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的基本运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媒体;天津地铁;突发;对外信息
中图分类号:U239.5;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059-0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如何引导公众舆论,抑制谣言产生、提升企业形象,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研究课题。2011年7月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中明确指出“微博客已经成为了公众监督公共权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主要阵地,已成为网络舆论中心”。在此背景下,企业通过使用新媒体进一步优化日常和突发信息公开是地铁运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
本文关注网络化运营下,天津地铁对新媒体的利用和管理情况。总的研究问题包括:新媒体日常管理;突况下的应急;以期为地铁运营企业在对外信息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1.1.2 研究意义
本论文选取网络化运营下,天津地铁对外信息管理这一特定情境,构建天津地铁信息公开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
从实践层面上来看,提升天津地铁的信息公开效能,是促进天津地铁信息公开回应能力的重要举措。针对天津地铁故障的案例研究,验证检验新媒体信息公开的理论模型,提出地铁运营企业新媒体管理的最佳策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政务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公开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将其在日常和应急管理中各类信息主动向公众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总体来说,政务信息公开具备主动、及时、客观、全面等特点。
1.2.2 新媒体
由人民日报和新浪联合制作的《2015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15.2万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1.5万个,阅读量1117亿。由此可见,新媒体正在以自己方式深刻地改变着信息工作格局。
2 天津地铁新媒体对外信息分析框架
2.1 “天津地铁运营”新媒体基本情况
天津地铁运营公司的新媒体主要由信息中心运营管理,包括与各新闻媒体单位合作、管理官方微博、天津轨道交通官网的运营板块,以及地铁热线60286888和天津地铁微信。
执行“固定内容常态更新、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关注反映社会民生、与其他微博积极互动”的理念,立足“地铁是基础性的窗口服务行业”的现实,确定服务、沟通、学习和引导四项功能,有效进行对外信息管理。
2.2 新媒体日常管理
2.2.1服务
在网络化运营条件下,新媒体成为信息、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成为整体运营服务的组成部分,成为实体运营服务的重要助手。[2]当前服务主要有:
(1) 基本运营信息服务
如地铁线网图、运营时间、站点位置、票制票价等。
(2) 日常运营信息服务
如失物招领、解答网友疑问、各类活动、优惠信息等。
(3) 重要信息宣传引导
如新线、新车站开通,平安夜运营安排等。一般会做专题,持续报道。
(4) 实时运营信息服务
如早晚高峰运营情况、运营异常情况、突发恶劣天气等。
2.2.2 沟通
网络化运营下,乘客就自身体验进行实时的公开表达。一般情况下,新媒体都要给予回复。
一般来说,凡是可以立即做出解释的,立刻回应;如果是共性问题或者适合公开回复的,将公开回复。需要进一步调查、一时无法回复的,首先做出回应,然后启动内部调查机制,一般24小时内予以回复。涉及服务质量的投诉或反馈,往往公开说明或道歉。
2.2.3 学习
新媒体不仅是 “猎奇”或“炫”的利器,更是学习的好平台。除了给乘客提供服务,也致力于做成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比如【地铁眼】、【地铁爱生活】等栏目,都可以让乘客及员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
2.2.4引导
地铁具有快速聚集和疏散人流的功能,借助新媒体的信息管理,在其他方面也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2、3号线开通后,天津地铁安排志愿者引领秩序,同时在新媒体上发起“文明乘车随手拍”活动,既为主动排队的乘客点赞,又对不文明乘车的行为适度曝光。现在,以天津地铁营口道、天津站等客流大站为代表的车站,乘客基本都能自觉。
2.3 应急管理
突况指,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影响正常运营秩序、可能或已经造成危害的事件或事故,如突发设备故障、列车运行秩序紊乱。
在实际的运营工作中,人们对突况最敏感、最关注。新媒体的最大价值就体现在快速反映、捕获信息、快速回应、正面引导上。出事之后,凡是可以对外说的,一定主动的说、诚恳的说、有用的说、连续的说。[3]
天津地铁建立了突发事件信息快速机制:异常情况发生后,属地责任人或控制中心在5分钟之内通知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立即向公司突发事件信息对外领导小组或公司新闻发言人报告,并在10分钟内报告上级。事件处置过程中,属地责任人或控制中心随时向信息中心报告最新进展。与此同时,信息中心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对外信息管理:
第一步,10分钟内,基本情况,包括事件类型、发生地点、初步影响;第二步,15分钟内,补充信息,包括事件详情、当前行车间隔、当前采取的运营调整措施等,提醒乘客及时调整出行安排;第三步,持续事件处理进展情况,以及预计的等候时间、客流分布情况、绕行或公交等替换方案等;第四步,及时恢复信息。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事件详情,向外界进一步解释说明。
由此可见,持续信息很重要,无论是戴维・梅斯特(美国著名营销学家)“等待态度理论”,还是现场的实践都证明:乘客在等待运营恢复的过程中,不确定的等待时间比确定的等待时间感觉更长;不能说明的等待时间比能够说明的等待时间感觉更长;焦虑时等待感觉更长。所以,即便没有新进展,也可相关的“填充”信息,缓解乘客的等待情绪。
3 天津地铁“6・25”1号线故障新媒体对外信息分析
3.1 天津地铁“6・25”1号线故障情况
2015年6月25日9:30左右,天津地铁1号线营口道至小白楼区段突发供电故障,导致列车停在隧道内。事件发生后,天津地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市交委、公安公交分局、公安消防总队等部门联合组织协调下,组织车内乘客分别向营口道、小白楼两站疏散,同时将列车运行方式调整为双林至土城、刘园至海光寺区间独立运行,土城至海光寺下行区间单线双向运行。11:06故障排除,逐步恢复。
3.2 天津地铁新媒体对外信息管理
此次故障持续一个半小时,天津地铁第一时间利用新媒体管理信息,与市有关媒体做好联动,确保最及时的消息第一时间送至尽可能广的范围内。
9:42,收到控制中心OCC首条故障提示,信息中心立即前往OCC,组织信息。9:54-15:46,共9条提示信息。截至21:00,新浪微博阅读量突破31万,转发351次,评论304条。在与其他媒体联动方面,天津地铁利用新媒体渠道,向央视新闻、人民网天津、人民网、天津日报、天津交通广播、平安天津、天津广播、新浪天津、天津公交、每日新报、渤海早报等数十家媒体和民间大V等,均提供了有关信息。
4 网络化运营下新媒体的运用与发展
天津地铁在新媒体的运用虽然取得一定成绩,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方法,但仍需不断新的突破。
4.1整合各项新媒体资源,构建新媒体平台
统筹考虑信息的独特性、受众范围等因素,统筹安排,集中资源和精力创建并运营一批优质的新媒体平台,打造有社会影响力的、良好的网上服务窗口。[4]
4.2注重内容营销,丰富内容的表现力
改进和提升新媒体内容质量,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更接地气、更有人味。广泛搜集整理新媒体素材,多从公众关注的地方着手,深挖闪光点和亮点,提高新媒体与公众的契合度。加强新媒体主题、形式和内容的策划和营销,积极借鉴其他优秀行业的先进经验及模式。同时,加强效果分析,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新媒体的受众年龄、职务性质、口味兴趣等进行分析,开展精细化营销。
4.3发展新媒体“O2O”模式,整合线上线下信息
O2O即线上到线下,天津地铁可借鉴企业O2O模式的管理经验,积极创建对外信息管理的O2O模式。如通过新媒体实现对公众关切的信息采集和受理,并搭建O2O处理平台和完善流程,实现运营服务管理线上到线下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邱均平,邹菲.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12-17.
几种新闻客户端比较
说起并读新闻,笔者眼前浮现出几个具有类似属性的产品,浙江新闻、澎湃、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笔者尝试用图将这儿个产品的运作逻辑展示如下:
对这些产品进行区分的标准大致有两个维度,其一是产品的基本属性,其二是技术实现的基本方法。基本属性层面,主要看其内容选择上,是媒体新闻内容更重还是生活资汛内容更重,更倾向于媒体产品还是资讯类信息产品,或者说是媒介属性更重,还是平台属性更强;基本方法层面,主要看其以坚持传统的媒体生产方法为主还是更多使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通过比较,我们能够清楚看到这几个产品在定位上的细分差异,媒体属性最强的是浙江新闻,最弱的是今口头条;浙江新闻更多继承原有媒体产品的生产流程和方法,包括内容生产模式以及推广方式等,而今日头条则完全是互联网手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内容的聚合。澎湃从自身媒体属性出发,将自己的内容生产能力通过一个新的渠道传播出去,建立传统传播介质和渠道之外的一个出口;而并读新闻则是根据市场上泛用户的资讯消费需求,通过技术手段聚合整理并推送信息。
并读新闻是什么
透过并读新闻主管方领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曹轲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我们可以总结出并读新闻的基本定位逻辑是:以泛用户为中心,提供满足用户资讯信息消费需求的平台级产品。其核心的内容出发点是以用户需要的内容为首选,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新闻资讯的聚合。
虽然并读新闻的投资方有传统媒体背景的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但南都只作为投资方,作为其内容供应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其定位绝非一个成熟媒体的官方客户端产品。并读新闻与南都内部的南都APP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是基于用户中心资讯需求的平台级产品,后者是基于传统媒体内容的新介质和新渠道。
如果说南都APP是一个航行在内河的运砂船,那么,并读新闻更像是航行在公海上的远洋货轮。
这种定位是清晰可见的,我们从产品的外部表现就能够清晰感知到,然而在表象对位之外,并读新闻还需要承载另外一个重任,一个与本源定位没有冲突却更加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成为南都作为传统媒体在全新媒体生态卜融合转型的承载平台。
在全新的媒体生态中,虽然媒体功能需求依然存在,但是以纸作为核心介质进行信息传播的需求在迅速减少。曹轲先生也曾坦言,他很多时候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南部不冉印刷报纸,那么曾经优秀的媒体内容生产人员、媒体运营人员将如何继续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报纸没有了,人还在,人去向何方,这是传统媒体主政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微博、微信这种较轻的产品无法承载如此厚重的传统媒体运营团队的生产能力,传统PC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用户消费和时间留存的主要平台,基于这两点事实,一条全新的路径选择逐渐浮出水面。于是,新闻客户端儿乎成为所有传统媒体融合转型首选的承载平台。
并读新闻如何创新运作模式
多数人都清楚一个移动端的客户端产品是目前承载传统媒体原有生产能力和商业模式存量的最好载体,然而如何实现这样一个产品的研发和建设,如何将这样一个平台级产品打造出来并与原有的体系有效衔接是一个难题。
经历了之前以PC互联网为核心平台的传统媒体转型和融合的1.0时代,多少内部的变革阻力以及离心力,特别是体制机制的限制以及技术运营能力的匮乏等,都导致了融合转型尝试的失败。
如今,如何通过一种新型的运作模式,包括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来实现融合转型新平台的建设,成为媒体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并读新闻虽然保持了传统媒体主导的一些特性,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拥有诸多创新性。
首先,并读新闻的运作主体与南都是资本合作关系,双方身份是合资公司的股东,虽然办公场所在报社大院,但并读新闻所在公司南华智闻公司是独立法人,特别是拥有独立的运营团队、完整的技术团队和独立的董事会。
其次,并读新闻的运营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在人才招聘以及薪酬体系设计方面也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完全去除了行政化的色彩。特别是在并读新闻上线推广过程中,选择了直接用钱来换装机量的市场化手法,而非通过传统报纸版面印二维码推广的方式,在推广渠道选择上也完全选择主流的应用推广渠道,包括百度应用、腾讯应用宝、360应用商店等渠道。
再次,战略布局层面、产品层面的核心决策权完全在南华智闻公司自身,其与南都之间的业务沟通通过行政手段的协调,最终落实到市场化的操作方式。南都只在内容方向上严格把关,该管的管起来,该放手的都放手。
最后,在具体业务层面,采取对等的业务互助方式,而非绝对的从属关系。南都的内容团队保持优质内容向并读新闻的输出,并读新闻会将用户的反馈信息,包括阅读行为数据等互联网化信息反馈给南都采编团队,增强了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从根本上提升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效率。
此外,并读新闻作为承载南都媒体融合转型的核心平台产品,其工作机制效仿了国内一些公司成功的模式,通过与市场化机构合资合作,建立起与内部团队拥有一定业务合作关系的独立法人实体,并进行独立产品开发和业务运营,再通过传统媒体资源和业务的合作和导人方式,实现渐进式的媒体融合,而非完全从传统媒体体系内部进行所谓的创新。
先异地新建新规则、新生态模式下的新业务产品,再将老业务的人和资源渐进式地注入到新业务中,这才是当下靠谱的媒体融合路径。
并读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和想象空间
并读新闻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其平台级产品属性以及社交平台的特征,在营销模式上采用了颠覆式的读赚天下模式,打破传统广告商业模式的利益分配格局,通过南都的媒体背景进行增值背书,最终商业模式的实现完全基于并友社群的爆发。其想象空间和商业模式的设计源自传统媒体的广告商业模式,却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广告商业模式,最终回归到社群经济商业模式的体系之中。
读赚天下
“读赚天下”是并读新闻一个卖点,通过分享产品广告收入的方式,吸引用户的参与互动,最终颠覆式地改变传统媒体广告商业模式中的利益分配机制,改变支撑这一商业模式根基的普通用户无法直接获益的痛点,通过广告收入二次分配、利益共享模式,最终实现普通用户权利的提升,使用户的主人翁意识更加强烈。
互联网改变我们生活的根源,在于互联网技术进步对于社会个体的赋权。传统媒体的广告商业模式中,普通用户贡献点击,却不能直接受益,免费为媒体打工的局面在互联网赋权的大背景下是无法继续维持的。因此,顺应这种形势变化的“读赚天下”模式具有颠覆性的创新价值。
目前,“读赚天下”模式虽然也受到了诸多批评,包括能否持续下去,能否提高现金分成的额度以及兑换商城产品种类太少等,但这种充满了互联网精神的营销手法,具有明显颠覆式创新的营销模式,已经被更为广泛的用户所接纳,两个月不到,近500万的下载量和近乎于40%的日活率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南都背书
南都的背书,虽然在内容供应量、技术实现支撑等方面对于并读新闻的直接贡献看起来还微不足道,但是媒体背景的存在,完成了并读新闻技术驱动、UGC为主、PGC背书的资讯信息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能力,也为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溢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未来,南都传统采编力量转型完成之后的支撑力量,是并读新闻开拓区域市场,进行信息和服务落地的重要实践主体。
并友“发并”
广告商业模式只是一个切人口,而真正的商业价值实现需要的是并读新闻完成平台级产品打造,实现资讯服务平台的产品定位之后,让社交属性明显的用户――并友在并友圈进行全新的商业模式尝试,让并友“发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玩法。
在曹轲先生看来,真正能够实现并读新闻未来商业价值的,除了目前能支撑其大部分运营成本开支的广告收入之外,平台级产品之上的并友社群的建立,基于并友社群之上商业模式的开发和挖掘,成为潜力无限的发展方向。
综观并读新闻的整体战略布局,基于用户(而非传统媒体的存量读者)资讯消费需求的满足是产品的入口,读赚模式利益共享机制是重要的营销手段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基于用户资讯提供和营销而建立起来的平台级产品是重要的支撑,最终并友“发并”网聚人的力量才是核心商业模式实现的终点。
在曹轲先生眼中,当并友真正“发并”那天,并读新闻可以很快实现众筹等模式,可以让并友在短时间内众筹建立一所希望小学,众筹一件大型家电,并在并友圈进行二次分配,基于并友圈细分用户需求的挖掘和运营又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传统媒体广告商业模式的承载平台只是一个起点,基于并友社群“发并”的社群经济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创新,才是并读新闻发展的最终归宿。
展望并读
“读赚天下”火了一把之后,后续并读新闻1.2版本将全面接入南都的原创内容,这种以并读平台为核心内容输出渠道的模式,改变微博、微信简讯抢先、报纸在后的工作机制,而是所有南都的内容生产和输出都以并读为第一平台,再基于对用户反馈数据信息的加工,形成微博、微信以及报纸版面符合其目标用户定位的内容输出。此举也将真正改变传统媒体内容采编生产的固有流程。基于南都媒体背书以及并友圈的再次升级,并读新闻在1.2版本中将真正开始其商业模式的探索之路,并读新闻的真正面目也会逐步浮出水面。
[关键词]手机媒体;盈利模式;前景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机除了作为日常人际传播通讯工具,其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功能也在与日俱增,已逐渐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都在智能化手机不断演进中得以实现。同时,手机媒体的发展,也是在移动通讯网络覆盖面的拓展及网络增值功能的丰富背景下逐步实现的。
一、手机媒体及其概念
“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也只能成为信息海量的网络媒体新的组成部分,否则它将面临信息匮乏的难题。”因此,手机媒体也成为新媒体(NewMedia)的重要成员,数字化新媒体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点,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方向。相较传统媒体,手机媒体具有高度便捷性,它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改变了受众传统的静态接收模式,增加了受众自主选择和信息的新机制。国内已在尝试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新闻传播与出版活动,并积极实践手机的媒体化,“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
二、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方面,从政策上看,中国的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政策上受到国家的鼓励与保护。鼓励主要体现在,除传播违反国家相关法律的内容外,基本上不受其他约束,国家对于新媒体持鼓励的态度。国家对于3G网络建设和《电信法》的推进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从基础产业环境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传播范围上,手机媒体发展迅速,各种应用层出不穷。在2004年出版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书中,保罗•莱文森对手机发展做了非常乐观的分析,他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但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一直被分割开来,直到手机横空出世,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集于一身。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短短几年,手机媒体已经从早期的简单文字短信传播的形式,向内容更丰富、表现力更强的多媒体形式过渡。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网站、手机游戏等应用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一定的影响。受发展起步早晚,以及用户对应用产品的应用习惯不同等影响,手机媒体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手机报、手机小说等业务已经很好地普及,分别达到了39.6%和27.7%,但手机音频广播由于定位不够准确,资费上又缺乏优势,受到手机自带FM模块等应用模式的影响,业务发展一直缓慢。目前调研城市的用户普及率只有3.5%。其主要的业务优势来自于个性化的内容,如直接收听互联网广播等。手机视频受到互联网视频快速发展的影响,发展较快,在调研城市的普及率达到15.7%。手机视频用户使用的最大来源是互联网,大多数的互联网视频中提供了手机视频的下载功能。中国的手机电视业务最早于2004年由广东移动发起,经过几年的发展却进展缓慢,即使是在发达城市,其普及率仍然只有3.8%。而手机游戏大多还停留在单机层面,通过WAP网络联网的手机游戏尚未形成实际气候。
三、手机媒体盈利模式
目前,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数字媒体,在改变人们沟通联系手段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其新媒体属性的盈利模式,按盈利方式可划分为以下四类:(1)以WAP信息服务模式盈利。(2)手机广告创收模式。(3)电子商务盈利模式。(4)手机媒体潜在价值与最新应用
1.WAP信息服务模式。
付费预读、手机报在日本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阅读形式。然而具体到国内,手机报的盈利尚不具备用户基础与成熟市场。较可行的盈利模式是用户在空闲时间自愿通过手机进入某个WAP站点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浏览网页的同时看到广告信息。可以按照用户浏览点击手机广告的量给予一定的奖励回报进行推广,诸如向用户赠送话费、积分或赠送流量等。该运营模式也可分为两大类:a)联合一些WAP网站的内容提供商开展广告业务。b)运营商自己开设WAP移动商城开展手机广告业务。日本NTTDoCoMo公司技术交流机广告比较成功的典范。
2.手机广告创收模式
在国外,手机媒体发展水平较高,相应的手机媒体广告经营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在国内外各大运营商中,还没有一种官方的、统一的运营模式,比较典型的有PUSH模式、嵌入模式。
首先,PUSH模式就是运营商向客户定时发送广告信息,或基于客户浏览广告后的互动行为进行回报的模式。该模式具体实施又分为单纯的信息PUSH和互动的信息PUSH两类。单纯的信息PUSH模式是运营商直接向其拥有的用户发送广告信息。此类广告容易引起用户反感,近年来的垃圾短信和垃圾彩信就是单纯的信息PUSH广告,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因而不适合移动运营商推广。互动的信息PUSH模式是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自主选择与移动运营商签约,同时约定在客户闲时由运营商向客户发送自己定制的广告信息。美国的VerizonWireless和SprintNextel公司在开展手机广告业务初期就是采用该方式。
其二,嵌入模式则是将广告信息嵌入到手机终端或运营商拥有的增值业务中。手机终端嵌入主要是将广告业务与手机终端捆绑,或者将广告嵌入手机终端的在线小游戏中。纵观先已运营的各手机增值业务中,广告的实现方式主要分为内容式嵌入和客户端嵌入两大类。内容式嵌入方式就是在诸如手机报等增值业务内容中嵌入广告。用户定制带有广告的手机报免费,对个人用户最好是在手机报中嵌入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信息,广告信息主要选择用户闲时发送。也可针对集团客户,在来电提醒、集团彩铃等增值业务中嵌入该公司的广告信息等。客户端嵌入方式就是在运营商运营的增值业务客户端上嵌入广告,运营方式多与MSN、QQ等客户端一致,实现手机广告的功能。全球著名的移动运营商Vodafone就是采用客户端嵌入广告的运营模式,推出与终端捆绑的手机广告业务,并且将手机广告作为其“移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发展。
3.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手机媒体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指满易功能,并以实现最终交易为目的的电子商务式手机广告。在该模式下,运营商可以建立交易平台或者联合一些购物网建立交易平台,用户通过手机等终端进入交易平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浏览网页的同时看到商品等广告信息,用户对中意的物品进行互动式交易,最终实现手机广告业务的交易,真正实现手机广告的效益。同时可融合使用现有的增值业务,从接触到手机广告业务到最终的交易过程,全程都可以通过现有的增值业务开展交易业务,这样在发展手机广告业务的同时,也促进了增值业务的发展。移动运营商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不断丰富手机广告的电子交易平台。初期“以广告信息为中心”,逐步壮大,最终实现“融合各种移动增值业务的购物娱乐圈”,实现各种业务的互通,综合使用现有的各种增值业务,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开发一些新的附加业务。这样客户不仅可以获取产品信息,进行购物,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其他客户提供广告商品质量等信息。
4.手机媒体潜在价值与最新应用
挖掘手机媒体新应用,开展增值服务,获取经济效益,是手机媒体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手机媒体不仅拥有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无线互联网络的应用优势,还有着巨大的市场机遇。除了传播渠道本身介质的不同,手机媒体的显著特点在于个性化、分众化、定向化和互动性。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传播、整合信息的设备,甚至是个人数字娱乐中心。在不远的未来,手机媒体化将开创营销蓝海,产生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掀起营销新革命,将运用到品牌塑造、市场促销、市场公关、客户关系管理等等方面。比较突出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手机媒体新应用则是手机音乐与手机游戏。
其一,手机音乐增值服务移动音乐,又叫无线音乐,就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下载音乐并在手机上播放的一类服务。手机铃声最早出现在日本,后来经过日本和韩国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和手机厂商的大力推广,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增值服务。目前全球手机铃声销售额几乎占全球音乐市场的1/10。在西方许多国家,铃声音乐销售额已经超过音乐单曲光盘。而在中国,手机音乐增值服务随着年轻族群对手机彩铃、手机铃声的个性化需求的与日俱增,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内容服务提供商(SP)抢滩这个新兴市场,以空中网、TOM无线、灵通网等为代表的手机音乐SP们,通过铃音下载、彩铃发送以及无线排行等形式赢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以及品牌忠诚度。
其二,顾名思义,手机游戏就是可以在手机上进行的游戏。在美国,整个手机无线游戏业务的硬件、软件以及服务所带来的收人在2006年已达到40亿美元。虽然中国的手机游戏才刚刚起步,但NPC(NonPlayerCharacter—“非玩家控制角色”)、RPG(RolePlayingGame—“角色扮演游戏”)等手机游戏已赢得了掌上一组的拥趸。2006年,中国的手机游戏的付费用户有1,800万。虽然在市场规模与基础条件上都还不足以与日本、韩国市场相抗衡。但是中国市场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全国手机用户数量远超过互联网用户数量,另外随着手机产品更新换代,将使用户的手机对手机游戏的支持更好,用户使用手机游戏会更方便,架起了用户与游戏的接入口。凭借着手机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的特点,加之游戏作为休闲产品的特性,在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上方便许多。
四、手机媒体发展前景
在《媒体的未来》一书中,台湾学者温世仁、庄碗华曾指出“媒体传播的终极产品就是无线宽频网络加上大哥大影像电话,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取得各种资讯。”可见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捷,比广播更丰富,集四大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媒体就是以手机为中介,传播文本、视听、娱乐等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式传播工具,它不是传统媒体的延伸,也不是互联网的补充,而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第五媒体”。新晨
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它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随着手机技术迅速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发展,受众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实现多媒体信息共享和人机交互功能。更为重要的是,3G时代的到来将会为手机媒体的“大迸发”提供无限可能。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高速上网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真正做到看新闻、听新闻。互联网可以看作手机媒体化过程中的资源基石和支撑。“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可以被认为是手机的副手”。3G时代的来临将使手机媒体具有网络媒体的所有特征,成为一种小巧的特殊电脑。“终端制造商诺基亚公司最近在全球11个国家(包括中国、法国、印度、日本、美国等国)进行的一项深度调研结果表明,消费者正热切期待移动多媒体电脑时代的到来,认为未来的手机应该成为一台移动多媒体电脑。”目前中国手机普及率已经超过47%,面对多样化的手机需求,面对手机超越语音和短信的基础功能,融合3G、数据传输、移动计算等多方面的业务功能,GPRS手机、WiFi等手机市场上已经启动了。“手机媒体”的催长剂和发展方向是3G,它代表了移动通信发展的新趋势。随着3G时代的来临,随着技术的完善、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手机将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专家预测,在未来的5至8年,3G将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截止2009年,3G多媒体手机销量已超过3.8亿部,以手机为载体的“第五媒体”以及相关产业也将随之得到空前发展。手机媒体将逐步成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最有资格成为第五媒体”,并最终成为“第五媒体”。
诚然,短期内由于人们使用、阅读、收视习惯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手机媒体尚不具备取代传统媒体的绝对实力。手机媒体的发展还将面临主管部门政策调整、传统媒体争抢市场与目标受众、运营商利益权衡、技术创新与突破等众多问题,但其发展仍然值得期待。手机媒体的市场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服务运营商、内容供应商、传统媒体所看重,本文对其盈利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前景展望,而其潜在的商业价值与公益价值仍值得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与探寻。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2]方兴东.手机网必将超越互联网——移动梦网运行四年露出冰山一角[N].市场报,2005.2.4.
[3]匡文波.论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J].国际新闻界,2007,(6).
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邮编361005)。
电邮:
2009年7月31日,科技部、广电总局和上海市共同启动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extGeneration Broadcasting,NGB)”的示范项目:以此为标志,NGB开始走向实施阶段。此时,距离2008年1 2月4日“部局合作协议”的签署,才不过短短8个月。相比几年前的IPTV,这个节奏多少透露出了几许“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在政策制订和产业推进的同时,关于“三网融合”的讨论声音也始终不断。罗小布提出澄清基本概念的想法(参照阅读:本期罗小布专栏P28~P37),使我联想到科学史上曾经发生的澄清基本概念的情形――往往是在学科范式尚未确立的时期,或者是科学革命即将来临的前夜,而在“常规科学”的阶段,科学共同体通常不会去质疑基本概念。
既然NGB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其技术被寄予的革命意义毋庸置疑,由此而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基本概念进行反思,看来确有其必要。笔者以为,重新审视“广播”、“带宽”以及“融合”等三个基本概念,是理解NGB的关键。
NGB还是不是广播?
广播兼具技术和社会的双重含义,NGB对“广播制度”的颠覆性创新亦从这两个维度展开;所以,建设NGB绝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富有社会意义的系统问题。
与近年来热议的下一代网络(NGN)、下一代互联网(NGI)以及IPV6等诸多“下一代”新技术相比,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的“广播”显得有些古旧。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商用的电台广播,到30年代走向商用的电视广播,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若干次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陆续进入“黄金时代”。当时的“广播”,不仅代表一种向大规模受众传递声音和影像的技术手段,更象征着工业社会形成的向大量聚集(尤其是聚居在城市)的“大众”(mass)传递信息(以单向传递为主)的制度。(文中红色突出显示效果为编辑所加,下同――编者注)
上个世纪广播制度的形成具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即模拟的开路发射技术无法精确限定接收者的权限;也有社会方面的需求,即工业社会向大众传递同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是精英集团整合并掌控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技术与社会条件之下,形成了以中央化的传播与个性化的接收为基本矛盾的现代广播制度(Williams,1974),而商业广告赞助和征税成为解决这个基本矛盾的两种主要手段,并相应地形成商营和公营两种主要的广播体制。
由此可见,广播具有技术与社会的双重含义。
在实现数字化转换之后,有线电视网在技术层面上与传统广播网已经具有显著区别:由于能够精确控制接收者的收视权限,因而不只能够向“大众”进行“广泛”播出,而且能够精确地向特定“小众”进行“窄播”;与此同时,由于能够实现即时双向互动,也不再限于单向的“放送”。有线电视城域网在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基础之上,通过采用大规模汇聚路由器(ACR)以及基于新数据接口标准(DOCSIS3.0)的一些技术,已经能够以较大的带宽提供点对点的双向交互功能,从上海嘉定试验网初步实现的某些互动业务,人们依稀可以看到NGB浮现在地平线上的曙光,然而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物理网络方面,NGB与电信网络已经没有太大的实质区别,但与传统“广播”网却有着本质差异。作为对广播技术的革命,NGB可以向下兼容广播功能,但显然不是传统“广播”网。由此看来,NGB中的Broadcasting只能解读为一种行业立场:这是以广播电视部门为主导、以现有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尤其是有线电视城域网)为改造对象的“三网融合”方式。
既然NGB有行业立场,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再次面对IPTV在许多国家曾经遭遇过的“IP”与“TV”的技术范式(technical paradigm)冲突。由于执行主体不同、基础条件不同,不同部门在实施网络融合时必然选择不同的路径。与此同时,由于NGB在技术上与传统广播相比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其社会意义也将随之发生新的调整,这势必要求运营商不能再以广播的思维模式来运营NGB。
基于上述对“广播”基本概念的反思,可知建设NGB的目标给广电运营商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更是一个系统问题!那么,广电部门应该采取怎样的融合策略,才能有效地改造广播基础设施并转换运营思路,从而真正实现“三网融合”的NGB呢?
带宽与宽带
带宽(bandwidth)是网络的物理属性,宽带(broadband)互联网接入是基于网络应用的用户业务;但NGB的意义不是增加了多少带宽或增加宽带业务,而是带来了基于视频的流畅互动体验,后者才符合用户的新媒体消费行为特征。
宽带接入需要网络带宽,带宽是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这是常识。曾经听到某运营商谈及NGB时说,“NGB是对广电网络的全面升级,升级之后网络的带宽得到极大改善,使我们能够提供更多增值业务尤其是宽带业务,从而具备与其他运营商全面竞争的可能性。”――笔者对这个观点感到有些疑惑,改善网络性能是为了什么?按照罗小布的说法,运营商其实更应该重新反思用户的需求。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无限增加带宽的宽带接入吗?
记得互联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在美国走向商用的时候,WWW曾被戏称为“waiting(等待)”、“waste(浪费)”和“waffle(闲聊)”,足见互联网起步阶段的情形:用调制解调器通过电话线上网,速度奇慢费用极高,而且内容很少。刷新一次网页需要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在讨论区看帖、发帖已经勉为其难了,更不要奢谈网络视频。相比80年代的广播电视,当时的互联网在性能上显然有许多不足,我国上世纪90年代也是类似情形。可令人费解的是,人们竟然喜欢互联网!
今天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以至于1PV4拥有的2-1地址资源即将被分配殆尽。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3.38亿(CNNIC,2009)。如果说带宽是制约网络发展的因素,那么互联网怎么会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笔者以为,互联网能够迅速发展,根源在于用户体验!
互联网提供一种无限的可能,让用户高度卷入地在赛博空间(Cyberspace)中邀游探索。这种用户体验,正是基于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从集中单向的广播转向互动式去中心化的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渗透,这种双向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逐渐塑造了一种所谓“参与式文化”或者俗称“前倾式文化”。以往大众传媒的受众养成的习惯是:仰靠着沙发被动地从报纸电视获得娱乐和资讯。与这种“后仰式文化”相比,“前倾式”文化需要用户投入 更多的注意力去主动参与。电视机从没有遥控到有遥控、电视节目从“观众call in”栏目到草根选秀、互联网应用从以网站提供内容为主的Web1.0走向以网站提供互动平台为主的Web2.0,推动新媒体发展的是用户的参与精神!
一个偶然但鲜明的例子是,《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引起的“贾君鹏”现象,正是海量用户参与下的传播爆发力体现――这则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火爆“水帖”提醒我们:用户需要的是参与,注重行动本身所体现着的存在,而不是内容所具有的符号含义,这构成了用户新媒体消鼻行为的基本特征。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带宽尽管很重要,但也要联系具体服务谈带宽才有意义。如果宽带业务提供的仍然是集中供给的内容,那么运营商提供再多的带宽也无济于事。试想,内容严重同质化的电视节目从30套增加到300套,对用户又能增加多少吸引力?所以,来来NcB的接入网带宽会有显著改善,但怎样用好带宽更重要!
综观广电与电信的历史,有线电视网络在用户带宽方面曾经具有的优势并没有带来竞争胜势。因此,对于广电运营商来说,不必执着于带宽,更不必纠结于宽带接入业务以及互联网国际出口的问题(这个问题既非广电的主营业务,也不是用户的真正需求)。NGB对广电的意义。不是增加了多少带宽或者增加了宽带业务。而是增强了用户的互动体验。并且是基于视频的互动――用户的真正需要不是带宽本身,而是通过更加顺畅的信息传输来实现更为真实的“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
融合与分离
网络不允许地方割据,必须互联互通 只要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网与台很难改变“名分实合”的局面这是直接关系到“统一标准、全程全网”能否真正实现的问题
关于融合,前人的论述虽然已经很多,而要理解NGB,却还需反思融合。罗小布提出区别媒介与媒体的观点,对于认识融合概念是有启发意义的;其意义在于:应对媒介与其承载的内容进行区分。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Jenkins(2006)对融合的理解是:“内容跨媒介平台的流动、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体受众的迁移行为。”
无论是视频内容从广播网向电信网的流动,或者语音通话从电信网转向互联网,都属于媒介融合之后常见的情形。对比通常讨论的多层次融合的观点,Jenkins强调的是对媒介与内容的区分,从而引出融合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平台要互联互通,这是需要兼容标准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内容要自由流动,这是需要监管政策来解决的问题。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相互联通因而能够彼此交融。可见,要实现融合,不仅需要解决技术标准的兼容问题,更涉及监管政策和部门利益问题。许多国家在IPTV行业监管方面发生“IP”与“TV”的冲突,其根本原因就是内容流动引起用户迁移,从而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问题。
目前讨论最多的融合,主要是关于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与内容产业之间的合作问题。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的Terry Flew(2008)认为,未来一定时期的融合问题也还是这三个产业的合作问题(如附图所示)。
无论是“三网融合”还是“N网融合”,首先都需要解决物理层与业务层的分离,物理网络具有自然垄断属性,业务则需要鼓励竞争。将物理网络的差异对业务的可能影响屏蔽掉,也正是基于软交换的NGN的核心精神之所在。笔者以为,影响未来NGB实施的主要因素很可能在于“网台分离”政策的执行问题。2008年“1号文”关于“加强市场培育与监管”的规定,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转变广播电视运营方式,推进实施网台分离,形成适应数字化发展需要的广播电视运营机制”。网台分离不是难以理解的理论问题,而是难以执行的实践问题,这似乎已是政府、业界以及学界的共识。
在广播时代,广播电视网以城域网为主,其性能与规模的关系还不是十分密切,虽然网络规模通过运营成本能够间接影响网络的绩效,但是并不存在显著的网络效应。然而,NGB不是传统广播网,用户之间需要互动,这使得网络具有了外部效应。从理论上讲,用户越多网络越吸引人。对于NGB所能提供的基于互动的各种增值业务来说,网络规模具有重要意义。改善网络性能需要扩大网络规模,即便不能全国统一,也要尽量鼓励跨地区兼并。试想在网台结合、地区割据的条件下,各项业务如何能够自由地跨地区、跨媒介平台流动?
网络不允许地方割据,必须互联互通。只要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网与台很难改变“名分实合”的局面。这是直接关系到统一标准、全程全网的能否真正实现的问题。
结语
目前,数字报刊已经呈现出以“原版原式”为基本特点的多种数字报刊应用技术,有关新媒体和报刊数字化的营销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之中。
数字报刊技术现状分析
1997年,北大方正推出了第一个用于报纸信息的电子报系统,陆续提供了网页、版面图和PDF及CEB版式文件等在互联网上展现报纸内容的数字化技术。10年来,报刊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创新。
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发展数字报业的目标。一年来,全国报业对数字报刊和新媒体的探索与尝试可谓精彩纷呈。以下对数字报刊及新媒体应用的四类典型技术做一个简要分析:
基于版式文件的数字报刊技术 用于展现数字报刊的版式文件主要包括基于TIFF/JPEG的版面图和PDF/CEB的版面文件等版式浏览技术。这类技术的共同特点是基于标准的数据格式,相应的浏览/阅读软件可免费下载/内置,便于应用与传播。这是最早应用的一种“原版原式”的数字报刊技术。
版式文件可以通过报纸排版或输出软件转换生成,制作方便;生成的数字报刊以文件形式在网站上,无须特殊技术平台,运营方式简单、成本很低。此外,通过集成DRM技术可以支持收费发行。但是,标准版式文件的阅读形式以版面缩放和鼠标拖动为主,与互联网的browse&click阅读模式相差较大、也有别于纸张报刊的翻阅模式,阅读体验一般;其互动技术和多媒体展现技术受版式文件格式的局限,扩展性较弱。相应地,报纸版面广告的多媒体化和替换更新比较困难,不利于数字报刊的增值运营。
基于版面图的HTML数字报刊技术2006年,以版面图导航、版面和稿件分栏显示的HTML数字报刊技术(以下简称HTML数字报刊)迅速在全国报社广泛应用。这类技术以通用的HTML格式展现数字报刊,并提供“原版原式”的版面图为基础的图片热区链接技术,点击文章区域即可阅读相应图文内容;也可以加入相应的视音频和Flash内容。因此,符合互联网的浏览习惯,便于传播。
HTML数字报刊数据量较小,且跨浏览器、跨操作系统,具有HTML网页的扩展性好、互动性强与多媒体表现力强等特点,阅读体验比较好。此外HTML数字报刊便于搜索引擎的索引和检索,检索结果可以精确定位到相应内容网页;对于数据量大的视音频、Flash数据,可以缓冲、延迟下载,先展现报纸版面的文字和图片内容,以保证网页展现的响应时间。
通过一个网站平台,就可以方便地展现以文字图片为主的HTML数字报刊,一期数字报刊的数据量也比较小,存储和带宽资源要求相对适中,运营成本可控;此外,HTML数字报刊的制作通过版面反解标引和自动转换生成HTML网页两个步骤即可实现,基于排版文件的反解和标引1~3分钟即可完成,制作成本较低。
HTML数字报刊支持访问控制技术,可以方便灵活地实现基于版面、叠和日期的付费阅读和订阅服务,可以方便地实现数字报刊的收费发行。免费的数字报刊,对数字报刊的HTML版面和文章的点击可以大大增加网站的点击量,从而提升网站的广告价值,有利于互联网免费阅读、广告营销的业务模式。
基于Flash等多媒体专有格式的离线数字报刊技术 Flash等多媒体专有格式的数字报(以下简称离线数字报刊)主要继承和应用了电子杂志技术,可利用Flash等多媒体制作技术加工报刊内容,展现形式绚丽多彩,按报纸期刊打包所有版面,提供以离线阅读为主的多媒体数字报刊,也可以提供阅读控件实现在线翻阅。
离线数字报刊的多媒体展现形式多样、支持可动和扩展,有很好的阅读体验。但是,大量的多媒体内容容易导致数据量过大,带求了阅读体验、运营与制作成本等方面的消极因素,并制约离线数字报刊的应用规模。
例如,离线数字报刊一期30~50M的数据量,使其下载和在线速度受到制约,降低了阅读体验:且带来存储空间和下数带宽等运营成本的提高。此外,制作和审核这些多媒体新闻信息内容需要相应的编辑制作团队,人力资源和静作成本较高。
与杂志不同,报纸是每天制作发行、当天阅读的大众新闻出版物,随着读者和报纸数量等运营规模的扩大,离线数字报刊的数据量(以10万人每天阅读50M数字报刊为例)将成为制约其运营规模扩大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商业模式方面,专有格式的离线多媒体数字报刊,其下载和翻阅点击不直接带来网站点击率的提升,免费发行的广告收益模式不易见效。而基于Flash的离线数字报刊需要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才能够实现付费发行,但相关技术尚未成熟。
移动数字报刊技术 移动数字报刊技术目前主要有基于电子阅读器的数字报刊(以下简杯电子报)和彩信手机报两种形式。
电子阅读器是专用电子设备,支持DRM技术,可以实现数字报刊的收费发行,订阅下载之后可以像纸张报刊一样,方便地随时随地阅读。但是,由于普及率低,目前的设备价格还比较高,因此,电子报的大规模应用需要阅读器的价格降低和普及。
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因其4.8亿的广泛用户群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彩信格式的手机报发现和阅读方便,包月收费的模式已经受到用户认可,应用前景广阔。例如,中国移动包月收费的移动手机报已经拥有1000万读者。
但是,目前的彩信手机报阅读体验还需要提高,尤其是实现形式单一、信息量受限且内容统一、单词。手机报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以便在数据量和屏幕的双重限制下,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精准的内容服务。
一年来,众多报社在应用上述四类数字报刊技术的过程中,对数字报刊的运营模式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分为收费订阅、免费发行加广告营销两种。
《广州日报》HTML数字报刊已经提供了1年的免费发行服务,其数字报刊的点击量占大洋网()的62%;而《广州日报》的纸报订阅量在同期还略有提升。这一方面说明,在网络信息泛滥的今天,符合网民浏览习惯的HTML数字报纸可以依靠品牌和内容吸引大量网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数字报刊技术促进了未订阅纸报的网民阅读数字报刊、并进而订阅纸报,是吸引网民(特别是已流失读者)回归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温州日报》、《健康报》、《中国交通报》等地方相行北类报刊,以提供有特色的区域性和专业类新 闻信息开展了收费发行服务。从国外来看,Newsstand和Newspaper Direct等网上数字报刊发行商分别发行数百份报刊,并全部采用了有偿发行数字报刊的服务模式。可见,有偿发行服务是未来非常重要的运营模式之一。
其中,手机报作为已经成熟的收费发行服务,除中国移动之外,《人民日报》手机报、浙江手机报、《广州日报》手机报等已经形成了有稳定客户群和规模收益的手机报运营服务。
在互联网发达、二十年内纸报发行不断下滑的美国报业,《纽约时报》2006年数字运营总收入达到2.74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8%;其中,在线广告收入增长41%。《华尔街日报》首创收费网站运营模式,网络报纸发行达80万份,收入达1.5亿美元,在线订阅已超过印刷版发行收入。这两种分属大众类与专业类的报刊采用了不同的运营模式,但都获得了成功。而日本以特有的I-mode技术实现了手机报的普及和大规模商业服务。
如果说200份数字报刊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数字报刊的“播种期”已经基本结束,那么,中国数字报刊的“成长期”已经到来。
这一时期,如何实现数字报刊的健康发展,即实现数字报刊业务的不断增长和持续盈利是当前在发展数字报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也是报业成功转型、实现数字报业战略的关键课题。
在报社探索数字报刊盈利模式的过程中,面临收费订阅和广告营销两种可能的运营模式,数字报刊技术又将如何发展和演变?
数字报刊的技术发展方向
简要地说,数字报刊技术将向提高生产与运营效率、降低制作与运营成本、提供更好用户体验、支持传统和数字业务的良性互动和全面发展的方向演变。可以预见:
数字报刊制作将与采编/排版系统集成,提供高效、准确和自动的数字报刊制作技术。
数字报刊广告将与报社广告系统集成,共享广告业务资源和管理技术。广告技术集成具有重要的应用背景和现实意义――当前报业每年数百亿的广告收入已经拥有广告市场的较高份额,依托纸报的广告优势实现传统报纸和数字报刊广告的互动经营,才能保证数字报刊广告营销模式的良好发展,相应地,报社将是经营数字报刊广告的主体力量。
数字报刊制作将与报社检索系统集成,快速形成历史数字报刊资源;并提供数字报刊图书馆技术,实现数字报刊的B2B营销模式,作为B2C发行的有效补充。
在线数字报刊将与网站平台整合运营。一方面,改善在线数字报刊的多媒体表现力,利用数字报刊的点击量提升网站影响力;另一方面,形成数字报刊与网站新闻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的整合互动,减少数字报刊多媒体内容制作的重复投入。
数字报刊将与移动技术充分结合,全面提升手机报阅读和运营技术。
北大方正最新研制的手机报技术,可以提供链接跳转功能的目录导读和图文混排的阅读体验。此外,还提供了全文检索、好友转发、语音朗读和书签标注等改善用户体验的阅读技术。相关技术创新将使手机报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和喜爱。
此外,改变网民的阅读习惯,提高数字报刊的影响力也是数字报刊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北大方正近期推出的“爱读爱看”数字出版平台(.cn),提供了聚合的数字报刊发行和内容服务,将提高数字报刊的公众影响力。
从数字报刊的展现形式上看,依据第一部分对现有四种数字报刊技术的特点分析和上述数字报刊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个人认为以下三种形式将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特点,相互补充,形成数字报刊发展阶段的主要盈利模式:
在线数字报刊服务 将以HTML数字报刊技术为基础,结合网站平台,形成面向大众客户的大规模阅读服务模式,并以阅读方便、快捷且互动性强的用户体验为特色。既可以提供大用户量的数字报刊收费订阅服务,又可以与网站平台相结合,实现免费发行和广告营销的盈利模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全民信息的基础平台,我国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具有全民化、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全时化等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以及针对新闻人才需求应采取的一系列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0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新的潮流,媒体融合这一趋势,促进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界的这一巨大转变对新闻传播人才有了更高的复合型要求,传统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我国急需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以便更好地培养出新型新闻媒体传播人才,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发展。
1全媒体时代的概述
目前,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媒体种类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界并没有给全媒体时代一个具体的概念,它是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产物,把新闻内容通过多个平台、多个渠道进行,将新闻内容全网覆盖,具有全民化、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全时化等特征,而运营是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相比,全媒体具有全民化的特点。传统媒体是由媒体单向性传播,人们只能接受媒体的传播,而无法参与到新闻的制作传播中去。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新闻信息,即可以传播新闻又可以接受新闻,全方位的参与到新闻媒体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去,实现了传播与接受的统一。在网民成为媒体内容的传播者后,媒体机构也从结构上进行了调整,由媒体的传播者成为平台的提供者,给广大网民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渠道。全时化是全媒体时代的另一重要特点,全时化主要分为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方面。空间性的全时化是指媒体传播的空间无缝覆盖。传统媒体主要是针对工作空间和家庭空间进行覆盖,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私人空间、休闲空间以及移动空间等等都可以进行媒体传播。全空间的无缝覆盖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实现了无缝空间覆盖。时间性的全时化包括新闻的即时性与延时性。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等,因新闻板块的有限性和采编筛选制作的延时性,很难及时的更新新闻,而媒体的全时化打破了这一限制。全媒体可以随意选取新闻内容,且新闻板块空间没有限制,既可以延时传播,又可以即时传播。运营是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全媒体时代下因新闻主体的改变,媒体机构从新闻内容为主,改成为广大网友提供新闻的平台,这一平台积累了众多用户之后,运营就成为了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平台的主要收益来源于各企业广告的投入。全媒体运营具有投入少、产品种类多、盈利高的特点。媒体机构由新闻平台转化为应用型商业平台,在传播新闻的同时,实现了机构效益。
2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由媒体融合带来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有着更高的复合型要求,既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与职业精神等从业基本要求,又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新媒体技术运营方式。扎实的文字功底与职业精神是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扎实的文字功底可以让新闻传播工作者更好的组织新闻撰写,表达新闻主题思想,突出新闻事件主题。新媒体时代提倡信息传播的自由性,由于主体平民化,整个媒体环境很难受到社会机构对信息的监管,甚至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一些虚假、不良信息,而且信息的版权问题也很难得到保护。所以与受到监管的传统媒体相比,为使全媒体健康发展,职业精神在全媒体时代尤为重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是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工作者新的要求。媒体传播的多样性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在全媒体时代下,一则新闻信息内容不仅仅包含一个学科,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已成为媒体的一种发展趋势,这就体现了对新闻工作者的全能化要求。掌握新媒体技术运营方式是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工作者的必要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整合新闻的能力,还需具备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络实现对新闻的。
3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应针对人才需求进行变革,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引进全新的教学元素,从专业知识、师资队伍、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改革。全媒体时代,应注重新闻工作者的扎实专业知识。媒体融合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还应掌握跨学科的知识。新媒体是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所以新媒体技术也属于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为适应新闻媒体潮流的发展,教育部又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课程,实现了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保障。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现今各大院校的新闻学教师出身大多为中文、艺术、历史等等专业,这是由于中国新闻传播学起步晚所导致的。所以各高校急需一批专业的新闻传播学教师,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让新闻学从其他学科中真正的独立起来,更好地为中国新闻传媒事业服务。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实践教育是新闻传播教育必不可少的变革。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高校应将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教学相结合,多设置一些新闻实景采访、校园新闻撰写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创作力。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要,高校可以通过媒体机构让学生尝试撰写新闻。例如,高校可以开设官方微博让学生主持打理,既能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在正式进入新闻单位工作前,更好地了解新媒体技术及运营。
4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急需既掌握新媒体技术又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专业新闻工作者,来规范媒体环境。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能有效的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使我们新闻媒体事业向健康、积极的方向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高校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应对[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02).
[2]龙伟.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策略探讨[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01).
关键词:IMS 电信网 多媒体 安全
目前,IMS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最先是3GPP组织制定的3G网络核心技术标准,它主要有R5、R6、R7三个版本,R5版本主要定义了IMS的核心网络架构、网元的功能、接口和流程等方面的内容;R6版本在R5的基础上增加了IMS自有的业务特性、与其他网络的互通特性及WLAN接入特性等;R7的版本其最大的特性就是固定网络的接入,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进行了加强,是未来IMS作为核心网络,作为固定和移动网络或者是作为NGN核心网络的一个基础的版本。由此可以看出,IMS网络已被认为是未来固定网与移动网融合最好的选择。
1 IMS体系构成
IMS中的逻辑功能实体包括:HSS (归属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SLF(签约定位功能,Subscription Locator Function)、CSCF(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MRF(多媒体资源功能,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BGCF(出口网关控制功能,Breakout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MGCF(媒体网关控制功能,Media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MGW(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等,各功能实体的简要介绍如下:
归属用户服务器(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 HSS是中心数据库,用来存储所有相关的用户信息。HSS数据库中保存了本地信息、保密信息、注册信息、业务触发信息、用户个人信息及分配给用户的S-CSCF等,这些都是与用户相关的、用来处理多媒体会话的定制数据,处理这些之外还保存有用户的签约信息与位置信息。
一个网络还可以配置多个HSS,另外要配置用户位置功能SLF(Subscriber Location Function)实体。SLF是一个节点,起到将用户地址映射到其所属HSS数据库的作用。
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GalI Session ControlFunction)实体是整个IMS网络的核心,其功能包括多媒体会话控制、地址转换、以及对业务协商进行服务转换等。主要职责是处理多媒体呼叫、会话过程中的IP信令。
多媒体资源功能(MRF)主要为会话提供一些必要的媒体资源,譬如多媒体彩铃、语音短信、录音通知、音乐、动画等。其中有一个多媒体资源功能控制器(MRFC,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Controrler),用来管理与处理媒体资源。
出口网关控制功能(BGCF,Breakout GatewayControl Function) 实体是一个SlP实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路由功能,是IMS网络与外部网络的分界点。它决定了IMS终端向PSTN/CS域发起呼叫时的网络转发信令路由,如果对方的PSTN/CS域为本地域, BGCF则向与MGCF转发信令,MGCF与PSTN/CS域之间是开有接口的;如果对方的PSTN/CS域为外地域,则向另一个外地域的BGCF转发信令。
媒体网关控制功能(MGCF,Media Gateway ControlFunction) 实体的主要职责是控制层面信令的互通,负责IMS网络与传统网络之间的互相通信。IMS网络已经考虑了和PSTN网络和移动网络的互通。其中MOCF主要完成Maw/SGW(媒体网关/信令网关)注册、MGW/SGW资源管理和呼叫控制等功能。
媒体网关(MGW)负责完成IMS网络与电路交换网络之间的媒体转换功能;信令网关(SGW)负责完成SIP信令与NO.7信令之间的信令转换功能。
2 IMS的主要应用
随着IMS技术和产品逐渐地迈向成熟,运营商相关的测试和商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移动运营商的商用已经启动,而固网运营商还在测试和试验阶段。现在就介绍一下IMS的几个主要应用。
2.1 IMS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大运营商都在积极探索业务的差异化以及各类新业务的发展,IMS为移动运营商提供了丰富的移动网络增值业务,比如用IMS来提供即时消息、PoC业务、视频共享业务等、为企业集团大客户提供IPCENTREX业务和为公众客户提供VoIP第二线业务等。
2.2 IMS在固定网络中的应用,网络演进与转型是目前摆在固网运营商面前最大的课题,在演进与转型过程中,固网运营商利用IMS向企业集团大客户提供融合的企业应用(IPCENTREX业务),向ADSL宽带用户提供VoIP应用。
2.3 IMS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中的应用,目前全球运营商正在向全业务运营商迈进,固网与移动网的融合迫在眉睫,譬如WLAN和3G的融合方式,用户需要拥有一个WLAN/WCDMA的双模终端,一般在WLAN的覆盖区内优先使用资费更低的WLAN接入方式,具有更大的数据业务带宽。当离开WLAN的覆盖区域后,终端就会自动切换到WCDMA网络,从而保证两个区域之间语音的连续性。目前有很多运营商都在测试此种方案。由于IMS中的SIP协议非常灵活,除了实现基本的VoIP,在多媒体业务的应用中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IMS还有许多潜在的业务需要我们去挖掘。
3 IMS安全问题分析
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是在独立网络上运行的,安全性能很高但是提供的业务非常有限。而IMS网络是基于IP网络之上的,与各种网络都有连接,也正是这种网络的互通性和灵活性才使得IMS可以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多样化的业务,同时也正是这种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才使得IMS网络安全性的要求比传统电路交换要高得多。现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简要介绍一下IMS的安全威胁。
3.1 IMS的网络安全。IMS是基于IP网络,而IP网络具有先天脆弱性。这主要体现在各个网络节点之间的业务接口,比如IMS支持的SIP协议,它由于支持UDP承载,数据包不需要建立连接,所以很容易受到攻击,干扰网络业务降低系统的可用性。IMS系统安全主要是利用协商密钥的方法IKE来建立、协商和维护网络实体间的安全参数SA集合。
关键词:IMS 组网技术 架构 业务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016-01
随着3G时代的带来,用户对移动通信有了更高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语音通话,而需要各种多媒体的通信。IMS是移动和固定接入融合的统一架构,是未来电信网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运营商对IMS系统已经进行了研究,并且促进IMS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本文对IMS组网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IMS简述
IMS是实现电信业务与互联网融合的理想架构。国内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展多年的IMS研究,制定了较完善的IMS企业规范。IMS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归属地控制。归属网络来实现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从而使得业务提供的一致性得以确保,进而使得归属运营商能够积极提供吸引客户的服务。(2)业务提供能力。这种特性使得竖井式业务部署模式被打破,业务和控制被完全分离开来,IMS促进各种业务灵活的进行,使得业务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3)安全机制。部署安全域间信令保护机制,多种安全接入机制共存。(4)统一的QoS和计费策略控制。
针对运营商而言,IMS具有以下优势:(1)网络更简单、便宜。多种业务可共享同一核心网。(2)可快速灵活的部署业务,并便于细分市场。在同一个核心网上很容易部署并组合业务。(3)开放的网络架构,容易选择第三方部件来丰富运营商的业务。(4)IMS提供运营商的竞争能力。针对用户而言,IMS具有以下优势:(1)有互通的保障。(2)有安全的保障。(3)全IP,便宜。(4)有业务质量的保障。(5)单一号码、账户。使用方便。(6)多种接入方式。(7)更好的业务体验。
2 IMS架构
IMS是个开放的网络架构,提供了基于IP承载 的、以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为核心控制协议的、与接入无关的IP多媒体业务控制能力。软交换与IMS都遵循了下一代网络基本思想,网络架构分层、功能分离。在传统网络发展演进过程中,软交换和IMS均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而IMS则进一步实现了控制与业务的分离,实现了固定移动的统一控制,IMS是传统网络演进的更高阶段。IMS网元功能的逻辑架构,可根据实际部署需要,进行合设,一般IMS逻辑实体分类为会话控制和路由(P-CSCF、S-CSCF、I-CSCF)、用户数据管理认证鉴权(HSS、SLF)、媒体资源(MRFC、MRFP)、业务控制(AS)、互通功能(MGCF、BGCF、MGW)5部分。
3 IMS业务
对于全新的IP多媒体业务形式,IMS具有其特性,包括会话型业务和部分非会话型业务,前者如语音和视频会话、多媒体会议、消息、状态呈现、视频共享、动态地址簿等,而后者如IPTV、Web与IMS融合业务等。IMS同时支持多种固定及移动接入方式,其中移动接入包括2G、3G、LTE等,固定接入包括LAN、WLAN、xDSL、xPON等。
用户需求越来多,促使未来移动通信业务必须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即从单一服务转变为多种服务,从标准业务向着本地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运营商为了增强竞争力,已经开始将提供差异化业务作为重点,进行不同的市场细分和内容分类,所提供业务分类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来灵活的进行,促进了业务的更新速度。目前,集团客户和家庭客户是IMS开展业务的主要方向。针对集团客户而言,主要提供基于宽带的多种应用,可以在其他运营商固网资源上开展虚拟运营,以提供业务为主,对新增和有条件的客户开展宽带接入服务,解决方案包括全IP接入和TDM/IP PBX接入解决方案,全IP接入即对于具有IP接入资源的集团用户,可为其提供SIP话机、PSTN话机,以及PC客户端的多终端接入,而TDM/IP PBX接入利用企业现有TDM/IP PBX接入IMS核心设备(CSCF和HSS),保留企业用户原有的PSTN话机或SIP VoIP话机,以后逐步以全IP接入方式替换PBX接入。针对家庭客户而言,以ICT融合业务为主,大力发展宽带接入,针对客户的业务需求提供以应用为导向的业务和综合信息服务。家庭业务应用主要包括通信、信息服务、娱乐、控制4个方面,其中基础的通信类业务可以通过IMS的应用服务器直接提供,IMS为娱乐类、信息服务类业务提供基本通信能力,使得娱乐、信息类服务能与通信类业务更好地融合,IMS能够实现给控制通道提供控制类业务,从而使得控制信令不是空间地域的限制,到达世界上各个通信网络。
IMS业务使得所有业务都由归属网提供,保证体验一致,实现了用户体验的移动性,使得用户通过不同终端和接入网络享受一致的业务体验,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甚至在国外也能够享受与在签约地同样的业务体验,这不仅仅只是包括最基本的业务,还包括业务的所有属性。基于IMS能开发种类繁多的多媒体业务,包括消息业务、移动娱乐业务、移动办公业务、个人助理、位置业务、移动商务。另外,IMS业务对运营商始终走在IP业务价值链的最前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通过对新业务的收费,持续对高价值业务进行控制和投资受益,更好地控制客户群体,避免成为管道提供商。
总而言之,IMS架构和IMS业务是IMS组网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运营商的网络部署方案需要根据运营商各自的特点来进行制定,IMS组网技术是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地进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 朱少慧,熊建设.基于IMS架构的网络融合与业务应用[J].中国新通信,2008(9).
[2] 何廷润.从互联网角度看电信融合的策略选择[J].移动通信,2008(14).
但是,笔者对此心存疑问。
疑问一:提高基本收视费,能保证盈利?
以广西为例,网络整合、整体转换需要投入资金为22.9亿元,而全区网络资产评估值为11.2亿元,即广西网络的资产负债率高达200%。
为偿还贷款,广西在三年前将有线电视基本收视费从14~15元/月,调整到26元/月,增幅达73%~86%,成为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二高收费标准,一度遭遇较大民怨。为此,广西网络只有再投资2000万元,仿照电信运营模式,建立有线数字电视运营服务体系。此举赢得广电总局的肯定,被称之为“广西服务”。
在目前通货膨胀、银根紧缩的宏观环境下,由于增值业务收益太小,收视费成为包括广西在内的各地有线公司主要收入支撑。今年5月8日,广西自治区物价局召开的纪念《价格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物价局局长韦艳兰透露,“广西数字电视收费标准自2005年9月1日起开始执行,试行三年,有效期至2008年8月31日止。目前,广西物价部门正积极与广电部门、网络公司联系,进行数字电视运营成本的测算,争取试行期满后将该价格进行适当下调。”
此举不但对广西有线是釜底抽薪,也必将引发全广电行业的极大震荡!
遥想2007年CCBN主题报告会,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将中国有线电视收费和美国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我国有线收费太低”的结论。坦承地讲,从上到下,广电人只有逐步涨价的心理预期,而没有降价的思想准备。同时,基本收视费上涨是各运营商进行整体转换盈亏测算的基本点,因此降价将为整转后续运营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杭州坚持了两年不涨价政策,导致三年亏损1.58亿,终于在今年6月1日起将基本收视费从14元/月提高到24元/月。再如无锡,甚至连传送6套保留模拟节目也要收3元/月的基本收视费。
因为按照现在的成本核算,绝大部分地区需6~8年才能收回赠送机顶盒的成本。在增值盈利模式难以确立之时,倘若基本收视费降价的传闻成真,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又将如何开展?罗小布先生在《中国数字电视》曾经撰文(2008年2~3月合刊号)介绍美国有线电视的运营。在1987~1990年,美国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滥用法律、疯狂涨价、忽略服务,激起政府官员、民众的强烈不满,最终引狼入室、招来杀身之祸。
与广西类似,负债经营、提高基本收视费已成为目前国内很多地区进行整体整转时的通用做法。中国广电人如何汲取美国有线业的前车之鉴?成为广电人必须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疑问二:整体转换和市场运作相悖?
市场运作,就应该让无形的手去掌控。但对于长期习惯于国家所有、强调喉舌功能的强势媒体和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的广电人,常在市场的大海中被浪花呛了水。
络达统计结果显示,广西、重庆、海南、内蒙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体转换率超过80%;经济发达的广东以500万户、整转率60%,江苏以340万户、整转率50%进人数字化程度较高地区。
在略慢地区中,包括与电信系运营商合作的浙江省(用户215万、整转率39%),上市公司歌华有线操控的北京市(用户150万、整转率38%),拥有中国传媒第一股的湖南(用户141万户,整转率27%)。而一向引领我国新媒体发展的上海,以用户48万、整转率20%被列入数字化程度较慢地区。
笔者认为,慢一些、冷静一些并非坏事。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寻找真正符合“社会参与、群众认可、市场运作”原则的运营模式,才是真正的当务之急!
有线电视数字化初期。广电人以市场方式进行推广,却遭遇“2万户瓶颈”。如果说,突破用户数量“瓶颈”的第一张妙方是整体转换,那么现在就应尽快开出第二张药方――找到整体转换之下的市场运作方式,并由此突破整转带来的巨额资金屏障!这是广电人应该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疑问三:后转换时代=增值盈利?
2003年,广电总局从有线切人,开始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初步探索出以信息化带动数字化、以数字化促进信息化的整体转换模式,希望推动电视成为多媒体综合信息终端,进而开展视频点播、付费电视、银行支付等增值业务。
随着数字电视用户规模的迅速扩大,有线产业将逐步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后转换”时代。“后转换”时代的最大特点为,从简单关注用户数量向关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电视盈利模式转变。目前常用的做法,一是提高基本收视费,以获得未来清晰的现金流;二是构建付费电视和点播电视等多层次的视频业务收费体系;三是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后增加的增值业务收入。
提高基本收视费已经落实,且国家给予三年营业税免征的优惠,这对于运营商是天大的利好。但在初级阶段,实施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运营商则难逃亏损噩运。
以中国有线为例,其全资经营海南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体转换率高达85%,07年主营业务收入2.05亿元,但亏损2786.26万元。中国有线第二大股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在5月份挂牌出售未果后,7月初再次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中国有线45%股权。显然,盈利是资本市场的首要目标,虽然有提价、减息等优惠政策护航,但当投资方对盈利预期感到悲观时,只能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