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的变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连日来,江苏卫视热播的《非诚勿扰》收视率一路飙升。女嘉宾大都貌美如花,但不少人寻爱之路却极其漫长,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荧屏上纤纤淑女却令男嘉宾们望而生畏。“月薪20万”,“开车至少保时捷”,“绝对不跟男方父母一起住”,这样的要求的确太苛刻,太刻薄了,令众多“有才而无财”的男嘉宾们只能望洋兴叹。
“关关睢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时就有“七仙女与董永”、“白娘子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这些超脱物欲与世俗的浪漫故事为滚滚红尘染上了几抹粉色的烟霞,恰似才子配佳人,缠绵悱恻,撼人心魄。
爱情是浪漫悠远的,粘上金钱、染上自私,那爱情就变味成了交易和买卖,充斥铜臭味、世俗味,这些所谓的爱情也不可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挫折的历练。
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打动。轻轻振动的琴弦传出来的不仅是声调悠扬的曲子,曲卞还潜藏着绵绵深情。于是这才貌双全的千金小姐便心甘情愿地舍弃荣华富贵的舒适生活,无怨无悔地跟着意中人过清贫而幸福的日子。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贫寒却不失温馨与浪漫。
一些时尚的小姐们,不计较对方的为人,不看中对方的才华。唯独钟情于“豪宅”、“名车”。难道昔日罗密欧与朱丽叶似的爱情已经在岁月的轮回里流逝,只留下了变质的泡沫么?爱情是彼此的心中牵挂着另一方,清贫寒酸也应无怨无悔。只要生活幸福,纸醉金迷又能换来怎样的幸福呢?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平凡人并不需要像焦仲卿与刘兰芝那样“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生死与共,轰轰烈烈。他们需要的是相濡以沫,坦诚相待,能够始终挽手走过平凡,走过风雨,走过夕阳无限好,红叶翩跹飞的金秋,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爱。幸福的美酒便会随着时光的酝酿慢慢变浓,渐渐弥香……
可是为什么到了如今,纯洁、浪漫、典雅的爱情观在人们心中会有如此大的沦丧呢?我想这跟电视台的炒作不无关系。
“非诚勿扰”、“让我们一起约会吧”、“为爱向前冲”等一批相亲节目纷纷粉墨登场。几分钟的速配,部分女嘉宾的“豪言壮语”、时不时的安排一些煽情的环节,这些爱情超市赚足了观众的眼球。电视台的炒作本无可厚非,可是当今流行的相亲节目已经彻底被娱乐化。说是亵渎,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屏幕上的一些男男女女在此之前素未谋面、在几分钟内往往在铺满金钱的地毯上“一见钟情”。这种置媒体责任于不顾、置社会风气与不顾的炒作实为伤风败俗。
相亲娱乐化其实还是一部分人社会道德沦丧的缩影。即使经过千年岁月的传承与积淀。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礼俗也不该被遗忘甚至抛弃。崔莺莺含情脉脉地在长亭为张生送别,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许仙和白娘子断桥情缘,张爱玲与胡兰成敢爱敢恨……可是这些故事却被人们尘封在遥远的天际了,纯真的情感被商家炒作成了“摇钱树”,被搞得铜臭十足。我们不能忘记端午被划入别国文化遗产的痛心,要守望民族文化,不可让流传千年的文化精髓蒙尘,蒙羞。
[关键词]张爱玲 作品语言 个性化 变奏魅力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表达作家对社会生活感悟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语言是经过艺术加工后所形成的语言中的语言,它比一般的日常用语更具有心理蕴含性。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中的一切,包括它的物质的和机械的表现,比如声音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的”。举凡优秀的文学家,总是以自己的语言个性特色吸引着读者的。梁实秋把文学作品语言个性特色称为文调。文调既与作家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关系,也与作家对文字感觉,抵达事物内蕴的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的癖好密不可分。因此,作家总是有目的改变语言框架的关系,淡化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律和原则,进行个性化的遣用,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创造出丰厚幽奥变异的审美意象和审美体验。
“旷世才女”张爱玲的小说是“既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的色彩,’”介于新旧雅俗之间。其作品打动人的不仅仅是港沪洋场中的故事和人物,还有她那奇诡的叙事语言。她在强烈的语言本体意识下,对文学语言进行了极富有个性特色的开拓和创新,以独特的女性生存体验和个性视角,对常规语言进行的肆意偏离,突现着能指背后的所指内涵,亮给读者一个又一个的惊奇和惊喜:“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蚤子”(《天才梦》),“她的声音灰暗而轻飘,像断断续续的灰尘吊子”(《倾城之恋》);“把孩子抱过来叼着嘴和他说话”(《连环套》);“宗祯断定,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稀薄、温热,冬天里吹自己的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她整个的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这些语言冷峻而又险奇、鲜活而又生僻,透露出空灵,充满着智慧,在虚实相衬中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境界。
一、在单个词语或短语选择使用上,对语言元素进行主观随意的变异处理
1、注重动词的安置、选用
张爱玲常常以超常思维和独特视角,破除封闭的、惯性的思维模式,跨越毫不相干的两个或多个语用范畴,强制性地使用动词移用的方式,刻意制造反常态的语言表达来获得神形俱佳的表达效果和审美愉悦。
“她仰着脸在她腮上啄了一下”(《连环套》);
“他坐在那里像一座山,……他把自己铺排在太师椅上,脚踏棉靴,八字式搁着”。
例一中写人们之间是没有真情的,母亲对孩子只在其腮上“啄”一下,把写动物的词汇移植过来写人,让读者感受到人与人关系的浅淡。例二中“铺排”一词活写出处于一切放松状态的无所顾忌无所忧虑的心态,形象而生动。类似的还有:微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乔琪)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手臂与牛奶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唯有“白”是相似的,但这样美妙的描写既以视觉让读者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2、刻意扭曲词语稳定的固有意义增加语义的模糊性与朦胧感
张爱玲创作中,常刻意扭曲词语稳定的固有意义,打破常规逻辑,使词语在语义系统中的固有意义与改造义互相浸染,增加语义的模糊性与朦胧感。
《创世纪》中的全少奶奶,年纪不到四十,却已操劳忧苦,像个淡白眼睛的焦忧的小母鸡,“东瞧西瞧,这里啄啄,那里啄啄,顾不周全”。
“她去烧菜,油锅拍辣辣爆炸,她忙得像个受惊的鸟,扑来扑去。”(《桂花蒸・阿小悲秋》)
“长白不敢再娶妻了,只在妓院走走”(《金锁记》)。
“只听见一阵脚步响,来了些粗手大脚的孩子们,帮着老妈妈把老太太搬运小楼去了。”(《倾城之恋》)
写人的忙乱“象受惊的鸟,扑来扑去”:写人的无聊,象鸟“东瞧瞧西瞧瞧,这里啄,哪里啄”;“走走”、“搬运”等均打破了事物的常规逻辑,但又从本质上去理解逻辑关系,从而在超越生活逻辑之后,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语言逻辑关系,使其具有了新的蕴涵和意义,获得了语言表述上的新奇性和陌生化的效果。
张爱玲为使语义模糊,还在以日常用语为主体的口语化表述中,随着充满原生态、神秘、潜意识等多种奇异感觉化的叙述,临时突兀地反常使用某些词语,把固定的日常特定用法和理性意义搁置一旁,把要表达的丰富情绪体验和形象有效地发散出来,新鲜、警目、避免了寻常的俗滥和呆板,而呈现出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如:“她(长安)再年轻些也不过是一棵娇嫩的雪里蕻――盐腌过的”。(《金锁记》):“民国也还是她的世界,畅意的日子一个接着一个,汤化在一起像五颜六色的水果糖”(《连环套》)等等。
二、比喻修辞的独特性,凸显着主题的表达
语言中的比喻是中国文化内质的一种思维产物,也是体现相似原理的借他物以表现某物的语言方式。比喻往往有三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文学作品中常借比喻来表现丰富的心理内涵。张爱玲是善于用喻的行家,她笔下那些琳琅满目、机智奇巧比喻出神入化,繁多而不流于俗套,奇制胜而富有表现力。其比喻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夏志清说“钱钟书善用巧妙的譬喻,沈从文善写山明水秀的乡村风景;他们在描写方面,可以和张爱玲比拟,但是他们的观察范围,较为狭小”。费勇认为“现代中国作家中……张爱玲的譬喻充满了真正的女性意识,像一个冷静的敏锐的旁观者不经意的诉说”,许子东认为“张爱玲与钱钟书在设置譬喻营造意象时,喻体与本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常常是颠倒的”笔者认为其比喻的独特性还在于打破常规,改变人们固有的审美思维模式,以缜密的观察和突发式的比喻把人物化,诠释着对人的生存状态、悲剧命运和人性本质,使读者从更深层次上领悟到比喻的饱满内涵,拓展了读者“再创造”的审美机理。
1、本体是人而喻体是动物
《茉莉香片》中“她(冯碧落)是绣在屏风上的鸟一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鸟,年深日久,羽毛暗了,霉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冯碧落,是一个豪门千金,表面看是为了顾及言子夜的前程和家族名声,为爱情做了牺牲。其实是找了一个理由顺从了封建礼教嫁给了聂介臣。从此比喻中可看出她的自由受到限制,且生活单调使她变得郁郁寡欢。最后“死也还死在屏风上”说明了当时女性对社会的无力反控,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只能像木偶样任人左右。
《花凋》中“趴在李妈背上像一个冷而白 的大白蜘蛛”用白色的大蜘蛛来形容即将走完生命的川娥,暗示了主人公川娥的悲剧而短暂的一生,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慢慢的被折磨等死。
类似的还有:《金锁记》中“七巧接连着叫长白为她烧了两个晚上的烟,芝寿直挺挺躺在床上,搁在肋骨的两只手蜷曲着像死去的鸡爪。”《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的不发达的乳,握在手里像睡熟的鸟像有它自己的微微跳动的心脏,尖的喙,啄着他的手,硬的,却又是酥软的,酥软的是她的手心。”等。
张爱玲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女人喻为鸟、猫、鸡等动物。其实是透射出女性在寂寞中的挣扎与无助,是被关在有形无形的笼子里的鸟,能指背后寓意着女性的动物性本能或宠物性地位,在没落豪门和封建礼教的教条里无法掌控自己的变幻莫测命运。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比喻,悄然而又强劲地鼓动着沉重的、无可奈何的伤感和悲凉,与她苍凉的格调是一致的。
2、把人喻成物品
张爱玲小说常常用已死或没有生命的物品来做喻体,这与她要揭示的苍凉人生是密不可分,相互映衬的。
《鸿鸾禧》中“娄太太戴眼镜,八字眉皱成人字,团白脸,像孩子学大人的样捏成汤团,搓来搓去,搓得不成摸样,手掌心的灰揉进面粉里去,成为较复杂的白了。”把人喻成汤团,可推断出娄太太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没有任何尊严,对家里的事帮不上任何忙。一家人要她怎样就怎样,像“汤团”被搓来搓去。
《金锁记》中“在年下,一个穿着品蓝摹本缎棉袍,一个穿着葱绿遍地锦棉袍,衣服太厚了,直挺挺撑开了两臂,一般都是薄薄的两张白脸,并排站着,纸糊的人儿似的”。长安和长白被喻成“纸糊的人”,暗喻着在七巧变态的掌控中长大的儿女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生命,活着如同死去。
此类比喻还很多,如《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在细雨迷朦的码头上迎接她。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花凋》中“实际上川嫦并不聪明,毫无出众之点,她是没有点灯的灯塔”、“郑先生是遗少,因为不承认民国,自从民国纪元起他就没长过岁数,虽然也知道醇酒妇人和鸦片,心还是孩子的心,他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提到这个,振保脸上就出现黯败的微笑,眉梢眼梢往下挂,整个脸拉杂下垂,像拖把上的破布条”。
把无用人喻为药瓶、孩尸、拖把上的破布条、灯塔等日常生活中的琐屑事物,在这苍白的瞬间,诠释了那沉寂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张爱玲深深感到在男性的符号系统中,女性只是空洞的能指,她们空有形象而不具备肉身,支离破碎的女性自我被淹没于无符号的混沌大海中。张爱玲认清女性的空洞后以女人虚幻性的“在场”说明女人在历史上的“缺席”,女人的在场常只是徒具表象、躯壳、外表,而不具备真正的生命。女性意识画家苏珊・布勒在其《梅农的姊妹》的注释中说“我觉得更像是一系列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不可渗透的物质单位,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不是一个容器”。女人不是容器也不是死物,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常常被视为容器或死物,这种自我否定,体现着作者以空洞反空洞的策略。
3、把人喻成植物
张爱玲作品把人喻成植物的比喻也堪称一绝,且用得最多的是“花”。
“也许每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
“在宗桢的眼中,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封锁》)
“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沉香屑――第一炉香》)
“川嫦是一个稀有美丽的女子……十九岁毕业与宏济女中,二十一岁死于肺病……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花雕=》)
老人们是我们的前辈,也是我们的铺路石。老人们风风雨雨一路走过,感受着酸甜苦辣,品位着人生沉浮。老人是树,为我们撑起了一个很大的避风港;老人是灯塔,为我们点亮了前进的方向;老人是太阳,永远把温暖留给后一代。
从古到今,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流传着一个又一个感动人心的爱老故事!东汉的黄香,就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典范:为了回敬曾经为养育他而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老父亲,九岁的他在炎热夏天的夜晚,用扇子将老父亲的床铺和枕头扇凉,将蚊子赶走,以免老父亲让蚊子咬;到了寒冷的冬天,小黄香便提前躺进父亲冰冷的被窝里,用体温焐热被子后,再让父亲睡进去……
为了让老人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关心与关爱,让他们能有更多的娱乐生活。在暑假期间,我对周边的老人进行了采访,使我更深刻的了解了老人。在实践中,我亲眼目睹了老年群体的辛酸与无奈,我亲耳聆听了老年人的心声。
8月11日,我来到了小区内的王爷爷家里。王爷爷家里的条件较好,但是儿子和女儿现如今都在外地打工,只有一个孙子陪他,我早晨去看他时,他正在陪他的孙子一起玩耍。到了中午时,他的孙子午睡了,他才能休息一会儿。当我问他,没有孩子陪伴您寂寞吗?他却说:“是挺寂寞的,但是现在看到我的孙子天天快乐的成长,我就不寂寞了。”听到老人说的话,我的心里实在不是滋味。正当我与王爷爷聊天时,王爷爷的儿子和儿媳妇回来看望老人家了,王爷爷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在往后的几天里我去看望王爷爷时,发现王爷爷家的门是锁着的,后来才知道王爷爷是被儿子接到市里去生活了,老人家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
8月3日,我带着水果来到了孙奶奶家。孙奶奶的老伴很早去世,儿子在外地工作,平时一个人生活很孤独。每次放假我就会找孙奶奶聊天,孙奶奶从年轻时候谈到年老,从儿子谈到孙子,老人兴致盎然,聊的是不亦乐乎。孙奶奶待我特别好,就像亲孙女一样,她经常说“要是我的孙女也在身边该多好啊”我就笑嘻嘻的劝她,您就把我当您的亲孙女,我把您当亲奶奶对待,她笑了,什么都不说,只是一个劲的点头。
【关键词】:阿贝格变奏曲 标题性 创作技法 曲式结构 文学作品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着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钢琴家、指挥家。他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
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作于1829-30年并于1831年出版的一首钢琴作品,也是他第一首钢琴作品,题献给《阿贝格女伯爵》,以题献阿贝格伯爵夫人为名,实为献给曼海姆名门女子梅塔·阿贝格。
一、具有鲜明的标题性
1829年冬天,十九岁的舒曼在一个舞会上邂逅了一位名叫阿贝格的少女,也正是阿贝格这个姓氏字母ABEGG给了舒曼一个突发的灵感,舒曼所处的浪漫主义时期是标题音乐繁盛的时期,主题部分分为A、B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分为八个小节,A段旋律以A-B-G-E-E为音调模进上行,而B段以G-G-E-B-A为音调下行模进。整首曲子都围绕着ABGEE展开。他的众多作品都是有标题的钢琴音乐作品,例如《春天交响曲》、《林中情景》等等。
二、含有字谜的动机
《阿贝格变奏曲》共分为一个主题和五个变奏,所有变奏都围绕主题展开和发展起来。“Abegg”与音乐中的音名相符,在《阿贝格变奏曲》中,舒曼把A-B-E-G-G中的B降低半音为降B,来充当此曲的主题,根据主题作一系列的变奏,整曲每个变奏也都有隐藏的字谜。变奏一:紧张激烈的快板,在细微的动态中藏着主题,整个变奏曲由主题的A-B半音音型构成,它的反复模进强调了主题。变奏二:速度平稳,整个由双手共同组成的三声部切分节奏出现,A段第一乐句旋律是半音阶上行,左右手相呼应;第二乐句右手不变,低声部提高两个八度,重复第一乐句。B段是半音阶下行。变奏三:在三连音的音型中,在主题的开始处也有主题A-B动机。这段音乐非常活泼有生气。变奏四:速度缓慢、如歌的,这段也有主题半音动机的发展,他的另一部作品《狂欢节》里也含有字谜的动机。
三、作品富于诗意,幻想性色彩
《阿贝格比变奏曲》主题是生气蓬勃的小快板,既有热情洋溢的抒情,又有似低语般的低声呤唱。变奏Ⅰ:充满着沸腾的热情,旺盛的精力速度急增。变奏Ⅱ:优美流畅,充满含蓄柔美的抒情,体现出舒曼沉思、 内向的性格。变奏Ⅲ:轻柔、有颗粒感的音色,是活泼的三拍子舞曲,表现出作者追求音乐华丽奔放的情趣。变奏Ⅳ:柔和、雅致、抒情、流畅的歌唱性声部与均匀节奏的伴奏相映,勾勒出一幅宁静且浪漫,极富诗情画意般的画面。终曲:气氛轻巧而热烈,充满梦幻般的色彩和烈火般的活力
舒曼的钢琴音乐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富于诗意和幻想性。舒曼的其他作品如《童年情景》,一个个生动、诗意的小标题把听众带入童年的回忆之中;《C大调幻想曲》引用了施莱格尔的诗,丛侧面反映了音乐的基本情绪,对听众具有导向作用。《幻想曲集》由八首形象各异,情绪变换不同的小曲组成每个标题都具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奇思妙想,使人联想翩翩。
四、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
舒曼的文学修养极高,在出版《阿贝格变奏曲》时他说:“我的心已经满怀着希望与复仇之念,像威尼斯的公爵一样感到自豪,现在我开始在和伟大的世界结婚了”。他的作品中那种瞬间的忧伤和美,在这里有非常完美的诠释。充满文学韵味和内涵的作品是舒曼很多音乐作品的一大特点,钢琴作品也不例外。例如《C大调幻想曲》《大卫同盟曲集》等等。
五、作品创作技法
一是旋律。舒曼的作品中,旋律音调灵活多变,来去突然,音型自由,不用呆板的终止式,旋律常常都在内声部出现,与和声、织体融合在一起。
二是节奏。运用他特有的风格,通过节奏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安排,达到新颖、意外的音响效果,如《幻想曲集》中《夜晚》,交错的节奏,右手三连音三拍效果和低声部的两拍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在两个不同声部间,同时出现两种节奏和两种拍子的交错节奏,舒曼也喜欢用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
三是性格变奏。舒曼的作品中比较偏爱的手法,即兴式的和瞬间转变的思维方式,《阿贝格变奏曲》主题忧伤;变奏Ⅰ:神经质般的情感特质;变奏Ⅱ:沉思、 内向的性格; 变奏Ⅲ: 轻快活泼;变奏Ⅳ:宁静且浪漫,天真烂漫;终曲:幻想曲风格的快板
四是曲式结构。《阿贝格变奏曲》由六部分组成,主题是由一个F大调上温暖而生机勃勃的规整的二段体曲式构成,使音乐更加优美,尽显高贵气质,这也是舒曼浪漫主义气质的典型体现。变奏一和变奏二也是二段体曲式。变奏三同样是一个简单的二段体曲式。变奏四是一个带有华彩性质并有开放式结尾的单一乐段,主题一开始就在降A大调的主和弦上呈现,右手的符点四分音符运用了歌唱性的八度旋律奏法。变奏五是这首作品的终曲,是整首作品中最长、结构最复杂的一段,是一个带有尾声的再现三段曲式。
六、结 语
《阿贝格变奏曲》一开始体现的就是那种梦幻感的舒曼式虚无和飘逸,乐句之下带着浅浅的类似失恋般的伤感,但很快就是一种更梦幻境界的欢快。此后音乐发展到一个重复一次的极度快速的变奏,但这里并没有欢快在里面,只有一种不容侵犯的童真。此后音乐站到了想象的高点,转向了一种爱情的主题,充满着嫉妒、嘲讽、甜蜜和忧郁。于是乐曲多次出现停顿,又多次出现如急流般的飞速前进。舒曼是最典型的浪漫派作曲家,他把自己纯粹的感情都转变为纯粹的音乐,不论在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位极有特色的作曲家。从《阿贝格变奏曲》可以看出舒曼作品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德)迈尔着,杜新华译,罗伯特·舒曼—罗沃尔特 音乐家传记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Joan Chissell ,苦僧译,舒曼钢琴音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关键词:莫扎特 曲体分析 土耳其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生于萨尔茨堡。4岁从父学钢琴,5岁开始作钢琴小曲。6岁随父在欧洲各大城市演奏,轰动了欧洲乐坛,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后因不满主教对他的管束,于1781年辞职定居维也纳。
莫扎特是一位非常善于“吸引听众的人”,他能凭感觉把握住最有效果的一瞬间,把他的乐思一一引入,使他的音乐风格既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刻内容,又有和谐完美的形式;既有充满普通人的激情,又有受逻辑控制的理性。让每一个音符“唱起来”正是他不懈的追求,这首奏鸣曲便是明证,这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真情流露,展示了古典宫廷审美趣味:高贵、和谐、优雅、闲适、幽默。
这首奏鸣曲表现的还是莫扎特在曼海姆和巴黎旅行时所得到的音乐性印象,是一部具有典型莫扎特情感和音乐语言的作品。整部奏鸣曲凝聚了莫扎特仁慈、至善、充满爱意的情怀,整个奏鸣曲充满诗意,弥漫着诗歌化的旋律,是属于一首组曲风格的作品。我们同时看到了在莫扎特身上有更多高贵的单纯和静默的伟大,看到他的最高伦理道德标准:智慧战胜愚昧,光明战胜黑暗,善良战胜邪恶,以及自由、平等、博爱。从莫扎特音乐中所透露出来的最主要东西是人性中的童心;是一片纯真、纯善、纯净。
第一乐章是一套著名的变奏曲――在各变奏段落中有多元化而整体均衡的情感表现,其中充满了许多有越的演奏技巧:包括交叉手法,使用强音重复八度,以及敲击式的快板作终结等等。第二乐章用一首小步舞曲代替通常的行板,小步舞曲着重节奏的配合,中段则重用交叉手法。终乐章是一首“土耳其进行曲”,很明显的有当时盛行的“异国情调”趣味,运用了多种打击乐器如鼓、钹、三角铁作为效果,有意模仿进行曲风格,这一点是促使这一乐章成为非常大众化的原因。整个奏鸣曲的乐意结构是不规则的,如第一乐意是属于优雅的行板的主题与变奏,第二乐章是属于附有中间部的小步舞曲,特别是第三乐章的小快板标有“土耳其风格”字样。从整个形式、规模和调性来看,是属于组曲风格的,而A大调的调性运用得特别多。在A大调上的音乐应该是甜美的、有春天的气息,弹奏时应以沐浴在这种气息中表达出来,将会引起共鸣。
第一乐章 主题与六首变奏曲 自由变奏曲式
第二乐章 3/4拍子 小步舞曲形式
第三乐章 小快板(Allegretto)3/4拍子 进行曲式
第一乐章
莫扎特的音乐是让音乐说话,因为莫扎特音乐就是爱的流露;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清晰而自然的语言;莫扎特的音乐是一座座流动的既宏伟又精美的建筑或雕刻。
此乐章由主题和六首变奏曲组成一个动人的行板,整个音乐形象纯朴、柔美、内涵,仍有悲切的音调。主题由两段构成,前半段为八小节,后半段为四十小节。主题虽然简单,颇有法国色彩,具有一种单纯的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但非常优美,在性格上更为内在而抒情,细节上也不失清晰透明,明显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曲式概貌。变奏的手法是莫扎特用得最多的手法,莫扎特一般是习惯注重在主题上多做修饰,直到音乐悄然结束。
第一变奏:是以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动态为中心。
第二变奏:在左手的三连音伴奏下,右手弹出优美的旋律,而且左右手做互相交替三连音的伴奏。
第三变奏:转为小调,十六分音符的起伏时起时落,显得格外优美。
第四变奏:再回到A大调,夹着右手的伴奏,左手交替声部起于高音部与低音部。
第五变奏:速度转为慢板,不只是左手的伴奏,右手部分也出现细致的三十二音符的动态。
第六变奏:速度为快板,4/4拍子变成十分适当做结束用的轻快而明朗的变奏曲。最后加了八小节的coda结束。
第二乐章
莫扎特把内心的平衡和宁静看得高于一切,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他对自己的作品是非常自信的,每个小节都具有感天动地的优美笔触。莫扎特基本上是顺着自己的内心呼唤去作曲,他把人世间的每种人物的个性、喜悦、悲哀、惆怅、绝望、孤独、期望、恐惧和压抑都刻画出来。他的作品恒有一种神圣的如银般的纯净风格,他的音乐来自他的童心,其童心又来自大自然的纯正和壮丽,大自然的清新和壮观。
此乐章是一首歌谣般自由的而规模相当大的小步舞曲,标题虽为小步舞曲,其实只是一些小步舞曲的要素,其风格非常悠扬而高贵,节奏婉约而稳定,线条层层清晰,幽怨处如胶似漆,激情处振奋人心,内容也很丰富,给人一种有条理、很优雅的印象。强有力的齐奏开始的主部是四十八小节,中间部转为D大调,左手与右手相互交替,歌唱性十足,流露出丰富的诗情,其耽美之感使人陶醉。中间部又插入有齐奏的弹奏部分,拥有光辉的驱策力和无尽的动感,旋律有浓厚之渲染,极富血肉感情的理智型。
乐章各段落情绪不一,但其戏剧性更凝聚了扣人心弦的丰富感情和细腻的音乐技巧。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他的音乐无论看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第三乐章
常单独演奏,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吉他二重奏曲。土耳其军乐原为土耳其禁卫军所用的一种仪仗音乐,18世纪在欧洲广泛流行。莫扎特在第三乐章前注明“土耳其风格”,而乐曲的音乐又具有进行曲的气质,故亦被称为《土耳其进行曲》。乐曲情绪乐观、明朗,旋律轻快、流畅,雄伟有力,深受听众喜爱。
《土耳其进行曲》是一首回旋曲。结构为:第一插部B+基本主题A+第二插部C+基本主题A+第一插部B+基本主题A+尾声。
第一插部B 它是以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写成,旋律轻快、活泼。它的第一部分是一个转调乐段(从a小调到e小调)。
第二插部C 它也是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写成。旋律部分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赋予它轻盈飘忽的色彩,与基本主题A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结束时又回到#f小调。
基本主题A 第二次完全重复出现。
第一插部B 回复到第一插部B。
基本主题A 当A第三次再现时,运用八度旋律分解的演奏,使乐曲增强了热烈气氛。
尾声 尾声是基本主题A的片断音调的发展。在隆隆鼓声的伴奏下,辉煌而又雄壮地结束全曲。
参考文献:
[1] 佩基・伍德福特著《莫扎特》
[2] 保・朗多尔米著《西方音乐史》
钢琴曲《卖杂货》描绘的一幅我国民间时期常见的挑着扁担的货郎走街串巷卖杂货的即景画面。根据流传在广东一带的广东小调《卖杂货》和《梳妆台》于1952年改编而成。作品将传统的地方音乐素材成功地运用于钢琴音乐创作中,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灵活精巧的织体表现出广东音乐独有的艺术风格和魅力,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属于描述风俗景象的乐曲。
谱例1:广东小调《卖杂货》(蒋绍勤记谱)
本曲为单三部曲式。A段改编自广东民间小调《卖杂货》旋律,原曲结构短小,无明显的特定内容,情绪诙谐幽默、活泼开朗。作品在原曲的简短基本旋律上变奏展衍而成,通过各乐句之间不同织体、音区、调式、技法的变化,使原本流畅的旋律波澜起伏,货郎小哥行进中的形象活泼诙谐,极大地丰富了主题的表现力。B段改编自民间小调《梳妆台》旋律,速度陡然舒缓,情绪委婉、舒展,乐句采用“换头合尾”的方式变奏,并与卡农式手法相结合,恰似一问一答,将卖货的货郎与买货的小姐两个形象自然地融为一体。
1~16小节为A乐段,由4个乐句组成,3、4句是第二句的变奏重复,揭示了本曲的货郎主题。音乐采用小快板,右手欢快活泼的主旋律描写了货郎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街卖货的热闹场景;左手则以跳跃性的伴奏音型从后半拍进入,模仿了货郎手中的拨浪鼓。货郎一边摇着鼓,一边吆喝着,人们从远处来看货、买货,音乐轻快而富有节奏感。最后一句以mp-f的力度对比结束了这个主题的第一次陈述。
谱例2:《卖杂货》1~8小节
17~28小节为A乐段的变奏,省略了最后一个乐句。主题旋律从右手移到了左手,就像是描写一位老货郎与小货郎在轮番吆喝卖货的场景;右手则以弱起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式织体进入。虽然两个乐段源自同一个音乐主题,但通过织体与演奏形式的变化造成音乐形象的对比,使之律动性更强。25~28小节,左右手模仿弹拨乐器交替弹奏,音乐情绪进一步高涨,让人不由联想起广东音乐中敲锣打鼓的欢庆场面。
29~40小节是A乐段与B乐段之间的连接。这部分对主题旋律音型化发展,速度比之前变得更快,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使旋律运动连绵起伏,虽一气呵成却更富于动感,描写了货郎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开始走街串巷,只是在脚步上有所加快。钢琴演奏时手指触键要注意颗粒性效果,旋律要弹得均匀而流畅。
谱例3:《卖杂货》29~32小节
41~49小为B乐段,是乐曲中间的对比部分,由两个乐句组成,揭示了本曲的第二主题――货郎与小姐。这个主题的旋律源自粤剧小曲《梳妆台》,曲调抒情、柔美、细腻而优雅,速度转慢,四四拍。右手弹奏《梳妆台》抒情、柔美的曲调,左手则以音程、和弦式织体作为陪衬,犹如货郎高声吆喝后,买主们随心所欲地挑选着自己喜爱的小商品,温馨而富有生活情趣。
谱例4:《卖杂货》41~44小节
50~63小节是B乐段的变奏,在原结构基础上又扩展了一个乐句。音乐一开始就用同样的旋律以低八度的卡农手法来叙述,之后左右手不断地依次交替模仿,丰富了主题的表现形式,各个声部层次分明。
64~84小节为连接二,是在29~40小节连接一的基础上转调、发展而成,把音乐情绪又带回货郎主题,好像挑着货担的货郎又回到了走街串巷的场景中。
一 主题曲《画心》对电影《画皮》人性矛盾的表现
1 《画心》对小唯心中人类和妖怪之间感情的思索
小唯在电影《画皮》当中是千年修行的狐妖,虽然是妖怪,却爱上了英俊的都尉王生。这种为爱痴狂的行为在电影主题曲《画心》的歌曲中就有非常深刻的呈现。首先,小唯十分钟情于都尉王生,而且还运用多种狐媚的法术,让都尉王生进入到幻觉之中,逐渐产生感情上的动摇。《画心》的主旨就是在表明人心是无法被刻画的,即便小唯是千年修行的狐妖,她也只能用法术变成绝世美人,却不能够变成都尉王生的爱人。
爱情是发自内心的,即使都尉王生因为狐妖小唯的狐媚法术,暂时迷失了心性,但在清醒之后依然是爱着佩蓉夫人的。所以,《画心》这一首主题曲旨在表明了一句俗谚:“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画心》这一首主题曲和小唯的结合是十分密切的。在狐妖小唯开始出现的时候,《画心》是一种非常清纯,但又带有一定忧伤基调的旋律,整个旋律如泣如诉,这种旋律对狐妖小唯的悲惨命运进行了音乐感情旋律上的预伏,也是对狐妖小唯和都尉王生这段人妖孽缘在旋律的角度上埋下了悲伤结局的伏笔。
《画心》里面有句歌词是:“记得你的脸色,是我等你的执着。”都尉王生不可能面对绝色美艳的狐妖小唯不动心,但那仅仅是都尉王生出于自己内心最原始的欲望冲动罢了。实际上,都尉王生的脸色,被狐妖小唯误以为这是爱情,是一段迷人的感情的开端。
所以,狐妖小唯正如歌词里面所唱到的,记住了都尉王生的这番脸色,忘却了思念,忘却了人和妖怪之间的千差万别,和都尉王生谈起了这种千百年被世俗所不容的爱恋。而狐妖小唯最后的选择似乎也是对歌词以及音乐旋律的再次见证。
主题曲这种一波三折的旋律正是对狐妖小唯感情波澜的刻画,以轻巧期待的旋律雕塑了狐妖小唯对于爱情的向往,以旋律当中的低谷,刻画了狐妖小唯对于美好理想的失望,一直到更为幽怨的旋律,呈现出狐妖小唯内心爱情理想破碎的痛苦,从而将一个富有感情变化的爱情故事从音乐旋律的角度呈现出来。
2 《画心》对佩蓉夫人为爱牺牲精神的刻画
在电影主题曲《画心》之中,对于佩蓉夫人有这么一句歌词:“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表达的正是佩蓉夫人面对千年狐妖小唯和都尉王生之间的爱情时,不知进退的矛盾心理。狐妖小唯以都尉王生的性命相要挟,逼迫佩蓉夫人饮用狐妖之毒,佩蓉夫人中了狐妖之毒,变成妖怪一般的模样,被村民认为是掏心之妖怪,赶出到城外。
佩蓉夫人的内心的确是被蛊惑了,被狐妖小唯用都尉王生的性命做出的威胁吓到了,其实佩蓉夫人内心正是一心向着爱,向着自己心爱的都尉王生,所以,为了保全都尉王生的性命,她不惜毁掉自己的名誉,并且饮下了狐妖的毒酒,中了妖怪的毒,变成了面目狰狞的妖怪模样,四处逃窜奔走。此时佩蓉夫人的背景音乐往往处理为低沉的音乐变调,表现出了她悲伤曲折的命运,尤其是背景音乐当中曲折变换的低沉,纠缠着佩蓉夫人为爱牺牲的情感,在旋律处理上侧重于将音色放低,让整个旋律都围绕着其舍身为爱的精神进行发酵,从旋律的角度上看,也是十分凄美动人的。
3 《画心》对都尉王生感情矛盾的刻画
都尉王生更是《画心》当中“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的最大映射。都尉王生之所以救助狐妖小唯,除了发自善心外,或多或少都有被狐妖小唯这般美丽俊俏的脸庞和身段所吸引,其实被美好的容貌所吸引和魅惑,也是人之常情,只是这是一只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不计手段的千年狐妖,所以都尉王生便坠入了痛苦的感情矛盾之中。
电影当中还运用了雄壮的音乐旋律表现了得胜而归的都尉王生那种英雄气概,都尉王生为人耿直,有侠义之气,在电影对《画心》的变调当中就可以看出来,雄壮的音乐烘托着都尉王生力拔山兮的勇猛。而《画心》另一个变奏曲,则是在都尉王生受到狐妖小唯蛊惑的时候加入的背景钢琴曲,这一点下文将加以详细叙述。
4 《画心》对蜥蜴妖精的痴心刻画
蜥蜴妖精迷恋小唯的妖怪,被小唯的爱情所蛊惑的一个生灵。小唯是一个修炼千年的狐妖,她只不过是剥离了一位美女的人皮穿着,而且还要常常依靠吃人类的心脏才能够存活下来。狐妖小唯有一个钟情于她的蜥蜴妖精,他为了取悦自己心爱的狐妖小唯,不断地去屠杀城中夜行的村民,并夺取他们的心脏献给小唯。
正如歌词里面谈到的,“一场风,一场梦”,蜥蜴妖精是出于对狐妖小唯的爱,不断去杀害夜行人,夺取人心,让狐妖小唯能够维持这一副人皮不会朽烂。这就是歌词“记着你的脸色,是我等你的执着”这段歌词的最佳诠释。即便是蜥蜴妖精最终为了救助狐妖小唯,不幸被道士的法术镇压而死,可是他依然依依不舍地看着狐妖小唯,这种记住对方容貌的爱恋,也只有真正的爱慕者才会在死去的一刻依然看着自己最为心爱的人,尽管他们并没有成为爱侣。在电影当中的处理是运用了悲伤的旋律,将蜥蜴妖精之死进行烘托,表现出蜥蜴妖精一生为了爱情无怨无悔的真切和勇气,电影当中对于蜥蜴妖精的背景音乐的刻画是相对比较少的,但是在蜥蜴妖精死去的时候,运用了多种镜头切换的手法,然后加上不断晕染的悲伤情绪,让整个悲伤的氛围在音乐的旋律中得到升华。
二 电影《画皮》中纯音乐对人性的刻画
1 都尉王生和狐妖小唯梦中缠绵的变奏旋律
在影片《画皮》当中,千年狐妖小唯看到了都尉王生对自己其实是有爱意的,而且娇柔美丽的身段脸庞,也足以让都尉王生流连忘返。可是,都尉王生对于这种可能逾越道德底线的爱恋,并不敢轻易为之。于是,千年狐妖小唯便施加法术,让都尉王生在睡梦之中和自己缠绵交欢。
在梦境里的场景中,夜晚无比精密,星空寂静而温柔,而背景音乐是一段非常惬意温柔的钢琴曲,音乐当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向往,两朵欲望的火焰滚在了一起燃烧。从这个部分可以看出都尉王生是多么享受自己的欲望得到填充,那种欲望一发不可收拾,两个人滚在了一起,和惬意的钢琴曲结合到了一起,变成了一种优美的旋律,撩动着都尉王生内心的心弦。这种惬意的钢琴曲是电影配乐里少有的,因此和前后显现出忧伤凝重的钢琴曲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这种不被世俗所认可的爱恋,以极为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来,富有艺术上的张力,让这部电影当中人性的清醒和迷惑,透过旋律之间的变化更为突出。
而在梦中缠绵之后,都尉王生突然醒过来,满头大汗,心中已然恢复了道德上的规范,内心充满了自责,这般绮丽的,对于醒过来的都尉王生而言,实际上变成了虚惊一场。都尉王生内心暗暗自责,而钢琴曲的旋律也转化成为了一种内心悸动般的不和谐变奏,呈现出都尉王生内心无比纠结的情状。都尉王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应该这般想象,但是小唯的确美艳动人,那素净的脸庞,婀娜的身段,足以摄取一切世间男子的心魂,从这段配乐之中,便可以看出这一点,同时这一段配乐也透过旋律之间的变奏,呈现出都尉王生内心人性的缱绻,展现出富有层次的人性旋律迭换。
2 佩蓉夫人的低沉弦乐背景旋律
佩蓉夫人的背景音乐是沉郁顿挫的钢琴乐和弦乐结合的状况。特别是佩蓉夫人和千年狐妖小唯做出了交易时,佩蓉夫人喝下了狐妖的毒酒,从而毁去了自己的名誉,变成了丑陋、狰狞的妖怪模样。在这个场景里面,佩蓉夫人的背景音乐是十分低沉的,让人感觉到佩蓉夫人做出来的重大牺牲,以及被世人误解的痛苦和凄凉,血泪哭泣后的无限忧伤撞击着佩蓉夫人内心最深处的灵魂。低沉的弦乐成为了佩蓉夫人绝望悲戚心理的最好诠释。
低沉的弦乐伴随着佩蓉夫人成为狰狞妖怪模样时候的一举一动,不断地渲染着悲伤的气氛。佩蓉夫人在世人的惧怕、愤怒以及鄙视的眼光与行径之中,不得不仓皇地逃到山洞之中。佩蓉夫人内心的痛苦通过荒凉的山谷与荒凉的弦乐背景交织下,显得十分明显。佩蓉的背景音乐往往是一段非常低沉的音乐,但是这样一段低沉的音乐,却并没有完全将佩蓉可能真正走向未来的希望完全给扼杀掉,而是在悲惨凄清之中孕育着希望,低沉的弦乐伴随着佩蓉夫人的奔走逃亡,旋律上采用了低沉的美学,但是在低沉的音律中又包含着几丝轻巧的变奏,佩蓉夫人即将复活的时候,背景音乐从低沉一直恢复到了雄壮和激烈的旋律之中,对于主题的变奏演奏,使佩蓉的复活显得那么振奋人心,并且表现了邪不压正的重要观点和主题。这一点也正是佩蓉夫人低沉弦乐背景旋律的最终艺术呈现方式。
3 影片在呈现最终决斗过程中的背景音乐变化
电影在最后以一场非常激烈的斗争作为矛盾的激化。在蜥蜴妖怪和众位将士、道士们进行殊死搏斗的时候,影片以一段非常奇幻的音乐作为这个武打场面的背景音乐,让人们领略到蜥蜴妖怪法术的强大,能够和众位勇猛的将士展开激烈的战斗。同时,也表明这样一场战斗,使更多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惊险的背景音乐之中,蜥蜴妖怪最终被打得魂飞魄散,而千年狐妖小唯则是在躁动不安的音乐当中,内心逐渐转变为失落,狐妖小唯眼见心爱的都尉王生并不愿意舍弃佩蓉夫人,最后,运用千年道行的内丹,将这一颗内丹化成法力,让死去的人都活过来,而自己则走掉了。
这里的背景音乐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让小唯的形象更加丰满,背景音乐补充了蒙太奇剪辑手法所不能够补充的内容,千年狐妖小唯、都尉王生、佩蓉夫人等人的形象切换着,各自有各自的悲伤,然后背景音乐如同线索一般,将这些蒙太奇剪辑下的片段都呈现出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所有的悲伤都融合到同一个主题中,即人性的矛盾冲突之中,让整场决斗不再单纯只有正义和邪恶,而是富有人性的曲线美感。
关键词:《瑶山夜话》;人文关怀;音乐特征;演奏诠释
我国著名的扬琴演奏家许学东的最经典之作便是《瑶山夜画》。其旋律极其优美婉转,同时节奏的运用也十分新颖恰当,进而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在其作品中融入了浓浓的民主风格以及独特的手法,在保障其传统的风格和内涵的同时,又实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文章从《瑶山夜画》的人文情怀、音乐特征以及演奏诠释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升人们对于《瑶山夜画》的认识,以及给以扬琴创作者以及演奏者更多的灵感,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扬琴曲《瑶山夜画》的人文情怀
许学东先生其创作的扬起作品风格多种多样,然而一成不变的是其作品中浓浓的人文情怀。许学东先生作为一名出生自少数名族生活区的扬琴创作家,在其作品中也难以蕴含了深深的民主音乐风格,这也体现了许学东先生身上难以割舍、深深的民族情怀[1]。在《瑶山夜画》一曲中,主要体现出了瑶族任命的人或习俗,是一曲深含人文情怀的作品。
瑶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群山环绕的地方,瑶族人民耕作了几千年,沉淀着深深的人文情怀。许学东先生在创作这首扬琴名作之前就亲身前往了瑶族的生活地点,深刻的去感受和体会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习惯,进而通过音乐的形式,将自身所感受到的瑶族人民的人文情感表现了出来,这也是《瑶山夜画》一曲倍受青睐的原因之一。
二、扬琴曲《瑶山夜画》的音乐特征
(一)变奏和回旋和完美结合
在《瑶山夜画》一曲中,变奏和回旋的完美结合是其最主要的音乐特征之一。许学东先生在其音乐创作中,对传统的音乐理念进行了创新,将较为常用的回旋曲式中有机的融入了变奏的成分,进而使得《瑶山夜画》变成回旋式的变奏曲。听众在倾听时,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2]。该作品的创作中融入了很多我国民族音乐的成分,并且在曲式的结构上也将原有的单一回旋法给以了突破,进而实现了每一部分的回旋相呼应,在主要旋律不变基础上还实现了变奏的音乐形体目标。这种回旋式的变奏曲其大胆的使用,实现了许学东先生自身的音乐创作特色突破,而且对传统的扬琴演奏技巧也给以了突破。随着目前扬琴演奏方式以及风格的多样化趋势,《瑶山夜画》一曲中其对调式调性的独特雕琢以及规划,最为恰当和完美的诠释了创新和传沿,让《瑶山夜画》在进行大胆创新的同时有没有抛弃传统的精神。
(二)表现形式推诚出新
随着扬琴这个乐器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单一手法演奏的形式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善,充分的发挥双手,主动、灵动的混合手法是目前主要的演奏手法。在进行传统的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瑶山夜画》还进行了西洋乐器优势的借鉴。我国的扬琴演奏,其已经属于自成一体,具备着极其多样化的演奏技巧以及表现的方式[3]。例如:双音、单音、琵琶音、滑奏、拨奏等等。在演奏中他们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时如潺潺小溪涓涓流;时而极其婉转动人,时而优势轻快活泼。这些多样化的扬琴表现手法要给予了扬琴乐曲无限的生命。在《瑶山夜画》一曲中,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给以了慢上、快下以及缓进的音乐表现特点,其本意在于对动物的鸣叫声进行模仿,实现作品的如诗如画以及惟妙惟肖。而接下来的闷音更是点睛之笔,生动形象的体现出了寂静的夜空被打破,那种强烈的立体感,给予了音乐一种难以言表的生命力,不是一个妙字可以形容。
三、扬琴曲《瑶山夜画》的演奏诠释
在现代的扬起演奏中主要通过演奏技巧的多样化来实现演奏音色的改变,进而增加整个乐曲的层次性以及可听性。在《瑶山夜画》中,许学东先生在其创作中就充分的在演奏上进行了大胆的多元化创新,诠释了这部作品其内涵的人文情怀。
抓弦是指使用手指指尖向内、手腕向上进行提拉,进而实现琴弦出现一种特殊的音色[4]。在《瑶山夜画》中一开始的平稳节奏,作者便合理生动的应用了抓弦的音色,进而实现了A主题的引入,把一个羞涩、腼腆的少女形象体现了出来。还进行了左手的反竹高音区的弹奏,这样音色也就变得更为明亮和清脆,在细细的聆听中,听众甚至会感受到一个背着背篓的小女孩在弯弯的小路上蹦跳着向自己走来,而皎洁的月光还一直和少女的身影相伴相依。反竹的演奏方式是将琴竹给以由正打向反的改变,即把琴竹进行180度的翻转,这样的演奏方式可以得到一个极其清脆的音色,在《瑶山夜画》中反复的使用该演奏手法,给以听众一种飘渺神秘的感觉。
在扬琴的演奏中,除了对一些传统的演技技巧的继承之外,一些新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的应用中。在《瑶山夜画》一曲的演奏中就充分的使用了新的演奏技巧,一些技巧是在进行某种特殊音响的模仿,进而使得整个乐曲的风格的主体更加丰富化,使得乐曲听众能感受到的音乐色彩也更加突出。在《瑶山夜画》中最为明显的新技巧使用体现在弹轮的下滑音,其给予了静谧的夜色一种神秘甚至诡异的色彩。
四、结语
纵观古今中外的扬琴发展史,其扬琴的创作方式以及演奏技巧都出现了极其丰富的变化。文章通过在人文关怀、音乐特征以及演奏诠释三方面的分析探究,对《瑶山夜画》一曲中所存在的浓浓民族情怀,从扬琴曲目演奏形式进行了展现,对《瑶山夜画》中所蕴含的独特艺术结构的深刻描写刻画,以及其音色以及表现方式的大胆创新都给以了细致的分析。《瑶山夜画》通过其变奏和回旋和完美结合、表现形式推陈出新的乐曲特点、深深的人文情怀以及创新和继承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实现了其独具一格的作品风格,也受到了听众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王义茹,初晓.灵动音符的完美诠释――扬琴名曲《瑶山夜画》的独得之见[J].乐器,2011(11):50-53.
[2]王景莹.从“技巧与表现的统一”谈扬琴作品《瑶山夜画》[J].大众文艺,2016(12):145-146.
关键词:标题音乐;欣赏;曲式;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37-01
在潮州音乐中,唐宋大曲的遗风随处可见。人们出于思古情怀,陶然于隋唐绝响,或者豪情盈胸,欣然于华夏正声,都乐意将潮州音乐称作“活化石”。事实上,潮州音乐具有两种文化形态,它是古典的,它有着与山河共在,同日月齐辉的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它是鲜活的,它以不断创新成就寒松霜竹般的生命力,朝华夕秀般的清新感。可以说,潮州音乐溯古涵今,历久弥新,兼有历史感与现实精神;既是千秋遗韵,又是一代新声。
在音乐调式中,潮州音乐分为四大类:重三六、轻三六、活三五、反线。后再演变出另一种曲式为轻三重的音乐调式。调式的不同构成了音乐形式不同的音乐理念和音乐形象。重三六乐曲多表现端庄凝重和深沉;轻三六乐曲多为轻盈愉快,欢乐雀跃;活三五乐曲则注重表现悲愤哀愁、如泣如诉。反线乐曲多为诙谐幽默、婉约飘逸。轻三重即为重三六与轻三六的结合体,正常音阶结构较少出现“7”、“3”音符,音乐表现为稳重,愉悦。调式各异,各具丰采。
潮州音乐(本文只叙弦诗乐)曲目繁多,姹紫嫣红,大、中、小套弦诗有几百首。如果弦诗标题按正统音乐标榜,内容可分为借物喻情,如《寒鸦戏水》、《平沙落雁》、《絮阁》等;有即兴抒情,如《风流子》、《上天梯》;有历史题材如《昭君怨》、《崖山哀》;有以花卉、人物、古词牌命名的如《海棠花》、《苏武牧羊》、《柳金娘》、《浪淘沙》、《西江月》等。运用标题作为乐曲主题进行理解,这就可以说根本掌握了欣赏的途径,继而加深体验就可领略其无穷的艺术魅力了。对潮州音乐的欣赏若能掌握其基本的途径,定将体味无穷,受益匪浅。
潮州音乐有严谨的艺术结构和丰富多彩的乐章。在结构形式上分大、中、小套乐曲。大套为较完整的曲体,现流传潮州音乐有十大套。大套弦诗具有头板、拷拍、三板三个乐段。头板乐段为慢板,以4/4拍子为准,全乐段严格规定六十八小节,即为六十八板。拷拍和三板是头板乐段的压缩句,以1/4拍子为准,也是六十八板。拷拍乐段表现富满色彩,与头板乐段形成截然不同的音乐表现,音乐特点急促跳跃,曲式多为后半拍起奏,俗称“摇板”。三板乐段激越流畅,快速催奏,一气呵成。十大套每首乐曲都各有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中、小套乐曲各具千秋,包罗万象,特别是一些小套乐曲,短小精悍,结构严密,精辟洗炼。
潮州音乐在演奏过程中,民间做乐,多为即兴。在主旋律演奏上,加花做句,不拘一格,甚至有时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和声。最引人入胜的,莫不过于在演奏中的多种变奏,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有跑马催、叠字催、三点一催、七点一催、鸡啄米、虾姑跳、双鱼跃、虎尾坠珠等等多种形式的变奏,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在欣赏潮州音乐的过程中,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常识和规律,就可初见端倪,从而轻车就熟,达到一定的欣赏效果。下面略举几例,以供共同鉴赏。
十大套乐曲之一《昭君怨》,以标题标榜为历史题材,该曲为重三六曲式,乐曲分头板、拷拍、三板三个乐段。乐曲格式结构完整,音乐处理严谨。旋律委婉动听,细腻精妙,传神般地表达了王昭君出塞和番,为家国,为民族,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毅然踏上和番路的动人故事。乐曲第一乐段,以缓慢的头板展现了那一望无际的茫茫荒漠,凄苦悲凉的和番之路。中间部分的反复乐句,即表达了王昭君悲凉、凄沧、眷恋故国,欲行又止,十步九回头的复杂心境,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曲调悲凄,幽怨,深沉,激越。拷拍乐段,以后半拍“摇板”的节奏形式,表达了王昭君忐忑不安的怅惘。三板乐段,与头板乐段相彰辉映,以急剧的催奏,把乐曲带入,表达了王昭君义无返顾的报国情怀。乐曲精辟凝炼,以“怨”贯穿主题,但却不哀,富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
中套乐曲《狮子戏球》是改编的潮州弦诗乐,它以其清新流畅的旋律,轻快急促的节奏及多样的变奏,生动地描绘了狮子在戏球的多种神态姿势,生机勃勃,形象逼真,可爱至极。形象生动的音乐形式使其这首乐曲脍炙人口,流诵不衰。《狮子戏球》为两段体曲式,由《单狮戏球》和《双狮戏球》合而为一,主要表现喜庆欢快,活泼可爱的音乐形象,乐曲运用丰富多彩的变奏手法,如:鸡啄米、蜻蜓点水、四点一弓、企“六”等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狮子戏球的各种神态,惟妙惟肖。乐曲意在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热爱。
潮州音乐弦诗乐中、小套乐曲曲目繁多,包罗万象。乐曲旋律简洁明朗,音乐布局精致,每每朗朗上口,赏心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