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科技职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等教育专业 生物 内容结构
1.生物学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公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1.1高师课程体系的现状
高等师范学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备小学教育教学所需各种能力,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同时在某一学科方面上有所专长的小学教师。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就具备了师范性、专业性和通识性的特点;所谓师范性,就是指课程的设置上应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技术、教学技能、教育实习等;所谓通识性,就是课程的设置应使学生掌握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以满足小学教育所需的各种知识能力的需要,许多通识课程的设置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自然科学基础等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而专业性就是课程的设置应体现某一专业的特点如初等教育中文与社会方向开设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我国的高师初等教育虽然走过了近十年的探索之路,但其课程体系的建构仍处在一个研讨、调整的阶段,笔者在研究这一课程体系过程中,发现一些课程的设置、课时以及内容结构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也有待于初等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不断的探讨来加以完善,本文着重以生物学为例来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
1.2,生物学在当前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长治学院师范分院根据教育部《师范高等专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方案(试行)》制订的《长治学院师范分院教学计划(试行)》中的“初等教育中文与社会方向”为例:除去军训、劳动和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必修课总学时1908学时,各必修科目及课时情况如下表:
课时数
占总课时%
占公共课总课时%
专业课
684
35.8
教育类
252
13.2
20.6
文史类
政治思想类
180
9.4
22.6
14.7
35.2
大学英语
180
9.4
14.7
中国通史
36
1,9
2.9
社会科学基础
36
1,9
2.9
大学语文
(本专业不开)
72
艺体类
体育
180
9.4
17
14.7
26.5
音乐
72
3.8
5.9
美术
72
3.8
5.9
理科类
大学数学
72
3.8
11.4
5.9
17.6
计算机基础
108
5.7
8.8
自然科学基础
36
1.9
2.9
生物
9
0.47
0.73
总课时
1908
分析这份教学计划,我们可以发现存在重文轻理,重理论、轻实验的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比如:大学英语占总课时的9.6%,占公共课时的11.4%,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课的课时总和仅占总课时的1.9%,占公共课时的2.9%;这显示人们对自然科学在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位置认识上存在偏差。而作为自然科学一分子的生物学其比例更是少的可怜,仅有9个学时,占总课时的0.47%,占公共课时的0.73%;这样的课时计划显示生物学在本课程体系中被严重边缘化,显然很难满足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中对生物知识建构的需要;需要说明的是生物学在各类高等师范公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大都如此,这也反映了生物学在高等师范当前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具有普遍性。
2.生物学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开设公共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生物学公共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等教育专业中是有必要开设生物课呢?笔者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原因如下:
首先,是教育要“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小学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生命,而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非常快,不同年级他们的生理、智力的差异也较大,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生理、智力发育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教学和管理,因而“儿童少年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就应成为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内容,而这方面的知识从中学生物教材中是无法获得的;同时高师大学生本身也仍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的成长也需要获的更系统的生理、生育、营养、卫生、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中学生物教材无法满足的。
其次,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始,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利用这一特点加以引导就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进行很好的培养,而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最能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解释和引导,无疑是对其探究精神的一种打击,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变的熟视无睹,要知道儿童好奇心的泯灭大都发端于此。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分类知识,并且能够熟悉当地的生物资源,从而把小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对新事物的探究能力。同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实验,能够培养高师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各类实验、调查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能够培养他们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的胜任小学的素质教育,而且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
第三,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也应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让他们懂得更多的生态知识,使他们自觉的成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传播者、实践者。
第四,是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小学教育教学所需各种能力,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小学教师,生物学作为本世纪发展最快,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门科学理所当然应该是“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生物学公共课程的内容构成应遵循的原则:
一、基础性。课程内容要体现出高师专科教育的基础性,同时要紧密结合当今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小学课程内容对生物知识的要求及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力求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时代性。课程内容要能体现出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生物科技发展和生物教学理念的最新成果。与中小学课改相协调。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 、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一定要体现出这一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实践和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充分体现通识性和创新性。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内容表述、方法选用、技能培养方面应体现与专业课不同的特点。应以较通俗的语言、有趣味的形式,以全新的面容出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生物学公共课程的内容构成及课程开设的可能性思考
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生物学公共课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有利于小学教师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性化的教学和管理。2,有利于大学生的自身健康和长期发展。3、有利于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深入人心。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生物学公共课程的内容构成应包括:
一、儿童少年生理卫生,内容应包括:儿童少年时期各系统的生理、智力变化特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童少年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儿童少年突发疾病的医前救护等。
二、生物实验和调查方法概述及实例操作,内容应包括: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经典实验分析、实验设计与操作,生物调查的方法简介等。
三、生物分类方法及乡土生物识别,内容应包括: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当地生物特别是当地动植物资源的分类与识别等。
四、大学生营养卫生和保健,内容应包括: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生育与避孕、食品营养与膳食均衡,常见疾病的预防等。
五、生态文明概述,内容应包括: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原因、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对世界未来的影响、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等
六、未来的生命展望与生物伦理,内容应包括:当代生物技术的成果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等。
课程内容可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儿童少年生理卫生、乡土生物识别、生物实验和调查方法及实例操作等与小学教育直接有关的部分可作必修部分,课时以三十六课时为宜,其他的可作选修部分,课时应在十八课时左右。
当然,本文只是笔者对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生物公共课程设置及内容结构的个人思考,只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各位同仁和有关专家能对此做更系统的论述和设计。
参考文献:
【1】《长治学院师范分院教学计划(试行)》 2005年
1.1补充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加强与药学相关学科的联系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生物技术理论相对薄弱,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需增加此内容的讲解。例如,在讲授抗体工程制药时,需要增加抗体产生的机制及抗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这些知识将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基因工程抗体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同时,为了将基因工程理论与药学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在讲授基因工程药物稳定性时,可对比药剂学中药物常用的稳定性考察方法,结合基因工程药物自身是蛋白质的特点,引出基因工程药物稳定性需从其纯度、生物活性等多方面综合考察等内容。
1.2教学内容突出前沿性和应用性
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快速,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课本无法体现学科前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课件。例如,在讲授抗体工程制药部分时,一方面抗体可以直接作为药物与毒素结合,中和毒素的毒性或与病原结合阻止其对细胞的黏附和感染;另一方面,抗体可与药物偶联为靶向药物。在这里又可引出靶向药物、靶点及靶向载体的选择等内容。靶向药物是目前抗癌药物的研究热点,先让学生对靶向药物产生兴趣,然后讲授靶向药物研究的关键技术环节,最后以我院郑秀文教授主导的“具有靶向诊断和治疗双功能FePt/GO-FA纳米复合材料”课题展开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在掌握抗体药物的同时熟悉靶向药物。
2教学方法
2.1变灌输式教学为问题式和启发式,激发学生科学思维
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督促为引导,变灌输式教学为问题式和启发式,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教与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充满活力,最终创造高效的课堂[2]。例如,在讲授蛋白质药物的化学修饰部分时,可结合基因工程药物、抗体、酶等都是蛋白质,而蛋白质作为药物进入机体,很快会被蛋白酶水解或被肾小球滤过的特性,引出药物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与药效关系的问题;此外,还可通过化学修饰引出修饰机制等内容主题。
2.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建立教学网站
多媒体能集声音、视频、动画、文字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激发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针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工艺,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过程、微生物发酵过程的控制等均用图或者动画展现出来,不仅营造了动态情境和想象空间,亦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料,进行课程网站的建设,将课程的教学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方便学生自学、答疑及信息反馈,进一步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
2.3优化课内,强化课外
本着“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原则,笔者构建了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研讨、课后拓展和创新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例如,我院建立了完善的学习体系,方便学生课前预习;正式课堂则主要为精讲和研讨,精讲突出重点内容,研讨则重在人人参与,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后拓展和创新则体现在密切联系企业需求,关注学科最新动态与最新成果,将课堂知识与制药领域的应用紧密结合,让同学进行发散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
3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3.1加强实践教学,优化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作为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方面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学时,使实验教学由验证实验向综合探究实验的方向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针对关键性制药技术设计综合试验,每个小组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一个综合试验项目,然后查阅文献、自己拟订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每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教师负责实验方案的修改及实验过程的指导。最终,教师根据学生从设计到实施到完成报告整个过程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同时,针对目前国内缺少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材的现状,我院还自行编写了实验教材,为申报校级教材立项做好了准备。
3.2在综合性实验中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
关键词:麦可思调研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社会评价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作为独立调查的机构,麦可思公司提供的数据及分析具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笔者学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认真学习了麦可思公司提交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跟踪数据分析
1.基本情况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2013届毕业生65人,参加调查的有效邮箱57个,回收问卷33份。全校有效邮箱共4397个,回收问卷2370份,答题率约为54.8%,近一半的学生没有提交问卷,说明有部分毕业生对此次调查不关心,或没有关注到此次调查。
2.原因分析
(1)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对此次麦可思公司跟踪调查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使得部分2013届毕业生没有认识到此次问卷调查的意义和作用,出现了答题率偏低的结果。
(2)学生填写问卷技巧不足。由于学生没有参加此类调查的经验,在填写问卷时回答问题不足,使得有些项目的有效样本数达不到要求,影响了调查质量。
(3)学生对母校感情不深。有些学生认为已经脱离了学校,对学校、就读专业的发展不再关心。
3.应对策略
(1)加强宣传。要让全体教职工知道这项调查工作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调查分析,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2)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责任心教育、爱校教育。
4.整改方法
(1)要求辅导员及时通知调查范围内的学生,做好组织填写问卷工作。要求专业教师对调查范围内的学生宣传此项调查的重要意义及作用。通过加深学生对此项调查的了解,提高答题率。
(2)组织在校学生试填写问卷,指导学生掌握填写、提交答卷的方法。
(3)建立班级QQ群,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都加入到群中,便于与学生交流,加强与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的联系。
二、就业竞争力分析
1.基本情况
报告显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7%,月平均收入3081元,毕业时掌握87%的基本工作能力,就业现状满意度达到60%。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为55%,职业期待吻合度为30%,学生认为职业不符合期待的原因主要是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生活方式。
2.原因分析
就业率达到97%,说明学生的工作能力不弱,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专业相关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就业环境不够理想,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想更换行业、职业。这反映出学生在求职时普遍没有正确地评估自己,缺少长远目标,盲目就业。
职业期待不吻合度和离职率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均较高说明毕业生还没有对专业、行业职业有清晰的认识,现实与学生的想法有偏差。月收入偏低符合行业规律,初就业的一般薪资较低,但随着技能的成熟、资历的增长,收入会大幅提高。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应该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国内相应产品开发不够,学生就业可能存在困难。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及成熟,就业形势会转好。
3.应对策略
准确的职业定位、明确的目标设定和可行的通道设计,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认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层次,提高学生就业率。
4.整改方法
(1)组织课外专业活动。组织系列专业课外活动,如专业社会调查、专业技能竞赛等,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专业,认识职业。
(2)深入社会调查。通过深入社会调查,关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岗位群),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三、就业特色与优势
1.基本情况
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是产品安全工程技术员,主要行业是药品和医药制造业,67%在民营企业,20%在合资企业,6%在国有企业。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规模在51~300人的占38%,1000人以上的占28%,301~1000人的占28%,50人以下的占10%。
2.原因分析
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和所在行业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用人单位集中在民营企业和中型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相一致。
3.应对策略
摸准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和职业环境,根据职业要求帮助改进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入职教育。
了解用人单位的特色,分析用人单位的类型、规模,更准确地指导毕业生进行就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培养职场文化,使毕业生具有职场文化方面的优势。
四、校友评价分析
1.基本情况
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91%。但愿意推荐母校的只有59%,不推荐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校风学风不好。
2.原因分析
满意度较高,反映出学生对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比较满意。但对母校推荐度较低,说明毕业生对学校的某些方面不尽满意,如认为学校洗浴服务、交通服务、教室设备与服务等方面不够好。
3.应对策略与方法
(1)建设好校园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服务环境,提升学校在学生中的形象。
(2)做好专业课程建设,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3)增加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机会,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做好实习组织管理工作。
五、工作能力及知识分析
1.基本情况
基本能力测评情况。五大技能群对应的各项基本能力分别是: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前3项分别是积极聆听、积极学习和有效的口头沟通,相应的满足度分别是91%、88%和82%。
该专业最重要的核心知识前3项是生产与加工、工程与技术和中文语言,相应的满足度分别是86%、89%和95%。
2.原因分析
急需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中体现了对毕业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要求,学生在理解与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有待加强,营销和化学知识需要补充。
3.应对策略
将各种基本能力、核心知识融会到教学中,实现教师教法转型、学生学法转型。
4.整改方法
(1)组织教师学习各项基本能力、核心知识的概念,探讨如何将这些能力和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如何从填鸭式教学转向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发挥主动性。
(2)组织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讲座、交流等形式,教会学生在大学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依赖型学习转变成自主型学习,将单纯为分数而学的方法,改变为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同时考虑分数的方法。
六、培养过程分析
1.基本情况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生物技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制药工艺设计》《药物分析与检验》和《药事管理》。在麦可思的报告中,没有对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及满足度评价。
2.应对策略
在做好生物制药技术行业企业岗位分析、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课程质量,提升学生及社会对本专业的满意度。
3.整改方法
(1)会同行业专家、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修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关键词:高职 生物制药技术 核心技能 课程体系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随着“十一五”规划等政策出台,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逐年增加,市场缺口大,人才匮乏制约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机会小[1][2],国家劳动部颁布的工种目录中有关生物制药的工种设置也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生物制药工种。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高职教育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既要服务企业,又要对毕业生的出路负责。
高教部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与本科教育是不同的,高职教育的立足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拟结合浙江生物制药产业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生物制药技术核心技能的提炼入手,探讨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引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 核心技能
1.1 核心技能的提法
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具体到本专业就是掌握和运用各项生物制药及相关技术的能力。核心技能最近提得比较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概念,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各项专业技能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养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项或几项技能。
1.2 核心技能的特点
生物制药技术涉及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药学及相关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专业技能多且杂,从中提炼出能作为核心技能的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代表性,要能够体现生物制药技术的特点,代表特定的生物制药工艺,核心技能的总和要能反映生物制药各项技术与工艺的总和。
2) 通用性,通用性有两方面涵义,一是要在生物制药生产中有一定的通用性,二是能作为单元操作技术,辐射相类似的其它行业工种。
3) 独立性,核心技能应相对独立、完整,平行设立,不能包含或包含于其它核心技能。
4) 对应性,核心技能应与相关的生产岗位或职业一一对应。
5) 有机性,核心技能之间应能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1.3 核心技能确立的意义
核心技能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调研与专业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以“岗位―核心技能”为着眼点来规划专业建设不失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3]。核心技能的“通用性”,有利于我们立足生物制药产业,拓展相关行业就业岗位,部分解决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与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即毕业生出路问题;核心技能的“独立性”与“对应性”,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在有限的学制中有目的地“分方向、有专攻”,进行特长培养,满足企业人才“多样性”与“专一性”的需求;核心技能的“代表性”与“有机性”,有利于打破原有专业学科格局,以技能教学为基本单元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训为核心,走“工学结合”之路。
2. 生物制药技能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有[4]:中草药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份的发酵生产;改造抗生素工艺技术;大力开发疫苗与酶诊断试剂;开发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开发靶向药物,以开发肿瘤药物为重点;发展氨基酸工业和开发甾体激素;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人体基因组的研究。而生物药物的生产工艺技术可分为天然产物分离提取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蛋白质工程制药等6个部分[5]。
我们对浙江及周边地区第一线人才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并作了岗位分析后发现,生物制药及相关企业中发酵车间、分离纯化相关工序车间、制剂车间、品控、化验、检验等科室部门的操作工、技术员、检验员、实验员、化验员、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QA、QC)等岗位,以及市场与售后服务部门的销售工程师、医药购销员等岗位,部分生物医药科研型企业的实验员等岗位,有大量高职层次的人才需求。
通过与企业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发现企业对上述岗位的员工素质有明确的、务实的要求,即具有一定的生物医药行业综合素养,且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与上岗岗位相适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毕业生在具备一定职业素质的前提下,只要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这一技能特长,就是我们要从岗位职业技能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技能。
生物药物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到的技能也较多,但类似于化学工程,可将各项生产工序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操作,从而提炼出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生产、建设、销售第一线的人才需求,我们在提炼岗位职业技能时则要针对第一线的实际需求,剔除不适合高职学生掌握的,在生产第一线中极少涉及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如基因操作等上游技能,重点整合在各生产工艺中具有共性的技能。
2.1 专业基本技能
包括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微生物操作技能(灭菌技术、纯培养技术)、简单生化分析技能等。该部分技能是掌握生物制药其它技能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实验员岗位上,亦可成为主要的岗位职业技能。
2.2 生物制药生产技能
1) 发酵生产技能
包括菌种的选育与培养技术、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空气与管路设备灭菌技术、发酵设备与工艺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6],是劳动部颁布工种发酵工程制药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 生化分离生产技能
生化分离技术较多较杂,主要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和浸取技术、沉淀技术、吸附及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结晶技术、蒸发与干燥技术等[7],是劳动部颁布工种生化药品提取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3) 细胞培养技能
随着细胞工程的快速发展,生物疫苗与人源单克隆抗体企业的兴起,细胞培养技术人员的缺口越来越大,因此,细胞培养技能可以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岗位职业技能方向。
2.3 分析检验技能
包括制药及相关过程中的药物分析、生物医药分析、药物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药品包装检验等,主要技能可归纳为滴定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红外、紫外)、色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气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药物检验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4 拓展技能
以管理学、营销与谈判、药事管理学、药学综合知识为基础,主要满足生产管理、医药购销等岗位需求,是由于就业面的拓展而衍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2.5 分析
以上各项技能(包括生物制药各项生产技能)对应相关岗位群,通用性强,适用面广,相对独立而又有机关联,几乎囊括了适合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毕业生就业的所有岗位技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核心技能体系。在这个技能体系当中,最核心的莫过于分析检测技能与生物制药生产技能,前者通用性最强,后者专业性最强。从专业口径与就业面的拓展分析[1][8],中药制药生产技能可以嫁接到生化提取制药技能之中,而化学制药中的分析检验岗位、食品生产中的发酵生产与检验岗位、生物化工领域则与生物制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生物药物的制剂生产工艺相对单一,以冻干与无菌制剂技能为要。由此可见,设立核心技能大大“拓展”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内涵”。
上述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体系,然而对于个体来说,在有限的学制中完全掌握以上所有核心技能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就业意向以及个体的兴趣爱好,选取一到两项核心技能(生化分离生产技能仍需细分),进行特长培养,这也是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即专业上的“宽口径”与个体上的“窄口径”相结合。
3. 课程体系设置
3.1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导,辅以实验课程;传统的高职工科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验合开一门课,教学思路还是学科式授课。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倡导“能力为本”,培养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也必须进行调整[9]。新的课程体系要以技能养成为核心,以实训课程为主线,建立核心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训课程的开设中更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界定,以核心技能为轴来组织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然要把握“适用、够用”的原则。
3.2 分段目标制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
目前,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采取的是“2+1”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每学期均以实训(课程)为主导,培养目标明确,辅以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1学期,开设基本实验技能实训课程,辅以基础化学、微生物学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与微生物操作技能。
第2学期,开设生化分析实验实训课程,辅以基础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化物质定性、定量分析技能。
第3学期,前1个月,开设制药分析与检测技术实训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制药过程中所涉及的分析与检测技术;后3个月,学生进生产企业岗位实训,最后1周返校完成课程设计,对岗位实训进行总结。
第4学期,开设生物制药技术实训课程,辅以相关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对岗位实训中遇到的生物制药工艺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可包括发酵、生化分离、中药提取、合成制药中的生化环节、疫苗制备、制剂等)进行展开教学与实训,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考证。
第5学期,前半学期以专业选修课强化学生专项专业知识,后半学期开设专项综合实训课程,实行小班授课、小组实训,实现专业内分方向、“准订单”培养、“特长培养”,同时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完成“人才的组装”,即核心技能的分化养成。
第6学期,开设毕业(设计)实习课程,学生进企业完成顶岗生产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
3.3 存在问题及对策
1) 课时大幅减少下的理论课程如何开
以“倒推”的方式确立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即从核心技能出发,确立必备的技术支撑,然后确立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而确立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将对核心技能养成不是那么重要,或者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的理论知识砍掉,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时现场加以讲解,甚至可以结合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自学。
2) 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搞好素质教育
依据核心技能整合课程后课时总量大大减少,学生自主支配的课余时间增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此外,重点抓好专项综合实训课程,搞好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在岗学习”能力,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合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J].文教资料,2006,(10):156-157.
[2]沈光涛,常灏,黄耀江.我国的生物产业状况与前景[J].生物学通报,2006.41,(10):15-17.
[3]刘南槐.论按岗培养问题[J].职业,2007,(3):22-23.
[4]雷利芳.我国生物制药业发展之我见[J].海峡药学,2007.19,(1):104-106.
[5]滑静,杨柳,张淑萍,王虹.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10):25-29.
[6]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7]孙彦.生物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除了授课过程中“与时倶进”地讲授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科技前沿知识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设置或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注重理论研究和解释实际的课程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尝试探索某个知识点的历史起因、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置课程论文及答辩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选择生物工程基础课程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知识面背景不同,有不少学生从未接触过相关领域的课程,许多是怀着好奇心理来上这门课的,还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地来混混学分,被动来听课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否则课堂气氛不好,学习风气不理想,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必需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无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素质及其能力的形成。
设置课程论文及答辩进行教学或者考核,能够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跨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所以考核学生的成绩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独立查阅文献、认真思考,并且言之成理地写出来,结论即使稍有偏颇也是允许的。同时,学生只有具备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在终身教育过程中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不断实现知识的更新,实现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的飞跃。
二、课程论文及答辩的实施方式
(一)课程论文选题
选题是开展研究的第一步,直接决定着课程论文的质量和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介绍本课程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研究动态,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研究性学习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兴趣,将自己的选题范围报上来,经过筛选和课堂讨论,确定最终的课程论文选题和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并且会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践与思考心得结合起来,满怀信心和热情地投入到选题后的研究中去。
(二)查阅文献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查文献不做学问”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相关书目查找各种资料,并进行仔细地分析、辨别,使知识和能力趋向统一。要把某个问题讲清楚,学生必须综合运用该课程或其他课程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生须熟练掌握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查阅国内外某个研究问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本领,贴”。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前人的工作,才能胸有成竹地撰写自己的课程论文。
(三)课程论文撰写
因为许多大学生没有撰写课程论文的经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拿出几篇撰写规范的论文给学生讲评,告之如何将所见所想用科技论文语言来表述,如何安排符合逻辑思维的论文结构和层次,甚至逐词逐句地帮学生确定题目、摘要、关键词、段落层次和结论的书写,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研究表达思维,锻炼初步的论文撰写能力。另外,教师也会将那些不规范的论文展示给学生看,结合历史上因为论文不规范而科研失败的实例,让学生懂得细节的重要性,写出比较规范的课程论文来。
(四)论文评价和交流
学生要想写好自己的论文,必须经过课堂的讨论和交流,对比差距,查找缺漏,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课程论文。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导向,这对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端正态度很重要,因此就不应该轻易地否定某一个同学的研究工作。如果他确有缺点和不足,教师要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式,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所在,对进一步的修改进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评自己,通过传阅其他同学的论文,客观评价自己,交流心得,做到知己知彼,不断提高自己。
(五)课程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课程论文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会让学生将自己的课程论文成绩展现给大家看。这要求学生精心准备材料、课件和图片,努力在限定时间内将自己复杂枯燥的研究用简单热情的语言表达出来,富有感染力地激发听众兴趣。答辩过程中,更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认知深度,鼓励其他学生都来当答辩委员会成员,只要与课程论文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深化理论学习。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应从论文的选题质量、论文的理论性与科学性、论文的写作水平、论文答辩表现4个方面进行评价,做到公正和公平,又不失趣味性。
三、设置课程论文及答辩的教学效果
(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这一点最值得一提。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习热情后,在选题过程中,许多学生就会将目光投向当前研究比较热点的胚胎干细胞、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发酵产业等。特别是2007年11月最新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揭晓后,学生对获奖领域的“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一点,对细胞工程和胚胎干细胞工程理论进行了详细地讲述,引导学生主动查阅和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这一生物工程的前沿进展。在确定选题时,就有学生将重点放在了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道德方面,建议开发其他组织代替胚胎开展干细胞研究。而在2007年11月20日日本和美国有两个研究小组成功地将人皮肤诱导为类干细胞后,有学生喜出望外地打电话告诉我,仿佛这一研究成果是他做出来一样,由此可见学生的积极性有多高。
(二)启发了学生和教师今后的研究
教学相长,这一点在通过课程论文及答辩的教学尝试中得到了体现。很多时候,任课教师由于长年的教学或科研,思路比较受局限。在做课程论文及答辩的进程中,教师因和学生一起探索了某个科研进展,从而激发了许多新的研究思路,为课程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比如,从细胞融合技术上,有学生结合自己玩网络游戏的经历,提出了“人兽杂交”的选题,并通过深入调研,总结了人兽杂交的历史背景、研究意义和进展,既很吸引眼球,也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监管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值得教师和其他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撰写课程论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课题选择过程中,学生广泛阅读,能増强其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资料利用的过程,能提高其掌握文献检索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解释资料的过程能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撰写论文和论文交流答辩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参加了答辩后,认为自己敢于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这对于其将来提高演讲能力、普及科学知识、参加毕业答辩都有良好的助益。
[关键词] 顾客满意度 第三方物流企业 服务质量 提升
物流企业的产品是物流服务,要提高顾客满意度必须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提供高的产品可得性和及时优质的售后服务,以及保持良好的信誉,能够吸引顾客。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涵义及特点
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都是从顾客的角度来考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衡量都是以顾客满意度为基准的。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产出是服务,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物流也服务具有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不可存储性、顾客参与性五大特点,服务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步,对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的关键因素就是顾客满意。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服务满意度内涵
1.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满意度的内涵及特性
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满意度应包括四个方面:对物流企业服务理念的满意、行为满意、形象满意、服务满意。
(1)第三方物流区别于一般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满意度,主要体现在:
①由服务对象不同而导致的差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顾客是企业而不是个人故其顾客满意度存在差异性。个人顾客满意包含很多心理因素,而企业客户多用绩效和利润来衡量自身的满意度;个人顾客的满意感觉来自自身,而企业的满意度是各个部门满意度的综合,与服务传递链上的众部门相关;个人客户一般是最终顾客,而企业客户还有其服务的顾客。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对象涉及到了企业顾客的顾客。
②物流服务水平的可衡量性。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一些具体的活动构成,顾客满意度可以通过运输、仓储、包装等物流活动指标精确衡量。
(2)第三方物流拥有服务行业的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模糊性等特点。
①不可感知性。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的组成要素有很多都是无形的因素。为了降低物流服务的不可感知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客户一般比较关注能体现物流服务质量的一些具体因素,比如,人员、设备、价格等。在改进其服务质量重点考虑这些因素。
②不可分离性。物流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具有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的特征。
③模糊性。这是指物流服务标准界定的模糊性表现为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的构成及其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很难统一界定。因此TPL应有一套良好的规范性指标。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大致为五点:可得性满意度、可靠性满意度、快速响应满意度、工作人员服务专业性满意、服务完整性顾客满意。
1.可得性满意度
运输网络覆盖程度、运输设备数量、性能情况、随时提供服务能力。
2.可靠性满意度
装载前准确通知发货人相关信息;准时发货、准时到达;对在途货物全程跟踪的能力;货物到达前准确地通知收货人到达时间;各项记录的准确性;货损货差率。
3.快速响应满意度
对客户订货、查询快速响应;运输计划改变时或延迟发生时,快速通知发货人、收货人;排除各种故障的快速性;对客户的投诉快速做出反应;交货后,快速将签收单返回给发货人。
4.工作人员服务专业性满意
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处理业务问题的能力、友好性、礼貌性、主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意愿,物流公司销售代表与客户日常沟通的频率。
5.服务完整性顾客满意度
提供门到门服务的能力、个性化服务;对客户进行库存控制管理;提供仓储服务、包装服务;为客户提供物流咨询、培训服务;交货后,为收货人安装、调试设备、结算贷款。
四、基于顾客满意度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提升途径
由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含义、特点,各种影响因素,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其物流服务质量:
1.管理层支持
公司相关领导应利用质量控制手段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2.员工授权
获得内部员工的顾客满意度,企业授权给内部员工使员工有获得相应自,让其具有满足顾客需要所必备的权力并有权及时处理顾客服务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使顾客感到满意。
3.信息化水平
现代物流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支持,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信息技术可以快速获取信息,提供更好的用户服务和加强客户联系,可以提高供应链物流系统运行状况的跟踪能力,协调物流运作各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有效处理人、财、物和客户的关系。
4.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
我国现有物流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管理因素,在物流服务过程中不断对服务过程质量进行评定和记录,识别和纠正不规范服务,把影响服务过程质量的各方面因素置于受控状态。
5.服务补救
出现服务失误后能够经过公司努力补救并最终得到满意,能提高顾客满意度及忠诚度。避免失误也就避免了再次服务的费用和对错误的赔偿费;对顾客抱怨进行预测,追踪、鼓励,定期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采取相应的补救行动。
五、总结
本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提出了几点提升的方法,对其服务质量的改进和提高顾客满意度提供一些依据。
参考文献:
[1]丰佳栋: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J].商场现代化,2006,(454):133
【关键词】基坑;土钉墙;自流深井;降水
一、工程概况
杭州康恩贝生物科技生产发展基地,位于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568号。本工程大面积设一层地下室,局部设两侧地下室,本工程工程桩采用钻孔灌注桩。
本工程±0.000相当于黄海高程8.000,周边场地标高为-0.800。一层地下室底板底标高为-5.300,二层地下室底板底标高为-8.750,承台底标高为-9.600。一层地下室范围基坑设计开挖深度按底板底标高控制,挖深为4.55m,;二层地下室范围基坑开挖深度按承台底标高控制,挖深为8.80m。局部电梯井深坑高差在2.00~4.20m之间。基坑周边环境一般。东侧为南北支路,南侧为滨康路,西侧为本工程场地内部用地,场地较空旷,具备一定的放坡条件。基坑周边环境情况详见图1。
场地涉及基坑开挖土层主要为表层填土、粉土及淤泥质粉质粘土,该场地地质情况如表1所示。
二、基坑支护设计思路
综合分析本基坑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和周围环境条件,本工程基坑具有以下特点:
1、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开挖深度较深,基坑大面积开挖深度为4.55m,局部8.80m。局部电梯井深坑高差在2.00~4.20m之间。
2、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以砂质粉土为主,力学性质较好,渗透性较好,地下水丰富。且基坑二层地下室部位挖深达8m,底部一定深度存在较差的软土层,此处基坑降水,对于二层地下室底部降水比较困难。
3、基坑周边环境相对较好。
根据以上周边环境情况、地质条件结合基坑开挖深度,考虑一层地下室处采用土钉墙方案(局部离用地红线较近处采用悬臂钻孔灌注桩方案)、二层地下室处采用悬臂钻孔灌注桩结合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的围护方案,降水方式采用简易管井。详见基护图纸。典型支护剖面详见图2、3。
三、基坑支护监测及施工介绍
为确保施工的安全和开挖的顺利进行,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监测,实施信息化施工。现场监测对深基坑的土方开挖和地下室施工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进行现场监测,才能及时获取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及周围土体的受力与变形情况,掌握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地下室施工的顺利及时提供指导作用。本工程共设置深层土体侧向位移监测点6个,地下水位监测点6个,并在另在基坑坡顶、周边路面、围墙(每隔20m一只)和临设(角点处)设置若干沉降观测点。监测报警值设定如下:水平累计位移达40mm,或日位移速率连续三天大于3mm/天,或者单日位移量超过5mm;地下水位日变化超过50cm;地表沉降累计超过2cm。
本工程实测深层土体侧向位移最大约30.50mm,基本位于坡顶位置,地下水位降深基本在8m左右,基坑测斜、水位等数据均符合设计要求。
四、小结
对本基坑支护设计、监测及施工,总结如下:
(1)在粉土地基中开挖基坑,降水是关键,降水后砂性土自立性好,采用放坡复合土钉墙支护可充分保证基坑边坡的安全。
(2)本工程设计难点在二层地下室靠近基坑侧壁区的处理,常规处理方法采用支撑及预应力锚杆支护,该方案造价较高,施工不方便。本基坑处理采用顶部人为设置放坡平台结合下部钻孔桩悬臂支护形式,极大的方便基坑后续土方开挖及基础施工。将深坑通过设置缓降平台变为浅坑的思路可降低围护成本。
(3)本工程在粉土层与软土层交界面降水效果很差。整个地下室下部位于该层粉土、淤泥质土分界面,必须重视该层面地下水的影响。在二层地下室四周设置止水帷幕,基坑开挖后效果较好。
(4)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深度帷幕局部有渗漏现象,通过降低坑外水头差,坑壁注浆封堵,对漏点进行了有效的处理。渗漏点部位基本位于软硬土层分界面,在施工三轴水泥搅拌桩时遇该层面应注意控制好提升速度,对此薄弱部位可多次喷搅消除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刘建航,侯学渊. 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关键词】 无边界职业生涯;高职基础课程;职业能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3
【课题来源】本文系2015年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高职基A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主持人:顾晓青 课题编号:201557
【作者简介】顾晓青(1974-)江苏常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的专科学校数学教研室,讲师; 杨琦琦(1976-)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的专科学校制图教研室,讲师;王建平(1957-)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的专科学校基础部主任,教授。
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是指超越单个就业环境边界的一系列就业机会,由美国管理学家Arthur于1994年率先提出。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本质是个体职业生涯的不稳定性或动荡性,个体不再仅仅受雇于单个组织或单位,而是通过在多个岗位、部门和多个企业或单位间不断转换职业角色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由此可见,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有别于传统职业生涯的一种崭新的职业模式,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变革中高职学生就业的主流趋势。
无边界职业生涯在个体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跨越组织边界、职业边界和地域边界,对个体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职学生就业流动性的增大,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必要的通用技能和知识。这类通用技能和知识通常具有可迁移性或可携带性,当高职学生在不同的职业或职位间转换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也对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础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先修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必备基础,在理性思维、空间认知、对外沟通和现代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因此,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视角,探索高职基础课程改革将会极大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学生就业的流动性大,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职业通用性
当今社会高职学生就业流动性不断增大,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必要的可迁移性知识和技能。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延续以往大而全的本科教材,理论性较强。在“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进行删减后,又以为学生后继专业课服务为主要目标,淡化了系统的严密性,但又忽视了基础课程在高职学生就业胜任能力中的基石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特别关注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通用性,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能作为更多不同类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共有基础。高职学生学习这类知识和技能后,可以在今后的职业转换中,以此为基础,更轻松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岗位变换频繁,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对能力的培养过于片面。
高职学生在职业转换过程中,需要面临许多的改变,包括雇佣关系的改变、工作环境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职业能力的提升等。为了更好的面对这些变化,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基础课程仅对学生基础的数理能力、语言能力等进行培养,已远远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职业能力需求。良好的职业胜任能力除了要求个体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之外,也需要个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等。也就是说,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片面的过程,而是在大量多元化的知识基础之上的综合能力培养过程。显然,现阶段高职基础课程无论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均无法与之相适应。
3.学生就业岗位知识技能更新淘汰速度加快,基础课程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
信息社会知识和技能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正面临着转型和升级。这些都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转换的职业和职位间,高职学生必须不断更新职业知识和技能以保持与新职业或职位相适应的就业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贯穿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终身学习”能力的高低无疑成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可续航性,应该成为基础课程关注的一个重点。同时,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对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强化在不同工作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对职业胜任能力有着良好的支撑作用。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应对策略
1.设置强调实用性和培养创造力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基础课程主要针对高职学生数理能力、语言能力及图形识别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对个体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锻炼重视不够。而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创造新方法或改造原有方法的实际能力。因此,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讲授陈述性或事实性的课本知识,更应强调知识的实践性本质,应以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实用性技能和双创能力的发展为核心目标,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才能使高职学生在职业转换中,顺利完成角色的变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2.重新整合原有内容,扩充基础课的讲授内容和范畴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双创水平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之上。针对基础课程学时有限、学生原有能力水平偏低的实际情况,基础课程应充分细化教学内容,逐个检视和鉴别知识点,将原有知识点进行有效重组。本着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着重提升高职学生的通用性知识和技能水平。
首先,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高职学生的起点较低,因此应选择与高职学生水平相适应的基础知识。在知识点间的衔接过程中也应注重难度提升幅度的相对平稳过渡。其次,应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实用性。摒弃不必要的陈述性或事实性知识,充分考察知识点的可迁移性,增加实用性和通用型知识技能的培养。此外,还应注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功能,应适当添加具备大众性,普及性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点。最后,基础课程作为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应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的实际需要,选择专业针对性强的必要知识和必备的技能。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应尊重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高职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存在能力差异,每个不同个体的能力组合都是独特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也可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加以呈现,比如:数学课程也可采用视觉、逻辑、语言、运动、观察等多种不同的能力综合教学,以便于学生选择自身擅长的能力更好地接受、消化、掌握教学内容。
在通用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中,应强调多元化能力的综合培养。其中包括沟通能力,制定学习策略的能力和实践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可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传统基础课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单纯获取知识为主要目标的灌输式教学法,无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无法有效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交流的能力。因此,灵活运用团队学习、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有效融入实际教学之中,提升高职学生多元化复合实用能力,是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以阶段测试为主的静态评价无法充分满足高职学生有效发展的需求。将学生学习能力的成果片面化的展示,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阻碍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多元化的,对于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基础课程应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应突出评价的动态性。应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特点,而不是仅着眼于学生的阶段性成绩,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应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评价的来源应该是多维度的,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多元复合型的,因而评价的渠道和方式也不应是单一的,应该尽可能的收集真实有效数据,作出综合评价。最后,应关注评价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能力特点各不相同,应关注学生能力的特性,不应做过多的横向比较。
总之,新的职业生涯模式为高职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有效保证高职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提供了新的改革和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晓松,无边界职业生涯视阈下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03
[2] 张小兵等,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 2010-19
[3] 吕杰等,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演进探析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9
[4] 王建平等,高职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03
[关键词]企业员工;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知晓率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21-0041-03
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园区企业员工。本文通过该人群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分析,为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上门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园区的5家企业,每家企业100人,共500人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医方便性、就医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疗设备、医疗费用、技术水平、医患交流等满意度项目及知晓情况。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情况在调查的500人中,男285人(57.0%),女215人(43.0%);18―25岁393人(78.6%),>25岁107人(21.4%);中专(高中)学历268人(53.6%),大专以上学历232人(46.4%);持医保金卡者115人(23.0%),持医保银卡者345人(69.0%),无医保卡者40人(8%)。
2.2 企业员工对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情况见表1。
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企业员工中,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评价前3项是:就医方便性、就医环境和服务态度。而对医保支付、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的满意度欠佳。
2.3 企业员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情况见表2。
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企业员工中,对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与预防的知晓率高,对康复与计划生育指导则了解甚少。
3 讨论
3.1 企业员工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情况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就医方便性的满意度较高,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设置地点与结构布局较合理,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方便性原则;就医环境满意度说明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整体舒适整洁。服务态度满意度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体现了社区卫生的服务性。
3.2 企业员工对社区卫生不满意的相关因素分析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偏低、医疗设备简单、医疗保险机制不完善等。
3.2.1 医务人员素质低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一家民营门诊部转型改制而来,工作人员都是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医生、护士,知识结构简单,缺乏全科医学知识,人员学历、职称、技术普遍较低。
3.2.2 设备简单,开展的服务项目少设备有限,客观上限制了患者就医和综合功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实际上还是以基本医疗为主,其他功能开展的较少。
3.2.3 医疗保险报销机制不完善东莞的社会医疗保险目前分为“金卡”与“银卡”两类。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支持银卡报销结算,持社保金卡者在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无法报销,全部自费。导致一部分企业参保金卡的员工非常不满,不愿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
3.3 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部分较低,需进一步加强总体来说企业员工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的功能的知晓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社区康复与计划生育指导的知晓率均不足30%,说明社区卫生服务还要加大宣传力度。
3.4 建议
3.4.1 改善社区卫生服务医疗设备条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确保资金到位,更新医疗器械与设备;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开展业务学习与操作考核,选派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快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养,引进实用人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3.4.2 完善医保体制建议与社保管理机构沟通,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保报销范围,将金卡者纳入报销体系。
3.4.3 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利用标语、海报、折页等宣传工具,深入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员工的知晓率。
3.4.4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工作,根据企业员工的健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在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健康知识,掌握保健技能同时提高企业员工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
参考文献
[1]何华明,王小合,周银.杭嘉湖地区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及知晓情况的调查[J].卫生软科学,2008,22(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