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高职教育范文

普通高职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高职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高职教育

第1篇:普通高职教育范文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0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01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招收初中毕业生,通过五年一贯制或分段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初中起点的学生培养成为高职大专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日趋重视,五年制高职教育更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由于办学形式的特殊性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五年制高职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这部分是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以后,没有进入高中而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与经过高考的洗礼、普通三年制的高职生相比,具有学习动机不强、个性突出、自控能力较弱等特点。因此,关注五年制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做好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在1963年首创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的多个研究领域。虽然Erikson没有对同一性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后人总括他的研究中认为Erikson对同一性的理解可概括为:同一性是对“我是谁”的回答,是通过现实地了解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尤其是应对意识形态和他人对自己知觉的适宜性来寻找答案,是个人的过去经验和将来期望之间达成的一个新的统一,同一性发展的敏感阶段是青少年时期(12-18岁),但它贯穿了人终生的追求。在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就提出,第五阶段(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而克服同一性混乱的阶段。玛西亚(Marcia)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根据个体的探索和投入的程度提出了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①同一性获得:经历了探索并选定了将来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投入的方向;②同一性延缓:正在经历探索,尝试各种选择,但还没有明确的结论和投入方向;③同一性早闭:没有经历探索就明确了将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过早进入了投入状态,而这种投入是非自觉性的,更多是来自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要求;④同一性扩散:没有经历探索,也没有详细规划将来的发展方向,没有作出投入,对自己的过去及将来都感到迷茫。

五年制高职生在年龄上正好处于青少年期,建立自我同一性是他们的人生发展任务,如果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个体不去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盲目服从他人提出的要求,或回避并拖延决策,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身份角色,难以真正认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从而陷入同一性早闭或扩散状态,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角色。因此,了解五年制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及其与普通高职生的差异,是做好五年制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五年制与普通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现状特点作比较,了解五年制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状态,探讨两类学生在性别、生源之间的差异。

(二)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某高职院校学生470人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有效被试457人,有效率97.2%。其中按学生类别划分:五年制高职生(进入高职教学的第一年)202人,普通高职生(大一)255人;按性别划分:男生270人,女生187人;按生源划分:农村生源276人,城镇生源181人。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Gerald R.Adams教授根据Macia的自我同一性状态理论编制的、我国吉林大学郭金山博士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EOM-EIS-2)。量表共有64道题目,采用六点计分法,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记作1-6分。该量表总共测量了自我同一性的8个内容领域,其中4个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测量个体政治观、价值观、职业观和人生观等内容,4个属于人际关系领域,测量个体的性别角色、人际交往和娱乐活动等内容。意识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构成了该量表的4个分量表:成就型同一性状态量表、延缓型同一性状态量表、早闭型同一性状态量表和扩散型同一性状态量表。每一个分量表又包含两个子量表,共同构成了8个子量表,即意识成就、意识延缓、意识早闭、意识扩散、人际成就、人际延缓、人际早闭和人际扩散同一性状态量表,每个子量表各有8道题目。运用EOM-EIS-2测量可以得知被试总的自我同一性?钐?和两个领域中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得分。此量表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应用最为广泛的自我同一性评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四)研究过程

由同一名主试向被试统一讲解测试指导语,明确测试中的答题要求,然后以班为单位行测试,20分钟后当场收回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多选、漏选及答案有明显偏好的问卷,将有效测试数据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五年制与普通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比较

对不同性别和生源的五年制与普通高职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人际关系领域和总体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结果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从结果中看出,意识延缓、意识成就、总体成就上学生类别(五年制与普通高职生)主效应、类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学生类别与生源、学生类别与性别和生源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但在意识早闭、人际扩散和总体扩散的学生类别主效应显著;意识早闭、人际早闭、人际成就、总体早闭的学生类别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人际早闭、人际延缓、人际成就、总体延缓的学生类别与生源交互作用均为显著;意识早闭、人际早闭、总体早闭分别在学生类别、性别与生源的三因素交互作用上显著。

(二)不同性别五年制与普通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差异比较

对学生类别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的结果进行简单效应检验,探讨五年制与普通高职两类学生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特点,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五年制男生在总体早闭、意识早闭和人际早闭上均显著高于普通高职男生。但其在人际成就上得分显著低于普通高职男生。两类学生中的女生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不同生源五年制与普通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差异比较

对学生类别与生源交互作用显著的结果进行简单效应检验,探讨五年制与普通高职两类学生在不同生源上的差异特点,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五年制学生与普高学生不管是农村或城市的学生在意识领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上差异不显著,但五年制农村学生人际早闭显著高于普通高职农村学生,而人际成就与总体延缓上却显著低于普通高职农村学生,五年制城镇学生在人际延缓上?@著低于普通高职城镇学生。

(四)不同性别和生源五年制与普通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差异比较

对学生类别、性别与生源三个因素交互作用显著的结果进行简单效应检验,探讨五年制与普通高职两类学生在不同性别与生源上的差异特点,结果见表4:

表4学生类别、性别与生源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

意识早闭人际早闭总体早闭

五年制农村男生―普通高职农村男生0.47*0.47*0.94*

五年制城镇男生―普通高职城镇男生0.62*

五年制城镇女生―普通高职城镇女生-0.69*-1.09*

注:*代表P

结果显示,五年制农村男生在意识早闭、人际早闭以及总体早闭上均显著高于普通高职农村男生,五年制城镇男生人际早闭显著高于普通高职城镇男生,五年制城镇女生人际早闭、总体早闭均显著低于普通高职城镇女生。

三、讨论

(一)五年制与普通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的总体特点

从研究结果中发现,五年制高职生与普通高职生相比,不论是意识领域还是人际领域的自我同一性都相对不成熟,呈现早闭和扩散的特点。这与霍艳青(2009年)对同一群体的研究结果一致。郭金山(2004年)在《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中也指出,属于不成熟自我同一性类型的学生具有孤僻被动、消极悲观、平淡无为、不思进取、兴趣缺乏、任性随意等人格特点。这也与五年一贯制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符合。通过日常的教学观察、与其交流接触及其他任课教师的反映也发现,五年制学生由于不用经过高考就能接受高职教育,缺少升学压力,因此容易表现出普遍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模糊、学习自主性较差、学习成绩一般,对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甚至从没主动思考过有关前途的问题。

在意识领域上,五年制高职生在人生观、价值观、职业发展方向上缺乏主动的探索,虽然为五年制学生开设的课程中也有重点涉及这些内容的培养,但他们普遍对此并不感兴趣,从而导致他们在理想信念方面更感迷茫与缺失。在本次测试过程中就有部分学生表现出对量表题目中“信仰”一词的含义不理解。因此,加强对五年制学生的“三观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二)不同性别与生源的五年制与普通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

从性别与生源来看待两类学生的特点,五年制男生不论在意识领域、人际关系领域还是总体早闭型的自我同一性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普通高职男生,其中来自农村的五年制男生在人际早闭上的得分更显著高于普通高职的农村男生,表现为对自我的探索没有经历就已过早完成,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受他人的影响。这可能与这类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不佳、经常被老师批评的经历有关,这些经历有可能加深其内心的自卑感,使其不愿和不敢对今后的发展前途有太多的憧憬,从而采取放任自流、得过且过的态度,盲目被动接受父母对自己的安排和要求,甚至有学生认为完全是由于父母的要求才来上学,而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

国内外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都表明,男生在这人际领域的自我同一性应较为成熟,这与社会对男性性别角色定位和要求有关,社会普遍认为男生应尽早承担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的责任,因此需要更多地对人际领域的自我意识进行探索,而普通高职院校的男生,由于接受过高中教育,在身份上更加认同自己是“大学生”、“男子汉”,于是其在思考人际问题上更为成熟,开始对人际领域的自我探索也更早,从研究结果中也可见人际成就上其得分会显著高于五年制男生。相比之下,五年制学生从思想上依旧认为自己是“中职生”、“小男孩”,缺乏对大学生身份的心理认同感,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呈现幼稚的特点,在课堂上有时也会出现嬉笑打闹的情况,他们虽然也能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但对自己所追求的人际关系模式缺乏深入的思考,人际关系的持久性和质量不及普通高职男生。

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在人际交往的规则、生活及娱乐的方式上选择较少,加上本身欠缺探索的主动性,导致五年制农村男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往往容易受一些“英雄主义”、“江湖义气”等思想的影响,因此这部分学生发生打架斗殴、违反纪律的情况更多,其中有不少属于盲目行为。而来自城镇的普通高职学生,城镇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其在拥有更多探索人际领域的资源,因此他们仍处于积极的探索中。

对女生而言,在意识领域的自我同一性探索差异不显著,但五年制城镇女生在人际早闭和总体早闭上显著低于普通高职城镇女生,即普通高职城镇女生的同一性早闭状态更为明显。西方的研究发现,女生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比男生面对的任务更复杂,因为女生需要在不同的角色定位中寻找平衡。Macia等人也指出,女性自我同一性的建构更多是立足于与其生活环境中其他人相关的背景之中,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偏差都有可能阻碍女性的自我同一性探索。相比于五年制城镇女生,普通高职城镇女生自小接受比较严格高中的教育,养成了听话乖巧的特点,对自我问题的定位和探索上受父母和老师等人的影响更深,而五年制城镇女生在人际交往和探索上受到的约束更少,因此在人际早闭上会好于高职城镇女生。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也发现,五年制女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活跃,而普通高职女生则比较遵循于常规思维。

四、结论

(一)与普通高职生相比,五年制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相对不成熟,呈现出意识早闭和人际扩散、总体扩散较为明显的特点。

(二)从性别上看,五年制男生与普通高职男生在意识领域、人际领域和总体的自我同一性的早闭状态上得分显著高于普通高职男生。普通高职男生在人际成就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五年制男生。两种类型的女生差异不显著。

第2篇:普通高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融合模式;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09-02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模式创新与路径分析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设置依据不同,普通专科教育专业设置原则上仍以学科为依据,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依某类或某种职业岗位为依据;人才规格不同,即高职教育是一种接近“专才”的教育方式,而普通教育是一种接近“通才”的教育方式;培养模式不同,普通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职业教育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培养模式。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和当前我们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决策人才,而且需要培养大量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相矛盾。因此,只有改造现有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保障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减轻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给经济体系和整个社会所带来的阵痛。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以实现在校学生和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融合和贯通,也是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的创新及对其路径进行分析,不仅对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对指导工业化中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学习价值。

二、国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模式

1.德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

德国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及相互衔接的立交桥德国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备。第一阶段为小学教育4年,中等教育的学校类型主要有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三种。主体中学是初等小学课程的继续,教授一些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和职业知识的预备教育。实科中学主要学习一些实用学科,以便直接参加工作,也可升人中等专科学校继续学习。完全中学是传统的文科中学,入学时要经严格选拔,还要交纳高额学费,毕业生一般升入大学。

德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个并行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享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70%的年轻人选择进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这些年轻人中80%是传统的“双元制”形式半工半读的学徒工人,其余20%接受全日制以学校教育为依托的培训。学徒年龄大约16-25岁,期限通常为3到3.5年。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培养硕士、博士等。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的每一个阶段,学生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近几年,许多已获大学资格的普通学校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进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2.美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

美国中学后的高等职业教育则以预备教育的形式的形式出现,这就是社区学院,其衔接主要通过衔接协议(包括州范围的衔接协议和大学与社区学院之间的衔接协议)和“技术准备”计划来实现。社区学院一般为两年制高等教育机构,为所在地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任务是转学性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社区学院是连接美国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桥梁,社区学院学生毕业后、既可就业,又可升入对口大学继续深造成为职教和普教并重双重目的的教育模式。这样,有利于消除职业教育不正规,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有利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完善,有利于调节学生毕业后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选择,更使职教适应于社会需要。

3.新加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

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与新加坡政府确立和推行“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的教育方针相配合,成为拉动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两驾马车。新加坡中学后教育分大学预科和工艺学院及工艺教育学院,大学预科是为升入大学作准备,工艺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学制两年,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为理工学院与技术学院,学制三年,直接从高中招生或选拔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为专科层次;第三层次是本科大学教育,学制四年。在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内,可以由第一层次上升到第二层次,再提升到第三层次,即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者可申请转理工学院,而理工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也可往高层上升,凭学业和课程等成绩转入相应专业的第二或第三年级就读学位课程或者文凭课程。这种上下衔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学生创造了一条深造的道路。

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的创新及路径分析

1.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的创新

职业教育体系应具有多层次、包容性和开放性。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仅定位于中专和大专,层次比较单一,和信息化时代及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相排斥。另外,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被划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但在课程体系方面没有体现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掌握两个层次。众所周知,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层次,但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职高(技校、中专)—高等职业(大专)构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个流程。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高素质的“蓝领”人才需求理应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职业教育也应该构建其完整的教育体系,即职业教育体系也应该具备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这样一个体系,如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开办的“第二学位”试点则是对开放性、多层次、包容性职业教育体系的最好实践,其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的路径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被提上日程,其根源在于:普通教育侧重关注理想层面的人的发展的全方面性,职业教育侧重于关注人的现实层面的发展的全过程性。因此可以说普通教育追求的是一种理想,职业教育追求的是一种个性。因此,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来说,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者来说,学校大门到企业大门,需要补缺国内高等教育所缺乏的职业能力教育这部分课程。同样对于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来说,功利性又制约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应该成为后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选择的途径可以是,高等教育中普通教育的学生可以到职业院校或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能力资格证书,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学生可直接推荐进入当地高校学习并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详见下图)。

参考文献:

[1]吴智泉,江小明.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问题刍议[J].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129-134

[2]章剑青.成人高教: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通的桥梁[J].中国成人教育,2007,(8):21-22.

[3]焦金雷.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21):6-7.

[4]李居参,李晓东.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渗透问题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3,(1):17-20.

[5]谭谊.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J].职业圈,2007,(16).

第3篇:普通高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质量是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根本,也是成人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应当看到,尽管近年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加快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这是高校成人教育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影响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的因素

1.成人教育办学目标不明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职后教育质量是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要目标。现实中有些人认为“成人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对成人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把成人教育当作学校的基本任务来看待。有的学校把成人教育简单地作为学校创收、教师增收的途径,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忽视了成人教育应有的社会效益。在高校成人教育中还有着一些“成人高等教育等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看法。许多高校对成人教育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式,以追求学历文凭为主要任务,教学和管理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这就造成办学模式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性质错位,背离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

2.成人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承担者,教师的状况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一些学校没有把教师的成人教学计入教学工作量,没有与评职称、岗位津贴等挂钩,等等,这样很难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二是部分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有的教师由于同时要应对普通全日制、成人教育等多个层次的教学,工作压力大,有的是由于情面或增加额外收入才承担教学任务,再加上成人教育的对象比较复杂,相互之间文化底子和学习态度差距较大,难免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缺乏热情。此外,当前部分成人高校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奉献精神和敬业意识。

3.成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校普遍只把精力投入到全日制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而把成人教育作为改善学校条件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副业来抓,造成成人教育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在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时无论在师资还是在教学场地的利用上都是优先考虑普通高等教育。当前成教学生规模的扩大,教室、实验室、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等一系列的教学设施短缺,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氛围、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这些影响教学质量的环境因素也就无从谈起。

4.成人教育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是成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成人教育立法是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有力保障和监督。伴随着成教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什么学校可以办远程教育,对成人学历如何把关,文凭泛滥现象如何杜绝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以及办学资格的审查、评估和认定等等,使原有的调整成教的政策、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成人教育管理评估机制匮乏。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力,把关不严,面对一些院校不看对象乱设教学点、乱办学、乱发文凭的教育腐败现象不能或不及时处理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给那些唯利是图,靠卖文凭牟取暴利的学校提供软环境,相比之下脚踏实地办学的学校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5.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除正常课堂活动外,学生的课外自修、自我发展、研究性学习滞后;在教学方法、手段上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施教”;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几乎是空白,还是以“粉笔+黑板”为主要方式;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有时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要求,这种情况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

6.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目前成人高校的课程体系大体上沿袭普通高教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普通高教计划、大纲的浓缩和再版;教材除了公共课用统编教材外,其他不少的教材是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这样一来,任课教师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对这种教材进行取舍和补充,不少学员反映“学了的没用,有用的没学”。

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发展对策

1.把握高校成人教育的特殊规律。高校成人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有共性更有其特殊性。成人教育对象复杂,其学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层,其涉及的社会层面广泛、年龄跨度大、社会经历不同、水平差异明显,他们对专业技术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希望获得相应的专门知识,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打破框框,面向社会办教育,适应需求育人才,直接与市场经济对接。

2.办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特色。要树立“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理念,根据成人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即时调整办学方针。高校成人教育的层次、规格应该多样化,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就基础理论来说,一般以够用为度;就专业基础而言,以应用为本;对专业知识来说,以求新实用为原则,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应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有效参与者。

3.切实改善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除增加对高校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外,还应通过兴办学校科技产业,转化科研成果,开展教育及科技咨询服务,争取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集资捐助等途径,多方筹集办学资金。此外,学校应把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多地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不断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4.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课程体系。要整体规划成人教育发展目标,对办学规模偏小、条件较差、保证不了教学质量以及无法满足未来教育发展要求的函授站(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或停止办学。改革以往以面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远程教育,包括运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布局,拓宽专业范围,发展面向未来的急需而短缺的专业。形成成人教育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与灵活性,真正做到“以函授学员为本”。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表明,要加强专业课、适度拓宽专业基础课、合理压缩基础课。从课程体系现状的层次结构来看,除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要更多地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理顺课程配置序列,更新过时不适用的课程内容,确保骨干课程配置到位,以利于学员在知识专业化的基础上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5.加强成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教师的职业地位和角色身份决定了成人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热爱成人教育事业,有无私奉献精神,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在学校本部上课,还是在函授站(点)授课,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6.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有效的成人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能够保证成人教育质量持久不断地提高。对学员的入学注册、专业计划直至毕业的全过程,从教、学、管三个环节对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进行监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对成人自学的组织与指导、面授、辅导答疑、实验实习、作业、考试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全程监督、控制,使每一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及时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学过程信息,找差距,明思路,出对策,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7.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者的水平。教学管理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制定政策、规范教学行为;保障教学过程有序进行;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等方面。管理者的政策水平、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对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层次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学管理者要注重研究成人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要将现代化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于管理中,尤其是教务管理中。要对成人高等教育多进行理论高度上的思考,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教学规律多进行研究,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等方面多想想办法,在思想观念、功能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使管理水平跟上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为切实提高成人教育质量提供最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崔振林.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6).

[2] 纪望平.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困惑和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2007,(7).

第4篇:普通高职教育范文

我国从21世纪初期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说顺应了这一趋势。“技术”成为高中新课程方案中单独设立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新课程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在普通高中引入技术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技术教育并没有引起真正而广泛的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教的短板。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第5篇:普通高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素质教育 改革 探索

        音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巨大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我们的古代先哲早就提出了乐教思想,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正身形、广教化、美风俗”。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可以综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是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开发智力尤其是发展创造力的良好途径。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指以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为对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音乐知识和音乐审美为基本内容的艺术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更加突出。可见,对大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同时,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一、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只有三者互动,才能真正落实高等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六方面把握好音乐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

        1、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过程中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摆正美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专才教育思想,加大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尽快摒弃不利于新型人才培养的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2、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音乐教育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公共音乐课教师来讲,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一般素质外,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所谓专业素质,主要是指较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以及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实践方面的素质。所谓业务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辅导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以及进行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而要具备这些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音乐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目前许多高校的音乐教师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他们在学校学的是很专的声乐、钢琴、作曲等,作为一位公共音乐教师就必须拓宽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知识面,不断提高音乐修养与文化水平,从各方面知识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惟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以良好的基本功、精深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支持,并由此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热情和浓厚兴趣。

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确保音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当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3、调整课程结构

        要把人文艺术课纳入正式教学计划,扩大选修课范围,增加选修课内容,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选修辅修专业。教育部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在2005年前要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 

”普通高校应在现有选修课基础上,开设“合唱艺术”、“管弦乐演奏”、“艺术与审美修养”等多种艺术类课程;也可考虑将一至两门音乐类课程设为必选课或必修课,使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动者。

        目前有些音乐课程在内容上接近、交叉乃至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另外,音乐课程的设置或多或少往往不是由音乐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的科学和合理。

        因此,普通高校应“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网络技术和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深化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4、置备必要的音乐教学设备,真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必要的教学设备,音乐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音乐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是音乐教学得以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从目前情况看,不少院校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偏少,教学设备缺乏。因而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教师应付教、学生凑合学的不良现象,教学效果根本无从谈起。实际上,作为高等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公共音乐课,所必需的教学设备不是很多,开销也不是很大,这里主要有一个舍得舍不得的问题,说重点儿其实就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

        5、办好大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因此,大学生艺术类社团便成了对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建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电声乐队等,并配备专职辅导教师,训练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指导教师要业务精通、尽职尽责;同时对学生自发组织的艺术类协会等组织给予积极帮助、指导和扶持,校内多活动,校外多交流,让活动积极有序,努力提高学生的演唱演奏水平和表演能力。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影响形成的学生素质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有条件的地方应多请一些艺术团体、知名艺术家到校演出和讲学,举办不同形式的报告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要通过广播、书报栏、音乐沙龙等形式,选择一些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魅力强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从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中领略音乐作品不同的美,通过多听、多看、多练、多比,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大节日等,以艺术类社团为龙头,经常开展一些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既严肃高雅又情趣新颖、能够吸引多数学生参加的音乐活动,增加学生音乐审美的实践机会,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

        6、音乐素质教育应走普及之路

        音乐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对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的专业培训教育,应该保证全体学生受音乐教育的均等性及音乐文化素质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保证全体学生受音乐教育权利的公平性。

第6篇:普通高职教育范文

第二条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系普通高等学校以及承担研究生教育的其他机构(以下统称高等学校或学校)发给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凭证。

第三条国家承认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所证明的学历,持证人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待遇。

第四条按国家规定招收,入学后取得学籍的学生,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业后,根据考试(考查)的结果,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

第五条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分为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三种。

第六条毕业证书应具备以下内容:

(一)毕业生姓名、性别、年龄、学习起止年月(提前修完者应予注明);

(二)学制、专业、层次(研究生、本科或专科),毕业;

(三)贴有本人免冠照片并加盖学校骑缝钢印;

(四)学校名称及印章,校(院)长签名;

(五)发证日期及证书编号。

第七条结业证书应具备以下内容:

(一)结业生姓名、性别、年龄、学习起止年月;

(二)学制、专业、层次(研究生、本科或专科),结业;

(三)贴有本人免冠照片并加盖学校骑缝钢印;

(四)学校名称及印章,校(院)长签名;

(五)发证日期及证书编号。

第八条肄业证书应具备以下内容:

(一)肄业生姓名、性别、年龄、学习起止年月;

(二)学制、专业、层次(研究生、本科或专科),肄业;

(三)贴有本人免冠照片并加盖学校骑缝钢印;

(四)学校名称及印章,校(院)长签名;

(五)发证日期及证书编号。

第九条具有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及格(或修满学分),德育体育合格,准予毕业者,可取得毕业证书。

第十条具有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中有一门以上课程补考后仍不及格但不属于留级范围或未修满规定的学分,德育体育合格,准予结业者,可取得结业证书。

第十一条具有学籍的学生学满一学年以上而未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中途退学者(被开除学籍者除外),可取得肄业证书。

第十二条学历证书遗失后,可由本人向原发证机构申请。原发证机构审查后依据其毕业(结业、肄业)的情况出具相应的学历证明。

第十三条普通高等学校接收的进修生,进修结束后可取得进修证明书。

第十四条普通高等学校未按国家招生规定而自行招收的学生以及举办的各种培训班的学生,学习结束后学校只能发给学习证明书,不得颁发毕业(结业、肄业)证书。

第十五条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和结业证书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制作,学校填写后颁发。普通高等学校肄业证书由学校自行印制并颁发。

第十六条统一制作的学历证书内芯印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结业)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制”及防伪标记。

第十七条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学校三级管理。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地区、部门按招生计划及实际毕业(结业)人数进行总量控制,统一印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和结业证书或证书的内芯;制定有关学历证书的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对学生的毕业(结业)资格审查和证书的颁发工作进行检查、监督。

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所属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和学籍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在地区范围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每届毕业和结业生进行毕(结)业资格审查,将学历证书按相应年份经国家审定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委所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数发给学校。

学校每学年将毕业和结业生人数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领取该年度所需的证书,填写并颁发给学生。

第十八条从1994年起,凡未使用“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制”的毕业或结业证书内芯而自行印发的毕业或结业证书,国家一律不予承认。在本《规定》下发前,普通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规定向具有学籍的学生颁发的学历证书,国家仍予承认,毋须换发。

第十九条有特殊情况须颁发、换发毕业证书的,须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第二十条各地、有关部门、各学校必须加强对学历证书的管理。对失职、弄虚作假、的责任者和单位,除责令其收回学历证书外,并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的责任,视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对仿制、伪造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者要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本规定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规定自之日起施行。

《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

一、自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结业)证书,使用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制作的毕业(结业)证书内芯。本、专科毕业(结业)证书封皮由学校自行制作(也可由学校自行设计后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制作)。证书内芯规格为(长)23.5厘米×(宽)16.5厘米。研究生学历证书封皮及内芯均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制作。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于每年3月底以前将当年预计毕业生数报我委高校学生司;预计毕业生数不能大于毕业生入学年份经国家审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委招生计划数。经审核后,我委于4月底前将毕业(结业)证书(芯)发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

三、各校(研究生教育单位)每年将应届预计毕业生名册及其入学注册名册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对省招生部门录取名册、学校学生入学注册名册、预计毕业生名册进行核对、审查后,5月底以前按各校预计毕业生人数的105%将毕业证书内芯和研究生毕业证书发学校。

四、各校(或研究生教育单位)每年颁发证书工作结束后,及时将剩余证书(芯)数和作废毕业(结业)证书报(退)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于每年本项工作结束后及时填表(见附表)具报我委高校学生司。不退作废证书(芯)的按剩余证书处理;剩余证书(芯)继续使用,第二年发证时核减。

第7篇:普通高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示范性普通高中 体育教学 实践

一、前言

示范性普通高中体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宗旨的今天,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更好地上好示范性普通高中体育课,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是我们体育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根据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笔者多年对所教班级的体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示范性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知识的学习和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在运动实践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它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有深入人心的教育意义。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体育课中的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两大载体来让学生领悟、感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德育的沐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育教学本身包含着德育教育,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方法。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应从“育人”出发,将思想品德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具体教学中,首先,体育教师结合课堂常规教学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例如,通过队列练习,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通过观看奥运会及重大比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通过集体项目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荣誉来自集体队员的共同奋斗;通过耐力跑练习,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体操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高尚的情操和民族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体育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大德育渗透力度。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结合体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

(二)努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示范性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应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要重视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例如,进行一分钟运球上篮教学,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示范性普通高中体育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的师生之间只有灌输,缺乏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到精讲,多在学生中参与活动,了解和指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在教学中重视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激发学生创造的自信心。第三,教学中,让学生有目的地尝试和实践,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对教师提出质疑。教师要学会倾听,对好的想法和做法及时发扬,要循循善诱,让学生通过尝试、实践发现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第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线索,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体育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激发锻炼热情

情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抓好思想工作的基础。只有教师把情感“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才会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有了与教师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激发出奋进的力量和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的工作是面向全校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进行微妙的情感交流。比如,外向型学生,精力旺盛,反应快,急于求成。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轻重缓急,有张有弛的节奏讲课,发展他们勇敢顽强的精神。而对内向型的学生,教师要运用有力的手势,坚定的神情,利用其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等良好的心理因素,培养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品质。对抑郁型和体质弱的学生,教师要主动架起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使其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激发锻炼热情。

(五)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不但应具有高尚的体育道德,还要加强自身修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多么好,技术多么全面,都不可能样样精通。在面对无数的学生中,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所以,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同时,还要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勤于实践和经验积累,在教学中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欢迎。

四、结论

总之,体育教学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如何在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需要我们共同研究与探索,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更好地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普通高职教育范文

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根据体育增强学生体系、增进学生健康的学科特点,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传授提高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体育保健能力,侧重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在教材与目标的关系上,要把目标具体落实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不脱节,关键是选择一种合理的教材结构。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是把新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既可以使各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 质练习、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娱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使各类教材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这里提的所谓“四条线”,它们之间并不是分割的,例如,离开技术是不能发展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身体锻炼的实践去单纯地说教,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即学习技术、发展能力中进行的。所以提出几条线并进,是指在教材安排上避免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时时在教学中提醒教师要想到四个方面的问题。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篇采用“学习提示”的方式。开篇具有启发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判断教材的“价值”,通过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教材的开篇之后,把体育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的知识要点明确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其作用是使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识记、理解和掌握,对学后评价、考核也有导向作用。此外还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起规范、定向作用。

(三)给出知识,并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关于怎样给予学生知识的问题

新编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精选教材,重点突出,力求详略得当,侧重教材的特性、价值,明确知识 点、技术点和应用点。知识技术的阐述首先是清楚、明白,然后求精练,并以图助文,图文配合,相得益彰。 对初中已学过的教材,注意知识、技术的学习不断深化,不断复习,不断提高。复习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有所拓宽、加深,在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教材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方面,一个一个台阶地向上发展。

2.关于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新编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上,首先设“预先评价”栏,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同时在辅栏中采用点拨评价的方法。在叙述“学习内容与方法”中,叙述知识的同时,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即认识自己当前水平掌握知识技术要点引导实践(提示实践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

(四)提供评价学习、锻炼效果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各项教材的最后,提出可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知道学得怎样,并在学习与锻炼的实践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引导学生体育实践、提高对身体锻炼的理性认识、培养能力提供了条件。

全书正文的微细结构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与流运动技术原理预先评价知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锻炼方法举例自我评价等顺序,同时在辅栏中相应地点拨、强化、补充、启发、应用,这种编写结构对于处理好知识、技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

第9篇:普通高职教育范文

一、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各地和高校要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进一步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东部省份要指导所属高校继续扩大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大来源计划存量调整,进一步增加中西部地区和录取率相对较低省份的跨省招生名额。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根据国家政策与导向、重点高校分布与规模等情况,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向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份倾斜,继续适度调减属地招生计划,降低属地招生计划比例,并于5月31日前在本校网站向社会公开招生计划分配的原则和办法。

二、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中央部门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安排部分招生名额,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份招生。继续实施地方专项计划,由各地安排一定数量的省属重点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原则上以省级贫困县为重点,因地制宜招收本地农村学生。继续实施高校农村单独招生专项计划,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安排一定数量的招生名额,参照自主招生办法,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有关工作具体安排另文部署。

三、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各地要积极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推广“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适度扩大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进行考试评价录取的高职院校范围。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要求,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多样化分类招考方式,适度增加分类招考计划,力争2015年通过各类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

四、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各地要按照《教育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教学〔2014〕17号)的要求,抓紧研究制订本地调整规范高考加分工作实施方案,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公布。要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不适宜的地方性加分项目。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宣传解读,确保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平稳实施。要严格加分考生资格审核,按照“谁主管、谁审核、谁负责”原则,建立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工作责任制。要加强加分考生资格信息公示,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学要按要求翔实、准确、及时公示考生资格。要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严肃处理资格造假考生,依法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五、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14〕18号)各项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程序,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和形式,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从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全部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高考前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与自主招生挂钩的考核活动,自主招生计划不得占用试点高校已公布的分省招生计划。

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要完善自主招生投档录取办法,组织自主招生入选资格考生单独填报试点高校志愿。根据入选资格考生高考成绩总分、试点高校给予的优惠分值和试点高校模拟投档线向高校投档录取,原则上于本科一批次前完成录取。试点高校模拟投档线由生源地省级招办按照本科一批招生所有高校在生源省份最终确定的投档比例测算生成。

经批准举办试点学院的部分试点高校,应在本校自主招生计划内优先安排试点学院自主招生,并严格按自主招生相关工作规定执行。

六、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和录取方式。各高校要完善招生章程,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单位)须按国家有关招生政策规定,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高校招生章程的审核,经审核符合要求的方可予以备案,并正式向社会公布。各高校要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在制订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政策和规则、决定招生重大事项等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委员会作用。调整学校招生委员会人员构成,增加教师、学生及校友代表,充分发挥他们在民主管理和监督方面的作用。各高校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健全考生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建立招生问责制,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各地要推行和完善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办法,优化信息服务,方便考生填报志愿。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适当增加平行志愿数量,降低考生落选风险;鼓励有条件的省份探索“一档多投”录取模式,依据考生志愿将档案同时投放多所高校,增加高校和考生双向选择机会。要逐步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试行减少录取批次的省份要认真论证、精心组织、充分准备、多次模拟、平稳实施。

七、加强招生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国家、地方、高校、中学等多级高校招生信息公开机制。各地和高校要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重点加强对自主招生、保送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考生资格和录取要求的公示,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得予以录取。教育部将建立和完善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试点高校招生资格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加强招生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确保考生可了解和查询到应知、须知的招生政策及相关信息。

八、强化考试安全制度和体系建设。各地要健全政府部门协作机制,按照教育部等10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和考试安全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4号)要求,形成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综合治理考试环境。继续开展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和考点周边环境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替考和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

要落实考试安全责任制,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内组织高考、治理考试环境、维护考试安全、整肃考风考纪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要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要完善考试安全体系,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考点学校要加强标准化考点的日常维护和升级,完善应急指挥系统、考场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作弊防控系统、考生身份验证系统,提升考试实时监控能力。要根据《国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操作规程,认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要健全诚信制度,构建正面教育、制度约束、违规处罚为一体的高校考试招生诚信体系,完善诚信考试工作机制。加强面向广大考生的诚信考试教育,重点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教育和引导考生自觉抵制违纪、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考试诚信档案建设,客观记录违规人员的相关信息和行为,依申请接受招生学校、用人单位等社会有关方面的查询。加大违规行为处罚力度,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严肃处理考试中的违规考生及有关工作人员。

九、加强规范管理和违规查处力度。各地和高校要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出台含有违规“点招”录取等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抵触的招生办法;不得超越职权制定招生办法或照顾优惠政策;不得擅自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调整高校招生计划;不得擅自调整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试点高校范围、招生计划和规定的项目范围;不得划转计划委托任何军队院校招生。省级招办不得违反投档工作程序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校投放考生档案;不得将未按要求进行公示的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考生档案投放给高校或为高校办理录取手续;不得擅自改变高校招生计划类型;不得为无计划高校或擅自为高校突破招生计划办理录取手续;不得对已录取考生违规变更录取学校和专业;除国家特殊需要外不得在招生结束后违规组织特殊类型招生补录。

各高校不得未经主管部门备案的招生章程或者进行虚假招生宣传;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不得擅自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擅自扩大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规定的项目范围、招生计划;不得违反规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标准录取考生、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不得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变更经公示的考生入选专业、录取优惠分值或录取不具备条件的考生;不得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报到环节更改考生录取专业;不得在新生入学后将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学生调整到普通类专业或将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录取的学生调整到非外语类专业;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不得向中学、考生及家长收取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或与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不得避开省级招办通过中介机构或学校教师等自行组织生源录取考生;不得在单独考试、综合评价等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组织不符合本地高考报名条件的外省生源。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不得代替考生填报高考志愿;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高校收取与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不得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考生推荐材料、证明材料等或在考生综合素质档案中虚构事实或故意隐瞒事实。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教育纪检部门加强对报名、考试、录取全过程监督,加强对考试录取工作的督促检查。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对高校招生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要立即启动相关程序调查处理,依法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十、做好招生服务和宣传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完善考试期间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对地震、暴雨、洪水及其次生灾害和疫病等做好应急防范工作;为考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考试服务,为残疾人考生等特殊群体平等报名参加考试提供便利,营造温馨考试环境。各地要高度重视做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细致地解读本地改革政策措施,解疑释惑,凝聚共识;要对高校招生宣传内容进行监督,适时开展预警提示或案例宣传,提醒考生和家长防范中介欺诈等违规行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