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高职教育范文

中高职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高职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高职教育

第1篇:中高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职业生涯;机械视角;有机视角;策略

作者简介:马瑶珠(1963-),女,浙江岱山人,浙江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1-0081-0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兴起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产业人才需求层次也相应地提升,个人继续深造的主观愿望也更加强烈,中高职教育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完整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了中高职衔接十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与教材体系、教育与教学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招生考试制度、评价模式、教师培养、行业指导作用、职教集团建设等。目前全国各省市已开展了不同学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也从不同视角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本文拟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进行理论辨析,并提出实践策略。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论辨析:从机械视角到有机视角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本质上属于不同阶段的同一教育类型,因此,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虽然存在时间阶段的分界,但两者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两者统一于学生在对应行业企业中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关于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所持有的理论视角主要有机械视角和有机视角。机械视角强调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二者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如何厘清各自的使命、目标和定位,做到界线分明,同时又接口良好;有机视角则强调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二者的内在一致性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和设计,做到中高职教育的真正衔接。

(一)机械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

传统的机械视角下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相互分离的两个实体,每个实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有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甚至有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形象地把中职教育定位为“动手为主”的教育,高职教育定位为“动脑为主”的教育;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为主;中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单项职业岗位能力,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能力。这是一种简单的机械二分法,试图通过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来区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并且强调首先在对中高职进行定位的基础上来设定中高职两个不同阶段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然后在预设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来开展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最后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来开发课程和构建课程体系。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目标-途径”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也就是说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是基于一种人为预设的目标下来展开后续的相关教学活动,哪怕是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也是在目标设定范围下进行的。在这种机械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事实上是一种貌合神离的衔接,也就是说高职与中职分别基于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而导出的不同课程体系,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并且这种看似泾渭分明的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区分是一种人为的机械划分,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机性。是否中职到高职之间一下子就实现这种质的跳跃,而没有一个量的自然累进的过程?这种机械的划分,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而言是说得通的,但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很难行得通,或者勉强行之也存在诸多的弊端。最后落实到课程体系中经常会出现如下问题:课程内容重复或缺失,也就是说部分课程内容中职学过以后,高职又重新学一遍;部分本该学习的课程却高职与中职都没有开设;部分课程难度层次错位,同样的课程,高职难度反而低于中职,没有基于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路线来设置课程。

这种机械视角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试图在明晰中职和高职两个实体各自定位的基础上来衔接二者,背后隐含的哲学理念是一种机械的理念,以为只要从外延学制的角度来切分好中高职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分配,不存在明显的重复或缺位即可。同时,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总是把重点放在中高职衔接界面的对接研究上,强调中职升入高职的选拔环节的设计,中职和高职的领地划分,尽量做到“各自为政”,这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一种外延式的衔接。如何从外延式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转变成为真正的内涵式中高职教育衔接成为真正打通中高职教育通道的必由之路。

(二)有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

机械式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试图去整合两个独立的实体。然而,有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却从一开始就把中高职教育当成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中高职仅仅是职业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已,如图2所示。机械式视角强调怎样把两个独立的实体焊接到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而有机式视角强调中高职教育统一于相关行业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之中。不同于机械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有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在设计各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时采取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途径-目标”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在有机视角下,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并不是预设的,而是基于对职业生涯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学制年限、资源限制等外部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所自然涌现出来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设定更多地基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客观约束条件的限制,因此,更具有现实可行性,也更符合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有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就是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统一到同一个人才培养方案之下。虽然这个人才培养方案有阶段性的培养目标,也有基于高职和中职学制年限约束所造成的课程体系划分界线,但最终统一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之中,也就是说中职和高职只是对应于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已,即人为了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内在成长过程。

二、职业生涯的内涵界定及其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在我国《现代劳动关系辞典》中,对职业生涯的定义是: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活动上的全部经历。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生涯可以分为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其中外职业生涯是指氖轮耙凳钡闹耙蹈谖坏谋淝ǎ以及伴随职业岗位变迁的一些诸如工作内容、职务职称、工作时间地点等外显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变化的过程。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的重组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升过程实质上也是职业教育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影响的一个过程。内职业生涯的各因素是真正的人力资本所在,是一个人获得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动力。内职业生涯的提升和完备将有力地促进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内职业生涯有效地链接了职业教育,外职业生涯有效地链接了行业企业中的工作世界,同时,职业生涯也与终身教育理念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职业生涯这一概念天然具备了统一职业教育不同阶段的特质。

内职业生涯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逐步经历一个职业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到更高级阶段的过程。这五个阶段事实上并非截然割裂的五个阶段,而是一个边界相对模糊,学习者逐步成长的过程。外职业生涯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从业者面对的工作任务逐步复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从业者逐步经历一个工作任务调整的四个阶段:职业定向的工作任务、系统的工作任务、蕴含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无法预测的工作任务。这四个阶段的任务也是从业者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将逐步面临的任务。职业教育必然需要解决学生如何培养应对这四个阶段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因此,本质上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服务于学习者(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这一共同目标。

三、职业生涯导向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策略思考

中高职教育衔接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笔者认为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框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全程对接分段培养过程,将有效推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内涵式衔接。

(一)准确框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灵魂[1]。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体现个体与社会二方面的需求。一是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有利于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主要是岗位变迁、职务晋升和学历提升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做到“以人为本”。二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满足经济转型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需要,做到“需求导向”。

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专业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应按专业对应的职业分析其职业生涯链,确定其基础岗位、目标岗位和发展岗位,从而框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将此分解到中职学段和高职学段,确定分学段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而言,基础岗位对应中职学段,目标岗位对应高职学段,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培养目标框架如图3所示。以笔者所在校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联合中职校开展三二分段的五年一贯制试点培养,通过分析对应的职业生涯链,其基础岗位为机匠(支持级),目标岗位为三管轮(操作级),而发展岗位是二管轮(操作级),后续发展岗位为大管轮(管理级),直到轮机长(管理级),由此确定该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航运企业第一线需要的,具备从事现代船舶机电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适任海船三管轮能力、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操作级船员”,其中分解到中职学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支持级船员。

(二)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职业生涯导向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上来。从课程论的视角看,人才定位与课程内容并不是从上往下的演绎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2]。中高职课程衔接并不是依据中高职各自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独立设计课程体系,而是通过系统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这三个核心要素,整体设计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先依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其发展途径,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出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对这些职业能力进行归并整合,并依据学生在中、高职阶段的成长规律和知识、技能学习水平,得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框架,同时依据中高职分学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来确定中高职分学段开设的课程。

第2篇:中高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 衔接 模式 实训体系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招生对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高等职业教育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招生对象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职业教育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中高职教育是指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教育层次或教育类型,即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职业教育。从“衔接”的概念层面上,中文的“衔”有连接的含义,“接”有靠近、连续、相迎、连接等等含义。而“衔接”的中文含义主要是指1.事物首尾连接。2.指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例句:大桥把两条公路衔接起。3.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例句:文章前后衔接颇好。在英文中“衔接”用的比较多是“articulation”和“continuity”,Articulation的原意是指沟通,亦即思想、意念或是感情的一贯表达,也可以指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经由关节似的连结而达到互相配合的情形,属性为“质变”;Continuity的意思是状态的不变,亦即维持相同,保持一致不扰或打断的状态,并含有继续加深加广的含义,属性为“量变”。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指教学形式上的连接、教学内容上提升、还是就业岗位的迁移等要待职业教育工作者具体研究。而笔者认为这种衔接既要有量变,也要有质变。但在研究课题之前必须的思考以下几点。

1.衔接目的问题

进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为了迎合教育部的职业发展规划,迫不得已而去做的形式上的事情;或者是中职和高职学校为了扩大生源,避免专业招不上学生以至倒闭;还是其他原因。总之,中高职教育进行衔接时,合作院校衔接的目的不够明确,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那么中高职教育衔接只能流于形式上,只能在学历证书上给予学生提升。因而造成中高职院进行衔接时定位出现偏移、课程设置重复、技能训练重复、培养的人才不具竞争力等问题。从职业教育角度看,职业教育本质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就业层次问题。

2.模式衔接问题

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贯制模式:是指一个高职院校与一个或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具体表现为“3+2”, 即学生在中职学校接受 3 年职业教育,再在高职学校接受2年的职业教育。优点:学校间存在人才培养协议,有中职与高职教育统一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职教育重视专业基础教育,高职则注重实践技能及职业能力提升,培养目标分工明确。缺点:专业性单一,只能在本专业内提升专业知识,缺乏跨专业性。对口升学模式:是指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学习后,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优点: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选择相应专业发展;缺点: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关联,极易造成部分课程重复、技能训练重复、入学学生差异比较大等问题。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设计何种模式,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的作用,从顶层设计,制定标准与规范,宏观把握方向,给与政策支持,中职学校普遍参与,选择有实力的高职院校进行微观实施,给中职学生提供再学习、职业能力再提升、再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毕业后能找到工作,更能找到满意的对口工作。只有教育职能部门科学制定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规范与约束中高职院校,使中高职学校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才能在衔接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等,使中高职衔接更具实际意义。

3.教师衔接问题

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质量。而中高职教育衔接关键也得要处理好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的关系。中职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懂得中职教育理念与业务,而不了解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与业务;反之也是。中职应站在高职培养的角度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而高职教师要站的中职教育培养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高职教育培养。

纵观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进行衔接时,无论从宏观设计到微观实施时,执行实施部门要明确以下问题。衔接的目的是否明确;模式的设计是否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教师是否站在统一起点上;只有这些问题清楚了、落实了,才能承担起中高职教育衔接,才能丰富职业教育的多样性,才能为经济发展及其转型提高大批优秀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课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胡春光,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第3篇:中高职教育范文

生态教育学并不是指具体的有关生态的一门学科,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生态而支持某些行为的理论,而是指“在生态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学。它的诞生必然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新的系统观来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教育系统内部包含着众多有机的成分,而这些成分以有机的方式联结在一起。”职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一旦出现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不衔接的问题,就会影响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商务英语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应遵循生态教育学理念,综合考虑到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等多方面因素,才能构建出合理的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模式,实现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无缝对接。

2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的必要性

2.1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解决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完成教育体系的战略性调整,使教育规模、结构、层次和质量全方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育体系变革的彻底突破。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建立内部衔接、外部融通、多元立交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衔接和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条件共建共享的新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2中职学生发展愿望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社会、个人(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大部分学生有升学意愿,但报考的比例却很小,学生需求与中职生升学预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开展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迫在眉睫。

2.3中高职学校共同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高热”的兴起,加上入学适龄青年逐年减少,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既有国内院校规模扩张带来的内部竞争,也有国外院校来中国争夺生源的国际竞争,职业教育要增强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增强办学实力,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现有潜力,使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得到共同发展。要搞好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打通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吸引力,使中高职教育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在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理想生源的同时,还可以使中职毕业生拥有继续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机会,这打破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局面。不仅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还能促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3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构思

3.1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的衔接

3.1.1依据“五年连贯、分段培养”模式,衔接人才培养体系

与中职院校合作,贯彻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构建“五年连贯、分段培养”的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取消选拔环节,合作中职学校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高职学校学习,避免职业教育成为应试教育。制定体现层次梯度的人才培养目标,前三年的培养在中职,奠定整个专业知识基础并完成学生初级技能训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英语人才;后两年的培养在高职,着重加强学生必需理论的学习和中高端技能训练,培养比中职具有更深更广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高技术水平和广泛应用性,综合素质更高的具有一定创新力的高端技能型英语人才。

3.1.2对接中高职职业岗位要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但是其培养目标又有其侧重点,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低难度、低深度、低广度的初级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难度、高深度、高广度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有必要依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分别确定中、高两个阶段应具备的商务英语专业知识、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和外贸英语职业素质结构,科学定位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确保相互之间的顺承关系和可衔接性。避免中高职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和教育层次的重复和错位,确保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异。

3.2课程体系的衔接

坚持“统筹规划、层次递进”的原则,建立一个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的理实一体、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衔接体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基于外贸业务员、外销员等岗位活动的业务流程,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工作环境为背景,引入外贸行业标准,从课程框架结构、课程内容和核心课程标准三方面着手实现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接。

3.2.1统筹规划、一体化设置课程体系

按照课程设置分层递进,课程内容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系统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开设文化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确定公共课、专业课、拓展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分配。明确中职和高职的培养分工和培养周期的总学时以及学年学时,形成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衔接上,应体现职业能力的层次性。在设计中职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衔接方面应注意时间安排,既保证直接就业的学生能掌握就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也要保证升学的学生各实习环节的合理性。

3.2.2层次分明,阶梯式设计课程内容

按照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外贸岗位群所需职业核心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课程内容。研究和制定与中职课程衔接的课程标准,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3.3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衔接

中高职都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和项目教学。同一种教学法在中高职也应体现能力递进的理念,中职教学过程中设置关联递进和交叉融合的教学情境,难度较低、较浅易、较简单的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情境;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设置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的创新性、迁移性拓展情境。

3.4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充分、合理、有效地整合高职院校和合作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教师资源、实习实训基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

3.4.1教师资源共享

定期开展中高职共同参与的联合教学研讨,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建立中高职教师互相兼职、跟班学习的制度。派送高职教师去中职学校任教,并派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去中职进行指导、培训。

3.4.2实习实训基地共享

互相免费对合作院校开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确保学生不同学期实习实训项目顺利进行,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中高职合作院校将共同努力,与合作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新的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更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

3.4.3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共享

联合开发“专业教学素材库、职业培训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精品课程资源库、商务英语仿真实训平台、网络互动交流平台”等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共享体系。

4结语

第4篇:中高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 无缝衔接 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职学生入学的途径有几种方式,其中有一种方式就是中职学生通过中高职学校的联合办学,在完成中职教育后,升入高职学校进一步深造。这种方式为初中毕业生能就读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利用中高职的教育资源,改变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方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积极努力的探索。

一、与产业对接,统筹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生命工程”,是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手段。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条件,高职的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依托区域经济及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引领行业”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着力打造职教品牌,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围绕产业发展对仪器仪表生产、检验鉴定与应用等岗位的需求,统筹了仪器仪表类专业设置,形成了十大专业群。指导合作办学的中职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保证了其专业设置与学院的统一性。中高职专业的规范化,促进了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并建立了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机制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反映其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都主要依据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及相应规范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中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成员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组成,定期开展专业研究活动,研究企业需求与专业的衔接,详细剖析仪器仪表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对专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滚动修订调整,确保教学培养目标能始终符合国家职业标准,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变化。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具有共性特点,任何一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出现衔接故障。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根据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仪器仪表行业职业岗位标准,聘请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分别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按照岗位统一、能力过渡、课程衔接的原则,建立中高职仪器仪表类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使中职教学链和高职教学链有效对接。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推行“212”(两年中职,一年集团企业顶岗,两年高职)等中高职办学衔接模式。紧紧围绕“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中职做中学,高职学中做”三大原则,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就业岗位分别对中、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达到初级专业技能的水平,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技能培训。合作的中职学校可利用学院实训条件的优势,增加实训内容,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7).

第5篇:中高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实意义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重要性对职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的发展,在财力物资方面也投入更多。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中职教育的改革。现在我国各地区、各行业间的发展都不平衡,职业教育所占的资源也因地而异,所以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同时,国内企业也顺应时势寻求自身改革,中职院校的毕业生也面临着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普及高等教育的有利途径。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和提升知识构造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很迅速,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需求大,但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不针对中职生,而是仅限于高中毕业生,这种招生资格的不平等造成了教育结构的缺陷,也使广大生源丧失了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也导致公司企业缺乏大量高素质的职业人员。所以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能够弥补教育体制的缺陷,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要手段。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中专、技校、职高等教育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在进一步改革发展中,高职院校的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涉及教育体系内部的机构设置、课程安排和发展规划等等。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能够优化职教结构,促进中高职教育内部改革更新,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我国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初等中级人才,重在给学生打下理论基础和基础的技能水平,便于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之后提升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和综合知识。而高职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于公司企业是专家型人才,比中职生的综合素养更强。目前看来,我国中职教育侧重以学生技术教学和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为中心,理论知识和创造性技能缺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活动。这样一来,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就存在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达不到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的要求,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二)中高职教育部分专业设置不对口。

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企业行情的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公司企业专业的广泛调查和岗位的职业分析,规范科学地设置学科专业,制定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也使中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实现良好的承接,以实现教育的衔接性。现在我国的中职院校的专业开设得多且细,但是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开设得少,与中职院校的差异很大。不少中职院校的学生升学后,在高职院校中找不到与自己愿望相符的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使大量毕业生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不得不重新选择另一专业或者放弃就读。

(三)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衔接不妥。

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首先体现在中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滞后于专业建设的发展,因为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中职教育的专业变动频繁以适应就业需要,但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质量降低、更新速度慢,造成了课程开发难度大。另外,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对生源的包容性。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也有从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两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不一样。但是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是考虑到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准,教学内容和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相符,在这一方面忽略了与中职教育的衔接。除此之外,我国各类中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各有差异,大众的高职教育基本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框架构建和体制还在摸索建设,课程开发的速度十分缓慢,进而加大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中职教育的生源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生源素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中职院校的毕业生的整体素养和质量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在中职教育的生源大多都是成绩较差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或者是知识水平更低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突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中职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又侧重于对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视,忽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学习。这些毕业生难以升学,继续在高职院校中深造,虽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较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较低,缺乏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因此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三、提高我国中高职教育沟通与衔接的有效途径

(一)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目前,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沟通合作,各自为政,教学目标缺乏联系。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就业,与高职院校注重专业技术知识有异,导致彼此培养目标缺乏衔接。要实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要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定位,目标的明确和清晰对衔接工作有重要意义。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各类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层次都不一样,而精准定位是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因此,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培养,而高职院校也要吸纳非普通高中毕业生就学,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同步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二)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

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落后,一味跟从模仿普通本科课程的模式,以学科为中心,课程结构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一来,就给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带来困难。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点,也是中高职院校自我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课程的设置需要从多样性、针对性、专业性方向发展,其中,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有延续性和依存性,课程设置不能重复,要保证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对口。因此,要加强对中高职教育课程结构衔接一体化的规划,才能很好地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与沟通问题,从而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

(三)中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职生的专业技术锻炼较多、文化知识薄弱,而高职生的基础知识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只有在充分了解到中高职学生的不同特点,才能做好中高职教育模式的衔接。因为我国校企合作不紧密,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与社会行业的需求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对口就业。因此,中职生和高职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要区别对待,要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选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职教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中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衔接。

(四)中高职教育招生制度以及管理模式的衔接。

科学合理的招生制度和管理模式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保证,也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突破口。

针对目前高职招生考试与中职教育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必须从以下几点去改善:首先是严格规范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职教育要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的力度,在教材、教学、考试方面要统一文化知识的水准,使其达到高中标准。其次,要改革招考制度。要取消高职院校对考生届别或年龄的限制,除了普通高中毕业生之外,也要给其他学生创造报考条件,并且要不断扩大针对中职生的招生比例,这一做法既为更多有求学愿望的中职生提供了机会,又缓解了中职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扩大了高职院校的生源。中高职教育的管理模式也需要改进,应该由专门机构对中高职教育统筹协调,监督管理,注重对中高职教育在招生形式、资格认证、办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上的指导,注重中高职业教育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完善,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广传媒系系总支副书记)

参考文献:

[1]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第6篇:中高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高职;衔接模式;课程体系

        1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狭义,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专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课程”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开设的各种专业与基础课程,通常以教学计划的形式体现出来。“衔接”原指事物间相连接,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专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内容相融通。

        1.2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

        我国当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为相对独立性的衔接结构,即中职和高职根据国家规定的学制年限实施教育,学生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二为相对一体化的衔接结构,即中职与高职根据整体设计的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性衔接模式,如五年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纵向沟通等等。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

        2  我国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衔接模式

        2.1 学制衔接的模式

        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和非学制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学制衔接是外延式的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的衔接模式。学制衔接又包括一贯制和分段式两种模式。

        第一,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表现为在地推行的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招生、教学与管理模式。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连续学习五年。这种模式主要采取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为中职教育阶段,,即前三年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高职教育阶段,即即后两年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第二,分段式衔接模式。这种模式的学生先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任务,再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至三年,因此,这种模式有3+2或3+3两种。

        2.2 非学制衔接的模式

        第一,建立了有助于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为我国职教发展指引了方向;剔除了不合理的规定,如对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使得中高职衔接有了前提和基础;政策还规定我国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使中高职衔接有了对接的更大的空间与机遇。

        第二,促进了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必须先满足入学条件,掌握中职阶段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这就迫使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高于中职阶段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愿意招收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优秀毕业生入校学习,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因此,促进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应改革。

 

;   3  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3.1 中高职衔接的解决基本思路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中高职衔接发展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从注重形式的衔接(比如学制的,衔接)到注重内涵的衔接(如课程的衔接)的发展。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现实的,有关行政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衔接的合理思想,并采取具体、明确、可行的内涵式衔接的保证性措施。因此,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实行学分互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3.2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2.1 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教育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00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05年版),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高职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新版专业目录正在修订当中,新版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

        3.2.2 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四是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总之,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中之重,如果妥善处理好这一衔接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十分巨大的影响意义,最终实现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育锋. 中澳两国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5).

[2] 高  原. 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05). 

[3]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7篇:中高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 衔接 路径分析 模式创新

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提出从理论上来看,中高职衔接是国际终身职业教育思潮的产物,能够实现中高职院校从招生到就业这一系统的良性运行,为社会提供大量合格的技术人才,可以为中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机会,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生源探索一条有效的道路。当前,现代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经济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教育结构的创新和层次的延伸。当代的职业教育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对于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建设,又好又快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分析

1.1 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分析

瞩目现代国际教育形势我们发现,发达国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基本分为三类,一是以英、澳为代表的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二是以德、法为代表的经专门补习实现学力达标的衔接模式(由职教机构对中职毕业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补习,使之达到高中段学历标准而实现中高职衔接);三是以美、俄为代表的通过一体化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中等与专科层次职教大纲或课程呈现一体化)。研究发现,这三种衔接模式都是以课程的衔接为主要形式的衔接教育模式,只是实现过程和采取的衔接方式不同罢了。比如法国的课程分类衔接法,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英国的单元衔接法,德国的学制的螺旋式上升和课程实行阶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的方式。

1.2 国内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分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颁布实施了中高职教育衔接政策,直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2002年间提出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衔接体系阶段;2002-2010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阶段;2010年后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阶段。在这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每年通过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的应用型人才就数以千万计。虽然前景是广阔的,但是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尚有不完善之处,比如关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计、招生规划以及评价机制等有不明确的地方尚待完善。

2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创新

2.1 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创新

课程衔接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格素质,从层次和范围两个维度来比较,课程衔接模式分别是:层次纵向延伸式(中、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范围和取得的职业资格是一样的,但等级不一样)、范围横向扩展式(高职学习后工作范围拓宽,但不同工作范围的职业资格的等级不一定高于中职)和层次范围横纵延伸扩展式(不同的职业资格和不同的工作范围)(图1)。

2.2 职业教育学制衔接模式创新

第一,将“3+2”学制衔接的模式定为主流衔接模式;第二,将“五年一贯制”作为中高职衔接的过渡模式;第三,将“对口升学模式”的学制结构由“3+3”改为“2+3;第四,允许学制结构的多样化(图2)。

2.3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模式创新

中高职对接,解决了职业教育学历水平从中专到大专的衔接,这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长远看,应构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完整体系,加快建立与学术型学位相对应的完整的专业学位制度。(图3)

3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路径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中高职衔接模式和成效的对比分析,他们都以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作为问题的“标”,以课程衔接作为问题的“本”,但最终都把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

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首先是符合现代教育模式和中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专业课程的设计应体现出生源特点,教学计划以及兼顾教学与就业两大目标,同时要着眼于长远规划,着力打造“宽基础、活模块”(编制层级教学单元)的课程体系,构建国家资格体系,全面实现职业技能衔接。职业教育学制的衔接方式也比较宽泛,比如继续沿用的五年一贯制、“3+2”模式、对口升学等,将弹性学分制实验引入课程体系,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构建综合初、中、高等三级学制、普职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重塑中高职衔接学制方面的顶层设计,构建专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宇波.北京中高职衔接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2]姚道如.产业升级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研究[J].安徽职业学院学报,2013(3).

[3]黄志良.论五年制高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角色[J].职教论坛,2013(4).

[4]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职业教育政策历史诉求[J].职教论坛,2012(1).

[5]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

[6]肖坤.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J].职教论坛,2010(30).

基金项目:

2011年宁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研究”(NXJKG11-178)和2013年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宁夏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研究”。

第8篇:中高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目的 数学素养 教学改革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72-01

1 问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数学课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院校制定的数学大纲却只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忽视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本着“够用”的原则,一味地压缩课时;在教材编写方面,为了迎合“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只讲授专业需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把逻辑推理证明几乎全部抽去,这无异于向“数学工具手册”靠近。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已经完全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毕业时能尽快成为一个熟练工,这使得在一些院校师生的观念中,高等数学是否要继续开设,都受到了质疑。在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同类院校已经不再开设数学课的现状,也为这种想法提供了事实的依据,但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不利的,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面对数学课程的这种困境,笔者认识到课程的发展应该从高职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出发,转变课程的定位,突出其作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学科的作用。数学课程不只是为了“服务于专业”,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数学素质是当今社会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明确高职数学的教育目的,以教育目的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真正实现数学的教育价值。

2 为什么要在高职阶段继续学习数学

2.1 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学好数学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日常工作中的条理性。此外高等数学还可以帮助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2 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也有着学历上晋升的需要,这就给“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创造了市场,但是在读本科的阶段,数学往往是回避不了的一门课程,这就需要用到高职阶段的数学知识基础。

2.3 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校阶段学习的专业知识往往是已被淘汰或即将被淘汰的,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就需要学生能迅速掌握新的技术或技能,此时良好的数学素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 高职院校中数学课程的现状

3.1 生源组成多样化,学生间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

高职院校每年招收的大量新生,由中专技校毕业的单招生、高中提前录取以及经过高考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三部分组成;同时为了缓解生源的不足,许多院校会采取宽进方式吸引学生,从而造成学生整体的数学基础差异很大。

3.2 学生培养要求日益提高,教学课时却不断缩减

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但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培养要求进一步提高,这就对高数的教学目标提出考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偏向于专业,缩减了数学的教学课时。

3.3 教学内容大量删减,教学手段日益更新

随着课时的不断压缩,教学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数的教学内容普遍重计算不重推理证明,重知识不重思想,删减了很多概念与定理的讲解证明。而数学实验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3.4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期望与现行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

教改已推行多年,培养目标的口号也喊了多年,但由于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素质教育依然处境尴尬。由于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一张期末试卷定成绩仍是大多数院校现行的考核方式。这种方法不仅不利于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还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正确的学习态度。

4 关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4.1 改变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现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面对学生数学基础差异较大的现状,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摒弃大量数学的计算和证明,偏重于介绍数学基本概念和内在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此外还需要开设数学实验课,教会学生使用软件解决数学的计算问题。

4.2 改变高职数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平时教学过程中,在介绍了数学概念后,激发学生了解数学与专业课程的交叉作用,课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报告;每上完一次数学实验课,可以安排小练习作为平时分。在评价学习效果时,小论文占20%,实验平时分占40%,期中占20%,期末占20%,这就可以改变期末成绩占大头的现象。

4.3 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多样性需求,安排相应的公选课

考虑到学生学历进修的需要,联同学校对外培训机构,安排开设多门数学课程,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等,满足学生完成相关专业更高要求的数学课程需求。

5 结语

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它与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材建设、评价体系以及学习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充分把握高数的教育目的,才能真正实现高数的教育价值,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杨宏林.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2):42-45.

[3] 安宗灵,高等数学应传授的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方法[J],希望月报,2007(1).

第9篇:中高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 衔接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一、广东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职业化教育在全世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广东的职业教育也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类是独立结构类型,另一类是一体化结构类型。独立结构类型是指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手段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这是比较普通的教育模式。此类型的中职与高职分多种学制,一般是二到四年。所谓一体化结构,是指中职与高职设计成的一整套学习体制。这一类型中,广东主要有以下几种学制:(1)四年一体制: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历文凭学习三年。这个很少,目前只有少数院校在试点;(2)五年一体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接受完3年或2年中等职业教育再接受2年或3年高职教育,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3)六年一体制:中职3年,高职3年。

二、广东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展开的,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为将来的生产线上打好坚实的基础,对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着更高的目标。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范围更广,既要培养高新的技能人才,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会导致学生升学时的不适应,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衔接方面有着一定的难度。

(二)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爆发的时代里,中高职教育日前还未能做到专业课程与时代接轨。从课本的出版日期就可略见一斑。传统行业还能找到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上也能追赶时代的进步。但高新行业却只能对上一代机型研究得比较深入,不能对现有的科技作教育。中职教育尚可以学习一线工作的知识,但到了高职教育就停步不前了,专业课程会有很大的落后,一来是课本知识的落后,二来是教学人员知识的落后。还有中高职教育课程的重复率高也是一项重要的问题。

(三)招生的衔接问题。

招生制度的不合理,表现在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对中职学生有名额的限制,其一是他们为保证自身的教学管理方便;其二是学校招收全日制的高中生更符合学校指标要求,全日制高中生的比例高对学校评估或其它方面更有优势。目前情况下,对于技能型人才进入高职学习是一种阻碍,因为技能型人才对学习的掌握能力稍差,遇上高考这种模式的考试是站在不利的位置。

(四)学制的衔接问题。

中职教育有的两年,有的三年,对学生的定位不一样,不能统一升学,这样对他们取得高一级的文凭不太一样。中专学校对他们的管理也不尽相同,没有统一化的管理使得他们唯有靠自觉参加自学考试或高考进入高职教育。

(五)技能训练课的衔接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技能训练薄弱的情况,例如师资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低;设备配套差,机器不能跟上时代;训练方法和训练管理不足;学生多,个人练习时间少等一连串的问题。中职教育转到高职教育反而不能得到技能的提升,还有可能由于时间的推移导致以前学习技能处于落后的地位。

三、广东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应对措施

(一)分类培养和弹性教学,培养不同素质的学生。

所谓世间万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学生也一样,在学习的环境中,有着自己的喜欢的,也有着自己不乐意的课程或科目。勉强只能使学生产生抵制的情绪,对学习是极为不利的,会导致反效果。

(二)打破常规模式,合理安排课程,培养专职人才。

对于学生,我们不能分为三六九等,但是我们更愿意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的技能进行学习,这就是我们的学分制度,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真正学习。基础课程不是我们的职业教育的强项,所以我们得把精力注入技能培养的课程以达到我们的教育效果。

(三)改革考试模式和招生办法,实施技能竞赛招特长生。

改革考试模式,试卷应该偏向于技能型的题目。多分配指标到特长生身上,特长生未来很可能成为社会的精英,对学校教育的学生学习也都是一种利好。

(四)依据就业岗位设置专业。

社会上存在一种现象,有好的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有好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此类情况是不是单位(企业)的问题,也不是学生的问题,就是不合适。所以现在定做成为这种现象的解决办法。

(五)精简教材,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人人都希望成为全才,但最后大部分都只是庸才,平平淡淡的过着生活。所以不要希望太高,站在社会的角度看问题,企业要的只是一个岗位上能干活的人,不要想多了。你的专业才是决定你未来的前途。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无非就是两种教育之间桥梁的问题,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打破各种层次、类型教育之间的屏障,在他们之间建设好一座现代化的“立交桥”,使我省教育体系能够成为一个有规律、有层次、有规模的系统。

资助项目:高职教育材料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GZZD2011016,下达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