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产品运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数量大、种类多,物流环节也多,而农产品相对来说成本较低,这就要求严格控制农产品物流运输的成本。由于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中,城镇居民占比很大,农产品物流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镇地区。随着经济发展,食品安全、绿色物流这些理念的出现,消费者也出现了新的消费理念,追求绿色农产品消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输只有通过战略性管理,严格控制物流成本,快准狠地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实现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4]。
3江苏农产品发展现状
3.1农产品产值基本上稳步增长
江苏地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海岸线长达954公里,平原、水面所占比例在全国均居于首位,这是江苏发展农产品的地理优势。由于江苏自身地理特性,江苏农业和渔业发展比较突出,2018年农林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分别为51.92%、2.04%、15.17%和23.75%[5]。总体而言,近年来江苏省农产品产值基本上稳步增长,除了2017年较2016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都是稳步增长,具体数据见表1。随着农产品产值的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有增长,2018年江苏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6228元。
3.2农产品种类较全,产量变化幅度较小
江苏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为粮食和水产品,其中,粮食作物主要包括谷物(小麦、稻谷)和果蔬,棉花和油料等经济作物产量较低。2014到201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近五年来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平均产量4551.56万吨。201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为4548.64万吨,其中,粮食和水产品分别为3610.80万吨和494.84万吨。201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达到4571.70万吨,产量同比增长1.37%,见表2。江苏水产资源极为丰富,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5.4万平方公里,有着著名的吕四、海州湾、长江口和大沙四大渔场,主要海水产品有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江苏的淡水产品生产地也很多,内陆水面4000多万亩,养殖面积1148万亩,有淡水鱼类140余种,是全国河蟹苗、鳗鱼苗的主要产地。近五年淡水产品产量持续占江苏地区水产品总产量比为70%以上,但从水产品养殖面积来看,淡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基本上不超过总养殖面积30%,见表3。
3.3农产品区域分布不均匀
在江苏农业发展前景良好的背后,我们发现由于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江苏地区的农产品产地分配并不均匀。谷物、果蔬等主要农作物的产地主要分布在苏北(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和苏中地区(扬州、泰州、南通),而苏南地区(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分布较少。2017—2018年苏北地区主要农产品平均产值达到3112.71亿元,2018年苏北地区主要农产品产值占全省主要农产品产值的比例高达63.18%。而苏南、苏中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农产品分布较少,2018年主要农产品产值分别仅占全省主要农产品总产值的11.39%和25.42%。苏北和苏中地区同样也是江苏重点淡水产品和海水产品产地,其中,苏北地区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省55.40%。除此之外,江苏地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也并不平衡。苏南地区虽然初级农产品产值较低,但是由于地处长三角经济带,可以重点发展食品加工行业,对于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利用经济带优势使农产品销路更加广阔。而苏北、苏中地区轻工业发展则较为落后,并不能依靠工业化优势来带动农产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产品的流通在江苏地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产品的供应链及其物流运输在江苏地区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4江苏农产品物流运输建议
4.1提升农产品物流运输技术
在流通经济时代,为推动江苏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提升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技术至关重要[6]。提升农产品物流运输技术,主要从仓储技术和物流信息两方面着手。首先,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应重视仓储设备的质量,增大冷藏仓、冷冻仓数量,提高仓库的利用率以及转换率,加快冷藏运输设备的研发创新;政府应发挥引导示范的作用,通过资金投入来扶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其次,应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信息系统硬件的基础建设,健全覆盖全省各地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各地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7]。
4.2控制农产品物流成本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50%,而国外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江苏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成本率和损耗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农产品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主要包括物流运输成本、物流仓储成本、包装成本以及物流装卸搬运成本。根据江苏农产品的发展现状,控制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关键是控制其冷链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我们可以采取降低空载率、提高运输设备利用率等方式进行冷链运输的成本控制;而对于仓储成本的控制,我们可以运用ABC法来管理存货,同时加强仓储管理[8]。
4.3提倡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
随着电商的发展,江苏的电商环境也日渐成熟,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均已在江苏入驻。在此基础上,根据江苏农产品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需求的特点,应大力扶持通过自建平台来发展业务的农产品电商经营主体[9]。企业竞争力强弱可以体现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大小以及企业最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的能力上[10]。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农产品电商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以及电商物流包装标准化建设,从而提升农产品电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完善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提高农产品的经营效率。
4.4因地制宜发展冷链物流
由于江苏农产品以粮食、水产品为主,根据江苏省地理位置及农产品生产特点,江苏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冷链物流。江苏主要的果蔬产区分布在苏北和苏中地区,水产品产区也主要分布在南通、连云港、扬州、淮安、盐城等苏北和苏中地区,苏北地区还拥有大规模的畜牧养殖基地。因此,在苏北和苏中地区应该建设具有产后预冷、分拣加工功能的果蔬冷藏保鲜仓库;水产品需要的耐低温设施的低温库;具有绿色节能、实用性高的冷藏冷冻储存设施和加工设施[11]。此外,江苏应该建设面向其他城市的生鲜农产品直供基地。完善江苏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布局,充分利用地区特色,优化地区间冷链物流体系,确保区域之间冷链物流运输健康运行。
5结语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SCOR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model is the SCC(Supply-Chain Council)development support; it i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industrial areas of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 SCOR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the working group planned the logistics, procurement,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return of the five aspects of restructuring.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roduced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blems, mainly relying on the SCOR model's first layer of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simplifi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divided into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purchasing links, production processes, link processing, marketing aspects, the logistics aspect of recovery links for all aspects of analysis respectively, made a complete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model.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SCOR model
1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定义
1.1 定义。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供应链各不相同。为了对各个不同供应链进行合理描述,进行分析、交流、仿真、设计,供应链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供应链建模方法,使用最广泛的是SCOR模型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是在1996年底由国际供应链协会(Supply-Chain Council)的研究与开发的,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尤其适用于工业。Pittiglio Rabin Todd & McGrath(PRTM)和AMR Research(AMR)这两家两个咨询公司为了更好地实现供应链由职能管理转变到流程管理,成立了供应链协会,提出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对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目前的理解重点是[1]它提供了一套规范易用的、跨行业的供应链建模方法,清晰地描述了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便于分析供应链的现状,易于不同部门、不同组织之间对供应链运作的理解和沟通。SCOR不是第一个流程参考模型,但却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参考模型。SCOR模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2]:供应链管理流程的一般定义、对应于流程性能的指标基准、供应链“最佳实施”(Best practices)的描述以及选择供应链软件产品的信息。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出现,成为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绩效评估、标杆管理、最佳性能分析等的基础,并且SCOR模型集成了一个跨功能的框架,这个框架将集合了有名的业务流程再造、标杆对比和工艺流程评价等概念。SCOR模型是一个流程参考模型,帮助供应链伙伴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一种标准语言,帮助管理者关注的管理问题。目前,模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扩大从窄到宽的供应链,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如图1所示,包括:由狭义的供应链扩展到广义的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具体包括:所有与客户之间相互交流,从订单接受、输入到支付货款;产品(物质实体和服务)交付,从源头的供应商到最末端的客户,包括机器设备、各种原材料物资、零配件、大量的产品、服务软件等;市场之间所有的交往,清晰到每个订单完成总需求;以及退货的管理等等。
1.2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设计。SCOR模型的设计可以帮助各种复杂的、跨行业的供应链,它包括三个流程层级的阶梯式模型,这三个层级都有自己特定的界限和范围,每层可用于企业供应链的运行分
析[3]。第一层是最顶层,它描述了五种核心管理流程形态:计划(plan)、采购(source)、生产(make)、发运(deliver)和退货(return),如图2所示。第一层是说明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确定企业竞争绩效目标的基础。企业对第一层的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基本的决策。
依照环境形态不同可将SCOR模型分解到第二层――配置层,它由若干种核心流程类型组成,例如生产(make)流程,依照制造类别不同可分为库存生产(make to stock)、订单生产(make to order)、订单定制(engineer to order)。大部分企业通过这一层确定的核心流程类型来构建企业自己的供应链,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或者同一种产品的不同型号都可以通过第二层来形成自己的链条结构。使用第二层配置层来构建企业的供应链,能帮助企业发现自己原有的流程存在的效率低或者无效率的问题,从而考虑对现有的链条结构花时间和精力进行供应链成员的重新选择、供应链成员数量的增减等。
再往下是SCOR模型的第三层流程――分解层,是SCOR模型的最底层,包含绩效属性、绩效衡量、最佳实务和为达到所需要的系统软件能力。第三层在第二层的基础上为每个流程进行细节的规划,并确定所需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元素。第三层为企业提供了在改善供应链时成功地规划和确定目标所需要的信息,企业主要在这一层上调节作业战略。
在SCOR模型中,流程的形态分为规划(planning)、执行(execution)、致能(enable)三种,规划流程针对特定的执行流程作整个供应链的计划;除致能(enable)外,执行流程包含所有source、make、deliver、return类型的流程;致能流程为特殊的流程形态,其定义流程要素的规章。SCOR第一层的五个核心流程定义如表1:
2 农产品供应链
2.1 农产品供应链。目前关于农产品供应链还没有一个清楚统一的定义。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概念包括“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Agri-Supply Chain”、“Food and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s”和“Agro-Supply Chain”等。国内的研究更多地使用的名字是“农业的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等[4]。“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结合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理解为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5]。
2.2 构建背景。当前农产品在供应链的环节流动过程中损耗过大,有统计数据,常温系统中果蔬类约损失20%~30%,粮油损失15%,蛋损失15%,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上亿元。另外在市场经济下,农产品的供应有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再加上我国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输送、销售等环节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如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面粉含添加剂、青岛市场韭菜农药超标等一系列农产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从以往的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尤其是追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证消费者食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农产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的人民生活问题,是政治经济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发展问题。因此,研究供应链各环节对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降低成本,提高满足人民需求的效率,保证农产品安全都有重大意义。
3 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型程序的构建
为实现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质量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的目标,本文主要基于SCOR模型,从该模型的第一层出发,构建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型的运作程序,以构建良好的农产品产供销体系。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可以用图3表示:
在图3中,从供应商开始到终端用户是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在流动,反过来是资金的流动,而要保证农产品生产销售顺利实现还需要上下游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彼此的信息。依托此结构,运用SCOR模型来构建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型的运作程序。
3.1 计划环节。农产品在种植或生产之前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合理的计划既可以保证产出,供给市场需要,又可以避免农户无规律的生产,如价高一哄而上的生产,价低又全部转产,最终损耗农民的利益。计划的制定既要在调查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也要结合供应链各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为后面采购、生产等各环节的开展提供好的指导。
3.2 采购环节。采购是运作程序的开始,它不仅关系到农产品能否顺利生产加工销售,还关系到能否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关系到能否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农产品的采购涉及到种子、幼苗、农药、化肥、饲料等,采购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选择供应商最基本的标准是其所提品的质量、价格、交货时间、订单履行能力等,同时也考虑到给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为人类健康、环保的制造工艺、运输快速节能等因素。在和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对他们的业绩作出评价,以督促他们提供更好的产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以保证农产品生产企业所需物资的可得性。
3.3 生产环节。生产在保证农产品产品产出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投入高效的生产设备、低污染的农业资源如化肥、农药等,确保农产品质量以及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另外在生产中尽量实现清洁生产,遵循“5R”原则即研究Rearch、消减Reduce、再开发Reuse、循环Recycle、保护Rescue,减少农产品生产对环境的危害[6]。
另外农产品的生产者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是最薄弱一环,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各个生产者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缺乏诚信,信息获取渠道少等问题。因此对生产环节还要加强生产者之间的合作,形成合作社的形式,提高生产者的实力,合理分配利益;建立信息共享渠道,及时传递信息,及时收集信息,及时处理信息,以保证生产顺利实现,使农产品买卖都容易进行,既保证农产品供应,又保证农户的利益。
3.4 加工环节。加工环节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确保满足农产品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关键环节。所以对加工环节要供应及时、高质量、高安全的物资;对加工过程要尽量选择对产品营养价值破坏少,避免二次污染的先进生产工艺,加大相关设备、资金、技术人员的投入;加工后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废液等都要经过无害化处理,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产生污染与危害。
3.5 营销环节。从加工商到批发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过程中,要建立适当的营销渠道,选择合适的营销手段,保证农产品销售的顺利实现。营销渠道主要有直销渠道(由生产商直接供给消费者)、间接渠道(由生产商通过中间批发商、零售商将农产品供给消费者)。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渠道类型,如蔬菜等易腐烂的农产品要尽可能选择短的营销渠道,以缩短供应时间,减少货物损失;大米等耐储藏的农产品相对就可以选择较长的营销渠道。
内容摘要: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实施准入制度和实时监控与动态跟踪管理,构建具有可追溯性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等高效运营的基础,是北京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就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主导等三种具体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构建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封闭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物流模式 核心企业
自2006年首次提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概念以来,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一直是管理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是以农产品安全为目的,利用封闭性的生产经营渠道,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并通过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模式创新,确保农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到销售终端处于多层次的监督管理和检测之中,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最终实现农产品消费安全的供应链系统。
北京市是一个特大型的农产品消费城市,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个性化、新鲜化、无害化、及时化的要求,一直是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北京市农产品物流来看,近年来,北京市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超市、专卖店等为主的农产品物流网络,出现了自营、中介主导型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导型等农产品物流模式,但目前仍存在着物流环节多、物流效率低、物流信息流通不畅、供应链缺乏整合等问题。现阶段解决北京市农产品物流问题,关键是创新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起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发展专业化物流配送。因此,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价值、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与效益、提高北京市农产品物流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北京市世界城市的形象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提出
模式是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演生出一种新知识。按照中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是某一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可使人照着样子去做的一种标准样式”。农产品物流模式是对农产品从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物流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的组织方式,是农产品物流渠道结构特征与存在形式,它包括渠道结构、物流形式、物流各个参与主体的相互关系、合作组织方式以及各主体间相互协调的手段,等等。科学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资源整合、优化供应链库存管理、提高企业响应市场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是在封闭供应链上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的组织方式,是农产品物流模式的高级形式。国外先进的农产品物流模式都具有物流市场化、信息化、一体化、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并且每种模式的发展都与其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时,应遵循农产品物流模式演绎规律,适应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发生活方式变革的要求,符合农产品物流特性,做到物流环节精简、物流信息传递顺畅、物流环节衔接无缝、物流专业化运作。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行,需要通过一系列运行策略来实现维护农产品物流及安全的目标,它需要核心企业发挥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并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因此,封闭供应链是围绕着核心企业建立起来的,是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一切向前的关系,以及核心企业与分销商、分销商的分销商及一切向后的关系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作为整个链条的管理者,其协调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核心企业除了充当本链条的管理者之外,还要能够保持链上企业之间的信任和交易关系的稳定。任何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增强整条供应链的价值、提高整体效率都会认真考虑本链上其它成员的利益,并通过突出核心企业的管理地位,使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核心企业。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是封闭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是封闭供应链上农产品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是封闭供应链上农产品质量的“保证中心”。
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总体思路
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以及消费需求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市应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高度重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问题。在现有农产品物流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核心企业为链主构筑农产品供应链,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经济活动纳入到封闭供应链的体系之中。在封闭供应链内部形成围绕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科学的运行机制,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中,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构建有效的质量安全体系,搭建现代化的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的、良性的、现代化的运营机制;对整个封闭供应链中各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可靠性,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在封闭供应链外部,通过着力于服务体系的培育,推动北京市农产品物流的良性发展,构建起柔性好、响应快、过程简洁、信息共享、运行效率高、用户满意度高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新模式。
(一) 建立封闭供应链成员的准入制度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保证整条封闭供应链的健康运行,核心企业要对封闭供应链成员实行一定的准入制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应依据现有政府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供应链运行的标准体系,包括信用标准、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流程标准等。企业要想加入这条封闭供应链,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封闭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都会影响整条链的利益。在封闭供应链建立之初,就要按照规定标准对加入供应链的成员设立准入制度,并应依据现有国家标准及其他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从而对供应链成员进行有效的检验和监督管理。
(二)加强农产品检测和实施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是以产品质量控制和产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的供应链。参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要求,在多级供应链物流节点上设立严格、可靠的流程监督和检测模式,是确保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这个多级检测节点体系中应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方权威监管机构,这个权威监管机构可以由政府部门或行业权威组织出面担当,并与封闭供应链成员企业保持利益关系上的独立。同时还应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机制。实行农产品追溯制度,可以强化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责任,通过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不断优化整个封闭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管理哲学,其精髓主要体现为: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通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强调供应链整体,以及核心企业与相关成员的协调运作;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在农产品物流中导入封闭供应链管理,并非只是渠道成员的简单合作,而是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优。要实现供应链总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管理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自律机制等。
(四)实施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机制
在构建基于封闭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物流模式时,必须重视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加强整合,提升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经营能力,努力寻求合理的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并通过转换机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具体形式
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关键是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核心企业是整条供应链得以维持的中坚力量,具有提升供应链的能力。作为供应链的领航者,核心企业应具有一定的规模、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强战略整合力。考虑到北京市不同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发展情况,从封闭供应链对核心企业的要求出发,研究者认为有可能发展成为核心企业的是: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因此,以上述三种主体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将是北京市未来一定时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三种具体形式。
(一)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的模式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随着企业化批发市场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经营组织管理机构,对市场内部进行规范化管理。并通过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平台,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相连接,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价格、供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这些成熟、规范的批发市场运营商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承担封闭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角色。
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来担任,通过将前一体化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批发环节连接起来,通过将后一体化将农产品的分销和零售环节连接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存储保鲜、配送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在这条封闭供应链中,担任核心企业的大型批发市场运营商负责组织协调整个封闭供应链,制定供应链成员的准入标准和封闭供应链流程规范,并依据第三方监测部门的行业产品质量标准订制更加严格的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并定期与合作伙伴探讨供应链合作问题,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条码、射频等)记录农产品的相关信息,以备追溯查询,负责整条供应链质量安全。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的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1所示。
整个封闭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农产品及其相关的加工品都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流动,并通过封闭供应链上供应商、批发市场运营商、零售商三级节点的三级检测,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不会采购非签约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经销商和专业合作社的产品,也不会销售给非签约的零售企业。
该模式供需、质量、价格等信息在链条上交流畅通,能有效提升物流功能,使得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提高,能确保交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
为满足北京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产品高档化、多元化、营养化、快捷化的消费需求,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商业信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它们具有组织协调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的能力,有一定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加工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它们的生产经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所在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因此,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作为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
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通过自建或联合建立社区专卖店或直接进入超市,控制销售终端,组织协调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2所示。
该模式流通环节少,信息反馈及时,市场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冷藏、保温物流运输条件,提供及时、快速的配送服务,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可加快物流速度,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
(三)以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主导的模式
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农产品安全的关注程度的上升,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通过超市购买各类农产品。超市以其商品标准化、加工化和包装化经营所具有的优势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北京等大城市,生鲜农产品日益广泛地进入大型超市的生鲜区,从而促进了以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的产生。实践证明,连锁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是最短的,在以超市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中,超市直接与消费者相连,对市场反应最灵活,农产品消费成为核心,以农业产业链的下游或末端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为主要关注对象,以消费者需要为出发点,协调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环节,建立互惠机制,有效组织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同时通过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实现供应链物流功能,创造和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
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连锁超市配送中心,超市配送中心向上游延伸和发展,形成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生鲜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其成为连结生产、零售的核心环节。以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主导的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3所示。该模式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有利于实现产品标准化。
总之,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推进。为此,应明确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和核心企业的作用,积极采用现代化物流技术,建立有效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国辰,肖为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2.焦志伦.基于食品安全的封闭供应链设计初探[J].物流技术,2009(4)
3.崔彬.优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8(2)
关键词:乳品业 供应链管理 优化设计 资源整合
一、乳品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乳品行业蓬勃发展,从奶源基地和制奶企业数量、产量到乳品消费市场的规模都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乳品消费市场的销售量已达到1600亿元,这给乳品供应链相关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乳品业是贯穿第一产业畜牧业――奶源生产、第二产业食品工业――乳品加工、第三产业流通服务――乳品批发零售的纵向延伸产业链。乳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是奶源、加工、流通的协调发展。近些年来,由于供需矛盾、相关环节利益分配不均衡等原因发生了诸多重品质量问题,暴露出我国乳品业供应链整体效率低、松散型、效益差等问题,从而加大了整个乳品行业的运营风险。
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加强和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可追踪性、透明性和安全性将是对未来农牧产品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而目前我国松散的乳品业供应链根本无法满足上述“三性”的要求,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如何通过供应链优化设计,构建可靠的乳品产业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乳品业供应链现行运营模式
我国乳品业供应链从纵向上看:从奶源到乳品加工企业再流通至消费者,结构相对清晰。从横向上看:每个环节集约化程度低。奶源环节,有农户家庭散养、奶牛养殖小区和现代化牧场三种组织形式,其中又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加工环节,主要由自有品牌的乳品企业来完成,而大部分乳品企业往往要同时兼顾加工和销售两个环节;流通环节,主要有乳品企业自建销售渠道、经销批发零售、商场超市等网点零售三种形式。
目前,我国乳品业供应链主要存在两种运营模式,即供应源型运营模式和需求源型运营模式,二者在奶源、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特征鲜明,各有优劣。
(一)供应源型运营模式
供应源型运营模式中,乳品生产企业奶源丰富,但远离消费市场。该供应链中,乳品企业与供应奶源关系紧密,但对需求源的控制力差,从生产至消费段供应链松散,所以产品一般是以超高温瞬时灭菌奶(UHT)和奶粉为主,以便于产品的远距离运输和市场投放。这种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复杂的远距离经销渠道的把握。
(二)需求源型运营模式
需求源型运营模式中,乳品生产企业靠近需求源,拥有成熟的市场和便捷的直营渠道,但缺陷是只能依赖城市周边有限的奶源。在这种模式下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供应链上游奶源的控制能力,即如何进入形成强大壁垒的当地垄断的市场。
三、乳品业现行供应链的绩效评价
从整体上看,我国乳品业尚未形成一个高效、紧凑的供应链。总体呈现出“快、多、大、变”的特点,即乳品业发展速度、产品开发速度越来越快;生产、销售乳品的企业越来越多;消费市场规模、品种范围、竞争格局越来越大;消费需求及乳品企业竞争地位越来越多变。在这条供应链上,大部分企业难以实现纵向一体化。
(一)供应链呈现“三个半整合”的状况
1、奶源与乳品加工半整合
乳品业供应链中,原奶到加工之间不存在批发市场这个流通环节。加工企业直接与奶源基地建立合作,通过经纪人和个体运输户完成物流作业。我国奶源供给与乳品加工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奶源的争夺和整合成为乳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加之奶源基地与乳品加工企业组织松散、不集约、竞争无序化,大多数乳品加工企业和奶农之间未建立协调的利益分配机制,致使奶源与乳品加工环节半整合。
2、乳品加工与物流运作半整合
在我国,从原奶、生产到加工都在24小时内,在物流上是完全的冷链系统,大部分液态奶产品以奶源为中心2―4小时车程,而乳制品产品结构中以液态奶和奶粉为主,其他深加工产品比例较低,从而限制了奶产品供应链的长度,流通半径较小。而冷链配送体系的合理分配机制及战略合作关系尚未建立,致使乳品加工企业与冷链物流企业间呈现半整合特点。
3、乳品加工与流通消费半整合
目前,我国乳品加工企业主要通过与超市、销售和销售大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调整生产保质期不同的产品比例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供应链柔性有限,乳品加工与流通环节呈现半整合特点。
(二)供应链绩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乳品业供应链重要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和科学试验,结果表明我国乳品业供应链运营,在组织化水平与合作密切程度、质量管理水平、供应链协调、反应力、信息共享水平、利益分配机制和共同风险化解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我国乳品业质量问题频出,不仅仅是质量管理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体供应链管理水平较低,资源整合能力薄弱这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表现一是缺乏协同、快速反应的供应链运营体系;二是供应链上成员的利益共同分配机制薄弱;三是乳品业供应链组织合作存在运营风险;四是乳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不通畅。
四、构建理想的乳品业供应链运营模型
根据上述绩效评价与分析,理想的供应链模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是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使加工企业与原料奶供给源建立紧密合作、专业化供给、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合作管理;二是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并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原料订购、配送信息、自动补货、库存控制等方面提供快速有效反应的一手信息。三是建立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资源运营体系,完善供应链上下游成员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化解机制,通过有效的上游原料奶合作组织控制供应链的供给源运营,通过自营或第三方运营的高效配送中心对供应链下游需求渠道进行有效整合;四是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使上下游企业实现真正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实现敏捷、灵活、协同的供应链。由此,提出理想的乳品业供应链运营模型。
(一)无第三方参与的理想外部供应链模型
该模型(如图1)以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和运营。核心企业的主要业务部门包括加工、销售、物流和信息管理等都是在供应链系统管理平台的运作基础上,分别整合供给源、需求源以及进行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同时,借助内部的信息资源,打造一个面对外部不确定需求的对外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订单处理,并实现供应链内外信息平台的信息对接与互动。从整体的物流来看,理想的乳品业供应链模型由牧场或奶业合作组织整合的原料供给源――核心企业加工部门――核心企业物流部门及其整合的配送中心――需求源,上下游的物流运作都进行了整合,有利于形成快速、协同、通畅的供应链运营机制。
(二)有第三方参与的理想外部供应链模型
乳品业属低温冷链物流,技术上有一定的专业性,理想的外部供应链模型(如图2),应由第三方物流(3PL)参与整合物流运作。核心生产企业只需建立与3PL及外部客户共享的订单循环系统,以接受订单等需求信息;建立一个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平台,以进行企业内部资源的计划和管理。其他与物流相关的业务均外包给专业的3PL,进而整合上游资源供给及下游成品配送。需求源信息通过订单循环系统传递给核心企业和3PL,供给源信息直接与3PL共享,由3PL实施面向上下游的物流作业,生产企业集中精力做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通过与3PL的战略合作,使其成为一个关键的物流节点和信息节点,这将给核心生产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带来巨大的效益。
五、结语
我国乳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走向国际市场,必须走供应链协同、资源整合之路,面向国际市场时供应链链条还将大大延长。核心乳品企业加强对上、下游资源的控制和资源运营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乳品业现状、供应链结构特点、绩效评价进行了科学严谨的分析,并提出了理想的乳品业供应链模型,旨在构建一个敏捷、灵活、协同的乳品业供应链,完善乳品供应链组织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完善的乳品供应链组织合作风险化解机制,并围绕核心企业,组织上下游供应链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我国乳品业运营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①Schiere, J.B.; Zhang, X.Y.; Koning, K. de; Hengsdijk, H.; Wang, H.China's Dairy Chains--Towards qualities for the future[J].Animal Sciences Group - Wageningen UR,2007(12)
②俞燕. 我国乳品产业链危机分析及基本对策[J].北京:中国畜牧杂志,2010(10)
③娜仁图雅. 基于核心企业的乳品供应链分析及其优化――以蒙牛液态奶为例[J].内蒙古: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2)
关键词:旅游供应链;文化开发;模式;策略
一、旅游供应链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专家学者在借鉴制造业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供应链概念,并对旅游供应链展开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王雅琼(2008)、刘浩(2011)对旅游供应链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②罗梅(Romero&Tejada)提出旅游供应链的三种演变结构形式;③李万立(2005)、毛接炳(2007)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对“委托D”关系进行研究;④腾达(2011)、杨树(2007)从上下(前后)关联角度研究旅游供应链,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探讨关联度。旅游供应链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学术界对旅游供应链还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代葆屏(2008)提出以供应链理论为指导对旅行社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徐会奇等(2010)认为旅游供应链是由旅游供应商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并直接交付或由旅行社、旅游商间接交付给旅游者的链条。对旅游供应链概念的研究都是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产品组合特性等特征出发的。借鉴以上的研究观点,本文定义旅游供应链为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为目标,以旅游产品服务开发为核心所形成的包括旅游产品的设计、组合、生产、销售、消费等功能与一体的旅游网链结构。
二、旅游供应链运行模式研究
旅游供应链基本构成环节包括:初级供应商、旅游运营商、旅游商(旅行社)和游客四个主体。初级供应商包括酒店、饭店、航空公司和其他运输公司等,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和高产品时效性的特征;旅游运营商常被称为批发商,具有中间商和制造商的双重性质,既可以简单地将旅游产品或服务从基层供应商传递给旅游商或游客,也可以将基本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整合为全新的产品――产品包,甚至以自己的品牌进行营销活动,按照其业务范围可以分为出境游运营商和入境游运营商两类;旅游商主要是指将旅游运营商的产品包或者初级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旅客的组织机构,与旅游运营商和初级供应商形成委托关系,按照商与游客所在国家相同与否同样分为出境游商和入境游商两类;旅客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包括独立游客和团体游客、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等。
三、旅游供应链文化的开发路径
1.将“供应链”概念与文化旅游资源相融合
基于“供应链”角度建立模型,应用于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可将各利益关系体当作模型上的某一节点对待。通过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联系,分析利益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为资源开发提供具体的应用依据。
2.旅游开发者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
居民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开发的基础。但因个体的三观差异导致其对文化保持和继承的程度不同。因此,开发者可以通过对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经济补偿来激励当地居民积极主动的选择保护待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效实现文化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双赢”。
3.旅游开发者与旅行社融合
旅游开发者是旅游产品的制造商,通过文化虚拟权等形式拥有文化旅游资源的使用权。旅行社作为旅游开发者的产品经销商,以资金流的形式从开发者手中购买文化旅游产品,并使其进入市场流通领域。
4.旅游者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
旅游者与文化旅游资源是通过开发者、旅行社与文化旅游资源发生间接联系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原料供应商,以信息流、物质流的形式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消费品,而旅游者则通过资金流的形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消费。
四、旅游供应链文化的开发策略
1.优化政府规制,完善产业政策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规制性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应起主导作用,成熟以后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现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统筹管理,整个旅游要一盘棋,统筹起来,在旅游市场的竞争格局中,文化旅游产业始终没有摆脱以价格为核心的经营性竞争的范畴。在政府的领导下,为旅游业的发展定立规矩,提供系统的规则。
2.增强旅行社的实力,真正形成其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影响力
要推进旅游供应链的构建,就必须从内在上增强国内旅行社的实力和规模,使旅行社在供应链中真正占据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核心企业的影响力,从而促进整个旅游供应链的优化整合,推进旅游供应链运作模式构建。严格旅行社管理,加强旅行社监管。鼓励和扶持旅行社扩大规模,形成旅游品牌。当前旅行社在供应链中的弱势地位和旅行社实力薄弱有很大关系。提高旅行社的专业性,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行社相对于其他供应商和游客有更多的沟通,和游客接触的时间也最长,这也是旅游供应链对游客服务的第一站,所以提供专业性的旅游服务对于旅行社尤其重要。旅行社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旅行社专业性的服务将影响和带动供应链中的其他环节在旅游服务上良性发展,R敌允锹糜喂α丛俗髂J焦菇ǖ幕础条件。
3.结合旅游趋向转变,开展不同的服务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游客的旅游趋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散客出游正在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旅行社的客流,同时也给旅游供应链上的其他供应商业务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基于这个问题,旅行社可以针对旅游趋向转变,根据旅游资源推出不同的服务产品,如旅游景区介绍、票务代购或者当地供应商资源联系等,通过业务方向的转变,推出更为精细化的业务,同时满足散客和跟团游游客的多种需求,准确的把握市场变化,多元化业务有利于旅行社保持其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旅行社和相关的供应商可以形成信息共享,扩大其在核心地位的实质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光明,魏晓卓.供应链文化:供应链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J].管理评论,2007(0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金融供应链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Establishing of Guarding Risk mechanism in Financial Supply Chain
Zhang Hua1 Yu Mengxi2 Chen Dan1
(1.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Business;2.Finance Department,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As the new research area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focuses that cash flow should correspond with information and logistic. Due to the goal,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guarding risk mechanism in financial supply chain. It is hoped that what the author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ll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
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
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信任
为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间的信任,供应链上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以此保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性,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隙整合。这要求供应链企业加大对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加速交易处理过程、降低信息风险和成本,实现信息传递及沟通方式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张华,兰州理工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俞梦曦,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陈丹,兰州理工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祥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3:93-95
9月28日,国内首个《供应链金融技术标准定义》(下称《定义》)在京。这项技术标准让现阶段火热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做到了有章可查。供应链金融是根据产业特点,围绕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基于供应链交易链条向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通过把握和获取供应链中的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信息,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最低。
波及全球的“大生意”
这项金融服务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项“大生意”,在最近的一份时事通讯中,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指出,供应链金融全球可融资的高安全度应付款项达2万亿美元,潜在收入达200亿美元。目前,欧洲和美国占到其中的大多数,但麦肯锡表示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买方项目正在快速增长,这两个地区的供应链金融总收入自2010年起每年增长20%,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继续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一份来自欧洲委员会商业创新观察(European Commission’s Business Innovation Observatory)的数据同样显示供应链金融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它预测供应链金融的年增长率最高达40%,到2020年将稳定至10%。供应链金融不仅潜力巨大,所涉及的行业也将扩大,云供应链平台GT Nexus创始人Kurt Cavano认为,“在任何指定时间,一家典型的制造公司均有最高或达45%的运营资本被供应链占用,因此大多数供应链金融项目都出现在汽车、制造和零售行业并不奇怪。”
但是,麦肯锡表示,技术和资本货物行业也存在借力供应链金融优势的重要机会。在全球很多主要供应链锚定的亚洲地区,供应链解决方案的采用率开始加速增长。摩根大通全球贸易及贷款产品部亚洲贸易咨询及解决方案交付主管Chetan Talwar认为:“供应链金融在亚洲公司中的吸引力增长,美国和欧洲客户所推出的项目让这些公司开始了解这种运营资本管理解决方案。目前,我们注意到为自己的供应商推出供应链金融项目的亚洲公司数量不断增加。”
根本性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
事实上,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公司均希望降低运营成本并释放被困在供应链内的稀缺资本。尽管供应链内的运营资本通常被视为是一种零和游戏,而通过金融视角观察供应链则能帮助解开买方付款日期和供应商获得现金之间的锁扣。这就意味着买方和供应商不仅都能保持更高的流动性,而且还能释放现金,用于满足运营资本需要、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或执行并购项目。
“对企业来说,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有被困现金,企业如何提取该等现金并优化运营资本?” Talwar表示,“与此同时,公司该如何确保供应链优势得到足够的保护?”
在引入供应链金融和动态折价等工具后,研究显示各机构能在供应链内创造2-5%的价值增值。例如,通过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商合作,一家公司能够将付款期限从60天延长到75天或90天,同时其供应商还有机会以折价出售应收账款来提前获得付款(如在第15天)。这将能带来诸多优势:从供应商角度来看,非投资级供应商将能受益于普遍非常有吸引力的融资利率,并通过出售应收账款来降低信用风险。他们还能够节省风险保险资金,提高总体现金流能见度。从买方角度来看,这将能够大大提高运营资本效率,释放现金用作他途。更重要的是,从金融角度对供应链加以优秀的管理将能够改善买方与供应商的关系,缓解供应商由于融资难题而无法按时交货等问题。对供应链金融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摩根大通全球贸易及贷款产品部董事总经理Michael McDonough解释说:“从计划的复杂程度到不同行业的采用率等多个层面来看,供应链金融增长显著。一个恰当的例子是,不断变化的内部银行信贷和资本要求等挑战并没有削弱市场内供应链融资的可获得性。买方客户和他们的供应商希望能够借力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与一个能够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量身打造供应链金融项目的可靠伙伴联手合作非常重要。”
2015年,招商局物流集团(简称“招商物流”)决定设立针对其供应商的供应链金融项目,使得公司可以将对其供应商的付款期限增加至90天。这根据招商物流的财务总监涂晓平以往的经验来说,基本很难实现的。涂晓平说:“我们最初对于加入买方提供的供应链金融项目持怀疑态度,因为我们需要延长付款期限。加入供应链金融项目逾一年后,我们对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该项目可以给我们的财务状况带来巨大的改善。我们与摩根大通密切合作为我们自己的供应商实施了一套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摩根大通让这个项目的实施更加便捷,并帮助我们在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显然,这种量身定制的供应链金融项目不仅有助于强化企业自身供应链的稳定性,而且有助于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为他们的供应商提供支持。
摩根大通全球贸易及贷款产品部中国贸易主管兼大中华区贸易销售主管林树文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正迅速成为跨国和本地公司在亚洲的一个重要供应链枢纽,这带来了对先进物流解决方案和供应链融资的需求不断增长。量身定制的供应链金融项目不仅有助于强化企业自身供应链的稳定性,而且有助于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为他们的供应商提供支持。
解秘供应链金融标杆
那么一个优秀供应链金融项目应该具备那些要素?事实上,贸易银行、出口信贷机构和跨国金融机构均已推出一系列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金融技术公司等行业新成员也正在开拓这个市场,尤其是在中小企业方面。但是,一刀切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每个企业和每条供应链都有其自身的需求。在考虑一个供应链金融项目时,各机构需要明确他们希望解决的现金流和运营资本问题;制定出吸引供应商和机构内部买方实体共同参与的方法;选择使用一家银行还是非银行供应商;并且努力确保获得机构内部财务、会计、采购和IT部门的认可。简而言之,一个优秀的供应链金融项目的供应商将会帮助客户完成这些步骤。
“除了成本和易于使用的技术平台,一个可靠的供应链金融项目还应该包括周密的执行路线图和供应商参与计划。这可能更难推进,但却将能为买方和供应商确保项目取得成功,”McDonough表示。他还认为:“我们看到市场内出现了各种创业公司、第三方技术,但供应链金融需要以人为本。一个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是否能够谈下1.5亿美元的供应商,然后谈下一个1,000万美元的供应商,而二者可能分别位于世界上的两个不同地区。此外,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是否能够管理涵盖多个币种和国家的项目,也需要被考虑在内?”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服务;战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引言
所谓的物流服务是指服务供应商在产品制造商和客户之间提品采购和分配服务,它主要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分别向供应商提供物料采购,向客户提供实物分配,从而形成有效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企业主要以相关信息流来协调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行为。
现代物流企业需要能够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同时也要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而传统的物流企业则恰好相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物流企业同样可以升级成为现代物流企业,这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选择。所以许多产品制造商在选择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会结合市场发展的多种因素来考虑,例如市场营销战略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的满意度以及物流成本的高低等等。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想进入一体化供应链需要充足的条件,不仅要拥有充足的物流资源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的选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提高物流服务的价值和市场地位,就需要不断地对物流服务运营战略进行创新,从而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物流运营战略创新的必要性
物流服务创新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为的就是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夺得一席之位。物流服务创新受多种因素的驱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不断发展,其中包括物流产业,但由于传统的物流服务其信息化水平较低,且服务成本高、形式固定单一,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发展的新需求,所以需要物流企业对其运营方式进行策略创新,适应环境发展。
第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逐渐提高的物流服务需求等迫使物流运营必须进行创新。在进入到新世纪发展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对各方面要求都有所提高,尤其是物流服务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同时由于信息化服务的出现使得传统物流运营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顾客需要,此时就要对物流运营进行战略创新。
第三,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它们在市场中重要的竞争优势就是物流绩效,而传统的物流服务模式使企业无法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所以物流服务商只有通过创新运营战略才能够改进绩效,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第四,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新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物流技术的发展,从而为物流运营创新创造了技术条件。
总的来说,物流运营战略创新是时展的需要,它不仅能够促进物流企业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客户带来更大的便利。
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运营战略创新发展模式
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运营战略创新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大客户战略为主导,由延伸服务向运输、传统运输向运贸一体化供应物流转型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同时也为物流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1.运贸一体化发展战略。目前,物流企业的发展重点逐渐转向面向供应链的运贸一体化运营当中,它主要是将运输产品和商品贸易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为企业带来最大经济效益。具体的一体化发展步骤如下:首先,物流公司会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服务需求签订合同,然后结合制造商所能提供的货源和运输区域进行产品订单的划分,从而将生产、运输和需求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供应链服务模式,节省了许多中间成本,为物流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2.加大物流企业经营发展规模。在运贸一体化物流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加大服务客户的范围,扩大物流产品基地,为企业经营规模的加大创造条件。开展运贸一体化经营不仅要有长期合作的企业客户,同时也要重视大企业类的客户,因为这些大企业客户的服务需求量相对来说比较大,而且有一定的合作保障,经营风险相对就会降低。经过双方长时间的合作,彼此之间建立合作信任,为物流企业规模扩大奠定基础。同时物流企业也要注重物流基地的设备和货场建设,提高运输主业的运量,为物流企业创造设备优势。
3.推动物流运营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物流企业的进步提供技术支持,建设信息化的物流服务不仅可以加快相应市场发展的速度,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企业的平均运输量。物流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开发物流网络服务系统,在网络上进行物流交易,这样不仅为客户和供应商提供便利,同时也节省了许多人力和物力。
三、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运营战略创新成效
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运营创新模式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它不仅大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物流企业增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其中面向供应链的运贸一体化方式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路径,大客户战略则为企业奠定了广泛而稳定的客户资源基础,从而扩大了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运营快速推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物流企业在由传统运输业向现代供应物流发展的过程中,顺应时展的需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加大物流基地建设,无论从客户角度来说还是从产品供应商角度来说,物流服务的创新发展都为彼此提供了便利,节省了成本费用,从而可以在保证双方成功交易的基础上,为商家带来更大的经济利润,带动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物流服务虽然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服务行业,但它的发展却非常迅速。在面对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物流服务企业若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则必须进行不断创新。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运营战略将“产、运、需”进行三位一体化,利用这种优势为客户提供方便,同时也为企业创造效益。因此,物流服务的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高梦昭,张文杰.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网络设计研究[J].物流技术,2005(10):281-283+293.
说起美国企业的实时供应链,有必要先介绍始建于1914年的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这家世界规模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之一,拥有全球雇员20多万人,业务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过去的90多年中,IBM始终以超前的技术、出色的管理和独树一帜的产品领导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IBM始终坚持三个基本信念――尊重个人,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注重客户服务;精益求精,追求尽善尽美。所有这些形成了IBM的企业精神,同时也使IBM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除此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即以“实时”为本的供应链(real-time supply chain),这里的实时就是严格确保物流运输、信息追踪、资金操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精准(accurate)、快速(fast)、优先(priority)和安全(security)标准。IBM的实时供应链模式并不复杂,即把用于支持品牌产品的原本30多条供应链合并为单一的全球需求网络。
IBM全球物流副总裁格里.斯密斯(Gary Smith)对美国物流媒体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IBM就开始改善其供应链管理。因为IBM领导层认识到,一方面,IBM生产线不可能覆盖全球,其产品不可能在世界各地生产;另外一方面,为满足客户对于IBM产品的需求,只有不断提高IBM供应链的运营功能和服务质量。公司领导层统一认识后,当即决定把统一IBM供应链运营规范,同时把IBM原本分散经营的用来支持其品牌产品的30多条供应链合并为单一的全球需求网络供应链。
从供应链运营角度讲,实时供应链必须集中统一(focused)、快速反应(responsive)、机动灵活(variable)、安全可靠(reliant);从供应链操作规程讲,需要经过以下四步:
1.IBM必须确定供应链经营战略中的各项指标,甚至还要包括及时处理外包运输、配送中心和3PL的各种设备设施;在不到4年内,IBM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仓库和职工全部外包,现在IBM供应链总成本中的93%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fixed)。
2.从供应链资金成本重负下脱身的IBM依照合同协议规范,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外包供应链操作规程的应用管理和人事管理,甚至可以在美国乃至全球优化选择外包供应链经营商。
3.定时定点召集供应链经营管理人共同学习和领会不断革新的IBM实时供应链的规范要求,其中包括优秀经营人的业绩示范和失败教训。
4.要求为IBM提供实时供应链服务的全球大约2万名经营商密切合作,相互配合。
经过这四个步骤后,IBM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实时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在任何时候,IBM只要接到来自全球任何地点的客户订单,就可以根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IBM制造厂地点、零部件现货动态、运输成本和其他必要考虑的因素,迅速提出效益最佳、成本最低廉、服务标准最佳的客户服务方案,满足全球客户需求。吉列公司的实时供应链
美国吉列公司(Gillette)以制造剃须产品而著名,近年来除生产刀片外,还涉足文具的制造。吉列公司获得成功的诀窍之一是依靠优化软件(optimizations of tware)组成覆盖全球的原材料和产品实时供应链网络。实时供应链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动化、一体化和全球化的经营管理,系列化的应急措施也不能完全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还必须强调通过不断革新,坚持从多层次(multi-tier)优化供应链规划,或制订多梯队规划(multi-echelonplanning),把“实时”最大化地落实到制造、仓储、库存控制、配送、订货、采购和投资等每一步操作中。不断提高供应链全程信息的透明度,反过来又促使供应链正常运转,从这个意义出发,供应链透明度的重大意义甚至远远超过供应链服务质量本身,因为没有透明度,各个环节都是孤立的,跟踪与追溯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实时供应链稳定可靠的质量从何而来?因此,实时供应链中每一个节点的管理者不仅要充分了解自己,而且必须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对于自己的上游和下游了如指学,这就要依赖于供应链全程信息的及时、精确。例如,通过覆盖全球的原材料和产品实时供应链信息共享,吉列公司世界各地的贸易合伙人的库存量降低了15%~25%,仅此一项,吉列公司每年可以减少成本上百万美元。
现在全球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吉列公司的实时供应链也不例外。随着客户要求越来越苛刻,例如客户要求送货的次数越来越多,同时又不希望支付更多的费用,吉列公司必须一方面严格控制存货,缩短交货周期(lead time)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客户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吉列公司总是把包括库存规划在内的实时供应链全程规划智能化放在第一位,从中遴选出尽可能优化的方案,在满足客户服务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供应链中固有的风险,如日程的变更、运输路线的意外事故等。为此,吉列公司充分运用ERP系统和WMS系统,随时密切配合实时供应链的全面运作。
在准确的地点、准确的时间精确地定位存货并非易事,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哪一个落脚点的存货成本最低?这个问题牵涉到多变的订单及客户需求、存货的实际调拨和纵横交叉的客户关系等。目前IBM公司和吉列公司使用IT技术跟踪供应链需求变化,不仅获得了精确的存货定位,而且能够通过客户需求软件所提供的最新信息,尽可能避免意外风险,随时优化各个层面的存货,确保存货富有弹性,时刻满足客户市场需求。
3PL的实时供应链
迪安仓储服务公司总部设立在美国罗得岛,在当地拥有180万平方米仓储设施和配送中心,长期以来专门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该公司总裁格莱格・福曼(Greg Foreman)说,凡是缺乏实时供应链服务能力的3PL在5年后恐怕将失去自己的业务。为此,迪安仓储服务公司最近几年扩大投资,引进无线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不断强化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以及存货、货运能力和来自客户的订货信息的全程管理,力求供应链各个节点信息的高度精准,促使迪安仓储服务公司的仓储管理系统实时更新,并尽可能满足客户对于实时供应链服务的需求。
现在的美国供应链客户往往要在多家3PL中进行对比和选择,选择的重心就放在实时供应链功能等一揽子服务上,因此是客户需求推动了实时供应链的发展。现在美国企业实时供应链人性化程度相当高,大多数情况不是客户找到3PL,而是3PL主动找上客户的门,其间只不过是来自客户的一次电话、一份传真或者一个电子邮件的信息传递而已。这些来自客户的信息被直接转到企业的相关部门,可以产生潜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