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

近义词辨析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义词辨析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义词辨析教学

第1篇: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

关键词:近义词辨析;研究综述

一、引言

本文对七大期刊进行了近义词辨析论文穷尽式的搜索。这七大期刊分别为《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中国语文》。并把所有已找到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按照词性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名词(84篇);动词(64篇);形容词(19篇);副词(80篇);代词(15篇);数量词(15篇);介词(6篇);连词(15篇);助词(16篇);语气词(3篇)以及还有可以归为套语(2篇)和格式(14篇)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

下面对近义词辨析的论文的时代特点进行进行简单的总结和概括,使读者能对1979年以来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有一个总的了解,以便读者能够明确将来的研究方向,为读者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二十几年来近义词辨析论文的特点归纳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在的发展速度已非常惊人。但初期到现在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呈现出一系列是特点。下面简单说一下。

1.论文写作形式的特点

有的文章是以随感和杂记的形式出现,它们的篇幅往往很短小,特别是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研究初期更是这样,没有现在发表的论文那么规范正式,甚至连摘要、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都没有。当时的文章只是简单的对两个近义词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而且辨的也不是很透彻。如:龙启群198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启事”和“启示”》就是一个例子,主要从不同的词性角度对二者的基本意思加以区别。再如:金有景198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4期的《“恶梦”和“噩梦”》、金有景1986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糖坊”与“糖房”》等等。

但近几年,论文变得更加规范,辨析地更加深入,语料来源也明确起来,变得更加地规范,格式也变得更加完善,趋于完美。举个例子:莫彭龄200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主要从词汇、语法、修辞三个角度对“词”进行了考察。这是因为对外开放以来,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发展地更快了,有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它们对能够解释汉语近义词的书需求更大了。原来只是对本族人的汉语教学的那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外国人学习汉语近义词的需要了。原来汉族人认为没有问题的词汇,也不会想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的词汇,因此也就不会说出不象话的汉语句子,但对外国人来说却成了问题。比如:“被”、“被…所…”、“为…所…”之间的差别就是很多留学生困惑和出现偏误多的地方。再比如“重视”和“讲究”之间的区别也是留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汉语里的近义词,深化和细化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使留学生能更好地学好汉语的近义词。

2.研究对象:

词性多,基本覆盖了所有词性,覆盖面广。

1)由原来的单一语言内部词汇的比较转向多个语言词汇的对比研究,出现了汉外对比的论文,研究变得更加深入。例如:由章纪孝和水野义道两位先生1984年合写并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01期的《汉语“更”和日语“もっと”》主要从语法关系和意义上进行了比较两者的异同。周时挺1986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的《and和而》主要从十大方面说明二者在语法关系上的相似之处。再如王钟华1986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的《汉语的“什么”和法语的“que”》以及元元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2期的《“”和“们”》都属于这一类汉外对比的论文。

2)除此之外,方言词汇对比分析比较的论文也渐渐多了起来,对方言词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例如:史秀菊2003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1期(总第86期)的《临猗方言的结构助词“奈”与“哩”》主要从临猗方言结构助词的分布、“奈”的语法功能、“哩”的语法功能、以及“奈”、“哩”成因分析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再比如饶长溶1996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2期(总第59期)的《长汀方言助词“嚟”和“咧”》;以及陈茂山1995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3期(总第56期)的《定襄方言的“咾”和“唡”》均属此类。

3)另外也有普通话与方言词汇的对比研究。比如:沈怀兴2005年9月发表在《语言研究》第3期的《“知不道”和“不知道”》说明了两者不仅来历、结构均不相同,而且本义完全不同,引申义亦不尽相同。

4)当然也不乏普通话近义词词汇之间辨析的论文,而且这一类论文占的总数是最多的。简单举一例加以说明:周小兵199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的《“常常”和“通常”》主要考察了这两个词在语法分布上的区别并解释了它们在意思上的差别。再如周小兵与邓小宁200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一再”和“再三”的辨析》、张发明1984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6期的《“一会儿”和“不一会儿”》均属于此类论文。

5)辨析论文从原来单纯辨析几个词的区别到研究几个近义词的功能应用。肖奚强2002年发表在《语言研究》第4期(总第49期)的《“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文章分析了“正(在)”、“在”及“着”之间的异同。认为“正、正在、在”是表态副词,都表示动作的进行,其态意义的核心是“进行”。但三者在语用功能上也互有异同。

6)最后,我们从各个词性角度分类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名词、副词和动词类的辨析论文的数量是最多的。相对地,虚词类的文章则相对较少。所以,虚词类方向的辨析论文应是今后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1)从原来单纯的辨析到现在综合运用综合、分析、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来阐释词语之间不同的文章渐渐地多了起来。早期的文章只是单纯地说明词语间的不同,而没有运用数据统计等各种分析手段来辨析。如徐静茜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6期的《“起”和“上”》以及金有景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4期的《“实验”和“试验”》都属于这一类的文章。而近几年的辨析论文的研究方法变得愈加地完备而科学。例如:莫彭龄200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

2)从原来的手工到现在利用高科技计算机手段来收集语料。收集的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身有体会的。

3)不仅只是词汇层面的辨析,也扩展到了语法层面。如:李茉莉1990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3期的《试比较汉语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了”与日语表示完成的助动词“た”》对比了“了”与“た”在“时”、“限制性”、“单一性与多用性”方面的不同。

第2篇: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近义词;对比;教学

近年来“汉语热”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正是因为这样,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蓬勃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留学生所掌握的汉语词汇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汉语水平。同时,词汇量掌握的多少还对留学生的汉语表达是否合适、得体也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汉语词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近义词,常常给学生带来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主要的原因是:第一,不同语言的语义系统不完全一致,汉语词汇中的一些近义词在英语释义中是同义词。如:了解――知道、参观――访问等词语在很多英语国家的留学生看来意思相同,所以会出现“老师不能知道(理解)我。”和“我们访问(参观)了世园会。”的错误。第二,汉语中含有共同语素的词汇很多,导致许多留学生因为词形相近而将其混淆。如:产生――发生、气候――天气、到达――达到等词语。许多留学生会造出“产生(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气候(天气)变凉了。”“飞机准时达到(到达)了。”等错句。

有人统计过近义词运用的错误率在留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达30%之多,留学生产生疑问的也大多是近义词,如:年――岁,参观――访问等。在实际运用中,不管词语本身是不是近义词,只要留学生分辨不清这些词语,就会自认为它们是近义词。如:接待――招待――对待,赶忙――连忙――赶快。这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范围和语文教学中的近义词范围不同,而比我们认定的范围更大。

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我们帮助留学生进行近义词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同义词释词法

用一个同义词义项来解释需要讲解的词汇。如:非常:很――十分,美丽:好看――漂亮,经常:常常等。这种方法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是非常可行的,解释直截了当简洁通俗,便于留学生理解。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那就是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很难被揭示出来,一旦学生对这样的解释牢记于心,到高级阶段辨析这些词语的差别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许多疑问。所以学生就会造出“这件事你做的很错。”“我跟他并不很了解。”等这样的错句。

但由于初级阶段学生掌握的词汇不多,用同义释词法还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法。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词汇量不断扩大,就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近义词的比较,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近义词的差别。

二、从意义方面对比近义词

1.辨析近义词的确切含义

有些词表面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是这些近义词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从而比较异同。

例如:截止――截至

“截止”中的“止”是“停止”的意思,“截至”中的“至”有“到”的意思。因此“截止”强调动作的停止,不再发展,而“截至”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事件仍可能会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句:

(1)迎新晚会报名已经在上周五截止。

(2)截至上周三,已经有15个节目报名参加迎新晚会了。

2.对比近义词语义的轻重

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是表现程度却有轻重、深浅不同。

例如:请求――恳求

“请求”一般用在同等级之间,语气委婉,含有尊敬的意思。而“恳求”则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提出要求,态度诚恳而迫切。下面我们来看例句:

(1)他请求老师把扫地的活安排给他。

(2)他恳求老师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3.对比近义词适用对象与范围

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是,适用范围的大小以及适用的对象会有一定的差别。

例如:抚养――赡养

“抚养”指保护并教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而“赡养”多指供养,多用于晚辈对长辈。请看下面的例子:

父母有抚养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4.对比感彩的不同

词语可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有所差异。

例如:果断――决断――武断

“果断”、“决断”、“武断”都有“做出决定”的意思,表示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态度,但它们的感彩不同。“果断”是褒义词;“决断”是中性词;“武断”是贬义词。下面来看例句:

(1)针对突发的险情,他果断采取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2)事情疑点重重,一时难以决断。

(3)仓促间武断地处理,对当事人太不公平了。

5.对比语体风格

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从 “妈妈总是惦记她离家的孩子。”和“我对家乡的思念从未间断。”这两个句子中不难看出“惦记”是口语,“思念”是书面语。

6.对比一组近义词表主动与表被动的差别 (下转第62页)

(上接第60页)

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例如,就此事件,我新华社(授权/受权)发表声明。

“授权”是把权力委托给人或机构代为执行,“受权”是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受权”和“授权”的不同是:前者是接受,后者是授给别人。因此这里我们应说“受权发表声明”。

7. 对比一组词表整体概念和表个体概念的差别

例如:他身上很有古典(风范/ 风尚)。

“风范”是指风度、气派,通常用作书面语,而“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例句里说的是一个人,是个体具备的,而不是“社会上”群体具备的。因此,我们这里应该说“古典风范”。

8. 对比一组词是从内部还是从外部进行描述

内部是指主观意识、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外部是指动作表情和一切客观的事物。

例如:悄悄(外部)――暗暗(内部)

他悄悄地走进教室。

我暗暗地下定决心。

三、从用法上对比近义词

首先,对词形进行对比。例如,偶尔――偶然。前者是形容词,但只能作状语,“他经常吃米饭,偶尔也会吃面条。”“偶然”也是形容词,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这只是一件偶然的事件,不用担心”。

其次,从造句能力方面进行对比。例如,听说――据说。“据说”不能带主语,不能说“我据说……”,只能说“据说,昨天他们班来了一个新同学”。而“听说”可以带主语,也可以不带主语。

再次,对比适用的句型。 例如,安静――宁静。“安静”可以用在祈使句中,在有些公共场所,我们可以说“请保持安静。”但不能说“请保持宁静。”

第四,对比使用的场合。例如:头儿――领导。“头儿”是在非常随便的口语中使用,如“这是我们头儿。”而“领导”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开大会时领导要发言。”

四、把一组近义词放在句子中比较,这样两者的意义及用法的差别就更显而易见了

例如:“小明很有才能,一年内搞了好几个小发明创造。”“叔叔在国外工作了十几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现在已经是一家大公司的CEO了。”

从以上两个句子中,不难看出“才能”侧重知识和能力,“才干”侧重于办事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语境教学在近义词辨析教学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近义词的教学贯穿于词汇教学的始终,我们应该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近义词的辨析,把握重在这一原则,使用不同的情景、多变的例句来辨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更多的词汇,以达到方便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第3篇: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义分析 近义词 辨析

现代汉语中“不料”、“没料到”、“没想到”三个表达法,语义上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商务印书馆2008),将三者混在一起,相互解释,很难辨其语义上的差异。然而,通过语料分析其语义指向和语义背景,我们却可以区别它们,而且这种区别方法也给了我们一些关于辨析近义词的新途径。

一.“不料”的语义分析

请看下面关于“不料”的例子:

(1)他出车回来,正在保养车子,不料在指挥助手倒车时车子后轮碰倒一根木杆,砸中他的头部,不幸牺牲。

(2)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

(3)当他坐在芒果树下回忆童年往事时,两只熟透的芒果落在他的脚下,不料却被王爷诬蔑为盗贼。

“不料”是连接两个分句的连词,因为根据《汉语语法三百问》(邢福义著,商务印书馆2002)“不料”具有双向性,表明了前后两个语法单位的转折关系。我们将“不料”前的分句设为分句A, 将“不料”后的分句设定为分句B,其句子语意为:分句A是个现时态事件,分句B在语义上表示对分句A的逆反。从语义指向上看,连接词“不料”指向分句B所叙述的整个事件,如(1)中,“不料”语义指向“木杆砸中他的头部,不幸牺牲”这个事件。(2)(3)中分别指向“焦母却看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与“被王爷诬蔑为盗贼”的事实。而分句B是在某个正在发生的动态短语背景上发生的,也就是说,分句B的语义背景是分句A中的谓语动词。即分句B的语义背景指向为分句A中的谓语动词,如上例(1)分句B的语义背景是分句A中的动词短语“正在保养车子”。同样(2)(3)中的连词“不料”,其语义背景是分句A的叙述事件,分别为例(2)中的“互敬互爱,感情深挚”,(3)中的“落在他的脚下”。

二.“没想到”的语义分析

“没想到”是“想到”的否定式,“想到”是个二价动词,涉及到主语(谁想)和宾语(想到什么)两个对象。“没想到”用法当同“想到”,两个价分别是主语和宾语。如下例:

(6)成都的百姓做梦也没想到魏兵来得那么快,一听邓艾兵临城下,纷纷到山上树林里去避难。

(7)这次中国运动员在全运会上又连破多项世界纪录,这是我绝对没想到的,我来之前以为能破一两项纪录就不错了。

上面的例子中,“没想到”指向其后的事件,如(6)中“魏兵来得那么快”,(7)中“这次中国运动员在全运会上又连破多项世界纪录”,更确切地说,是指向紧跟其后的谓语。

“没想到”是动词性的,词意更强调主观意想,故主语非常重要,其语义指向后一分句的谓语,即现实中发生了出乎意料之事。

三.“没料到”的语义分析

首先,“没料到”具动词性,如下面的例子:

(11)a.这50多岁的汉子,做梦也没料到,大年根儿的,竟飞了趟香港……

(12)a.抢劫得手的歹徒没料到半路杀出一名威风凛凛的武警战士,掉头转进一条胡同。

(13)a.卢小波那夜没料到,居然是这件事将他的父亲击垮。

在以上几例中,“没料到”由主语引领出下句,如上例主语分别是:50多岁的汉子,歹徒,卢小波。其语义指向也是紧跟其后的动词事件,即(11)a中“飞了趟香港”,(12)a中“半路杀出一名威风凛凛的武警战士”,(13)a“是这件事将他的父亲击垮”。这里的“没料到”是一个动词短语,其用法和“没想到”是一样的。

如将“没料到”换成“没想到”:

(14)b当时的她大学毕业不到一年,谁也没想到这个栏目的前途。(应将“没想到”换成“没想过”)

(15)b她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这样的结局,脸上的表情不大自然。(应将“没想到”换成“没想过”)

这几例显然不成立(用?标出),这是因为“没想到”是指向分句B所说的事件的,简言之,也可以说是指向分句B的谓语动词的。而在例句(14)a中“前途”,(15)a中“结局”都是名词,显然这就不能用“没想到”(可以换成“没想过”)。

再看以下几例:

(16)a.展览室里,摄制组的女翻译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没料到特鲁多一听说要谈竟欣然应允。

(17)a.一九九四年,韩福焕种植了四百三十七亩水稻,没料到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18)a.有一天,他写了一封言词热情的信给他心目中的女孩,没料到信未打动对方的芳心,还被贴在黑板上。

(19)a.从一九九三年底开工以来,这一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险情,没料到在工程过半的时候,发生了这次事故。

这几例似乎和上面又不一样,“没料到”在这里是用来连接两个分句的,是个连词。我们试用连词“不料”来置换它:

(16)b.展览室里,摄制组的女翻译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不料特鲁多一听说要谈竟欣然应允。

(17)b.一九九四年,韩福焕种植了四百三十七亩水稻,不料(水稻)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18)b.有一天,他写了一封言词热情的信给他心目中的女孩,不料信未打动对方的芳心,还被贴在黑板上。

(19)b.从一九九三年底开工以来,这一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险情,不料在工程过半的时候,发生了这次事故。

可见,“没料到”用作连词,和“不料”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其语义指向发生的背景一为非谓语,一为谓语。

而只有当分句B的语义指向背景是分句A中的谓语,“没料到”可作连词,用如“不料”(这样的例子笔者尚未找到,但不否定理论上的存在)。

再将上例中“没料到”以“没想到”置换:

(16)c.展览室里,摄制组的女翻译(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没想到特鲁多一听说要谈竟欣然应允。

(17)c.一九九四年,韩福焕(种植了四百三十七亩水稻),没想到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18)c.有一天,他(写了一封言词热情的信给他心目中的女孩),没想到信未打动对方的芳心,还被贴在黑板上。

(19)c.(从一九九三年底开工以来,这一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险情),没想到在工程过半的时候,发生了这次事故。

在(16)c至(19)c例中,“没想到”指向分句B,但也指向分句A的主语。这样,(16)c至(18)c都可以看作一个连贯的共主语句。如将括号中内容省去就成了典型的动词用法。(19)c中“没想到”没有主语,应将它看作是个不准确的句子。

综上所述,“没料到”语义指向分句B中的谓语动词或指向名词短语,并且主语为单独主语时,“没料到”作动词,用法如“没想到”。而当“没料到”用在复句中,语义指向分句B时,应作连词,一般分句B的语义指向背景为分句A中的非谓语动词,只是当分句B的语义指向背景是分句A中的谓语动词时,“没料到”的用法如“不料”。

在语义指向和语义背景分析中,我们发现了这三个词语的差异,“不料”是连词,其语义指向后一分句,而这一分句的语义指向背景却在前面,而且是前一分句的谓词短语。“没想到”一般作动词,其语义指向也在后一分句,然而正因为它是动词,且其特殊的语义限制(“想到”是个意动词),故这一语义指向的分句必须有主语,且主语为人。“没料到”介于“不料”和“没想到”之间,它既有动词性,也有连词性。作动词时,用法如“没想到”,不过比“没想到”范围更广,不仅可连接动词短语,还可以连接名词短语。作连词时其语义指向后一分句,该分句的语义背景却在前分句的非谓语动词上。通过对这三个词语的语义指向辨析,我们对其使用范围就很清楚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汉语的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是不一致的,因此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上发现其语义结构关系的差异,对于分析近义词的使用语境是有益的。词语是在使用中焕发其生命的。通过对其使用情况的分析来辨别其语义指向上的差异,这是从深层意义上去学习、了解词语。对于一些看起来很难辨别的近义词,通过语义指向和语义背景分析,进一步深究近义词间语义的内在区别,能较容易和准确地辨析其用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近义词辨析的途径。

附注:

①文中所有语料出自北大语料库。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周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理论观察,第1期,2004.118-119.

[5]贺嫁姿、张洁,浅谈“不料”的词性[J].广西大学学报,2008第30卷147-148.

[6]肖治野,不料与竟然―兼谈二词的教学[J].语言与翻译,2003年第4期27-30.

[7]熙,语法答问[M].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一版.

第4篇: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

关键词:汉语文教学;教师;主导作用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双边活动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学就应当破除“教师中心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是说,教师要很好地起主导作用,“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汉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

一、“导”学生发展规律,运用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地重复出现,经常起作用。汉语文的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段、篇章以及修辞、逻辑等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汉语文教学也应按着这些规律去进行和指导语言实践。因此,在汉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单是使学生长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插上智慧的翅膀,这就是“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使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比如,给学生讲近义词知识,指导学生找近义词训练时,不是叫学生盲目地去找近义词,而是“导”学生发现近义词内在的规律,然后使学生运用这一规律去找近义词。其具体做法如下。

(1)有目的的感知活动。首先,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感知材料。比如,“惊诧―惊愕―惊骇―惊慌―惊悸―惊恐―惊奇―惊吓―惊讶―惊异―惊疑”“严密―周密―精密―缜密”“敬仰―尊敬”等三组近义词。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组近义词的构成特点。结果,学生会发现这三组近义词的形式特点是:“AB―AC―AC―……”“AB―CB―DB―6”“AB―CA”。

(2)分析归纳,发现规律。在感知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感知活动中所得的材料,归纳感知材料的本质特征:这三组近义词,每组都有一个共同音节,或者在前或者在后,或者互相交错。接着,从中得出结论,发现相应的规律:部分双音节近义词,往往有一个音节相同,另一个音节不同,对于这类词,我们可以从那个不同音节所代表的词素上去看它们的区别。

(3)运用规律,用以指导。学生掌握部分双音节近义词的内在规律,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知从何下手,感到茫然,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一规律,自己找出双音节词的近义词,并且其数量和范围比以前大有增加。学生运用这一规律找近义词的做法是:找一个双音节的近义词时,先抓住其中的中心音节,用之组词,然后分析这个新组出来的词跟原来的词有没有意义相近之处;如果有意义相近之处,它们就是近义词。

“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二、“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自学习惯,学会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能力,养成习惯。为此,教师为学生创造出发展自学能力的条件。

(1)创造情境促进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让他们自己去学,使他们形成自立精神,打下自学能力的心理基础和习惯基础。如,以前教师包办的生字、形近字、多音字、生词、近义词、组词、造句等教学内容,根据其难易程度,大部分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学。

(2)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奋斗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基础的差异,帮助每个学生确定具体的奋斗目标。如,帮助识字基础差的学生确定拼音、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形声旁等方面的具体学习目标;帮助朗读能力差的学生确定文字的读音、词义的理解和语义的停顿等方面的具体训练目标;帮助语法基础差的学生确定单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语等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等。

(3)给学生拟订预习提纲,及时检查预习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按照提纲自己预习,教学时按照提纲检查预习效果。预习提纲一定要具体,要切合实际,不要太虚、太难。太难太虚,学生就不给你做,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4)转移家庭作业的重心。家庭作业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家庭作业的内容,一是巩固,二是预习。巩固,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练习;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进行准备。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家庭作业的重心放在巩固上,不太重视预习,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应把家庭作业的重心由巩固转移到预习上来。这不但能为教师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扫除障碍,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留家庭作业和检查作业,都应把重心由巩固转移到预习上来,当然不能偏废应有的巩固。

“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就能使学生“自学在前,听讲在后”,以利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的目的。

三、“导”学生在练习中发展智力

练习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桥梁。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做好课本中现成的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有事可做,比较紧张。同时,还要自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练习题供学生做,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以促进知识变为能力。现在,教学中供学生做的自编练习题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1)一元多式型。这就是围绕某一种基础知识编出的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其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基本功训练,巩固某一种基础知识,进而化之为能力。如,围绕近义词知识,编出找近义词、辨析词义并分别造句、选词填空、改正病句等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围绕复句知识,编出分析层次、把几个单句联成复句、用关联词语造复句、改正有病复句等多种形式的练习题。

(2)多元一式型。这就是把几种基础知识内容渗透在某一个练习题里,其目的就是通过做一个练习题,巩固几种基础知识,并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精讲多练,以练为主,讲练结合,这是衡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是否体现科学化的准绳。我们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积极认真地“导”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并促进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5篇: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

关键词:韩语汉字词语素;汉语词素;语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H003

前言

韩国与中国一直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韩语中的词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固有词、外来词及汉字词。其中汉字词主要指的是由一个以上的汉字构成,方便于发音的一种韩语汉字词汇。由于汉字词是韩语词汇中重要的部分,占有较大的比例,韩国与中国具有密切的外交关系,无论是在文化交流上,还是经济往来上,都具有紧密联系。因此,两国在许多方面都互相影响着,特别是语言文化方面。随着两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韩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学习汉语,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两国语言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但在一些方面仍有所不同,因此,通过对韩语汉语词语素与汉语词素之间的对比探讨,有助于韩国更多人可以更好地学习汉语。

1.韩语汉字词相关研究概况

随着两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又因为是临近国,韩国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汉字词是韩语词汇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这使许多学习汉语的韩国人在词汇方面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是母语词汇容易出现“负迁移”的现象,致使学习者在理解和掌握同义词、近义词和异义词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导致学习者在应用于日常交际和测试考试时出现一些偏误。

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已经具有许多韩语汉字词语素与汉语词素之间比较的一些论文和著作等。但没有与语言教学方面相关的研究和著作,由于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教学手段、策略等。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词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一直比较落后。在词汇教学方面可以采用语素教学法进行改革。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韩语汉字词语素与汉语词素的语法对比

2.1同形同义词

同形同义词主要指的是具有相同汉字字形和语序的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其中同义词指的是具有相同的意思但材料构造不一样的词语,这类词语在韩语词汇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为61.89%,是韩语汉字词中重要部分,尤其是名词性词汇及四字成语。但在汉语词词汇中占有39.63%的比例。

2.2同形近义词

同形近义词主要指的是词义不太相同的一组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相同的词语在韩语汉字词中具有较为广泛地意义,但不一定在汉语词中具有广泛的意义。同形近义词在汉语词词汇中所占比例为20.76%,而在韩语汉字词词汇中占32.41%。

2.3同形异义词

同形异义词主要指的是在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词汇中具有相同词义的词语。同形异义词在汉语词词汇中占有3.56%的比例,而占韩语汉字词词汇的5.67%。

3.对韩汉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3.1树立强化和弱化的观念

1.强化正迁移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正迁移有助于学习者尽快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对语言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索更好利用正迁移的策略。但对于以韩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两国之间较深的文化交流,大大促进了学习者学习汉语词。相关韩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韩语的特点和方式,总结和分析韩语汉字词语素与汉语词素之间的语法关系,通过对同形近义词、同形同义词及同形异义词的对比探索,找到语言教学的切入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用于词汇实际教学中,促进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联想的教学方式,如以“家”这个词语进行联想,可以先从“家族”这个相关词语说起,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之间的相同之处,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可以先通过同形同义词进行的联想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词汇联想能力和口语能力,大大增加了学习者的汉字词的词汇量。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语言习惯,将其韩语口语转换为相应的汉语写在黑板上,有助于学生识记。

2.弱化负迁移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总会多多少少受到本国语言的影响。这主要是负迁移所产生的作用。尽可能的减少负迁移所造成的影响,是目前语言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策略来弱化负迁移的作用。例如在同形异义词方面的教学,可以利用图片之间的对比差别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

3.2强调针对性

1.完善课程设置

韩语中的汉字词对于学习者学习汉语方面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相关韩语教学课程上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对比课程来对学习者进行专门的词汇对比,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通过该课程教学知识的不断重复,逐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2.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语素是语言教学中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进行词汇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因素。采用语素教学法可以通过韩语汉字词素进行词汇拓展,延伸到更多相关词汇的学习。学习第二语言,一般具有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一些学习者在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时,极易混淆词语,还有可能受到本国语言的影响。可以采用图片辨析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3.3强化语境教学

韩语与汉语都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在不同的语境中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一般汉语具有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形式,而韩语则具有汉字词、固有词两种形式,强化语境教学,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朴贵花.简析朝鲜语的汉字词和汉语词语的差异.《考试周刊》.2010年47期

第6篇: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

一、辨析近义词,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理解新词时,我们常常以已积累的旧词来促进新词的理解,也就是借用已掌握的近义词来代替新词,从而体会词语的意思。这确实不失之为一种好方法,对低、中年级学生理解、积累词语是有很大的益处的,我们不能否认它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绝大多数近义词都不能完全通用,因为即便是近义词,它们也是有细微差别。有的是词义轻重不同,有的是适用对象不同,有的是运用范围不同,有的是词义侧重点不同,有的是感彩不同,有的是概念外延不同。如果笼而统之互换、代替近义词,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会停留在表面,理解就很粗浅,难以体会其中的味道。那么在作文时运用这些词语就谈不上妥帖、自然、生动了。

以薛发根老师《桂花雨》一课的教学为例。课一开始,薛老师出示拼音,让学生看拼音写词语,然后很巧妙地让学生将三个词语连成句子“糕饼尤其新鲜”,并追问:“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说出了“特别”“格外”。接着老师又问:“尤其”能换成别的词吗?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到:“格外”“特别”有“尤其”之意但无其之味;“十分”强调与己比较,而“尤其”强调与他物的比较。

教师用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词语的意思,丰富了学生词汇量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对词语运用的正确认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教学设计别具匠心,也利于学生接受。

二、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在《桂花雨》这一课的教学中,薛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浸在桂花香里”的“浸”时,依托具体的语言环境,与“浸在水里”比较,在感受与体验中深刻领悟文中“浸”将香味表现得如此浓郁。“浸”字虽是寻常的字眼,但在这样的语言文字中却韵味无穷、意境深远。在这样的引导活动中,学生深得其法,充分感受着语言文字的热度和生命活力,想对文字不敏锐都不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学生要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许多词语脱离上下文理解,是枯燥无味、了无生趣的,是为了理解词语而理解词语的,这样做实在难以体会到词语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引领学生揣摩品味词语在文中的表情达意和用法效果等。只有这样深入探究,才能培养学生推敲词句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词语运用奥妙的领会,磨砺学生敏锐的语感,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比较同一词语在句子的不同位置,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以《夹竹桃》一课教学为例,教者在体会“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一句话时,没有让学生抓住其中的两对反义词感受夹竹桃的韧性,而是再次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句子与“一朵花开了,又一朵花败了,一嘟噜花长了,又一嘟噜花黄了。”比较,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反义词因位置不同,表达效果的不同,进一步品味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将学生思维引向了纵深,情感也引向了深刻。

教育家朱光潜说过:“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因此,小学阶段对词语的教学应顺应小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和理解规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词语教学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之中,在品词析句中使词语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小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能促进小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

第7篇: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标;解题步骤;十大技巧

【中国分类号】G633. 41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1953年美国语言雪茄泰勒首次用完型填空来检测文章的可读性以来,完型填空便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的各种大型考试中。他的产生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要理解整体,就必须自上而下地分析各个组成部分的特性。学生的整体语言知识会帮助他们推断文章空白处的词语,学生对所用语言熟悉程度越高,还原率就越高

二、命题特点

新课标卷近几年来高考完型填空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一个集中

动词及动词短语,名词和形容词为主要词类考查,语法词汇消亡。

词性 动词及动词短语 名词 形容词 副词 介词及介词短语 连词 代词 体裁

2013 11 4 5 0 0 0 0 记叙文

2012 6 8 4 0 1 1 0 记叙文

2011 10 7 3 0 0 0 0 记叙文

2010 9 4 1 5 0 1 0 记叙文

2. 两种题材

记叙文和说明文,以记叙文为主,间或有说明文。

3. 三个相同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有以下三个相同点:

(1) 词类相同。要么都是名词,要么都是动词,要么都是形容词或都是副词。

(2) 语法形式相同。名词或动词的单复数形式相同,动词-ing或动词-ed形式相同,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等级形式相同

(3) 正确选项的分布基本相同。即A、B、C、D四个想想各自所占比例基本相同。如15个小题,A、B、C、D各占3-4个。

三、解题步骤

做完型填空应分为三个步骤:

1.第一遍略读:通览全文,理解大意。文章第一句往往是全文的关键句,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它,可以大致了解全文的盖帽和作者的立意。这一句的事态往往确定全文的基本时态,它的句意往往为全文提供中心信息。第一句一般不设置空档,考生应该充分利用此句的标示作用,并将它作为一个解题的突破口,推辞展开思维。细心阅读第一句后,应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结构,以及清洁发展的前因后果。同时对空档部分也作猜测。这种快速阅读必须在三分钟内完成。

2. 第二遍研读:寻找线索,确定选项。掌握文章大意后,逐句分析,根据上下文意义,选择语法正确、词义贴切的选项填入空档。在这一过程中药注意文脉走势和作者口吻,不能单纯地凭语法知识解题。近几年完型填空没有一题是是单纯的语法知识题。必须根据鱼片意义选择答案。虽是逐句阅读,还要前后连贯。

3.第三遍复读:还原文章,校对检查

检查过程中药注重所选答案的合理性。如果没有上下文信息的依托,就缺乏合理性。还要注意答案的妥帖性。有时一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对的,但最贴切的仅是一个。符合文章内涵、符合作者意图的才是最贴切的。

四、十大技巧

1根据行文逻辑。当选项是表示文章的起承转合、上下连贯等逻辑关系的词语时,就要求我们正确判断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如转折关系、让步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增补关系、比较关系和对比关系等,从而选恰当的选项。

2根据习惯搭配。就是根据词语的习惯搭配和近义词语的辨析来解答某些完型填空题。习惯搭配包括动词于名词的搭配、动词与介词的搭配或副词的搭配、介词与名词的搭配以及固定句式等。

3根据逻辑推理。就是根据文意和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来确定答案。

4根据经验常识。就是根据生活经验和简单的科普常识来确定答案。

5根据语法分析。在完型填空中单纯考查语法知识的题极少,甚至没有了,但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句子、推测语境、判断搭配却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涉及各类从句的引导词、主谓一致。

6根据语言结构。就是根据对比或对照、排比、类似等语言结构形式来判断和选择答案。

7根据语篇标志。语篇标志是指能表明各个句群或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词语。如表示结构层次的语篇标志有firstly, secondly, thirdly, finally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有therefore, so, thus, but, however等;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有even,besides,what’s more等;表示时间关系的词语有before, after, so far等;表示选择关系的or, whether…or…等等。根据这些语篇标志,我们可以迅速弄清上下文的关系,沥青文章的脉络层次。

8根据词语辨析。一般说来四个选项中,在联系上下文的情况下,考生很容易能将两个选项排除,而剩下的两项,需要对上下文再进行细致的推敲和对所剩两项的词义进行细微的辨析,才能确定正确答案。

9根据词语复现。有时为了使语篇中的句子相互衔接和连贯,作者会以原词、同义或近义词、概括词等形式重复出现在同一语篇中。

(1)原词复现。为了表达的需要,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同一个单词重复出现。

(2)同义词或近义词复现。同义词或近义词复现是指借助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方式,或解释性的语言使上下文的语义得以链接起来。

(3)反义词复现。语义的连贯有时是通过对比结构而采用反义复现的手段,或者是以反义的方式对前文加以解释,或形成一个对比。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的最后一题:

10根据前后语境。高考完型填空中绝大多数题是要通过上下文才能做出正确选择的。有的根据上文、有的根据下文、有的要上下文结合,甚至通篇看完并理解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8篇: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

复习内容:

1、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加强看拼音写词语和生字组词的训练。以书为主,对学生易错易忘的字词进行比较,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并能根据句子表达的内容填出相应的词语。

2、以课文为本,对每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概括,了解阅读的基本方法。抓住《语文园地》的练习特点,以归类的形式激发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紧扣课后练习和综合复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查漏补缺的复习工作。

3、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布置自主性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复习需要。复习内容要有阶段性,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4、阅读训练的内容多样,帮学生建构最基本的阅读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以看图写话为核心,鼓励尝试想象故事的编写,旨在培养学生各异的思维方式。

复习策略:

复习难点是帮助学生辨析本册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指导学生能够用部分生字进行口头或书面的组词,从而达到积累语汇的目的。

(1)汉语拼音: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字:看拼音写字词,形近字辨析组词,多音字(组词,在句子中选择字音),总结易错的字,写出相同偏旁的字(独体字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复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合一合等)。辨析本册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音近字。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偏旁,来判断它们的用法,重在引导学生在运用和积累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出它们各自的用法。结合具体的语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句子中找出反义词,或者进行一些口答或者书面的填空。

(3)词语:反义词、近义词、填合适的词(数量词、词语搭配)出现形式有:直接填空、连线、在句子中填写。拓展积累词语:你能写出这样的词语吗?(四字词语、AABB式,ABAC式,ABB式)

(4)句子:加标点、造句、被字句和把字句、比喻句。通过把句子写完整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完整的一句话,以达到让他们写一句完整话的目的。

(5)古诗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能填空或会默写。

(6)阅读:数句子和自然段。按要求画有关的句子。(注意画准、画全。)根据短文内容填空。(要找到有关句子注意标画,写正确。)选择文中的多音字的正确读音或正确的字,选择恰当的词。词语搭配、找近义词、反义词。(连线、填空)加标点符号。拓展(如:你想对文中的##说点什么?)注意抓住主要人物说,句子要通顺。

(7)看图写话:重点指导学生如何看图。单幅图看图写话:抓住图上都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最重要的是抓住谁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当时会说什么,神态怎样。(由图展开想象。)[本册的写话复习,重点要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仔细观察画面,弄懂图意。积累一些句式,如:谁干什么。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并能运用指定的句式来写话。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认真检查写好的句子,发现错别字及时改正。:立足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练习巩固。

复习安排

复习进度:

第一阶段:从12月24日——1月4日共计7天。(边上新课边查漏补缺。)

练习看拼音写词语、根据偏旁写字组词、加偏旁组词、形近字组词、一些基础知识,背诵的课文、会认的字、多音字、课后题。

第二阶段:从1月7日——1月11日,共计5天。(分单元逐步复习)

1月7日第一单元美丽的秋天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月8日第三单元热爱祖国

第四单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1月9日第五单元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第六单元关爱他人

1月10日第七单元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第八单元热爱科学

1月11日单元综合复习

考前阶段。(归类复习)

1、字词部分:查字典、填上适当的词、选字填空、写出近义词、按要求写词、补充成语、划去不同类的词语等

2、句段部分:连词成句、补充句子成分、组词造句、加标点、照样子改写句子等

3、写话:整理句序、看图写话等

4、综合练习

5、模拟试题

复习时候的侧重点。

要以课本为基本出发点,重视课本内容和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扩宽知识面,要加强各种句式的训练,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把句子补充完整的方法。注重词语、句子、古诗的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要经常设计一些语言迁移的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文语言的能力。加强阅读写话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扩大阅读量和阅读面,努力在教学中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9篇: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 最优化 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36

阅读教学中精彩的教学设计,往往体现执教者对文本的精准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但是,很多精彩的环节却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是因为缺少向前再迈一步的勇气和智慧,以至让最佳的教学契机从身边溜走。笔者以《一路花香》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使得自己教学设计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一、深入内蕴,让归类不再拘于表层的感知

课文中出现了两个与水有关的近义词:“渗”与“漏”。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让学生找出这两个词语,并顺势将其归为一组近义词,这一环节的教学就宣告结束。其实,这样教学只停留于文本语言的表层,学生对这一组词语的共性含义以及细微的差别,并没有真正地体悟。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两张图片:一幅是家庭屋面的渗水图,一幅是钢桶表面的漏水图,引导学生在观察比照中意识到:“渗”水量相对较小,流动的速度也比较慢;而“漏”水量则相对较大,水流的速度也非常快。这样就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的内涵上,并渗透体悟语言的策略,即依托形象的图形理解生硬的文字。经历如此教学,学生不仅仅识记了字形,并与具体可感的画面形成了联系,为学生辨析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联系,让类比不再拘于信息的提炼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两种水罐的不同,清晰地梳理文本的内容,教师出示表格,分别从受损程度、装水情况、内在态度进行对比辨析。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文本信息的提取,那这一步教学最大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完全可以再迈一步。

(一)学生口头表达理解线索

首先,学生依托表格,对文本开头的内容进行横向描述:挑水工有一个完好无损的水罐,一个有裂缝的水罐……对比提取的信息,成为学生转述文本,历练口头表达的凭借和载体。其次,在横向描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根据填好的表格,进行创造性描述:挑水工那只完好无损的水罐,能装满满的水,为此他感到很骄傲……如此表述历练,让这一步深入文本。提炼对比的环节不仅成为理解文本的突破口,更成为学生口语表达的平台,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

(二)学生深入探究的依托

在对比中,学生对好水罐“骄傲”一词的理解常常会指向贬义,这似乎对能够胜任运水任务的好水罐有失公允。因此,在学生对比完成之后,不妨引领学生就此再迈一步,深入探究此处“骄傲”的深意。于是,教师引领学生再次从刚才找到两者不同点出发,思考:文中的好水罐凭什么可以“骄傲”?学生在辨析中得出:好水罐完好无损,外表符合一个真正水罐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只水罐,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应有的使命,每次都能装好满满的水。据此,教师再次引导:这样一个能够完成自己任务的水罐,值得骄傲吗?学生略有所思,不一会便有新的认识。

有了信息的提取,学生对两个水罐的形象有了深入感知与体验;接着,教师引领学生重新审视文本,让之前的提炼对比这一教学设计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实现了对文本多元而准确的解读。

三、理性洞察,让补白不再拘于表达的历练

在教学“破水罐再次向挑水工道歉”这一内容时,很多教师都会想到引领学生进行补白式随文练笔:如果破水罐道歉的话,会对挑水工说些什么呢?这样的练习不仅充分开启了学生的联想意识,有效补充了课文中的留白,更为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可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学生写作交流之后,就草草结束了这一环节的教学,致使效益未能实现最大化。

笔者在教学此处时,针对学生的补白进行了这样的引导:“你们发现了吗?破水罐的第二次道歉,其实意思与第一次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尽管挑水工已经有所引导与提示,但此时的破水罐并没有能够洞察挑水工的意思,文中的“再次”一词决定了这次道歉应该与第一次无异。就此,教师顺势引导:“现在你们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设置留白,不直接写出破水罐道歉的内容了吧――是为了避免重复,这样文章才显得简洁。”

纵观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引领学生补充留白,并没有止步于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是在最后交流中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引向理性,洞察作者写作中蕴藏的深刻智慧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