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

第1篇: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教育生态;经济社会;职业教育

一、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理论依据

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也造成了空前的生态危机,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1968年,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所长菲利普·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中指出,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菲利普·库姆斯认为,教育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就业之间不相适应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与知识的快速增长以及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20世纪70年代,生态教育迅速发展并成为时代趋势。譬如,1998年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宏图》报告中,美国教育促进基金会首次提出“大学生态系统”的教育理念,指出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在教学与研究、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校内与校外事物、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保持自然的平衡。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日益恶化,教育问题也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教育生态主义从系统论观点出发,认为教育本体是一个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多种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在与其他事物及环境的相互联系中体现自己的属性、功能和价值。生态教育不仅是教育内容的生态化,更是教育本体的生态化,在发展演化进程中,形成一种自然、开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在系统内部,教育主体(学生及教师)、教学活动和各种教育资源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同时与系统外部环境又形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和生态有机体。因此,生态教育系统不仅应充分考虑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应将一个个子系统放在教育大系统中考察,从生态学的角度,建立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和协调机制。正如美国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所指出的,教育生态学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旨在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新福特主义主张减少国家或组织干预经济,通过建立完善、灵活的市场机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主张通过政府、工会和雇主的合作,为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薪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实体经济竞争加剧,后福特主义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先后把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社会开始由生存型进入发展型阶段,经济增长由粗放型、数量型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经济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优化转变,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输出优质的人力资本、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和畅通的社会流动路径,保持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公正,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教育生态本性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教育生态理论认为,教育在发展演化进程中,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资源、能量交流,诸要素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系统网络,并维持基本平衡,实现整个系统良性运行。但是,长期以来教育功利化破坏了教育本身的生态平衡,出现教育危机。如高等教育在结构上表现出教育类型、层次结构、专业设置、区域分布等方面的失衡;在管理方面如政策拟定、科研导向、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都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和良性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而易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结构合理、组织完备,形成内在协调性,避免或减少内部冲突和矛盾,现代职业教育对内对外的各个正向功能才能实现。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实现科学发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三)教育主体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教育生态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以促进主体的职业发展、人文精神和生命质量为目标,尊重教育主体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诉求,着力塑造主体人格和精神思想。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就是要按照教育生态系统要求,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人的多元化需求与全面发展,满足不同的人生价值诉求和实现路径。这种理念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满足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需求,从而有效避免职业教育生态失衡。因此,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是尊重人的主体性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发挥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现代职业教育在提供人们就业、生存、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基本需求的同时,更能够创造合理的社会流动平台和通道,提高社会底层及广大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发展需求,找到发挥其能力的平台,帮助人们参与社会竞争与选择,从而获得幸福,享受美好生活。

三、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指导思想

教育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和研究教育与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揭示其发展规律与运行机制的一门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生态系统由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对教育发展产生各种作用和影响的环境要素构成,如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政策、文化、道德、民俗等要素以及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等,教育本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以不同的路径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转化,并表征教育发展的生态特点和规律,如动态平衡规律、发展协同规律等,教育生态系统只有在良性发展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综合效益和功能。同时,在系统内部,在不同的子系统之间同样存在着信息交流与资源转化及其生态特征和规律。因此,在教育生态观下,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与周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和谐相处,而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或技能。为此,高等教育应该把人置于教育生态系统中促进其生态性发展,并通过这种和谐机制反哺高等教育的生态发展。

(二)建设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从系统的观点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生态属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系统性原则要求以系统的发展眼光,注意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动态效应,综合考察对象,才能正确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生态互动关系,从而准确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生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整体功效,实现整体优化,保持其发展的整体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2.和谐性原则。和谐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职业教育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系统内部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功能畅通,信息和物质等资源在系统内流动自由且高效,各子系统之间形成积极、健康的动态互动关系,这体现了系统内部的和谐性。同时,职业教育在内部和谐的基础上,完善体系结构,优化运行机制,与外部环境融合贯通,避免矛盾和冲突,形成良性的生态互动,这体现了系统外部的和谐性。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和谐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内对外的各个正向功能才能实现。

3.适应性原则。适应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应当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对接,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

它表现为内部适应性和外部适应性两个方面,内部适应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能够适应不同教育个体的需求和发展,通过提供形式、内容、方式、层次不同的教育,满足不同对象的不同阶段发展需求,这体现了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多样性特征和多元化需求。外部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积极互动、互为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转化,促进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正是在系统由不适应到适应的不断循环往复中演化发展的。

4.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系统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发展性原则首先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动态、开放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与政府、组织、行业、企业等,通过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形成共融互通、协同发展的环境,充分吸纳、利用外部资源并转化、输出,从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发展性原则其次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生态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依靠内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作用,完善、优化原有的层次、结构,实现内部层次、结构的自我运动、自我演化。

在此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地实现了体系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吸收及转化,能够将历史的传承性与时代的发展性紧密结合,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由无序、简单、低级向有序、复杂、高级演化发展,增强体系的活力和功能。

(三)建设路径

从系统的视角看,“环境、体系、主体”是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共生,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

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可能是传统意义上职业教育内容的修补和完善,而应该是涉及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涉及多个关系、多种要素的系统工程。

在宏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环境与系统”之间关系的矛盾。在这一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之间形成的互动共生关系,即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必须以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为依据,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以职业教育提供的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为基础,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避免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从“环境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相关的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条件保障。

在中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系统与主体”之间关系的矛盾。2011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可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该建立相对独立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标准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应主体在空间维度上的多重需求,在时间维度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生态发展,实现改革目标。

在微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是通过在宏观层面解决“环境与系统”、在中观层面解决“系统与主体”之间关系的矛盾,从而在微观层面解决“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矛盾,培养“主体”适应“环境”的生存选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主体”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功能来看,在现代职业教育共生系统中,“主体”既是“系统”发挥价值的活的要素,又是“系统”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在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以满足“主体”生存、生活为基本要求,以促进“主体”自由、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构建大职业教育体系,帮助“主体”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2]闫智勇。系统论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探赜[J].职教论坛,2013(19)。

[3]杨近。复杂适用系统视野中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

[4]张海霞。从教育生态学视角透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第2篇: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现代性;职业学校制度;内涵;特征;体系

作者简介:张淼(1979-),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辽宁省产业结构变迁中职业教育变革机制研究”(编号:W2014156),主持人:张淼。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3-0013-04

当前,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而建立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落脚点。我国著名学者顾明远认为,教育改革有多种层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中观层面的教育改革,并且因为任何宏观的教育改革都要落实到学校上,而微观的改革也必须在学校层面上进行,所以学校制度建设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中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1]。可见,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之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至对国家教育改革的整体深化意义重大。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家提出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但只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方向性的政策指导。随后引发了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框架及建设路径的学理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虽然对职业学校制度的建设有着借鉴意义,但缺乏对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特殊性视角下的专门研究。2014年,国务院颁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意味着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已经走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关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特有内涵、特征及体系框架成为亟需在理论上回答的问题,这是探讨如何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内涵

(一)现代

什么是现代?首先,现代是相对于古代、近代而言的时间上的概念,比如中国现代史指1949年以后的发展史。其次,现代是一种发展水平的描述,比如工业现代化。第三,现代是一种特征的呈现,是以大机器工业生产为推动力,转变社会生产方式和个体行为方式,进而呈现出的现代社会独有的价值诉求及行为特征的代名词,即现代性。这应是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内涵的应有之义。

(二)制度

诺斯认为,所谓制度是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人们设定用来约束人们行为互动的规则。也有学者认为,制度是由当时社会上通行或被社会所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法律、规章等构成的一组约束个人社会行为因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则,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社会机制[2]。这里应把握制度的两点特征,一是依据并反映特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二是对主体间的互动行为的约束。

(三)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基于以上对制度的理解,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职业学校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为了协调各种职业学校办学及教育教学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的规范体系。它应是对职业学校办学及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特殊主体间行为进行的规范,不同于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并与二者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以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为思想指导,通过制定规范体系协调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并促进职业学校的办学充满活力的过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制度,呈现出若干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分析职业学校办学及教育教学中的利益主体构成,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与学校相对应的政府、社会(企业行业);二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应该是围绕这些主体而设置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二、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设置应折射出现代社会发展转型中总的现代性的价值追求,即理性、民主、平等及人文主义[3]。实际上,教育制度通常更直接受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同时也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型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纵观世界范围内的职业学校制度建设的经验,都是在国家现代化转型发展中,开始构建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以达成构建完备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些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构建呈现出一些基本的现代性特征。

(一)尊重理性、民主化特征

民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使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人有追求平等、获得充分发展的权利。社会也更尊重人的理性及个人需求,提供每个人充分发展的机会和渠道。因此,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也应以这一基本社会价值诉求为其基本价值导向,为建设民主社会培养未来的社会公民。制度设计中更注重“人”的存在,保护不同主体的民利。

(二)国家统筹、法制化特征

民主社会的重要社会制度就是法制,依法治国也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治国方略。如何协调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国家统筹、法制化推进是共同的国际经验。尤其是对学校法人地位的确认与保护、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办学自、规范政府的责权范围、推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各国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中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竞争机制、市场化特征

现代经济体制的转型,主要是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说到底是引入竞争,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主体能动性。职业教育是一种需要与产业经济密切对接的教育类型,要求尽可能地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职业教育,同时必须发挥职业学校办学的主体能动性。因而“市场机制”的引入是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建设的必由之路,包括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

(四)鼓励创新、人本化特征

对于理性的尊重、个体独特性的关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使是在以往社会价值取向占主导的职业教育领域,我们也看到了日趋明显的人本化特征。这一方面是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人价值的回归,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素质要求正在发生根本转变的体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竞争力越来越集中于人才的创新能力上,而且不仅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更体现在应用技术领域,因此,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无论从人才成长规律还是人才成长环境都更注重从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备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终身教育理念都是这一价值诉求的表现。

三、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

基于以上的特征分析,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要构建一系列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的有效协调各主体行为及关系的制度体系。

(一)简政放权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存在政出多门、行政越权等多重问题。要想激发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必须理顺政府行政权力关系及范围,实施简政放权。英国学者尼夫(Neave,G.)在分析重构教育与政府关系、教育与社会关系时指出,要“努力将一种特殊形式的由外部界定的‘竞争伦理’作为学校的、因而也是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4]这似乎一语道破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基础。

首先,要以法制确定职业学校的法人地位,明确划分政府及学校的权利责任关系。做到政府不该管的不管,学校该管的能管。一方面政府统一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体系来进行规划和管理,规范管理组织、方法、程序;另一方面,学校也应摆脱等靠要的固有思维,积极建立现代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灵活的教育教学改革机制,以适应主体性办学要求。

其次,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学校办学的管理与改革,在政府和学校之间起到制衡、协调、规约的作用,尤其是建立行业企业积极并有效参与职业教育管理、办学、课程、教学等一系列制度规范。

(二)国家统筹、法治推进的校企合作制度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需求,校企合作制度是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协调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不同于教育行政管理制度,也不同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它是协调职业学校与外部主体关系的特殊制度,同时与前两种制度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制度与机制,是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最有力保障。国际经验表明,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必须靠国家统筹、三方机构协调、法治保障。

(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尝试多元的办学和投资体制

我国长期形成了政府办职业教育的单一体制,束缚了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和产业发展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这是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特征的。国际经验一再揭示,职业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必须由国家进行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但同时职业教育的质量是要依靠激发职业学校自身的办学活力的。这就意味着,除了国家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布局、规模以及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与审核之外,职业教育的办学更多是要靠社会靠学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有效的办法,实行多元主体办学体制,同时尊重投资主体的权益,谁投资谁办学,建立股份制办学模式。一方面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也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大大增强。目前我国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办学模式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四)民主决策的现代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大部分沿袭普通教育的科层管理设置,中等职业学校仿效中小学的校长负责制,高等职业学校则仿效大学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职业教育的特性上看,这些内部管理制度均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应用和实效的教育,要求对市场、职业的发展具有快速灵活的应答能力。对市场和职业发展最有发言权的人是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因此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建立扁平化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民主决策的组织架构及机制,保障在学校发展、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中,专业意见的充分表达及采纳。这也是应对市场化竞争的最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专家委员会评议制度,建立评聘灵活、自由流动的人事制度,是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核心。

(五)完备灵活的职业学校课程制度

所谓课程制度,是学校共同遵守的、落实课程计划和课程方案、有效促进学校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的一系列规程和行为准则,是学校实现课程自主更新的机制[5]。职业学校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课程方案、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核心工作。现代职业学校的课程制度必须在课程方案设计与开发阶段就秉承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宗旨,以及人本的价值理念。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模式,设计多种人才成长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同时,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成长,更关注其对未来职业的参与设计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关照。德国的学习领域的课程制度改革理念及实施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蓝本。

(六)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制度

教学制度是在日益复杂的教学活动发展中形成的一整套引导教师和学生行为的规范。现代职业学校的教学制度,就是要引导师生价值观转变的基础上,展开人本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自由、教学平等、教学宽容。

教学自由,意味着要充分尊重教师教的权利和自由,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权利和自由。教学制度的设计要注意标准和自由度的把握,既要保证课程计划的实施,同时给教师充分的专业教学自,毕竟培养创新型的学生需要创造性的教学。同时,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学制度也要基于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和发展权。

教学平等,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是教学活动认识的主体、权责主体,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传统刻板、僵化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一种合作、民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6]。现代职业学校教学制度应促进这种平等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生成。

教学宽容,宽容品质应是现代教学制度必须具备的人文精神,现代教学制度所追求的人的个性发展的核心价值将打破目前学校教育只关注人类集体发展的一元论教学模式,充分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个性现展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7]。职业学校教学制度必须关照到学生的独特性,提供多元灵活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基础上的专业发展。

我国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是在我国尚未完全建成现代化社会的情况下,适应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转型中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而实施的制度创新。因而,必须在建设中注意适应性及发展性结合的原则。要适应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同时要放眼未来,发挥制度先进性对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引领作用。当然,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还会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包括财务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科研制度、后勤制度等,但是其基本价值导向是不变的,遵循则是正确的,否则就会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出现阻碍、停滞甚至倒退。

参考文献:

[1]王丽.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J]. 中国教育学刊,2012(2):90.

[2]樊刚.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3.

[3]张淼.西方社会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进程研究[J].职教论坛,2013(22).

[4]范国睿.政府、社会、学校――基于校本管理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2.

第3篇: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范文

冉云芳、付卫东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中撰文,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推制造业强国崛起的可能性,列举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制约制造业强国崛起的因素,并提出了助推我国制造业强国崛起的机制策略。

首先,作者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推制造业强国崛起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能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结构,激发制造业发展动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提供制造业产业布局所需的不同层次、类型的结构合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工人;2.能助推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制造业增长效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培养人才市场适应性、人才类型多样化特征,可以为制造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供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大批熟练技术工人;3.可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层次完备性和学习终身性特征,它不仅具有中专、专科职业教育层次,而且还有技术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

其次,作者列举了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制约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因素,具体表现在:1.职业教育体系缺乏顶层制度设计,落后于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都有所欠缺;2.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市场适应性,落后于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高职招生比例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制造业强国崛起所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3.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制造业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要,层次较低的职业教育已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桎梏;4.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最后,作者提出了助推我国制造业强国崛起的机制策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关主体职责,为适应制造业产业发展提供顶层制度设计。明确各级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职责,完善和优化制度设计;2.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适应性,助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3.提升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性,助推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中心环节,对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保证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助推制造业技能型人才规模和素质提升。

第4篇: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 转型发展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91-03

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描绘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任务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要素:一是社会需求性、政策导向性要素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适应经济发展;二是职教层次性、发展规律性要素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三是个性需求性、体系开放性要素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独立性、协调性、开放性、发展性的基本特征。

(一)独立性。现代职业教育是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自成体系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它由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五个层次组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

(二)协调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

(三)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开放,如实行内部各层次学校之间的贯通培养,中职学校毕业生可报读高职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可报读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等;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开放,可以通过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进行转学升学,建立双向沟通的桥梁;三是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之间的开放,实现了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四)发展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明确了职业教育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同时,职业教育还应该顺应国际社会终身学习的潮流,围绕四大支柱――学着认知、学着做事、学着做人和学着共处,“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只有顺势而为,实现转型发展才能顺利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趋势是:

(一)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我国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必须随之深化,由原来注重规模、数量等外在要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通过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机制、校园文化的隐性变化与提升,实现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目标达成度和工作满意度提高的目标。

(二)准入式发展转向劣汰式发展。2000年,国务院把设立高职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政策的准入为高职教育的准入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遇。但近年来,随着生源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即将到来的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高职院校必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部分院校会因特色不鲜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而淘汰出局。

(三)封闭式办学转向开放式办学。高职院校办学初期大多因袭专科、克隆本科,教学活动基本局限在校内,是以自我为主的封闭式办学模式。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高职院校应由原来的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型,一是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实现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之间,各职业院校之间必须携手共进、合作共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人力资源市场之间也必须开放沟通、协调发展。三是职业院校需与国外职业院校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探索职业院校走出去办学,提高国际影响力。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在现代职业教育系下,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应该以内涵建设为生命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立校、服务兴校、科研强校。

(一)立足根本、夯实基础,教学立校。具体如下:

1.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高职院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方面共同育人。既要通过教学改革推进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又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增强学生的信心、信任和诚信。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狠抓教学基本环节,夯实教学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重视专业、课程、教材和师资等基本环节的建设。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与产业连接的纽带。能否合理设置专业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要根据国家修订的专业目录所提供的政策引导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还需注重专业群的建设,通过专业群建设进行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积极促进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凝练办学特色、打造学院品牌。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质内容和真正难点是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衔接体系。课程衔接体系包括横向和纵向衔接,横向衔接要求职业院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紧密结合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发展,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的机制,实现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纵向衔接要求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材建设服务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服务于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服务于职业人才需求。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存在教材编写主体单一(多为高职院校独立编写),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质量参差不齐,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严重,教材形式单一、立体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教材建设应该在编写主体上,实行多元主体编写,由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在编写内容上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提高立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教材编写质量,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制度建设、培养培训、专业发展等方面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进行了全面部署。“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其职业能力应包括教学能力、专业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机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3.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特征,实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在于具有产业和教育双重属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唯有与行业深度合作、与企业无缝对接才能顺利完成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实行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吸纳行业企业的专家进入理(董)事会,参与学校重大事件的议事、决策,完善学校的治理体系,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同时,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业的“组织人才需求、推动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和开展质量评价”职能能够有力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通过举办或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共同开展人才需求的研究与预测、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共建产品开发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帮助学校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促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的开展,真正建立校企双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

4.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基本机制,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有三个层面:一是促进区域、行业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二是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院校质量保障体系;三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内部质量评价制度的建设,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体系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自我修正、持续改进功能。在运行机制中,既要重视体系前台的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等要素的建设,又要注重后台的评估、激励、学习、创新、新目标等要素的同步建设,二者相互促进,协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二)依托特色、搭建平台,服务兴校。社会服务作为高校基本职能之一,已经成为展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师资质量、教研水平及社会知名度的重要窗口。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 年的启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就明确将“社会服务领先”作为入选院校的基本条件,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服务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程度日趋紧密,其表现形式亦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服务产业和服务社区两类。高职院校应该立足本校特色,依托学院资源,逐步建设成为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培训中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中心、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中心,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培养培训中心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为企业在岗职工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中心,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下转第129页)(上接第92页)的重要载体,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技术成果,加快推进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尤其是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通过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中心为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三)合理定位、科学管理,科研强校。由于高职院校大多由中职升格,目前,很多院校科研基础较薄弱,存在着对科研工作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制度不全、管理不力的状况。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创新科研机制、提高研发能力是高职院校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2014年7月召开的高等职业院校科研能力建设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特别提出高职院校要重视应用科研能力建设,重点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企业人才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应通过体制创新、政策激励、资金扶持,以科研促教、科研促管、科研促社会服务,对内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对外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

在科研管理中,首先要完善机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科研经费的配套、数字图书馆等科研平台的搭建,改善科研工作条件。同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将科研工作纳入学校正常工作绩效评价与考核,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同时,要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注重团队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提升研究质量。在前期加强立项指导,力求在科研内容上找准定位,以服务教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服务行业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的宏观政策研究为研究重点;在中期加强跟踪管理,充分发挥课题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注重科研团队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合作项目为纽带推动科研进度;在后期加强成果推广,通过成果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等形式促进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与国家资格框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2]练玉春.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专访职成司司长葛道凯[N].光明日报,2014-07-01

[3]杨进.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4]葛道凯.认清形势 把握方向 突出重点 以改革的思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3)

[5]徐国庆.课程衔接: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6]柳艳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8)

[7]赵志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4-79-1)

第5篇: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国特色;体系

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我国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设想。2010年,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国家已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升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这一体系建设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

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办学体制的开放性

我国职业教育不仅要对内开放,也要对外开放,实现不同教育形式的融合,逐步与国际接轨。[1]在强调开放合作的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机构的事,更需要政府统筹,需要行业企业支持,需要教育者投入,需要受教育者的理解和全社会的参与。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多元化办学新模式,但离适应转型、纵横交接、接轨国际的开放式办学新格局的要求仍有不少距离。深化改革的关键,就是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的统筹配置,发挥教育机构的主动性,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并挖掘社会力量的作用,努力突破体制机制上的壁垒,激发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2]

(二)培养模式的多样性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位性,不同专业的培养模式截然不同,即使是相同专业,也会因地域、文化等差异而产生变化。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就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许多方面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但在全球科技进步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传统工艺和技术在不断更新,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和新技术应用的需要。同时,新兴产业的出现需要职业教育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三)组织管理的现代性

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强化法制建设,并以现代管理制度来保障。在改革过程中,人才培养要从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驱动,政府管理要从直接管制转向宏观引导,教育目标要从升学转向就业,教育内容要从学科本位转向职业能力培养。[3]一方面,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更新管理理念,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从宏观层面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教育机构内部的体制机制创新。

(四)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独特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强调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特色发展。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EFE”还是日本的“产学合作”,都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逐步成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这些都可以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前车之鉴。各国的发展基础、产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相同,注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本国的特定模式。因此,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正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处理好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关系,有选择地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和成果为我所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适应经济转型不紧密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误区,认为职业教育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忽略了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认发产生了转变,但仍然存在职校生就业难和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从传统的学科设置演变而来,随市场需求调整的节奏较慢。第二,多数院校未形成跟随需求变化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与供需关系的紧密衔接还有距离。第三,适应转型升级而进行的专业和培养方式的调整,往往要迫使教师转型,与既得利益者产生矛盾。

(二)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不理想

现实中,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这既有对职业教育重要性宣传不够的问题,也有政策和制度不配套的问题。首先,劳动人事制度将学历作为选才的主要标准,技能型人才的福利待遇吸引力不够,人们学技术缺乏动力。其次,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部门难以监管。第三,现行的招生制度存在不足,职业院校的招生批次靠后,生源不理想,因此公众形象不佳。

(三)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不顺畅

目前,中高职衔接大多只解决了形式上的衔接问题,而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等实质性的衔接仍有差距。一方面,普高生源虽文化素质基础好,但职业素质空白,三年内难以培养成“高技能”人才,出现了高职不“高”的尴尬局面;职校生源又往往面临着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课学习困难、部分专业实践课重复等问题,教学难度大,也造成了高职不愿招收“三校生”的现实。[4]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层次体系不完整,缺少专业硕士、博士等更高层次的上升通道,成了“断头教育”,这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四)职业教育贯穿终身教育作用不明显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职业教育不仅要承担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的培养,还要满足所有劳动者不同阶段的教育需求。但目前,我国成体系的终身教育机制尚未形成,职业教育机构仍以单兵作战为主,缺少具有一定统筹功能的区域化职业教育中心,普遍存在职业教育资源少、建设成本高等情况。

(五)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制度保障还不健全,特别是校企合作缺少政策支持和利益补偿机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也未理顺,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现象,造成了政策上的出入,同时也存在重复办学、教育机构难以整合、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

三、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人才培养与转型升级的有效衔接

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从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式的资源节约增长方式,从高能耗、高污染升级为低能耗、低污染,从低附加值升级为高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5]要适应这一转变,职业教育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使各类职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准确,使人才培养结构与相应产业劳动力需求结构相一致,重点提升各类职业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在专业的设置与调整上,要加强市场需求的跟踪,进行招生与就业趋势研判,将进出口不顺畅的专业进行淘汰或改造,主动转向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加强相关专业群师资的互通,建设与转型相适应的“双师”队伍。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强调前沿技术进课堂,鼓励教师到技术应用的一线锻炼,将新工艺、新技术编入教材、带入课堂。对于政府而言,可通过综合评定,挑选能承担产业工人技术转型培训教育的院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确保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二)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

职业教育不仅需要考虑职前教育,更要考虑职后发展。在职前准备阶段,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授人以做事的专业技能,使其掌握谋生的本领;另一方面,也要授人以做人的道德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替和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快,职业岗位变化的频率也在加快,这需要人们有很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不可能由一次性教育或培训而完成,因此必须持续“充电”。

在职前教育阶段,要把技术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把职业习惯养成与持续学习动力相结合,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教育机构可在教学组织中尝试公司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将职后场景展现在职前教育,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示范效应。同时,职业教育要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持续性的发展,根据职业成长各阶段继续教育的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使人们在学习工作不同时期的都能与职业教育相衔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则担负着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两者的定位是有差异的。中高职的衔接,不仅是培养目标和学制形式的衔接,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衔接。在衔接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应树立服务意识,深化教育改革,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需要的教学制度和教学体系,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

在衔接模式上,要积极创新,推行“3+2”或“2+3”分段衔接模式、中高职免试注册入学模式、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连读、高职起点“专升本”等模式,并探索尝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和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在课程教学上,建立一体化衔接的课程、教材组织机构,统一课程标准,适应学生各个学习阶段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课务设置和课时安排上,鼓励有能力、有精力的学生跨专业选课,压缩基础课程,强化应用性,使学生兼具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考评方式上,改革学分制度,建立中职与高职相近专业学分互认机制,使专业课程衔接职业标准,增强课程考核的针对性。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在高职院校建立中职教师进修培训基地,建立中高职教师结对机制;通过脱产培训、企业锻炼等方式,强化“双师素质”培养,促进教师提升专业水平。

(四)开放教育与大众需求的有效衔接

职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式教育,应切实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特别是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应最广泛地迎合大众的学习需求,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无论是在企业职工培训、服务“三农”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方面,还是在现代技术应用、技术更新充电、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只要人们有学习的需求,都能够在职业教育中享受到学习资源。

根据大众的学习需求,职业教育可以探索建立学制灵活、分阶段分模块相结合、中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开发标准化的资源库和学习包,建设面向农村和社区的职业教育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教育、文化宣传、健康指导、艺术熏陶等多种形式的系列教育服务活动,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如天津在全市逐步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建设市民学习资源中心,提供各类“学习包”,并发放市民终身学习卡,使人们可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学习包”,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五)体系建设与制度保障的有效衔接

在现阶段,需要深入总结和推广各地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经验,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法律法规,加大执法检查和监控督导的力度,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和依法管理水平。

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从宏观层面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院校现代管理制度、职业准入制度与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建设、学历证书制度等有关规定,加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建设。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完善公共财政政策。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推动职业院校办学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完善适应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社会评价为主的办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功能,构建第三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同时,要积极探索“专业学士”学位制度建设,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成长通道;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探索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的建设,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6]

参考文献

[1]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19-22.

[2]蒋旋新,蒋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与特征研究[J].成人教育,2011,(8):17-20.

[3]黄尧.中国职业教育形势和今后发展的目标任务[J].职业技术教育,2008,(12):48.

[4]徐涵.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18-23.

第6篇: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范文

观点链接

张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整合的关联

一、从职业教育性质看,职业教育就是整合教育。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人们一般喜欢从培养目标层面加以界定,而且这种界定还处在不断的嬗变过程之中。如从1995年“高层次实用人才”、1999年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到《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现在又提“高端技能型人才”等。姜大源先生从职业教育本身性质角度独辟蹊径,提出了“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但反思之余也觉得似有不足。跨界是对职业教育性质的一种客观描述,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缺乏对跨界以后“行动路径”的揭示与澄明,不能改变人们面对实际时“怎么办”的焦虑。就是说,跨界是“观念对事物”的一种哲学思考,而教育则应该是“观念对实践”的,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教育之间的对话和行动的过程。而跨界缺乏这种功能,它只能指导人们认识事物,却难以指导人们变革实践,而整合却能突破这种局限。所以我认为,毋宁称职业教育是一种整合教育。这一概念既包孕了跨界的意蕴和内涵,或者说理论品格,又构成一种实践方式,是职业教育无可逃遁的必然归依。它是职业教育的理论根基、核心范式和逻辑起点,由此出发进行逻辑的推理与演绎,可以生成整个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和实践方式。它放,可以一生万,衍生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收,可以万归一,回归到整合这个理论原点之上。

第7篇: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范文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作为普通职业教育学校图书资料的职能管理部门,在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对职业教育的提升也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快速的发展。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和技术传播纽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要求提出了挑战,也对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新特征

1.计算机网络技术新特征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数字化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量非常大,信息交流非常频繁。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大量储存知识资源,快速传播知识,扩大知识信息平台利用,促进知识和技术更新。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也为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优质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重要特征之一。

2.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新特征

图书资料的数字化采用的知识信息的结构和系统化,借助存储介质新的全文存储与全文检索技术,能够存储海量的知识信息资源。全文存储的新方式光栅扫描方式,能够存储大量全文文本,综合利用现代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全文检索性能和速度。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图书资料数字化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新特征之一。

3.光盘检索系统新特征

光盘检索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地处理光盘存储资料,从而变革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光盘检索系统能够查阅图书馆业务处理的各种信息及其变化,以及这些信息的各种账表,设计操作方便,数据安全,易于维护和升级。光盘检索系统包括读者信息数据库、光盘信息数据库、借阅信息数据库。因此,光盘检索系统是现代图书馆资料管理的重要模式,也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4.学科专业化借阅模式新特征

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需要为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提供专业资料信息服务,而图书馆专业化借阅模式更能满足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藏书模式,除旧布新,加强专业化借阅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借阅水平。需要加强学科专业资料的梳理和归类,图书馆下属各个部门如流通部、阅览部、采编部要密切配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专业化借阅模式的探索,建立一套新的图书借阅制度。

5.图书建设模式新特征

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服务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学校师生。各个职业教育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均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但各个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在图书建设方面浪费与闲置普遍存在,同时,职业教育学校对图书建设投资有限。因此,在图书建设方面如何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科需求,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建设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图书建设模式也是各个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图书建设方面,应依据本校各个系、各个专业特色加强对专业学科文献信息筛选和科学整理、加工,从而建设适合本校学科需求的专业学科文献信息图书馆。根据本校学科优势和学科特征、图书馆馆藏规模,创新地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建库模式,扩展文献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及时更新信息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图书资料体系。

二、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管理员素质要求

1.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综合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图书的编码、借阅、网络服务等功能均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因此,现代信息环境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需要全面掌握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当前,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计算机技术掌握的水平不高,导致信息检索、信息共享等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难以适应信息资源快速、有效的传播和服务。因此,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是信息时代下对图书馆管理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建设高水准图书馆的重要保证。

2.较强的文化知识和信息加工能力

随着世界学术和知识的广泛交流,英文文献是目前世界文献的主流文献,深入挖掘网络信息资源,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提供更高质量服务,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此外,学科发展使各学科知识体系逐渐交叉融合,这要求图书管理员不断更新文化知识,扩展视野,加强信息的更新,对新知识信息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能够挖掘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深加工,及时有效地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推荐,实现信息资源高效开发和利用。因此,文化知识的素质和信息加工能力是图书建设中图书管理员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要求。

3.主动创新和服务意识

创新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图书管理作为知识储存、传播、交流的载体,更离不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新的科学思想和技术不断涌现。图书管理员只有不断学习、主动创新图书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扩宽创新思路,才能积极挖掘信息资源的服务功能,使图书馆成为新知识信息资源和信息传递桥梁。因此,建设信息时代的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离不开主动创新和服务意识的素质要求。

4.较强的知识交叉综合能力

信息时代下要求图书管理员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图书情报、计算机和外语知识的交叉综合能力。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借助现代信息,使文献资料信息化,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图书管理方式进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因此,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管理模式需要管理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文献资料传播和利用机制把握、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处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英语等技能的交叉综合能力素质要求。因此,管理员知识交叉的综合能力素质是信息时代下图书文献信息进行高效交流和传递,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5.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服务态度

随着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规模越来越大,藏书越来越多,新旧更替频繁,专业越来越细,图书管理工作日趋繁重,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也要走专业化道路。面对庞大的知识库,图书管理员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就要求图书管理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图书管理员在工作中要主动探索文献信息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耐心细致地整理规范图书资料,面对读者同样需要耐心周到地解答相关图书资料借阅问题,并耐心认真按管理流程借阅图书资料。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服务态度也是图书资源有效管理的基本素质要求。

三、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素质建设

1.加强新技术培训

信息时代下新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兴起,加快图书资源数字化和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加工,为职业教育学校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提供全面快捷的数字资源信息服务。因此,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的培训,并加强对科普和外语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模式和途径对图书馆管理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以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的要求,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2.加强创新思想培训

信息化时代下,需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单一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在管理和服务中积极主动探索新的模式,树立优质服务的目标;需要加强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及时掌握知识信息资源的信息动态,创新地提高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时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的要求。

3.加强激励机制改革创新

提高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质量,需要加强激励机制模式的创新。探索新的激励模式,是以提高职业教育学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为目标,促进管理人员主动创新的思想和动力。图书馆管理工作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需要掌握多种专业技术技能,如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也需要上架整理书库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当前,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待遇差、职称晋升难、社会地位低,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待遇和地位,尊重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业绩和精神需求,鼓励赞赏图书馆管理员个人价值和劳动成果,物质与精神激励融合,创造一个和谐自尊奋发进取的气氛,加强工作环境的建设,使管理员在舒心健康的工作环境中迸发自己的思想从而根本上提升图书馆管理员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4.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工作环境包含图书馆硬件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干净整齐的图书馆场地既是图书管理员快乐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吸引读者乐于奔波图书馆的重要因素。同时,图书馆在人文建设方面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正面心理疏导和鼓励,加强对管理员心灵的交流,激励图书管理员积极探索图书管理的新模式。

5.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图书管理员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素养。管理部门除了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还需要加强图书管理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教育。只有提高图书管理员思想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管理和服务水平。因此,加强培养和提高图书管理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技能的综合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

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对管理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创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强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才能为职业教育学校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需求提供多元化现代服务模式,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综合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第8篇: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范文

女,1963年5月,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东省中国人民第十一届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一次理论创新的盛会

3月23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我参加了《管理观察》杂志社组织的有20多所高职院校的书记和校长参加的一个座谈会,座谈会围绕杂志社对鲁听部长的访研文章《职业教育兴国之道》进行了认真和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结合自己的解读都谈了个人的学习体会。我的感受是不虚此行。第一,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自职教一线的职教人共同学习、交流我们职业教育的最高领导对职业教育的最新权威解读;第二,把握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十后、两会之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前,而且3月份又正好是各个高职院校部署2013年工作任务的这么一个时机召开这次座谈会。第三,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视觉,是高等职业教育,而且是特色院校的发展,重点关注成长型学校的发展,我看了来参加座谈会的山东的三所职业院校正好都是2012年11月刚批准成为山东省特色名校的首批立项单位。第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把手,这个把手就是发展高职战略的智库建设,以我们学校为例,建校近50年、建院近10年来也正需要总结、提炼、提升,需要找到实践背后的理论,要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需要有这样一个东西,我觉得智库建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把手,对于像示范校也好、骨干校也好,他们的三年建设期基本上都到了结束的时候了,山东省特色名校是今年开始建,也是3年建设期,3年以后将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特色名校,怎样建设名校?现在我们正在描绘蓝图,建设方案初稿已经出来了,还需要专家论证,通过三年的建设期,我们也正好需要把我们的经验高度凝练、概括、总结,我觉的这也是特色名校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梦想与责任

鲁部长通过对未来职业教育的机遇、任务、规律、创新等问题的解读,把职业教育上升到兴国之道的高度,职教人思考更多的是“梦想与责任”,既有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有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教梦”。“职教梦”正在成为一个新起点,召唤职教人去畅想、去攻坚、去创造、去实现。职教人憧憬的“职教梦”正在向我们走来。深刻感悟到了《职业教育兴国之道》字里行间凝练着感情与激情,责任与使命。鲁部长和她的的团队倾注感情去工作,真心热爱;怀揣激情去工作,用心研究;肩负责任去工作,心系国家;承载使命去工作,继往开来。职教兴,则国兴,职教强,则国强。鲁部长的职教情怀――感情与激情,责任与使命,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个职教人应有的状态和境界。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时间表”已确定,“行动路线图”已绘制,今年将要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要对未来一个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做出全面部署,2013年将是深入推进实施阶段。从中央高层到地方政府,从职业教育理论界到职业教育实践界,只有形成合力,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才能实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更需要很多在微观层面上的改革尝试,高职院校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值得行动研究。

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战略任务

首先,要始终牢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既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逻辑起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现实起点,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职业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决定人才结构,人才结构再决定教育结构的,教育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结构也就不会合理。职业教育向上是否延伸以及延伸到哪一个层次,应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计,如果是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的角度来思考去设计,有可能导致建立起来的体系是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建立起的职业教育体系只能给教育自身、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上连应用型本科教育,下接中等职业教育的连接点,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发挥关键位置的作用,一是推进专业设置改革。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加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研究,在继续紧跟区域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密切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与这一发展趋势相吻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的匹配比较密切,与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匹配较弱,应及早谋划,在这两个领域增开合适的专业或作出必要的专业方向调整。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和使用。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编制时科学确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职业岗位能力,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和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在使用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滚动式修订,做好承上启下的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

第9篇: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瑞士;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陈磊(1991-),男,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职业教育比较;谢长法(1965-),男,河南新乡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史、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项目“黄炎培教育编年事辑”(编号:2011HQZZ17),主持人:谢长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4-0087-05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断地修改和制订职业教育政策。2014年制定的《中国职业教育2030》描绘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愿景:“从2010年开始,我国致力于职业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尽完善,仍处于探索阶段。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完善、效果显著,为经济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瑞士的先进经验有益于我国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况

瑞士职业教育纵向上衔接紧密,横向上沟通顺畅,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不仅有机会升入更高层次的职业学校学习实践技能,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并在学完指定课程后获得相应的学位[1]。

(一)衔接紧密:构建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内部衔接体系

瑞士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职业准备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四个部分。其中,应用科技大学和联邦考试制度,不仅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且凸显了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独特之处。

1.职业准备教育。为了让孩子在将来具有更好的择业能力,瑞士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进行职业准备教育,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国家当前的职业需求、行业和职位信息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劳动习惯,又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值得一提的是,瑞士的职业准备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学校和课程。

在基础教育之后,瑞士还开设了“十年级”教育,对不能做出抉择的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经过一系列指导后,学生可进入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试读。试读结束后,若能适应,便升入高年级进行学习;若依旧无法适应,则可重新选择学校学习。

2.中等职业教育。在瑞士,大约70%的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瑞士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十分灵活,包括两个层次的教育和培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x择不同层次的学习。第一层次的学制为2年,基础培训课程考试合格后,可获得“联邦职业技能证书”,凭此证书,可直接就业,或进入第二层次学习;通过第二层次考试可获得“联邦职业高中文凭”,同时也获得从业的资格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2]。

此外,由于地域性和历史性的因素,瑞士成为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文化的聚集地,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其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在德语区,双元制占主导地位;在法语区和意大利区,全日制学校较为集中。因此,瑞士便形成了以双元制和全日制学校为主的两种主要模式。无论哪一种模式,其主要内容均为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高等职业教育。在传统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引邦考试,同时建立具有本科性质的应用科技大学,这是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和创新之处。最终形成了以联邦考试和高等职业学院为主的两种实施形式,以及专科、本科、硕士等衔接的局面,丰富和完善了高等职业教育。

(1)联邦考试。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瑞士将联邦考试纳入其中,并作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瑞士的考试分为职业考试和高等专业考试两个层次,分别相当于普通教育中的本科和硕士层次。通过联邦专业考试,可以获得国家颁发的“联邦专业教育证书”,获得证书者可参加联邦高等专业考试,并且通过考试后,可获得“联邦高级专业证书”。如果一个行业既有专业考试,又有高级专业考试,参加者必须先通过专业考试才能参加高等专业考试。

在瑞士,考试条例是由学校和行业协会制定,联邦政府审核,州政府负责实施。目前,全瑞士有210个联邦职业考试和160个联邦高级专业考试,每年15000人获得该证书[3]。正是这种只规范结果不规范过程的联邦考试,使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创新,独具特色,成为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大亮点。

(2)高等专业学校。在联邦考试引入之前,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高等专业学校,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具有联邦职业证书的社会实践工作者。与联邦考试相比较而言,高等专业学校的学习更具有普适性和广泛性,全日制要求2年,非全日制至少3年,属于既规范过程又规范结果的一种学校教育。

(3)应用科技大学。为了适应济结构升级和保持高水平创新力的需要,瑞士将一批地方分散的高等专业学校合并为技能型的应用科技大学。目前,瑞士拥有7所公立、2所私立应用科技大学,主要开设8大类专业,包括230种本科专业和70多种硕士专业。其中本科学制3年,一般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硕士学制1.5-2年,毕业后大多数从事高级管理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与此同时,瑞士政府也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应用科技大学虽然与州立大学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发展却非常稳健。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的几年里,应用科技大学的国际合作活动将持续增长[4]。

应用科技大学虽然历史很短,但作为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有机融合的全新的大学[5],被认为是瑞士最成功的改革之一,并以其规范的管理和严格的标准在瑞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职业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一般由私人组织,主要提供正规和非正规职业培训,如进修培训、企业内短期培训、师傅培训以及面向社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6]。职业继续教育是瑞士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受训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沟通顺畅:构建了普职融合的双向互动体系

瑞士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并行,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设有沟通的有效渠道。这有利于学生寻找兴趣、发现特长,摸索出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道路。

1.义务教育阶段的沟通衔接。在瑞士,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开设各种手工类课程,培养孩子的职业兴趣;初中二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配有专门的教科书和专业的老师[7]。在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教师开始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习岗位,并试着寻找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在这一年中,难以做出选择的学生可以在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试读,试读结束后,能适应则升入高年级学习,相反,则转入其它类型的学校重新进行学习。另外,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手工、艺术类等职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奠定了基础。

2.中等教育阶段的沟通衔接。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若想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只需要参加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通过后,即可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普通高中的学生,若对实践技能感兴趣或者动手能力较强,亦可通过一定的测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除此之外,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可参加FVB(瑞士职业会考)资格考试,通过后可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

3.高等教育阶段的沟通衔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修完相应的n程、修满足够的学分并通过学业考试获得高等职业教育文凭后,可直接升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更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如果高职学生想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可以参加大学知识能力测试,通过考试后可进入瑞士州立大学或瑞士联邦技术学院学习理论知识。若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对职业教育和工作实践感兴趣,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只需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历后,通过相应的考试即可。

二、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点鲜明,不仅增强了其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而且引领了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为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空间。

(一)职教体系完备,发挥了职教的规模效应

瑞士职业教育纵向上涵盖了职业准备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等四个部分;横向上实现了教育各个阶段的普职融合。其覆盖范围大,涉及面广,不仅涵盖了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且跨越了各类机构、各种层次,是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主要渠道,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的规模效应。更值得一提的是,瑞士在专科之上建立具有本科性质的应用科技大学,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至此,瑞士的职业教育从一种教育层次转为一种教育类型,并作为瑞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二)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瑞士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着手准备职业教育,甚至进入小学以后就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课程和社会实践课。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的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更早地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为将来工作做好铺垫。此外,瑞士还在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开展职业教育指导课,帮助学生选择日后实习的岗位并为未来就业做准备。从小学阶段就有目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等到了高年级以后,教师和家长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甚至一些学校还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未来的择业能力。

(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

瑞士根据其文化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在占全国人口2/3的德语区采用现代学徒制,在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则采用全日制学校的形式。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将中等职业教育分为“两年制”和“四年制”两个层次: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两年内修完学分,通过考试,获得就业证明去参加工作;也可以再学习两年,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更高的文凭。另外,瑞士还不断地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一种以职业证书和高级专业证书为导向,以培训为主的联邦职业考试制度。至此,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便形成了以联邦考试和职业学院为主的两种实施形式。

由此可见,瑞士无论是在中等职业教育,还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都没有拘泥于单一的学校形式,而是根据其实际情况采取了多样化的形式。

(四)职业教育与专业任职资格密切结合

瑞士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以及它们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以各种资格证书和文凭为桥梁相互连接起来[8]。学生想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拥有中等职业教育文凭;从职业教育体系毕业的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职业资格证书是其准入凭证。例如,学徒制模式下的学徒,通过两年的学习和培训,可以获得“联邦职业资格证明”,再接受两年的学徒培训和学习,可获得“联邦职业资格文凭”,该文凭在瑞士广受欢迎。全日制学校的学生,学习期满两年可获得“职业会考证明”,学习期满四年可获得“职业会考毕业文凭”,该文凭是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的通行证。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考试可获得联邦认可的教育文凭和相应资格证书;参加联邦资格考试和高级专业考试同样也可以获得联邦认可的专业证书和相应的教育文凭。因此,正是职业教育和专业资格紧密结合,才使学生就业标准有了保障,年轻人也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三、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师资力量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结构不合理,未能真正建立起符合当前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结构、灵活的制度、鲜明的特征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所启示。

(一)构建融会贯通的职教体系

瑞士职业教育各部分之间衔接紧密,普职沟通顺畅。与瑞士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中高职衔接不紧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大多具有终结性教育性质,各个层次之间未能相互衔接。高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普通中学,少部分来自中职学校。中职学生获得高职教育的机会,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并无优势可言,甚至需要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二是普职隔离。普通学校的师生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院校都是差生,读职业院校是低人一等的表现,甚至有人把职业院校看作是成人托儿所,所以只要有选择就不愿去职业院校。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受各种门槛限制很难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虽然,这些年来要求建立各种形式、层次教育之间“立交桥”的呼声很高,但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保障难以实施。

因此,我国职业教育要想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构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中高职衔接紧密、普职沟通顺畅,真正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借鉴瑞士经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可实行“两年制课程”和“四年制课程”,完成两年制课程的学生即可以参加工作,又可以接受四年制教育,四年制的毕业生可直接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无论两年制还是四年制的毕业生,通过相应的考试都可以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

(二)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瑞士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设了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相比瑞士,我国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认为上职业院校就是没出息的表现,职业教育发展更是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我国要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在义务阶段开设职业准淇纬蹋提高职业意识、积累职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国家和社会广泛的宣传,让家长和学生都参与进来。最终,使国家从立法和政策上支持职业教育,社会和群众从心理上尊重职业教育,营造出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探索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瑞士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开创了高等专业学校和联邦职业考试两种形式,而且还将“双元制”延伸到高等职业教育,创办了应用科技大学。借鉴瑞士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应该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一是要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创新培养模式,形成政府、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让职教集团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不仅实现对各学校专业调整,还可以管理各学校的招生、教学和毕业,这样不仅减少了内部竞争,而且还加强了学校之间团结与合作,营造一个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二是要因地制宜、因时之需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采用3+2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将中职和高职放在一块联合衔接培养。同时在一些职业教育需求较大或职业教育欠发达的地区,鼓励和发展只规范结果不规范过程的职业考试,以达到普及和优化职业教育的效果。

(四)建立和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瑞士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层次间的衔接和融通的本质,是“资格要求”间的认可、衔接与融通[9]。只有资格标准明确,才能实现整个教育体系的衔接和融通。我国要解决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出现的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不畅以及外部与其它教育相互隔离的重大难题,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职业教育相应的资格证书不多,而且资格认证不规范。各个省份、各个地区没有统一的资格认证标准和严密的考试制度。以教师资格证和心理咨询师为例,不仅考试标准不一致,而且考试内容只偏于理论,实践比重较少。由于没有统一的资格认证标准,劳动市场也不以资格证书为导向甄选人才。因此,要改善劳动者的素质结构,保证职业培训的人才质量,就必须统一标准,建立与各级教育相匹配的资格认证制度,实现整个教育的融通与衔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社会地位,彻底扭转重普教轻职教的局面。

如上所述,系统化、标准化、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了瑞士的国际竞争力。它将职业教育从一种层次转变为一种类型,为当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可以在借鉴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之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真正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夏莹.瑞士职业教育的体系与升学制度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8):13-14.

[2]傅筠.瑞士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

[3]姜大源.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7.

[4]Benedetto Lepori. The Research Mission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the Future Configu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 Europe[J].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10,23(3).

[5]Benedetto Lepori. Research in non-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he case of the Swiss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J]. Higher Education,2008(56).

[6]樊睿.瑞士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7-10.

[7]郑坚.简析瑞士职业教育的衔接沟通[J].职教论坛,2011(10):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