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范文

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

第1篇: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范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也在不断调整,随着投行业务的发展,财务顾问业务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之一,服务内容愈加丰富,涉足领域更加宽广,由最初的单一品种,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理财及项目融资顾问、私募财务顾问、资本市场类财务顾问、债券发行财务顾问等多种服务种类的融智型业务,业务收入占银行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财务顾问业务在不断创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给商业银行健康持续拓展该业务提出了更高的经营管理要求。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顾问业务

一、财务顾问业务的内涵

财务顾问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运用自身产品及服务,以及在客户、网络、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根据客户需求,为客户的财务管理、投融资、兼并收购等提供策划、咨询、分析、方案设计等服务。

传统财务顾问业务与贷款存在较大关联,盈利多由贷款利差转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客户需求的变化,传统财务顾问业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推动财务顾问业务模式转型,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中介型业务,比如并购财务顾问,协助客户之间就并购事宜达成一致,帮助设计交易结构与方案,提供估值服务等系列服务,不一定涉及到融资;二是融资顾问类业务,主要通过设计交易结构、融资方案等服务满足包括融资在内的融资需求;三是投资顾问类业务,主要是对客户账户内资金或资产提供投资建议或资产配置方案,协助客户管理资产,帮助寻找高收益资产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

(1)外部监管风险

最近几年,银行服务收费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外部监管机构对银行不规范经营情况不断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财务顾问业务因其具有协议定价和服务内容不固定等特点,成为银行以贷收费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业务办理中,业务收费比例偏高;收费与服务内容不匹配;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服务期限、内容与收费金额有较大偏离;与贷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等问题,与监管要求不符,潜在较大的外部监管风险。

(2)法律风险

主要表现在合同协议审核签订及履行、服务形式内容、保护商业秘密等方面。如未按合同约定向客户提供实质,或者不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业务能力;出具的财务顾问报告或建议书的内容若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客户提供超出银行业务范围的服务项目;签署保密协议但未严格执行保密协议等问题,潜在法律风险。

(3)声誉风险

如在顾问业务办理过程中提供的顾问服务不能满足客户需要,与收费不相匹配;提供服务的真实性有问题,未提供实质服务等情况,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声誉风险。

(4)操作风险

主要表现在服务内容缺乏实质性,如:

1、服务记录不够细致,无法体现所有服务过程及成果。部分档案中服务记录不够详实全面,仅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很多服务记录未体现在档案中。

2、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未能体现差异化服务。部分项目中,为不同客户提供的财务顾问服务存在较大同质性,缺少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全面金融解决方案的服务内容没有明显差别,分析报告内容雷同。

3、服务内容不真实,客户回执、服务记录等有作假痕迹。如客户经理同一时间走访两家客户、档案材料中客户名称前后不符等问题。

三、主要应对措施

(1)按照监管要求,加强财务顾问业务管理

要严格遵守监管机构各项政策规定,坚持有需求、有协议、有服务、有记录的四有原则,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在服务收费及产品定价上,应确保业务收费与贷款业务相互分离,按质定价收取与服务内容相匹配的费用。

(2)加强财务顾问业务服务管理

一是在提供财务顾问业务服务过程中收集整理并妥善保存服务证据,补充完善如上门拜访、电话访谈、会谈纪要等服务记录,对发送给客户的电子资讯等文件要留档,还要留存客户培训、产品推荐等活动的材料,特别是有价值、专业性强的服务记录;二是细化财务顾问服务记录,尽量制作独立的、内容相对丰富的服务报告,而不仅以系统打印的对账单或简单表格的形式提供;三是注重加强服务内容个性化,从客户的经营发展、资本运营等方面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提出问题,给出建议,形成量身定制的方案,提供有针对性、差异化、有价值的服务。

第2篇: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21

1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财务管理关系到农村发展的大局,是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1.1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团队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是专业人员,专业素质及过硬的业务能力是保证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和高效推进的前提。同时农村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兼具创新意识,团结精神,吃苦耐劳及乐于奉献精神,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团队综合实力还稍显不足,主要表现有:一是部分农村财务管理人员老龄化,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思维方式落伍,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式也比较保守,创新意识稍显不足。对于信息化办公以及会计电算化等工作接受能力不强,如果不及时提高,很容易影响农村财务工作的大局;二是部分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没有热情,经常敷衍了事,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不但没有做好自身工作也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信息化办公能力不强的现象,这与农村办公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1.2对于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部分地区没有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农村财务管理部门本身没有做好财务管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多数人对农村财务管理不够了解,造成农村财务管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配合,造成地位下降,影响其职能的充分发挥。

1.3民主管理不到位,票据管理混乱

制度规定按时开展民主理财活动,每期会计核算结束后,将当期财务收支情况向群众公布,但仍有个别村,制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把民主监督纳入规范化管理村财务的重要日程。报账员上报的自制原始凭证数量多,外来原始凭证合规性审核力度不够。原始凭证使用白条入账,甚至还存在利用自制原始凭证冒领、重复报销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的瓶颈,必须引起大家的注意。

2破解r村财务管理发展难题,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2.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工作水平

建议农村经济部门定期开展农村财务人员大会,鼓励、督促大家要以身作则,积极做好本职工作,把努力做好自身工作当成一项光荣的使命。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开展专业性培训,聘请专业的教师开展财务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同时要致力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引荐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鼓励大家多提建议,共同探讨,通过实践获得成长。同时要注意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础上,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建议农村经济部门定期组织一些活动,例如知识竞赛、等一些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大家团结一致的工作作风,树立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同时也能很好的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

2.2加大宣传,广造舆论,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

农村财务管理部门首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努力做好自身工作,为百姓谋福利。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财务管理,重视农村财务管理,并积极的配合和参与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来。同时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要积极上报,做到不影响工作进程。

2.3接受群众监督,做到民主理财

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将村级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如实进行公布,接受村民监督。财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计划、各项收入和支出、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代收代缴费用、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财务事项。公开的账目要真实,内容要存档备查。每次公开后,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要及时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定期举行民主理财活动,并有完整的活动记录,真正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只有真正做到群众监督,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的作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力。

3结语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积极有效地破解农村财务管理难题,以促进农村经济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光涌. 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08).

[2] 郝丽霞,委玉奇. 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J]. 会计之友,2011,(09).

[3] 高祥晓,安存红.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0).

[4] 刘晓冉. 新形势下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探讨[J].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6).

第3篇: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账务处理;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154-02

事业单位的账务处理,它是一项通过为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地筹集、分配和运用财务活动或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所需要的资金,保证承担国家社会管理服务任务、维持社会经济秩序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顺利开展,把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方针政策作为行动指南,并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预算、控制、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一、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转换后,会计账务处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转到“存货”科目的实物资产的管理问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对于达不到新制度固定资产标准的实物资产如家具、用具、装具等,将其账面余额从原“固定资产”账户转入新账中的“存货”科目。存在的问题是:这部分资产仅仅是在“价值”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在“使用年限”上和固定资产是相同的。作为“存货”管理,在领用时,其成本作一次性摊销,则无法根据账实盘点,进行动态监控,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会计管理理念。

(二)新会计制度对一些科目的核算,缺乏具体实务操作指导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将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纳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存在的问题:一是在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前面没有“事业单位支付”限制前提,只是在建新账并结转上年度“其他应付款”余额时强调了一次。二是没有指出计提时如何做会计分录。财务人员在缴纳代扣的个人应缴部分和单位支付部分时,容易对会计分录产生混淆。

(三)“固定资产”科目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问题

一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单位价值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这个“大批”,究竟是多少,没做量化规定。

二是对房屋建筑物(楼房)日常维修时发生的费用,应计入当期支出。如果日常维修发生的是大额支出,是否应计入“在建工程”科目,转作该固定资产成本,没有明确规定。

(四)每月末结转支出和收入问题

按月结转支出和收入,是编报新的资产负债表的需要,对于业务量少的单位可以这样,如果是业务量多,比较烦琐,增加了月末的工作量。

(五)通过直接支付核算的政府采购资金和基建拨款资金的记账问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拨入的政府采购资金和基建拨款资金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核算,未发生支付时,单位不作账务处理;发生支出时,单位按发生额做收支账务处理。单位月末编制财务报表,未支付部分就无法体现在财政拨款收入项目中,年末报表时,才体现拨入的全部款项。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

二、对新会计制度下账务处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对转为“存货”的家具用具装具类实物资产的管理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家具用具装具类实物资产”很特殊,介于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之间,如果是大批量的,则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如果是零星的,则作为“存货”管理。对转为“存货”管理的,建议其成本在领用时不作摊销,只做辅助账登记该资产的领用情况,发生盘亏、损毁、报废等处置事项时,再将其成本一次转出,并冲减相应的事业基金。

(二)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会计账务处理水平

财务人员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主体,应加强业务培训。

对实务操作中的典型业务事项,在业务培训时,如对住房公积金的提取和支付缴纳,应做出具体会计分录。即应由事业单位支付的部分:提取时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缴纳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 科目;应由职工个人承担的部分:代扣时贷记“其他应付款”,缴纳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

对事业单位会计账务处理,做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及时解决纠正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账务处理中出现的差错,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三)建议明确固定资产科目中所涉及的模糊事项

各事业单位应在严格执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特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配合财政部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实物资产定额管理制度,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配置审批控制制度,严格把关固定资产的购置、调拨、使用、报废等审批手续,对购建、自制、调入或接受捐赠等所有途经获得的固定资产,均应登记入账,使账实相符,防止账外资产的产生。杜绝固定资产管理中主观随意性的发生。最后还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与财务部门既协调配合又彼此相互监督约束的核算机制,加强各部门彼此之间的协作,使财务部门能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做到了如指掌,进而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一是明确入固定资产管理的“大批同类资产”的确认数量,防止因理解差异,造成资产的管理模式差异。二是明确在日常维修时,发生的大额支出是否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明确大额支出的具体额度。

(四)建议在月末实务操作中,根据业务量的繁简自主选择结转收支

业务量大的事业单位,月末在编报资产负债表时,也可不结转收支,只作账外计算调整后,填报“事业结余”“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三个科目;年末时,再将收入支出结转并登帐。

(五)完善财政直接支付核算的政府采购资金和基建拨款资金账务处理

事业单位对纳入财政直接支付核算的政府采购资金和基建拨款资金,在资金拨入时应做账务处理,这样月末的财务报表才能体现财政拨款全貌。

任何制度都是在实施中不断完善的,做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账务处理事项,确保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第4篇: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论文议题概念与意义

从财务治理的字面概念理解,其中蕴含多个环节的体制及规范化要求,其关键在于企业的财务结构建设以及财务监管系统的有效性。纵观全球经济案例,因财务问题导致的舆论事件层出不穷,其中包括舞弊、贪污、挪用等多类型财务治理问题。虽然事发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国有企业,但往往民众的关注热点均集中于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这一社会现状预示着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有效对策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基于领域内相关专家、学者的理论凝练,笔者将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定义为: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系统各个相关利益主体通过规范制度建立、财务结构完善等策略,完成财务资源配置优化的长期过程。其中,利益主体包括两个层面:直接参与、操作者以及监管职能部门,前者的必要性在此不予赘述,而监管职能部门的合理建立尤为重要。分析国有企业财务问题危机发现,财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多数源于国有企业财务体系中监管职能部门的缺失或能效不足。

二、议题现状概况

(一)国有企业财务改革总体现状解析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作用包含多个重要方面:协调企业结构环节的配置、强调企业合作理念、合理分配职能权力、建立完善企业运营激励体系、保证企业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企业所有生产及经营业务内容有效监管。虽然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改革财务现状保持正面,但我们无法忽视随改革步伐加快所出现的各类问题,它们会对国有企业的各个方面产生超出预期的恶性负面影响。

(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概况及原因辨析

第一、已成常态的内控体系严重制约着财务治理系统的能动性。内控体系这一说法在各个国有企业中并不罕见,其影响从有形到无形,既影响了国有企业财务系统的健康运行,同时也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根本经济发展进度。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内部成分的职能划分与财务控制权力配置失当,难免造成权力作用造成的营私舞弊、信息不公开、规范化要求不足、系统运作缺乏完善约束制度等现象。此外,行政职能部门的各自为政也对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工作的建设有一定阻碍作用。归结起来,这一问题即国有企业财务结构失调。

第二、国有企业财务体系中的会计信息与实际不符。会计信息存在虚假成分是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力的直观表现,国有企业的属性造成其内部人员的私利观念严重,而会计系统中受此影响所产生的被公众可触及的国有企业信息虚假现在,极易引发严重的舆论危机。如国有企业非法牟利、违规交易等。这一问题的后果也最为直接,即企业产值及经济利润的严重降低。

三、改进意见总结及有效性预测

结合上述分析,在综合财务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笔者对于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应对策略提出意见如下:

首先,完善财务职能部门,从症结本质入手,对症下药。这一建议的提出依据了财务相关环节的知识储备,所谓的各环节职能完善,大致可分为会计、审计两个大类。每一大类可细致分为内部、外部两个小类。这一建议的落实关键在于摆脱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积极从外部引进专业人才,从实效性上确保财务体系的准确度。基于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对于财务结构的改善是应对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的直接手段之一。此外,运用科学手段强化财务结构的设计目的,也在于其与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较好的匹配度。

其次,建立有效实际的财务监管部门,杜绝有名无实的虚假之能招牌。监管体系的建立必然会衍生出一系列有效规范、制度的出台以及定制,也就是说,这一建议的关键落实点在于改善固有企业内部员工的基本素养,从其职业操守的强化角度,从根本上加强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的应对力度以及防范力度。有关国有企业领导在尝试这一对策时,可以引进舆论因素,建立社会人员组成的监管部门,一方面加强对自身企业的监管效能,一方面展现国有企业的大家风范。

最后,引进必要的培训课程,对国有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加以提升。作为国有企业的内部组成单元,每一位国有企业员工的基本素养及职业素质都会直接对国有企业的运作有效性产生影响。而针对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提升空间而言,从外部引进高水平的业务培训课程不失为提升国有企业财务治理能力的捷径。

第5篇: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51-02

人民银行财务管理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近几年,人民银行财务管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先后多次修改、调整财务支出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全面实施了部门预算管理,推行了财权与事权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县支行实行财务送审制等,对于防止浪费,杜绝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人民银行的财务预算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实践来看,仍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

一、基层人民银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偏低。由于人民银行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中缺乏有关预算编制范畴的办法、规程,编制各项费用支出预算没有明确的预算开支参照标准,预算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经办人员大多未接受过预算编制的专门培训,不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测算的素质,编制预算往往采用“增量预算”法,即以上年实际发生数为基数按比例调增或调减,随意性较强,与实现“零基预算”法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同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预算编制中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人为扩大预算支出数,形成了预算的盲目性、随意性,影响了编报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使费用指标核批与实际脱节,影响核批的准确性。据调查,自实行预算编制以来,县支行所编预算与上级行核批费用并无实质性联系,其主要原因就是预算编制无据可依,盲目性、随意性较大。

2.部门预算管理与实际执行不相适应。人员经费与项目支出等科目实行全账户核批费用指标,即对每个费用科目下的每个账户核定指标,各账户支出在下达的指标内据实列支,账户之间指标不得串用。但从预算执行情况看,一是费用支出中存在部分刚性支出,二是存在相当的无法事前预知的支出,三是上级行有关科室的各类物质、津贴性补助及临时支出项目,如服装费、发行库硬件建设、保卫设施等,对于此类支出难以按账户准确预测,故上级行核批的费用指标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由于各基层行必须严格按照核批的全年费用指标执行,不能突破各账户指标限额,在实际发生额大于相应账户指标限额或剩余指标不够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挤占有节余账户指标数,或变通财务支出的实际内容开具变通发票方式处理或硬性调帐的作假行为,不但不利于全面、规范执行预算,影响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更违背了国家的财经纪律和人民银行财务管理规定。

3.人员因素制约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是基层人行点多人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财务管理文件理解不一样,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同样业务出现许多不同的处理方法或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形成多样结果,如固定资产购置,用办公经费购买,在做业务时“改头换面”,造成财务信息失真。二是根据内控制度管理要求,岗位轮换财务人员变动后,各项财务政策连贯性执行较差。三是各支行财会管理人员独立性较差,客观制约了财务人员在财务核算监督中的作用。

4.会计科目设置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对于货币发行费等科目支出,未明确界定具体支出用途。二是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增加了反洗钱和信贷征信两项工作职能,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开展这两项工作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非常巨大,且具有相当的不确定因素,而新调整后的财务预算会计科目中只是将“反洗钱业务宣传、培训费用”列入“反假货币经费”账户中核算,未将执行反洗钱和信贷征信职能的特殊支出单列入预算会计科目,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行履行新职能的主动性。三是新预算科目将“工会经费”,与一些零星的公用经费合并,放在“公用经费支出”的“其他”项核算,不利于工会经费核算的明晰性和准确性,也不便于与工会机构进行财务对账。四是新调整后的预算科目“人员经费支出”中“基本工资”、“津贴”、“奖金”三个费用账户是由原预算科目“工资”拆分所得,但相关文件并没有对拆分后三个项目的具体核算内容做出详细规定,不利于“基本工资”、“津贴”、“奖金”账户的准确核算。

5.财务分析预测质量不高。目前财务分析预测基本上由会计部门独自进行,受管理人员素质、知识结构、对全行事务的掌握程度等因素影响,造成分析预测的频度、深度和准确性都不能与实际开支需要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级行对财务管理的决策。

6.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层支行职工宿舍大部分为单位筹资个人集资所建房屋,其价值全部纳入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由于产权不明析,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不便,所带来的房屋维修费用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各级分支机构。由于费用紧张,缺乏相应的费用支出来源,不仅造成资产管理上的损失,而且也给职工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二、加强基层人民银行财务管理的建议

1.规范预算编制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一是制定出台预算编制操作规程,对预算编制的内容、方法等作明确规定,形成一个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预算编制规范性文件。针对人民银行各项人员、公用、项目等科目下属账户性质,适时制定共性支出单位定额标准,根据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综合因素确定预算等级,以利于基层行根据本机构人员、地区、级别、业务量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测算预算支出,避免人为虚报现象发生。二是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基层行财务人员开展财务制度、预算编制等内容的学习,如:开展专门培训、经验交流与观摩、互查等,使其熟练掌握财务制度内容、预算编制方法等,有效提升人民银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实现在准确理解和界定各项费用支出账户核算范围基础上科学编报预算。

2.针对实际情况相应调整全账户核批费用指标方法。依据部门预算及有关资料,优化指标分配结构,防止串科目挤占费用。如对行政事业类支出科目中货币发行费、安全防卫费按账户合计数核批指标并控制支出。反假货币经费存在不可预测和不可控性,(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51页)建议在严格监督审查前提下不实行指标管理,改为据实列支。从而,逐步向适应业务开展需要的科学有效、有保有压、综合兼顾的指标核批方法体系发展。

3.修改增设有关会计科目。反洗钱支出作为一项特殊支出,应从“反假货币经费”中分离出来,在项目支出中增设反洗钱会计科目和信贷征信会计科目,确保反洗钱与信贷征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建议在编制预算及核批费用时专门设置“不可预见事项支出”科目,专门提取一部分资金处理不可预见事项。

4.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要加强对财会人员培训,培养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严格财务核算管理。二是要保持财会人员的相对稳定,确保各项财务制度落实的连贯性,减少财务工作操作差错。三是加强财务主管的相对独立性,提高其执行制度,落实制度的能力,建议实行财会主管委派制,使其真正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

5.努力提高财务分析质量,真正发挥基层支行财务分析的作用。财务主管部门领导和财务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及时了解、掌握各种财务信息,并进行深入细致的财务分析预测,通过分析预测及时为领导提供财务资金使用、需求变化以及增支因素等情况,同时结合本行工作开展情况,提出合理配置资金建议,做到“有保有压,松紧有度”,既缩减了不必要的开支,又保证了重点工作、重点业务工作开展有序进行。

6.严格费用支出情况的监督和控制。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会计、内审部门对财务工作的监督职能,开展日常及定期检查,检查可采取交叉互查的方法,防止问题内部消化,严肃纠正、查处财务违规违纪行为。日常会计监督应做到“保证重点,统筹兼顾,合理调配”,杜绝不同账户的资金相互挤占挪用的问题,并严格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办行”的财务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对有节约潜力、管理相对薄弱的财务支出,如对邮电费、会议费、差旅费、交通费、水电费等要加强管理,从严控制。切实落实行务公开和公开采购制度,公开和民主是最好的监督,要及时公开主要费用核批及支出情况,增强经费开支的透明度。这样,既可防止决策失误,又便于群众监督,有利于群策群力管好用好财务经费,确保资金使用的高效益。

7.及时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对职工集资宿舍用房的管理。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房改政策,落实房改措施,以商用或福利建房的形式,出售给本单位职工个人,以明析产权关系,解决房屋大修等费用紧缺问题,并按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将职工宿舍进行账务处理。

8.大力开展勤俭节约,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加强教育,上下一致,齐抓共管。从我做起、从领导做起,牢固树立“勤俭办行”的思想,大力倡导和广泛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一张纸、一分钱”活动。提高全员节约意识。二是要完善制度,明确责任,规范操作,切实落实财事分离制度,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达到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堵塞管理漏洞,节约开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3.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

4.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财务管理办法

第6篇: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范文

摘 要:就事业单位决算报表编制的重要性及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编制决算报表的工作经验及思考,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决算报表编制;思考

1 决算报表编制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决算报表既是对该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全面总结,也综合反映该部门年度资金使用状况、资金使用效率,为财务人员分析本部门经济运行情况、申请下年度财政资金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合理利用财政资金及国家相关部门研究、分析、调整施政策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现行决算报表体系由主表、附表及决算说明三部分组成,共26张报表。其中:主表21张,附表5张。决算报表编制涉及本部门大量的经济数据,内容繁杂,编制时间短,编制人员工作量大。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和预算编制部门有效沟通、相互配合。财政部门做好业务培训及指导工作,编制部门会计基础工作扎实有力,财务核算客观规范,财务人员综合素质高。

2 决算报表编制存在的问题

2.1 决算报表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不相符

事业单位现行决算报表体系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即年底做决算时收支必须配平衡,而基层单位是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关于会计核算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关于财务报表编制要求,该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八作了如下规定:“事业单位应该根据本制度规定编制并对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事业单位不得违反本制度规定,随意改变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不得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财务报表有关数据的会计口径”。例如:决算报表中要求固定资产必须等于非流动性资产基金,而有些单位由于历史原因,二者的数据在财务报表上并不一致。其次编制人员责任心的强弱、业务能力高低对决算报表的编制质量影响较大。在决算报表编制过程中,一些责任心较弱的财务人员遇到一些比较模糊或不明确的地方,一般不进行认真分析或咨询,随意列支。既导致决算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不相符,又违背了决算编制一致性、谨慎性原则。再者决算报表编制时间是每年的1月份必须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而年底又是各种总结、评比、检查的集中期,H财务方面就有决算报表、单位账务系统年底结账、固定资产系统年结、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年结四套会计软件的数据维护必须在一月份完成,这其中涉及和财政部门对账、单位内部对账等等大量的数据核算工作。又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对一些会计基础较弱会计人员配置较少的单位,决算编制人员往往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而决算编制是一项要求办公环境相对安静、财务人员有较高素质的技术活,鉴于此,容易出现编制人员取数错误、填报口径不相同等问题,导致决算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不符,最终导致决算数据失真。

2.2 决算报表模式和预算批复模式不一致

现行的决算报表只有一个模式,采用不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都在这个模式下填列数据,没有适当考虑特殊业务如何填报,从而导致一些收支业务不能对应填报。例如,某些专项资金年初预算按办公费、工资、专用耗材、车辆费用等批复,但“工资”一项在决算报表“项目资金”中却没有相应的填列之处,只能将其列入其他科目中。其次,年终决算报表反映的是年度预算执行的结果,应该与年初批复的预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能只在年底做文字说明即可,而是应该增加反映决算数与年初预算批复数比较的报表。鉴于以上原因,预算与决算之间衔接性差,存在各自为政的现状,预算决算两张皮,很多时候互不干涉,预算没有考虑决算的需要,决算对预算没有约束性。

2.3 决算编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编制决算报表,既需要单位规范化、精细化的日常会计核算,又要求编制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位不缺普通财会人员,急需较高层次的、能够高效、快速的编制决算报表的专业人才。该类人才不但要有综合全面的会计核算基础理论,还要有丰富的管理会计工作经验,具备较强的文字写作水平和数据分析能力。总之,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决算报表的质量。再者,决算编制工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政策性和规范性,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币于2015年11月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一带一路经济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等等,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也随之不断创新,许多新预算管理方式、新制度规定、新资金支付方式陆续实施,这也要求财务人员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制度、新要求,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这单凭每年一次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相关知识的更新换代较快,没有相应的学习和培训是难以适应工作需要的。大部分财会人员多年没有机会外出学习培训,靠的就是多年的工作经验,难以满足要求不断提高的决算报表的编制需求。

3 决算报表编制的改进建议

3.1 直接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中提取数据

针对决算数据与单位财务报表数据不相符问题。考虑到在实施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和财政单一账户管理以后,原则上一个单位只有一个账户,且部门所需财政资金全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拨付,单位资金收支都通过该系统进行,并据此进行单位账务处理。单位固定资产全部录入与财政部门联网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为此建议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作用,年底,由财政决算编制人员直接从两个系统上提取相关数据,基层单位对全年的收支情况按固定模式做详细说明。这样,既提高了决算数据的真实、客观性,保证了决算数据与单位账簿数据相符,也减轻了财政部门、基层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决算编制效率,防止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失真。

3.2 财政部门与决算单位之间做好沟通融合

针对决算报表模式和预算批复模式不一致的问题,建议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科室之间及财政部门与决算单位之间做好改革创新、沟通融合。创新预决算报表格式及编制模式,及时培训决算单位编制人员。

3.3 做好决算编制人员培训工作

要加强决算编制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财会人员要主动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保持对各种经济业务高度的判断力和谨慎性,采取客观、科学的处理方法,及时掌握编制要求的变化,为此,必须将业务骨干充实到决算编制中来,及时对他们进行各种培训。同时在办公条件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办公室、办公电脑、会计软件等等,为财务人员做好决算报表编制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做好决算报表的编制工作更要加强决算编制人员财务分析能力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各项经济指标的真正内涵,在本单位该指标所包含的内容,让他们熟练利用各种统计软件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工作。提高决算编制人员的文字撰写能力,通过让他们参与到单位日常的经济管理中,分析季度、半年资金使用情况,从财务管理角度为单位的经济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让他们在了解单位经济活动的同时,提高文字撰写能力。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3.

第7篇: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和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机、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于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正在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减少了会计人员抄写、计算等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精度,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扩展了数据处理的广度,促使会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的实务核算型转向参与预测、决策、控制的经营管理型,以便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

我国非常重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培训工作。《会计法》规定“对会计人员的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财政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从制度上规定了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培训;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对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适应发展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推行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普及电算化知识,在这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培训中存在的

1.教学目的不明确。个别培训点将培训的目的定位于取得高额利润回报或是补充经费不足,从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抢学员,办“短、平、快”班。更有甚者,对个别学员只收钱不培训,替学员代考,造成有些学员认为:“只要交了钱就能办证,课上不上无所谓,至于考试只是形式而已。”严重损害了会计管理部门的形象,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2.教学用计算机数量有限。相当多的培训点计算机数量有限,不能做到上课时单人单机,学员上机练习时间很难达到规定的课时。个别未配置专用机房的培训点,上机时间就更难以得到保障。同时,租用营业性机房的培训点,经常出现教学用财务软件与机房配置不相容的现象。比如说:奥林岛教学用财务软件不宜采用网络计算机,而现在的营业性机房无一例外都是区域网。如果租用此类机房用于教学和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3.师资力量不强。因为培训班是阶段性的,许多培训点为了节约成本,不配备专业专职电算化教师,每次培训班开班时,临时聘请兼职教师授课。另外,个别培训点过多考虑外聘教师的报酬问题,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常常请一些非专业的教师授课,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

4.考试不完善。目前采用的是在各培训点设置考场,培训点提供考试机房及考试教室,会计管理部门派监考人员。由于各培训点极力提高考试通过率和会计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一致,加之各培训点与管理部门人员长期业务往来,大都比较熟悉,对考试作弊问题,培训点难脱干系,监考人员也有碍于情面的时候,考试结果就难以保证公平、公正、合理。

5.统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用财务软件与机和计算机知识普及水平不协调。管理部门给培训点统一配发教材和教学用财务软件。但由于不平衡,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在城市基本上已普及,而偏远县城,则差距较大。笔者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永寿监考时,大多数学员反映,在培训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培训时上机时间又太短,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更难以理解新的电算化知识。而在市区监考时,发现很多学员计算机操作相当熟练,有些学员家中已有计算机,有些单位很早就已使用计算机记账,而且本单位的财务软件版本远远超过教学使用的财务软件版本。对他们来说,现有的教材与教学用财务软件已不解渴,需要的是更高级别的培训。

三、解决会计电算化培训存在的途径

1.纠正各培训点办学指导思想,切实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建议会计管理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使培训点充分认识普及电算化知识的重大意义,明确培训的目的,从而端正办学态度,提高培训质量,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迎接会计的国际化、信息化。

2.加强各培训点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建议会计管理部门督促各培训点配置教学必需的计算机,保证培训过程中单人单机,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特别是尚未建立专用机房的培训点,要尽快配置专用机房,保证教学软件的安全运行及学员上机操作时间。

3.建立培训师资队伍的档案库。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档案库。各培训点搞培训,从专业教师库中选用所需教师。管理部门根据各培训点的教学反馈状况,定期对入库教师打分评比,符合任教资格的,继续入库使用,否则,淘汰出教师库。专业教师库的建立使每期学员都能有合格、专业的教师授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对学员的最大负责。

4.实行与培训相分离的制度。为防止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干扰,提高考试透明度和公正、合理性,笔者建议改革现有考试办法,培训点专司教学培训工作,由管理部门定期举办考试,考试教室和机房由管理部门统一确定。通过这种教学与考试相分离的制度,提高考试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做到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合理。

第8篇: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案;问题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①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首要任务是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很多工作人员对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业务知识不熟练,相关法律意识淡薄,这样的工作人员根本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带来了相对较大的难度。

②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会计工作人员开展的培训方面缺少相关会计知识、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致使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止步不前,由于没有对先进性方法及知识进行学习,导致各方面问题在处理过程中不具有前瞻性。

(二)不完善的预算管理办法

①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或是没有统一的规则,没有相应的标准可供参考。在进行预算工作中有许多不正确的观点 ,都是由于编制人员的理解失误造成的,没有科学有效的规范进行指导。

②很多实际支出资金与账目内容相分离,从预算的时间上看,编制时间短,很多指标无法依据预算得出,导致可信度大打折扣,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制度办法及法律法规进行限制,对控制做不到严格化,致使资金支出量大增,通常会有经费超支的现象出现。

二、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相关财务管理制度

①首先,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科学的建立。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具备不相容职责分离的原则,所以依据这个原则对工作人员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确保每位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保证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同时与各部门联结成一个整体,接受各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合法性,提升单位资金的利用率。

②其次,建立健全的单位内部审核机制,对原始凭证及其他各类相关凭证要深入核对检查其真实性、精确性,对各项支出项目同时要检查有效性、合法性,对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及完整性进行审核,相对重大的经济内容要做到随时核查的原则。

③最后,建立健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坚持做到“当日事,当日毕”的原则,不积攒工作或问题,以免拖拉造成问题得不到最有效的解决。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严密工作过程,对各项目进行详细化标注,对大家提出的好的建议进行采纳应用。

(二)加强预算管理,规定单位支出

①首先,加强预算管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坚持预算标准,为达到科学化管理及高水平的预算管理,可以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提升业务能力。这强调必须将行政事业单位要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

②要按照规章制度制定部门预算,将各部门的财务收支全部列入部门预算的执行范围,实行按工程、按进程给予支出,不得随意改变工程预算、超预算支出等,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进行调整的,也要遵守相关规定程序进行批准。

③最后,规定单位支出标准,要掌控各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坚持按规定执行资金的收支,不随意改变预算工程及预算安排,如遇特殊状况要第一时间开展上报工作。

总之,需要制定高效、科学、合理的预算规划,加强控制资金的管理,拟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才能达到资金管理的明确性和高效性。

(三)建立健全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规章

①在国家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解决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为规范,利用制度的保障来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大大减少了错误的产生。

②法律法规及行为规范在制定的时候要考虑其操控性及实用性,避免过于程序化,要联系实际情况,通过对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为规范及制度的更改;同时,不能忽略了实际应用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总之,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制制度的建立与逐步的完善,才能确保财务管理工作顺利、有序、高效的开展。

(四)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①要结合具体情况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通过培训学习,让财务人员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的操作中,认真按照国家的法律与规章制度做好每项工作。

②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经营型”会计转变,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发挥出财务监督作用。

三、结语

总之,财务管理部门对于一个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掌握着整个单位的发展,如果想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就要做到提高观念,培养人才,健全制度这些方面内容,紧跟时代的脚步,确保各职能的高效开展,提高管理水平,为单位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进社会的发展。(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财务培训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研发费用 加计扣除政策 问题分析 对策建议

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现状

(一)全国各地区不同程度的落实该政策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国每年都有上万家企业享受到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且每年享受该政策的企业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加计扣除政策主要在经济发达省市实施的较多,享受到该政策的企业超过了1000家,其他省市均在100-500家,极个别省市没超过10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小企业是研发创新的新生力量,但由于政策的敏感度和财务管理不如大企业等原因,能够享受到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少之又少。

(二)超半数的被调研企业享受了政策优惠

根据对全国各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及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的数据显示,近60%的被调研企业表示在近几年曾申请过加计扣除政策,这其中80%的企业达到要求享受到了该政策带来的优惠;很多企业表示,申报时的研发费用额度与税务部门认定的额度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影响企业享受该政策益处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数据还显示,企业最终可以被认定的研发费用只是申报时额度的一半。

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问题分析

(一)研发费用范围受限

根据国家税务局和发改委的相关规定,有关加计扣除的研发项目只允许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领域开展。此外,国家税务局和发改委规定的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的范围比财政部门规定的范围小,文件规定研发在职人员的五险一金,外聘研发人员劳务费,研发活动的房屋使用费,委托个人研发的费用等在加计扣除的口径外。对特定领域的研发费用的限制致使限定外的研发活动得不到政策的支持,降低了政策的适应性,影响了部分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二)归集研发费用困难

研发费用归集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制度的规定与之会计处理不匹配,在新的会计准则出台前研发费用设置在成本类科目下,相关企业普遍反映很难完整准确归集研发费用,而新会计准则出台后虽然解决了没有独立科目的问题,但全面实施还需衔接时间;再则还涉及交叉费用问题,同一笔研发费用很可能涉及多个研发项目,在账目上很难将研发和生产的费用清晰准确的分开核算;最后相关政策对研发费用的口径不一,国税发[2008]116 号文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国科发火[2008]172号) 中均涉及对企业研发费的归集和认定工作,但前者口径比后者窄两者不一致,给企业相关工作带来困扰。

(三)项目认定管理不够完善

企业研发项目的认定是一项具有强专业性、高技术性的工作,研发项目只有满足新技术的要求才能享受加计扣除政策。但不少税务部门表示,目前部门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的认定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对企业研发项目的认定包括了该项目是否在技术工艺等方面有实质性的改进,并取得成果;是否对相关行业有推动作用等,而税务部门鉴定的结果有时往往存在差异。存在差异的认定结构可以向当地的政府科技部门提出异议,但对异议的处理流程并未做相应的规定,使得不少地方在真正实施的时候面临许多困难,影响了加计扣除政策的实行。

(四)区域差异政策落实不均衡

国家各省市经济发展不一致,受到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领导的关注程度及国家的政策力度等的影响,加计扣除政策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有待加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担心落实该方面政策进而影响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因此对执行该政策产生了抵触的情绪,甚至不为执行。从享受政策的企业数量来看,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好几倍,这种政策落实的不平衡也影响了科研资源的市场分配,拉大了地区间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设计层面的对策建议

从四方面对研发费用政策设计提出对策建议。第一,可以实行普惠制优惠政策,建议取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税收优惠领域的限制,无论是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项目都给予政策扶持;第二,虽然建议取消优惠政策的领域限制,但限定研发活动要在中国境内执行。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吸引外资企业的在我国开展研发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研发技术外溢性和人才的培养,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增加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度的放宽研发费用的政策,用以满足中小企业在创新研发中的资金需求;再则可以改变优惠方式,对不足抵扣的研发费用可以给予盈利年度起结转返还税收,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第四,将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范围矿大。例如企业在职的研发人员的五险一金及外聘的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与研发相关的会议差旅培训等费用可计入加计扣除政策核算范围,税务机关可以对研发费用提出详细的解释说明增加该政策的可行性。

(二)政策执行层面的对策建议

政策执行层面提出了三方面相应建议。第一,加强政策协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国家层面比较抽象,缺乏具体的执行力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哪些可以加计扣除各地规定又不统一。建议规范地方政府实施细则,增强政策的可行性。第二,完善政策管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涉及到了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将各部门的创新管理职能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政策合力,可以提高加计扣除政策的执行效率。第三,强化企业创新管理。建立以创新为企业目标的激励机制,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建立以创新为企业目标的研发管理制度,各部门间协商合作,做好研发费用的管理工作;建立以创新为企业目标的财务核算制度。企业要对研发费用设立单独的核算账本,做到账目清晰核算有据。

(三)政策服务层面的对策建议

政策服务层面的建议包括了两方面。第一,设立政策宣传服务体系。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网站来介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各级的税务机关通过办税服务大厅的LED显示屏来宣传此政策并演示操作流程;同时为了企业方便了解此政策,运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第二,设立政策辅导、咨询服务体系。可在办税服务大厅设立政策咨询辅导窗口,并采取定点定时讲座的方式,帮助企业建立研发费用台账,并及时沟通了解企业关于政策方面的需要。成立政策辅导小组,邀请会计师、税务师对企业进行具体记账及国税、地税操作流程等培训,讲解政策要点、操作实务等知识,让企业能更好的掌握并运用政策。

(四)政策环境层面的对策建议

政策环境层面给出的建议包括一下内容。第一,加强地方行政领导的考核和执行部门的考核。树立“经济发展税收增长是政绩,支持创新适当减税也是政绩”的行政管理理念,将研发扣除政策的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将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到执行部门考核制度中,对企业实际产生的研发费用及加计扣除金额等指标量化分解,定期对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第二,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完善,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帮助企业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其实务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符合享受政策的企业做好各项指导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范金等.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依据及对策[J].科研管理,2011,( 5)

[2]张建喜.创新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应用[J].会计,2010,(1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