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

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1篇: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声乐演员;艺术修养;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2

一、文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

2012年3月1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中提出: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职业行为,弘扬高尚的职业精神,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争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公约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爱国为民;弘扬先进文化;追求德艺双馨;倡导宽容和谐;模范遵纪守法。

简单的公约要求,蕴含文艺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文艺工作者,必须以此公约来要求自己,提升自己,把自己的艺术技能、艺术修养紧密地和推动当地文化发展繁荣相结合,紧密地与中国梦相联系,把自己定位在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贡献者上,为国家艺术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声乐演员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灵魂,如果把艺术比作一颗树木,那么艺术技能就是茂密枝叶的展示,艺术修养就是强劲扎入泥土的根茎,它决定了艺术的造诣高低,所以只有不断汲取更多文化的养分,才能保证艺术表现的饱满且富有生命力,期间,艺术修养的基本素养,就变的尤为关键。

(一)文学素养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是音乐的孪生兄弟,放眼世界各地,最早的音乐都与文学中的诗歌密切相关。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即是可以演唱的民歌。因此,歌曲的创作背景需要歌唱演员充分理解词、曲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歌曲的主题与乐思、作品的风格特色等等,只有理解,才能把握,才能通过演唱把所有这些表现出来。而所有这一切,离开文学修养都将寸步难行。

(二)专业素养

声乐演员的专业素养主要指声乐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史论与技能知识。一个歌唱者,除了具备良好的声音条件之外,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歌唱技巧,学习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中西方音乐历史等多方面音乐元素,同时增强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舞蹈素养

乐舞自古便是一体,载歌载舞,歌舞同步,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单一形式的艺术作品,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艺术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歌唱演员除了歌唱这种单纯的表现形式,还必须要有舞蹈技艺的融入。舞蹈不但增加了视觉的观赏性,更增强了作品的诠释表达,通过听觉、视觉的同步输出,可以大大提高艺术传播的大众接受度。

(四)实践素养

声乐演员创作的基本原料和前提条件是丰富的生活体验。对一个有创作力的歌唱者,他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与自己命运相关联的经历和感受,往往能够激发歌唱者的歌唱欲望,唱出内涵深刻、感人至深的歌曲。任何优秀的歌唱者,即使是世界顶级的歌唱家,长时间远离社会生活或是对所要表现的声乐作品不熟悉或者没有深刻的体验,其演唱必定失败。

三、演员的职业道德、艺术修养与职业技能的互促关系

职业技能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必然以某种目的为支撑,而且这种目的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而特殊的规范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职业道德三个突出特点。

规范性实质就是导示性,它使职业道德能够以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方式来体现社会对职业的特殊要求。由于职业道德在内容上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得它能够对从业人员发挥持久的影响,有助于为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提示正确方向和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在以职业道德为指导方向和准则约束之下,职业技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遇到瓶颈,这就对文艺工作者的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修养是可持续的,是在有文化沉淀积累的基础上,吸取新鲜艺术元素的同时,将两者融合的行为,符合了传承和创新的时展要求。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三者的关系,必须有科学的认知和自己独特的理解,即道德决定了方向、技能是手段、修养是循序渐进的沉淀和积累,三者融会贯通,才能保证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表现上更加具有时代性和文化内涵。

四、声乐演员艺术修养的培养方式

艺术修养的高低、深浅,不是一日之功,更多的是文艺工作者在长期自己独有艺术职业中的积累、沉淀、结合自身特点而形成的个人独有的艺术修养方式。下面,结合自身的职业经验,就歌唱演员,谈谈艺术修养方式和方法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加强思想和文化修养

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对歌唱艺术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教育阶段和领域都提倡全面教育。同样在艺术领域,作为每一个艺术表演者更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艺术的纯正和高雅不被污染。

在当代社会,大部分歌唱者每天都在学习发声的技巧和歌唱的方法,却往往忽视了文化知识的补充。只有诸多方面的能力均衡发展,好的嗓音条件才能成为歌唱者进行声乐艺术创作的工具。注重文化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古往今来,凡在艺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艺术家,他们的产生无不得益于深刻的思想修养。所以要想成为家喻户晓的歌唱家,就必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知识修养,开阔视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歌唱者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对歌唱艺术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助推作用。只有形成正确的创作目的与动机,选择恰当的创作方法,提高艺术作品格调和品位,激发健康的感情,才能创造出崇高的审美境界。

(二)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

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绝不是仅仅只是提高民族整体的音乐素质,而是能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这种强大的审美功效一方面来自音乐本身的审美魅力,而另一方面还应借助于音乐与周边艺术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和融合。

比如国画,与声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著名民歌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就很喜欢绘画,她画的兰花能使人联想到她的表演艺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从事民族声乐的演唱者也应从美术中吸取宝贵的营养,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

再比如民族舞蹈,可以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舞蹈绚丽多姿。在学习实践中,民族声乐演唱者可根据歌曲的风格,配以简单易学的各民族舞蹈动作,使自己在愉快的舞蹈律动中了解各民族的风格特点,从而加深对音乐、歌词的理解。

(三)加强歌唱技术和技巧的培养

声乐技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个好的歌唱者,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运用新的声乐技巧,以适应当代声乐演唱的需要。

技巧高于技术。歌唱技术是指符合声乐发声原理的专业技能,那么歌唱技巧则是在歌唱技术的基础之上追求声乐演唱的风采和神韵,提升表演的境界。精湛的歌唱技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必须通过长期的训练和不断的探索,才能使声乐技巧日臻成熟。

(四)提高艺术表演的实践

歌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表演艺术。艺术实践能够培养声乐演唱者多方面的能力,能让声乐演唱者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和艺术灵感。在实践中接触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歌剧,话剧,戏曲,京剧等来提高自己对舞台的驾驭能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把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文化和文学的修养。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激发演唱者的丰富想象力、创造力,提高演唱的表现力和张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声乐比赛,虚心接受专业人士的点评和建议,在比赛中学习、比较、前进。

只有当艺术修养和艺术实践做到完美的结合和统一时,声乐演员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表达作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演员,就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多读、多练、多实践,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知识、情感、艺术等方面的修养,逐渐形成个人风格。

艺术修养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声乐演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并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全方位的进行艺术实践,艺术创作,成就自己的艺术梦想。

五、加强声乐演员职业道德培养的方法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包涵着各个方面,包含对生活的态度、对职业的操守,等等。热爱艺术,首先要热爱生活,只有不断从生活中去积累自己的感受,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才能结合专业技能来表现,传达爱。

我们常常会说,人的品格决定人的一生。品格的高低,往往决定你人生道路能走得多远。人生的学习,不单单是在学多少知识,等到回归社会这个大熔炉之后才会明白,有时候人的品行远远比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更重要。

声乐表演者在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巧和创作方法后进入表演行业,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对演员在今后的演艺道路上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表演专业是一个实践第一的专业,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必须在表演实践中体会。因此,在紧张的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同时要注重培养吃苦精神、时间观念和尊重观众等品质,才能更好地为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六、小结

音乐艺术的表现,是人内在素养的表现,并且也能够从这样的艺术中来提高人的内在素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声乐演唱者要广泛接触各门类艺术,促使自己在各门艺术之间能够互相贯通,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提高综合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演唱水平,去歌颂美、表现美,把美好的歌唱艺术献给祖国和人民。

参考文献:

[1]徐浩.提高声乐表演的文化艺术修养方法探析[J].音乐大观,2012.

[2]唐敏.论声乐表演者的四大艺术修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陈茜.论如何提高声乐表演的文化艺术修养[J].大众文艺,2012.

第2篇: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阅读;素养;学生;成才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强弱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初中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

一、从考试导向上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阅读内容和设题上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大,选材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语文教师重点要把握好初中生现代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两大部分。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古诗文阅读包括古代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从近几年学生答题来看,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巩固掌握都是很扎实的,语文成绩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阅读上。因此,抓好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选材的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将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有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关注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体验和感悟,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现实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古代诗词赏析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具体为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意境描绘,品析语言风格、作者情感、诗歌表现技巧。总体来说,主要以唐宋诗词为素材进行考查,尤以唐诗为最多。从内容上看,山水田园题材最多,忧国忧民题材逐步增加。从思想上看,表现愁思的内容最多。从作者方面看,以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的名家为主。从体裁来看,以近体诗为主,尤以唐代绝句为最多。文言文主要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理解诗词大意,因此,需加强学生诵读,扩大积累,培养语感。

二、从语文课程标准上理解阅读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近几年,这方面的题目已经在说明文阅读试题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试题上淡化文体特征,重视从文本的领会感悟和探究创新的能力等角度来考查。《语文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说:“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并将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列入“精读的评价”要求中。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信息的处理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对文章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把握,对说明中心的概括,以及对说明顺序的梳理都是对文本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因此,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要做到:①从文本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所需要的言语信息;②合理地整理、组合信息,概括其要点,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提出的要求。依据这一要求和中考命题改革的实际,议论文阅读的选文大都来自课外,大都是摘自新近报刊上的时文,内容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实效性。大部分作品体现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考生对选文内容产生共鸣,引发思考,从而准确考查考生议论文阅读的水平。议论文考查的具体内容为:论点、论据、论证、语言、体悟等,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明确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整体上把握议论文的能力。

第3篇: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 普通高中 语文教学

论文摘要: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性质,充分体现了新语文教学对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的尊重。

立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 ,以中学语文课 “教什么 ” “怎么教 ”为落脚点;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方法论;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素质 ,增强自我反思、 自我发展能力等,为中学输送合格语文教师为目的。另外还要结合本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师资情况,当地中学情况等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关注高中新课改,提高学生理论素质

作为中学新课改引领者,通过教法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当代教育新理念和语文课程新理念。这将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站在理论的最前沿。让学生了解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即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 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要学习 ,更要学会学习,在走出校门以后,也要自己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满足社会需要。 教育终身化理念,对那些为了就业而对学习有浮躁情绪的中学生无疑是当头一棒。可见,终身学习是 时代赋予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本 要素之一。培养师范生们牢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是新课改的根本,因为他们是新课改的未来。帮助大学生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需要形成的教育基本观念以及语文课程新理念。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主体性的学生观,专业化的教师观,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等。随着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深入,关于语文课程的理念出现了新突破。语文科应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没有纯粹的言语能力,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化,二者相离两 害,相融两利,必须实现言语个性与人文共性的统一。另外,语文读写听说智能和谐发展观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观等课程新理念, 对师范生将是很大的触动,他们必将弥补不足,全面发展。

二、重视课堂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课程教学技能

目前中学教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的问题也摆在大学教育面前。中学一线老师常常抱怨,大学老师没有教会我们 “如何教语文”。细心研究起来, “如何教语文”一语包含两层意思:语文课教什么 (内容);怎样教(方法 )。语文课教什么就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问题 ,新的课程资源理念告诉我们:课本要教,社会人生也要教;知识、 技能要教,经验 、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要教 。

三、新课程背景下关于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不同于以往汉语古文学教学更多得将听、说、读、写作为终板目标,在汉语言文学新课程标准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日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奄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 汉语音文学教学不仅增加了新的内涵,而且凸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 ,不仅体现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更好地回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基本索质的需要。而要达成这一同标,就要求当前的汉语在文学教学中发生彻底转业。

1、重新定位教师职业角色,成就学生,成就教师自我

普通高中教育是继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和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而要使学生能终身发展,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在汉语苦文学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等多元知识和能力结构,师德素养、人文关怀及科研创新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准,拓展自己的素质,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使自己的工作展现出一种研究状态下的生存姿态。教师不只在关注、成就学生,也在享受工作,享受人生,感受幸福,获得尊严,充满自信地生活,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人生理想,因为这复杂而高尚的工作使自己高尚起来,获得自己的人生美的体验。

2、新课改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师面临新的要求和任务

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扎实而彻底的贯彻新课改精神和要求,达到成就学生、成就自我的目的,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提高自身素养。具体来讲,可以从如下内容做起:改变传统的师德标准,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变“师道尊严”为“平等中的首席”。从习惯的话语权威到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并从学生成长和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整体素养着眼,给于具体的引导和辅助;有广博的社科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知识构成应突出“杂”、“精”二字,既是一位杂家,熟知生活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并且了解理利的一般知识,又要通晓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与现状 ,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四、新课程理念下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的的具体措施

新课程理念在全力解决我 现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存在弊端与问题的基础上,对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指导意义。

1、积累.整合:加强语文积累,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提升审美的境界。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通过阅读思考,领悟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养成独立的学风。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永恒的内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作出判断的。不过,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落实到每一堂课,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憧憬课程改革远景时,上好每一堂课。我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时时以以上“六度”为标准,要求自己上出真实的、有效的、有意义的课,那我们的课程改革就会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张德伟.当代教育新理念 [M].北京出版社,2O0 5.

[2]郑强.实施高中新课改前沿论坛 [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

第4篇: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以生为本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10-01

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要形成的一些基本能力,学生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我们结合教材,在小学的各个学习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和落实。但如果我们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他们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也就不能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训练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只有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才能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1 重视预习,让学生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在课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储备与课本进行互动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传统观念的语文预习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抄抄记记生字词,而一些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会以预习作业纸的形式让学生预习后完成。但是这样的作业没有很好的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甚至老师也不够关注,认为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准确识记重点字词就行,那些难度较大的预习内容学生很难完成,而课堂上也会解决。于是,学生预习三心二意、蜻蜓点水式应付敷衍。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如果在教学中加强指导、注重检查、突出效果,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怎样在预习中进行质疑,如何借助工具书解自己的疑问等等。那么,学生就能逐渐学会如何去阅读,如何在阅读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这样有利于他们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在三年级上册第15课《小露珠》学习之前,笔者安排学生预习。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大致掌握课文内容,识记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是最基本的预习要求。但笔者想提高学生自主预习、自主阅读能力,就在预习中让学生对教学的重难点去感知和认识。如提问预习问题:《小露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露珠的什么变化过程?课文中是怎样写露珠的特点的?这篇课文学习之后,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呢?这样,学生就能在预习中深入一些,而他们通过阅读能解答这样的题目,正说明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

可见,为了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进神本理念教学,我们可以为预习活动构建模式。如通读全文、标出自然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到生字词、不能理解的句子,圈圈画画作标记,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并尝试解答。如此循序渐进、不断强化,那么,学生就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赏析评价能力。如此,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能显现。

2 突出重点,让课堂教学成为合作天地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阅读面的拓宽,他们在预习中能形成一定的质疑能力,而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也能提出具有很高的价值的问题,这样他们提出的质疑能与我们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相统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必要照程化的按部就班的进行阅读教学,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引导他们通过小组谈论,合作探讨来提高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这样能很好地推进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唱主角,确定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开展生本理念的教学。

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学习,按部就班教学肯定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而这篇课文围绕去钓鱼、钓到鱼、放鱼、放鱼后的感受来写,结构是比较清晰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读读、找找、想想就能够解决,没有必要当做一个重点来讲授。但是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规则、遵守规则。学生们往往会有一些困惑。因此,我们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去阅读释疑,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新的问题。如:为什么要放鱼,不放鱼会怎么样的问题,学生认识之后会结合生活提出准手郭泽的问题。如:生活中有哪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会怎么样?于是,这节课我们不仅习得遵守规则的重要,还能让学生认清生活,生出从我做起,作者有原则的人,守规则的人的想法。

课堂教学可以围绕学生的质疑,对学生开展教学,从而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老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合作的探讨,让学生想学且会学。如在《秦兵马俑》学习时,笔者针对这篇课文学习重点――细腻描写的方法,进行问题探讨式教学。学生在预习和课文阅读的时候可能只是感觉到这样的描写比较好,但是好在什么地方却不能说清楚、道明白。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默读想想整体感受,然后让学生找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具体表现,最后让学生思考分析一类俑的描写方法。这样让学生谈论之后,让学生自己得出课文描写的方法,即先写外貌、再写神态、最后写猜测。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精彩部分内容有所理解,更能习得一种描写的方法。笔者在课堂出示其他兵俑的图片让学生借鉴写作,很好的训练了学生运用能力。如此,不但能提高了阅读能力,还能增强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当然,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我们的阅读课堂还要注重情境教学,让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切实提高他们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如《烟台的海》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把冬天的海写在前面有什么用意,为什么没有写秋季海的特点等等。如此使得学生能够富有创意和思想的进行阅读,获得综合能力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确立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展生本理念教学,需要调动他们主动性学习的兴趣,质疑的能力和探究的热情。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为由日次,学生的综合素养、个性化学习能力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素养 吟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6

传统语文教学中,过度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引起了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重视。国学经典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集语文知识、文化思想、美学艺术于一体。科学地组织学生吟诵国学经典,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吟诵国学经典,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字词、句子等语文知识是小学语文学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国学经典在遣词造句方面非常讲究,包含着很多的语文知识。它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熟读成诵。这样不但能够扩大学生的字词数量,而且可以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组织二年级学生吟诵《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一些国学经典时,里面有二年级学生不认识的字。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学生不但学会了诸如“赵”“钱”“冯”等很多生字的读音,还复习了拼音知识。在朗读背诵《百家姓》这本四言体的经典作品时,学生读起来非常顺口,记忆深刻。对其中一些认识的字,学生不但读准了字音,而且记起来比较牢固,有效地扩大了学生识字量,也增强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丰富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

由此看来,对合辙押韵的国学经典,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学生在吟诵时能够很好地记忆,积累更多的汉字和词语,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

二、吟诵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有效方式。大部分国学经典作品语句工整、文采斐然,或思想深刻,或意境悠远,在内容、形式和意境方面很有特点。学生通过反复地吟诵国学经典,体会其中的语流音变,感受朗读时的节奏韵律,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主题,可以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像《静夜思》《草》《清明》《春晓》等。教学时,教师结合这些作品的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古诗词作品,利用晨读时间和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背诵。同时,在课堂教学时,给学生展示自己背诵古诗词的机会,让学生们感受吟诵国学经典的成就感,强化学生吟诵经典的行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大量地吟诵古诗词作品,感受了国学经典在字词、修辞方法等方面的艺术,增强了语感,而且通过对古诗意思和情感的感知,并思考、分析和总结,也提高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完善了自己的能力结构。

可见,组织学生吟诵国学经典,让学生在吟诵中感知国学经典的魅力,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吟诵国学经典,锤炼学生的道德修养

国学经典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各种崇高的道德情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宝贵材料。学生大量地吟诵国学经典,受到国学经典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这样,能有效地引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组织二年级学生吟诵《弟子规》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带领学生吟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段内容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有些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能猜到是说要孝敬父母,不顶撞父母。接着,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又进行详细的解释,引导学生注意平常尊敬父母,对待长辈要有礼貌。通过吟诵,学生不但记住了这些话,而且知道在日常生活应该怎么做,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

品德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吟诵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6篇: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语文作业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加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技能,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语文作业可以获取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情况,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落实,许多语文教师为了贯彻落实课标中“要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的理念,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总是想尽办法出“花样”,甚至异化了语文作业的主要功能。这样的语文作业虽然题型丰富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也动起来了,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语文作业不再姓“语”了,而是姓“美”、姓“音”……教师为了突出语文作业的新颖性与开放性,往往让学生怎么完成作业都行,忽略了作业应为语文学习服务的这一根本宗旨。下面,笔者就结合两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后所布置的作业,来谈一谈如何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让我们的语文作业重新姓“语”。

第一位教师在教学完《美丽的南沙群岛》后布置的作业是:请根据自己的爱好,通过画或者写或者别的方式,将南沙群岛介绍给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结果,有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了南沙群岛的岛屿、鱼类、浪涛,有的学生写出了一首抒情诗来赞美南沙群岛,还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南沙群岛的视频与图片向别人介绍。

第二位教师在教学完《美丽的南沙群岛》后布置的作业是:用简笔画画出南沙群岛,重点突出“水天相连”与“星罗棋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同时还让学生利用一星期的时间用相机拍摄出表示这两个词语意思的画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通过实践来丰富语文知识,要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个案例都是让学生通过整合其他课程的教学来反映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二位教师都让学生用画笔来感受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这些作业的布置都很有价值,体现了现代课程的整合性特点,也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在实践与动手中学习语文,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还通过绘画切身体会到了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第一位教师让学生在画之后介绍南沙群岛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是想通过整合其他课程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第二位教师只是让学生画一幅画或者拍一张照片,这是不够的,还应让语文作业回到“语”上面来。比如,学生画完一幅画或者拍摄出一张照片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话要说。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画一幅画或者拍摄一张照片,那是我们美术教学范畴内的事情。在语文作业布置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为什么要这么拍摄,自己脑海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子的,在画完画或拍摄完照片之后,可以附上自己的想法与描述,还可以结合课文的语境与自己的感受来理解“水天相连”与“星罗棋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写完之后,还可以在班级展出,以达到相互学习的效果。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作业布置也不例外。我们的语文作业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的两大属性即“工具性”与“人文性”来布置。虽然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文字练习,但是也不能背离了语文的基本属性,我们的语文作业最终还是要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这两位教师的语文作业布置,对我们至少有以下几点启发。

首先,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无论利用什么样的方式与策略(如音乐、美术)来布置语文作业,都要以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为出发点,也就是说,要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其次,语文作业的设计虽然要突破笔与纸的局限,但也不是完全不用笔与纸来完成。在培养学生读书、交际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还得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提升。像第二位教师那样,只是让学生画一画南沙群岛,只能说是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因为没有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在里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很难提升。

再次,语文作业要以巩固课堂学习效果为起点。语文作业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一种梳理与拓展,我们应让学生在作业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比如,第一位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南沙群岛介绍给自己的家人或朋友,虽然也有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述,但是因为有自己的文字介绍或语言表述,所以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第二位教师也是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但是这其中却没有学生的表达,那么这一次作业就成了美术作业而不是语文作业了。

第7篇: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引导;文本细读;品味涵咏

一、教学现状

新课程实施八年以来,作为一名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一线语文教师,的确感受到新课程的实施打破了一些传统语文教学的窠臼,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很多生气与活力,可同时又深深感受到一些随之而来的新问题。

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了最大限度的活跃课堂气氛,所做的课件花样繁多,令人应接不暇,一会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一会儿即兴表演,又唱又跳,一会儿拓展辩论,热闹非常。可静观整个课堂,一切都是匆匆忙忙的:几分钟快速浏览课文、几分钟快速交流,几分钟思考若干问题,……学生刚刚接触文本,还没有来得及读上一遍,还没来得及涵咏意会文本的内涵,就会被教师叫起来进行交流感悟;一堂课在教师赶着学生走的过程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满满当当,可是学生真正消化了多少,掌握了多少,缺乏课堂效果的反馈。

二、解决策略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我们需要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学生,提高自己,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目的。

1、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走进文本。

(1)调整阅读角色。朱熹在《读书诀》中说过:“看文字须要在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脱离。”我们语文老师刚接触一个文本的时候,最好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把我们的教材文本看成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文学作品,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去点燃。这个时候我们是以一个纯粹的阅读者进入到文本的特定情境中寻觅那些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细节,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样,就更容易从文本中见人之所未见,随之而来的教学设计也就更容易突破窠臼,面貌全新。

(2)注重文本细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关键在于潜心涵咏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细细体会他们的作用。学生对文本难点的突破应该是站立在教师文本细读的“肩膀”上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应用到我们的课堂中,如《背影》中,引导学生对父亲爬月台时那几个动作的细读,从而理解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木兰诗》中,写阿姊听到木兰回家时的梳妆是“当户理红妆”;而写木兰回家后的梳妆却是“当窗理云鬓”。同是梳妆却是却一“户”一“窗”,细细品味,原来阿姊梳妆时不时向门外看,表现她急于想看到妹妹的心情;而木兰则是重新回到自己闺房中的爱恋与喜悦。一字之别,却能让学生品味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哦,原来是这样的!

2、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走进学生。

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替学生想想,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焦虑与困难,摆脱那种习惯指挥别人学习的角色定势,体验作为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1)学会等待。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一位“等待者”,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余地,静静得等待孩子的精彩。课堂需要静静地思考,在安静甚至有些“冷场”的教学中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带来的甘甜,浓浓的感受流淌的喜怒哀乐。在“冷场”背后是学生与文本默默的对话,是孩子积极的思维,情感的酝酿,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沉淀!

(2)学会尊重。在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学生的解读有时不免幼稚甚至错误,但这些都是可爱的,要给予他们最无私的包容之心,引导他们学会好好保存这种体验,不断丰富内心的累积,涵养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3)学会倾听。在倾听中你会对学生有新的认识,你会发现学生的无限潜能。倾听学生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判断他们的理解程度,发现他们的困惑,准确地介入对话。

在讲授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一课文时,讲到对课文中“东京无非也是这样”这一句话的理解。

师: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作者对东京的什么情感?

生:瞧不起的情感。

师:好,你从那个词看出作者这种情感?

生:无非,它的意思是只不过。我理解为东京只不过是这样。作者觉得东京没什么大不了的。

师:好,请你用瞧不起的情感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谁还读出了不同的感受?

生:我也认为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不过我读出了作者失望的情感。

师:很好,失望的情感。那说明在作者来东京之前,对东京是抱有什么情感的。

生:抱有希望的。来了之后才感觉很失望,所以说出了这句话。

师:听听你读得是不是很失望。

生读

师:谁还有别的滋味?

・・・・・・・

老师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通过倾听学生的阅读体验,用“读”来激发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学生的发言,既是情感的流淌,更是灵性的涌动。

3、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提高自己。

(1)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语文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阅历,关注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对新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夯实自己的文化知识基础,使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成语典故信手拈来,最终促成师生共同发展。

(2)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繁忙的紧张的教学工作中,抽身出来,我们教师应该多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先进的教学教法;多去钻研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它很好地与自己的教学融合在一起。有了丰厚的积累,深入的思考,语文教师处理教材、组织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

(3)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课堂上,老师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请看靳家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珍珠鸟》中“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一句时的教学片段――

师:“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它指什么?

(小男孩语塞,哼哼半天,说不出来。)

师: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嘴上说不出来,是吧?

小男孩:嗯。

(师非常信任地点点头,笑着对他说:“一定是这样的。”并摸摸他的头,请他坐下。)

师: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

(其他同学大致将问题说清楚了,老师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小男孩:(突然将手高高举到靳老师面前)我知道了,只是一种爱,是一种没法用语言表达的爱。

师:(幽默地笑着)噢,怪不得你刚才一时回答不上来,没法用语言表达呀,呵呵。(众鼓掌,笑)

靳老师和这一小男孩的教学互动,正是在用其行动引导学生理解“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这一话的含义,他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无声的熏陶,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文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厚积”才能“薄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我们语文教师真正需要的是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让我们摒除那颗浮躁之心,抛弃那些远离语文本体目标的种种作秀,多一份解读语文的平静,引领学生潜心读书,真正品味涵咏我们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堂需要一方净土》吴栋

[2] 《语文新课堂,追求静悄悄的色彩》陆一平

[3] 《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让安静走进语文教学》鲍玲

第8篇: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

一、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很多年来,教师被传统课堂异化为教书匠。高考是指挥棒,高考考什么,教师都心知肚明,了如指掌。把高考考试内容教给学生,并设法提高他们的成绩,这几乎成了高中教师们共同的追求。长期的灌输、限制,让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再去读书,不再去关注高考之外的人文素养,当然自己的素养也难以提高。

一个自己都不践行传统文化的人怎么可能在讲台上影响他的学生呢?所以,要想通过高中课堂渗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第一要事就是要改变语文教师的意识,提高我们本身的人文素养。

二、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承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当属古诗文。但是中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量却又是最少的。于是,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就成为我们教学的突破口。除了以高中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古诗文为重点外,我还从语文的基本能力人手,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主要是诵读《唐诗鉴赏辞典》和《史记》。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教材是传播传统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一旦,每堂语文课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微略景观,那么,学生将会在语文课堂流连忘返,这才是真正的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在语文课堂上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以背诵多、准者为优胜,并张贴获奖者的名单和照片。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5.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加强与家庭内成员和家庭外成员的沟通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家庭团结和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比如:上元节吃汤圆放花灯、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挂香符赛龙舟、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七月七乞巧节、江苏中秋节的摸秋、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九月九重阳节登高……

最后,还可在考试中渗透文化传统的内容,并以此作为导向,让学生去关注、关心传统文化,这一点在必修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优美的汉字》《巧妙的对联》等专题的设置,就可以促使学生关注我国的汉字文化。

当然,中华传统文化也不只是在古诗文中体现出来,现代文的阅读中,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所以,语文的教学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第9篇: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

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下面几点就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搜寻信息,博览群书

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肘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

二、语文兼顾,训练驾驭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确;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兼顾教材,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言。生活处处皆语文,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识。

三、左右逢源,多才多艺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巨大差异。语文重实践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得明白,说得清楚,看得透彻,写得生动,思得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

四、情感交融,因材施教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探究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有关爱,在教学工作中就会有动力、有办法、有信心、有成绩。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量”,困难生“吃饱”就行。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五、多动脑筋,勇于创新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和巩固课文知识的最佳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读。多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到语文世界去漫游,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情语言的含义,让他们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