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范文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学重点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

第1篇:微生物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72-02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病理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的基础,而且与临床各学科联系紧密。微生物总论部分较系统且条理,学起来相对容易些。各论部分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不涉及其他过多的基础知识,在中等医学专业学校更是如此。但这部分内容有繁杂、易混淆、枯燥等特点,各微生物间虽无密切联系,但又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由于上述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学生普遍反映:微生物各论易学不易记,易懂不易清,故将某种微生物说成另外一种的张冠李戴情况很多见,甚至有医学毕业生把“流脑”与“乙脑”的病原体搞错了的现象。如何使学生学好微生物各论,并牢牢地掌握其基本内容,为后面的临床课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微生物各论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对于中专生来说,因他们的自学能力还不太成熟,学生的学习多为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灌输。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可采用如下多种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一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

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将临床微生物学病例分析引入课堂讨论教学,它的基本思路是变“以菌说病”为“以病说菌”,课堂讨论以病例为中心,先巧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让学生自学。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学生解释病因,提出诊治方案,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诊断、防治措施有机融合,准确导向临床实际,因而使微生物学各论的内容变得生动,缩短了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距离。例如:针对流行性感冒病毒这一节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流感病毒经常使人致病,它到底长的什么模样呢?(2)流感病毒是靠什么物质引起人体的疾病?(3)流感病毒为什么会多次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围绕这三个问题让学生们课前预习,并查询相关资料,课堂上再分小组讨论,选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小组补充,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同传统教学相比较,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利用CAI课件组织教学,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医学各专业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达到的。微生物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使微生物学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会给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观结构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医学微生物学具有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轻易混淆等特点,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仅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大量直观的图片,真实形象地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使学生们对各类微生物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如在讲解艾滋病病毒时,用FLASH动画的方式展示艾滋病病毒感染、增殖的过程,使原来难以理解的内容由抽象变得生动形象,不但使学生们对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过程一目了然,且有助于学生理解。采用CAI课件进行教学,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省去了教师书写大量板书的时间,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容量大,既缓解了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另外,CAI课件易于保存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还可以采取全教研室统一制作CAI课件,使重点、难点统一规范。有条件的还可以播放录像,如被狂犬咬后的紧急处理、发作的症状等,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

三 口诀记忆法

在讲授肠道杆菌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各杆菌间重要特点,归纳总结如下歌诀:大肠杆菌住肠中,正常情况不致病;周身鞭毛能运动,另解五糖都能行;沙门氏、痢疾菌,都是人类害人虫;沙门菌属周毛菌,葡糖阳性乳糖阴;唯有伤寒仅产酸,其他均有硫化氢;痢疾杆菌不能动,葡糖产酸不产气;变形运动最活泼,迁徙生长呈菌膜;另解尿素来得快,有时还把黑色带。通过歌诀记忆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背诵,能较牢固地记忆所学的内容。

四 列表总结法

列表总结法的原则是既遵守教学大纲重点,微生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又考虑到各微生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我在制定一些总结性表格后,让学生在以后的章节结束时自己去设计新的表格。当这项作业留给学生后,学生们都很认真、积极,并纷纷主动将自己设计的表格给我看,我从中挑选好的拿到课堂上讲评,并在班里给予表扬。这样经过列表总结,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已学过的各种微生物,加以纵横比较,加深理解,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中。列表总结的好处是既线条清晰,科学合理,利于记忆,也利于学生复习,还可作为以后学习、工作中的参考,所以也是学习微生物各论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 注重知识更新,加强教学与临床的联系

医学微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又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系统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同时也要找出与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注重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由于微生物学各论内容易懂不易记,而且枯燥无味,我们可以采取结合临床讲解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知识的方法,将知识学活用活。近年来,临床上感染性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各论教学中对已得到有效控制的疾病病原体要精简教学课时数,重点应放在严重耐药性病菌,将那些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新出现的传染病及时吸收融入教学中,如SARS、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手足口病等。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知识面,使同学们意识到传染病有在全球不断蔓延的趋势。有些学科新动向,在教材中难以及时反映,尽管教师上课随时增加教材外的新内容,但因学时有限,不能系统讲授,而且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对部分学生而言可能负担有些重。为此,可以增开选修课,配合教学内容,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基础上延伸向临床教学的新发展与新动向,以课后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微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与技术,讲授内容主要选择临床课程学习和临床工作需要的医学微生物学学科前沿知识。

六 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上的内容。微生物的许多生物学特性作为微生物的特征,必须让学生掌握,而对于各病原菌形态的熟悉,实验教学是一很好的方法,在实验课上,首先对学过的理论知识做回顾性的总结,老师示范操作,然后由学生们亲自操作。通过在镜下的观察,不但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将一些细菌的“模样”固定在自己的脑海里,对一些较易混淆的病原菌通过镜下的观察也很容易分开。如肺炎球菌同脑膜炎球菌都是双球菌,但肺炎双球菌呈瓜子状,钝端在内,尖端朝外,多有荚膜,染色阳性;而脑膜炎双球菌呈肾形,凹面相对,无荚膜,染色阴性。通过实验操作使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七 寻找共性和个性

微生物各论之所以难记,是因为容易出现混淆的现象,往往学生工夫下得很大,但效果不好。针对这一问题,我帮助学生在繁杂的内容中找出各微生物间的共性和个性,找到它们的规律性。如大多数致病菌都以毒素致病,究竟是那种毒素,记起来确实困难。但它们有规律可循,这就是革兰阴性菌大多产生内毒素,革兰氏阳性菌大多产生外毒素。但也有例外,如革兰阳性菌产生内毒素的是肺炎双球菌,革兰阴性菌产生外毒素的有:志贺氏痢疾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不产生毒素的是:结核杆菌等,便于学生们的理解、记忆。

总之,为了学好微生物各论的内容,老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归纳总结,从杂乱无章中理出头绪,找出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才能真正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以期提高总体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宏思、秦静英、费世杰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4):665~666

第2篇:微生物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而且也为学生深入学习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所以,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优秀生命科学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2]。以往我校开设的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括显微镜技术、微生物染色技术等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由于这些传统的实验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没有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准备,课堂上只是很机械地模仿和验证,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3]。为了改善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笔者在完成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后,尝试开设了自主设计实验。所谓自主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独立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的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设法解决。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了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开展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自主设计实验的实施过程

1.1学生分组、选题

根据学生的学号和实验座次进行分组,每组3~5人[4]。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指导,既保证所选择的实验项目不能过大过难,超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生丧失信心,也不能过小过于简单,难以达到“设计性”实验的目的。选题的一般原则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有利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和实用化,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学科理论。

1.2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每个小组在确定实验项目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文献等,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在完成实验设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中利用多媒体向全班同学展示实验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等,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使每个同学了解各个组的实验内容、原理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1.3实验操作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方案,独立进行实验。微生物实验所用的培养基、染色剂、药品等较多,且一般要进行微生物培养,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实验时要求小组成员科学安排实验时间,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同时在使用公共仪器设备和药品等方面与其他组及时沟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实验进程。在实验中出现意外或遇到困难,尽量独立地处理、解决,必要时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实验的同时,小组成员要做好各项实验的原始记录,已备出现问题时查找原因和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

1.4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对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并按照科研论文的要求和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如时间允许,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论文答辩。

1.5考核评价

自主设计性实验考核评价应该对学生的设计思路、操作能力、综合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做重点考察。在实验之前就应该向学生公布考评要求,考评指标要量化。

2、开设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自主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的设计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自主设计性实验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且不同组同学的实验时间一般不同,很多实验可能会安排到周末或晚上。所以,为了保证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效果,保证实验室的安全,维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要求实验教师跟踪每一组学生的实验进程,这要比普通的实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自主设计性实验时间较长,同时同学们还要兼顾其他课程,所以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这就要求实验室必须向学生完全开放。实验室的开放提高了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利用率[5],但也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第三,在学生分组时,尽量避免自愿分组。自愿分组往往会出现学习好的一组、关系好的一组、被剩下的一组等现象,导致小组之间的水平相差较大,实验效果参差不齐。所以,应采用按座次分组的原则,如每一排4个同学为一组,实现了不同学习成绩的同学随机搭配,同时规定自己的物品放自己的实验台上,实现实验用品的科学管理,避免了物品被误用等混乱现象。

第四,自主设计性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但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不动手不动脑只作旁观者,更有个别学生钻了自主设计实验难以考勤的空子干脆不来实验。这些都背离了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初衷。因此,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实验过程评价体系。

尽管自主设计性实验在实施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我校多年的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该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今后将继续开展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尝试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以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秀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1-128

[2]程彦伟,韩亚伟等.对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河南教育.2009,(9):52-53

[3]夏帆,余知和.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1024-1026

[4]张鸿雁,孙冬梅等.设计性实验思想在《微生物生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69-270

[5]毛露甜,王绍芬.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做法与体会.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14-616

第3篇:微生物学重点归纳范文

1.1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优化

《微生物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且散、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易混淆”等缺点,加之微生物本身肉眼看不见,在实际教学中抽象性概念及描述较多。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容易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错误方法,造成学生学过就忘、考完就忘的问题,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由于《微生物学》实践性较强,而且与人类健康休戚相关。因此,需要在绪论内容讲述方面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虽然个体小,但是其作用却是一点也不小;从日常生活中衣物与食品的发霉现象,到生产中酿酒、制作腐乳等工艺,到微生物致病性和引起人类恐慌的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等具体事例,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在知识讲述方法上,注意前后结合,融会贯通,比如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差异、病毒一步式生长曲线与细菌群体生长曲线的对比、微生物分解代谢与微生物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等。前后知识点系统联系,对比记忆,归纳总结。以提纲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讲授知识点、重点及难点,一方面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一张系统的知识脉络结构网,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知识。

1.2紧跟科学前沿,放眼学科动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除了系统介绍课本知识外,还应穿插当今科学研究前沿,以充满激情的科学态度向学生展示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及当前的热门话题。比如:介绍与微生物相关的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科学文章;在讲授病毒这一章内容时,结合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疾病的感染与治疗讲述病毒的特点等。以当今的科技成果和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微生物科研工作的崇拜感。

1.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以往的理论内容教学就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例如:安排学生提问,让学生提问老师,创造学生参与课堂及师生互动的机会,增加学生的个人成就感;布置课后问题,组成3-5人的科研小组,让学生在课下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获得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知识面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4突出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避免与其他课程知识重复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门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内容。而且这些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不统一,有前有后,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详尽的向学生讲述微生物学的知识但是又避免知识的重复累赘?如何突出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优化课程讲授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与其他课程的老师互相交流,相互协调授课内容,对于重复的知识点不做过多的赘述,仅作重点提示或简单的复习;其次,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反馈,由于知识学习存在遗忘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重复知识内容在不同学期或者学年开课,要注意适当加强复习,以课堂提问及重点提示的形式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同学期开设的平行课程,有些重复知识内容仅作简单的带过。如,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一章内容中,同学期生物专业开设了《微生物遗传育种学》课程,那么在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这部分的内容完全可以略过,提示学生此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有详细的学习。总之,需要授课教师在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联动的关系,既与相关课程的教师经常交流,保证各课程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将教学内容有顺序有逻辑有重点的呈现给学生,建立优质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又突出了本门课程的学习特色。

2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微生物实验教学是微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学科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2.1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提高学生动手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创新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至关重要。现阶段关于微生物实验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微生物实验课程建设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的锻炼;课程讲授与实验课程课时安排存在着不一致性;实验课时相对较少,实验课教学最容易受到课时及实验室具体条件的限制,对于实验周期长或缺乏仪器无法直接完成的实验,以往只能选择不做。

2.2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作为实验课程建设及改革,应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及专业优势,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调整实验方向及实验内容,凸显专业优势;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加强以及不同专业优势互补和专业交叉合作。通过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及完善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其主要内容包括:

(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实验课程的建设不单单是实验过程,前期实验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前期实验准备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也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有全面的认识与学习。

(2)实验内容及课时的调整:应结合学生在微生物课程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合理安排。做到先学习理论知识,打牢基础,再培养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将理论与实践合理结合。

(3)凸显专业优势与专业交叉:针对各个专业的优势,设计有针对性的专业微生物实验,并设计能够将生物专业、食品专业和烟草专业等各个专业优势合并的大实验课程,增加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成立科研小组,独立开展创新实验。

(4)开展录像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条件或实验经费的限制,对于暂时不能开展的实验内容不能弃之不做,虽然实际实验条件不能满足,但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过程及操作要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对微生物实验课程的优化改革,能极大丰富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力争做到:凸显专业优势及专业互补,避免内容的重复及雷同;鼓励学生独立参与科研课题,拓展视野;通过实验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3结论

第4篇:微生物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高等专科 医学微生物 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实施作用

高等专科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方面,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均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医学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对学习课程的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能够通过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进行课程学习。当然,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有效更新与改进,促使教学内容同学生的专业向适应,能够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如此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更新与引入,不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了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能够有效的理解知识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招生的范围越来越广,同时专业也不断的增多,其专业的具体目标也不尽相同。故而,对于学生的a工作要求,教研室应针对专业培养的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研究,以此将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对此,笔者认为作为专业的任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以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进,如此方能有效的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人才。当然,由于医学微生物学发展较为迅速,其内容广泛,同时真正的上课时间较短,这些对于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故而,教师必须对关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材与资料进行研读分析,大量阅读参考书,深入探析教材,划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易于掌握。也唯有如此方能有效的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有效的进行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方式还未进行有效的掌握,能够有效的利用图书馆文献及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更是屈指可数,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有效的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均被“实用主义”的学习思想所影响,只学习自己所认为“有用”的知识。尽管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内容的实用性与实验性比较的强,但其内容较为的广泛,很容易理解但不易记,同时一般的教学方式比较的枯燥与单一,故而很难有效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难以强化学习效果。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多种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举大量的例子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限制,教师仍是运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还是“以菌说病”进行教学,这对于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有着不利的影响。而在教学活动中举大量的例子,“以病说菌”进行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吃透教材,有效的促使学生进行病例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活动中,还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诱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生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能够有效的明确各种微生物相互之间的异同。

3.考核方式的更新与改革

传统的教学特点,也直接影响了考核的方式。在传统的考核之中,一般是以期末一次的考试的考核方式,同时其考试内容比较以理论知识的考核方式。而这样的考核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要将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强记下来,如此难以有效的理解医学微生物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对于有效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切实的案例上去更是无法实现。而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是严重与课程教学的主旨相悖。故而,为了能够与教学改革的要求相适应,教研室应注重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有效的更新与改革考核方式。对此,笔者认为在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小组讨论与交流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评价学生的成绩。然后,教师还应强化学生的素质培养,在期末考试的活动中,教师在保证基本知识点考核的基础上,还需要将灵活多变的多项选择题与病例分析题融入考核的过程中去,促进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促使学生有效的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真正融入现实实践之中。

三、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所有分析,医学微生物学的考试成绩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故而,进行教学改革,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言而总之,唯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促进课程改革,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不但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实际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不断探索与研究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浅谈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体会[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38)

第5篇:微生物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主动性学习;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87-02

环境微生物学是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该课程也为后续的应用微生物学和微生物资源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教学面向本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给水排水等四个专业二年级的所有学生。本课程分两部分: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原理等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经常使用的微生物技术并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教学效果对整个学院的课程体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高校对各门学科的课时安排普遍较紧,本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就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并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方法,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教材是体现教学要求和包含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合适的教材选择尤其重要。市场上有关环境微生物学的教材琳琅满目,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特色的教材包括王国惠教授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教授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任南琪教授主编的《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等,注重突出微生物的独特性和微生物学在工业发酵生产中应用的教材以杨汝德教授主编的《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教程》为代表,突出微生物基础理论和技能,同时符合生物工程课程体系的教材以诸葛健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代表。但是核心内容大都一致,考虑本院学生的专业偏向工科和农学方面,因此选择了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作为课程授课的主要参考教材,很多高校如山东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制定参考书就是选用该教材。该教材知识点简洁凝练,条理明晰,在每章节后有相应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完全符合本科教学要求[1]。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本课程和其他学科的内容是否交叉,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增删。针对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选修过生物学,适当减少中学生物中已经讲授过的一些基本内容;适当减少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内容重复的部分,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部分、微生物的糖代谢途径等内容不再作为新知识讲解。适量增加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的知识点,如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的具体应用,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机理,微生物相关的肥料、农药等;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展,比如说16SrDNA在细菌分类鉴定方面的应用、序列分析、数据库检索方法及其在微生物分类学和系统进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等。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后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增加了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适当选择

1.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以板书、挂图或板图等形式介绍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教学信息量有限,特别是一些图像资料难以展示,而且教学过程往往都是填鸭式的,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综合效果,具有清晰、美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课堂信息量增大后,学生出现跟不上记笔记、昏昏欲睡等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基于每种教学方法优缺点明显,将其合理运用,比如每节课的脉络知识点,可以用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从而使知识完整化、脉络化;讲授具体内容时,特别是重难点的知识点,如细菌的生长曲线、微生物细胞的分裂、蛋白质的合成,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像资料,使抽象知识具体化[2]。

2.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理论知识内容丰富,微生物实验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是理论课的一个很好的延伸。理论课上大量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越听越疲劳、越听越厌倦;实验课上则完全相反,积极动手,对不懂的知识勇于提问。如讲授原核微生物的特点“肉眼不可见”,通过实验课上显微镜的放大得以“可见”;再比如霉菌的菌丝形态、菌落特点,理论课只能以图片形式出现,而实验课上观察到固体培养基上黑根霉、黄曲霉等菌落菌丝的具体形态。实验课不但有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基础实验,也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综合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理论与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会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门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状态,进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3-4]。

3.组织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尝试用专题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老师的正确引导是一个组织专题讨论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准备阶段,及时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课题和具体准备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老师要及时充分进行指导。(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当教学内容涉及到某个小组专题讨论的相关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容易理解和牢记相关的知识点。(3)安排学生到教师研究室参观,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教师的科研活动,并介绍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做好历年的学生专题讨论的整理和总结,并将好的作品向学生重点介绍并点评。

通过以上措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1)通过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集思广益,所涵盖的内容广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2)开阔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小组在广泛地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专题讨论题目,使学生积极性高涨。(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每个小组确定题目后,通过认真思考、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概括至撰写专题讨论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能培养动手、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的能力。(4)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专题的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报告、答疑的整个过程需要每个小组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专题讨论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更认识地对待课程的学习[5]。

三、考试方式的改革

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是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地学生的课本理论知识的考查,其弊端在于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思想上“唯成绩论,为考而学”,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体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老师无从改进教学质量。因此考试方式也要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改变,教学效果的最终评价改革为: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可以调整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由若干部分组成,主要包括网络教育平台的课程学习、文献资料检索、综述、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实验作业、上课出勤、课堂提问等方面。如果考试方式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而且,还会间接制约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进以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必要的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改革考试的方式之后,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四、结语

通过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性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合格的环境类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燕滨,许巍.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学”课程教材分析与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12-113.

[2]王君,于智勇.多媒体手段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3):67-69.

[3]周开胜.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0,(10):424-426.

第6篇:微生物学重点归纳范文

摘要:《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医药类院校各专业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笔者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等综合素质教育作一点探讨。

关键字 微生物学教学 学生 综合素质培养

当前,在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市场商品经济全方位开放的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能更好地培养出掌握基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面向现代化生产,面向市场经济,一专多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先进国家的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贯穿整个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即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与特长,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尝试,现就下面几个方面谈点体会。

1 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优秀的教材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设备,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微生物学与其它学科和生产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内容广,跨度大,教学过程中易出现体系不严密、层次不分明、内容多而杂等问题,要让学生在短短五十四个学时内完全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且能学以致用,适应社会的用人需要,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专业,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教材,尽量突出本学科的重点、难点,反映出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

不过,由于《微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应用成果层出不穷,学科渗透日趋明显,故教材在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和实际生产应用方面往往会受到限制,再加上每一届学生的具体情况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本人在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作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比如讲到病毒一章时,我提前查阅了大量关于“非典、口蹄疫、疯牛病”等教材上没有的病毒资料,课堂上通过结合现实来介绍病毒的特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效果效果特别好。

《微生物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我在教学时特别注意强调其实践应用性。如讲到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一章时,我总是结合当时最新版的国家药典中关于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介绍给学生。这样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一开始上课时,就把课程的大纲和教学安排告诉学生,并在每次上课时强调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争取使每一位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微生物学课程体系,以便更快地有条理地掌握本学科重点内容。

2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微生物学》在我校只是作为一门普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的,在有限的课时里要达到既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学科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他们在将来的人才竞争中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融知识传授与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一体,既“赠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是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

2.1 课堂上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运用启发式教学从传统的单向传授变为双向交流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系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思维和扩散思维的能力。如讲到细菌细胞壁结构时,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比较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及空间结构的不同之处,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在临床上所用抗菌药的抗菌谱不同,为他们今后学习药学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

2.2 组织课堂讨论,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后,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应用问题,如自来水中大肠杆菌的检测、药物微生物学检验、最佳培养基配方的研究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全班或分组进行讨论,并指导写出可实施性方案。学生的想法很多,也很有创意,这种方式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训练

《微生物学》教学属微观教学范畴,为了充实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搞好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1 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写出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预习报告 要求学生必须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操作注意事项等实验内容了如指掌,达到不翻看实验书也能顺利地完成实验。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对实验进行预习,我会提前对实验进行简单介绍,并有针对地出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作出解答,并留一些内容让学生来讲,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会去复习已学过的有关理论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比如介绍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时,我会先引导大家去分析革兰氏染色的每一步对细菌菌体颜色改变的结果,从而理解了染色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结果不同,也让学生复习了细菌结构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影响革兰氏染色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保证了实验成功地进行。

3.2 精心指导实验,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我抓住实验课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坚持以规范的动作完成一般示教操作,如:接种环使用方法、平器盖和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当学生操作时,则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独立操作,我全堂巡视,细心观察,具体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3 督促做好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每次实验,督促学生对实验内容、物品、步骤和结果做好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我会首先问学生“为什么”,引导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醒学生根据现象查找原因,必要时和学生一起讨论,启发学生分析现象的本质,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动手解决问题。

3.4 重视实验报告书写和评讲 我要求学生实验后必须认真书写实验报告,着重回答实验中的思考题,并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展开详细的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对实验方法提出改进意见,训练学生写科研论文的表达能力。

4 其他素质培养

由于我和以前教过的许多毕业学生都保持着联系,所以比较了解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故我常利用课堂、课余时间与同学谈心交朋友,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和职业道德观。

此外,还鼓励学生学好英语、计算机、写作等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总之,在整个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与特长,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延保.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2] 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大学教学.2006,3.

第7篇:微生物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 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法 基本运作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过渡性桥梁,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医学基础学科。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该门课程一直沿袭的是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的主动权在由教师掌握,学生很少有时间和能力“思考分析”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及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都是不利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目前PBL教学法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受欢迎的三大教学法之一[1]。该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以问题为基础,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预习、自学、讨论,从而学习相关知识,进而解决问题。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及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很多医科院校均进行了PBL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4]。因此,如何将PBL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法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是我们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中融入PBL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把该课程零碎、抽象的微生物学知识通过生动的图片、简洁的表格及形象的动画等手段经行加工,这样,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解决了不少问题[1]。多媒体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具有简洁、形象、信息量多等优点。例如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于一体,生动形象,便于将微生物抽象微观的生命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更易于理解相对零碎、枯燥、抽象的内容。而且,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富含微生物各学科最新进展内容,所含信息量由授课人自由把握,所以可以及时、充分地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把多学科的交叉知识点融汇到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化、多样化,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其作为医学科学的前沿学科,生物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现与再现病原的不断出现,等等,需要医学生全面掌握,灵活应对。因此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尽管这种多媒体教学法打破了以往“填鸭式”教学的缺点,但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模式进行,所以仍然不能解决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等问题。

PBL教学法是把学习植入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的问题,学习深藏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注重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而不只是纯粹地探索,同时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外部引导在学习探索中的作用;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轴心,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学习者必须有对学习任务的责任感,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该教学方法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特别是应用于高等教育,其经历30多年来的发展,现已成为风靡世界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作为中心,把问题作为基础,其教学程序分为问题提出、问题甄别、问题解析、结果报告、总结与反思五个环节组成。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地使用PBL教学模式,对资源的要求较多,费用较大,而且比较耗费时间。此外,我国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新式教学方法认识不够,认为如何教是老师的事情,从而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不能把学习的微生物学知识和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可见,纯粹实施PBL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暂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目前在我国以单纯PBL教学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不切合实际,而应该将该教学模式的优点与多媒体教学法相互结合起来。授课老师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同时准备PBL案例和预设问题,在进行多媒体知识点讲授的同时,将预设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把从学生中提炼出来的问题予以点评,并完整地归纳案例及问题点,公布正确的探索问题的思路,并对不同PBL小组的结论进行评价,肯定优点和指出不足。

2.多媒体结合PBL的教学法应用于医学微生物课程教学的基本运作过程

(1)备课及问题的设计

授课老师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同时准备PBL案例和预设问题,并设想在多媒体何处及讲课何时提出这些问题。同时可以准备一些富于多样的案例卡片、知识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例如在肝炎病毒这一章,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卡片及两张预习检测试卷(A、B卷),其中15张红色卡片标注内容是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的临床症状或特征;50张绿色卡片标注内容为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规律、诊断方法、免疫及预防措施等。卡片内容主要来源于该班学生使用教材。这些材料用于教学过程对不同组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提出及对该堂课学习结果的检测。

(2)提出问题

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医学微生物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经行讲解的过程中,根据预设的问题提出的地点和时间提出问题,并将学生随机分成5―6人组成的PBL小组,教师引导同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并通过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甄别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报告结果

教师组织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堂集体讨论,并督促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对学习结果作出总结报告,这是对知识的概括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回答或问题的答案,而且要抓住有利时机,有效地进行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归位。同时,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更新知识面,不断地给自己加压,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及广泛的前沿信息,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总结与反思

教师对不同PBL小组的报告结果进行总结,并通过制作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出问题最终的解决思路和结果。要求每个PBL小组对学习内容和形式进行反思,包括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效率和成效,思维改进的方法等,同时反思如何增进团队之间的合作效率。

总之,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有效性还在探索之中。它充分体现了多媒体和PBL各自教学的法优点。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贯穿着问题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学习结果[5]。所以在PBL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相当重要。设计问题必须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学生水平、知识结构等因素[6]。目前,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还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急需广大教育者的积极推动,也需要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随着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它将会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4.

[2]凌红虹,张风民,钟照华,等.开展PBL教学法,在分子病毒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1):4-5.

[3]祁兵,宋晓陵.运用以“问题为引导”教学法的过程及效果评价[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71-173.

[4]宋波,周春辉,候力,等.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25(1):24-25.

第8篇:微生物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专题讨论兴趣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不仅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首要位置,并以兴趣来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环境微生物学是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基础课,面向本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给水排水等4个专业的所有学生。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教学效果对整个学院的课程体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微生物学知识零散,枯燥乏味,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势必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出现教师拼命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越听越疲劳、越听越厌倦的被动局面,进而严重抑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的主动性,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多数高校对各门学科的课时安排普遍较紧,本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就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并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在通过组织专题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专题讨论的组织及实施

在本课程开课初期,由教师提出专题讨论的题目,其题目涉及的范围要尽可能广,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等。之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成3~5人为一组的兴趣小组,每组在大题目范围内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拟定具体的题目,并利用几周时间分头准备。在本课程结束前安排专题讨论,首先每组派代表对本组准备题目做汇报,汇报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围绕汇报的内容再安排几分钟讨论时间,最后由教师做全面总结。

二、教师的正确引导

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组织成功专题讨论的关键。为此,我们在专题讨论实施过程中,注意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学生准备阶段,教师应及时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题目、准备情况,当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做好指导工作。(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当教学内容涉及到某个小组专题讨论的相关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容易理解和牢记相关的知识点。(3)安排学生到教师研究室参观。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教师的科研活动,并介绍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教学手段改革。为了在相对较少的学时内处理好经典内容传授与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现代科技的发展现状介绍等方面的矛盾,将教学大纲内容分为重点、难点内容和简单易懂内容,教师主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细讲精讲,而简单易懂的内容则主要靠学生自学,以腾出更多时间共同探讨微生物与环境方面的问题,如太湖蓝藻爆发的问题、海上石油泄漏的问题等,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5)做好历年学生专题讨论的整理和总结,并将好的报告作品向学生重点介绍,并进行点评等。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更加认真对待专题讨论。

三、主要成果及体会

和过去相比,自从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进专题讨论以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集思广益,所涵盖的内容广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②开阔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每个小组在广泛地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专题讨论题目,使学生积极性高涨。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每个小组确定题目后,通过认真思考、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概括至撰写专题讨论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能培养动手、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的能力。④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专题的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报告、答疑的整个过程需要每个小组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专题讨论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虽然,我们在上述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认真组织专题讨论,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相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喻子牛.微生物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4-29.

[2]高玉千,邱立友,梁振普,戚元成,宋安东.创新型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实践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171.173.

[3]孙震,张灏,李剑芳.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其实践[J].江南学院学报,2001,16(4):93-96.

第9篇:微生物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5-02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从一开始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直接基础。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认真加以对待。

长期以来,我们的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过多,内容陈旧、缺乏创意。比如实验课通常是老师在课程开始时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步骤、观察内容、乃至实验结果等均详细说明,而学生只是机械的按照实验步骤去操作、去验证。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发挥的余地,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一、构建三级实验教学新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实验内容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和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打破原有微生物学科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剔除陈旧的实验内容,压缩验证性题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题目,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一逐步深入的三级实验教学新体系。

1.基础性实验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基础性实验重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能力,为进入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比如基础实验中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以前我们总是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实验菌株,而老师已经在理论课上反复讲授过金黄色葡萄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这就剥夺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探究最终实验结果的机会,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即使获得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也会在实验结果上按照预期结果进行描述。现在,我们改进了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两株没有标记名称的细菌,也不告知学生其革兰氏反应的结果,让学生自己通过革兰氏染色实验鉴别这两株细菌。学生只有通过踏实的技能训练才能取得好的实验成绩,学习态度明显改善。这样,虽然实验内容仍是传统的,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农林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比如我们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酸奶中乳酸细菌的分离及发酵性能研究》等综合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4个人一组完成这些实验内容。在这些实验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自己采集实验样品,制备相关培养基,完成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这些综合实验,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练和提高,能将分散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微生物学的各项基本实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这些综合实验在内容上密切结合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又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和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增加设计性实验,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较强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后,让他们完成的实验课题,重在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课程老师指导下自选研究小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完成实验内容,得出实验结果及结论,并提交一份小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此外,以小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是设计性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促使学生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总结,并使之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整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资料信息和科学思维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为将来撰写科技论文奠定基础。

二、以科研训练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仅仅依靠实验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认识到给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他们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提高科学感悟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鼓励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我校每年三月组织本科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该项目分为国家级、校重点和校一般项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学生3~5人一组申报,项目负责人须为二、三年级的学生,项目执行时间1~2年。申请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填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书》,上交学院,经过学院和学校两级评审,确定资助名单和资助金额。立项后,申请团队进入指导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在指导教师本人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开展实验。项目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填写《项目结题申请书》,并制作PPT向相关专家汇报研究工作。在2012年刚刚结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工作中,我院《有关细菌特异性降解利用木质素的研究及其在生物能源领域的应用》《荧光标记放线菌菌株构建及其在苹果树体内定殖规律研究》《淹水时间对水稻土氨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土曲霉衣康酸抗性突变株的诱变选育》等申报课题获批国家级项目,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为2万元。此外还有多项课题获批校重点和校一般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学生的专业知识、研究技能、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为今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然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针对的仅仅是少数成绩优异,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名额有限,还有许多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为了使所有学生在本科期间都能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我院从2007年开始提出了本科生全程科研训练计划。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管理规定,要求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均接收一些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提出一定量的适合本科生的科研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与能力提出申请,通过双向选择,将学生吸收到导师的课题组中,完成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此类项目经费由指导教师提供。学生在完成科研训练计划后要撰写一个实验报告,将项目的选题、研究方案、实验结果等详细汇报。学生在科研训练计划结束后将获得一个实践环节学分。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将科研课题融入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是激发科研兴趣、挖掘科研潜能、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举措,深受学生欢迎。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在改革了实验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考核体系,否则将流于形式,前功尽弃。目前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和创新实验学院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已经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单独设课,计算学分,为考核体系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微生物学实验课成绩评定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以平时成绩为主,占总评成绩的70%,期末考试成绩占30%。我们加大平时考核成绩比例,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平时实验考核涉及到的评定因素多,除了检查学习纪律,实验预习情况,能否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外,还需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实验室工作习惯和作风等。特别是对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不宜过多强调结果完美,而更应重视对学生整体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