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经网络监督控制范文

神经网络监督控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网络监督控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神经网络监督控制

第1篇:神经网络监督控制范文

关键词:锅炉;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燃烧优化;锅炉效率

在锅炉燃烧的过程中锅炉的效率通常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在锅炉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锅炉的热效率和氮氧化物的控制指标优化方案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锅炉燃烧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人工智能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锅炉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1 锅炉燃烧优化的技术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锅炉燃烧优化中能够有效提高机组运行效率,降低燃料成本,并能够降低锅炉NOx排放,因此受到采暖企业的普遍关注。燃料在锅炉的炉膛中燃烧释放热能,经过金属壁面传热使锅炉中的水转化成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过热蒸汽。人工智能化燃烧优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锅炉燃烧的效率并减少污染。

从锅炉燃烧优化技术角度看,锅炉燃烧优化技术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通过在线检测锅炉燃烧的重要参数,指导运行人员调节锅炉燃烧,这类燃烧优化技术目前在国内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二类燃烧优化技术是在DCS的基础上,作为锅炉运行的监督控制系统,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逻辑、控制算法或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锅炉的燃烧优化。随着先进控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在工业上成功的应用,这类燃烧优化技术发展迅猛。第三类燃烧优化技术在设备层面,通过对燃烧器、受热面等的改造实现锅炉的燃烧优化调整。上述三类技术在实际中各有优点和应用,但其中第二类技术成为很多企业首选的燃烧优化技术。

我国经济发展逐渐从粗放型转入集约型,对锅炉的燃烧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实现安全性及环保性。20世纪70年代测量技术的改进有效促进煤炭燃烧效率的提高。先进的燃烧优化技术是煤炭消耗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锅炉燃烧优化中,着重针对我国锅炉的燃烧特点进行了研究。应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技术设计的燃烧优化控制系统,主要功能是以提高锅炉热效率和降低NOx排放为目标的稳态优化。人工智能系统利用DCS本身具有的数据库的数据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经过神经网络模型在线分析,迅速得出运行参数的最优值,然后输出到DCS,DCS系统通过控制偏移量,进而实现NeuSIGHT对锅炉燃烧的优化控制。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锅炉燃烧优化中解决了下述问题:(1)锅炉燃烧煤质的自动辨识问题。煤质多变是我国锅炉的特点,不同的煤质下锅炉表现出不同的燃烧特性,必须首先辨识出不同的煤质,进而进行相应的优化控制。(2)锅炉运行特性的非线性动态建模问题,并研究了模型的自适应更新问题。锅炉燃烧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过程,如果只是建立线性模型或者稳态模型,往往不能进行很好的燃烧优化控制,并且模型自适应也是成功进行燃烧优化控制的关键。

2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锅炉运行优化控制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人工神经元网络系统、模糊控制方法以及遗传算法。

2.1 人工神经元网络系统是人类大脑和思维活动的数字模型,它也称为神经网络、神经计算机、并行处理器。近年来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研究及其在锅炉燃烧优化领域中的应用特别引人注目,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神经网络系统是一套在线、实时、闭环控制的锅炉燃烧优化系统,该系统最初采集与燃烧优化过程相关的特殊数据,以建立相关的神经网络模型,用于系统的控制和优化。多达1000个输入变量,例如:机组出力、排放、运行环境、设备性能等,可以应用于模型,来分配和平衡炉内燃料量与空气量,达到燃烧优化控制的目的)燃烧优化控制系统引入到锅炉燃烧控制这一重要领域。只需在现有的DCS、PLC、DDC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嵌入NeuSIGHT系统,既利用了原有DCS控制系统采集的锅炉参数,又利用了先进的控制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优化处理,达到燃烧控制优化目的。

2.2 模糊控制方法是模仿人脑思考方式,根据人的经验对燃烧系统进行计算内部规划参数,它对人的知识经验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对其进一步改造时,也是依据人的经验的丰富与否,这就是不便于再次开发的原因。但是,由于其实用性强、算法简单、跟踪迅速等,因此,在当今还是有很广泛的应用。遗传算法是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演化而来的,采用概率寻优。从理论上讲,最优控制也只是在概率的接近最优,按照一定的适应度去接近最优化,遗传算法的策略大多是针对特定的问题求解而言,而且首先需要系统模型的构建,而锅炉燃烧模型又是简化的,这便注定了算法偏差的存在。运用神经网络方法优化系统时,可以不必建立系统的模型,通过改进算法,控制DCS的动作,这无疑使系统改造方面变得简化,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新途径。自寻优方法使用了经典控制理论,把智能自寻优控制器利用到系统中去,把两套系统即PID系统、智能寻优系统通过监测时段的不同巧妙的结合起来,使系统有很好的动态性能。可以说,这种方法很适合一些老的燃烧系统的优化改造,因为它保留了部分老的PID系统,又把人工智能应用到系统中来,节约了资金,提高了燃烧效率。以炉膛热量信号为被控量的风煤比模糊自寻优控制算法,引入用于优化燃烧状态的智能控制系统,以取代传统的燃烧控制系统。

2.3 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是一类借鉴生物界的进化规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遗传机制)演化而来的随机化搜索方法,由美国的J.Holland教授1975年首先提出,其主要特点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不存在求导和函数连续性的限定,具有内在的并行性和更好的全局寻优能力,采用概率化的寻优方法,能自动获取指导优化的搜索空间,自适应地调整搜索主向,不需要确定的规则。遗传算法的这些性质,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组合优化、机器学习、信号处理、自适应控制和人工生命等领域。它是现代有关智能计算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结束语

从优化方法谈,我国人工智能控制算法真正在工业应用的成果不多,大都停留在研究、试验阶段。将人工智能控制算法应用于锅炉燃烧优化,实现锅炉燃烧优化控制,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将为进一步提高采暖锅炉的热效率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峰,林伟.燃烧优化控制在蒸馏装置常压加热炉的应用[J].石油化工自动化,2008(6).

第2篇:神经网络监督控制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都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特别是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使电气自动化控制实现了智能化运行。特别是目前的企业中普遍使用了自动化技术,使电气工程的运行效率有所提高,而且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实施了智能化管理,电气自动化控制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不仅确保企业运营的稳定,而且还可以发挥智能远程控制的作用,保证了生产安全。智能化技术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得电气设备处于良性的运行状态。

1目前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情况

中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企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可以提高自动化控制质量,控制效率也得以提高[1]。设备的自动化运行是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且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升级,自动化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得产品的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中国的电子工程发展中,自动化技术起到了引领作用,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适应应用领域的需求不断地升级,也使得该技术应用越来越得广泛。从目前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应用情况来看,广泛应用的系统包括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简称“DCS”、IE语言系统、WindowsNT系统,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自动控制系统[2]。这些系统处于自动化运行状态,其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为集中控制,自动控制系统为信息集成化控制。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扩充性,而且具有实时性。但是,运行分布式控制系统,所使用的是传统的仪表设备。要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就需要重视后期的运维工作,即便如此,也会由于技术维护不到位而导致系统运行故障,特别是设备的维修难度比较高,就更增加了系统运行故障的发生率。IE语言系统是可视化的语音控制系统。该系统的运行中,如果语言有多个,就需要对语言按照顺序排列。通过操作“上移”“下移”按钮,就可以对语言有效排雷。在对语言编码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参考网页内容,让浏览器自动选取需要的语言以及字元集。在具体点操作中,首先是开启InternetExplorer浏览网页,之后在网页上点击鼠标的右键,就可以弹出列表,点击其中的“编码”项,之后点击“自动选择”[3]。如果通过“自动选择”不能够自己所需要的语言编码,就可以采用将手动的方式进行操作,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调整语言编码。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在网页上按一下鼠标右键,选择“[编码”,用手动操作的方式选择相应的语言编码。如果在选项中没有自己所需要的编码,就可以点击“其他”,选择语言编码。WindowsNT是可视化的控制系统,可以使得电气工程设备运行中进行可视化操作。WindowsNT(WindowsNewTechnology),是可以进行PC操作的系统,主要是用于计算机网络操作、网络服务器等等。WindowsNT与通信服务集成。微软公司给予原有的系统开发了“新技术”,此即为“NewTechnology”,即为“NT”。所谓的“NT”还有另一个解释,就是指模拟器“N10”,即“N-Ten”。WindowsNT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可视化操作起到了智能控制的作用。WindowsNT的操作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具有集成化的特点,可以实施一体化操作。当进入到后期的技术维护阶段的时候,也是非常容易的。集中控制下的自动控制系统在运行中,不仅运行的速度非常慢,而且所有的运行都是在远程监控下运行的,这样就会导致主机的运行空间减小了,自动控制系统所具备的性能也会受到影响。这就必然会导致系统在运行中可靠性比较低,很容易产生故障[4]。信息集成化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运行中,是通过操作可视化的浏览器进行操作信息的,这样就可以及时地了解系统运行情况,对于故障发生点以及故障的原因都能够及时掌握。对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系统还可以在运行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整理,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提高信息的准确率。

2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应用智能化技术所具备的特点

2.1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无人化超控

智能化技术的优势在于,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得到认可。在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调节中,所调节的是鲁棒性(Robustness)、下降的时间和系统响应的时间。通过对各项参数的调整,就可以将自动化控制工作调整到自己所需要的状态[5]。智能化技术环境下,电气设备得到调节,就可以实行自我控制的作用,由此,实现无人化操作控制,人力成本得以降低。

2.2智能化技术并不需要控制模型

智能化技术的优势在于,使得自动化控制器的安全系数有所提高,面对复杂的动态方程,不会产生难以控制的现象。与传统的控制模型相比,自动化控制器应用智能化技术,工作效率都会有所提高,而且还能够对未来的运行情况作出预测。

2.3使用智能化技术对于不同数据的处理存在着一致性

智能化技术对于不同数据的处理,所使用的是智能化控制器,无论是输入任何的的数据,都可以做出准确的评估。即便是一些数据不属于是常用数据,通过运行智能化控制器也会获得准确的结果,而且还可以自动启动评估功能。智能化控制器的控制对象具有较强的变更性,对于控制对象就会产生不同的控制效果,要实现全面控制是难以实现的,所以,需要对该技术进一步完善。

3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3.1诊断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解决

电气工程系统运行中,如果存在故障,就需要进行诊断。如果采用传统的诊断方式,就是通过人工操作来完成的。这种诊断方法不仅诊断的准确率不高,而且很难得到正确的病因[6]。但是,这种技术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存在问题,特别是在数据上存在误差,就必然会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但是这种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人工诊断的效率必然会很低,导致故障不能够及时发现,更是难以查找到故障原因,所以,对于故障难以及时处理,必然是后果非常严重。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可以对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而且还可以远程控制和监督,通过实时跟踪进行检测诊断,由此可以避免系统运行中存在潜在的问题。

3.2应用智能化技术对电气工程的设计进行优化

电气工程的设计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技术,就会导致不断地重复劳动,设计人员还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良,还要通过实验试验。很多时候,一些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设计人员还没有考虑到,如果涉及应用中出现了问题,要将问题的原因查找出来也是非常难的,导致很多的问题都不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通常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员要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水准,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懂得相关的业务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是非常强的。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就会使得原有的工作状态发生了改变。设计工作通过运行设计软件就可以完成,而且所有的设计信息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传递,由此提高了设计效率,而且设计的精准性也有所提高。由于设计软件都有修改功能,可以在保存原图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设计时间,而且设计样式也更为丰富了。

3.3整个的电气工程对采用智能技术控制

电气工程控制系统的运行中,有很多的环节都处于控制之中。要实现控制的系统化和集成化,就要采用智能技术。智能化技术主要运行的是专家系统控制对电气工程进行控制,使得自动化运行效率更高。另外还会采用神经网络控制和模糊控制,可以对电气工程实施多层次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不仅层次结构多,还可以运行反向学习算法,特别是其子系统中,通过判断系统参数,对参数进行调控,就可以判断转子的速度。正是由于神经网络控制的优势性能,才能够对运行识别模式,使得信息的处理更为及时准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的智能化运行。目前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得以广泛应用,主要是智能技术发挥着远程监督控制的作用,可以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效率设备的应用价值,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所具备的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玲玲,张志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漫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2095-2104.

[2]蒋敦旗.浅议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32):106.

[3]赵晓乐.浅谈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4):849.

[4]张书春.探讨基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3):2095-2104.

[5]史东旭.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探究[J].民营科技,2014(07):1673-4033.

第3篇:神经网络监督控制范文

关键词: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电信网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9-0038-02

通信系统的核心通常是指通信电源在不能进行正常工作下所造成的系统故障和系统瘫痪,而监控系统的产生为通信系统的畅通提供了基础保障。通信电源设备、机房空调设备均是靠监控系统实施遥控、遥信和遥测,既能对其运行参数起到实时监视的作用,又可以对系统内产生的各种故障进行自动监测和处理。

1 监控系统体系结构的组成

以通信电源集中维护为基础进行统一管理,可分布为多级计算机的监控网络,如图1所示:

1.1 监控单元的功能分析

设备的监控单元和被监控设备是直接相连的,有以下两点主要功能:即及时吸收被监控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运行参数,实施显示、存储的功能,主动把被监控的对象发送给监控站,担负接收并执行上级分配的配置信息和配置文件的刷新作用。

1.2 监控站功能介绍

在监控系统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主要是靠监控站来完成的。各种设备的监控单元与它相连,通信接口通过串行接收的各种监控单元设备数据处理后,会传送到上一级计算机。其功能主要有:对辖区内的各种监控单元进行实时监视并与监控中心直接通信,对监控中心进行告警信息的转发,同时进行对各监控单元故障信息的接受、告警限制等,并对其显示的监测数据和告警信息进行统计,再根据需求的具体情况产生告警统计报表以及设备运行

参数。

1.3 监控中心的功能分析

监控中心被称为监控系统的高级计算机,具备监控站的所有基本功能,并对监控站的工作实况进行实地般的监视,再将需要检测数据和告警信息进行显示与打印。

2 监控中心的软件体系结构

2.1 系统组态与通信服务

系统组态被称为监控中心的软件基本之一,是以站点、设备和参数管理三项来构成的。站点管理可对某个监控站的动态实施增加与删除的功能,而后再进行数据编辑;所谓设备管理是监控站的所有设备可实施增加、删除、编辑等操作;对具体的某种设备进行参数管理称为编辑管理,依据监控系统实际要求可将设备参数细分为遥控量、遥测量、遥信量并对其实施增加、删除与编辑的功能,在系统进行的工作过程中,当设备增加测点或机房增加设备时,都是经系统组态完成参数设备以及站点增加的工作,保证了监控系统在性能上更加完美。

通信服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采集数据和存储信息与上级监控中心进行通信,根据组成可以分为数据调度、初始化和通讯三个模块。其中通信服务的关键组成就是数据调度,能直接影响传递的数据速度、合理性、准确性与实时性,根据实时监控系统的特点进行通信和数据调度模块的初始化操作,并根据初始化的结果以及监控站的通信数据的收集转交给数据调度模块进行处理,保证了监控系统的可靠性。

2.2 监控系统的特点

2.2.1 组态功能比较,保证了系统不断更新与完善。与通信电源设备更新的同时监控系统也要具备相应的改变功能,以发挥组态功能在本系统中独特的优点。

2.2.2 通信的实时性被看做监控系统的重要特性之一,数据调度模块的完美设计使系统数据通信能力更加完善。

2.2.3 直观的监控界面,使得系统的监控界面设计比较灵活。对所监控界面的改动变得容易操作,对不太满意的监控界面可根据客户自身需求再次进行设计。

2.2.4 数据库系统保证了对外的开放性,只要用户身份在本系统中合法,就可毫不费力地提取需要的数据,此优点是监控管理中心最为看重的一项。

3 监控系统的优良改进与未来发展

3.1 实时性的进一步提升

实时性作为衡量通信电源的监控系统的重要指标:

3.1.1 提升系统在监控对象的状态速度。

3.1.2 操作人员将控制指令发出后,被监控设备的执行速度首要进一步提升;同时,用于监控单元的计算机必须具备非常好的实时性,数据采集和控制操作的速度要快且时间要短,以突显高度综合的判优能力。

3.2 可靠性的进一步提升

监控系统在生产设备的运转方面起到监督控制的作用,这就需要非常高的可靠性,用来避免出现工作上的误测和误报而造成重大经济上的损失。所谓可靠性则要求在设计系统时首先考虑其硬件结构的合理性和工艺方面的老化问题等。

3.3 扩充性、维护性方面的提升

通信电源的产品类型被淘汰的速度非常快,这就需要监控设备的规模、制式结构具备随之变化的能力。监控系统首先必须适应各种制式结构的设备,其次在容量上也要容易扩充,选择单元部件性能较高模块投入设计,且保证软硬件在自检方面的功能要强,对平均故障修复功能的时间限制到最短,修复以后要保证运行的精度不受到任何

影响。

3.4 开放性的进一步提升

系统之间相互连接能力的开放,首先,供电设备方面应有融入电信网管的系统下的综合能力;其次,诸多监控系统之间互连能力要强,对各种各样的智能电源设备的兼容要满足其通信协议。

4 未来发展趋势

4.1 高智能化的发展目标

对于监控技术与供电质量的双重提高来说,高智能化方向的迈进势不可挡,实现电源设备的无人看守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正常的工作,用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等高智能替代传统的监控模式。

4.2 规范化的监控协议

监控系控的设备在市场上的种类比较多:整流设备、交流配电屏、直流配电屏、蓄电池组和空调设备等。这些产品的性能、结构和生产厂家的不同,使得在进行产品之间的互连时耗费了太大的人力、物力,也使额外的投资方面产生了压力,因此规范化的通信协议对通信电源的监控系统有着很大的影响。

4.3 监控系统靠拢于现场总线

目前,市场的大部分监控系统都属于分布式的控制系统(DCS),即建立在计算机的通信协议基础上,无法实现向现场延伸,DCS多数属于模数混合的系统,满足不了数据通信实现全数字化的条件;再加上通信协议属于独家封闭类型,不适合在开发商和用户专用系统方的使用。现场总线是当下控制技术最为先进的产物,可实现计算机到现场设备的通信传达作用,把传统的DCS网络结构(三层)简化为计算机和现场设备网络(二层),最后将计算机同现场设备作为网络节点以开放的互操等优点进行工作,因此实现通信电源监控系统逐步向现场总线靠拢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5 结语

随着现代城市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也日渐成熟,为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为监控系统的可靠性与自动化的本质上的提高指明了方向,并指导监控系统如何加强技术改进和功能完善,从而展现出了通信电源的监控系统未来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崇建.通信电源技术标准及测量[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2] 安静.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关键设备及典型产品[J].电信科学,1998,(5):48-50.

[3] 黄浩文,刘光昌.邮电局环境与动力智能网络监控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5):115-119.

第4篇:神经网络监督控制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系统集成;项目管理

引言

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特点,系统集成项目不同于传统产业,有成功的范例可以参照,而且其的可重复性也很低。系统集成项目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在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为满足客户提出的各类要求,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管理方式被引入系统集成行业中。如何改进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的质量,缩短项目的开发周期是计算机集成项目管理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概述

1、系统集成项目的概念

从专业的角度来定说,系统集成是指利用综合布线技术和计算机机网络技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将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系统软件、网络服务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与应用软件、硬件设备等部分,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统一布控,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共享、集中高效管理、有效的利用,使之成为能够满足技术需求、具有完善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全过程。

2、系统集成项目须遵循的原则

系统集成项目具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首先系统集成项目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分别为:开放原则、标准原则、安全原则、经济型原则、实用原则、先进性原则、可扩展原则以及可维护原则。其中标准原则要求系统集成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开发和维护;开放原则是产品及组件可在不同厂商之间替换;而且一定要保证系统集成项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二、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特点

1、创新性

由于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是面向用户的,对于不同的用户智能化信息系统需要制订不同的项目计划,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此外,智能化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不是很强,在实现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变通性,可创新性很强。针对每项工程,智能化信息系统都可以进行独特的设计与实现,设计者的创新性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2、多学科合作

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会用到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将有线和无线设备和系统相互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综合的技术系统整体。在智能化信息系统中,需要应用到视频监控的技术,而视频监控系统的实现则需要对电子技术、大屏拼接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技术的相互融合。因此,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实现需要多项技术、多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协作。

三、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功能

1、事件预警监控

智能化信息系统可以对预警规则进行制定,并对项目进行监控,对于预警时间进行及时的通知。智能化信息系统采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技术,以及大数据挖掘的相关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事件之间的关联和规律,并对重大的突发事件进行提前预警。

2、应急信息资源管理

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实现是基于分布式架构,对外部资源进行快速有效的集成,并对基础信息进行分类、传输和管理。智能化信息系统中数据是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进行实时采集得到的,采集的数据主要是针对应急决策支持所需的图像、视频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在采集得到相应的数据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构建智能化信息系统的模型库、知识库和案例库等。并对上述数据库进行管理和维护,为上面提到的应急决策支持功能和事件预警监控功能的实现做好基础。

3、应急决策支持

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的基础是大量的知识库和模板库,通过将方法库、模型库整合在一起形成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智能化信息系统在处理时间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数据库所提供的大量的,包括图像、数字、文本等形式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以及对历史资料、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的查询,得到相似的案例和处理方法。同时,智能化信息系统可以利用多Agent技术对时间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得出处理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智能化的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研究

1、时间管理

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工作中,为了确保项目最终按时完成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首先要根据以往的项目经验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进度计划,和配套的变更制度以解决出现的突况。 “按时、保质地完成项目”是每一位项目经理希望做到的,但工期拖延的情况却时常发生,因而合理的安排项目时间是项目管理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它的目的是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它的主要工作包括定义项目活动、任务、活动排序、每项活动的合理工期估算、制定项目完整的进度计划、资源共享分配、监控项目进度等。

2、质量管理

项目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项目产品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对于项目的质量管理需要从项目的规划、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在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项目质量管理基本要素,保证材料设备按质、按量的供应和使用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项目管中的采购管理对提供给项目实施的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同时,工程质量控制另一个重要的控制是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建筑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工序质量控制标准及要求可以参照国家相关的标准及施工规范以及用户的要求。

3、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一般包括: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一旦项目启动后,对项目完成了资源计划及成本预算,其中技术成本需要特别重视应该多借鉴以往项目中的总结和教训,对项目中出现的偏差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如: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等。

4、计划管理

项目活动中的充分准备工作就是指计划阶段的工作要尽量细化。计划应该由各项目成员根据工作量任务分解的实际情况,结合合同规定的进度质量要求等拟定初稿,然后经由项目经理主持,由各项目干系人共同会审,讨论确定后下发执行。为保证计划的顺利执行,在项目准备过程中,尽可能让客户和监理提前介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过程文档、设计方案一定要根据规范要求,准备齐全;设计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本、质量、工期等。

5、风险识别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在风险评估表中我们统计特定风险对项目可能造成的潜在后果。通常情况下,风险也应随着项目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任何项目中,风险管理都必须被作为一个日常的正式活动列入项目工作计划,成为项目管理人员的一个常态工作。

结束语

项目管理对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成功起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从一开始就必须做到高效安排时间,合理运用经费,合理配置人员与其他资源,做好项目的计划,沟通,范围,时间,成本等的管理,做好项目风险识别和控制。这些都是保障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小莉.浅谈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管理及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3(6).

第5篇:神经网络监督控制范文

【关键词】金融监管;监管理念;预警机制

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监管发展缓慢

(一)金融交易手段落后

与欧美相比,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1)金融市场的活跃度相对不足,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边界清晰,不存在“影子银行体系”。(2)衍生品市场基本不存在,金融工具结构简单,交易链条较短,我们的产品和工具还没有成熟到西方国家那样的高度和复杂度,在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上,高端复杂的金融工程、过度延伸的交易链条和过分衍生的金融产品中潜藏着大量的风险。(3)金融风险则主要来源于贷款客户违约风险,还是以信贷资产风险为主。

(二)监管理念差异及创新步履缓慢

长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者都存在“市场至上”的理念,认为“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而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全,政府的干预因素占相当的比重。我国的金融监管理念不全面,我们的金融创新落后,对于创新的监管理念也就落后。从长远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创新,只有以监管理念和监管机制的创新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健康发展。尽管我们国家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冲击没有发达国家大,但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我国监管体制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须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全面监管

在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监管主体,这些监管部门自成立之日起就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监管工作仍基本上停留在行政监管阶段。所实施的基本上是限制性监管、合规性监管,风险性监管没有实质性进展。全面监管理念的缺乏势必导致在具体工作中,监管部门往往注重某一方面管理,而对风险性监管力度不足。

(二)监管手段单一

完善的金融监管应包括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及三大手段的综合应用。但是目前我国现阶段主要采取的仍是行政手段监管,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起步较晚,随意性很大,监管效率不高。另外,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虽然我国正努力完善行业的相关立法,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法律,但未能涵盖金融业的全部,在监管实践中难以具体操作,金融监管效率低下。

(三)创新监管不足

现阶段,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放在传统业务上,对金融创新业务还缺乏有效监督。金融创新的监管是一个很重要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创新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监管过严会扼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但金融是一个特殊领域,创新产品也确实可能带来风险,会影响到监管的有效性。

(四)协调机制低效

我国已建立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方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并规定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例会,三方共享信息资源,但是金融控股集团的业务范围几乎涉及到各个行业,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难免会出现监管重复或监管真空。即使监管机构有三方联系会议制度,也可能只涉及到三方信息的分享和沟通,无法真正做到对金融控股集团的有效监控和无缝监管。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理念

做好金融监管工作,首先必须具备先进的监管理念。我们应该不断更新金融监管理念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汲取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监管改革经验及有关规定,关注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在具体监管实践中,进一步突出风险性监管这一重心。理念的更新将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能够站在一个整体、历史的高度,体现出监管的前瞻性和宏观性,进而实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目标。另外,针对金融危机,相关国际机构聚集了各方面专家和官员,力求制定一整套金融监管的新标准和有效执行模式。这些标准将来必然会对世界金融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规则的制定,要在国际金融监管新标准的制定中发挥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金融危机预警机制

1.主体架构

结合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建立起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次的预警架构。权威机构作为高层系统,主要负责监测国际金融风险走势及全国范围内金融风险的监控,并对中层和基层系统实行管理;中层预警系统作为区域性系统具体负责本辖区的监测预警,对辖内各类金融机构实行监督控制和咨询服务;基层系统则是根据上级的指令,加强对辖区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将各种信息及时反馈上去。这三个预警层次各司其职,构成一个上下呼应的网络体系,协调动作,实行垂直的风险监测预警。

2.建立反应灵敏、渠道畅通的预警信息系统

我国的金融监管信息体系还远未达到《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所提出的标准,这就必然会严重影响监管的灵敏度。在现有的统计体系中增加和完善描述市场总体风险和金融机构风险的指标,这样会使整个市场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完整,同时也为风险监测和预警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支持。

3.建立完善的金融预警评估模型

重视对金融风险评测模型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金融工程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开发各种风险评测模型,对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有效发现潜在的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合作协调机制

合作协调机制,不仅要解决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协调,还包括金融监管部门与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此次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财政部等宏观调控部门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作为协调整体经济平稳运行和维持金融稳定安全的两个重要手段,其合作协调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我们国家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制度优势,在此次危机的发生和处理过程中已经被证明是有一定效果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总结经验,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

(四)创新金融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越来越注重行政、法律、经济等多方面手段的综合运用,基本实现了多种监管手段的互补和统一。我国的金融监管也应在金融监管的手段上改革。在监管手段上,由单一走向多元,从过去的以行政手段为主过渡到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优势互补,不断完善和创新监管手段。另外,应尽快加快金融行业立法进程,弥补金融监管法律手段的缺失。

在监管范围上,将金融监管的涵盖范围扩展到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在内的整个金融服务领域。将金融创新活动纳入到严格的监管范围之内。在监管效率方面,建立以网络化、电子化为特征的信息共享机制。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陆续进入和金融创新的纵深推进,我们面临着对象复杂化和范围扩大化两大现实问题,因此在监管手段上要尽快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科技化目标迈进,加大对监管的科技投入,确保监管质量和效率。

(五)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监管者对违规现象的查处取决于政府部门制定的风险激励、自身努力和市场风险,现代金融监管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合规性监管,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平、激励程度等主观因素对监管绩效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管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来指导、约束监管人员的履职行为,以提高监管效率,达到最优监管状态。

(六)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全球性统一监管已是大势所趋,这必然会带来金融的全球一体化。要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必须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强监管信息沟通与传递,密切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借鉴和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理念、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实现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达到防范国际间金融风险的目的。我国应加强与相关国家(尤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合作,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磋商,进行广泛的监管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第6篇:神经网络监督控制范文

关键词:建筑裂缝预防使用寿命

中图分类号:TV698.2+31文献标识码: A

一、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对建筑物施工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建筑物的裂缝已成为人们判断建筑物安全、美观的一个非常直观的质量标准。但是如果一个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材料质量等方面不能够很好地相互配合,往往就会造成建筑物墙体产生裂缝。引起墙体裂缝的原因也很多。墙体裂缝一旦形成,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对墙体的防潮防水、保温隔热功能造成影响。因此,本文将重点从设计、施工和环境等方面对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性的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作为建筑物的质量通病之一 ——建筑裂缝,往往在施工技术人员中引起恐慌, 但是对于建筑物中出现裂缝的现象,不要谈缝色变,也不要麻痹大意。要分析判别裂缝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

二、分析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处理措施

2.1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建筑物墙体裂缝形成主要是由于设计、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施工、材料质量和环境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2.1.1 设计的不合理 设计时没有认真按设计规范规程要求进行防裂缝设计。在许多工程中,设计虽有防裂缝措施,但与设计规程的要求不完全相符,致使墙体防裂缝得不到有效保障,或保质年限大大缩短。如:门窗洞及预留洞的四角处于应力集中区,未采取合理连接构造措施;墙体过长、过高时,未采取加强构造措施;墙面开槽、开洞安装管线、线盒及插座等,未提出细部处理要求等。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墙砌体材料强度设计偏低、不同的砌体材料混合砌筑、砌体强度与砌筑砂浆强度相差过大或外墙抹灰砂浆强度与墙体强度差距过大等设计方面的不当都会导致墙体开裂。 2.1.2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物由于地质条件。地基土质软弱或建筑地基局部土质不均匀,存在暗沟,洞穴,基坑等,土质软硬差异大,受压后必须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②地基含水量变化不正常。因周围环境某些变化,

使建筑物场地地下水位升高,或上下管道渗漏,地表水渗入建筑地基,长期浸泡,土质软化甚至冲刷掏空,导致不均匀沉降。③地基边坡破坏。地处陡坡边缘的建筑,由于地面高差较大,边坡不够稳定,再加上地基附加应力的作用,边坡失稳、滑移、沉降不均,墙体开裂。④建筑物使用不当。随意改变房屋用途,增大荷载,在室内地面堆放超设计要求的大面积荷载,使地基附加应力剧增,导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 2.1.3 由施工不当造成裂缝 由施工造成的建筑裂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形成:①不同强度的砌体混合砌筑施工过程中,使用不同砌体材料作为配套砌块,致使各种砌体组合砌筑,因不同砌体材料强度、热胀冷缩、吸水率等不同引起墙体开裂。②砌筑砂浆强度不稳定。砂浆搅拌过程中,搅拌不均匀导致有的砂浆强度偏高、有的强度偏低,有的甚至因为粘结材料量太少强度特低。③砌筑用砂浆没有按要求做到随拌随用。砂浆一次性搅拌量过多,存放时间过长,致使砂浆还没有砌前就开始初凝结块,使用时砂浆强度已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墙体质量,引起裂缝。④砌体与砼柱之间没有拉接钢筋或拉接不牢固,离梁底300mm高时,砌体间隔时间不够和顶砌不密实。⑤砌块排列不合理,未按规定接槎砌筑或通缝;水平、竖缝厚薄不均且砂浆不饱满;砂浆和易性、保水性能差;日砌筑高度过大等均容易引起墙体开裂。 2.1.4 由于使用材料原因造成裂缝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批的新材料不断的被使用。填充墙的砌筑目前主要是以轻质砌块为主,已基本上淘汰了传统的黏土砖。是因为轻质砌块的容重小,用作非承重墙体时较黏土砖自重轻,同时又符合国家节能环保、节省耕地的要求。 但是轻质砌块也同时存在着许多缺点:一是砌块强度较低,外形尺寸偏差较大,造成砌体灰缝宽窄不一致,抹灰层薄厚不均,引起收缩变形不一造型裂缝。二是砌块会出现二次收缩,二缩后的材料后潮后会发生膨胀,脱水后会再发生干缩变形,引起墙体裂缝。三是砌块的抗拉及抗裂切强度较底,只有黏土砖的50%左右。四是砌块的质量不够稳定。由于砌块的这些缺陷,如果再遇有抹灰时水泥安定性不好或是砂子含泥量大等材料方面的质量问题极易产生墙体裂缝。

2.2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危害

混凝土是多组分复合材料,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硬化并产生体积变形。由于各种材料变形不一致,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造成骨料与水泥粘结面或水泥本身之间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缝,我们一般称微裂。这种微细裂缝的分布是不规则的,互不连贯,但在荷载作用下或进一步产生温度变化,养护不到位失水干缩的情况下,裂缝开始扩展,并逐渐互相连通,从而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裂缝,成为宏观裂缝,严重的形成楼板上下贯通缝,这就成为有害裂缝。这样的裂缝将对结构的承载力,防火性、抗渗性、抗钢筋锈蚀性、抗化学侵蚀性等耐久性能产生严重的危害。

化学侵蚀,冻融循环、碳化、钢筋锈蚀、碱集料反应等,都会对混凝土结构体产生破坏作用。这些破坏作用的发生或进行的快慢,除了受混凝土自身材料性质的影响外,裂缝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从结构拆模到装修完成,要经过2~3个月的时间,有的大型工程还要跨年施工。这时空气中的CO2、SO2气体及雨水等就会顺着裂缝进入混凝土内部,促成钢筋锈蚀的加快,碱集料反应及碳化速度的加快进行;从而引起耐久性的下降和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3混凝土裂缝处理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表面修补法,灌浆、嵌逢封堵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以及仿生自愈合法。

2.3.1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6]。

2.3.2 灌浆、嵌逢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人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2.3.3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2.3.4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它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2.3.5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和构筑物。

2.3.6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

2.4现浇楼板裂缝的控制

针对现浇楼板施工过程中裂缝产生的具体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预防措施:

2.4.1严格控制混凝土的等级和质量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要求严格监督控制。把好质量关,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控制砂的粒径及含量,适当减少空隙率以减少混凝土收缩量,从而加强混凝土抗裂强度。

2.4.2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现浇板振捣的养护实践证明,混凝土养护工作,是整个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环节,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 更重要的是在高温下施工,应经常浇水养护,一来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二来可降低由于混疑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控制裂缝。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或及时覆盖薄膜等。

2.4.3注意对钢筋施工过程中修整工作

必须注意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予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前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此外,有必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钢筋工,在混疑土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当浇筑时,应在裂缝容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区域,应铺设临时活动跳板。值得一提的是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2.4.4减少对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震动

严格把关混凝上施工程序在楼层混凝上浇筑完毕的一天之内,可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材料,避免冲击振动。24小时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型材料,做到轻卸、轻放、分散就位。第3天可开始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对计划中吊卸放材料的部位(即面积超过40 m2)的模板其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和横杆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混凝土表面上铺设旧木模或跳板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从而防止楼板裂缝的发生。拆膜时间不宜过早。

2.4.5避免钢筋下沉

严格把关板面负筋的保护层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梁钢筋上面,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另外,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板面钢筋不再下沉。从而有效控制保护层,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保护层厚度变大而产生裂缝,一般而言,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三、结论及建议

3.1优化设计构造,减少产生建筑裂缝的主观因素 (1)建筑平面选型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简单。平面复杂的建筑物,容易产生扭曲等附加应力而造成墙体及楼板开裂。 (2)合理布置纵横墙,纵墙开洞应尽可能小。 (3)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长高比越小,整体刚度越大,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越强。 (4)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除了前述的措施外,在基础设计中还可以采取调整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同的地基计算强度和采用不同的垫层厚度等方法,来调整地基的不均匀变形。 (5)层层设置圈梁、构造柱,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提高砖石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防止或减少裂缝。即使出现了裂缝,也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6)正确地设置沉降缝。沉降缝位置和缝宽的选定合适,构造要合理,可以和其它结构缝合并设置。

(7)施工设计的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楼板应双层双向配筋,屋面、转换层楼面配筋宜加强;楼板内管线应避免出现交叉(将交叉部位设置在梁或墙上);控制管线直径,使其不超过板厚的20%且≤D25;重视房屋护构件(外墙、屋面、门窗等)的保温设计,若使房屋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不仅可大幅度降低房屋长期能耗,更是减少因温差变形而引起裂缝的有效手段。

3.2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采取有效固定措施(经计算高度的钢筋撑脚,预埋管线时管扎在撑脚上或采用砂浆垫块固定)使预埋管布置在板中部;延长空载养护时间,减少早期荷载裂缝;并行走向管线间距应大于0.25m,在管线集中或交叉处设加强筋,并在上下部铺放钢丝网,宽度应大于管区100mm;控制施工期间及竣工后的门窗洞口风速,减少环境温差和风速对结构的影响。

3.3合理选用添加剂

通过商品混凝土生产级配中材料的替换和外加剂的合理使用,降低商品砼的水泥和水用量;配比中添加聚丙烯纤维,可有效减少早期收缩裂缝;合理选用混凝土膨胀剂(宜选用一等品),其掺量应经试配确定,来满足设计的限制膨胀率;加强养护,延长养护时间,也可在板面和板底拆模后涂刷养护剂,避免混凝土的早期干缩,确保膨胀剂产物的充分水化,使混凝土达到有效的补偿收缩作用。

3.4加强沟通并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

在施工前与设计沟通,精心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通过材料调换,使楼面面层与楼板混凝土一起浇捣(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同时提升上层钢筋位置,这样在不增加荷载前提下增大了楼板的刚度,将有效减少裂缝的出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