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科技培训范文

农民科技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科技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科技培训

第1篇:农民科技培训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富阳市农民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认真抓好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技干部送科技下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科技培训,截止2004年已累计培养大中专(涉农专业)毕业生516名,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463人(次),“绿色证书”学员12830名,每年举办农业短期适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尤其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印发〈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并安排了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从而培训力度更大,全年培训农民20470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

当前,富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1)需培训人数众多。一是农民多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2004年富阳市统计年鉴》,至2004年末,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33.48万人,其中从业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1.9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1%,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培训。二是农技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广大乡镇农技人员由于调动过于频繁,许多专业不对口的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对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不很合理,存在着“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的情况。(2)思想认识不足。少数部门对培训工作缺乏认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导致被动培训者参加多而急需培训者参加少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农民由于知识程度低对培训存在畏难情绪。(3)形成合力不够,存在着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4)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技培训中应用面不广。(5)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对策措施

2.1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杭州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杭州市农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培训实施计划》、《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和《富阳市新型农民培训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从2004年至2010年共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绿色证书工程和农函大培训1万人(次),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培训300人(次),绿色农业科技培训3万人(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4万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2.2强化工作措施

2.2.1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

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除选用统编教材外,需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乡土教材。

2.2.2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

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各培训单位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有效性,注重带头性。教学中需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二是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三是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四是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五是技术培训与科普宣传相结合。

2.2.3充实农技培训师资队伍

在现有富阳市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讲师团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不断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充实讲师团。要认真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素质。

2.2.4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以市农广校为基础,抓紧建立富阳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以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龙头、各业务站为骨干、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网络。要增加投入,加强对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要扩大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实习基地。

2.2.5有计划地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

市农广校要以农村初中毕业生为主,面向社会招生,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和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满足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2.2.6加强宣传教育

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竟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培训创业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

第2篇:农民科技培训范文

关键词 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户;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35-01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推广机构,特别是地区和县一级推广机构,都承担着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职能。农民学习农业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培训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农民实际需要,讲求实用实效,学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这样才能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及普及先进技术与生产经验的积极性[1-3]。

1 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

1.1 明确培训目的与要求

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要求使其能够掌握示范或推广项目的技术,并能够熟练操作。同时,还要培养其对农民的影响能力,协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传播新技术。

1.2 分析科技示范户的知识结构和心态

科技示范户的学历在农村相对较高,且有一定的影响力。一般示范户选择的都是一些当地的技术骨干,其影响力较强,受人尊重,并且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较快,是属于革新性的农民,是农村中的能人,他们有主动参与的需求及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农村中的先进力量[4]。

1.3 确定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一是讲授示范或推广项目的技术要点,培训操作技能;二是鼓励其为当地农民服务;三是传授其如何影响农民、传播技术、消除保守思想的方法。

1.4 培训方法

该地区总结几年来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三点一线”的科技示范户培训法,此方法包括如下4个环节:一是短期培训。在进行项目示范之前,培训人员应结合当地正常生长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二是组织现场参观、示范培训。此种培训方法可以使科技示范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在进行项目示范之前,组织科技示范户到试验田,由推广人员对其进行实地操作和讲解,并让科技示范户按照推广的方法进行处理,直到其掌握为止。三是田间指导。在项目示范的过程中,每周用1~2 d由推广人员进行田间巡回指导,解决在示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就普遍问题再进行短期再培训。四是个别接触。为了提高示范户的示范兴趣,农业推广人员应经常与示范户进行沟通,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加强协作。

2 对普通农民的技术培训

农民群体众多,是农业生产及项目推广的主力军。因此,应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众多农民的生产技能,为项目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2.1 农民独特的心理特征

多数农民具有共性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自尊心强,自卑,致富心切,又怕冒风险,从众和盲目心理,埋头苦干,耿直,刚强,朴实,怀疑外来者,缺乏安全感等。

2.2 培训方法

一是“四个一”声像培训,即每乡1盘录像带,每村1盘录音带,每户1张“明白纸”,关键季节上1次课。应用现代化的声像手段,进行知识的宣传、扩散,图文并茂,生动逼真,对农民更有吸引力,农民易于接受。二是由科、教、推3个方面联合组成巡回讲师团进行宣传培训。这种形式要深入到农村基层,根据农民参与、从众的心理,调动广泛的积极性,有一定权威性,容易赢得农民的相信。三是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在一些交通要道周围、公路两旁或集市所经路旁布置好示范点,做成醒目的标记,使人只要从此经过就能参加讨论,或通过组织大家到示范户的示范田参观观摩,通过示范户的讲解、操作,加以传授,再加上技术推广人员的补充,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四是发放技术资料。通过印发各种信息资料,把一些新技术、新信息传递给农民[5-6]。

2.3 注意事项

在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尊重农民的个人意见,不能强迫农民接受,做到“劝之以心而非劝之以身也”;二是要选择好培训时间,特别是个别访问,一般不要在农民繁忙时进行;三是对农民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回答;四是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坚持“学中做,做中学”、面对面指导、实践动手操作,这样农民才容易掌握技术技能,创造更大的财富[7-8]。

3 参考文献

[1] 徐丽艳.对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317-318.

[2] 罗映秋.发挥农广校教师在农民培训中主导作用的实践与探讨――以云南省江川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为例[J].云南农业,2013(2):67-69.

[3] 孙敬国,宫同瑶,安丙俭,等.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现状研究述评[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3):102-108.

[4] 孙红宇.当前农民科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3(6):16.

[5] 郭霞.基于农户生产技术选择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6] 吴茂东.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制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第3篇:农民科技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农民;增收

1要在培训方式上进行创新,激发农民学习兴趣

1.1培训语言要大众化

在科技培训工作中,培训工作者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的情况,把培训内容尽可能用通俗明白的方式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农民在培训过程中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用农民熟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避免一味的枯燥的理解讲解和术语表达。

1.2授课要注重个性化需求

对农民的培训,要在内容、任务、渠道及受训主体等方面因地制宜,根据新变化、新特点进行转变,转政府主导为根据农民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培训,以农民的兴趣、需求、关注热点等方面进行课程安排,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1.3传播方式要跟上时展

科技的进步给信息的传播带来无限的便利和快捷,在培训的传播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结合培训内容,采用现代化的媒体进行,如广播、电视、微信、网络、QQ、短信等信息工具,以最快的速度把一些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到农民手中,适合集中学习的开展集体培训,不适合的则采用其他方式,及时准确地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农业生产经营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2在培训渠道上进一步拓展,整合优势资源

2.1要建立专业团队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落实需要培训人员来完成,培训者的能力水平、专业程度、文化水平的高低等直接决定培训的效果,所以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培训队伍,把一些专门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业培训机构整合起来,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培训水平,充分发挥农广校、党校、农职中为主的培训基地人作用,使农民在培训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提高科技水平。

2.2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两个单位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整合吸收社会资源,把社会力量集中起来,进行联合,协同作战,为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各自的优势。

2.3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

一定要充分抓住这一资源优势,鼓励引导农业企业面向农民开展科技培训。

3培训工作要注重实际效果,达到让农民学而能用

农民科技培训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增产,达到农民增收,所以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用结合、学而能用为培训的基本原则,使科技培训与创业致富相结合,促进科技的转化,推动农民致富增收。

4在培训机制方面要大力加强,保障农民能持续学习

4.1要建立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是个系统工程,由诸多环节组成,必须要有完善的工作制度才能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达到准确和高效,要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组织、协调、开展、落实等多个环节都能准确到位,保证培训工作能顺利的定期开展。

4.2要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在科技培训工作中,经费是个关键的因素,以往的培训都是由政府主导,通过财政支持,但是各地方的政府的财力都十分有限,是不能完全解决培训所需经费的,所以必须要大力拓宽资金保障渠道,集思广益,多方筹措资金。

4.3要建立完善培训考评机制

第4篇:农民科技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方法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4-0066-02

当前,随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逐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相继得到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重新修正颁布,依法治农、科教兴农有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农民培训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重要手段,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阶段的农民培训工作值得研究与探索。

1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就普遍层面而言,农村务农人员的年龄、文化层次,对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和接受程度有很大影响,因此,了解农村务农人员的年龄、文化状况,有利于因人施教,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保证受训人员通过培训均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技术。

1.1农村务农人员年龄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工业化步伐加快,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很多村子只剩老人、妇女和孩子(俗称“993861部队”)。即使是农忙季节,40、50岁甚至60多岁人员依然是农村劳动力主力军。根据笔者所在单位2013年初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查的一组数据显示,桂林市12个县农村劳动力有266.39万人,务农农民162.11万人,18-45岁年龄段58.56万人,仅占务农人员的36.1%;46-59岁年龄段76.32万人,占务农人员的47.1%;60岁以上人员24.69万人,占务农人员的15.2%。以上数据表明,46岁以上人员占62.3%。

1.2农村务农人员文化层次

据调查,桂林市12县162.11万务农农民中,小学文化以下34.91万人,占21.5%;初中文化87.95万人,占54.3%;高中文化30.6万人,占18.9%;大专以上文化的6.1万人,仅占务农人员的3.8%。近年农业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的台账记录亦显示,农村务农劳动力大多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水平以初、高中为多。

2开展农民培训的方法与措施

2.1依据培训内容需求开展培训

2.1.1调查培训内容需求培训内容需求调查是提高农民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调查工作应该深入自然村、屯一级,可以通过行政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等汇集群众意见,也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村、屯从事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家庭产业经营情况、对国家各级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农业生产涉及的各要素,如作物优良品种的选择、化肥和农药的正确使用知识,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及来源等技术知识的知晓情况,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喜欢什么样的培训方式、能接受多长的培训时间等,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才能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1.2确定培训的方式方法面向农民的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根据不同农事季节、不同需求特点,采用合理的培训方式。应以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了解不透的,可以采取集中办班的形式,发放宣传小册子,结合农村实际举例,面对面地讲解;对操作性、实践性要求较强的技术类的培训,可以采用先理论教学,后现场示范,接着学员亲自操作,教师从旁指导、现场答疑的培训方式;对较为抽象不好理解的内容,可结合播放幻灯片课件、DVD视频等声像资料进行讲解,为学员提供较为直观、具体的实例;对处于产业优势区域内的培训需求,可结合当地主推品种,开展主推技术培训。

2.2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力量。通过近几年来的改革与建设,理顺了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站的人事管理与业务指导关系,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逐步得到完善,基本实现了定职、定责、定编、定岗、定员。通过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硬件条件,解决了办公、培训场所问题,配备了实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通过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广泛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农技推广能力得到相应提升。因此,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农民培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培训手段。

2.3结合各类农业重点项目实施开展培训

2.3.1结合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推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与农民科技培训共同发展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加强队伍、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该项目以“地方养人、中央养事”的模式提供财力保障,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经费、人员工资有保障、技术推广有经费,形成以“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在重点抓好对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指导的基础上,在关键农事季节、关键技术环节和农民有需求时,及时迅速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2.3.2结合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实施开展培训,加快主推技术进村入户

现阶段,桂林市正在抓紧实施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市、乡村旅游农业示范市、吨粮万元工程示范市、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的创建;“吨粮万元田”工程建设,超级稻示范区等粮食高产创建;葡萄、柑桔、优质桃、黑李、月柿等水果标准化果园示范建设;四时蔬菜基地和反季节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园等建设与创建;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一批农业建设项目,需要大批农民参与实施。“三免”、“三避”、间套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需要在项目实施中大力推广,结合各类基地的创建,抓好相应技术的培训,才能加快主推技术的推广、实现进村入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

2.3.3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知识和应用科技的水平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通过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专项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培训需求调研结果,对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种养大户)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结合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购置补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帮助农民撑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对在农业领域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基础的青年农民,特别是农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两后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以激发创业热情、教授农业创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农业创业培训,指导农民确立创业思路,提高农民的创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创业就业或扩大产业经营规模,获取预期的创业就业效果。

2.4整合培训资源,搭建部门协作、资源配置合理的良好格局

第5篇:农民科技培训范文

一、农民培训工作主要经验做法

(一)发挥优势,建立紧密合作的工作体制

多年来,滑县农技中心承担的项目培训工作,以及日常业务培训工作都由滑县农广校协调组织,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纽带,实现了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互动共享,为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农技推广中心设立的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经作站、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综合检测中心等机构,为农民培训提供了全面的技术、物资保障和后勤保障,使培训工作既有理论课堂,又有现场学习观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指导与配套服务相结合,提高了培训效果。

(二)大胆创新,构建农民培训长效机制

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滑县农广校结合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实施,构建了“五三二〇”农民教育培训新体系,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搭建了一个坚实的服务平台。

1. 建立“五级”组织。成立了“县农业科技推广协会”、“县专家组”、“乡(镇)技术指导组”、“村科技行动小组”、“村辐射带动小组”五个组织。

2. 建设“三级阵地”。一是创建县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利用现代服务手段,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二是创建乡级“科技服务站”;三是创建村级科技书屋。

3. 健全“双层”网络。完善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站、村科技专干组成的行政性农技推广网络,以全县100个科技行动小组、1000个辐射带动小组为基点的新型农技推广网络。

4. 实现“零”距离对接。通过“五三二〇”体系的有效运作,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户、科学技术与生产、放心农资与农田的“零”距离对接。

(三)整合项目,促进全县推进

以拓宽科技培训范围与创新培训机制为突破口,对滑县承担的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和主要农作物科技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项目进行整合,深入开展打造双强示范农户活动,在培训示范户、骨干户的基础上,增加培训科技联系户,在全县范围内整体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利用项目资金把优秀示范户和骨干农户发展为农广校中专学员。近几年来,发展中专学员300余人,已建成高平镇温棚瓜菜、慈周寨大棚西瓜、八里营大棚洋香瓜、留固麦套大葱、大寨麦套西瓜、赵营麦套尖椒等特色瓜菜生产基地。全县建设温棚瓜菜万亩区1个、千亩方7个,百亩园23个,认定无公害瓜菜基地8个,打造了“高苹”蔬菜、“八里香”洋香瓜和“慈周寨”西瓜等瓜菜品牌。全面开展以户带户,以村带村,以乡带乡的农民培训活动,引导农民发展主导产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效果。

(四)多措并举,提高培训效果

1. 组建队伍,打好基础

组建了以河南农业大学马新明教授为首席专家的9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专家组。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了50名具有较高的农村政策理论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农业技术人员为培训教师。采取突出主题、分级培训的方法,首先,邀请省知名专家对培训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其次,培训教师对核心农户分别以县、乡、村为单位举办培训班;第三,让核心农户当“土专家”,对辐射带动户和其他村民进行培训。通过多渠道,多层面的逐级培训,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全面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靠科技致富的热情。

2. 设立示范样板,提高培训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培训效果,滑县农广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了主推技术和集成技术展示示范区。近年来,在不同区域分别建立了小麦、玉米品种展示田、高产高效攻关田、吨半粮田、科技入户核心示范区,设立小麦、玉米、花生、棉花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通过示范田、示范区的设立,充分发挥农业先进技术的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3. 利用现代传媒,创新服务手段

依托滑县农技推广网,建立了教育培训专用网页和网上课堂,设立了专家咨询台;开通了土肥、农技、植保热线电话,远程解答农民咨询,年接待农民来电咨询1000余人次;利用网络“QQ视频”系统,实现农民与专家面对面的远程培训与技术指导,年均培训指导农民500多人次;建立手机短信平台,开通“农技短信”, 在农事活动的关键时期,将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农户,及时指导农业生产,每年为农户发送“农技短信”40余条;开发专家系统,与河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发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并在乡科技服务站和村文化大院配备触摸屏电脑,设立农民科学施肥指导站,农民在电脑上轻轻一点,就能得到适合自家土壤肥力的施肥建议;印制图文并茂的农事活动挂历和台历,发放给科技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高产创建示范区农户,年发放农事挂历和台历2万余份。挂历和台历上详细记录了每月的管理技术要点,农民可以结合农时季节,及时准确地进行田间管理,收到了良好效果,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节本增效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五)加强舆论宣传,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使先进的实用技术传入千家万户。一是开展“华州杯”知识竞赛活动,重奖获奖农户,树立学习榜样,激发农户比、学、赶、超的热情;二是通过出动科技入户直通车、建立专家流动站、播放光盘、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形式宣传农业技术;三是利用乡村大集、古庙会设咨询台、办黑板报、张贴明白纸、发放宣传单、刷写墙体标语等多种方式大造声势,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二、农民培训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培养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培训,农民种田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学技术的热情高涨,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明显提高,涌现了一批依靠科技致富增收的典型户和典型村。滑县城关镇东孔庄村干部王贵海在农广校老师的培训指导下,熟练掌握了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前氮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玉米“一增四改”等高产技术,成了一位“名星农民”。2011年11月,科技示范户王贵海和郑春彦,在由安阳市广播电视网络总台和安阳市农业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玉米大王大赛”中,分别夺得安阳市玉米高产“玉米大王”。

(二)全县粮食持续稳定增产

通过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教师队伍得到了锻炼,农民的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滑县连续20年保持河南省粮食总产第一位,连续10年稳定增产,在连续8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的基础上,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粮食单产由2003年的412.9公斤增加到2011年的500.3公斤,增长21.2%;总产由97.7万吨增加到132.6万吨,增长35.7%,被誉为全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面旗帜。全县小麦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优质专用率达到了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3%,有力地促进了粮食持续稳定增产。

第6篇:农民科技培训范文

关键词:培训模式;培训机制;整合资源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10-1

1 当前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培训认识不够

很多单位和部门对农民培训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有畏难情绪,而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1.2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全国针对农民培训的政策不具体,投入不足,影响了培训任务的落实。培训基地设施、设备滞后,工作全面推动难度较大。当前开展的培训多数是一事一训,农民真正接受系统培训的还很少,培训规模较小。

1.3 培训基地缺乏。

培训机构缺乏完善的培训基地,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薄弱,培训内容上理论课偏多,缺乏实践操作基地。

1.4 培训观念陈旧

传统的就业观念难以转变,参与培训的农民积极性不高,组织难度较大,许多农民难以走出赖以生存的土地,宁愿坐在家里吃低保打麻将,也不愿意走出家门就业、创业,对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毫无兴趣。

1.5 培训数量偏少

目前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培训的程度偏低,培训数量偏少,外出就业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持证上岗的人数更少,当前开展的培训不能满足农民实现转移就业的需要。

1.6 培训质量偏低

当前真正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往往收费很高,农民难以承受,而政府举办的免费培训又多是低成本的简单培训,培训项目与生产、服务实际还有脱节现象,目前虽然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没有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开展第二产业专业技术培训、劳务输出培训和订单培训,参训农民工整体素质提高不明显。

1.7 培训模式单一

政府性的免费培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上其他办学机构和培训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2 农民培训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2.1 整合资源,协调配合,加强培训

切实加强领导。组建新农村建设教育培训协调管理机构,督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防止出现“多龙不治水”的局面,建立政府牵头、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培训工作机制;整合培训资金,强化项目监管,保证资金专款专用;整合培训机构,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对各类培训机构应梳理登记,考证资质,按照培养新型农民和转岗二、三产业的技能要求设计科目;优化内容,调整师资,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整合人力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训信息库;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灵活施教,对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因人因地因情施教,使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纳入就业工作整体计划,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

2.2 高效、实用、突出特点抓培训

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要结合县情、乡情,编写了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科技培训教材,通过专家授课,多媒体放映、现场互动交流、田间示范指导、开展信息咨询、提供技术服务、集中培训和面对面示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广大农民看得见、问得着、学得会、用得上;注重实际效果,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结合新型农民的需要,更新培训内容,要切实加强新型农民培训课题,增强竞争优势,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如: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法律意识,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市场营销等;突出城镇化特点,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民向新型市民转型,达到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2.3 政府引导、创新机制促培训

创新农民培训动力、评价、保障机制。农民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主动参与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评价、保障机制,使农民培训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2.4 送教上门,深入基层搞培训

目前,农民希望进行不脱产的培训,喜欢现场培训和实习,因此,培训工作应根据农民的需求,下大力气做到培训进村,科技入户,将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和村社院坝开展培训工作,方便了农民参加培训,提高参训积极性,要聘请专业教师进驻村社,深入田间院坝上课并指导农民生产实践;要送设备上门,将培训设备送到田间院坝供他们操作实践时灵活上课,充分利用农民空闲时间灵活开展培训,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考试方法要灵活多样。

2.5 政策补贴,增加投入扶培训

根据县情乡情制定免费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的配套措施,财政部门在促进就业资金中,要多渠道、大幅度增加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补贴资金,保证实施农民工培训项目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进一步完善基层培训网络建设,增加乡、村、社三级农民工培训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

2.6 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带培训

第7篇:农民科技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科学技术;培训需求意愿;合作社;有序Log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6.2;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72-06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论述,是新时期“三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维护农民平等权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途径。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是由主导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起来的[1]。“十二五”期间国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大宗农产品,并通过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使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相适应。陕西秦岭是世界猕猴桃的原产地和最适宜栽植区之一,具有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独特资源优势。陕西省的猕猴桃种植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和猕猴桃价格的日益上涨,其种植面积连年增长。2011 年陕西猕猴桃种植面积90.9万亩,产量62.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和60%,猕猴桃产区果农人均猕猴桃纯收入高达7 000 元。2012年,猕猴桃面积超过100万亩,总产达80万吨,分别占到全国的55%和70%,两项指标均占全球的1/3以上。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秦岭北麓眉县、周至等县域发展的主导产业[2]。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基础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农民科技培训,推广与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支撑力量。为了使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弄清楚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

(一)文献回顾

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与有关利益各方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结果,而农民科技培训是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连接的纽带。

国外关于农民培训的研究大都是与科学技术、农业经济、教育与社会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相结合。David J.Spielman[4]从区域农业发展体系的视角认为农民培训不仅仅可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而且在传递和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组织文化和行为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Achim Spiller,Julian Voss[5]对德国农民的培训需求进行评价,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花费、机会成本、对供给的评价等因素影响农民培训的市场需求。国内自1999 年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理论界正式提出“新农村运动”概念后,对农民培训的研究便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农民科技培训意愿的实证研究主要有,农户的培训需求受到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为村干部、家庭收入水平等,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选择、政府偏好以及农户风险偏好程度多因素的影响[6,7]。刘芳[8]运用PASW Modeler数据挖掘,从农民的需求情况、参与情况、认知情况等方面得出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有效需求不足。马启云[9]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于农户视角以辽宁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民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行为习惯等影响农民农业科技培训的意愿。此外,杨锦绣等[10]从政府和农民两个层面剖析农民培训的供需均衡,建议政府依据经济规律配置培训要素。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个体特征;二是农民的家庭特征;三是农户行为选择因素。而从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研究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文献却鲜见,忽略了现今的农业科技培训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农业科技培训的途径展开理论分析,采用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农业科技培训的调查数据,构建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有序Logit回归模型,探究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下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以期对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稍有弥补,并为农民培训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理论框架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业科技培训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在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存在着明显缺陷的实践基础上,“合作社(公司)+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模式[1113]。可见,农民合作社有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作用,是产业化发展的中介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就是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过程[1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以产业化需求为导向的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15]。二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以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以及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为支撑的。相对于工业技术,农业科技的见效周期长。无论是优良品种的选育、新栽培技术的推广还是新的肥料、农药、生长激素的使用都需要较长的周期[16];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分析,农业科技的外部性特征也使其具有了公共产品属性[17]。因此,政府公共部门的参与、介入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制度安排[18]。农业产业化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方式要求农民须集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成为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化高素质劳动力。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改变农民旧的理念,使其能够主动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依据Schultz和Popkin“理性小农”假设(舒尔茨-波普金命题):小农或农户是有理性动机的行为个体,是“一个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合理生产抉择的理性经济人”[19]。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廉价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创造外部条件。一旦合理成本下的投入能够确保在现有价格水平上获得利润,农户便会积极选择符合成本约束下各类现代技术要素的投入[20]。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1.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互助合作的过程,使农户逐渐体会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合作社社员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主动求助合作社的农户,会表现出更主动的科技培训意愿。

2.农户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与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农户采用农业新设备、新品种、新技术的态度越积极,其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越高。

3.政府对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的公共政策与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国家的惠农政策比如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科技入户工程、良种直补等能够有力地推动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培训的积极性。公共政策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意愿越强。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12年7月和8月对陕西省眉县和周至县四个村的实地调查。其中,周至县是我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惟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被称为“猕猴桃之乡”。眉县不仅产业规模大、种植户多,而且是最早与农业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猕猴桃科学研究和相关农业科技培训的县域。2005年眉县人民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此项培训充分利用当地产业资源,依托大学科研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集多方之合力。2012年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其中眉县和周至县达64万亩,占到了60%以上。因此本文选择上述两县为调研地点,在全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抽样方法是多级整群抽样。首先,在眉县和周至县各选取2个乡(镇);然后每个乡(镇)抽取2个村。眉县是金渠镇(红星村和第二坡)和首善镇(第五村和红东村),周至县是哑柏镇(庄头村和吕家堡)和竹峪乡(凤凰岭和丹阳村),经实地走访,以上8个村都以猕猴桃种植为主导产业;最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村选取125户农户开展调查。此次调查共1 000户农户填写了调查问卷,获得有效问卷948份,有效率为94.8%。

(二)样本基本情况

从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见表1),大多数样本农户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下(占86.9%),其中41岁至50岁区间内的农户所占比例最多。样本农户中男性居多,基本为已婚(占92%)。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83.9%,大专及以上仅有33人(占3.3%)。样本农户的年人均收入5 000元以上占74.8%,8 000元以上的占到了52.2%。以上特征符合本研究的需要,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

(二)变量选取

根据本文的研究假设将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的因素分为农民合作社、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态度、政府农业政策三类。考虑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经历、种植成本和耕地面积等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变量的名称、含义、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三)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在对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各影响因素和变量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TATA10.0软件进行有序Logi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模型(1)-模型(4)可以得出:控制变量中年龄、培训经历、种植成本和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的稳定因子;本文所重点研究的三类解释变量的分析结论如下:

1.合作社对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农户是否参加了合作社与其培训意愿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原因可能是此次调查中仅有14.8%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大多数农户表示还不了解合作社的具体职能。农户寻求合作社的科技支持与培训意愿在模型(1)、模型(4)中呈5%统计水平上显著性正相关。如表4所示,社员中能够主动去寻求合作社农业科技支持的农户,其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明显高于其他。

2.农户对农业科技态度。农户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态度与其培训意愿在10%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农户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影响其对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农业科技培训对增产增收的效果与农民培训意愿在统计上呈正相关,且显著性很强。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认为科技培训对农业增产增收效果为“基本没作用”、“有点作用”、“有作用”和“十分有作用”的样本农户比例为2.8%、12.1%、60.0%和25.1%,表明农业科技对增加产出和提高收益的作用越明显农户的培训需求越高。

3.政府农业政策对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农户对政府惠农政策的认可度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其培训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国家惠农政策认可度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样本农户比例是0.3%、0.7%、10.0%、42.5%和46.5%,呈逐级递增的态势。对当地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满意度与农户培训需求意愿在模型(2)中呈5%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对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重视程度和服务水平影响农户的培训需求意愿;但在模型(4)中显著性水平不强。

五、简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通过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948个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利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是: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组织以及市场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所提供的科技信息支持提高了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能够主动采用农业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农户,其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越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方面的效果越明显,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越强。农户对惠农政策的认可度正向显著影响农民科技培训的意愿;对当地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满意度在模型(2)中正向显著影响培训需求,在模型(4)中显著性水平不强,其原因尚不明确。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不仅包括以往学者所研究的性别、年龄、身份特征、受教育水平等个体特征和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种植成本等家庭资本特征;在以产业需求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合作社、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态度和政府惠农政策也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显著因素。由此,本文建议如下:通过合作社在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以及联结农户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纽带作用,释放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有效需求;强化合作社在提供农业科技支持和社员培训方面的功能。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探索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的方式方法[21],使农民亲身体会到农业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长期稳定的制度支持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保障机制,将“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惠农措施相互衔接,形成规范化的惠农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4107.

[2]杨尚勤,石英,裴成荣.陕西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20230.

[3]倪斋晖.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1999(5):5560.

[4]David J Spielman.An Innovation Systems Perspective on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ubSaharan Africa[J].Agricultural Systems,2008(98):1119.

[5]Achim Spiller,Julian Voss.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Empirical Results.International Marketing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f Quality Food Products[M].Proceedings CD.Avenuemedia,2007:369.

[6]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的实证考察[J].统计与决策,2010(11):8992.

[7]徐金海,蒋乃华,秦伟伟.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服务需求意愿及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6671.

[8]刘芳.北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6):6166.

[9]马云启.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杨锦秀,吴春汶,朱玉蓉.公共资助农民培训供需及均衡机制选择――基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调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3(1):7276.

[11]李成贵.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4447.

[12]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 [J].农业经济问题,2006(8):49.

[13]喻国华.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实践模式[J].农业经济,2008(3):5860.

[14]吴志雄,毕家美,刘惠,等.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7578.

[15]石骏.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域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5):2123.

[16]刘士本.中国21 世纪农业科技发展与农业产业化[J].生产力研究,2002(5):195201.

[17]王可侠,申松林.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1):130137.

[18]Ruttan Vernon W.Agricultural Reseacrh Poliey.Minneapolis[M].University of Minnesoat Press,1982.

[19]Popkin Samuel.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asant Societ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第8篇:农民科技培训范文

根据国家中职教育政策,结合农民实际需求,进村开办了全日制中职教育试点班。当前在农村能够异地脱产学习的大都不务农,真正务农的却大都不能异地脱产学习,当然也就不能享受国家现行的中职教育优惠政策,而这些职业农民恰恰是最渴望学习农业技术的。针对这种情况,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省农广校于2010年春季在全省优选出了十多个专业村,进村开办了全日制中专教学班,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肯定和职业农民的欢迎。2011年扩大了试点范围,招生人数也由2010年的2677人,增加到2011年的4048人。

适应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新变化,积极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学历教育。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经营管理水平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省农业厅专门下发了利用农广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开展学历教育的通知。目前已有773人报名参加学习。

积极参与各类培训项目,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各级分校充分发挥体系优势和农业系统的专家资源优势,积极承担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绿证工程”、“退耕还林”等培训项目。各级农广校紧紧抓住阳光工程由过去为城镇和二、三产业培养人才向为农业和农村培养人才转变,由过去的外出务工培训向培养现代农业劳动者队伍转变这一转型机遇,积极承担培训任务,近两年各级农广校承担的任务占到全省总任务的一半以上。

发挥联合办学优势,有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积极与组织部门沟通、结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一平台,参与开办了“农事早知道”直播节目,邀请农业知名专家,结合农时季节,每月1号、15号定期开展农业关键技术培训,通过12316热线电话、QQ、手机短信与农民实时互动、解疑释惑。各县分校积极承担了部分远程终端站点的辅导任务,围绕“农事早知道”的授课内容,深入田间、养殖场和温室大棚为农民现场讲解。2011年共播出50期、100个专题,有400多万人次收听收看。

积极拓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内容,促进了整个活动的扎实开展。动员、组织各级农广校专兼职教师在所包村开办农民夜校或田间课堂,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先进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受到农民欢迎。

第9篇:农民科技培训范文

目前,全国农广校体系共有2600所农广校。其中:1所中央校,36所省级校,319所地市级校,2244所县级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2269个,覆盖率87.27%。其中:省级中心35个(黑龙江农垦没有成立),地市级中心314个,县级中心1920个。

 

共有专、兼职教师65174人(专职教师15991人,兼职教师49183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4411人,占90.12%;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1361人,占71.05%。兼职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3899人,占89.2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42371人,占86.15%。

 

地市级校319所,占全国地市级总数89%。地市校全覆盖的有: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黑龙江垦区、云南农垦等20个省级校。

 

地市级校中,农业系统独立办学240所,占75%。地市校全部独立办学的有:河北、山西、吉林、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贵州、甘肃和黑龙江农垦等11个省级校。地市级校中,合并办学47所,占地市校总数15%。其他情况办学32所,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