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

微生物学新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学新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生物学新技术

第1篇: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

1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存在的弊端

1.1考前准备工作繁重,费时费力,包括考核标本的编号、显微镜的挑选与调试、实验室预约、学生考核分组等诸多准备工作需要完成。

1.2考核时间冗长,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增,学生人数剧增,因此只能根据现有实验室所能容纳学生的规模分轮次对学生进行考核。实际实验考核时间包括考核前的准备、考核过程的具体实施以及每轮考核后整理考场所需的时间,再加上临时处理一些意外情况所需的时问,导致考核时间冗长。

1.3考核过程容易受干扰,各种外界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实验考核的结果。例如,显微镜发生故障致使考核中断;部分标本片长期反复使用,其质量难免下降,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辨认;由于实验考核处于动态之中,标本片及显微镜的移动对后续的考生也将会造成影响;此外,已完成考核的学生与还未参加考核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存在试题泄露的可能。

2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中的应用

2.1考核内容首先根据实验考核大纲的要求确定不同专业的实验考核内容,内容可涵盖微生物形态及机能学相关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内容。可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获取各类实验考核素材,例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不同微生物的图片;使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拍摄微生物形态结构图片;利用电脑软件将实验原理制作成线条图、动画等,再将实验考核内容以图片、线条图、Flas及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现。

2.2考核试题形式将实验考核试题制成课件,题型包括辨图、填空、简答等形式,每张幻灯片分A区和B区,分别供A卷和B卷学生同时作答,每题均有箭头、文字及画外音提示。

2.3考核方法

2.3.1人员及场地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实验室为单位同时进行考核,每实验室安排考生20人一25人,同时安排监考老师1人,考场设置于配有多媒体设施的教室或实验室中。

2.3.2考核实施使用同一套实验考核PPT课件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同一考场的学生进入考场后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确定其座位号及试卷类型,考核开始时监考人员打开考核课件,课件即可按预先设置的速度、时间及次序进行自动播放,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考核结束后PPT课件停止播放。

2.4实施效果

对2008级、2009级临床医学、口腔、预防、护理等专业的1348名本科学生就多媒体实验考核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6.4%的学生认同此种考核方式,17.2%的学生基本认同,而4.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另有1.9%的学生并不认同该考核方式。采用新的实验考核模式后,2008级、2009级不同专业本科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成绩较往届学生成绩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l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进行实验考核改革前的2006级、2007级学生中,其实验平均成绩分别为68.8分和69.3分,及格率分别为84.7%和85.3%;而2008级、2009级学生的实验平均成绩分别为74.6分和78.4分,及格率分别为91.1%和93.5%。

3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改革的体会

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中的实际应用,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普遍认可。与传统实验考核方法相比,其优势有以下几方面。

3.1完善与丰富了实验考核内容: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内容多局限于微生物的形态学方面。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考核,其考核内容不仅涉及形态学知识,而且还可将考核内容扩展到微生物的生理特性、生化鉴定、免疫反应及致病机理等诸多方面,并能够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2省时省力,节约教学资源:采用此种考核模式,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考前准备,可将教师从繁重的准备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省了人力与物力。另外,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可实现大批量学生同时开考,有效地缩减了考核时间,也减轻了教师监考工作的负担。

3.3利于体现考核的客观、公正性由于在考前根据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准备了多套不同的试题,并在考核中相同专业的学生可进行同步考核,而且考生座位、试卷类型通过随机抽签确定,这些措施使得考场内外学生舞弊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另外此种考核方式通常不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效保证了实验考核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3.4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实地反映实验教学效果因为考核范围广、内容丰富、考核严格公正,使得学生意识到只有平时认真扎实地学习,才有可能在考核中取得理想成绩,因此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实验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考核中得到真实的体现。

第2篇: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民族院校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46-01

《微生物学》作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建设好《微生物学》课程,对于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一方面由于微生物本身个体极其微小,肉眼难以看见,其生命活动规律不易被人们所知;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微生物学领域中的内容日益丰富,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这样的客观情况势必给《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和民族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创建精品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师授课、学生自学的重要依据[1]。因此,正确选用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任务的重要保障。国外有关微生物学相关的教材层出不穷,但当前出版周期最快的要数美国的L.M. Prescott编著的《Microbiology》,先后经哈佛、耶鲁、伯克利等著名大学100多位教授、专家进行校审,以它的新颖、先进、丰富而被广大微生物研究学者认可。此外,充分发挥利用“外国生命科学教材中心”平台,对国外优秀教材进行研究、剖析、比较,这不仅是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取人之长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扩展思路、站高看远的重要途径。

课程内容是决定或影响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2]。20世纪后期,由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使整个生命科学都推进到分子水平上来,促进了微生物转录组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微生物蛋白质组学、微生物分子进化学、微生物结构生物学等的形成和发展。例如,目前DNA测序和宏基因组学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环境微生物研究,建立了一套从大气悬浮颗粒物样品中提取、纯化DNA,并进行测序与宏基因组学分析的技术,该技术实现了在“种”的水平上鉴别出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微生物,为相关的公共医学、城市规划和雾霾治理等研究提供有用的数据。因此,教师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将科技前沿信息贯穿于基础知识教学,做到与时俱进,实时更新。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且《微生物学》课程中涉及的有些概念或理论过于抽象,采用传统方式授课既枯燥又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这些原理和技术方法时会觉得抽象、乏味。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声图并茂的方式,将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自由传播,不仅丰富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还能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把晦涩难懂、抽象性、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果[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限于学时无法在课堂上完整播放的微生物学教学录象,如“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高压灭菌”、“无菌操作技术”等放在网站上,使学生能随时在线或下载后观看,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程序,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采取先讲、后看、再操作,最后进行集体讨论的教学程序,充分做到学中教,教中学。而就目前来看,普通高校微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都是独立开课,通常是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然而实验教学往往滞后于理论知识,没有及时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进行实验操作,将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势必会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3 建设创新平台,培养创新能力

微生物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生命科学,广泛应用于发酵工业、食用菌生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抗生素生产以及制药工程、生态和环保等领域。因此,鼓励大学生以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为科研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立和实施学分认证、学分替代和学分奖励等有效机制,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成才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环节的热情和潜能。

此外,校企双方可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学生在课余时间赴微生物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与国际生物技术资深科学家共同工作;促进校企联合申报科技攻关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企业创新基金、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市立项课题。

4 结语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学科,其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学内容上,要适应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上,要发挥多媒体优势,通过教学模式的调整,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上,建设创新平台,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会继续探索,结合本校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体系,使《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真正跟进本学科的发展,真正适应民族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秦秀丽,孙佳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1):79-81.

第3篇: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对策

一、微生物学实验的特征

微生物学实验讲授的是微生物学研究方面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并介绍微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当然,在介绍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需要强调他们正在学习的微生物学实验的最基本技术和方法是微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取得新进展的基础。基于微生物学理论知识,需重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微生物实验相关的操作技能。因此,加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微生物学教学方面,微生物学理论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实验所需的设备和结构及其使用原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内容,是微生物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微生物实验发展的种子。微生物实验的实施需要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是微生物实验成长的土壤,而微生物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实验发展的营养。因此,微生物学全面的理论知识、宽敞的微生物实验室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学实验完成的基础。另外,微生物实验的成功实施还需要专业的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辅导和指引,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激励,需要国家政策的重视和鼓励。

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传统教学的限制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完试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等内容后,并将实验操作过程很详细的写在黑板上,学生仅仅是按照老师给予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现在仍有很多教师继续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缺少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准备预计材料的主体地位,直接扼杀了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时的限制

由于各项实验课时安排有限,两节课的实验时间不能完成一整套的试验内容,往往只能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入门的最基本的实验和操作,扼杀了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和学习机会。而且,实验项目的时间设置常常是按照常规教学大纲的要求机械设定,实验项目之间缺乏连贯性,脱节严重。

3.学生素质的限制

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验科学性的意识,课上不认真听老师提到的实验重点,实验过程中不注意实验细节,不重视注意事项,不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不正确对待并处理实验数据,导致实验屡次失败却不寻找失败原因。这种实验态度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实验科学性的理解,甚至会养成这种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此外,微生物学实验缺少专业老师和比较好的培训机制,个别实验操作得不到巩固,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践,且组织学生参加微生物实验相关的竞赛活动也比较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弱。

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策

1.钻研授课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承担者,还应该探索有效的教学新方法、新形式,努力成为开发学生智力的艺术家,把抽象难懂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经由艺术化、形象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融会贯通。首先,备课要讲究艺术性。微生物作为医学基础课,教师需要就不同的专业,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巧妙的构思,专心组织编排、艺术加工,设计出多种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方式。尤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列出重点、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抽象难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地运用表情、神态、眼神、微笑等肢体语言,边讲边演示,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和思考。比如,在讲破伤风梭菌引起的疾病时,典型特征就是角弓反张,头向上仰呈观星状,两条胳膊和腿分别向后弯曲,肚子向前鼓。整个人看起来特别像反写的大写字母“C”。老师边讲边演示这个动作,学生看到后哄然大笑。这种把所讲的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以生动的比喻、适当的幽默,把语言形式的生动性和讲课内容的条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获得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更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

2.增进师生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在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外,还接受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感彩,时时刻刻存在着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还影响着学生的感情发展和情操的陶冶。除此之外,教学具有像文学艺术一样的感染力,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此所谓“以情感人”,也就是教学中的情感性会使学生在特设意境中产生一种亲切感。教师对学生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体罚;要爱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会促使学生萌发一种不学好微生物就对不起老师辛勤教育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教师的爱,尤其在差生身上会起到格外显著的效应。这节课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习情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教学创新和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迅速的需要,突破传统微生物学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不仅需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加强各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并改变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使实验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技能培养的平台。还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保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改善对教学效果的考察和评估等,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抄袭。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开放、创新性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主动调整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使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微生物学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生物学基础学科,它包含了细菌学、病毒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类学、生态学等丰富多样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涉及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讲解及复杂细致的实验操作技术。传统微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以黑板式讲授为单一模式,课本图片资料较少,并且大多数图片为黑白图片,且图片模糊,质量较差,造成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虽然教师有时利用挂图和幻灯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直观性,但教师操作不方便,并且使用一段时间后,幻灯片变模糊,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微生物的课堂教学,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上述弊病,且已应用到我们的微生物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1],[2]。然而,目前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过多滥用、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这样的授课方式没有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有时还降低了教学效果。当前,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现代教育技术与微生物教学的整合,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方法的关键。笔者在此分析当前多媒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适时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的课堂教学中。

一、微生物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多数以课本为基础,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来进行讲解。但是,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情况下肉眼看不到的低等生物,所以,导致传统的微生物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教师讲解抽象,重点难点难以突出;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例如在讲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时,由于微生物形态微小,肉眼看不到,学生对其没有一个整体形态方面的观念,常会感到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教师在上课时,所能利用的教具也只有黑板和课本。教师板书画图受到时间、绘图水平等许多因素的限制;课本上的图片也存在图像模糊、无立体感和动态感等缺陷。这对于学生掌握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运动特征和繁殖方式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由于板书画图需要时间较长,教师往往只能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总结重点难点,而学生因听课时间长,大脑相当疲惫,对教师总结的内容不能很好吸收,势必造成学生重点难点不清楚,学习效率低,教师的教学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有时也利用幻灯片、挂图等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它们操作起来较麻烦,既浪费时间,又缺乏真实感,且时间久了,图像变得模糊。这些辅助教学的上述特点,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趣,学习兴趣不搞,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传统教学方法需要时间长,而且现在各高校大多数课程课时进行压缩,微生物学内容多,板书画图消耗时间长,所以,很明显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微生物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像于一体,形式多样,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3]。我们可以把多媒体的优点应用到微生物的教学中去。以微生物形态结构为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备、显微镜等设备,扫描到微生物的真实照片,把它们放入我们所制作的教学课件中,这样就可以真实、生动直观地展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给学生强烈的感官效果,使学生对微生物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以便于增强记忆。再如,在细菌的遗传变异这一章中,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采用多媒体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直观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些优点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是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的精彩体现。

2.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微生物学内容繁多,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板书和画图,使得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教师的课堂教学仅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很少涉及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画图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查阅较多本学科相关知识,举更多的例子,深入浅出,突出教学重点,讲透教学难点,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教学信息容量大大增加;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微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展示,如微生物制药、微生物发酵和微生物疫苗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既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中,通过教师生动地讲解加上图像、动画等合理的运用,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师在讲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就可通过播放大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污染处理厂的真实图片,介绍环境污染以及微生物在污染处理中的作用。尽管微生物在污染物处理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筛选的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的菌株容易变异,失去对污染物处理的能力怎么办;污水处理后,大量的微生物随处理好的水进入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有无影响?这样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留给学生去深入钻研的余地。

三、多媒体课件应用微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微生物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完善。

1.多媒体教学应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多媒体课件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始终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在合理使用多媒体同时,教师要吸引学生,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微生物多媒体课件仅是教学辅助软件,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替代微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动,而只能作为微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和手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很难预计的,但多媒体微生物课件是教师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好的软件,不可能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千变万化。所以,在微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多媒体只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动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因此教师要避免过分依赖课件,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否则,教师就会沦为电脑的操作者和解说员[4]。

2.课件制作应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目前,微生物课件制作最常用的软件是PowerPoint,再辅以必要的图片和动画。制作幻灯片应做到内容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不过多地堆积文字材料。过多的文字,易使学生无法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更谈不上思考问题,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幻灯片色彩不能太复杂,动画、声响、切换等不能太频繁,以免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微生物多媒体课件应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微生物多媒体教学极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讲解速度、放映速度较快,内容较多,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思想紧张状态,缺乏师生交流,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思考理解,最终导致学生重点把握不住,难点理解不透。我认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汲取传统教学的优点。传统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教师利用黑板板书和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学生相呼应。我们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将一些重点、难点,配合黑板书写,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已达到更好的效果。

4.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我们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掌握适当的时机。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时机,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为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例如模拟实验操作、模拟微生物运动、微生物形态结构等。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还会有广泛学习、探索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的兴趣,提高学习认知的能力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我们微生物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仍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并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出更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微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妹.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文教资料,2006,(22):82-83.

[2]姜艳玲.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4,(4):20-21.

第5篇: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教学改革;理论性强;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0

1. 绪言

对医学院校来讲,医学微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不仅仅有着很强的理论性,还拥有非常高的实践性,在具体的疾病诊断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当下,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促使医学科学教学纷纷开始寻求改革和发展,医学院校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广泛的改革。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医学微生物的教学,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寻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增长,笔者根据自身一线教学经验,对医学微生物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2. 医学微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的是,原微生物和免疫学教研室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分别分离出来,成为两个独立的学科,这种状况造成了无论是微生物学还是免疫学,在课时上都有了削减,特别是在和国外的同类学科相比,这种状况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当下,医药科学的迅速变迁和发展,使得当下大多数的医学院校在教学上无法紧随时展形势,出现了脱节现象。笔者同时也认为,医学微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也存在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

2.1学生学习偏理论,对课程缺乏兴趣

随着大学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长,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选择一些比较实用性的专业与技能,对基础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还有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势影响之下,不再具备刻苦学习的精神。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在校学生竟然不认为考试作弊是可耻的,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赞同考试作弊;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热衷和沉溺于网络游戏与烟酒应酬,社会实践能力非常弱,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强,特别是一些处于低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上还比较依赖家长,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没有节俭精神,心理素质不高,遇到挫折之后很容易一蹶不振,意志力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微生物这一门学科的正常发展。

2.2教师的教学结构不够合理

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健康顺利发展,当然,这对于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结构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它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还必须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理论架构,使其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但是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的知识结构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院校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市场的发展相结合,分配给了教师过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另外一些教师也过于急功近利,根本没有时间来开展新知识的学习,知识结构非常老化;还有很多教师本身的知识面就不够宽广,思维局限性大,在教学过程中也只会照本宣科,没有任何的创新精神;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不习惯搜集教学材料好好备课,对当下最新的医学成果了解的非常少,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水平也因此在长时间来无法获得增长。[1]

3.医学微生物教学的改革的策略

3.1适时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在近些年来,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临床感染症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譬如说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发生了急速变迁,一些严重耐药性的病原体出现,都在影响着医学微生物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要认识到这些发展,要积极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更好的跟上时代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毕业之后如果掌握了这些知识,对于他们开展临床检验工作,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在生物界,人胚克隆技术获得了长远的发展,例如中山大学的教授利用细胞核的转移技术,成功的克隆出了人胚,人类的器官克隆也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有重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衰老之谜的揭示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开展医学微生物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向同学们普及和讲授这一类的新知识,通过这类新知识的传递,不仅仅使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获得改善,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兴趣,进而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在一种浓重的知识探索欲望中获得自己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学生也能因此更进一步的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向,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实践,也有着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3.2通过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医学微生物这门学科有没有兴趣,教师做好课堂导入非常重要,才能为学生正确而有效的解读医学微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做好铺垫。具体来说,教师要懂得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将给学生听。譬如说告诉学生,微生物学的起源实践非常之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夏禹时期,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简单的微生物技术来酿酒喝,再譬如说法国的科学家创造了消毒方法,在今天依然在使用。教师还要重点宣讲我国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成就,以及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和西方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在这种热情的驱动之下,更好的学习医学微生物这门学科。[2]

在进行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求技巧性,先要给学生们讲授古代我国在医学微生物学上的领先地位,我们的祖先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都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紧接着,教师要告诉大家,虽然在古代这门学科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近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和国外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作为同学们来讲,要认识到差距的存在,并要积极的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提高医学微生物这门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水平,这样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他们在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督促下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使得他们更加珍视学习机会,通过刻苦学习来获得自身能力的增长。

3.3教师要积极的完善自身教学结构

众所周知,无论是全局化的微生物学发展水平,还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医学教师的能力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当下,微生物学科的迅速发展也对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来讲,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来吸收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利用的形式包括各种各样的学历以及非学历教育,譬如说短期培训班、进修班以及专家的讲座等等,来获得自身能力的扩展和知识结构的优化。通过这样的形式,微生物学教师的思维也会随即得到扩展,他们会积极钻研出一系列的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最终提高教学效率。[3]

4. 结语

在当下,时代的迅速变迁也促进了医学微生物学科的迅速发展,无论在知识储备和教学模式上,医学微生物学科的教师都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形势,来同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要积极的完善自己的教学结构,还要懂得顺应时展潮流,多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还要利用多种有效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学习与实践能力,最终促使医学微生物学改革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朝晖,梁伟南.新时期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5)

第6篇: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一门形态学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有很突出的位置。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通过强化素质教育意识、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开展网络教育以及改革考试方法,结合临床实际重新认识现有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定位并探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培养适应医学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领域占有重要作用,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1],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实验学科,其独树一帜的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实验课更是重要环节,它对于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如何搞好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是教师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现有的一些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地位和内容配置,应该从现代素质的高度给以重新认识。在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及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使用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所在。

一 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进一步强化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尚道德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1 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应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实验室的技术和仪器也在更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掌握新的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提高自身的知识。

2 各个教师相互沟通,制定实验计划: 实验课教师必须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好实验课前的每一项工作。加强与理论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理论课学习及掌握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3 做好预实验的工作: 预实验是实验准备的重要环节,通过预实验可以摸索实验条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把实验课中使用的仪器、药品等准备充分。

二 改革实验课内容及实验课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特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实用应用能力,我们对病原微生物学实用科进行了改革。在不增加实验课时的情况下,精心选择使用内容使实验课相对独立。减少一些枯燥乏味的验证性试验,增加一些设计性、综合性、思考性和系统性的实验项目,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上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即以验证已知的基本理论为主,由实验指导教师和使用人员在实验课前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学生只是在实验课上按照教师的方法把实验内容重新做一遍,自己并没有自主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所学知识不连贯,印象不深刻,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动手,不能独立完成所需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1 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1 从实际出发,选择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制定实验课体系: 通过对实验课的选择和调整,不断加以更新和完善,制定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体系,要重视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基本实验技术,同时增加与实验题目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和认识。

1.2 鼓励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全过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以往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由实验指导教师和使用人员在实验课前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学生只是在实验课上按照教师的方法把实验内容重新做一遍,自己并没有自主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所学知识不连贯,印象不深刻,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动手,不能独立完成所需工作。一旦出现非预期实验结果,大多不愿,也不能进行全面、综合分析,随便凑个实验结果交差了事,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4]。现在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课的整个过程,同时,组织部分学生成立医学微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小组。首先,对于一些实验项目,我们尝试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及实验指导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我们审阅后实施。其次,我们要求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轮流协助老师进行实验准备。这样既能增强其对实验课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本次实验内容的理解,还能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 开展网络教育,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网络教育开辟了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信息交流更快捷、更有效、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认知速度和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教学有多种好处,多媒体技术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传递信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枯燥内容生动化,微观世界宏观化,既增加了信息输出量,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5]。同时利用视频、录像等其他辅助手段,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拓展,将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融人到实验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可一边板书讲解实验技术原理、方法,一边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给同学示教、解释、分析,可以使同学们看到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的实验操作过程,使学生通过形象的多媒体画面增强对枯燥繁琐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电化教学和理论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手段可使微生物的微观变得更直观,节省了时间并解决了老师在讲台实验操作,学生难以看清具体细节的难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微生物实验由大脑中的理论抽象认识上升到具体形象认识。此外,构建医学微生物学网上实验教学体系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网上实验教学是基于互联网或校园网,利用仿真软件完成部分实验内容的活动,具有资源共享性、内容开放性、实验交互性的特点,是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6]。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尝试医学微生物学网上实验教学的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反复观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微生物这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对提高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改革实验课考试方法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对课程考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验考核这一重要的环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思想观念上重理论、轻实验,在实验课上不认真操作,随随便便,不去研究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实验报告互相抄袭。考评时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考核评估针对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的特点,本教研室制定了较为科学系统的考核办法。除了常规考试外,还加入了随堂操作、课堂讨论以及实验报告的考核。特别是实验报告方面,我们要求学生着重发现实验中的不足,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并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也加强了老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了解。重视反馈与评估教学效果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每年实验课结束后,本教研室还会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征求学生对实验课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思维状况,及时调节教学对策,在今后的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平台,亦是我们使用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具体改革方法包括[7]:

1 实验基本理论知识考核

2 实验标本考核

3 实验操作技能考核

4 设计性实验考核

5 实验报告考核

6 平时考核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如何搞好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医学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根据课程教学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结合新型教学手段,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新机制,培养出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我们将以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探索实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把实验教学改革继续深化。积极营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氛围,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唐德伟,《微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0-72

[2] 唐双阳,余敏君,詹利生,等.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08―7lO.

[3] 伦永志,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05,12:53-55

[4] 王雪莲,安春丽,姜晶.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思考[J].微生物学杂志,2008,28(3):109一111.

[5] 庄东明,于爱莲,于广福,等.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219―221.

[6] 张淑杰,熊亚南,曹岩,等.构建医学微生物学立体化实验教学资源的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5):755―756.

第7篇: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医院感染;微生物检验;感染监测;细菌耐药;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c)-072-01

医院感染的发生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包括传染源的存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医院感染的发生有两种类型,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要对不同类型的感染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因此,微生物检验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要手段,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病原学调查、消毒灭菌效果评价,特别是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微生物检验的监控作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以下是笔者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希望与各位同道交流。

1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诊断

由于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放疗和化疗手段的开展,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各种激素的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灭菌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使得医院感染不断出现,医院感染涉及到各临床科室,要及时地采取预防、治疗、隔离等措施,就必须有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本院微生物实验室2009年共进行细菌培养3 081例,检出菌株基本是条件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仍然占大多数(61%),革兰阳性球菌(32.3%),真菌(5%)。检出的细菌占据前5位的分别是:①大肠埃希菌;②金黄色葡萄球菌;③铜绿假单胞菌;④肺炎克雷伯菌;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菌株的种类涵盖了临床常见细菌,符合一般细菌的流行趋势。

2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监测及分析

2.1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由于抗菌药物广泛甚至不合理的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和复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不断增加。因此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临床微生物工作者的面前。

2.2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分析

2.2.1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分析从总体上看,氨苄西林对G-杆菌的耐药率达到97%。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也上升较快,亚胺培南表现出极强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抗菌谱广,极易导致菌群失调,故除非用于ESBLs的产生,应慎用。舒普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耐药率较低,三代头孢由于广泛使用已产生严重的耐药,尤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上升较快。ESBLs阳性的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对碳青酶烯类、头霉素类以及部分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可能有效[2-3]。

2.2.2 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分析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达96%,已不适合用于临床经验治疗的选择,对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也明显耐药,对糖肽类万古霉素极度敏感,可作为重度感染首选。

3 定期总结和反馈病原菌变迁趋势和耐药性检测资料

微生物实验室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反馈病原菌变迁趋势和耐药性检测资料,使临床医师对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流行趋势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些数据可以成为临床医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用药参考依据。虽然在病原学诊断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缩短出报告时间,但由于现代技术的局限性,距临床要求报告的时间仍有一定距离[4]。

4 对医院重点科室的环境进行病原学监测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存在于患者、医护人员,也可存在于医院的环境中,因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非常必要,如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进行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微生物学调查,对一些特殊部门如血液净化室、手术室、新生儿室、重症监护室等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

近些年来国内发生的几起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均和消毒灭菌不合格有关。对于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可以采取如化学监测法、物理监测法、生物监测法等,但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的方法为生物监测法,即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等作为指示菌,检测灭菌物品是否合格[5-6]。

医院感染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其充分地认识。合理使用抗生素一方面与临床医师有关,另一方面与抗菌药物使用的信息沟通有密切联系。临床微生物室应配合医院感染办,结合有关实验数据,有计划地定期向广大医务人员讲述病原菌流行趋势和耐药率等,让临床医师明确医院致病菌株的种类特点,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的放矢地使用抗生素,增强广大医务人员的防感染知识,自觉遵守院内感染控制规范,探索更有效的控制措施,更好的为医院感染的控制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董艳娥.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94,98.

[2]党凤枝.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5):260.

[3]刘小康.医院感染病原学漏检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3(4):366,301.

[4]杨文娟,金华.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69-70.

[5]黄金梅.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实用医药,2009,4(9):120-121.

第8篇: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实验 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它是学生建立自身知识体系的辐射点。从中学开始到大学基础教学至临床教学,每一环节的实验教学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微生物实验活动,以中学-大学-高校临床三结合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可提高的学生综合素质,又为今后走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学、大学基础教育、高校临床教学三者严重脱钩,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微生物实验教学附属理论教学,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开设的实验单一,多是形态验证性的实验;中学教师轻视实验教学,学生不想动手做实验的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为扭转这种状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改革现有微生物实验教学的一些体会和设想。

1 建立系统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医学科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从中学阶段开始,建立完善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实验内容中的启发性和思考性,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进行理论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体系与内容等作了深层次的改革,添加了一些学科发展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增加了与其他生命学科相关的实验内容,突出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现代气息。与此同时,还精心设计了一些具有综合性、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强化学生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需要,我们编写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材,主要包括了各类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方法和最新检测技术,主要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测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其体系和内容也深受各阶段学生欢迎。

2 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1 以学生为中心,提倡提问式教学模式,把被动教学转为主动式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教师先讲,学生按实验讲义依次进行,这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不利于学生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我们采取提问式教学方法,以三种方式提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引入式提问。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时,学生希望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我们在讲授一个新问题或新知识时,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现象或已学的知识说起,提出一些简单有趣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一方法比较适合中学阶段的学生。

(2)穿插式提问。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水平差的、精力不集中的学生,时间一长,听起来会有些吃力,课堂气氛不可避免地陷入沉闷。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不时地穿插提问,一可调节课堂气氛,还可检验学生听课的程度。

(3)讨论式提问。采用双向式提问,学生、教师都可做答。变被动为主动,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方法比较适合大学和临床阶段的学生。

2.2 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运用幻灯、投影等进行直观教学。由于微生物形体微小,看不见,摸不着,直观性差,这就使微生物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幻灯、投影等运用到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可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教学仅靠幻灯和投影仍然是不够的,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我们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结合理论教材的内容,研制开发了《球菌》CAI课件,课件一经使用,就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 把握时代脉搏,将双语教学引入实验教学中,培养高新尖人才

第9篇: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微生物学;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82?02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指出,大学生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1](4)。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发展迅速,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最具生命力的科学也一直是推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2]。生物学科很多重大理论突破及现代生物学技术发展中,微生物学都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微生物学的发展代表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解释身边生命现象,阐明蕴含的理论及其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兴趣

身边的现象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深奥的科学道理。抓住身边看似简单的生命现象,用微生物学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这样学生如身临其境,将对现象的感性了解变成了理性认识,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见食物发霉变质现象,究其原因,是食品污染了霉菌并大量生长繁殖所致。首发于墨西哥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的甲型H1N1流感就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呼吸道传染病,同时借助病毒的结构模式图给同学们介绍H(血凝素)和N(神经氨酸酶)分别是病毒分子表面的两种刺突,H有1~16个亚型,N有1~9个亚型,二者通过组合可形成144个亚型,H1N1就是含有 H1和N1的病毒亚型[4]。近些年来,“超级细菌”一直是临床医疗的一个难解问题。“超级细菌”原本也是普通的细菌,由于其发生了变异,即携带有NDM-1基因(一种超级抗药性基因),能够编码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细菌。科学的称谓应该是“产NDM-1耐药细菌”,NDM-1意思是“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该基因可以在同种甚至异种细菌之间“轻松”复制。含这种基因的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具有免疫力。就连杀伤性较强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对这类细菌束手无策[5]。

二、基础理论与前沿结合,扎实创新理论基础,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学生来讲,基础理论往往是比较深奥和枯燥的,如只讲理论而忽视与实践、与前沿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其获得的知识也只是限于纯理论的书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我们在课程讲授中,不仅注重抓好创新基础教育,同时更注重基础理论与前沿发展动态的结合,这样扎实了大学生的创新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

例如,在讲授细菌质粒时,不仅介绍质粒的基本知识,即质粒是细菌基因组之外的遗传物质,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其携带有细菌的一些特殊基因,同时还重点讲授质粒不仅可以插入外源基因,伴随质粒的复制而复制,并且可以在不同细胞之间进行转移,因此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6](9-16)。在讲授微生物分解代谢一节时,不仅给学生讲授微生物分解代谢的一般途径,并强调说明这些代谢途径是微生物参与环境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并列举微生物及其能降解的物质,如假单胞菌能分解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塑料等;诺卡氏菌能分解氰等[7]。在讲授昆虫病毒时与生物防治相联系。昆虫病毒多为感染鳞翅目害虫的病原,其中核型多角体病毒是我国自主研制并广泛用于农业实践中的第一个病毒杀虫剂[8](75-79)。

三、还原经典理论诞生过程,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任何新理论的产生、新方法的建立、新技术的应用都是前人的创新、创造过程。我们在讲授这些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用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他们的设计的精妙思路和实验方法,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深刻的启迪。

在介绍基因是遗传物质时,我们用绘制的flash或CAD flash等历史再现证明基因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即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和病毒重建实验等,诠释其精妙的实验设计、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科学的实验结论过程[9](16-20)。还有巴斯德通过曲颈瓶实验,以其简捷而巧妙的设计和简单而明了的实验结果,无可辩驳地证实了空气中含有微生物,微生物是引起有机物变质的根本原因。巴斯德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极大地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德国细菌学家柯赫建立的固体培养法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丹麦医生革兰氏建立的革兰氏染色方法等[10],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启迪。

四、通过完成设计性实验或参与教师科研,学会创新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在实验课中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如,土壤中假单胞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等或由学生自行确定实验目标,利用开放实验室时间由学生来独立完成。启发学生按照兴趣自行设定实验目标、实验方案、自行准备、自行完成实验并分析处理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综合性,掌握综合的知识,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综合的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外,通过完成本科论文或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使学生从文献资料检索、开题报告撰写、技术路线设计、试验方法选择、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不仅掌握了科研的一般方法,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创新性学习和科研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李明春,杨文博,刘方,等.将微生物学课程构建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6): 1222-1225.

[4] 曾光.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命名[J].中国科技术语,2009,11 (3):25.

[5] 曾武威.“超级细菌”与NDM-1[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10):封3.

[6] 李立家,肖庚富.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夏北成.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8]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