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转专业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学专业;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77-02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教育最重要的专业之一,也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而实践教学又是农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急需动手能力强,能适应不同岗位,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培养模式不断变化,培养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积极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目前,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培养农业专门技术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然而,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农学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专业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得到深入了解。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增强综合素质的各种教学模式的统称。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科研素质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不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热爱“三农”,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生产的纽带,农学专业学生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无法达到的,必须通过认知实践、生产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的培养训练才能达到,才能真正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目前,农学专业学生普遍不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从而造成农村缺乏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只有通过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对农学专业的专业认知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当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认知不够。实践教学部分培养目标已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高校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重视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总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水平则无足轻重,造成学生缺乏独立生产能力的培养,而很难提高创新试验能力。
2.实践教学计划有待完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强。农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往往按照课程计划进行安排,而实践教学不仅受教学计划的影响,还受各种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往往实践教学安排仅仅能让学生了解极少部分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诸多其他内容只能借助图片、标本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的东西,缺乏对作物生产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3.实践教学基地基础设施差,部分内容难以开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实验设备条件跟不上,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实践教学基地缺少生产科研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学生无法将毕业论文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4.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毕业选题联系不紧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毕业选题联系不大,不能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设置教学内容,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有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高,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做好农学专业实践教学采取的对策
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促进综合化、现代化建设。实践教学应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有创新能力、能独自承担工作任务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由于农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应当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摒弃传统教学以理论学习为重的老观念,应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不照本宣科,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来明确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及学生所需掌握的技能。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应相互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作物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不单单是本专业的学习。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栽培、育种、种子生产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
2.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以人为本”和“能力本位”的思想为指导[2]。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任务的可完成度,内容上要确保通过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技能,突显实践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内容还需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的内容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由于农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上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不能单一片面,既要符合本专业的特点,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由于作物生长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设置。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把课堂到实验室再到田间生产实践这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把科研项目融入其中,介绍前沿的科学技术,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参与田间生产,增加社会实践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包括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学生生产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完成实践任务情况、教师和学生对实践内容的建议等。
3.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场所。随着学生的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学校的实践教学场所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等严重滞后,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一个重要平台,能提高学生的试验热情和动手能力。基地建设的起点应该高,最好能具备一定的生产水平,可以与有关单位展开长期的稳定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3]。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投入,以校内基地建设为主,校外基地建设为辅。校内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可以同时进行,同时也方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在基地建设中应完善基本的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校外基地应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要求。学校对基地的建设还将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展开,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很好的提高。
4.调动学生积极性,严格考核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的积极性越高,参与程度也就越高。在实践教学时,应该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包括改善教学内容与形式,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紧密联系,开展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改善老师授课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等,其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定期对学生进行生产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考核,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要点,发现自己的不足。
5.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农学专业学生的优劣,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实践能力强才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与内容,布置实践任务,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除了加强实践能力外,实践课程还应当有社会实践的环节。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毕业能尽快地融入社会中,促进农学专业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四、小结
总之,在农学专业中,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当前社会的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大批高素质农学专业的人才,推动农业的发展。农学专业教学实践是学生了解、掌握、运用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重要机会,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农学专业教学实践的特点,明确教学实践的目标,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对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达到培养出新型农业人才的目的,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鑫华,邹德堂,王敬国,宁海龙.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106-109.
[关键词]大学专业课 教学 惯性器件原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71-02
专业课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1]专业课是大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课程的重要途径,专业课的学习对学生以后在本领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根据相应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合理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2]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加强教学效果,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课程内容。由于专业课程一般都有涉及面广、学时有限的特点,所以解决好专业课教学中“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和“怎么讲”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即有宽广的知识面又能掌握本课程的重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惯性器件原理课程为例,谈谈大学工科专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确定专业课教学内容
大学工科专业课具有较强的技术特色,专业课教学是为大学生以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及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一定要把教学目标定在掌握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上,不能偏离教学重点。“讲什么”是专业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教学目标。专业课教学目标从小的角度说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从大的角度说是为了国家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产生、有新的原理应用,旧的教材已经不能反映现有技术情况,也不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从而适应科学发展的需求,为促进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3]传统的基础技术内容要继承,新的技术要进行重点讲解,未来的技术发展及应用要有所体现。惯性器件原理课程是一门传统的课程,是惯性技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有陀螺力学基础、传统转子陀螺、近代新型陀螺和加速度计等。前面陀螺力学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而后面的教学内容涉及光学、电子学、微机械和信号处理等多门学科。近代新型陀螺是近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国防“十一五”教材规划指南中指出惯性器件原理要以最新最近的惯性器件及其测试技术为教学重点。
二、合理规划各部分的教学内容
专业课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相对较多,没有足够的学时面面俱到。必须根据各部分教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和相关程度,对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这就出现了教材的章节如何编排、各章节的篇幅如何确定的问题,也就是每部分内容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和讲什么即教材内容是不可分的。
前面的教学内容应是让学生建立起惯性空间的概念,理解不同坐标系下的惯性器件输出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和会在不同坐标间进行变换,对传统转子陀螺的教学内容要较以前教材有所删减。后面最新最近的惯性器件的教学内容应增加,让学生掌握最新最近的惯性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做到有所讲、有所不讲,这是专业课教学中普遍要面对的问题。其它学科的知识点中讲到的现象、原理、定理我们在这要承认、要记住、去应用。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出现的其它学科知识点深入理解、提炼出精华,然后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形式讲出来。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后巧妙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这就涉及老师怎么讲的问题,老师怎么讲学生才能接受?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专业课有很强的特色性,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教学方法同专业特色联系起来,采取多种形式的、最有效、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所教的知识。[4]《惯性器件原理》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抽象,为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作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体现在“惯性器件原理”教学上就是把抽象的陀螺仪理论同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现象联系起来。一是加深对陀螺仪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二是能利用陀螺仪理论去解释相关的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不接触陀螺,对其特点难以想象,但通过讲飞机盘旋与转弯时的陀螺现象,自行车转弯时的陀螺现象等,就会让学生对陀螺特点有直观的认识,并能举一反三地对生活中的陀螺现象给予解释,达到学与用的紧密结合。
(二)形象化教学
在许多专业理论课的教材中,经常遇到一些概念、原理等都很抽象,教师在讲授该知识时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在理解掌握该知识时也非常吃力,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具体形象呢?真实场景不可能再现,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实物都拿来。但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具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来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原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从现象中体会想象,不但理解了抽象的概念、原理,还可以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形象化教学对专业课教学是很好的方式,特别是对于惯性器件原理课程形象化教学尤其重要。例如,在教学中把陀螺玩具给学生,让他们体会陀螺的定轴性、进动性和陀螺力矩,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体会了陀螺的力矩,对陀螺特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反过来也理解了书上的公式,这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当没有惯性器件实物也没有教具的情况下,可用动画的形式来演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物理意义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实验教学
为学而学,学而不会用,会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实验教学是工科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者在惯性器件原理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转台上做过“惯性器件测试”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了陀螺原理的本质,对所学的抽象化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比力的概念很不好理解。通过加速度计在分度头上的位置实验,使学生知道了进行导航解算时要把引力加速度去掉,这个效果是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的。
(四)把科研工作融入教学
科学研究是对前沿科学技术的探索和成熟技术的应用,体现在研究项目上就是预先研究项目和工程实现项目。预先研究项目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探索性,它反映了技术的发展趋势,把预先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有利于开拓思维、培养其创造性。工程实现项目重于实现、重于应用,在研究过程中会对技术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把科研工作中的成果与体会讲给学生,将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而且会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这对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专业课是工科大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重要课程,专业课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及在本领域的继续发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相应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专业课的教学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内容,针对课程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与升华,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及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鲁惠.学科、专业的发展是大学发展的基础[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2] 孙宏斌,孙元章,陈永亭等.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3] 廖欣.工科类专业课知识点的联系特征[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12).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身的优势,舞蹈专业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的不同条件、特点和目标,准确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为自己的艺术之路作好定位与规划。
目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需求日益多样化,国内各艺术高校和院系打破以往舞蹈专业“精英”教育的模式,开始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个人的发展铺设了更多的可选道路。毕竟,“精英”或 “明星演员”只是凤毛麟角,因此,舞蹈专业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要根据自身条件、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注重其他科目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修养,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尽早明确发展方向,并在教育、编导、理论、策划、管理、传播、文化交流等与舞蹈专业相关的领域做出多方面的选择,为日后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
二、挖掘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近些年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反馈的信息表明: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普遍参照的选择依据。许多用人单位反应,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存在“心浮气躁、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等现象;有的受自身素质或就业方向的局限,产生改行和放弃的念头;有的因为受不了工作单位的严格管理、善意批评或难以适应理想与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有的沮丧之余,不能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审视,陷入了频繁“跳槽”却依然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尴尬处境,给用人单位与个人都造成了巨大损失。
由此可见,舞蹈专业大学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更需要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只有将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培养创造思维,适应时代需要
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作为巨大精神力量又将极大地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舞蹈专业大学生更应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论文摘要: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重视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忽视与专业的结合,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的趋势,以往高校所培养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外语能力的评估更趋理性化,懂专业且具备相当英语应用能力的人受到市场的欢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英语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英语教学与专业的结合,甚至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然而,由于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衔接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使得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笔者多年来从事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专业化有一定的思考与探索。
一、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的实践研究
1.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为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实现培养技术、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从2008年开始,本院的公共英语教学已经尝试性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相关方案,并在本院的重点专业护理专业试行。方案突出能力培养的目标,并把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的语言知识,重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树立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信心,积极开展听说训练,能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第二学期,针对专业特色,通过对行业的调研,分析临床护理岗位对职业人英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确立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并且按照认知规律,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归纳学习单元,序化学习过程,构建护理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为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2.依据典型工作情景设计教学
确立以典型临床护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英语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训练。将临床护理五大典型工作情境中的十项主要工作任务转化为五大学习情境和十个学习任务,内容包括入院护理(入院接待、病情评估)、用药护理(用药前解释、用药后观察)、手术护理(术前告知、术后观察)、生活护理(卫生评估、生活指导)和出院护理(出院告知、出院指导),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加强与护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沟通,参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中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了解英语在所学行业的运用情况,强化所学知识的运用。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要设法给学生提供体验、实践英语对话的机会,且内容要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可通过恰当的医护对话、请学生介绍病房情况或鼓励他们自己扮演护士或病人等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情景活动中学会使用医护英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技巧,合理调整各项活动,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从语言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4.开发适合高职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
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和涉外护理工作的高级医疗护理人才,是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护理人才。因此,我们应据此开发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校本教材,使学生通过接触与今后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搞好与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相应的师资配备是前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进行英语教学的基本保证。高职大学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学生的专业,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学校应有计划地培养“双师型”教师,挖掘现有的英语教师潜力,通过进修等渠道,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护理专业的英语知识,督促教师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高职护理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二、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的意义
1.有助于改变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相脱离的现状
护理专业是培养能从事医院临床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护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属于综合素养类课程,与专业结合较少。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工具课程应该服务于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英语能力。专业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学生就业和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2.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高职护理专业大学英语专业化改革,打破了大学英语一贯式、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将有关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的学习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学生通过接触与今后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摘要: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产生的一门应用学科。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有效改善目前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注重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指导的现状;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
翻转课堂;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学生
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伴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到2015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为749万人,每年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就业岗位增长率。2007年,教育部把就业状况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一级指标,并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倡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议课程安排不少于38学时。通知明确提出五点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常务会也多次专题研究“双创”工作,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出全面部署。国内各高校也紧跟时代潮流,纷纷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大学生创业内容。然而,目前看来,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未紧跟时代脚步
就业创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课程,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求职任职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形式,90%以上的课时用于讲解理论知识,而在实践指导的环节中,大多也是通过课堂模拟的形式来完成。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就业环境认知,包括就业背景、国家就业相关政策、专业发展前景等;二是职业生涯规划决策,包括求职过程中的决策方法、职业目标矛盾引起的心理冲突等内容;三是求职行动详解,包括求职技巧、面试礼仪、简历撰写,以及档案、户口、党团组织关系等材料转接说明等;四是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知识讲解和大学生创业模拟演练,也有个别高校设置了创业实操平台,以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普遍比较陈旧,没有做到实时更新信息,授课内容与社会现实有所差异。此外,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行的是合班授课,任课教师难以根据授课学生专业不同而针对性地准备授课内容,造成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多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课程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二)专职教师数量较少,教学资源有限,课程缺乏吸引力
通过调研发现,国内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整体缺乏专职教师,大多数高校由思想政治教育课、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教师,以及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等承担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如上图所示,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师中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是主体部分,占到总人数的62.33%,其他课程教师占到19.11%,其他人员(院系领导、高校职能部门人员)占教师总人数的11.24%,而专职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仅占到7.32%。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关于创业指导方面内容的任课教师结构更不理想,几乎没有专职教师,绝大多数代课教师缺乏创业经验和相关知识,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通过岗前培训来培养兼职的创业课程教师。由于缺乏专业教师队伍,导致课程设计单调,课程资源匮乏,最终造成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不高。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97%以上的大学生表示“需要学习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但是7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对自己求职几乎没有帮助”,仅有大约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对自己的求职帮助非常大”,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够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不难看出,目前高校开设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很难对大学生就业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大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之中,课程的实践性不强。
(三)授课形式单一,课程缺乏吸引力
授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与大多数课程一样,国内高校目前普遍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而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种方式恰恰是大学生最不喜欢的授课形式。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授课形式分布如下图所示。在大学生所选择的“最希望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授课形式”中,“互动学习”所占比例最高,达到71.7%,其次是“案例教学”,所占比例为28.1%,而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课堂讲授”这一授课形式仅仅受到0.2%的大学生欢迎。此外,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普遍缺乏吸引力,69%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过在就业创业指导课学习其它课程内容的行为”,14%的大学生出现过“就业创业指导课逃课行为”。
二、“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前后,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2011年,随着“MOOCs”(幕课)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逐渐被广泛使用,其本身具有众多的教学优势。
(一)“翻转课堂”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学生可以采取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吸收知识,并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将知识内化。学习是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但是知识和经验并不能够单纯地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得,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和自身体验的方式而获得。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更好地领悟和理解知识,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
(二)“翻转课堂”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双方关系
以往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信息的发送端,而信息的接收端往往是多个,这种“一对多”的模式难以实现信息相互交流,影响教学效果。尽管在传统课程上存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情形,但这仍然摆脱不了信息单向传递的本质。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进行组合,形成同质的学习小组,在共同学习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效果。此外,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形成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教师由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则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
(三)“翻转课堂”可以丰富教学资源
“翻转课堂”既是促进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的平台,又是推动教学资源进一步研究与发展的强大动力。“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支持,而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又会衍生出更多的教学资源,在这样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伴随着“MOOCs”的兴起,“翻转课堂”进一步吸收了网络课程学习的资源优势,使得与教学相关的各种资源的获得更加便利。另外,由于“翻转课堂”具有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以及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特点,使其搜集整理和创造教学资源的教学主体数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大大增加,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搜集的视频、PPT、电子书、博客等相关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翻转课堂”引入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探索
将“翻转课堂”引入到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在大学生求职创业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实践发现,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其壁垒并不高,通过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教学组织设计可以很好地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运用到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之中。随着“MOOCs”的发展,网络学习资源极其丰富,教师获取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素材较为容易,极大地减轻了课前准备的压力。在教学组织设计环节中,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提出-问题归类-问题解决-深化提高”的教学思路来开展课程,经过几轮的实际操作,任课教师大都可以较好地掌握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重点,实现以学定教。不仅如此,将“翻转课堂”引入到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教学优势。
(一)通过“翻转课堂”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
“翻转课堂”的引入可以很好地改善目前国内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传统的封闭式理论教学难以结合大学生的个人情况、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严重影响其教学质量。通过引入“翻转课堂”,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来提出学习问题,不仅解决了以往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的问题,而且通过调整教学程序,使得大学生在课前就主动完成理论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学习时间,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此外,“翻转课堂”的引入可以改善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重理论讲解、轻实践锻炼的状况。由于理论学习在课前由大学生自主完成,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设计中,可以更加侧重于实践技能锻炼,比如开展现场模拟招聘、个人礼仪示范、面试现场心理调适等体验环节,真正使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受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邀请社会上的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员来课堂指导求职模拟,或者将课堂带入企事业单位进行真实的体验教学,甚至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让大学生的求职和创业能力得到锻炼。
(二)通过“翻转课堂”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
将“翻转课堂”引入到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目前在网络上有大量的关于就业创业指导课的视频、PPT、音频、文章等教学素材,仅仅在百度网站输入“就业指导素材”,就可以搜索到约2640000个相关结果。此外,各大高校之间还可以将制作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受益。将“翻转课堂”引入到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另外一个贡献就是可以有效解决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低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仅有7.32%的专职教师,90%以上的任课教师并没有或者很少接受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普遍欠缺专业知识,难以很好地完成授课任务。通过“翻转课堂”,大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授课老师理论水平不高的缺陷,任课教师也会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通过“翻转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吸引力
国内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多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课程吸引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证明,学生参与性强的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相比纯理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良好的学习体验势必会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实施“翻转课堂”,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组织设计中可以增加更多模拟训练、讨论交流、现场观摩学习等体验性环节,大学生可以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互动学习之中,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就业和创新创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受限于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课程采用,将其运用到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效果也十分明显,相信通过“翻转课堂”的不断推广,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也将会给广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金明,朱晓文,张明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调查与探索[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3]杨慧.翻转课堂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4).
[4]李涛,沈聪伟.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5]胡建平,王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浅析[J].就业指导,2012,(6).
[6]陈艳君.试论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8).
【关键词】选修课 重视 实务性 创新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5-02
由于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大学生要学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大量专业选修课在大学课堂纷纷开设,但在总学时又有限的情况下,专业选修课的课时就被大大缩短了。但在是所要教学的内容却没有减少,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上课的节奏快,很多内容不能详细的讲解,使本来就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更加深奥,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1.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专业选修课一般是针对某个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总学分要求一般在20分以上。每门选修课的学分在2分左右,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学习的选修课的数量很多,课时必然就少了,学生实践的时间更少,甚至没实践环节。没有实验让学生去实践,使得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贯通所学的知识,长久下去,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很难学好选修课,也很难产生兴趣。
上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大学生专业选修课上课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上课出勤率低,对所学知识缺乏内在强烈追求的动力。上课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上课期间玩手机、看其它书籍等现象严重。而且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中很多选修课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没有多大的用处,对自身的发展也得不到提高,再加上本身对一些课程兴趣缺失,所以对许多课程更加的不重视,只抱着求过的态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对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现在的课程的第一节课,学生们几乎都不会听,最多就听一下这门课是怎么考试的,感受一下授课教师的脾气。因为,第一节课讲的引言部分考试几乎就不会考。或者就是教师在说自己的课的重要性,要学生认真听课。但这样的话,学生已经听的够多了,早已经免疫了。过多的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授课教师应该想法让课堂活跃点,加强互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选修课应该是涉猎为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能找到对应的材料来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以考试为目的所学到的知识,都是暂时的。
2.2 要充分准备每一节课
可能许多老师觉得自己每天都认真备课,但从课堂上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会发现大部分课备得都不充分。为什么呢?因为许多老师备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和教材的思路进行的,很少以学生的水平去思考。所以对知识的处理常常不到位,课堂上讲述时也比较模糊。
2.3 要增加实验时间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教师的职责应该逐渐的从传授知识到激励思考,应逐渐成为一位顾问、参与者。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天赋所能和整体素质的表现,它不仅表现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及积极改造自己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2.4 要加强互动交流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言行,皆将成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教师的人格和素养,只有师生密切配合,学生才会有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需要“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即应该转换为和学生共建课堂的合作关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给予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教师喜欢让学生们自己交流,有问题再问他,这种方法对于小学,初中甚至高中或许有用,但就大学生而言就不太适用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义务教育下,特别是进入大学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渴望越来越低,甚至开始抵触课堂学习。所以大学老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与你一起思考、交流。
4.结束语
现在的选修课课堂基本上被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充斥着,教师任劳任怨地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要改变教育机制是很难的,但授课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生动的教学和人格魅力让学生接受那些他们有些抵触的知识,能为了知识去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去学习。虽然非常的困难,对教师的要求相当的高,但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定会慢慢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李岳林,刘志强,武和全.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第二版)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3.9
(1武汉工程大学科技处 湖北 武汉 430074 2武汉化院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武汉市政府为促进“青桐计划”的推广,大力建设孵化器,促进大学生到孵化器创业,为大学生搭建专利创业平台。在调查大学生专利创业意识的基础上,了解大学生对专利和专利创业的基本认知,并提出相关建议,鼓励大学生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
关键词 :专利;专利教育;专利创业意识;专利创业扶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06
2013年8月,武汉市政府出台了全国首个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青桐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的意见》,从“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立“市天使投资基金、创业种子资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等十个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挥武汉人才资源的优势,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促进武汉知识经济的发展。“青桐计划”鼓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并入选2013年武汉最具影响力十大科技事件。本文旨在探讨武汉大学生对专利创业的态度和认知,探讨鼓励和提高大学生提高专利创业意识的途径。
1 大学生专利创业意识的概念和内涵
创业意识是由创业需要动机意识、创业过程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创业手段意识、创业价值意识组成的个性心理系统,它影响着创业者的创业态度和行为。创业意识主要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四个主要要素,该四要素构成人们创业实践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在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用。
专利创业意识是指发明创造人将自己的发明或设计的产品依法申请专利,并利用专利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个性因素。专利创业意识突出表现为专利权人通过设立企业或创建新产业,把握机遇,利用相应的平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意识地投入市场中,以实现专利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专利创业意识不仅要求大学生拥有利用专利创业的心理品质,而且要求大学生在形成专利创业的心理愿望后,拥有通过调查了解相关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水平,将信息、资源、技术或机会以一定方式付诸于实际行动、实现某种目标的意识。
培养大学生专利创业意识有助于大学生确定人生目标、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助于创新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培养大学生专利创业意识可以鼓励大学生发明创造、提高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专利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2 武汉市大学生专利创业意识调研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利用专利来创业的态度和认知现状,笔者于2015年5月组织项目研究团队对武汉工程大学学生对专利创业的态度以及意见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回收率为76.67%,基本情况如下:
2.1 对专利创业的基本认知情况
2.1.1 大学生对专利创业有基本理解
调查表明,61.3%的学生认为专利创业是“利用专利技术来创造财富的所有活动”,10.8%的学生认为是“利用专利技术开办一个企业(公司)”,虽然有部分学生将专利概念局限于开发产品和其他方面,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对专利创业的概念认识准确。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能够对专利创业的概念有较为正确理解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过知识产权相关课程,有的大学生则因为自身兴趣,通过网站、新闻会等了解相关信息。另外,37.6%的学生认为专利创业的首要出发点是“挑战自我”,46.2%的学生则认为是“获取更多财富”,只有9.7%的学生认为专利创业是为了“解决就业”。
2.1.2 大学生对学习专利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强烈
调查表明,62.3%的大学生对专利创业“很有兴趣”或“比较有兴趣”,只有7.6%的大学生对专利创业“不是太感兴趣”或“没兴趣”。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突破性思维、新颖性思维和独立性思维,难以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难以对旧的事物突破和超越,产生新颖性成果,因此对专利创业持消极态度。另外,有22.6%的学生希望通过“老师授课”、48.4%的学生希望通过“活动加训练”、35.5%的学生希望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专利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表明大学生对学习专利创业方面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大学应当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专利创业教育。
2.2 对专利的基本认知情况
2.2.1 对专利的基本认知差别较大
据调查,69.9%的学生对专利申请和专利撰写的基本方法了解很少,只有4.3%的学生认为“很清楚”,25.9%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不熟悉”或“不知道”;69.9%的学生认为应当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而7.5%的学生直接回答“不知道”。这表明大学生在对专利的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差别较大。受大学所学专业的影响,对专利申请和专利撰写比较熟悉的大学生大多学习过知识产权法相关课程,或者曾经选修过相关科目。此外,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专利文献检索与利用的相关课程,对专利文件和专利检索工具知之甚少,大学生获取专利文件信息和查阅相关专利数据库的能力有待提高。
2.2.2 专利创业意识有待提高
虽然48.4%的大学生认为经过学习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写出有新颖性的创意,但仍有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并不自信。大学生大多认为不知道如何创意、和没信心创新、没时间思考是发明的最大阻碍,其中“不知道怎么创意”所占比例最大,有49.5%之多,将近一半。在意图申请专利的主要类型方面,发明专利并没有占据最大份额,而实用新型占了64.5%的最大比例;同时,78%的大学生选择“生活实践”作为专利的来源,43%的大学生认为申请专利的动机是“兴趣爱好”,只有38.7%的大学生认为申请专利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财富”。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的专利创业意识停留在生活实践、专业学习等初级阶段,并未将专利创业作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样会导致技术水平较低,难以满足高新技术领域专利创业的高要求。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提高自身专利创业意识,形成对专利创业的科学认知。
2.3 对专利创业的认知情况
2.3.1 专利资本化意识薄弱
在如何将专利转化为财富的问题上,54.8%的大学生选择出资入股的方式,40%的大学生选择转让专利权,另有34.4%的大学生选择许可方式;在如何实现专利市场化的问题上,50.5%的大学生选择作价出资入股,而引入风险投资、独自创业也占有一定比例。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出资入股”这一选项是因为对专利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如何进行专利资本化实际操作,如何将专利权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并没有什么明确认识。大学生应当通过新闻媒体、系统化介绍的书籍、相关专业课程、相关网站远程教育等方式深化对专利创业的认识,获取专利创业的相关信息。
2.3.2 对专利创业扶持政策认知有限
调查表明,高达44.1%的大学生并不知晓政府或学校对大学生专利创业的政策,46.2%的大学生对大学生申请专利方面的资助政策也是一无所知。事实上,武汉市政府大力提倡“青桐计划”,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设立专利创业孵化器,提供多种形式的孵化服务,提供多项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很多大学生专利创业意识淡薄,对专利创业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相关的专利创业扶持政策、资助政策对自己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大部分的大学生只是有想法,很少会尝试专利创业,自然对相关政策关注较少。
2.3.3 大学生对专利创业教育情况评价一般
调查表明,58.1%的大学生认为所调查学校的专利创业氛围一般,只有12.9%的大学生认为经常可以接触到专利创业的相关信息;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学校应当采用提供配套资金、提供实验设备等环境和服务来鼓励大学生专利创业。这表明该大学的专利创业教育的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总体办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根据调查,学校的专利创业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创新发明技巧与方法、专利申请与撰写、专利文献检索、专利法律基础、专利保护知识、专利运营与管理等几大主要方面。
3 提高武汉大学生专利创业意识的途径
3.1 加强专利教育,为培养专利创业意识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国内各高校在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加强专利意识、提高专利创新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武汉市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中,有些高校将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而有些高校将知识产权法作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有的学校则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学院。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看,依旧存在诸多不足。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未形成正确认识,认为知识产权法只是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并没有将其推广为公共课程;有些高校即使开设了知识产权法的课程,也大多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内容单一,单纯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学生学习知识产权法相关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不能将其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难以将其投入实际运用。为此,武汉市各高校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上加强大学生对专利创新的认识。首先,各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应当普及到大学的各个不同专业,并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其次,高校应当提高教师的专利素养,组织教师参加专利创新知识的培训,鼓励教师多积累有关实践经验,培养适合专利创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教师队伍。第三,高校应当培养大学生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利用能力,帮助大学生阅读专利申请书、专利文摘等相关法律文件,获取与专利有关的技术、经济、法律等各种资源,培养大学生得到专利信息的能力。第四,高校还可以邀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人、专利局工作人员等在学校举办讲座,强化大学生对专利申请、专利资本化等实际运作方式认知,进一步加强专利教育,培养大学生专利创新能力。
3.2 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提高大学生专利创业意识不仅需要大学生提高自己对专利的认知水平,还需要政府对大学生专利创业的认可与支持。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团体,武汉市可以通过成立专利创业的相关社团,举办论坛、研讨会、晚会、模拟法庭,制作宣传册,以专利创业有关的实际案例、国家政策等内容为中心举办展览会,主办咨询活动等方式推广专利创业相关方面知识,定期对大学生学习专利知识的相关情况作调查,分析专利创业宣传的成效和具体建议,评价宣传效果。学校也可以通过举办专利创业大赛、设立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培养专利创业意识,促进创业实践。武汉市知识产权局等相关政府机构可以通过报刊、公益广告等方式普及专利创业的相关政策,普及政府的知识产权政策,宣传大学生专利创业典型案例。
3.3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构建大学生专利创业平台
自2013年提出“青桐计划”开始,武汉市政府先后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青桐”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的意见》、《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先锋”评选奖励办法》等多项政策性文件鼓励大学生专利创业,打造武汉大学生专利创业孵化链,探索扶助大学生专利创业的新思路,现如今,已有多家企业入驻科技孵化器,多名大学生实现专利创业梦想。武汉市政府应继续制定有关政策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大学生利用专利创业的政策体系,为武汉大学生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场地、资金扶助,为创业者提供专门培训、提供合适的专利创业项目,为大学生搭建专利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园、科技园等孵化器,提高大学生专利创业的成功率和创业的积极性,持续推进武汉市大学生专利创业活动的大范围开展。
参考文献
1 万凤艳.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职业价值观及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2009
关键词:园林设计三大构成教学思考。
现今各大院校都将三大构成课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三大构成的学习对于设计专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构成是指把视觉元素按照某种规律、法则来组织、重建为理想的造型形态的行为。平面构成主要是解决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新的图案;色彩构成是按照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理想的色彩效果;立体构成是以材料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形体的三维艺术。由此可以看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大构成都是以构成为基础解决造型问题,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目前各大院校对于三大构成的教学安排大都是分三门课程来进行教学,且一般都是由不同的教师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结构的安排容易导致这三门课程的重复和脱节。因此作者认为各大院校应将三大构成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可以很好的将三门课串联起来学习和掌握。
在三大构成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应该将三大构成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与所教专业挂钩,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后,能较好的将三大构成与专业结合起来,使三大构成课起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效果。作者针对三大构成课的教学,谈谈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思考。
一、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思考
理论与专业相结合。平面构成包括形态要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的内容。最基本的形态要素是点、线、面,构成要素是点、线、面的大小、明暗、色彩、肌理等,它们是所要表现的物体概括提炼后呈现的抽象形态。在介绍构成三要素时,把对点、线、面的讲解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让学生在欣赏园林设计的同时,指出点、线、面构成所在。例如,在园林设计中从大的角度来看点线面的形态,点的形态是设计师所分布的景点;线的形态是贯穿各个景点的道路;面的形态是各个线路所围合的区域。从小的角度来看点线面的形态,点的形态有主景中的亭、台、楼、阁、雕塑等,次景中的汀步、小品、石凳、石桌、花草树木等;线的形态有河流、树枝、天际线、植被轮廓、长廊、曲桥等;面的形态有水体、草坪、铺地等。这样将点线面的理解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运用数码相机去拍摄收集一些自己认为美的自然景象,并将自己所拍摄的照片抽象成点线面的组合。这样学生从自然中来寻找构成规律(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对比、特异和疏密)以及发现形式美(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和统一)。这样的教学手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对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方法都有所了解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有特色的园林设计方案来分析讲解。如中外古典园林方案来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不同的点线面的运用所体现的效果。让学生体会中外古典园林给人的形式美感和点线面的分布所起到的作用。并要求学生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表现不同的园林风格,使学生的知识既有连贯性又有交融性。这样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
二、色彩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教学思考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通过讲解园林设计中色彩的应用,引入课程教学的内容。例如,在讲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时,让学生在欣赏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了解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如从苏州私家园林中会发现白色的墙和黑色的瓦在明度上存在变化,以及草绿色的植物到深绿色的树木在色彩纯度上的过度;从中国皇家园林中可以看到红色的墙、金色的瓦、蓝色的天空和绿色的树木等在色相上存在差别。在学生欣赏古典园林的美时已经将色彩的三要素融入进去。
色彩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之后,学生以手绘形式完成作业。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不好更正。对于基础部分的练习,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色相环制作100张左右不同颜色的小色卡,并将小色卡分别进行裁剪,然后在课堂上按照所学内容进行组合搭配。通过动手制作色卡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快速并深刻理解色彩三要素和色彩对比。对理论知识掌握之后,让学生将学习平面构成时所拍照片拿到课堂,并让他们从中来寻找色彩组合所创造的氛围。如在园林中利用邻近色的花卉组成花坛能体现一定的层次感,能营造出柔和、宁静的氛围,这样的花坛常用在休闲绿地一类的安静休息区;多种颜色的色彩搭配在一起,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给人一种喜庆的感受。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相结合。以研究广场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广场设计中平面构成的组合形式以及色彩的运用。让学生有意识的将两者结合起来。
三、立体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教学思考
在一般的立体构的教学中,教师大都引导学生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为主进行形态练习。而园林设计的特点决定了对立体构成的学习仅仅从形态的练习是不够的,应该从形态入手进而培养学生空间构成的概念。抓住平面构成所学到的构成手法以及色彩构成中的色彩组合和搭配,紧紧围绕园林设计的专业特性进行课题的浓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模型制作为主,以突出培养学生对空间与空间感的理解。在具体制作中,重点引导学生对空间进行切割组合,理解虚实空间的关系和变化。在制作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构思不同、处理手法不同,因此空间形态也不同,通过相互之间的对比和沟通,增加他们对空间的领悟和把握。制作模型可以使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对学生的空间概括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有重要的作用。
在立体构成教学中渗入专业设计特点,因园林设计受功能、材料、技术、经济条件制约,重点是空间尺度比例的把握更是关键。要求学生在这些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任意选择一套自己喜欢的园林景观制作成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体会到园林设计的精华。这样结合专业设计方案制作成模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可以从中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
四、总结
三大构成不应只是理论知识与动手技能的基础,同时也要为今后的设计专业做好准备。从园林平面整体规划设计中平面构成的知识有所体现;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色彩的搭配和选取中运用到色彩构成的知识;及物体的立体造型和比例关系的把握属于立体构成的范畴。因此,我们应该将三大构成作为一门课程由一个老师来教学,且一定要结合专业来进行教学。总之,如何根据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三大构成的教学,还需要再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2.赵梦华.三大构成与平面设计关系的教学思考.今日科苑[J],2008(14):253-254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状况 消费来源 消费结构 消费文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0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溺爱在这一代人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他们出生后的生活环境正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消费群体。本文针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1.消费来源
2007年10月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工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据调查89%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父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靠勤工助学、家教、在外打工等方式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约占8%,另外还有3%的学生靠贷款、助学金和补助。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趋于单一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提倡较早的踏入社会,使得学生不能较早的独立。(2)有的学生想找家教挣生活费,迫于专业的限制(因为很多家长喜欢找师范院校的学生做家教),很多学生被拒之门外。(3)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经济上对父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2.消费结构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时尚消费。由调查问卷显示:基本的生活消费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学习型消费和时尚消费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自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毕业之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充实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消费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各种等级考试的报名费、资料费,包括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等。(2)由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考取各种证书的培训费在逐年增加,例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有造价师证书,施工员证书,CAD绘图员证书等等。 (3)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电脑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目前此专业的大学生的个人电脑拥有量也呈上涨趋势。
除了学习型消费成上涨趋势外,时尚消费也呈上涨趋势,手机、MP4、数码相机等高档消费品不断涌入大学生的手中。
3.消费存在的误区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不良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性。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就开始了独立理财的阶段,但其理财能力较差,开支没有计划,使得消费时失去理智,因而形成盲目消费的现象。例如:大学生在选择消费品时,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交际、娱乐方面的费用偏高,形成超前消费的习惯。
(2)前卫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个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够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因此过节聚会、生日聚餐、亲情消费、毕业宴会等已纳入到大学生的正常消费范围之内。如今大学生的消费已超越生存型消费,主要表现在: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等方面。
(3)攀比性。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虚荣心又较强,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和身边的同学做比较,导致最后形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有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买了一件名牌衣服,用着一部手机,自己也不甘落后,情愿节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有的女生为了美容,一次又一次的向节俭的父母开口要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4)过渡性。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超前的消费观念,例如:通讯费用、老乡聚会、恋爱消费等名目繁多。另外,谈恋爱在大学校园里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咖啡屋,酒吧等场所也成为恋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恋人之间互赠的礼品也越来越高档,类似于这样的消费都大大超过了目前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消费结构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是健康、积极、科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还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还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
2.构建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
(1)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消费观是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正确的消费观必须明确消费是为人的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消费将极大的影响着个人以后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想将来有所作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消费。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状况,我们要强调合理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合理性消费,反对非合理性消费。
(2)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培养理性消费行为。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消费时尚瞬息万变,大学生应克服从众心理,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提倡科学、合理、发展型消费,反对愚昧、颓废、短视型消费。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保证食物消费的前提下,增加学习型消费的比重,减少时尚型消费的比重,适度消费,让更多的消费用于服务个人发展的项目,使大学生能够理性消费。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全力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张 迪:大学生消费市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