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秋月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腾挪跌宕的变化美
一切艺术之美,贵在变化。
中国书法是东方特有的艺术,它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审美价值很高的艺术,主要是因为用毛笔写出的字具有线条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特点,体现了典型的变化美。
国粹京剧何曾没有变化?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中国画的笔法竟然有“十八描”,可见其变化之丰富。
中国的诗歌,自然也不乏变化之美,有起承转合的变化,有虚实的变化,有动静的变化等等。
在中国诗歌中,即使简单的一个“以景结情”的结句,也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之美。下面浅析“以景结情”的变化之美。
1.表达方式的变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也不例外,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才能体现出诗歌的变化之美。先看下面的例子。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起句写军中宴乐弹奏琵琶。宴乐中不停地转换弹奏琵琶的曲调。可是,琵琶弹奏的内容并没有多少变化,“总是关山旧别情”。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使用了描法。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幅优美静谧的画面,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正是因为末句使用了景物描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读者据此会产生出各种丰富的感情:也许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是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结句的描写,是绝处生姿的一笔,使表达手法不显得单调贫乏,让诗歌具有了腾挪跌宕的变化之美,也使诗歌的意境也得到极大的拓展。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2.动静的变化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前两句是精彩动人的动作描写,是精彩的音乐演奏,当琵琶声戛然而止,诗人没有多说自己内心多么激荡起伏,却描写了一个美丽空蒙的静景,“唯见江心秋月白”,多么静谧空灵的景色,多么宁静。诗人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将动静的变化之美,彰显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再看黄裳的《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此词上片先写端午自然风光,接着使用动作描写铺叙种种风俗:尝角黍、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竞龙舟。末尾写景,以景结情。
此词从表达方式上看,是最富变化的诗歌之一。全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前面的热闹场景和后面“以景结情”的“寂静”场面截然不同,是典型的“动静对比”。此词突出体现了变化之美,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3.视听触感的变化
视听触感等多种感觉的综合运用,也会使诗歌富有变化之美。先看下面的这首诗。
瑶?摇瑟?摇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这是一首闺怨诗,抒写别离的悲怨。起句“冰簟”点明时令是秋天,地点是闺房。着重从触觉去写。“银床”形容床之精美,从视觉去写,也表明了的身份。“梦不成”是因为相思,希望在梦中和久别的丈夫相会,但虚幻的梦境也成泡影,可见其悲苦哀怨之情。以上是叙事,次句写夜空景色,也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因为夜长不寐,好梦难成,于是在窗前仰视青空,只见万里长空,清澈澄碧,秋月在天,清辉似水,几缕白云,飘浮空际,这是一幅秋空夜月图。面对这良宵美景,这个独守空闺的,更加会感到孤寂凄清。第三句是从听觉感受来写景。在这月色朦胧的秋夜,雁声凄厉,更能勾起的无限惆怅。
结句描绘在月光照耀下的“十二楼”,表面看来纯系写景,实际上是“以景结情”。属于描写,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此词动用多种感觉,将月夜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赵彦端的《点绛唇途中逢管》: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作者久别重逢老朋友后却要分离,那种苦痛是难以表达的。他联想起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作者此时惆怅万分,因为“我是行人“,却“更送行人去”!
结句“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以景结情,将无边无际的愁苦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用凄切的寒蝉和暗淡的夕阳光将它侧面烘托出来。“寒蝉鸣”写声音,是从听觉方面写的;“斜阳暮”是色彩,是从视觉方面写的。如此通过声色交互而引起读者诸种感觉的移借,派生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
“以景结情”的变化之美,远不止这些,还有色彩的变化,空间的变化等等。
二、含蓄蕴藉的委婉美
古人云:“言有不得至于尽意,书有不得至于尽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想旁通,伏采潜发。”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也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中也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可见,古人为诗,多喜欢追求含蓄美。能够起到含蓄效果的艺术手法可谓门类众多,但“以景结情”却倍受人们推重。因为它可以创造一种意味深长、余味无穷的意境,使诗歌含蓄蕴藉,言浅意深,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含蓄蕴藉让读者于“有尽”里见“无垠”,能够拓展艺术空间,激发审美情趣。下面我们通过具体诗句来阐释“以景结情”的蕴藉美。
并?摇州?摇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烽火起云间”属于“以景结情”。这末尾的诗句究竟包含多少丰富的意蕴?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垂泪之时,烽烟忽起,边塞战事残酷。作者见到眼前此种情景,自然也会对征人产生无限同情。以景结情的含蓄蕴藉之美,可见一斑。
再看下面这首唐诗:
秋 雨 夜 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任河南尹时,当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诗中多少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结句“霜叶满阶红”以景物结情,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并运用反衬手法,夜间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净淡泊。“霜叶”运用双关手法,既指自然环境,又指政治风雨,诗人对政治风雨的毫不在意,政治上的心灰意冷、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全部包含在结局的景物描写之中,可见此诗结句的含蓄蕴藉之美。
三、天马行空的想象美
“含蓄蕴藉”是就诗歌“以景结情”这种表达方式作者提供的丰富意蕴而言的,空白艺术则是就在读者提供的这种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上读者产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而言的。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
空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候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任何种类的艺术所能直接再现的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不管它有多么独特的风貌、范式或技巧。因此,空白艺术就不可或缺,陆机在《文赋》中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是这个意思。
“以景结情”是诗歌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典型的空白艺术,这种空白艺术给读者有意或无意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必须借助这个空间,展开理想和想象的翅膀,在诗的国度里自由翱翔,实现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美感。
“以景结情”,这种空白艺术借景抒情,使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产生了表达的空白,产生“此时无情胜有情”的作用,显得意犹未尽,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赏析一首唐诗的结尾,体会“以景结情”的空白艺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结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清丽明快的诗句,借景写情,是典型的“以景结情”式的空白艺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丰富的联想想象的再创造空间。
诗人的惜别之情,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诗人的愉快之情,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孟浩然所去之地――扬州又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的地方,诗人的向往之情,面对未来的聚会,诗人产生的聚少散多的感慨,扬州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难道不会产生人生之无常,天地之悠悠遗憾?凡此种种不都尽包含在此结句之中?
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
【赏析】
王绩是初唐诗人,诗风朴素自然,洗去齐梁华靡浮艳旧习,在唐初诗坛上独树一帜。这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小诗,在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的诗情,颇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
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北场、东皋,泛指屋北的场圃,家东的田野。“东皋”暗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点明归隐躬耕的身份。芸藿,就是锄豆,它和“刈黍”一样,都是秋天的农事活动。这两句平平叙述,没有任何刻画渲染,但在这种随意平淡的语调和舒缓从容的节奏中,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习惯和一片潇洒自得、悠闲自如的情趣。
王绩归隐的生活条件是优裕的。参加“芸藿”、“刈黍”一类田间劳动,在他不过是田园生活一种轻松愉快的点缀。这种生活所造成的心境和谐平衡,正是下两句所描绘的“秋夜喜遇”情景的背景与条件。
以景结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用写景结束诗句,来抒发感情。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这种以景结情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种写法在诗歌中出现得比较多,例如:戴叔伦《三闾庙》,诗的前两句:“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直接写出了屈子一生的悲愤,接下来诗人别具匠心地以写景来收束:“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通过写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两句全不用意,但让人感到幽怨不尽,情伤无限,含蓄隽永,可谓空际传神。
许浑《谢亭送别》最后两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一句写出别后酒醒的惆怅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接抒离愁,而是宕开来写景。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的写法,比直接抒别离之情更有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却神伤的情韵。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是周邦彦词《苏幕遮》的结尾。“小楫”这两句,写出在梦中与小伙伴们驾着小船,进入荷花塘深处的情景。以景结情,既展现了生动的景物画面,又把浓浓的诗情融到画中,写出了深意,给读者以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回味。
又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苏轼《江城子》的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些诗歌的结句都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技巧,产生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常用技巧,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因此也成为高考一个重要的考点。如2006年上海春考卷要求阅读宋词《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问: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画线句从全词的位置上看,是在结尾处,而且是描写,属于很典型的“以景结情”的写法。从题干的提示语“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可以得知是“寂静”的场面,自然采用的是“动静对比”。如果不知道“以景结情”的表达技巧,这道题的回答就不完整。这都是把以景结情作为一个重要考点来考查的。
以景结情这个知识点的诗歌鉴赏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答题:第一步,分析诗歌的前几联的内容,答出此诗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出了什么;第二步,答表现手法,因为这类诗歌的特殊性――以景结情,往往可以直接回答情与景之间的关系,例如融情于景、情含景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等;第三步,分析其表达效果,可以先从抒情角度来写,比如这些词语:抒情、含蓄、委婉等;最后,分析这样写的最终效果,可以这样来答――这样写能引起读者联想,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以2005年重庆卷中的一题为例: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用乐声来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分析:这首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前三句都是用乐声来抒情的,用“听不尽”三个字来写边愁,那么,结句怎样以有限的几个字表达“不尽”之情呢?这时,诗人轻轻宕开一笔,采用以景结情的写法:在军营中摆酒宴饮之后,眼前仿佛忽然出现秋月照长城的苍苍莽莽的景;雄伟古老的长城绵亘起伏,月亮高照,景象如此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时,在戍边人心中到底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担忧,还是对祖国深沉的爱呢?所以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用景物结束全诗,把不尽之情以不尽尽之,这种写法,真可谓“绝处生姿”。
再如: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我们可以这样来梳理这类题的答题思路:①诗歌内容:夜已经很深了,诗人惊坐在床上,只听见风雨扑打窗户的声音。②表现手法: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合二为一,以景作结,情调悲怆;③表达效果: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
下面再看这道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分析这首诗结尾一句在表情达意上的特色。
答题思路:①诗歌内容:端起酒杯来赏花,却想起长安诸弟,杜陵到了寒食节,应该已经是芳草青青了。②表现手法:结尾一句,用景结情,宕开一笔,想象故园的寒食景色,进一步烘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感到情深意远。③表达效果:既透露了诗人的归乡之思,又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对人和地的双重怀念交相触发、融合为一体。
白日,悄然西沉;夜幕,徐徐开启;江边,晚风习习;素洁的月亮慢慢爬上来了。静谧的月色,时常陪伴着我在江边同行。这时候,我和月亮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默契,我走她也走,我停她驻足。远离喧嚣的闹市,我在这江边寻觅些许宁静,尽情着享受大自然的恩惠。
站在江边远眺,皎洁的月光照射下,树和人的倒影,清晰地平躺在水中。可惜,却被洗衣人搅得支离破碎。不忍看,我挪移目光停留在江面粼粼的波光中。忽然,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这不就是描写眼前的景象吗?再回看,那洗衣服的妇人,已经不知了去向。惋惜之余,信步进入岸边密密的护堤林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景色,顷刻映入眼帘。明亮的月光,俏无声息倾泄下来,却被浓密的树叶遮挡,最后如同被筛过一样,撒落在林间草地上。眼前,分明满地的碎银!停住脚步,来几个深深的呼吸,顿时神清气爽。
一个人伫立林中,感慨这岁月如梭似影,不知道是那里的造物主让四季匆匆轮回。看这月圆月缺,也不知道印证了多少悲欢离合?春日的江南,杏花盛开,明月会轻轻托起纷纷扬扬的杏花,毫无顾忌的飞撒进窗前庭下,寻找那心仪的幽情。这时候,她们是自由的主人。而“夜月似秋霜”,却现出寒月照凉亭,影孓又梦呓的场景,是秋夜的另一番凄苦,谁见到都会觉得透心寒。赶紧收敛自己的思绪,还是品味美好的月色吧!想那妇孺皆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意境多么美好!还有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在文豪们的笔下,以秋霜和白雪,将月亮的皎洁,释义的完美无暇。我,何不趁此月色,独上江楼,远看这月光映照江水,江水远连云天,大自然相互映衬的如此和谐!溶入其间,忘却所有的烦恼,坦然。
摇曳多姿的月亮,容易引起我的遐想。看弯弯的新月初上,随着淡淡的清云,发出一寸明光,感觉她斜斜地傍挂在屋檐下,如同白玉雕成的一弯钩镰,欲隐欲现,似乎蕴涵半点羞涩。夜籁人静时,看如钩的明月莅临江上,水中鱼儿在追逐嬉戏。这时候,也就不知道是月亮惊动了鱼儿,还是鱼儿惊动月亮了。月亮像女子眉毛的时候,最为美丽。你看,它在水中的倒影,似乎很难分辨:哪是翠柳?哪是月眉?这时,我就权当在镜子中看它。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十分贴切。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月魄更具魅力。我反复咀嚼唐诗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才略知月亮刚毅如雕弓的含义。只是不知:月魄今夕安何在?几时落吾紫屏前!
关键词:唐诗;大学生;人文精神
一、歌咏祖国山河,可以让大学生热爱自然、感悟人生
唐朝的很多古诗中,都对祖国的自然景观进行了描述与赞美。很多著名的诗人云游四方,写下了歌颂祖国大好山河的著名诗篇。像李白身处庐山时写下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其中一句“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将我们带到那山川中,身临其境那绝美的景色,而一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更让我们看到了这山的壮阔,在此等美景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描写山川的诗句中,广为流传的莫过于杜甫的《望岳》了,全诗可谓是带领我们完整、全面地欣赏了泰山的壮丽、神奇美景,使我们在泰山的巍峨与秀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同的诗篇中对同一自然景观的描写也会有所不同,在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看到的是洞庭湖湖水澎湃肆意的一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而在刘禹锡的《望洞庭湖》中,我们却感受到了洞庭湖宁静、飘渺、朦胧的另一面――“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同样的,李白与杜甫在面对江河时,也发出了不同的感概:《将进酒》中的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黄河奔流而来的壮阔之景,更让我们感受到李白洒脱的气质与情操;而在《登高》中,杜甫看到的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样壮阔的江河之景,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中所流露出的淡淡悲凉。在唐诗中,学生可以进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的幽静世界,也可以到达“隐隐飞桥隔野烟,桃花尽日随流水”(张旭《桃花溪》)的世外桃源。唐诗中展现的自然美景数不胜数,大学生在这些作品中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自然景色的丰富多彩,从热爱自然上升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丰富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可以激发大学生追求理想
唐朝的很多诗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们远大的理想与抱负都可以在很多诗句中找到。像孟浩然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一句“端居耻圣明”就表达出了自己想要干出一番丰功伟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迫切愿望。而李白的一句“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牧的一句“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君斋独酌》)、杜甫所表达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都无不体现出他们期待在祖国建设中有所作为的澎湃心情。唐代很多诗篇中都有浓厚的英雄主义情怀,这些诗人不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更有保家卫国、振国兴邦的高度责任感。即使面对挫折,他们也有着足够的信心继续披荆斩棘,像李白的《行路难》中那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递出的是强大的信念与力量。而正是诸如此类的诗句,能让大学生得到无尽的启示,懂得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永远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战胜困难,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爱国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学习,都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艺术技巧,提高审美情趣。而唐诗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更能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懂得运用思维、联想、记忆、情感等,去领悟诗中的意境,鉴赏其独特的美。例如:在《鹿柴》中,王维给我们展现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幽静深山之美;在《春晓》中,孟浩然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道出了对春的感概。唐诗所体现出的艺术效果是丰富多彩的,每一首唐诗,都代表着诗人独特的心境,都蕴含着文学作品独有的魅力。大学生在唐诗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更能感悟到艺术的精美绝伦,净化自己的心灵。可以说,通过学习唐诗,学生的个人修养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唐诗不仅能调动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新力;另一方面,在唐诗哲学韵味的感染与熏陶下,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等都能得到完善。
总之,大学生学好唐诗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唐诗教学过程中应该审时度势,加大创新力度,积极运用科学、高效、独特的教学模式。唐诗教学要关注文本作者的情怀,要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对文本进行充分鉴赏,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宝江.浅吟轻唱古诗词[J].生命世界,2008,(09).
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有借景、借物、借人或事来抒情。于此,我们只摘选几个常考的加以讲析。
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即作者在诗词中不加掩饰地直接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让强烈感情奔流倾泻而出。
例(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七首・其四》)
王昌龄的这首诗,可谓唐人边塞诗的上品。在这两句中,作者将卫国戍边、誓扫胡尘的建功之志和报国之心直接的倾吐出来,英雄气概尽显。
例(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词人李易安将故土沦丧、夫死漂泊的家国之恨、飘零之愁直接地展现在词句之中,以一“愁”字收束全诗,足见内心之苦。
中国传统诗词和绘画都颇讲究含蓄、留白,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注重为读者留下再创作的空间,这与我们的民族气质也息息相关,但以上两篇直抒胸臆的诗词,也实属上乘之作。
2、 借景抒情
属于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传情达意。
例(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杜牧《泊秦淮》)
诗歌前两句写景,所写之景并非晴朗月夜,所构之境并非清明意境,迷蒙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象暗淡,意境凄迷,令人倍感冷寂。这就为后两句抒发国破家亡之恨加重了忧苦的色泽,可谓情与景相得益彰。
3、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有古人所谓“物我两忘”的高妙。在描写景物时高度融入主观感情,情中见景,景中有情,难分彼此。
例(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划线六句,乍看是山野隐居的日常生活实景描写,深入赏析方能体味这几句中寄寓着诗人脱于俗尘、倦于案牍、安于自然、乐于山野的情感与境界。景中亦有情韵,情景融二为一,足见陶公的雅趣和高蹈。
4、 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也属于诗词的结构技巧,具体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显得意犹未尽,这样可以使诗歌达到“不言情而情无尽”的高度,使诗句成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笔。
例(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之中有三处写月的妙笔,划线句可说是最为传神的一句。在大段铺陈的描写了音乐之后,笔锋陡转,以一句写景句收束全段,继而开始下段关于琵琶女身世的陈述。而这一句恰是得到历代诗评家的激赏,综合大家观点,都认为此句以景结情,将江州司马一行人在高妙的音乐声中忘我、沉醉与江月合一的情感描摹的淋漓尽致。
例(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起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前三句都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诗人于此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若军中置酒饮乐之时,忽地变换了场景,突兀出一个月照长城的苍茫景像:古老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传达出了无数边将难以言表的感触。至于征戍之士见此情景是满怀边愁还是满腔壮志,是当下忧思还是山河之爱,谁又能一言说清呢?只给读者留下了千古思虑,这也正是以景结情的无限妙义。
5、 乐景写哀
这一手法归结于反衬,但也涉及情景关系,在此一并小析。乐景写哀情即指表面上写的是欢乐场景,而实则借此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例 《诗经》之中有一写征戍题材的名篇--《小雅・采薇》,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历来备受称道的一句乐景写哀的经典。杨柳依依,春风浮荡,本是阳春美景,可当这盎然美景之中饱含了将士即将远戍的忧苦和生死未卜的凄然时,是否更令千古看官动容?
6、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状物诗最常见的手法之一。传统审美总是偏向含蓄蕴藉的,加上我国先贤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这就决定诗人们往往将情感志趣投射到物象之中,状物诗的繁盛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又常将外物之性与人之质性建立联系,这就有了松、竹、梅的君子品性和兰、菊、莲的出尘清高。屈子香草美人的喻体结构即是立足这种联系。
例(1):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我与李学明是多年朋友,近来再读学明画,辄多惊喜,不禁想起龚定庵常常被改写的诗句“瓶花贴妥炉烟定,觅我童心四十年”。岁月流转,与童年往事间的时差似乎越拉越长,但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说,童心童趣的感悟却越来越真切。正如李学明笔下的童子童趣,焦墨简笔,朴拙而灵动,多是传统生活场景的再现,悠然自在,能够唤起人的回忆和遐想,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情感的韵味。我想,艺术的魅力大抵在于此。如果说人生所谓的成败强弱、动静起落,依据的只是功利的判别,那么在率真情、尊性灵、重趣味的艺术作品中,往往更能体会到生活深处的韵味,带着生活的经验阅历和想像细细品味,能在朴素中见绚丽,在简直里显曲折,在平静无波的心底感受到情感的波澜。李学明的画,无论童心还是禅境,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自然适意的境界。
论艺者常言“艺术妙在隔与不隔之间”,太“隔”则不能深入其中,无法体会其中的情趣;不“隔”又易流于庸常,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难以特意描绘,形之图画。李学明尤擅体悟和再现传统生活,于寻常事务中发现诗意,以平易质朴的手法描绘其中场景,平淡中透着真挚的人文关怀。尤其对孩童日常生活情态的描绘,简笔疏放,轻灵活泼,取其天然纯真的本性状态,充满了天真的意趣。围绕其画作,作者与观者似乎一同变成了“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于是小中映大,由表而里,在不经意中托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生活的品悟。应该说,对童心真趣的表现,源自创作者的生活态度,也与艺术修养密不可分。如丰子恺所言“倘其伟大不足与英雄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对纯粹本真、天然诗意的儿童世界的描绘,也是创作者艺术人格的体现。
正如童心讲究的是无功利地看事物,禅宗对文字法相的“不离不染”以及“不著不离”的思维方式,也在于消解各种法相对于“本心”的束缚,所以,这种纯粹本真的艺术追求即成为境界。在其中,一茶一饭都能尝到真味,一草一木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都能感到温暖的人生的情怀。于是李学明的创作由童心而入禅境,以纯静的心灵观照,借用简约的笔墨描绘,通过僧禅生活场景和神情意态,娓娓叙述,表现冲淡的情志和恬逸的境界。他的代表画作,往往洁净单纯,不施渲染而丘壑自现,落落数笔而不减千乘万骑,或以古雅,或以风韵,或以隽永,彰显了文人画一直以来尚简的传统和天真朴素的美学追求,极具文人质朴的意趣。
尝记寒山有诗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岁月的流转,生活的积累,常常改变着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而今再读李学明的画作,仍然感怀欣赏其中的意味。那是一种深透生活表象的惜福与闲淡,是顺应天地造化的规律以及人之生命节律却极为坚韧的生命追求。我想,带着一份质朴的童心与真趣,李学明的艺术探索还将充满欣喜和收获,愈久愈醇,令人期待。
辛卯腊月二十三小年记于千佛山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40分)
一、写字。要求做到正确、工整、美观。(4分)
默写古诗《望天门山》(不用写题目和作者)
二、选择题。下面各小题均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按题目要求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
)”里。(1-8题每小题2分,9题4分,共20分)
1.下列四组词语中,带点字注音错误的一组是(
)
A.树梢(shāo)
B.富饶(ráo)
C.脑袋(dɑi)
D.胳臂(bì)
2.下列四组字中不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
A.请 情 清 晴
B.鲤 鲫 鲨 鲍
C.螃 蝌 蚪 蛙
D.妈 蚂 吗 玛
3.下面四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榕树 喧闹 飘飘遥遥
B.瑰丽 威武 祖祖辈辈
C.淙淙 宝贵 葱葱笼笼
D.富绕 每逢 密密层层
4.“西子”这一词是用来指(
)的。
A.貂蝉
B.西施
C.王昭君
D.杨贵妃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小兴安岭的夏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B.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C.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D.在困难面前,我们要经得起考验。
6.下列选项中不是描写祖国风光的是(
)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7.“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浸”字说明了(
)
A.山谷太小,雾很大。
B.雾很浓,森林都不见了。
C.水汽很大,森林都看不清了。
D.雾很浓,水汽很大,整个森林都浸在雾中。
8.“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加点字“封”的意思是(
)
A.密闭,使跟外面隔绝。
B.量词,用于封起来的东西。
C.姓。
D.限制。
9.下面几句话中,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里。
(1)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
)
(2)下课了,同学们到操场上运动,有的跳高,有的跳远,有的跑步。(
)
(3)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
)
(4)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三、判断题。我能在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括号里打“√”,错误的括号里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挡、刮、帆、摆、洁”这五个字在书写时都要注意结构是左窄右宽。(
)
2.“水光/潋滟/晴/方好”和“碧水/东流/至/此回”朗读节奏停顿都正确。(
)
3.《望洞庭》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刘禹锡。全诗体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怀和虽然被贬却并不埋怨、豁达大度的胸襟。(
)
4.《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的。(
)
5.“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句中的“海防前哨”点明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四、我会填。(11分)
1.我能照样子,写词语。(3分)
(1)圆溜溜(ABB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咯吱咯吱(ABAB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五光十色(写出开头是数字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当你来到杭州西湖,漫步在断桥上,看到阳光照在湖面上,西湖那美丽的景色宛如一位美女,你想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游客们畅游三峡,听到长江两岸的猿猴不停地啼叫,不由得小船已经渡过千座万座高山。这时你想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课文《海滨小城》是从小城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的,表达了作者对小城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之情。(4分)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0分)
认真阅读《西湖》这篇文章,完成1-8题。
西 湖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都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中外人士被西湖那秀丽温馨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无限眷恋的情怀。
1.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12分)
(1)自古以来,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是(
)
A.苏州
B.杭州
C.西湖
D.福州
(2)短文中围绕着西湖的“绿色镶边”是(
)
A.孤山
B.树木
C.小岛
D.湖水
(3)“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这句话让你联想到刘禹锡的哪两句诗?(
)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B.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4)联系上下文,你认为短文中的“溶化”一词所包含的意思是(
)
A.月色把西湖溶化了。
B.西湖溶化在月色里了。
C.西湖的景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D.西湖的景色和月色都溶化在水里。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6分)
(1)连绵起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眷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短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来的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杭州西湖的景色那么令人陶醉,请你为它写一句宣传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否和那些中外人士一样被西湖的湖光山色所陶醉呢?为什么?(5分)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0分)
广东海滨小城、西沙群岛、小兴安岭……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祖国这么多令人神往的地方,而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你发现了吗?请你也拿起笔来,向我们介绍一下身边的美景吧。
要求:1.自拟题目,介绍身边一处美丽的地方;
2.做到介绍清楚、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一、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1.D 2.C 3.B 4.B 5.C 6.D
7.D 8.A
9.(1)A (2)D (3)B (4)C
三、1.× 2.× 3.√ 4.√ 5.√
四、1.示例:(1)乱哄哄 静悄悄
(2)哗啦哗啦 叮咚叮咚
(3)五彩缤纷 四面八方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两岸猿声啼不往 轻舟已过万重山
4.美丽 整洁 热爱 赞美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1.(1)B (2)B (3)C (4)C
2.(1)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
(2)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3)依恋、留恋。
3.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令人心旷神怡。
简・豪斯顿说: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他们几乎能学会一切东西。大语文观的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孩子们去实践和创造一切可能的语文。当学习被理解为一种多纬度的、一体化的、其效果随时间推移而逐步显现的活动时,这样的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理论背景]
一、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应该是活跃的、积极的、全情投入的。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二、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应立足文本,整合设计,在引导学生扎实阅读鉴赏的基础上,尝试将文本具体化、活动化,做到个别展示与共同提高相结合,表扬激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过程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全部以诗、词、文言文组合而成,如何将这一阶段的语文课上出新意,让学生不至于产生审美疲劳,成了我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时,我决定以"落实笔头"为主题设计课堂活动,并做了以下设计尝试:
【环节一】对联开幕
上课伊始,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句上联,请学生对出下联。
上联:同是天涯沦落人
学生作品:下联1:异地相逢泪涟涟(黄静)
下联2:共怀世间愁郁情(邹倩倩)
下联3:共奏人间悲凉曲(方一茹)
下联4:共享高山流水情(邹安邦)
【自我点评】上联一出,学生立即来了兴致。这个上联作为名句,学生早已知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但忽然间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无疑是新鲜非常的。加之此前在练习时已简单介绍过对联的相关知识,学生有兴趣也应该有这个能力完成这副对联。只见他们迅速开始思考并动笔写作,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还出现了难得的主动举手展示自己作品的现象,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在此环节,学生的诗情得以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始碰撞,为整堂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勾画点评:要求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欢、或者特别有共鸣的诗句,进行勾画点评。
勾画: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点评:静悄悄的江面,这无与伦比的琴声消融了世间所有的愁绪。将这满腔心绪都赋与瑶琴的,不仅是歌女和白居易,更是所有在这清冷的夜里满怀愁绪的"天涯沦落人"。琴声安抚了人们的哀思,也引发了人间的思考。就像是这天上明晃晃的月亮,洒下万千光辉,照亮了每个人的内心,也照亮了所有人内心深处最深的情感和思绪。(刘瑶)
勾画:第二段
点评:这是极致的乐曲,也是极致的哀情。在这仙乐似的琵琶声中,听到的是歌女凄苦的人生,是江州司马隐忍的愁绪。飘零的女子如浮萍,无路请缨的诗人又何尝不是在世俗的世界里凋零?这一生,如斯坎坷,这一次,如此悲凉。却依然要坚持,坚持走这条早已选择好的路。明知是漂泊,却依然,无怨无悔。(厉慧文)
【自我点评】:学生在必修二课文的学习中,已经学会如何点评语句及语段,已经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在本环节活动的开展中,学生的点评主要集中在对第二段文字(即描写琵琶声的部分)的欣赏品味,可见学生已然完全抓住本篇的重点,而这一切,完全是由他们自己完成。在交流点评的过程中,也有对同一诗句的不同解读,也有学生在另一学生评点基础上的再加工,课堂氛围愈加热烈。
【环节三】诗句改写:要求学生在文中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话,改写成散文或散文诗的形式。
原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改写:秋夜彻骨,往昔人事重回梦。秋水波澜,红烛蜡泪伴清风。花了妆容,湿了青衫,一船漠然。月下浅唱,惟有琴声懂。(胡磊)
原文: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改写:起帘,轻挪,落座。抱一支琵琶,遮半面容颜。芊芊玉指,抚弦轻弹。一声一韵,透心中压抑;一捻一抹,诉平生愁苦。谁道戏子无意?藏一弯明月心底。莫言歌女无心,挽几束青丝,以伴余生。(朱诗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