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第1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大数据;数据中心;数据管理

作者简介:杨明(1959-),男,湖南长沙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微课推广研究”(编号:JG14EB077),主持人:杨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1-0024-03

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社会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功能。现代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渠道已经上升到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层面,教育需要通过对社会层面的大数据的编辑、存储、运算和管理等技术手段实现自身的使命,而社会群体每时每刻的“数据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能给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纵观历史,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数据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就越大,教育对数据的依赖性就越强(特别是大数据)。教育与大数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推动了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大数据技术推动了教育思想的变革和教育技术的提高。尽管现实中大数据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作用刚刚显现,但是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关键性技术对教育具有变革性作用,如互联网技术。中国职业教育正在步入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期。

一、大数据技术给现代职业教育带来的战略机遇

大数据技术给现代职业教育带来的战略机遇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更有价值的职业教育数据资源利用

近十多年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各级种类职业院校的数据呈指数上升态势。主要分布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训等不同方面。特别是近年来教师精品资源共享课、课件制作、微课开发和数字仿真等数字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职业教育数据种类多、容量大、有的容量高达几个Tb,如果盘活这些数据资源并使其为现代职业教育服务是继云计算后的又一个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大数据技术利用,会给职业教育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带来变革,并可直接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服务。

(二)实现对学生活动的过程化管理

职业教育有其特色,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还要有大量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包括了大量的岗位工作过程。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和评价不能仅用传统的试卷考试和课堂教学,要特别重视对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内和课堂外等各个方面的学习活动进行过程化管理。大数据技术为学习分析提供可能,实现对数亿计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和监控,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和帮助,为每一位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翻转课堂”,自动实现学生考评。这不但解放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劳动强度,也使得职业教育运行更加个性化和高效。

(三)建立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

通过大数据技术,现代职业教育可以探索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制定国家和地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现代职业教育可以突破传统的校园概念,将“学生”的概念扩大到全社会的在线学习者,学校的概念包括现实校园和虚拟校园。大数据技术可以解决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问题,真正实现全社会范围的终身教育,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有深刻的影响。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数据的技术条件

大数据是当今人类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大数据可分成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大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虽然这一技术正在发展过程中,但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显露出大数据的技术条件。

(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人数在增长

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正在朝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大体系”方向发展。在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引导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把培养培训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为主要任务。根据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分析,到2020年中高职院校在校生会达到3800万人左右[1],如果连续5年保持年平均入学人数为1300万,加上全国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能达到3.5亿人次,从2015年到2020年的5年间全国累计受到职业教育的人数估计达4亿人次左右。如果学生和学员平均数据容量是1Gb,全国仅学生所产生的总数据量达4Pb容量。

(二)现代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巨增

经过“示范校”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数字资源”建设,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已经从简单的文本资源向视频资源和数字仿真资源发展。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类型也在扩展,目前有文本、音频、视频、动画、数字仿真等类型。内容涉及招生就业、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实习实训、职业资格标准、社会服务、政府文件和企业技术标准等。数字资源已经从课堂扩展到课外学习活动中,例如:以“反转课堂”为领衔的幕课、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微学习等等“非正式学习”资源。如果平均一所职业院校按照10Tb的数据容量来计算,全国共享数字资源可达20Pb容量。

(三)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人的发展过程进行管理

从技术角度看,针对大量群体活动的实时过程管理必须运用大数据技术。现代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2],现代职业教育说到底是让每个普通家庭都出彩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正在从粗放型向质量型发展,从集团化向个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处理的数据已经不仅是宏观办学所需要的教学统计数据,也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而是要计算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时刻的活动数据,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开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乃至他们的终身教育管理。

(四)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依赖大数据技术进行决策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是关于教育的科学,更是关于数据的科学。现代职业教育的数据远远超过于统计学的层面,已经可以探索数据背后的人类社会活动。政府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在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方面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市场监管和科学决策。各级政府与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调协关系和统筹管理不仅需要学校提供的数据参考,更需要对每个职业教育学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运用大数据工程可以精细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工程,对全国职业教育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评估。运用大数据科学来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和运行过程中发现和验证大数据的规律,分析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及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数据战略思路

(一)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现代职业教育的IT架构应向云计算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各级种类院校的数据中心存储容量和数据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大数据时代的需要,职业教育数据计算能力需要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云计算机模式亟待建立。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停留在终端的和人工的水平上,数据的收集能力、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没有满足时代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的云计算能力应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要,以达到掌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预测职业教育的未来的要求。通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云计算平台,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收集起来,解决共享问题和大数据计算问题。

(二)在数据管理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应注意提高人员的大数据素质

一是要培养大数据收集能力。拥有1千多万在校生的职业教育每天使用和产生的数据容量已经达到PB,职业教育应重视对各个方面的数据收集和保存,甄别这些数据的价值。二是要提高大数据决策能力。对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办学行为提供智能支持。学会挖掘大数据资源的价值,利用大数据制定政策和行动,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师资培训上利用大数据技术。第三,政府管理部门应主动向职业教育提供大数据。大数据具有所谓“4V”[2]的特点,教师或学校这个层面很难获得大数据资源,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像财政拨款一样向职业院校提供大数据,用大数据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三)在学习环境建设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应更加重视“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

“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是相对于“正式学习”环境而言的。正式的学习一般是在学校内部或培训机构内部按照一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展有组织的有目标的教育活动。而非正式的学习一般是学习者自发的并通过互联网无组织或随意地学习的活动。由于现代职业教育承担的社会服务任务巨大,仅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就要达到3.5亿人次,这里还不包括社会自由学习者,如此巨大的培训任务仅靠“正式学习”环境难以完成。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完善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包括微课、慕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等学习资源的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

(四)在办学理念方面,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应更加灵活

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终身学习平台,对社会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进行收集和计算,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管理者有能力开展包括社会学习者在内的职业技术培训,传统职业院校的概念可以扩大到校园以外。通过一定的政策和制度的规范,建立面向社会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平台,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向学习者提供入学注册、课程选择、学习规划、学习资源、学习辅导、学习评价。职业教育管理者有可能成为新的办学模式监护者,教师有可能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或提供者,甚至学生的毕业典礼都是在网上进行的,整个职业教育运行是“全自动的”。

(五)在战略决策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应依据客观大数据资源

数亿计的人通过各种应用软件每天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机产生大量数据,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网络活动,而通过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判断经济形势、,还可以判断民众的教育水平和教育需求,这就是大数据的社会属性,掌握这种社会属性正是现代职业教育开展社会服务的前提。大数据给现代职业教育带来的另一个惊喜是:大数据处理不需要模型,换句话说大数据技术不用事前按照预定的规则就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优化的管理和创新的决策。创新就是与原来的规则不同,这就是大数据的魅力所在。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变革性的事件产生。当大数据时代到来之际,恰好我们正在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迈进。大数据技术给现代职业教育带来变革一定是颠覆性的,大数据技术必将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决策模式三个方面给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影响,从而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产生颠覆性变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 19号)[N] .中国教育报,2014-06-23(3).

第2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国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就业

一般来说,教育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小学和中学,这是提供基础性的教育;第二类是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利用这个技能加以实践;再往上是大学教育,主要是基于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作为教育,它要提供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能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对于大学来讲,更关注的是基于知识的使用,而职业教育则更多的是实用性的技术、技能。而那些研究机构,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创造出更多新的知识、开发新的应用。”欧特克亚太区新兴市场教育总监乔治・亚伯拉罕(George Abraham)认为1,“职业教育,更多的是要鼓励这些学生掌握实际的技能,去解决现实社会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制造”的重要差距之一是职业人才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中职学生所占比例达到或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欧盟21国,而我国高职学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比例约为45%,高出世界平均值近一倍,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多,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建立第二个以升学导向的教育制度,也不是建立第二个无职业资格的学历证书的教育制度,它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制度。

我国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是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职业教育的每一级都构成完整的职业资格,可根据劳动市场的需要就业,而在个人需要时还可重新回到职业院校再次接受教育,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又是符合终身教育需要的开放性的教育制度。

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六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坚持五个对接:职业教育的专业和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教育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接;第二个特点是深化产教融合;第三个特点是聚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第四个特点是扩大优质资源;第五个特点是服务社会公平;第六个特点是推进综合改革。2

二、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我国职校毕业生数量及就业率均呈上升趋势

《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2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4%,与2012届本科毕业生91.5%的就业率基本接近,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从量上看,高职毕业生的毕业情况并不差。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8.21万人,就业学生637.51万人,就业率为96.85%。其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三类学校毕业生538.00万人,就业学生520.54万人,就业率为96.76%;技工学校毕业生120.21万人,就业学生116.97万人,就业率为97.30%。

2.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升学比例提高

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520.54万就业学生中,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392.50万人,占75.40%;从事个体经营67.65万人,占13.00%;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60.39万人,占11.60%,比2011年增加2.22个百分点,毕业生升学比例提高。表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取得新进展,职业教育学生成长“立交桥”初步打通。

3.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样,但以学校推荐为主

2012年在本地就业的中职毕业生为363.01万人,占69.74%;异地就业156.37万人,占30.04%;境外就业1.17万人,占0.22%。学校推荐就业403.26万人,占77.47%;通过中介服务实现就业36.54万人,占7.02%;其他渠道就业80.74万人,占15.51%。学校推荐仍是就业主渠道,但通过其他渠道就业的人数及比例在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渠道有所拓宽。

4.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合理,但以第三产业居首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区域合理,进入第一产业就业的46.53万人,占8.94%;进入第二产业的173.89万人,占33.41%,比201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进入第三产业的300.12万人,占57.65%,比2011年增长约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

5.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专业优化,加工制造专业就业走俏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确定的19个专业类别,加工制造类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均名列前茅,为别为107.56万、105.44万和19.99%、97.38%;石油化工类就业率居其次,达97.38%;旅游服务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和财经商贸类就业率在平均水平以上;教育类、土木水利类、轻纺食品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6.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向好,地区差距缩小

深圳、宁波、大连、重庆、江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6个地区就业率超过98%。广东、上海、厦门、北京、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四川、湖南、青岛、青海、广西、天津、云南15个地区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11年相比,就业率在98%以上的地区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各增加1个,表明各地区就业差距整体呈缩小趋势

(二)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但仍需要提高就业质量

上海市职成教育所有关研究人员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下同时存在就业质量不高这一问题,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不断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既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内在要求。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2.我国职校教育中出现就业低移化问题

职校学生有相当多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素质偏低,而由中职对口升上来的学生专业技能好,而文化基础一样薄弱。高职与中职是同类型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经验积累不够丰富,内部关系没有理顺等原因,高职与中职在教学方式与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多相似处,为兼顾高等性,甚至出现高职学生技能不如中职学生的现象。夹在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职及培训机构之间的高职教育,陷入了理论水平不高,专业能力不强的两难境地,出现了职校教育低移的现象,这必然导致职校学生就业低移。

3.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需要重视

职校以培养适应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既要求学生有职能,又要求有正确的观念和充分的职业准备。但经调查发现,职校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全面认识,对未来职业也缺少了解;对步入社会的转换角色,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以致就业后在工作中心理承受能力低及自信心不足。因此,对中职校毕业生在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

三、发展职业教育对就业的作用分析

(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

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来解决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问题。通过教育部具体的四项改革,最终使我国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市场需求的结构,课堂、教材,教法,老师,所有的观念都要紧紧围绕市场,从而解决就业增长与就业的包容性的问题。

(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对促进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培养的人才具有技术性和技能性,一切教育教学环节都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服务,它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课程体系完整性轻岗位需求等传统教育思想所形成的弊端,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便失业,也能从容应对再就业。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助于毕业生创业

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打破“一政府,二国企、事业单位,三私企、个体”的就业观念,使失业者意识到“工作无贵贱之分”,有利于在就业选择中,更倾向于灵活就业。也可以自己创业,一方面实现了再就业,另一方面还能对经济做出贡献,带动就业,即实现了以培训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结论:通过上述,发展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今后应该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持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少辉.中职教育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

[2]李国强,金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2009.

[3]许明.职业教育对就业增长贡献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

[4]尹晓燕.职业教育培训破解就业难题[J].中国培训.2009.

[5]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社编辑部.2002-2006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6.

注解:

第3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我国职业教育也在日趋完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会造成阻碍。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策略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的前期发展和积累,目前,职业教育已经由规模扩张进入到了精神发展的阶段,但是就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还有很多职业院校依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确保职业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物质水平的提升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进行设备操作,职业教育恰好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这一需求。此外,通过职业教育还可以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使其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上由很多的劳动者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劳动技能,最终只能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而且报酬也较少的行业。但是,通过职业教育可以使很多普通的劳动者掌握一门甚至多门技术,进而去从事相对复杂的工作,获得相对较高的劳动报酬,提高生活质量和成就感。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就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针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研究较少,且起步较晚,大部分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都是来自西方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未经系统研究和实践的理论,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实践。此外。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关于职业教育应当包含的内容等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认识。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环境当中缺乏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等的分析缺乏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过程,没有这个分析过程,整个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重视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当中的案例分析。其次,对于职业教育相关的很多基本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很多人还会将职业教育当作一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此外,很多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结论都是理论研究者提出的,很多的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对于职业教育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职业教育

在目前的传统教育观念当中,人们普遍认为教育的重点是理论教育,而且教育的内容覆盖面广,缺乏针对性,与实际的工作情况严重脱节。职业教育正是基于正这样一种情况而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以实际操作为基础的教育。事实上,在职业教育当中依旧存在侧重理论教育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职业教育与原有的目标发生偏离,进而使职业教育失去其实际意义。在教育大环境中,职业教育常常会也受到很多歧视与排挤,得不到正确的看待,这与大众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比传统就业要更加面向实际就业,因此,在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上要更加注重其合理性。但是,在实际的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当中,很多课程设计都存在盲目跟风或停滞不前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院校的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进而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事实上,市场环境在逐渐变化,职业教育的核心与生存命脉正是与市场就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不可盲目跟风,也不能止步不前,这样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广泛推广。

(四)现代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定位存在误区

职业教育面向职场的实战型教育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模式和优势,但是,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职业教育成为了他们提前进入社会的一种培训式教学。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依然和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有关,但是,生源质量较差只能说明这些学生在前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或者是在默写科目的学习领域不够擅长,而不能够据此确定这个学生就是一个无法接受继续教育和培养的差生。这些学生在传统的理论学习阶段自信心往往受到很大的挫折,因此在进入职业院校之后会呈现出厌学等逆反心理,这时,学校不能够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约束性管制,而是要循循善诱,从心理上解开学生的心结,帮助他发现自己的有点,重新建立起自信,在职业教育当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为以后进入职场打下基础。

(五)现代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不足

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培养适合于职场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当中,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还是以全日制学生为主,通过对这些学生的招募,实施一种与传统全日制教育直接对接的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要实现其社会价值还要进一步面向社会,向更多的社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就业机会。在新的政策导向下,职业教育应当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完善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职业教育人才。

三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策略探析

(一)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市场,其教学目标是要为市场输送符合职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前要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市场发展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对职业教育的各项指标进行调整,保证职业教育对与时俱进。基于这一目标,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面向全国建立针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团队,对现代职业教育展开科学的研究和探讨。同时还要将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理论转化成实践成果,应用于实际的职业教育当中,构建成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摆正现代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的位置

在广泛的教育层面上,职业教育给大众的印象是比传统教育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课程的相关教育。在以现代市场发展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背景下,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坚实的文化课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会职业教育的相关技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职业院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是利于后期发展的文化课程,使职业教育和文化课程之间建立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未来的职场发展当中,学生所面临的将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职场环境,学生能否在这个环境当中得到长远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前期的职业教育,更决定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摆正职业教育和文化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树立专业技能实用的思想观念

传统理论知识教育对大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对于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所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大众往往抱有偏见。这种情况会导致职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受阻,在一些教育资源面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些情况对于职业教育的展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职业教育是区别于传统教育,更侧重于职场实际操作的一种教育模式,要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良好的氛围,推动职业院校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针对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读,社会上要建立针对职业教育的正面形象,树立起专业技能实用的正确观念,为拓展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接受度奠定基础。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基于扶持,相关的合作行业也应当提高对职业人才的重视程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薪资水平,为职业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支持。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水平也在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全社会一同参与,建立共识,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从事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也要依据市场环境不断调整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与市场接轨,真正为市场输送符合要求的优秀人才。

作者:吴思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参考文献

[1]李岚.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3.

第4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1.1高职教育到底是姓“高”还是姓“中”

在将高职教育划分为职业教育教育体系开始,又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模糊界定,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二者之间存在太多的相同点,所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要比中等职业教育高出一个层次,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理论研究上,还是实际的技能培养方面,都要有一个质的提升。但是实际却完全没有做到,从我国的教育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二者都具有“高素质”和“技能型”的特点,这就在概念上存在模糊性。由于定位不够明确,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二者的专业设置几乎相同,课程体系一样,教学内容出现大量的重复,在实践教学中的实习内容也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根本没有明显的区分度,这严重扰乱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设置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1.2就业面向与岗位没有明显的区分度

由于中职与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过程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导致两者最终产出的成品也极度相似,人才质量包括素质、技能、态度都没有明显的区分度。由此带来中职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没有多少区别,从就业岗位、薪酬、保障等方面也没有多大差别,有时高职生还竞争不过中职生。这样的高职教育对市场的吸引力不会太强,对社会的贡献率也不会太大,甚至没有必要办高职,只要把中职办好办精就可以了。

2我国高职教育的未来走向

2.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两个对接”

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看,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最近,教育部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改革意见“: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据此,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中,最关键的就是实现两个对接:一是向上与应用本科或高职本科对接;二是向下与中等职业教育对接。在向上对接中又有两种路径可走:首先是拓展“专升本”空间。第二个关键点就是与中等职业教育对接。

2.2办好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需要“练好内功”

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看,只有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教育形态,才会有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练好内功”,在内涵建设上打造出自身鲜明的个性特色,才会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发展空间。而这种“个性特色”的标志就是要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明显的区分度,否则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为此,有人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性技能型”人才。

2.3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教资源的需求

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来看,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需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全国上下兴起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也越来越高,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高层次的教育。

3结论

第5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4-0008-03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企业转型与技术升级将导致社会对新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研究发现,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也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中取得一些进展,2014年5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启动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因此,学习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先进经验和了解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深远意义。

二、关于现代学徒制内涵研究

现代学徒制兼具“现代”与“学徒制”两重属性。关于学徒制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的看法较为一致,即学徒制是一种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知识或技能传授方式。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现代学徒制还没有形成统一和明确的定义。Ryan将现代学徒制定义为一种结合职业教育和工作技能需求导向的培训项目,该项目中,学校和企业的培训都必须接受国家法律及专门机构的管理,并符合行业统一的培训标准。国内学者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研究也比较广泛,关晶在回顾现代学徒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二战以后出现的、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适应经济与社会的现代性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为保障的学徒制形态”[2]。王幸平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现代学徒制定义为,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并联合培养行业所需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3]。

三、国外现代学徒制研究

近年来,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公认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

(一)几种典型现代学徒制研究

1.关于德国双元制的研究

魏晓峰等在分析德国双元制成功原因的基础之上,总结其双元互补、重视发挥企业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课程等特点,进而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法律保障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启示[4]。姜大源研读了大量的德文一手资料,从思想内容、主要特点、运行机制、发展趋势及客观评价等方面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了再现,帮助读者了解双元制的真实面貌[5]。赵学瑶等分析了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发展成效,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并从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

2.关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研究

佘松涛等分析了英国现代学徒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从体系结构、管理结构、法律框架与具体实施几个方面加以详细阐述[6]。王喜雪从政策层面入手,对比分析了英国现代学徒制与我国工学结合两种不同的实践模式,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提升寻找突破口[7]。李S等用数据呈现了英国现代学徒制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并从政策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原因,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欧阳忠明等运用“权利-利益”理论模型,在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2012年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证实了合作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具有较高的利益诉求和权力支撑,因此,在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应明确合作企业的地位并给予相关的利益保障。

3.关于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研究

杨黎明详细阐述了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指出其在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的整合、辍学率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8]。郭晓丽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资格认证及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澳大利亚新学徒制进行剖析。关晶从开展情况、制度框架、开展模式、教学安排与实施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模式,并总结其主要特点,以期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借鉴[9]。

4.关于日本产学合作的研究

刘家磊研究了日本产学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机制,并用数据说明产学合作成效,日本和我国同样是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日本产学合作的成功对我国推进产学合作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0]。时临云等从体制、政策等方面对日本产学研合作展开研究。宋姝婷等从人才开发的角度入手,研究了日本产学合作人才开发机制,探讨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借鉴与启示[11]。

(二)不同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

马铮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法律保障、实施与运行等方面分析了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12]。吴艳红详细介绍了英、澳两国传统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并比较其异同点,然后从背景因素、法律法规、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英澳两国现代学徒制的总体情况并进行对比,阐述政府、企业及教育机构在现代学徒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总结其先进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13]。张勇等阐述了近年来英国学徒制的发展状况,并与德国双元制的培养质量进行比较,认为英国学徒制的培养质量有所提升,与德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四、我国现代学徒制探索实践研究

第6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开放式培养 中高职一体化 实际应用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作为当前现代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对于完善国内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职业类型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乎能否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开放式的培养模式重视教学内容的时效,要求教授内容必须与时俱进,重视教育方法灵活多变,实用创新。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教育改革与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一定会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

一、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采取了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紧密联系、有效衔接的方式。虽然已经是初具规模,针对目前的发展现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将其归纳如下:

1.课程设置

中职类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初中学校的毕业生,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学校在课程方面还是安排比较传统的文化基础课。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学生在之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处于很弱的层次上,必须进行巩固培养。但是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得不到发展。

高职在课程方面,与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同样没有走出“学科教学”的范畴。只是把中职的课程在量上进行了扩充,将大学的课程压缩化。有关调查显示,某职业学校的中高职课程中有接近70%是重复的,造成了学生的重复学习。也导致任课教师的困惑,究竟对中职学生的课讲到什么深度,到高职学生时又该是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作为老师都不得而知,因此达不到传业解惑的最终目的。

2.缺少研究费用

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职业教育学校就必须打破中职、高职各自为政的对立分割的局面,打破目前现行的教育制度。这项工作的展开,应该首先重新组建课程设置结构,对教师开展培训,灌输中高职一体化的深刻内涵。但是就目前而言,似乎还没有一项专门的教育经费用到这项“破冰”的工作上来。各自的学校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支付这笔巨大的开销,毕竟这是长远的投资,收效是滞后的,没有政府的牵头是很难完成的。因此需要发挥教育部门的职能,将这项工作进行完善。

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

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手段创新以及教育制度改革作为培养人才的理念。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了国外的宝贵经验,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为了能够早日实现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开放式教学除了强调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以外,同样重视互动的方式和社会实践的手段,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相互融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放式培养模式的应用

1.调动中职学校的积极性

中高职教育一体化,首先需要强调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是实现中高职一体化良好衔接的基础。中职类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点,摆脱传统的课堂式教育和老师一言堂的授课形式,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长久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使得学生厌倦了枯燥的文化课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高科技产品更新日新月异,利用网络开展多媒体教学,不仅将教材中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图文并茂的方式也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改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兴趣、探索新知识的好奇。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符合相一致的专业课程。在中职教育阶段,还是要以基础教育为主,学校开设的课程,无论是理论的或者是实践的都应该以为学生高职阶段的学习作基础保障。

2.开放式教育培养目标

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是:搭建终身学习、有助于各级教育的横向沟通以及纵向衔接、满足对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通过开放式的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既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能力,在此之上,还培养了他们的开放性、创新性思维。要求学校突出中高职教育课程的连贯性,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实行的开放式人才管理,构建的3+2模式。学生在结束了中职教育后,这种模式下的“2”体现着对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可以泛指完成高职教育这一过程中的多种渠道手段,是灵活的多样的不拘一格的。“宽进严出”是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核心,中职、高职类院校的招生制度决定了学生的来源是复杂多样的,通过各种方式来到学校,那么学生的素质也就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为了完善中高职一体化的进程,确保衔接的质量,既然已经是“宽进”了,就必须做到“严出”,严格的学生评价考核制度和学分制度能够有效确保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状况,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效果,建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实用技能的掌握。

总结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担着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任。将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到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开拓学校教育的视角,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进行。

【参考文献】

[1]刘迎春.中高职衔接的衔接状况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21(3):35-40.

第7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项目化 课程建设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针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也指明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决定》要求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为需求服务:强调了“产教融合”: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环境背景下。职业教育势必要为社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作为培养学生的根本――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将课程、教学与具体的行业、职业活动过程相联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企业的人才需要一致,做到毕业就上岗,从根本上保证“工匠精神”的实施与推广。

一、项目化课程开发设计原则

项目化课程开发过程中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岗位技能需求为根本。以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主线,校企共同制定出整个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授课教师等相关问题,通过学生、用人单位、教师三方综合评价整个课程教学效果,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用于后期的教学实践改革及课程修正开发使用。

二、项目化课程开发设计思路一以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为例

项目化教学实施中应注重以真实的产品为载体,应用或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将岗位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在教学中以学生动手摸索、实践为主,教师辅助为基本教学方法。做到能够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高频电子技术》项目化课程开发设计中首先要立足职业岗位。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为项目实施内容。教学中严格按照无线电调试员和音视频设备检验员等课程相关的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其次注重实践。理论以“够用即可”原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课程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面向电子产品生产制造企业高频电子产品装配、调试与检测、维修等,对现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能力目标分析,培养学生对无线通信设备、广播视听设备中高频整机电路的分析、调试及故障检修的能力。相对其他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相对比较抽象、难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的选取,结合理论知识从易到难,从点到面的思路设计项目技能点。

在对学生就业行业、岗位、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对应就业岗位;通过对学生进行座谈、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针对《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革,本课程以无线电整机产品的制作、调试作为能力培养的主线。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Multisim进行仿真单元电路技术指标的调试作为能力培养的辅助教育手段。打破了高频课程原理知识学习原有的理论体系,对基础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学做合一,课程项目如表1所示:

根据四个项目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序化。并将每一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把任务的完成与实际理论学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将课程理论知识点与能力技能点嵌入到各个任务中,利用四个项目多个任务的布置、实施、完成,对学生进行高频电子电路的识图、分析、制作与调试等基本职业技能训练。

三、高频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化实施

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将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放在首位,秉承“实践为主、理论够用、突出技能培养”的原则。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将教、学结合,并做到“赛、教、学”三结合,将“无线电测向竞赛”引入课程,开发项目2无线电测向机的组装与调试。学生可以用自己装调好的测向机参加学校的无线电测向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课证融通”,在项目化实施过程中嵌入无线电调试工职业资格认证,开发了项目4调幅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四个项目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升学生的调试技能。

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分组学习,每组学生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分析、设计与实现,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将生硬的理论知识实物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六步教学法”,如图1所示。利用六个教学环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按照“任务引入一理论探究一仿真测试一实验测试一应用案例一评价反馈”6个环节组织教学内容,以“任务1-2高频正弦波振荡器的分析与调试”为例。“6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首先采用任务驱动法,根据实际需求提出本单元的教学任务;然后对任务进行分解,得到理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通过理论探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通过仿真测试对典型单元电路或关键技术指标进行测试。比较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测试,让学生训练高频仪器的使用,认识实际的高频元器件: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举例”环节,给出高频整机中的应用背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实用的调试技能。最后通过评价反馈环节,让学生对本次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自我评价反馈,以便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第8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制;中职教育;发展瓶颈;职业教育链条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国民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等提供了人才支撑。社会发展实践和国际经验都证明,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培养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的职业素质,而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国家从政策到资金都在向职业教育倾斜,我国“十二五”发展计划也提出未来几年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职教园区建设、重点专业建设等开展得如火如荼。

然而,在中职教育实际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难题与尴尬,国家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与社会反映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推出扶植政策,如国家助学金政策、学费减免政策、“雨露”助学计划、“阳光工程”计划等;另一方面,面临的现实却是中职生源下降,有效的招生空间越来越小,学生素质越来越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们的传统观念

中国人历来讲究望子成龙,子女的学业成就是一个家庭荣辱兴衰的重要标志,寄托着父母殷切的期望。人们只认可普通教育的人才成长模式,认为这才是正道。正是这种观念导致“高中热”一浪高过一浪,人们把初中毕业生能否考上高中当成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高中仿佛成了衡量孩子前途的一把标尺。因此,很多家长不顾子女的实际情况,一味要子女读高中,哪怕是花钱买名额也要上。

与高中持续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职教育受到遇冷:家长选择职业学校仅仅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实属无奈之举。有些家长则把中职当成了“托儿所”,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不愿孩子过早进入社会,又怕他们呆在家里惹是生非,所以中职学校便成了最理想的去处。花一点学费甚至免费就能送进学校,有学校替他们管孩子,不求孩子学业进步但求省心,这是部分家长选择中职学校的唯一目的。中等职业教育就尴尬地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

(二)中职教学条件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是中职教学设施基础依然薄弱。现在,国家每年都会下拨很多经费扶持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各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引进了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校园环境也美丽起来,但仍有很多中小城市的中职学,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设备不足,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小班化、实训化的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但现实情况是中职学校很多专业教师都是转专业而来,专业不对口,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先天不足、实践能力不高,职业教育理念落后,责任心不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极少,这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三是学校管理模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现在,中职学校的机构设置仍然类似于普通高中,教学系、实验室自成一体,没有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有效整合,车间、实验室、教室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地仍属凤毛麟角;教学班级无论什么专业都是50人左右的大班,缺少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小班;学生管理不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要么过于严格,要么太过松散,没有一套适合中职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有效管理办法。

(三)职业教育体制落后,缺乏向上发展空间

体制落后是造成中职吸引力不足、招不到高素质学生的根本原因,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上大学、考研、读博;而中职毕业生出路较窄,虽然有少部分学生通过对口升学可以继续深造,但也只是考入高职大专,而绝大部分学生缺少上升空间,从而造成学生不愿意上中职,不得已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感到发展无前途、深造无希望,因而学习动力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以及家长们的偏颇认识等,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

构建职业教育的科学体制,破解中职教育发展瓶颈

国家非常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各校的硬件条件、师资力量正逐步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也正在进行深化改革;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围绕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在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未来职业需求状况进行设定;同时,职业学校正在与行业、产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并形成良性互动。所有这些,都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愈来愈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那么,如何破解中职教育发展瓶颈呢?

(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

在德国,学生完成九年基础教育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分流,一部分有志于上大学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再学习4年,一直读完13年级,直接升入大学学习。但德国只有30%~40%的适龄青年上大学,而且在大学时期一般要淘汰近三成;另外一部分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他们入校后要签订两份合同:第一份是与学校签订的培训合同,合同规定经过3年的培训,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第二份是在有关部门安排下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合同规定学生边学习边在企业中实习,一般从10年级开始拿工资,学习3年毕业后直接就业;若学生还想继续深造,则必须在读完12年级后申请再读13年级,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后升入大学或申请进入专业高等学校学习。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义务教育形成了有机联系,课程设置彼此衔接,学分可以相互转换。学生可从高中二三年级进入技术与职业教育学院,同时进行义务教育文凭学习和职业教育就业资格学习。目前,澳大利亚高中生毕业直接升入职业教育学院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42%。学生在技术与职业教育学院取得职业教育文凭后,也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本科二年级学习,学分可以转换。

由此可见,在世界上职业教育先进的国家,学生在职业学校毕业后都有继续深造的途径,因此对广大学子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二)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缺乏科学的职业教育体制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中职毕业生发展后劲不足。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应有“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大专、本科——工程技术类硕士研究生——工程博士”所构成的、完整的职业教育链条,单独组织,进行独立的、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减少基础课程考试内容,增加专业技能考试,拿出一部分高等院校,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综合高校的一些系和专业及所有的高职大专,不再招收高中学生,而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参加统考的学生中录取,使中职毕业生有升入大学本科学习的机会,高职本科毕业后还能考工程硕士,进而读工程博士。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又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只有把向上发展的道路打通了,中职教育的巨大优势才能体现出来:有的可以继续升大学,进而读研、考博;不想继续深造的,毕业后可拿毕业证、从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等“多证”,又掌握了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地实现就业。这样,才能彻底破除人们对中职教育的偏见,才能吸引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从根本上解决中职教育的困境、突破发展瓶颈,普通教育中走高考独木桥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使国民教育走上“两条腿”走路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玉双.谈中等职业教育现状[OL].[2009-11-15].train.teacherclub.com.cn/dts/discuss/discuss!show.action.

第9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l 9.21 文献标识码:A

1简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为社会培养诸多专业技能型人才。近年来,高职院校建设速度不断增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随着职业教育行业的逐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不足开始逐渐显现,仅有的法律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章内容出现滞后等问题,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和链接学校和企业之间良好纽带的校企合作方面的内容提及很少,校企合作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引入新的方向,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保障机制亟待完善和健全,应当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加强在校企合作制度和理论研究,促进校企合作向着更深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2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发展现状

2.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正式法律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职业教育法》仅仅是概括性地规定了开展职业教育的企业和学校的义务,而不能详细的对进行校企合作的双方行为和关系作出全面的规定,难以推进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体系应涉及专业结构的调整、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实践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而这些内容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应从现有法律法规对此有完善的调整或规定。

2.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组织保障不完善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进行合作的工作组织主要由企业或者学校单一组成的,在这种方式中,双方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融合,企业主要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培养任务,缺乏统一规范的工作组织,致使校企合作的方式分散,合作成果也有限,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组织影响力与权威性,进而也导致企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在教学实践中起到的作用。

2.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体制不完善

校企深化合作,一方面由于缺乏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措施以及无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性制度文件制约,导致企业未能履行参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在集团化办学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这正是制约校企合作的深化与集团化办学的推进的问题所在。

3健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有效措施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体系的构建可以支撑起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有助于推动社会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对学生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法律法规体系

一方面,应积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制定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系列政策法规,应明确参与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把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另一方面,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处以及校企合作办学基金等方式,从工作组织以及资金保障两方面入手,促进校企合作保障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发展。

3.2建立多方联动合作战略联盟,完善工作组织保障

多方联动合作战略联盟是由政府教育部门牵头,应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受教育者”五方形成,相关综合部门参加,共同制定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稳定长效的联络机制,致力于保持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校企合作工作正常进行。

3.3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式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制度的配套机制,构建起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动力源泉,作为全部集团化办学制度设计的立足根基。企业作为推动者,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4结语

当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合作制度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完善,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合作内涵与层次,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体系,保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升校企合作工作的质量与成效。

基金项目:辽宁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辽宁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调查研究”(YYB1614)。

参考文献

[1] 丰华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4):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