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冷链物流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信息系统分散,食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控性差
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在冷链物流管理中全程应用了先进的一体化低温控制系统。众多企业在冷链加工车间和库房能够进行很严格的温度检测控制,却无法在冷链全程中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监管。且每个冷链合作企业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基本都是独立的,合作部门与企业间的信息无法进行实时传输,导致食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控性差。这导致冷链物流管理效率低下,无法及时对问题食品进行追溯,加大了食品冷链相关企业的安全隐患。
(二)标准化程度不高,食品冷链物流协调性弱
食品冷链的时效性要求将冷链物流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运输、库存及相关的信息流动等活动打造成动态的一体化系统。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中小冷链合作企业缺乏配套的冷藏物流设备和现代的冷链物流技术,无法实现标准化管理规范和全程可控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导致食品冷链物流整体协调性较差。
(三)冷链流通比例低下,食品货损率高起
我国食品冷链流通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物流途中耗损严重,直接导致零售终端价格昂贵。根据近几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农产品仅有15%进入冷链物流中,其中果蔬的流通腐蚀率高居第一位,达20%-30%,水产品位居第二位,达到15%,肉类也达到了12%。与中国相比,发达国家食品损耗率要低得多,农副产品的流通损耗率普遍为5%-6%左右。
二、食品冷链物流环节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全程一体化的需求,催化了对新型物流技术应用的管理需求,其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巨大效应最引人关注。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缩写为“IOT”,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并在互联网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可使物与物之间具有通信功能,进行快捷的信息交换、传输和自动识别。物联网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产值将是互联网的30倍,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到万亿级。物联网从技术和产业的角度,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的食品冷链物流面临的许多问题,满足食品冷链物流不同环节的管理需求:
(一)食品冷链物流加工环节均衡生产的需求
由于无法对整条食品冷链物流加工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和识别,不能及时获得补货信息,导致加工产品数量不准确,难以有序控制进行均衡生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辅助定单生产,实现流水线均衡生产,定量完成食品加工任务。
(二)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智能调度的需求
传统的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多依赖运输司机对运输路线和冷藏食品的人工控制,难以做到全程跟踪管理和实时监控。通过物联网技术的电子标签和接收装置,可实现运输环节全程可视化监控。同时,可利用物联网采集的数据计算行车路线,进行多种路线和联运方式的综合调度,实现食品冷链物流运输高效管理环境下的智能调度。
(三)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环节协同管理的需求
利用物联网技术先进的信息定位系统,能考虑到实时交通路况,使得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配送管理与信息管理形成协同效应,在不同交通路况下,以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式完成配送工作,实现配送路径的最大优化。
(四)食品冷链物流仓储环节低库存成本管理的需求
传统仓储管理模式,效率低,耗时长,人工失误率高,容易造成仓储货损。物联网FRID技术能自动识读产品标签,完成库存盘点,同步传输至数据中心,快捷高效地管理库存数量,降低食品冷链物流库存成本。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能提高供应商库存管理效率,还能有效识别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智能化库存成本管理,提升食品冷链物流库存管理水平。
三、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优势分析
食品冷链物联网技术运用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食品冷链物流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食品冷链物流感知层主要是感知设备的配置和运用,比如:核心传感技术二维码技术、RFID技术等设备的数据采集处理。食品冷链物流网络层主要是通过各种通讯技术将感知层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与传输。食品冷链物流应用层则是针对食品冷链行业通过之前感知层和网络层的资源整合,提出实现冷链食品行业的解决方案。通过以上三层次的共同作用,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优势有:
(一)物联网技术有助于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的标准化
食品冷链物流营运时产生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且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对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较高,高效的信息流动是整个冷链物流系统运作的基础。传统的食品冷链信息系统存在数据格式不统一、各子系统不兼容、信息孤岛等信息不协同现象。为解决多个冷链物流子系统协同运作的问题,信息标准化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关键方法之一。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领域的应用,通过食品冷链企业内部各职能管理部门间信息互通、高效传送和企业外部与上下游厂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整个冷链物流系统数据的采集、传输、、共享和融合的信息标准化,保障整个食品冷链物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二)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提高食品冷链物流信息反馈效率
冷链食品的最终质量取决于冷链储藏与流通时间、温度和产品的耐藏性,冷链食品流通时间的有效管理,直接决定了冷链物流系统运营的效益。通过广泛在食品冷链企业中应用物联网感知层RFID技术,可实现对冷链食品的唯一标识,保障冷链食品信息在加工、运输、配送、仓储和销售环节涉及的众多冷链企业中无障碍流转。例如,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融合多种类型的感知节点,实现物体信息及其所处环境信息的动态感知。冷链物联网移动GIS技术可以观测冷链食品的运动轨迹,实现实时温度监测,并监管冷链企业冷链中断等问题。物联网数据采集技术,实现了对感知商品的大批量信息采集,替代了手工录入的繁琐,提高了冷链物流系统营运效率。因此,采用新型物联网技术后能帮助冷链食品物流信息的反馈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三)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提升食品冷链物流的服务水平
传统食品冷链物流服务仅仅是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目标,缺乏物流服务方式创新,无法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物流服务。物联网三层面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个性化智能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物联网感知层识别技术(RFID)能够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和便利化,确保基础性食品冷链物流服务的有效实施。物联网网络层数据处理与传输技术,在冷链物流上下游实体中快速反映客户的服务需求和期望,能准确、及时调整物流计划,实现物流服务能力的最佳匹配,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冷链物流优质增值服务。物联网应用层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物流作业、物流过程和物流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资源整合,满足客户的订单生产、销售频率等个性化服务需求,实现物流流程需要同客户服务需求无缝对接,实现整个冷链系统的高度组织协调性。
四、食品冷链物流主要环节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的业务流程和物流环节的广泛应用,实现了食品冷链物流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创新。
(一)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采购环节中的应用
通过在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中广泛使用电子标签和FRID读写器,能优化食品冷链物流的采购方案,确保冷链食品的精准化采购水平。首先,通过对所有冷链食品原料粘贴电子标签,让每个标签含有符合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的缩写)规则的商品信息。当买方输出食品原料采购订单前,通过FRID读写器对采购食品原料进行电子标签识别,就可以获得有关采购食品的所有信息,还能获悉采购食品原料在整个冷链物流中的流转情况和变化信息,为优化采购方案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同时,数据还能帮助买方掌握食品原料准确的消耗量,精准制定合适的采购时间、采购周期和采购数量。此外,物联网技术还确保卖方所供给食品原料的数量、质量和品类符合要求,并极大缩短食品原料检测时间。这不仅使采购作业更加科学,而且节约采购时间和资源,降低食品冷链企业采购成本。
(二)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生产环节中的应用
当带有电子标签的食品原料进入冷链物流生产环节时,生产工序流水线上的读写器装置就会对其进行识别,并将每道工序的具体信息数据写入电子标签,最终产成品的电子标签会集合所有的加工信息。这些数据上传到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了解自身产能、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制定精准的生产周期而提供基础信息保障。在日常生产管理活动中,物联网技术能帮助生产企业准确获知生产订单的执行情况,进行生产进度跟踪与控制,监督产成品质量完成状况。这不仅优化生产流程,为交货期预测提供决策支持,还为员工绩效考核提供参考,提升食品冷链物流生产企业的生产力。
(三)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仓储环节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仓储业务流程中的应用,能大大缩短仓储作业时间,同时提高冷藏食品的库存精确度。采用物联网技术的仓库出入口处,安装有读写器和红外线接收器,主动对通过出入口带有电子标签的货物进行扫描,将货物信息传输到物流仓储后台管理系统,实现物品出入库控制智能化。缩短出入库流程消耗时间的同时,避免人工操作的繁杂业务,使出入库作业更加便捷、准确、快速。通过在仓库的每个区域安装位置读写器,能帮助仓储管理人员迅速、精确地进行储位货物定位。当仓库进行货物盘点时,仓储工作人员仅需通过手持式读写器进行仓储货物扫描,货物信息将自动传输到仓储管理数据系统,繁重的货物清点工作变得便利、高效和精确。
(四)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中的应用
物流课程群课程建设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思路,其基本思想是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培养能力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就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与实施。通过课程群建设,能够按照整个学科的教学要求及专业特点,建设成一整套界定明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系列课程。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物流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逐渐白热化,高等院校在专业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课程群建设逐渐成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条件,也是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建设农产品物流课程群的意义
1.响应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的要求。山东省是农业生产和出口大省,同时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出口大港,因此,农产品物流和港口物流业将成为未来几年山东省重点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农产品物流和国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既懂基层管理又懂一线操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青岛农业大学是山东半岛地区兼具地理区位和农业学科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应及时通过教学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
2.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农业院校竞争力。高校规模化扩张造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青岛市5大本科院校和十几所高职院校均设有物流管理专业,各校专业一致,培养方案趋同,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同化,导致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竞争白热化。作为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应突出学特色,与其他院校形成差异化,提升学校竞争力。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组建课程群有利于教师对课程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解决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课程群教学团队将围绕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整合资源,建设农产品物流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建设,优化课程资源配置,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建设,积累建设成果,为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长期保障。
4.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群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变革提升学生的知识面、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已开设的《物流管理》《仓储管理》《农产品物流》《国际物流实务》及拟开设的《冷链物流》共5门课。群内课程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物流管理》《仓储管理》是专业基础课,《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是针对农产品物流开设的专业课,《国际物流实务》是针对港口物流和国际物流开设的专业课,以适应半岛地区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学生农产品物流专业技能和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创造条件,提升我校学生竞争力
二、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培养通晓现代物流技术、国际物流运作以及农产品物流的基本操作规程,知识面宽,物流技术应用能力强,能够适应沿海经济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特殊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10门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过于宽泛,农产品物流和国际物流的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不能凸显。
2.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统一性。目前以单门专业课程授课为主,缺乏系统性课程整合。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的课程体系,导致课程评估局限于对单元学科的价值判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专业课程之间在内容上不存在“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有机统一,使物流管理培养计划难以达到整体优化与协调,易造成不必要的课程重复建设、衔接不畅、教学资源浪费等。
三、农产品物流课程群建设的思路和要求
1.建设目标。课程群建设应从专业建设的高度,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强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改革思路,大胆重组课程,科学处理课程之间的关系,全方位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该课程群中各门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农产品物流课程群的构建:
(1)课程体系体系改革。“农产品物流课程群”所包含的课程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农产品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以“基础性、综合性、时新性、开放性、整体优化”为准则,分析课程的性质、相互关系以及课程间内容的衔接,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课程间相互连接的课程体系。包括《物流管理》《仓储管理》《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国际物流实务》共5门课程,其中《物流管理》《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国际物流实务》是专业课,形成打造学科优势、培养专长技能的一个有机课程体系。
(2)课程群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农产品物流课程群构建过程中,须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在课程组织上,对整个课群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因此,需要统一编写课程群内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内容的关系,使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知识系统化。
(3)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了实现课程群的教学团队之间共享课程群的知识,仅采用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是不够的,可以借助学校程群网络教学平台,为群内课程提供多个教学资源的交流、协作、资源互补及信息的共享。包含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录像、例题及其习题解答、实验指导书、实验数据处理等、网上答疑等。
四、结束语
课程群建设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课程群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优化课程内容,将实践教学与课程群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青岛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应以物流管理学科群的整合和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在课程群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使之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黄玉昌.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韶关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09,(3):138.
[2]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10.
[3]廖旭晖,戴建国.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104-105.
Abstract: Aiming at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is paper takes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Our program is positioned clearly to meet the logistics engineering talent demand after comparing with logistics engineering of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on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dvantages of disciplines of our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planning and positioning, curriculum systems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are built to embody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o combine with th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to serve the local economy.
关键词: 物流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校特色
Key words: logistics engineering;undergraduate program;curriculum system;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G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61-03
――――――――――――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2年物流教指委项目(JZW2012083)和2012年上海海洋大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项目(A-2600-12-0000-19)资助。
作者简介:李军涛(1974-),男,湖北荆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 “第三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备受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设置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仅仅有72所[1]。由于各高校依托的基础千差万别,对物流工程存在着不同的理解,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并且当前教学计划的制订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课程的设置有很大的重复性和零散性,因此有必要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持续进行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1 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
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中课程孤立,未形成课程群,缺乏系统;课程与教材不匹配;实践环节独立零散,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1.1 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12月,简称高校物流教指委)多次组织和指导有关专家学者对国内各高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改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物流类专业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及外在环境制定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方向不明确,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欠缺,导致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性差。
1.2 课程体系中课程孤立,未形成课程群 物流工程高校教学计划大都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组成。物流工程类设置课程门类较多,系统性欠缺[2]。没有紧紧根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确定其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往往按照知识点知识单元课程课程群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路线图逐步构建的。这样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过分注意了专业的知识点,而缺乏系统的整合,导致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随着设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高校数目的迅速增加,物流类教材建设步伐尤为加大,各出版社、各层次的学校、各层次的编著者、各相关专业均竞相制定不同名目的系列丛书,虽一时缓解了教学燃眉之急,繁荣了图书市场,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良莠不齐,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3]。
1.3 实践环节独立零散,不利于能力的综合提升 虽然多数高校院校对物流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实验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室投入不足,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过去,在相关的物流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多把实验环节设置在具体的专业课内。例如,物流信息系统、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运输管理等课程,每门课均设有6-8课时不等的实验课,实验教学显得很分散、不系统,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4][5]。
2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上海市教委对我校物流工程专业进行了检查,为了促进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加强本科生的培养,利于学生就业,我们根据物流行业人才需求要求,集中调研、明晰定位,对“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在修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总结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结合其他院校成功的经验,本着体现本校特色的原则,通过多次开会讨论,听取专家意见,制定了新的 2012级物流工程专业新的培养方案。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比较相关院校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确定明确的培养方向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物流业的服务能力,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2010年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现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要推动制造业物流需求社会化,鼓励制造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分离物流业务,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可见,加强制造业领域中物流的研究与发展对降低物流成本,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根据2008年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的指导性文件中,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调研了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同济大学(定位:轨道交通物流)、上海海事大学(定位:港口物流)、西南交通大学(定位:铁路物流)、大连海事大学(定位:港口物流)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定位:制造业物流)。本着错位发展的原则,并结合学校定位和食品学科优势,明确了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定位:培养面向制造业、食品行业所需的应用型物流人才,使之具备从事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三大能力。
2.2 课程体系中课程融会贯通,形成课程群 依据2008年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中有关课程的设置要求,以及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定位,在对有关高校调研的基础上,我校把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梳理分类整合为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三大能力培养的课程群。
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这一路线图逐步构建,具体操作逆向进行。由此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完全可以消除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也必将是一种比较优化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整体的优化。
根据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及我校培养计划中三大能力培养的要求,按照三大能力培养模块分别进行了梳理和调整。
①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能力培养:
调整后,新培养方案中支撑物流系统装备设计与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为:“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物流机械制造技术”、“人因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物流装备”以及“自动化仓储设计与运营”、“液压与气动技术”、“计算机绘图”、“食品包装技术”。学分:28,学时:448。
②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能力培养:
调整后的方案中,支撑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数据库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自动识别技术”、“控制理论基础”、“物流自动化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自动化仓储设计与运营”、“冷链物流”。学分:2时:464。
③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能力培养:
新的培养方案中,支撑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能力培养的主干课程为:“管理学概论”、“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管理”、“物流服务与运作管理”、“现代流通学”、“国际物流学”、“物流法律法规”、“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工程项目管理”、“交通运输工程”、“运筹学与系统工程”、“运输经济学”、“食品仓储与配送”。学分:29,学时:464。
结合三个能力的培养,调整后的培养计划中,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情况与教指委课程设置指导意见的对应情况,学科专业课程的调整也较好地满足了物流教指委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匹配度好。
在物流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基础上,本着“体现特色”并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错位培养”的原则,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原则,依托学校在“食品科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对现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体现“食品冷链物流”学科发展特色,力求满足食品行业物流人才培养的需求。直接体现专业特色的主干课为:“食品仓储与配送”、“食品包装技术”以及“食品物流管理”,“冷链物流”。学分:6学时:96。
2.3 综合实验的开展能力的提升 物流是实务性和工程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专业,因此学校的物流教育不仅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发展的脉搏,更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物流人才。物流实验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科学地设定物流实验课程体系,并建设满足培养目标的物流实验室是其中的关键。新的培养方案中除了158学时的独立课程实验外,还有集中实践环节,包括“物流工程认知实习”(1周)、“金工实习”(2周)、“物流机械与技术课程设计”(2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设计实践”(2周)、“物流系统仿真”(2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2周)以及“物流工程毕业实习”(3周),“毕业论文”(20周)等实践教学内容,满足了三大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时满足了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物流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要求。
同时加强建立实习基地,直接和专业相关的4个企业签约学生实习基地,加强了教学与实践部门的联系,在学生实习环节的过程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将进一步提高,切实达到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
3 结语
目前,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受物流教指委2012年基金课题(JZW2012083)的资助,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全体教师对物流工程培养计划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和鼓励,但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绝不是一劳永逸,应当根据时代市场的需要,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实践,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慧.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8):80-81.
[2]王忠伟,庞燕.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46-148.
[3]马建,李晓霞,胡大伟,王来军.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111-113.
1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1国内相关研究不足
在近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对各种专业课程投入的关注度极高,按检索的情况看,2013-2016年以来,论文题目中有“物流”和“课程”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每年在200篇以上;同时各省、市、区、各行指委及各院校等也组织开发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建设项目,如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开放课程等,对专业技能、技能实训的研究也已得到广泛实践。但是,对认知性课程的研究目前依然较少,论文题目中有“认知”和“物流”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从2005-2016年以来,仅2014年有7篇,其他各年仅1-4篇。
1.2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非常多,按全国物流职业教育学指导委员会的数据,截止2014年,全国开办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达954所,有在校生24万。据湖北省的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1月,湖北省开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近30余所。虽然各学校开办的专业名称一致,但是从职业院校因地制宜,服务地方,突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各所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存在着千差万别。主因在于各所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区域性特征的差异、主要针对岗位的差异、聚焦细分领域的差异等,造成所建课程体系难以统一,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国家示范院建设中,其课程体系中设置的《青岛物流服务外包需求(或供给趋势调查)》项目课程就属于带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课程;再且不同院校设置的大部分课程虽名称相同,但课程的内容因前述的这些差异导致也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再加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难以避免的主客观差异,则实际教学结果必然带有自己院校的独特特点。因这种培养过程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上的偏重或节略,再加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职教育为快速转变过去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广泛推行了“理论够用”的学生基础理论培养的指导思想,弱化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甚至在专业课中也对理论部分进行了压缩和精简,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以最贴近企业生产实践的状态快速融入企业岗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整体物流管理专业领域掌握不全面,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偏向于某一细分领域,对整个物流产业和各类物流岗位缺乏全面的认识。这种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弱化理论培养及通识教育的现象在客观上形成了不良后果。在对各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有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甚至在毕业时,存在认为物流管理就是“管仓库的”、“送快递的”等不正确的物流专业认知,对物流产业、物流企业和物流岗位缺乏全局性的认识。
1.3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职业本身包含的“众多的智能”,“多元智力”的培养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走向社会后主要从事某一专门领域的基层岗位工作,在前期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下,学生的技能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毕业生入职后因所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经过短暂适应期后,其工作业绩可以快速突显,再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综合锻炼,一般在3年左右有较大的机率上升到中层管理岗位。但在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后,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能力,如压力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计划组织能力、适应和应变能力等,侧重于专业技能的高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职业生涯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向更高层次岗位晋升的现象。
2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思路
2.1明确课程认知性质的定位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是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践能力整体培养出发,引入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从过去的中学或中职阶段的学习惯性中摆脱出来,转换到高职阶段必须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既掌握现代物流的理论基础,对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有全面了解,又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综合应用的能力,特别是明晰今后该如何去学习自己的专业,以形成全面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形成学生未来对专业的学习动力,为其职业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2.2明确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从各高职院校公开的资料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包括铁路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航空物流、快递运营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一般均开设有专业概论性的课程。以湖北省的情况为例,这类课程所采用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常见的包括:物流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物流概论、现代物流概论、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职业规划、物流认知、物流学基础、物流管理实务等。尽管课程名称不同,但开设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类似,实质起到专业认知的作用,是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产业和物流岗位的形成初步认识和职业综合素养培育的启蒙课程。在进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物流认知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可以明确的是,物流认知课程是各门物流专业课程的先序课程,但是该课程中涉及物流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存在领域上的重叠。例如物流认知课程中必讲的运输内容,就与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必开的专业核心课程物流运输课程的领域重叠。一旦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两门课程内容重复,再加上物流认知课程由于具有内容的全面性、广泛性,具体到某一方面时,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讲授细节,导致甚至有的学校在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中提出删减物流认知课程,将该课程内容直接放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明确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物流认知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在内容上是即有衔接又有不同的,在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时必须与课程体系内的其他专业协调,不能孤立的进行开发和研究。物流认知课程在运输领域的教学就应着重于运输的概况和全貌,体现出运输与采购、运输、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其他物流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特别应让学生明确在未来学习物流运输专业课程时应如何去学,学的重点是什么,例如运单就只需要介绍什么是运单,起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形成概念性的认识,而运单的填写,应用流程等细节则是专业课程所需解决的问题。物流认知课程需要在提供学生对物流的整体概况的同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服务于专业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别是要对因专业培养定位导致的部分有关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等方面没有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包含的内容给学生了解的机会,确保学生形成整体物流专业认识。
2.3课程设计开发的流程
物流认知课程设计开发包括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包括了该课程教法的研究,其中首要的是课程标准的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标准的开发,需要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物流企业等方面的调研基础上,结合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和目标,综合物流岗位所必需的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将学习领域进一步重构,以学生应该掌握的物流常识和技能为载体进行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在课程标准成形的基础上再进行教材的开发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
3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构想
课程设计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基本教学依据和指南,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建议课时、课程内容结构、推荐的教学实施方法、课程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课程考核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课程标准做为一个标准,要有普适性,能广泛的适应不同的需求,为此应考虑具备柔性化,保证在实施中便于执行。经过研究,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物流教育专业委员会将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的课程名称确定为《物流基础》。该课程要解决物流理念导入、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专业认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具体学习任务的设计构想如下。(1)认识物流。主要体现现代物流如何实现并促使价值的增值及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介绍现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信心和职业观念。(2)物流产业环境。主要认知物流产业政策环境,管理体制、产业规划、物流标准及政策趋势;物流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产业技术状态、物流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培养学生对我国物流产业形成全面清楚的认识,把握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3)物流企业环境。主要认知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知识和业务流程;供应、生产、销售、逆向(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物流管理的内容;采用全方位视角寻找解决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业、建筑业物流实际问题的思路。(4)物流岗位环境。主要认知物流职业岗位层次,不同层次各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明确职业规划发展方向。(5)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认知物流成本、质量、服务、标准化、效益、供应链等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及在现实中的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6)物流业态。主要认知当前的各种新型业态,如快递、电商、冷链、物流金融等业态的基础常识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物流业态的兴趣,明确不同业态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7)物流职业规划。主要帮助学生做好个人的物流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通过这7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4结语
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接触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了解自己专业情况的起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开端。设计合理的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将有助于后续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开展,构筑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蓝图。
作者:许迅安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冲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魏杰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通识素养与教育现状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8)
3许丰恺.重塑高职物流概论类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J].教育现代化,2015(12)
4李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与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
一、选题背景
(一)网络普及度越来越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中指出,到2015年底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6.88亿人,网络普及率已经达到50.3%,2015年新增网民就有3,951万人,增长率达到6.1%。如今,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企业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网络越来越深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增速发展。
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涉农电商企业已经有3万余家,其中有近4,000家涉农交易类电商。据统计,2010年阿里巴巴平台的农产品销售额为37亿元左右,到2014年这一数据竟高达800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12.15%。
(三)政府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支持。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今年两会中,农村电商、农产品电商的话题更是受到了广大代表委员的重点关注。同时,各地政府也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扶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利用信息与互联网加快在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转型。
(四)物流是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保障。
农产品属于自然产品,具有易变质、易腐烂、时效性强、附加值不高等特点,因此大部分农产品价值较低,运输成本较高。物流成为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其覆盖范围和配送效率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对企业的信任。因此,物流配送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整个物流活动环节的核心,物流配送对整个电子商务过程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健全。
高效、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在农产品流通领域还没有建立,主要体现在目前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中间机构,有各级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不仅降低了流通速度,还增加了流通成本;农产品物流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在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上有限制;另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冷藏运输设备落后,在流通过程中损耗严重,也加大了成本。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缺乏。
目前就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总体状况而言,从业者人数逐渐增加,但物流管理人员平均学历偏低,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专业化人才更是缺乏,掌握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的综合性高端人才不足。据统计,现在物流管理、规划和研究方面的师资力量急缺。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法律环境有待完善。
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可行的技术标准。现行的技术标准已经无法适应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快速发展。现行的法律法规无法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相匹配,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发展。法律法规的缺陷限制了企业对物流资源的重新配置,阻碍了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同时,物流管理部门责权不明的现象不利于物流业长足与健康的发展。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建议
(一)分阶段进行战略部署。
农产品电商企业在开始经营时,要注意从本地化方向着手,应该要由点及面、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战略部署。由于农产品受到商品质量和物流限制等因素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如果不从本地化入手,很大几率会面临亏损。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目标顾客群体主要是受教育水平高、收入水平高的年轻人,所以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思路应该是以本地为出发点。逐步向地区延伸,逐渐地拓宽服务范围。先在小范围区域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和教训,然后向外推广。在进行区域战略部署时,也要注意供应链的战略部署。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决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事情,而是由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物流公司等农产品生产、流通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来共同完成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模式可以很多样,但是最终应形成生产、采购、交易、配送整个流程的完整运作,真正实现产供销对接。
(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
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直接来源于物流的配送范围和配送效率,物流效率的提高将优化消费者的体验,从而加深其对企业的信任。易腐烂、易变质是农产品的自然属性,所以消费者从网上购买农产品最为担心的是农产品的新鲜程度。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在种植、加工、运输、存储和转运的整个流通环节上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能够将这个指标控制在5%以下。打造冷链物流系统、降低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失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物流质量成为农产品电商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冷链物流比普通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严格、更复杂,建设投资成本高,所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是打造专门的冷链物流系统,进行集约化、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二是与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企业合作,降低成本与风险。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取货时间的自由,农产品电商企业可以与社区便利店、全天候便利店等合作,满足消费者随时、就近取货的需求。
(三)培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专业化人才。
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人才是关键,所以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要。政府应该加大对电商物流人才的培养,从制度和资金上给予支持,通过各地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开展讲座、培训等方式进行人员培养;各地高校应该根据当前所需人才的多样性开设不同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性人才;企业作为具体的实践部门,应该从实践的方向出发,训练和培养具有实战经验、操作性强、能适应未来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物流人才。
(四)积极营造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环境。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更加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要加大农产品电商的宣传力度,在农村普及电子商务知识,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制建设,强化农产品生产、流通方面的法律保障,降低政策波动对其的影响。同时,加快电子商务和农产品交易标准化等立法步伐,使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发展有法可依。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洪涛,张传林.2014~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J].中国商论,2015.Z1.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AHP);食品物流安全;风险评估
一、 引言
本文从研究物流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入手,从物流层面探索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找出了在物流层面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食品物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 物流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物流与食品安全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流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多次出现日益凸显了物流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物流面临巨大挑战。
1. 物流安全是食品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食品安全既包括食品供给安全也包括食品质量安全。食品供给安全是指食物的供给数量能否满足消费需求。食品的有效供给单靠生产还不足以满足分散需求,其离不开运输、配送、储存系统的支撑。完善健全的储运系统对于食品的价值实现、安全性来说都具有决定作用。一般来说,运输、配送系统环节的多少,设施设备的先进程度将决定企业所选择的食品包装物的材质和包装技法。环节越多,越复杂,对于食品的安全性造成的风险越高,所以要求食品包装物越坚固、越方便,包装技法要求越高。而转运时间的长短、储存作业效率的高低则影响食品变质的风险的大小,也会影响食品保鲜剂、防腐剂添加的多少。转运时间越长,食品越容易变质,则防腐剂添加的也越多,食品安全受到的威胁也就越大。因此,物流系统的安全性对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它是食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基础条件。
2. 物流技术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防线也是瓶颈。由于储存保管及包装技术的出现才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我们所消费的食品时间性都相当强,不能及时消费就会变质、腐败。为了能够连续、长期供应,必然要对食品进行储存,从而储存保管技术、冷藏冷冻技术、保鲜技术应运而生,它是食品安全的防线。但是,由于我国的物流技术的落后和使用不当导致食品变质、毁损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也相当频繁。因此,物流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其制约因素。
3. 物流风险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食品的安全风险的来源很多,有供应领域的,有生产制造领域的,也有流通领域的。当前随着食品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环节复杂,层次众多,由此出现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其中的物流问题亟待解决。食品在流通领域的分装、拆装、分割、拣选等简单加工是最常见的物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加工作业不规范、作业环境不卫生、加工设备及工具落后导致的食品污染、毁损、变质问题也时有发生,从而也增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
4.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食品安全事件在流通领域的出现充分暴露了我国物流设施与技术的落后和管理的不完善,同时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专业化的食品物流带来了良好契机。对于食品这一特殊的流体,物流所肩负的责任不止是提高转运、储存效率那么简单,而是在高效率的完成物流活动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其中既涉及物流设施设备的安全也涉及到储存、包装和流通加工技术的安全。因此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物流管理与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将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差异化经营,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 基于AHP法的食品物流风险评估
第一,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通过对食品物流风险的分析,本文将食品物流风险的来源分为四类:物流操作层面风险、供应链管理层面风险、物流技术方面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在物流操作层,主要考虑由于物流环节的多少、操作的复杂性及物流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程度不同而导致的食品物流风险的大小。在供应链管理层则主要立足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合作性、协调性方面及企业监督、信用机制的完备性等因素进行分析。技术层则主要考虑储存保管技术、信息技术和包装技术等因素。外部环境层则主要考虑不可抗力导致的食品物流风险、社会治安和舆论影响力等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等。
如图1所示:总目标为A层,四类风险来源为B层,分别用B1、B2、B3、B4来表示,第三层14个因素分别用C1-C14来表示。
第二,构造成对比较阵。
应用Saaty等人提出的1~9尺度,构造各层对上一层每一因素的成对比较阵。具体标度值如表1所示。
首先对各层元素两两比较,由相关专家应用上述1~9尺度对各因素进行成对比较打分,然后取算数平均数得到成对比较矩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结果如表2~表6所示。
通过对比第二层对总目标的权重,可以发现,来源于物流操作层的风险最大,其次是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管理层风险比较大,相对来说外部环境层的风险比例较小。
第三,作一致性检验。
根据对每一成对比较阵计算出的最大特征根,作一致性检验,若通过,则特征向量为权向量。
(1)定义一致性指标CI:
CI=■
CI越大,不一致越严重。
(2)定义一致性比率CR:
CR=CI/RI当CR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进行各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计算得出的各矩阵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因此通过一致性检验。
第四,计算组合权向量并排序。
根据第二层对第一层的权向量和第三层对第二层的权向量得到第三层对一层的组合权向量,并进行排序,如表8所示。
通过观察表8的计算结果,能够发现食品物流风险来源主要是依赖于物流操作环节的复杂性、操作流程的规范性、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性、储存保管技术的适用性和物流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他对于食品物流构成威胁的因素依次是供应链及企业监控及信用机制的完备性、包装物及包装技术自身安全性、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食品物流的重视程度、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企业间信息共享程度、社会环境、供应链协同规划的制定和自然环境。
四、 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应对与防范
1. 提高对食品物流管理能力。食品物流的有效管理不但可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还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要提高食品物流管理能力一方面要重视物流对于食品安全的作用,建立快速高效的储运系统,包括科学储运方案的制定、配送路线的合理规划、运输方式的选择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食品对于防腐剂、保鲜剂的依赖性,提高食品的上市速度,降低食品超期风险。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重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利用其专业化、规模化优势弥补自身物流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食品物流的规范化运作,降低安全风险。另外物流管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2. 增强对食品供应链的管理及监控力度。食品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流转、存储就构成了食品的跨企业供应链系统,每一个企业在其中都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使命。首先要加强食品供应链中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跨企业集成。食品物流的安全离不开准确的商流、高效信息流、强大资金流的支撑与配合。第二,加强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食品要想在保质期内快速流转离不开企业之间无缝化衔接的实现。因此企业之间协调性、合作性都会直接关系物流的安全和效率。第三,建立、健全供应链信用机制及激励机制。对于节点企业、物流企业的优劣由其他与之有直接联系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管理,并与激励机制配合使用,以保证食品在各个环节的安全。第四,实施责任追溯制度,提高食品供应链全程跟踪、监控的能力。
3. 加强物流技术及设备在食品业的应用。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离不开先进、安全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使用。首先加大冷链物流在食品业的使用范围及监督力度。既要注重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又要加强对冷链物流的管理、监督能力,建立流畅、紧密的冷链物流体系。同时要重视物流设施、设备与技术自身的安全性,防止其自身危害食品安全。一方面需要包装材料生产和研发企业加大食品级包装、储存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保证安全、健康、绿色;另一方面质监部门加大对于食品包装材料和技术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从源头杜绝工业产品包装材料流入食品行业,以次充好,危害食品安全。
4. 注重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的建立。食品物流安全性直接关乎食品的安全性。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有利于企业提高风险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首先加强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的识别。对于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很多,但各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危害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识别食品中存在的物流安全隐患,找出食品不安全的影响因素,通过规避、减小和消除危害是化解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其次对食品的物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各风险危害的程度(警度)。主要包括各物流环节对食品可能发生危害的程度测评、危害物的剂量、数量描述和可能导致的后果描述等。最后建立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管理机制。目前,企业对于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但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决策、执行、审核监督方面做得还不够。
参考文献:
1. 杨芳,谢如鹤.基于 GO-FLOW 法的苹果冷链物流系统安全性评价.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5):41-45.
2. 邹毅峰,林朝朋.基于安全可靠度的食品物流系统优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0,(6):1284-1288.
3. 雷琳,莫鸣.食品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与防范. 企业活力,2012,(11):28-32.
4. 王之泰. 物流如何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储运, 2011,(8):29.
5. 张延平,谢如鹤.生鲜农产品物流安全管理政策与法律建设函待加强.中国储运,2006,(5):103-104.
6. 李志伟.基于 AHP 法与 BP 神经网络的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物流技术,2008,(9):75-77.
7. 姜启源,谢金星等.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重点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支撑计划项目(项目号:12457205D-17)。
食品企业(尤其是冷鲜食品)以冷链物流和快速流转的特性要求企业对市场要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首先,消费者不但要求食品品种多样、新鲜卫生---货架期短、多品种、小批量,而且要求配送及时迅速---销售预测要准确、生产与物流管理的灵活性大、反应速度快、分销渠道扁平而高效;其次,生鲜食品受冷链限制,销售半径一般不超过600公里,而且商品的单位价值小、物流量大,所以物流费用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在总成本中的比例要大的多。
中国乳业近两年市场格局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例证。过去的数十年里城市居民饮用的均是采用巴氏杀菌的短保期奶,近几年UHT奶异军突起,以其保存期长、饮用方便的特性一下子占据了液态奶市场的半壁江山。
原因很简单。
第一,巴氏奶货架期短,要求分销渠道扁平而高速,对销售人员的销售预测准确率要求极高,对生产及物流部门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要求也极高;而UHT奶的货架期长,物流管理的灵活性也大,可以充分利用经销商、分销商等各种销售渠道来开发市场。
第二,巴氏奶的销售需要冷链来支持,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冷链食品行业的物流管理相对于国内物流的整体水平而言,尚处于建立、探索和发展阶段,没有完整的冷链供应和配送系统,由企业自己建立冷链需要对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进行大量的投资。
第三,考虑第三方物流又缺乏满意的供应商配合,并且国内冷链食品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市场还不成熟,所面对的是以鲜销为主的非标准化生鲜商品,以及如此复杂的东方鲜食消费方式和习惯,极少数企业能够做到正真意义上的内外部一体化---供应链管理。
由此可以看出,液态奶、冷鲜肉等竞争空前激烈的行业,基于其冷链食品的特点,企业的经营重点已经从生产和研发转向了市场和销售,管理难度在于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价格、提供恰是消费者需要的合适数量的产品。这就需要营销部门能够及时捕捉住消费者需求,而且使得新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储运、渠道整个供应链都能根据消费者需求“随需应变”,那家企业营销系统的反应速度快、质量高,哪家企业就会处于竞争优势。所以,蒙牛赢了,赢在其营销系统高效的执行力上,它瞄准了市场机会迅速以适当的价格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利乐枕;随着蒙牛成功的对各地市场的蚕食鲸吞,各地方强势品牌都输了,输在其营销系统的执行力上:它们就没能及时捕捉或引导市场需求的变化并“随需应变”,从市场与客户分析、新产品研发、市场与销售管理、产品提供与服务、收款与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系统提高营销体系的执行效率,所以市场份额在下降,利润在下降,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企业必须迅速提高营销系统的执行效率,对营销体系进行优化。
大到营销组织的设置,从总部到区域到经销商到终端的信息系统、计划系统、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建设;小到一张跑店路线图、客户拜访卡,都是营销系统的组成部分,都会影响营销工作的运行效率。
然而,营销体系是由不同的部门和员工构成的,不同的个体在思考、行动时难免会产生差异。如何尽可能使不同的“分力”最终成为推动营销工作前进的“合力”,只有依托“系统的力量”。把各个“分力”系统集成整个营销系统一致的行动,以保障每个营销人员始终在一个分工合理、工作规范明确、流程顺畅、奖惩得当、工具健全、氛围良好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工作。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像是痴人说梦?可事实上有很多优秀的企业都做到了,其中包括像“通用电器”这样的巨型企业。它也因此在对一些企业买进卖出的过程中获益匪浅:通常在并购了一个企业后,它会对该企业的管理运营系统进行优化,建立一种新的管理运营模式并通过营造工作氛围来影响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以提高整个运营系统的工作效率,加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领先竞争对手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被收购的企业通过这种系统的优化中实现了价值增值,自然能卖出个好价钱。
在中国的这种大环境下,冷鲜食品企业要想建立起高效的营销系统,必须要系统地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 营销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是为了配合企业战略的实现,组织设置和绩效考核首先要符合关键业务流程的特点和规则;
二、 在制定客户服务策略、分销渠道策略及储运策略时必须考虑冷鲜食品的物流特点;
三、 制定配套的操作流程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四、 适当借助IT工具,进行信息化管理。下面我们将就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营销体系的建设与管理是为了配合企业战略的实现,组织设置首先要符合关键营销业务流程的特点和规则。不同的战略意图(战略趋向是侧重利润、市场份额、销售规模或是客户服务的哪一方面)下会制定出侧重点相应不同的物流策略。伊利为了实现其“中国伊利”的发展战略,以每年兴建5个生产厂的速度向全国扩张,目的就是“用全国的资源做全国的市场”降低供应链成本,以较低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牛奶。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对各区域市场需求的把握,选择目标产品和目标市场,然后物色合适的奶源,最后根据市场和奶源的位置规划生产基地及配送中心。同样的,光明已经将人马杀到了广东、陕西、江苏、浙江、黑龙江、内蒙古等战略要地;而三元在澳大利亚建立了基地,利用当地的奶源协调其供应链的整体发展。
由于中国的地区差异性大、市场结构比较复杂、冷鲜食品的消费市场还不成熟、渠道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部分的冷鲜食品企业采用深度分销的模式,目的是能够实现更快的市场反应及周转速度。为有效地配合服务流程实现更好的服务水平及成本水平,公司在做战略规划时往往会考虑第三方物流,但国内目前任何的一家物流公司都做不到在短期内实现全国范围的与深度分销模式相适应的深度配送,所以成品物流部门就需要去选择、评估与管理多个服务可靠、价格合理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从销售预测、生产计划到实际下订单,从长途运输到区域配送,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建立相应的KPI指标,所有的指标必须围绕着客户和成本展开,并且是易于跟踪和考核的。客户服务方面主要的KPI指标有:定单及时处理率,定单满足率,送货及时率,完成定单率,客户投诉次数;对运输供应商的KPI指标主要有:单位成本和服务,包括:准时提货率,准时送货率,运输货损率,运输箱损率,运输事故率,运输能力,运输赔付率,运输回单反映时间、频率等;仓库管理的主要KPI指标有:单位成本和服务,包括:仓库利用率,库存准确率,库存周转率,滞销品库存率,存货占有率,准时装/卸车率,收/发货信息正确率,生产率(工作效率)及质量事故(食物中毒等事故是能够决定企业生死的大事)。
二、在制定客户服务策略、分销渠道策略及储运策略时必须考虑冷鲜食品的物流特点。随着企业对生意实现的不满足及市场竞争的因素,良好的物流管理越来越多的被当作提高客户服务水准,从而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手段。尤其是冷链食品,它要求企业的组织和渠道都应当是扁平而高速的,这是提高物流效率、取得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企业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这些策略。据派力了解,目前大多数冷链食品企业均能做到通过了解经销商的需求来制定渠道物流服务方案,以此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与满意度。派力曾为多家此类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在制定渠道规划与管理政策时,他们均提出将“冷链的储运能力”作为经销商选择与评估的最重要指标之一,这方面能力好的经销商在赊销信用、返利政策与渠道促销等方面享有生产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待遇。
三、制订合理的操作流程,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品牌进入生鲜食品市场并加大了对市场的投入和争夺;渠道在分化,许多竞争对手都在努力争夺现有品牌的分销商和终端;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竞争产品的内在品质差别不大,产品创新被迅速模仿,但是价格在下降,同时渠道费用和促销推广费用在增长。如何取得优势地位?以及如何实现进一步的增长?这是几乎所有的生鲜食品企业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们应当意识到,静下心来踏实细致地将最有提升空间的基础管理工作做到位是目前看来比较实际的做法。合理流畅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减少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比如降低缺货率、缩短客户订货至收货的周期及准确到达率、确保资金安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等。派力按照流程的战略重要性及发生频率,把关键的营销业务流程分成战略规划型、日常管理型、日常操作型和例外业务型四种类别。
四、适当借助IT工具,进行物流的信息化管理。打通市场信息链,对信息及时捕捉和分类处理,能够协助公司管理层及时掌握客户的动向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比如,通过库存的变动和订单处理的过程,企业可以及时的掌握客户的产品喜好和购买能力;准确有效的销售预测可以有效指导生产和物流计划,将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必须基于完善的信息系统之上,管理信息系统是服务客户的整个供应链的中枢,完善的系统对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减少成本,提高顾客满意率至关重要。相反,信息传递滞后和不透明会给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市场的波动会引起周期性的缺货、退货和库存积压,为公司带来损失不说,还有可能导致市场的逐渐萎缩。造成信息传递不畅的原因除了业务流程本身的问题外,没有适当而有效地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工具也是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信息传递手段落后的直接后果是数据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会造成企业对市场缺乏及时而准确的了解,决策的有效性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生鲜食品企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其难度要比耐用消费品及IT产品的制造业企业大得多。首先生鲜食品的单位价值较小,卖一吨冷鲜肉(或2-3吨牛奶)的价格也就相当于一台电脑或一台高档的冰箱,这就意味着1亿元生鲜食品的交易次数是同样价值电脑或冰箱的上千倍,其物流及配送的难度可想而知。以双汇集团为例,其过百亿的销售额能够达到现在的信息化水平,除了高层决策者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管理比较规范等因素外,IT信息管理工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双汇集团发展十分迅速,外部采购的商品上万种,生产的产品有上千种,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庞大的分销网络、连锁销售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分散的多个生产基地必须要有适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实现有效的管理。而今信息系统已经实现了对双汇集团业务的购、销、存进行集中管理,集成了业务数据,实现了信息共享。实施信息管理之后的双汇在任何一家连锁店里面,系统会自动、实时采集POS机收据,自动生成配货单、报表等;而集团总部则可以即使了解到各店的实时库存,并根据库存由系统自动生成订单,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计划,并可以通过大宗采购、统一配送来降低采购和流通成本,并从源头上控制了一些以前经常发生的财务问题。这种信息传递和自动匹配的过程也正好形成了一个以客户为中心,决策迅速透明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如果不是借助这样一条信息化通道,在这样大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地域的企业集团中,实现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简直是完全不可能的。
1.物流配送在连锁餐饮企业中缺乏重视
20世纪80年代,物流配送的概念开始传入我国,是新兴发展的一项技术,但物流配送技术在餐饮行业中的应用还不成熟。另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连锁餐饮企业被“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束缚,连锁餐饮企业自办物流现象非常普遍,物流不仅不能成为餐饮企业竞争优势和利润源,反而成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宾客满意度的障碍。连锁餐饮企业对物流配送认识不够,是我国物流配送业在餐饮业中长期得不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物流配送服务差强人意
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配送供应商在服务理念上以企业为中心,停留在通过传统配送“赚客户的钱”的阶段。提供的服务内容仍然主要是提供仓储保管、运输等功能性物流服务,现状整体落后,配送成本高,专业化程度低,服务内容缺乏竞争力,很多物流配送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连锁餐饮企业需求。
3.配送设备比较落后
目前,中国的餐饮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在餐饮产品的包装、配货和运输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没有完善的卫生标准和检验检疫规程,餐饮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餐饮产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
4.信息化推行程度不高
合作关系普遍存在信任问题,信息化推行程度不高。餐饮业属于是传统行业,与新兴产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同时餐饮企业和物流供应商在合作关系上还普遍存在着信任问题。这就使物流供应商对餐饮企业的信息掌握有限,决策层不能及时了解配送、库存等情况的动态变化,故而无法执行科学合理的运输、财务计划;缺乏相应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报表,无法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5.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严重阻碍业务发展。餐饮行业的管理人员不懂物流,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对餐饮行业没有很深的认识。高等院校中在课程设置上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物流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更是贫乏。人才一直是制约物流配送在连锁餐饮行业中发展的瓶颈。
二、物流配送在连锁餐饮企业中应用的策略
1.帮助连锁餐饮企业树立物流配送理念
实际上,在买方市场的市场状况下,连锁餐饮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通过生产领域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只能降低宾客的满意度。
物流配送是连锁餐饮企业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对提升餐饮行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连锁餐饮业的管理者必须认识物流配送,还要进一步地更新观念,抓住餐饮物流改革的时机。
2.物流配送供应商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随着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物流配送供应商在服务理念上应以客户为中心。物流配送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内容从广义上讲有两个层次,一是物流配送基本功能,二是根据客户需要提供的各种延伸业务活动。例如:为连锁餐饮业对温度敏感的产品提供快速可靠的服务,以及相关的记录报告;运输设备的清洁或消毒等卫生服务;利用对数据的积累和整理,对客户的需求预测,提供咨询支持;运用网络技术向客户提供在线的数据查询和在线帮助服务等。物流配送供应商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之本。
3.配备餐饮产品的冷冻保鲜设备
物流配送供应商必须配备配送餐饮产品所需的冷冻保鲜设备,开发餐饮产品物流的冷冻保鲜技术,建立餐饮产品冷藏链,发展冷链物流,使产品可以一直处于产品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餐饮产品原材料、半成品——冷藏车运输——餐饮企业冷柜—厨房。只有这样才能以提高餐饮产品物流配送效率,保证餐饮产品的质量,减少餐饮产品的损耗。
4.加强信息化建设
强化企业之间的联盟关系,加强信息化建设。物流配送供应商的主要作用是对连锁餐饮企业提供一整套的物流解决方案。物流配送供应商需要得到连锁餐饮企业的充分信任,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可以为餐饮连锁企业提供一个科学的管理平台,而且,只有物流配送供应商和连锁餐饮企业之间的信息充分共享,才能达到比连锁餐饮企业单独从事物流活动所能取得的效果更好。双方应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双赢。
5.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加快物流配送在连锁餐饮业中的发展,要加强既懂餐饮又懂物流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是旅游专业学校、烹饪专业学校、物流专业学校在这方面要对专业做相应的调整,让懂餐饮管理的人通物流管理,让懂物流管理的人才懂餐饮管理,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以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做到观念创新、决策创新、人才创新。二是形成比较合理的物流配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在高校设置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企业内部要有明确的员工培训目标与计划。
餐饮业就业人数多,产业关联性高,具有投资潜力,物流配送供应商的加入潜力无限。
参考文献: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城乡经济的发展影响明显,各地都将交通运输物流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其中打造城乡物流中心和加强对涉农物流的扶持是发展的两个重点,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交通;物流业;发展;地方;区域;经济;促进
一、交通物流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交通运输物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决策者对交通运输物流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统一统筹的规划,物流公司处于分散自发状态或由企业自办物流,缺乏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涉及工商、交通运输、铁路等方方面面,缺乏组织、信息及运行能力的具体指导。缺乏对物流市场的有效监管,存在伪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二)物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较低
(1)物流企业以传统仓储、运输业务为主,且处于散、小、多、弱的状况,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很低。(2)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专业化、网络化程度低,无法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设计、包装等一揽子的物流解决方案。(3)部分乡镇公路、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物流车辆等技术装备落后,作业主要采用人工搬运装卸,机械化程度低。
二、提高交通运输物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提高物流业管理水平,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深化交通运输企业改革。以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为目标,积极引导交通运输企业,发展新的经营模式,走经营集约化、管理组织化、发展规模化、运输专业化的道路,彻底扭转经营主体多、小、弱、散的局面。重点抓好交通运输企业改制工作,把企业改制同结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把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力求在结构完善、产业升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下是河北省的实例: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出台《关于促进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交通运输物流发展的目标任务: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引领河北省全省物流业集聚发展的运输枢纽站场(物流园区)和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品牌;搭建起干线运输网、城市配送网和农村物流网,三网融合,覆盖河北省全省的交通运输物流服务网络;构筑起功能完善、流程顺畅、使用便捷、运作高效的河北省全省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形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体系。
同时,鼓励货运场站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依托主要港口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内陆无水港,建立国际陆海联运物流通道,完善交通运输物流通道网络,加大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力度,继续完善集疏港公路和机场路的建设,统筹内河港口、航道、船闸的建设,加快传统交通运输企业优化升级的步伐,支持、鼓励传统货运企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进一步完善以“县级分拨中心、乡镇物流站场、农村物流网点”为特色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立起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的农村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网络,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与邮政的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发展班车物流和货运公交,开展鲜活农产品的直达运输,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以及农村日用品、农资物流中先进物流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
(二)加强涉农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1.加强涉农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的一些实例。各地交通运输和物流发展部门在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实现城乡对接,加快农副产品、农资、生活用品流通。
(1)2011年7月,总投资1300多万元,集农村客运、货物集散、仓储服务、农副产品交易、综合信息以及连接货运中心与村级服务站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河北省村村通交通运输物流综合服务站正式投入运行。该站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资,避免重复建设的思路进行建设,充分发挥了交通运输部门县级货运中心及乡镇综合服务站、邮政部门邮政所及村级三农服务站、商贸部门万村千户农家网店、供销部门乡镇供销社及村级综合服务社的优势,“四点合一”,进一步探索了整合资源推动农村物流发展之路。
(2)2012年3月,石家庄市首家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投入运行,拥有近100平方米的专用仓储用房和200平方米的仓储配送场地,为周边近20万人和相关企业提供集客货运输、农产品运输、小件快运、农资配送、物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
2.加强涉农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措施。对于涉农物流应重点发展一是提高乡村公路的等级,县乡公路老旧油路比重大,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但建设标准较低,还未实现村村互联互通,因此需要加以改造提高。二是提高物流的装备水平,因为涉农物流的装备水平往往低于城市物流的装备水平。对于涉农物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四个坚持”,为发展农村交通运输物流提供坚强保障。即坚持政府主导,把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把发展农村物流作为当地党委、政府为民办的实事来推动;坚持规划先行,聘请高校物流专家对农村物流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编制,确定各阶段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定位,按照“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把握好发展重心;坚持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采取试点引路、分类推进的方法实现农村交通运输物流可持续发展。
(2)突出“四个重点”,提升农村物流后续力。即突出“设施”这个重点,充分利用乡镇交管所、邮政、供销等系统网点,建立物流设施体系;突出“企业”这个重点,通过成立专业物流企业、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联营以及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委托经营三种形式培育农村物流龙头企业;突出“信息化”这个重点,建立信息平台,设立村点物流信息员、乡镇物流信息调度员,提高农村交通运输物流的信息化水平;突出“人才”这个重点,通过定期举办农村交通运输物流培训班、引进物流专业人才、外送深造、组织调研考察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富有现代物流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农村物流管理人才。
(3)完善各种综合协调机制,提升农村物流带动力。即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各地成立多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建立多领域发展的市场运转机制,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资源、网络和服务优势,打造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农资产品配送“绿色”通道,形成灵活、高效的农村交通运输物流运作模式;建立多层次监督的诚信考核机制,确保农村物流产业稳健发展。
总之,加快城乡物流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推手,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运输政策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产业政策,加强和改进运输市场监管,推进运输企业物流服务标准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方能确保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