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范文

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

第1篇: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常被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它代表着机械工程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其发展基础是要有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要求

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有的要求。

1.1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2专业设置要求

按照“厚基础、宽专业”的要求,厚实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设置大学科、宽口径的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专业面过窄的局面。

1.3课程体系要求

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增强实践”的要求,辩证地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要增开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4教学方法要求

着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2.机械电子工程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参加创新活动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参与时一哄而上,人数众多,且热情高涨,但往往善始者繁,克终者寡,五分钟热血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很多机电类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粗枝大叶的多,小打小闹的多,起点较低。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仅是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追求短、平、快,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态度,达不到知识的积累和实践 经验总结的目的。这显示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差距。创新理念远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说明高校在创新理念的贯彻与培养上还是欠缺力度,做得还是不够。

其次,从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上看,当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有下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与绘图能力不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盲目,导致基本功底不扎实,同时对传统机械方面的知识有排斥心理,一味地崇尚电子、控制、软件等所谓的流行专业;二是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应用不够。学生往往只知道那些教科书或老师讲授过经典的设计方法与案例,相关领域新的思想与理念很淡薄;三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实验能力较差。

还有,教师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两个主体,而教育体制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近些年老师压力陡增,大都面临着科研、教学双重任务,面对教学评估、项目经费任务等已经焦头烂额,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评价较低,这导致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老师的负担;对学生而言,旧有的教学模式,重书本重理论,轻实践轻动手,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浮躁,基本功和实践能力差;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也显得无所适从。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创新教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土壤。

3.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社会人才市场现实与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从而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了“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机械电子学科是基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以加强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整个三年教学时问内,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贯穿始终。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的基础学习阶段为第一、二两个学期,学生除进行公共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长学习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该专业中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学习和专长学习中,学生将利用相关的实训设备进行专门化技能实训模块的培训,这些模块包含了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最新应用技术,大量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培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

(2)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课外制作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实践活动之一,特别是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说,是开展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最佳平台。"。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

(3)“核心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以课堂与实验(实训)室、实习车间、工厂车间四点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尝试构建“可编程控制技术”、“驱动技术”、“传感技术”等核心技术。为了突出对学生在这些反映工业自动化技术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我们构建了针对这些核心技术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学生上机编程、调试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较完整地掌握plc的基本原理、程序编制、程序操作和故障诊断技术。该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掌握了plc基本知识和程序操作,同时在相关专业课中又涉及到plc在不同场合的应用,而在相关实训模块课中学生将plc技术综合应用到各种不同的生产环境中去。在每个实训室都有一种主要技术单元,同时,还有其它技术单元出现,宾主相拥,多次重复,但角度不同,强调的应用领域和水平不同。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要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刚毅,李国平.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机电模具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105.

[2]邱自学,姚兴田,王君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群建设[j].机电工程,2005,22(12):60.

第2篇: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实训课程;开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40-02

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和强化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在多数高校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实验实训模式,大都沿用与课程绑定的实验内容,各课程以渐进方式进行教学实验[1],这种验证性实验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很难在学生综合知识运用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上达到良好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在综合知识运用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国家教育部并在诸多高校试点了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CDIO培养思想。南昌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部分班级亦试点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同时在“课程群体系” 建设中突出通才教育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知识体系,进行了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训课程设置探索,提出“师、研、本”结合和“问题驱动式”的实训课程开课教学培养模式,以及综合实践实训平台“分模块”、“分兴趣小组”的实训方式,以人为本[2-3],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综合实践平台实训课程设置目的与目标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模块是机械类专业模块中跨机、电、控制学科的具有跨学科特色的专业模块,要求具有该专业模块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在通才教育基础上,结合个人爱好兴趣,突出个性能力优势[4],因此,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模块跨课程综合实践平台实训课程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通才教育基础上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通才,是指具有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较为宽广的人才[5]。课程群体系设置充分考虑了通识教育的要求,因此,相应能力培养必须提供跨课程综合知识运用实践实训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实训课程的开设满足了这一需求。

(二)以人为本的个性能力强化

“以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诸多教育大师推崇的重要教育原则之一。综合实践平台实训课程提供了专业综合知识的能力实训,学生可在课程群体系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爱好兴趣和知识特长,选择实训模块,完成个性应用实践能力的强化。

(三)非“卓越工程师”班级能力实训补充

“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级在最后一学年将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能力实训,综合实践平台能力培养实训课程的开设将起到对于非“卓越工程师”班级实训能力培养的补充作用。

课程开设目标: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实训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分析用户实际需求,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制订方案,解决问题,完成系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二、实施方案与课程实践

综合实践能力实训课程是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的能力拓展和知识运用,结合课题组已构建的实训平台与承载的知识体系[6],作为个性实训课程,拟在大四上学期开课完成。

(一)实施方案

1.模块化实训与学分获得。综合实践实训平台知识体系涵盖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模块,内容丰富繁多,分模块划分知识体系,可以保证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为以人为本依据个人爱好兴趣的能力拓展提供了可行性。三个平台模块根据知识体系划分出平台子模块,确定出学时学分,供不同类型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选择实训[7]。

2.“师、研、本”相结合培养模式。实训课程采用教师指导、研究生具体技术指导、本科生设计规划与动手的授课培养实训模式,可以发挥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本专业技术领域所掌握的前沿技术和专业基础知识相结合的实训培养效果,有助于研究生完成其实践环节教育培养要求,提高其独立工作或领衔工作能力,同时为本科生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解决、答疑解惑、实训指导提供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

3.“问题驱动式”培养模式。实训课程虽然依托综合实践实训平台分模块和分兴趣小组进行,但各个模块实训仍然要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需求、学生给出方案、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师参与整个过程,提出问题,协助指导,学生根据方案,分工完成系统实现,由问题驱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用户和实际需求,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制订方案,解决问题,完成系统的综合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以及兴趣小组合作中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工作能力。具有实际应用和对象背景的科研平台的参与,为“问题驱动式”培养模式提供了可操作性。

4.多教师小班授课。实训课程适宜小班授课,分兴趣小组进行。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熟悉专业技术领域和实现完成的科研平台,课程多教师参与,小班授课,有助于不同兴趣学生的选择和个性能力培养,以及研究生的参与指导。

5.与毕业设计结合的进一步实训。实训课程由于学时和时间限制可能是模块中的子模块,模块中的其他部分可能由兴趣小组的其他同学完成。如果学生想根据兴趣爱好进一步实训拓展,则可结合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完成。设定与兴趣爱好和实训课程或综合实践实训平台相关的毕业课程设计题目与内容,使其得到较为全面的工程技术业务和综合知识锻炼,完成为社会提供机电专业方向综合素质较高和业务能力较强的个性化卓越工程师人才。

(二)课程实践

课题组在课程未列入培养计划前进行实训课程开设和个性能力培养前期实践,特别是结合“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作品大赛个性能力培养进行课程开设探索,获得的结论主要有以下方面。

1.虽然暂时还没有学时和学分,但本科生的积极主动性很高。由于此实训课程可以根据爱好兴趣选择知识模块,同时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很高。从实训结果上看,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从侧面反映出爱好兴趣在主观能动性发挥上的重要作用。

2.研究生在实训技术指导交流和答疑解惑方面起

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生对于以科研平台为对象的技术应用非常熟悉,在本科生进行技术实训、完成方案、实现系统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良师益友指导作用,同时也锻炼了研究生独立工作的实践与指导能力,且“问题解决式” 教学模式比“案例式”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挥科研平台的后期应用。部分科研平成研究任务后,可能会出现闲置情况。如前所述,科研平台一般是具有实际应用和对象背景的实际系统,非常适合于本科生与实际需求结合的实践能力实训,其在实训课程中的利用,充分发挥了科研平台的后期应用效用。

4.促进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由于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完成,在一定意义上使得本科毕业设计生较难得到较为系统的技能知识训练。实训课程内容和毕业设计内容的结合,相当于对毕业设计的内容、知识进行前期准备和掌握,毕业设计相当于对实训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与应用,两者结合可以完成相对较好的较为系统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运用,从课程前期实践效果上看,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完成。

同时,由于实训课程采用分模块、分兴趣、小班授课模式,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工作努力。

本文针对综合能力实训课程,探索出一种基于科研平台的个性选修实训课程开课模式,结合实训平台,提出“分模块、分兴趣小组”实训培养方式和“师、研、本”结合、“问题驱动式”教学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较高综合素质、较强业务能力的个性化卓越工程师人才,从而实现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差异化、个性化能力培养,为工科类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实训课程或个性课程的开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燕,曲维光,吉根林.网络课程群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0,(23).

[2]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中“以人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4).

[3]田建国.树立以学生为本核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4]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以麻省、伯克利、普渡、天大为例[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11,(1).

[5]铁发宪.从西南联大看从现代高等教育理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第3篇: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范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保持“乐之者”的角色,教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有乐趣。

我校积极探索与研究如何上好专业生产实习(技能训练)课,如何引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认识,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做好乐中施教和感兴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我校在专业生产实习课上新的教学模式――趣味教学法。

趣味教学法在教学上有较多的形式与方法,具体也要根据不同的实习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方法。我校在趣味教学法上进行了多次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得出了各种不同的专业性较强的趣味教学方法。

一、趣味教学法在我校教学中的运作方式

1.在模块教学实习当中,首先必须完成本实习模块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再增加趣味教学实习课题,但可以在一开始实习时引导学生或布置与趣味教学实习相关的课题作业等,让学生设计趣味教学实习课题。

2.可以在空余或晚自习时间安排趣味零件的设计(由于实习班级在晚自习时,作业相对较少),这样可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

3.在实施趣味教学课题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指导思想,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以及个人潜力,而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或引导,并且给予技术难度或课题范围之内的指导控制。

4.单一的模块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习,设计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零件,并由学生自己完成制造,加强综合能力的运用。

5.在设计专业教学计划或实习课题时,可以考虑学生从开始实习至毕业期间,所实习的课题是前后关联的,能组装并完成一件作品(产品或设备)。或者,先让学生设计或构思一件物品(产品),该产品的所有零件可在未来2~3年的实习当中自己去加工去实现。

6.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每学期未进行一次趣味教学作品(课题)设计比赛,作品由学生在本学期实习期间自行设计、制作等,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7.在高职班级,可采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制作或编写的毕业作品或毕业论文,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的兴趣,提高毕业论文的编写质量。

二、趣味教学法在我校各专业生产实习课中的教学实例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模具综合训练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模具设计与绘图、铣床、车床、磨床、模具装配、试模调模等操作技能。依据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模式和师资条件情况,运用趣味教学法:

同时,该零件加工制造模式,接近于企业模具制造的实际模式,有利于培养与企业接轨的模具制造技术人才。

2.模具专业的钳工技能训练

模具专业的钳工技能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模具或模型的锉配、角度锉配、尺寸精度控制、螺纹加工等钳工技能,以及结构构思能力、零件装配的基本概念、间隙配合锉配、组配件锉配加工等钳工技能。根据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模式和师资条件情况,运用趣味教学法:

通过趣味教学法,可加强学生对钳工专业的认识,增强学生对钳工实习的学习兴趣,掌握钳工基本技能知识,并能合理或巧妙运用钳工综合技能,进行制作或设计作品,从而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学有所用,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运用和思考能力,增强或突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机械加工技能训练

机械加工技能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铣床、车床、磨床、电火花线切割,铣床加工基本操作技能、尺寸精度控制、组合件的加工与配合,零件造型与设计技术与能力等技能训练。根据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加工中心与电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模式和师资条件情况,运用趣味教学法:

通过趣味教学法,可加强学生对机械加工技术的认识和兴趣,能合理运用不同加工设备的不同机械加工特点,综合运用技能,进行设计或制作组合件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运用和思考能力。

4.数控加工与雕刻技能训练

数控专业的技能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掌握机床切削加工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加工主要设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和使用维护方法,掌握数控机床基本操作与本专业相关的机加工操作技能,了解数控车床的控制原理,熟练掌握编程操作方法,具备机床的使用和维护保养能力。根据我校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加工中心与电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模式和师资条件情况,运用趣味教学法:

通过趣味教学法,可加强学生对数控机床基本操作以及技术和技能综合运用,球面、曲面等复杂零件的编程与加工,组合件的加工,数控产品的设计、制造的综合能力,从而成为能进行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维护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5.机械电子工程一体化技能训练

机械电子工程或机电一体化技能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钳工基本技能、配合件锉配、机械加工的基本操作、组合零件结构要点、典型机电设备的原理和安装、掌握机床基本操作方法、机床基本维护保养能力、电工基本知识和技能、电路板的设计与运用、机电综合运用等。根据我校机械电子工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模式和师资条件情况,运用趣味教学法:

通过趣味教学法,可加强学生对机械加工的基本操作、组合零件结构要点、典型机电设备的原理和安装方法的掌握,电工基本知识和技能、电路板的设计与运用、机电综合运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趣味教学法在我校各专业生产实习课教学中的总结

(一)趣味教学法在我校各专业生产实习课的教学中的优点

1.提高学生的学习(实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运用和思考能力。

3.提升课堂学习的气氛。

4.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认识。

5.增强或突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6.触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7.弥补实习设备的不足因素(当部分学生没安排上机操作时,可进行课题设计)。

8.对趣味教学法的推广作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

9.增强学生家长对小孩在校所学的技能的认识和了解程度(部分零件或作品可以带回家里)。

10.增强学生就业的有利条件与就业机遇(学生可带着自己制作的零件或作品去参加就业面试)。

(二)趣味教学法在我校各专业生产实习课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与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有所冲突,部分需重新制定教学计划。

2.对教师自身能力(综合技能)要求较高。

3.受实习设备或实习条件、场地影响(部分课题可能会跨越几个实习模块)。

4.现有教师观念思维改变(解放思想)。

第4篇: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范文

一、招收专业

数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化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直博生名额占用2016年各学院博士生招生计划。

二、招收条件

1、从2014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选拔,招收类型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生源本科毕业学校应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3、本科学习期间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考试(或参加英语六级新题型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

4、本科在校学习成绩为所在专业(年级)前20%。

三、考核程序

1、资格审查

凡欲报考我校的学生,请登陆吉林大学招生网主页(zsb.jlu.edu.cn)或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yjsy.jlu.edu.cn),填写和打印《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并提交所需材料,于2013年10月5日前(邮件以邮戳为准)通过EMS(中国邮政特快)寄(送)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进行资格审查。过期不再接受申请。全部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申请者须提供的材料:

a.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附件一);

b.身份证和学生证的复印件各一份;

c.在学证明一份(由所在学校的教务部门出具并加盖公章);

d.本科阶段正式成绩单一份(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公章,密封后在该信封的封口处加盖公章);

e.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刊物或代表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获奖证书和外语水平考试证书等材料复印件。

2、考核

资格审查合格者,招生办公室将及时通知考生到所报考的学院进行考核。考核采取笔试或面试的形式,具体办法由负责考核的学院制定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请学生及时与所报考学院联系。

经考核合格的学生要填写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登记表》,经报考学院审核盖章后报学校审定。

四、网上报名

各学院将考核合格名单上报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直博生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以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进行网上报名(10月31日前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yz.chsi.cn)。11月10日--14日到吉林大学现场报名点进行确认。

五、学制

直博生学制一般为5—6年,按培养方案入学两年后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转入攻读硕士学位。

第5篇: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范文

《机器维修工程学》是石河子大学特色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骨干专业课,是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高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主要专业课,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专业课。

课程组紧密结合机械维修工程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考虑学生缺乏具体的生产实践经验,单纯靠讲解很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具体情况,运用教师科研、周边企业以及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实际资源,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建立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协调、课堂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习紧密联系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优化机械维修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组结合机械维修课程教学内容的体系与特点,从培养学生多方面工作能力要求出发,就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了五大教学模块:机械可靠性理论、修理与修复工艺、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维修经济分析与管理和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螺旋上升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注重维修基础理论和各类修复技术和方法共性部分的讲解,在着重阐明机器故障诊断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兵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大型农机装备的特点,介绍兵团农机维修对诊断技术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法,针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参与讨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理论教学、实验与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课程组结合兵团区域经济与区域特色,兵团农业机械机、电、液、信一体化发展方向与要求以及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在实验教学中,由基础类实验向综合类和设计类实验延伸,开发了虚拟实验平台,增加了机械故障诊断实验、液压系统故障诊断试验,并新增了故障诊断检测仪器及软件、发动机马力试验台、液压试验台、车模型及仿真试验台、无级变速器、新型拖拉机(迪尔454、迪尔300、迪尔1054)等仪器设备,为机械维修试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将部分基础类实验内容安排在“修理生产实习”中进行,研究建立了“理论教学、实验与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续)。

三、拓展修理生产实习内容,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为适应现代化机械设备集机、电、液、信一体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课程组实时地完善了拖拉机修理生产实习方式,在校内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校外实习环节,依托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如:新疆吉峰天信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及约翰迪尔新疆售后服务点,修理实习过程中增加了约翰迪尔2054、纽荷兰T2104、凯斯CPX620采棉机等机型,从而拓展了实习内容,在原有铁牛-55、东方红-502拖拉机等单一机械部分故障维修的基础上,扩展了约翰迪尔2054等拖拉机的机械、液压、电气及控制部分的维修内容。在为期4周的实习过程中,采取就车修理法,团队协作讨论维修方案,并解决修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动手实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四、加强产学研联合,坚持“校内教师走出去,企业专家请进来”的思路。

课程组教师从2008年至今多次前往多家合作公司进行参观、实地考察、学习,并帮助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主要针对大型空气压缩机电机振动异常现象进行现场测试、信号采集以及分析,为该厂提供了解决方案,不仅为企业解决了实际生产问题,还收集了相关素材与案例,拓展了教学资源。课程组教师多次参加全国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培训与学术交流会议,先后邀请多名校外专家开展了专题讲座和知识交流,包括新疆天业集团、宝钢集团能源等。组织学生多次听取了关于“机械振动测试在工程中的应用”等相关报告。

五、深化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不断加强教师队伍能力

目前,课程组中研究员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实验师2人,近年来课程组承担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取得各类教学成果奖励20项,发表教改教研论文20篇,国家级教材与专著8本。在大学教务处课堂教学质量评分中,课题组主讲教师的评教成绩均在90分以上,4人主讲的课程被评为石河子大学优质课程。课程组教师荣获石河子大学优秀党员1人次,石河子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3人次,机电学院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10人次,“石河子大学教学研究实践奖”1人次,“石河子大学优秀教案奖”1人次,石河子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6人次,石河子大学“3152”骨干教师1人。

第6篇: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示范中心;多元化开放;主动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23-03

2003年起全国各地开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宗旨是推动高等学校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009年,我校机械电子基础实验中心(简称“示范中心”)被确定为广西教育厅第五批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其建设宗旨是满足新世纪主动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几年的建设,示范中心已于2011年通过了省级验收,现已步入了良好的运行状态。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探索并实践了多元化开放模式,相关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为同类院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一、示范中心多元化开放建设模式

(一)硬件和环境的开放建设

示范中心现有的很多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滞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学生不能通过实验获得最新的科技知识,得不到最新的技能训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硬件和环境建设采用开放的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与地方共建。基于区域优势、教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资助,针对薄弱的基础设施环境,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建设项目。通过申报,示范中心共得到专项资助经费及配套经费200多万元,先后建设和改造了机械基础课程实验室、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室等四个实验室,实现了示范中心资源的合理配置。

2.校企联合共建。一是以项目研究合作方式校内共建科研型实验室,中心教师通过关注周边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和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企业调研的途径,在了解企业的需求的同时,也让企业了解自身的学科优势,针对企业某一技术或应用问题,示范中心提供场地和人才,企业提供资金或设备,双方共同派人组织共建实验室,共同完成研究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企业技术培训的方式在企业共建实验室或培训实践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场地,中心提供人才,进行相应的技术和设备培训,这样一方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工程实践的真实环境与条件,使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就能接触到行业的前沿信息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合作实验室也可以作为企业的品牌展示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达到校企双赢促进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3.科研成果转化教学仪器设备。高校实验室配置的实验仪器设备多数是专门厂家生产的定型仪器设备,有的难以跟踪最新的科技知识和应用水平。示范中心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实验课程要求,鼓励教师将一些高新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中,经过适应化处理,开发出跟踪最新科技知识和应用技术教学仪器设备,达到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实践教学层次和水平的目的。

4.自主设计开发实验仪器设备。示范中心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承担大学生创新、就业项目,或直接参与老师的实践教改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和开发个性化仪器设备,并用于本科实验项目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内容。通过这种自主研发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

自2009年建设以来,示范中心采用“政校企共建,师生齐给力”的建设模式,坚持政府、学校、企业联合建设、多方深度参与,促进示范中心的环境和硬件跨越式发展。

(二)师资队伍的开放建设

示范中心采用动态式、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及水平、培养主动创新型人才的提供了根本保证。

1.实行动态任务调配,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目前中心主要由计算机室、机械基础实验室、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实验室、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实验室、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科技创新开发应用平台6个部分组成,下设23个实验室,其中4个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另有4个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或科技平台都有老师负责,中心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实验教师实行动态调配任务,一是鼓励实验教师定期轮换到相关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及管理工作;二是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互通,理论课教师进实验室,实验教师进理论课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师资队伍良性互动;三是鼓励教师参与不同学科的科研、实验项目改造、开发实验平台规划和实验指导书的编写等;四是定期组织实验教师相互观摩、交流座谈会,对教学、科研、管理等过程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促进了“懂专业、懂理论、懂教学、懂管理、懂科研、懂实践”的“一专多能型”的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2.选派教师去企业挂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首先,为了减少挂职的盲目性,要有计划性、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根据企业和中心的需求计划安排教师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结合中心的专业技术需求,确定相关企业,双方签订挂职协议,明确挂职人员、挂职任务、时间、实践内容和要求等。其次,限制企业挂职人数和时间。由于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采用分批进行,挂职时间一般是短期的几个月(寒暑假等),如果有特殊需要可以是长期的几年,短期的一般是采用脱岗的方式,长期的可以采用在岗的方式,即教师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后,其余时间可以去企业学习,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要与企业保持长期联系;另外,挂职的教师要随时服从学校和企业的双重领导和考核;使教师了解、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感受到企业文化,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科技攻关以及成果转化等。

3.聘请企业精英参与实践教学,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首先,邀请相关企业中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工程师根据企业的培养模式和要求提出修改意见;其次,对于符合聘任要求的工程师,聘请为实验教学指导专家组委员会委员和企业指导老师,并颁发聘任证书;第三,针对不同开设相应的企业课程如产品开发过程、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企业生产管理和行业发展的专题讲座以及企业的一些仪器设备的具体操作和应用等,由企业专家负责授课;最后,根据指导工作量给企业专家发放报酬,并在职称评定或晋级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这不仅对师资队伍是一个外延扩充,也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4.加强实验教师对外交流与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及素质。示范中心定期分批选派实验教师外出参观、考察、调研、培训等,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名师到示范中心来研讨、讲学等,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更新了知识及技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

通过开放式建设,示范中心已形成了一支由学科带头人负责、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和富有联合攻关能力的实验教学与管理研究队伍。

(三)信息化建设促进开放和高效的运行管理

示范中心“高效立体”网络化信息开放管理平台,主要由四大功能模块和5种身份组成。四大模块即日常信息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相互关联;而学生(学习)、教师(指导)、中心实验室管理员(宏观调控、安排协调)、中心主管领导(大型仪器设备使用预约审批)和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5种身份各司其责,互为基础。

1.日常信息管理模块。日常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中心的基本信息管理和新闻公告栏两大功能,其中,实验室基本信息管理主要用于中心的总体情况、成果获奖、各实验室简介和建设情况、规章制度、师资队伍等信息的集中管理,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对示范中心有一个整体了解,是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础;新闻公告栏实时公布中心各实验室的活动、各类竞赛及会议通知、新闻动态以及实验室正常使用的相关信息等,使学生和教师从网上及时获得所需的相关信息与资源,促使各类信息交流和全面管理。

2.实验教学管理模块。通过建立网上管理和预约机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网上选课和预习相关实验,然后自行选择实验时间和实验批次进行实验预约,而中心管理人员则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宏观调控,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设备及指导教师;实验指导教师通过登录查询及时获得实验预习、预约结果,据此安排必要的实验准备工作;学生通过网上查询自己的预约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在网上提交电子实验报告;指导老师在线批阅电子实验报告、学期实验成绩报表打印等,进行相应的成绩管理。

3.实验设备管理模块。随着示范中心的不断发展,不断的购进实验仪器设备,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实验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从设备规划院系论证专家会审设备采购验收入账日常管理日常维护和使用情况报废出账等一系列的环节,针对每一环节都要有具体的管理内容,以便师生查阅,更好地为实验教学、科研服务。

4.实验信息资源共享。将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项目、实验学习课件、师资队伍、实验场地、实验设备信息、管理理念和制度以及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资源成果等在管理平台上进行开放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网上学习、网上查询、网上实验、网上提交、师生网上互动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一个自助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打破了传统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分割式、封闭式管理模式,走向开放式、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降低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共享信息渠道的畅通,满足不同学科的实验需要和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多门类交叉,真正做到“一机多能”、“一室多用”,提高了实验室资源的利用效益,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网络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

二、开放式的能力训练,促进学生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

示范中坚持“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主动创新能力为主线”,在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及主动创新能力进行开放式的能力训练。

1.构建开放型科技应用创新平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创新的潜能。示范中心先后建立了机械创新设计室、机器人中心、三维软件训练室等,面向学生全天开放。每个实验室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跟实验老师的联系和相关的协调工作等;除了中心制定管理规范制度,每个实验室还根据自己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制度,实验室成员按照制度自觉遵守;每个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为学生的主动创新和自我管理提供基本保障,以保证学生在实验室能够完成各类项目的设计、开发、制作、装配、调试整个过程。

2.主导综合实训项目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导教师根据知识结构将实训项目模块化,并分解为知识背景、结构设计、参数优化、加工工艺、加工实践、装配调试、实验研究、学术分析、成果分析、考核评价等多个模块;学生以项目组(一般3~5人一组)的形式自由组合,自主、协作、开放式的完成相应模块内容;学生将各模块的进展情况制作成PPT汇报向指导老师汇报;最后,提交项目的各种结题资料,参加现场结题答辩,并由各项目组长和指导老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项目的实践过程、出勤、提交资料的完整性和质量、PPT的制作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3.创新就业和科技竞赛项目训练,提高学生的科技应用能力。基于综合实训项目的训练,大学生创新就业项目和各级各类科技竞赛项目,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中心教师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特定的主题积极申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申报材料,并参加选题答辩;申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示范中心的环境和设备自主完成项目的预定目标,如装置设计、实物制作、专利申报、科技小论文和结题材料等。

4.教师科研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针对与工程、社会应用密切联系的科研项目,示范中心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参与,并组成一个科研小团队,老师布置科研任务,学生自主完成课题资料的收集、实验模型的设计等基础性工作后,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加以论证;同时,对于大四的学生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一部分内容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实现将科研过程作为创新性实践训练过程,达到“教、学、研”的有机融合。这种以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自主发展、重在体验科研过程为特征的创新性实验训练,学生在实验与研究中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既服务于教师科研项目,又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达到双赢的效果。

5.在读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在读研究生将自己的研究项目拓展为本科实验实训项目,从而指导本科生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实践,这样研究生既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和完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等,通过换位思考更好地促进实验教学与改革,这不仅锻炼了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和工作责任感,也提升了自身的主动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能力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协同创新、交流沟通、专业表达、环境适应、自我管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建设,我校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在实验室硬件环境、师资、中心管理、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重内涵的开放模式,形成了我校以实践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和丰富了学生主动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环境和力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6月在我校承办的“广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训班”上,就多元化开放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为区内外同类院校和国外相关院校如越南河内经营与工艺大学实验室的开放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邢邦圣.机械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

[2]方二喜,陈虞苏,金慧敏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10,8(4).

[3]夏雯.联合共建实验室打造校企合作新途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9).

[4]王武.实验教学队伍内涵建设与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

[5]盛苏英,堵俊,吴晓.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

第7篇: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期刊资源建设 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233-01

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的馆藏状况是决定其能否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的基本条件,它直接影响并制约期刊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量日益激增,信息载体日趋多样,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文献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了经费预算的增长,使得图书馆的订购经费严重不足。如何合理地使用有限经费,最大可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是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现实课题。在当前新形势下,为确保我馆期刊资源建设的最优化,我们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了采访策略。

1 以我校的学科服务为中心,制定合理的期刊资源采访计划和原则

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基本订刊原则以及“以用定藏”“为用而藏”的观念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我馆的每年期刊订购工作致力于建立起一个符合我校学科分布及学科发展的期刊资源保障体系。

1.1 针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所订期刊保证涵盖所有学科及专业设置

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及科研服务的,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学科发展方向,是图书馆纸质期刊订购的重要依据。我们针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制定出整体的订刊计划,所订的2800余中期刊种类涵盖了我校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1.2 满足学校基础学科,整体专业对期刊资源的需求的同时突出重点学科建立有本馆特色的馆藏体系

重点学科是学校的支柱型学科,代表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学术水平,本校的学科重点就是我馆馆藏的重点。在期刊征订工作中我们对我校的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学术型一级学科(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博士点支撑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力学);12个省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交通运输等)相关的纸质期刊重点投入经费,对国内有中文纸质期刊的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全品种订购。

1.3 保证核心期刊、重点期刊的订购

核心期刊是本学科中刊载专业学术论文大、利用率高、专家公认能代表该领域或该学科发展水平及方向的期刊对科研课题的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在期刊采购中列入首选。我们通过和阅览室工作人员沟通,根据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与权威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我校所承认的核心期刊目录互相比对,参考阅览室各期刊利用率确定我馆馆藏的核心期刊对这部分期刊我们首选订购。

1.4 保证馆藏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

教学和科学研究对文献资源的要求是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对于学科研究需要的核心期刊、我馆特色期刊、学术性强期刊、利用率高期刊是本馆重点服务对象所需的重要期刊,我们保持其纸质期刊馆藏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

1.5 及时补充新增学科,新增专业的专业期刊

由于各门类知识的交叉渗透,又产生了大量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使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学科发展越来越细,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科发展的这两个特点要求在期刊资源建设中应注重学科内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在满足基本学科、重点学科对期刊资源的需求的同时,我们关注我校的新建学院、新增专业,及时补充新建学科、新增专业的相关期刊,并每年增加一些新创期刊待读者检验。

2 外文期刊资源建设

外文期刊的价格昂贵,利用率低,根据我馆的情况,我们对待外文期刊以实用性为主导,兼顾针对性、连续性和成本效益原则认真核算、精心选择、慎重选订。由于我馆馆藏建设经费不足,我们不得不像其他高校馆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削减外文期刊的订购数量目前我馆连捆绑刊在内共订购47种外文期刊。为了把好刚花在刀刃上,我们对我校的科学带头人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他们所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重大课题所需资料,兼顾我校的重点学科、利用率高核心期刊尤其是被SCI、EI等世界权威检索工具收录的期刊以及我馆的馆藏特色精心选出47种外文期刊进行订购,其他的外文期刊订购电子版。对那些无电子版的少数人必须的采用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等方式获取以降低使用成本。

3 纸质期刊资源建设和电子期刊资源建设相结合,形成互补

在数字环境下,期刊的订购工作越来越复杂,载体的多样化使得订购人员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电子期刊资源与纸质期刊资源的比例,使馆藏期刊具有连续性又能达到最优化,经费使用合理化。经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形成我馆期刊的订购思路:(1)学术性强、利用率高的核心期刊,考虑到这些期刊是经过长时间考验,在虚拟资源还有诸多不足,不能保证万无一失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从长远考虑,保留纸本。(2)利用率低,但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性、专业性特别强的研究性期刊、检索型、工具型期刊选择电子刊取消纸本刊。(3)一般学术性、专业性期刊因其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密切相关,使用人数众多,两种载体间而有之。(4)科普性、娱乐性的期刊、文学、文艺类期刊因全文数据库很少收录,使用人数多、使用频率高收藏纸本。

4 努力开发网上免费的期刊资源

目前,网络上存在大量的免费期刊,其中不乏一些学术质量较高的期刊,绝大部分期刊可以查看目次、文摘还有的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因此,免费网络资源的开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外文期刊及时地收集免费提供外刊全文资源的站点、整理其刊名、刊期及免费时间等要素,将链接到校图书馆的网站主页,将其作为补充馆藏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8篇: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科研平台;机械类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55-02

现今,机械类院校视高质量教师教学和高水平科研平台为两个重要指标,这两个指标的协调发展是机械类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当然,不同学者对二者的关系各持己见。一部分学者认为,教师教学与高水平科研平台是相互矛盾的,因为高校教师的主要精力是用于教学,培养学生去学习书本中的知识,而不是放手去搞科研。并且高校老师的工作量十分巨大,显然是没有多少时间来放到高水平科研平台上。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教师教学是高水平科研的前提与基础,为高水平科研平台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教学促使科研平台水平的提升,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师教学。二者协调发展是当今高校极其重要的工作,特别是某些机械类地方院校,高水平科研平台是学校价值体现的一项重要方面,教师教学是实现学校目标的一项基本方法,教师教学与高水平科研平台同等重要。因此,机械类院校应当正确处理教师教学和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一、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

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室、教师、教科书为中心,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方法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严格划分。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高校往往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其主要任务是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传授,并反复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把学生视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具体地对学生实施教学知识、发展才能、德性培养,但仍以教学知识为主。②老师为主导的应试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这一广大群体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室中埋头学习,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一味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去听取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不移至理”,从不去举一反三、问个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提高。③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量度。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高校一贯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从而致使学生把成绩看得至关重要,由于机械性地接受老师所授予的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能够对知识掌握得滚瓜烂熟,但都是对所学知识的机械性掌握,无创新可言。这种传统机械类教学模式把学生对书中概念的掌握程度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显然存在着不足,它终究会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高水平科研平台对机械类院校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教学人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教学为高水平科研平台提供了科研理论知识与优质的学生。因此,教师教学与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高水平科研平台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当今高校以教学为中心,不段提高教学质量为永恒不变的重要任务。而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是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高水平科研平台能够提高现有的国内学科水平,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丰富当下的学科内涵,发掘并培养边缘新型学术带头人。本着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态度,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经验,不少导师已经出版了具有特色的书刊、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论文。并且,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凭借的相关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学生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加深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高水平科研平台促进优质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平台,就很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拥有优质的教育质量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要想深入了解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就必须了解自己专业在整个国际环境的学术动态,准确地把握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将自己在高水平科研平台中获得的经验及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近几年,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这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有利于优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29名,副教授32名,高级实验师6名。有外聘院士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6名、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3名、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2人。

3.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大学的成长阶段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观、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都受到这一阶段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高校改革的成败,教育水平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因此,机械类院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卓识,努力让这一措施成为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步棋。在我校本专业,本科阶段已有开设各种实习课程,如巩固与增强本科生知识的课程设计、开阔学生眼界的生产实习、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毕业设计。在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除了上他们的基础课程之外,还额外地去从事导师下的一些科研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素质和学术能力。

三、如何实现科研反补教学

1.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教育方式。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优化教师教学内容并存在着可行性,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入与教学相关的高水平科研平台课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体措施如下:(1)指导教师将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立教学评估制度。(2)尝试建立科研平台研究成果改进教材的工作机制,并将最近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案中,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3)尝试开设一些反应现代前沿科技的选修课,建立将高水平科研平台项目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4)尝试通过结合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指导机械院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使他们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5)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内容,邀请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

2.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并健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践制度。经过反复思量与探讨,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践制度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尝试建设高水平科研开放平台,让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科技实践,使平台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呼应。(2)尝试组织一些与高水平科研平台相关的科研活动,科研活动要求对参加活动的小组进行竞赛选拔,并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3)尝试建立辅助型的师资队伍,对于难以理解、较为深奥的课题,学校应当组织相应的老师来帮助学生。

3.建立“高水平科研活动反哺教师教学”的保障体系。第一,要明文指出培养的学生拥有参与高水平科研活动的经历,并通过其经历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对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二,学校在给专业学生安排课程时,要保证学生的专业课时与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此同时安排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三,学生可以跟随老师参与老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以加深自己的学术见解。通过以上措施来保障“高水平科研活动反哺教师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探索建立与教师教学等价的科研活动评价制度:(1)在教师科研活动中建立与教师教学等效的评价系统,其评价结果参与教师各种评优选举等活动。(2)在建立科研活动评价制度的同时,不要忘记对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进一步优化。(3)保证教师育人质量,对于教师另一主要方面的评价来源于学生,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是对教师最直接的评价,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学生评价老师系统,以提高教师育人的积极性。

四、结论

总之,就高校而言,要正确认识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高水平科研平台既是高校独立职能之一,同时它又必须服务于教学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和前提条件。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没有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念,教学型高校不是不要科研,而是离不开科研,要敢于坚持科研,发展科研,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要声誉。因而,充分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机械类人才。让高水平科研平台与教学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局势。

参考文献:

第9篇:机械电子工程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影响;评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93-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包括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实验课、实训课、各种实习、毕业设计等。毕业设计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根据设计要求完成设计任务。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本质作用。

二、当前的高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一般为:指导教师根据所带学生情况先进行分组,首先将所选题目、设计要求、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接着安排毕业设计完成进程、现场辅导,最后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及毕业设计评阅。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反映出有些学生收获不少,有些学生则一问三不知或回避提问。根据调查某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近3年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见表1)。

1.时段设置对毕业设计的影响。根据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而该时间段,大量的企业来校招聘,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时期。在就业形式严峻的今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找工作上。同时,部分学生在该阶段还要参加专升本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因而,在该时间段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足,毕业设计收效甚微。某学院调查统计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近3年完成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如表2所示,与实际的教学安排出入较大。

2.毕业设计选题对毕业设计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不多,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有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选题时,多数是选择网络上成熟的课题或沿用校内、校外的旧题目。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毕业设计选题时,没有与学生沟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际水平,仅根据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想法进行选题、安排毕业设计进程。这样,同一专业的题目类似,仅是毕业设计个别参数不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3.学生自身的问题对毕业设计的影响。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及招生人数的增加,参加高考人数的下滑,学生生源质量不高。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的撰写规程,毕业设计无从着手。同时,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能熟练运用Word等基本的文字处理软件,设计说明书和论文的排版不规范。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学生不能灵活运用Auto CAD、Pro/E及Protel等制图软件,缺乏工程制图规范的知识。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设计进行时期也是学生就业的黄金时期,学生找到就业单位后,只要单位要求学生上岗,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奔赴单位,将毕业设计抛之脑后;同时部分学生要复习参加升本考试,用于毕业设计的心思甚少。这样,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邮件、QQ、微信等方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等到毕业答辩时,学生马上面临毕业,指导教师又不忍心为难学生,毕业设计也就只能这样匆匆了事。

4.指导教师自身的问题对毕业设计的影响。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身兼数职,不仅是专业课老师,还兼任班主任、实验室管理等工作;指导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所带课程较多,周学时至少十六,多的达二十多。同时,高职院校教师相对学生比例偏小,通常一位教师要带15~20位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成,教师的学术水平有限,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薄弱,企业经验不足。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慢,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可能不是自己的专长而难以很好地指导。

5.毕业答辩的形式对毕业设计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答辩形式单―为在校答辩,对于已经提前上岗的学生,教学院系一般要求:在省内就业的学生在答辩前返校参加论文答辩,在省外就业的学生(考虑到往返的不方便)不参加答辩。有的学生为了逃避答辩,胡乱找一家单位提前上岗。这导致了就业与教学的冲突,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矛盾。

三、解决高职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措施

1.毕业设计的时间提前。将毕业设计的启动时间提前至第四学期的后半学期,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在校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接受指导教师“面对面”的辅导。同时,对于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还可以利用暑假去购买材料,为后期制作打下基础。这样提高教师指导的效率和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解决了毕业设计和就业之间的时间冲突。

2.毕业设计选题依托职业大赛及企业实习。虽然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和课题较少,但每年有各种职业大赛举办,高职院校可以参加大赛为目的,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如机械行业的机械创新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另外,高职教育中有顶岗实习,学校应与企业合作,根据学生工作岗位进行选题,可按小组选题,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利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形成一种校企合作的学习、探究氛围。这样,既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又加强了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由于企业指导教师的介入,校内指导教师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他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在基础课学习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其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布置的作业是拓展和深化。最后,学校应开设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课程。比如,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写作选修课,或增设相应的讲座,指导学生如何搜集、阅读、整理和归纳文献资料。

4.指导教师加大指导力度,注重过程管理。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指导教师的能力、投入精力和时间等对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巨大。首先,指导教师要利用假期参加各种培训和企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修养。其次,由于高职90后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不愿他人过多干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收集资料、查找资料、整合资料、撰写论文和答辩等。最后,院系应制定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明确教研室及指导教师的职责,并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整。

5.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评分体系。毕业设计过程分为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质量审评、毕业设计答辩三个环节。首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与答辩前一周写出论文评语及评分交毕业设计质量审评小组审查,决定能否答辩;其次,毕业设计质量审评小组审阅论文,并写出评语及评分;最后,进行答辩环节,学生自述毕业设计的内容、特点及撰写过程,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给出得分。对应这样的三个环节形成一个三级评分体系:指导教师过程考核评分占总分的40%;毕业设计质量审评小组审核评分占总分的30%;答辩委员会结论考核评分占总分的30%。

四、结论

毕业设计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容回避的环节,可以沟通学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在学生、各位任课教师、指导教师、院系领导通力合作下,通过毕业设计时间的合理安排、选题的合理选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指导教师的大力指导、院系对毕业设计的检查、评价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方来,向怀坤.改革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07):36-38.

[2]朱松节.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329-330.

[3]郭丽娜,邵亚娟.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环节[J].科技信息,2011,(5):664.

[4]杨岳,关成立.高职环境专业毕业模式改革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