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科技职业范文

电子科技职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科技职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科技职业

第1篇:电子科技职业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27-03

作者简介

陈小荣(1969- ),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100176);黄敦华(1978- ),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副教授;张文涛、刘增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PXM2014_01 4306_000083),主持人:黄敦华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控与电气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6个专业构成。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和北京市职教分级制改革专业,依据其在专业群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将其定位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引领和辐射其他专业[2];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工业网络技术两个专业在专业群中起支撑作用,将其定位为骨干专业;其余3个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将其定位为特色专业。

一、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调研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专业群毕业生成长规律,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通识贯通、平台递进、模块并行、技能创新”的“1-4-1”课程体系[3],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1”是突出知识应用性的“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是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方面的专业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技能培养;“1”是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二、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一)贯通科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比较宽广的知识结构,提升其文化素养。公共基础课程由教育部要求大学专科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公共选修课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陶冶人格、传承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目标,开设50门以上,每位学生按个性化需要选择5门。

(二)“平台+技术+方向模块”的专业课程

1.共享共建的专业群平台课程

专业群平台课程一般是同类专业之间或专业本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构成的课程,是以该群对应岗位群上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工作岗位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工作实践行为为起点,面向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而确定的学习和训练项目。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面向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运维、装调、生产、设计、管理等岗位群,提炼本专业群各专业共性要求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构建了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分别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PLC控制技术》。

这9门课程要求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中不同专业学生都要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机械基础、电气基础、控制基础三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就业或者升学奠定良好基础。

2.核心技术与就业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和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群内6个专业依据各自的就业领域,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以工作为导向,选用合适的教学载体,大多采用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训室完成学习。

(三)突出技能的专业群实践与创新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按照专业群岗位能力标准,构建专业群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递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均设置了钳工、低压电工运行维修、电子产品装调、职业素质实践和认岗实习周等基础实训,培养专业群学生职业基础能力。

专业群内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综合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周,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如图3所示。

专业群结合就业岗位设置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学生所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进入职业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专业群职业创新能力实践项目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职业资格高级证、参加或开设讲座等。专业群内每个专业相同的实践项目的内容有区别,如专业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写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不同的专业要调研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可参加光伏发电系统装调、单片机应用等项目的比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参加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项目的比赛,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参加智能电梯装调、楼宇智能化系统装调的比赛;此外,如果有其他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目,经认可也可获得专业创新环节的学分。

三、结束语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1-4-1”课程体系,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通识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平台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群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专业技术课程重点培养核心技术技能,方向模块课程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课程突出技能应用和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自控与电气专业领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当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其内涵的理解和建设的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刘峻.试析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3(11):21-23.

[3]肖莹,李宏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8-4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Xiaorong,Huang Dunhua,Zhang Wentao,Liu Zenghui

Abstrac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constructed the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Amo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students will be cultivated through general courses,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specialized courses of “platform + technology + direction”, and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 link.

第2篇:电子科技职业范文

在国内,就目前很多的高职模电课程的教学目标尤其是从教学方式方法来看,收效甚微,有如下原因:

1.1在课程改革中,尤其是教材建设上,这参考一些那参考一些不在少数,说不好听一点,这是在剽窃别人的成果,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俨然成了大气候!很少真正用心去想去编写一本好的独特的问世教材,以给学习者尤其是高职层次的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时至今日,也很难在图书市场上找到一本能摆脱掉微观内容分析和较多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而编写的模电教材,即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具体专业学科,传授的是理论性知识,主要分析和解决“是什么”(如概念、事实等)和“为什么”(如原理、规律等) 的问题,这是培养科学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个人觉得这倒是培养本科层次人才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却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不太相符;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的职业人才为目标,其主要解决“如何做”( 经验 )和“如何做更好”( 策略 )的问题。

1.2板书教学的问题。板书的优势是可以容纳较多的内容,并且内容的整体性较强。学生面对新知识有-个缓冲时间,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衔接和对知识整体的把握,特别是在进行原理性推导的过程中更能明显地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模电这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某些比较难用语言描述的概念或者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板书却很难体现;而且经常要在黑板上绘制电路原理图以及电路中的电压电流波形,无形当中就浪费了不少时间,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1.3此外,学生未能获得更多的实训机会也是影响高职模电教学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工科专业尤其是涉电专业方面,急需要有配套的实操环境和仿真环境。而这些教学仪器设备目前就笔者所在学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改革目标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模电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刻不容缓地摆在面前。高职院校模电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所要具备的重要的技术基础条件。经过反复、认真的调研和思考,明确高职办学的定位。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习模电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基本单元电路的功能原理及应用,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会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能合理选用元件,具备测试常用电子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据此,修改教学大纲,整合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实验、实习、实训题目,建立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办学等)。制定实践考核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删减理论内容,不要求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够用即可;降低理论难度,增加实践学时,重点放在仪器使用、元件测试、单元电路调试上,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培养兴趣。

原来的模电课学生不愿意学,怎么学也学不会;老师不愿意教,费力不讨好。经过课程的教学改革后,通过试点教学,期望学生学习模电的热情明显高涨,并且自己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去实验室设计、焊接、调试电路,看到做出的一个个小产品会叫、会动,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焊接、测试等技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大大提高,而且学生在长期的实操训练中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提高了技能。

3改革思路

要学好模电这门课程,必须要在修完高等数学和电路分析这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在网络上,曾有人戏称“模电”就是“模糊的电路”,而且很多人都感同身受,由此可见模电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从它的知识体系来看,它属于电子与电路知识领域的其中一个模块,该模块当中又分为若干个比如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电子技术应用等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再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因此在知识体系上,对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模电课程应该多次从宏观的角度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描述器件外部形状、功能特点、主要特性、主要电参数和判断检测方法等;对电子电路及电子技术应用时应多多结合现实中实用的相关电路(系统)进行,使学生能够对电路(系统)故障作出正确的排除。

在课程的教材内容设置上,主张理论知识以“必须”和“够用”为尺度,所谓“必须”是指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之所需,而“够用”则指满足后续专业课程之需要,既要尊重知识的逻辑系统性,又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美性。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分析阐述,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外部特性就可以了;另外,要多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来让学生领受电子电路规律,这样既形象、直观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虽说教材内容在传统意义上使用的是书面语言文字,笔者觉得使用一些口语未尝不是一个新的尝试!

作为高职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修养过硬的应用型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在技能体系结构的设计上。首先,要有让学生对模电课程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感兴趣的动力泉源,其次,要将技能的培养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遵循由浅入深的难度系数规律安排技能知识体系并夹带着健康向上的激励手段,以使学生越学越有成就感,越学越有积极性。

目前就我院乃至全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大形势的实际情况来看,工学结合虽说在实行起来有很多诸如院内基本实验实训基地的创建、在校企双赢的基础上如何获得更多企业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以及如何正常运转校企的合作等因素都要考虑,但我想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必然趋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因此为了突出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应将模电课程实训的内容和诸如电子元器件及电路的研发实验、生产流程的企业结合到一起,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以一个普通职业人的身份真正达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目标。

4改革方案

4.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是模电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模电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从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4.1.1在理论学时压缩、实训内容增加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人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进行探索性改革。具体做法有:(1)积极开展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仿真为主的CAI教学方式。尽少采用CAI课件进行教学,以缓解我院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的紧张局面。更多的是采用EWB(Multisim)或Protel工具进行电子电路原理图的展示,然后仿真观测信号参数的方式。(2)教研结合。通过承接社会的一些科研项目或工程,然后让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其中,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4.1.2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应用性实验。以往模电实验课的内容,大多是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加强理论学习的认识性而设置的验证性的实验。如单级放大电路性能的研究、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功能验证等实验。对于此类实验往往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难以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也就难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基于此,有必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应用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尤其是在企业工作实习期间更能实际具体设计到实际的电路(研发)实验和车间设备的运行机理。如增加光控路灯、集成功率放大电路、车床机床控制技术等。这些应用性实验势必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更高,求知欲更强,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4.1.3开放实验室。考虑到在指定的教学时间内,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有些学生需要用课后的时间来继续课堂上末尽的实验;另外,鼓励学生自主开展一些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明确实验室管理责任的条件下有必要开放实验室,并对学生提供从器件和指导的支持。此举是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4.1.4应用电子电路CAD工具,开展仿真实验。传统的模电实验是要求学生须搭建硬件电路才能完成,但搭建硬件电路效率低且成本高,学生难以对实验条件、结果进行反复设定、修改,尤其是一些故障的验证很难或不可能进行。引入电子电路CAD后,学生通过使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对电路进行模拟、分析、计算和调试,还可以对电路设置故障, 从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模拟电子计算机仿真实验只是对传统实验方法的一个有效补充,其并不能代替传统实验方法。

4.2教材的改革建设。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个人认为在教材内容的建设上应进行取舍和重新组织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4.2.1以“必须、够用”为尺度,重组理论教学内容。

4.2.2减少数理论证推导,多用形象、直观的计算机仿真方法展示电路规律。有专家提出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相对于形象思维智能,高职生的逻辑思维智能普遍较低,以符号推导为主数理论证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于高职教学对象,而重在揭示现象的计算机仿真更适合高职教学。

第3篇:电子科技职业范文

关键词:电子;机械制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96-02

一、引言

《机械制图》是所有工科类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研究对象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语言”。工程图样,不仅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依据,在销售过程中,用户还可以通过阅读图样来帮助了解产品的结构、性能及其使用和维修方法。同时,在国内及国际间进行工程技术交流以及在传递技术信息时,图样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技术资料。所有从事工程技术专业的人员都必须掌握这种“语言”,电子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1,2]针对我们学校的特点,学科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我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几点在制图教学工作中的体会。

二、教学研究

1.电子类属于非机类中少学时的专业,制图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会使用绘图工具,掌握制图中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二是掌握正投影法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三是熟悉机械图样的各种表示法,具备识读和绘制简单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四是用计算机绘制简单的工程图样。电子专业的制图教学与机制专业的制图教学要求不同。电子专业的制图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及空间分析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对学生绘图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根据这一要求,我将课程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制图基本理论及基本作图方法,正投影法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机械图样的绘制及阅读方法,每一部分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第一章“制图基本知识”。这章要求学生对图纸规格、图线画法、字体,有初步的了解。这些内容学生不必统统记住,课堂教学更不必面面具到,只需在简单且有侧重地介绍完书上内容以后,强调指出“GB’,在机械制图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确机械图样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要求学生掌握图线的画法,图样上数字、字母及长仿宋体汉字的书写方法:还有几种常用的几何作图方法。至于国标的具体规定及工具使用方法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逐渐熟悉掌握。正投影法这一部分,各投影面、投影铀及原点的名称及字母标记必须按规定表示。以主视图为准.俯视图在主视图的正下方,侧视图在主视图的正右方,要求掌握正投影法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学,应抓住“三面投影规律”,三面投影图中的正面投影、侧面投影及水平投影之间仍遵循“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规律。点、线、面、体的三面投影图都遵循这一规律。讲这一章节时,通过具体实例多次讲解这条规律,使学生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这是将来绘图读图的基础。平面体的各个表面都是平面,而平面由若干棱线所组成,棱线又由顶点确定。画平面体的视图,实质上是画平面体上各平面的投影。也就是作出平面体上各顶点和棱线的投影。平面与平面相交,其结交现是由直线围成的平面多边形,多边形的边是截平面与平面立体面的交线,多边形的顶点是截平面与平面立体棱线的交点。因此,求平面立体的截交线可归结为求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交线或求截平面与立体上棱线的交点。

2.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图样,具有以下某本投影特性。①当物体上的平面(或直线)与投影面平行时,投影反映实形;②当物体上的平面(或直线)与投影平面垂直时,投影积聚为一条线(或一个点);③当物体上的平面(或直线)与投影平面倾斜时,投影变小了(或变短了),但投影的形状仍与原来形状类似。

3.形体的组合方式可分析为叠加和切割两类。叠加式形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形体叠加形成。按参与叠加的单一形体表面之间的相互结合的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堆积、相切、相交三种情况。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形体像搭积木一样直接堆积在一起,各形体表面之间不发生相切或相交。但应注意,两形体堆积在一起后某一方向的表面平齐时,两表面间无分界线;若两形体的表面不平齐,则两表面间应有轮廓线分界线。相切指两个单—形体邻接时,因其表面相切而光滑过渡,此时相切处不应画线。相交指两个单一形体邻接时,其表面产生相交,此时应画出其交线,不论是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交还是曲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交均是如此。切割类形体由一个或多个平面或曲面对某个单一形体进行切割而形成。叠加和切割是形成物体的两种分析方法,在许多情况下,叠加或切割并无严格界限,同一物体的形成往往既有叠加形式也有切割形式。

4.两立体表面相交时产生的交线,称为相贯线。由于两相交回转体的形状、大小和相对位置不同,相贯线的形状也不同。相贯线具有下列基本性质:①相贯线是两回转体表面上的共有线,也是两回转体表面的分界线,所以相贯线上的所有点,都是两回转体表面上的共有点。②一般情况下,相贯线是封闭的空间曲线,在特殊情况下是平面曲线或直线。求相贯线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投影的积聚性求相贯钱。例如,两个直径不相等的圆柱正交,小圆柱的轴线垂直于水平面,相贯线的水平投影为圆(与小圆柱面的积累性投影重合),大圆柱面的轴线垂宣于侧面,相贯线的侧面投影为圆弧(与大圆柱面的部分积聚性

5.投影重合,只需补画相贯线的正面投影。另外一种方法是利用辅助平面法求相贯线。当两回转体的相贯线不能用积聚性直接求出时,可用辅助平面法求解。辅助平面法是求相贾线上共有点的常用方法,辅助平面法的作图原理是用一辅助平面与两回转体同时相交,得到两组截交线。这两组截交线均处于辅助平面内,它们的交点为辅助平面与两问转体表面的共有点。通常选取特殊位置平面作为辅助平面,使辅助平面与两回转体的截交线为最简图形(直线或圆)。求特殊点最高点和最低点;过圆柱的最前、最后转向轮廓线作辅助水平面,可求得相贯线最前、最后点的投影。求一般点,作辅助水平面。连相贯线,判别可见性。将物体连同确定其空间位置的三投影面坐标系,沿不平行于任一投影面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向平面投影所得的投影图,称为轴测图。它可以同时反映出物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的表面形状,因而具有立体感。正等轴侧轴轴间角120度,O1Z1轴处于铅直位置,O1X1,O1Y1轴与水平线成30度。在正轴测投影中,由于空间各坐标面均倾斜于轴测投影面,所以平行于各坐标面的圆的正等测图都是椭圆。棱形相邻两边的中垂线平板上有两处锐角结构,圆圆角的正等测图时,只要人作圆角的边上量取圆角:自量得的点(切点)作边线的垂线,然后以两垂线的交点为圆心,到切点的距离为半径画弧即为轴测团上的因角。将切点及圆心沿轴方向垂皮下移距离以顶面相同半径网弧经整理描深即完成作图。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逐渐培养的,初学制图的人很难将按规定画成的平面图形想象成型。对于《机械制图》课,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引入,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想象力,丰富了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一辅助手段适时地穿插于教学之中,与模型、示教板相结合,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具有较强表现力,可以用来直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充分利用模型、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第4篇:电子科技职业范文

关键词: 高职 应用电子技术 课程改革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05]35号)《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的文件精神,为改变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实践与理论相脱离和教学模式落后的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以增强社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笔者将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改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课程改革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人才需求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二、课程改革内容与实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实训的载体,采用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将电子产品装、调、修的全过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技能与专业综合能力。具体方法:将主要产品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每一学期针对该类产品的装调修能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的培养。随着产品复杂程度的递增,相应实训项目课程也从基础项目、模块化项目向综合实训项目递进;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从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向综合技能递进;学生经历校内实训基地学练合一、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学做合一、企业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不断递进的职业能力训练过程,获得良好的岗位综合能力。同时选定的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关联性,因此实训项目课程前后、项目之间在递进的同时保持关联,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掌握与灵活应用。学生经过这种模式的培养与训练,在适应岗位基本需求的同时,将获得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具体人才培养模式安排如下:

第一学年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电子电路的识图、分析、制作与调试等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利用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上半学期主要让学生学习拓展知识和常识性课程,并且把考工训练也安排在此学期,学生也可在考工训练环节参与企业实习,考取相应技能等级证书,下半学期利用校外企业实训基地与校外企业实施综合项目训练与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实现岗位生产与岗位学习的有机结合,进行职业岗位的综合技能训练。

2.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始终。

将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依托学校构建的科技活动兴趣小组,通过举行“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院级电子技能大赛”、“南通市职业技能创新大赛”、“江苏省职业技能创新大赛”、电子兴趣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协作意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敬业责任感和抗压忍耐意志,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二)课程体系改革

以岗位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电子产品的装配、综合测试与辅助设计作为能力培养的主线,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实训的载体,开发学习内容与职业技能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把原培养方案当中的基础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修课的模式改为更能体现培养能力要求的文化素质课程、基本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环节课程设置模式。

1.素质教育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前者是把一些培养人文素质的课程进行学习,后者是面向专业学习必备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2.能力课程分为基本能力课程和岗位能力课程。能力课程改革遵循以技能为中心,以理论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能力课程。

3.专业拓展课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就业岗位所需选择需选修课程。

4.实践课内容紧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而设定。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

(1)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以真实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确定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工作任务、基于电子产品综合测试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围绕电子产品综合测试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2)将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如将传统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和“低频电子线路”课程整合至更能体现技能培养的“放大电路分析与测试”课程中,通过扩音机、收音机、充电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等实际电子产品的设计、安装与测试,锻炼学生的分析、测试与辅助设计能力。

(3)重点研究体现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如“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和“家用电器设备电路分析与检测”。“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课程可以以彩色电视机为项目载体进行教学,锻炼学生整机原理分析能力(识图能力)、装配能力、调试与检测能力;“家用电器设备电路分析与检测”课程以空调、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电磁炉等常用电器设备为载体,研究工作过程、对性能进行检测或进行调试,学生的综合测试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4)开设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拓展课程,如创新设计与制作课。

(5)开设常用工具和常识性课程,如现代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等。

(6)按照能力的递进要求设置实训课程,如先装配,再调试和检验,最后对整机产品性能能进行测试,并能对整机的故障进行有效分析和排除。

(7)开展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对应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依据以上措施,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整合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与内容融合到专业岗位综合能力项目课程中,形成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的、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

在建立与完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把电子产品制作项目融入教学实践全过程,重点建设《放大电路分析与测试》、《控制电路分析与测试》、《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家用电器设备电路分析与检测》等课程。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解本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重构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对《放大电路分析与测试》、《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等课程进行“学做合一”教学改革,将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实训项目,以项目导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相应的项目过程考核机制,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文化素质课程:集中考核,以理论为主,兼顾实践,部分课程可采取开卷考核。

2.常识性或工具性课程:采取集中考核和平时考核并重的方法,既注重平时表现,又要考查其最终掌握程度。闭卷考核。

3.项目化和案例课程:采取阶段化考核的方法,不集中考核。因此这类课程特点明显,以能力的培养为主线,项目完成与否和项目的最终评价结果,再加上项目报告,就可作为这一项目的评价成绩。最终把所有项目完成后给予其综合评价即可。

4.实训课程:采取考查方法进行,根据掌握程度和实训过程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夏辉.高职电子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电子科技职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5.11.039

1 引 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太阳能光电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它是一门集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力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叉学科,该课程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电路图和波形图较多,实践性强<sup>[1]</sup>。近年来,随着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在太阳能新能源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如何把握好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能又快又好地掌握必需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是一项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三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2 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现在的高职高专电力电子技术教材,大都是电气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等相近专业通用的教材,但太阳能光电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在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上有所不同,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就有所不同。太阳能光电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电类基础较差,学习本课程时应重点强调应用,淡化理论推导。教学内容应该源于真实,教学情景能够呈现光伏系统安装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光伏体统安装中这些任务最典型、被广泛使用到。

因此,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以电力电子开关器件为核心、四类基本变换器和两种控制方法为基础、兼顾当前技术发展,将课程内容分为六大学习情境:调光灯装置、直流调速装置、电风扇无极变速装置、开关稳压电源、不间断电源(UPS)和变频器<sup>[2]</sup>。将每个学习情景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细化学习内容;每个学习任务又对应着相应的项目实训。学生以五人一组组成团队,配合完成各个实训项目,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

3 改进教学方法

3.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整个教学围绕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设计电力电子课程是以六大学习情景展开,针对每一个学习情景提出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从现象找到本质。再开展学习情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锻炼,从调光灯到变频器应用,有目的地开展培养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项目的相关知识的技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

3.2 讲解与训练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如学习电力电子器件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特征,及时进行现场测试训练,加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记忆<sup>[3]</sup>。

3.3 设计型思维教学模式的应用

教师在讲解一个电路之后,对后续相同结构的电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分析,由学生提出见解。如在讲解相控整流时,由于不同负载时的电路分析过程是基本重复的,为此在讲电路之前,先让学生熟悉电阻和电感的特点,然后分析电阻性负载下的电路,而电感负载电路的分析由于过程基本相同,则可以留给学生解决。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电路分析的设计,然后讨论不同控制角下的波形,让学生提出猜想,最后利用仿真软件加以演示。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从小的实践项目到较大一点的综合性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将学生的被动接收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这样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4 改革实践环节

4.1 打破原有验证性试验体系

通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形成理论、实践教学交融渐进模式。如调光灯模块中,先引出分析案例――调光灯,由其工作特点引申到相关工作器件、工作电路和工作原理。学习器件时,让学生进行器件的测试,使其掌握该种器件特性;学习到工作电路和工作原理时,让其进行电路实训,自己连接电路,并通过波形观察掌握这种电路特点和应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还进行调光灯的综合实训,让学生从安装、调试到故障分析一步步掌握和整流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4.2 选择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训项目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而实训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选择基础和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训项目,基础的实训项目例如单相、三相整流桥路性能研究、斩波电路性能研究等<sup>[4]</sup>。通过这些实训可以使学生掌握电路基本拓扑的原理和构成,对实训结果的分析使学生对电路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训项目,例如开关电源的性能研究、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等。这些实训项目密切联系着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同时对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通过这些实训提高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想。

5 综合性课程设计的设想

传统的课程设计只隶属于各门课程,它们之间衔接性较差,学生难以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克服传统课程设计的不足,近年来,开放式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备受关注,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这种开放式综合性课程设计模式的特点是:以系统化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开放的教学实验室为基地,以实际动手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求知为动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

笔者认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应体现强、弱电结合的特点,因此包含电能变换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是必要的,该部分可利用通电电能变换器实验平台来实现。此外,综合性课程设计还应覆盖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检测与信号处理等课程的内容,为此可增加单片机控制单元,电机速度检测单元、电流检测单元及有关机械部件,形成数字化的电气传动控制系统。以该系统作为综合性实验平台,可设立多种多样的综合设计题目,达到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的目的。

6 结 论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工科的课程,要上好这门课是不容易的。该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学术性和技术性很强,涉及的面较广。要搞好这项改革工作,既需要学校的投入,也需要教师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厚、知识博、能力强、口径宽和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要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方法,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sup>[5]</sup>。

参考文献:

[1]王卓,王强,曹晶人,等.“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3).

[2]张洪宝.光伏技术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探究[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

[3]王璐.基于项目式教学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4(9).

第6篇:电子科技职业范文

一、R到淌δ芰κ芟

笔者通过对本地多所中专和职教中心学校进行调研发现,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中考落榜生”,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自信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产生厌学情绪。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一大部分时间要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持课堂秩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中职学校迫切需要一套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但是课程开发又很难推行。一方面,中职学校工作任务繁杂,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又增设一些新型专业,本来就担任三四门教学课程的专业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课程开发;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本科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参与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根本不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教学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训教学也只是照本宣科,把握不准企业对岗位技术的具体要求。最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虽然具备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教育学理论,无法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转化为科学严谨的教学思想,不能构建出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学校教学资源受限

中职学校要开发出一套实用、高效的课程体系,必须要有学校领导牵头,组织一个由行业专家、教育学专家、企业负责人、企业专业技术工人、专业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座谈会、研讨修订等工作,这是一个耗时、耗力、耗工的繁杂工程,不是学校几个专业教师开几次教研会就能促成的。然而,目前高等学校大力扩招,社会对中职学校存在严重的偏见,招生已经成为威胁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招生困难,招来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招生和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教学以外的课程开发工作能拖就拖,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中职学校也开始意识到进行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很多学校开始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然而课程开发设计到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场地改建、师资队伍培训等方方面面,中职学校又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支持,导致课程开发难以顺利进行。

三、企业参与程度不高

第7篇:电子科技职业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计算机类课程 课程建设研究 问题 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180-02

电子商务是最近十几年在全球兴起并正处于繁盛发展中的新兴领域,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才迅速发展成现在的规模,电子商务专业也随之产生。2016年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天猫的“双十一”促销活动仅一天的交易额就达到1 207亿元人民币,再次创造了新的销售神话,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由此可见一斑。为了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需求,各电商企业均急需电子商务人才,有专家分析评估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

虽然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中却不怎么理想。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初次专业对口就业率只有20%,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到电商企业后不能马上适应电商企业的工作需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实习磨合才能胜任岗位要求;同时在电商产业竞争激烈的现在,电商企业需要“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优秀员工,而不愿意招聘这些还需要打磨的员工;综合各方面因素导致了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不高的现象。以上现象折射出了当前职业教育与实际就业需求的严重脱节,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和培养存在欠缺。

1 电子商务专业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中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有的学生初中都没有读完。这些学生大多对商务活动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对计算机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再次,大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适应了机械的分类式的题海战术训练,学习依赖性强,缺乏自学能力,不适应中职院校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够。

(2)师资队伍专业业务能力不足。大部分教师是在电子商务专业成立后,从经济、计算机、营销和物流专业转型过来的教师,本身对电子商务的知识掌握不够,又没有实践经验,导致教授给学生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看来或从其他渠道听来的间接经验,教授的知识过于理论化,严重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3)实训环境与现实应用脱节。虽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了电子商务相关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但缺乏实践机会,没有较多的实际电子商务应用;加之学校提供的实训资源匮乏,跟不上时展的需求。

(4)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开设不合理。电子商务不能简单地分为技术和商务,而应该是一个知识整合综合体。在实际电子商务工作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而且还要跟商务、营销等课程密切相关、相互融合。但很多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是由商务类课程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堆积,并没有很好地将商务方面的内容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内容相互融合。在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中几乎照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感觉跟学计算机专业差不多;在课程的设置中大部分体现了商务贸易、市场营销类的知识,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弄不清楚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商务的关系。

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体系大致由商务运作、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构成,体系中涵w的知识涉及了比较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类课程知识,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类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中的技术基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计算机信息技术类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如何才能与商务知识有效融合,不仅需要教师熟悉电子商务的运营过程,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还需要重新审视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商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意识。可见,进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科学合理地设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适时调整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非常必要的。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岗位适应能力。

2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建设的意义

(1)推进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建设和实施,完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类课程影响着其他课程组织建设,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建设及实施,使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适应社会需要,发展计算机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应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与现实社会应用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以致用,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

(3)健全评价制度。开展课程评价促进计算机类课程建设,为电子商务专业其他课程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课程建设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是中职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内容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建设。

3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建设

(1)师资队伍。计算机类课程更新速度很快,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才能跟得上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教师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参与企业电商知识培训或下企业实践进行深入锻炼学习,提升专业技能。也可以从企业、高校引进专业领域专家、聘请为专业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到校讲学,创建良好的学术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环境。

(2)教学条件。完善软硬件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电子商务实训平台是专业实践的重要手段,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计算机类课程应与软件教学环境相结合,在学习软件平台时灵活运用到各种信息技术,为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做好技能基础铺垫。

(3)教学内容。制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定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熟悉商务活动,精通计算机信息。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分配计算机类课程,将计算机课程与商务类课程有效地结合,在讲授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商务课程时,将涉及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融入讲解;在讲授计算机类课程时所涉及到的商务知识结合起来,不片面剥离,让学生既掌握了商务知识又熟悉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

(4)教学方法。利用实用可行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训模拟平台教学、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网络平台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第8篇:电子科技职业范文

关键词: 职业高中 电子电工组 集体备课 现状分析 改进措施

集体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实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非常重要的教研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集体备课,但集体备课怎么备、备什么、如何有效监控备课质量等一系列实效性问题是我校电子电工专业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电工组集体备课现状

我校采取每周或两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的活动形式,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今学校集体备课活动的效率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多数老师聚到一起时,常常心不在焉、泛泛而谈,十分被动。久而久之,集体备课成了一种形式,一个负担。活动效果微乎其微,并没有真正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我们电子电工组集体备课时教师讨论教学进度多,研究教学设计少而且不深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以分配教师撰写教案的任务为主,没有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生需求;有些教师对集体备课积极性不高,不认真参与备课活动,没有形成组员间智慧碰撞,理念交锋的氛围;有些教师个人备课未经集体讨论就直接实施于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课堂效率自然不高;而且电子电工专业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有些教师专教理论知识,不与实习相结合;有些实习教师只教学生怎样做,但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所有这些,值得我们深思。

二、导致电子电工组集体备课效率不高的原因

1.学校考评办法不能有效引导集体备课实效性落实。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认真进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组员没有得到及时鼓励;没有认真进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组员,也未受到批评。久而久之我组成员对于集体备课就特别懒散,没有积极性。

2.教师对集体备课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互相研究的氛围。

没有对教材深入思考研究和准备。有些教师对教学研究没有兴趣,上进心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备课;有的教师缺乏集体备课意识,思想过于保守,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法宝,相互沟通交流者少。

3.教研组长职责不明确。

教研组长在集体备课时准备不足,或水平较低,让教师感觉集体备课活动效率低,没有什么收获,影响了参与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坚持“四定”、“五备”、“四统一”的集体备课原则。

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本专业同科目学目标要求、学重点、统一双基训练、学进度。

其中要重点做好“3+2”备课模式中的“3”,即教师在个人初备时,必须读懂备好教师用书、教科书和学生这3本书,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挖掘教学“真问题”,为有效集体备课做好铺垫。一方面,教师在做好教材分析、预设好教学思路的同时,把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准确地定好位,用探索性问题和突破的办法措施具体化,便于操作落实。要求教师随时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问点、生成点,以及教法学法等重要内容在教师用书和教科书上圈圈、点点、划划、写写,并把学生的情况备在心里。另一方面,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学科单元或课时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设计教学“真问题”,理清意图和原因,作为教师初备的主要内容。

主要做好“3+2”备课模式“2”,这是备课的关键和重点。集体共备时,要求教师在各自独立思考备课的基础上,在教研组长或主持人的带领下,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也就是说,教师间对挖掘的教学“真问题”进行交流,共同进行梳理、分类。哪些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哪些是学生不能解决的?然后,按照“三讲三不讲”的原则,针对问题共同确立教学目标,形成共性的问题突破思路、方法与措施。促使教师在资源共享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更多的智慧火花,凝聚集体的智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2.择长备课,鼓励教师综合发展。

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分配集体备课任务时,我们在保持择长备课,保证质量的大前提下,适当让教师尝试各种不同的备课任务,避免了青年教师只从事技术开发,老教师仅胜任课堂教学,专业能力不断退化,教学风格过早定型的现象。

3.规范集体备课程序,营造智慧碰撞的氛围。

(1)中心发言:30分钟,内容包括章节授课规划、各课简要安排、本章重点课时的说课。

(2)修订和完善:20分钟,研讨,组员交流,提出建议并进一步完善。

(3)形成标准教案:10分钟,由中心发言教师承担。

4.修改完善教案。

当然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发挥,每个教师集体备课之后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个性特色,提出需要补充的问题和应对解决的办法或措施,以及采用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写在“集体备课”下面的“个性拓展”栏内,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个性潜能,实现备课的再创造。

5.丰富集体备课形式。

分项目组进行了单元备课,比如我们电子电工组就分为了中职家电检修组,中职无线电安装调试组,中职电工检修组,对口高考组。每个项目组都有专业技能知识较强的教师担任项目组长,都是由各组员推选而来的。备课期间,学校组织各项目组进行单元备课,同年级同专业学科教师共同研究,拟定单元教学计划,掌握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等,集多人智慧来进行教学。

把集体备课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小备课,一是大备课。所谓“小备课”就是不分固定时间,只要有机会就可随时进行的讨论式集体备课。在每节课的教学之后,随时交流上课的体会和反思,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随时交流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中的困惑,对于作业的布置等都会大家共同商量,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谓“大备课”就是利用固定办公时间,有针对性地、有准备地、系统地集体备课。实行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集体备课课题。在集体大备课时,电子电工组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专人主讲,全组讨论,集体商定。

6.合理的评估考核引领。

(1)严格考勤,保证教师集体的参与面和时间。

每次集体大备课都进行点名,并且做相应记载。对于屡次无故缺席的给予通报批评。

(2)衡量成绩,综合评价学科教研组成员整体教学成绩,检验集体备课的实效。

衡量成绩需要综合评定,不能像以往只对结果重视,而对过程忽视。在学校,集体备课效果好、质量高的教研组没有得到及时鼓励;没有认真进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教研组,也未受到批评并得到帮助。探索灵活实效的督导检查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深入集体备课活动,突出督查集体备课活动开展实况;进行课堂教学调研,突出督查集体备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3)及时反馈,树立榜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落实绩效奖励:在学年奖设立集体备课专项奖,并根据量化积分情况落实奖励。

四、成绩

在这一年里,我们通过多次的听、评课活动,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田小建老师的电子技能课,经过全体电子电工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获得了南通市一等奖;洪卫东老师所带的高三技能名列江苏省前列;谢留碗老师获江苏省电子电工技能一等奖,等等。由于全组成员的相互帮助和学习,电子电工组取得了很大进步。

总而言之,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师群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潜能开发、智慧生成,促使教师主动高效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如何,关系到个人教学水平提高的快慢和能力的强弱,更关系到每个人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乃至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好坏。若我们用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的集体备课,教育教学水平就能真正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9篇:电子科技职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 课程标准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74-03

随着当前工业自动化集成度越来越高,管控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了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在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中的开设,并将其作为专业骨干课程,但各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过程中对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别。笔者根据多年来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设计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类专业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标准,在此与大家进行探讨,共同推动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该课程标准展示如下。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电气工程师岗位上从事电气设备和自动化系统集成开发等方面的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获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基本要求,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素。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控制系统安装与编程、变频调速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等,后续课程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引入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行业标准,以工程项目和企业自动化技术员职业成长过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第一,组建以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团队,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序,对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形成团队成员认可、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第二,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召开有教学专家、课程建设团队人员参与的课程标准建设会议,形成课程标准。

第三,引入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行业标准,校企共同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情景设计。

第四,以相关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维护维修等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设计反应车间监控中心控制系统设计、开关量组态工程设计、模拟量组态工程设计、铝加工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四个学习项目,包含简单工程的建立与运行、南南铝业模拟铝挤压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等16个情境。

第五,根据教学规律及认知过程,构建教学计划、考核评价办法、课程考核标准及题库、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反馈等步骤组织教学。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组态软件控制技术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并具备工业自控系统组态、控制软件编程、参数设置调整能力,为从事电气工程师等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并注重职业素养和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课程中组态控制技术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定义、概念和规律,在今后工作中应能较熟练地应用这些概念和术语;(2)掌握组态控制技术组态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学会制作组态相关工程;(3)对组态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1)具备组态软件编程的基本能力;(2)具备组态软件与开关量设备、模拟量等设备的联机调试能力;(3)具有较强的典型自控系统设计能力;(4)能完成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

3.素质目标。(1)具备自我管理、团队精神、交往能力;(2)诚实守信,具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4)具有吃苦精神和责任心,勇于承担责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的项目、学习情境、要求以及对应的学时数,如表1所示。

五、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选用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如表2所示。

(二)教学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业展示、项目总结等多种方式,学生自评、小组评分、教师评分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注重能力和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占总成绩60%,结果考核占总成绩40%,如表3所示。

(三)师资条件

组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兼比例合理的课程教学“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主讲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担任,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能综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较好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知识新技能,并具有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动手能力强;辅助教师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较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四)教学条件

1.教学场地条件。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要求配备有电脑、组态王软件、PLC、板卡、智能仪表等设备,并且配备多媒体教学软件、投影仪和白板,方便开展一体化教学。

2.实训设施、仪器配备要求。学生每人一台电脑,4人为一个小组,需要配备PLC、板卡、智能仪表等设备;组态王6.55网络版软件(50用户)一套。

(五)其他说明

1.由于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对实践经验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应由专业技能熟练的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按照“教、学、做”一体的方式组织实施。

2.同时组态软件控制技术应用性强,应重视现场教学,通过认识企业生产流程,掌握组态软件控制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六、小结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标准在自动化类专业中经过多年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当然,该课程标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软件的更新换代和功能提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需要不断修改课程标准来适应需求,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将来课程标准会得到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佐芳.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

[2]王雨华.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5)

[3]钟建珍,李桂霞.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转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3)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课题(2014JGZ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