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思维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学思维 训练 培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00-01
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指明:学生应见证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教师应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方面的思维。
我们开展“思维训练与探究”的目的,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将先进理论运用于新课程实践操作的水平,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师。
1 数学思维概述
目前,数学思维研究是我国数学家乃至世界数学界都关注的一个活跃的研究方向。
1.1 数学思维的涵义
数学思维即数学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如果把数学思维当做是人的心智的一种内部活动,那么数学知识就是这种内心活动的的外观表示。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菁华,也可以说成是数学思维的宏观归纳。
1.2 数学思维的特点
对于数学思维的特点,其一,指的是数学本身的 “逻辑的严密” 与“高度抽象性” 与“结论精确性”与“广泛的应用”;其二,正如徐利治教授指出的:类似于自然科学,数学思维有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特征。
2 数学思维的训练
数学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训练。
例如,树上有8只小鸟,又飞来4只,这是数学素材;根据这些素材形成数学构思就是数学思维。例如,树上有8只小鸟,又飞来4只,飞来的比原来的少几只?
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按部就班地落实在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
2.1 激发思维动机
最佳的教学动机是学生对知识萌生内在的兴趣。比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先让学生明白学习按比例分配的目的:只有平均分配不合适或不合理,才出现这种新的分配。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把搬10000个部件的任务交给李师傅和王师傅,完成后要把1000元劳动费分给他们,结果李师傅完成了6000个和王师傅完成了4000个。这时将钱均分公平吗?可见,创建思维情景,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
2.2 理清思维脉络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紧跟着知识发展。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的思维脉络变得清晰。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可以将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一为探索阶段,二为阐明阶段,三为吸收阶段。下面遵照三原则来分析一道题:
已知六条棱,求作四面体。
(1)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下用“机械制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形;(2)引导学生讨论:用直尺和圆规精确的解决这一问题时,四面体的哪些元素必须在图上作出来,试着把它们也作出来,其中AM=AL,BL=BN,CM=CN;(3)将此图复制在硬纸板上,糊成一个立体模型。
学生思维可能“卡壳”,教学时可通过“迁移”、“转化”对学生加以疏导,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
3 数学思维的培养
解决问题经常需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适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形式。
3.1 分析与综合
思维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开展的。如:一工厂要生产一批零件,计划每天生产30个,5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50个,按这种速度,会提前几天完成?此题就应该用到分析的方法。
恰当地利用分析或综合,条件与问题会越来越近,从而形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3.2 具体与抽象
具体与抽象在人的认识中互相联系和转化。如:在学习“圆柱体展开图”时,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并让学生自己剪开后,观察展开后对应关系,很快地归纳出侧面积的等公式。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记住了而且理解了圆柱体侧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把抽象化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3 求同与求异
求同与求异就是找出共同点或找出不同点。如: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提公因式法就是求同的方法。
通过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仅使学生知识体系得以完整建构,对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式也很有帮助,避免思维定势。
3.4 一般与特殊
学习往往遵循这条认识规律:特殊――一般――特殊。儿童学数时:两个苹果,三支钢笔……非常特殊且具体,他们是容易接受的。到了初中,学习了“代数式”。这里面,从数量到数,又从数到文字,再从文字到代数式,就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4 结语
中小学数学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不但对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很有好处,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也大有作用。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将目前的研究成果落到实处。马克思说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只要有益于人才培养的思维规则就应该好好的去贯彻,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掌握。
参考文献:
[1] (日)米山国藏著.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M].毛正中等译.成都:四川出版社,1986.
[2] 王仲春等编著.数学思维与数学思想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 朗拷≈鞅.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4
[4] (美)G.波利亚著.怎样解题[M].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儿童语言的发展,将促进其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一年级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引导说好,培养会说、鼓励学生敢说。
1.运用直观教具训练数学语言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通过直观教学,加之教师语言的形象性和学具与教具,教学方法运用的得当,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形成学生正确的鲜明的表象,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逐步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一年级学生对色彩鲜明的教具极感兴趣,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诱发他们自我的精心思维,许多抽象的道理在教师巧妙地运用直观手段条件下,会变得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首先让学生读例题,说出题意,再引导学生细读例题,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教具。指一名学生在粘贴板上摆,先粘出12只白兔,再粘出7只黑兔,粘时与前面12只白兔对齐摆,摆完7只黑兔为止。然后学生看图,从图中找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这时学生看图说出列式方法:12-7,教师讲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与7只黑兔同样多的部分,剩下就是多的部分。(教师把相等部分的白兔拿去)再让学生看图叙述之后,列出算式:12-7。
数学语言的训练,直观教具是有力的帮手。学具与教具有助于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很快的使学生理解题意。学生会愉快的接收新知识。不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尝试练习语言
数学知识有严密的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组成。让学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不断变化的新问题,从而获取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新知识的来龙去脉;既引导思维,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如:学习退位减法时,先复习口算:32-8,学生序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32-8。列出竖式,运用口算方法,让学生说出竖式计算方法,从个位减起,2减8不够减,聪个十里拿出一个十,再加上个位上的2减去8,等于4。从十位拿出这1个十,也就是退位,为了能记住从十位中退去1个十,就在十位的数上点上一个"、"做记号,这个点在十位上是借给个位的标志。当从十位上向个位退1时,个位上应该怎样计算呢?个位上的数应是多少?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口算的退位减法,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会很快地说出得数。
3.引导学生学说数学语言
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利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能够跟上时展的潮流,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真正通过有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来切实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包含了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技术常识以及一定的信息应用能力等。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并不是很高,还有不少薄弱之处亟须改善,具体如下:①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基础素质。然而,就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讲,他们的基础数学知识并不是很扎实,还有所欠缺,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把握状况,也无法真正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②数学认知较为浅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起数学思想与方法,这就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这方面的认知仍然处于较为浅薄的阶段,并没有能够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与方法。③隐性的数学能力有所欠缺。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隐性数学能力总体上并不高,主要是说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历史知识较为匮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做得不够到位,缺乏专门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信息技术资源不足,从而造成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些隐性能力不够高。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
鉴于以上的各种信息素养问题,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的提升途径阐述如下:①做好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显然离不开对他们实施有计划的培训工作。有计划且有针对性地对小学数学教师实施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工作,要让他们接受合适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培训与能力培养,理解信息来源与方法等,从而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可以独立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好各种计算机软件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②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素养提高氛围。我们应该努力为小学数学教师创造有利条件来培养他们在网络上的信息素养,可以开展以网络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小学数学教师个人的信息素养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小学数学教师在网络上进行相关阅读,让他们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教学与科研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成就感。③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否则将有可能让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障碍。④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了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就应该鼓励小学数学教师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各种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创造多种机会让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之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教学实践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效能。⑤努力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思维与素养。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他们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发展与锻炼的过程,要求他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进行不断的培养与积累。事实上,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处处有生活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和解决数学现象与数学问题,从而对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与充实,在培养自己扎实数学基本功的同时,逐步形成一个科学正确的数学观,引导小学生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和学习数学。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各行业对小学教学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思维逻辑能力很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思维训练。文章重点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训练
前言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培养,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思维训练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策略进行分析。
1.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为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人们产生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步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动机。例如教师在讲按比例分配的相关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背景:按比例分配是在平均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下产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车间要生产500个零件,生产任务交给王师傅和张师傅,任务完成后共有500元加工费用,零件加工结束后,王师傅总共加工了300个零件,张师傅总共加工了200个零件,如果将这500元平均分配给王师傅和张师傅是否合理。通过设计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按比例分配的思维动机。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将知识源于生活的观念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2.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展逐渐提升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考虑问题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问题的下联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逐步形成知识网络。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而激发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思维起始点和转折点。
2.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起始点
数学知识网络是环环相扣的,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环环相扣的,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起始点出发,抓住思维发展的过程,逐步深入直至完成思维训练。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抓住思维起始点,那么学生对问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其思维发展也不会按照特有的轨迹进行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按比例分配时,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配知识开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按比例分配中,从而扫清学生学习按比例分配的知识障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这样能让学生从思维的起始点出发,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其思维起始点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必须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起始点,以旧知识为起点,通过引导、转化,使得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条理。
2.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思维障碍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引导、梳理思维障碍,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转折,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王师傅和张师傅同时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王师傅加工的另加数量是张师傅加工数量的2/5,但在实际加工中,王师傅多加工了34个,结果王师傅加工的零件数是张师傅加工的7/9,问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时,会清楚的判断出2/5、7/9这两个数值都是以张师傅加工的零件数量为标准进行衡量的,但这两个数值并不相等,这就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原计划王师傅加工的零件数是张师傅的2/5,那么王师傅和张师傅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而王师傅实际加工零件数是张师傅的7/9,那么王师傅和张师傅的实际加工零件数是几比几?这样将张师傅加工的零件数为衡量标准的关系转换为以总零件数为衡量标准,就能帮助学生快速的解决这个题目。通过思维转换能帮助学生解决四维障碍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采用合理思维培训方法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采用综合分析、具体抽象、求同求异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方法是从已知条件入手,逐层分析,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渡。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圆柱体侧面积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圆柱模型的侧面剪开,观察圆柱侧面剪开后与正方形、长方形等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演化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演化,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具体抽象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求同求异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对比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4.总结
思维训练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并采用合理的思维培训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长虎.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5):125-126
[2]方九腾.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J].祖国:建设版,2013,(10):114-116
[3]吴永才.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现代教育教研,2011,(07):142-143
关键词:新课改;情境创设;生活化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小学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生活的应用,而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学逐步转向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应用,在此背景下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及策略的应用具有积极作用。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及价值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作用,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际生活案例与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和原理清晰形象地让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将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场景和案例与书本理论知识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导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点。在实际生活中超市买东西结账付款、上学路程所需时间等系列问题我们会经常遇到,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将数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自身的理解,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对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分析
1.变革传统教育方式,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
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注重发展生活化教育对学生独立创新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把培育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应用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当作教育的核心去把控。现阶段由于受教育观念和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育的表现形式和教学形式重点的把控不到位,没能促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不断变革教育模式,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与创新相关的学科。
2.合理进行生活化情境创设式教学
情境创设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通过特定的情境介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在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生活中的情境提取出来,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让小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要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例子,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关的轴对称的例子,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及与同学的交流中,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亲切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3.教学中鼓励学生思维创新,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将理论知识与自己对生活经验的理解相结合,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进一步明白数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4.定期对师资力量展开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师资力量的自身素养和专业素质在小学生的数学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与经验交流分享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专业的培训和自身经验的交流分享,可以让教师很好地把握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主旨,增强教师自身授课方法的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就应积极地将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 数学思维 能力培养
一、科学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强调明确当前教学目标,选取相应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最终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情景创设环节,应注意情境细节与问题形式,保证课堂信息内容完整集中,目标不应分散,保证学生的关注重点在知识情景之中。以下面这道应用题为例:梅山小学2年1班共有学生32人,其中男生18人,问女生共有多少人?教师可从本班实际出发,先进行班级报数活动,让学生直观了解到本班学生总数,然后再让班级内的男生先报数,让学生根据本班学生与男生总数尝试计算本班女生总数,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女生进行报数,让学生直接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小学低年级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全班人数与男、女生群体人数三者的相互关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形象化理解抽象问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活泼好玩,学习过程受直观感性的影响更大,而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对于理性认知的树立必不可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尊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整体特征,注重引导学生从对问题的直观感性认识过度到客观理性认知,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方式去学习数学知识、处理数学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科学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具体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于具体形象问题的理解,将此类问题上升到抽象思维范畴,通过一定的数学问题转化思维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小学一年级10以内加减运算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定数量的水果,让学生将算式中的数字与水果相对应,这是数学问题具体形象化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这种形象化的方式进行演算得出结果。以此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理解、掌握10以内加减法内在的运算规律,形成抽象化的运算法则概念,通过多次联系逐渐牢固掌握运算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育突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更是强调快乐学习的理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活动手段的多样性,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关注点始终在教师的授课内容当中,让学生乐于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高自主学生能力,尽早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以小学一年级数学图形教学中的“拼拼搭搭”课程为例,课堂上教师可首先向学生展示各种几何模型,带领学生了解数学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从自身兴趣出发用几何模型拼搭形状,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进行几何知识的学习,以分组游戏的形式进行拼搭活动。这样的教学形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氛围,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更乐于倾听教师的课堂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关于几何图形的直挂感受,对于立体模型的了解认知更为深入,能够有效地思考几何图形的差异特征与内在联系,为培养归纳总结知识内在特性与一般性规律的数学思维打下了基础。
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内容能够依托大量实践活动展开。因此,在培训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塑造。在课堂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安排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内容的探索,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进行动手演示与测量,根据提示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培养数学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思维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解决办法。以小学低年级数学“数的组成”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提出“5加几”之类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使用小棒教具进行答案的摆放,并引导小组内部对摆放方法与结果进行探讨,教师给予点评,带领学生对摆放中的新的总结进行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知识拓展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抽象问题形象化、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知识拓展能力等角度探讨了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推动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晶合.小学中低年段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李玉平.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考试周刊,2011,(75):96-97.
关键词:数学教师 分析能力
无论本世纪初新课改的成效如何,人们对它的褒贬怎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知识和能力”与“情感和价值观”确是受到一致的公认和期盼。《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新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师原有的教学实践带来了挑战,要求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教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指导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教学究竟从哪里开始?事实上,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起点不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起点也不同。因此,总的来说,教学的起点应从学生的初始状态出发,对学习者的分析包括对其态度、起始能力和技能等的确定。
一、小学数学教师对学习者的分析
1.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
态度是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反应倾向。人们在任何客观世界或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不是盲目、被动的,也不是毫无区别的心理上对所接触的客观事物对象所持有的看法。个体在对待任何事物时总是首先产生某种反应倾向,如赞成、反对、中立等。态度有三种成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说:“学习的每一种形式发展一种有实质性的态度系列,这种副产品常常比正式教给这个人的初步技能更有调节的意义。”学习兴趣浓厚可使人思维活跃、观察细致。可见,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应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式等,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达到教学目标、掌握教学内容的影响。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可通过以下多种途径,如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其他各位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分析;设计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态度,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等;查阅研究文献,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等等。
2.对学生背景知识和起始能力的分析
学生学习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不是白纸一张,总要与其原有的知识相联系。同时,学生的起始能力决定教学的起点。加涅的学习结果及其学习条件的思想为教师提供了一幅有序的教学蓝图,也为诊断学生的起始能力和知识背景提供了途径。在一些简单的解题背后其实隐含着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水平,教师对此一定要认真分析作出诊断。比如有一道应用题为:
某校三年级有男生120人,女生的人数相当于男生的3/4,女生有多少人?
第一类水平的学生,模模糊糊地知道这导体要用分数乘除法计算,但是究竟要用乘法还是除法拿不准,就胡乱用乘法或除法做。这样倒也有一半的机会是对的。这类学生对所学概念似懂非懂,只能猜算法。即使算对了,也是在尝试中偶然成功的,是尝试成功的水平。
第二类水平的学生,这样想:寻找题目中的“单位1”,若为已知就用乘法,若为未知数就用除法,“单位一”往往在“相当于”、“占”、“比”等词的后面,此题“单位1”男生数已知,于是就用乘法。这类学生根据课本复述概念的定义或法则的定义,但只是抓住了它们的外部特征或外部联系,而并没有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解题只是机械套用,难以处理变化了的特殊问题,没有和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融合,是机械运用知识的水平。
第三类水平的学生,这样想:已知男生人数1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4,就是说女生的人数是120的3/4,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所以就用乘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这类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认识了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但还不深刻,还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同一道题。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四类水平的学生,除了像上一类学生那样,能够根据分数的意义确定用乘法计算之外,还能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说出多种方法。如:根据分数的意义求120的3/4就是把120分成4等份,取其中的3份;还能沟通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意义,求120的3/4就是求120的3/4倍,所以用乘法;等等。这类学生在第三水平的基础上,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发展了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把新知识和已经学过的分数的意义、整数乘法等知识糅合在一起,融会贯通。这类学生已经到达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熟练运用的水平。
第五类水平的学生,这样想:三年级人数里,若男生人数占4份,女生人数就占3份,那么120×(4+3)÷4-120=90,就是说女生的人数是90人。这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按比例分配”,而这类学生却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表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概括、更深入了,即使遇到复杂的问题,他们也能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中分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不断改变思考问题的。
二、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分析的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从上可看出,同样是答对了问题,但反映出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不同水平。因此,教师不能仅从学生的解题结果来简单判断,而需要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认真分析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如何。那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把握、分析能力如何呢?哪些因素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生分析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1.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生分析能力现状
在教学中,教师的学生分析能力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现状进行分析,认识、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学生分析能力可从他们所拥有的条件性知识进行判断,虽然从条件性知识(观念)到教育教学实际行动有个过程,但条件性知识观念的拥有却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生分析能力提高的前提,李琼等人的研究恰好可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数理证据。一般来说,各种性质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能力都比较一般,其中在不同教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新教师较其他教师表现较差,而拥有五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较拥有二到四年教龄的教师表现差,这一方面由于新教师对学生不熟悉,而老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由于随着教龄的增加,其条件性知识呈下降趋势。另外研究还发现,专家教师倾向于用“问题解决”的观点看待数学学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非专家教师则更倾向于“掌握知识”的观点。我们在对多份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仔细分析后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部分教师还是能把握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分析上比较到位,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但是,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过多地且唯一地聚焦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如部分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分析仅仅简单地描述为“学生已经有学习……的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并且对那些妨碍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缺乏分析与重视,对新课程突出强调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体验、情感等方面关注较少;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缺乏应有的分析,对学生的差异性考虑不周,这进一步说明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影响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生分析能力的因素
教学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师生的共同的活动,它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控制和学生个体的自我控制,一方面教师控制了教学的方向,另一方面学生的素质和主观能动性决定着他们对输入信息的选择和接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生分析能力要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1)学生因素:班级容量过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教师难于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储备和思维水平还不够,其内在的思维过程外在表现不明确,难以分析。
2)教师自身因素:教育理念转变不够;条件性知识的理解与转换能力不够;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科学教育观念的建立有困难,与教学实施还存在一定差距。
3)教师培训因素:培训力度不够,目前小学教师培训多限于大中城市的骨干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方式单一,理论讲解多于实践性操作。培训后很多教师仍不懂得如何将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方法,对教师的学生分析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3.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生分析能力的方式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对小学数学教师在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教师自身还应是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和“反思者”。由此,这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一大挑战,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也是一大挑战。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生分析能力,必须从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转变把数学教学视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的传统观念,紧跟时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刻领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数学教法等条件性知识,树立教育事业的生命观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在行动上,大胆尝试和勇于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反思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效果,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分组活动和联系实际的机会,如讨论、实验、观察等,细心观察学生表现,从中发现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绪和学习过程,做个有心人。
其次,教师培训机构更要做好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的带路人,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和提高培训质量。理论知识固然是实践的理性沉淀,对教师进行有关新的教育理论的培训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强调会使教师所接受的培训脱离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教师感到专家培训的理论与实际相差得太远,对于实际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性操作价值不大。教师培训要关照教师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虽然它往往是粗糙的、情境性的,甚至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但它随时随地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培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要关照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分析、反思、研究教学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的精心安排最终是要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是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引领学生到哪里去?”“如何引领学生到达想去的地方?”虽然一堂反映新课改理念、高质量的数学课的设计还要考虑到目标、课程、教材、教法等诸多方面,需要教师事先筹划,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但是,毕竟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背景知识和起始能力分析诊断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关涉到整个教学设计的路向和、目标、效果和评价等。因此新教改下,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生分析能力迫在眉睫,只有在理论提高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能力,提高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才可能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才可能在教学实际中真正做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的真谛,进一步达到真正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2]吴庆麟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3]张大均主编.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7.8.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农村改薄工程;班班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130-02
1 前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均衡县创建和农村改薄工程的深入开展,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信息技术逐渐走进农村课堂,这让教师耳目一新、学生眼前一亮,让农村数学课堂教学从单纯的“一书、一笔、一课堂”逐渐发展成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2 激发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因其年龄小,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时明显受到心理因素的支配。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够把学科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起来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农村小学生受地域、经济等条件限制,接受外界信息渠道狭隘,知识储备量相对不足,禁锢了思维,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数学上抽象思维知识点训练只能靠学生想象和教师传授,很难彻底明白知识形成过程,造成很多知识点靠死记硬背,解题套用公式生搬硬套。
信息技术走入课堂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小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教学起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欲望之间创设情境教学,引起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求知欲望。在农村孩子眼里,信息技术课堂仿佛是充满魔幻的多彩世界,他们满怀好奇和期待而深深地融入其中,乐此不疲。单调、枯燥的数学课堂从此变得趣味横生,为农村小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架起一座桥梁。
3 改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以教师“演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农村教师局限于教育资源条件,大部分数学教学是照本宣科。数学上某些知识点比较抽象或难以理解,有时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能理解掌握,教师的教学工作既吃力又没有效果,经常是望生兴叹、爱莫能助。
对于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无法体现,但是信息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地将它们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圆柱的体积”时,圆柱体积公式的整个推算过程一直是学生学习这一章节的难点,他们对于整个推导很难理解。现在小学使用的数学教材版本一直沿用试验论证,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长方体了,两者相比较得到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相等,从而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是完全相等的。
实验过程比较烦琐,教师难以表述两者之间的转化过程,尤其是把圆柱切开后的剖面是什么形状的?怎么拼接成的长方体?教师借助于教具实际操作,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还是波浪形的,高也是斜的,怎么能说它是长方体呢?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很难想象,致使他们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模糊的态度,只能被动接受教材上给出的定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尽管教师在一节课上反复强调演变的过程,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还是一塌糊涂。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制作的课件动态展示圆柱体积公式推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切割与拼凑的过程,把抽象化为具体,把静止变为动态,不到一分钟的动画演示,学生就能够自然轻松地看清楚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演变过程,记忆特别深刻,学习效果非常好。由此可以看出,把信息技术带入数学课堂,不仅学生学得好,易于理解,教师的教学也省事且高效。
4 拓宽了农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在教学中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看教学中是否突出了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知识过程自动演绎出来,使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展现得更充分、更具体,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更富有亲切感,在因人施教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量也以数倍的速度增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量的需求,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知识的容量,而且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将书本上的抽象内容具象化,利用视觉、听觉带来的感官效果向学生提供有声、生动形象的画面。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营造和谐丰富的教学课堂,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信息的多元化让学生学会自主查阅资料,将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教授“平方千米和公顷的认识”这一章节时,小学生很难体会出1平方千米、1公顷到底有多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网上搜集与面积相关的数据资料,如地球的面积、祖国的土地面积、天安门广场的大小等。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牢固掌握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达到渗透熏陶思想教育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为农村小学生的发展搭建新的平台
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日新月异。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等,都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个人终身的社会需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信息化的发展,跟上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信息技术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所有农村小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
如今,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逐步完善,已经接入宽带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家长也都注册并使用乐教乐学平台,补齐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短板。所以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来查阅和数学知识相关的所有资料,还可以通过班级交流群、微信群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探讨;教师的角色就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和探讨。
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可以U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又能够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教师不再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上,让学生“会学”“愿学”,正确引导学生从哪里可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灵活掌握处理信息的有效方法,使得学生通过完善自我来学会选择、整理和重组,让知识信息不再是只从教师口中说出来,而是由学生在网络中自己找出来的。教师指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读、自学、自悟,带着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跟同学、教师进行互相合作、互相探讨。
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形成一个多维互动的空间,互相融合、互相碰撞,形成充满活动、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6 促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势必督促教师深入剖析教材,灵活多变使用教材,即哪些内容是多媒体可以代替去完成的,哪些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走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研究的能力,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还需要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获取信息及传递和处理信息等,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资源丰富,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如每年组织的教师网络研修,培训内容丰富充实,广大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借助于这样的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这样的培训平台操作简单易行,而且知识覆盖面广。在信息技术还没有发展到农村时,农村教师的培训渠道单一,只能自己内部交流,身边缺少专家的指导引领,想听节优质课却机会难得,与专家直面交流更是少见。现在有了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培训平台,可以让教师满足对这些方面的渴求,通过这些培训使农村教师的能力越来越强。提高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影响的确举足轻重,但也必须明确,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区,都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而不能主宰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管信息技术教学形象直观又生动,但它无法取代教师引导、点拨和启发作用,更无法取代学生思维灵性。要清醒地认识其利与弊,教育者要结合学科特点合理运用、有的放矢,多媒体教学要用到关键处、使在必要时,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优势,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能力服务。
7 结语
信息技术的特点更好地适应了当代教育的需求,让农村小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课堂的精彩,关注小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使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给农村小学教育带来新的气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胡晓倩.信息技术使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焕然一新[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3(2):120.
[2]顾利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果[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6(1):41-42.
[3]赵晓琴.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小学数学教师总是坚持“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为了达到课堂目标而忽略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了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顺利,常常调用一切可以控制的元素来实现这一目标,忽略学生的重要性。这种教学设计思维方式实际上将学生当成教学的工具,完全不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2、缺乏整体优化意识,导致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设计缺乏指导作用
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整体优化意识,忽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发展性。首先,在课程层面上,脱离整个课程知识体系设计教学。其次,在课堂层面上,小学教师缺乏“确定目标到达成目标在到评估目标”的整体优化设计意识。分析、设计、评价和调整活动都应该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目标也成了“摆设”,教师往往凭自身经验和直觉去抉择。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有时候这些“精心设计”不但起不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甚至南辕北辙,导致整个教学都是处于“教到哪算哪”的盲目状态,教学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3、知识传授方式单一
一份好的教学材料应当是具备多方面信息的,而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信息仅仅停在书本上,即静态信息。而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对静态数学知识进行总结规划,教师的观点是只要在课堂上将书本中的知识给学生都讲到了就算完成任务了。对于书本以外的其他内容很少在意。这些做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4、缺少数学学习方面的知识对数学教育理论缺乏更新,导致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
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对小学生怎样学习数学的过程有所认识,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特点、不同知识类型(如概念、空间观念、问题解决等)的学习过程和特点等。现在有些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数学学习方面的知识。老师们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就是以前的备课。只是换了种说法而已”“教学设计对新教师来说很重要,小学就那么点数学知识,年复一年地教,都教烂了,对于我们这些老教师来说,写教案就没有什么意义啦!”“太严格的教学设计会框死老师的思维”“设计好的教案.并不能保证他能上好课,一个好教师更在于教学机智,也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等,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仍然没有认识到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之间的区别。对教学设计存在种种误解。此外,还存在比较突出对教学设计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矛盾问题。很多老师认识到了教学设计很多先进理念如整体优化、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目标导向、知识分类等,但是由于缺乏教学设计操作层面的技能,如内容分析方法、教学目标阐明技能、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选择方法等.就无法让这些好的教学设计理念真正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5、缺乏有力的前期分析,导致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
教学设计前期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等。教学设计只有找准起点、定准方向才能保证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评价工作有的放矢。然而现实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认识不到位,以及对学生知识经验和情感态度也了解的很少,同时缺乏对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分析,这样教学目标就定不准确,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
另外,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处理。有些教师还是很依附于教材,教材的适用性理解的不够,把我不住教材,仅仅注意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教学的学习过程及方法。
二、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原因有很大,其中一下几个原因为主要原因。
1、小学数学教师师资不够.包班教学仍很普遍
小学数学教师师资明显不够,尤其是农村小学,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要教几个班。同时还要兼班主任或者其它行政事务,事务性工作很繁忙,较少时间去精心设计教学。很多地方尤其是低年段,仍然是包班教学,班级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位老师的素质,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有更高的素质。有老师提到“语文、数学都让一个老师教,这本身就让老师不可能非常专心攻一门。尤其是在高年级,学业负担重就更难以应付知识的扩充了。另外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使得老师很难分出时间进行相关方面学习”。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和管理流于形式
学校对教案的管理和检查方式对教师教学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的教案检查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检查人员不固定.检查主要看数量.质量上没有统一的要求,不会给老师具体的反馈。有教师反映,学校检查的目的是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教案每年要检查、签字、盖章.防止教师把旧的设计拿来这学期用,检查时是通不过的,所以教师们的很多时间都花在抄教案上,而在以前教案上完善,修改的时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