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科技职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信息技术课中应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职业院校美术基础课在动画专业中的针对性教学》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基础课教学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美术基础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探索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研讨式教学在职业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探索 职业院校文化基础课上渗透护生职业素养的研究报告① 高职院校青年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的研究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情境教学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策略 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中音频录制与处理的说课设计 在医学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会 信息时代职业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 职业教育中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质量教学模式的研究 医专护理类学生在护理基础课中提高专业素质的探讨 浅析加大艺术基础课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比重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7-06-24
[3]肖. 信息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DB]. ,
2007-06-24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锂电企业选择IPO进军资本市场。
从三大消费终端来看,动力锂电池增长最快,2015年中国动力锂电池产量为16.9Gwh,同比增长3倍多,增速远超其他两大终端。预计到2016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量将达到29.39Gwh,超过3C电池产量,成为最大的消费端,动力电池将是中国锂电池未来3年最大的驱动引擎。
科达利(002850.SZ)是一家国内领先的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和汽车结构件研发及制造商,该公司产品主要分为动力及储能锂电池精密结构件、便携式锂电池精密结构件、汽车结构件三大类。尤其是在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领域,公司具备突出的研发技术实力,业务增长迅猛,已形成较大的生产力和销售规模;未来随着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并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和深厚的优质客户资源积累,此部分业务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公司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和汽车结构件供应商之一。公司坚持定位于高端市场、采取重点领域的大客户战略,持续发展下游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和消费电子产品便携式锂电池行业的领先高端客户及知名客户,已与松下、LG、三星、波士顿、德国大众微电池等国外知名客户,以及比亚迪、ATL、力神、中航锂电、亿纬锂能等国内领先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比亚迪、宝马、宇通、江淮、腾势、北汽、广汽等品牌新能源汽车及传统汽车,以及华为、三星、LG、中兴、联想等品牌手机,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及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公司预计2017年1-3月可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3584万元至36936万元,较上年同期的变动幅度为3.21%至13.5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约为4100万元至450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变动幅度为3.12%至13.18%。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应用技术;产学研;企业工作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59-02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能源消费的增加,2013年跃居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同时,煤炭和石油占比高的能源消费结构引起的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以及环境生态恶化等问题凸显。2014年11月12日中美联合声明,中国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目前,国内已设立了100多个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都非常庞大。然而,与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新能源产业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急缺,制约着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1]。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再次重申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优先保证新一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专业的布局与发展”[2]。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新能源产业急需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这个任务将由高职院校承担。目前,高职院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还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
一、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原因
1.新能源产业是承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经济力量,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基于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涉及领域广、技术更新快、产业调整快等特点[1],目前高职院校的新能源类专业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
2.新能源类专业涉及多个学科,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以及不同专业特色的体现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是目前开设新能源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目前类似专业大多是依托机电、电力、化工、核能等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飞快的技术更新速度,让专业发展面临教师人才短缺、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学生就业的尴尬与人才需求的巨大两者并存。建立专业设置、专业群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调整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3.目前国内从事新能源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般都是从事相关电力及自控行业转行而来的,其新能源专业背景不强,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也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职新能源类专业是新兴专业,是随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应用而产生。全国现有4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还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
可见,基于对该行业背景的判断,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性选择。高等职业类院校承担着向新能源产业输送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任务。但现有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远落后于行业要求,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往往不能很快转变角色,满足不了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
二、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培养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应立足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企业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以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为抓手,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实用性新能源应用技术高级技能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3]。
1.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深度校企合作。以校企共同体为平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面向行业群和岗位能力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3]。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锻炼,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统一,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生产性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教学与生产实际、产品开发研究等融于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学生在做中学,学以致用;教师在做中教,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实施“双带头人”制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以学院教师和企业师傅作为学生的导师,为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创造条件。
3.创造有机结合的、综合一体化的实训环境。通过打破专业壁垒,依托灵活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从单项技能到整条流水线操作训练的完整实训体系,营造综合科技环境,最终建立集合实训教学、生产、专业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3-4]。
4.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发挥学校多专业的人才优势,师生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学校与企业实施专业知识、设施资源、科技成果共享的“无界化”管理,共生共荣,逐步形成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校园育人文化[5]。
三、企业工作站的教育模式的建立过程
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将企业产品融入实训课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为“产教融合”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搭建了平台。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为载体,建立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试图通过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抓住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特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1.模块化,按照深度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理念,构建满足产业需求与企业发展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教育模块,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力求构建“以产定学”的教学体系。
2.标准化,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模块。以工学结合为目标,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职业要求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综合素质优秀又掌握企业一线正在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3.技能化,以新能源应用技术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调查新能源企业中新能源应用技术岗位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教、学、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5]。增强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培养。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企业工作站这种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模式,高职院校以模块化、标准化、技能化,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改革的成果如下:
1.在企业工作站,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突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和企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学生在企业工作站实现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有助于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促进学生就业。这样培养出来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真正满足企业需求,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真正让学生、学校和企业均受益[6]。
2.通过企业工作站,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双重身份。新能源专业教师既是普通老师又是企业的工程师,双重身份,教师在企业工作站,与企业共同培养教育学生,熟悉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等方面知识,提升了教师的技能,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6-7]。学生在企业工作站是员工,要符合企业要求和岗位要求工作,工作要有报酬,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迅速提高,对企业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3.通过企业工作站模式,进行专项课题教学和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实现订单共培、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人才共育一套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另外,因为现有新能源人才非常紧缺,企业工作站可以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服务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6,8]。
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为依据,结合新能源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以期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并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模块化、标准化、技能化建设,培养企业与学校零距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能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与新能源企业工作岗位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为我国高职院校探索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先进的理念与实际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2010,(8):29-30.
[2]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J].江南论坛,2010,(5):17-19.
[3]丁宏林,等.“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41-142.
[4]张馨月.产教融合:高校教改多样化办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4,3(7):75-78.
[5]许彩欣,赵然,张洪芬.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实践探索――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通信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9-221.
[6]陈元高.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大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4):74-76.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专利;关键技术;追踪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2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40-5
Patent-based Research 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Ke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Fu zhixin
(He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Zhengzhou Henan 450003)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so on in Henan Province, carries out a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key technology data of new energy vehicles, objective pres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mpetition trend,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key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Henan provincial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 to improve industrial policy and establish competitive strategy, providing objective and accurate technical analysis data for new energy vehicles related enterprises.
Keywords:new energy automobile; patent; key technology; tracking analysis
环境污染、石油储量有限及全球气候变暖迫使人们在汽车动力系统领域寻求技术突破,具有零排放和噪声低等优点的新能源汽车已被世界各国所看重,并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目前,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电池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处于领先地位。全省有动力电池及其相关材料的企业200多家,已形成年产动力锂离子电池1.58亿安时生产能力,以及年产镍氢电池正极材料10 500吨、磷酸铁锂材料5 000吨、锂电池隔膜6 000万平方米等的生产能力,电池及材料产业整体实力位居国内前列[1]。河南省在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进程中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的原则。专利文献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直观呈现,对它们的计量学统计分析,能够准确反映一个领域的自主创新情况。基于此,本研究利用专利文献计量的方法跟踪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1985―2012年间的专利申请情况,试图从定量的角度对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与竞争态势进行分析。
1 河南省专利申请情况
本研究专利数据采用Thomson Innovation专利数据库的数据。经检索,河南省专利数量为1 009件,经人工去噪标引和法律状态筛选,得样本数据量为622件。
1.1 技术规模与发展趋势
由于专利从申请到公开到进入数据库呈现,大致需要2到3年时间,所以我们的数据分析到2011年为止。我省的专利申请开始于1993年,但之后一直到2005年,专利申请数量上升缓慢,2005年至2009年,专利发展进入快车道,2009年至今,飞速发展,专利数量增长迅速。如图1所示。
1.2 地区分布
就地区分布来说,河南省申请专利最多的是郑州市,申请专利261件,占比42.03%,排名第一;三门峡市申请专利77件,占比12.40%,排名第二;许昌市申请专利72件,占比11.59%,排名第三;洛阳市申请专利44件,占比7.09%,排名第四;新乡市申请专利34件,占比5.48%,排名第五;平顶山市申请专利33件,占比5.31%,排名第六;焦作市申请专利29件,占比4.67%,排名第七;南阳市申请专利28件,占比4.51%,排名第八;商丘市和周口申请专利10件,占比1.61%,排名第九。
1.3 技术分布与占比
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三纵三横”的发展路线,三纵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是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控)、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电池)。在技术领域研究中,课题组对新能源汽车做了关键技术拆解并进行标引,主要从电控、电池、电机、整车设计、能量管理与回收、发动机、配套设施建设、变速器几方面清晰呈现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情况。检索数据显示,在河南省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中,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电机)领域的专利数量最多,有193件,占比31.08%;排在第二位的是电池及其控制系统(电池)领域,申请专利168件,占比27.02%;排在第三位的是整车设计领域,申请专利97件,占比15.62%;排在第四位的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控)领域,申请专利77件,占比12.40%;排在第五位的是配套设施建设领域,申请专利35件,占比5.64%;排在第六位的是底盘领域,申请专利25件,占比4.03%;排在第七位的是能量管理与回收领域,申请专利13件,占比2.09%;排在第八位的是发动机领域,合作专利140件,占比1.45%;排在第九位的变速器领域,申请专利4件,占比0.64%。从图3可以看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比较好的关键技术领域主要在整车设计、电机、电控和电池。与全国数据相比较,河南在整车设计方面表现优秀,这与河南最大的客车制造商宇通公司一直致力于整车设计研究相关。这几个关键领域的快速发展集中在2010年以后,这与河南省政府在2009年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1.4 技术与人员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从检索数据来看,有记录以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河南省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一直呈上升状态,而且在最近几年增长速度很快,这表明河南省对新能源汽车前景看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2011年都不曾改变。为了更接近呈现,课题组将2012年和2013年的趋势和数据一并列出,由于专利申请公开和入库的时间等待,这两年的数据只作为参考。
图4和图5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人员发展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就专利检索结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新技术和新增研究人员整体都呈增长趋势,而且都是在2007年进入快速发展期,都经历了2008年的短暂回落,从2009年以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不仅每年新增人员数量客观,而且原有研究人员继续从事这一领域情况比较稳定,人员流失率小,从而保证了该领域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1.5 机构活跃度
申请专利数量多少可以作为测度一个机构活跃度的直观指标[2]。本节中,课题组采用这一指标,用申请数量多少来进行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机构活跃度评价。图6中,每块扇形用不用颜色加以区分,代表每一类机构申请专利数量之和。从图中可以看出,红色部分表示申请专利数量小于2个的机构,红色部分代表申请专利数量2―5个的机构,绿色部分代表申请专利数量6―20个的机构,蓝色部分代表申请专利数量大于20个的机构。可以看出,红色和黄色占了60%左右。这显示了我省的专利技术申请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进入门槛不高,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1.6 主要申请人排名与占比
在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申请专利最多的是郑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申请专利68件,占比18.58%;排名第二的是河南速达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和许继集团有限公司,申请专利55件,占比15.03%;排名第四的是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申请专利20件,占比5.46%;排名第五的是济源贝迪地热能源的中央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和中原工学院,申请专利18件,占比4.92%;排名第七的是平顶山中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5件,占比4.10%;排名第八的是三门峡速达节能能源保创光电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4件,占比3.83%;排名第九的是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3件,占比3.55%;排名第十的是河南龙瑞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1件,占比3.01%。图表略。
1.7 前20申请人合作关系
从图7可以看出,我省表现优秀机构的合作积极性并不高,合作表现最好的是许继集团,但该集团的合作大部分局限在本集团内部的机构之间,也就是其各个分支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分支机构和总公司的合作,许继集团唯一的外向合作是与山东电力公司的合作,为跨省合作。而排名前20的其他机构,甚少与其他机构有合作关系。
2 电池技术
2.1 技术规模与趋势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电池技术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中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位列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三横”之一。为了点面完备的反映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课题组把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电机和电控“三横”关键技术的专利情况重点列出,并进行分析。就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来说,课题组共检索出专利168件,法律状态为有效。就发展趋势和数量年度分布来说,电池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几年,增长数量缓慢,基本在10件以下徘徊,在2009年出现明显转机,数量开始上升,平稳上升至2010年,之后,飞速增长。如图8所示。这与2009年国家和河南省相继推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政策以及国家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三纵三横”战略密切相关。其实,从图8还可以看出,由于专利从申请到公开到入库大概需要二到三年时间,所以在一开始课题组就声明我们的有效数据截至到2011年,在报告前面的专利数量总体趋势图中,专利数量在2011年处于最高值,在2012年有回落,而从图8我们可以看出,电池领域,专利的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应该说,这还是2012年的不完全数据,实际专利数量要更多,这也说明,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池领域发展蓬勃,前景乐观。这与河南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产业布局密切相关。一直以来,作为锂资源储量大省,河南省一直很重视锂离子蓄电池产业的发展,蓄电池产业也是河南省电动汽车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2.2 地区分布与占比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池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郑州、许昌、三门峡和新乡等地。就数量与占比来说,郑州有62件专利,排名第一,占比36.90%;许昌有36件专利,排名第二,占比21.43%;三门峡有15件专利,排名第三,占比8.93%;新乡、洛阳和平顶山分别有12件专利,排名第四,占比7.14%;焦作有9件专利,排名第七,占比5.36%;南阳、商丘和周口分别有2件专利,排名第八,占比1.19%;济源、开封、漯河和信阳分别有1件专利,排名第十一,占比0.60%;其他地区无专利。图表略。
2.3 主要申请人排名与占比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技术中,表现突出的机构是许继集团,申请专利35件,排名第一,占比36.08%;排名第二的是河南速达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2件,占比12.37%;排名第三的是郑州日产汽车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0件,占比10.31%;排名第五的是平顶山中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专利7件,占比7.22%;排名第六的是河南光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专利6件,占比6.19%;排名第七的是河南鸿马实业有限公司和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专利5件,占比5.15%;排名第九的是三门峡速达节能能源保创光电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申请专利4件,占比4.12%;排名第十的是河南海马汽车公司,占比3.09%。图表略。
3 电机
3.1 技术规模与趋势
就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电机领域来说,课题组共检索出专利193件,法律状态为有效。就发展趋势和数量年度分布来说,电机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几年,增长数量缓慢,基本在10件左右徘徊,在2007年出现明显转机,数量开始上升,平稳上升至2010年,之后,飞速增长。这与2009年国家和河南省相继推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政策以及国家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三纵三横”战略密切相关。图表略。
3.2 地区分布与占比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机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郑州、南阳、三门峡和焦作等地。就数量与占比来说,郑州有91件专利,排名第一,占比47.15%;南阳申请专利22件,排名第二,占比11.40%;三门峡申请专利16件,排名第三,占比8.29%;焦作申请专利14件,排名第四,占比7.25%;平顶山申请专利13件,排名第五,占比6.74%;洛阳申请专利9件,排名第六,占比4.66%;周口申请专利8件,排名第七,占比4.15%;许昌申请专利7件,排名第八,占比3.63%;商丘申请专利5件,排名第九,占比2.59%;濮阳申请专利3件,排名第十,占比1.55%;安阳和信阳申请专利2件,排名第十一,占比1.04%;驻马店申请专利1件,排名第十三,占比0.52%。图表略。
3.3 主要申请人排名与占比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机技术方面,申请专利最多的是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专利24件,排名第一,占比23.53%;排名第二的是济源贝迪地热能源中央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和中原工学院,申请专利18件,占比17.65%;排名第四的是河南速达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2件,占比11.76%;排名第五的是平顶山中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专利5件,占比6.86%;排名第七的是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的陈冠卿、王敬顺、王法河和王新国,申请专利4件,占比3.92%。图表略。
4 电控
4.1 技术规模与发展趋势
就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电机领域来说,课题组共检索出专利77件,法律状态为有效。就发展趋势和数量年度分布来说,电机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09年以后,上升速度加快。图表略。
4.2 地区分布与占比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控技术专利申请主要分布在郑州、新乡、三门峡和洛阳等地。专利数量最多的是郑州,申请专利46件,排名第一,占比59.74%;新乡申请专利9件,排名第二,占比11.69%;三门峡申请专利7件,排名第三,占比9.09%;洛阳申请专利6件,排名第四,占比7.79%;焦作申请专利3件,排名第五,占比3.90%;漯河和许昌申请专利2件,排名第六,占比2.60%;安阳和平顶山申请专利1件,排名第八,占比1.30%。图表略。
4.3 主要申请人排名与占比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控技术方面,申请专利最多的是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6件,排名第一,占比34.04%;排名第二的是河南速达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专利6件,占比12.77%;排名第三的是郑州日产汽车公司,申请专利5件,占比16.4%;排名第四的是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海马汽车有限公司,申请专利4件,占比8.51%;排名第六的是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和郑州泓科电气有限公司,申请专利3件,占比6.38%;排名第八的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河南鸿马实业有限公司和河南省电力公司漯河供电公司,申请专利2件,占比4.26%。图表略。
5 结论
5.1 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关键技术领域优势明显
检索数据显示,2009年以后,专利和科技文献数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特别是2010年以后,增长幅度明显。从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池、电机和电控三大领域的检索数据来看,电机领域的专利数量最多,但电池领域的发展前景最被看好。
5.2 产学研合作密度不大,协同创新力度不够
检索数据显示,在专利申请方面,表现突出的高校只有中原工学院,说明我省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学研合作不强;就合作地域范围来看,合作主要是省内合作,省际合作就很少,更是没有国际合作;就进行专利申请的机构来看,合作意识薄弱,除许继集团合作活跃外,大部分机构合作外向性不强,仍停留在单打独斗的阶段,不利于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5.3 产业发展地区分布不均衡
就地区分布来说,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新乡、三门峡等地。这些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强,对产业发展有着强大的支撑力,而较经济发展处于下位的地区产业发展薄弱。
5.4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仍需要加强
从检索数据看,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速达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郑州日产公司、许继集团公司、海马汽车有限公司以及河南少林汽车有限公司等机构在关键技术专利申请方面表现突出,而作为锂离子电池研究重地,新乡机构在电池方面的专利申请上并不出色,总体来说,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是需要加强。
6 对策建议
6.1 制定河南省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规划
尽快制订出台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和完善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建立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优化整合现有资源、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河南特色优势领域的科研开发,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道路。
6.2 加强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保障
在财政政策方面,设立新能源汽车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给予新能源生产企业优惠贷款;对于新能源汽车购买者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政府采购力度。在税收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给予税收减免;对于购买者按照其购买的车辆的等效节能指标给予一定的购置税减让。在金融政策方面,逐步建立以政府信用、投融资实体为平台,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债券发行为手段的开发性金融信贷体系,解决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研发资金来源问题。
6.3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突破
新能源汽车要面临“过渡”与“转型”的双重发展形势,目前,河南省研发企业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不利于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不仅是省内的合作,更是跨省甚至跨国的合作。鼓励河南省研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加强合作,并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研究机构以及广汽、东风、比亚迪等公司加强技术对接,加强交流合作,促进我省新能源汽车子系统与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花大力气推进“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联盟”,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技术攻关,对基础研究开展分工合作,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同时,研发和应用气体燃料、煤基燃料和生物燃料等汽车代用燃料,促进交通能源来源多元化。
6.4 注重新能源汽车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高层次汽车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河南当前来说,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还是比较缺乏,针对河南省当前及今后实际,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首先,要制定和出台更加具体、灵活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措施,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软硬环境,落实财政保障措施,鼓励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不断吸引和引进海外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技术人才、团队和高端管理人才。其次,充分利用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汽车专业基础条件、科研力量单位的积极参与,鼓励高校积极申报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适应社会需要,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培养技术人才;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职业院校直接对接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通道,做到按需育人。同时,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人员培训和轮训常态机制,培养与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才队伍,打牢新能源产业初、中、高3级人才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哲.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车界论坛,2006(2):9-12.
关键词:就业预测;职业教育;知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094-02
引言
在宏观经济体系中,失业、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为特别重要的三个指标。就业(或失业)是社会、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问题,不同的投资消费模式、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中央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扶持政策都会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对经济数据的研究,发现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就业机构和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和教育专家开始关注于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探讨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一、新能源专业职业教育现状
目前,国外主要采取两种新能源人才培养方式,一种是高校及实验室培养模式,另一种是新能源企业自主培养模式。另外,政府政策也对新能源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及实验室培养方面,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部分著名大学都建有新能源学院或新能源实验室,用于培养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在新能源企业自主培养方面,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以及技术和资金支持才能实现人才的自主培养。国外有不少企业具备这种实力,完全有能力实现自主研发以及人才的自主培养。我国新能源人才最常见的培养方式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但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晚,且至今还没有建立健全新能源人才培养体制。我国于2006年才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2007年在华北电力大学建立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学院,国内其他高校在2008年才开始建立新能源学院或实验室,比如沈阳工程学院在2008年1月申请成功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
二、就业环境预测分析方法
就业预测是从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PHM)理论中演变而来的。其方法是利用尽可能少的就业相关采集数据信息,借助各种智能推理算法(如物理模型、神经网络、数据融合、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等)来评估正在运行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自身的适用情况,在学生毕业前对其就业前景进行预测,并结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信息提供一系列的知识体系动态调整保障措施以实现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的最大化。
通过就业环境预测可以支持对实施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进行实时监测,并可以评估知识体系当前的可靠性状态,是保证学生毕业能够适应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的重要保障手段。
根据本专业各指标的年度数据以及全国新能源专业就业人数年度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功能进行分析,得到影响新能源专业指标依次为:就业总人数x1、就业人数指数x2、新能源就业人数x3、新能源就业投入指数x4、新能源就业指数x5、能源进产业出口总额x6、M2x7、社会就业总额x8、就业投资总额x9。
利用已有的年度数据或者季度数据,以新能源就业人数y为因变量,影响就业的9个指标为(x1,…,x9)自变量,寻找线性或非线性回归函数,使得新能源就业人数的样本数据与估计的新能源就业人数的误差平方和最小。
因此,新能源就业人数数学模型[1]为:
(1)
(2)
注意,若考虑地区因素的影响,影响就业的9个主要指标(x1,…,x9)为地区角度的9个因素,并且相应地选取该地区9个影响就业的指标作为自变量、某地区的城镇就业人数y为因变量,寻找线性回归函数,建立新能源就业人数与上述9个指标之间数学模型。若考虑行业影响和学历影响,就业人数预测模型时,(x1,…,x9)就为其相应的影响自变量。
(一)就业环境预测可产生的效果
1.优化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保障性
优化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保障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学校层面。职业院校的责任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职业院校更加理性地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保障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其次,教师层面。这种保障来自于教师本身的敬业,也来自于职业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育自豪感,消除职业倦怠,这是最基本的保障责任意识。再次,学生层面。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和为国家负责是学生保障意识的三个层面。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学会规划人生发展蓝图,理性处理生活中的曲折。这也是保证职业教育在未来就业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根本落脚点。科学有效的就业环境预测方法,能够在处理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关系上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保障毕业生的就业率。
2.增强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可靠性
科学、客观、可行的就业预测方法,是制定科学、客观、可行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基于有效的行业动态数据采集和动态就业预测方法视角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若调整后职业教育体系反映的效果与实际行业需求内容不在同一目标上,说明有部分教育体系因素偏离了评估目标,即调整方案与预期目标的一致性较差,导致职业教育体系的稳定性较差。在对就业预测方法有效性分析的基础上,若某些教育体系处于相同的状态中,则可认为此预测方法适合整个职业教育体系。
3.改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主动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能源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重要时期,培养出有德性、有头脑、有技术、有能力的专门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找到担纲者,弘扬新时代能力观和发展观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以“主动性”建设助推“现代性”建设的新使命。因而“主动性”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挥更重要作用的重要“标识”,职业教育主动迎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无论是对推进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还是对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个人能力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业预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改善职业教育对行业发展迎合性和主动性。
4.增加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较之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更直接的社会适应性价值。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实际应用,培养职业类操作技术人才,更直接地面向社会、依靠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具有社会适应性,其表现为动态性、针对性、超前性三个特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不适应症”,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既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不能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等问题。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可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适应的知识体系建设、走产学合作道路、注重教育实用性和开展就业市场预测研究等方面着手。
(二)就业环境预测的层次职能
1.教师级的职业教育监测
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线人员,也是就业环境预测的第一主体单位,其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当总体知识体系无法整体调整情况下,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局部进行协调,其速度最快,实施效果也最直接。
2.专业级的职业教育调整
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各专业教师反馈的意见,综合考虑知识体系的构成。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调整专业理论课程、校内实践课程、校外实习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作用在就业环境预测中为第一位。当各课程之间出现矛盾时,专业教学团队可以动态调整总体知识体系;当知识体系达到预期效果时,又可形成完整的调整预案供院系层参考,为总体知识体系调整作准备。
3.院系级的职业教育管理
学院是职业教育知识体系调整的决策层。其在把握行业总体的发展趋势下,对专业团队提出的知识体系初级调整预案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形成最终调整方案和职业教育知识体系改革的规范文件。以满足在一段时期内本专业在行业发展中的要求,提高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满意度和学生个体的就业满意度。
三、总结
职业院校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学校所提供教育服务就是产品。在这里必须要消除一种“被服务、被就业”的假象,即从管理者的角度意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事事把学生视为服务的第一对象,服务是要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等先进理念[2]。
明确职业教育根本目的和出路是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行业满意度。在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时,我们的职业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跟踪行业的需求,满足行业中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不仅是扩大人才的“量”输出,而且是要有组织地开展各类人才“质”输出 [3]。通过科学、有效的就业环境预测方法构建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来促进新能源人才培养建设战略的实施,加快专业人才深层次的开发利用。通过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吸纳更先进的职业教育培训理念,是促进新能源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田,刘加利,施继忠,等.我国就业人数的数学模型探析及前景预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8):28-37.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人才瓶颈;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改革;转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0-0019-02
新能源又被称为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能源形式,包括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推广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和核聚变能等。近年来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风力发电高速发展、氢能开发技术、光热能利用等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河北省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利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现状
在新能源建设方面,太阳能和风能成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两大支柱。目前,河北省在保定、邢台、廊坊等地建设了太阳能产业基地。以保定为例,保定以太阳能光电为核心,形成了光电、风电、新型储能、高效节能、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五大产业集群,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
在风能方面,河北省风力发电产业历经多年探索,自2007年开始步入发展新阶段。以张家口坝上地区获批国家首个百万千瓦风电示范基地为标志,众多装机超过10万千瓦的风电场项目纷纷开工建设,张家口、承德、黄骅等地风电开发呈现“雁阵齐飞”的发展势头。2010年底,张家口市张北县风电装机规模突破百万千瓦大关,并网发电近80万千瓦,成为河北省首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到2011年4月,河北承德市风电累容量计装机已达到116.49万千瓦,成为全国风电装机最多的地区之一。
另外在锂电方面,河北邢台的神州巨电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储能两大方面的许多技术和生产能力一直领先行业发展,并成为制定国家锂电池产业七个方面行业标准中三个标准的起草委员会成员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公交电动大巴、电动汽车、应急电源、储能电源等新的绿色动力能源,各种移动通讯基站和电网电站等节能环保的电源领域。
二、河北省新能源的人才瓶颈问题
虽然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在河北省,华北电力大学已经率先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2006年开始招收国内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聘请了黄其励院士、徐建中院士等15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指导和直接参与学院的重大问题决策、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保定“中国电谷”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上建立了新能源“学生创新与实训基地”,选派学生进点锻炼,调动学生科学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在职业教育方面,2007年,保定市成立了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职业教育专业集团。这些都给新兴的能源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补给,不过由于这些学校的专业起步较晚,不仅是保定市,全国的其他大学也是如此的情况,导致了这类的人才数量不多,而且目前这部分的岗位市场需求较大,很多企业根本就招不来人才,有的企业甚至是对低碳行业的人才表现出求贤若渴。
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产业体系建设,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支持开展可再生能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服务等工作。以美国为例,美国能源部掌管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实验室系统,共有28个下属实验室,在2010年的预算中有首付金额为1.15亿美元的能源部预算,能源部在这款项中拨出8000万美元,用作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新设立的能源研究研究生项目以及大学生研究项目;另外的3500万美元主要用于社区学院的种子技术培训项目、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培训。
与传统火力发电的集中模式所不同,新能源分布式的特点,表现出对人才多方位的、多层次的需求。以核电为例,人才的缺乏不仅体现在技术领域,还体现在相关的工程管理、金融、财务、商务谈判等方面。因此教育部门必须未雨绸缪,要将新能源人才培养纳入到国家的教育规划中,其中不仅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更要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调整也要同时考虑人才的多层次,既需要搞科研、开发的领军研究人才,又需要搞产业的技能人才。
三、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建议
为了解决新能源产业人才瓶颈问题,新能源企业可以适当从国外引进响应行业的专家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中。但是,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还需要河北省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等多方的共同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从高校引进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加快人才培养速度。
(一)企业人才培养方面
1.健全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制度。企业要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工作岗位上的“传、帮、带”提高中青年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聘请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或鼓励员工参加进修、同行技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完善新能源产业人才评价制度。要制定统一标准,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现场考核、工作业绩等各种方式对新能源产业人才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任务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书面考核,对人才在掌握相关知识方面进行考察。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可以突破学历等方面的限制,给予提升和奖励。
3.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对于新能源这个新能源产业来说,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因此要完善企业的激励制度,对于关键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要提高他们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待遇,要制定完善与能力业绩挂钩的企业工资制度和岗位津贴制度。有了动力企业才能留住人才,并且促进人才自身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面
1.深化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脱节一直是目前高校存在的重要问题,虽然目前高校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校企合作,但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目前高校需要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和学生实训方面与企业深入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式和方向,保证为企业提供可用的人才。二是为了弥补目前很多高校教师源于高校,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与企业共建学生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师、技师担任指导教师。三是高校应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弥补目前企业人才不足,而高校人员资金缺乏和项目缺乏问题,不断提升合作层次,提高合作的实际效果。
2.利用高校资源培养转型人才。譬如传统的发电企业,已经拥有很多具备传统发电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从业人员,在企业进行新能源产业拓展时,可以结合高校对这些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实现人才的增值利用。
3.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从企业引进人才。应支持骨干教师以脱产、半脱产的方式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改革等活动。使教师有能力在教学中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结语
新能源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立足我国国情,紧密结合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树立超前意识,制定好新能源专门人才培训规划,指导各类学校新兴学科的发展。开设新能源专业院校要制定科学的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国庆,李伟.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8,(5).
[2] 李秀娟.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
[3] 杨丽媪.新能源产业的瓶颈与出路[J].改革与开放,2007,(6).
[4] 穆献中,董銮琛.中国企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C].第三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
[5] 夏玉森.河北省发展新能源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 王伟东,艾建军.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关键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02-02
一、我国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产生的背景
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各高校申报设立的140个本科新专业名单。这140个新设置专业全部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这些新增专业着重培养物联网、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1]。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是其中一个。该专业主要学习新能源的种类和特点、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应用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与国际能源组织预计,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把常规能源、新能源、节能减排等能源类领域的发展放在优先位置,能源已成为我国未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2000年至2020年是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时期。到2020年之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建成水电3亿千瓦、风电3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80万千瓦。建成太阳能热水器面积3亿平方米,实现沼气年利用44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5000万吨,非粮生物液体燃料形成年替代1000万吨石油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20年,我国需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领域投资大约2万亿元,从现在到2020年的投资大约1.5万亿元。按照相关部门使用的投资拉动就业推算公式,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量保持在297~706人之间,均值为474人/亿元来计算,则1.5万亿元可拉动就业岗位711万个。因此“十二五”期间,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将呈现大幅上升的势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2011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是一个以培养新能源合理开发、高效清洁利用为目标的能源类专业,肩负着培养国家能源类紧缺人才的重任[2,3]。
二、天津市高校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要性
目前,天津市从事能源类的企业达到300多家,如天津市风电整机、关键部件和配套企业达到50家,总投资126.45亿元,从业人员24760人,在全国风电行业形成了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据统计,目前,天津市整机生产能力达到5600兆瓦,叶片生产能力为14000支,按三叶片整机计算,可满足4900台整机需要;齿轮箱5400台以上;发电机1500台;控制系统3200台;以树脂为主的叶片材料5.5万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风电成套设备生产制造基地。
天津滨海新区日前也出台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在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风电、光伏、绿色二次电池和LED四大产业,计划每年从新区促进经济发展各专项资金中集中8000万元到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同时,各相关功能区结合各功能区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也将集中12亿元,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天津市西青区也计划在张家窝投资25亿元建立以新能源产业为龙头的科技产业园区。预计天津市在“十二五”期间投资在新能源产业上的资金超过50亿元。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可拉动就业岗位2.37万个,也就是年平均5925个。天津市19所高校中有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开设能源动力类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每年的毕业生不足1000人。因此,仅从天津市这一局部区域来说,能源类人才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
三、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在对国内外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基于新能源产业特点及企业和社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围绕天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类人才的需求,确定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方案,主要包括建设目标的确立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制订等[4]。
1.建设目标。围绕天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类人才的需求,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如认知灵活性理论等),以“3.4.5.6”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本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本专业建设工作。首先是在以“全科模拟工作岗位实训体系”为专业教学轴心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下,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同时优化该专业结构,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联盟和协作机制,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该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优势和特色,实现“教育思想先进、培养目标明确、教学改革领先、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成果优秀”的目标。
2.建设思路与实施方案。①以服务天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围绕天津市提出的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设施农业提升工程,构建具有都市型农业特色的“大农业”(郊区农业+市区绿化环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平台和绿色能源在“大农业”生产中高效利用工程技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形成互利共赢、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培养适合天津农业和工业领域人才需求的能源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②以“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是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也是培养能源类卓越工程师的前提。为此,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构建以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体,全科模拟岗位实训贯穿其中,实现专业交叉,融入艺术教育的新型教学体系,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③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为手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致用求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打通基础教学、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瓶颈,构建有机的教学体系和师资交流平台。首先,在重视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教学的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思路、方向、方法论基础和把握全局者的综合性基础”素质的培养,使基础教学成为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和好奇心的“催化剂”。其次,大力实施“全科模拟工作岗位实训计划”、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无缝隙合作工程,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手段,实现分层次人才培养,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措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的“催熟剂”。
四、总结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高等院校战略性新兴本科专业,其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必须紧跟新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与时俱进。以动态跟踪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创新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先进的、发展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要依据社会和企业需求,专业联系产业,学科对接产业,专业对接职业,积极培养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瑞,王胜辉,高微,王帅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太阳能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3):400-402.
[2]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1).
[3]陈学俊.对能源科学与工程发展的若干建议[J].院士与学部,2005,20(6):451-455.
[4]韩新月,何志霞,王谦,吉恒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人才培养改革,2013,(5):9-11.
我国传统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占全国的近50%。绿色经济的新发展模式,对电力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10年12月21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表了《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其中对促进电力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规划目标。未来电力行业节能降耗任务将非常艰巨,靠传统的设备升级或技术替代等措施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在绿色经济大潮下正实现战略性转变,发展绿色电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这一战略转型期的重点目标。电力行业的这一战略性转变必定以新技术来实现,积极培养绿色电力人才,是新发展形势下的关键任务。
“四个转变”铺垫绿色电力发展基础
绿色电力是指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力因其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如CO、CO2;造成酸雨的SO2等),且不需消耗化石燃料,节省了有限的资源储备,相对于常规的火力发电——即通过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方式来获得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被称为绿色电力。
发展绿色电力首先需要四个转变
绿色电力的发展需要电力能源向清洁、高效、可持续方向转变,从传统能源向绿色新能源转换,首先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转变。
(1)转变观念。要清楚认识电力生产以及能源消费的方式,要量入为出,绝不能过度消耗。
(2)转变规则。要建立合理、完善的具有法律效应的体系,促进并保障电力绿色能源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3)转变科技。转变科技现状、提升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创新。目前我国新能源发面相比过去确实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还有很大一段落后以及路要走。只有从政府层面加大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弥补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欠缺,才能健康有序推进绿色能源的发展。
(4)转变文化。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文化,要爱护甚至敬畏大自然,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发以及使用有限的能源资源。
绿色电力的技术发展与人才现状
传统电力结构调整
“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规划研究中,按照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规划原则,统筹未来十年和长远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电源结构的经济性,提出了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方针。并明确截至2020年,新能比例要达到近1/8,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18%,连同水电、核电,清洁发电装机要占装机总量近一半。其中,尤其对可再生新能源发展规模制订了严格的高标准,即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为代表的可再生新能源,从2010—2020年这10年期间,要有近6倍的高速增长。
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对人才供给产生了连锁效应。然而新能源人才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国新能源发电行业人才培养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培养的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较低,真正熟悉和掌握新能源发电运行、管理、维修的人才较少,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我国从事新能源发电的技术骨干大多数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普遍缺少新能源方面的系统知识。据调查,现阶段新能源发电企业的招聘对象也主要是其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传统电力企业职工,这些人员缺少新能源发电相关的理论知识及运行经验,很难满足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岗位需求。不仅技术人才缺失,同时新能源领域相关的金融、商务以及工程管理人员也非常匮乏。
煤电的低碳化与绿色开发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目前能源剩余可采总储量中原煤占58.8%,这将决定煤炭消费在未来10年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流。推进煤电绿色开发,大力推行低碳化、洁净化煤电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绿色电力的又一主要措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规定,未来将加快现有机组节能减排改造,因地制宜改造、关停淘汰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因此,研发及应用适应新发展需求的高新洁净煤技术,减少能源浪费及碳排放量,是优化煤电产业的重点。从而可见,未来对研发、应用世界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助推低碳发展方面的人才的需求将逐步上升,同时对现有发电技术的清洁化改造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也将增大。如与减少环境污染物及CO2排放的相关技术、提升能源转换与利用率相关的技术等,都将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另外,由于我国东部和中部煤电布局过多,而我国煤炭生产又集中在西部,大量西煤东运,造成我国公路、铁路运输压力的增大。因此煤电一体化开发也成为未来发展重点。同样水力、风能、太阳能等大型清洁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西北,而电力需求则集中在东中部发达地区,约占全国需求总量的3/4左右。以上现象使得有效的电力长途输送成为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提升的一个方向,对电网发展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十二五”规划中还将加快发展坚强智能电网作为推进绿色电力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些都将需要大量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包括能够熟悉和掌握发电、输电、配电、变电、用电各个环节,可以熟练地对各种装置、设备进行监、检测以及维护等操控,对智能电网产生的市场信息、电网信息、用户信息与宽带通信等多源信息流能够进行科学、定量的分析等。目前能够适应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培养绿色电力专业人才需数力并发
解决绿色电力人才培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部分高校和企业能解决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做好发电行业新领域、新技术的人才培养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培养模式,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绿色电力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快速成长通道尤为关键。
加强院校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
高校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当承担起为发展绿色电力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重任。
(1)完善原有的一些电力技术与工程相关专业的教研内容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以适应电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如围绕电力工业的各相关环节,增加特/超高压输变电技术、新型清洁煤电技术、节能节电技术、智能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以及电力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研比重。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充实和丰富电力节能、环保教育内容,培养具有节能减排专门知识和研发能力的人才。围绕我国电力行业的绿色战略需求,培养优势领域专业人才,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科技竞赛,加强学生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判断,有效参与处理节能减排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全面掌握节能减排知识和技能。高校要加强同国内、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广泛进行教学、研究、学科建设、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积极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把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于更多的领域。
(2)加强新能源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尽管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34所大学经审批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但无论从培养规模和水平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发电行业的需求,有一定机械、动力、电力学科基础的高校,特别是电力相关院校应当重点推动新能源学科的建设,扩大新能源专业招生规模,指导和推动新能源专业、课程、师资、教材,以及实验实训等教学建设和改革,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新能源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新能源行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对新能源教材调研发现,新能源相关专业的教材仅有40—50种,种类较少,而且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其中很多新能源教材只是科普性介绍,专业深度根本达不到教材的水平,缺乏实用价值。国家应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及机构编写实用、成系统的新能源教材。
(3)创建并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新专业。如:能源规划与管理专业,该类毕业生可成为电力公司的能源管理师,对企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出估计,帮助制定减排计划,依据燃料的种类(如煤,天然气等)核算发电能力和产量;能源财会与金融专业,培养专长碳约束、碳税制、碳交易和碳金融的人才,当前发改委正在研究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制度,或在电力等行业试行碳交易制度,电力企业无疑将需要能熟悉和操作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创新型低碳金融衍生品的人才。
积极开展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大力开展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是快速提高现有人员专业水平及培养企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由于企业从业人员对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自己在工作中专业知识不足及知识的需求目标有更清醒的认识,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理论知识或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其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联合相关高校及培训机构增强继续教育师资及培训基地的建设,并且要建立职工继续教育的鼓励机制,提高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1)丰富培训形式与内容。节能减排对于大多行业来讲都是新接触的领域,知识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对于电力节能减排技术的在职培训来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更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传播技术、智能仿真等新技术,开发适应现代化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多种培训模式,让培训更生动,更易让员工接受和掌握。同时辅助开设各种专题培训班、专业技术讲座,以团队共学互动的模式,通过可上积极深入的交流探讨,课下各种竞赛、奖励的方式促进员工提升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动力与兴趣。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自身的内部网络,开展国际电力专业技术合作及培训,运用国外职业培训常用的“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案例研究等方法,一方面开阔员工视野,同时还可更有效地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水平。
(2)加快绿色电力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电力绿色发展来讲,无论是节能减排专业人才或者系能源发电专业人才都属于应用型技术人员。而目前相应教育体系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这些从业人员大多从其他领域转行过来的,对发电设备的熟悉程度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对工作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发展造成很大阻碍。为了使员工能更好地熟悉相关设备的性能,培养综合技能,形成系统性的新能源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事故处理等知识技能体系,岗前技术实训很有必要。据调研,目前我国很多新能源发电企业找不到能让员工进行技术实训的基地,而且大部分实训基地满足不了企业技术实训要求,因此新能源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对资源的开采以及相关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传统汽车所使用的发动能源为石油,并且能耗比较大,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为了进一步改善汽车的功效,新能源汽车在市面上逐渐出现。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市面上的销售量并没有达到良好的突破。因此合适的营销策略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以及推广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销售的现状
随着我国发展的需求以及能源的需要,国家颁布了相关政策来帮助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可以和发达国家的相比,并在很多重要的场合进行了展示。但是由于相关条件的限制,使得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市场销售当中还未能达到良好的业绩。目前对新能源汽车销售产生限制的主要因素有:(1)消费者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所需要的成本比较高。由于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是新技术,因此在生产的过程当中所投入的成本比较大,在销售时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对于经济能力不够宽裕的消费者来说是一项很大的经济负担,并且其核心部件一旦损坏其更换的花费也比较高;(2)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不足。由于新能源汽车面世的时间比较短,许多消费者对其了解不足不能明白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优点,并且有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只在展台上进行展示,这更加阻碍了消费者对其具体的了解;(3)消费者的驾驶技术习惯。目前广大消费者对传统汽车的性能以及驾驶技术比较熟悉,如果要更换新能源汽车,需要他们重新学习新的驾驶技术以及相关的保养知识,因此大部分消费者遵从于自身的习惯还是会选择购买传统的汽车。
三、市场营销的策略
根据目前销售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营销策略。
(一)做好相关的广告以及公关营销
一件产品要想让广大的消费者从陌生到熟悉,就必须做好相关的广告以及公关的工作。由于目前广大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了解还比较少,因此相关的销售商家要在广告和公关方面下功夫,策划能够引人注目的广告文案和采用适合的广告方式,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当消费者来到实体店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观察时,相关的销售人员要对其性能优点等进行讲解和宣传,加深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印象以及了解。
(二)采取体验的营销方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条定律在市场营销上同样具有作用。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直接了解的方式是让其进行亲身的体验。相关的商家可以开展相关的参观活动,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进行参观,同时在销售人员的带领下,亲自驾驶新能源汽车来进行汽车性能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问也能及时向销售人员提出,同时可以拉近销售人员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消费者的亲身体验能对新能源汽车的优点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增强其购买的欲望。
(三)开展适当的网络营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解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营销方面网络是一个很好的营销平台。在以往网络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一个新事物的了解过程是漫长而零碎的,但现在网络为人们了解新事物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渠道,商家可以将新能源汽车的信息进行整合之后放在相关的网站上供消费者进行浏览,通过图片和文字等对新能源汽车各方面的新能、销售以及售后等进行详细的描述;同时还能把用户体验总结放在网络平台上,这样缩短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解的时间,也能增强其购买的欲望。
(四)进行优惠的营销
由于新能源汽车价格较高,这成为阻碍其市场销售的原因之一,相关商家可以通过展开相关的优惠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比如在节日期间开展优惠活动并赠送相关的售后服务等,这些营销策略都能很好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四、结束语
新能源汽车能缓解对石油的损耗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其广泛的运用是势在必行的状态。在目前的市场营销中由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缺乏一定的了解,自身的消费习惯以及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其销售出现一定的困境。针对上述问题在市场营销中可以采用体验,广告,网络以及优惠等营销策略,来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沈玲.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分析及目标客户营销策略[J].上海汽车,2013,05(11):6-10.
[2]张莉.安徽省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6,02(30):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