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学绪论范文

微生物学绪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学绪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生物学绪论

第1篇:微生物学绪论范文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人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2)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加强实验教学。做到以上几点,将极大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出该领域的优秀人才。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

第2篇:微生物学绪论范文

关键词: 三本院校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 设计性实验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专业要用到微生物学,生物工程专业更离不开微生物学[1]。微生物学实验是与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开展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加深理解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实践,谈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学时

微生物学实验是与微生物学理论相配套的基础实验课。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附属于理论课,实验课学时不多。一般的院校,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多在54~72学时,而实验教学则多数在28~36学时。这种课程设置暴露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认识不足,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较低。而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这方面的问题更普遍也更严重。相对于重点高校,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较多。以赵斌等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例,除绪论外全书有十章内容,分别为有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等[1]。尽管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删减了部分章节的讲授,如侵染与免疫,但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知识点太多、不好记。相比而言,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浓,对实验课讲授的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是微生物学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较多,有显微镜技术、灭菌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等,有限的学时导致针对每一项具体的基本技能最多只能开设一次实验,甚至把几项技能综合于一次实验中。老师在具体示范后学生当场基本都能掌握实验要点。但当再次涉及相关操作时,学生就会犯很多错误。如,无菌操作存在于多个实验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第一次教学生革兰氏染色的无菌操作要求后,多数学生在芽孢染色中仍然需要老师先做具体示范才能规范操作。学生普遍反映革兰氏染色当中涉及的操作较多,有灼烧接种环、无菌取样、固定、染色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开设无菌操作技术或单染色法。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及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等特点提示有必要对微生物实验课给予重新认识,提高微生物实验课的地位,并对该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置,改变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从属地位。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手段通常是板书加上老师的讲解,老师讲授吃力,且仅通过语言表述,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很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同时老师需要在板书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导致能够讲授的知识有限且学生实践的时间较少,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易。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动画和录像等传递信息,使得讲授的知识具体形象,将一些通过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给了学生。同时由于老师提前制作教学课件,将大量知识信息集中整理,突出重点,传递信息量较大,便于学生掌握及理解,解决了教学内容多而学时相对较少的困难[3]。具体来看,如讲吲哚实验时,学生对于实验原理不易理解,而在这时候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吲哚实验阳性的照片,学生对玫瑰吲哚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图片引出诸如“玫瑰吲哚为什么会集中在试管的顶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预习实验后续的操作。再比如在血球计数板构造的讲解时,老师可以将计数室先找到,通过连接在显微镜上的摄像头转到投影屏幕上给学生看。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且更容易在计数时找到相应区域,既强化教学效果,又节约老师指导学生的时间。

三、尝试开展设计性实验

传统开展的微生物学实验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指导和板书完成实验,没有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中。特别是对于部分三本院校的学生,实验课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步骤要求做,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而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从旁指导,这种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4]。因为受到实验室条件、课程学时和学生人数等的影响,我们仅在个别学期针对部分专业开展过综合性实验,如土壤中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虽然该实验的设计性不是很强,但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该实验的操作既加深了对理论课堂中关于微生物的形态、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生长及生态中相关的知识的理解,又巩固了多项实验技能,他们普遍希望能多开展这类实验。为此,今后可以尝试更多地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如以分离产淀粉酶的枯草芽孢杆菌为例,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并在课堂上以讨论的方式选出一个最佳方案。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试剂及器材,实验完成后可对实验过程中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这样,既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在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的来说,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更是获得新理论、新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在教学单位提供现代化教学仪器的设备的同时,合理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指导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优化微生物学教学效果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赵斌等.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熊元林.微生物学实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微生物学绪论范文

微生物学开设在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专业课,对于微生物学整个学科感到很陌生,不知道从何下手,比较被动地接受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本科阶段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内容不算多,但其中各种名词和概念的理解对于学好该门课至关重要。例如如何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微生物中包含细菌、病毒、酵母”,“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核心,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微生物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繁多琐碎,很多概念很难用语言来讲述,教师以为讲清楚了,学生也认为已经听明白了,但当学生面对考试或者实验时,才感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1.1在“教”方面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和课程安排,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很多理论知识和概念很难讲清讲透,影响了教学效果。

1.2在“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由于课程自身的内容零散和抽象,学生对于《微生物学》的内容感到陌生和难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陷入“不会学习,学了不会,不会更不想学”这个恶性循环,往往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到考试前突击,考完以后全部还给老师,意识不到该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3教学体系上的分离

教学上理论课程和实验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互相脱节,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统一与协调,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统筹。学生也很难将两个环节进行相互结合,在后续的专业实验和毕业实践环节中遇到微生物相关的问题时候显得很茫然,缺乏对学习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理论课堂的创新与充实

南阳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沿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该教材难易程度适中,涵盖面广,但对于大二刚刚接触到专业基础课的学生而言,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教师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备课,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事例引入课程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绪论这一章时,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转化的灵感》引入,介绍日常生活中大家所食用的腐乳、酸奶等食品的制作过程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而来,微生物种类繁多,无处不在,可以为人类所利用;同时,再以当前的新闻热点“埃博拉病毒”为例,介绍微生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些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通过以上两个一正一反例子,揭下“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神秘的面纱,让学生对于“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跟人类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微生物的兴趣,学好微生物,可以去利用微生物为人类所善加利用。

2.2实践环节的有机整合

微生物学所研究对象都是微观的,很多概念也是抽象的,通过课堂上的讲授很难将这些知识讲明白讲透彻,实验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更好更深入了解微生物。我院近些年来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和实验环节经过几次的分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往往是各上各的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效果较差。目前我院将理论和实验整合成为一门课程,要求授课教师集体备课,调整原有教学大纲中实验中各个项目的实施时间,与理论课程进行紧密配合。例如在讲授“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这一部分内容时,同时进行“细菌的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这一实验,通过课堂和实验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观察到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而且把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相互印证,不是依赖机械记忆,而是真正理解了这些相关知识。

2.3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往的课程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参与感。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例如以微生物为主题,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分组,按照所选择题目查阅资料,制作powerpoint,以做小报告的形式跟大家交流学习。有的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围绕“埃博拉病毒”进行小型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互动。通过此类活动,不仅明确了病毒的概念:“严格寄生于活细胞,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向大家介绍了如何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等日常知识。另外,在学期中期,当学生对于微生物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以后,给学生划定方向,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微生物学学科相关最新进展,并提交小型综述。有的学生选择了“超级细菌的抗药性从何而来”这一主题进行综述的撰写,通过查阅文献和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巩固了微生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而产生抗药性,而且了解到滥用抗生素的弊端。这些教学活动经过近两届学生的实践,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们查阅文献、总结归纳、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今后的毕业实践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步成效

3.1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为专业课教师,都希望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学生能够消化吸收并牢固掌握,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却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微生物的代谢条件与发酵生产”时,结合本地实际,以亚洲最大的洁霉素生产企业—南阳普康集团为例,向学生讲授我们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得来的,并聘请厂方工程师向学生授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专业课程与实际生产的联系,对学习微生物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学生们普遍反映微生物课是一门听得下去、学得进去的课程。

3.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第4篇:微生物学绪论范文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 教学模式 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222-02

Abstract:Aquatic Microbiology is an important for aquaculture majors.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aquaculture and the demands. We hope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Key Words:Aquatic microbiology; Teaching method; Reform

水a微生物学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环境、水产动物疾病及水产品关系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理论与水产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水产微生物学内容覆盖面大,知识点多,与众多学科交叉,是未来进行科研、生产实践等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探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和人工调控方法,以挖掘、改善和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改造和消灭有害微生物,从而为水产(淡水、海水)养殖、水族科学服务。学习这门课程对鱼病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营养与饲料、水产品加工学等专业课程极有帮助,同时对学生了解生产、开展实验室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1-3]。该课程的很多理论和技术可直接用于改善水产养殖环境、提高水产动物产量和质量,加快水产业发展。笔者针对高校水产养殖专业学科及学生特点,探讨“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学内容的优化

该校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目前采用的是2004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编写距离现今已有12年。对于一门生命科学而言,12年的发展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前沿性的内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及时的更新、补充。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与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掌握,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设置少的矛盾,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突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对于存在交叉学科内容,应该避开重复,同时也要突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作出以下的调整:(1)在第一堂课绪论的讲解中,除了讲述微生物及分类地位、主要特性、作用等,还着重讲解微生物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经典的实验设计、划时代的人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敌、友关系),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有利、有害方面),我们能在这个领域做些什么,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水产微生物学的兴趣。(2)细菌、真菌、病毒几个章节作为重点讲解内容,系统地讲解细菌/真菌/病毒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人工培养及致病性,随后,把水产动物中的病原微生物章节提到这里讲解,主要讲在水产中的已经发现的细菌、真菌、病毒案例,归纳有益、有害菌群,如何加以利用、控制等,做到不仅仅空泛地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在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讲述中,通过水产业中的模式细菌为例进行讲解,如链球菌,以危害鱼的海豚链球菌为例,在培养基上的形状、染色后的形状加以讲解,强化记忆;在细菌结构方面的讲解中,突出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之间的结构区别(例如细胞膜LPS,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这门课程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比较琐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生产例证、知识点的比较串成葡萄串的形式进行讲解,容易被同学接受,强化记忆。(3)微生物的分类是这个学科的一个基础知识点,这是学生接触生产、科研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以在讲解中除了教授书本上内容外,也要结合现在技术发展,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的实际操作,增加实战经验。(4)交叉学科重叠内容相对简化讲解:如“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与“动物遗传学、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相关内容重叠,“免疫学基础”也会与鱼类免疫学有内容重叠,因而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自学内容;因而可以相对简化讲解,但是要通过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感觉不到重复,又能了解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调整了相关的学习内容[4]。(5)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微生物进行讲解时可压缩内容。要紧扣水产微生物学的范畴,着重讲述特殊的水产微生物种类及水产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为水产养殖业服务的现状与实例。(6)水产品与微生物相关的内容讲解中要配上实际生产中的案例、病害图片,并且在讲解细菌、真菌、病毒几个章节中要介绍,这样会加深记忆,同时也可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水产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一个微观世界,是肉眼很难看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做到直观、易懂,课堂教学过于呆板,而板书结合多媒体及影像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5]。(1)借助显微镜下的实际图片、模式图讲解,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如在讲解细菌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等,借助显微镜下染色照片以及模式图讲解,将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简洁,同学容易掌握、记忆。(2)借助音像资料讲解一些难懂的过程及生理状态:如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先用音像制品给同学介绍,同学有了宏观的概念,在讲解及实验操作中,就会简单明了;在讲解真菌的营养菌丝与气生菌丝的形态及功能时,也借助音像制品,学生的理解就会从抽象转为具体,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容易记牢。(3)借助实际生产案例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水产病原微生物时,可以展示在水产养殖中真实发生的病鱼图片、解剖图片,让同学有个直观的了解,加深记忆;继而讲解微生物与水产动物疾病的关系、与水产品腐败变质的关系、与发酵生物饲料、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关系等,理论联系实际生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在生产中的技术运用。

3 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我们可通过:(1)讨论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操作中设置几个与水产微生物相关的主题,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进行文献查阅、讨论,完成PPT制作,然后通过课堂报告和讨论等手段,深化学生对这些科学问题的理解;在课堂上,无论是在哪一个教学环节,都允许学生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展开激烈的讨论。(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运用电子课件、网络视频等进行教学,运用网络技术等与学生随时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充分利用国外书籍、网站图片和视频等制作了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建设了微生物学的网络教学课程,利用大量图、表、视频将繁杂的内容条理化、简明化、形象化、网络化,并使用类比、举例等方法,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的目的。(3)利用E-mail、QQ、微信群等方式组建学习群,为学生提供空间随时分享学生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一方面可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另外一方面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6-7]。

4 结语

微生物W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生产中一些与微生物紧密联系的有趣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解, 用平时看得见的实例来讲述微观发生的事件,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曹海鹏,何珊,吕利群.我国水产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348-11349,11351.

[2] 孙际佳,杨慧荣,刘丽.水产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9.

[3] 郑兰兰,刘变枝,高春生.水产微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2014(192):224.

[4] 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5] 安晓萍,齐景伟.水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30-31.

第5篇:微生物学绪论范文

    2灵活多样,结合临床,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认知对象、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从而选择不同的方法,但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把课上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对于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一章节内容,采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各种细菌的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在细菌各论部分,选取部分教学单元由学生自主教学。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授课提纲、学习重点及难点并确定人员分组。小组成员细致分工、相互协作,在课后完成资料素材收集及教学课件的准备。在此期间,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及时为学生排疑解惑,引导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安排课堂讲授内容,并传授讲课技巧及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评价标准》,由学生从教学内容安排、课件制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互相进行评议、分析和总结,教师最后进行点评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从学生独特的视角中发现许多平时不会思索的问题;在学习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这一部分内容时,采取专题讨论方式进行学习。专题讨论式学习由教师提出专题,分组学生在本专题内提出应深入讨论的问题,查资料,作综述,课堂进行讨论。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讨论式教学,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HIV-1感染的分子机制及免疫反应、T细胞功能受损的疾病、HIV疫苗的研究等,经过讨论,不仅全面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次“综述训练”的机会,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此外,作为一门与临床学科关系十分紧密的基础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采用PBL教学法将临床病例分析引入课堂讨论教学,由病引入菌,菌中解析病,菌病结合,解除病菌。如此,在整个讲授过程中就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与致病机制、检查及防治原则讲解清楚。

    3反映前沿,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补充一些开拓性、时代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前沿内容。如微生物的耐药性这一章节,我们为学生播放与耐药机制相关的视频和短片,引导学生就微生物耐药机制的产生及防控进行积极的讨论,鼓励学生查阅耐药机制最新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并就学习心得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研室老师的科研方向,为学生讲授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如人体微生态学与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新出现的传染病病原体、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研究进展等教材中鲜有介绍的前沿动态,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进行科学实验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及爱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6篇:微生物学绪论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综合素质;实验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112-02

Abstract:According to postgraduat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in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icrobiology teaching was combined, the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teaching content, method and examination way were reform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xperimental skills.

Key words: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Comprehensive quality;Experimental skills

研究生教育作为学历教育中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我国自实施研究生教育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步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1]。作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桥梁,课程与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培养机制作用的发挥以及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鉴于此,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进行了改革[2]。《食品微生物学进展》是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其所包含的内容和技术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关键问题。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微生物在食品的生产,运输和保存,食品的资源与开发,食品的安全与质量中的作用和各种技术方法以及食品病原菌的检测和预防。在研究生教学中,除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了教学改革。

1 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1 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是当前非常流行且备受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前由老师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课间进行讨论,课后总结问题的答案。比如,在绪论中讲到巴斯德的贡献的时候,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巴斯德的贡献之一就是巴氏消毒法,在与食品相关的行业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巴氏消毒法?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学生随机分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然后由组长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后,随机抽查2~3名同学再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教师首先应告诉同学们巴斯德在帮助法国的一家酒厂解决葡萄酒发酸问题时发明的巴氏消毒法,随后巴氏消毒法应用于术前准备,大大提高了当时外科医生手术的成功率,现在主要应用于牛奶消毒,让同学们从中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信息技术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使抽象难懂的知识简单化。比如,在讲解食品病原菌的鉴定时,在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查询到该病原菌的16SrRNA的序列,并在Genebank中与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然后利用生物软件制作成系统树,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整个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本来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能够轻松的吸收消化。

1.3 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知识除了要熟练掌握,还应该能够灵活应用,在讲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讲的知识点进行实验设计或创新应用。比如,在讲授食品用微生物来源酶制剂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获得所需要的酶制剂,可以来源于哪些微生物,并对其进行改造。课堂上,每位学生陈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本试验的创新点,大家一起讨论并改进。

1.4 科学思维的培养 课堂教学过程中,介绍相关英文和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相关生物软件的应用方法以及优秀文献的阅读方法。对于本学科的最前沿的研究现状以及一些优秀团队的研究内容的追踪,引导研究生了解。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对指定文献的阅读和总结,课堂上进行分组汇报。

2 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2.1 更新实验内容 研究生的实验课程与本科生的实验课程有本质性的区别,研究生的实验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课的内容应该从实际出发,既要区别于本科时普通微生物学的内容,又要能覆盖专业的食品微生物学的内容。比如,食品发酵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发酵食品的全过程,掌握从食品样品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和技能,学生自己从环境中分离筛选各种酿造用有益菌根霉、毛霉、乳酸菌、黑曲霉糖化菌等,对其进行鉴定、发酵产品。再如,通过学习食品安全的微生物学检测技术,掌握检测食品中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总数、乳酸菌和酵母菌总数,食品沙门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方法等。实验过程中严格规范实验操作,实验结束后严格规范实验报告的撰写,对实验报告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外,还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

2.2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是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一种激励手段,要根据不同的实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有的实验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性强,则要求详细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要有详细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与讨论,根据所得的实验结果评定成绩;有的实验的操作性强,则要求反复操作训练,力求以动手能力高低评定成绩。

3 结语

实践证明,《食品微生物进展》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成功的,教学内容更符合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更现代化,更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考核机制更能评价学生的水平。通过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

参考文献

[1]柯佳敏.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新思考――课程设置模块化与开放式教学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3-19.

第7篇:微生物学绪论范文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化学的方法。同时,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是由于其个体微小,用肉眼观测不到,需要抽象思维去理解,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且离日常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基础理论部分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可在相关章节引入专业应用及日常生活实例,使学生有更为形象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绪论课可联系生活及专业中的具体实例,强调微生物的无处不在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性。同时还要重点介绍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学好该门课程是顺利学习其他专业课的重要保障,也是今后从事环境工作的必备武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求知的渴望,更好地体会微生物的内涵和重要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发现,好的开端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可介绍我国2003年由SARS病毒引发“非典”,2009年遍布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近几年来的流感病毒变种H5N9,及2014年在西非肆虐、没有任何疫苗和针对性治疗方式的埃博拉病毒,由各种病毒引起的禽流感、手足口病等;讲到细菌和真菌(霉菌、酵母菌)时,可先联系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如由酵母茵、霉菌等发酵生产的食品,如酿酒、制醋、酸奶、泡菜、酱油、豆瓣、醪糟、豆腐乳等,以及由霉菌或放线菌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在介绍细菌的生长曲线时可结合各生长阶段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进行讲解。在介绍微生物生态时可结合氧化塘的应用帮助同学理解藻菌共生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活性污泥法为例对其中的微生物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介绍,使学生对微生物原理、工艺特征、运行过程易出现的问题等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应用介绍的同时可介绍一些食品和衣物的霉烂变质、食品保鲜等生活小常识,让学生感到,学了这些知识,不仅对专业有用,而且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都有帮助,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授课程内容采用不同形式。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适当的留出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或阅读有关的参考书,培养自学能力。在讲课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些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讨论解答。讨论是激发学生思维与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必须学会在讨论中学习。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便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辩论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中,结合N、P元素在自然界的迁移转化,以人工湿地为具体实例,让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组讲解人工湿地不同处理工艺及各工艺不同反应阶段中N、P元素的转化及涉及的微生物类型。通过这种形式在教师或学生主持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争论、辩论来学习知识,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同学的表达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3不断完善多媒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下却呈现出一幅非常生动而有趣的图象。采用多媒体课件,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尤其在讲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污染处理工艺流程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如文字、图片、照片。影像、视频资料等,以及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行摄影、实况录像等采集资料,以形成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的微生物形态结构污染代谢原理、污染物处理工艺流程、实验操作演示等声像丰富,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将微生物世界逼真地展现出来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

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例如以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为例讲解病毒繁殖过程、革兰氏染色方法、培养基的制备、活性污泥中生物相观察、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运行等内容可采用教学录像、动态仿真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讲到相关微生物在环境治理的应用时,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即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信息。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信息。为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和固体废物生物填埋场进行参观实习,设身处地的深入了解工艺。任课教师也要利用课余时间到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水处理厂、工厂企业等了解工程应用情况,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并在教学中用生动的工程实例讲述概念。例如,在讲解废水生物处理原理、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时穿插大量的工程实例。说明相关理论是怎样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又是怎样回到实际中去解释或解决问题的。只有找到了理论的应用场合,才能称真正的理解或掌握了这个理论,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将工程实践中的最新案例及时传达给学生使之多了解与本专业实际工作环节相关的知识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兴趣性的手段之一。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时间能否保证,实验课程结构是否科学,是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现展对人才需要的关键。微生物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微生物实验中要将组织实验,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根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特点,可将相关实验设计为一个或几个连续性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如饮用水中细菌总数及景观水体中大肠菌群的测定),使学生将学到的实验基本技能系统地综合应用到实验中,并巩固基本技能。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促使学生认真完成好每一个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基本操作可反复进行,能使学生熟炼掌握基本操作技巧。在讲授实验课时,重点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历届同学易出现的问题。另外,我们还布置了实验设计的大作业(高效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报告完成中,分析与讨论部分是很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实验问题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语

第8篇:微生物学绪论范文

细目

要点

要求

一、医院感染护理学绪论 1.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1)医院感染的定义

(2)医院感染的判断标准

(3)医院感染的研究对象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了解 2.医院感染的分类与防制 (1)外源性感染及其防制

(2)内源性感染及其防制 熟练掌握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1.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与作用 (1)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2)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掌握 2.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衡 (1)微生态的平衡

(2)微生态的失衡 掌握 3.细菌定植与定植抵抗力 (1)细菌定植的概念

(2)定植的条件

(3)定植抵抗力

(4)去污染的概念 掌握 4.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 (1)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的特点

(2)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细菌

(3)医院感染中常见的其他病原体 熟练掌握

掌握

了解

三、医院感染监测 1.医院感染监测的类型 (1)全面综合性监测

(2)目标监测 了解 2.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1)资料收集

(2)资料整理

(3)资料分析

(4)资料报告 掌握 3.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调查 (1)调查方法

(2)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

(3)调查的分析

(4)调查报告的形式 了解 四、消毒与灭菌 1.消毒灭菌的概念 (1)消毒

(2)灭菌

(3)消毒灭菌的原则 熟练掌握 2.医用物品的消毒与灭菌 (1)消毒作用水平

(2)医用物品的危险性分类

(3)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4)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掌握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化学消毒剂

(2)压力蒸汽灭菌

(3)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4)紫外线消毒

(5)内镜

(6)血液净化的系统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了解 五、手、皮肤的清洁和消毒 1.手卫生 (1)手部的微生物

(2)洗手设施

(3)洗手指征

(4)洗手方法

(5)手消毒 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2.皮肤黏膜消毒 (1)皮肤消毒

(2)黏膜消毒 熟练掌握 六、医院环境的消毒 1.医院空气消毒 (1)医院环境的分类及空气卫生学标准

(2)医院不同区域空气的消毒方法 熟练掌握

掌握 2.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的原则和方法 熟练掌握 七、隔离与防护 1.隔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1)隔离的基本原理

(2)隔离技术 熟练掌握

掌握 2.隔离的种类和措施 (1)隔离的种类

(2)标准预防的原则和措施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3.特殊感染预防 (1)对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预防

(2)对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隔离预防

(3)对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隔离预防 掌握 八、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1.抗感染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机制 (1)抗感染药物的作用机制

(2)细菌耐药机制

了解 2.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和合理使用原则 (1)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

(2)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掌握 3.抗感染药物在外科的预防应用 (1)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原则

(2)术前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掌握 九、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 1.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1)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2)血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3)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4)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掌握

熟练掌握

了解

了解 2.医院高危人群和重点科室的感染管理 (1)老年病人的管理原则

(2)患病儿童的管理原则

(3)ICU病人的管理原则 掌握

掌握

熟练掌握 3.护理人员的自身职业防护

(1)加强管理

(2)提高意识

(3)做好教育

(4)强化措施 掌握 十、特殊病原菌的感染途径及消毒 1.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1)概述

(2)消毒方法 掌握 2.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 (1)概述

(2)消毒方法

(3)注意事项 掌握 3.艾滋病 (1)概述

(2)消毒方法

(3)注意事项 掌握 4.淋病和梅毒 (1)概述

(2)消毒方法 了解 5.流行性出血热 (1)概述

(2)消毒方法 了解 6.炭疽 (1)概述

第9篇:微生物学绪论范文

非医学专业本科生,没有具体的临床医学背景,免疫学基础知识薄弱,因此为了学生能在该门课程中教学能取得较好效果,我们需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免疫学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和临床微生物知识紧密结合,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非医学微生物专业本科生,在免疫学教学中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的开端-绪论是非常重要的。绪论是学生对免疫学这门课程的首次接触,对于没有医学临床背景的学生,教师第一次授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会对改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绪论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良好的开端,会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讲解绪论这一章时,首先,是对免疫教材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体介绍,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认识;其次,是以生活常识中的问题导出免疫学中的核心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就是以免医学的发展简史结合临床知识诱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介绍免疫学的发展简史时,可以采用小故事形式,如11世纪中国宋真宗时代,人们已经知道吸入天花脓疱的结痂可以预防天花。用小银管取天花康复后的结痂接种到鼻子里,男左女右,以此诱导对天花的预防,并在免疫学发展史中第一次出现疫苗(尽管当时并不知道这是疫苗)。在学生惊叹之时,可以刺激学生听课的兴奋性,再将一些历史事实进一步强化。例如,1798年,英国一位医学院学生EdwardJenner发表了他的开创新纪元的牛痘疫苗的报告。他是从挤奶人接触牛痘而不生天花这一现象得到了启发,他把牛痘的脓疱接种于健康的男孩,待反应消退之后再用同样方法接种天花,男孩不再发病。然而,当时对于为什么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原因并不清楚,但不管怎样,在免疫科学建立之前,Jenner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所创立的牛痘疫苗成为预防天花的重要武器,并且成为了免疫学科学的开端。在后续的各章节教学中,应注意免疫学各种概念是来自于生活常识但是有高于生活常识,但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免疫学的相关知识缺乏临床的感性认识,对微生物导致的疾病所引发的病理过程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提出符合学生此时心理状态的设问,如“乙肝疫苗接种到机体后是怎样产生保护作用的?”“伤口感染了为什么会化脓?”“艾滋病为什么到目前还没有有效地疫苗?”“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出血热是什么病原体导致的?”等由此引出免疫学一些基本概念,并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设问频率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相关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好。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微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初次接触会感到免疫学的概念多且抽象、理论多且不易掌握,这就需要授课的教师运用广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实例、开阔的思维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免疫学繁多的抽象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用联想的记忆方法,如可将抗原抗体的关系比喻为“锁”和“钥匙”之间的关系,由易到难并穿插免疫学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日常生活知识形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非医学微生物专业本科生学习学免疫学,其课程内容设置要具有通用性,因为该学科毕业的学生今后可能涉及到药学、化学及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因而,我们应针对教学课时少的情况,首先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根据重要性及难易度对授课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如我们的授课内容应重点讲授抗原、抗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等基础内容,而抗体类型、免疫学诊断与调节及细胞因子等内容可以适当删减;然后根据内容的衔接性将授课计划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如我们在在讲授完抗原、抗体内容后才能进行免疫应答的介绍,这样学生是呈一种递进式的方式接受知识,易形成逐步探索的学习模式,从而产生学习兴趣。针对非医学微生物专业本科生学习免疫学,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中尤显重要的是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抓好该环节这同时也适应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每次授课结束前,可告诉学生下次课的内容,并让他们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找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并找出与这次课的相关性,这样下次教学时学生就会带着目标,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样,每次课后,可适当布置与该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将该堂课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知识进行相关联想,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下次课间的关系,如讲解抗原的内容,就可以布置给学生疫苗相关的习题作业。这样,师生均可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并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应是一项全方位立体的传授知识的运动,在网络信息充斥于各个角落的当今社会,新的教学理念应是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融合。传统的免疫学教学方法主要是平面体现的,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板书相结合的模式为主。在传统方式的教学过程中,如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动态变化过程内容就不能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而且讲授的信息量较小,这对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来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新的计算机技术出现发展形成的现代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综合起来,以动画的形式编制成教学课件,就可使如抗体、补体的溶细胞过程等免疫学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立体式地展现给学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在每次课后布置一个与授课相关的小作业,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主动去查阅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信息,学生在查阅的过程中就渐渐扩大了信息量,并且可以授课的内容进行巩固、拓展。教师可进一步将作业进行综合,上传给学生信息共享;也可让学生进行某一章节的课件制作,引导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虽然新的教学方法具备这么多优点,但教师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反应和接受能力而只顾埋头操纵多媒体设备和演示课件,而形成新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演示多媒体课件时,也可以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如讲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免疫应答的过程等内容时,通过多媒体与板图相结合,并配以动画的方式讲解,这样学生会更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要想高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其优点和缺点,不要让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只能提供一个虚拟的学习情境,仅供学生进行模拟交际,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精华与其结合,制作并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产生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让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非常轻松、愉快、易于接受的方式中学习免疫学的相关知识。问题式教学一直是各门学科老师热衷于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可以穿插于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问题式教学非常适合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免疫学,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灌输转换到主动求知的状态,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互动,进行免疫学及其相关知识的沟通、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次提出,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启发下,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和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能加强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已成为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例如,我们在绪论一章介绍完教材的纲领之后,逐步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免疫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怎样?你们怎样将最近世界范围流行病与免疫学建立起联系?要求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同学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

四、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实验教学是本科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理论教学和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免疫教学中,重视基础性实验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弥补临床知识的相关内容,而且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奠定基础。针对非医学专业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我们应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如抗原、抗体检测,免疫沉淀反应,酶联免疫吸附(ELISA),小鼠淋巴细胞分离与培养等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各种免疫学的基本实验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其他更深层次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开展综合性案例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选择1~2个综合设计实验,对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训练。如在“外周淋巴细胞的培养及增殖特性的研究”实验中,学生从分离脾脏或外周血开始,进一步分离淋巴细胞,然后对淋巴细胞进行培养,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特定细胞的分离、淋巴细胞的形态特性、淋巴组织的结构以及淋巴细胞的生长特性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动手的积极性,并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较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实验教学方案,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验,并将理论知识主动实践于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求证知识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了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免疫学实验的兴趣。

五、构建新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考试对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在当今的多元社会,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综合能力的学生。同样,在非医学微生物专业免疫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培养出能将免疫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有机融合,为今后的基础临床、基础科研、基础应用等科研技术岗位补充后备军的全面人才。因此,在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中,我们就要摒弃传统的期末考核一张试卷定胜负的模式,因为该方式很难全面、客观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我们应建立一种多元的考核模式,如我们可采用考查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包括整考和零考相结合,整考就是期末的综合性考试,可采用开卷;零考就是平时随机布置给他们查阅文献或相关的知识点,包括了解与该课程相关诺贝尔奖研究内容以及最新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影响力较大的杂志上的相关研究论文,然后提炼出他们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基础免疫学知识的相关性。而考查则包括的范围较广,如上课提问、平时讨论、实验报告、实验考试以及分析日常生活与临床现象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相关性的能力。通过这两种途径的考查与考核,可以有效地提高非医学微生物专业本科生掌握免疫学基础知识以及建立起与多学科的交叉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