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生建设问题范文

民生建设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生建设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生建设问题

第1篇:民生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ivil construction project also initially very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Do civi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ivil construction projects premise. At present, in some civi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lthough local compete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ve started to increase the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controls strength,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of production safety. In this paper, the civi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security of superficial analysis, and published some shallow view.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又快又稳,民用工程建设规模也逐年扩大,使得我国的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奥运会与世博会的成功申请,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契机,进而使民用建设工程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显著增强。随着我国民用建设工程的逐渐兴起与不断发展,出现在民用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生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建设工程事故屡屡发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重视起民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1民用建设工程存在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

1.1 民用建设工程安全问题为何屡屡发生由于民用建设工程的建筑施工具有高危险和事故多发的特点,所以其存在的安全问题一时很难解决。建筑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和建筑产品的类型多样性与单件性,以及建筑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的难以避免的不确定性。因为施工过程与工作环境具有多变不定的状态,所以民用建设工程屡屡出现安全事故也就不足为奇。另外,露天作业与高空作业在建筑施工中较为普遍,手工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也相对较多,并且劳动者的个人素质也不是很高,这些都给民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1.2 制定可行且有效的安全政策劳动者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可行有效的安全政策与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结合,能够树立起员工对工作的责任心、兴趣和福利。民用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需要投资,因为它也是具有成本的。用于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投资所产生的直接效益主要体现在大大地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在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这方面的投资所带来的效益经常会比直接用于市场与销售方面的投资更好。制定可行有效的安全政策对企业的战略、社会责任、人力资源、财政、生产环节、市场、设计与责任、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等各个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1.3 质量与安全密不可分有效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在方法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直接套用质量管理的方法未必在所有的领域中,都能获得良好的安全业绩。然而,良好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原则却是相同的。质量管理的成功需要发展相应的组织文化。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强调所有员工在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全面参与。在安全管理方面,成功的施工企业也需要付出同样的努力,在同样的基础上建立起积极的安全文化。

1.4 安全的组织管理安全的组织管理是设计并建立一种责任与权力机制以形成安全的工作环境的过程。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能形成一种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组织管理的措施分为以下几点:企业内部的控制方法;保证安全员、班组和个人顺利合作的方式;企业内部交流的方式;员工能力培养。上述因素互相联系并互相依赖,为控制、合作、交流与能力培养所采取的行动都与管理层的理念和意愿有关。通过上述每一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才能建立积极的安全文化并实现安全目标,积极的安全文化是安全组织管理成功的基础。

1.5 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工作

1.6 加强对企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2民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与制度

2.1 民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民用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必须要明确,确立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同时还要确立施工单位内部的安全职责分工和工程有关单位的安全责任。

2.2 民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①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国家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建筑企业如果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就不能够从事建筑施工活动。

②建筑企业和施工企业三类人员的考核任职制度。施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考核,当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③政府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凡事从事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设备安装、管线敷设等施工和构配件生产活动的单位及个人,都必须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授权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行业监督管理,并且依法接受国家安全监察。

④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就是对各级负责人、职能部门以及各类施工人员在管理和施工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

⑤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爆破作业人员、起重信号工、登高架设作业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在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3结束语

民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在民用建设工程中是一项极其重要、不能缺少的政策及施工方式,要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民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不仅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同时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前提与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我国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好民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稳定社会全局。

参考文献:

第2篇:民生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市民;生态责任

[中图分类号]D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10-0071-04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时期所提出的关系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整体社会发展规划。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党的十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近年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党和国家以战略性的眼光逐步推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家第七次环保大会等重要文件,并于2013年1月正式推出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全面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总体布局。

一、市民自觉承担生态城市建设责任的现实性分析

党和国家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管理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尤其是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截至目前,全国建立3620多个生态示范区,已“形成生态示范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三个梯次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体系,三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循序渐进,标准逐级提高”。全国15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市、区建设,53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开展了生态文明模式、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化发展模式探索道路,有代表性的建设模式与规划方式有:以广州市为代表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郑州市为代表的森林型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滨海型生态城市与旅游型生态城市,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滨海旅游型生态城市,以烟台、天津、大连等城市为代表,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精细化旅游城市;还有充分利用地区地理环境优势而提出的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如日照市的阳光生态城市建设、贵阳的循环生态城市建设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持续增长,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性作用逐步显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将如何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关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随着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确立、随着城市化发展的生态化转型、随着人们对生态服务需求的增长和对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的迫切要求,这种压力就能够被有效转化为发展与转型的动力。这充分说明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在城镇化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既要防止低水平城镇化带来的新的生态问题,同时也要解决既有的城市发展环境生态问题。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同时必须引入公众参与。目前,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下,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与发展路径已经逐步得到确立,但是市民的生态文明教育、生态责任的能力、责任感的培养等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为生态的城市培养生态的公民,或者说真正的生态文明表现在生态公民的生态素质上。对于这个问题,2013年1月颁行的《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六条基本措施,包括“完善法规制度”、“推动部门协调联动”、“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加强科技支撑”和尤为重要的最后一条“促进公共参与”。在“促进公共参与”一条中,必须“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加强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积极宣传生态保护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期,精心组织自然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制定并完善生态保护的公共参与政策,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督。充分发挥相关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这就为培养生态公民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原则,概括为生态国情教育、生态舆论宣传、生态活动组织、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等等,以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对于公民生态责任问题的探索有些国家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展开了非常具体的行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将市民参与、组织、教育作为重点,以社区建设为核心,使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共同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比如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德国的爱尔兰根市、日本的大阪市等,从城市建设决策、发展目标制定再到具体的环保宣传、环保行动等都注重尊重人们的意愿、发挥群众的智慧,并且其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目标都是非常具体的,便于人们认识、理解与行动。另外,一些著名学者发起并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促进了人们生态意识的自觉。以雷吉斯特为例,他认为必须以如下原则来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而自觉承担生态责任——比如在城市交通设计上强调就近出行、规划城市生态结构;在社区建设上主张建立混合社区保障人们的多重利益;注重社会公平、公益;提倡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利用;主张采用新型环保绿色技术;在生活方式上倡导简单的生活方式反对过多的资源耗费和过多的商品消费;主张通过市民教育切实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这就为我们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培养具有生态责任感与行为能力的市民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资源环境的生态责任紧迫性分析

责任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罗国杰在《伦理学原理》中指出:“责任所包含的道德强制力和道德理性,是所有道德规范中最多的,也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人的道德信念结合得最紧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责任在道德规范的整个体系中,是处于最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因此,责任既关联着人的社会属性又关联着个体的主体性。责任使得社会存续,构成了维系社会的纽带,同时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其承担责任根本上是为了自身利益、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为了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自身的自由和权利得以实现,而这个价值与利益的实现又是以社会的利益与需求为前提的。

在中国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和谐人居环境的需求、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正在越来越强烈,尤其是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自身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国家也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战略性目标。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的提出,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和谐,同时体现出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人民未来生活方式、人民的文明素质的规划与发展要求。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建设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培育生态的具有责任意识的公民。也即社会有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职责与责任,同时公民也具有自觉维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责任,二者相互融合既符合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符合人与环境相和谐的理念,同时也符合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

因此,今日之中国,责任已经成为时代的突出主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每一个公民不可逃避的责任。2013年1月份以来,我国爆发了大规模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如此严重空气污染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在实现国家复兴的道路上难以避免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在于粗放的发展方式与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模式,同时还有国际工业转移带来的污染工业发展问题,但是,这之中还有每个公民责任意志欠缺、责任能力、责任知识欠缺的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在自身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也曾经面临过严重的空气污染,比如英国的烟雾事件和德国鲁尔区的工业污染、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等等。历史的悲剧使得这些国家加速觉醒,意识到不能以牺牲人们健康、牺牲生态环境的利益来换取工业利润。以德国为例,为了应对汽车带来的空气污染,征收高额的“汽油环保税”,引导人们驾驶更加环保的小型车辆出行,并建设以交通线为引导的城市,同时推动了全球制造业转型,使得具有污染性的工业产业整体转移,使今天的鲁尔区由重污染区变为了美丽和谐的绿色地区。

这些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为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分析与思考,据《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841.9万辆和1850.5万辆,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比上一年增加3.5%,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接近汽车排污总量的70%,颗粒物(PM)超过90%。为了让民众对空气污染有所防范,2013年元旦开始,全国74个城市开始实时PM2.5的检测境况。2013年1月,严重的带有全国性的雾霾天气引起了公众的不安与热烈讨论。依托网络载体,多家门户网站掀起了各种各样的倡议活动,北京市政府烟花办也号召市民少放或者不放烟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减轻空气污染提出了种种对策,引发了关于传统节日是否应当继续燃放烟花、是否应当禁止露天烧烤等问题的讨论。有网友甚至提出了自己的“药方”——大力发展新能源,使用电动汽车;少燃放烟花、多乘公共交通工具、禁止烧烤;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等等(新华网)。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PM2.5每平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率可以增加3.1%。从更加长远的考虑,大气污染对人体造成的更大危害还在后头,而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是最关键的问题。民众的热烈讨论,既表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问题,人们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与身体健康,同时也表明公众责任意识的逐步觉醒。

三、市民应具备的生态责任内容

在当前,生态责任冲突成为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显像。生态责任冲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出来,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甚至在一些极端条件下引发为一系列的环境。生态责任冲突的根源实质上是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其实质是价值观念的冲突。在冲突中,生态责任冲突转化为各种各样的生态价值选择和行为,而市民作为生态责任主体的一极,其责任自觉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市民应承担的生态责任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逐步凸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市民作为责任主体体现了市民的城市主人翁地位和将自身的切身利益与城市发展密切结合的内在自觉,并出于自身的意志自愿而非外在强制,通过责任知识的掌握和责任能力的培养而自觉形成一种维护生态环境、约束自身行为的责任能力。

责任的实现是责任问题研究的核心。责任的实现前提是主体具备一定的责任能力,而责任感是这种责任能力的内在驱动机制,体现了责任主体对自身责任的理性认知与对自身行为的积极控制和对行为结果的自觉承担。市民的生态责任感作为内在的驱动机制首先是道德性的,同时以自身为目的并具有手段价值,在行为动机上是合理的个人利益与超个体利益的统一,在处理责任冲突时以理性的思维和行为统摄自身,其责任的实现是高度责任感与现实的责任能力的统一。

首先,市民主体性的生态责任具有道德性。这种道德性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体现为这种责任意识不仅是一种事后的对责任后果的自觉承担,而且是包含道德的前瞻性,体现为一种预防性的责任;另一方面,市民主体性的生态责任超越了自身狭隘利益,而体现为一种整体性的以长远利益,即人与自然整体利益的责任。前者要求对自身行为、生活方式等的长远后果负责,进而还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抑制甚至消除其后果;后者要求摒弃狭隘私人利益,尊重自然、尊重他人的生态权益,同时既考虑人类子孙后代的持续生存,又将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在利益与基本权利作为预设合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

其次,市民生态责任既以责任本身为最高价值,同时还具有手段价值。所谓责任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体现的是责任本身的最高目的性,也就是说承担责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以其他为目的,这是责任道德性的进一步体现,就是说对生态责任本身的追求和承担就是人生意义、价值的体现。同时,生态责任的追求与承担还具有手段价值,即是说这种对责任的自觉追求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价值、法律价值等等,是责任自觉承担过程中社会效益、法律效益、个人利益实现等责任作用、影响的体现。在生活中,具有自觉生态责任感的市民,对生态责任的自觉追求是前者的体现,而这种由个体发出的自觉追求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效益,发挥一系列的生态作用,这是后者的体现。

再次,市民的生态责任感在行为动机上是合理的个人利益与超个体利益的统一。所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市民生态权利的体现,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市民要求不断地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并意识到其为自身合理的利益与基本权益。同时,这种个体权利、利益与他人的权利和利益是内在统一的,因而在自身追求生态权利与利益的过程中必然体现为一种超功利性和超个体性,从而能够自觉地服务自己、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类似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助人自助”的公益追求。

第3篇:民生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民生工程建设;质量问题;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也越发重视民生工程的建设。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扩大内需还能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使人们生活的更幸福。因此,必须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在建设项目过程中要重视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1.加快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1.1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民生问题是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它涉及到居民的幸福生活乃至未来的发展。因此国家十分重视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有利于拉动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不仅能拉动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而达到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双重效果,实现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良性循环和双丰收。

1.2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民生工程的建设范围和建设力度,但是仍然存在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民生工程的建设,使得民生工程能够惠及到更多的人。通过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有助于扩大我国的国内市场,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使人们由最基本的生存消费向发展和享受性消费不断迈进,从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民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2.1民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

2.1.1项目质量计划编制不合理

民生工程建设在项目的质量计划编制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状况,在编制质量计划时往往分工不明确,可操作性较差,在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上经常出现无人负责或人人负责的状况,对项目质量的控制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只是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施工人员制定出了相关的职责规范。此外,民生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建设单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质量计划编制过程中往往忽视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忽视业主的需求,不符合计划编制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要求,使得编制的质量计划达不到业主的要求。

2.1.2组织机构欠佳,人员素质不高

民生工程的建设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某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设施医疗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等。因此,在下达计划任务之后,各个单位进行各自的质量控制。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建立的组织机构不合理,使得民生工程建设只是一种形式,而缺乏实质内容。此外,一些参建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足,缺乏实际的技术操作能力,施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不到位,施工人员只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是并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具体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与此同时,一些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低下,并没有认识到民生工程在物业服务方面的作用,使得工程的质量得不到切实的保证。

2.1.3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到位

在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质量控制不到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某一项目完工后进行检验时往往只是完成了检验的程度,缺乏对工序质量控制的认识,而且在每一工序检验完成后,没有做好质量控制的总结工作,使得类似的质量问题重复出现。此外,在进行质量控制时,相关人员没有认识到民生工程项目其关键工序和关键部位的质量都有哪些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如何,使得对关键部位的质量控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2.2民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2.2.1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领导只是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缺乏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在现实的情况中,一些企业的负责人缺乏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意识,没有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理念,看不到安全管理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同时,一些安全管理人员整体上素质不高,对安全检查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流于形式,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和防护措施的运用不到位,当安全事故发生后难以及时整改,甚至即使企业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也不能很好地运用,缺乏针对性的方案来应对实际问题。

2.2.2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在进行民生工程建设时,招聘的从业人员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相对匮乏。在施工过程中,根本不了解其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到位,安全意识极度缺乏。此外,一些工人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没有受到相关的安全教育,施工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往往只是做表面文章,根本收不到实际的培训效果。而且还存在许多没有经过安全培训就直接上岗的现象,尤其是对于特种作业的施工人员来说,不经过培训考核就直接上岗进行关键工序的作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民生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民生工程建设中针对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1编制合理的项目质量计划

在编制质量计划时,要注意分工明确,提高计划的操作性,尤其是涉及到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上做到分工合作,避免出现负责混乱的现象。同时,在编制质量计划时一定要结合建设单位的需求,结合实际的工程情况,做到从顾客的利益出发,提高编制计划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合理性。

3.1.2提高人员素质,健全组织机构

在编制的计划下达到各个部分之后,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并且部门内部要建立起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体系,避免出现质量控制流于形式的现象。此外,还必须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认识到民生工程建设的物业服务作用,通过培训来提高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掌握相关技能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努力。

3.1.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质量控制时要做到全员、全面全过程。尤其是对于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一定要严格,严格遵循质量检验的程序,检验之后做好事后的质量总结。同时,对于涉及到关键部位的质量影响因素要全面分析,针对不同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以便把民生工程建设落到实处。

3.2民生工程建设中针对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2.1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

在进行民生工程建设时,企业的领导一定要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安全管理人员也要重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将安全检查工作落实到每个人,准备好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有针对性的编制安全专项方案,对出现的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并提出整改意见。

3.2.2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在加快民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严格考核制度,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一定要具有实效性,不能流于形式主义,使得从业人员经过培训后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并能具体运用到施工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第4篇:民生建设问题范文

一、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成因

(一) 管理层认识不足

社团在大学生德育、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正承担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在一些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这一点并没有被管理者所重视。他们忽视了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作用,而将学生社团等同于一个学生自娱自乐、可有可无的校园佐料,甚至将社团活动和教学对立起来,导致学生社团活动步履维艰。而作为上级管理部门的本部团委,在安排布置工作计划时,也没有针对民办二级学院社团的实际特点,而是将其等同于其下属的一个普通系部,导致计划与现实脱节、僵化统一,限制了二级学院社团的自由发展。

(二) 经济浪潮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在大学校园中折射出来。当代的大学生,特别是民办二级学院学生越来越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越来越看重金钱的价值和感官享受。通常,民办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本科学生低50分左右。成绩上的差距在学生入学后会有所体现,他们在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等方面相对欠缺。同时,他们要缴纳相对高昂的学费进入民办二级学院学习。对一些农村家庭来说,每年近2 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是一个高昂的数字。这样的学生,他们除了要面对学习压力外,在生活、就业等方面也存有困惑,甚至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同学因此将课余时间用来打工赚学费,根本无暇参与课余文化活动。而对那些家境较好的学生来说,经济上的优越感可能使他们功利化趋势更加明显,社团如果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将会失去这样一批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 网络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e时代里,网络的确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改变。但是,它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它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便捷的学习方式,也给大学生带来网恋、网游等颓废一面。上网挤占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他们沉迷于网吧里昏天黑地的游戏厮杀中,甚至通宵达旦,他们忘记了外面的大好春光,荒废了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一些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缺失的东西,面对虚拟的完美,他们更容易对现实世界产生不满,同时更加沉溺于虚拟世界。他们与同学、家人疏远了距离,产生情感焦虑,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冲击,影响了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而学生社团,随着参与者的减少,可能会降低社团文化的影响力,使社团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 软硬条件的匮乏

1. 活动经费

学生社团发展离不开活动经费的支持。目前,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上级拨款。这是最大的经费来源。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校团委在行政经费中拨发。但是,作为公有民办的二级学院,虽然在行政上隶属于校团委管辖,但是在经费问题上,由于其特殊性,却往往不能享受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这样,只能自己解决经费问题。但是由于很多二级学院的管理层对社团工作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对社团活动经费拨款不足,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或者只能减小规模,降低要求,影响社团活动质量。

(2) 收取会费。学生参加社团收取的会费其实微乎其微,不可能向他们收取高昂会费。以江苏某民办二级学院为例,社团成员每学期的会费为10元,以一个中等规模的50人的社团来说,一个学期收取500元,但是如果要举办一次稍微有影响力的活动,仅场地费就需要约200元。而一个成熟的社团,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每学期只活动一次肯定是不够的。

(3) 通过赞助商赞助。这对部分社团也许是可行的。一些文娱类社团,在演出时冠上赞助商的旗号,也许会得到一些赞助,但那也只是杯水车薪。此外,更多的社团很难得到赞助。

2. 场地设施

社团活动需要租借场地,而很多场地都要付费。平时学生的日常活动场地,只能在教室、操场等公共场所进行。至于健美协会没有健身器材,器乐协会没有排练场地,舞蹈协会没有练功房,在二级学院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设施的不全,直接限制了社团的规模和发展,也限制了很多社团的特色。

3. 指导教师

一般情况下,社团指导教师都由团委老师兼任。当前,高校社团越来越细化,专业性很强。很少有人既能指导器乐组的民乐合奏,又能指导科技小组的元件配置。因此,兼职老师很难给社团工作带来有效指导。此外,担当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义务劳动,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不足的原因所在。

二、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生社团建设的策略

(一) 提高管理认识,建设高校德育阵地

二级学院管理者要提高对学生社团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社团优势,把社团建设成德育阵地。学校团委要根据民办二级学院的特点,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对民办二级学院社团工作的考核也要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给民办二级学院社团的发展创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级学院要加强对社团的领导,要把社团的德育功能建设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成立大学生社团教育管理委员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走进社团。二级学院社团管理者要通过研究社团,把握社团的发展规律,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机制,关心扶持社团的发展。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

(二) 实施素质拓展,应对经济浪潮冲击

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带来的冲击不可避免,但要想减小这种冲击,民办二级学院的社团工作要大力推行素质拓展,将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阵地,不断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自我。在建立素质拓展目标体系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强调专业文化在社团建设中的作用,将专业科技创新与专业应用实

践相结合。这种社团定位,就会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使学生在社团有所学、有所成,减少因为经济原因而带来的心理失衡,从而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当中,使社团成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建设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

(三) 积极正确引导,发挥网络文化优势

网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科技条件,它的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建设网络论坛,举办网络征文、讲座等活动形式,拓展个体的活动和创造空间。也可以根据网络文化共享的特点,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学习、科技、文化网站,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增强他们的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丰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空间。

(四) 提供条件支持,保证社团稳定发展

社团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在一定的活动经费、场地设施和指导教师等条件资源的支持下,才能得到更好地规划和建设,才能办出特色,吸引学生。当然,对活动经费的使用也要有相应管理机制,可以设计社团经费申请表,重点关注经费预算、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前期宣传以及后期效果等。这样不仅对经费能有调控,还能加强对社团活动的考核。

(五) 塑造校园文化,营造社团文化氛围

社团活动的优质开展还需要一定的校园文化背景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可以丰富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大学生社团已逐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民办二级学院更需要塑造优秀的校园文化以增加学院的凝聚力,也更需要充分利用社团载体来实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构想。因此,学院可以利用优秀的社团活动来实现创设校园文化的目的。学生社团在优秀校园文化的烘托下,开展活动将更有底蕴和内涵。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诠释和促进。

(六) 社团服务社区,拓展社团活动价值空间

当代大学校园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因此,学生的成长环境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同样大学生社团活动也要逐步走出校园、走向社区,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社区接纳社团开展各色活动能丰富社区服务居民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发展能力、塑造人格,这同样是一个双赢的发展模式。因此,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园、服务社区,拓展展示自我的舞台和空间,到社会的广阔天地中经历风雨。如某民办学院的“法律协会”的同学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就很受社区居民欢迎。“爱心社”的同学每周定期陪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做游戏、讲故事,在关爱孩子的同时,也升华了爱心和情操。

第5篇:民生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一、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构成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包括高校毕业生、其他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和高等院校的离退休教师。其中高校毕业生、高等院校的离退休教师占专任教师很大比例;而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生产一线的专业人员、其他高校在职教师占兼职教师队伍的大多数。[1]

二、江西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经历了迅速发展的蓬勃时期,但随之而来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逐渐暴露,已经成为民办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之一

1.师资队伍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

离退休教师因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无法长期工作,年轻教师只是把民办高职院校的工作作为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兼职教师由于他们本身有固定的职务往往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职务上。

2.师资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刚走出校园的年轻教师和退休的老教师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中青年教师比例偏少甚至没有。这就使得民办整个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2.专职、兼职教师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江西省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专职教师的比例已基本超过兼职教师的比例但兼职教师仍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3.学历结构不合理。整体上江西省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仍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博士、硕士的比例相对较少 。[2]

3.3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学科带头人

民办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多样性导致校园的学术氛围无法形成,教学科研气氛薄弱,对教学规律的探讨深度不够。

3.4教师在职进修机会缺乏

民办高职院由于师资短缺、教师工作量大等原因无法给 教师提供充足的机会。

此外,民办高职院校不够重视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得部分年轻教师的责

任心、荣誉感不强,这就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江西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教师是职业院校办学的灵魂,教师队伍的质量是维系学校生存的纽带,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师资队伍尤为重要,因为他是民办高职院校参与竞争的优势所在。近年来,有实力的高职院校不仅要聘请素质较高的教师、学者来本校兼职,而且也在逐步建立自由的专职教师队伍。从长远看,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更符合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为次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改善外部环境 ,1.1制定民办高职院校吸引人才的有关政策和保障制度,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省教育厅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共同商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后顾之忧。推动江西省尽快形成有关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社会保障、待遇等较完善的政策及配套措施,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1.2营造尊重民办教师的社会舆论环境 ,党和政府在评价、量化民办高校的工作时,应充分重视民办学校教师为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舆论媒体也应该多看到民办院校及教师的闪光点,共同推动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 1.3加大政府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根据每所学校的不同情况及当地的实际,以多样化的方式给予适当的扶持与资助。此外,省政府还可出台优惠政策,为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经济适用房,解决教师的住房难问题。

2.要采用具体措施,提高人才竞争力

2.1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教职工在职务聘任、业务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民办院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关键还是要靠法律来保障,我们应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妥善解决民办高校教师有关职称、住房、医疗保险等问题。2.2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 ,要积极引进教学与科研能力兼具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要转变陈旧观念,紧抓机遇,量身制定各种可行措施,完善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2.3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对教师的工作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估。民办高职院校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成立学校评议委员会,针对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建立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使教师的考核与评估工作规范化、经常化。[3]

3.教师应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身水平,3.1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 ,教师要在思想、道德、学识等各方面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这样才能为人师表,获得学生与社会的尊重。3.2教师要注重执教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制定出立足学校办学宗旨的教学计划,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剖析执教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对民办教育的教育特点、教学模式等的认识,健全和强化民办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的体系和机制。3.3提升教育科研与创新能力 ,学校要鼓励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创新教育科研的方法,不断完善和调整知识结构,为教育科研提供理论依据和知识储备。同时要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4.增强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

老师要主动适应竞争的环境,在竞争中成长与发展。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实现自身的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善于学习和钻研,阅读民办高等教育的有关书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出适合民办院校学生成长进步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余彬.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0(24).

[2]帅相志.现代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章建华等.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9(9).

第6篇:民生建设问题范文

我省开征水利建设基金以来,对加大全省水利建设投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8年,财政部等有关部委按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全国各省开征的地方性政府基金进行了清理。经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同意,财政部以财综字〔1998〕141号文件,对我省征收水利建设基金等问题进行了批复。根据批复精神,省政府决定对全省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标准等作以下调整:

一、调整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标准

根据财政部的批复,将我省原规定“缴纳营业税的企业,按营业税的1%征收水利建设基金;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企业,按含税销售额的1‰征收”,调整为“凡有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按其上年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0.6‰征收”。将我省原规定“保险公司按当年保险收入总额的1%、证券机构按当年业务收入总额的1%征收”,调整为“保险公司按上年保费收入的0.4‰征收;银行(含信用社)按上年利息收入的0.4‰征收;各类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按上年业务收入的0.6‰征收”。

对各类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上述规定征收水利建设基金后,不再按户征收水利建设基金。

二、非独立核算单位应就地缴纳水利建设基金

第7篇:民生建设问题范文

那么,政治非选择题的背景材料到底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考生能够从中获取哪些方面的有效信息呢?本文拟结合高考试题,探讨审读政治非选择题背景材料的重要性。

一、确定试题的知识指向

明确题目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是解答政治非选择题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大多数的政治非选择题的设问都会对答题的知识范围作出一定规定,但是很多试题的设问对知识范围的规定并不具体,还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材料涉及的行为主体、影响对象及有关现象等,并结合相关理论把生活语言转化为理论术语,才能进一步确定答题应该运用的知识。

【例1】(2014年海南卷第24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审题思路] 试题设问规定的行为主体是党和政府,从主体的角度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上述要求,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体现了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如果仅仅从党和政府的角度分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答案是不完整的。“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背景材料可以看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到环境和人民生活,有必要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和政策目标分析其原因。

[答案] ①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要求;②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③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④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二、学习必需的基础知识

由于受到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有的试题涉及的理论和现象,考生并不熟悉,甚至有时是难以理解的。认真阅读背景材料,从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能够了解相关知识,正确理解试题要求,增强答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例2】(2014年天津卷第14题)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从春秋战国的吴越文化到唐宋的文人荟萃,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一个“文化湖州”。最近,该地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形式多样和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改传统的“送文化”一元主体线性结构[见图①]为“文化走亲”(以互访形式在不同区域间开展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多元主体网状结构[见图②],开创了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崭新局面。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走亲”活动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

[审题思路] 不少考生并不了解“文化走亲”是什么意思,结合背景材料的介绍,理解从“送文化”到“文化走亲”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读这些重大变化,才能正确说明“文化走亲”活动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从材料可知,在“送文化”活动中,人民群众更多地被动接受文化,群众的意愿、群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包括民间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很好体现;“文化走亲”创新了文化交流的形式,实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反映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因此,回答本题可以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大众文化等角度着手。

[参考答案] ①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要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三、明确试题要解决的问题

答非所问,这可是高考中最令人懊恼的事。可每年高考,都会有很多考生犯下这样的“无心之过”。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考生没有准确地理解题意,特别是没有准确把握需要解决的问题。克服答非所问,很多时候仅仅分析设问是不够的,还需要考生通过分析背景材料理解问题,进一步明确试题的方向性,以增强答案的针对性。

【例3】(2014年北京卷第38题) 地铁作为流动的博物馆,被称为城市“最有价值的隐藏”。

材料:拥挤的车厢、高额的补贴……在当前地铁供需条件下,票价的合理性成为关注的焦点。某校学生围绕“北京地铁票价涨不涨、怎么涨”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采访乘客的过程中,了解到如下一些看法。

乘客甲:“两块钱票价真便宜,涨价就不那么挤了。不过我每次就坐两站,总不该和坐十几站的人花一样多的钱呀。”

乘客乙:“我通常在高峰期挤地铁上班,真是人进去,相片出来啊。其实,非高峰期就没这么多人。”

乘客丙:“地铁便捷、污染少,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不能只考虑经济因素。”

结合材料,你认为地铁票价应怎样调整?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审题思路] 仅仅从设问中是难以理解地铁票价的影响的,离开材料就难以提出真正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从甲的发言可以看出,地铁票价调整可以调节客流量,但也应考虑票价的公平问题;从乙的发言可以看出,调整地铁票价可以使人们错峰出行;从丙的发言可以看出,地铁票价调整应考虑社会效益,这样就需要财政的补贴以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营。材料中这三位乘客的发言,反映了地铁票价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考生在提建议时需要综合考虑他们的意见,使自己所提的意见更合理、更实用。

[参考答案] 提出单一方案(普涨/不涨/降价)或者提出更加综合的方案(多坐多付费、上调高峰期票价、实施月票季票等多种票制、增加地铁线路供给等)。理由包括: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性质,会产生社会效益,需要财政适度支持;价格变动与需求弹性;公平原则等。

四、明确试题的研究对象

背景材料介绍现实社会中某些现象、做法等,要求考生分析其原因、意义或概括措施、提出建议等。阅读这类背景材料,要在把握材料层次的基础上,首先从总体上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概括每一层材料的意思,然后把材料的中心意思和层次意思,分别转化为理论术语,建立试题与理论的正确联系。

【例4】(2014年四川卷第13题)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年来,G省通过一系列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施行《G省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取消、转移、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共508项,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办好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就业、医疗、住房等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5%以上;在全国率先推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暂行办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会服务;建立全省统一互联的全天候网上办事大厅,省直部门7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60%以上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政府”的知识,说明G省是怎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

[审题思路] 本题考查“我国的政府”的知识,G省的改革包括四个方面的政策,解答的关键在于结合“我国的政府”的知识把这些政策转化为理论术语。“施行《管理办法》”,坚持了依法行政;“下放行政审批项目”,体现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办好民生实事”,贯彻了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可以逐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网上办理行政事务”,体现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

[参考答案] ①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行政法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②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③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④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8篇:民生建设问题范文

__县人大教工委 __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调查研究,是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是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当前,重庆市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幕已经拉开,正逐步进入调查研究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本,下好三“着”调研棋,练好实践基本功。

一、着重听民声,夯实实践的民意基础

发展依靠人民,科学发展更要问计于民。为了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的意见建议,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奠定民意基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认真开展寻策问计的系列活动,着重听取民声:一是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认真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在实践中收集民意;二是可以建立网络平台,认真开展网上调查,在实践中搜索民情;三是可以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有重点的深入基层,面对面的听取民声;四是可以结合干部作风专访,调查群众对各行业、各部门干部作风方面的意见,在实践中体恤民心;五是可以结合党员联系点和干部大下访活动,让党员、干部带着问题深入到企业、镇街、村社、农家,在实践中体察民生。

二、着眼解民忧,理清调研的课题方向

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这就需要把实现科学发展与满足群众需要结合起来,着重从促进问题得到解决的角度来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来确定调研课题的方向,力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一是立足促进产业发展,从发展定位、发展规划、发展方式、发展措施、发展后劲等方面,选择课题,探寻如何全面发展的问题,力求解民落后之忧;二是立足强化民生保障,从政策争取、基础建设、统筹城乡等方面,选择课题,探寻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力求解民后顾之忧;三是立足优化发展环境,从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选择课题,探寻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力求解民创业之忧;四是立足加强党的建设,从纪律要求、工作作风、选人用人、考核评价、宗旨意识等方面,选择课题,探寻如何加强能力素质建设问题,力求解民平等之忧。

第9篇:民生建设问题范文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成功地开展了农村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建设了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并建立健全了农村能源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为进一步规模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扩大农村能源的建设规模,保证国家生态建设,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农村能源建设重点在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对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有很重要的作用。

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这些有机“废物”,不仅是农民庭院里沼气池的主要原料,还能用来生产高纯度汽车燃料和管道燃气。如今,沼气高值利用产业成为新能源领域中的一支新生力量,正在各地异军突起,推动着绿色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成志建议政府在农村推广普及秸秆气化工程,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卫生型、生态环保型、循环经济型产业,形成“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高效益,大循环、可持续”的生态集约型产业模式,而农工浙江省委会也就农村能源建设问题提交了团体提案。

在农业部制定的“十二五”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纲要中,已将“沼气高值利用”列入其中。根据规划,农业部将选择日产气量5000立方米以上的特大型沼气工程,或者大中型沼气工程相对集中的地区进行试点,选用适当的脱硫、脱氧和脱二氧化碳技术,进行沼气净化、纯化,生产生物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用能,促进农村节能。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沼气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央累计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212亿元。在中央投资带动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农村沼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些地方在推进沼气建设过程中,结合本地特点,对沼气的高值利用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河南安阳县从去年起按照“集中供气、联户使用、用气计量、适当收费、专人管理”的运行模式,在有条件的村、集约化养殖场,重点发展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截至去年底,全县大中型沼气工程累计达169处,秸秆发酵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达19处,28万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这一工程采用了先进的CSTR沼气发酵技术,产生的沼气经净化、提纯、压缩之后作为车用及民用燃料,发酵后的沼渣沼液生产有机肥。

利用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电,在北京延庆县的德清源健康养殖生态园变成了现实,2009年,国内第一个蛋鸡场沼气发电并网项目――德青源2MW大型热电肥联产沼气发电工程并网发电,每年为北京提供1400万度绿色电能,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养殖场沼气工程。去年,他们利用建成的大型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液,加入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进行发酵产出沼气,再把沼气纯化压缩后制成高纯度燃气,用压缩气槽车把这种高纯度燃气送到周边39个村庄的沼气储罐中,最后用村级管线输送到农户家中。农业部科教司能源生态处处长李少华说,这种“中心气站+分散用气”的模式,是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的新探索,不仅解决了区域内有机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提高了投资效益,而且还能生产加工沼渣固态有机肥、液态有机肥,有利于推动有机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

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2.26万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99万处、秸秆沼气示范工程47处。2010年,国家启动了科技支撑项目,专项安排资金用于提高产气率、扩大沼气应用范围、提高沼气利用效益等方面的建设。今后,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和秸秆沼气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气率、向农户供气率和沼渣沼液利用率。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发展“产业沼气”,加大对沼气提纯压缩、管道输送和罐装使用的研发力度,拓展沼气用途。

当然农村能源建设不只是沼气的问题,西部山区有许多地方可以搞小水电建设,在建设中避免多部门投入与多部门管理,这就需要相对集中,并与小城镇的建设联系起来。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固定资金投入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常规性项目持续地给予支持。

目前在农业部门的多年努力下,已在全国建立健全了一支农村能源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应充分利用现有管理和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队伍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村能源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