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临床标本

目前临床微生物检查是病理研究的关键,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一般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1]。所以,提高病原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微生物标本的阳性率检验结果的发生。笔者对我院收治的临床标本阳性率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集临床微生物标本按照时间进行分组,其中第1组为2011年3月~2012年3月时间段获得的样本4416份,第两组为2012年3月~2013年3月时间段获得的4066份。其中血液样本为2050份,呼吸道样本为2892份,粪便样本1918份,其他样本1622份。

1.2方法 将样本分别进行微生物学检验,采用全自动细菌检定药敏分析仪(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进行标准化操作、检验,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1.3统计学分析 将笔者总结的数据资料输入SPSS 16.0统计学处理软件中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进行采用χ2检验。若检验结果P

2结果

笔者就两组的微生物学检验结果进行总结,两组样本中,呼吸道样本和其他样本检验阳性结果均较高,第1组阳性率为36.2%、32.1%,第两组阳性率为34.7%、32.3%。其中两组样本就血液样本、呼吸道样本以及其他样本的阳性率进行比较,P0.05,尚不能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革新,临床生物学检验已然为现代医院检验科室的标志性产物[2]。近年来,随着感染性疾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微生物检验技术在临床传染病诊断以及预后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临床微生物样本病菌种类繁多、复杂,故阳性率检验结果较低。

笔者就我院获得的微生物样本进行检验结果总结,两个不同时间段总体的微生物样本阳性率分别为21.3%和19.8%,较朱秋丽等[3]实验结果低。且就不同类型样本检验检出率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粪便样本除外)。其影响因素可能为以下几条,首先,由于样本采集操作不规范或失误导致的样本污染,从而影响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其次,是微生物标本的运送和保存不合理引起的微生物污染或过度繁殖,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发生。故,尽可能的保证病原微生物特性是保存与运送标本的重要原则。

针对此类问题,医务人员应进行相应微生物样本的采集、保存、运送等操作培训,使用无菌容器进行样品采集并及时进行送检,定期回馈此段时间的结果检查,从而指导医护人员在微生物样本检验过程中的操作程序,提高样本的检验结果的正确率,减少医疗设备的浪费。

参考文献:

[1]杨柳,郭清莲,申及,等.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4):1573-1574.

第2篇: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

【关键词】 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36-02

临床微生物检测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建立在合理治疗传染病病因的基础上,是十分有意义的。通过对微生物的临床检测,阳性结果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本文通过对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及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2个时间段的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结果差异的原因,对临床微生物检验提供一些临床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 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及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2个时间段的临床标本共18040份。包括呼吸道标本、其他非呼吸道标本(包括穿刺液、伤口分泌物、中段尿)标本、血培养标本、大便标本。

1.2 方法 微生物的检验使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操作,参照使用指南,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保证过程的质量安全。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检验,以P

2 结 果

院内微生物标本统计分析如下表1。通过对两个时间段的标本阳性率的检验分析,呼吸道标本、其他非呼吸道标本阳性率为2010年――2011年高于2011年――2012年(P

3 讨 论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各式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提供的了便捷的操作。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学,分子生物学方向,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微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检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现阶段还达不到让人满意的程度,临床标本检测阳性率较低是原因之一[2]。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医院2010年至2012年临床标本检测阳性率微生物的分类,发现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段,临床标本微生物检测阳性率有一定的区别,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3.1 微生物标本采集不规范 在微生物标本采集上步骤上,不规范主要存在于检验的申请、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输等步骤。文献报道,在各种导致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因素中,70%来自微生物标本采集的不规范。由于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步骤繁琐,主观因素多,所以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各医疗单位对于微生物采集的程序标准不同,质量控制标准不同,临床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同,很容易导致微生物标本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检验结果的错误。这不仅不能正常的检测出微生物,而且也影响了临床医生的下一步治疗[3]。

3.2 微生物标本的运输流程不规范 微生物标本的运输对于微生物的活力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速度,因此运输过程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化过程。对于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应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比如对于厌氧的微生物需要严格控制微生物的运输过程中与空气的接触,防止微生物的过度繁殖等问题的出现,以免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4]。有些运送标本的人员对微生物标本的运输规范不能正确掌握,这样的问题在微生物标本的运输过程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3.3 缺乏临床经验 微生物的检验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临床经验,对于微生物的检测而言特点有①不能完全脱离手工;②以定性试验为主;③主观判断机会较多[5]。在操作过程中情况变化多,因此这需要临床经验带来的判断力,对操作者的资历、专业经验、检验能力、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因此,微生物的检测人员的临床技能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个人的经验水平可直接影响到微生物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强化自身能力,加强业务水平,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操作[6]。标准作业程序手册应解决质量控制,生化试剂,染料,药敏试验,质量控制,实验室设备,实验室监测记录等问题。人体的正常菌群是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检验人员应严格控制正常的内源性寄居菌引起的感染,提高了检测的标本阳性率。此外,在检查中,检查员应完成严格的审核和支付,安全完整,准确,有效,及时报告检验结果。

3.4 检验的质量控制不严格 现阶段,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革新,很多新型的设备投入到了临床使用中,一些自动化的设备和微量的生化设备在微生物检验中广泛使用,这些设备以其快速准确检测细菌、真菌的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的特点,成为临床检验的主力军。但这些科技设备的检验结果收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多忽略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设备试剂的质量控制。对于这些检验设备的质量控制,可参照厂商给予的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首先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检测的灵敏度和精密度。临床微生物检测的试剂主要有染色液、诊断血清以及各种生化反应试剂等。对不同的试剂,有着不同的要求。商品化染色液应对品牌、试剂名称、批号、存放条件、失效期进行严格的标准化操作,厂家应向客户提供染色液鉴定的质量保证书,按照CLIA88的规定[7],染色液应每周进行一次质量控制。试剂在贮存时要避光、冷藏,以确保试剂的稳定性,不要使用过期的试剂。诊断血清是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定的试剂,应从有资质的生产单位购买。验收时必须看清生产批号、血清效价、透明度与色泽,初次使用时应注意工作浓度并与原用的诊断血清对照比较后再用于病人样品的测试,试验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污染,要经常检查贮存在4℃冰箱中的各种血清,若发现混浊,出现絮状,应停止使用。为保证血清凝集反应结果准确,应每3个月对血清进行一次质控。不要使用过期的血清[8]。质量控制系统包括:①经过正规培训,掌握药敏试验操作方法的人员;②要有标准操作规程,其中包括药敏试验方法、标准菌株种类及应用、药物试验的质控方法及允许范围、药物种类选择与判断标准等;③有试验所需的质控菌株;④使用质量合格的消耗性检验材料;⑤仪器设备运转正常控制标准在允许范围内。质量控制系统健全后即可对外作相应检验。一旦发现药敏质控试验数据失控时,不应对外检验报告。

综上所述,检查员应始终沟通与医生接触,应定期阅读相关信息,并不断更新其知识和专长,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以提高操作技术,微生物测试的水平,综合提高业务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微生物临床检测阳性率的目的,这对于获得更多的临床数据以及患者疾病的治疗方案、疗效、预后和转归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童明庆.我国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若干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2):65-66.

[2] 张红梅.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管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2):584-585.

[3] 张凤梅.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9):93l

[4] 倪语星,杨莉.临床微生物学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9):581-583.

[5] 王雪文,顾克菊,陶建敏.微生物标本采集中的存在问题及干预对策EJ3.上海护理,2009,9(1):47-48.

[6] 郭文涛.如何做好微生物标本分析前的规范操作[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0):796-797.

第3篇: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

关键词:院内感染;微生物检验;监测;控制;重要性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医疗技术得到显著提高,院内感染监测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院内领导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下,院内感染监控工作从组织落实到制定严格管理制度,采取的措施具有多样化,在临床中展开必要的监测,从而使院内感染监测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医院是病患最集中的场所,各种各样的病患每天都聚集到医院等待治疗,因此,院内环境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我院为此成立感染监测科和微生物检测实验室,以便适应全国各级医院对院内感染防控与监测工作的需求。文章对在院内感染监测中微生物实验室设立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报道如下。

1按照有关规定配合院内感染监测科做好感染预防与监控工作

微生物实验室在临床检验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引发院内感染的病原菌类型进行确定。按照《消毒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其它预防院内感染的实施策略,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条例,细菌检测制度等。对各科室感染条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被监测科中的医护人员定期进行讨论、交流,按照监测具体数据向各监测科提出科学意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委派专业人员配合院内感染检测工作,同时定期参加国家级院内感染培训,和院内感染科一起监督相关条款,并将所有规定落到实处。

2监测方法与内容

2.1监测方法 在院内各病房及有关科室中都配备一名专业感染监测控制人员,每月定期进行一次检查。同时在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中展开细菌监测工作,对院内消毒不合格的内容彻底清查,找到消毒不合格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不仅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出现,同时还能为院内感染监控提供可靠数据。倘若消毒不合要求,应立即重新消毒,一切合格后才能继续使用,防止院内产生交叉感染。提高重点科室环境与日常用品的感染监测工作,包括:胃镜科、口腔科、供应室、产房、检验科、外科等,以便传染源的及早发现。按照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监测结果,定期向院内感染科总结、汇报,通过分析感染病原菌,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为今后工作制定合理计划。

2.2监测内容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监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环境监测,包括:医护人员的手、空气、高压灭菌装置、物品表面、医疗器械等物品的细菌量,避免医疗物品、医疗器械和医护人员的手被病原菌污染后,传染给病患;②提高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监测管理力度,对其质量严格把控;加强重点科室致病菌的监测,包括:金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属、化脓菌等;③一旦发现细菌异常或是产生流行趋势,应向有关科室及时通报,并向院内感染监测科汇报,采取相应措施,阻断病原菌传播途径,做好预防控制工作,保护易感染人群,努力为病患建立良好医疗环境,同时提升医护质量;④减少院内感染发病率,使用有效措施保护病患、医护人员以及社会民众的健康。

3提高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

在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中鉴定分离病原菌对抗感染治疗与细菌耐药性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将质量保证制度完善,应提高与临床治疗之间的配合。在使用美国临床检测试验(NCCLS)标准对药物敏感实验进行规范,药物敏感实验中使用的抗生素一定要实用、科学、经济、合理,提高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在院内感染监测工作中的职能,正确评价并解读实验结果,及时公布院内病原菌的耐药性,为抗生素的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4将细菌耐药性的检测结果定期在院内公布,同时对细菌耐药性实施网络管理

熟练掌握美国临床检测试验(NCCLS)标准,这是判断抗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可靠性与准确性的重要内容。现阶段,选取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是按照经验选择的,但是经验选药也需要流行病资料和循征医学的支持,将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结果定期在院内公开,统计并分析重症监护病房等重要科室中常见病原菌的耐药与分布情况,对经验选取抗生素、提升重症感染性疾病救治成功率帮助很大。分区域并长时间建立耐药监测网,经过研究分析,很容易得出本区域耐药病菌发展趋势和抗生药物的耐药性,有助于制定本区域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同时对经验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结论

目前,我国临床治疗中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建立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和我国院内病原菌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耐药性存在严重不相适应的现状;并且,临床治疗有关部门以及检验科有关人员对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日常运作、软件与硬件建设缺少重视度。在各种不利条件下,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应积极帮助临床做好院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诊断工作,并将其当作最主要目标执行。这样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才能更好的发展,为院内感染性疾病的监测、预防、治疗、控制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任军.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在院内感染监测中的重要作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12(09):134-135.

[2]周景春.重视微生物检监测促进医院感染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3(01):219-221.

[3]殷霞.创新微生物实验室工作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4(15):167-168.

第4篇: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39-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医学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医学是一把双刃剑,医疗过程中各种侵入性操作治疗手段的使用,以及肿瘤化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有效治疗感染的同时,也诱发或导致治疗更加困难的多重耐药和医院的二重感染。医院感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医院管理课题[1]。在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5%~10%,每年造成的额外的医疗消费约为175~350亿美元[2]。医院感染除了经济上损失以外,更严重的是给患者带来巨大危害,微生物检验在对医院感染检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医院感染的发生有三个主要环节,包括传染源的存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与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医院感染包括两种类型,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医院感染正确的诊断,必须依赖于微生物学检查,因此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灭菌效果评价、抗菌药合理使用情况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微生物检验可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遭受的感染,可涉及到临床各科室,由于介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肿瘤病人的放疗、化疗,抗菌药物的滥用等,使医院感染的危险极大增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而及时准确的病原学检测与诊断是重要手段。目前临床细菌培养技术不断丰富,仪器设备日趋先进与完善,给病原学检测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基本操作技术及经验在病原学检测中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时对病原菌除做到种的检测外,必须做到型的检测,即分型技术。目前临床细菌分型方法很多,如血清学分型、生物化学分型、细菌菌素分型、抗菌药物及重金属分型、PCR技术、染色体酶切物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等,目前则以细菌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PFGE最为可靠[3]。

2 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伴随新的抗菌药物的不断研发、生产、应用、甚至滥用,随之产生的人类耐药性也日益严重和复杂。其中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近年来日渐增多,在某些国家高达70%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发展也很迅速,美国从1975年的2.4%增长到1991年的29%,我国则更为严重,约在50%[4]。首例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1996年5月出现在日本,之后在美国新泽西州及密西根相继出现;耐多种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也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注射器未能彻底灭菌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分枝杆菌60例,非典型分枝杆菌多数表现为生长速度快(一般3~5天),营养要求不高,因此,一定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随着真菌感染的增多,真菌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也达30%以上。所以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已成为临床微生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刻不容缓。

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甚至滥用的现象,研究发现住院病人中约有80%患者给予抗菌药物,但根据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而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仅占14%(4%~34%),也就是说约有86%的患者是根据医生经验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因此,要大力改进微生物检测实验条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及时采集标本,尽早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以减少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3 向临床科室定期报告病原学检测及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临床医师要对该院引起感染的常见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全面的了解,要把数据作为在得到病原学确切诊断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之前参考用药的重要依据。我们知道在病原学诊断方面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缩短出报告时间,仍距临床要求差距很大。因此,医院微生物检验工作者要定期提供当地医院病原学检查结果,作为临床医师初步用药的科学依据,再根据病例分离细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或更改治疗方案。卫生部有关文件中关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中明确提出,每半年要报告1次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

4 重点检测医院重点科室的环境、医护人员的手的病原学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不仅存在于病人、医护人员,也存在于医院的环境中,因此,重点检测医院重点科室的环境、医护人员的手的病原学很有必要,如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病房进行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微生物学调查,对一些特殊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婴儿室、ICU等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并要求必须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绝不姑息。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在预防医院感染中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一旦出现医院感染流行,除对各种临床标本严格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外,也应对传播途径、医院环境以及隔离措施等方面进行微生物学检测。

5 严格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的微生物指标监测

所有医院中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很多,同时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也很多,但最为可靠的方法仍然是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即用某些特异的菌种作为指示菌,视其是否被杀死作为消毒灭菌的检测指标,如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作为压力蒸汽灭菌的生物指示剂,应用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作为紫外线杀菌的指示菌等,严格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的微生物指标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有效途径之一。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涉及多学科的组织管理科学[1]。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发挥着他人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要积极预防医院感染,又要及时科学地治疗医院感染,通过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不仅明确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及体外药敏试验,而且正确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敏感、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才能较好的治疗医院感染,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张培珺.《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218-219

[2] Richard P,Wezel.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omial infections.3th ed.Baltimore:Williams & wilkins,1997.21-26

第5篇: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

一个好的医生或医护人员,除了应有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医德,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准,还能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提高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人文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法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护人员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医护人员除了在学习当中掌握医学科学知识,还要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医护理念、预防观、卫生观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卫生健康的需求和保障,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等理论知识,从而为学习临床相关的感染性疾病以及超敏反应性疾病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观念和原则:如无菌观念、交叉传染、杜绝“滥用抗生素”等原则,这些观念和原则的把握,会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学生个人和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升[1]。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医学人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百多年前,加拿大著名医学家及教育家威廉•奥斯勒说:“医学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人文”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s”,指的是人性与教养,也指人的精神文化[2]。人文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知识、、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只要是与人类精神活动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归属于人文的范畴。而医学人文精神是指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要敬畏生命、崇尚健康、维护尊严、抚慰心灵,简单来说,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从人性出发,关心、关怀和尊重病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尊重和敬畏,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医学人文精神主要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知”是理念,即以人的生命和尊严为主旨,把人的发展完善和精神自由的信念深植于心;“行”则是实践层次,即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应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为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努力[3]。当前,许多医院频繁发生恶性暴力事件,医患关系日益恶化,这与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医学生在学习阶段更应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式与途径

2.1教师加强重视,转换角色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把自己的知识、学问传授给学生,而育人则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成为正直、善良、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求满腹经纶,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可能把“育人”恰如其分地渗透于“教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角色,不能把自己仅局限于教师的角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能够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把医学人文的精神文化传承给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关心、关爱、理解别人的精神和责任,只有这样他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服务于病人和社会。因此,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要转变角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相关内容把医学人文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医学人文教育[4]。

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强化学生的自身感悟。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且各章节之间逻辑性不强,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本学科易于理解但难于记忆[5]。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全程采取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如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积极开展情景模比、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及学术研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念,使医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把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实验教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设计“空气的细菌学检查”试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细菌无处不在,应时刻注重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污染,为以后工作中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传播打下良好基础;而“口腔、手指的细菌血检查”试验,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概念,认识到自然界大部分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有些对人类无害而有利,微生物与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密不可分,只有少数才会引起人类疾病。

2.3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2.3.1抗生素滥用与“超级细菌”的出现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19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人们相继发现了上万种抗生素,其中20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治疗。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挽救了无数生命,至今抗生素仍然是感染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药品。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引起人类疾病的许多细菌已经对其产生了耐药性。而人类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甚至是“超级细菌”。超级细菌不是一个细菌的名称,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强劲的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细菌的名单也越来越长,主要包括产超广谱酶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多重耐药结核菌、泛耐药肺炎杆菌等。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及超级细菌的出现,要求医生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或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用于临床治疗;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耐药监测。

2.3.2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恐艾与歧视

当今社会环境下,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仍存在不少误解与偏见,针对这一现象,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重点介绍该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尽管目前我们尚不能治愈艾滋病,尚未研发出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但是通过宣传教育,严格控制血液和血制品,以及提倡安全等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HIV的传播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HIV感染率仍居高不下的事实,分析原因,这与艾滋病患者被歧视、不安全、医疗机构的商业利益驱动等种种因素密不可分,归根结底是个人道德、医生医德等医学伦理素养缺乏所致。这就要强调学生要有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仅要积极宣传预防,还要以身作则,洁身自好,同时教育学生应该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理解他人的优秀品德。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将人文精神培育贯穿其中,将医学人文理念真正渗透到医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6-7]。

3结语

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缺一不可,特别是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研究对象是人,服务对象是患者,所以医学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求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学人文素质,这样的医务工作者才会懂得珍惜生命,尊重患者,真正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因此医学生人文教育更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课,这就需要教者精心的构思和设计;此外,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案例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同时促进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使学生更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促进医学教育和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金平 曾静 胡晓艳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孙桂鸿.小议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培养[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封3.

[2]杜宏.医学人文教育乃医学教育之根本[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6):561-563.

[3]王夏强.浅论主体感悟式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23):183-184.

[4]陈锦龙,吕刚,宋婧,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4):169-171.

[5]包常华.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法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781-782.

[6]胡晓艳,向丽,姜梁.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育[J].西南军医,2013,15(3):356-357.

第6篇: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

关键词:细菌药敏实验; 临床用药; 多重耐药; 指导作用

随着多重耐药或经耐药细菌在教学医院以及综合性医院的流行,院内感染的机会也在不断的增多。一些对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3代头孢菌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弗式枸檬酸杆菌,以及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等耐药菌株的流行,加之一些新的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出现,使临床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步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现在我国已经提早步入了抗生素高水平耐药的国家行列,虽然抗生素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却远远不及耐药菌株变异更新的速度快。所以研究多重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在临床医生的用药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是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极高的国家。我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网(NPRS)、SEANIR以及pvmc data 17年的耐药监测结果均提示,大肠埃希菌对环炳沙星的耐药率超过70%。而全球著名的SENTRY监测网提供的信息:亚洲太平洋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耐药率分别为20%、10%、18%和3%。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①临床滥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呼吸道、泌尿生殖和肠道感染;②养殖业饲料中过量添加喹诺酮类药物;③临床送检标本之前已经用过喹诺酮类治疗,这就要求我们的临床医生在送检各类标本做药敏试验之前,尽量不应用各类广谱抗生素,只有这样做出的实验结果才能真正的指导临床用药。

1 铜绿假单胞菌(PA)和鲍曼不动杆菌(Ab)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性的变迁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性在不断的上升,给临床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NPRS结果提示:亚胺培南不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高达20%~40%,而SEANIR的结果为22%,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低的外膜通透性,其外膜由微孔蛋白组成。由于PA大通道拷贝数较低或仅存在小孔道导致外膜通透性下降,是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因而对多种不同结构的抗菌药物高度耐药。OprD2是亚胺培南进入菌体的特异性通道,而头孢菌素、青霉素类不能通过OprD2通道,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主要是由于OprD2含量减少或丢失所致。另外PA还有至少3类主动外排系统,即MtxAB-OPrM、MtxcD-OprJ和 MexEF-OPrNoMexAB-OPrM参与多重耐药,对美罗培南和头孢烯类交叉耐药。就主要与MtxAB-OPrM主动外排系统过量表达有关。

近几年,多重耐药或经耐药的Ab流行,引起临床感染专家和临床微生物学家的关注。SEANIR提示,亚胺培南对Ab的耐药率为11%,而PVMcHdata 2004年的耐药率为30%。该菌在医院环境中分布很广,易存活,对重症监护的患者有很大的威胁,尤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Ab几乎无药可用。产碳青霉烯酶(主要是D类OXA-23、40、51、58)Ab不仅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大多数还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耐药。Ab外膜多种孔道蛋白表达下调,导致外膜孔道蛋白丢失,也会对碳青霉烯产生耐药。Ab类似于MRSA很难从院内根除。对于Ab感染的患者,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联合治疗是仍然有效的方法。目前治疗耐碳青霉烯类的Ab感染可选用抗生素极为有效,国外经验用舒巴坦或氨苷西林舒巴坦及莫西沙星治疗,也可以选用多粘菌素、粘菌素、米诺环素以及将上市的替加环素治疗。 2 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结合,微生物实验室的药物报告

在各类医院的临床治疗中,大多数感染性疾病都是应用各类广谱抗生素,由于很多感染是由耐药菌株引起的,所以广谱抗生素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极易引起由真菌引发的二重感染,对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以下是我院几例感染病例,从中看出细菌药敏试验的重要性。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术后,气管切开,继发肺内感染,微生物鉴定结果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头孢类耐药,呱啦西林/舒巴坦还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无法购到,以致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患者死于感染性休克。同一疗区,同样是一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术后患者,未行气管切开术,亦出现肺内感染,右侧肺不张,实验室微生物鉴定亦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药敏试验亦为复方呱啦西林敏感,家属从北京购回该抗生素,用药3 d后,治疗好转,1周后,痰培养正常。2例相同的病例,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可见药敏试验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解脲支原体是近些年来临床频繁检出的一种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临床普遍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和阿齐霉素治疗,很少依据实验室的药敏结果来用药。例如:某患者感染解脲支原体后用阿奇霉素治疗1个疗程,没有任何效果,停药后,重新做药敏试验,结果为左氧氟沙星敏感,改用抗生素后,1个疗程痊愈。再有反复尿路感染患者1例,由于经常发病,所以长年自行服用各类广谱抗生素,症状缓解后,即停药,尔后再次复发,再复药,反反复复多次,最后因用药无效入院治疗,实验室诊断为大肠埃希菌感染,而且为耐药菌株,只有阿米卡星敏感,用药1周后痊愈。

综上所述,应该从临床微生物的角度出发,为临床提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积极寻找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早期进行目标治疗,延缓耐药菌株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这正是临床工作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第7篇: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

关键词:不同时段;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率

现阶段,临床微生物检验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检测方式,能够为临床众多感染性疾病带提供充足的诊断依据,促进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而提高微生物检测质量,提升检验阳性率已经成为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热门研究课题。笔者对我院在2011 年3月~6 月和2012年3月~6月,前来就诊患者的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测阳性率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检验科在2011 年3月~6月和2012年3月~6月,进行的2500 份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检验时间的不同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11 年3月~6月为第一阶段,共1363例,2012年3月~6月为第二时间段,共1137例。所有标本中428份例为血液、胸、腹水及脑脊液等血培养标本,1120例为各类呼吸道标本,124例为粪便标本,其他非呼吸道标本828例。两时间段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在标本种类、检验时间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2]。

1.2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珠江迪尔黑马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对2500例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所有操作均严格执行标准化操流程,做好检验质量控制。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如果P

2结果

不同时间段各种类微生物标本检验阳性率对比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时间段血培养标准7.9%,而第二时间段则为10.1%,第一时间段明显低于第二时间段相比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呼吸道标本和非呼吸道标本比较上,第二时间段均低于第一时间段,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3讨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和进步,医学微生物检验技术也正逐步朝着自动化、微机化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方向发展,在临床感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感染疾病的日益增多,病菌种类逐渐复杂化、多样化,我国微生物检验技术仍然存在大量的改进空间,究其原因,最为重要的就是标本阳性检出率低下而导致的。本次研究证明,2011年3月~6月和2012年3月~6月两个时间段不同类型的标本阳性检出率总体来讲,差异较大,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的:①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存在问题。众所周知,标本规范采集是提高检验准确率的基础,然而调查中发现70%左右的实验结果不能和临床诊断相符都是由于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样本采集规范而造成的。因而提高阳性率的首要前提就是提高医务人员采集标本时的规范性,最大限度的保证标本的合格。一般来说,在用药前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应当对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而进行分离培养时则应借助绵纤接种法通过痰标本实施采集。部分情况下需要厌氧培养,那么可以借助气管穿刺法得到痰标本,由医务人员利用膀胱穿刺收集尿标本,需要注意的是粪便标本需要尽可能的防止和空气接触。在菌血症和败血症的诊断中,临床上经常将血培养检测病原微生物作为最重要指标,但是在实际采集时,经常会遇到采血量偏低的情况,与此同时采血份数不足包括时机不合理,都极易降低标本采集的质量,举例来说,正常成年人如果处于发病初期应当采集的血量应为10ml,过少则会不准确。②如果微生物标本在保存或者运送程序上不能规范操作也会影响到检测治理。应最大限度的确保病原微生物特性。由于不同的微生物标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检测目的,所以选择保存方式或者运送方式时也应当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厌氧菌时,需要避免和空气的接触,尽量进行即刻送检,如果兼性厌氧菌出现过度生长,必然会导致其阳性率降低[3]。

综上所述,应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认真分析比较不同时段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的检验阳性率的结果,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更为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柳,郭清莲,申及,等.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4).

第8篇: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

【摘要】本文就我国传染病现状与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传染病的特征;其次,分析了我国传染病现状;最后,对传染病的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我国传染病现状;防治对策;传染病的特征

虽然我国各个方面正在快速发展,但是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却在不断出现,不断困扰着我们人类,且一直对我们的生命与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析,每年平均有多于1700万的人死于不同种类的传染病,死亡比例达到全球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在最近20多年中,新发现了能够导致传染病的30多种病原体,过去得到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再次蔓延起来,因此我们应该和传染病进行着不断的斗争,且深刻理解传染病的特征以及我国传染病现状,以便及时探讨出防治对策。

1 传染病的特征

(1)特异的病原生物能够引起各种各样的传染病。这些病原生物不仅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细菌以及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与蠕虫以及原虫这些寄生虫,也包括与寄生虫以及微生物不同的变异蛋白质,这种变异蛋白质没有核酸结构,同时具有感染性,因此被称为朊粒,它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人类疯牛病等)的病原。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以及地方性的特征。在病程的某个阶段过程中,能够通过一些途径方式,把传染病疾病传染给别人,这就是传染病的传染性特征;按照传染病流行性程度,可以分为大流行、流行、暴发与散发,这就是传染病的流行性特征;由于地理条件以及存在的中间宿主,一些传染病往往在一定范围内发生,这就是传染病的地方性特征。

(3)传染病往往还具有以下一些临床表现:首先表现为发热,机体内发生的炎症会导致发热。在很多传染病中,都存在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程度的机体发热过程;其次表现为发疹,因为病原体或者它的产物不仅能够对体表皮肤细胞产生直接作用,也会对其微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相同的作用,因此在很多传染病临床过程中,会有黏膜疹和皮疹等发疹现象的出现,可以把皮疹出现的时间与皮疹大小,皮疹分布状况与皮疹形态等特点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根据;最后,在传染病病程中,败血症、毒血症以及感染性休克等也是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2 我国传染病现状

在我国,传染病仍然相当严重地流行着,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程度的流行,但是,大部分传染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不论相对看来,还是绝对看来,传染病都是增加的。因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卫生条件已经提高,人民的寿命普遍增加,然而老年人的免疫力却在下降,被传染病传染的机会较多,同时他们发生恶性肿瘤的机会增加。根据我国传染病现状,一些传染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或者有效控制,这就是传染病现阶段的特点。同时,与以前的传染病相比较,现阶段总的传染病发病率以及传染病死亡率明显降低;大多数传染病的致死强度即病死率明显减小;不同的大规模流行明显减少;通过不同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发生了不同改变。在2005年1月,我国对流脑发病进行统计报告,共有258发病例,这些病例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与2004年同期相比较,2005年的流脑发病例稍微增加,但是与2002年以及2003年相比较,有所下降。在2005年的春节,我国共统计报告了40例流脑新发病例,这些病例在14个省份分布着。目前我国的流脑发病率持续稳定在0.2/10万上下,该发病率远远低于一些欧美国家,使大规模集中爆发的现象极大地减少。

3 我国传染病防治对策

(1)应该更加了解认识还没有发现的传染病,应该大力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蝇蛆病以及拉沙热等老传染病,新克雅病以及尼派病毒脑炎等新发传染病,这些传染病已经在国外存在,但是在我国内还没有发现。这些传染病可能随时在我们面前出现,我们应该了解认识该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流行地区特点,从而保证患者及时就诊,减少甚至避免这些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应该大力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大力提高每个人的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及意识,可以控制减少大多数传染病的流行。总之,应该更加了解认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趋势,保证传染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2)应该大力贯彻我国传染病防治基本对策。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提高对突发传染病的应急能力,大力加强传染病监测的基础性工作,分类进行指导,使该基本对策向弱势以及高危人群与贫困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发展。同时,应该积极建立群众与专家相互结合,把专家专作为主要的常态工作机制的长效机制;大力建立传染病投入控制的长效机制,保证了这两个长效机制的建立,才能使我国传染病防治基本对策得以大力贯彻。

(3)应该大力加强动物源性传染病监测工作。动物不仅是许多人畜共患疾病的储藏宿主,还是很多传染病的传染源,大力加强动物源性传染病监测工作是相当必要、极其重要的。目前发现的200多种传染病就是从动物身上传播给人的。了解这些传染病在动物体内的分布规律,认识其在动物群内的流行规律,能够使一定的防治对策得以制定,能够使传染病向人传播得以避免。由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和自然环境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人类会更加频繁地接触野生动物,所以,动物传染给人类传染病的机率可能增加。同时,世界各国科学家以及我国科学家大力重视野生鸟的带毒检测工作,然而没有大力重视养殖家禽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流感病毒的发展动态与变化规律。因此我国的科学家们应该更加重视此项工作,应该对其进行大量相关的工作,积极进行家畜家禽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学关系的系统调查,以保证科学合理的养殖措施方法的有效建立。

(4)应该大力提高传染病预防方面的经济投入。要改变经济效益差的现状, 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特殊的政策;当经济条件许可时,应该积极提高免费接种疫苗的种类数量,在税收上,应该对进行疫苗研究与生产的企业单位给予优惠。同时加强研究兽医微生物学,加强兽医微生物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够对人畜共患传染病所带来的危害进行控制,把我国兽医微生物学的总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作为我国提高总体科研水平的战略要点。应该提高传染病研究方面等相关的资助水平,我国传染病的科研研究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应该大力提高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与疫苗学方面的科研研究水平,应该建立或者增加这些方面的特殊基金,应该增加这些方面的科研人才,才能提高我国传染病研究水平能力。

4 总结

随着我国各个方面快速发展,更加新奇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为了减少甚至避免传染病带来的危害,应该根据传染病现状,及时对传染病防治对策进行相关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林健东,杨北兵.新发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热带医学,2007,(04).

[2] 向浩,雷正龙,聂绍发.新发传染病应对策略与措施[J].疾病控制杂志,2006,(02) .

[3] 聂青和,白雪帆,冯志华,谢玉梅,康文臻,郝春秋,陈伟红.新发传染病现状与教学思考[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03).

[4] 田庚善.我国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现状与展望[J].武警医学,2003,(09).

第9篇: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

抗生素是20世纪最重要的医学发现之一,对控制人类感染性疾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有些医师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滥用抗菌药物,结果导致耐药病原菌不断增加,不仅使医疗费用不断增高,而且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增加。据我院2004年10月~2005年10月用药统计,抗生素的用药费用为21 444万元,占医院总用药费用的44%。如果这种现象不加以制止的话,那么21世纪人类有可能失去抗生素这个有力治疗武器,

重新回到没有抗生素的时代。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通过基因突变,让细菌获得了对抗抗菌药物的能力,使抗菌药物活性减弱,甚至失活。同时,耐药菌还能够通过繁殖,把耐药基因由同种细菌传播给其他细菌,使多种细菌对不同类的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人们滥用抗菌药物治病,是人体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畜牧业用抗菌药物防病、治病,用抗菌药物促进生长,喷洒抗菌药水为农作物治病,杀虫等,都能使人体内的细菌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抵制抗菌药物作用,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主要是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和MLS(大环内脂类-克林霉素类-链阳菌素类)

抗菌药物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或结构发生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或数日改变,使之不与抗菌药物结合,β-内酰胺类是临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其作用靶点是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目前研究发现由PBPs改变而引起的耐药细菌主要有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氏球菌等G-细菌;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之不能进入菌体内;通过主动外排作用,将药物排出菌体之外。另外,细菌分泌细胞外多链糖白复合物将自身包绕而形成细菌生物被膜,也是导致耐药的原因之一。

我院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结果

对我院化验室2003年12月~2005年9月631个样本进行细菌培养用FDA认可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非娇嫩细菌常规药敏试敏试验和报告的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及药敏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取样主要为前列腺液,其次为中段尿液,痰液,创口分泌物。其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9.9%,52%,12%;它们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①阿奇霉素88.59%,88.89%,75%;②氧氟沙星82.28%,83.33%,62.50%;②菌必治75.97%,86.11%,50%;④先锋必42.96%,44.44%,37.50%;凯福隆52.67%,75%,37.50%;利福平48.54%,47.22%,37.50%;丁胺卡那48.79%,61.11%,37.50%。其中大肠埃西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1.90%,5.50%,3.30%;它们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氧氟

沙星56.10%,34.21%,34.78%;阿奇霉素51.2%,71.05%,30.43%菌必治46.34%,15.79%,39.13%;先锋必46.34%,31.58%,13.04%;觊福隆40.24%,3.58%,47,83%;氨苄青霉素40.24%,36.84%,34.78%:庆大霉素29.27%,21.05%,34,78%;先锋5号46.34%44.74%,43.48%:哌拉西林30.49%,0,23.68%,13.04%。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主要检出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用于药敏实验的10种药物中。耐药性最高的药物为阿奇霉素,其次为氧氟沙星,再次是三代头孢类药物

细菌耐药临床治疗对策

首先应当严格规范医师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药师应定期给医师讲课,讲解抗菌物的抗菌范围、不良反应、滥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严重后果,如何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药效学,药动学特点和患者的生理特征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原则上尽量选用窄谱的抗菌

药物,联合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对严重的混合感染再选择广谱。高效的抗菌药物。对于由于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而出现耐药的细菌,可应用对酶有一定稳定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酶抑制剂或换用其他敏感的抗菌药物。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在未确定致病源,药敏实验结果未出来之前,往往进行经验性治疗,根据患者感染部位、症状、程度选择,推测可能的致病菌,进一步选择抗菌药物。因此,对致病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预计耐药细菌的流行状况,并及时通报给临床医务工作人员有重要意义。防止耐药基因播放: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以是先天的或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但引起耐药菌的流行主要是外

源性获得耐药,如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或转座子在细菌间的传递。因此,对于耐药细菌的感染应注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或减少医源叉感染。开发新的抗菌药物:防治耐药性细菌感染的积极方法是开发新的抗菌药物。①改造现有药物,以保持其原有的对细菌靶位的作用。②开发辅助药物以钝化其耐药机制。③应用细菌基因功能学以发现作用于新靶位的新的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戴自英,刘裕昆,汪复,主编.实用抗菌药物学.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t998,18~25

2 李显志,张丽,王浴生.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8,19:34~45

3 汪复.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机制及其治疗对策,中华医学杂志,1998,78:235~23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