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民族地区职教语文教育现状与对策 民族地区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建议 云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民族地区财政支付转移现状研究 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中国民族地区财政精准扶贫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南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思考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产团购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发展 广东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途径探索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发展制约及发展方向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林伦伦.广东高职教育平衡发展论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
[8]李绍明,陈绣瑶.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9).
[9]刘鹏丽.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途径探索[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10]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EB/OL].(2014-02-13)[2016-3-22]..
[1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EB/OL]. (2014-02-13)[2016-3-22]..
[12]华长慧,等.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3]陈翔峰.中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经济学系,2005.
[1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部门预算[EB/OL].(2014-4-18)[2016-03-22]. http:///ggtz/55268.shtml.
[15]蒋隽,等.东莞与罗定职校生均拨款竟差百倍[N/OL].(2014-01-17)[2016-03-22]. http:///html/2014-01/17/content_2517319.htm.
[16]张志坚.找准办学定位建设一流院校[EB/OL].(2011-12-18) [2016-3-22]. 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8152950327&cata_id=N195.
[17]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18]刘怀宇.广州教育城一期规划通过[EB/OL].(2014-06-04)[2016-3-22]. http:///nfdaily/html/2014-06/04/content_7311097.htm.
A STUDY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MINORITY REGIONS: TAKING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Liu Pengli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改革
一、发展现状
“九五”以来,我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以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基本奠定了高教大省的地位。全省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67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64所,高等专科学校3所;省属院校32所,部委属院校1所,市属院校18所,民办院校16所。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共兴办了26所二级高职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在我省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1995年到2006年,高职院校由29所增加到70所,增加了1.41倍;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由3.63万人增长到14.92万人,在校生由9.85万人增长到41.83万人,分别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47.53%和42.04%。短短九年时间,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3.11倍和3.25倍,分别占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6.29%和7.02%。近几年,全省共有45所高职院校建设了新校区,有20所高职院校的主校区进入大学城或高教园区。全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为主体,三年制、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布局相对合理,具有江苏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建立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制;构建了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江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投入还不足、办学条件落后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还显不足。省内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而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五)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
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三、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职业特色。体现为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
二是行业特色。体现为保持为行业服务的优势;将行业的有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从而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到有利位置,并对品牌专业进行相关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孵化,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专业建设上,体现行业特色。
三是专业特色。学校所开设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探寻市场,发现市场,把供需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在本省同层次院校相同专业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形成品牌、形成特色。
(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进行校校合作。从彼此熟悉的专业或学科做起,合作双方共同探讨学科规划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以现有的师资、设备为平台,实现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师资、运动场等资源共享;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多方位的科研合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网络视频会议和实地考察交流活动形式,积极寻求在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点,建立合作互动机制,实现互利双赢。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注重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设置专门培养高职教师的机构,或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现状。
良好的教学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增加投入,特别是新办的和基础薄弱的院校,更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的配备,使教学设施尽快达到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保证学生有实验可做、有资料可查,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探索学制改革,走制度创新之路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教育的职能产生分化,社会既需要大学利用其丰富的人才资源进行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高深学问的研究,以维护其长远发展,也需要大学培养出社会经济和工商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以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吸收外国的经验,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二年制的制度,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育模式,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培养模式”。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渐进的策略,根据专业性质考虑学制改革问题,尽量做到不一刀切,实践证明确需三年制教育的专业可以保留。
(五)完善办学功能,走终身教育之路
第一,充分发挥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作用,逐步构建学院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完整、统一的体系,及时把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用于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二,根据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主动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第三,深化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并积极促进网络教育的国际合作,探索国际化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江苏统计信息网jssb.省略
[3]江苏职教网jsve.省略/
一、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国内高职教育的发展逐渐市场化,高职教育学校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增大。众多高校都开始重视高职教育学院资深的专职师资人力资源开发,并考虑怎样开发学院的人力资源,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以及利用各类人才。
首先、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不断建设双师性教师培养机制”已经成为众多高等职业教育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高等职业教育要确实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道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显著特征,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其次,各大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同样在人才资源激励制度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尊师重教的政策和号召,并从积极为教师“做好事、办实事”的角度出发,初步建立人才资源激励制度,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并积极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二、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一)专职教师师资管理观念落后。职业学院的管理模式依然为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没有向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转变。人事管理依然是单纯的事务、职能管理控制,缺乏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障。师资管理科,但是缺乏服务意识,没有营造出重人才重知识的文化氛围。师资管理的模式,不能适应学院发展需要,尤其不利于教师潜能发挥、教师资源有效配置以及教师队伍合理流动。专职教师师资队伍培养观念比较落后,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机会较少,导致教师获取前沿知识、教学方法经验的通道不顺畅,不利于提高培训质量
(二)专职教师师资配置不合理。一是“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但国内高职院校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二是学历结构层次比较低。在发达国家,如新西兰的职业院校,要求校级领导均是博士、各系主任也都是博士、硕士。我国职教师资学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三是职称结构层次比较低。国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青年教师承担了学院大部分的教学任务。但是中青年教师职称普遍较低,尤其多为中级职称。并且学院未对中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考核。四是专职教师工作压力大。根据国家要求,高职院校师生比例应为1:18,但国内高等职业院校专职教师数量非常紧张。
(三)专职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一是专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情况方面缺乏完整的系统,教师的考核等既没有形成各自考核的体系,而且彼此之间区别不大,这样显然不利于掌握各种类型的专职教师的考核绩效情况,也会打击各类专职教师教书育人和科研实践的积极性。二是年终绩效考试时流于形式,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年终考核主要是根据单位的人事部分为所有专职教师制定的统一规定实施,并没有根据不同课程的专职教师实施不一样的年终绩效考核规定,且往往流于形式。
三、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对策
(一)完善专职教师师资管理制度。首先,充分发挥老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传、帮、带”作用,把学院的师德师风、科学精神和治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应制定导师管理办法。其次,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社会实践,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坚持有计划、有目标、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原则;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原则;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原则。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经费投入,学院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引进人才、建立专职教师聘任制度。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要积极争取自主引进人才的权利,持优先引进“双师型”人才,对于不同专业的人才要本着灵活处理的方式,用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处理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才引进。人才的引进不只需要在社会上公开招聘,也应该对社会精英人才主动出击,走出校门,深入到企业和其它行业中,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以及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可以在引进人才时采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方面的优势去招揽吸收优秀人才。
关键词:西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29-02
近年来,在国家的各种有利政策下,西部的高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其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为此,笔者打算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解、调查与分析,找出东西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以此来对西部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实践参考。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以西部高职高专院校为对象,共发放问卷108份,回收问卷108份,回收率达100%,有效率达100%。利用收集的资料,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吸纳东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
一、西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调查
为对西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客观评价,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查,情况如下:
1.企业参与办学方面。西部特有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并不明显,企业虽与学院有一定程度的沟通和合作,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调查表明,认为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以及作用的发挥效果比较好的只占到了所调查院校的27%,而50%的院校认为一般,有12%的院校认为没有发挥作用,甚至有12%的院校认为说不清有没有作用。
2.教学经费的投入方面。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中,有40%的院校为扩大规模,现在是两地或多地办学,更有87%的院校加入到了经费紧缺的行列中。学院的教学硬件中,特别是计算机机房、语音室、实验室、实验设备等,有的过于陈旧,跟不上教学要求,还有的设备单一,更有的空空如也。在所调查学院中发展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的只占42%,依赖于学生学费的占到了44%,而靠企业拨款仅占到2%,还有12%要靠学校自筹。
3.师资力量方面。在被调查院校中,教师们在专业化发展目标上的定位上,有37%的想要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有21%的想要成为学校的专业带头人,14%的想成为省市级或国家级教学名师,只有28%的仅仅认为胜任教学(或本职工作)就可以。但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41%,而按照有关评估标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该达到50%才为合格等级。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最需补充的是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在参加实践锻炼的途径上,只有27%的人有机会到对口企业实践,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班的占45%,参与校内实践的占到11%,甚至还有17%的人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培训。
二、西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在国家的各种有利政策下,高职教育发展呈现良好的向上发展态势,但西部地区的高职教育也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
1.社会认同度不高。受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高职”是低层次的教育。就连有些学校在对外宣传中也把“职业”二字从学院的名称中省略,以求提高学院在人们心目中的“档次”。当然,企业的认知度也有限,出于自身的经济考虑,多不愿花费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办学中来。这说明高职院校对外的宣传力度不够,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2.教学经费成为办学瓶颈。众所周知,在高职教育中实训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教育成本远高于同类的本科教育专业,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1.64倍。[1]更由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政府和企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需求不旺,导致相关主管部门对高职的教育投资有限,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年生均投入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甚至有的省区还低于普通高中。当然,还有学校创收(含企业资助经费)有限,非教学性投入所占比例太大等一些其他原因。
3.学生的能力培养欠缺。不少毕业学生抱怨说在学校学不到东西,这说明目前高职院校一方面在学生思想上、教师教学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另一方面尚不具备专业教学需要的实训条件。所以,学院寄希望于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但合作企业出于自身生产等考虑,难以满足学生实训要求。[2]
三、西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探讨
东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发展较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参考,结合以上西部高职院校的现状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多方位宣传学习。学院本身应加强学习,正确定位,并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让更多的企业、家庭、个人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或管理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不是从事学术研究、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工作,而是在高技术岗位上进行智能型操作。[3]
2.加强政府引导。①为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搭建平台。企业与学院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政府应该在这当中扮演好穿针引线的角色,为学校和企业提供更多的认识机会。如厦门市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厦门交通职教集团、电子职教集团、化工职教集团、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和机械职业教育集团等个职教集团相继成立,职教集团实现了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开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为企业需求与院校培养顺利接轨搭建了很好的平台。[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②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公共实训基地。缺乏实训基地是西部高职院校的一大难题,这严重影响了学院的自身发展。在这方面,上海市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通过政府来集中投资,兴建了一个覆盖区域经济各种岗位工种的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这就避免了各职业院校间重复建设,减少投资浪费,达到资源共享,走出了一条培训设施投资集约化、效益最大化的新路。
3.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应三管齐下:①相关教育机构要增加西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提高西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②高职院校要尽量为专职教师减负,减轻其教学任务,并考虑把教师下放企业的工作制度化。比如必须安排新教师、在职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且在职教师每五年到企业轮训半年以上,[4]把专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进行解决,从而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③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授课,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3]
参考文献:
[1]姜楠.浅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政府行为[J].职教论坛,2005,(13).
[2]陈丽华,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与整合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3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信息资源传递更加方便和快捷。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要敢于接受挑战,而且要抓住机遇,不断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地改进和调整,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而有效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我国的信息化教学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某些地区,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学校综合实力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很不完善,远远满足不了信息教学的要求,所以对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有能力购买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无法有效推动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其次,则是教师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一些高职院校在青年教师的入职阶段,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地岗前培训,导致其在长时间内都无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加上信息化教学需要青年教师需要具备一定地计算机操作水平,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教育,青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很难进入教学状态,最终无法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1、创建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积极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通常情况下,高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数量较多,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成为关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整个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所以,高职院校软硬件环境完善程度,会直接影响青年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首先要根据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将各类设施设备购置齐全,如电脑、网络设备、远程设备等,然后,要安排专门人员对此类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而软件资源获取方面,则应该借鉴一些著名高校的做法,例如,通过与某些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然后通过各类可行的渠道获取一些优秀青年教师的教学视频或者其他课件资源,然后用于本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中。
2、为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系统培训。为了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地培训。首先是岗前培训,为了使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能够快速融入的教学工作中去,岗前集中培训则显得非常重要。针对那些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高职院校要开设专门的培训机构,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对教师进行培训,通常情况下,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培训、信息化设施设备使用方面的培训、心理学培训、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培训,通过岗前培训,使这些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有一个全面地认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所以,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对此,学校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培训组织,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信息教学培训,针对新出现的教学技术手段,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快速掌握,以满足信息教学的实际需求。
3、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既是面向学生的教育者又是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学习者,所以,学校应该针对教学内容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教学支持。要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职业规划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组织教师进行职业规划,可以有效利用学校人类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教师潜能,有效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潜力,使学校的人力资源不断得到优化,从而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四、结语
新时代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会对院校的整体教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不断推动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对当前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然后通过创建良好教学环境以及加强培训等措施,不断推动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32-02
一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观念陈旧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仅仅看重体育运动和体育活动本身,对于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体育的文化内涵阐释较少。现行的教学模式只在乎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对体育教学内涵的挖掘和探究,导致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滞后,并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仅仅关注体育对学生身体的锻炼,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为了给紧张的学习学生一个放松锻炼的机会。同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仅仅从教育学生锻炼、活动入手,没有充分地借助体育更好地了解学生身体发展状况,更没有有效地对学生具体阐释运动的内涵,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健康发展。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大学体育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兴趣,课堂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2.模式落后
陈旧的思想观念导致教学模式的落后。由于缺乏对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究,并且没有及时有效地对现行的体育教学制度进行反思,同时也受到现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学的模式一直守旧落后,无法适应现行的体育教学要求。以某大学体育教学为例,该校对体育课程的安排较少,重视不够,并且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课堂上,内容基本只包括慢跑、健美操、太极拳和自由活动,对学生采用的是放羊式教学,或者是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基本套路、基本姿势的讲解,缺乏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不到任何有效知识,普遍感觉体育教学内容枯燥,可有可无。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运动的热爱,同时也不利于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配套缺乏
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是建立在一定的软硬件设施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的各项软硬件配套,才可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首先,体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实状况中的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无法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因此,必须加大体育教师的素质建设,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修养,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具有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其次,现行的体育教学器材和基础设施缺乏。大学中的体育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放在一个不重要的位置,观念的忽视导致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不足,体育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更无法实现场景式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 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举措
1.转换教学观念
高校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在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对于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对整个体育教学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强身健体,丰富学习生活,缓解学习压力;而长期目标是树立学生正确的运动观,培养其对整个运动文化内涵和运动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在此情况下,具体安排教学活动,积极地丰富课堂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树立体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引导学生感受运动,享受体育带来的愉悦感。最后,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以达到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丰富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同时也是为了长期的发展需要。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改革并将其纳入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之中,强化认识,进而推动我国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2.完善师资队伍
由于缺乏相关体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及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欠缺,导致高校的体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断增强其业务水平和知识素养,除了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指导计划,选择教学策略、组合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等,具备从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能力。此外,还应重视体育教师全面知识结构的构建,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对于高校而言,首先,要制订适合体育教学发展的师资规划,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师水平,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其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提倡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从而完善教师的整体运行机制,保持教师的活力和教学激情。
3.丰富体育教学形式
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之所以缺乏活力和激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所以不高,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形式的问题。大学的体育教学依然采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活动,缺乏新意,学生更缺乏兴趣。首先,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必须深刻反思现行的教学模式中的种种弊端和不足,分析课堂教学的误区,转换思路,探索教学的新模式。高校体育教育应当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不再以运动项目类别进行分类,而是以健康教育、运动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社团教育等新型分类方式向学生传递体育知识,并传达课堂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以及终身运动的认识,将运动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其次,教师可立足课堂活动,借助体育器材,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与互助,丰富教学形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各方都应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推动高校的体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迪.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1.办学规模快速增长。职业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并举的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变。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尤其是对农村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培训,使城乡广大新增劳动力和在岗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骨干力量。
从招生情况看,2005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1998年的5.6倍,而同期全国普通本科招生增长3.6倍。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从在校生规模看,2005年全国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比1998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从院校数量看,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1091所,是1998年的2.5倍,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在学校数和招生人数不断壮大的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均规模也在相应扩大,2002年校均规模为2523人,至2005年增加到3909人。另外,区域间招生录取率较平衡,各地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占适龄人数的比例,2004年全国平均招生录取率为10%左右,近七成地区的招生在8%与12%之间。事实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地区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
2.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经过最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明确了一个思路,即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要走以就业为导向,必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门类经过调整,共形成了470多个指导性专业方向,可以覆盖我国全部一、二、三产业的职业岗位,其中52%的专业方向是近年来新设置的。同时,还确定了与我国支柱产业相对应的、覆盖面宽、需求量大的83个重点建设专业。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适应市场需要,一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3.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有了明显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坚持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质量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有一部分高等职业学院尚没能成为发展的重点,更未能承担起主要增量的作用。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转型而来,教育观念陈旧,对培养高职技术人才的标准缺乏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以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才标准来培养高职人才,降低了高职的培养规格,过分强调“操作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专业理论教育,将高等职业教育降格为中专甚至职业高中教育。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如果把高等教育快速、持续发展的增量部分主要放在中专或职业高中层次的学校上,则既承担不了,也不符合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说明在新情况下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这需要对学校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对学校进行改造,增加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对教师职业岗位的再培训,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加教学设备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学校的档次,这样学校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师资和实训基地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学历达标率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
教师缺乏,具有专长的一线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的教师偏少,与国家规定的标准有较大的差距。2005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专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到37%,而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仅为13.4%;2005年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2.6%,而独立设置的高(专科)院校中的相应比例不到30%。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也比较落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停留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旧模式上,没有注意到高职教育的课程更应是一种过程训练,只一味强调内容,缺乏实验实习手段,教育注意力只集中在教什么而不是学生怎么学,造成学生发展缺乏后劲。
由于经济的落后,资金来源单一,主要靠收取较高的学费运转,部分高职院校校内实验室设备落后,而职业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院校注重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投入大、更新快,培养成本相对较高,经费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质量。甚至有的只是为了应付评估而设立的,根本就不能正常使用,校外实验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或质量不高,有的院校根本就没有实训基地,满足不了学生实习实训的要求,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在就业市场上,属于高职教育范畴的中专或有一些办学没有特色的专科层次学校毕业生总体上就业率较低。这既反映了人事制度改革琐事滞后和人才高消费思想,也反映了高职教育改革力度不够,改革进程不快,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反之,一些办得好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学校、专业,其毕业生却供不应求。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1.正确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整个高职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实现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首先是人才的定位,即培养什么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把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人才怎么培养,采取订单式的培养,在目前来看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它是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需要多少就培养多少,需要什么专业的就培养什么专业的;三是每所学校要找准自己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和本地高等教育中的位置;四是要科学地确定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强调的是,学校在找准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时,要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校健康、稳定、持久的发展。
2.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办出一流的学校。不管是本科层次的学校,还是专科层次的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先进的管理和服务,坚持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优质的人才,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把学校办出鲜明的特色,以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以这个成绩就可以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就可以办出一流的学校。
3.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专业教师的培养,有条件的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去进修,也可以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和实习,提高实践能力,使理论实践融为一体。另外,高职院校可以从行政管理部门、企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补充在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数量不足的弱点,也可聘请企业界专家做兼职教师。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和资金支持,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 提高学历或考取学位。另一方面是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就要让学生动手,不能搞“纸上谈兵”。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国家的项目建设经费和政府部门经费的支持,广泛筹集资金,重点解决实习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短缺问题,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其次,在行业和高职院校较集中的地区,可采取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建立公用的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承担各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师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再次还可以通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在企业建立实训就业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使其成为品牌基地,向四方辐射,最后形成品牌效应。
4.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切入点,推动教学改革。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职院校一定要抓住此机会,大力实施“双证书”制度,这不仅是一种制度的推进,更是一项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要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际,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获取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提供方便,使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至少有一种职业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职业院校15所。其中,驻蚌高职院校2所,省属中职学校3所;市区中职学校6所;县域中职学校4所。市域内中职学校中,国家级改革示范校3所;国家级职业学校5所。中职在校学生近5万人,每年毕业生约1.5万人,就业率达98%以上。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在市级统筹、招生改革、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省内外一致好评。201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我市作为全省职业教育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市通报表扬。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通过“以赛促教”、教学评比、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职业教师队伍质量。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教师的储备,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推动“双师型”人才培训和引进。与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了《蚌埠市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通过引进、外聘等方式,从企业、科研部门、院校,吸纳储备专职、兼职专业技术教师扩充到职业教育队伍中,。
二是加强产教融合发展。成立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委员会,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产教融合工作,为加速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程,提供了有力政策组织保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模式,邀请省内外企业走进职业学校开展应用技术讲座,组织学生到著名企业实习锻炼,支持引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教师研学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开设“冠名班”,实施现代学徒制等方式,不断拓展产教融合平台。
三是加强资源统筹规划。出台政策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支持措施等方面内容。调整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确保教育费附加市本级不低于50%用于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全市“一盘棋”的规划,采取“撤销、合并、转型”等办法,将市属22所中职学校先后整合成6所,统一搬迁至蚌埠职教园区;将3所省属中职学校纳入我市教育整体规划;将三县11所职业学校整合为4所,使各县集中力量办好1所综合性职业学校。
四是加强对口专业设置。对接市场导向,立足学校实际,注重服务本地实体经济,精准实施专业优化设置。围绕硅基、生物基主导产业发展,及时新增和调整专业配置。着眼谋划长远,精准做好专业项目储备,根据蚌埠市重点企业近三至五年的用工需求,积极做好专业设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维修等新增专业,已纳入专业设置申报计划。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职业院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职业院校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较大吸引力。部分专业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没能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不能完全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二是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能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三是资源整合后的职教园区管理难度大。职教园区的资金、人事、资产等涉及教育、财政、人社、住建、交通等多个单位部门,在职业教育规划编制、政策实施、资金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沟通不畅、工作脱节、效率不高等问题,“合而不和,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
四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待遇不均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不够全面,教师参与度不够广泛,存在重证书、轻教学,专业性不够强等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聚焦地方经济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一是完善职教园管理,成立我市职教集团。成立职教园管理委员会,理顺入园学校关系,加速园区学校之间融合发展。学习滁州安庆经验,成立以职教园区管委会牵头的我市职教集团。集团是以政府引导推动、校校协同联合、校企共建共享、产教深度对接为基本特征的开放式、紧密型、多法人校企联合体,合作各方不改变各自原有的隶属关系、单位性质、经费渠道及人员身份。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拓展产教融合平台。鼓励职业学校邀请省内外企业走进职业学校开展应用技术讲座;组织学生到著名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支持引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教师研学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开设“冠名班”,实施现代学徒制,“金牌蓝领”、“星级蓝领”等多项协同育人计划,不断拓展产教融合平台。
三是密切校企合作,落实产教融合培训目标。根据《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蚌埠市产教融合培训计划(2020- -2022年)的通知》要求,依法依规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畅通人社、住建、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培训信息,在各部门培训政策及招投标程序允许范围内,优先考虑由市域内职业学校承担培训工作,发挥职业院校培训功能。创新培训内容,提升各中职学校培训能力,科学划分培训领域,做好培训服务工作。
四是创新项目建设,逐步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培育项目进程。积极推动我市产教融合发展进程,教育局、财政、人社、经信、招商等部门要全力推动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
(二)改革教育方式,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性
一是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职业教师队伍。积极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活力,调动教职工服务学生的积极性与管理学生的灵活性。加强技能型紧缺专业教师储备,加强“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持续推进“双师型”人才培训和引进。重视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定期组织开展班主任素质能力大赛。
二是注重德育引领,技能为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道德品质良好、职业技能熟练的高素质劳动者。探索开展职教园“三室建设”(明朗温馨、学习氛围浓厚的教室,干净安全、学生友爱互助的寝室,开放共享、功能发挥齐全的实训室),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坚持举办、参办各项技能竞赛,不断完善技能大赛制度,坚持校赛、市赛、省赛、国赛四级选拔制度,逐步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师生齐参与”的竞赛氛围。通过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坚持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朗诵比赛、体育运动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寓教于乐,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借鉴滁州“校企合作”的模式,引导企业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一是学校进企。学校在企业设立分校或教学点,将企业的生产车间作为学生实训场所。二是半工半读。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把企业产品的生产转化成学习的项目和教学内容,“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三是引企入校。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管理,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参加企业一线工作,在实境状态下学习专业知识,学校选派实习指导教师辅助企业对学生进行实习管理和生产管理。
四是做好职教园区展示,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全面开放职教园区实训基地、图书馆、名师工作室、安全体验馆等,组织中小学生到职教园区开展安全教育、技能教育,把职教园区作为展示我市职业教育的“窗口”,成为中小学生的劳动基地、学习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继续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活动,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关键词]英语听力 应用能力 听力技巧 学习理念
语言的习得重点强调的基础是听、说,根据美国语言学家的统计,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活动中所占实际时间分别为:听45%、说30%、读16%、写9%。这个权威的统计可以证明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是语言实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听力部分的培养却恰恰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所忽略的方面。
现有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水平及分析
1.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育对象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是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并且希望以后能从事有关英语、商务或其他专业类工作岗位的学生,所以英语必定是他们的长项。但因其生源主要来自于职高、技校、中专和一部分高中生,授课内容、方式都不相同,所以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加大了听力课教学的难度,一堂听力课下来,回答老师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
2.对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应用能力不够重视,缺少信心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但他们没有坚持、刻苦的习惯,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学生没有恒心,听力训练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对自己没有信心,一放听力录音就情绪紧张,导致恶性循环。
3.缺乏必要的听力积累和听力技巧。听力积累就是词汇量的积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要求学生掌握4200个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所构成的常见词组1600个,但一年级的学生词汇量平均在2800个左右,达不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要求,更达不到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学生听力技巧把握不牢靠,学生听录音材料时习惯于强调每个词发音的清晰性和孤立性,对英语听力中的连读、失去爆破、同化、省音以及弱音等音变非常陌生,因此即使是听到很简单的一句话,也须思考稍长的时间。同时大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必须听懂句中每个词才能理解内容,不懂得将注意力集中在与问题有关的关键词、句和段落上,他们习惯于逐字逐句地听,遇到生词和难句就忍不住地停留、思考,结果造成漏听或听不懂,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没有很好的掌握甚至根本不清楚速记、猜测词义、捕捉重要信息、预测下文内容等听力技巧。
现行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弊端
1.英语听力教材的编排及使用。英语专业英语听力教学多使用的是大学英语听力教材,这些教材确实是英语听力中较为权威的教材,是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中英语专业普遍使用的教材。但是这样的教材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而言还是偏难。我们的学生底子较差,无论是词汇量、语法还是理解能力都不能完全的跟上这套教材和大纲所规定的具体内容。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进度非常缓慢。市面上还没有出现高职高专学校英语专业的特定教材,这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2.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高职学校而言,商务英语专业还是个新兴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内容是滞后的,大部分学校是直接搬用或稍作修改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部分脱离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打击了教师教授的积极性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听力教学的几种途径
1.针对教材问题,需适当增加辅助材料。在选择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水平、需求、兴趣以及所学专业、就业方向等等,力求新颖、实用。可根据学生专业需求,选一本打基础的作为主教材,如《初、中级英语听力》,同时加入最新的四六级过级训练辅导教材还可根据需要适时补充一些其他听说材料,如VOA、BBC热点新闻,英文歌曲、英语口语竞赛的实况录像等,老师在完成了课堂教学后点评这些辅助教材,对学生日后完成四六级考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寓教于乐。
2.重新定位听力课程,帮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确定听力课程的重要性,重新定位听力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安排,合理分配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时间。帮助学生更新学习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层次性的先介绍简单知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运用课堂时间播放一些文化气息浓厚的英语原版电影。给学生提出一些有助于听力能力保持的学习建议,如:晚间收听英语电台广播,设定十分钟寝室全英语时间等。
3.加强教学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光是靠听力单方面的加强是不够的,这需要各个知识点教学的全面配合。首先,我们要求学生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义能力,这是克服听力中的语义障碍的有效途径。学生们只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各类书刊,扩大知识面,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其次,学生还需要巩固语法知识,提高听力理解的准确性。语法知识是我们正确理解有声材料的必要条件,为我们正确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动作的执行者或承受者以及虚拟、事实等情况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提高收听理解的速度与准确性。这两项的完成需要教学计划、进度的统筹安排、其他科目教育工作者的紧密联系,同时还需要学生完美的配合,才能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专业听力的教学工作是一个逐步的、长时间的过程。在把握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同时,利用教材合理补充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要通过听力教学告诉学生“怎么听”的学习方法,着重把握学生的听力能力的提高。结合专业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授和讲解,体现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实用性特色。
参考文献:
[1]洪军.英语教学交流[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