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高职教师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教师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教师个人总结

第1篇:高职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一、备考经验

1、事先制订合理的阶段性复习计划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高三的复习工作更是需要事先有一个精心、准确、合理的安排,在此基础上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复习工作,这是能够取得复习成功的首要必备条件。于是,在刚进入高三学期的时候,我们备考组就针对这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的阶段性复习计划和阶段性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我们整个高三的复习工作就是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的,这也为我们高三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了指导性的工作。

2、教研组同事的鼎力支持

高三年级虽然是学校的一个部分,但在很多情况下它更象一个整体,因为高三的工作是需要高一和高二年级教师的配合和支持的,尤其是表现在这届高三身上。这届高三是新课改考试的第一年,在复习内容就必须用最新教材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就要帮助学生选取新教材增加的和变化的知识内容,最终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多亏了组内高一高二教师的鼎力支持,正是她们在知识方面的无私提供,在教学方面的真诚帮助,才使得高三的复习备考圆满完成。

3、发挥备课组的合力工作

虽然我这是第二次带高三年级,但是在经验和能力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我们备考组集体思维,发挥团队的优势。我们在进行每一阶段性复习工作之前,备考组成员都会规划安排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在此指导下,我们共同研究复习内容和适合学生实际的复习方法,并且精心选择满足不同要求的习题。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都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看法和搜集的高考信息和资料进行共享,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复习备考的质量。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我们探讨、争议、交流的声音。备课组成员之间遇到问题时,都会本着学习和真诚的态度听取对方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争取达到共识以利于教学。

4、夯实基础,做实三轮复习

政治要想答高分,没有扎实得基本功是肯定不行的,所以第一轮复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第一轮复习的成功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于是就需要教师采取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授课。在复习时,教师先给出复习思路,复习内容,将要复习的内容细分成几部分,不益一下子给学生太多内容,否则难度太大,会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将高考考点告诉学生,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从教材中找详细的知识内容,初步形成知识体系。这么做虽然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但是学生却熟悉了教材,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轮主要是帮助学生整理完知识体系再在展示台上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容进行知识上的补充和热点问题的链接,达到学生熟悉教材以及联系热点的目的,并真正构建起知识体系。第三轮主要就是进行考前训练,主要讲授答题技巧与方法,并训练心理。

5、多授之以“渔”

知识是无限的,在高三的题海中学生就更会很茫然,光凭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在高考中更多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非简单知识的记忆,所以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时间短任务重,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花费的时间多,就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虑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侧重对他们能力的培养也是不现实的,这项工作只能是渗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例如,要求学生至少要有两个本,一个是教材知识内容的体系归纳整理本,其中不但有自己结合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归纳整理的知识体系,还要有在教师指导要求下让其归类整理的相似知识点,通过这项内容的整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本就是习题纠错本,将在平时作业和考试中发现和做错的典型题整理下来,而且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还要有对每道题的详细分析,主要是要说明出错的原因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根源,防止下次再犯,另一个好处是为后期答疑阶段整理复习资料。

6、走进学生,了解学情

对于这届高三学生,我所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高三阶段,他们会对你有更高的要求。一开始我是带着自信满满走进课堂的,可是一节课下来后,听到的却是批评,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说你还要弥补的东西还有很多,必须调整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采取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并不断与学生沟通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到了临近高考学生感觉不错。

7、提高练习质量,及时讲评纠错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必须灵活多样,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练习内容更注重层次性、适度性。练习讲求适度,既有一定的难度、深度,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讲评时,不仅告知学生答案,更重要的是指点问题症结,启迪答题思路,从而起到加深理解,培养能力的作用。讲评后要求学生对练习进行再思考,逐步深化、巩固。这也要求老师要认真组织纠正错误工作,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建立错误试题本,尽量做到少犯同类的错误。

8、做好辅导答疑工作,弥补课堂上的漏洞

课后的辅导答疑工作就是要解决部分学困生听不懂和部分好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要做到一视同仁,耐心解答,让学困生有学习的动力,感觉老师并没有因为他听不懂而讨厌他;让好学生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别的学生又多学到了知识,从而更加给自己添加砝码努力学习。

二、存在的不足

经验主义害死人,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今年是第二年带高三,由于惯性使然,很多东西就沿用了以前的一些做法,可是学生是不同的就决定了同样的内容也许在他身上都并不适用,何况现在是新课改,于是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走了一些弯路。比如热点复习有误区,09年试卷中所考查到的热点问题,我们在复习中都注意到了,如金融危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社会公平、航天精神、外贸、改革开放30周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都作为重要“热点”给学生反复讲解和练习。但学生考完后都反映试题似曾相识,时政材料都是熟悉的,但提问的角度却不同。这一方面说明我们重视了热点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复习还不到位,特别是我们对热点问题的研究角度还比较狭窄、单一。有的热点问题复习的角度太多,就显得很粗。我感觉,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答题能力,另外还需要教师多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对学生缺少“逼、压、跟”的态度

第2篇:高职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按照学习计划,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理论、业务学习方面

通过学习“三治三提”重要精神,我对其内涵和基本要求有了进一步认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这是一次新时期下的机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也是一样,作风决定作为。“治庸、治懒、治散,提质、提速、提效”看似简单的十二个字,其深刻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行挖掘和运用。我觉得这对我们教师,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需要谨记在心,也就说我们要时刻以我们的服务对象为本,以我们的教育对象为本,以我们的工作性质为本。

对于学习深度而言,我觉得由于主、客观原因,自己对“三治三提”重要精神学习深度还不够,对其深刻内涵和要求理解得还不够透彻,这跟自身学习的时间太少和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关系,需自己进行适当的“补课”。此外,我对其他政策、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性也还不够,有时只注重本身业务有关的内容,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好,需进一步改进。

二、政治思想方面

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掌握一些基本观点,而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因而对“三治三提”重要精神实质理解得不深不透,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就是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和矛盾,不能自如地运用理论的基本方法去分析、判断和解决这些矛盾,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创新。反思自身的工作,发现自己较多的是机械地完成了那些传统工作,工作方法、形式的创新意识还很不足。有时候还存在着畏难情绪,感觉很多条件都不成熟,导致怯于创新;有时候觉得作为新手完成该完成的工作即可,导致惰于创新。

深刻地反思之后,认为而作为一位一线教师,一定要带头改变这些思想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着眼于新思路、新视野、新举措来推动新情况、新问题的新解决、新发展,努力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积极开动脑筋、着力研究适应教育工作新发展形势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四、自身形象方面

第3篇:高职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高职教学 教学案例分析

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到现在急需专业过硬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操作类人才的重要院校,重视高职教育教学的研究对保障社会人才培养和输出有重要意义。近几年高职院校蓬勃发展,但从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现状看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方面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重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非常必要。

一、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高职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高职教育教学现状的研究对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重要作用。

1.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国内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精英教育为主,因此在高等院校教育方面投入较大。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一直不高。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国内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科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国内社会对技术操作类人才表现出明显的供不应求,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近几年,高职教育在规范、师资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

2.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高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讲授模式为主,其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3.新课程标准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更好地落实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部专门出台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高职教学中重视探究式教学、活动教学、讨论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面对高职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重视探究式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非常重要。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做概述。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所谓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些教学问题,通过教师有效的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找到学习的知识点。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最大亮点,教学过程是依靠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探究等活动实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综合了活动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而且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探究式教学模式最早是由国外教育学理论家提出的,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备受世界关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都被列为重点教学内容。

2.探究式教学的难点。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从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来看,其教学难点在如何做好教学引导和把控。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学活动做出有效引导,同时要减少对教学活动的干预,最终保障教学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把控的难点除了教学内容、方向外,对学生的个体把控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一方面在一个班级内部学生素质有高有低,另一方面学生个性差异化较大,如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是教师教学控制的难点。可以说探究式教学是一门较高的教学艺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探究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和把控能力。

3.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反思和总结是探究式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促进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有重要作用。同时,教学反思和总结又常常是教师常忽略的教学内容。例如:在高职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如果能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反思、总结则对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一是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反思,总结规律,完善数学知识体系;二是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积累经验,实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在反复推敲中,不断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和思路。实践证明,通过反复思者和总结,学生是可以找到更多好的问题解决办法的。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教学案例分析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对保障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有重要意义。现以一次高职院校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成功案例为例,希望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对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帮助。

案例:“彩票对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相信有不少同学也有购买过彩票,甚至还相信有一些同学期盼着有一天能中一个大奖一劳永逸。老师曾经也有这样的想法,但直到有一天老师学习了概率之后,就不再有这样的想法了。同学们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是一位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活动开始前,为学生设计的一个情景开场白。该教学开场白简单明了,而且涉及的话题是学生熟悉的,同时该开场白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充满期待。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继续讲:“看到同学们这么感兴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彩票中奖发生的概率,好不好?”“由于市场上的彩票种类较多,老师就专门选择了一支有代表性的彩票给大家。请大家看多媒体课件。”紧接着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该课件通过活泼的动画画面展示了先从01―36的一组号码数中抽出6个基本号码,再从剩下的30个号码中抽一个特别号码,用抽出的7个号码组成一注的彩票抽奖过程。学生看到课件动画中滑稽的抽奖过程哈哈大笑。这个时候教师提问:“假设老师现在花2块钱买了一注:02 33 14 27 30 09 06,同学们帮我计算一下中奖的概率吧?”这个教师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好的探究式教学情境提问。学生在教师提问后,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些学生对该问题表现得比较畏难,而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在纸上画画写写。大概五分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探究。组成小组后,一些思维比较快的学生就在小组内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为其他同学解释其中原因。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实现了基础素质较高的学生带动基础素质较差的学生。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讲解,问题和知识点得到了初步解决。大概15分钟后,教师提出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研究的最终解决思路及结果。在发言中发现有的小组思路比较清晰,还是有2个小组虽然思路清楚但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细节问题导致计算结果失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积极肯定,及时评价。再次提问:同学们已经达成一致认为该彩票的中奖概率是可以计算的,有6个小组计算的结果为1.7112×10-8。但是什么原因导致有2个小组的计算结果和其他小组不一样了?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发现与探讨。讨论中发现计算错误是一个原因之外,对概率理解偏颇是一个原因。同时在讨论中发现有一个小组思考得比较深入,提出彩票中奖是可能是一等奖,也可能是其他什么奖,如果考虑这个因素在中奖概率方面的计算应该有不一样的结果。对于该组同学的质疑,教师给予了肯定。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点评道:“对于同学的质疑,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给了我惊喜,正是这位同学的质疑让我们离真理更进了一步。为什么其他同学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反思和总结。最后,教师总结了同学们的反思和总结结果,再次提问:“同学们,统计概率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那么请同学们下课后在生活中收集一些类似的生活现象,做统计概率学分析。下次课堂上,老师会给到大家足够的时间分享、学习。”

案例分析:探究式教学在解决传统教学问题方面还是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该案例呈现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几个环节:情景设定和引入,提问,学生探究,讨论,反思总结,延伸。通过将探究式教学过程划分,教师对教学的引导和把控就有了方向,无论学生的思维怎样发散都不会偏离教学主题。该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将所有学生都调动起来,以优带差解决了学生个性差异问题。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对调节课堂氛围也非常有帮助。该案例重视了教学总结和反思,还对教学内容作了延伸,鼓励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符合高职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加强了学生思考能力、质疑、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模式将在未来的高职教学活动中被广泛使用,重视相关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对提高高职院校的探究式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相信在广大高职教师的努力下,高职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第4篇:高职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层级发展体系;实践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3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3

0 引 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已经成为共识,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办学规律探索”、人才培养战略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等方面的改革有了较大的突破,形成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规律,并日益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历史原因,高职在办学体制机制、经费来源、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等领域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的高职师资存在教育理论素养不够、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发展培训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尤其是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缺乏清晰的定位和设计,缺乏相对统一标准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育质量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就微观层面而言,如何激发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动力,实现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得到应有的关注。

1 国内外高职教师发展相关研究评述

“能力本位”(Competency Based)是个外来概念,我国当代职业教育既受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影响较大(这些国家各有自己的职业教育发展特色),又对“能力”这一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林纳在对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研究中,受人工智能(AI)研究领域中“专家系统”的思路的启发,在Dreyfus职业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五阶段理论。Berliner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谈向群、姜敏凤认为要胜任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既具备专业科学知识,又具有教育科学知识。职教师资专业化的培训应突出如下两个方面:学科专业化(课程体系与内容)和教育专业化(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张宝歌认为,培养与评价一体化是提高高职“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力保障。“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采用考评体系和资格认证制度,将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和技术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李芹对职业能力的本质通过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相关概念如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素质等内在关系的探讨,同时结合能力、专业能力、教师职业特点等去伪存真,把握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揭示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本质特点;赵志群认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具体又包含了专业能力和专业之外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相应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与发展应服务于这一目标。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就高职教师而言,要胜任这一职业,必须同时既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又兼修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共同构成高职教师的核心能力。这也是本研究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有关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文献较多,从不同的维度对高职教师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培训策略、体系建设与规划等进行了研究。申小军、靖桥认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基于三所院校的分析,提出了外部提供制度保障、内部加强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的改进对策;李小蔓、钟生军提出了基于心理需求视角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卢小平、童遵龙[7]在对高职教师队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数量严重不足,学历(学位)水平偏低,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匮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并提出了强化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等相关措施。

吴全全认为职业教育师资的能力结构具备“双重实践”和“双重理论”的特征,而提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总体水平的关键在于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与培训专享教学门类和专有培养序列,以及构建融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吴全全基于芬兰职业教育的背景介绍,就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师教育的做法从成为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培训模式、理想职业教师职业能力构成、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等8各方面进行了系y介绍,她认为国家政策和职教教师发展体系化建设至关重要。

反观中国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首先是管理者要更新观念,重视大学教师发展,意识到大学教师发展是一个全方位教师发展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师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选聘,更要重视教师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问责制的逐步确立,全国性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展开,教师教学发展和课程发展的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而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模型则指出,在教师发展中还要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尤其要重视组织发展,创造相应的组织结构与环境,同时在过程、结构和态度三个层次进行发展规划。

分析有关教师发展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大学教师发展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同时,文献分析也发现有关高职教师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基于微观视角,结合高职教师特点和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如课程改革、特色化建设、教师能力等进行研究的文献更少,较多的宏观和中观层面的解读和研究难以对高职教师发展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更缺乏对于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内涵界定和基于实践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相关研究。

2 高职教师层级发展体系模型(以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也对高职学校教师培训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和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的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稳步推进学院师资建设,保证师资水平满足学校战略发展需要,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师资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师发展规划的系统设计,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个人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由各二级院部专业教研室负责落实专任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MY PLAN)的制定,计划要求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可行,规划任务清晰,实现措施具体可操作。各二级院部专业教研室负责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制定前期的检查辅导,规划中期的监督和完成情况反馈和规划期满的考核评价。

2.2 分层次确定教师发展阶段及培训对象

根据教师发展阶段理论结合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基本情况分析,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将全院专任教师划分成5个职业发展层级,分别对应新教师阶段、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阶段、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阶段、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阶段、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阶段。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制定各层级的培训必修课程体系,并为各层级的教师成长打造发展平台,为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咨询建议和支持服务。

2.3 系统开发教师发展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师培训的重要资源,设计并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对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学院教师发展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协同的理念,按照整体推进的原则,逐步形成“培(培训)、练(教学)、赛(赛项)、反(反思)、研(研究)”五位一体的教师发展和教学能力提高的教师发展新机制。

课程分类:教师发展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各层级教师的发展需求分别设置培训必修课程。各二级院部教师发展分中心负责全院教师选修课的开设和本学院教师培训需要设置特色必修课程(包括教学实操、同侪观摩交流、多师同堂和根据各自学院的课程改革特色设置相应的必修课程,以上课程设置不能与教师发展中心的必修课程重复)。

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①修订学院教职工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明确每个教师发展层级需要完成的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②建设学院教师发展网站,实现全院教师发展课程的信息化管理,教师通过学院教师培训网络提交电子版培训档案(成果)而自动生成培训学分;③部分培训课程由教师自主选修,公选课程由二级院系开设,教师发展中心赋予相应学分,实现培训课程学分动态化管理。

2.4 建设教师发展档案

首先通过建设学院教师培训网站各层级教师必修课程和学分管理制度,并实现教师网上选课和资源共享及培训管理,逐步增加教师培训档案生成及管理、数字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功能模块。教师发展档案需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成长发展规划、学术成果与教科研项目、大赛获奖汇总、每年的工作绩效考评记录、年度培训进度和学分完成情况、个人教学反思、教师的课件、讲义、培训学员作业与考核评价资料等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师个人发展档案的自动生成与提取管理,实现学院教师发展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为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5 评估教师发展质量

教师发展质量评估是推进教师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规划实施的教师发展中期评估与反馈,可以及时修正并优化发展规划,进而保证发展规划最终目标的实现。教师成长档案是教师发展重要的记录文件,也是实施教师发展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学院教师发展网站的功能模块中为每一位在编教师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每一个学年度结束,教师发展中心协同质控部依据教师发展档案和评教结果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逐步形成一个资源分享、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培训效果监测常态化。

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培训实施情况编制教师发展阶段培训效果评估量表,分层级进行问卷反馈调查,基于每个培训层级教师对培训情况的反馈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及时掌握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动向和培训满意度,对培训课程设置进行有针对性调整。

就每个层级的调研结果组织部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挖掘培训中存在影响质量的深度原因,结合质控部的跟踪督导评价结果和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对每个层级的教师发展培训效果作出科学评价,并最终提出基于教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3 教师发展层级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学院教师发展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遵循:以师资管理为定位进行必修课程包的设计,满足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定位进行选修n程包的设计,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根据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现状,层级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共分成5个层级,分别是新教师、初级职称教师、中级职称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和正高级职称教师(框架结构见表1)。每个层级的必修课程结束之后,每位参训教师首先要以答辩或者考试的形式进行培训考核;其次,对教学实践的考核结合随机听评课进行检查;最后,学员要对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上3个环节要形成教师培训效果评价文件,进入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4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对策与建议

基于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发展案例,实现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标准,进而建立完善制度规范,形成发展协同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搭建共生发展平台,建立多元互通的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评价与问责制度等,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实施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工程。

4.1 规划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标准,建立系统的高职师资队伍职业能力建设制度

首先界定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内涵标准,加强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构建覆盖新进教师入职培训,全员教师在职培养、提升的各项制度。创新制定重点制度,如制定教师执教资格准入制度和教育素质评价制度,对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进行回炉式培养;建立师资梯队系统培养制度,优化师资队伍梯队结构、提升培养层次,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教师持续发展培训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全员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建立教师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4.2 搭建共生发展平台,建立多元互通的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

建立校本培训体系。以教师发展中心机构为依托,大力建设面向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体系,聘用院内外专家和外派培训返校教师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分类别、有目标地组织实施院内培训,培训内容采用课程化和专题化,建立并实施院内培训学分制度与继续教育管理相挂钩,将校本培训体系打造成一个促进全体教师能力持续发展的培训平台。组织在职学历学位进修,提升教师培训层次,包括组织企业实践研修培训、组织海外研修培训、实施科研培训、建立师资培训信息库等具体实施策略。

4.3 创新教师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

机制创新是实现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山东某高职院校基于学校战略视角的教师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教师层级发展体系建设全面规划建设中的创新做法,如基于BOPPPSBOPPPS即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结果(Objective/Outcome)、先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课堂教学环节的综合技能训练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微格教学培训创新。新教师微格教学培训的教学实战环节是新教师职前培训的重要环节,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能力培养之后进行教学实战能力提升的传统做法,培训初始阶段首先通过微格教学的BOPPPS训练来查摆问题,之后的理论学习中新教师会对教育教学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之后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利用BOPPPS方式反复演练,最后通过微格教学竞赛的方式完成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整个流程。

要全面提升高职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育体系建构还需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师的发展需求进行系统思考,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采取相应的策略,例如:青年教师成长助推计划、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提升计划、专业适应(迁移)能力培养计划、专业团队建设培养计划和企业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计划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谈向群,姜敏风.“专业教学论”与高职教师专业化培养[J].江苏高教,2011(3).

[2]张宝歌.高职“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培养与评价一体化[J].江苏高教,2006(6).

[3]李芹.关于教师专业能力本质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

[4]赵志群,白滨,张元.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申小军,靖桥.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7).

[6]李小曼,钟生军.基于心理需求视角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职教论坛,2014(14).

[7]卢小平,童遵龙.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8]吴全全.芬兰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

第5篇:高职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自主研修;专项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15-02

一、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面对的主要问题

1.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虽然都属于职业教育,具有共同的属性,但是两者的理念、内涵、规律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中职教师在向高职教师转型的过程中,最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对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办学方向等缺乏了解;对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不熟悉,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理解不深刻;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把握不准确,对高职学生如何培养、如何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对高职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认识比较模糊。这些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上的问题,导致中职教师在向高职教师转型过程中往往定位不准、目标不明,容易在实践上产生偏差。有的老师片面强调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同宗同源”,简单地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提高,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套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强调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机械地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划上等号,轻实践,重理论,最终都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满足不了高职学生学习的需求。

2.知识和能力结构有待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按照培养这些工作能力的实际需要吸收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师要具备较为渊博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具备较好开展教学的能力。这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明显高于对中职教师的素质要求,使得中职教师在向高职教师转型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不适应。

首先,专业理论结构不合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中级操作型技能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定位,加之中职学生专业理论学习接受能力所限,中职教学对专业理论教学的要求较低,中职教师现有的专业理论水平一般情况下都能“应付”得了教学,因而平时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重视不够,对专业理论发展趋势较少给予关注,对专业前沿知识了解不多,导致专业知识更新滞后、知识结构老化。这使得中职教师在向高职教师转型过程中明显感到“知识不够用”,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

其次,高职教学能力不足。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模式化,习惯于满堂灌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缺少启发性、创造性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知识转移能力不够,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岗位需求开展教学的能力相对欠缺;开发、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弱,大部分教师的授课还停留在书本上。这些距离高职院校教师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再次,科研能力欠缺。中职学校比较强调教育传递知识的功能,对科研工作缺乏重视,科研工作往往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科研内容更多侧重于中职教育本身的研究,对技术研究、技术服务涉及较少;在教师工作业绩评价和职称评聘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一些工作中,对科研课题、论文及著作的要求不高,因而中职教师多数为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较少。他们一般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特别是科技开发和技术应用能力与高职教师差距较大。科研能力不足,成为阻碍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的主要因素之一。

3.面对“转型”没有作好充分准备。许多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长期从事中职教学,对中职教学驾轻就熟,面对突如其来的“转型”要求,面对新角色、新任务,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他们要比高职教师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行。对工作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的突然变化,有些老师并未作好心理上的准备,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对“转型”持消极态度,不能主动“转型”,甚至“能靠则靠,能能则等”。对“转型”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中等职业的延伸,认为自己昨天能教中专,今天照样可以教大专,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深入不够。

二、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的突破点

鉴于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的较大差距,中职教师要成功实现到高职教师的“转型”,重点应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

1.树立高职教育理念。包括: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办学方针、办学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办学宗旨、培养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等等。在此基础上,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异同,并据此明确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特殊要求。

2.完善教育理论知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中职教师在“转型”过程中,既要掌握高等教育学知识,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教学论等,又要掌握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了解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还要关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和变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开展教学。

3.完善专业知识。要较全面地掌握所在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能够胜任本专业中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4.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要深入社会,了解行业态势,熟悉企业岗位技术要求、生产流程和市场运作流程,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到的新技术,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5.完善科研能力。能够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掌握科研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通过教学研究反思总结教学实践,能结合专业开展教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三、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的途径

1.明确“转型”目标。由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尚未很好衔接,一些中职教师在转型时要调整专业方向,学校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际需要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规划和培训计划,帮助他们确定专业方向,为他们的专业发展铺路搭桥,创造条件。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学校的专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不能让教师会什么教什么。

2.鼓励自主研修。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最有效的途径是自主研修。“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学校要积极鼓励并促进中职教师从高职角度来审视自己、正视差距,积极主动地按照高校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成长,不断超越自己。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时间、推荐好的学习材料,并为教师交流学习心得等提供平台和载体。

3.开展专项目培训。专项培训是根据中职教师“转型”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的各类旨在提高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理论水平、更新专业知识,拓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轮训。专项培训的特点是针对性强,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好效果。专题培训方式包括邀请专家作报告、举办专题研讨会、举办培训班、参观考察、出国研修、学位学历进修以及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

4.强化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促进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实践锻炼的方式包括:鼓励中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安排中职教师通过挂职锻炼、脱产培训、假期集训等方式深入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中职教师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参加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安排中职教师参与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等核心工作中体验高职教育教学,提高综合教学能力;实施“导师制”,有针对性地安排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师的教学、实训以及科研工作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5.工作与科研密切结合。要鼓励中职教师将科研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中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鼓励中职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和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建立和落实科研工作与教师工作业绩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把科研工作作为评价工作业绩和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从“量”和“质”两方面对中职教师科研工作作出硬性要求,推动中职教师自觉把科研作为工作学习和自身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综上所述,无论从学校角度还是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考虑问题,都必须重视中职学校升格或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后教师素质提高和转型问题。要根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差异以及高职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明确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面对的主要困难和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从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转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只有迅速提高中职教师素质,使之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朱向锋,林文丽.陕西省新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2).

[2]徐晶.中专升格高职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第6篇:高职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职教师,自我发展能力,助人发展能力

一、高职教师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途径

1、树立危机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更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高职教师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墨守陈规,无异于丧失了后续学习能力,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教师如何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怎么可能不被课堂,不被学生给淘汰呢?

面对压力,高职教师需要积极调整心态,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自身前进的动力,全方位,多渠道的获取知识,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提高职业素养。

2.勤于总结,善于反思,提高职业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 + 反思。可见教师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的课堂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它包括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活动及教学的评估与反馈的反思,总结教学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能力,完善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能力。另外,除了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之外,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也是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靠的不是教学经验的简单积累,而是对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反思基础上的能力升华。所以,做一个的反思型教师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

二、提高助人发展的能力的具体措施

1. 处理好教师“主体”和学生“主导”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 “学”是活动的主体,“教”是活动的主导, 教师处于“主导”,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只有明确自己的“主导者”身份,才能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一个动态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地转换其“主导”的角色,如充当“导演”、“导游”、“引路人”等,而让学生大胆质疑,充分讨论,交流总结,参与教学过程并眼耳口手脑齐用。只有确立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学生学习主动权,才能让学生摆脱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成为学习主人。所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网络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所以作为教师,不只是要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项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它能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摒弃“填鸭式”教学方式,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以及能力。

3. 重视自身教研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只教学不搞教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教研不教学的教师,其教研是空洞的。这句话道出了教学和教研的关系,即相互促进,学研相长。教研是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是基于教学但又高于教学的探索。 教师教研的过程,也是教师深入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从而更好的指导教学活动。

撰写教学论文是教研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写出有质量的教学论文,教师要做到四个善于:

(一)善于发现问题。教师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从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将这个过程整理起来写到纸上就成了文章。

(二)善于深入研究。教师要善于思考,在看似平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找出内在联系,这是观察思考的结果,也是研究的开始。研究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和带来的思考就会越多,就会写出更多的文章,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三)善于自主学习。在教育社会化,学习生活化的今天,自主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尤其凸显出它的重要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一江水。”新的教学改革,信息爆炸的时代都对教师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坚持下去,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能力,为教研铺平道路。

(四)善于积累素材。教学论文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素材要靠平时时时处处留心,点点滴滴积累。在教学之余,教师要善于积累教学体会、感悟、听课记录、课后反思和学习心得。这些都是论文写作素材的很好的来源。若干年以后就可能为你撰写教学论文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事实和依据。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只有教师自身首先适应时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持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时时更新信息,拓宽知识面,才能发展自我,为随时迎接各种新挑战作好准备;其次,教师需要用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不断改进、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开阔眼界,启发思维,提高英语学习的效度,进而发展助人能力。只有教师在充分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抵抗各种教学压力,应对新的挑战,为教学改革献计献策;才能培养出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社会的新时期合格人才 ―― 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高职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本文作者:阳金萍顾金峰杨益花工作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分析

科学的教师文化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教师文化则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弱势思维”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侵蚀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动能从教师个体层次的专业发展来看,它主要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等内容[3]。其中,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专业自我是个体对自我所从事工作的感受和接纳的心理倾向。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理想为专业自我提供动能,专业自我的不断形成和调整则是促进专业理想实现的必要过程。专业理想和专业自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支撑因素,对教师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具有专业理想和积极专业自我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会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承诺,并能积极面对和化解职业困境。“弱势思维”作为一种对事业的消极心理倾向,它降低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弱势思维”放任的结果,必然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障碍,这种障碍蚕食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激情,并同职业怠倦结合在一起,使教师逐渐丧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极大地影响着高职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成就的取得。“茧式思维”相对被动的行为导向,阻断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与普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比,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职业性和实践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因此,高职教师更应关心市场的动态和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与教授方式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从当前高职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的现实情况看,开放与合作已成为高职教师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而高职教师相对封闭和被动的心态与行为方式,无疑阻断了其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高职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走出“象牙塔”,改变单独“作战”的习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专业职业能力,通过合作教研探讨,开发职教课程,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权威意识”所导致的依附心态,束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它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只需通过设计各种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控制、引导与成长的意识。而在行政权威影响过强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自极易受到漠视与侵犯,专业自主精神不仅难以得到滋养与提升,反而容易消磨殆尽。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环境看,研究表明,“反思和研究是通向‘解放’、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有效途径。”[4]高职教师对某些学术权威的依附,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也是高职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独立与创新是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公认真理,只有通过基于情境的反思、研究与创新,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彰显高职教师的专业化。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良文化破解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主动发展,也需要外在的条件保障。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重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环境。强化现代职教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二战后,以德国为代表的职教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弱势思维”的存在,一方面固然与高职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并且遭遇招生、经费等现实困境的刺激与影响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教师自身对高职教育的作用、地位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对于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对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现代职教理论的系统学都来自于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而该考试的应试性又使其学习实效大打折扣。事实上,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就越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就会越强,这也正是教师成长的专业情感。从当前实际看,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深化认识。(1)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帮助教师认清高职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改实践,帮助教师领会高职教育这一特殊的高教类型特征;(3)结合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4)结合本校办学历史与办学特色,形成上下认同的办学目标与共同愿景,等等。在方式和手段上,要注意理性教育与感性触发的结合。理性教育手段,比如集体学习、讨论、专家讲座、理论学习专题资料宣传等形式;感性触发手段,比如走访企业、校企座谈、杰出校友的宣传形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高职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和使命,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让职业认同成为高职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重视教师合作文化建设,注重教研合作效能当前高职教师对于校企与教研合作的相对被动局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如教师长期以来的个人主义,也有学校管理的原因,如竞争性的学校制度以及行政性的合作取向等因素。[5]因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强引导与管理,重塑高职教师合作文化。1.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1)以共同愿景激活教师的合作动力。邀请教师参与讨论、制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及远、近期发展规划,并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合作团队的具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个人的教学与科研中去;(2)通过合作宣传提升合作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合作的益处,通过对合作成果的宣传和合作经验的总结,让教师体会知识共享的积极效应,帮助教师真正树立知识共享的理念。2.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科研与合作项目的低效与形式化,也是导致教师对合作丧失兴趣与信心的原因之一。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关键是要改变对合作项目与平台停留于表面的管理方式,突出教师合作的专业取向。(1)在项目的把关环节上,要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权力组织的作用,淡化合作组织和项目管理的行政化特征;(2)在监督和评价环节上,要过程结果兼顾,完善评价体系;(3)在保障环节上,要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另外,还要邀请教师代表广泛参与,以民主的形式共同制定教师合作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支持教研探索和创新,激发主体作用发挥对教师的政策引导必须要根据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奏效。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同时,其过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既有发展,也可能出现停滞或低潮。因此,要在宽松民主的管理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外部引导和激励的环境来促进高职教师的教研创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1.要完善专业发展支持平台建设,支持教研探索。(1)完善常态的教研组织机构,如教研室、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科学管理,包括制度建设和考核标准体系的完善;(2)强化动态的以项目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如科研项目、产研合作项目的立项管理和过程管理,强调校本研究和应用;(3)鼓励和支持打破专业和部门界线的日常教研活动,并使这些活动定期化、常态化。2.要强化以过程为主的教师发展评价和反馈机制,激励教研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基于日常实践的过程,因此,学校管理要摒弃过去那种完全以数字来衡量和考核教师的管理方式,建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反馈机制。(1)要建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避免教师专业发展单一化的取向,使三者取得平衡并相互促进;(2)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时,既要强调工作的量,也要注重工作的质,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工作;(3)要打造宽容的教研创新文化,当老师失误时,得到的是帮助、培训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批评与处罚;(4)要畅通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沟通渠道,使教师得到如何做得更好的经常性反馈。比如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可通过“导师制”等方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遴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对他们“传、帮、带”;在青年教师开展的项目式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组或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研实践中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总之,只有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结合在一起,教师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打破无力、懒散、应付的现状,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第8篇:高职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技工教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要想可持续性发展,技工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因此,注重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能力显得格外的重要,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与创业观,是解决失业的关键之所在。

1.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1.1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1];同样道理,改革成效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1.2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关于课堂教学改革,高职学院管理者偏重于理论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有的高职学院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常常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1.3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责任更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

2.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2.1高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

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2.2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2.3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3.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3.1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最有条件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这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就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组成结构来说,非师范类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他们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师范训练,对专业业务熟悉但对教育涉猎不深;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方面留意较多,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较少;还有一部分教师过于强调职教与普教的区别,但忽视了高职教育本身也是教育,很多与普教存在着的共性之处没有很好地加以借鉴。现在看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结合,职业能力才可能是结构性而非点式、线性的,实践才不至于沦落为理论教学的点缀,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有效”。

3.2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作为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至少应该包括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讲解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最后要达到的效果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要真正在职业教育中落实“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是基础,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关键。只要上好每一堂课,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那他们的创业和就业就会有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9篇:高职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摘要:青年教师作为现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当前高职青年教师面临着各方面巨大的职业压力,甚至衍生出职业倦怠。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主要有社会不认可、工作任务重、职业生涯发展困难、学校管理落后等方面原因,缓解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个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策略

作者简介:管玮,女,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64-0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80年开始起步,经过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当中的一支生力军,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都迅速增加,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着培养技术、管理、服务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教师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支柱,承担着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双重使命。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则承担着这一重任。高职教师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全面提升自我,努力达到社会的期望值,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也发生着变化,青年教师数量迅速增加。青年教师作为现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但是,当前高职青年教师却面临着各个方面巨大的职业压力,不少教师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浮躁、情绪低落,甚至衍生出职业倦怠。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找出对策,对于提高高职教师身心健康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斯顿伯格(Fruedenberger)在《社会问题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职业倦怠》,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心理健康领域。他提出这一概念用来描述从事与人打交道的人由于工作时间太长、工作量太大、工作强度太强等而产生的心力交瘁的反应。[1]

教师的职业倦怠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然而关于教师职业倦怠至今尚未有完全一致的定义,普遍认可是指教师在工作中因长期的工作压力而造成的心力交瘁,并在个人行为、情绪及生理上产生不良症状,工作效率及品质降低的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它因工作而起,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影响。若任这种倦怠心理蔓延,必然会导致教师失去热情,使倦怠心理进一步增强,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更严重的后果是,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解析

(一)社会大众不认可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是由各类中专、职高、成人学校等升格合并而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高职教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整体发展不平衡,加上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扶持,高职在办学、招生、收费、就业等政策上还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高职院校普遍报到率低,生源差,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可以说,高职教育至今并未完全获得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大众对于高职教育不甚了解,存在偏见。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属于低层次教育,高职院校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大众普遍不认可高职教育。处于这种大环境之下的高职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要大于普通高校的教师,造成职业认可度和自豪感降低,丧失工作热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

(二)工作任务繁重

1.教学工作。(1)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受历史原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比例不达标等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紧张的问题愈加严重。青年教师面临每周18~20课时的工作量,甚至更多的教学任务,但是由于参加工作不久,还未很好地熟悉工作环境,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经历过师范院校的专业化训练,缺乏任教经验,因此在讲授内容的把握、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管理等方面都会遇到问题,其教学水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面对学生、面对督导时常常会感到难以应付,进而导致紧张与焦虑;[2](2)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按照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导致教学内容更新迅速,教材更换频繁,这要求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所教专业、行业最新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信息储备。

2.科研工作。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科研导向型的职称评审标准,职称评审条件绝大多数与科研业绩直接挂钩,与工资收入密切相关。采用量化计分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制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严重,由于科研成果比教学更容易量化,所占权重更大。为了能够在职称晋升中占据优势,青年教师不得不在教学工作满负荷、教学业务还不熟练的情况下考虑、申请各类课题项目等。但是,青年教师资历浅、职称低、经验不足、科研能力有限,对于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实施、验收等环节都缺乏了解,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往往由于职称、学历等因素频频碰壁,难以完成科研任务。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成果发表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因稿源来自高职而不能进入评审程序等不公平的情况。即使论文能够发表,由于条件限制,青年教师所撰写论文也大多数停留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上,研究成果数量有限,研究层次和水平不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疲于奔命,顾此失彼、身心疲惫。

(三)职业生涯发展困难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承担着普通高等教育的任务,还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这要求高职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操作、实验、工艺分析等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够同时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对于大都从普通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青年教师刚踏入工作岗位,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尚未明确,专业发展规划意识不强,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对于职业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了解。大多数青年教师只能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参加培训,以求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取得相关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

(四)学校管理体制落后

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职高、成人学校等合并或升格而成,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较为落后,平等民主开放的氛围还未完全形成,管理层民主意识较为淡薄,作风还显生硬。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依旧沿用以前的方式,采取传统的制度规约型的管理模式,广大教师的合理愿望和诉求不能得到有效的表达和反馈,教师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缺乏支持性的反馈,缺乏归宿感。

高职院校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立项、学术成果发表等方面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青年教师总是处于劣势。由于资历原因青年教师往往无法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商讨、决策,缺乏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造成主人翁意识淡漠,工作动力缺乏。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社会支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政策支持、舆论引导等手段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尽快改变大众对于高职教育认识上的偏见,使全社会形成尊重、重视高职教师的意识倾向和心理氛围,倡导对高职教师合理的职业期待,促进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可度和满意度。通过政策的制定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薪资水平,满足物质上、精神上合理的需求,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二)组织支持,实施人本化的教师管理

1.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满足青年教师的合理需求,在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从政策、情感、心理上为青年教师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与支持,创设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应当鼓励与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系统,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提高他们对压力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要引导青年教师将个人职业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相结合,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融洽的人际交往氛围,提升青年教师的组织认同感。

2.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1)进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在青年教师入职之初为他们提供高职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考核,进行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加深对教师这一角色的理性认识,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角色转换;(2)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由学术造诣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以传、帮、带的形式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指导。通过教学名师示范课观摩、新老教师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搭建新老教师交流合作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促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开发与提升;(3)为青年教师提供在职进修和教育培训的机会。青年教师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学历层次、专业技能提升的愿望非常强烈,高职院校应该为他们更多地提供和创造这样的机会,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术水平、职业素养,增强自我效能感与个人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

3.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评机制。科学、具发展性的教师考评机制能够促进教师工作的持续改进与提高,同时促进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参与度和组织归属感。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尺度,评价指标、项目应突出思维开发、能力培养、人格塑造、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技能提高等方面。[3]对教师的评价要坚持全面、全程、全员评价的原则,既要看教师的教学效果、科研成果,也要关注其自身素质、态度、表现、能力、潜力等,应该将绩效评价看作是助推教师发展、完善自我的一种激励形式,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教师压力,也可以促使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从中获得乐趣和认可。

(三)自我调适,增强抗压能力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教师在初入职时就应结合自身情况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青年教师明确发展方向,在正确自我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完善。青年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确立自己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发展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每个发展阶段目标的设定要明确、具体、可行,并且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设法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依照规划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进行自我调节。(1)培养积极心态。青年教师要积极适应周边的环境,看待事物时要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事物的消极面。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勇于改变自我,增强在环境当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心理成熟度;(2)坚持体育锻炼。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保持身心健康,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积极的生活态度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有利于教师放松心情,缓解压力;(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青年教师应多进行社会交往,拓展自己的社交圈,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要正确看待与领导、同事、亲友、学生等的关系,主动进行交流,一起分享乐趣、倾诉烦恼,能使青年教师精神愉悦,获得组织归属感,增强亲和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增强抗压能力。青年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抵抗挫折的方法,学习情绪控制、压力转移、环境顺应等压力缓解技能,培养乐观、自信、坚强、独立的品质,提高心理素质,要将挫折看作是一种挑战,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琼.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调查研究.2012(12):159.

[2]闫海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