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初中逻辑思维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逻辑思维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逻辑思维培训

第1篇: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关键词:数学家;教师;课程改革;热点;分析

热点1:数学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评价。

2005年第四期《数学通报》上记录了数学家在会议上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回顾与讨论的谈话内容。数学家们基本上都对平面几何部分的改革提出质疑,反对删掉一些内容。数学家们都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在将来,在任何方面,无论你学法律也好,物理也好,或者学别的科学也好,都是很重要的。几何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重大的作用,而标准中将一部分内容删掉,消减了平面几何的一些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家们还认为联系实际,讲背景,将应用,将历史,就是数学讲得不够。

分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几何课程删去了大量抽象思维水平较高的知识。虽然增加了现实几何的内容来充实几何课程,但以降低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为手段,来适应大众数学的潮流,这是否意味着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值得思考的。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并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懂了知识,获得了学习上的成功,也就会激发和增强学习动机,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则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经常感受失败的体验,则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如果学生经常失败,最终会导致回避退缩的反映,丧失学习的信念。现在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大众教育,就是针对这一点,把数学难度降低,尤其是几何的难度,削弱了几何种推理论证的内容,增加直观几何的内容,借助直观让学生学会推理,逐步形成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但如果过多地削弱几何中逻辑论证与推理的内容,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会有一定的影响。正如数学家所说,逻辑思维能力对人从事各个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是学生由直觉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期,特更说明了此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应该从教学方式上改进,如借助直观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内容需要学生学习。标准中增加了概率统计部分,它的作用在生活中很大,如果要把这些内容加进来,别的内容不减少,肯定大部分学生接受不了,这又是几何削弱的原因之一。课改的理念之一是力求适度的光和恰当的深,但是否应把几何削弱到现在这种程度,它是否符合课改的理念也值得思考。

是否应该削弱几何也是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之争。在数学发展史上,许多数学家都十分重视直觉思维的作用。例如,笛卡儿创立解析几何和牛顿发明微积分都受益于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著名数学家庞加莱的这一名言对于数学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的作用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但这些数学家都是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才可能有一定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单凭传统的逻辑思维而想有所发现是困难的甚或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认为不必借助于逻辑思维而想有所发现,这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实际上,只有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巧妙地结合,才可能对创造力培养其作用。

数学家说讲背景,讲应用,讲过程,讲历史,数学知识讲得就过少了,为什么强调讲历史,讲应用,讲过程,讲背景?主要是以前教师太不注意这些内容了,教师的知识面很窄,只能就数学讲数学,一点点地扩充都不行,导致学生不知道学了数学能干什么,所以才把联系实际,联系历史等提到标准中。但过多地注重这些内容,课堂上表面很热闹,教学目标确缺失了。当然背景,应用,过程和历史如何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是很困难的,其实讲背景,讲应用等是为讲数学知识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的学习数学知识。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争。数学家认为国家应注重精英教育,这当然是对的。项武义先生提到美国有一些特殊学校,其教材是完全开放式的因材施教,我们国家应赶上去。标准强调“大众教育”,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学校长期以来忽视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甚至丢弃了这些学生,但并不否定“精英教育”。课程设置中提到了校本课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开设一些校本课程的选修课,比如开设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选修课或成立数学活动小组等,给学生更多地选择空间。

热点2:倾听来自一线老师的声音。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对咸阳地区的部分教师做了调查。调查的问题是:(1)新课程下您的教学与原来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新课程下数学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3)面对新课程您有哪些困难?江老师的回答做了汇总,把有代表性的回答——列举如下:

由原来的“一言堂”逐步向“互动式”“讨论式”教学过渡,但过渡的过程较慢。

新教材相对就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础训练,使得部分学生思维虽然开阔了,但运算能力差了很多,在课堂上还需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

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有时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所问的问题相差很远,教师在肯定学生讨论的同时,还不要忘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备课上,与原来相比详细多了,以前只要能把本节课知识讲授给学生就行了,而现在需要针对具体内容,要认真思考看怎么备课,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学生轻松,自主地掌握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并使他们乐于学习。

从习题训练上,主张学生“一入多出”,从不同方面得到不同训练,从而得到不同收获。

以前的时间可根本就不上,现在每节实践课都和学生在一起讨论。

教材的处理不同,原来是照本宣科,现在必须多层次,多方面了解渗透。

分析:总的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确实有了变化,逐步由关注教师向关注学生转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从中可以看到课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教师变得比以前更累了,认为运算能了削弱了,需要在课堂上补充,而且学生讨论问题离题太远,教师说既要给与肯定又要兼顾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思考:运算能力削弱是好是坏呢?教师如何控制课堂局面呢?

问题二:新课程下数学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新课改理念的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只有教师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可改实施的第一步才算完成。

新教材教法培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许多教师遇到新教材感到“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穿新鞋走老路”为普遍现状。

信息技术培训,许多学校资源闲置,只要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很好把握有关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需要听有经验的教师对新课程讲一些示范课。

个别知识的更新,例如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新的知识,新提法的出现,对一些教师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应对新课程中出现的某些知识,来源过程加以培训,辅导,以便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分析:关于教师培训问题确实需要培训部门的反思。我们认为:培训不能停留于表平面,不应该在家里做文章,应多于一线教师接触,看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问题三:面对新课程您有哪些困难?

新课程的采用固然活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了见识,但并不能对达到全面地发展,和谐的发展的目标,许多人认为,既然内容活跃了,丰富了,那为何“分数”却降低了?

如何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一直很迷茫,由于是大班教学,农村学生从小一直习惯接受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多数学生无合作意识,无责任感,无所事事,或者不是互相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讨论其它的事情,有时由于时间紧张,不能放开让学生交流。

教材内容设置与习题配套相脱节: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有些地方相脱节,这是教师茫然的地方。

发展性评价跟不上,考试与新教材要求不一致,过程评价把握不好。

面对新课程,只觉知识缺乏,方向把握不好:自身的知识不够用,同一个知识点旁征博引的少,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是思路不开阔。

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落后,资源匮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有些领导认识不够深刻(多媒体=新课程),广大家长也不理解,不支持。

面对新课程的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是零散的,学生的差异会逐渐加大。

分析: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固然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从前好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首先教师长期束缚在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观念下,教师必然对学生分数的降低感到不习惯,因此产生了疑惑——这样的课程算是好课程吗?其实,学生的分数降低间接的也反映了新课程的明智,以前学生的分数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大都在死记硬背,大量演练同一个类型题,学生每天除了做题之外,就没有其它的活动,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分数能不高吗?相反,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必然对一些问题的死记硬背减少了,大量重复性练习找不到了,必然“导致”学生的分数降低。这样留给学生的空间就多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带着问题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我们不应该完全否定“分数”。分数是实力体现之一。这里面就要提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其它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的,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相反,素质全面地,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应当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

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别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学生一个人不能独立解决的,并能做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具体操作中至少应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试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都有不同的学生承担,是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的一分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中的主人。第二,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会倾听,尊重卸任的意见,从而使足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第三,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想多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中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拔,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很多教师的知识匮乏,停留于原来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中,在与一线教师的交谈中,有些老师这样讲,他们没时间充电,新课程的理念很好,但在实施中确不像想象中这么容易,由于考试评价与新课程要求不一致,教师既要讲新教材,又要讲老教材,弄得教师不知所措,比以前更累了。照样给学生留大量作业,教师每天都在批改作业中度过。因此教师没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们提一线教师呼吁:新课程的评价一定要跟得上,否则新课程就是空谈。

农村学校资源短缺,尤其是互联网。使得农村与城市的教学质量距离拉大,教育不公平。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实施信息技术资源带动策略,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资源,让城市中优质的学校富裕的资源转给农村学校,缓解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缩小城乡差距。二是由政府解决,政府已经在对贫困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我们相信:政府也会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农村与城市教育投入的公平。当然网络带来的弊端也不小,因为很多学生还没有抵制诱惑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教师要加以引导来突现网络的作用。很多学生接触了网络,就很少看书,而书是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之一,读好书对学生是终生受益的。

新课程主张多媒体教学。我们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而且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空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对新课程的理解却是有些偏差。

第2篇: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1.初中数学教育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独霸.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往往只是通过单纯的数学基础知识教育和答题技能培训来实现.数学知识教育主要是教授前人总结的科学规律,缺乏创新探究,在形式上只依靠强制的教育灌输为学生构建庞大而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坚持熟能生巧的旧式教学理论,并指望利用“题海战术”生硬地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完成数学知识答题技能的培训.这些“唯知识论”,“唯技巧论”,忽略了学生的受教育主体身份,压制着学生作为主体者本身的学习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

2.初中数学教育内容唯教师权威独霸.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初中数学课程设置阶段和教育活动开展阶段往往只重视教育过程的流线式发展,数学课程模块嵌套设计教育活动步骤,并严格按照教学活动大纲完成教学,为教师的个人“上帝视角”教学嗜好而牺牲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发散空间,漠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阻碍学生创新能力自我提升过程,并伤害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探究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数学教学观念的革新.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不应是单一的基础数学知识和数学逻辑的培训,学生更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吸收个体.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数学教育活动中更加重视教师和学生分别在教育过程和学习方法上的表现,争取数学教育教学行为在照顾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情感的前提下,面向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有利于升华数学教学目的.初中数学教育课程为青少年学生构筑系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逻辑体系打下基础,数学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因此在数学教学创新探究中,学生在教学活动获取到的数学知识之外还能够以心灵所感知的数学逻辑发展来衡量,将数学教育活动从细节上改变成为数学知识研究、讨论的过程.

3.有利于实现交互式学习.创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学相长”在基调中进行,学生和教师结教育和学习的隐形契约,形成共同学习交流、研究引导的教育新局面.同时,鼓励学生内部之间以团队合作模式讨论数学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知协作能力.

4.有利于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初中数学课程创新与深化探究,以学生自我学习能动性的激发作为教学新目标,学生对数学难题进行主动研究,结合个体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探讨,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在创新理念下正确开展初中数学教育

第一,注重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搭建,坚持创新教学理念的深入贯穿.教师应将自主、平衡的教学理念与气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受教育者感受到自我角色的平等地位,并能够以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授课教师一同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最大化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成果.在进行数学逻辑思考与讨论时,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讨论结果不可避免会超出教育者的预设范围,教育者应具备豁达的数学理念接受能力,让学生自由地在数学教学中打开数学逻辑思维的桎梏.数学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跟随自我的发散思维对数学知识进行新的探索与假设,让学生围绕数学发现开展观点重审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第二,坚持巩固数学知识,灵活设计应用题型.数学习题是让中学生不断巩固数学知识与逻辑的重要方式.通过数学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即利用新式的数学教学思维模式以及创新的数学问题处理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实质,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并逐渐了解吃透.因而教师的数学习题设置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元的习题得到数学思维逻辑的训练.

第三,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课外数学教育与学习条件.通过多种数学类知识竞赛活动,有利于在学生之间构建起互相学习追赶的积极氛围,同时还可以创建数学兴趣小组,纳入具有强烈数学知识探究兴趣的学生,让学生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数学个性,并向其他同学传递数学魅力,从而更好地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第3篇: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1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应用型数学得到了社会界的普遍重视,初中的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学生基本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开始,有效的培养可以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构建数学的建模思想及方法,并强化学生解决数学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现代的素质教育下,为了培养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不断的探索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式,不断的优化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应用水平,最终实现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目标。

2 新课改下的数学应用题特点

数学科目的考查点都是那些与实际生活比较能联系的知识点,作为传授数学知识点的教师应当首先全面掌握好教材的知识脉络,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侧重点,并不断强化数学应用题中的练习与讲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跟随新课改下的教学原则。

2.1题材的范围要广泛化

原教材中的数学应用题的取材比较单一,相对下新课改的教材中的应用题取材范围更加广泛化和多元化。旧教材的数学应用题中的比赛、生产和工程等内容都是范围比较狭窄的,且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不大。新课改下的教材编题涉及到建筑、人口、农业等各种生活中重要的产业,数学的应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生活里的节能节电,大到宇宙里的行星运转,这些都是重要的应用材料。

2.2取材要社会化

数学应用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有效的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应用题学好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新课改下的教材选题社会化增大,更加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应用。比如银行的存款利率、篮球的比赛成绩等都是有助于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2.3思想要建模化

正如上面所述的,在新课标下的数学应用题模型中,数学知识里的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等这都是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典型模型。所以,教师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意识。

3 初中数学中应用题教学的新方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新教材中对于数学应用题的取材必须广泛化、多样化、建模化和社会化等新型特征,其对应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新变化。

3.1组织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数学应用题的专业培训,强化意识

传统教学方式的长时间使用,让许多的初中数学教师快速的脱离了社会,忽视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方面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都要意识到数学应用题在其教学和生活实际中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了解到数学应用题的意义和作用,在授课中数学教师才能着重的讲解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3.2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一直是数学应用能力中的重点,其体现出的数学应用价值也是学生在创造学习中的广阔空间。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自身数学知识和数学建模素养的局限性,建模思维能力都不是很强,而且这个阶段的建模学习是基础的。

例:小明家需要装修,他去购买灯,店里有功率分别是100w和40w的灯,对应的价格分别是2元与32元。它们的功能效果是一样的,已知小明家所在地方的售电价格是每度0.5元,求这两种灯使用超过多长时间时,小明购买的灯才最合算?

解析:学生在解题时先要了解题目意思,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整合信息,最后总结出灯的选择标准应该是电费与电价的和是最少的就能完成本题,假设灯的使用时间是x小时,建立方程式2+0.5×0.1×x=32+0.5×0.04×x就能求出该题答案。

3.3引导学生重视数学应用在生活中经验的积累

新课改下的教材数学应用题社会化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生活中材料的积累,不断加强学生对数学教学相关内容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纠正学生认为的课堂学的知识不能与实际联系的观点。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先建立符合生活实际的环境,将课本知识和现实应用交叉起来,让学生意识到积累生活资料的重要性,并积极的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 结语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所有知识的最终目的,数学应用题也不例外。数学应用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难题的能力。只有学生们真正体会和感受到了各种思路和逻辑思维的用处后,才能慢慢培养出他们的建模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所以数学教师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数学思维的灌输,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给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综合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奇.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探究[J].文理导航,2011,(3)

第4篇: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教学资源 优化整合

《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着眼于课程实施的资源,它不是以教科书文本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而力求改变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它强调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找准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大胆取舍教材

间接性是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指思维通过其他事物作为媒介实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也是指思维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未知事物的过程。因此初中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认知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就越强。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分析自己的教育对象,他们对哪部分知识更了解,找准他们思维的出发点,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去认知新的知识。

1.根据城乡差异取舍教材资源。比如,农村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更为了解,在使用教材文本中的资源时,就可以大胆舍弃学生对城市不甚了解的部分,而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中关于农村部分的资源。

2.根据地域差异取舍教材资源。东部沿海学校与西部内陆学校的学生,南方与北方的学生,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大不相同,因此在使用教材资源时,也必须考虑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而对教材资源作相应的取舍。

二、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大胆补充外部信息资源

注意是初中生心理活动中对有关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对于有兴趣的活动,学生能集中注意乐意参加,置身于活动之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相反,对于没有兴趣的活动,学生很难集中注意,有的表现出漫不经心,也有的甚至毫无顾忌地拒绝。这正是学生的无意注意在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补充外部信息资源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注意程度,并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所补充的外部材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于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搜取资源,因所使用材料来自学生自身的经历或身边耳闻目睹的事,有亲切感,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与时代并行。列举的材料所反应的事实,应尽量是当今时代所发生的事。这样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时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也即引进学科最前沿成果。

3.针对性。补充的材料所反应的事实还应是比较典型的,能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4、地方性。本地与外地的材料,尽量取本地的;国内与国外的材料尽量取国内的。因为本地的或是本国的材料学生更熟悉,是建立在学生思维出发点基础之上的。

三、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大胆重组教学资源

逻辑思维是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所进行的思维。它讲究严密的逻辑性,以严密的结构、层次分明的表达受到人们的青睐,便于人们理解。

1.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结构来组合教学资源。比如,《社会生活的规则》一至三课内容,从形式上看较散,学生难以理清思路。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胆地重组。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规则“是什么”,教材内容包括“关于规则的故事”。其次,利用教材中已有材料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教材内容包括“生活离不开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再次,很自然地过渡到“怎么办”,教材内容包括“第二课在规则中自由成长”、“第三课在生活中运用规则”。这样,以规则专题的形式,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把教材内容重新组合起来,而不是分“课”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到“规则”的学习中去。

2.按“大前题”――“小前题”――“结论”三段论的思维结构来组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在讲消费问题时,先确定大前题“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教材内容包括“生活从哪里开始”。再确定小前题“合理的消费方式”,教材内容包括“合理的购物方式”、“时尚与未来”,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该怎样正确消费”。

3.按“材料”――“结论”的归纳思维方式或“结论”“材料”的演绎思维方式来组合教学资源。比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一单元时,在学习了各个区域的典型案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论。然后再指导学生用这一结论去分析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四、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大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

具体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形象或表象所进行的思维。思维的任务和分析综合的过程是用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对“呆板”的“死”的文本材料,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形式上的改造,赋之以新的“生命活力”,必然更有利于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去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利用电脑的功能,把教材上的文本资料制作成动态的表格或漫画等,有时还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与材料内容形式相符的音乐。这样能使材料更直观、更简洁,让学生能更直接、更方便地认识材料、体验材料。比如,牛奶的生产“旅程”(人教版七年级下)六幅画面简明再现了牛奶的生产“旅程”,笔者在教学中把这六幅画面利用电脑技术制作成动态的画面,学生兴趣大大提高,很快就体会到“生产决定消费”这一观点。

2.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引进一些音像资料,包括学生自己拍摄的生活剪影等。比如,在《社会舞台中的角色》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曾征得一位学生的同意,选取了他妈妈生日时拍摄下来的录像的一部分,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这段录像既有生动画面,又有优美的音乐,更主要的是里面还有自己的同班同学,学生们兴奋极了。很多学生当时就表示,等父母生日时,自己也要好好地为他们庆祝一下。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在家里如何扮演好子女的角色。

第5篇: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08-01

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1、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二、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1、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2、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3、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第6篇: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效率;教师;学生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对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追求越来越高,家长、学校、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对下一代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的关注更加密切。因此,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本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扩散发展,而且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是教师主动、拼命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已。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要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眼前,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沉积千年的历史活起来、动起来,并且以独特的形、声、图片扣住学生的心弦,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

一、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由于教师长期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很难迅速转变“教学目标—巩固旧知识—讲授本堂新内容—总结性话语—作业布置”这一传统教学观念,还是以教师讲授和结合教材为中心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很难进入课堂,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书本知识。而学生则以记笔记、顺着老师单一的思路单一地接受书本知识,他们根本就没有思考的余地,更没有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想交流,那么学生的参与能力与思考能力就渐渐地被老师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给抹杀掉了。正因如此,整堂课都充斥着死气沉沉、枯燥、学生打瞌睡、老师很疲惫的气氛,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产生共鸣,从而就会养成“你讲你的,我做我的事”的恶习,进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效率低下,完成不了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1.要从整体结构把握,在把握过程中发现问题

正如布鲁纳所认为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联系在一起,那么知识只是在记忆的生命中占据极少的一部分,如果要让知识占据记忆生命的大部分就得以知识框架结构作为学习指南,在这一指南下去发现、探究问题,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就会形成动脑筋的好习惯,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整体中发现问题、思索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作用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协调,学生则是以“学”为主,而“学”的主动权是在学生的手里,教师则是以“教”为辅,而“教”只是为了让学生的“学”更为积极主动,起着辅助“学”的作用。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但一不小心则会使两者对立起来,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3.利用教科书有限的资源,结合无限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思考是问题的导火线,先引入一个问题然后再引入另一个问题循环往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基础知识,还能够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陶冶自身的情操,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地发展自己。

三、如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俗话说:“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在修行之前需要老师做最初的引导,那么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能够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引领学生前进,所以老师必修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库。例如,可以让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者是进修培训等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的对象是我们的学生,而学生学的动力则是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的兴趣应该都是从自己真实的体验中激发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自己给自己提问,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或者是班级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体系,进而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

3.全方位的互动

在教学中多方面地互动能使学生从互动中找到自信。(1)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习氛围;(2)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效率;(3)学生与家长、家长与老师、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信息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网,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单一地从历史角度出发,老师必须以历史作为引导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总结,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式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蔡航空.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渗透的几种意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2).

第7篇: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一、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分步实践

1.基于情感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讲演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情感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七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的讲演表达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在七年级分步推进的第一阶段,我们将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大多数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大胆自信等;内容上做到有针对性。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姿态端庄,注重礼仪礼貌,能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目光、表情帮助讲演;内容上做到有逻辑性,层次清楚,有条理。第三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指导、帮助学生为讲演做准备,如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讨论;在内容上做到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四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为讲演撰写发言稿(详稿)、发言卡片(简稿);在内容上做到能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五阶段目标是学会使用PPT辅助讲演;内容上进一步做到针对性、逻辑性、辩证、多角度,并强调语言的精炼与概括。第六阶段目标是讲演时在内容上进一步做到具有感染性、独创性。第七阶段目标是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团队的讲演。第八阶段目标是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演练、学科讲演。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认为时政播报、演讲、点评同学的发言、讲述事例、表演小品或课本剧、根据情境回答问题、辩论、课堂讨论等是提升初中思品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是教学点评的重要方式。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要求和布置不同任务,优等生要求独立讲演,声情并茂;中等生鼓励独立讲演,声音洪亮;后进生可以找人合作。

2.基于认知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还需要解决认知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八年级学生,我们倡导

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阅读教材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教育学者布卢姆认为“记忆过程促进学习的保持,其他五个过程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我们将八年级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以课本的前言和目录为载体,了解课本构成,从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了解整体知识结构;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某节或某段的中心意思。第二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载体,训练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准确地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第三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节与节、目与目之间的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条件等)。第四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框与框之间的关系,表达方式可以包含口头表达和书面(如画结构图)表达。第五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能够详尽地写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结构图,知识点概括全面。第六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画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结构图涵盖重要知识点,体现自己对知识的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第七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精炼地构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体现宏观性。第八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构建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图,突出重点,体现对知识的宏观和整体性把握,体现系统性思维。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发现建设小组、教会学生认识单元题、课题和框题、学会用相应的符号、动手实践是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制定读书卡、合格证等是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方式。

3.基于动作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中学课堂更需要解决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问质疑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欠缺的九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我们将九年级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为:能培养大部

分学生敢于提问,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方法,能从认识事物的一般性逻辑思维过程来提问。如: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怎样承担责任?

第二阶段目标是: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思维层次的提问方法,绝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一类梳理教材基础知识类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二类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类的问题。如:我国最基本国情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阶段目标是:部分学生能对教材、教师、社会现实提出有独创性、批判性思维的质疑问题,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讨论及课本阅读解答问题。如: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实现共同富裕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吗?第四阶段目标是:学生能对自己的提问能力做出回顾总结。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首先就要明确问题价值判断的标准:有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其中对于学生提问中的优质问题给出了评判的标准: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经过自己加工归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来解答的,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资源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有利于教学新思维的实施和优化。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查阅、存储、提取、整合、提问、鉴赏、交流、探究、实践、创新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思想品德学科能力,我们着力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

1.教学资源建设

在2012年暑期期间,面向全南京市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就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课题研究为主要培训内容,我们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教师培训资源。《新课程自主学习与评价》是全南京市学生配套教材使用的学生用书,每册书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一个栏目属于我区开展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阶段实施内容,这也使其成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

2.活动平台建设

第8篇: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关键词:文本形成能力,发展特点,中学生。 分类号G442

1 问题提出

优劣写作者的差别在于写作者怎样使用写作的成分和过程,学生写作能力包括文本合成技能和主题发展技能。前苏联学者提出,写作能力包括审题、表现中心思想、搜集材料、系统地整理材料、修改文章、语言表达和选择文章体裁等7种基本能力。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想法的产生、故事构思与组织是影响写作的重要因素。

我国研究者将构成儿童作文的能力综合为6个方面,即审题立意、选材、确定详略、组织材料、语言表达和应用修辞手法,随后的两项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研究认为,高中生写作能力结构由驾驭语言、确立中心、布局谋篇、叙述事实和择用方法的能力构成,以及由立意、布局、体裁、表达、词汇量和造句等方面构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㈣,小学生写作能力包括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言语表达和修改6个方面,并进行了发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到四年级和五到六年级发展迅速,四年级为关键期。

国内外对写作的具体执行过程方面,即文本形成能力十分重视,主要集中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和基本表达等各维度。但是,目前中学阶段这方面较为完整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发展特点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同时,以往研究表明,上述被看作影响写作的重要能力,在小学六年级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而实际情况是。写作成绩在整个中学阶段仍在明显提高。因此对中学阶段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特点予以探索和分析,显得愈加必要。

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学6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项选择、排序和判断并说明理由的测验方法,考察和分析探讨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特点。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洛阳市一所录取分数处于中等水平的市区普通中学,抽取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816名学生作为被试。研究结束后,除去未在问卷上做任何回答的被试15名,有效被试801名。被试基本特征见表1。

参考周泓等人、林崇德、黄仁发、吴昌顺有关写作能力的研究,自编《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测验》。问卷设3类题:多项选择题12项,分别测查审题、立意和选材能力;排序题4项,测查组材能力;判断并说明理由题3项,测查基本表达能力。根据中学写作特点,测题编制考虑到如下方面:审题的条件数量,立意的具体事物与抽象观念,选材的记叙文与议论文,组材的时空顺序与意义逻辑关系,基本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和生动变化。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得分呈正态分布;各项任务的难度分布合理,平均p值为0.57;各项任务的区分度好(p

测验计分标准如下。多项选择题:2对无错4分,2对1错3分,1对无错2分,1对1错或1对2错1分,全选或未选O分;排序题:顺序全对4分,连对3项3分,连对2项2分,1项及以上位置正确1分,全错或不答0分:判断并说明理由题:每选对或答对1项1分,全错或未选答0分。

2.3 施测

2.3.1 预测

从郑州市一所普通初中一、二、三年级抽取语文成绩好、中、差共36名学生进行预测。预测后,针对指导语理解困难、任务要求难易等方面。对测题予以修订。

2.3.2 正式测验

主试选自被测学校平时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测试前在指导语、测试要求方面对主试培训。使用下午一节自习课时间对所有被试同时施测。测试开始时先由主试读指导语。然后学生答题。学生完成答题时。由主试核查测验基本项目部分。答题不限时。

2.4 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由发展心理学博士研究生按照评分标准计分,然后将数据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对文本形成能力整体和不同维度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

3.1 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总体发展特点

各年级文本形成能力总分的描述统计结果和发展趋势见表3和图1。

表4显示,文本形成能力总分年级主效应极为显著,性别主效应极为显著,女生优于男生。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初一、初二与初三及以上各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文本形成能力总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二、初一、初三、高二、高一和高三。这表明。初三年级是中学生文本形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而在其前后发展平缓。

为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发展水平的具体情况,我们分析了不同年级得分的分布情况,得分被分成4个等级:0分-0.99分,1分-1.99分,2分-2.99分,3分-4分,结果见表5。

表5显示,初二学生文本形成能力2分以上的人数已经超过一半。初三超过第三四分点,接近80%,高中阶段2分以上学生的比例稳步增长,但3分以上的学生较少。这表明,初三年级文本形成能力达到了基本水平,之后逐步提高,但高三达到完全成熟水平的学生仍较少。

3.2 5种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特点

5种文本形成能力随年级变化的情况见图2。

图2显示,总体来看5种文本形成能力的起点基本在同一水平,初二以后逐步分化。初三以后向上发展的趋势基本消失;5种文本形成能力均在中等偏上的得分区间波动,没有出现大的起伏。

为探查不同文本形成能力随年级和性别变化的情况,我们分别以每种文本形成能力的得分为因变量,以年级、性别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

3.2.1 审题能力的变化特点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显著,F(5,800)=2.953,p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单一条件下。初一、初二与初三及以上各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一、初二、初三、高三、高一和高二:在复杂条件下,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看到。在单一条件下审题能力的发展主要在初二到初三年级。而复杂条件下审题能力没有显著发

展。另外,单一条件下与复杂条件下的平均得分之间差异极为显著(t=16.377,p

3.2.2 立意能力的变化特点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十分显著,F(5,800)=3.623,p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针对具体事物情况下,初一、初二与初三及以上各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一、初二、高二、初三、高三和高一;在针对思想观念情况下,初二、初三与高二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结果为:初三、初二、初一、高一、高三和高二。可以看到,在针对具体事务情况下,立意能力在初二到初三年级显著发展。而在针对思想观念情况下,发展则相对较晚,较不稳定。另外,针对具体事物与针对思想观念情况的平均得分之间差异极为显著(t=8.358,p

3.2.3 选材能力的变化特点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极为显著,F(5,800)=7.035,p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记叙文情况下,初二和高三之间、高一和高三之间差异显著,随年级增高呈曲折向上发展趋势,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二、高一、初一、初三、高二和高三;在议论文情况下,初一、初二与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高一与高二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三年级显著上升,初三以后呈曲折发展,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一、初二、高二、高三、初三和高一。另外,记叙文与议论文两种情况之间在平均得分、初一起点和高三最终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均极为显著(t=5.540,p

3.2.4 组材能力的变化特点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极为显著,F(5,800)=14.590,p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时空顺序情况下。初一、初二与初三及以上各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三年级是显著上升的年级,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二、初一、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在意义逻辑关系情况下,初一、初二年级与其它各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三与除高一以外各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三年级是发展迅速的年级,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另外,时空顺序与意义逻辑关系两种情况之间在平均得分、初一起点和高三的最终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均极为显著(t=15.13,p

3.2.5 基本表达能力的变化特点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极为显著。F(5,800)=14.018,p

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准确简明方面,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在连贯得体方面,初一、初二年级与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三、高一年级与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得分由低到高按年级顺序排列;在生动变化方面,初二与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一年级与除初三年级以外的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三年级与除初二以外的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高二年级与除初三、高一以外的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高一年级与除高二、高三以外的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高三年级与除高一以外的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二、初一、初三、高二、高一和高三。可以看到,准确简明没有明显发展:连贯得体随年级增长而发展,初三年级是显著发展年级;而生动变化则呈曲折向上发展。另外,3个方面在高三年级发展水平上差异极为显著,F(2,314)=22.072,p

4 讨论

根据上述结果,就文本形成能力整体发展特点和不同维度不同侧面的发展特点作如下讨论。

4.1 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整体变化特点

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初中发展明显,高中比较平缓。年级间的比较结果显示,只有初二与初三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初中,初三年级是发展的关键期。一般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在16岁左右达到智力成熟,而初三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两者基本同步。

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水平,可以从各年级得分的分布方面获得较为清晰的概貌。初一和初二年级文本形成能力的得分达到2分以上学生的人数比例在50%-60%左右。初三年级开始超越第三四分点(79.6%),高一以后逐步提高(高一为82.0%,高二为84.5%,高三为86.7%)。因此,我们认为,初三年级是文本形成能力基本形成的年级。由于文本形成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初三年级也应是中学生写作能力基本形成的年级。

关于上述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第一,写作文本形成能力是程序性操作能力,所要解决的是一系列形成文本的操作问题,其基本水平的操作对智力水平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分析综合过程,经过训练较为容易达到。第二,学生在文本形成能力方面所接受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经过较长时期的不断要求和训练。形成了较好的文本形成能力基础。从我国教学大纲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提出的相应要求(2000)和文本形成能力的特点看,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和形成,受到了学校教育长期而直接的影响。第三,研究结果显示,初中阶段文本形成能力的起点较高,而且以后的发展幅度也不是很大,这说明中学阶段前半期是文本形成能力基本形成的时期。我国的研究结果表明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和基本表达能力已经发展到相对较好的水平。从中小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连续性来看,支持了上述分析。

另一方面,尽管整体上中学生的文本形成能力

随年级不断提高,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得分没有达到基本水平,即存在个体差异。我们分析,其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学生对文本形成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或者是针对性训练较为缺乏。另外,初中生得分比高中生得分的离散程度要大,这反映出初中阶段个体发展不平衡的一面。研究结果还显示,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存在性别差异,整体看女生由于男生,这种情况可能与学科特点有关。

同时。尽管中学生的文本形成能力整体上达到了基本水平,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提示人们。中学生文本形成能力可能受到某些方面因素的制约。

4.2 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不同维度不同侧面的变化特点

文本形成能力不同维度的发展基本一致,高中阶段基本不再发展或发展缓慢。但是,不同维度的发展在其所涉及的不同方面,却表现出较大差异。

在审题能力方面,中学生在单一条件下发展显著,具体表现在初二年级到初三年级之间,而在复杂条件下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单一条件和复杂条件情况下的平均得分差异极为显著,前者优于后者。这说明,在中学阶段,审题能力发展的年级差异来自于单一条件的审题发展,而审题能力整体水平的制约因素来自于审题所需考虑的条件数量。这表明,中学生审题对于条件数量极为敏感,当遇到看似简单而又条件较多的情况时,会因为需要加工的因素的增加而面临困难。也就是说,审题能力受到认知加工容量的制约。

在立意能力方面,中学生在描述具体事物的情况下发展起点较高,而在阐述思想观念方面发展起点较低,前者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后者,即前者的发展明显早于、优于后者。这种情况反映了学生阐释、分析事物深度的差别,其本质是概括能力的差别。因此可以说,立意能力的发展受到概括水平的制约。

在选材能力方面,中学生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情况下,在平均分、初一起点和高三的最终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均极为显著。本文认为,这种差异,受到学习内容和智力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小学、初中作文教学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的发展较为充分;高中阶段要求各种文体同时学习,又以议论文为主。因此议论文的发展较快;另一方面,记叙文与具体形象思维和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的关系较为密切,而议论文与抽象逻辑思维,特别是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关系较为密切。个体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晚。对议论文的选材形成了制约。

在组材能力方面,在时空顺序和意义逻辑关系两个方面,其发展趋势极为相似,但是在平均分、初一起点和高三的最终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均极为显著。时间空间方面所对应的题目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也较为具体,而逻辑关系所对应的题目内容则更为抽象。因此认为,中学生组材能力的发展受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制约。以往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较为平缓,平均得分仅为4.99分(满分10分),这支持了上述分析。

在基本表达能力方面,连贯得体、生动变化与准确简明之间在最终发展水平上差异显著,前者优于后者,本文分析这可能与3个方面在要求和训练上的差别有关。准确简明对应于文字的恰当与精炼。是较高的写作要求标准,在中学阶段较难持续顾及并达到较好水平。

综上,文本形成能力在初三年级基本形成,但仍存在发展空间。基本水平的写作执行程序不以较高水平的分析综合能力为必需条件,而较高水平的文本形成能力则依赖于相应的心理发展水平。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在较低水平上更多地受到教育因素的影响,在较高水平上主要受到认知加工的容量、概括水平和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等心理因素的制约。

5 结论

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1)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起点较高,初三年级是基本形成的关键期:

(2)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在高中阶段发展平缓:

第9篇: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关 键 词】高效课堂;数学;学习小组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64-02

一、高效课堂下的学习小组作用

1. 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善。进入高中的每个学生身上都带有从初中就存在的“自认为好的”、不好的学习习惯,但由于初中知识的简单性与浅显性,学生对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地就习以为常。进入高中之后,面对骤然一紧的高中数学知识,无论在知识的逻辑性上,还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学生发现用初中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已不能高效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鉴于老师精力的有限性,学生除主动与老师沟通外,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而在高效课堂下,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在以小组长为中心的组织下,小组成员不自觉地接触到其他成员好的学习方法、习惯和态度,从而可根据自身情况总结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 利于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由于知识传递本身的模糊性和短缺性,学生不可能对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题目都能够理解的透彻、明白,并且甚至经常会出现学生理解的含义与老师所讲的含义大庭相径的情况。由于教师资源的稀缺现状和教师本身精力的有限性,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都理解、都会、都懂。而通过高效课堂下的学习小组建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教师培训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小组长再教组员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了该向谁问,如何问,问多少的问题,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并且在实际教与学中,学生先通过对学解决容易的问题,再通过组学解决较难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优化。

3. 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表达能力的提升。高效课堂下的学习小组提倡兵教兵、兵强兵的学习策略。其具体要求就是通过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教成绩差的学生、小组长教组员、组员教组员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提升学生资源。而学生相互教授的过程,对于施教的学生又是一个知识加深理解、深化的过程。一方面,既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又通过学生的语言传授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更高、更广的范围来看,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建设也有利于班级学习氛围的培养和学生关系的和谐。

二、数学学科学习小组的初期建设

1. 数学学习小组的班级初期建设。数学学习小组的班级建设,应是在班级小组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展的。具体就是指,在班主任对每个小组分组,确定班级口号、小组名称、组号、组会、组歌等小组文化的基础上,数学教师再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班级的学习小组就数学学习本身再进行一定的培训。具体就是指让学生明确在高效课堂的前提下,学生应学好高中数学自己如何做,学习小组应如何做。具体方面则要涉及到课本的预习、导学案的使用、课堂的展示点评、质疑等要求。而且还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要多问、多听、多讲,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只听老师讲、只问老师的思想。要让学生明确:不止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讲,听展示、点评的同学讲,并告诉他们听、讲的重点。不止要问老师,还可以问同学,问组长,问课代表。总之,就是要学生充分明白学习小组的作用和在高效课堂下的具体学习要求。

2. 数学小组长的初期建设。数学小组长的任命可由班主任直接任命,也可由代课教师任命自身学科的小组长。原则应以入学时的数学成绩和责任意识为主要标准。在小组长任命之后,应及时对小组长进行培训。首先让小组长明白各自在组内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在高效课堂初期小组合作探究、点评和质疑的开展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如何做,怎样说,怎样评,怎样总结。其次,还要给予小组长一些特殊的职权。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所在职位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具体做法是老师提前为各个小组长就导学案问题进行答疑。一方面方便他们能够就自身学习的问题和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小组长来帮助小组成员解决一些基本的、容易的问题。在锻炼了小组长的同时,也帮助了同学。

三、数学小组初期建设的注意点

1. 班主任的引导至关重要。虽然班主任没有直接参与到数学学科学习小组,但班主任对各个小组长和数学课代表的任命,直接关乎到数学学习小组建设的成败。责任心强、效率高的小组长和课代表能够有效地协助数学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班主任对班级学风的建设也对数学小组的建设有很大影响。如果班级学习风气好,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小组的开展将事半功倍。反之,则学习小组的活动将开展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