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

居民满意度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民满意度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居民满意度调研

第1篇: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

通过健康教育讲座等宣传教育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对农药残留、有毒物质、食物污染等食品安全问题的意识程度,定期对社区居民通报食品中毒信息。劳动卫生针对居民的职业进行劳动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并加强劳动污染对居民生活环境影响的监测。心理卫生了解居民的心理、精神状态,对于存在心理不良问题的居民进行积极心理引导,树立居民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态,有助于帮助居民处理家庭、社会、邻里之间的关系,避免疾病的发生。流行病学研究定期观察流行病发生、发展情况,在流行病高发季节提前进行预防,避免出现大流行的发生。

2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首先做正态检验,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均数t检验,以P<0.05,为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项目调研方法居民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调研,由调研小组设计相关知识问答卷,调查该地区居民对有关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问答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的调研,由调研小组设计满意度评价调查表,让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相关工作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越满意。

3结果

第一阶段,该地区居民相关知识掌握为(67.32±12.23)分,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为(76.43±3.67)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为(78.87±3.54)分;第二阶段,该地区居民相关知识掌握为(89.32±16.21)分,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为(28.78±1.78)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为(92.34±7.76)分,可见第二阶段的居民相关知识掌握、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第一阶段,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第2篇: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worldcup”为你整理了这篇居民垃圾分类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进一步了解临潼城乡居民垃圾分类具体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全面了解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5月份,国家统计局临潼调查队随机访问了100户城乡居民开展垃圾分类专题情况调研。调研显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晓度较高,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执行情况较好,大部分居民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居民对各环节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居民垃圾分类仍面临一些难点,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引导。

一、居民垃圾分类落实情况较好

自2021年1月1日《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出台以来,进一步明确了垃圾分类的标准和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等,对城乡居民做好垃圾分类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比较到位

一是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比较普及。调研结果显示,94.6%的被访居民经常接受有关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4.8%的居民偶尔接受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仅0.6%的居民没有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二是垃圾分类宣传渠道多样化。有75.6%的被访居民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活动、小区里的宣传栏、小区开展的宣传活动来了解垃圾分类,65.3%居民通过电视广告接受垃圾分类的宣传,48.7%居民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垃圾分类知识。

(二)居民垃圾分类知晓度和参与度普遍较高

一是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的知晓程度较高。调研资料显示,四种类型的垃圾中, 96.9%的被访居民能够分清易腐垃圾,84.0%居民能够分清可回收物,78.9%居民能够分清有害垃圾,68.0%居民能够分清其他垃圾。二是临潼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较高。94.2%的被访居民家庭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其中54.5%居民会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标准进行四种类型的分类,39.7%的居民会简单分类。没有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家庭仅占5.8%。

(三)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执行情况较好

一是居民小区严格执行垃圾分类要求。96.8%的被访居民反映所居住小区严格要求居民按照垃圾分类标准进行垃圾分类,并定点定时进行投放,其中90.2%的居民所在小区还配备了垃圾分类管理人员、监督和引导人员对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指导。没有按照要求垃圾分类小区仅占3.2%。二是小区垃圾分类桶配备情况较好。96.2%的被访居民反映所在小区配备了垃圾分类桶,其中94.3%居民所在小区完整配备了四种垃圾分类桶。没有配备垃圾分类桶小区仅占1.9%。三是小区设置垃圾分类奖励措施。39.7%的被访居民表示所在小区有垃圾分类积分奖励制度,23.1%居民表示小区有垃圾分类督导评比奖励制度,47.4%居民表示小区会向居民家庭发放垃圾分类桶、垃圾袋等垃圾分类用品,以激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四)居民对垃圾分类各环节工作满意度较高

依据西安市垃圾分类评分标椎,对居民垃圾分类进行满意度调研,由居民对垃圾分类各环节工作进行打分,满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结果显示,居民对垃圾分类各环节工作满意度整体较高,平均分为8.23分,其中,垃圾分类宣传与引导、家庭垃圾分类情况得分较高,分别为8.63分和8.31分。保洁人员配备情况、垃圾分类设备使用情况、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情况得分稍低,但也达到了8分以上。

二、居民垃圾分类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仍有提高空间

调研中了解到,部分居民没有按照垃圾分类标准进行垃圾分类主要是因为思想上不够重视,环境保护意识不够高。调研中问起居民“为何没有按照四种垃圾进行分类”时,16.7%居民表示不清楚四种垃圾的具体分类标准,有些垃圾不知道归属于何种类型的垃圾;18.6%居民表示思想上不太重视垃圾分类,不明白垃圾分类的意义,认为分与不分没有区别;30.1%居民表示垃圾分类太繁琐,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好垃圾分类,大多数时候随便分一下,不会认真分类。13.5%居民表示家里没有设置垃圾分类桶,没有动力进行垃圾分类。

(二)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仍有提升空间

虽然居民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大多数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较高,但垃圾分类知识了解程度仍然不够,导致垃圾分类的准确率仍不高。调研显示,仍有16.0%的居民无法准确区分可回收物,21.1%的居民无法准确区分有害垃圾,32.0%的居民无法准确区分其他垃圾。垃圾分类知识相对缺乏给居民垃圾分类造成很大困惑,也导致了收集到的“分类垃圾”还是混合垃圾,从而制约了分类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环境污染控制效果。

(三)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仍有完善空间

一是奖惩措施需进一步明确。调研中了解到,只有部分居民小区在垃圾分类方面设立了奖励机制,鼓励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半数以上小区没有垃圾分类激励措施。同时垃圾分类惩罚措施很少执行,导致不愿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仍可以随便丢弃垃圾,而不需要为此付出成本。二是垃圾分类监管工作有待加强。调研资料显示,有3.2%被访居民表示所住小区没有要求开展垃圾分类,18.6%的居民表示小区里没有垃圾分类检查人员,导致垃圾分类的效果无法保证。三是垃圾分类设备不健全。调研中仍有21.8%的居民表示小区里没有配备齐全的四种类型的垃圾分类桶,想参与垃圾分类,却无所适从。

三、进一步推进居民垃圾分类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一是提升居民环保责任感。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在全社会的宣传力度,让居民深刻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将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感深深植入居民心中,激发居民的环保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保护意识由教育强化成习惯,从而形成一种自觉行为。二是鼓励社区和公共场所多策划环保活动。开展有创意、有影响力的“环境宣传周”“环境文化节”“垃圾宣传进社区、学校、企业、工厂”等活动,广泛发展、深入动员,激励居民踊跃参与,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文化氛围。三是加强小区环境卫生整治。给居民营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让居民意识到小区环境靠大家来维护,保护家园需要从个人做起,从而提升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引导

一是向居民发放详细的垃圾分类指南。向每家每户发放垃圾分类指南,向居民详细介绍生活常见垃圾该如何进行分类。二是做好垃圾分类桶的标识。将不同的垃圾标识按种类张贴在垃圾分类桶上,让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可以随时学习、随地参考。三是加强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宣传。在小区宣传栏、电梯里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社区组织开展科普宣传讲座,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让居民茶余饭后休闲之余也可以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四是向居民发放线上宣传资料。鼓励小区通过业主微信群向居民手机发送垃圾分类海报和垃圾分类学习材料。

第3篇: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019

[作者简介]王茜茜(1988—),女,回族,宁夏石嘴山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房地产开发。

1 获得数据和调查方法

1.1获得数据

本文以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三个主城区的居民社区为调查范围,按照社区人口密度分布,运用社会拦截、等距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等方法,并结合2017年4月28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博览会”展开了银川市常住居民的问卷调查,共获取调查问卷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50份,有效率93.8%,如表1所示。

1.2调查方法

在问卷中要求居民对每项指标做出不同档次的选项,并赋予不同分值,分别将不同档次的选项记为n1、n2、n3、n4、n5、n6,计算出各级指标分值,即按公式1:

Sti=(n1×100+n2×80+n3×60+n4×30+n5×0)/(n1+ n2+ n3+ n4+ n5)

计算。其中“Sti”为各指标得分。

2 不同视角下的居民对宜居银川主观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2.1不同年龄的居民对宜居银川满意度分析

结合每个被访问者对问卷所涉及每道问题的选项,得出了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宜居银川评价指标满意度存在差异,见图1。

由图1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宜居银川的主观满意度存在较显著特征:30~39岁的青年人对银川市生活方便性的主观满意度评价最显著;30~39岁的青年人为银川市居住舒适性也较为满意,得分较显著,其次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50~59岁的人群对银川市居住舒适性和居住安全性的满意程度降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对本市环境健康性满意程度最不显著,得分最低。这说明银川市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还是不能够满足居民们对健康环境的需求。

2.2不同阶层居民对宜居银川满意度评价

结合上述公式1,得出不同阶层市民对宜居银川的现状得分,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白领阶层和自由职业者对宜居银川现状最满意。工薪阶层的市民对本市宜居现状的主观满意度略高。这类人群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收入普遍较高,同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城市社会优势地位。低收入的打工族对银川市宜居性评价最低,他们处在城市社会中的底层,与白领阶层的居民形成了强烈反差,造成对宜居银川现状的满意度最低。

2.3不同性别市民对宜居银川的主观满意度评价

银川市不同性别的市民对本市宜居性的主观满意度,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女性居民对宜居银川的主观满意度普遍低于男性居民。这是由于女性和男性的性格特征存在差异,相比女性而言,男性安全感较强一些,因此,男性居民对本市居住安全性的主观满意度高于女性。而在生活方便性方面,男性对本市生活便利设施最满意,得分最高。

2.4不同收入水平市民对宜居银川的主观满意度评价

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宜居银川的主观满意度评价,如图3所示。

收入水平在8000~9999元的银川市居民对本市的环境健康性和居住安全性两个方面变化波动最大,相对其他指标的得分满意度达到最低,因此银川的健康环境和居住安全环境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促进银川市宜居整体现状的发展。

2.5不同学历的市民对宜居银川主观满意性评价

不同学历人群对银川宜居度满意性评价变化十分显著,如表3所示。

银川市不同学历对本市宜居性满意程度得分存在变化特征: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大学及大专<硕士及以上。其中在生活方便性方面,不同学历层次的市民对其最满意,但对环境健康性不太满意。这反映出多年以来银川市在生活设施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如医疗设施、中小学教育设施等,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银川市的环境健康状况。

3 讨论与结论

本文结合问卷调查法,对银川常住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不同视角下的居民对宜居银川的主观满意度差异进行评价,可以得出结论。

银川市常住居民对本市宜居性的总体主观满意度评价达到了较好的水平,满意度最高的两个指标是居住舒适性和生活方便性,特别是反映在邻里关系和周边河湖景观两个方面,但银川市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应不断地减少这两个方面的污染,加强本市的环境健康性。在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方面,银川市的居民们相对满意,而市民们对本市居住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建立健全防灾机制、加强城市应急火灾的能力和提高市民的防灾素质。

不同视角下的银川市居民对宜居银川的现状满意度不同。收入水平越高、学历越高的人对宜居银川的整体现状满意度越高,尤其在生活方便性方面,这部分人群满意度最高,但他们对本市的环境健康方面还存在观望态度。而30~39岁和40~49岁的居民特别关注银川的宜居水平,因为他们希望良好的城市建设能够为这组居民获得更多的效益。

因此,根据不同居民对宜居银川的不同需求,需要从多方面提升城市的宜居性:一是发展便利公共交通为首位,由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对工作和学习等出行便利性的条件需求量比较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二是提升宜居城市舒适性,为广大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锻炼身体、休憩提供健康的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三是银川需要为居民创建安全的宜居社区,宜居银川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外的事故,为了避免一些多频率的突发事件发生,如交通意外、火灾、紧急状况等,这些都需要尽量挽救居民的生命,减少市民的财产损失,因此提出建设安全社区和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和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浮,陈海燕.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00,15(4):20-24.

[2]董晓峰,郭成利,刘星光,等.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城市宜居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5):47-53.

第4篇: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

关键词:城镇人口 城乡分割 地域分割 公共服务 满意度

中D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存在的户籍制度,使城乡分割成为学界有关城市外来人口社会服务与福利研究的主要视角。然而近些年随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的日益高涨,学术界也出现了一些偏离甚至脱离城乡分割模式的外来人口公共服务与福利的研究。这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研究却反映了当前社会一个重要的发展动向:“本地―外地”的地域分割模式正在逐渐瓦解“城镇―农村”的城乡分割模式。

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整理与概括,运用CGSS2013年中有关外来人口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最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城乡分割与地域分割在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上的此消彼长。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假设

关于“满意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私人领域中有关企业管理的“顾客满意度”一说。1965年,卡多左将“顾客满意度”一说引入营销领域;而将满意度运用到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则为罗杰克(Roject,1964)与GreggG.Van Rayezir(2004)[1],通过社区服务质量来测量公民对公有部门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测评。李洪涛(1987)[2]在基于需求多样性原理之下建立了社区满意度与社区归属感之间的二维关系。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

1.公共服务的概念

回顾现有文献,笔者发现最早提及“公共服务”概念的是德国社会政治学派瓦格纳[3],其于19世纪后半叶指出,“公共服务实为财政需要,在整个国家需要中这一部分应由政府来支付。而公平的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民平等享受服务则又是国家的义务与职责[4]。”基于国内外学者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这一倾向,本研究中所提及的公共服务即为政府及其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在CGSS2013中公共服务主要表现为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住房保障与社会管理四个层面。而本研究所关注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则为民众对公有部门的公共产品提供这一实践活动认可与满意程度,主要表现为公共教育满意度、公共医疗满意度、公共住房满意度与社会管理满意度。

2.城乡分割与公共服务

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缺失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研究热点,在众多研究中“城乡分割”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城乡分割”[5]是指计划经济时代人口与劳动力管理的首要特征,将居民分为农业户口与城镇户口,采取差别对待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无疑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的获取形成不可避免影响。而近些年,随着对政府职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城乡差距成为主流[6]。基于此,笔者提出相关假设。

假设1: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随着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转变对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呈不断下降趋势。

3.地域分割与公共服务

随着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深入,城乡分割作为一个制度在就业、住房层面的阻碍减少,农业户口不再是根本。陈映芳在其研究中发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缩减本地人口的城乡差别,但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与当地市民相比,仍处于劣势地位。由此,一个进一步偏离城乡分割的视角开始将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缺失与低满意度视为“本地―外地”身份分割的后果,即地域分割[7]。杨菊华[8]在其研究中提出“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一说。这一系列的地方性保护不仅使农民处于困境中,同时也使持外地非农业户口的“外地市民”深受影响。

这种“本地―外地”不平等并非户籍带来,而更应该归结为正在不断强化的人口与劳动力地域分割。地域分割不仅造成本地市民与外地人口之间社会地位与发展机会的失衡,更带来两大身份之间公共服务的不平等与主体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状况的差别[9]。

假设2:地域分割带来的地域身份差异对外来人口在公共服务满意度层面的影响不断上升,成为当前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低的主要因素。

三、数据、变量与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是2013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结果。CGSS2013样本覆盖全国28个省级单位(、海南除外)中100个区县,包括278个居委会和202个村委会中11438个26周岁以上中国成年公民。其中,6333个样本为农村居民,4146个样本为城镇居民。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删选,本研究最终获得5041个有效样本。

(二)变量

1.自变量

根据前文陈述的理论及假设,本次研究核心自变量共3类。户籍与地域及两者交互后形成四个类别:本地农村人、外地农村人、本地城镇人与外地城镇人[10]。

2.控制变量

基于学术惯例和已有研究,本文将年龄、性别、收入、婚姻状况、教育程度与政党面貌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年龄与收入为连续性变量。

3.因变量

因变量为公民同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这一指标主要是CGSS2013中询问被访者有关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感受,涉及教育、医疗、住房与社会管理,回答者以0―100进行打分制,其中分值越高,满意度也就越高。

(三)模型

由于研究中涉及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关系,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方法。

模型一:因变量为公共服务满意度,主要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身份。

模型二:因变量为公共服务满意度,主要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身份、地域身份。

模型三:因变量为公共服务满意度,主要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与地域的交互项本地农业、本地城镇、外地农业、外地城镇。

模型四:因变量为公共服务中的公共教育满意度,主要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与地域的交互项。

模型五:因变量为公共服务中的公共医疗满意度,主要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与地域的交互项。

模型六:因变量为公共服务中的公共住房保障满意度,主要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与地域的交互项。

模型七:因变量为公共服务中社会管理满意度,自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与地域交互项。

四、结果分析

(一)自变量描述性分析

从变量的各选项来看,每一选项都有应答者应答,变量在分布上具有一定变异性,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但数据中关键变量之一的地域,其样本分布不均匀,这可能与CGSS2013采取的调研模式有关,在调研过程中忽视外地人口受访比例。

为更好区分户籍与地域对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差异,将两个变量进行交互形成本地农业、本地非农、外地农业与外地非农。对这四类人口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1),从方差分析中可以初步发现,不仅户籍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存在影响;地域差异也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产生作用。从方差分析(见表1)我们初步发现,本地农业、本地非农、外地农业与外地非农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模型一显示,城镇公民与农村公民在公共服务满意度上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城镇公民在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层面要低于农村公民6.46。这可能与以下两个原因相关:1.近几年随着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城乡以往较大的差距;2.公共服务满意度只是主观层面表现,在公共服务上农村公民处于改善状态,而城镇公民处于静止甚至缩减状态,从而使农村公民主观满意度更强。模型二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域分割的影响:本地公民满意度比外地公民高4.756。由此可见,地域身份确实影响着城市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

为了弄清楚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在户籍与地域上的具体差异,我们将户籍与居住交互项纳入模型分析(见表3)。

模型三显示,本地农业、本地城镇与外地农业相比存在显著性的差别,外地城镇与外地农业在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在控制地域后,传统户籍身份的影响正在消失,而地域身份的影响表现更显著。在城乡与地域交互影响中,地域身份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为当前在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上真正存在影响的是地域,即“本地人―外地人”的地域分割。综合以上的三个模型结果可知,户籍与地域在公共服务满意度上确实都存在影响,但户籍在控制地域后影响消失,这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质量逐渐改善使农村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二元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传统户籍差别正在缩减,而以地域为核心的区域分割正在形成,这正好验证了本研究中假设。

模型四是公共服务中教育满意度,模型中,本地r业、本地城镇与外地农业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外地城镇与外地农业之间并不存在差异。其中的结果与公共服务总满意度结果保持一致。

模型五是公共服务中公共医疗满意度,本地农业、本地城镇与外地农业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本地农业要比外地农业高出2.817,本地城镇要比外地农业高2.074,而外地城镇与外地农业之间不存在差异。由此可见,国内医疗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地方性医疗资源的差异,魏东海[11]在其研究中便指出,广东省在2002―2011年间的卫生资源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一差异不仅表现在区域之间也表现在区域内部。因此,在模型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地―外地”地域分割在公共医疗上的影响。

模型六为公共服务中公共住房保障满意度,与教育、医疗相似,影响外来人口的公共住房满意度关键性因素仍是地域,其中本地农业的住房保障满意度要高于外地农业人口4.001,本地城镇要高于外地农业1.563。与其他方面相比,公共住房保障的满意度在本地与外地之间差距是最大的,而这也正好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符。首先,外来人口作为城市中“过客”很少会出资购买当地住房。在者,针对住房并无统一的住房保障管理机构。王晓艳[12]在针对大连市X区住房保障现状调研中发现,针对公租房部分地区政府具有自行设计一套法律法规,而在法规中存在“以本地打工者优先租住”的条例。公租房的不平等开放无疑使外来公民在住房保障上产生更多不满。

模型七为公共服务中社会管理满意度,可以发现不论是本地农业、本地城镇还是外地城镇与外地农业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这说明不论是户籍还是地域在本次研究的社会管理满意度中不起影响。这可能与CGSS中关于社会管理的具体调研有关。

五、结论与思考

从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经济社会发生一系列根本性变化。户籍制改革、城市就业与保障制度改革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这对以往有关外来人口社会经济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城乡分割视角开始产生了动摇[13]。本文笔者在通过对现有文献回顾、整理与概括下,运用CGSS2013年中有关外来人口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最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针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户籍与地域都存在影响。其中地域的影响逐渐上升,而城乡分割的影响在控制地域因素后消失。2.城乡分割与地域分割在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上呈现相反的作用,其中“本地―外地”的差异使外地人相对于本地人处于低满意度状态;而“城市―农村”的分割使农业人口满意度高于城镇人口。3.在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四个层面:公共教育、公共医疗与公共住房保障的满意度均受到地域的影响,其中公共住房保障满意度所受地域身份影响最大;而社会管理满意度既不受区域分割影响也不受城乡分割的影响。

本文的结论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样本量上外地人口的比例较低可能对后期的结果带来影响。在者,关于城乡分割下,农业人口社会服务满意度要高于城镇人口与社会管理满意度不受户籍与地域影响的结论,有待进一步探究以揭示背后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谦,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5).

[2] 李洪涛,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及其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对武汉市411名城市居民的调查与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 李凤琴,国外社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综述[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5):37- 43.

[4] 张馨,公共财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支撑点[J],改革,1999(5):43- 51.

[5] 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6]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119- 132.

[7] 人口研究编辑部,《关于户籍制度与外来人口权益的讨论》[J],人口研究,1999(5):33- 43.

[8] 张展新、高文书、侯慧丽,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与城市外来人口社会保障缺失――来自上海等五城市的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07(6):92- 96.

[9] 杨菊华,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研究[J],人口研究,2011(5):8- 25.

[10] 万川,关于取消“农转非”制度的初步思考[J].人口研究,1999(3):49- 53.

[11] 魏东海,2002―2011年广东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07):40- 43.

第5篇: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

关键词:公共租赁住房;AHP;四分图模型;住房满意度;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26日

为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2011年国家决定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自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基本建成的数量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覆盖程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覆盖建设、分配、运营管理等环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建设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保障性住房政策功能的实现。在完善资金配套办法,分配管理机制的同时,如何能够保证保障性住房切实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使住户对居住情况感到满意,才是实现保障性住房促进社会包容与和谐功能的关键。

当前学术界对于保障性住房满意度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哪些因素影响住户的生活满意度。例如,李培在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住户满意度的研究中,引入了个人特征、住所特征、社区特征、通勤成本、政策执行漏洞、社区同质性与和谐度的六个变量。通过微观调查和实证分析,指出配套设施不完善、地理位置偏僻、职住分离严重、物业管理较差以及小区内出租问题严重是导致住户生活和居住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未深入探讨如何提高住户的满意度。丁旭通过对杭州市两个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小区的调查发现,居民最不满意的三项指标是距工作单位的距离、公共交通条件、距市中心距离,总结起来也就是对保障性住房的地理位置不满,但是未建立系统的住房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吕维霞等人基于北京的便利调查数据指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住户在政府的公信力、满意度和政府形象的评价上要高于商品房和一般性租房公众,从而从整体上肯定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但对于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具体评价指标并未作出进一步的细分和测量。

本文以公共租赁住房的租户生活满意度为研究对象,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主要有两点:一是将国家关于公共租赁住房的政策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在问卷中体现了租户是否对公租房的政策了解以及满意程度,并且量化成两个指标反映;二是根据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四分位模型对满意度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具体的实证分析,对乌鲁木齐市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完善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区域。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于2014年5月28日至29日召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被确定为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大力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维护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新疆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过程中,住房供求关系紧张局面将长期存在。新疆的城镇化率北疆达到50%以上,而南疆只有32%,在城镇化过程中将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人会越来越多。

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新疆最重要的移民城市。截至2013年底,乌鲁木齐市已有常住人口346万人,比2012年增长11万人,增加的人数相当于目前博州精河县全县的常住人口,而增长的人口中以外来迁入为主。乌鲁木齐市住房保障工作肩负着300多万常住城镇人口中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保障任务,住房保障工作对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性和基础性。

“十二五”以来,乌鲁木齐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覆盖面扩大,保障结构优化,更加突出保障基本特征。乌鲁木齐市于2007年开始正式建设保障性住房,从2007年到2013年,乌鲁木齐保障性住房共开工建设53,106套,基本建成27,688套,完成投资共651,977万元。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开工数量逐年上涨。截至2013年,城镇家庭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5.75%,比2010年的1.69%提高了4.06个百分点。

(二)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2014年3月期间对乌鲁木齐市4个公共租赁住房小区的问卷调研。本次调研以问卷调研和入户访谈为主,室内调查和室外调研结合,对西城康居苑、阳光雅润苑六期、温泉康居苑和米东康居苑的租户进行调查,并与小区的物业进行交流,采集相关信息以及数据。

数据调研共分为两步:第一,根据小区物业的指导,选取小区中的典型租户,进行入户访谈调查;第二,在小区物业的协助下,将调研问卷平均分发到4个小区的租户中,进行大批量的问卷调研。共发放600份调查问卷,回收402份。其中男性受访者有197位,女性受访者有205位。10.47%的汉族,15.4%的哈萨克族,65.4%的维吾尔族,6.4%的其他民族。

在考虑指标选取的全面性、循序渐进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小区实地问卷调研以及专家的反馈意见的结果,本文建立了公共租赁住房租户生活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选择5个指标因子作为二级指标,分别是地理位置、物业管理、房屋质量、小区设施以及公租房政策。根据5个指标因子的不同特征,参考相关文献,确定出第三层的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表1)

(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AHP(层次分析法)和四分位图模型。

(1)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三级指标因子的权重为Wi,二级指标因子权重为Wj。

(2)根据问卷调研数据,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满意度评价模型中各项指标因子的平均得分,简称指标因子值Ci。

(3)利用“最小―最大规范化”方法,将指标因子值进行线性转换,映射到新的区间[0.001,1],其公式为:

Ci′= (maxCi′-minCi′)+minCi′

式中:Ci′表示标准化后的数据,Ci表示原始数据,maxCi和minCi表示C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maxCi′和minCi′表示C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根据实际数据计算,minCi′=0.001。

(4)计算出公共租赁住房租户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指数=指标因子值Ci′×权重Wi,见表2。(表2)

(5)运用四分图模型分析,具体分析影响满意度的各个指标,从而分类处理。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满意度评价指数等级划分。对于满意度测评指标的量化问题,本文把满意度评价指数0.000~1.000划分为五级,使之直观反映满意度。具体划分指标和含义见表3。(表3)

(二)总体满意度结果分析。根据满意度调查分析结果,乌鲁木齐市公共租赁住房租户生活的满意度指数为0.774。结合满意度评价指数等级划分表,可知生活的满意度属于评价指数[0.601,0.800],即等级4代表满意的含义。此数据能够反映出乌鲁木齐市公共租赁住房的生活满意程度较高,基本上能够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质量,实现了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基本目标。但是,从二级指标的满意度来看,乌鲁木齐市的公共租赁住房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地理位置、物业管理和小区设施三项指标都位于较低的满意度区间。因此,在新形势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仅要有量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有质的提高,围绕周边环境以及基础的配套设施建设也势在必行。

(三)四分图模型分析。四分图模型又称重要因素推导模型,是一种偏向于定性研究的诊断模型。它列出所有绩效指标,每个绩效指标有重要度和满意度两个属性,根据该绩效指标的重要程度及满意程度打分,将影响满意度的各个因素归于四个象限内,最后可根据归类结果对这些因素分别处理。

在对公共租赁住房租户生活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进行整理后,依据指标的因子值和权重做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参考线,交点为指标因子值和权重均值(0.711,0.333),将整个坐标系分为四个象限。横轴代表各项指标的因子均值(即满意度),纵轴代表各项指标的权重(即重要性)。其中,C1~C15代表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见图1。(图1)

第一象限:优势区(A)。评价指标表现为满意度和重要度均高的区域。15个指标中有3个指标在该区域,分别是治安情况(C7)、住房条件(C9)和房租承受能力(C15)。这些因素应该继续保持并发扬。

第二象限:修补区(B)。评价指标表现出满意度低而重要度高的区域。处在此区域的指标是目前公共租赁住房必须密切关注并且马上改进。落在这个区域的指标有购物方便度(C2)和供电供水(C12),这两个指标是租户日常生活必须满足的,评价度较低,需重点修补。

第三象限:机会区(C)。评价指标表现出重要度低而满意度也低的区域。这些并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落在这个区域的指标有公交车方便度(C1)、上学方便度(C3)和配套设施(C13),由于租户不太重视这些因素,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忽略这些因素,但是在这里往往可以挖掘出提升满意度的机会点。

第四象限:维持区(D)。评价指标表现出低重要度和高满意度区域。落在此区指标有卫生打扫(C4)、垃圾清理(C5)、设施维护(C6)、采光条件(C8)、小区绿化(C10)、供暖设施(C11)和认同程度(C14),这些指标满意度评价较高,但对租户不是最重要的,属于次要优势,对绩效提高的实际意义不大,如果考虑资源的有效分配应先从该部分做起。

三、结论与讨论

典型小区的应用测评结果,表明基于AHP的公共租赁住房生活满意度综合评价体系是测量中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的满意程度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以乌鲁木齐市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使用生活满意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乌鲁木齐市的公共租赁住房的租户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价。

(一)从一级指标评价结果来看,乌鲁木齐市公共租赁住房租户的生活满意程度较高,乌鲁木齐的保障性住房政策能够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质量,实现了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基本目标。

(二)从二级指标评价结果来看,物业管理、房屋质量和廉租房政策的满意度较高,这与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的严格监管是分不开的。而地理位置和小区设施的满意度一般,这是因为商品房市场和保障性住房发展有一定的冲突性,地方政府出于土地出让金收取角度,导致保障性住房选址较偏远,公共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因此在新形势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仅要有量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有质的提高,围绕周边环境以及基础的配套设施建设也势在必行。

(三)运用四分图模型,对三级指标进行分类的结果来看,保障性住房需要重点关注租户的购物方便程度和供电供水情况,对于这两个因素,应该找出问题症结,重点解决。

鉴于我国大规模修建保障性住房的现状,有必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来测量住户的满意度,进而不断调整完善保障房的建设方式和政策重点。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基于乌鲁木齐市保障房建设的基础上做出的,这些实证研究数据和结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些数据和结论有助于发现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租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保障房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政府不断改进与保障房相关的公共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莹,陈俊华.保障性住房的住户满意度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香港公屋的调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

第6篇: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

[关键词]石油企业;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住户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25-02

石油企业由于其生产特性,决定了大多数油田都建设在远离城镇的偏远地区。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个个具有中国石油企业特色的独立工矿区应运而生。

油田作为一个独立的工矿区,其社区物业管理有别于我国大中城市的专业物业公司。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区居民住户对社区物业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油区居民住户对物业管理的需求,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水平,本文结合油田社区物业管理的特点和几年来物业管理的实践,就如何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水平、提高油田物业管理的住户满意度,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资交流。

1 结合油田独立工矿区特点,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水平

1.1 开展创建示范住宅小区活动,为提高住户满意度奠定基础

开展创建示范住宅小区活动,即以居民住宅小区为单位,按照国家或省(市)有关标准,对住宅小区进行评定、认定达到标准与否的一系列活动。针对油田独立工矿区的特点,可以采取区分不同情况,分步实施的办法:一是统一评分标准,设置不同档次。即在统一按照“国家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标准及评分细则”的基础上,设置了“优秀”、“示范”两个档次,达到“优秀”档次的住宅小区,通过进一步开展创建活动,完善配套设施、整改存在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可以申报(参加)“示范”住宅小区的评定。二是制订创建计划,严格考评验收。各社区的“优秀”、“示范”住宅小区创建计划,是在社区严格按照标准自检自评的基础上建立的,并经过至少两年的创建工作,方可进行达标申报。企业通过考评验收,对达标的住宅小区,分别授予“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或“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称号。三是定期复查,淘汰不达标小区。企业每年应对达标的住宅小区开展一次复查,对物业管理出现重大事故、管理水平下降、居民反映强烈的住宅小区撤销荣誉称号并督促其整改。

1.2 定期开展服务质量监督考核,提高社区物业管理的住户满意度

在开展创建示范住宅小区的同时,对社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实行按季度监督考核,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是以住宅小区为单元,实施分类考核、定量评分。对社区管理的若干个住宅小区,分别以住宅小区为单元,按照“安全管理、设施管理、环卫保洁、绿化管理、基础工作”等不同类别的考核内容,分类考核。在分类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定量评分,作为该住宅小区服务质量综合满意率。二是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由小区居民住户直接参与服务质量的评价。“调查问卷”由监督考核人员事先准备好,由随机抽出的居民住户按所列考核项目逐项评分,并可以填写住户的意见或建议。“调查问卷”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出住户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而且可以从中了解住户对物业管理工作的期望和要求的变化趋势,有利于社区对物业管理工作做出及时的调整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三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促进物业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完善。对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定期考核,起到了树立典型、鞭策后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对考核达不到规定要求、住户投诉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社区,严格奖惩兑现,促进社区物业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完善。

2 建立住户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增强住户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同感

住户满意度是一个量化的值,是对测评指标统计、分析、计算的结果,其核心是住户对服务质量的反映,即住户对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因此,在建立住户满意度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结合实际的原则。切不可照搬他人的经验,要结合油田各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情况,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居民住户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实事求是的测评指标。要做到测评指标必须能够控制,在某一方面暂时达不到标准或无条件无能力加以改进的,则应暂不设置为测评指标。

(2)测评的服务项目必须是住户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在制定测评指标时,一定要和居民住户结合,广泛听取居民住户的意见,要做到准确把握住户的需求,选择广大居民住户认为最重要的服务项目设置为测评指标。

(3)坚持与时俱进,及时修订完善测评指标。住户满意度会随着人居环境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变化、住户群体的差异而变化,因此,要坚持与时俱进,适时修订完善住户满意度测评指标。

住户满意度测评指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①安全保卫。这是住户首要关心的重点之一,即“安居”才能“乐业”,其指标内容主要包括:住宅小区内的治安管理(包括门卫管理)、治安巡逻、治安防范等方面,确保小区内公共设施和住户财产安全,为住户解除后顾之忧。②环卫绿化。对住宅小区的环境加强管理、对小区内马路、人行道、绿化带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并制定保洁标准。对垃圾及时清运,对垃圾房、垃圾桶及卫生用具定期消毒、制止饲养家畜家禽等;按照规划要求搞好绿化美化,加强绿化养护,对绿化带、公共小公园、道路两旁的树木、花草及小景小品等有专人养护管理,制止人为损坏行为。③设施管理。维护规划、设计的严肃性,禁止任何行为的改动房屋结构、破坏外墙面;对小区内道路、管道、电力线路、网络设施、消防设施、居民文体活动设施等公共设施做到及时维修保养,保障住户正常使用;制止车辆乱停乱放,防止车辆被盗和人为损坏。④特约服务。这是为满足住户特殊需要而提供的服务,比如预约定期为住户进行室内保洁、水电线路维修,家电安装及维修等,它不仅为住户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可实现物业管理者与住户感情上的沟通,对住户满意度测评是非常重要的。

3 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为住户提供高品质服务

第7篇: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

[关键词]居民理财;保值增值;理财规划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5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繁荣,而且使居民理财的生机和活力开始爆发出来,居民理财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地区发展、传统观念、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居民理财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居民理财观念薄弱、理财模式单一、理财专业知识缺乏,理财产品没有针对性,金融机构宣传力度不够、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因此文章希望通过对居民理财现状的调查分析,掌握扬州市居民理财现状以及影响居民理财规划的主要因素,为扬州市居民理财事业发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2研究现状

对居民理财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者借鉴国外居民理财学方面的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对居民理财问题做了许多研究,主要成果有居民个人理财需求、特点及居民理财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成果稍显零碎。华金秋在《中国居民理财研究》中对居民理财研究历史与现状做了简要回顾和评价,主要探讨了居民理财特点、行为、过程,并研究了居民理财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以及未来居民理财的发展趋势。于斐在《居民理财问题研究》中主要从中西方居民理财存在的差异和原因入手,结合居民理财环境和现状提出了发展建议,主要包括扩大中间阶层人数、减少家庭储蓄比例、实现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等。彭见琼在《我国城镇居民个人理财业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中主要从需求角度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理财现状,侧重于对商业银行提出可行性建议。而本文则通过对居民理财个人行为的分析,使读者对居民理财整体概况有个了解,同时对影响居民理财规划的因素进行交叉分析,得出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出如今居民理财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改善居民理财状况切实可行的建议。

3问卷设计及实施

31调查的样本统计

扬州市居民理财现状调查问卷的样本是扬州市部分居民,采取随机派发的方式保证样本的随机性与代表性,而且主要面向成年人且有固定收入的该地区常住居民。

32问卷的框架与编排

(1)确定研究范围:依据调研目的,将调研对象确认为扬州市居民,主要以城镇居民为主,把调查的范围确定在市中心主要街道及其周边区域。

(2)构建问卷框架:为了研究居民理财现状,我们借鉴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决定从个人基本情r、理财状况调查这两个方面构建框架。

(3)提出具体问题:首先,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在理财习惯上可能有所区别,为了考虑这些因素对理财行为的影响,我们在个人基本情况里专门设计了包括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这三个基本调查问题;其次,为了充分反映每一个个人具体的理财情况,我们特别地在理财状况调查里选择了包括投资方式、理财目标、理财知识水平、财富管理习惯、风险偏好、对理财产品满意度等基本问题。如对居民投资方式的调查,可以看出不同居民在理财方式上的差异,对理财知识水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居民理财知识储备情况,从居民对理财产品的满意度可以反映当前理财产品的缺陷。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样本特点、理财概况及影响理财规划的一些因素,为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奠定基础。

(4)问卷反复修改:我们特地选取几名扬州市居民进行试填,对问卷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测试,并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定稿。

33问卷的实施

本次针对扬州市居民理财现状的调查主要集中于市中心流量较大的商场、公交车站牌处、主要街道等,调查过程采取随机和不记名的方式进行,并且我们在发放问卷时询问被调查者是否为扬州市常住人口,并说明调查的目的及用途,以此尽量保证问卷结果的科学真实性。本次调查始于2017年3月1日,结束于3月20日,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为28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3%。

4问卷分析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我们分别对影响理财规划的因素进行指标取值,使读者直观地了解居民理财的现状。假设可能对理财者理财规划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理财目标、理财知识水平、财富管理习惯、风险偏好和满意度,理财目标分为稳健保障型,品质生活型,兴趣事业型;理财知识水平分为在行,略懂,不懂;财富管理习惯分为好,还行,欠妥;风险偏好分为保守,中庸,进取;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得出描述性统计特征如下表所示。

表中平均值代表的是各个因素的整体平均水平,标准差代表的是各数据之间的离散程度。由上可知理财目标的均值为20299,标准差为08171,即居民理财目标的平均水平基本属于品质生活型,且每个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理财知识水平的平均值为22711,标准差为08503,即居民理财知识程度平均处于不懂和略懂之间,理财知识有较大欠缺,个体之间具备的专业知识也有所差异。财富管理习惯的平均值为20094,标准差为08165,说明财富管理习惯不如人意,有较大改进空间。风险偏好的平均值为14019,标准差为10121,反映了扬州市居民对风险平均持保守和中庸的态度,但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满意度的平均值为03084,标准差为05354,表明居民对理财产品平均倾向于满意,但是仍有较多不满意的情况。

42整体数据分析

从整体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扬州市居民在投资方式选择、理财能力、理财理念上的概况以及理财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帮助我们大体上了解居民理财现状。

(1)投资方式较为保守和理性。在扬州市理财者的投资方式调查中(见下图),我们发现,近几年扬州经济发展速度平稳增长,扬州居民考虑更多的是理财方式。但是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7477%的扬州人仍倾向于储蓄,其中包括教育、防病、养老等储蓄目的。股票基金债券吸引着4485%的投资者。3084%既对稳定有需求又期望获得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回报的投资者更青睐银行理财产品。房地产行业不断发展,215%选择其作为投资方式。保险也是理财者较先考虑的投资方式,有2336%的比例。选择收藏品和黄金外汇投资的有467%。

扬州市理财者的投资方式调查

(2)理财能力有限。问卷进行了对理财知识的认知程度的调查,如对理财理念的理解,对金钱时间价值的理解,对保险功能的理解,对不同金融a品收益率大小的认知程度。数据显示,理财知识水平很好的居民只有467%,理财知识水平较好的居民有635%,而理财知识水平较差的居民有317%。在对财富管理习惯的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居民是否投资前会做项目比较,跟踪财富市值波动,清楚财富分布的情况等。数据显示,财富管理习惯较好的居民只有2897%。

(3)理财理念多样。在理财目标的调查中,应对通货膨胀实现资产保值,投资组合获取收益,当作兴趣或生活追求这三种目标都占了很高的比重。在理财理念的影响因素上,亲人朋友的想法和规划、书籍报纸、电视、网络上的信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宣传和其他因素等多样的因素都影响了居民的理财理念。

(4)理财专业人才欠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对理财机构和理财产品不满意。在对于理财困惑的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中,最使人困惑的是理财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和可信度,不知如何在多样的理财产品中选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专业理财人针对不同需求者提供的有效帮助是稀缺的。

43影响理财规划因素的交叉分析

我们选取了影响居民理财规划的因素中有较显著关系的两两因素进行交叉分析,帮助我们找出居民理财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为针对性的建议提供了依据。

(1)年龄与理财目标。在年龄和理财目标的交叉分析中,20~40岁理财者中收益型理财者占比最高达5357%,兴趣型理财者也有4464%的比例。而40~60岁理财者中保值型理财者占比最高达4889%,60岁以上理财者中保值型理财者占70%。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递减,理财者呈现更主动更多样的理财意愿。

(2)所受影响因素与知识水平。在做规划时所受影响因素和理财知识水平的交叉分析中,4486%人易受亲人朋友的想法和规划影响,4299%易受金融机构宣传的影响,而其中理财知识水平很低的人占3178%,在行的只有467%,说明理财不能充分考虑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回报率,而易盲从他人的人数很多。

(3)知识水平与财富管理习惯。在理财知识水平和财富管理习惯的交叉分析中,理财知识水平较差的理财者拥有较差的财富管理习惯的比例高达6471%,理财知识水平很好和略好的理财者明显拥有更好的财富管理习惯,其中理财知识水平很好的理财者没有较差的财富管理习惯。由此可知,理财知识水平对财富管理习惯有促进作用。

(4)财富管理习惯与满意度。在财富管理习惯和对理财产品满意度的交叉分析中,财富管理习惯很好的理财者对理财产品的满意度最高,达8387%,财富管理习惯较好的满意度也有70%,而财富管理习惯较差的理财者满意度和不满意度比例持平。由此可知,财富管理习惯的提高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理财者对理财产品的满意度。

5对策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扬州市居民理财事业发展的并不理想,还有很大改善空间,这种不理想的局面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在改善和发展扬州市理财事业方面需要多方共力,因此我们结合影响居民理财规划的因素,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51培养专业理财人员,提升理财服务水平

在全国范围内,专业理财人员缺口巨大,因此理财机构可招募或培训专业的理财人员,这是获取居民客户信任的必备条件。在理财服务水平上,机构应给予服务人员定期的培训测试,使理财人员的服务更为优质,增强客户对机构理财产品的信心。比如银行可在大厅设立专门的理财服务窗口,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52发展创新型理财产品

金融机构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年龄特征、理财目标、风险倾向、认知水平,对不同理财产品的满意度等因素,发展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个性理财产品,以期提高不同偏好的居民对理财产品的满意度,从而可以改善居民理财方式单一的现状。

53增强理财意识,提高理财能力

首先,居民要改变传统观念,懂得风险与收益同在的理念,尽可能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储蓄作为唯一的理财方式);其次,在做一项理财规划前,要对理财有一定的专业认知,加强理财知识储备,比如看一些理财的书籍,听专业讲座等;最后,要培养良好的财富管理习惯,在做投资前要进行项目比较,经常跟踪财富市值波动,对财富分布情况有一定的认知。

当然,增强居民理财意识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金融机构需引起关注,定期举办理财宣讲会,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做宣传,以此激发和增强居民理财意识。

54结合年龄特点,做好理财市场营销

由调查结果可知,不同年龄的人群投资风险偏好不同,因此金融机构在制定理财规划、推销理财产品时可结合年龄特点进行。对于年轻人,金融机构可制定一些风险偏好型理财规划,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则可制定一些风险保守型的理财规划。

参考文献:

[1]彭见琼我国城镇居民个人理财业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2012(6).

[2]李善民,毛丹平高净值财富个人理财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10(S1).

[3]程晖居民理财的投资组合分析[J].理论建设,2009(3).

[4]王积田,陈彤望奎县城镇居民投资心理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8).

[5]程彩君我国居民理财现状和理财风险防范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8(12).

第8篇: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

一、研究区概况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起初靠煤炭资源起步,后依托村中的陈廷敬文化转型发展旅游业。为了尽量减少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的矛盾,通过鼓励多数、劝告少数,给予福利待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村民从村中搬迁出来并给予了妥善安置,此后又相继开发了九女仙湖、相府庄园等旅游景点,并加大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得皇城相府由一个单一的景点变为集观光、休闲、娱乐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从景区与社区的关系而言,皇城村是典型的景区与社区相分离的古村落旅游地属性;从古村落旅游开发主体而言,始终是以社区为主体进行开发管理,是典型的“内生式”开发管理,古村落景区与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十分明显。

二、皇城村居民对旅游发展感知分析

(一)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针对社区景区化后居民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展开问卷调查。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古村落社区实际情况,最终列出了影响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20项影响因素,并采用李特量表对影响指标进行测量,将对各项因素的评价分为5个等级,其中1代表非常不满意,2代表满意,3代表一般,4代表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

本次调查是以皇城村居民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均为有效问卷。本次调查对象108人,包括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二)皇城村居民对各要素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如表1所示,通过对影响皇城村居民满意度各要素的分析,在20项影响因素中,皇城村居民对提高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物保护利用、提高居民收入、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评价最高,福利待遇、传统文化保、医疗服务、 学习外来文化、贫富分化、影响生活习惯、文体设施评价较低。

为了解各要素与社区居民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程度,对调查中“居民对各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均值,最终得到各要素的评价值与皇城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程度。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居民影响最大的前7项分别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居民收入、福利待遇、 环境质量、医疗服务、文体设施,对比表2 可发现在这7项中评分高的是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环境质量、增加就业就会4项,居民对福利待遇、医疗服务、 文体设施评分较低。

三、皇城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重点和方向

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皇城村在旅游开发后社区居民的感知状况,从中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本文以居民对社区生活各组成要素的评价值为纵坐标,各要素与居民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横坐标,构建古村落居民社区生活满意度评价矩阵。横轴以0.3为界,纵轴以3.0为界分为4个象限,并以此加以分析。

(一)需要不断维护的方面

位于第二象限的属于与居民感知相关度低,但是评价比较高的因素,包括知名度提高、文物保护与利用、物价水平、社会治安、邻里关系、发扬陈廷敬文化、思想观念进步这7项。

(二)需要逐步解决的方面

位于第三象限的是学习外来文化、影响了居民生活习惯、传统文化保护,这些是与居民感知相关度低,且居民评价也不高的因素。在日后的管理中可以暂时搁置或暂缓处理。

从对居民的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居民认为在开发旅游中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待改善,对此提出意见的以老年人居多,大部分年轻人对皇城村景区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虽然发展旅游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的游客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但由于这两项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小,所以这对皇城村居民的旅游感知影响不大。

(三)重点维护的方面

位于第一象限的是那些实际状况良好、居民评价较高、与居民感知相关度高的因素,包括公共休闲空间、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这6项是需要重点维持和保护的方面。

皇城村社区主导模式是依靠其村委会和皇城相府集团集体组织对皇城村景区进行旅游开发与统一管理,是典型的“内生式”开发管理模式,十分注重村民利益的实现。比如每年皇城村都会对村民进行旅游教育培训,积极鼓励村民以多种方式参与旅游,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村民和员工的培训,全部分批分期正规化。目前,全村20岁以上、40岁以下基本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全村80%以上的村民开办了农家乐,100%的劳动力实现就业。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超过了全国人均水平。

(四)优先建设和发展的方面

位于第四象限的因素属于与居民感知相关度高但是评价却比较低的要素,包括贫富分化、文体设施、医疗服务和福利待遇,这4项是目前影响皇城村居民旅游感知的重要因素,是皇城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9篇: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

针对这些状况,我们截取一些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有影响的因素(如: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伤医疗保险),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宜昌市夷陵区和西陵区的多处农民工聚集地开展调研。

一、 调查方法及被调查单位和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本案调查的工地和企业处于经济发达、外来农民工集中的宜昌西陵区和夷陵区兴安社区。兴安社区地处夷陵区中心城区,面积3.2平方公里,居民约17000人,辖区内有企业68个,1271个个体经营门面。被调查农民工全部是从事各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共发放258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答卷有244份。经过分析,将得出影响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各因素对农民工满意度的具体影响(即变量控制法对比各因素与满意度的关系)。最终给出加强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建议。

二、 农民工对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数据分析

工作满意度体现在农民工工作的各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工资报酬和工作条件两方面。

1.我们调查的244份有效数据中,收入为1000—3000元范围的农民工对工作的不满意度比例最高,共20人,占受访农民工总数的8.2%。这一数据反映了月收入接近或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农民工群体,因急于融入城市生活而不满自己的工资待遇,对工作的满意度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受访农民工工资过低,无法维持生计,这样的现象也该引起重视。因工资满意度受个人性格与需求差异的影响较大,故无法得出更加精确的结论。收入为2000—5000范围的农民工中90人满意自己的工作,占此范围总人数的70.3%,这说明在合理的范围内相对较高的工资,符合农民工的意愿,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

只有好的工作岗位才能获取高的工作报酬。农民工已经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行业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

总体来说,宜昌地区的情况是,33.6%的被访谈者从事的工作属于建筑施工人员,30.3%的被访谈者从事的工作属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4%的被访谈者的工作属于商业服务人员。从事其他职业的受访者较少。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农民工是单纯体力劳动者,并不能获取比较可观的劳动收入。

自古以来“良才善用,能者居之。”能登上一个什么样的职位主要是看一个人是否有着匹配这个位置的能力。综合以上信息并对工作状况和收入做数据交叉分析发现:小学或初中学历的受访者人数较多,其中51.8%为建筑施工人员,有21.4%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有8.9%为居民生活服务人员。

同时可以比较其工资水平对于未受正式教育的受访者,人数较少,月收入相对较低;受教育的受访者月收入总体分布在1001—5000元,在各工资区间内分布较均匀;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受访者,30.4%的月收入为2001—3000元,25.0%受访者月收入可达3001—5000元;受教育程度为高中,职高等的受访者有35%的月收入为3001—5000元,还有25%的收入在2001—3000元。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受访农民工的月收入相对较高。

由相关性检验可知,文化程度确实与工资水平有显著性相关。

综上分析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不高从很大方面来说是因为农民工自身能力不足,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和薪酬的机会渺小。

2.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相对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环境较差和福利也较低等工作条件问题较为常见。接受访谈的农民工有26.2%的没有参加医疗保险,59%没有参加工伤保险,这些基本保障的缺失,也是其对工作存在不满,缺乏热情的诱因。所以工作条件的差异会影响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

劳动时间长的受访农民工约占受访农民工总数的一半,并且对工作的满意度低于劳动时间较短的农民工。

而在工作环境方面,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普遍较差,其工作环境的具体差异也是其考察自己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建筑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和各类技术人员,他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对改善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有数据支持:对于不需要改善工作环境(即本身工作环境较好的)受访者来说,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较高,其中超过六成受访者对工作满意;而对于需要改善工作环境的受访者,只有四成多对工作满意持满意态度。所以工作环境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也越来越成为农民工群体择业的条件和他们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指标,部分受访农民工属于建筑等高风险行业但用人单位并未购买工伤保险,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参与各种医疗保险的农民工群体,超过60%的受访者对工作持满意态度。

三、 针对提高农民工工作满意度提出的改进措施

当前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及工作条件艰苦已成为影响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优化其各方面工作条件,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大事,日益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