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与生态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现代林业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土的保持及涵养水源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对于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尤其是生态文明。而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极大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强现代林业发展,达到美化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2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复杂性非常高,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社会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合理运用科技,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而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现在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林业,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及治理荒漠化等一些方面,需要现代林业的支持。现代林业有利于实现空气的净化、风沙的固定及水源的涵养,有效的促进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创作了条件。第二,伴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的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采取各种策略来加强绿化工作,提高生态产品建设以有效推动现代林业体系的发展,达到美化环境,提高生态产品的建设力度,最终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3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由于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非常密切,这就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采取有效策略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增强生态文明建设。
3.1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现阶段,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保护力度的不断提升,我国森林面积正在逐年增加。森林的稳定性也在不断的增强,有效的促进了林业的发展,很好的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仍旧存在着很多的违法现象,导致一些森林被破坏。很多工程项目在施工中改变林地用途,非法占用林地,对森林资源产生严重破坏,对整个林地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针对施工项目涉及到的林地,必须要严格依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方案来看展,对用地规模进行有效控制。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开荒等问题。加强政府林地增长指标的考核工作,考核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森林质量和数量的升降、管理效果的优劣等,将各种责任落实到部门,保证森林保护工作的高效落实。把保护森林资源作为现代林业发展和建设的核心,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1]。
3.2增加现代林业发展方面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增加发展现代林业的资金投入,真正落实生态工程建设的相关资金,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展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述。第一,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规章制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逐渐提高在林业生态建设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资金的预算,从而确保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进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快速进行。第二,提高一些有关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其中包括道路、机械设备等。加强在森林防火、林木种苗、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第三,商品林补偿与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增强沿海防护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现代林业发展方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3]。
3.3加强科技在现代林业发展上的应用
重视科技在现代林业发展上的应用,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生态建设,加强林业生物能源和林业生物产业等技术的应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林业技术,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到林业建设上,从而保证林业建设的科学、合理的发展。此外,还应该提高对构建林业创新服务体系及科技服务品牌的重视,建立新品种测试基地、质检中心、林业实验室等,通过科技来有效推动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4]。
3.4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保护是发展林业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减少环境污染及一些地质灾害的发展。针对一些已经存在的环境问题,应该提高处理力度,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根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科学措施,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4总结
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充分认识并重视两者之间的联系,应该不断提高两者之间的联系力度。通过提高在林业建设的资金、科技及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而确保我国现代林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
作者:唐敏 单位:新疆阿尔泰山国有林管理局阿勒泰分局
参考文献:
[1]张健榕.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林业产业,2016,(05):39-40.
[2]孙晶.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01):196+199.
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林业资源的规模十分庞大,其在生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林业资源对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2】。另外,林业生态环境是广大群众对生态文化的追求,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森林资源作为林业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对林业的生产与经济有着较大的影响。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才能为促进林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足,给我国生产力带来寄到的影响。因此,恢复与发展我国林业资源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
2.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荒漠化
我国在全球荒漠化国家中占据第三,总荒漠面积为153.3万km2,在当前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荒漠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危害,每年造成较多的经济损失,比如,丧失土地、阻碍公路与铁路等。
2.2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每年由于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重大。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得知,每年由于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
2.3生物多样性
我国的生物种类较丰富,虽然我国在生物保护方面提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滥伐森林、环境污染等因素,给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我国的森林、湿地、湖泊等生物逐渐退化,我国的野生动植物逐渐减少。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我国时常遭遇森林病虫害、草场破坏等破坏,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2.4资源耗能大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原材料的需求量逐渐增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违反了自然规律,再加上技术比较落后,导致林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导致林业资源消耗量逐渐上升。
3.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对策
3.1科学进行生态采伐
要想使森林生态系统不遭到破坏,应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采伐,在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采伐,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得到保护。另外,在生态采伐过程中,应当尽量维护生态原有物种多样性,考虑到森林功能、景观等各个因素。生态采伐设计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林分、景观、模仿自然干扰。
3.2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
为了达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采取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发挥重要作用【3】。该战略不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同时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在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改变传统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采用具有相同特性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以此使森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2)制定具有权威性、持续性。有效性的林业计划体系,其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要求,还要将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意义发挥出来。(3)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并将其落到实处,为林业计划体系的有效实施打好扎实的基础。
3.3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更加追求精神需要,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一个选择【4】。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林业开发商或林农可以结合具有特色的森林资源开发旅游行业。开发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将林业资源的功效发挥出来,而且还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应在森林已有的资源与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完善,打造集森林资源、商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经济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发展林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不仅要采用林业资源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应考虑到林业资源的保护。然而当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科学进行生态采伐、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另外,还需要加强教育,加强环保、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培养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植树造林,以此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翠兰 单位:贵阳市花溪区溪北社区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薛海龙,沈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兼顾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J].吉林农业,2015,20:108.
[2]潘峰,林金洪.林业有害生物在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7:116-117.
政治文明通常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具体说,政治文明是指每一社会形态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发展的程度或水平。政治文明的本质在于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就是政治理念指导下的政治制度设置和管理方法运用。
生态政治文明是生态文明理念在政治领域的实践与运用,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秉承生态文明的政治文明,是体现民主协商、公正法治和有序参与的制度文明。它强调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样性,平衡多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到政治层面,从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地统一起来,相辅相成,最终促进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地发展。在生态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把生态文明理念运用到生态民主实践、生态法制建设、生态公民培养等各个领域中。
一、林业建设有助于生态民主的建立
所谓生态民主,就是要以现代民主的基本价值和理念,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生态问题上的关系。林业对于生态民主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民主意味着生态环境为全民共有,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对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生态民主意味着生态环境需要全民共同维护。发展林业,有利于公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充分发扬生态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林业建设有助于生态法制的完善
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林业建设的重要手段。林业的理念提出,加快了我国林业立法的步伐,全面提升了林业立法质量。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创新执法体制,推行执法责任制。林业法庭、司法鉴定和公益诉讼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及时的法律援助。为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生态法治体系。在立法方面,应体现生态优先原则;在执法方面,应大力创新林业执法机制,严格执法,理性执法,落实责任;在普法方面,应尽快建立起内外结合、上下互动、运作有序的林业普法体系。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12302
1 引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新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了“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多项具体改革措施。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全社会应该更加重视林业发展,支持林业建设。
2 通江县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与现状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居东经106°59′~107°46′,北纬31°39′~32°33′之间。县域东接万源市,南邻平昌县,西靠巴州、南江二县区,北连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县,是四川林业建设重点县,历史号称“深山老林”,20世纪50年代森林覆盖率逾70%,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自然灾害,森林资源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到8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已不足15%。80年代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事业的进步,通江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逐渐开始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速丰林、长防林、义务植树、绿色通道、天保及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造林50余万亩,为恢复和重建县域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生态明显得到改善到2013年,全县林业用地387.5万亩,占幅员面积的62.6%,森林面积35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5%,活立木总蓄积1200余万m3。森林覆盖率比80年代初增加44%,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80 km2,年土壤流失总量减少14.72万t。林业建设为通江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3 通江县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林业价值被低估
3.1.1 重有形轻无形
认为森林只有木材价值,对森林的释氧、保土、固碳、蓄水、净化大气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价值却忽略不计。
3.1.2 重短期轻长期
在错误的价值观和政绩观指导下,对林业建设只重现实利益,不顾长远打算,导致乱砍滥伐、乱征滥占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不科学发展时有发生。
3.2 体制管理失位
3.2.1 基层管理无延伸
乡镇林业站作为县林业局在基层管理的延伸,近些年其职能被不断弱化,通江县在体制改革中撤销了乡镇林业站这块牌子,与通江县作为长江上游生态重点县和四川省重点林业县的地位极不相符。
3.2.2 管理缺位现象突出
乡镇林业员虽然占据了林业岗位,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一些人员却从事着与林业管理无关的工作,管理失位造成的资源破坏案件时有发生。
3.3 投入无保障
3.3.1 缺少社会资金
林业市场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使得真投资、真用于林业建设的社会资金并不多。
3.3.2 农户无义务管护意识
在基层实施的生态工程,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农户只愿享受政策补助,不愿履行管护义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3.3.3 地面配套资金不到位
在国家的重大生态投资项目上,地方配套的资金几乎都到不了位,甚至连工作经费也没有保障,基层林业从业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
4 加强县域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4.1 提高认识,明确县域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处于主导和支撑地位,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重要途径和重要任务,只有把县域林业发展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五位一体”中凸显成效。①要确立大价值林业概念。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总价值大体上相当于GDP总量的1/3左右,森林的有形效益值与无形效益值的比值为1∶5.83,必须增强对林业价值的广义认识,突出林业的显著作用。②在县域经济发展理念中要做到“四破四立”。即破除经济发展指标至上的旧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经济与环境并重的新观念;破除急功近利图短效的旧观念,树立长远发展谋大利的新观念;破除重索取、轻保护的旧观念,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新观念;破除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观念,树立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共进的新观念。
4.2 加强宣传,努力提高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意识
林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和全民的积极参与。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大力弘扬“珍惜资源”、“绿色节约”的理念,大力普及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全民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自然生态和生活环境,从而共同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风尚的形成。
4.3 用好政策,增加县域林业生态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以及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这些生态产品的生产,必然要以一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为载体。要以抓城镇化、工业化一样的力度,积极争取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等一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在县域的实施,切实加强公益林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严格制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行为,实施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对荒山进行治理。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尤其要结合注重培育和壮大空山核桃、巴山银杏等通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业开发,壮大林业产业经济。加强基层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的保护管理,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加大全民义务植树宣传力度,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提高公民义务植树的参与度和实际成效。
4.4 深化改革,为林业良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4.1 加强基层林业生态价值商品化的实现途径探索
生态产品也应体现价值,也应成为可交换的商品,所以任何以经营性为目的资源占用及碳排放,就应该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要逐步建立健全县域森林资源的资产评估体系,加强碳排放交易平台的建设,推动县域碳汇林业和森林康养林业的发展壮大,为林业产业发展增加新亮点,努力让通江的生态优势体现为经济优势。
4.4.2 健全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要以增强管护实效为标准,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管护机制,进一步做好公益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
4.4.3 要理顺乡镇林业队伍的管理体制
建议重新恢复乡镇林业站的牌子,把乡镇林业员队伍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转变到以林业行业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上来。
4.4.4 保障林业生态建设的必要投入
加强生态建设,推动生态产品的生产是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其公益属性决定了林业生态建设必须以政府投入和管理为主,为林业生态建设创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工作环境。
4.4.5 把林业生态建设指标纳入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作为以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定位的通江,其优势不在工业化,急于求成,以巨额负债投资追求GDP增长的方式不可持续,还会造成生态破坏。笔者认为,保持并发展好川东北的这颗绿色明珠就是最大的政绩,“森林兴”应该成为县域基层各级干部追求的目标,林业生态建设指标理应在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中占据更大的权重。
5 结语
县域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网格化组成单元,应该得到政府、政策的高度重视,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落实并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项目载体建设,建立健全发展机制,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林业厅.科学把握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R] .成都:四川省林业厅,2012.
[2]王 平.加强生态产品生产,建设生态文明四川[R].成都:四川省林业厅,2012.
[3]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R].成都:四川省人民政府,2016.
[4]李 清,李 燕.墨江县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9,34(1):89~94.
[5]井学辉,吴 波,曹 磊,等.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河北林果研究,2005,20(1):80~85.
[6]胡 进.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7]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9~94.
[8]陈绍志,周海川.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定位与实施路径[J].中州学刊,2014(7):91~96.
[9]蒋敏元.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J].林业科学,2005(2):74~81.
[10]程 默.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引动机制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1]李 丹.林业生态建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5.
[关键词]林业;低碳;森林
1林业建设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中,林业建设具有无法代替的重要意义。发展低碳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林业的建设。在我国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片面注重工业发展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对于生态环境导致了十分严重的损坏,我国当下的环境问题相对严峻,所以,应该落实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其重点就是建设具体的林业生态系统,促使森林生态系中吸取二氧化碳功能与生态平衡的功能获得优化与发展。林业是确保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碳吸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森林生态系统也是我国的关键生态资源,当中包含大量的经济作物和生物能源。发展低碳,林业经济能够在不影响环境的因素下转变过去的化石燃料能源构成,推动生物能源的使用量,当中的经济作物也科学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总之,林业经济的建设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经营过程也落实了生态系统修整的目的,属于我国将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项目。想要落实低碳林业经济的建设,国家需要选取合理的方式来增添森林在生长经过中的碳汇集量,降低林业生产当中的碳源,通过林业多元化地区中的林种来强化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水平,降低温室气体的排出量,提高林业经济的产能。落实良好的林业经济发展主要就是要落实低碳生产过程,其内涵是在不影响林业经济生产总值与国家经济市场的基础之下通过先进与技术运用以及创新林业管理机制来减少林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系统碳排放与碳均衡过程的干扰,环节温室效应的负面变化,维护自然环境。林业良好的发展经济主要特征是在确保林业顺利生产的过程当中落实经营生产,发展林业低碳经济能够降低化石燃料对于环境的干扰,落实社会的良好健康发展[1]。
2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2.1森林培育的可延续
在将来的发展过程当中,管理者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对林业建设与生产经过展开优化:在林业建设过程当中有效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在林业发展过程中科技起到的功能,在发展当中不断融入前卫技术与专业化人才,就当地环境与市场需要建设优化且多样性的商品林基地,提高林木成长的质量,不断完善林业构成,加强市场的竞争力。当下我国为了落实良好的发展与低碳经济构成,逐步推行生物能源的发展。林业生产区域可以凭借这一发展政策,创建生物能源林与木本油料林,按照个人的发展基础来创建经济林产业。另外,林业管理者可以在林业产区展开木本饲料林的探究,把畜牧业与林业产业有效融合在一起,推动双方共同进步与发展;在适宜的区域发展立体化的林业经济,在产区开展规模化的绿色食品建设,当下人们逐渐重视食品的环保性,野菜作为一种具有环保与健康两大特征的资源,该区域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给予关注。低碳森林培育领域就是运用当代科技与生态学知识来规划森林生态系统当中的树种比例,种植过程中应用的树木一方面应该具有生态学上的防护功能。碳吸取功能和涵养水源的功能,还应该具备经济生产的实际意义,可持续的森林培育领域就是把多元经济作物与森林有效融合在一起,在展开经济生产的同时提高森林的结构烦琐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御能力与个人修复能力,落实森林资源的良好健康发展。
2.2展开碳汇造林试点及计量检测
在目前的造林要求方面,还应该按照现实的状况,推动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其实就是在设立了基线的土地上面,对造林与森林经营包括林木的生长整体过程都展开碳汇计量与检测的营造林活动,我国应该在综合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国家的前卫的造林经验,塑造具备我国特点的造林形式,建设前卫,健全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机制,继而真正处理碳排放过量的问题。
2.3完善管理体系,强化经营管理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大环境下,为了不受到负面环境因素对林业建设的干扰建设人员需要强化林业的管理强度,同时落实好森林资源的维护任务,降低乱砍伐现象的发生频率,以免水土流失的状况发生,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落实好林业建设的方案规划。应该强化对乱砍伐现象的有效管理,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只是凭借林业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国家需要通过健全的法律要求与管理制度来降低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国家政府需要健全林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指引林业建设朝着低碳良好的方向发展。另外,我国管理部门需要改革管理机制,在森林资源管理当中拓展管理范畴,完善林业资源维护体系,综合市场调节与国家整体规划针对森林生产展开良好的调节控制,促使林业经济的发展脚步更快[2]。
3结语
关键词:青海林业;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作用;发展对策
1青海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1严重的荒漠化问题
青海省的荒漠面积较大,荒漠化严重影响了青海的生态环境,对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另外青海在地理位置上比较特殊,黄河、长江等大河的发源地都在此地,由于荒漠化的影响,大量泥沙进入河流,给河流下游地区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灾害。
1.2森林资源较少且种类单一
在青海省境内,其森林覆盖面积较小,森林种类稀少,资源少,在林业结构上来看也不够丰富。主要是因为青海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再加上人为因素的开发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减少了森林资源。从整体上来看,天然林分布不均,林分质量较低,森林负载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植被种类稀少,自然防御功能较弱,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遭到破坏后,恢复很困难。
1.3水源涵养能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青海省内的水土流失情况也逐渐加剧,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应用。青海水源问题突出,本身涵养水源的能力不足,再加上干旱气候的影响,致使江河流量锐减,河流泥沙含量增加,严重威胁着用水安全。
2青海林业作用分析
2.1有助于发扬高原林业文化
青海省林业文化的突出特点是高寒、高旱,森林资源量少,种类单一,林地覆盖面积小[2]。在林业分布上,灌木林面积较大,主要集中在三江源头的峡谷地区,由于海拔对于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乔木的生长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高旱、高寒的地区,灌木林得以生长,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青海林业,充分发扬了这中高旱、高寒的林业文化,对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强化生态系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2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青海自然条件较差,森林资源稀少,生态系统脆弱,已经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经济、生态、社会的恶性循环发展状态。因此,加快推进青海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发展林业,森林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对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作用非常大。
2.3有利于满足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
青海地理环境特殊,气候条件恶劣,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其发展的限制性很大。再加上林业资源不够丰富,林业产品有限,非常不利于其长远发展[3]。通过对青海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当前的土地资源,加强林业发展,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林产品的产量和效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4有利于提高高原生物的保护作用
森林也是各个物种得以生存、繁衍、发展的庇护所。在青海的森林中存在着多种生物,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地理条件的限制,森林结构单一,种类较少,覆盖率低,对多样性的物种发展非常不利。通过发展林业,扩大了物种栖息生存的范围,提高了物种保护的能力,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庇护作用。
3推进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加强防护林建设
在青海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自然、人文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防护林建设方案,对其进行合理规划,推进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防护等工程的发展[4]。根据当前的生态环境,林业发展问题,采取科学的治理办法,杜绝生态破坏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同时,制定严格的惩处机制,对森林破坏行为进行严惩,加强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促进防护林建设的进步,提高其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
3.2创新生态治理模式
要打破传统的生态治理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生态治理的水平。首先,要强化造林工作,合理考察分析宜林面积,选择合理的造林项目,切实做好育林、造林工作;其次,采用先进造林技术,提高育林成活率,提高森林覆盖率;最后,采取合理造林模式,加快建设速生林,提高林业管理水平,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3对林业发展进行科学布局
结合青海的地理特点,生态特性,对林业发展工作进行科学布局[5]。充分考察三江源地区、黄河、长江源头地区、青海湖区域等特殊地域,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布局,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
3.4充分发扬地区的生态优势
要对生态优势地区进行更好地保护,发挥其优势作用,强力打造生态治理品牌,推进生态治理的快速发展。例如:对于祁连山、湟水流域和柴达木盆地等地区,要进一步强化生态项目建设。重点保护中华水塔,全面提高三江源、青海湖等区域的生态保护效应。此外还要加强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使青海民众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从整体上,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
3.5更新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理念
要与时俱进,结合生态环境发展的大环境,把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不断更新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理念。切实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重点,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发展特点,生态环境特点,确定造林、治理、封山育林的具体思路,使林业发展,生态保护理念符合青海省生态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科学理念指引实际的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既要提高青海的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又要兼顾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生态、林业、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高原生态建设意义重大。以青海省为例,其林业发展对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生态环境复杂、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通过科学发展林业、改善其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保护的能力对于促进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得红.青海林业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对策[J].林业建设,2013(1):38-40
[2]董得红.青海林业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对策[G]//探索创新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2012:6
[3]汪生霞.青海林业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发展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7(2):325
[4]谈重鳞.发展青海林业,推进高原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6):153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正在不断付诸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强化,林业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得到了认同,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改进之处。
1 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意义
1.1 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林业发展中,在满足当前经济与生态要求的同时,兼顾到后代对林业的需求,实现统筹发展。坚持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强化资源保护,提升使用效率。尤其是要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保障生态平衡,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能源利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公平、持续和共性原则,保证林业生态平衡、森林多样性得到保护的基础上,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对林业进行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双赢目标。
1.2 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2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林业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净化空气、储蓄水分,防治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强化对林业资源的保护,规范林业开发利用工作,提高自然修复功能,并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改善生存环境。其次,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促进作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已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生态农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对于发展清洁经济,走出高污染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意义。
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 借助先进成果大力推进科技兴林
首先,要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化林业系统研究,对林业发展状况科学评估以及有效监控,及时发现林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环节,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其次,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林业发展之中,通过技术改良,研发解决森林幼苗培育问题,推广优良树种,扩大适宜范围,提高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2方面的功能。另外,还要完善林业发展的科学体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财政资金扶持,行业技术扶持等方面措施综合着力,将经济体行为与市场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林业管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还要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度,通过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与林业部门、经济实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密切合作,将一大批实用型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率,并延伸林业发展产业链,提升产出附加值和促进产业化水平。
2.2 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方式转变
要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突出林业结构的优化,可以结合市场需求,推进短周期原料林以及速生丰产林、名特优新经济林发展步伐,加快研发林业新产品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实现低层次原料向深加工产品转变,要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为主要代表的新型旅游业。要对落后的设备与技术进行更新,对经济体进行整合提升,扩大产出规模以及层次。要强化林业与农业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在大力发展农林业的基础上,推广林菜、林果、林牧、林药等交互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要大力推广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的经济兼作模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体目标。
2.3 强化法制完善保障林业健康发展
首先,要强化法制建设,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坚持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追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制定北地区林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实施以及监督责任进一步明确,防止出现互相推诿不落实的现象,并规范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另外,还应当加大林业发展法律法规的执行贯彻力度,对于林业资源的采伐实施严格管理,不得出现乱砍乱伐行为,不能超过额度进行林业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各种林业发展违法行为的监督与处置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林地实施保护,科学控制林地的范围、面积以及用途,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 结语
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并强化林业可持续发展工作,从法律完善、资金和技术扶持、规划与监督等方面年综合着手,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加快林业科学发展步伐,让林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近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闻会上表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到了“阳光操作”,未收到基层腐败举报。
张建龙表示,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建设非常重要。主要从四个方面切入:
第一,在制度设计上,要彻底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山林的经营处置交给农民,在集体林权改革中产生腐败行为的土壤就不存在了。
第二,在决策的程序上,把权力交给林农自己说了算。这个集体山林分不分、分多少,一切由农民说了算。还要在村民会议上有三分之二多数农民通过才能有效。包括通知、报到,最后分的东西,最后签订的协议,必须要有农民亲自签字,使农民真正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第三,在改革的具体操作上,把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结果都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第四,在行政职能的转变上,要由过去的重管理向重服务方面转变。
张建龙最后表示,我们在制度的设计上、决策的程序上、具体的操作上和政府职能转变上,都坚持做到四管齐下。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到现在,国家林业局林改办还没有收到一份来自基层的有关林权改革过程中腐败行为的举报,这说明我们在改革的廉政问题上把握得非常好。
广西建设互用沼气池居全国首位
7月21~23日,“广西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国际论坛”在南宁市召开,论坛由世界能源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等13个单位联合举办。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截至2007年底全区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313.7万座,占农户总数的39.21%,位居全国首位。每年相当于保护52万公顷林地,减少600多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并成功地在农村户用沼气池和集约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开展沼气发电试点。此外,沼气项目每户年均减少燃料、电费、化肥、农药等开支(用沼肥增产增收部分不算)1200元左右,每年可为全区农民节支38亿元,1400万农民直接受益。
据悉,在未来8年中,广西计划新建户用沼气池155万座,到2015年,全区将累计发展户用沼气池达468万座,将占全区农户总数的50%,占适宜建沼气农户数的70%以上,广西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普及农村沼气的省区。为此,广西将鼓励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发包括利用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源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开展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在哈市举行
7月16~17日,第八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主题是“青年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江泽慧说,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加快林业科技发展,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在重大林业科技攻关和攀登科学高峰中,到处都活跃着青年科技工作者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身影,留下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足迹,展示了当代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工作者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昭示着我国林业事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她希望当代林业青年科技工作者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勇敢肩负起时代重任,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业绩。
1 林业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
林业生态文化是在政府主导下,以森林为背景的,协调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以及人与林区社会关系的文化样态, 其本质和精髓体现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效能最优。林业生态文化的建设和作用发挥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挖掘并弘扬林业生态文化, 遵循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律,构建林业生态文化要求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市场影响机制、林业生产方式和个人消费理念,推动林业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是林业管理者和消费者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面对的问题。 深刻认识林业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对于我国林业的改革与发展、现代林业的建设与发展意义深远。
1.1 林业生态文化是政府主导下发挥生态生产力效能的文化
科学的政府管理是要最大限度发挥管理对象的效能。 生态生产力是对工业文明生产力发展的反思和进步,它是发挥工业生产力高度发达、力量巨大的正价值,摒弃工业生产力资源浪费严重、生态与环境破坏的负价值,充分发挥生态潜能的生产力,是当今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其运行机理是将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实现有机结合, 以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为基础, 依靠现代科技力量, 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来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和引导消费,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效能最大化, 实现三者的可持续发展。 它强调通过分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能量消耗的最低化。 发展目标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最终达到零排放,生活消费的科学化。我国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 生态生产力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运用生态生产力观指导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生产力就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就得到提高,社会就会步入生态、经济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快车道。林业生态文化的发展与生态生产力的要求完全契合,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 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协调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中国政府必须要大力弘扬并主导林业生态文化的发展。
1.2 林业生态文化是市场引导下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文化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林业的发展与改革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林业的科学发展必须要在市场的正确引导下进行。 林业的全面发展既是三大效益的全面发展,更是林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林业的协调发展是综合考虑林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其他行业的协调,是林业、林区、林农之间的协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因此,实现林业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要在市场引导下,采取经济办法,寻找使市场得以表达生态学真理的途径。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林业发展中,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原则和战略,通过市场的杠杆作用,使得林业各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使得林业生产与消费体现生态文明要求,从而为加速林业科学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1.3 林业生态文化是人本理念要求下弘扬生态文明的文化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其核心要求就是要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现者,其价值取向、思想理念决定了行为方式。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观念,是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追求的目标。林业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求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林业生态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推进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人的科学发展。
2 林业生态文化对林业改革发展推动力的表现
生态产品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 生态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生态环境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之一, 生态承载力低与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协调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解决生态问题,关键在林业。 必须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创新林业的体制机制,增强林业的发展活力,才能发展现代林业,解决生态问题,推进生态文明。 改革是我国林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必然途径。当前,我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正在试点探索。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从政策层面破除、 破解机制和体制方面的障碍,也要从精神层面统一思想、明确认识,更要从文化层面更新理念、营造良好氛围。林业生态文化对于林业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具体表现为:
2.1 导向作用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现代林业建设和改革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从深层次来说,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确立和行为的自觉实施,首先需要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变革和建设。文化既是先导又是前进方向, 只有在文化的层面上对人们的思维和观念进行调整并构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支撑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并萌发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渗透到人们的行为意识中去,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身行为, 从而达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因此,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现代林业改革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生态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林业发展观;只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才会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林业发展观。
2.2 约束作用林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是人类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后反思自身行为对自然、社会影响的产物。世界着名生态和社会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 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 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工业文化时期,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产生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三大全球性的危机。后工业文化时期,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人类从长期对自然的无限索取、 过度破坏而遭受的惩罚中觉醒,进而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 林业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是人类在痛定思痛后不断反思的产物。 因此,在林业的改革与发展中,林业生态文化约束着人类不断追求生态环保和谐、 摒弃无限索取浪费、抵制生态肆意破坏,并将这种理念从文化层面向价值层面延伸,向行为层面放大,营造一种社会普适的观念。所以,林业生态文化成为现代林业改革进程中破除非理性观念的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
2.3 凝聚作用
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 它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和累积效应,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善恶观具有基本相同的背景色彩和基调,并为他们在认识、 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提供大致相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而化作维系整个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团结一致的巨大力量。林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粘合剂”,可以把社会中各个方面的因素、各个层面的力量和各个层次的人们吸引并团结在一起, 对助推林业发展、改革和建设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生态建设和保护紧密联系, 从而在更深的思想文化层面上转变人们的观念,包括消费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技观和发展观直至整个世界观的转变,凝聚各层面的力量,为现代林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元素。
2.4 激励作用
人在生存等等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需要尊重等高层次的需要。文化的激励作用体现为它使某种理念在人们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后,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就可以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林业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普适化, 调动各个层面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意识, 营造全社会积极向上、主动参与、自觉保护生态的文化氛围,使林业文化与历史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物态文化衔接和融合,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激励他们最大化的推动和保证林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上的收获。
3 推动林业改革与发展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