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第1篇: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法家;立法原则;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05-02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反对保守复古、因循守旧,倡导积极进取、锐意改革,主张变法强国,其顺遂时宜的立法思想和原则更是其有效推行变法的前提与保障。纵观法家典籍,我们不难看出,法家主张的立法思想和原则是:顺天道、循事理、因人情、随时变、定职分、明开塞、重刑罚、量可能。这些立法思想和原则不但对法治建设有莫大的裨益,而且对现代管理中的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仅就它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功用谈一点体会和看法。

制度建设是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和保障,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因素。《管子·法法》中说:“规矩者,方圆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规章制度对于一个单位而言就是其内部的“法”,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单位的治乱。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制度建设呢?笔者以为,借鉴法家的立法思想和原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办法。

一、顺天道——顺应自然规律,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法律法规

立法顺天道,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因桀亡;天道无私,不亲富贵,不遗贫贱。法亦如此,《管子·明法解》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任法》说“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是以法家一再提出“明主任公而不任私”,“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立法循天道就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从公不顾私。

对于规章制度而言,循天道就是循大道,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符合现行法规。即规章制度建设要在顺时、从公、无私的基础上遵循现行法规来进行。一般来说,国家法律是大法,是根本法;地方法律依从于国家法律,是中法;单位或部门的规章制度则是小法,小法不能背离大法和中法。如此,其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单位的规章制度建设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既要有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也要符合现行法律的要求,同时还要体现它的精神,具有同法律、政策的一致性。规章制度只有合法,才会管用。

二、循事理——遵从一般原则,按照规律办事

立法循事理,就是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按照规律办事。《管子·版法解》曰:“审治刑赏,必明纪理;陈义设法,断事以理。虚气平心,乃去怒喜”。强调以理断事,不掺杂个人好恶。从《管子》[1]一书中可以看出,事理大致有三方面的内容,即事物的规律性;惯例、传统、习俗;事物之间的轻重关系。前者是事理的根本所在,后者是事理内涵的重要因素,至于事物的轻重关系,则以以轻从重为原则。如《管子·七法》所言“不为爱亲危其社稷”,“不为爱人枉其法”等等。事理有常,常不能违;习俗有续,续不能悖;轻重有别,别不能混。法家强调事理,其目的就是给法一个恒定的依据,天道不可违,事理不能悖,如此,法才能大道躬行。

同样的道理,规章制度是为本单位的个体行为规则提供合法性,其主要价值是维护安全和秩序。一个安全、有序氛围的存在是实现单位目标的前提。遵守它所设定的共同行为尺度并各司其职,应使每一个成员都能从中受益。所以,制度建设在从单位利益出发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公众利益,在不违背事理、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按照以轻从重、以小从大的原则进行。只有建立在群体受益基础上的规章制度,才能得到拥护和支持,其顺利实施的结果,也必然会有效保障单位的利益。如此,不令也行,有令必行!

三、随时变——符合时势发展的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所谓随时变,就是法无恒法,应时立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备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子·心度》中明确指出:“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其先驱管仲更是有言在先:“法者不可恒者也”,主张顺遂时宜,法随时变。法的规则直接来源于自然法则,所以法应在符合时势和客观规律的同时保持相对稳定。《韩非子·饬令》曰:“饬令,则法不迁;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售法”。否则,便会产生负面效应,《管子·法法》中说:“号令已出又易之,礼义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迁之,刑法已错又移之。如是则庆赏虽重,民不劝也,杀戮虽繁,民不畏也”。所以说,法既要与时俱变,也要相对稳定。因为,法律除消极地完成维护秩序的任务以外,还要实现积极的进步机能。《商君书·开塞》说:“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可见,因时变而变法也是法律相对稳定性的应有之意。

规章制度建设亦是如此,既不能墨守成规一劳永逸,也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既要符合客观规律的稳定性,也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性以及具体事情的可变性。规章制度建设只有顺应实际并在不断修订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实效。

四、因人情——以人性为基,符合人情世理

立法因人情,就是要符合民情民心。正如《慎子》[2]所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明主之道,立民所欲,而求其功……立民所恶,以禁其邪”。立法要以民情世理为根基,从人性出发,以趋利避害的方式导引人性向善从法。否则,法就失去了其社会基础,变成广大民众的对立物。《商君书·画策》说:“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是以兵出而无敌,令行而天下服从”。圣人通晓必然之理,其法令以必然之理为根据,这样的法令则是合乎时势的、必定的、需要的,所以实行起来必然就会有很好的效果。用其精神来说,就是单位的规章制度建设要建立在人情世理的基础上,因人之情,立民所欲,禁民所恶,趋利避害;重视世理,赏善罚恶,以情乐民,以理服人。如此,制度才能顺利施行,反之,违逆必多,违逆多则犯者众,犯者众则令难行,“法不责众”的结果只能使制度形同虚设。所以,制度建设不能不虑其此矣。

五、明开塞——从单位实际出发,导引疏塞有度

所谓明开塞,就是提倡什么,禁止什么。《管子·形势解》提出:“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也就是说,提倡的必合民之所愿;禁止的定为民之所恶。如此,法必行,禁必止。

规章制度建设也应如此,要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普遍性和一般性原则,开民之所愿,塞人之所恶,趋利避害,合乎现实,从众勿逆,特例不据,既要简明易行,也要循序渐进。《管子·法法》中告诫说:“求多者其得寡,禁多者其止寡,令多者其行寡”。《管子·正世》篇则进一步对之作了阐释:“治莫贵于得齐。制民急则民迫,民迫则民失其所葆。缓则纵,纵则,则行私,行私则离公,离公则难用”。所以说,制定规章制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适时适度,不特立独行,不奢望一蹴而就,既要遵循一般性和普遍性原则,也要分清楚轻重缓急,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六、量可能、定职分—可行奠基,名实相符

所谓量可能,就是立法要考虑客观的可能性,只有建筑在现实可能基础上的“法”才能实现。《管子·形势解》说:“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为而后使焉。故令于人之所能为则令行,使于人之所能为则事成。乱主不量人力,令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令废;使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事败”。《韩非子》中也有类似见解:“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唯有“可为”、“可避”,才有行“法”的可能性,否则,虽杀伐峻急,民不为矣。所谓定职分,就是明确职权范围,划定所属。“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商君书·定分》)。“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管子·君臣上》)。“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商君书·修权》)。法的作用就是通过“分”把社会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在各守其分、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定纷止争,兴功除暴。

规章制度建设同样如此,要使它真正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就必须考虑到人的能力限度,能为,则人尽其力,自觉自律;不能为,则人人怨怼,消极抵抗。可见,制度首先要可行,可行才能得众。另外,规章制度还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定分明职,名实相符,切忌模棱两可和模糊语言的存在。只有建立在“量可能”基础上的明确的责权划分和赏罚标准,才能行之有效,其约束力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至于法家所主张的“赏少罚多”、“轻罪重罚”等原则,《商君书》[3]去强篇是这样说的:“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罚五赏五”。《韩非子》[4]八经篇也强调:“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所谓治之于其治也”。赏少罚多,轻罪重罚,其目的就是通过严刑峻法来规范社会秩序,使人莫敢为非,进而达到法家的“以刑去刑”理想。笔者觉得这些提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值得商榷的,毕竟它不具备普遍意义,既不符合法律公平公正的精神,而且还有激化矛盾之嫌。轻罪重罚,必使受罚者心有不甘,心不甘情不愿,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甚至导致铤而走险现象的发生,这与制定规章制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是不值得提倡的。

毋庸置疑,法家的立法思想和原则虽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明确的君主专制烙印,更不乏偏激武断之词,但其总体精神却多有可取之处,尤其是明确的立法原则更是值得我们发扬和借鉴的,它既可以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又可以为单位或部门的规章制度建设提供借鉴与思路。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

[2]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慎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第2篇: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包括:第一,具有行政管理权的国家机关,比如政府部门,检察院等机关部门,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与经济建设等;第二,具有一定管理职权的事业单位,比如卫生防疫、档案局等机关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建设对提升工作效率和解决质量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减少管理风险与国家政策的具体实施上也有重大作用,所以对有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和定义好像有点出入?能否再查证?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不足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内控制度建设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整个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存在很大缺陷。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建设上的偏差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失去本身的重要意义,同时会计核算工作和内控制度建设之间的重要联系被忽略,最终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问题和管理问题都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1]。所以由此可见,事业单位领导层对内控制度建设不足会影响事业单位的员工,导致整个单位的主观认识都出现偏差,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就会失去有效的作用,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应有的管理水平。

(二)内控制度结构不完善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使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而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其自身的特性,并没有直接受到市场竞争的冲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体制改革的速度,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内部控制的内容与结构上,以及对工作任务的适应程度上都没有较强的适应性。另外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虽然进行了建设,但是并非真正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成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一项“产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结构上的缺失使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无论是人为的、还是其本身的问题,都在不同方面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改善措施

(一)加强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中,内控制度建设意识的不足与缺失,包括内控制度的不健全与使用不当,都与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就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从而可以将重要性灌输到单位的每一位员工,保证整个单位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都有一定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举办关于内控制度建设的讲座和培训班来教育培训单位的员工,保证员工在工作中落实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达到保障资金使用高效率、规避风险和保护财政安全的目的。

(二)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需要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属于我国国家机关或者其下属单位,其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所以为了保证财政预算和工作执行能够得到制约与控制,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安全保障,更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2]。为了适应内控制度建设,还要建设完善的检查机制,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对需要优化的内控体制进行及时调整,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

(三)改进会计工作

对于改进会计工作,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加强授权控制建设,首先要对各个部门授权批准的具体权限范围、责任、程序流程等各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保证具体工作有相应的单位和个人负责;其次要将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手段,在对待经济事项时要通过事前决策审批才能决定;最后,个级别的管理层领导要在自己所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而具体事项的办理人也要在单位授权的具体范围内办理相关业务,禁止出现各种越权行为。

第二,要加强对实物资产的控制,这主要是因为实物资产是整个单位固有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对实物资产控制的手段包括:首先要对实物财产进行合理科学分配,在实物财产的采购、入库、使用、检测、维修等方面建立具体责任制,保证实物财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关负责人;其次要对实物财产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对财产进行清查处理,保证财产清查的具体范围、组织流程等方面的正规,对财产清查制度的完善就是为了完善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并且这种清查应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对财产的具体盈亏、报废等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具体原因,然后根据统计的结果按照固定流程来处理。

第三,要加强财务管理,首先要对关键物件进行保管,比如银行票据、购买物品的发票等[3];其次要对单位的关键部位进行把握,比如资金调度、审批流程、交接手续等;最后要对单位的关键工作岗位进行控制,比如凭证的核批、银行出纳、现金、实物负责人等。

(四)加强审计部门工作力度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属于国家机关或者其下属机构,所以需要一定的监督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这样就需要建立以监督为职责的审计部门。

首先要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对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在选用审计人员时要挑选那些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诚信可靠的人员担任,同时还要加强审计培训工作和健全激励措施,保证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其次要彻底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不被审计单位控制,而是直接属于预算委员会负责,保证审计部门可以放开手脚进行全面审计,向事业单位反映真实的内控情况;再次可以加强内部审计技术的创新,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适应科技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4];最后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可以借鉴美国的督察长制度,对单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审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且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对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人员给予奖励。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不足、内控制度结构不完善、会计内控的失误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加强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改进会计工作、加强审计部门工作力度等方面进行着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第3篇: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会计制度 加强 建设

1 引言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经济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中跻身突出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综合眼下现状,企业中普遍存在对会计制度建设重视度低、制度不完善、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等诸多不良现象,本文从现状分析入手,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有利于推进会计制度建设工作进程的措施。

2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现状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针对会计工作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所制定的明确的规章条例,它是企业会计工作所要遵循的规则、方法、以及工作程序的总称。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加深对制度建设的研究,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长期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或文章报导,不难发现,当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普遍表现出工作落实不到位、制度形同虚设、制度内容不完善、制度实效性偏差、制度约束力缺失等各种问题。种种迹象表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普遍受企业自身的主观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往往在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缺乏牢固的科学基础依据,容易出现会计制度与企业实际运行不相吻合的错位现象,最终使得制度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大打折扣,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无法发挥指引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管理层或职工群体,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工作的配合度普遍较低,严重阻碍了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意识薄弱

如果企业内部员工没有会计制度建设的意识,那么实际的建设工作必然是无从谈起的。意识直接影响了人的行为能力,综合当前现状来看,在企业中,不论是管理层,还是底层职工,对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认知,从而导致潜意识里对会计制度建设工作的忽视,观念也比较淡漠,直接影响了企业员工投身到会计制度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工作迟迟无法得到切实的落实。

3.2 企业会计人员整体水平较低

企业会计人员队伍整体的职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影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些企业,尤其是小规模的家族企业,其会计从事人员往往是亲戚或关系亲密的朋友,这种情况的弊端在于,极易导致会计制度不具备约束力和规范性,同时易产生会计工作脱离监督的问题,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缺少一个基本的起始点和切入点。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体系以及会计工作政策法规的更新换代,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随之提升,导致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国家、社会要求脱节,既无法保证会计制度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也严重阻碍企业发展。

3.3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体系不完善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这就要求会计制度体系必须是全面、系统和完善的,如此才能为实际会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基础。然而,根据当前企业现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体系普遍存在缺陷和不足,企业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大多数凭借自身主观判断,即依据自身的经验办事,容易出现会计工作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实效偏低下的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决策质量和长期发展。

4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培训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首先要依靠一支职业水平和业务素质都较高的队伍来实施和落实。因此,企业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综合培训和实`锻炼,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会计队伍规模的结构及规模,合理、科学地组织会计培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训练方式的多元性和结合性,采用不同的形式,来保证会计人员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培训结果,实行考核和激励制度,促使人员积极学习、主动锻炼,提高会计制度建设的意识重视,提升自身的会计综合水平。

4.2 完善会计制度体系

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企业的发展必然是与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工作,同样也应随着国家经济体系和会计政策法规的变革和发展,作出对应性的变化和调整,如此才能为会计工作提供正确指引。根据经济市场的明确要求和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来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应当遵循四个主要原则,即适应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在实践中严格遵循这四大原则而不偏离轨道,以保证会计制度的适应性、合法性、效益性和科学性,是制度体系完善的根本基础。

4.3 强化会计制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强化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机制,是保障会计制度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途径,建设、完善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指引、规范、约束和监督作用,以此保证会计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效避免企业出现程序混乱、管理脱节等各种问题。

5 结语

综合来说,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在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相关部门应重视会计制度的建设工作,切实落实会计制度的实操性,充分发挥会计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引作用和规范力量。

【参考文献】

第4篇: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实行课程管理的三级体制,给学校以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和开发权,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实施新课改以来,广大中小学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在与中小学校的接触和交流中,在深入考察和了解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过程中,发现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学校的课程开发缺乏整体规划,甚至有的学校把本属于国家课程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作为校定课程(狭义的校本课程)来对待。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除了对校本课程理念的认识外,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缺乏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呼唤着学校课程制度的建设。

课程制度理论研究的贫乏是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缺乏的重要原因

我国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缺乏与理论研究的贫乏密切相关。课程制度是课程管理与课程政策的研究范畴。但当我们翻开课程理论研究的有关文献时却发现,课程制度方面的理论研究几乎还是空白。课程制度在课程论中 “有名无实”,所有的课程论论著都没有将课程制度作为专门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是我国,即便是那些在课程研究方面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在有关的教育词典里没有查到相应的词条,即使在我国刚刚翻译出版的由世界著名教育专家胡森等主编的《教育大百科全书》中也无“课程制度”的解释。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管理和课程政策研究都是十分缺乏的,即使有一些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课程的宏观行政管理和学校微观的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层面的课程制度研究几乎没有。加之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虽然近些年来开展了课程理论的研究,但课程制度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涉及,更不用说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层面的研究了。我们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专门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文献少得可怜。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会给实践带来茫然。从我国学校课程制度实践来看,学校现有制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学制度建设来进行的,停留于课程实施层面,属于教学制度范畴。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开发活动甚至没有意识到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课程制度是规范、引导和促进学校课程开发活动的一整套规则体系

学校课程制度是在学校时空范围内形成和制定的强制要求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程序、步骤和规范体系。从管理和政策层面而言,学校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加体验、获得发展的依据和载体,是对国家育人蓝图的具体实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严格的控制性。虽然《纲要》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但学校课程开发不是随意的活动或行为,它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学校课程开发活动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各个方面和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规则来遵循。就参与的人员来讲,有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代表、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科专家、课程与教学理论专家、上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每一个成员在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选择这些成员,采取怎样的步骤,等等,都需要一整套的制度来规范。学校课程制度正是学校课程开发活动需要遵守的一种规则体系,大体可以包括学校课程规划制度、学校课程设置制度、学校课程实施制度、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制度等。

学校课程制度具有公共性、明确性和系统性。学校课程制度作为规范学校课程开发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行为的规则,它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开发主体,具有 “公共品”性质,广泛地影响和作用于课程开发活动的各种关系和主体。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涉及多种要素、多种组织和行为主体的复杂系统,在具体的开发活动中,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就是要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通过对各个环节和方面权利、职责、义务的规定以及各种适当行为的明确界定,减少课程开发活动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加强和促进课程开发活动中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之间的协调和一致,从而保证课程开发活动的系统运行。学校课程制作度建设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制约和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课程制度系统。

“合法性”是当前我国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首要价值选择

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实质上是要在学校层面实现社会、知识、学生等方面的综合平衡,从最大利益方面保证学生的整体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跟上时代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脉搏。因此,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在进行课程规划、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时,要时刻把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结合起来,保证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合目的性是指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要努力实现学校课程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学校课程开发活动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这个最终目的来有效进行。合规律性是指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要符合并体现学校课程开发活动的规律以及学校课程制度发展的自身规律,使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成为一种理性活动,防止课程开发的随意性、盲目性。

第5篇: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 内部控制 研究 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18-02

一、高校内部控制实施及目标

2014年1月1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正式施行,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按照要求,作为事业单位的高等公立学校应遵照执行。高校内部控制是学校通过制度制定以及实施,防范和管控学校经济活动的风险,实现办学目标。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障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安全并有效地利用资产、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效果、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等。

二、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意义及现状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是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进行的全面考核。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是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基础条件,是高等学校遵循现代大学制度、践行依法治校、落实学校章程的重要途径,是判断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实施是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建设的组成部分。对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进行的评价,对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已经实施,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健全,但在如何衡量这些制度的科学、合理及实施效果暨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方面,没有与制度建设与实施同步。教育主管部门目前也未对高校的内控制度评价提出统一要求。总而言之,当前高校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评价需要完善和规范。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支出类型的多样性、高校利益的复杂性及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对高校的影响等客观因素使得合理保障高校的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效果更成为一种紧迫。因此,内部控制制度评价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三、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

(一)评价主体

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主体应确定为高校的管理者,评价目的是为准确把握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施情况,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学校内部控制制度总体情况,及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高校应设立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或类似功能的委员会,常态化地领导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工作。

(二)评价的内容

1.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b1)。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完整性(c1),主要评价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高校内控制度的完整性而言,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制度:高校财务制度或财经工作条例、内部审计制度、高校“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干部管理制度、预(决)算管理办法、经费收支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建设基建项目管理办法、修缮项目管理办法、学科管理办法、人才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

内部控制控制方法的规范性(c2),主要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的方法是否健全规范,控制方法是否在相关的文件或制度中进行了明确。主要包括:(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学校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是否明确划分职责权限。(2)实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学校在分权控制的基础上,是否按授权权限履行监督、审批职责;不得越权审批。(3)实行归口管理,按照部门分工及岗位设置对学校人、财、物实行归口管理。在预算经费管理上,体现归口管理原则,按业务相关性进行归口管理,各职能部门对相关经费的预算编制、督促执行、效果评价负有责任。(4)实行预算控制,高校的全部经费是否实行预算总额控制;科研经费是否实现分明细预算控制。(5)实行财产保护控制,严格控制对外投资;加强借出款项管理,及时清缴借出款;严格按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资产管理,规范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报废及处置等事项。(6)实行会计控制,学校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学校的财会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会计机构设置是否合理,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7)实行单据控制,学校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是否按要求填制、审核、归档及保管。(8)实行信息内部公开,学校是否有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信息公开的内容是否明确,是否按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相关信息公开。

内部控制的适应性(c3),主要评价高校能否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制度的变化及时制定或修订与学校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内控制度。2014年,高校实施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国家的诸多制度也并实施,以评价某高校2014年内部控制的适应性为例,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高校是否实施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操作手册;是否制定或修订了公务接待管理办法;是否制定或修订了差旅费管理办法;是否制定或修订了会议费管理办法;是否制定或修订了培训费管理办法;是否制定或修订了因公出国经费管理办法;是否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相关办法;是否制定或修订了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相关收费、资助办法;是否制定或修订了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相关办法;是否制定或修订了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实施细则及办法;是否制定或修订了因公短期出国培训费用管理办法等。

2.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b2)。定期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c4),高校是否建立了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是否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可分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单位层面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等。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预决算管理情况、收支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项目建设情况等。除此之外,该指标评价内容还包括根据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并及时整改情况。

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情况(c5),高校是否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每年是否提交了学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除此之外,该校是否就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工作情况作为内部控制审计公告。

学校开展临时风险评估情况(c6),学校是否因外部环境变化或经济活动需要、管理者要求等情况及时开展了经济活动风险评估。

(三)评价过程

指标建立。内控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内容的具体反映。多种因素决定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评价指标不能用任何一个或几个单一指标来进行,笔者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目标层(a)指高校的内控制度评价;准则层指标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b1)、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b2);指标层指标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完整性(c1)、内部控制控制方法的规范性(c2)、内部控制的适应性(c3)、定期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c4)、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情况(c5)、学校临时开展风险评估情况(c6)。

指标赋值,评价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6个指标全部为定性指标,利用专家判断法,b1指标赋值为60分,其中:c1、c2、c3指标赋值各20分,b2指标赋值为40分,其中:c4、c5指标赋值15分,c6指标赋值10分。在对北京某高校2014年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中,通过若干名专家根据该校内部控制制度实践情况及专家的专业判断,取各指标平均分,该校得分为70.25分。各项三级指标得分都不超过85分,其中c6指标得分为0,该校内控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内控制度的完整性需要健全,内控方法的规范性需要进一步明确,内控制度的适应性也需要加强,同时应该定期适时地开展风险评估,内控专项审计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 朱静芬.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要点(一).财会信报,2014(11)

[2] 郭涛(导师:祝爱民).高等学校综合财务评价研究.沈阳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黎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相关问题的探析.国际商务财会,2013(7)

第6篇: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81-01

在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高等学校肩负着特殊使命,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质量驱动型的阶段,体现一种内涵型的发展要素,它更加关注的是人才,关注的是学校精神,关注的是学校内部管理的科学性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围绕探索现代大学制度,思考管理制度建设更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离不开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管理的保障,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以制度来规范部门、个人的工作行为和落实责任是有效的管理体现。

1 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制度内容存在的问题

如一些制度内容不科学,空洞、笼统、过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有些规定重认识轻措施;权责不对称,重责任轻权利;有些制度要求过高,不切实际,使违反制度成为常态;喜好出台新的制度,忽视对现有制度的检查落实,重制定轻执行;甚至还存在有一些内容与现行法规不符合的制度。

1.2 制度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职能部门制定规章制度缺乏整体和长远的规划,忽视本校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上级规定,制度不符合校情,应急性强。另一些在制定前缺乏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意见,缺少细致、严密的逻辑推敲,引起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产生较多异议,匆匆出台,草率收场,影响制度的执行效率和权威性。

1.3 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仅仅只是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个基础和前提,只有高效率的制度执行,才能达到规范管理,才是学校制度建设追求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问题上,后者尤为重要。但目前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执行力不足的问题,执行的弱化直接影响制度的效率和威慑力。

1.4 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制度体系残缺,对相关问题缺乏配套、衔接的制度建设,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制度之间缺乏呼应,甚至有个别冲突和出入。一些职能部门出台的管理制度缺乏全局规划和思考,内容相互上交叉,或权责不明或出现空缺问题。

对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人治’传统的惯性比较大,人们习惯于把学校的发展与前途寄托于主要领导者的智慧与能力,把在新形势下的高校内部管理寄希望于主要管理者的学识与经验。制度管理、民主公开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二是高等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发展,使高校为强化自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强调高校的个性、自由,忽视规范要求,这在客观上也为学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以约束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设置了障碍。三是各职能部门在制度规章制度时各自为政,缺乏在学校视野上的系统把关和梳理。当然,除了校内的制度建设环境之外,还有众多复杂的社会因素也制约着学校的内部制度建设。

2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原则,加快管理制度建设的步伐

目前,高等学校传统的管理理念、人员素质和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制度创新是解决高等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创新的灵魂和根本出路。十几年前,以航海类专业教育为特色的一些高校率先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念和标准应用于教育质量管理,积累了一些经验,借鉴其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原则,笔者对加快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有如下思考:

2.1 依法治校,保证制度的合法性

学校的各项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法律、法规的延伸,或者说是将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的具体化。法律、法规是制订各项制度的依据。因此,合法性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前提。合法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制度产生的程序合法。高校在制订制度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从源头上保障制度建设的合法性。二是制度的具体内容必须合法。制度的具体内容合法是制度得以施行的前提条件。三是制度施行过程必须合法。在依照制度对管理责任人作出处理时,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和纠错机制,有相关的申诉委员会,为他们提供申诉的机会,以维护管理人员和师生员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2.2 系统构建,体现制度的科学性

依照“科学管用、功能互补”的原则,构建制度体系。把高校内部管理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遵循整体优化的方针,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首先,着眼于搭建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依据完成质量方针的工作要求设置管理部门,制定履行各部门职责的系列规章制度。制度的设置不一定要数量多,而要以较精准和管用为目标。其次,要衔接好各部门制度的接口,使部门管理制度不仅有其本身清晰的内涵要素,而且制度之间有良好的支撑、连接关系,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系统。成立制度检查、监督、评估委员会,对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进行规划和指导。

2.3 以人为本,展现制度的人文性

以人为本就是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在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的前提下,强调全员参与、团队精神和协调工作。通过全面质量的宣贯,使每一位师生员工都能理解学校发展目标和质量方针,了解学校的环境与现状、机遇和挑战。通过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规章和岗位目标,使育人者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把个人事业的提升与学校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激励他们自觉地为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社会服务质量以及帮助学生的成长而努力工作。

在高校管理的因素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性尤其重要。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调查发现,一个人对他所得报酬的满意度不是看其绝对价值,而是通过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相对值,从比较中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并由此影响其情绪和工作态度。注重制度的公平性是基础的要求。

在制度的设计上,还要增加奖励、惩戒的措施,以激励为主,惩戒为辅。制定明晰具体的奖惩措施,用激励措施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用惩戒措施保障制度的严肃性。

2.4 持续改进,体现制度的有效性

质量的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和灵魂,它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要使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包括机构、管理及各因素在受控状态时也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高校制度的持续改进就是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制度创新,使之与时俱进。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要定期进行修订、补充或废止。对制度的修订要有针对性,重点是教学、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及涉及管理人、财、物的职能部门的制度。同时建立纠错和预警制度,不断改进过程控制,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通过定期的内部检查和年度管理评审,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并落实整改要求,对制度运行及时评价和总结,达到持续、有效的改进,以保证学校管理制度的权威、有效性和实用性。

总之,质量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同时,制度建设不仅仅是制定规则,更是要使得规则内化,使得规则成为一种环境、成为一种风气、成为一种文化。因此,大学制度建设除了制定各种必须遵守的规则规章制度之外,还必须巧妙地使制度成为一种柔性的文化,使广大教职工感受它、理解它、支持它。这才是大学制度建设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黄亲国.高等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第7篇: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开发区发展改革局

今年以来,开发区按照我市市2019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思路和要求,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现将2019年开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9年开发区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制度体系。开发区成立了社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备兼职工作人员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工作。开发区研究制定了《开发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实施方案》,并正在根据《2019年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开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开发区全面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6月14日,开发区组织召开了社会信用建设工作动员大会,明确了2019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和责任单位,并要求各相关单位拟定工作计划,稳步推进,做好工作协调、信息互通共享工作。

(二)稳步推进企业信用贯标工作。目前,尽管开发区现有企业数相对较少,但经过认真筛选,推荐江苏三元有限公司2家企业参加2019年度企业信用贯标,两家企业在我市鼎诚企业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的辅导下,顺利通过2019年度企业信用贯标专家组验收。

(三)积极开展公共信用信息报送和“双公示”工作。今年以来,按照市信用办要求,开发区开展了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目录的梳理工作,梳理汇总信息归集目录约284条,对各部门负责信息归集及上报人员开展了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操作培训。截止本月底,开发区共上传公共信用信息约176条、双公示信息48条,红黑名单报送60条。

(四)稳步推进企业信用修复培训。开发区联合连云区举办企业信用修复培训会为落实国家有关要求,加强对失信主体的信用监管,培育企业信用意识,协助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工作,8月6日,开发区联合连云区组织举办2019年首期企业信用修复培训会,开发区韩饲料、东乳业等企业参加了会议。会议介绍了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解读了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规政策、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失信被执行人的认定标准、联合惩戒措施以及退出机制。参会的失信被执行企业代表签署了《信用修复承诺书》,现场培训完后还进行了培训结业考试。

(五)稳步推进政务诚信体系建设。在政务诚信制度建设方面,目前开发区街道已出台了《开发区街道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为加强徐圩街道政务诚信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开发区已将政务诚信建设纳入开发区街道绩效考核体系,并拟定了《2019年度开发区街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讨论稿)》。

(六)加强信用体系舆论宣传。通过开发区官网及时全面宣传了开发区社会信用建设工作,并开辟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窗口,为全社会提供实时查询服务,提高广大群众和法人组织对社会信用建设的遵从度和参与率。开发区利用手机短信、现场宣传、开展信用读书活动等方式,广泛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动员企业积极参加贯标工作;在网络宣传上,利用开发区官网,全方位展示开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宣传信用建设有关政策法规,弘扬诚信典型。开发区还通过开发区行政管理学院大力开展“道德讲堂”、校园诚信、诚信讲座等活动,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和实质内容贯穿其中。

(七)推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在市信用办的具体指导下,开发区在日常监管、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财政奖补、资质审查、备案管理、绩效评价等活动中开展信用审查,把公共信用信息和第三方信用评级报告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有失信行为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实施联动惩戒,逐步使信用审查成为各类准入门槛的基本要求。全年开发区在开展项目招商过程中,对拟开展投资项目的企业进行信用审查,全年共审查企业约10家,确保了开发区投资企业及项目的优质性。组织并敦促开发区企业查询信用报告累计约30次,使开发区企业及时了解到各自的信用状况,以便顺利开展市场融资、企业上市等活动。在对开发区企业项目备案时,开发区要求备案企业提供相关信用承诺,以确保备案项目的真实性,以降低审批部门的行政风险,确保了备案项目的真实有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在招投标活动中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制度的通知》在开发区招投标活动中将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内容列入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中,并实行“一标一查”,全力确保开发区招投标中标单位的质量和完成标的事项的可靠性。

二、2020年开发区工作举措

(一)进一步推进企业信用修复培训。下一步,开发区将继续深入推进诚信教育及信用修复工作,引导失信企业积极修复自身信用,帮助企业提高守法诚信经营意识,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

(二)深入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贯标。进一步组织企业参加申报信用管理贯标,引导企业重视贯标工作,加强内部管理,自觉依法经营,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探索扩大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应用,从政府行政服务、政策扶持、评优评先向贯标企业倾斜,逐步向社会其他领域推广。同时,同步开展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辅导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对外形象,展现了开发区企业诚信经营和综合实力。

(三)进一步提高工作重要性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好抓实。加强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的联系和协调,不断改进开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第8篇: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88-03

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非营利组织,具有管理“传授知识、开展科研、服务社会”三大特征,根据高校独特的业务活动,将其内部控制定义为:高校管理层及全体员工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高校业务活动正常有序进行、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财产资金安全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在高校内部管理体系中建立一套自我协调、自我约束的控制系统。目前,各高校的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高校资本运作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成为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从高校内部控制特点及构成要素入手,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由于各高校自身性质与基本情况不同,收益来源很多,一些高校动辄资金上亿元,可以说是花钱大户,如何适应高校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避免各种经营风险,提高办学效率,实现高校发展目标,把上亿元的资金运行好是个关键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所以,研究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内部控制特点及构成要素

(一)高校内部控制的特点

1.高校是学术和行政双向并行管理。在党委领导下,学校的发展方向等宏观问题是由学校党委决定,高校日常的经营活动由校长负责管理。高校的核心和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一样,在高校管理中非常重要,所以,对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高校采取一定控制措施来巩固提高学术委员会组织地位,将学术与行政权力分离开来构建的考核评价机制应该以学术为中心。

2.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拥有自主办学权,高校的资金来源逐渐多样化,这也给资金监管带来更大的挑战,其他资金来源还包括从银行贷款、校办企业收入、接受的各种培训费、捐款等。高校内部控制针对每项资金活动都要设置相应的控制流程,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以及支出的多用途化必然导致其内部控制的复杂化。

3.高校业务活动多元化。高校业务活动的中心是教学和科研,除了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经济支持外,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相关经济活动,如基础建设、后勤采购、创办企业等经济活动都涉及到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高校内部控制在保证其业务活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使得资产安全,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外,还需要保证教学科研质量,高校业务活动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其控制目标的多元化。

4.高校内部控制是相互监督、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体系。高校内部控制能够适时地帮助高校识别和处理所遭遇风险,鞭策高校战略目标的达成,使高校内部控制能够保障管理者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二)高校内部控制构成要素

1.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校园文化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高校系统分析、及时识别学校在运行过程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高校依据风险评估结论,采取相应的对策,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高校准确、及时地收集、传输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以确保此信息在高校内部、外部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

5.监督。监督是高校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及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其有效性,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不足并及时整改。

二、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伴随着高校业务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财务风险,即资金筹集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我国高校在过去都是公办性质的大学,公办大学的建造都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高校严格按照政府要求,计划进行招生、教育教学、科研各项活动。高校在此模式发展下,基本上没有风险可言。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体制逐渐转换,财政拨款不再是高校资金唯一来源,所以各高校在扩张过程中,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从而出现资金缺口,开始大量的举债,但贷款是需要还本付息的,这样就增大了高校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过度负债而不顾学校财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正是高校中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的体现。主要表现在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预算管理控制上。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指挥棒,合理科学的预算贯穿于整个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对高校内部财务控制有效实施有非常大的意义。可见,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缺乏科学的预算,使得高校财务风险大大增加。

(二)内控意识不强

就高校管理层而言,受传统教育思想和专业背景的影响,他们更关心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层次,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如何提高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水平上面,对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没有把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提到一个应有的认识高度,在实际的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架空有关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的现象,更有甚者让财务和有关部门人员弄虚作假,使会计人员和有关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左右为难。因内部控制失效,引发了不少经济和财务问题,甚至造成了直接经济犯罪,致使国家和单位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三)高校内部控制中经费审批权限的困境

2.加强信息系统制度建设。高校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资产、财务、人事、后勤等信息资源整合,传达各类信息,增进了上下级各个部门之间相关业务活动的交流、合作和监督。在如何推进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探讨信息系统制度建设方法。如在平台自身的控制中,怎样将理论联系实际,巧妙运用在网络系统中。在高校信息平台建设中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及时维护高校内外网安全,建立健全控制系统。这样内部人为控制的机会概率就会减少,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各级管理者通过先进、及时的信息沟通渠道,在第一时间内能够掌握自己工作进度,并在言语态度、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督促,了解这些是否与高校具体控制目标相脱离,以便及时审视这些环节是否产生偏差和误差。确保职责范围的控制和考核,更重要的是每位高校员工要明确定位,以便在岗位中承担责任和发挥作用,并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容易出现问题,及时汇报上级领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以便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四)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监控

1.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内部控制制度与高校管理及个人切身利益的关系,使全体管理人员与教职工理解贯彻与执行制度的意义,清楚最高管理层的决心、意向与要求,明确本职工作的地位与影响力。

2.制定贯彻执行的切实措施,除宣传教育工作外,还要进行短期培训和模拟实验,使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包括普通职工)都清楚自己所应遵循的制度和规定,明白遵守与违反的界限,提高他们自我监督和监督他人的意识,克服制度执行的随意性。

3.高校各阶层管理人员,特别是最高层管理者要自觉遵守与自己有关的各项控制制度,违反制度后自觉接受相应的惩罚,任何辩解、推托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行为都会破坏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注意制度执行中的检查和调整工作,一旦发现违反制度的行为,应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不能姑息迁就或拖延,否则将一发而不可收拾。执行中如果发现不协调的环节,应及时调整,保证整个调度畅通无阻。

(五)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力度,为高校建设保驾护航

1.通过效益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评价考核经济活动效益的直接有效手段,包括考察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科学合理性、投入与产出比例关系,尽可能地减少资金的损失和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其考察对象通常包括基建工程和校办产业。

2.经济责任审计作为考察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责任,可为相关部门考核提供参考依据,其工作内容包括任职期间各项业务活动的管理和使用监督,对中层干部或者校级领导干部,主要是从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公务招待费和有无小金库等行为进行内部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形成报告且存档。

3.在大力建设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发展中,加强内控制度评审工作,以科学管理为导向,以专项审计为各类活动审计的手段,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得各项经济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该被我国高校高度重视,以确保高校的各类经济规范行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它为高校资产安全保驾护航,为高校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指引方向,促进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质的飞跃,使得教学、科研、管理事业并驾齐驱且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东亮.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4).

[2] 季 东.关于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的探究[J].经济师,2014(11).

第9篇: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文科学院;学风建设;武汉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16703

1 引言

学风是高校开展学术活动、展现教学内涵、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都将学风建设视为学院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学院在院党政领导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工作,经过全院师生不懈的努力,在学风建设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2013~2014学年学院有8个班级获“优良学风班”称号,在全院所占比例为53.33%;2014~2015学年学院有10个班级获“优良学风班”称号,在全院所占比例为66.67%。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外国语学院连续十年荣获武汉科技大学“优良学风学院”称号,是武汉科技大学唯一一个连续十年获此殊荣的单位。探索外国语学院如何有效地推进学风建设,对其它文科学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的具体举措

2.1 以思想教育引领学风

良好的思想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优良学风的建设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外国语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建设,学院领导一直将思想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

(1)院长书记高度重视,推进学风建设。学院以“抓党建促学风”的工作思路,将学风建设作为学院建设发展的基础。学院每学期专门召开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学风建设问题,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全院的学风建设。党委副书记通过对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定期培训,了解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发挥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抓新生的习惯教育,促进养成学习习惯。新生一入学,外国语学院就会进行新生经验交流会。大四优秀学生将大学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大一新生,增进新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舞他们的学习信心,引导他们正确地学习成长,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同时,班主任助理陪同新生一同上早晚自习、查课、检查卫生,引导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思想及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学院会不定期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报告会。报告会主要以励志成才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邀请成功校友、专家学者、公益人物为外国语学院学生作素质教育主题报告,这些讲座结合当前时事热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大有裨益,深受学生喜爱与欢迎。

(4)加强学生的党性教育,以党风促学风。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是学风建设的中坚力量,学院针对学生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课程、发展对象培训课程、预备党员培训课程、青年者培养工程等相关思想政治素质课程。学院每年还会组织学生赴湖北红安接受传统革命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2 以制度建设带动学风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风建设的基础,遵守并实施规章制度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奖励或处罚违规行为是学风建设的保证。制度建设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的第二大法宝。

(1)建立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除了严格执行学校各项有关学风建设的文件和制度,学院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相关管理制度。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学院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施细则》、《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而为学院的正常有序地开展学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院出台了《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奖励办法》、《外国语学院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外国语学院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励办法》等相关奖励激励制度,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这些措施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班级学风和学院学风建设,成为各班争先创优的直接推动力。

(2)严格遵守各项教学制度。从严治学是教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遵守教师守则,学院领导会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规范进行不定期检查,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会反馈给各位教师。学生在期中和期末会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匿名评教,评教排名靠后的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措施。学院通过领导和学生两个方面紧抓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以严格的教风促进优良的学风建设。

(3)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多年来,学院一直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各项管理制度。学院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考试纪律教育,严肃考风考纪。学院对课堂教育实行严格管理,教师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进行提醒。同时,院学生会会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测,通过对学风学纪、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监督,督促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3 以文化建设促进学风

(1)加强科技文化活动开展,促进学风建设。科技文化活动是学风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依托。经过不断的努力,学院每年举办英语风采大赛、外文歌曲大赛、英语演讲比赛、文化世博会四项校级特色活动,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原声电影、英语角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也为全校的英语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2)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共筑学风品牌。良好的学院文化是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动力。在这三年中,外国语学院连续三年获“优良学风学院”称号,外国语学院团委连续两年获武汉科技大学“特色工作先进团委”的称号,外国语学院学生会连续两年荣获武汉科技大学“标兵学生会”称号,这些学生组织获得的各项荣誉都是鼓励外国语学院师生奋发向上、努力评博、再创辉煌的动力。荣誉不仅属于过去,也会让一届又一届外国语学院学生以荣誉为动力,争先创优,更好地传承外国语学院的文化品牌,将学风文化发扬光大。

(3)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推动学风建设。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里最小的一个集体,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至关重要,一个宿舍良好的风气可以带动一个班,一个班又可以带动一个学院,这样以点带面,学风建设水到渠成。针对宿舍文化,外国语学院推出了寝室设计大赛、“两走一访”等活动。寝室设计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宿舍全体成员争先创优,凝聚宿舍力量。“两走一访”活动是辅导员、班主任助理定期走进宿舍与宿舍成员交流沟通,书记不定期访问宿舍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解决困难。经过三年的文化熏陶,外国语学院南十三109宿舍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百炼之星宿舍”,宿舍三名同学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奖学金”和“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称号,并全部任职于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团。

3 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的启示

良好的学风不仅对学院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今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外国语学院秉承“中外贯通、德业兼修”的院训,以“稳中求进,巩固提升”为信念,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谐发展”为合力,务实的同时开拓创新,全方位加强工作引导,多渠道推动学风建设。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依靠思想素质教育、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多途径建设学风的方式,对其他文科学院的学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3.1 思想建设是关键

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各种思想问题,包括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感到疲倦等。要想培育优良学风,首先任务是解决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风建设中。外国语学院能在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与领导的关切和全体教职工的重视密切相关。

3.2 制度建设是基础

学风建设是涉及到学院的各个方面,建设良好学风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章立制。通过制度建设把有利于学风形成的因素具体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把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实践全部纳入系统的、科学的规范之中,并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把优良学风的要求和内容常规化、制度化,做到标本兼治,最终达到建设优良学风的目的。外国语学院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质量,全面实行严格的课堂考勤制度,加强寝室管理,抓考风、正学风,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考纪学风。除此之外,外国语学院学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举办先进事迹讲解和优良学风班级宣传活动,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从各个方面狠抓制度建设。

3.3 文化建设是保障

特色文化活动学风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环境的营造有利于兴趣的培养。通过一系列课外互动平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英语表达能力,营造出一个积极阳光、健康进取的校园学习氛围,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提高外语能力的平台,有利于学风建设。外国语学院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奋发向上、好学力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涌现出一大批团结向上的先进班集体和全面发展的优秀个人。这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集中体现了外国语学院学生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学院对他们的事迹给予表彰和宣传,并鼓励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后进,号召全院学生敢于有梦、勤于追梦、善于圆梦,在努力实现自己的青的过程中为“科大梦”、“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 莹.普通高校二级学院如何有效地推进学风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5.

[2]王 瑜.独立学院学风建设方法探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0.

[3]汪 潮.浅谈如何构建高校和谐校园[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相关热门标签