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问题;措施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是指由建设工程中各参加主体和管理主体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控制的组织实施方式,也就是建筑市场中,政府主管部门、业主、承包商、勘察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咨询单位、材料、构配件、设备供应单位在工程质量监督控制中各自的控制职能和作用。这种组织实施方式是由构成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制度所决定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有控制,保证达到预定目标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现阶段,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控体系这两大体系已成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有利保障。但是,尽管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却未能和社会监督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二,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仍有相当数量设立在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或与有行政隶属关系,客观上极易产生行败,不利于工程质量责任的落实。
第三,政府监督工作陷于微观。传统的工程质量监督偏重于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而建筑工程相对于工业流水线产品特点的区别在于产品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材料设备多品种。单纯依靠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难免使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受到约束,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正确的核验评定和控制。
第四,政府质量监督方式过于具体。工程质量监督内容要求三部到位,即地基基础、主体、装饰等三个分部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必须到位核验。重点是隐蔽工程检查、分项工程验收及综合验收。为保证质量,一些质量监督机构甚至规定每月定期、定次到工地核查,施工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质量监督人员都要到位。这种过于具体的管理模式使工程建设规模和有限的监督力量间产生较大矛盾,从而影响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第五,工程质量监督范围过于狭窄。当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范围主要局限在施工阶段,仅仅依靠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只能对施工质量起到监督作用。而对于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监督力度不够,这不利于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宏观的、全面的监督控制。
第六,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模式过于单一。原有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模式,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程均实施单一的,无区别的质量监督模式,不能起到扬优治劣的作用。
第七,监理单位存在违规行为。目前,监理单位常见的违规行为有:越级监理,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单位名义承担监理业务,将监理业务转手给其他工程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虚假合同,卖图章,只收费,不监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推销建筑材料、介绍施工队伍,谋取非法利益;监理人员执业资格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监理资料不齐全、混乱,关键过程、重要部位、隐蔽工程未及时到位检查,签证不齐全;不严格按规范、标准及有关规定对基础、主体工程进行评定、对竣工工程质量进行初验和评估。
第八,质量监督机构定位不明确。大多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受政府委托,实施质量监督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个别机构是企业性质。因此,造成社会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执法地位认同度不高。
二、应当完善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措施:
第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监督管理人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监督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建设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了解建设工程经济知识,具有发现质量问题、鉴别质量问题和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能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专业基础教育和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把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把知识丰富、水平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吸引到监督管理工作岗位上来,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第二,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保障能力,实现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国际化和法制化。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熟经验,加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咨询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建设监理行为,实施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有效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强制性担保和保险制度,培育有效的建设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并加强对市场主体要素的监督管理,推动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和监理咨询市场的规范有效运转,充分发挥工程担保、保险和建设监理在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社会保障作用,全方位挖掘各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智能潜力,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第三,转变角色,恢复执法地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强制性监督。转变角色就是要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方式的转变:由授权执法向委托执法转变;由实体质量的环环把关向随机抽查转变;由“看、问”式现场检查向采用科学仪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的权威性监督转变;由直接审验工程质量等级向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转变;由以施工现场对承包商的监督为主向全面、全过程监督转变。改变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行政职能,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以经济和法律相结合为主要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所有参与者实施执法监督。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内控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87-02
一、施工企业当前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层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内控体系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这对习惯上传下达、靠领导意志管理的中国企业来说,确实有些水土不服。部分企业领导对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持消极态度,总认为这是对他们权力的束缚,因而缺乏主动性,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被动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由于内控体系建设需要梳理管理制度、建立流程图,并接受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内控审计,企业管理层片面认为这会暴露企业机密、触动自身利益,因而像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尽量回避。
2.内审机构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有限。由于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对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较晚,且投入的人力较少,对其职能的定位仅仅是经济效益审计和资产审计,其本质是对财务工作的复核与检查。内部审计部门不受重视,常常被管理层忽视,加之日常审计工作繁重,这就使得施工企业在推进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只是被动应付,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并不能真正将丰富的审计材料转化为内控体系建设的宝贵资源。
3.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计观念陈旧。当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审计手段落后,审计观念陈旧等问题,对内控体系建设和内控审计缺乏深入了解。这使得他们在开展内部审计时,过多强调以利润为核心的经济效益审计,重视会计核算资料,而忽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没有对企业管控中的风险进行识别、预警,难以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二、内部审计与内控体系的关系
1.区别。(1)内部审计促进内控体系建设。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增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进而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有效,为内控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2)内部审计必须依托内控体系建设完善自身。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表明其在内控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施工企业进行内控体系建设,梳理管理流程,识别和评估经营风险,必然会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3)内控体系建设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强调的是抽样审计,不可能对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进行详细的审计。抽样审计其实是建立在完善的内控体系之上的,它是对内控体系有效性进行的测试。因此,开展内部审计就必然要先对企业内控体系情况进行了解、评价,看各项控制目标是否实现,然后才能在具体审计时做到有的放矢。
2.联系。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内控体系,其两者本质上都是一种企业控制活动。内部审计是内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以及审计人员的相关建议,内控体系就得不到发展和完善,其有效性也难以发挥。反过来而言,内控体系框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大方面,范围要大于内部审计,它需要内部审计对内控体系的设计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等方面进行检查、反馈,从而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内部审计在施工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人员是推动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施工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中,需要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梳理,编写流程图,涉及到内部审计的流程有,年度审计计划的制订、审计项目方案的制定、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报告编制、后续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工作中具备了丰富的审计经验,他们对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比较熟悉,对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且内部审计机构有权利就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整理汇总、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议,采取适当的形式和程序及时向管理层报告,提议管理层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内控体系有自己的特色,它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在制度梳理、编写流程图、风险识别和评估等方面提出中肯的意见,以便使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一开始就能步入正轨,最大限度发挥其有效性。内控体系建设通过内部审计人员事前提供咨询,事中实施监控,事后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等方式,帮助施工企业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内控体系。
2.内部审计能对内控体系进行有效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识别和评估是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施工企业风险通常分为战略风险、经营风险、报告风险、合规性风险及资产安全风险,一般常见的运营风险有: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工程项目管理风险、人才储备风险、企业声誉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外部劳务使用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和物资采购及管理风险等。由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通常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容易和内控负责人员联合起来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筛选和评估调查,共同建立起企业层面重大风险库。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从整体上分析企业的重要经营风险和重大经营事项,分析其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对企业存在的监督不力,授权不明确,利益分配不均等情况进行专业判断,找准关键风险控制点,并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确认有无舞弊行为发生,为施工企业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建立相互制约的内控体系发挥作用。另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以内控体系建设工作为契机,突出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内控体系对内部审计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增强全员风险意识和企业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3.内部审计能通过内控评价工作提升内控体系建设成效。施工企业目前出现的各种风险都是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而造成的,而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控体系框架——内部监督的职能部门,这就迫切需要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定期监督、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于大型施工企业来说,内审人员首要关注的就是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只有先从制度上规范一切经营活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各项既定目标。由于内控制度是内控体系的重要基石,因此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价和评估就成为内部审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情况的了解,分析所了解的信息,以确定内控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归纳所发现的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促使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达到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目的。在确定内控体系健全性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访问相关管理人员或者查阅企业内部有关的制度规定及其他资料,判断内部控制制度的外在环境是否理想,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是否健全。在确定内控体系有效性方面,内部审计人员要进行有效性测试,这主要是为了了解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如何,是否发挥作用,效果如何等问题。有效性的测试评价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要正确评价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在财务领域对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予以查证监督外,还要更多关注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领域。通过内审部门对内部控制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为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基础管理、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4.内部审计能督促内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由于在建项目比较分散、管理跨度大等原因,基础管理水平一直比较薄弱。内部审计人员在对基层项目部进行审计时,通过查阅会计资料、检查内业资料,一般都会发现一些管理漏洞。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通常会下发审计建议,督促项目部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基础管理。比如,企业财务制度要求项目部财务人员要对财务专用章与法人印鉴章分开管理。但部分项目部为图省事,基本由出纳一人管理。审计人员发现后,下发审计建议,要求其严格执行企业财务制度,分开管理预留印鉴。这样,就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督促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在对审计建议落实情况进行跟踪中,内审部门一方面应要求被审计项目部将落实整改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另一方面也应深入基层进行了解核实,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进行督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工作逐步深入、不断完善。
5.内部审计人员在配合外部内控审计方面优势明显。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施工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通过各类专业期刊了解内部审计工作动态,鼓励他们考取诸如注册会计师等含金量较高的执业证书,以考试促进学习,提高审计、内控理论水平。同时,企业还应补充内部审计人员,吸收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精审计、懂内控的复合型人才,以改善人才专业结构,在协助外部内控审计方面发挥作用。一旦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并掌握内控审计流程,就可以在平时对企业内控体系进行预审,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的建议进行落实和整改,并提出完善内控体系的具体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内控审计风险。
四、结束语
施工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涉及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是对现有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升华,为搭建更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平台做准备。内部审计在促进施工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并逐步向管理审计延伸,才能使内控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更为有效,进而实现施工企业的各项控制目标,真正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一)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加强
一是《保险法》强调了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修改后的《保险法》着重突出了对诚信原则的保护和运用。在总则中增加了一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第5条;在分则中也对保险市场的各行为主体围绕诚信原则进行了规范。二是相关法规充分体现了诚信原则。如《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不得对客户进行欺骗、误导和故意隐瞒”;《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中规定,高管人员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投保人、被保险人、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等等。保险信用法制建设的加强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初步展开
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全国各地保监办、保险行业协会围绕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保险诚信经营理念得到认同
各保险公司在经营理念中,均能突出强调诚信。如中国人保几十年来秉承“稳健经营,笃守信誉”的经营思想指导业务发展;中国人寿以“诚信负责,稳健发展”为企业宗旨;泰康人寿认为“诚信在保险行业至高无上”;新华人寿在各分公司、中心支公司建立“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小组”,领导公司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安保险公司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获得了AAA级信用等级证书。由此可见,诚信在保险业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理念已为保险业界广泛认同,这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营销员的诚信状况有所改善
保险营销员曾一度以总体素质较低,诚信水平不高,社会形象较差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经过近年来的治理,营销员的诚信水平有所提高,诚信状况有所改善,误导、欺瞒现象明显减少,失信行为初步得到控制。营销员队伍数量庞大,且直接面对公众,因而可以说他们的诚信状况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保险行业的整体诚信水平。营销员的诚信状况好转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二、目前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现象在保险经营过程中屡见不鲜。保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打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甚至开展专项“打假”活动。尽管如此,造假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2.惜赔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保险公司理赔手续繁琐,服务不到位,个别案件拒赔不合理,客观上表现出惜赔现象,在客户中造成不良影响,在社会中形成“投保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的恶劣印象。
3.误导问题并未根治。由于营销机制的不完善,营销员误导问题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实质上并未得到解决。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在一些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投资意识较差的客户中,误导、欺瞒现象并不罕见。
4.道德风险防范困难。近年来,我国保险知识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但有的人在了解保险后,竟打起了骗保骗赔的主意。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骗赔手段更是五花八门。2002年以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车贷险”骗赔案使财产险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而在寿险方面,一些边远地区的保险公司被迫停办医疗险正是因为无力解决投保人无病却常年称病住院问题。
(二)原因分析
1.社会信用基础薄弱影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征信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开放没有明确规定,信用资料数据库建立滞后,信用法规缺乏,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薄弱的社会信用基础势必影响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2.保险信用法规建设滞后阻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尽管我国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进展,但与现实的保险经营活动相比仍显滞后及不完善。高速发展的保险业带来许许多多新现象、新问题,有些问题是直指诚信的,比如“回佣”。一方不“回佣”,而另一方“回佣”,客户就会被夺走,从而造成遵纪守法却遭受了损失,违规失信却增加了收益的局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助长失信毁约的歪风蔓延。
3.保险诚信管理制度缺失制约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必要信息采集制度缺失。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削弱了诚信的制约机制。人性弱点是天然存在的,商务领域仅仅靠道德良心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刚性的信用管理机制,管理者就不得不为人的素质及品质伤脑筋。如营销员挪用保费问题,如果没有制度能保证营销员不接触现金,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则客观上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条件。对于保险人来说,投保人的每次投保资料都是新的,其真实准确与否无从评估。在广州的“车贷险”骗赔案中,曾经发现一家保险公司的6个支公司同时为一部车办理了保证保险。广州保监办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车贷险”骗保之所以能够得逞,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各保险公司尚未共享有关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人及汽车经销商的信息,保险公司各自为政,给投保人骗贷或一车多贷以可乘之机”。对于投保人来说,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投保人无法掌握保险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无法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只能道听途说地片面了解保险。
4.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陈旧落后不利于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目前国内一些保险公司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盲目扩大保费规模上,上级公司对下级的考核体系突出强调保费收入。完成保费收入指标(且不论这个指标是否经过科学测算,是否实事求是)不但有物质奖励,还可能加官晋爵,否则,就会遭到惩罚,甚至丢掉“乌纱帽”。同时,基层公司可支配的费用也仅仅唯系于保费收入,多收多花,少收少花,不收不花。这种政策导向驱使基层公司以保费规模最大化为首要经营目标,为达目的,在竞争中任意抬高手续费、降低费率,弱化对营销员的诚信教育等,无暇顾及公司的社会形象、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5.保险营销机制不完善困扰着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0%,这支销售大军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尤其是寿险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现行的营销机制随着市场的扩大,其弊端也日益暴露,主要表现为缺乏对营销员的保障制度,缺乏长效激励制度,对营销员的考核以业绩为主、佣金提取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诱发营销员产生背信弃义、误导欺瞒客户行为。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的构想
(一)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契机,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建设保险业诚信体系,必须结合强化社会信用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初步展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国家六部委于2003年9月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北京、上海、深圳、福建等省市正在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可以说,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恰逢其时。保险业应把握契机,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的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为全社会的信用建设做出贡献。
(二)加强保险信用法制建设,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法律法规建设,从法律高度保护诚实守信行为,严厉惩戒毁约失信行为。要在保险业内逐步形成“有信者昌,无信者痛”的氛围。保险监管部门要统筹全行业的信用法制建设,并制定具体措施促进落实。现阶段,应尽快出台《保险违规行为处罚办法》、《保险营销员管理办法》、《保险信用管理办法》等法规。
(三)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
1.要建立刚性的诚信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制约制衡机制,用制度保证诚信得以实现。在制度建立上,某寿险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公司明确规定营销员不得收取客户的现金作保费,必须由客户将保费存入银行,公司直接与银行结算。这种做法从制度上保证了收费环节的诚信行为,大大减少了营销员挪用、诈骗保费的可能性。
2.要建立信息采集及披露制度。对投保人信息的采集及披露,可以参照英国做法,由行业协会进行。在投保人投保时,保险公司有权通过行业协会获得该投保人的资信状况、履约守诺及遵纪守法情况。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个人征信数据的管理制度,现阶段可由行业协会采集投保人的投保及理赔记录。对保险人的信息披露,除在指定刊物上定期详细如实公开其经营管理状况外,各保险公司还应建立与社会公众沟通的平台,如专线服务电话、专业网站等,对投保人提出的有关公司的任何问题,只要不涉及商业秘密,均应如实全面解答。
(四)改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注入动力
经济主体只有考虑长远利益,才有积极性建立一个不欺骗的信誉。而要使经济主体重视长远利益,必须有明晰的产权。因为产权制度直接决定着信誉的收益权,如果收益权归别人所有,没有人会为别人的未来收益而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所以,可以把经济主体建立信誉的积极性归结为产权问题。当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决策者的利益无关时,作为“经济人”的决策者没有理由重视企业的信誉。因而,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企业运行机制是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动力所在。
论文摘要: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对于经济建设、道德建设以厦发展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实际.通过对诚信原则厦东北三省社套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的比较。对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举措给东北只省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现代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部署,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对于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诚信和诚信原则
诚信,是指诚实信用。诚实,不说谎;信用,说话算数,做事踏实,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原则,在法律上是个古老的民商法原则,而在实践中的应用或适用范围,已远远超过了民商法领域。它原意是指:社会民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从善意出发,正当地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杜绝欺诈、说谎、弄虚作假等,以维持当事人之间以及与国家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原则。
对诚信原则的发展作以考察,可以看到:该原则先是作为道德原则出现在氏族社会,到了阶级社会出现国家与法律时发展为法律基本原则;该原则作为法律基本原则,从只有少数国家采用发展为所有国家逐渐明确肯定该原则;该原则从诉一讼法或民商法的原则发展为其他法律部门甚至宪法原则;该原则从国内法的基本原则发展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诚信原则是法、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法律的本质特性,是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
1.2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在国内,近年诚信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如假证、假币、假票、假药、假酒、假烟、假账、假广告、假新闻、假医生、假警察、假投资、假验资,等等,“假”在社会上几乎无处不在,诚信危机已在社会上广泛蔓延,东北三省近年来诚信缺失的现象亦大有发展之趋势。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信用环境不健全或是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东北振兴的一个关键因素,影响着东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单纯地“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快东北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已成当务之急。对此,我们既要面对当前信用缺失的具体原因,如产权不明、市场发育不全、改革不到位、政府行为的不确定与不规范、缺乏信用文化环境、社会信用法制不完善、缺乏失信惩罚机制等,又要从完善社会信用立法、完善信用服务、加强信用文化及信用监管等方面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比较
2005年8月,辽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意见》提出了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到2010年逐步实现“一个保障、两大平台、共大体系”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和信用标准及有关法规,提供法规保障;建立信用基础平台,提供服务与应用的技术支撑;建立信用监管平台,提供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形成全省信用体系基本框架。辽宁信用数据交换中心项目已经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准,正实施和建设,它通过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信息资源框架,建立信用数据库,开发、整合、查询、各种信用信息资源,为全社会信用行业特别是信用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奠定基础。先期完成对信用数据源部门的同业征信,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联合征信。该中心的主要建设任务是“一个平台、三个数据库、一个网站”,即:建立辽宁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政府、各种机构(企业)和个人信用等三类数据库;“信用辽宁”门户网站。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4年启动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吉林省质量诚信企业”自愿申报、年度认定工作正式开展;"12365企业质量诚信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工程”开始实施。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诚信企业认定是对高质量信誉企业的一种肯定,是对企业加强质量诚信建设的引导、鼓励和监督;也是实现由广大消费者、企业和职能部门共铸质量诚信,打造企业质量诚信品牌的举措。"12365企业质量诚信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工程”是为客观披露企业质量诚信信息而搭建的权威第三方信息平台,包括“12365语音查询系统”和“12365网络查询系统”。
2006年3月,黑龙江省开始“诚信龙江”建设,以“商业诚信”和“企业诚信”建设为中心环节,采取曝光严重失信企业、建立企业法人诚信档案等措施,带动诚信建设全面展开。“诚信龙江”建设的目标:力争用五年时间建设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地方立法初见成效,有关配套制度基本形成,社会信用服务行业有较大发展,对信用缺失行为形成有效的社会联防和制约惩戒机制,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全省经济发展环境有一个根本性转变。作为起步之年,黑龙江省建立了严重失信企业曝光制度,2006年起将每季度召开一次严重失信典型曝光会,每次至少曝光5个失信典型,并向社会公布,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促进改善企业信用状况。信息产业厅的企业联合征信平台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信息公开披露载体“诚信龙江”网站已投人运行。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诚信档案建设规划已完成,进人落实阶段。通过各有关单位联合共建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诚信档案,可实现企业信用资源共享,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各行政监管部门对企业实行有效监管提供服务,为支持保护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提供事实依据,为黑龙江省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创造条件。伴随各行业信息的逐步整合,逐渐形成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网。
通过对东北只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三省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了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着手开展实质性的建设工作,尤以辽宁省的规划与建设更为系统和全面。吉林省虽然起步较早,但是诚信建设内容比较单一,仅针对企业质量,缺乏政府的规划和推动,难以形成体系;黑龙江省起步较晚,诚信建设内容单一,仅针对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虽然提出了初步的建设目标,但欠缺形成诚信体系的可操作性措施。
即使是规划较好的辽宁省,创新体系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3对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应当包括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服务系统和社会诚信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
3.1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建议
(1)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大诚信体系相关制度的建立,围绕个人、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明确规范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使用,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人和运行规则,以及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服务和监管,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收益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的地方法规体系,为社会
信用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完善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要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规划信用服务行业的建立和发展。要完善信用信息传递和网络披露机制,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的网络系统,依法实行信用信息的传递和披露,提供查询服务。要在不侵犯公民隐私权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建立个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3)加强信用文化建设。要在传统信用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现代信用观念,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文化,大力普及信用知识,积极开展社会诚信创建活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营造和谐信任的社会环境。
(4)加强信用监管。完善的信用监管体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可靠保障。要建立信用管理机构,一是在已成立的各类行业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信用管理协会;二是工商部门作为信用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其作用。
3.2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特别建议
(1)建立企业负责人个人档案数据库
企业负责人个人档案应包括其在担任该企业负责人时的企业信用基本情况。将企业信用记录同时记载到企业负责人个人名下,企业信用就有了明确的责任人;客观上还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企业家制度。
(2)建立从事企业信息服务人员数据库
政府对从事企业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监管薄弱,造成虚假信息泛滥,给社会和经济秩序带来很大危害。如果建立了从事企业信息服务人员数据库,一旦发现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出具虚假信息,即宜布对其不信任,对其以后出具的报告不予认可,从而形成有力约束。
(3)建立被惩罚人申诉机制
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中的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因此企业违法记录记人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前,应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记录企业:所有不良信息记录应完全对被记录企业开放,允许其查询、申诉,以及时纠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4 )建立企业利益平衡机制
现在守信企业与失信企业利益颠倒,存在失信有利、守信失利的不合理现象。政府部门在处理违法企业时,也是先罚后赔,甚至只罚不赔,守信企业的利益得不到补偿。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必须重视和解决企业利益失衡问题。
一、基本情况
我县各粮食加工企业共有19家(10月份新成立一家),均属个体私营加工户,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加工能力一般在日产XX吨至XX吨之间,所加工的大米主要销售本地市场,少部分销往成都、重庆、广东等城市。
二、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工作落实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局于5月6日以*粮[20*]100号文《关于制定大米加工经营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县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加强了与相关单位的协作共事,县局组织召开了试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动员大会,提出要求,落实了工作的具体任务。
2.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为具体落实工作措施,县
局制定了《大米加工经营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则,即:利用现有大米加工经营企业的基本优势,充分依靠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全面提高大米加工经营消费的安全信用水平。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即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规范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行为,规范流通环节的经营销售行为,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销售记录,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应急体系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使该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逐项分解,层层落实,保证了责任到位。
3.建立考核制度。为了使信用体系建设能够*到预期的目的,县局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了专项目标考核,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加大了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督查督办力度,年底按百分制实行考核评定,凡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比资格。
4.树立典范,联动整体。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局把基础条件较好,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十家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开展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工作,同时又将其余企业纳入了信用体系建设行列,取得了较好成效。
5.加大投入,确保成效。为了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局领导对工作中应开支的费用十分支持,特别是宣传工作,教育培训工作,专项整治工作等,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元。
三、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监管机制
1.县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修订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制订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职责,专项整治、监管工作职责,宣传教育制度,督查检查制度,举报投诉处理制度,信息报告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质量检验登记制度,经营主体准入制度,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等职责制度。
2.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县局将各加工企业全部纳入了监管对象,局机关各股室为监管主体,并将职责任务分解到各股室,进一步强化落实了主管单位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责任,并要求企业安排一人作为信息员,与县局随时保持联系,报告工作情况及相关信息,形成了以企业为基础的全方位广泛覆盖的监管网络。
3.积极配合工商、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搞好大米加工经营的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对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市场管理,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我局都与相关单位密切协作,确保工作有效进行。
4.强化宣传教育。制定了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并上墙,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全面落实预案内容,同时配合县食安委组织的食品安全进农村宣传活动,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下乡宣传,在迎奥运法制宣传中同时宣传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此外,还利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提高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了群众的消费信心,提高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
四、注重监管环节,强化整治
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管环节,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局以各企业为依托,加大机关各职能股室的监督管理职责,积极配合相关的职能部门,实现对企业的日常监管。
一是加强平时的日常管理。县局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为搞好日常监管,首先是对各企业建立了监管档案,设置了监管登记簿,举报投诉登记簿,食品安全事故登记簿,投诉及事故处理登记簿等簿册。其次是建立了日常监管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逗硬兑现。再次是实行量化考核评比以确定信用等级,同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信用奖惩制度对大米加工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初步建立起了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体系。10月份,按照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县局对19家企业进行了考核,并评定了等级,其中A级企业10家,B级企业8家。
二是抓好粮食的常规检测,按照县食安委统一下*的检测计划,由河市大库和麻柳粮站两个化验室进行对粮食的常规检测,并定期向县食安委报告检测情况。
【关键词】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1]。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惠民、利民为出发点,利用城市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合理化安排资源配置,使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使得城乡居民能够更加便捷的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秦皇岛是一个拥有诸多历史文化古迹的海滨旅游城市,面对如此的先天优势,政府部门更要不断完善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合理化享有城市文化资源的权益,使全市的精神文明生活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去年5月,秦皇岛市成为了国家首批的28个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是我省唯一一个被列入国家首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范围的城市,这标志着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近些年,秦皇岛市政府已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10年底,我市分别投资创建了文化广场、报业大厦、图书大厦、长城博物馆、玻璃博物馆等大型文化设施。为达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普及和便捷化的目标,我市的农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已超过90%,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广播电视的需求;我市已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县区支中心7个、基层网点1374个;新建和改建了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6个城市街道办事处文化中心,1424个村文化活动室,800多个农家书屋,以及130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我市图书馆还是全省首家采用RFID自助借还系统的图书馆,共建成了2个社区分馆、24个图书流动站,开办了省内首家盲人图书室,建立了触摸阅读等4个特色服务功能区[2]。文化阵地综合服务能力和利用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人们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呈现出了政府大力投入,百姓充分共享的文化局面。
2011年12月2日上午,秦皇岛市正式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市委、市政府要求建立起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同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督导、绩效评估制度等。我市财政资金在公共文化预算支出上已连续两年增幅在40%以上[3]。“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参与,让广大群众成为主角和受益者,是秦皇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特点。”秦皇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时晓峰说:“今后,我们将围绕层次更丰富、产品和服务更多元的目标,强力完善、发展这一体系,不断把文化惠民工程推向纵深。”
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国其他一些经济文化强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文化广场、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等主要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增长,但由于人均需求的变化,目前的服务体系仍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全部需求。在市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县乡等地区,文化设施基础仍然较差,很多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基层文化单位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总量偏少,农村仍还缺乏公共文化设施等。目前,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短缺,公共文化产品很难适应多元化的需求。除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传统文艺活动外,综合文化鉴赏等新颖的文化活动较少。如适合农民阅览的图书和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电视较少,农民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一些优秀文化产品,符合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
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等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如公共文化服务投融资制度、公共文化市场管理制度、文化产业创新制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估制度等方面,还需要进行实质性的改革突破。一些法律法规多是从宏观上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原则性的要求,而在微观层面则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如,文化设施管理运营、文化下乡、文艺队伍培养、捐赠制度等方面,扶持政策则还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法律法规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制度。
三、 未来秦皇岛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秦皇岛市委书记王三堂曾提出 “抓好城乡基层文化建设,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这个目标已成为了全市人民群众的共识。打造居民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大众文化民生工程,已是秦皇岛市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之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文化的共享服务。我们可利用地理优势建立更多有城市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如规划建设更多有特色的文化广场、图书大厦、体育中心和文化博物馆等。在加速打造文化精品设施的同时,加快文化设施向基层延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可选择在有条件的地方多增加网络服务设施,在节省空间资源的同时,让市民们可以无限的享受到各类网络文化资源,从而提高文化服务质量。还要继续加大激励机制,培养更多的文化服务专业队伍,更多的贴近群众,开展知识内容更丰富、服务范围更广泛的各类文化活动,争取为每一位居民提供所需要的文化服务,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 申建斌 试论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J]. 时代文学,2010(01):34-35.
[2] 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长城网,2010-12-14. .
[4] 满新英 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探索与未来思路[J]. 理论学刊,2011(09):110-113.
[5] 罗文科 南充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J]. 时代金融,2012(05):304.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企业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策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资产合理运转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最近几年,随着先进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引进,国内企业开始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通过内部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相比,国内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内企业受到传统的企业管理思维等方面的影响,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不协调
所谓的控制环境是指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所处的环境,包括管理环境、经营环境、人文环境等等。企业控制环境不协调主要是员工主动参与和接受内部管理的积极性不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思想培养周期长、见效慢,受到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影响比较明显,多数企业当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当中还存在浓厚的行政管理氛围。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管理者处于决策制定地位,而员工只能被动的接受。大部分员工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可以说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价值观还无法适应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需要。
(二)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风险评估机制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然而国内很多企业还没有重视起内外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导致管理人员制定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目标,或者对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因素未能充分考虑,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陷入困境。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各种风险可以说是千变万化、蜂拥而来,这种情况下不仅会浪费宝贵的经营资料,还让企业在经营决策中失误的风险不断增大,给企业经营管理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三)控制活动的随机性增大
国内企业在经营管理当中,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策略和可行性的管理程序,也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程序,这也就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策略。针对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企业没有一个有效的应对手段,各种市场变化因素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逐步增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能被动的接受竞争。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虽然能够采取一些控制措施,这些控制错大多是被动实施,缺乏主动性和可操作性,控制活动的随机性增大,制约了控制措施作用的发挥,甚至根本无法发挥控制作用。
(四)监管机制形同虚设
监管机制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各项内部控制措施能够落实到位的有效措施。但是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表现为监管力度不到位,评估和考核不够标准化或忽略评估和考核。监管层次和责、权、利不清;各种监督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的缺失不及时向上级呈报。即便是一些企业能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管机制,由于执行不到位,这些监管措施实际上也是形同虚设,很难起到监督、督促、预防等作用。
二、提高内部控制体系水平的措施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内部控制体系水平。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可以说是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一方面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识,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起到应有的领导带动作用。此外,企业要加强职工的内部控制培训,通过培训让广大职工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了解执行内部控制措施对自身的意义,自觉将自身的工作和发展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协调,遵守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同时,企业要真正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在统一企业领导与广大职工的思想,净化企业内部思想环境,清理管理制度中与内部控制要求不符合的项目,通过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的领导者在内控制度当中还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内控措施,保证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在日常工作当中适当的向内控制度建设倾斜,多倾听一些管理负责人对财务内控制度实施情况的汇报,掌握企业真实的内控现状,制定更加完善的、科学的内控措施。
(二)构建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机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也就是经营管理风险评估和财务管理风险评估,一方面企业应该将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尽最大可能的纳入到内控体系当中,使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能在内控体系的掌控当中,构建起健全的经营风险预警机制,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措施,在出台之前由风险评估人员对措施的风险性进行评估,保证各项措施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对外部所处环境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预测企业可能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的影响,为企业出台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要强调财务内控的风险预警,也是要做好重点环节、重点内容的控制。首先,企业应该将资金作为主要控制点,严格监督资金的调度、使用和分配,防治资金体外循环。其次,严格控制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各项费用支出,防止出现成本费用超支的现象。最后,企业要严格控制财务权力的使用,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济管理者的权力进行有效的监控,防治等现象的发生。
(三)要努力减少控制行为的随机性
一方面,企业应该处理好空与被控之间的关系,企业应该在这对矛盾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控上企业应该强调控针对的是人,而是不是管理本身,控的目的是规范、约束,是针对管理当中可能出现的、违法乱纪的行为,是为了减少企业的财产损失。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内控制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控是企业发展所需。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应该将控当做是一种压力,而是当做对工作的鞭策。而在内控措施上,企业管理者应该从人的约束开始,强调对管理权力的限制,把握好管理的主要目标,善于掌握管理中细节信息。而管理人员要真正将自己置于被控的地位,把握好自己的行为,主动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增强工作中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控与被控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内部控制上应该有详细的计划和完善的制度做支撑,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计划,配合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针对经营管理中的措施采取针对性的内部控制举措,增强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因控制行为的随机性导致不能对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随机性对企业发展的不良影响。
(四)要不断完善内部监管机制
在监管机制中企业应该将绩效考核制度作为核心内容,在绩效考核制度当中明确激励的形式、内容和标准,以及通过实施激励应该达到管理的目标。同时要严格禁止任何篡改财会资料的行为,保证财务管理资料的真实性,使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利用这些资料为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监督机制处理流程上实现流程的系统化,也就是从审批、审核、签审流程的完整性,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督,保障业务合法、会计资料真实、财产物资安全。要根据企业内部各种经营与管理活动确定的流程、操作标准和原则,建立的各种管理策略、设立各个组织机构。要依据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包括企业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的责任、权限、工作范围、任务和要求,应设立自上而下的岗位责任标准。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管理者对管理人员的一种有效的约束和制约,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构建起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菁.对企业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2010(08).
[2]刘镝,高洁琼.企业内控面临的问题与完善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0(24).
[关键词] 检验检疫; 质量; 诚信; 服务
[中图分类号] D6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103- 01
0 前 言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随着交换关系的日趋复杂,市场主体对诚信的需求也日趋强烈。以“诚实守信”为基准的诚信管理体系,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开展国际经济贸易管理的必要条件。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指诚实、真诚;信,指信用、信任和守信。“诚”与“信”合起来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出入境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WTO规则相符合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管理体系,对规范检验检疫秩序,提高检验检疫监管国际化水平,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建立健全质检诚信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框架下,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管理的需要,根据检验检疫工作的特殊性,做好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完善法律制度与人文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1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1) 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是加快诚信体系建设需要经营主体不断强化诚信意识。二是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来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出适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诚信建设创新举措。
(2) 建立完善服务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构建检验检疫工作长效机制,一是把单个做法系列化;二是把系列做法普及化;三是把普及做法常态化;四是把常态做法制度化。我国要支持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起关键作用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完善高技术园区建设,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对衰退产业采取协助退出政策。
(3) 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外壁垒。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使得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大幅增加,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2 提升依法、科学监管的有效性
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白皮书分析制度,促进地方政府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根据检验检疫工作的规律,从经济主体的准入、过程监管及退出机制入手,进一步补充完善现有的技术法规和行政规章体系。二是加大惩罚力度,对无视法律、弄虚作假、有欺诈行为和不履行承诺的经济主体,给予更为严厉的惩处。三是要建立诚信历史状况审查制度,对于那些有失信不洁历史的经济主体或其法定代表人做出严格限制,不允许或限制其进入进出口商品生产、交易市场以及检验鉴定、评审服务市场。 规范行政执法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规范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制度,确保渠道畅通。二是完善规范执法责任制度,让执法人员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三是完善规范执法过错追究制度,让行政执法人员知道不依法行政以及造成过错的后果是什么。执法过错无小事,责任追究是大事。通过“小题大作、没事找事”来提醒犯错者,清醒糊涂者,警醒后来者。让大家执法之前想一想,执法之中多思量,执法之后回头望。
3 提升基础保障水平
(1) 加强检验检疫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履职能力。要想更好地建立诚信体系,政府部门必须讲诚信,守规矩。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建立诚信体系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到规范执法行为在建设诚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积极参加诚信体系建设。
根据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审计厅及省卫计委文件的要求,结合蚌医二附院“十三五”发展战略的要求,提高效益,回报社会,惠及职工。按照“全面启动、分批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全面测试、梳理医院内部控制现状为基础,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为重点,以分析单位内部控制缺陷、补充修订管理制度、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为手段,建立涵盖本单位的决策层、执行层、业务层等各个层级的全员、全过程内控体系。从而有效保证医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医院发展战略。
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医院内控建设工作的整体部署,于20**年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力争到20xx年底,遵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和《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试行)》、《蚌医二附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全院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
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原则及要素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覆盖医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评价标准、监督检查并促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实现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有机结合,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此次内控建设具体包括全面预算、收支管理、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财务报告、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在内的医院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按照《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监察厅、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财会〔20**〕212号)的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统领,梳理、修订、健全单位现有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完善各项经营管理业务(工作)流程,建立适应医院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建立内控体系的必要性: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约束、规范医院管理行为的准则,是减少风险、风险防控的基本保证,可以保障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
2、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医院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风险管理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点领域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医院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各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防止制度缺失和流程缺陷。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3、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涵盖如下五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医院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医院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即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医院内部、医院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监督。内部监督是对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4、以价值管理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全面梳理和优化各项业务(工作)流程,明确关键领域和控制点,制定修订完善制度流程,制作内部控制制度汇编,建立形成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5、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要求,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各业务流程嵌入信息系统,实现控制措施在线运行。
三、建立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为确保医院内控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保证内控机制有效运行,医院将建立内部控制组织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使管理层及决策层能及时获得适当信息;全体员工能共同参与内部控制建设,共担内部控制责任;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内部控制职责。
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有四个层面,分别是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决策层面包括:院长办公会、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管理层面包括:内部控制建设执行小组;执行层面包括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监督层面是单位审计部门。
(一)院长办公会
是医院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审议年度内控评估报告;审议内控与风险管理的重大策略,重大风险及内控缺陷的解决方案;审议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审批内控最终工作成果;有关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二)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医院将设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待领导过会讨论通过后实施。
内控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医院院长担任,是医院内控体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对内控工作实施进行全面领导、决策、部署和指挥。
内控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崔 虎 赵东城
副组长:邹 杰 张春福
成员:关 超 杨青扬 王 群 李传辉
主要职责:
1)负责确定内控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政策、制度、工作范围;
2)负责明确内控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及内控工作的运行管理;
3)负责针对内控管理缺陷提出合规性管理建议及改进方案并推进整改;
4) 有关内部控制管理的其他事项。
(三)内控工作小组职责
内控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内控建设执行办公室,内控建设执行办公室设在财务部门,由财务科科长担任主任,执行办公室负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具体开展。
内控体系建设执行办公室
主任:王 瑞
副主任:赵玉娟 江本钗
成员: 刘 霞 王迪生 刘传高 张纪锐 毛炳飞 张 瑜
主要职责:
1)负责内控体系建设成员的职责分工;
2)负责确定内控体系建设的具体时间安排;
3)负责组织医院内部资源的对接、沟通、协调;
4)记录或更新业务流程图、评估内控设计及操作的有效性;
5)反馈内控缺陷、上报内控工作执行情况及重大问题、将年度内控评估报告提交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审阅;
6)内控工作文档管理;
7)负责本次内控体系建设的其他实施工作。
(四)内审部门职责
作为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审计科室要对内控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配合内控执行小组对本院内控建设工作进行评估。
(五)各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
为内控工作小组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和协助,组织安排本部门或单位涉及内控工作所需资源,协调本部门或单位内控工作开展的各项重要事宜。
各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应由专人兼职负责本部门的内控管理工作,即内控管理员。内控管理员职责包括:
1、联系本单位内控建设执行办公室相关人员,提供工作所需各项资料;
2、协助组织描述本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及重要的控制措施,协助内控问题记录,提出整改建议或方法等;
3、 协助本单位内控缺陷的整改,及时反馈缺陷整改情况以及内部控制的主要情况等;
4、 编制本部门内控评价报告。
5、组织安排与内控管理相关的其他工作。
由于内控管理员是内控工作办公室与各职能部门或业务部门对接沟通的纽带,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所以内控管理员的工作需要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与通力协作。
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步骤
内控建设工作涉及医院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各个层面、各类业务、各项制度流程,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按照省卫计委通知要求,计划于20**年5月至20xx年底完成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工作。
实施步骤
根据《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监察厅、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财会〔20**〕212号)要求,结合医院的业务及管理情况实际,在原有内控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计划20**年5月初启动,具体按以下步骤实施:
项目时间工作内容阶段成果120**。5—20**。6启动部署阶段成立医院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及执行办公室,召开启动会议,做好动员工作220**。7—8现状分析阶段内控测评报告320**。9—10制定内控实施方案阶段内部控制实施方案420**。11—20xx。10内控方案实施阶段内控测评报告520xx。11—20xx。12内控缺陷整改与优化阶段形成年度内控评价报告 (1)前期准备(20**。5—6月)
成立医院内控项目工作小组,召开启动会议,做好动员工作
(2)现状分析阶段(20**。7—8月)
通过访谈、会议研讨和审阅主要内控文档等方式,针对现有内部控制规范手册(试行)中关键内控点与实际工作情况经行分析,了解内控要素现状, 编制内控测评报告。
(3)制定内控实施方案阶段(20**。9—10月)
在对内控现状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并交领导小组审阅。
(4)内控实施阶段(20**。11—20xx。10月)
各部门根据内控实施方案开展本部门的内控工作,并对实施阶段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回顾总结,重点围绕健全内控体系建设、管理提升、风险防控和经营管理成效等方面总结经验做法,形成科室内部控制自查报告及医院内控有效性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