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

第1篇: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

摘要: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大学新生可塑性强,他们对高校心怀好奇与美好憧憬,新生教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大学的认识,作为辅导员,成功的教育将提高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为他们的大学生活指明方向。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常规性的没有什么变化的工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需要指引、然后逐步帮助其能够正确认知到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生活的特色,对他们所学的专业有所认识,看到及其预测其发展的前景。我们需要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我们现代的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出发,从而正确的开展入学教育,争取让广大大学生进行适应性的转变,让我们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大学生养成的健康心理和行为,培养大学生的潜能,加强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建设。以下将结合辅导员工作经历来阐述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面对新的环境,经历过新生都将长出强烈的感觉,好奇心,与此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奇异的事情。近年来,报纸,电视和互联网媒体报道了新生的时间里持续一段时间的学习,从学校新闻。离开了学校,许多原因,包括失学儿童未完成的学好大学的变迁,心理不能适应新的生活,产生心理障碍,学习,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还有就是对专业的不满意、对就业前景的不了解等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可以使他们在正式全面接触这些新环境之前,对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二、新生入学教育中辅导员角色高中生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熟悉环境,告别了亲人,远离家乡,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和新的集体,见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既有一种高兴、喜悦之情,又有一种陌生、神秘之感,既渴望打破神秘感,但又不知道怎么办,喜悦与陌生、渴望与神秘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想做又不知道怎么做的矛盾心态.这是新生的共同特点。新生这时也渴望见到和得到辅导员老师的指导和关怀,这种心态给辅导员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机。满足学生的揭望,是辅导员的职员,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太好时机。“没有规则方圆”,说明这里的规范和养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但标准指导必须建立在启发学生自尊、自爱、反思的自我意识及以上。因此,对新生的标准教育,首先要树立在要求,服务护理管理工作的想法,对新生的关注的首位,为新服务工作要做在前面的人。第二,作为教师,想说给新生色谱学校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必要的评价,帮助新生尽快掌握相关的管理规定的内容。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规范指导和大学生已签署的协议,自律和建立新的档次的“三自”网络紧密在一起。在教育字符,教师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新生双向的、在通信了解学生的思想,完全,缺乏,乞讨,在交流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关注换位思考,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服务,更好地为新服务,更能给新生怜悯、更好地体现管理教育和服务育人”的宗旨。

三、新生入学教育策略做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要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经常深入学生之中 辅导员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问寒问暖,关心学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家长交谈,宣传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及办学等方面的知识信息,安慰学生.安抚家长。在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学生家长接触的过程中,要和蔼可亲,不居高、不唬人,实事求是,如实介绍学校(院)、系、专业的情况。这时,你的宣传、解释工作愈扎实,学生就会更加坚定专业思想,就会更快地进入新生活。这是对学生及家长进行思想宣传、教育的好机会。因为刚刚进校的新生,辅导员对他们来说,是接触最直接的老师。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辅导员对学校(院)、系、专业的情况最了解,这时,学生最信赖辅导员老师,或者说辅导员这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千万别以为怕麻烦而不见或不去深入学生宿舍之中,这都是错误的思想和认识。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是一个从小事做起,在小事中开始施教的一项工作。

(二)组织召开新生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让新集体的每个成员,登台亮相,做演讲式的自我介绍,相互介绍各自的情况,增进了解,打破陌生感。这是引导新生走进新集体、开始新生活的第一步。学生的登台亮相本身就是对于从前只知埋头读书的新学生,进入新环境、新集体以后的第一次心理素质的考验,也是新生整体素质的检阅。辅导员要注意观察、做好记录,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同时,辅导员要把握好座谈会的节奏、气氛以及要做好总结发言,用重笔描述班集体的特点,使新生对新集体初步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为思想、情感的融合、行动的统一奠定基础。

(三)建立学生干部队伍在相互介绍、互通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学生斑团干部,形成新集体的骨干力量,这是辅导员引导新生适应新生活的又一步骤。在班团干部的产生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演讲、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形式,然后进行民主选举。就是说,从大学生班、团干部的产生就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大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起大学就是不同于高中.是另一番天地。用事实教育、启发他们去拼搏、去竞争,使他们树立自觉干一切事情的理念。这样,从个体到群体达到了解,增进了友谊,新集体的组织也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正式诞生了。结论由于大学是科学的殿堂,在这里可以学到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学里有真才实学的大师,大学生可以向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中学时代,同学们学习数、理、化,学习语文和外语,留下了数不清的问号末得其解。上大学就是为了明白天地之间,这一个个玄妙的问号而来的。大学给予他们的将是关于天地世界的知识,它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思考、实践,从而获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武器。而在学习之前,入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的角色非常重要,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特色,有针对的调整和设置新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等等,为大学生能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法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让高中政治课与生活接

轨的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魅力,不仅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体验政治理论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得更深、更透,以至于达到理论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一、关注教学内容,打好生活化教学基础

假如政治老师一进入课堂,就让学生听这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唯物主义”等枯燥的理论说教,必然会让学生讨厌政治课。因此,教师必须从备课这一关入手,开动脑筋,紧贴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将生活中的一些鲜活事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让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进而激发他们对政治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中,可以在上课前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到超级市场去购物,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市场花样繁多、目不暇接的各类商品,促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然后再让全班同学分组展开讨论:“什么是正确消费观?”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二、引入生活化事例,优化生活化教学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从就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较强的说理、

说教性。因此,如果课堂教学中不进行必要的艺术处理和再加工,就简单地照本宣科式地对学生进行传授,则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抽象、枯燥、空洞与无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经常引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形象生动地进行讲解,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和吸收。

例如,对“签订劳动合同”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成用工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两种不同的身份,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的模拟活动,通过这种的教学互动,不仅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还增长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质素和整体能力。

三、积极呈现现实生活,实施开放式教学活动

高中政治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现实生活,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人与事,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程度,同时让学生从中受到细雨润物般的教育,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例如,在进行“经济全球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政治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展示出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厂景,外资企业中的中国白领和员工;我们盱眙本地街上的肯德基店面景象;介绍我们新马高级中学投资股东的国际化背景。这些图片和内容展示可以很快激发他们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联想,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认知,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热情。

总之,让高中政治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实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体悟政治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与表现,对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院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编号:2012YTD03),院级旅游管理专业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编号:2012YJSX03),院级《客源国概论》精品课程立项项目(编号:KC201104),院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编号:2012YJJY05),院级《安徽旅游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项目(编号:2014YGXK16)。

新生刚到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各个方面处于陌生状态,如果能抓住有利时机加以正面教育和引导,将为他们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第一步,也是学生管理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日渐得到高职院校和系部的高度重视。

1 旅游管理系新生入学教育的具体做法

入学教育即是运用连贯性、阶段性、层次性的教育原则,根据新生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他们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工作[1]。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涵盖各个方面,让学生更多更快地了解大学、逐步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教育。

以2014级新生为例,旅游管理系自新生入学报到开始,即有效组织开展了新生专业特色的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以帮助新生提高对专业课程的进一步理解,明确学习目标,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通过对新生的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加深了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增强了学习信心,激发了学习热情,有效地帮助新生坚定了专业学习方向,合理规划大学生涯,也为同学们留下了一个美好而充实的大学“初回忆”。

2 新生入学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2.1 有助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新生来说,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与自身就读的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的差距,使其心理上产生较大的落差和失落感。围绕心理状态的变化,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新生入学教育,将有助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好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大学新生活,从而提升自己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自信心。

2.2 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感知和专业认知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教育,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自己的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促使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较好地促进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感知以及专业的认知。如此次专业教育中一改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师讲述方式,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参与专业教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新生同学更加明晰地感知专业,感知自己未来可能的职业生涯,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3 有力加强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

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院系各项规章制度学习、老生经验交流、典型风采展示等活动,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风范,促使学生从入学就要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足,并逐步改正,以有力加强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

3 建议和对策

高职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从基本形式上来说,主要在学生入学的前一个月,包括为期近两周的新生军训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进行的是集中式的入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良好的作用,并为以后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入学教育形式、入学教育主体以及入学教育系统等方面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1 入学教育形式进一步多样化

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院系的领导、老师们体现出良好的风采展示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也做出种种教导,在形式上也有了更多的变化,但是还不够。能够进一步尝试家庭育人作用的体现,将新生的家庭也纳入入学教育的范围,可通过召开家长见面会、建立家校联系卡等形式构建学校、家庭的联络机制,促进家长及时准确了解学生情况,充分利用好学生家庭的作用。

3.2 入学教育主体进一步全员化

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开展中,基本由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党总支书记牵头组织开展相应工作,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及新生辅导员负责具体实施,其他教职员工参与度较低,尤其是专业课程专任教师。因此,我们的入学教育主体需要进一步全员化,将系部所有的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给予相应的调动,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各个层面加强对新生的渗透教育。

3.3 入学教育系统进一步优化

目前的新生入学教育,基本就在新生报到初期开展,辅导员陆续在新生军训期间会开展相应的各项活动,没有学前和后续教育,在时间上未能达到系统化。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入学教育系统,就应该重视和做好学前教育和后续教育。

学前教育要抓好,而且要注重时机的选择,可以尝试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新生QQ群等对新生进行学前教育,今年学院的学生圈APP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通过这些新媒体相关信息,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择校的迷茫,也能较好地进行学前教育,使学生提前进入状态,也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后续教育也不可或缺,应将入学教育作为一种延续性较长的教育来看待,并努力构建长效机制。如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必须面临的问题,而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涉及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能较好地吸收和发展,但是就业创业的问题却不是一下就能说明白的,所以需要在后续的教育中不断地推进和渗透,从而指导学生找到更加合适的就业单位或者创业项目。

总之,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需要有效筹划、设计、组织和开展,越为周到和细致越好,越能够体现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也越能在后续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香.入学教育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J].科教创新导报,2013(16)

[2]胡珊.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J].新一代,2014(4)

[3]孔倩.试论新时期下高职辅导员如何做好新生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4]骆宾城.对高职院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

[5]张红.高职学生的管理从入学教育开始[J].华章,2013(30)

[6]王美清.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3)

第4篇: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意识;学生培养

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达到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

2.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科学成果,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境、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主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

1.允许“插嘴”

亚里士多德曾讲:“创新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时,师生一起证明定理后,一学生突然插嘴:“老师,我觉得还有一种证法,就是截取第三边中点,即折半法。”我要求同学们都证证看。大家都证不出,同学们都明白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只能用延长中位线(加倍法)来证明,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心领神会,愉悦地笑了。问题也就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得到解决,而且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十分重要。某种意义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想”出来的,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能冲破旧藩篱,立异标新,发挥其创造性的威力。在培养想象力方面,数学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可见,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大家持之以恒,共同努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突破常规,敢于提出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这种高素质人才最关键的是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果没有机智、灵活、独立、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便很难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创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中学体育同样必须以把培养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为已任。

(一)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应试教育尚没从学校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中退出其活动舞台,因此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为抓升学率,对体育并不重视,体育课仅作所谓“副课”,有的仅仅作为活动课。

1.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根据某校高三年级8个班400名学生上体育课目的调查,为考体校而参加训练的仅为16名,多数学生上体育课目的模糊,有的甚至抱着随便玩玩的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动接受所谓的体育知识是不会有所创新的。

2.体育课教学观念落后。长期受“智育第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以传授为主,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被锻炼、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机械地模仿,“学”和“乐”的因素被忽视,学生创造思维匮乏,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培养,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失去应有的宽松、和谐、愉悦的本色,导致了学生厌倦上体育课、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

3.教学内容杂、浅、旧。学生在体育课堂学量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许多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什么深度,又没有同社会、家庭接轨,缺乏让同学们终身受益的内容。陈旧的内容,低水平的反复,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兴趣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没有了源泉,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是一句空话。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创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体育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信心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掌握体育技能,要在体育课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提倡积极的自我精神,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构建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气氛的基础。教师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其想象力,以形成相互交流、合作和补充的师生互动机制。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搞好创新教育。

(二)重新认识现行体育课堂教学

1.树立新型的体育观。新时代,我们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体育工作转变到发挥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的多元功能上来。以创新意识积极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欲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一个循规蹈矩、永远步人后尘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大胆的、新颖的创设来培养和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以由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灌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卢家楣.上海教育出版社.

[2]《让自信在评从中闪》.李立,陈立新.光体育健康,2006,(1).

[3]《心理学》.张世富.人民体育出版社.

[4]《外国元首的体育情结》.刘红.体坛纵横.1997年第6期.

第6篇: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24-01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在英语阅读方面,创新性思维更能促进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创新性的学习。本文将针对高中英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开讨论。

一、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社会在不断发展中,教育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新课改的推进,更促进了教育的一系列转变。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多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落后,他们的教学方法依旧呆板,导致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热情不高,使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转变。

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指导着任课教师的实际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要想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从任课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开始改变。

从任课教师自身来说,必须要摒弃旧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改的目标为方向,改变自身的传统思想,树立一种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更新英语方面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英语教学中,课堂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英语课本内容为基础,一字不落的按照课本内容安排的模式进行逐句翻译和学习,没有新的模式和方法可以让学生思考,也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或者自我消化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全盘吸收任课教师的思考成果。在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无法积极的思考,配合任课教师课程进度的讲解,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任课教师应当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可以对任课教师的讲解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英语课堂上,任课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种和谐、稳定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提出疑问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针对课堂学习内容展开想象和讨论,只有在这种自由的模式之下,学生才能够积极的进行想象和创造,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任课教师要增加教学实践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与应用,真理说“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够充分了解到所学知识的真谛。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到英语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技能,使自己更加了解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此达到英语课堂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即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如果任课教师可以长期坚持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实践教学,长此以往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造机会,更有利于学生提升创新思维品质及创新思维能力。

任课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努力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充分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也可以促进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任课教师要强调学生学以致用是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实践中生搬硬套;任课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将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分开,把课堂讲解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掘和培养上。任课教师需要依据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疑问的方式和特点,在课堂中建构知识框架,通过课堂提问、探究和点拨环节,引导学生发散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全面性思考,通过各个环节的设置,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任课教师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量也就会随之增加,创新思维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深知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对英语学习产生充足的兴趣,学生就可以有充足的动力对英语问题进行探究,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任课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内容来源丰富,任课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教学生课本内容,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话题,进行选材,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说多媒体展示,学生扮演模式等方法,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产生充分的兴趣,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积极思考英语学习中的问题,才能够保证学生不断的对英语学习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为学生提供质疑的环节

第7篇: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

摘 要 现代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多样化的特点。建立以“学”为主,重视学生学习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2.教师教法要创新;3.鼓励学生提问、质疑;4.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5.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态度 发散思维

由于现代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多样化的特点。建立以“学”为主,重视学生学习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使我们教师在思想上、教学上转变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手段,接受新技术新观念,形成共学共进的学习环境,为社会、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与拔尖的体育人才。那么,在学习管理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值得我们教师去总结和探索的问题。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一)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 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 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二)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 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以 由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

(三)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

二、教师教法要创新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师一旦陷入某种缺少变化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去,就会严重束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在优选教法时,应首先研究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投入在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屏弃传统教学观念,勇于革新。

三、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发展智能,培养创新意识。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的良好习惯。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任何发 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 问题开始。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怕出丑。不允许学生提问题,更不允许学生提与教师的观点用教材结论相悖的意见,甚至教师有时出了错误学生了不敢提出来,这种无原则、无骨气的服从,不能不说是少数教师长期压制和“培养”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允许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争论。

例如,一次我在技巧“团身前滚翻”教学时。我先做示范,由于本人有些发福,做这个动作时难免团身不够。当我分析讲解把整个身体团得像车轮那样向前滚翻,像我做的示范一样。这时就有一个学生说 :“老师,你那不叫团身前滚翻,应该叫做前滚翻。”我问他为什么时。他就在大家面前做起示范来,并且说明了他的与我的团身前滚翻的区别。我在课堂上给了这个学生充分的肯定。“你示范和分析得非常正确,谢谢你提醒老师要减肥了。”并郑重地表扬了那个学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这件事看起来非常小,但它带来的效应却非常大,在后来的体育课上,只要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就敢随时提出来讨论解决。

四、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另一面要重视一种运动多种练习方法,同种运动多种变化的开放性练习。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练习方法。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尽可能简捷的练习方法。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跳绳的趣味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跳跃出教师的设想时,教师应予以肯定与鼓励,哪怕是一点点创造性的火花。创造性的火花是靠激发和培养的,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手脚勇于实践。教师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设想,防止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抑制。

(二)在体育教学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要给学生提供同等的锻炼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基础;发展;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38-02

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教育专家们通过对高中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深刻分析,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新时期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明确提出了普通高中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观点。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高中阶段不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更是学生人格、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教育学者在对高中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发现:激烈而残酷的升学竞争以及各种复杂的原因,使得好多高中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升学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学校办学的唯一目的。在追逐高分和抢夺尖子生的过程中,高中教育已经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等各方面的培养与发展,使得好多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缺乏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难以提高,学生都是带着功利目的去学习,去和人交往。可见,过去的高中教育忽略了人的身心健康、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等相关教育,这是不可取的,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民族、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对高中教育进行改革,使其正常健康发展。

二、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高中教育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围着高考指挥棒来转,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也就只看高考的“升学率”,看这个学校考了几个北大、几个清华、多少个重点、多少个本科等。

我们都知道,高考成绩当然应该成为衡量学校办学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不该是“唯一”的指标,更不应该是社会和国家办学的“唯一”追求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高中学习并不是义务教育的自然延伸,而是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所接受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教育。由此可见,高中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既要为高校输送人才,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不仅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规划未来、认识社会的意识和创业的基本能力以及承担未来生活压力的能力。高中生的自主意识在高中阶段已经有了明显增强,他们除了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外,更关注政治、人生、社会,更重要的是关注国家的发展命运,他们渐渐懂得了基本的法律常识、权利及义务等知识,能够正确区分善与恶,能够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集体中,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实践能力也逐步增强,初步具备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风格和思维习惯。因此,高中教育应当面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谋利,不能只为提高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培养。高中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非常重要,它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高中教育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并规划未来的人生,应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因此,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要突出以人为本,而不仅仅是为大学输送人才,这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缺少的条件和基础。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中教育要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对高中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保证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提供职业教育。”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现阶段对高中教育作出明确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各级学校要主动和国家政策相适应,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民主与法制意识;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尊重他人,认识社会,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四、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中课改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拔尖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奠定基础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制订了自己的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社会更加关注公民的责任、团队协作能力、生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交流、信息素养、国际视野。这就必将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及一大批拔尖人才产生深远影响。如今,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了调整,改变单一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建立基于学习领域的、充分体现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使课程成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走向自立的平台。另外,此次高中课程改革还适当增加了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把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剥离出来,作为技术类课程列入基础课程,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技术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教育是要使学生具有技术意识、技术概念,了解最基本的技术常识。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方式,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息素养包括交流能力、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这些素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新时期高中阶段的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知识素养和能力的结合,是自我与社会的结合,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是多样化和综合素质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人的阶段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宋兵波.我国高中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综合化全人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4).

第9篇: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

一、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创新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并能充分体现个性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能够发现并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要拥有新的教育观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小班教学、小组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由原来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基于知识传授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旧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启发式”、“主动探索探究式”、“问题式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改善师生关系、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能力”等观念和意识更加深入大脑,并在教学中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学生主动学习,就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前提。

二、营造良好氛围,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课堂上一般是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的凳子上,这就从形式上体现了老师高高在上的权威。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在走进学生中间,转变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孩子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少数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性格大胆、外向的学生的带动下,也敢于用所学内容交流,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只要学生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就要予以表扬或鼓励性引导。

三、培养学生问题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满堂灌”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培养不唯书、不唯上的学风,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第一,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与此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独立开启创新思维,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疑问、设想和创新意识,开发智力潜能。第二,运用设问、反问、提问的方法给学生创造问题的空间。同时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第三,教会学生问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让学生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创。学生在问问题方面从不敢问到善问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第四,要及时解决、回答学生的问题,当然这个答案不是以标准答案的方式来要求学生的,而是注意鼓励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四、科学训练,拓展思维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重要地位。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知识、信息、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多方面地寻求新答案的开放式思维方式。如在教师节上学生学习了Happy Teachers’Day(教师节快乐),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儿童节、妇女节;同时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设疑启思,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而且注意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这种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有机结合和应用,更有利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创造性使用语言的同时,会对语言项目及语言规则有更深刻、更广阔的认识,最后使所学语言真正成了一种“活”语言。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这就要求人们不仅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立力.教学创新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