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建设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
作者:李杰
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发展阶段性的根本性改变,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也随势而进,其影响力也深入到传统的建筑业。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生产总值已达世界第二。从而带动了国内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不断升级。建筑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现阶段建筑行业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日新月异。从而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繁琐复杂,相关法律法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在不断健全中,因而要求从业者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时必须采取其他的更有效、更便捷、更规范的方法予以解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在西方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千百年来虽也有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工程出现,但就真正意义上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也就近几十年才开始。笔者就此感觉任重道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为了符合现代化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科学建设及管理方式或许是解决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的关键。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现如今,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各种网络技术成出不穷,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部于2011年了《2011--2015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有关政府部门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布局进入了快车道发展阶段。伴随着此“纲要”的出台,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伴随着此“纲要”的出台,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现阶段社会背景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及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时刻,特别以北京、上海、江浙、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但整体建设水平与之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监督机构的相互兼容性方面、信息传递的快速性方面、研发相关软件方面、研究成果实施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许许多多的工作。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采用摄像监视系统,覆盖整个施工现场,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而长久以来,我国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单纯的人工记录,并以书面或简单的报表方式上报、审批、归档。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不准确、不及时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确定、工程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无法实现工程质量的快速统计、分析、解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结合目前建筑施工特点,确保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及时的掌握一手监督资料,更加的增强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透明度和公正度,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效率能得以大幅度的提高,为建设工程的其他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参考性依据,另一方面就对建设工程参与各方也是一种威慑力,并就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部门、个人也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而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必要性,笔者认为毋庸置疑。
4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应落实到建筑行业的方方面面,其具体表现在社会性监督的应用、政府职能部门的应用、建筑企业管理部门的应用等,笔者就以上三个应用谈下具体看法:
(1)社会性监督的定义比较广泛,其主体可以定义为一个组织、一个群体、甚至于某个人。其也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一个主力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和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信息量的不断激增,网络、传媒的监督平台也在不断扩大。为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平台。合理的、科学的运用好此平台能极大的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实实在在的发挥建设工程的社会效应。确保国家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工程质量验收强制性规范的实施。
(2)政府职能部门近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办事程序环节、增强政府政务公开在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国各地区的建设职能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和通讯平台,及时的向社会和其他单位公布新的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强制性的工程质量规范。确保国家和政府性文件能及时地传达落实到具体部门,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供了及时的、完善的、准确的、科学的强有力依据。此外,政府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化的监督管理软件,能第一时间发现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组织工程的各参与方解决问题,为社会、企业、个人挽回损失及不良的社会影响。该平台也能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各方面的沟通,从多方面渠道获得有关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纵、横向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对不合格的工程质量及时的提出整改要求和处理意见。
(3)工程质量的信息化监督管理为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更为科学的管理方式,为建筑企业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根据建设部的“纲要”的内容,企业应在信息化应用上围绕两个层面重点发展“建设一个平台、应用系统”。两个层面指核心业务层和企业管理层:一个平台指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应用系统指核心业务层的设计集成、项目管理、项目文档管理、材料与采购管理、运营管理等系统,以及企业管理层的综合管理、辅助决策、知识管理与智能企业门户等系统。就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企业应重点运用好、维护好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为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外,应用系统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信息化实施提供了明确的建设方针,简化了繁琐的监督管理程序,准确采集了工程质量的各项数据,为工程质量的实现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信用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基于各种财产的当期或跨期交易并维护交易双方利益的制度规则。这种制度规则包括法律制度共同遵守的合法经营规则、平等竞争原则,以及不得损害市场其他当事人受契约保护的合法利益的原则等。会计信用是指会计行为主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则、制度的要求,在其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和鉴证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一种履约能力。最终体现为会计行为主体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及时、合法、真实和完整,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便于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和判断。会计信用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质量上,即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信用度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会计行业的信用危机。特别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会计信息失真和频频曝光的会计造假案,使得会计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挑战。因此加强会计信用建设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二、导致会计信用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信用缺失是诱因
政府信用是会计信用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如果政府信用这个底线出了问题,那么它对整个会计信用体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无法估计。一是表现在政府功能严重错位,不恰当地介入或过分干预经济活动,严重“透支”政府信用。例如,政府对有些经营领域时放时管,对有些市场时开时关;二是表现在政府公然违约,不守承诺。例如,有些政策和会计法规的制定随意性很大,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甚至有时变化无常,常常因人动而出现“断链”现象;三是表现在有些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为制造失信,进一步加剧政府信用的缺失。如一些地方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失实,而且往往被有意拔高。个别地方政府施行地方保护主义,认为“造假财政”能带来经济繁荣,打假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默许会计行业违规行为等。地方政府种种失信行为的普遍存在,客观上加剧了政府信用缺失的严重程度。
(二)法律监管不力是障碍
有了明确的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一定守法守信,还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做保障。法律是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机制,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客观上对规范的法律制度需求更加迫切,然而就目前我国法制状况而言,涉及信用活动的法律、法规大多对会计信用活动的法律依据不完备,而且在已经建立的法律制度背景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较大范围内存在,法律监管不力是影响会计信用体系建立的一个障碍。如何协调好财政部与证监会的关系,以避免会计法规之间的漏洞和矛盾;如何改变过去罚则中的补偿性处罚为惩罚性处罚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下功夫研究。
(三)诚信理念淡薄是缺陷
会计行业是诚信行业,诚信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今天的会计信用正面临着公众的质疑。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激烈碰撞时期,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受到极大的冲击,社会上也因而出现了信用缺失的丑陋现象。对会计信用来说,其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益至上的法则在会计行业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在限制会计追逐利益的时刻缺乏法律的支持与庇护,单纯寄希望于诚信的倡导和道德的约束来维护信用,道德观显得不堪一击,会计面对丰厚利益的单方面追求和强调导致对社会关系其他方面的忽略和蔑视。二是各种“虚假”和“欺骗”现象充斥于社会和市场,由于受自身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限制,会计人员很难顶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导致坚守会计诚信的理念动摇。同时在我国会计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结构与设置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甚至有些会计信用评定机构本身就存在信用问题。
三、构建会计信用体系的模式研究
(一) 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健全会计信用体系的根本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自发性、无序性的缺陷,故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调节。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更离不开政府的调控。但政府干预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是值得考虑的,否则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破坏性的作用。政府不必把会计领域中大部分工作均包罗在自己的权限之内。政府不应该介入具体的微观经济活动,对经济调控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尽量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以免对经济的调节反复出现“要么就不管,要么就管死”的不良做法。因此,要健全会计信用体系,重塑市场信用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同时,重塑会计信用体系,还必须要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法人制度,建立起内在的信用责任制度,并进一步严罚,维护信用的严肃性。
(二)法律制度的规范完善是健全会计信用体系的保障
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信用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应该建立界定开放信息范围的法律或法规,其中包括必须开放的数据及其监督机构的责任,以及向公众提供不真实信息的惩罚。制定有关法规, 对严重违反会计信用的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实行“退出机制”和“市场禁入”, 即凡是违背会计法规者一律终身禁入会计职业。应该建立会计信用档案管理,会计信用级别的评定,会计信用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制定出高质量的能够适应未来会计环境变化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制定时需要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避免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同时也能减少因会计政策变化带来的会计失信行为。其次我们需要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针对会计人员的违约行为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规则。
(三)信用文化的着力培育是健全会计信用体系的关键
【关键词】 薪酬结构;优化方案
一、 引言
薪酬体系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已渗透到企业经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关于薪酬的论述,雷蒙特・A・洛伊、约翰・霍伦拜尔以及拜雷・格哈特在《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除了员工对工作有浓厚兴趣外,企业能够拿来交换的是职工对生产率、产品质量以及顾客的满意程度作为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重要因素。此外,薪资和福利是作为对企业雇员的一种劳动报酬支付手段。如果雇员对薪酬不满或认为企业的工资福利分配不公,那么新工作的设计,新技术、质量管理活动等对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就会受到损害。[1]劳埃德・L・拜厄斯、莱斯利・W・鲁认为:健全的基本薪酬制度的关键是为组织内部的多种职位确定不同的工资范围。建立工资范围的两个基本步骤:(1)确定组织中各种职位的相对价值(确保内部公平)。(2)给各种职位定价,主要方法分别是职位评价和薪酬调查。[2]
企业内部员工不仅关心薪酬的水平,更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合理的薪酬是在企业支付能力之内、员工对薪酬满意度在合理的水平之上这两个条件之下,实现其激励作用,提高组织效率。现以某工程建设公司薪酬结构为例进行分析。
二、公司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1、薪酬管理现状
薪酬一般包括以下主要部分:基本薪酬(即工资)、奖金、津贴、福利、保险五大部分。该公司的薪酬体系健全,结构稳定,但作为工程建设公司,随着经济的发展,项目部任务量的增加,现存的薪酬体系滞后,不能有效激励员工、满足企业的发展。表现如下:
(1)工资制度方面。公司的基本薪酬包括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和工龄工资。岗位工资体现不出关键岗位、技术岗位的差别,技能工资则往往“一岗定终身”,岗级不变,即使自身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也很难调整。比如,有的员工爱学习,肯钻研,通过考试获取了注册建造师证,但在工资待遇上没有相应落实。这种现状导致了工资的发放不能与员工的贡献和个人能力、工作表现的变化相挂钩;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奖金制度方面。奖金系数固定,个人奖金系数与岗级系数有关,只有经理奖励基金是根据业绩灵活支付的。因此,按奖金系数发放奖金的方式没有与利润、风险相挂钩,无法有效地调动核心员工和工作条件艰苦的一线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持续激发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潜能,自然也就不能发挥薪酬分配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3)按各级管理人员岗位确定工资标准,所有项目部之间的项目经理及其他管理人员,工资在同一标准下基本相同,没有差别。没有针对各项目部承担任务不同来确定管理人员的薪酬。项目部之间缺少公平竞争,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等、靠、要思想极其严重。
2、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薪酬制度,没有灵活有效地运用职别评定、薪酬制度和竞争机制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
(2)在现有的薪酬体制下,薪酬分配没有和利润、风险挂钩,公司参与市场竞争意识差;
(3)缺少明确得当的针对不同部门的考核办法和配套措施。
四、薪酬结构优化方案
新的薪酬体系分配原则:(1)企业按员工创造的价值支付报酬为中心。(2)以部门对利润的贡献和不可缺性为基本点确定部门相对价值。(3)以部门相对价值和市场行情为基础确定部门主管薪酬幅度。(4)以部门相对价值和部门业绩为基础确定部门总奖金。
1、岗位工资
(1)通过岗位测评和以岗定薪来实现岗位分配制度的公平。公司通过岗位测评对所有的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评,通过确定不同岗位的岗位工资和绩效考核系数来确定本岗位在部门、公司贡献中所占的分量,测算出每个岗位上的每个员工对公司业绩贡献的大小,决定了该岗位工资收入是多少。公司可以根据该员工的能力和业绩,通过竞聘上岗等形式给以这些岗位较低的人员机会,随着其调岗或晋升的成功给予其相应岗位的薪酬,同岗同薪,岗变薪变。
新的薪酬体系取消原有那种“普调”工资,员工如果想要加工资,必须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岗位晋升(向高级别的岗位调动)和表现优秀(年终考核优秀),也就是必须提高自己对公司的贡献率才能提高自己的工资。在此种情况下,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员工的效果,通过薪资制度的引导,员工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2)确定部门相对价值。根据工作职能分类,公司现有工程部、经营部、财务部和办公室等部门。针对以下方面确定部门相对价值:
①根据各部门工作性质的不同和部门价值,确定岗位工资。比如经营部可采用相对较高的岗位工资,较低的绩效工资;工程部可采用相对较低的岗位工资,较高的绩效工资。确定经营部经理的岗位工资范围为3000-10000元,工程部经理的岗位工资范围为3000-15000元。
②可按岗位工资的1-3%作为年资工资。年资工资与能力和业绩无关,只是对长期为公司服务的员工的一种肯定,可在岗位工资的 1-3%内考虑。
岗位工资=部门权重×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学历职称工资+年资工资
2、项目部奖金必须与利润和风险挂钩
实践证明,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薪酬分配、绩效考核必须和工程项目的各项管理目标挂钩,特别是利润挂钩,否则项目部就会缺少竞争动力,公司就会缺少发展活力。因此建立一个新型的、科学的绩效挂钩薪酬分配机制势在必行。
(1)项目部管理人员薪酬标准。以“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奖金”为薪酬管理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对公司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体系进行重新规划。依据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岗位、学历、职称、职位确定岗位、职位工资标准;依据项目规模、工程造价、施工期间、未施工期间制定效益工资标准;根据产值、利润等指标的完成情况,确定奖金分配。
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效益工资确定的标准。项目部在没有施工项目期间,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的效益工资为0,只有跨年工程、年末停工期间及工程竣工后结算时除外;工程项目各工种的劳动力工资标准,严格按公司制订的人工费定额标准执行。由公司参与组织公开招标,选择、落实施工班组,项目部同班组签订清包合同后执行。工资额由项目部提报,公司审核控制。
②项目部奖金分配标准。公司为了激励项目部科学管理,项目部超额完成产值、利润等各项指标时,对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要进行奖励,对超额利润部分,公司提取超额利润部分的15%作为奖金奖励给项目部。由项目部自己得到市场信息,并通过投标中标得到的工程,项目部有优先权获得施工任务,公司并按工程税后利润的10%比例给予项目部奖励,这样会激励项目部全体员工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加强竞争力,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利于公司发展。
未完成产值、利润、质量、安全等主要指标,公司、项目部要分析原因,审计部门要进行审计,并按项目部绩效考核标准,扣罚相应责任人效益工资。
奖金分配标准:
①公司获得市场信息投标中标工程:奖金数额=超额利润×15%
②项目部获得市场信息投标中标工程:奖金数额=税后利润×10%+超额利润×15%
对项目部承建工程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考核,薪酬分配兑现时,公司要做到按制度执行,严格考核,做到公开公正,做到奖罚分明,这样,才能使激励机制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2)项目部竞争评定原则、标准、办法。公司对薪酬制度进行的创新改革,必然会引起项目部积极参与工程项目竞争,为了使竞争公开、公平、公正,并利于公司目标管理的规范实施,应制定相应的竞争机制和竞争评定标准来规范竞争,公司根据竞争评定标准评定项目部,确定项目部。
①竞争评定原则
A、竞争评定标准应根据项目经理级别、职称等情况,进行素质能力竞争评定;
B、根据项目部竣工工程的施工业绩,进行管理能力、工作业绩评定;
C、结合项目部提出的管理目标、实施方案,特别是利润目标与公司的计划目标相符程度,进行核心竞争力评定。
②竞争评定标准
A、项目经理评定:一级项目经理3分,二级项目经理2分,三级项目经理1分;
B、工作业绩评价;项目部或项目经理过去承建的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管理业绩,优秀4分,良好3分,一般1分;
C、管理目标评定:项目部竞争的管理目标与公司提出的管理目标,符合5分,基本符合3分,不符合0分。
③竞争办法
公司班子成员、职能部门负责人、纪检和工会人员、员工代表等组成评分小组,依据竞争评定标准给竞争者打分,确定各项目部竞争权重,根据竞争权重确定排名顺序,确定项目经理和项目部。
(3)项目部绩效考核标准
①效益工资考核兑现办法。公司对项目部经营的考核,应围绕考核权重:工程利润 (50%)、工程质量(20%)、安全管理(20%)、成本费用利润率(5%)、回款率(5%)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
效益工资兑现办法:项目完工后效益工资=标准效益工资×各指标完成权重累计之和;
①效益工资兑现条件
A、工程竣工后,方具备兑现效益工资的条件,施工管理中质量、安全两项指标为否定指标,完成权重为30%,未完成为0,安全管理有重大安全伤亡事故,安全权重指标为0;其他指标按比例计算权重。利润指标、质量指标、安全指标有一项指标未完成只能分配效益工资,没有奖金。
B、对于跨年工程,年末越冬工程盘点时,绩效考核不能完全兑现,只有工程竣工完成后方能进行指标兑现。工程跨年越冬盘点盈利,只兑现50%效益工资,不兑现奖金;盘点亏损,不兑现效益工资,并分析原因,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视情节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扣罚下年度效益工资、奖金以弥补损失,亏损严重的,且后期目标预计难以实现,撤换项目经理、项目部。
②奖金兑现分配办法
各项指标全部完成,超额完成利润,公司提取超额部分的15%作为奖金奖励给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分配标准按其岗位工资、效益工资之和占项目部所有管理人员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总额的权重对奖金进行分配。
项目部管理人员奖金=超额利润×15%×工资权重。
项目部作为公司经济效益的创造部门,应体现其独立性。因此,项目部的各项指标兑现时,不应受公司各项指标完成与否的制约,指标的兑现应充分体现其独立性、严肃性,完成的坚决鼓励,未完成的坚决处罚。在制定管理目标和实施时,特别是利润目标管理与实施时,应避免“包而不实”、“以包代管”或“死包系数”等现象发生,应做到计划准确,控制严格,奖罚分明。
【参考文献】
一、为何要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
1.信息化建设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现代化的新型医院属于企业性质,而且是大型企业。大型企业的发展与管理需要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医院的管理层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医院的财务系统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查询。可以帮助管理层获取有效的信息,这有利于医院的效益最大化的发展,并能够向领导提供决策化的意见与技术支持。
2.信息化建设对于医院内外监督的加强
医院管理层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来监测各部门的发展与动向。尤其是财务科、设备科、以及药物科等重要部门的发展与技术化的革新。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化的片面认知
新事物的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对于信息化知识的广泛了解,不能片面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会计的电算化,这会阻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会计电算化的辅助,但绝不是单纯意义的替代,电算化只是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业务合算的核心部分。
2.相应规章制度的缺乏
目前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医院规章制度的发展仍旧存在相应的不足,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会对医院的发展进行制约与限制。另外规章制度的缺失会影响公众对于医院的信任。制度建设的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发展,包括医院人员的培训,会计信息化的内控制度,信息传递与沟通制度,维护制度等等都存在问题。医院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保驾护航。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帮助财务部门适应新的财会制度。
3.信息化的发展不足
目前由于大部分医院对于信息化的建设相对不足,问题的存在与资金的投入不足有重要关系。资金的投资较少,会限制相关软件与硬件的更新,设备的更新可以帮助医院管理人员进行完善信息化的发展。低配置的医院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感受,另外也会降低患者的服务满意度,阻碍医院的正常运营,进而会限制医院的整体发展。
4.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医院各部门的统一与协调性不足,会限制医院会计核算的精准度,即使是具备相关的计算设备,但是由于各种数据的计算繁琐,以及软件板块的相互连接不足,不能进行顺利对接,无法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这会影响核算的精确度。
三、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1.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系统
新的财务制度的实施可以为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要在新的财务制度的有力保证作用下,完成对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升级,帮助医院会计信息化的完整建设。首先应该保证医院各系统的顺利配合,包括资金核算系统、物流核算系统、以及信息传递系统等。医院的经济管理应与计算机的软件信息系统相结合。应该在系统相应规章制度的管理下对于医院的各种信息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包括医疗保险、工人工资、药品数量、药品种类、进出入容量等方面。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掌握可以保证计算的精确度,并能够节约人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2.从业人员自身能力的提升
不论是制度的不断完善还是系统的更新都需要从业人员自身能力不断提高,这也是会计信息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从业人员首先需要尽快掌握新的技术与新设备的使用技巧,掌握对新型设备的应用技巧。对于从业人员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于:(1)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对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均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传授,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保障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工作需求。(2)加强人才储备,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支持,专业人员的储备可以帮助医院不断发展与提升。(3)加强对现有人员的道德教育。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样有利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完善。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徇私舞弊以及走后门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3.加大投入完善系统
医院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需要相关系统的不断完善,匹配时展的潮流。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系统,不仅有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度,更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增加患者的满意度。这些需要建立在相关从业人员对于程序软件的熟练,以及业务熟练的基础上。维护人员需要对会计信息系统定期进行故障排查,并能够在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不断更新软件系统,做好软件升级工作,提高软件的安全度和保密度,从而降低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率。
4.更新陈旧的财务观念
医疗环境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要求从业人员应当与时俱进,重视医院信息化建设。改变观念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能够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综合各类信息后进行处理,并形成相应的反馈机制。完善各个系统的发展,包括挂号管理系统、收费管理系统、存货等相关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医疗制度;信息化;管理模式;财会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加强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能够满足现代医院管理模式
电子信息和网络化在我国迅速崛起,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医院的管理制度也应该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财务是医院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的医院管理是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组件实现财务、信息一体化。会计的信息化管理一方面提高了医院的财务资源;另一反面也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2.使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我国传统的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属于“核算型”,现在我国很多医院已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财务核算是医院财务部门的一个很关键的任务。医院的会计电算化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而且现在我国还有一大批医院在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核算不统一。随着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的改革推进,“核算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成医院改革的需求,新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为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提供了保障。
3.适合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新医院财会制度改革
灰机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强调管理上的科技化和改革创新,这也正是国际上医疗卫生部为医疗制度制定出的改革要求,这是与改革要求一致的。这样就有利于医院的管理上的提高,也就提高了医院在新时期的竞争力。
二、当前我国医院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存问题
现阶段我国医疗事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信息化的管理与网络化的衔接不到位。目前,我国有很多医院还是处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当中,医院配合信息化管理的机械设备还不够。随着医院的财会业务的不断增多,如果是单机的使用信息化技术,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会计审核的效率和正常的工作进度。这样会计核算的效率也降低了。单机的信息化管理,使得不同部门的管理独立了,信息也得不到更加紧密的联系,这也是现在很多医院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医院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不够先进,这样也会使得医院的信息化的建设受到影响。医院的信息平台,包括了会计的信息化还包括物资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管理也是互相关联的。医院的管理制度一定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所以对于计算机的核算系统或者是硬件系统都有了更多的要求,原来的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信息管理制度,所以软硬件的配置落后,也是阻止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一个大的问题所在。第三,会计信息化在信息数字的精准度上也有待于加强,没有将这一平台彻底的综合起来,从而满足不断发展中的会计财务对数据信息的要求。
三、在新医院财会制度下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构建健全的信息化系统
将传统的医院各类资金核算的系统与管理系统都进行全面的升级是非常有必要的,升级后的系统应该将各系统有效的统一起来,互辅互成,最终形成一个以会计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综合性的信息化系统。在系统中,对预算、收费、物资、医保及奖金等信息进行综合性的信息平台,还能够为医院的考核和评价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信息,这样才是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系统。
2.完善医院财会信息化系统的功能
新的医院会计信息化制度也应该能够完善医院财会信息化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够促进不同科室的标注功能的完善,将医院中的收入、支出等费用有明确的分工,在各科室中有具体明确的分工,新的制度一定要要有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促进各科室间的成本核算,才能为各科室提供最有力的数据证明。其次,做好资金流动方面的标注功能,将医院的子安金流动详细化,在过去相应的管理模块,进行相关的软件模块修改,完善资金的信息化管理。再次,完善会计的报表,这样才能确保固定资产管理以及工资等数据的相互交换,信息化的管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生成报表,最终完成整个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3.做好系统维护
信息化系统一定要做好维护工作,这样才能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财务信息是医院信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医院一定要派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并且定期的学习,使技术不断的革新,防止系统被破坏,造成信息的丢失,各医院造成不必要的的损失。对于医院的档案,更应该加强管理,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不同的医院对于信息化的平台需求不同,但是基础化的整理和维护是构建一个综合管理平台的前提。稳定的信息化平台,才能做到数据共享。
4.建立岗位责任制
医院英爱建立岗位的责任制和内部的监督制度,防范财务防线的发生。使信息管理人员定期的进行培训。医院应该建立起系统维护人员的职责与管理制度,提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培训,使相关人员的信息化软件应用水平不断更新,这样也能降低医院财会风险的发生,提高整个医院信息的安全性。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医院新的制度应该满足社会的发展,财会信息化建设是能够满足社会的对医疗卫生事业色改革方向的,当然也是现代医疗卫生的发展方向。医院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投资到设备上,因为信息化对于电脑设备的软件和硬件都有很大的依赖性。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者,也要不断进行培训,才能使自身的综合素质更上社会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提高自己应用现代化设备的能力。这样医院的信息化刀锋安全性也能得到保障,信息化财会系统才能为医院的发展真正的提供作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才能更好的不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太原铁路局调度所车辆室山西太原030013
摘要院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铁路运输中信息化建设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但还是不能够完全满足现场的使用要求,也依然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缺陷,并且容易造成记录准确度不高、任务分派不及时和检修进度不高等问题。对此,本文建议在货车检修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建立信息系统应用平台,为运行中的货车车辆监控、运行状态的预警和车辆信息控制,以及车辆调度指挥和检修等提供技术手段,为货车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 院铁路货车;检修;调度;智能化;信息化
0 引言
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也促使着铁路货车使用频率和周转率的巨大变化。较为明显的就是长交路列车和大编组重载列车使用的频率和周转率逐年递增。通过调研发现,虽然目前我国铁路运输中信息化建设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但还是不能够完全满足现场的使用要求,也依然存在着例如信息滞后、不全面以及查询时间长等方面的问题缺陷,这对检修人员来说,工作难度会增加,给检修进度和货车安全运行也会带来一定隐患。
1 铁路货车检修调度系统的相关概述
1.1 铁路货车检修调度系统的背景
作为铁路货车检修调度员来说,铁路货车检修调度系统功能包括了其所有的作业环节,系统结合对交路方案、日班计划等调度员经常使用到的基本信息开展的数字化描述,将货车交路模型构建起来,随后调度员可以结合便捷的操作方式,来完成货车工作计划的调整、编制等。该系统的投入应用,使得货车调度员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同时还将相关的货车周转计划提供给其他系统。
在铁路货运生产中,货运调度指挥工作是核心所在,采用统一集中、分级管理的指挥原则。在调度指挥方面,铁道部运输局调度部调度处是最高等级的单位,在该部门领导之下,路局调度所负责相关的指挥任务,结合运输进程中调度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生产工种。近年来,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的措施也在不断改进。伴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能力,现代化调度系统得以构建起来,由此在铁路各部门开始了包括技术计划、货运营销等在内的一系列信息应用系统的投产和使用。
该系统具备了如下的特点:实施方面较为复杂,研发难度较大。调度业务必须要集中指挥,各级负责。为了让该系统的效益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有必要结合相关部门,协同开发三级运输调度信息系统,才可以实现该系统在全路的应用以及数据共享等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货车检修方面,运用计算机技术较早。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铁路信息系统就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实现了高效的货车检修目标。如日本、德国以及法国等。
对比国外来说,国内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货车检修进程的时间较晚,但是在多年的发展之后,国内也取得了诸多成效。
2 铁路货车信息系统简介
2.1 HMIS
这指的是铁路货车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自动和人工方式的结合,进而让数据输入以及上传等活动得以实现,运用这一系统,就可以成功实现车辆检修相关信息的查询目标。
2.2 ATIS
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由车辆电子标签(TAG)、地面自动识别设备(AEI),数据信息集中管理设备(CPS)、计算机网络等构成,对运行的列车及车辆信息进行准确的识别、定位。
2.3 CTC
调度集中控制系统,顾名思义即对处于相应范围内各类铁路信息的直接并集中的调度与控制。
2.4 5T
起安全防控预警作用,具体包括五项:车辆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TADS),车辆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TPDS),车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THDS),货车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TFDS),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CDS)。2.5 TADS这一系统表示的是早期车辆滚动轴承的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结合计算机以及声学技术,早期预测运行当中列车可能存在的故障,并实现在线预测和诊断。
2.6 TPDS
将轨道测试平台,以及车辆运行状态地面安全动态检测系统以及车辆结合起来,进而检测车辆的安全指标,关键点在于:对于车轮面的擦伤破损及超载等危险状况,进行实时跟踪监测的信息平台。
2.7 THDS
车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这一广域实时计算机监测网络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全路联网系统、复示站,该系统的功能在于,结合轨边红外探头,对经过列车的轴承温度进行动态监测,掌握热轴问题,并且结合配套装置,实现预报以及准确的跟踪,并且对防范能力予以强化。
2.8 TFDS
对火车运行故障动态图像进行检测的系统,这套信息系统集合了多种技术,如数字图像的高速采集、模式识别、网络化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动态的对运作货车的关键部分进行检测,及时的对火车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确保列车能够安全的运作。
3 铁路货车检修调度作业信息化运用现状
3.1 信息平台查询效率较低,实时性差
当前,对车辆5T 信息的查询,主要结合地对车安全监控体系5T系统进行,这一平台对上述诸多系统进行了简洁的综合,但是还是需要进入各种系统开展查询工作;虽然具备了综合查询的相关功能,但是仍然需要进入相应的系统才能实现,此外最终获取的信息,没有较大的关联性,也不全面。
这一系统的基础信息为HMIS 的动态计数履历数据,结合车号信息系统,采用网络传输,来实现统计既定路线专用货车的行走里程。对于专用的火车,要从做计划检修渐渐地转变成为结合车辆行走里程的数量,按实际状况进行检修。这套系统每天可以结合总部的数据库,来对相关检修信息进行下载操作,实时的对车辆运行的路程、过期车辆进行查询和统计,将便利提供给生产组织。
想要了解车辆其他的有关资料信息,就要与其他平台结合,从而获取需要的有用信息。而较低的查询率,使得实时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对不同的平台以及系统进行查询时,在时间推移的同时,车辆状态也会出现相关的情况变化,所以获取的信息并不是第一手信息。
3.2 缺乏综合评判功能
信息平台并不统一,使得全面的信息共享无法实现,系统之间的沟通并不顺畅,只存在自身的信息,并不具备综合评判的作用,信息系统的不同,结合自身领域给予相应的评判依据,信息之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实现关联目标。在查询不同系统,获取和处理海量的数据之后,最终获得相应的结论,无疑影响到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3.3 信息平台功能不够完善,软件平台生命力差
系统平台功能缺陷较为明显,作为开发商来说,只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需要,后续功能的完善并不到位,很多检索条件在平台是不被支持的,没有查询功能以及导出功能,相关信息没有关联性,让系统的生命力不断下降,无法满足现状,如需要导入搜索的信息,或者是对表格进行分析时,只可以一一的复制查询到页面,随后再对其进行处理,直接导出的功能并不存在。
3.4 指导车辆检修能力较弱
当前,因为所有的系统尚未实现信息的共享,比如说HMIS 的电子化,只针对纸质台账,其应该具备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使得车辆入库检修时,一般是以人工预检为主,结合多种系统对车辆运作进程中出现问题的现场检查,这一方式效率不高。在检修车辆时,因为综合平台不存在,使得信息系统指导检修功能基本不存在,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得不到发挥。
4 建议
就目前而言,尚未有平台可以实现全方位的,对车辆实时运作状态监测以及查询,铁路货车检修调度系统综合应用平台急需构建起来,接入HMIS 等相关系统的数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真正实现通过一个查询界面,实时的对车辆目前的位置进行查询,或者是车辆的配件信息等相关信息,通过对车辆的提前预警、运作品质的综合评判,为生产调度指挥提供支持。
4.1 建立模型
结合相关车辆具备的4T 信息、检修HMIS 等系统,以及轮厂HMIS 等相关系统的复试等,作为软件的基础,来对信息系统的综合平台进行搭建。
此外,还可以结合相关的车辆段模型,代表性十足。相关车辆段不仅肩负着重重运输压力之下,车辆的安全运作,此外对于国内铁路货车重载未来的发展前景,其也有着推进作用。因此对于相关平台的搭建,也可以让综合平台的运用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4.2 系统结构
在这一平台之中,统一的实现了HMIS、ATIS、CTC 等相关数据的接入,再结合科学的分析,对车辆运作的状态进行判断,将综合性的预判提供给作业场,提示他们车辆运作的状态,如果车辆运作不良,也可以给出预警,针对这部分问题,让有关人员可以早做准备,当车辆到达之后,能够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提升检测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调度,对车辆运作状况有实时了解,及时开展指挥和调度工作;同时,全局车辆也可以因此实现调度指挥,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
4.3 铁路货车信息系统综合应用平台功能
B/S 结构是该平台所采用的,用户需要结合浏览器进入到该系统,另外能够较为方便的进行使用和维护,以下的功能是必须要具备的:
令相关系统现存功能得以保留;
令数据接口实现预留,和其他系统实现融合;
令图形化的查询界面良好,能够对车辆运作状态实现直观的体现;
令车辆检修时,综合性的对数据进行分析,为车辆检修提供相关的依据;
令其具备车辆状态显示、实时查询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对车辆状态进行提示,为即将到达地点预警,为机检提供一定的依据;令具有警报功能,比如说车辆运作当中,当TADS 报警之后,会出现相关的提示;
令具备综合分析的能力,比如说综合性的对TPDS 等系统进行分析,结合总公司的相关规定,不同的评判依据,只需要一个条件满足了,就给予提示,比如说扣修等;
令车辆开展段修等,要清楚警报信息;
令车辆的相关检修信息实现可查,如检修的单位、时间等,同时相关信息的打印功能也需要具备;令可以对检修车辆场所的技检信息进行查询,如配件更换信息等;
令对车辆的行走里程进行查询;
令其他和现场需求相符合的功能。
4.4 铁路货车信息系统综合应用平台功能图形化查询界面预想4.4.1 综合应用平台查询车辆运行状态
运用这一平台,能够实时查询车辆状况,显示运作品质,为前方调度,提供相应的信息;在查询界面之上,该车的具体信息也显示其中,过期车辆为红色,预警为黄色,对相关颜色进行点击之后,就可以对车辆的详细信息予以显示,为检修该车辆,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当鼠标移除之后,提示框将消失。另外,车站前方站会跳出相关的页面,显示并提示相关信息,并且在调度台开展相关的预警活动。
4.4.2 综合应用平台查询车辆站场图预想
结合该平台,可以对这一车辆运作的具体站点、停留地等进行实时查询,结合车辆状态,为组织行车等提供相关的依据。如果此时有列车存在于轨道之上,将会有提示框弹出,对该车的具体信息予以显示;当对相关的颜色进行点击之后,会展示出车辆的具体信息,当作业场完成处置之后,对处置的具体情况予以反馈,鼠标移除之后,提示框也会随之消失;段调度还可以对车辆的故障状况等信息进行查看。
5 预计效果
构建好该平台之后,就可以结合这一平台,实时的对所有运作车辆的状况进行监控,如果相关系统的警报条件得到,则开始警报提示,对车辆的具体运作位置予以准确定位,对车辆的TFDS 检查图像进行调阅,再结合TPDS 等相关监测系统的信息,对其HMIS 配件信息具体的行走里程进行查阅,对车辆的运作状况进行判断,是否存在扣修等问题。信息平台功能较为全面,并且预留了各种接口,能够融合各种系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结合这一系统,能够实时的对车辆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同时还可以将更加详细、全面的配件、车辆故障等信息提供给定检车间、或者是作业场,使得技检时间得到了较大的缩短,检修效率得以提升,为车辆更加安全的运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瑞扬,工毓民,陈伯施.铁路货车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TADS)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2]刘瑞扬,工毓民,杨绍清.铁路货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3]赵长波,陈雷,杨绍清.铁路货车轴温探测与应用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4]陈雷,余明贵,赵长波,陈伯施.´1´1´DS 检查货车故障案例汇编[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5]冯英妹.铁道车辆[M].太原:太原铁路局党校,2010.
[6]杨绍清,王启铭.铁路车辆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条件分析 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西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广西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已达到10.69%,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也达到了7.3%(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其中,农村老年人占全区老年人的76%。随着农村集体保障能力的下降,因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带来的家庭保障功能的降低,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需要全面引入社会保险机制。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分析
全区在局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需多方面的条件支持。《基本方案》(民办发f199212号)确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为原则。但是实施过程中农民常因人均收入过低而“缴不起”,政府因财政收入不高而“扶不起”,集体经济因缺乏经济来源而“补不起”。
(一)经济结构变化为新保的制度试行创造了条件。学者杨翠迎、庹国柱通过对德国、日本、丹麦、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实证分析后认为,成功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一般应达到以下几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在15%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占20%以下: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50%以下,且总人口增长趋于下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当年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等学者也赞成这一分析结论。2008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3%、42.3%和37.4%。广西2008年GDP中,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迅速,离15%只有5.3个百分点:人均GDP逐年上升,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1:6.9)折算,广西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990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人口比重还较高,2000年广西农村人口3633万,占全区人口的比例为76%(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但这是欠发达农业省份的省情所决定的,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两个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二)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为新农保的财政补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步人快车道。据广西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区GDP突破7000亿元,达到71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收入突破800亿元。达到84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增加,解决了老农保中政府“扶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三)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为新农保的参保缴费创造了条件。广西农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3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5%;农民人均收入的持续快速增收,解决了老农保中“缴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二、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主要原则 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思路上要坚持以“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为基本原则: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
(一) 制度不完善
从总体看各种制度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混乱、人为因素大、随意性强等,各项工作体系难以协调运行,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发生。
(二) 设备不完善
在传统的后勤管理中,设备陈旧,很多工作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大大增加了成本。
(三) 人才短缺
由于信息化建设需要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当前,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的职工综合素质偏低,对后勤管理的经验不足,年龄也普遍偏高,很难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而没有技术力量的支撑,信息化只是一句空话。
(四) 缺乏信息共享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业务点多、服务范围广、数据采集点较分散,难以采集全面的信息,加上有些信息点采用的是独立的信息系统,造成了信息难以共享,给系统之间的整合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 更新观念
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后勤管理人员信息化建设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来,才能使后勤管理人员做到全面落实信息化建设制度或措施,为广大师生提供多种优质的服务。
(二) 完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要积极采用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选择质量较好的硬件设备,实现后勤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以校园局域网为平台,构建标准化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我院新校区在餐饮经营和水电管理方面建立了信息化服务平台,管理上和效益上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 强化制度建设
要制订健全、标准化、制度化的信息化建设制度,树立统一的技术规范,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加强对各岗位人员的权限控制和数据接触控制,这些对于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
(四) 提高人才素质
高校要树立科学利用人力资源的重要观念,为了提高信息化建设人才的素质,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人才进行培训,不断培养职工信息化意识来激发工作兴趣和工作能力,还可以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或者激励机制,以此来刺激管理人员参与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面向社会选拔多种优秀的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为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广阔的空间。
三、小结
摘 要 供电企业一直要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企业文化宣传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针对基层供电企业,如果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宣传平台、企业文化宣传信息系统,就很难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获胜。本文将针对供电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 供电企业 文化宣传 信息化建设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东西也需要宣传,不能坐等人们来闻其香,等得时间久了,只能延误时机,影响发展。在信息时代,供电企业必须学会用信息化的手段做好这项工作。作为国家电网系统的基层供电企业,必须加强对推进以“五统一”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施,使企业文化在员工的心中落地生根,为推动供电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一、当前供电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现状
(一)基层供电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在现阶段,基层供电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是影响企业文化落地工作的首要因素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电力企业都认为,其主要职责是对电力进行生产与输送,因此更加关注对电力生产与输送领域的运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非常浅薄,这一问题在基层供电企业中更加突出,很多企业领导以及职工都认为只要按照国网公司的战略部署执行好就可以,但在实践中才发现文化落地工作无从下手,这使得基层供电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无法形成一支具有凝聚力的基层团队,这对于当前我国国家电网施行“三集五大”战略的落实是一个不利的负面因素。
(二)基层供电企业人员素质不高影响文化落地
基层供电企业由于地处基层,面临的压力与困难都是非常艰巨的,其具育经营范围广、管理流程繁琐、经济效益不高以及面临的客户误解众多等问题,由于种种因素,基层供电企业的职工结构也多以技术型员工为主,主要是负责维护当地供电设备的正常运营,而缺乏擅长于行政管理与企业文化构建的高层管理者,同时基层的技术型职工很多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只能够将日常的本职工作做好,甚至在平时的工作交流中也经常发生矛盾问题,这给供电企业的文化落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供电企业文化与市场脱节导致缺乏竞争力
电力行业是我国的国家战略性行业,为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稳定,国家一直对电力企业实行垄断,正是由于这种垄断地位,导致我国的电力企业长期以来经济方式均是以产品为导向,而缺乏市场营销与服务品质,这种心态也使得供电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过于主观化,基本与市场脱轨这种问题在我们基层的供电企业中更加明显近几年随着我国电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人,一些基层供电企业的服务工作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供电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一些服务措施已无法满足用电客户的现实需要。
二、供电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一)把握时代脉搏,着力整合资源
社会资源丰富,社会孕育了企业,企业发展促进着社会进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将有利于企业文化宣传信息化建设的各种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有效促进企业文化宣传信息化、多元化,保持科学发展。企业要加强与各类媒体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社会舆论一方面使社会更加了解企业,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不断学习到前沿的、先进的文化宣传信息化方式方法,使企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二)充分挖掘职工潜能,调动职工积极性
营造乐观向上、文明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职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企业文化建设之本。将企业发展与时代进步相结合,将职工成长成才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是企业文化宣传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围绕生产经营中心,以争创文明单位为契机,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扎实推进“只有企业得发展,职工才能得实惠”的指导方针,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企业文化宣传信息化建设。
(三)完善企业文化宣传信息化建设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严格规范的企业文化宣传信息化制度体系是保障企业文化宣传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因此,企业应该学习借鉴优秀企业的制度规范,从纵横两项,由技术层面到管理层面,由内到外,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制度。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之路。此外,完善的制度体系还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方能显现出制度体系的效果。企业在制度规划化的同时,必须增强整个企业的执行力,严格按照规范制度不断提高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做到规范管理。
三、结语
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基层供电企业文化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文化宣传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文化宣传,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展现企业风采。
参考文献:
[1] 毛珊珊.网络信息化拓展思想文化宣传新思路[J].东方企业文化,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