体,理应各学段相互衔接,既无不必要的重复,又无知识点、技能点等的遗漏。要研发各学段相互衔接的教材就需要统一的顶层设计,这要求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建立各学段贯通的职教教材研发组织机构。而当前大多数出版职教教材的出版机构在组织结构上采用分段式、分类型式的组织架构,即设置有专门负责中职教材建设、高职教材(主要是专科层次)建设的机构或人员,分别从中职或高职的特点入手进行相应层次的教材研发。这种组织架构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各层次内部,教材结构相对合理,能基本做到相互协调,但各层次之间缺少应有沟通与协调,易导致内容重复或脱节等现象。这种组织架构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其教材的要求格格不入。
要形成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材,出版机构应有相应的组织架构,建立一体化的职教教材出版组织,在组织内部实行按行业或专业分工的、一体化开发职教教材的项目组。如学前教育专业项目组,由项目组对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进行整体设计,以保证研发的教材在理念上、结构上、内容上一脉相承、有机衔接。如此,既有利于教材建设的体系化,又有利于宣传推广的统筹与协调,提升工作的效率与效益。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组,则需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要打造一支既懂教学,又懂编辑,还懂市场的项目负责人队伍。给予项目负责人规划产品线、调配编辑力量、整体策划产品、进行市场宣传推广等权利,确保让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情,获得专业的发展,确保按行业或专业群设置的项目组(产品线)健康持续发展。
在教材理念上,由注重技能向注重素养转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理念的引领下,强调职业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故无论是职教教材还是职业院校的教学,都将学生的技能形成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一做法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其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功能在注重其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育人功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调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职业教育也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二是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品德的培养。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丰富,势必带来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化,课程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教材品种的变化,课程内容的变化直接导致教材内容和教材体例的变化。由此,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在研发职教教材的过程中,必须以此为基础,转变过去研发职教教材尤其是专业课类教材时过度强调技能、强调教会学生怎么做的思路。在未来的职教教材研发中,应依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中既要关注企业用人的现实需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本身置于中心位置;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又要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在各类教材中都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满是正能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材特点上突出应用型、一体化和多功能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延伸了职业教育的长度,从初等职业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再到高等职业教育(由专科延伸到本科,甚至是专业研究生);又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宽度,从职业学历教育到职业培训到终身学习,从传统式的学习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职业教育“长度”和“宽度”的拓展,要求未来的职教教材除具备传统职教教材的特点外,还应具备以下特点。
1)应用型。应用型既指职教教材本身要突出应用、实践的特性,更是指要开发符合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需要的职教教材。发展应用型本科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应用型本科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本科,也不同于专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应用型本科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调学以致用。应用型本科的这种独特性,注定了应用型本科的教材既不同于学术型本科学校所选用的教材,也不同于高职高专所选用的教材。与学术型本科教材相比,应用型本科的教材更强调应用性、操作性;与高职高专的教材相比,应用型本科教材更强调学理性、知识性。未来几年,应用型本科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职教教材出版应未雨绸缪,组织专门的教材研发团队,研发与应用型本科定位和学生认知特点相适应的教材。
2)一体化。一体化主要是指推进中高职教材一体化进程。加强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又一重点。教育部2015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未来几年,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高职的规模将逐渐增大,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将越来越多,这都要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研发上进行有机衔接,避免课程与教学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应组织专家,在充分研究中职和高职特点的基础上,分专业对中职和高职教材进行整体设计,出版内容适宜、形式新颖的一体化教材。这种教材必将受到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欢迎,形成独特的品牌,进而形成市场号召力。
3)多功能化。多功能化主要是指丰富职教教材的用途,使其适宜于职业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普职融通等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改变各种类型的职教教材互不兼容的现状。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可以出版“双证书教材”,即既适合职业学历教育,又适合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使用的教材;出版普职融通教材,即既适合职业院校学生选用,又适合普通学校开展职业体验等教育使用的教材。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1烟台市职业教育现状
1.1中等职业学校规模递减
从山东统计年鉴得到烟台市中等职业学校数据可知,近几年该市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减少,学校数量递减,在校生人数由2011年10万余人到2014年7万余人。
1.2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相脱节
高等职业学校生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来源于高中,二是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高中学生与中职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有明显区别。高中学生系统学习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中职学生更多掌握一定的技能操作,在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掌握不足,和高中学生有较大差距。出现的问题是,高等职业如何培养知识结构明显差异的两类学生。
1.3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贯通不合理
目前烟台市没有高职本科教育。高等职业学校只培养专科生,这些毕业生通过全省统一专升本考试进行普通高校完成本科教育,或通过成人高考,获得本科文凭。然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有本质的区别,二者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有较大不同。高层次的本科职业教育在普通高校完成,这本身就不合理。普通本科院校侧重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利用普通高校的教学资源不适合培养职业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4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包含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社区教育、岗位培训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终身教育法,教育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终身教育法缺失的情况下,各地区终身教育投入不足,终身教育具体实践活动缺乏法律依据,得不到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
1.5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
混合所有制引入教育领域是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在教育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学校,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公办学校引入非公有制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学校,引导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一方,参与学校的管理及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预先培养并录用符合其需要的人才,真正把产教融合起来。
2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途径
2.1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把烟台市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市。
2.2建立层次结构清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2.1建立贯通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渠道首先,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进行合理规划,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切实保障中职、高职合理的比例规模,针对性地培养中级和高级技术型人才。其次,在保障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模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等方法不断促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建立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渠道。
2.2.2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发展重点,要重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统筹发展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合理规划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加大高职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同时,在确保职业教育规模合理的前提下,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通过推行中职与普高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等方式,积极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流”,坚持两者的协调发展。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工作机制阻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
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工作机制,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工作机制存在相应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中高职业学校之间沟通不畅,管理放松,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模糊,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无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关联,使得职业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的自然联系脱轨,最终无法很好的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3.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是否落实到位是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目前,职业教育形式主要是校本教育,企业没有充分参与职业教育和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够成熟,这主要源于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以课堂、以学校为中心。另外,企业的主要目标在于创造收益,其与学校的目标利益无法得到均衡,因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热情不高。
3.3资金保障力度缺乏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通教育的发展一直备受国家重视,普通教育可享有的资金明显多于职业教育可享有的。各职业学校在资金较缺乏的情况下,会存在学校基础设施投入缺乏,“双师型”授课教师匮乏,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
3.4缺少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职业教育的有效评价机制。一方面,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不明确,评价指标模糊,阻碍了职业教育评价的实际运行;另一方面,对于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够重视,缺乏职业教育评价的有效机制。
4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完善对策
4.1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地方政府应当协助建立以行业为导向的机构,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发挥行业专家和行业组织的作用,鼓励行业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参与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评估其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支持企业、行业组织或者参与组织职业教育机构,加深产教的结合,发挥行业办学主体的重要作用。
4.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对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被看作是“经济起飞的神秘武器”,其本质是工作与学习,校企合作的结合。职业教育一定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争建立二者责任同担,利益长期分享的合作模式,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各职业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产与学的合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职业教育资金保障机制
资金的投入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重要保障,要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拔款水平,适当增加教育资金用于职业教育的力度。政府应当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行绩效评价制度,同时进行预决算公开、审计公告制度。另外,可以建立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机制,在保证政府经费基础上,鼓励职业学校吸纳民间资本,建立职业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机制,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4.4建立督导评估机制
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政府应该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在活动周时,相关单位要全面、深入的进行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力求经济社会发展新能源的融合,公民创业、人民创新。同时地方政府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专项评估以及督导机制,重点关注和督促县区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包括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金使用力度、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肖化移,柳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观察与思考,2014(7):13-16.
[2]王健.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策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5):77-79.
[3]高纪元,邱泠坪.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研究[J].职业教育,2015(18):48-51.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江苏体系建设;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39-03
【作者简介】许振华,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011)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德育与教育管理。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显性指标,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观测:一是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规模数量、层次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二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通道是否有效形成;三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格与质量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十二五”以来,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了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其中包括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等。这些制度设计与重大举措,引领和推动了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地各职业院校围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研究。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培养模式以及价值取向诸方面的差异,学校在实施中产生了不少困惑,本文择其重点略作思考与探讨。
一、江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在数量、结构和纵向衔接等方面存在问题
从2013年始,江苏推出了“3+3”“4+2”“3+4”“3+2”分段培养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以此为逐步调整与扩大应用性本专科院校政策上的导向,并为应用性本专科院校提供生源储备。同时,建立中高、中本、专本衔接通道,破除职校生成长的“天花板”,探索区别于高中后的“一贯制、分段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以来,有三个显性的矛盾影响了项目推进。一是高校热情不高,原因不仅是这一模式占用原校招生指标,分段式培养与高中后入学的学生考量标准也不同,教学管理难度增大,质量尺度难以把控。二是试点项目所选专业的合理性与适切度有待提高。2016年江苏省公布了616个试点项目,其中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390项,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96项,高职院校与本科“3+2”分段培养105项,高职院校与本科联合培养25项,计划数近24000人,再加上前三年入学的学生,总量已逾100000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在专业设置及选择上,绝大多数牵头的高职院校并未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与可行性分析,这种“定制培养模式”对地方产业的需求、项目数量与结构等缺乏预判。三是分段培养的人才方案、转段考核要求以及过程性的质量控制在设计和操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落实,尤其是“3+3”模式,随意性比较大。
(二)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与现行中高职学程模式的兼容管理问题
从2015年始,江苏省中高职学历教育由原来的“2+1”和“4+1”学程模式分别调整为“2.5+0.5”和“4.5+0.5”学程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亦进行了相应调整,即学生顶岗实习由原来的一年缩短为半年,且在第五学期必须参加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这是刚性要求,其目的是强化对学生文化基础、专业知识的诊断。而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采取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贯制和分段实施相对独立的方式,与前者在教材选用、教学安排以及考核要求等方面难以融合。如“3+4”的学生要参加对口单招考试,其他试点项目学生要参加高职院校的转段考核等。另外,现代学徒制、中外联合办学等也是各具特点,培养机制、模式、考核要求和工学结合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等不同办学形式在中高职学程模式的框架下难以并轨运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宏观上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多向性,提出分类管理、合理兼容的可行性指导意见。
(三)学业水平测试的价值取向、标准制定和统筹安排问题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学习的职业精神,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省教育厅于2014年12月下发了《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2015年开始试点,2016年正式实施。这里涉及三个关键词:“全省”“学测”“制度”。可以这样理解,全省统一组织,运用学测手段进行教学诊断,通过制度形式予以保障。但从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和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审视,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首先,现代职教体系的特征是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如上述的现代学徒制、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等,但在统一的学测制度下可能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其次,用学测这种手段对基础差异较大、专业类别不同、学校基础条件不一的学生进行教学诊断与甄别,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值得商榷。第三,学测标准的制定与结果的使用很难准确把握,A、B、C、D四个等级对毕业、升学和就业究竟起什么效用(文件中只对升学有定性描述)等,还需进行深入探究。
(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的瓶颈问题
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这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2015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确定了全国165家单位(17个城市、8家企业、100所高职院校、27所中职学校、13家行业)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这种“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工学交替深度融合”的升级版学徒制,行业企业协同职业院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统筹协调招生与招工、学习与工作、教学与实践、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管理。运行一年来,在现有环境下有三大难题亟待破解。一是地方政府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扶持政策、财政资助、政府购买等奖励保障措施尚未出台,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以及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责任难以落到实处。二是大多数企业由于对未来市场变化的预判和企业发展需求缺少比较清晰的规划,特别是新学徒制的实施区别于顶岗实习,需要学生在多个岗位进行锻炼,企业在人力、财力上投入成本较高,热情不高,缺少动力。三是双导师制难以形成。受制于现有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学校与企业都面临着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以及双方的责任和待遇等方面的新y题。此外,“双证融通”也有不少环节值得研究。
二、江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
仔细研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及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纲领性的文件,其中对政府及各级部门提出的目标、任务及要求是比较明晰的。作为职教大省,江苏在建设现代职教体系过程中先行先试责无旁贷,但必须理性思考,科学设计,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一)研制职教体系三级考量指标
当下,江苏正处于GDP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时增长的发展阶段,科学研究表明,这个阶段应该实施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教育结构。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109号),在此基础上,应尽快形成有依据、可操作的省、市、区(县)三级考量指标,通过大数据、时间表、路线图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核心指标(例如职业院校的数量、规模、布局、层次、发展定位以及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等)进行科学的设计。要着力统筹与整合职教资源,扭转职业院校多头管理、专业建设重复、同质化办学以及财力重复投资的倾向。要进一步规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形式、范围,明确入学条件、转段要求、证书发放等方面的政策,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4〕2号)精神。同时,为实现人才分段培养的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省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教育部的支持,对高校并轨招生和质量监控要加以引导,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建立“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
鲁昕曾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概括为三个要素: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政府要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导者,行业企业要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力量,学校要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不难理解,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应该由地方政府牵头,有效搭建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平台,建立常态化的对话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的活力与积极性,尽快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常设管理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教集团、教育联盟和政府督察的职能效应。否则,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将难以真正开展,产教融合将难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供需结构性的矛盾、校企合作的短期行为将难以根本改变。
(三)形成多种模式兼容的评价体系
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的统一性和单一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有其自身的内在需求。不同的培养指向决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外合作办学等具有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在现行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框架下,如何实行有机对接和相互兼容,在以下三方面可以做一些改良。一是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要求,认同和鼓励适合某一类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并用此类人才培养有代表性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替代学业水平测试,实现有效对接。二是实行不同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工学结合、考核结果之间的学分互认互换。三是通过建立弹性学制,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教育生态;经济社会;职业教育
一、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理论依据
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也造成了空前的生态危机,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1968年,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所长菲利普·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中指出,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菲利普·库姆斯认为,教育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就业之间不相适应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与知识的快速增长以及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20世纪70年代,生态教育迅速发展并成为时代趋势。譬如,1998年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宏图》报告中,美国教育促进基金会首次提出“大学生态系统”的教育理念,指出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在教学与研究、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校内与校外事物、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保持自然的平衡。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日益恶化,教育问题也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教育生态主义从系统论观点出发,认为教育本体是一个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多种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在与其他事物及环境的相互联系中体现自己的属性、功能和价值。生态教育不仅是教育内容的生态化,更是教育本体的生态化,在发展演化进程中,形成一种自然、开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在系统内部,教育主体(学生及教师)、教学活动和各种教育资源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同时与系统外部环境又形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和生态有机体。因此,生态教育系统不仅应充分考虑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应将一个个子系统放在教育大系统中考察,从生态学的角度,建立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和协调机制。正如美国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所指出的,教育生态学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旨在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新福特主义主张减少国家或组织干预经济,通过建立完善、灵活的市场机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主张通过政府、工会和雇主的合作,为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薪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实体经济竞争加剧,后福特主义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先后把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社会开始由生存型进入发展型阶段,经济增长由粗放型、数量型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经济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优化转变,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输出优质的人力资本、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和畅通的社会流动路径,保持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公正,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教育生态本性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教育生态理论认为,教育在发展演化进程中,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资源、能量交流,诸要素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系统网络,并维持基本平衡,实现整个系统良性运行。但是,长期以来教育功利化破坏了教育本身的生态平衡,出现教育危机。如高等教育在结构上表现出教育类型、层次结构、专业设置、区域分布等方面的失衡;在管理方面如政策拟定、科研导向、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都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和良性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而易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结构合理、组织完备,形成内在协调性,避免或减少内部冲突和矛盾,现代职业教育对内对外的各个正向功能才能实现。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实现科学发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三)教育主体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教育生态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以促进主体的职业发展、人文精神和生命质量为目标,尊重教育主体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诉求,着力塑造主体人格和精神思想。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就是要按照教育生态系统要求,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人的多元化需求与全面发展,满足不同的人生价值诉求和实现路径。这种理念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满足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需求,从而有效避免职业教育生态失衡。因此,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是尊重人的主体性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发挥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现代职业教育在提供人们就业、生存、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基本需求的同时,更能够创造合理的社会流动平台和通道,提高社会底层及广大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发展需求,找到发挥其能力的平台,帮助人们参与社会竞争与选择,从而获得幸福,享受美好生活。
三、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指导思想
教育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和研究教育与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揭示其发展规律与运行机制的一门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生态系统由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对教育发展产生各种作用和影响的环境要素构成,如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政策、文化、道德、民俗等要素以及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等,教育本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以不同的路径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转化,并表征教育发展的生态特点和规律,如动态平衡规律、发展协同规律等,教育生态系统只有在良性发展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综合效益和功能。同时,在系统内部,在不同的子系统之间同样存在着信息交流与资源转化及其生态特征和规律。因此,在教育生态观下,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与周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和谐相处,而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或技能。为此,高等教育应该把人置于教育生态系统中促进其生态性发展,并通过这种和谐机制反哺高等教育的生态发展。
(二)建设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从系统的观点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生态属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系统性原则要求以系统的发展眼光,注意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动态效应,综合考察对象,才能正确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生态互动关系,从而准确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生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整体功效,实现整体优化,保持其发展的整体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2.和谐性原则。和谐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职业教育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系统内部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功能畅通,信息和物质等资源在系统内流动自由且高效,各子系统之间形成积极、健康的动态互动关系,这体现了系统内部的和谐性。同时,职业教育在内部和谐的基础上,完善体系结构,优化运行机制,与外部环境融合贯通,避免矛盾和冲突,形成良性的生态互动,这体现了系统外部的和谐性。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和谐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内对外的各个正向功能才能实现。
3.适应性原则。适应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应当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对接,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
它表现为内部适应性和外部适应性两个方面,内部适应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能够适应不同教育个体的需求和发展,通过提供形式、内容、方式、层次不同的教育,满足不同对象的不同阶段发展需求,这体现了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多样性特征和多元化需求。外部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积极互动、互为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转化,促进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正是在系统由不适应到适应的不断循环往复中演化发展的。
4.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系统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发展性原则首先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动态、开放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与政府、组织、行业、企业等,通过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形成共融互通、协同发展的环境,充分吸纳、利用外部资源并转化、输出,从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发展性原则其次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生态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依靠内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作用,完善、优化原有的层次、结构,实现内部层次、结构的自我运动、自我演化。
在此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地实现了体系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吸收及转化,能够将历史的传承性与时代的发展性紧密结合,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由无序、简单、低级向有序、复杂、高级演化发展,增强体系的活力和功能。
(三)建设路径
从系统的视角看,“环境、体系、主体”是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共生,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
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可能是传统意义上职业教育内容的修补和完善,而应该是涉及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涉及多个关系、多种要素的系统工程。
在宏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环境与系统”之间关系的矛盾。在这一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之间形成的互动共生关系,即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必须以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为依据,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以职业教育提供的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为基础,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避免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从“环境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相关的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条件保障。
在中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系统与主体”之间关系的矛盾。2011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可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该建立相对独立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标准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应主体在空间维度上的多重需求,在时间维度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生态发展,实现改革目标。
在微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是通过在宏观层面解决“环境与系统”、在中观层面解决“系统与主体”之间关系的矛盾,从而在微观层面解决“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矛盾,培养“主体”适应“环境”的生存选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主体”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功能来看,在现代职业教育共生系统中,“主体”既是“系统”发挥价值的活的要素,又是“系统”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在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以满足“主体”生存、生活为基本要求,以促进“主体”自由、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构建大职业教育体系,帮助“主体”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2]闫智勇。系统论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探赜[J].职教论坛,2013(19)。
[3]杨近。复杂适用系统视野中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
[4]张海霞。从教育生态学视角透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想实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必须研究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中职学校学生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仅是简单的学历嫁接,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师队伍等方面的衔接不断完善,提高衔接的有效性。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学校在办学的定位上,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出现雷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承担养不同的历史使命。所以,中高职须明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两个层次的有效衔接。中等职业教育是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级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在管理、生产、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并能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即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中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出高级应型人才,这就使培养目标得到衔接。要想实现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必须在保证实现自身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向高职输送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类型、规格及目标定位,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职和高职相同或相近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保证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诸多方面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处在核心地位,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和落脚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由于明确了各自的培养目标,所以在确定中高职同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侧重,所有课程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中职学生的教育定位在基础培训和部分专业培训。高职学生的教育定位在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的层面。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实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1)课程体系的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2)教学内容的衔接:高职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三、教师队伍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的实现保障就是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职教育历史较短,高水平教师缺乏,特别是知名学者更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中职学校更是如此。由于多种原因,中职学校教师的总体水平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学校要抓住时机,建立有效的教师管理机制,并从实际出发,将教师队伍建设当成一项重要工程。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各地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制定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措施。总之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训,鼓励教师苦练内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估制度,鼓励先进,帮助落后,共同提高,努力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队伍。
中高等职教育衔接是健全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发展。对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按现行教育体制,中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终结教育。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使职业教育从一种终结性的教育层次走向终身性的教育类型,拓宽了人才成长途径使更多的中职生能接受高等教育。
中高等职教育衔接同时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趋势, 要有效实施中高职衔接,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的作用,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综上所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既要整体设计,又要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权益,需要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之间、合作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反复研究、提前明确、不断完善和不断磨合,并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才能达到构建现代化职教体系的目的,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有明等.以中高职衔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王寿福等.中高职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J].职业时空,2012年12期
[3]刘美荣.中职起点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4]王屹.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04期
职业教育内蒙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根据这一理念,又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产业工人将开始向掌握高新技能的技术型工人转型,要实现这几个方面的功能,这是目前内蒙古各职业院校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课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2013年,内蒙古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34所,全年招收高职(专科)学生81828人,与2008年内蒙古高职高专录取院校76100人相比,我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增幅不大;在教育部确定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及百所高职骨干校中,内蒙古各有两所,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2013年,自治区党委提出了“8337”的发展思路。其中,三个着力之一“调整产业结构”对教育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把过去职业教育的粗放式、低层次办学模式转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内蒙古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这为内蒙古提高经济增长和效益指明了方向,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呼唤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提供了依据。社会分工需求,服务产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建立合理的就业结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相适应,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对接。
二、有机衔接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
(一)中职与高职衔接
截至2012年底,内蒙古具有五年制高职招生资格的学校有34所。我区中高职衔接主要是对口招生和5年高职(3+2)两种主要模式,中高职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鉴于目前我区中职所面临的生源数量不足、质量较低、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中高职的衔接,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大对中高职开展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或开展相应的项目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教学与实践的对接。同时,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开展中高职教育教学交流,以提升中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从学校来讲应加快中高职组建职教集团的速度及规模,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实训基地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满足个体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系统,这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同时在我区还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据调查显示,我区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期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获得更高的学历。学生及其家长也对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
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中心城市,更需要一大批掌握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只能满足一般岗位的需要,对复杂岗位的技术需求难以满足。这就要求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通过应用型本科培养素质更高、应用能力更强、能面对复杂岗位的技术人才,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1.高职院校采取合作办学模式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却没有相应的学位制度,不能授予毕业生相应的学位。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比如,目前我校采取的分别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合作培养专升本学生的区内合作方式,培养本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按照这种模式,凡符合专升本条件的学院高职毕业生,按本届专科(高职)毕业生总数5%比例经考试选拔升入到相应本科专业继续深造学习2年,经考核达到本科毕业生水平,由本科院校颁发本科毕业证书。
2.遴选部分办学水平高的高职院校开办应用性本科专业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及骨干院校建设基础上,由教育部统一遴选部分办学条件优越、培养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开办应用性本科专业,授予专业学士学位,如江苏的试点。对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建立起专本衔接机制,如进行“3+2”设计,进行统一的顶层设计;通过自学考试等,实现专业衔接、课程衔接。
3.联合组建职业大学
本着资源共享,提高实际利用率的原则,各类高职院校应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通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已有高职学校进行整合。比如,对呼和浩特的高职园区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组建内蒙古职业大学,试办4年制本科。
(三)应用本科与专业硕士衔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培养目标是侧重于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即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端层次的专门人才。
1.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
专业硕士的培养,以选择少数具有较好职业教育基础并且升办应用本科的高职院校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变,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双导师、双学籍等管理办法,坚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企业评价制度、第三方评价制度等评价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要求的吻合度。这样,可以为中小企业解决大量技术难题,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2.解决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问题
一是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坚持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实现在多个学习地点、真实职场下培养高端职业人;二是以系统化课程完成岗位能力培养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吻合度;三是构建完整的实训体系,在导师负责制下,以企业主修课程、企业体验实训、企业顶岗实训、企业项目研究实训和企业就业实习为主要形式,保证高端人才质量的实践性、职业性。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发展中的基本作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无论从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思想解放,还是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高等职业院校都应该走在前列,发挥教育引领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表明,自治区有条件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职教改革,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适时按社会需要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加速专业硕士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自治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结合我区“8337”发展思路,培养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职业型应用型人才,采取有力措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解决我区持续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为提高我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储备高端职业型专业技术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隋礼辉,尚庆华.内蒙古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
[2]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