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现代职业教育视阈下的技工教育发展策略探析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考核与评价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青年教师的成长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师专业化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现代职业教育浅析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探讨 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新观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教学方法与艺术探究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模式的定位与转向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 当代职业教育学内涵的突围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提升高职外聘教师教学质量对策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教育发展背景下的湖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范仲远.关于“教师职业专业化”概念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2-65.
[4]闫守轩,朱宁波.教师教育中生命体验的缺失及回归[J].全球教育展望,2011(12):61-66.
[5]徐志文.教师职业角色沿革及其展望[J].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7.
[6]楼世洲,张丽珍.探寻与应对: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职业声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4-47.
[7]张倩,李子建.职前教师专业身份建构之困境与出路――对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3):97-98.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56-03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未来几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给职教教材出版带来哪些挑战?作为出版机构,应采取哪些职教教材出版策略,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职教教材出版的挑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给传统的职教教材出版带来挑战。
如何拓展日益增大的传统职教教材市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外部适应、内部协调、横向互动的体系。外部适应,即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要求相适应;内部协调,即中职与高职(含本科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有机联系、一体化的衔接通道;横向互动,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沟通,互为促进。这将极大地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育建设的量化目标来看,到2020年,中职在校生人数将达到2300万,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将达到1480万,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加236万和516万。如果在校生人均总量不变,即传统职业教育教材市场总量将分别增加11.16%和53.5%。尤其是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教材市场将大幅增加。职业教育教材的市场总量虽然在增加,但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教材从体系到内容到体例到载体都有新的变化,如网络课程、电子教材等开始出现,如果仍按过去的教材开发思路来出版未来的职业教育教材,则可能导致不但难以抢占新增的市场,甚至难以保持过去的市场份额。
如何开发新生的职教教材市场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可见: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职业教育的基本结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用技术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其定位、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与普通本科教育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比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意味着这部分学生所选用的教材需要根据职业教育规律,按照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进行全新开发。如果有600所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办职业教育,按每校在校生1万人,每人每年需教材费用300元计算,则仅应用技术本科就有约18亿元的教材市场量。这部分市场量对职业教育教材出版而言,必将是其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做到普职融通,适合普职融通要求的教材也需要全新开发。这些职业教育教材的研发是一项新事物,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应早准备、加速行动。
如何发展职业培训图书市场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将是覆盖每一个人一生的每一个阶段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有完善的职前教育体系,又有完善的职后培训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量化目标中提出,2012年全国继续教育参与人次为2.1亿,到2015年将达到2.9亿,到2020年将达到3.5亿。如果按每人次需要资料费100元计,即到2020年继续教育图书市场将达到350亿元。对职业教育图书出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如何适应职教教材数字化的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要求职教教材出版一方面要加快传统职业教育教材数字化的进程,对传统职教教材进行升级换代,以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和广大群众继续教育使用的数字化资源,满足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的需求。
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职教教材出版的应对策略
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给职教教材出版带来的诸多挑战,职教教材研发与出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职教教材出版机构能否抓住这一机会,关键在于职教教材出版机构能否快速进行顶层设计、组织重组、思路调整、人才储备和优化操作。
在组织架构上,建立贯通的职教教材研发组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专业硕士等)和职业终身教育形成有机衔接、自成体系的统一整体。这必然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各学段的课程是有机衔接、自成体系的统一整体。教材作为课程的内容载体,理应各学段相互衔接,既无不必要的重复,又无知识点、技能点等的遗漏。要研发各学段相互衔接的教材就需要统一的顶层设计,这要求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建立各学段贯通的职教教材研发组织机构。而当前大多数出版职教教材的出版机构在组织结构上采用分段式、分类型式的组织架构,即设置有专门负责中职教材建设、高职教材(主要是专科层次)建设的机构或人员,分别从中职或高职的特点入手进行相应层次的教材研发。这种组织架构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各层次内部,教材结构相对合理,能基本做到相互协调,但各层次之间缺少应有沟通与协调,易导致内容重复或脱节等现象。这种组织架构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其教材的要求格格不入。
要形成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材,出版机构应有相应的组织架构,建立一体化的职教教材出版组织,在组织内部实行按行业或专业分工的、一体化开发职教教材的项目组。如学前教育专业项目组,由项目组对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进行整体设计,以保证研发的教材在理念上、结构上、内容上一脉相承、有机衔接。如此,既有利于教材建设的体系化,又有利于宣传推广的统筹与协调,提升工作的效率与效益。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组,则需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要打造一支既懂教学,又懂编辑,还懂市场的项目负责人队伍。给予项目负责人规划产品线、调配编辑力量、整体策划产品、进行市场宣传推广等权利,确保让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情,获得专业的发展,确保按行业或专业群设置的项目组(产品线)健康持续发展。
在教材理念上,由注重技能向注重素养转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理念的引领下,强调职业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故无论是职教教材还是职业院校的教学,都将学生的技能形成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一做法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其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功能在注重其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育人功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调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职业教育也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二是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品德的培养。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丰富,势必带来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化,课程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教材品种的变化,课程内容的变化直接导致教材内容和教材体例的变化。由此,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在研发职教教材的过程中,必须以此为基础,转变过去研发职教教材尤其是专业课类教材时过度强调技能、强调教会学生怎么做的思路。在未来的职教教材研发中,应依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中既要关注企业用人的现实需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本身置于中心位置;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又要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在各类教材中都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满是正能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材特点上突出应用型、一体化和多功能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延伸了职业教育的长度,从初等职业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再到高等职业教育(由专科延伸到本科,甚至是专业研究生);又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宽度,从职业学历教育到职业培训到终身学习,从传统式的学习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职业教育“长度”和“宽度”的拓展,要求未来的职教教材除具备传统职教教材的特点外,还应具备以下特点。
1)应用型。应用型既指职教教材本身要突出应用、实践的特性,更是指要开发符合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需要的职教教材。发展应用型本科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应用型本科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本科,也不同于专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应用型本科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调学以致用。应用型本科的这种独特性,注定了应用型本科的教材既不同于学术型本科学校所选用的教材,也不同于高职高专所选用的教材。与学术型本科教材相比,应用型本科的教材更强调应用性、操作性;与高职高专的教材相比,应用型本科教材更强调学理性、知识性。未来几年,应用型本科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职教教材出版应未雨绸缪,组织专门的教材研发团队,研发与应用型本科定位和学生认知特点相适应的教材。
2)一体化。一体化主要是指推进中高职教材一体化进程。加强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又一重点。教育部2015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未来几年,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高职的规模将逐渐增大,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将越来越多,这都要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研发上进行有机衔接,避免课程与教学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应组织专家,在充分研究中职和高职特点的基础上,分专业对中职和高职教材进行整体设计,出版内容适宜、形式新颖的一体化教材。这种教材必将受到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欢迎,形成独特的品牌,进而形成市场号召力。
3)多功能化。多功能化主要是指丰富职教教材的用途,使其适宜于职业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普职融通等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改变各种类型的职教教材互不兼容的现状。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可以出版“双证书教材”,即既适合职业学历教育,又适合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使用的教材;出版普职融通教材,即既适合职业院校学生选用,又适合普通学校开展职业体验等教育使用的教材。
关键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进行陕西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是提高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突破口,不仅能丰富现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而且还将为西部其他省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借鉴。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1.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国家教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要形成集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使其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成为可能创造条件,并向社会提供更多满足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社会性。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经济增长方式改革,都需要现代职业教育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居民收入和职业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职业教育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变化也直接挂钩。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
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转变观念,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根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在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特色发展模式、区域发展功能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关注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出努力,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陕西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丝绸之路的起点,更应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战略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当前陕西的产业发展变化,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大数据、环境保护、医药健康、现代农业等重要科技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强技术革新,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为陕西建设科技创新示范省份和“一带一路”旗舰省份发挥作用。
3.满足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对人们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人们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终身教育理念也就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指南。教育能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且只有终身教育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需求。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来,加快速度培养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在2015年制定了《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管理归口于不同部门,使协调难度加大
目前,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归教育部门,而职业培训机构和技工类学校的管理归人社部门,这和现代職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理念是不符的,致使政出多门、有效资源分散、工作效率低下,致使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比较小,存在政府部门插手管控职业院校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率和办学自主性。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分配不均衡
陕西省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加大了财政投入,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但这种资金的投入大多是针对公办院校,并且优先考虑的是省属高职和地方公办高职,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投入较少,对各类培训机构及技工学校几乎没有经费预算。部分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校企合作动机不同,致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共同发展、合作就业,不断提高办学的质量,增强办学水平和特色,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1]。目前很多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时常发传出校企双方的不谐之音。查其原因,发现企业常常提到的学生职业能力问题只是一个片面的托辞,而真正的原因是各方的利益不同、合作动机不同、价值观不同,导致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的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多种价值观纠结在一起,而没有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致使多数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4.教师评聘制度不完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职业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知识渊博、还要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这样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2]。但是就目前各个院校的情形来看,本学校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人才又达不到学校的任教资格。归根结底是现行的教育人事制度的不够灵活,阻碍了行业优秀人才进入职业院校任教,受学历水平和英语水平的影响,行业教师晋升职称也比较难。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又不够充分重视,导致目前我省各个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5.现行评估指标缺乏针对性
目前实施的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全省的所有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都是一样的,不能体现职业院校自身的特色,所以现行的针对职业教育院校办学与教学评估体系存在明显的不足。评估指标的制定者多是大学的管理者或者教授,缺少有深厚企业技术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参与,评估指标参照名牌大学的指标体系,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评估指标侧重学校软硬件建设,对学校特色强调不足。
三.陕西省构建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的措施
1.实施管办评分离,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由第三方进行质量评价
鼓励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个性化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对职业院校的评估评价对职业院校的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省上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评估中心,专门针对职业院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现代职业院校特点的指标评估体系,交由第三方进行评估,这样能更为准确的评判出职业院校的真实水平。实施管办评分离,对职业院校适度放权,将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干部任免、人才引进等权利适度下放给职业院校,增加职业院校办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逐步形成政府监管学校,学校自主办学,企业参与办学、第三方监督评价的格局[3]。
2.全面落实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投入的监督机制,保证教育经费能足额投入到位。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外,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或个人向职业教育进行投资。并且要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政府财政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完善各种资助政策,包括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及贫困补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让更多贫困人群受益,不再因为贫困而不能参加学习。制定相应对策,逐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3.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给予职业院校在办学方面的支持,保证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第二,政府对合作育人的企业,予以政策上的鼓励,使企业能够站在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对实习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以及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确保实习生的基本生活保障;政府要用政治手段干预企业,对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创造良好就业条件的企业进行表扬和奖励。对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很低,利用實习生这种廉价劳力来盈利的企业,给予适度的警告和惩罚。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职业院校应积极引进或培养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创造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职业教师到国内外著名企业或知名院校去进修学习、鼓励参加各种行业或协会组织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及各种对口专业培训活动,既能开阔教师的视野,又能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分期分层次派遣教师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陕西省是西部地区大省,科教资源丰富,构建陕西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形成适合陕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结构。构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提高陕西省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为陕西省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要,而且还将促进我省“科教兴陕,人才强省”战略的有效实施。
作者:刘学艺
参考文献
[1]陈鹏 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 2015(06): 70-74.
一、体系的开放性,要求进行外适性整合。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体系的建构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这一理论表述要求教育体系的建构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进行外适性整合。所谓外适性整合,是指职业教育要与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外在环境和要素相互整合、彼此适应,谋求更好的协调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经济发展要求教育与之进行外适性整合。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生产生产力、造就劳动者的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动力。第二,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要求进行外适性整合。服务社会是高职办学的重要职能,如果不与外界进行适应性整合,就无法实现这一职能。第三,职业教育办学本身需要进行外适性整合。比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既是职业教育办学的规律使然,也是国际经验的成功昭示。
外适性整合要求做到:第一,职业教育要主动寻求与经济发展的适应对接。经济、社会、企业不会迁就或主动适应教育。它们好比是码头、岛屿和海岸,只能是职业教育的“船”来适应停靠的“码头”,而不能是海岸来适应“船”。第二,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对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对应。“推动职业学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第三,要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和贡献度,做到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第四,还要重视与就业结构的外适性整合,防止学生所学的能力或知识结构与社会需要发生错位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
二、体系的多元性,要求进行内适性整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大教育概念,指的是教育大系统中各种教育形式、类别、要素的有序整合。这样的体系必然是一种多元架构和内在整合。包括职普比的协调与均衡整合,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教育三种中职教育的互通整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整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整合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只有实现这些形式多样、类别多元的教育横向贯通、立交整合,才能真正建构起《纲要》所要求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学习型社会建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使每一社会成员都可以在体系内不受年龄、时间、空间限制,为达到各自职业发展目标而自主选择和有针对性学习”(范唯等,2012)。
三、体系的系统性,要求进行自适性整合。自适性是指在职业教育自身框架体系下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整合过程。当下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体系残缺、层次不全颇多微词,称为“断头教育”。这种情况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确是一个极大的伤害,也是对体系建设的一种显在挑战。就是说,从纵向的层级体系来看,无论是中职升高职,还是高职升本科,其体系和渠道都还没有真正打通和完善。所幸的是,目前在生源萎缩和人力资源要求高移的背景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高而本、由本而研的层次还很渺茫,体系建构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自适性整合必须:1.观念上要更新。不要把职教本科看得太高,轻易不愿松绑,不愿放学生迈过这道“坎”。其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本科学历内涵或规格的衡量尺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本科充其量也就是过去的大专甚至中专水平,这样想,高职升本就不应构成多大问题和障碍。2.加快探索和推进的步伐。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循序渐进固然重要,但渐进不当,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和步点,就会迟滞发展,错失良机。所以要加快探索和推进系统化建构、自适性整合的步伐,在中高职衔接全面推开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专本职”衔接的试点,探索建立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合作办学模式、技术性本科连读模式、国家示范型高职直接升本模式等,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完善与整合提前做好铺垫和准备。
四、体系的人本性,要求进行个适性整合。个适性整合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导、为本位的整合。教育是由人并为人的活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它要求把学生放在根本的位置上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将他们塑造成能够立身处世的社会化的人、可持续的、自主发展的人。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关注并引导学生的个适性整合。具体来说:一要重视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整合。现实关怀,就是指对人当下需要的关怀,即“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的就业需要的关怀,赋予他们职业能力,教会他们生存本领,使他们获得融入社会的资格和赖以谋生、实现自我的职业。终极关怀是对“谋个性之发展”的需要的关怀,它是指向人生更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超越、向往和追求。个适性整合,只有既面向现实的生活向度,又面向未来的发展向度,才能真正体现体系建构的人本性。二要注意职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从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岗位能力。人文素养是人的文化素养所建构的精神底蕴,是心灵之香、知性之媚、智慧之光的源泉。只有将二者有机整合,才能既赋予学生“谋生”的职业技能,又奠定学生“谋道”的精神格局,实现二者的价值整合。
观点链接
马建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设置职业教育综合管理职能部门,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建议将现有的“职业教育处”改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处”,把原先归属高等教育处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纳入其中。调整后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处主要职能是,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统筹专业建设、统筹教学管理、统筹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学籍管理、统筹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与开发;在学分互认、资格认证、办学资格和教学管理上指导、协调各方面矛盾,等等。
建议二:设置独立的五年制高职院校,提高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质量。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比较成熟和成功的一种模式,较之于招收普通高中生源的高职有一定优势,但是这种模式也有明显缺陷,主要是衔接质量不高,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存在二元割裂现象。对此,建议独立设置专门的五年制高职院校。设置独立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把现有办学条件较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改制设立;二是在高职院校不多的地区新设独立的五年制高职院校。
建议三:建立与普通教育平行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
首先,试点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尽快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试办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各省市可以先期在符合条件的应用型普通工科类高校设置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鼓励此类高校向本科高等职业教育方向转型发展。
其次,试点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体系。即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专科(准专业学士学位)本科(专业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硕士学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条件成熟时,试行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体系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硕士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生源主体应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但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同样可报考,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也可报考。
建议四:建立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要。
职业培训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笔者认为建立现代职业培训体系,一方面要整合区域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形成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合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职业培训体系构建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能够较好地把脉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特点和动向,及时拓展培训市场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同时,非政府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特点,因而更受社会欢迎。再一方面,要发挥职业教育评估机构评价的导向作用。有关评估机构或部门应将职业培训的规模与质量纳入国家级、省级示范职业学校的评价指标,或其他各类考核、评比指标中,以挖掘职业学校的培训潜力,规范职业培训市场。
建议五: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建立有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
首先,要尽快开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专项研究;制订从研究到试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行动计划;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提供积极的政策创新与制度配置的支持等。
关键词: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试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9-0039-04
一、南通市实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试点项目的基本情况
构建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该项目是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从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出发,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实施的建设试点。南通市承担的是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试点。其中,试点的中高职3+2分段培养牵头高职院(南通职业大学、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所,合作中职校(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3所(含6个专业)。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牵头本科高校(南通大学)1所,合作高职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所(含4个专业)。
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推进中高职衔接的区域行政统筹不够
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是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范围内开展。虽然文件要求“各市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审核工作”,但作为地级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本区域内参与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的各级各类院校的统筹乏力,引导不够。至于县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文件的主送单位是市级教育部门,更是参与不够,指导缺失,从而使中高职衔接的改革试点成为地级市范围内的高职院校与中职校之间的学校行为,未能得到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县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
(二)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校规模小
中高职衔接的主体是高职院校与中职校,试点项目的最终审批权在省级主管部门。按照《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要求,参加试点的中职校必须是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但我市8所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申报试点后,被省厅批准参与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涉及合作的中职校只有3所,另外的5所学校包括2所国示范建设学校均未申报成功,影响了项目试点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三)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水准不高
中高职衔接试点的关键是衔接专业的选择。参与中高职衔接试点的牵头院校期望通过中高职衔接的方式,解决那些社会需求不足、招生难度较大、办学水准不高等具有瓶颈障碍的专业发展问题,因而所选专业对中职校来说,多是小而冷的专业。中职校希望通过中高职衔接的方式,满足中职生进入高一层次院校的升学愿望,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所选专业与中职校所期望的专业之间的落差,制约了中高职衔接的实施效果。就参与学校的招生人数看,2012年南通市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校招生190人,合作的高职院校招生305人,显然,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受益大于中职校的受益。就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的招生数看,中高职3+2分段招生184人,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招生305人。高职与普通本科试点优于中高职3+2分段招生。就专业招生看,中高职3+2分段试点的园艺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分别招了55、58人,只完成专业招生计划数的三分之一;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招生计划完成较好。
二、实施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分析
(一)分段衔接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是增强职业教育体系与人才体系适应性的制度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发展的转型升级等迫切需要培养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为产业优化升级服务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从现有的人才培养现状看,不同层次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各具特点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究其原因,是人才的规格要求与岗位的技术要求不匹配。所以,针对人才的特质要求,探索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建立与人才体系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试点改革的诉求。
(二)分段衔接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举措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角度,提出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立交桥”的建设问题,要求职业教育不仅在理念与制度上强调与各种教育衔接与沟通,使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衔接问题能够顺利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进一步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就是响应政策要求的工作举措。
(三)分段衔接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是满足学生及家庭对学历提升愿望的途径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高移化,广大学生及其家庭普遍要求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中高职之间、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间的升学通道已经打通,但途径单一,且制约因素较多,衔接仍然不畅。因此,实施中高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可以部分满足学生及其家庭对学历提升、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的需求,并为提高全民素质作出应有贡献。
三、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的要义分析
就目前南通市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试点情况的分析来看,当下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试点正处于关键时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建立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意
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我国学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一贯制和分段式等形式。由于我国实行的主要是初中后和高中后分流,因此职业教育的学制形式呈现为3-4年(以3年为主)的中职与2-3年的高职和4年以上的应用技能型的本科。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是今后一个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显然,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与我国目前实行教育分流制度相适应,也与当下对人才培养与成长的规律相一致,同时兼顾人才与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中级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并保持合理比例。这一教育体系不仅解决了层次问题,即保持中级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合理比例,而且解决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问题,为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构建了升学通道。
(二)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现形式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框架体系时,应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体系的柔性设计,体现开放的视角、便捷的通道、多样的组元等特点,突出职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包容性。目前江苏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共设计了三个大类的衔接学制:一是中职与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二是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4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三是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5年制高职学习5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应该说,从制度设计的适用性角度看,这是为不同需求的人群设计的不同途径,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和可操作性。
(三)构建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件
一种教育体系的建立应是在适应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作为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层面的设计上必须具备以下要求:一是以专业归类为接点,二是以学制分段为纽带,三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为保障。
1.以专业归类为接点。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类型,但职业与专业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以专业归类来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能动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需要的必要要求。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升学通道的构建时,中高职、高职与普通本科等分段衔接中,衔接的对接点就是专业。
2.以学制分段为纽带。人的成长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分段式的培养以及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处理好“发展基础和能力提升”的关系。因此,以不同形式的学制分段衔接实现人才培养的制度优化,将是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层面上的人为举措。
3.以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为保障。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也是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对于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关键是参与分段培养的职业院校能否联合研制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此,南通市参与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学校经过研讨论证,形成了人才分段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共识:前一阶段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岗位对接,重点培养学生的单一和综合技能,后一阶段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分段实施,实现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围绕目标定位,分段培养的衔接实质是教学的衔接,核心则是课程的衔接。因此,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以统一的课程标准统领教材的编写,同时做好分段培养课程的有机衔接,不仅使中等职业教育内部做到各个层次的有效衔接,而且能为学生转段或者升段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试点的启示
2012年作为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期,重在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寻求对策。就南通市同时结合其他地区以及参与试点中职校、高职校、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探索实践来说,有必要对试点工作进行顶层的整体设计和政策实施的优化。
(一)对建设试点项目进行再遴选
对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较好的江苏来说,2012年积极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是积极、果敢的,实践也证明试点效果也是显著、可喜的。但就具体项目而言,需要对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项目试点、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试点、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试点、“双专科”高职教育项目试点等项目进行再论证。就参与试点的南通市情况来说,在中高职的衔接上,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项目试点缺乏需求基础,表现为从2003年起江苏省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及其在中职校的“五年一贯制”的高职办学已经具备相当的办学规模,学生对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的兴趣并不浓。此外,从2010年起,江苏又实施高职校对中职校的注册入学制度,因此,对江苏的中职学生来说,读高职的途径已经全面打通。部分不愿意读“五年一贯制”高职或者参加高职注册入学的学生来说,通过对口单招也可以升入本科院校。由此可见,对江苏而言,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已经建成。至于“双专科”试点,自学考试就已经能满足,况且高职校专科层次的转专业已经没有制度瓶颈。如果从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同时基于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整体水平较高的实际出发,中职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段”和“联合”培养试点将成为江苏下一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从稳定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同时不降低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出发,中职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段”培养应成为中职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衔接的主要形式。
(二)对试点项目进行制度再设计
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虽然初有成效,但仍要乘势而为。一是继续强化制度的顶层设计。就学校而言,主要是参与的中职校与本科高职院校的遴选办法及程序的设计。2012年的试点在试点范围和院校的选择上已经作了原则性的要求,但方法不够具体,如在学校要求的基础上,对学校选择的专业也有规定性,原则应是品牌专业或者是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就学生来说,参与试点尤其是参与中职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段”和“联合”培养试点的学生入学门槛应有必要的要求。否则,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不能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使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升学教育或者是变相的精英教育。二是强化制度执行层面的设计。进一步严密制度执行的闭合性,要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对衔接分段的升段考核办法进行设计,保持适度的淘汰率,体现制度的刚性要求和选择性,以激发试点项目学生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行业协会;信息功能;协调功能;监管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9-0043-04
一、现代职教体系需要行业协会发挥功能
国家层面首次明确要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是在2002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然而,真正在全社会掀起建设热潮的时间则是从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以后,《纲要》确立了现代职教体系的理念和基本框架,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为发展目标,反映了国家对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高度重视。因此,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提升我国职教水平的必由之路,是提高职教质量的基本途径和战略举措,更是职教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行业协会发挥功能是现代职教体系本质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其中,“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逻辑起点,这也表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当遵循外部适应性原则,也就是努力实现与社会需求对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围绕产业发展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环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政产学的协作对话机制,推进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
因此,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客观要求必须打破教育系统独办职业教育的模式,加强职业院校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现代职教体系的有效结构,提升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同时,职业教育天然具有发达的利益相关者网络,职业院校获得的资源除来自政府外,还来自个人和其他社会机构,这种利益分化特点使得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时不能延用传统模式,必须引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体制。“行业协会是由独立的经营单位组成,保护和增进全体成员既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1]。行业协会自身独特功能决定了它是充当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关系协调平台的最佳选择,是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沟通合作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实现方式。因此,激发行业协会在现代职教体系中发挥功能,建立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行业协会功能的积极发挥,推进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真正建立与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代职教体系中行业协会功能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职业院校办学仍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缺乏开放性,在专业、课程与教学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脱节现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实行产学合作。职业院校要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有必要借助于行业协会,“行业组织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运作规律、人才需求等情况,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企业组织的联合体,代表企业组织利益,更易于促成企业与职业院校沟通合作,应该成为企业与学校沟通的桥梁,然而,我国行业协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发挥存在明显不足。由于行业协会自身问题、行政管理体制问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问题,约束了行业协会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过程中行业协会存在明显的功能不清与功能缺失,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难以发现行业协会的身影。整体看来,行业协会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功能发挥与实际能力有着较大的差距,行业协会难以充分发挥主体功能,这是制约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功能,激发行业协会真正发挥自身功能。
二、现代职教体系中行业协会的信息功能
在当今知识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对于所有的社会主体都非常重要。全面、准确、通畅的信息沟通是现代职教体系发展的基础,国外职业教育长期发展实践证明,职业教育越发展,职业院校与政府、企业间的信息联系便越紧密。然而,当前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内部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例如,职业院校不了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数量和规格,对于新型技术设备了解不够,校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双方的合作和交流。同时,由于专业性限制,政府部门对于职业院校各个专业发展前景也了解不多,对于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掌握不够,导致政府对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指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行业协会拥有比较健全的信息渠道,能够为政府、企业及职业院校的信息交流搭建平台。行业协会信息功能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提供等环节,行业协会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构造可以共享的信息平台,构建多边信息网络,从而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具体来讲,现代职教体系中行业协会的信息功能是指行业协会利用中介角色,一方面向政府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向职业院校提供信息,使得现代职教体系中的两个主体都可以获得充分信息,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
(一)向政府部门提供信息
我国职业教育目前还处于官办的状态,政府拥有职业院校发展所需的巨大资源,决定着职业院校未来发展走向。政府在制定相关职业教育政策时必须以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为前提,只有充分掌握行业发展信息,了解有关专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发展前景等信息,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政策。然而,由于政府与行业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并不十分了解,同时,市场瞬息万变,也增加了政府对行业发展信息全面掌握的难度。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职业教育政策时难免会出现误判。
职业教育宏观决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科学的宏观决策必须以准确的信息为依据。行业协会能准确掌握本行业的人才供求现状、未来发展状况等信息,行业协会可以以专家的角色参与进来,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组织业内专家,定期开展行业技术和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全面收集行业相关信息,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通过调研、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向政府提供较为权威的数据资料,并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给出基本结论和建议,同时,向政府反映职业院校的意见与呼声,提高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政府教育部门及时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提供有力保障。
(二)向职业院校提供信息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盲目开设热门专业的现象,以至于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就业,但是,有些行业却由于缺少技术技能型人才,出现人才荒,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就是校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现行办学体制下,只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信息功能,才能真正解决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国外行业协会一直将其自身的信息功能发挥到最大,努力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行业协会就定期行业技术需求状况,向职业学校提供最新的岗位的技能要求、劳动力现状与需求量,并在本州TAFE 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学方案的调整过程中,为相关职业院校提供大量的行业企业信息作为参考。
我国行业协会可以向职业院校传递行业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提供行业发展相关动态,将人员标准和人员结构等需求信息反馈予职业院校,使学校及时掌握行业信息。职业院校依据行业协会提供的有关资料与数据,了解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整专业方向,修正教育教学模式与内容,在职业院校教学活动中注入行业发展的新成果,并把行业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有效地指导职业学校培养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现代职教体系中行业协会的协调功能
行业协会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组织,能够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政府、学校、企业等主体之间发挥很好的协调功能,起到剂作用,调节多重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稳定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协调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在所有教育形态中,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产教融合是举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校企双方利益难在同一层面上形成有效的沟通并达到理想状态,行业协会作为主体参与不足是一大原因。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一般来讲,职业院校都非常渴望得到更多的合作机会,而企业的热情不高。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在市场中面临激烈的竞争,所以必须以最大限度获取经济利益为导向,来处理与外部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当与学校进行产学合作的时候,企业首先要考虑投入的成本与获取的收益之间是否成比例,也就是是否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如果企业认为参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影响到自己的经济效益,那么,企业一般是不愿意参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的。例如,职业院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实训时,企业要花费时间和人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原先正常的生产活动,再加上国家相关激励政策缺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自然难以提高。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利益无法达到均衡,同时,双方难以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因此,主动寻求与职业院校长期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少。
行业协会的参与能够极大地改变这一现状,由于行业协会是同行业大多数企业的利益代表,得到大多数企业的认同,行业协会能够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未来收益告诉企业,取得企业的认同和理解,从而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使命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要求把行业协会作为主体纳入职业教育领域,充当协调者的角色,成为企业与学校间的重要纽带,调和理顺职业院校与企业关系,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当职业院校在与企业交往过程中出现摩擦、争论、冲突时,行业协会能够以中间人的角色进行评议、公证与调和。可以说,行业协会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双方之间的关系,使校企之间的关系由松散到紧密,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行业协会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缩短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距离,较好地实现产业结构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同步,从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协调职业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江苏体系建设;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39-03
【作者简介】许振华,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011)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德育与教育管理。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显性指标,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观测:一是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规模数量、层次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二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通道是否有效形成;三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格与质量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十二五”以来,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了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其中包括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等。这些制度设计与重大举措,引领和推动了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地各职业院校围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研究。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培养模式以及价值取向诸方面的差异,学校在实施中产生了不少困惑,本文择其重点略作思考与探讨。
一、江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在数量、结构和纵向衔接等方面存在问题
从2013年始,江苏推出了“3+3”“4+2”“3+4”“3+2”分段培养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以此为逐步调整与扩大应用性本专科院校政策上的导向,并为应用性本专科院校提供生源储备。同时,建立中高、中本、专本衔接通道,破除职校生成长的“天花板”,探索区别于高中后的“一贯制、分段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以来,有三个显性的矛盾影响了项目推进。一是高校热情不高,原因不仅是这一模式占用原校招生指标,分段式培养与高中后入学的学生考量标准也不同,教学管理难度增大,质量尺度难以把控。二是试点项目所选专业的合理性与适切度有待提高。2016年江苏省公布了616个试点项目,其中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390项,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96项,高职院校与本科“3+2”分段培养105项,高职院校与本科联合培养25项,计划数近24000人,再加上前三年入学的学生,总量已逾100000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在专业设置及选择上,绝大多数牵头的高职院校并未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与可行性分析,这种“定制培养模式”对地方产业的需求、项目数量与结构等缺乏预判。三是分段培养的人才方案、转段考核要求以及过程性的质量控制在设计和操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落实,尤其是“3+3”模式,随意性比较大。
(二)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与现行中高职学程模式的兼容管理问题
从2015年始,江苏省中高职学历教育由原来的“2+1”和“4+1”学程模式分别调整为“2.5+0.5”和“4.5+0.5”学程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亦进行了相应调整,即学生顶岗实习由原来的一年缩短为半年,且在第五学期必须参加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这是刚性要求,其目的是强化对学生文化基础、专业知识的诊断。而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采取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贯制和分段实施相对独立的方式,与前者在教材选用、教学安排以及考核要求等方面难以融合。如“3+4”的学生要参加对口单招考试,其他试点项目学生要参加高职院校的转段考核等。另外,现代学徒制、中外联合办学等也是各具特点,培养机制、模式、考核要求和工学结合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等不同办学形式在中高职学程模式的框架下难以并轨运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宏观上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多向性,提出分类管理、合理兼容的可行性指导意见。
(三)学业水平测试的价值取向、标准制定和统筹安排问题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学习的职业精神,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省教育厅于2014年12月下发了《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2015年开始试点,2016年正式实施。这里涉及三个关键词:“全省”“学测”“制度”。可以这样理解,全省统一组织,运用学测手段进行教学诊断,通过制度形式予以保障。但从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和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审视,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首先,现代职教体系的特征是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如上述的现代学徒制、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等,但在统一的学测制度下可能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其次,用学测这种手段对基础差异较大、专业类别不同、学校基础条件不一的学生进行教学诊断与甄别,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值得商榷。第三,学测标准的制定与结果的使用很难准确把握,A、B、C、D四个等级对毕业、升学和就业究竟起什么效用(文件中只对升学有定性描述)等,还需进行深入探究。
(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的瓶颈问题
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这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2015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确定了全国165家单位(17个城市、8家企业、100所高职院校、27所中职学校、13家行业)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这种“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工学交替深度融合”的升级版学徒制,行业企业协同职业院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统筹协调招生与招工、学习与工作、教学与实践、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管理。运行一年来,在现有环境下有三大难题亟待破解。一是地方政府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扶持政策、财政资助、政府购买等奖励保障措施尚未出台,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以及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责任难以落到实处。二是大多数企业由于对未来市场变化的预判和企业发展需求缺少比较清晰的规划,特别是新学徒制的实施区别于顶岗实习,需要学生在多个岗位进行锻炼,企业在人力、财力上投入成本较高,热情不高,缺少动力。三是双导师制难以形成。受制于现有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学校与企业都面临着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以及双方的责任和待遇等方面的新y题。此外,“双证融通”也有不少环节值得研究。
二、江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
仔细研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及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纲领性的文件,其中对政府及各级部门提出的目标、任务及要求是比较明晰的。作为职教大省,江苏在建设现代职教体系过程中先行先试责无旁贷,但必须理性思考,科学设计,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一)研制职教体系三级考量指标
当下,江苏正处于GDP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时增长的发展阶段,科学研究表明,这个阶段应该实施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教育结构。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109号),在此基础上,应尽快形成有依据、可操作的省、市、区(县)三级考量指标,通过大数据、时间表、路线图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核心指标(例如职业院校的数量、规模、布局、层次、发展定位以及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等)进行科学的设计。要着力统筹与整合职教资源,扭转职业院校多头管理、专业建设重复、同质化办学以及财力重复投资的倾向。要进一步规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形式、范围,明确入学条件、转段要求、证书发放等方面的政策,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4〕2号)精神。同时,为实现人才分段培养的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省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教育部的支持,对高校并轨招生和质量监控要加以引导,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建立“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
鲁昕曾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概括为三个要素: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政府要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导者,行业企业要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力量,学校要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不难理解,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应该由地方政府牵头,有效搭建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平台,建立常态化的对话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的活力与积极性,尽快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常设管理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教集团、教育联盟和政府督察的职能效应。否则,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将难以真正开展,产教融合将难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供需结构性的矛盾、校企合作的短期行为将难以根本改变。
(三)形成多种模式兼容的评价体系
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的统一性和单一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有其自身的内在需求。不同的培养指向决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外合作办学等具有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在现行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框架下,如何实行有机对接和相互兼容,在以下三方面可以做一些改良。一是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要求,认同和鼓励适合某一类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并用此类人才培养有代表性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替代学业水平测试,实现有效对接。二是实行不同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工学结合、考核结果之间的学分互认互换。三是通过建立弹性学制,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现代职业体系;校企合作;评价
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得到高度重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笔者就高等职业教育提出对校企合作评价系统的若干思考。
1.系统定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要求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其评价系统需要对现代职业体系总体运行状况作出客观评价。校企合作评价系统定位就是一个子系统,但设计考虑的方方面面必须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这个大系统。思考该评价系统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框架主干,所以从何处入手,怎样建立评价系统的目标和内容,明晰子系统框架,怎样推动评价系统的展开及发挥有效作用等诸多方面,目前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参考,确实需要深层思考后进行实践创新。
2.系统思考
2.1现状分析
评价的主体大格局是整个现代职业体系运作状况及质量。校企合作是链接学校和企业的纽带。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者之一,普遍都有较好的校企合作基础,合作的特色、特点纷呈。其主要目的是秉承高职办学理念、服务区域、培养人才、提升学校品牌。校企合作的重点在于建设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基地平台更好地锻炼学生,育人就业,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校企合作评价系统尚处于积极探索状态中。
2.2延伸思考
首先要正确领会“三步走”战略,对照“十个衔接”中的“评价机制”要求,调整认识角度。评价设计一方面要基于创新思维构建设计,另一方面要把握大局,顶层设计,强调以人为本。要在业已形成的政府、产业、学校共推的良性循环局面下,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反馈指导、强化校企合作的力度,把校企合作推向更高、更广、更深的层面。为此,要思考参评的对象不只是学生、企业和学校,可以多元。
同时,评价设计层面需要延伸。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整个人才大循环、大范围培养链中的一个环节,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学历培养,也可以涵盖继续教育等层面。校企合作的要点是育人,全面培养人的技能和实践素质的面对面环节。校企合作的教学意义就是实践性课程衔接,课程设置可以突破框框,加入实际岗位或技能元素,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各种资源优势,向政产学研发展。评价设计中要构建明确的各类数据库,内容详实,注意拓展。
2.3研究把握
笔者认为,首先体系设计需要秉承真实性、阶段性和实用性。真实性是最本质,必须具有数、量、质等特征。体系评价也要阶段性有效,使用某个时段。实用性是指评级体系指标对体系建设在实践中所发挥的效用。
其次是评价体系主要着力点。就业是每个学校完成对人的学科教育后理所当然的期望,毕业就业率高当然给学校带来很好的辐射作用,能够提升学校办学声望。在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过程中,是否还是一如继往以就业为主要评价指标?这个问题要正视,事实上,就业率本身也进行了细分,如初次就业率等,总的要求是优质就业,毕业生成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推动经济发展,最终带动社会发展。所以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建设应该在就业统计评价上思维发散、多元统筹、设立门限、确定权重,不断开拓创新。
再次,是师资问题。校企合作通常说法是师资互派,提倡产敎融合,师资实践。这其中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环节。一是学校派遣师资到企业锻炼,这方面期望的目标事前比较好写,实际的过程效果事后评价起来比较难。难在哪里?行业、企业本身具有多样性,学校学科专业也具有多样性,再考虑到行业、企业变化等不确定因素,要找准两者交织起来的可结合点不是那么容易,派遣可行师资也需要有适当的计划、适合的人选、适合的时段。二是现行校企合作中岗聘教授模式越来越得到重视,产业教授大多数是人事主管或单位技术方面的总负责人,着实给合作添亮增色。从行业、企业来说,以求效益求生存为通用规则,所以规划部门一般不太会参与实践性环节师资环节,顶层高级主管可能直面实践指导可争取的时间不多。那么,在建立评价系统时能否提出重心下移,象征性地指导要有,具体涉及到实际环节,能否让更多与学科专业相近的一线开发人员、技术骨干或技术师傅直接面对面指导学校师资?
最后,注重对接,细化指标。实训基地协议,校聘产业教授名单数据固然重要,从评价体系角度讲,为啥评、谁去评、怎么评更为重要。校企合作评价设计要特别注重体系架设,比如学生评价企业实习,学校评价师资实践,企业评价学生,学校评价专业对接是否紧密等。可以通过用人单位、政府主管部门来评价。还可以邀请专家指导评价等。在讲究方式方法的同时,要深度明确评价接口标准(表单)、评价主干/次干框架。在模式上求新,在功能上求实。例如在专业节点设计、接口设计、功能单元设计要细化指标,优化流程,要求规范评判表格、表格表单实时记录、台账齐全,体现合作实效。作为高校,要更主动地联系企业,寻求突破口、对接点和创新点。
总之,构建高职现代职教体系中校企合作的评价系统必须要紧扣“十个衔接”的具体要求,顶层设计,合理架构,形成体系,用创新发展的眼光去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现实需求。鲁听副部长指出,大量国家的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和高智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她认为,职业教育要在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创新、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地推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明显存在职业院校系统相对封闭,缺乏开放性;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不能有效衔接,缺乏可持续发展空间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的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结合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坚持“遵循规律、系统思考、服务需求、明确定位、整体设计、构建制度、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探索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逐步推进职业学校主系统协调发展。
1 加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与本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一方面要强调体系的开放性,强化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响应产业结构调整。这是我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属性。
“十二五”期间,本人所在的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重庆市战略目标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服务重庆地区支柱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需要,科学调整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目前,重庆江北机场已成为西部地区率先拥有双跑道运行的国际机场,并跻身全国十大、世界百强机场,奠定了西部枢纽机场的地位。为此,中国民航总局已将重庆机场打造成为大型复合型枢纽机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飞速发展的航空业对航空专业人才需求甚大,尤其是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的航空服务人才更为缺乏。重庆地区航空业空乘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10%左右,大都只是经过三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较为稀少。因此,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航空专业起步早、规模大、师资强、社会声誉好、实践支撑强的优势,主动融入重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内陆开放高地、西部教育高地和中西部地区交通枢纽的战略目标,将于“十二五”期间,把学院打造成以航空服务专业为主的西部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航空职业院校,重点围绕航空服务(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产业群进行专业建设,一方面逐步淘汰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合并招生规模偏小、相近的专业为大口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新增与航空领域相关的专业,构建以航空服务专业为主、并链接轨道交通服务、水上运输服务、旅游酒店管理的航空服务教育专业体系。
2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体现职业教育的育人性
职业教育具有为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属性,更具有承担育人功能的教育属性。育人是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在强调就业导向的同时必须坚持把育人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既要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其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因此,职业教育首先要从系统培养人才的角度制订和完善政策,要建立一套体现职业特点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完整的继续学习通道,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环境,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其次,要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城市化发展、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动力。
3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现职业教育事业自身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